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瘾

2024-05-23

高校网瘾(精选十篇)

高校网瘾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危害,原因,教育

1 引言

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中, 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 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摆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2 高校大学生“网瘾”的严重危害

大学生无节制地沉迷于网络, 对他们的成长成才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大学生的上网费用基本都是由父母垫付。而很多家庭是倾全家收入来供其上大学, 而具有网瘾的大学生恣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 这无疑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

影响身体健康。长期缺乏室外活动, 对身体健康不利, 有些大学生只吃面包、方便面, 甚至不睡觉不吃饭, 生活上没有规律更谈不上营养均衡, 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身心健康。

妨碍人际关系。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虚拟世界里, 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 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能真正面对现实世界, 极易出现自我为中心, 不尊重他人, 产生自闭倾向, 导致内心不合群、自卑、多疑、恐惧、依赖的心理, 造成与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沟通障碍。

导致人格异化。网络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知, 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 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了这种错误观点, 便会不择手段, 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

极异诱发犯罪。为了持续上网, 他们往往不择手段, 不惜欺骗父母、偷窃、抢劫。实施犯罪, 甚至是模仿网络虚拟世界的行为, 将网络的虚拟延伸到生活的现实, 形成攻击性人格, 出现反社会的极端行为。

3 高校大学生“网瘾”的成因

网络因素。网络可帮助大学生逃避现实。在网络上, 大学生可以进行婚恋和家庭生活, 可以跨越地域、时空的限制, 直接而便捷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网络虚幻性使上网的大学生的所言所为, 不需要负任何责任。网络不像现实, 极易得到成功, 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借助网络, 这些大学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能得到其在现实生活中所得不到的愉快体验。

环境因素。首先是社会因素。由于许多网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为了提高点击率, 其内容充斥着暴力、色情等。其次是家庭因素。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工作忙、长期在外经商, 对孩子放任自由, 或是夫妻不合、离异, 这些都迫使他们通过网络来寻找归属感和情感寄托。最后是学校因素。多数高校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时, 过分重视考试分数, 却忽视了信息素养即学生收集、运用、创新信息能力的培养。

自身因素。人具有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求, 而虚拟的网络世界为人们自我认知的重建、自我理想的追寻和自我超越等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4 大学生网瘾的干预对策

4.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 以及举出具体事例来说明沉迷于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指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社会和现实生活。

4.2 加强网络信息管理, 规范上网行为。

首先学校应提供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其次, 对违反上网行为制订相关的处罚措施;最后, 组建一支网络信息员队伍, 对境外有害网站和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封堵, 对消极信息予以平衡, 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使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4.3 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

学校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大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 鼓励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其广泛的兴趣爱好, 加强人际交往, 增加其对外界事物的兴趣, 分散其对网络的单一兴趣。

4.4 加强对网络成瘾人员的心里干预。

针对网瘾者的心理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创造条件, 满足他们的各种心理需要。逐渐减少他们的上网操作, 破坏其对网络的心理期待和依赖。

参考文献

[1]姚岚.浅析高校大学生“网瘾”的成因与对策.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9月.

高校网瘾 篇2

由中央文明办、团中央等九部委主办的“健康上网拒绝沉迷——戒除网瘾大行动”,在全国启动了“文明上网校园行”,近日济南站活动正式启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被称为“中国戒除网瘾第一人”的陶宏开教授在济南举行讲座,指导青少年戒除网瘾。

陶教授调查发现,近年来青少年网瘾呈现“两极化”发展,以前中学生是“主力军”,现在大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网瘾比例增加很快。最小的网瘾患者不到3岁,大学生网瘾情况越来越严重。陶教授心痛地说:“我们的教育阵地被什么包围着?被网吧!我们在北京、徐州、南京、武汉、西安等市的调查结论都一样。北京大学旁边就有网吧一条街,东北一家大学周边有33家网吧,处于这种环境的大学生怎么能让社会放心?”

