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论文

2022-04-23

【摘要】高中政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适应,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谨记教学情境的必要性,结合教学现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论文 篇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关系研究述评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从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新观念、新方法、新特点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提出建议如下:《标准》与历史教学关系研究应该注意二者并重;《标准》与历史教学关系研究应该拓展研究的宽度;《标准》与历史教学关系研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关键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研究现状;研究展望

自2003年教育部颁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下简称《标准》)以来,高中历史新课改已超过十年。作为指导高中历史教学与课改的纲领性文件,学界不仅对《标准》本体相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同时也研究《标准》的具体使用情况,如近十年来,学界对《标准》与历史教学关系的研究就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本文拟就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能对今后《标准》的研究和历史教学有所助益。

一、《标准》与历史教学关系研究现状

《标准》的颁行不仅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关系以及教学评价都做了明确要求,而且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变革。十年来,学界的专家学者特别是一些来自一线的历史老师,对新课标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所呈现的新观念、新方法、新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尤以历史教学新方法的研究为重点。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新观念

结合《标准》提出的理念,研究认为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观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的教学观、新的学习观和新的作业观。

一是关于新的教学观,一种观点认为要从“转变教师角色上来更新教学观念”[1],“教师角色需要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重新定位”[2],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是历史教学工作者,也是历史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把“研究看作是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现研究与教学的一体化”[3]。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所以教师唯教材、唯考试而教的注入式教法应该结束”[4]。总的来说,多数研究都认为教学观转变主要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变。

二是关于新的学生观,冯新虹[4]提出新课标下教学“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核心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而戚裕[1]则强调新课标下学生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其观点都是从学生自主出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三是关于新的作业观,刘燕飞在《新课标新作业》一文中,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选择型的作业、分享型作业、汇报型作业三种作业模式,提出教学中应该更新作业观;而薛天涛则在《新课标下的历史作业观》中建议新课标下的作业观应该是做到“六变”,即“变重‘量’为重‘质’,变求‘同’为求‘异’,变封闭为开放,变单一为多样,变独立完成为协同合作,变眼前利益为长远利益”[5]。总之,学者们认为新课标下的历史作业在形式上、模式上、内容上应有更多的选择和变化。

(二)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新方法

新课标下新的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涉及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开发等多方面。针对课前准备,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处理四大关系,“即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专题目标与模块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每课教学目标与专题目标之间的关系;教科书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6];二是可以用“全面理解课程标准,科学确定学习目标,准确把握确定原则”[7]三部曲的方式制定教学目标;三是“教学中应该制订每一节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分层次的知识、能力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有所取舍,未必面面俱到”[4];最后,课前准备还应该注意“全面分析、突出重点的角度、把握课标中的学习要点、做好新课标教材的分析工作”[8]等方面。

在历史课堂教学方面,刘邹根据《标准》中“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9]的观点,指出历史教学应遵循“自然感知、人文解读、学科引领”[10]的教学方法。邓奕腾[11]结合《标准》,从学习方式、信息手段、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历史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问题。而张素琴[12]则认为新课标历史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六化’,即兴趣化、最优化、生活化、主体化、科学化、创新化”。此外,还有研究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处理好“教与学”关系的要求,总结出历史教学应该“努力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努力转变老师角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要尽可能地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其他课程资源来帮助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13],以使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功能最大限度发挥。

在历史教学资源开发方面,陈林[14]在研究中建议应该“挖掘课标内涵,有效整合历史教材资源;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更新知识储备,运用不同史学范式有效整合教材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利用不同史学案例有效整合教材资源;重构知识体系,根据不同历史线索有效整合教材资源”,希望通过这样一些措施,使历史课程资源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得到更好开发。