慢性病让中国人平均减寿13.2岁

近日在京举办的主题为“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健康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专家透露,我国80%的死者死于慢性疾病。如果中国人的寿命表中扣除慢性疾病因素,可增加平均寿命13.2岁。

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步成为影响中国人健康的主要问题。

慢性疾病导致“过早死亡”和寿命损失。据卫生部统计中心主任饶克勤介绍,我国因常见慢性病住院一次一般要花掉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一半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1.5倍。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15年,我国由于慢性病造成的直接医疗费用就将高达5000多亿美元。

北京人死因23%为脑血管病专家称应提高防范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世界脑血管病死亡地图”中,我国是全世界脑血管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根据北京市卫生局对全市居民死因的统计,到去年脑血管病已经居第二位,占23.73%;而且脑卒中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病房里就有十几岁的孩子。

天坛医院副院长、著名神经内科专家王拥军教授提醒市民,要及早对“无症状卒中”引发的种种迹象提高防范意识。王拥军说,大脑每一个功能区发病都有症状,只是症状不典型,不容易被人察觉。

这些不典型症状包括:一过性(暂时性的,一下子就过去了)头晕,晕10分钟就好了,通常病人不会去医院;一过性头痛;一过性视物不清,尤其是单眼和单侧视物不清,这时候可能是卒中的症状,但是很多人会‘忽视;一过性言语不利,突然找不到正确的词语表达,或者是讲话的时候出现一过性逻辑错误;一过性肢体麻木等。

全球防癌指南中文版发布提示八种习惯易得癌

由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推出的“全球防癌指南”——《食物、营养、身体活动和癌症预防》中文版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科学家预计,到2030年全球癌症患者将增加1倍。对此,该指南的中文版译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表示,以下八种生活方式是导致癌症多发的主要原因:

吸烟、每天锻炼少于30分钟、饮酒、常饮含糖饮料、蔬果摄入过少、红肉摄入过多、盐摄入超量、缺乏母乳喂养。

中国学生近视发生率达60%全球最高

据卫生部、教育部联合调查,目前我国学生近视发生率接近60%,居世界第一位。有调查显示青少年近视眼95%是缘于错误的握笔姿势。近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推广,学生近视率出现了难得的稳定趋势,但课业负担过重导致的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仍然是学生近视的主要因素。相关专家提示,每半年要对孩子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同时,幼儿园阶段的老师要不断纠正学生的握笔姿势。

女性应当小心“首饰病”

生活中,多数女性由于长时间地将戒指戴在手上,手指会变得麻木、酸肿、疼痛、被戒指箍紧的手指皮肤、肌肉、骨头凹陷成环状畸形,容易引起手指变形,若不及时摘下,还会影响血液循环,甚至出现局部坏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高兴华教授提醒,手上的戒指长期佩戴,戒指下面的皮肤很难洗干净,是病菌和病毒繁衍滋生之地,病原微生物就会传染。

因戴首饰而引起皮炎的患者屡见不鲜,常见的首饰如戒指、耳环、项链以及手链、手表、眼镜框、衣裤扣、含有金属线的围巾等都含有铬和镍,都会使直接接触的皮肤发生炎症。一般来说,纯金银或珠宝首饰性能稳定,发生皮肤过敏的概率低,但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首饰后,由于某种刺激往往容易引起皮炎。

儿童电视迷易患心脏病

英国心脏病基金会警告,老泡在电视机前的年轻新一代,长大后大有可能要面对患上心脏病的危机,除非这些儿童“电视专家”多做运动及遵照较健康的饮食模式,否则会有愈来愈多人年纪轻轻便死于冠心病。

基金会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三分之一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的儿童,未达建议的最低运动量,其中数青春期少女最不活跃。基金会发言人表示:“年轻猝亡率近年持续下降;但随着儿童缺乏运动,数字势将再次上升,因此我们是时候要做出行动改善扭转这情况。”

目前,肥胖被公认为日趋严重的青少年问题,少年人大都花大量时间看电视或玩电脑,并爱好快熟、营养差的“垃圾食物”,导致身体健康差劣。

喝鸡汤可降血压鸡爪中有效物质多

日本一项新研究表明,喝鸡汤可帮助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因为鸡肉中所含的胶原蛋白有类似降血压药物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作用。

日本肉类加工公司研发中心的研究人员从鸡爪中提取胶原蛋白进行实验,检验它是否拥有与ACE抑制剂一样的功效。结果发现,鸡爪中有4种胶原蛋白有类似作用。研究人员随后给患高血压的老鼠喂食了这些胶原蛋白,结果发现老鼠的血压明显下降。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利用鸡肉所含的胶原蛋白来治疗高血压。报道说,先前的研究已发现,鸡胸肉里所含胶原蛋白的数量不足以制成降血压食品和药物,但鸡腿和鸡爪中所含的胶原蛋白数量要多得多。

门把手和遥控器是感冒病毒的温床

你家里是否有感冒患者?如果有,请尽量别接触门把手和遥控器。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感冒患者留在门把手和遥控器上的感冒病毒通常能存活两天甚至更长时间。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人员检测感冒患者家中物品后发现,留在门把手和遥控器上的感冒病毒会存活一定时间。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微生物学会议上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耳鼻喉专家比吉特·温特参与此项研究,美联社援引他的话报道,人们经常因接触留有感冒病毒的物体而患感冒,或因与病人握手患感冒。“我们发现一些患者经常接触的区域,如冰箱门和门把手有40%的几率留有感冒病毒,”她说。研究还发现,其他一些物品也留有感冒病毒,如门把手、电视机遥控器、冰箱门把手、电灯开关、浴室里的水龙头、电话机和洗碗机拉手。

失眠者睡前吃点面包片睡得好

晚上睡不好真是件让人头疼的事儿,不仅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也有危害。那么,怎么才能一觉睡到天亮呢?美国“网络医学博士”近日刊文指出,经常失眠的人要吃得巧,才能睡得好。

高校网瘾 篇3

关键词:阅读疗法,高校网瘾,学生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 信息技术持续发展, 互联网逐渐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播媒体,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高效、快速、广泛”是网络的显著特征, 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信息, 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割舍的一部分。部分学生对网络工具并没有正确的认识, 生活、学习等方面反而受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就网瘾而言, 是由于过度依赖、喜好网络产生的一种心理疾病, 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伤害。因触网络引发的网络成瘾症、网络交往障碍等已成为心理学、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为此, 高校借助丰富的图书馆资料, 优化利用阅读疗法, 通过不同途径, 对网瘾大学生进行了综合干预, 具有较高的效果。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成瘾简称为“网瘾”, 国外被叫做互联网成瘾综合症 (IAD) 、病态网络使用 (PIU) , 属于现代社会的一种心理疾病, 和吸毒成瘾类似。据2010年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 (ZDC) 数据显示, 玩网游人群中, 24-30岁年龄段人群占52.5%, 文化水平分布中, 本科占51%, 研究生占8.3%, 日均花费时间在3小时以内的用户占56.7%, 而在8小时以上的用户占8.3%。由于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 导致学生身体状况欠佳、学习成绩下降, 因学习成绩不良被留级、退学, 上当受骗、自杀、被杀等现象普遍化, 甚至影响家庭、社会的和谐。就学生网瘾来说, 其原因并不是单一的, 体现在不同方面, 比如, 家庭、社会、个人。

1. 寻找精神慰藉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 社会竞争日渐激烈, 社会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大学生学业负担日渐加重, 心理上承受着重大的压力。在压力面前, 一些学生缺乏面对的勇气, 想要逃避现实, 而隐匿性、开放性等是网络的重要特点, 网络成为他们倾诉、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重要地方, 被他们称之为“精神家园”。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大学生遭受着各种挫折, 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而网络便成为他们寻求寄托、宣泄、超脱, 寻求精神慰藉的场所, 可以缓解他们的压力, 获取内心的平衡。一旦网络虚拟世界满足了他们的心理诉求, 便会强烈依赖网络, 沉溺于虚拟世界, 无法自拔, 和现实生活产生隔阂。随之, 网络便成为他们新的精神支柱。