此外,还有不少老师为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新方法。如李德藻[15]提出历史教学中对历史问题下结论的方法,即“围绕主题、突出主题;认真研究《课标》对历史知识要点的表述;与时俱进,重审结论”。黄勇、肖辉[16]主张在历史知识结构上“建构新型历史专题知识结构体系”。徐彬[17]则通过分析《标准》中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三部分的内容,指出了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李泳筠[18]从高三历史教学出发,提出了“严格落实新考纲考点,具体细化新课程目标;适当整合教材资源,贯通古今中外,融合政、经、文、史;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蒋迪军[19]则研究了以新课标为导向的“试卷讲评课”,从“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师现场引领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性;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四个方面阐述了新课标下“试卷讲评课”的策略。由于新课标对历史人物的重视,因此还有老师谈到了新课标下历史人物的教与学方法,如杨思军[20]认为新课标下历史人物的讲述应该做到“明确历史学科课标要求,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教师课堂生动的人物讲述,正确指导客观评价,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而李双[21]的文章《对实施历史新“课标”人物教学活动建议的思考》则提出应该从“树立正确的立传标准,做好资料的搜集与运用,突出‘简略’特征,规范写作格式”的角度指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写作。

(三)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新特点

在研究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影响下,有学者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新特点进行了分析。如徐新在研究中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特点做了比较全面的归纳,指出了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呈现出的四大特点:第一是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加具体化;第二,是教学的过程中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都能更为开放;第三是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带领学生走进教材,教学内容更加活化;第四是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注重教学反思”[22]。总结起来,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呈现出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反思重视化的新特点。

二、《标准》与历史教学关系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标准》与历史教学关系研究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学实践与《标准》理论结合度不够

笔者通过统计,《标准》与教学关系研究文章不在少数,但是这其中不少文章都只是标题谈了《标准》与历史教学的问题,在具体的论述中,却仅仅只是落脚到教学本身。或者虽结合了《标准》,但只是蜻蜓点水,全文的重点只在教学之上,《标准》理论的分析与教学实践操作的结合度并不好。

2.历史教学中很多环节研究并未涉及

教学包括有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诸多的环节和过程。但是笔者发现,在《标准》与历史教学关系研究中,基本只涉及了备课和上课两个部分,而且又以上课为主,其他的部分鲜有提及。即便在上课部分的研究,也只谈及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并未囊括上课的全部内容和环节。

3.《标准》与历史教学关系研究更注重教的部分,忽视学的部分

教学,不仅有教师的教,还应该有学生的学。但是在众多《标准》与教学有关的研究中,基本谈的都是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怎样教的问题,很少涉及新课标下学生应该怎样学的问题。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可是在《标准》与教学关系研究中却忽视了这一点。研究者们更多的是站在了自己角度,更多地考虑到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二)《标准》与历史教学关系研究展望

1.《标准》与历史教学关系研究应该注意二者并重

既然是对《标准》与教学关系的研究,就不能光谈教学,忽视了教学与《标准》的结合。如在分析一些具体的教学实例的时候,可以参考《标准》中与本课的知识点相关的内容、结合《标准》中与本课的教学方法相关的建议,使《标准》的理论与教学的实践完美的结合。

2.《标准》与历史教学关系研究应该拓展研究的宽度

新课标下应该怎样进行备课、听课、说课、评课等,很少有人涉及,这几个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潜力。即便是在研究比较多的上课的部分,仍有可拓展的空间。近年提出的新课标下的教学新方法多为一些宏观的教学方法,而具体到上课的一些技能,则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可挖。例如在新课标的的编撰体系下,历史课程的每个专题之间,每个模块之间知识的跳跃性很大,这些知识怎样整合,怎样过渡,都可以直接结合新课标进行分析设计。

3.《标准》与历史教学关系研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一个方面,而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内容更应该受到重视。例如可以结合《标准》理念和活动建议的内容,联系具体教学案例,谈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也可以结合《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整合出哪些建议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此外,《标准》还可以结合学生作业、学生评价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戚裕.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5(3).

[2]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9.

[3]钟启泉,安桂清.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访谈录[J].历史教学,2005(8).

[4]冯新虹.高中历史课程:如何在新课标指引下改进课堂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4).

[5]薛天涛.新课标下的历史作业观[J].历史教学,2005(7).

[6]黄健.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学应把握好四个关系——以宁夏石嘴山市历史新课程实施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10).