2. 寻找交流倾诉

就新时期大学生来说, 独生子女特别多, 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有离开父母, 加上父母过分呵护, 生活锻炼的机会特别少, 独立生活能力较低。但在大学里, 很多事情都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很多问题都要自己解决, 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但由于各种原因, 他们并不愿意向身边的同学倾诉, 网络便成为他们寻找心理慰藉的重要工具, 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孤僻, 不喜欢与人交流的学生, 经常和所谓“网友”聊天, 在虚拟的世界中学生总能找到互相倾诉的对象。长此下去, 学生就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心理。

3. 寻求自我实现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 借助网络,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加上虚拟世界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游戏, 可以实现身份转换, 可以实现他们潜意识中很难实现的愿望, 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成为的人, 获取现实中无法获取的东西, 将给他们带来无法比拟的快乐。但一旦离开网络世界, 这种快乐也就随之小时, 导致很多学生沉溺于网络中, 不愿意回到现实生活中, 逐渐成瘾。

二、阅读疗法对网瘾学生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俄国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凡是好书, 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法国作家雨果也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作为一种精神动力、道德源泉, 好书有着深沉的内涵, 极大的穿透力、感召力, 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 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特别是人文素养。阅读疗法可以帮助网瘾学生树立“自尊、自重、自爱”的生命价值观, 正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挫折, 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 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有意义的活动中, 充分展现生命的价值。阅读疗法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引导他们走进科学的生命教育天地, 认真阅读相关方面的期刊, 比如, 感恩、法制、责任, 在阅读的世界中不断探索生命的“真谛”, 正确认识人生百态、时势万变, 积极、乐观地生活。此外, 阅读疗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提高他们的认知、实践、社会适应等能力, 有利于社会和谐, 帮助网瘾学生拥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更好地融入到家庭、社会中。

三、阅读疗法对网瘾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

1. 阅读疗法和心理咨询结合

高校可以在图书馆中设置网瘾心理咨询室, 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每周定期到图书馆坐诊, 也可以优化利用先进的技术, 借助图书馆数字化平台, 在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咨询活动, 加上网上心理咨询具有其匿名性, 可以让网瘾学生更好地表露自己, 信任咨询人员, 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咨询人员也能全方位了解网瘾学生, 开具具有针对性的“图书处方”, 排除他们心中的淤结。如果属于交际困难而沉溺网络, 咨询人员可以推荐他们阅读这些类型的图书, 《八分钟交友》《演讲与口才》, 如果是因为失恋、考试发挥失常, 可以阅读这些类型的图书, 《极限人生》《老人与海》, 如果因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 可以阅读这些书籍, 《哲学与人生》《谁动了我的奶酪》。借助科学的导读服务,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开拓他们的知识面, 陶冶情操, 逐渐缓解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2. 阅读疗法和文体活动融合

一般来说, 大部分网瘾学生都不具备较高的自我约束能力、时间控制能力, 孤僻、不合群,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为此, 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构建多样化的社团, 比如, 文学社、传统文化协会, 吸引网瘾学生注意力, 参与其中, 对其展开针对性的分类导读, 网瘾学生只需要点击进入, 便能阅读这些社团所提供的各类书籍。高校还要定期优化调整读书方案, 比如, 针对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 设立《唐诗宋词》周日读, 还可以聘请专业的教师定期到图书馆讲解经典古诗词, 让网瘾学生相互讨论, 并将讨论结果发布到图书馆等网页中, 吸引读者与之互动, 活动结束后, 还可以讲他们的讨论文整理成册, 成为图书馆中的藏书。此外, 构建的社团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 比如, 征文比赛、读书节, 改善网瘾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人际关系等。