[7]刘俊利.高中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初探——以《民主政治的摇篮》为例[J].历史教学,2005(9).

[8]刘金君.如何把握课标中的学习要点——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09(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刘邹.自然感知·人文解读·学科引领——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5(4).

[11]邓奕腾.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探究性学习[J].读与写杂志,2007(11).

[12]张素琴.新课标与历史课堂的“六化”把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0).

[13]戚裕.在新课标下应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7(3).

[14]陈林.挖掘课标内涵,有效整合历史教材资源[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0(1-2).

[15]李德藻.从新“课标”看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结论[J].历史教学,2003(6).

[16]黄勇,肖辉.领悟·借鉴·融合——关于非课改实验区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8(3).

[17]徐彬.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看史料教学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2011(10).

[18]李泳筠.新课标、新考纲下的高三历史教学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07(8).

[19]蒋迪军.以新课标为导向的“试卷讲评课”的策略及操作模式[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4).

[20]杨思军.新课标下中学历史课堂怎样讲述历史人物[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7(4).

[21]李双.对实施历史新“课标”人物教学活动建议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08(12).

[22]徐新.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特点[J].历史教学,2005(1).

作者:王茜

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论文 篇2:

创设有效高中政治教学情境的对策研究

【摘要】  高中政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适应,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谨记教学情境的必要性,结合教学现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理解政治课堂创设教学情境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创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情境教学、构建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境教学、创设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情境教学等有效对策,旨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政治课堂情境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教学情境 教学策略

引言

新课标提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除了传统的教师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可以通过一定的情境构建知识体系,由学生本人占据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该理念的渗透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变得尤为重要。高中政治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帮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政治素养。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情境应该紧扣教学目标,从教学实情出发,深入挖掘政治教材,深入体会知识内涵,提高学生兴趣,积极参与教学過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标。

一、高中政治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1.拓展创新政治教材

新课标提出,高中政治教学中,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是基础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会用政治思维去辨析事物存在或发展的问题,必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能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思考或解决问题。结合高中政治教材,政治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需要学生培养思想政治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的扩展创新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政治思维,利用简单的案例解释抽象的政治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政治问题,不局限于教材内容。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不似简单的阅读文章段落,该知识构建比较抽象,理论知识居多,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致用。大多数的政治课堂处于教师读重点,学生划重点的一种状态,长篇大论的基础知识被教师机械灌入大脑,使得学生失去对政治课堂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有些学生仅仅是掌握了知识点,却不会运用到题目中去辨析问题。针对此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知识内涵,举例讲述,营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调动积极性,发展学生政治思维能力。

二、高中政治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性

1.创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情境教学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政治与日常生活无太大关系,对该科不重视,以至于多数学生对政治课无太大兴趣。学生认为政治课就是领导的课程,忽略了政治教育对自身的作用。实际上,政治课程所阐述的观点、内容及思想,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改变学生错误的观点,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政治。将政治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设身处地设计教学方式,牢记理论与应用不分家。结合生活实情创设教学情境,从生活中品味政治真谛,从生活理解抽象的政治知识点。

例如:高中政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该课讲述的知识点比较抽象,概念容易混淆,只有真正理解了含义才能正确应用。在本课中,教师可以提问“大家十分清楚买东西需要钱,在经济学中,钱就是货币”,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一天的时间内所接触到的非生命物品,试想为什么人们要拥有,间接引出商品、价值、货币的产生及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该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乐于参与讨论,利于教学实施。

2.构建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境教学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实情。多数政治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实现,而忽略了学生政治思维的发展。新课标要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师可以问题为导引线,将一节内容以问题形式串接在一起,学生进行预读寻找答案,规定好时间,随后小组交流答案,选出最合理的答案进行报告,其余组相互补充,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公。

例如:高中政治《生活与消费》,从学生日常购买东西入手,思考为什么人民币能买到东西,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各自有什么专业术语等。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由组内合作进行共同探究。该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及提取信息的能力,发散思维,做到独立思考。

3.创设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情境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走入课堂,为课堂教学增光溢彩。高中政治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利用先进的技术,向学生展示与时俱进的政治。可以是一个演讲视频,可以是一次党的会议,也可以是各种形式多样的动画、图像等,帮助学生找寻政治的趣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寻找相关互联网资源,在学业繁重的校园生活中为学生带去一丝放松。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直观的表现在学生眼前。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政治知识,学生记忆困难,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解剖知识点,利用动画帮助学生记忆。多媒体教学辅助板书教学,使政治课堂让人眼前一亮,提高对资源的利用,为学生带来轻松愉悦的氛围。

三、结束语

目前在高中政治教学阶段,诸多学者及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不懈努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相结合,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政治知识并学以致用,利于学生在综合能力发展方面取得进步。未来教师在教学阶段应该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勇于探索教学情境;在新课标背景下,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保护政治的实效性与实践性;在理解创设教学情境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学情,为创设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情境提出合理建议。相信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高中政治教学会取得更优异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徐国文.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J].辽宁教育,2019(11):78-81.

[2]赵小芳.基于时事热点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作者:张丽芳

新课标探究性政治教学论文 篇3:

新课改下关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

【摘 要】阐述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反思的内容,提出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改进措施: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倡导“有效备课”。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政治 教学反思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发生了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大力推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随之变革。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学应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技能应用转变,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和提高,就应该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反思的内容

(一)对教学观念进行反思。传统政治教学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只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仍然存在“三多三少”的状况,即盲目操作多,精心设计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机械重复多,整理加工少。在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部分学生政治学科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基本技能差;思维能力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运用政治学科术语表达能力差,语言不规范。部分学生被动做题多,独立思考少;时间积累多,效率提高少;背诵结论多,思考过程少。

2.只注重能力培养,而忽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对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有人认为,传授知识已不再重要,关键在于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整个教育要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等。这些观点表面看起来似乎很“先进”,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割裂了知识、素质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能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清。“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课堂上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开展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但现实中仍有一些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担心学生学不会,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同时也存在另外一种极端,即教师打着自主学习的旗号,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提,学习方式由学生选,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自己却游离于学生活动之外,缺乏必要的指导。因此,要落实基础知识的学习,应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勇于做政治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二)对教学态度和进取心进行反思。部分教师进取心不强,对自身职业产生厌倦性,专业发展意识薄弱,认识不到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学生发展和教学成绩之间的关系,加上学校工作繁重,每天忙于应付日常工作,而无暇顾及专业发展,没有专业发展意识和要求。因此,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师应树立专业发展意识,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把专业作为艺术追求最大的满足。

(三)对教学备课观进行反思。备课是教师为了上好课所做的准备工作,备好课不仅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具有良好职业水平的表现,还是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备课观比较注重掌握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形成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等一套系统要求,对教案的要求高。但用新课改的理念去衡量,传统的备课有着明显的缺陷。传统的备课习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关注的是“课”而不是学生,注重的是“传授”而不是互动,过于依赖教案因此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传统备课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备课轻课后反思。

(四)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完善化,如改变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的模式,有机地整合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等等。例如,讲解经济生活课程第二单元第六课“投资的选择”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为自己家庭的闲置资金或本人的压岁钱设计一套理财方案的要求。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比较、分析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和保险的收益和风险,共同寻找答案。对高中政治教师而言,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才能给学生不同的教学感受,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过去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由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个性与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用同一要求、标准、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教育学生,势必造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少数活跃学生或尖子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另一些同学游离于课堂教学外。因此,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教学,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刀切”的教学现象。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教学方式的反思,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一刀切”教学向差异化教学转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和源泉,新课改的实施首先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教师应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社会及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特别是对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事热点与教材中政治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在上高一政治生活“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这一课时。笔者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学校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作出了一项决定,凡是进入校门和在校园,学生都要佩戴校徽,同学们对学校的这一决定有什么看法?对此,很多学生都谈了自己的看法,不少学生认为佩戴校徽不方便、麻烦。面对这样一个有争议的决定,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可以直接切入主题:学校的决策影响的是学校师生,而政府的一个重大决策往往牵涉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然后得出本课的主题——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又如,在讲“商业保险”时,笔者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意外保险,让有赔偿经历的学生谈谈其过程和感受。教师应通过一些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根据新课标编写的高中政治教材改变了以往重理论、重教化的内容,按照“情境导入”、“情境分析”、“情境回归”的思路来设计,使得政治教材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每一课的设置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探究材料来引导学生走进理论,自主得出要学习的内容,探究材料的设计不但使僵化的课堂教学更具生活化,更重要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激发出来,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政治新课程在每一单元都设计了综合探究课,对于单元的综合探究课,笔者主要让科代表主持,以模拟、辩论或谈论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在组织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堂探究课时,笔者先让科代表学生分好组,课前(主要是放假时)查阅有关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然后课上以小组的形式讨论。通过收集资料和讨论,学生对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加了危机感,认识到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这种学生自主探究去获得认识,比老师空洞的讲授要好得多。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良好的学习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而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又是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在上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这一板块时,笔者经常在班级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比赛、朗诵比赛、汉字拼写、猜谜语比赛等。笔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笔者还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各种励志的标语,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会被浓浓的文化氛围所熏陶,学习的劲头更足。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手段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和接受,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多媒体教学具有共享性、便捷性、互动性、开放性等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上到高一经济生活“发展生产,满足消费”这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赵本山和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来反映生活越来越好,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记忆中的生活消费有哪些变化。结果很多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相机由过去的傻瓜相机变成现在的数码相机,有的说电视机由普通彩电变成液晶电视等。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枯燥的哲学理论不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五)恰当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为了回答到位,往往主动预习,搜集资料,为讨论积累素材、论据。而学生学习保持在最佳状态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情境化。如在上高二生活与哲学“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课时,笔者精心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在黑板上写上王安石的一首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让学生对这首诗进行修改,结果很多同学都认为王安石这首诗写错了,大部分学生把诗修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下”。正当学生都以为自己修改正确时,笔者跟学生说王安石诗中的“明月”是指生活在广西的小鸟,而“黄犬”是指生活在贵州的一种小鸟。学生听完笔者的解说之后,纷纷觉得自己的生活阅历少、见识少,实践经验少。由此教师引出本课的主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种情境设计可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参与性,既贴近实际,又具有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组织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正确对待金钱”探究性活动时,笔者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家里的钱都是怎么获取的,然后又问:“假如你有一百万,你会怎么办。”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很多的什么答案,其中一个同学说:“如果我有100万,我就什么都不干了,每天吃香的喝辣的就是个享受。”对于学生思想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如果老师只是单纯的说:“你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你应该怎么做……”这种说教式的教育并不能改变学生的这种思想。笔者的做法是让其他同学对该同学的说法加以评论,然后再播放一些正反面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事例的对比,既让学生认识到钱财获取必须取之有道,同时让学生树立起服务社会的意识,这样做既体现了知识性,又实现了德育目标。

(六)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丰富社会阅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应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还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此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投身生活,掌握社会信息,丰富社会阅历。对一名教师来说,生活的知识和经验与书本知识同样重要,一个有丰富的生活情趣和经验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能将课本知识和自己的生活阅历有机地整合,必能使课堂充满情趣,更有吸引力。

(七)改变传统的备课观,倡导“有效备课”、“以学思教”、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新课改理念下的备课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追求“有效备课”。“有效备课”主张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解学生、研读教材,尤其是构思教学设计上,引导教师从一般性备课转变到对教学设计的思路上来,实施有效教学。第二,立足“以学思教”。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与传统的备课的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是“以教定学”还是“以学思教”上。新备课观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构思,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的班级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地备课。第三,倡导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可以采用“个人→集体→个人”的备课形式,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完善,这种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备课形式,相对比较省时、高效,既可以避免备课流于形式,又能实现资源共享,既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能博采众长,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在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总结成败得失,及时地记下经验和教训,作为今后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保证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这对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宋育烈,男,贵港市民族中学教师。

(责编 刘 影)

作者:宋育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