3. 阅读疗法和社会实践融合

图书馆可以丰富网瘾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帮助他们逐渐远离网瘾。作为一种心理体验, 阅读可以促使网瘾学生和不同类型的作品产生共鸣, 帮助他们重塑“三观”, 而这正是阅读疗法的魅力所在。高校可以对网瘾学生实行馆员制,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图书馆一系列实践活动、各项业务工作, 比如, 模拟实验软件、协助开发网页, 逐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强化他们的独立、创造意识等, 逐渐远离网络, 学会自我导读, 有效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 拥有健康的心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网瘾学生心理干预方面, 阅读疗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 走出自我, 融入社会, 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有效解决情感、意志等方面问题。在心理干预过程中, 高校要全方位分析网瘾学生特点, 优化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 将阅读疗法和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有机融合, 充分发挥阅读疗法的作用, 帮助网瘾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三观”, 拥有更多优秀的品质, 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 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艳, 黄晓鹂.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阅读疗法研究进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04) :154-157+163.

[2]肖红琳.我国图书馆界阅读疗法研究评述与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2 (04) :25-28.

[3]黄晓鹂.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3 (09) :30-33.

[4]王丽艳.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对网瘾大学生综合干预的探讨[J].高教论坛, 2010 (10) :126-129.

2000例“网瘾”解读 篇4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12频道《第一线》栏目制作的暑假节目《战网魔》播出,引起了观众强烈反响。栏目组和主人公杨永信接到许多家长、老师和网络研究专家致电,探讨如何治疗和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问题。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战网魔》的主人公,临沂市临沂网络成瘾治疗中心主任杨永信。

如何区别网络沉溺与正常的网络使用、游戏?

《小康》:现在“网瘾”是教育领域中的热词,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多玩了几小时游戏,多泡了几小时论坛,就大呼孩子染上了“网瘾”。这真的是网瘾吗?

杨永信:网络成瘾和吸毒、酗洒一样是因为长期沉迷网络而导致的一种内分泌紊乱的心理疾病。表现为上网欲望强烈,做事不顾后果,往往为上网而放弃重要的社会角色,如逃学、旷工等,明知上网的危害却仍然不能摆脱,停止上网后便出现生理、心理不良反应,如心慌、出汗、暴燥、焦虑等症状,重者抑郁、自闭、强迫、冲动、多疑、衰竭、猝死。

就网络成瘾的生理心理机制而言,大脑存在着一些部位和结构,我们把它称之为 “犒赏系统”,当上网时,会刺激脑的“犒赏系统”产生“快感”,产生趋向性行为,促使寻求这些刺激,不断刺激“犒赏系统”寻求“快感”的过程,就是成瘾的过程。

《小康》: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杨永信:上网成瘾的心理动力:一是竞争或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二是证实自己的信心与能力,求荣求奖;三是检验自己的机遇与运气,实现自己必胜不败的幻想与偏见;四是追求刺激,体验获胜的喜悦激情与挫败的痛苦;五是缓解压力,解除寂寞与无聊。

网络本身的吸引力:一是网络游戏的互动性、挑战性与实时性;二是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现实性;三是满足人类各种各样的需求,如被关爱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性的身心需求,成就感的需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求等。

《小康》:在你治愈的2000个案例中,你分别采用了哪些措施?是否有复发现象?如何防治网瘾复发?

杨永信:根据网瘾戒治的需要,我们建立了戒网瘾学校,开设了戒网瘾网吧,成立了戒网瘾同盟班会和戒网瘾家长同盟委员会,创建了戒网瘾心理课堂。以“心理+药物+物理+工娱”之综合干预模式戒治网瘾。针对网瘾的发病因素,从矫正性格缺陷入手,从改变家长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入手,从优化家庭和社会环境入手,以认知纠偏、亲情重建、人生感悟、人性回归、行为矫正、认知领悟、心态培养、品德教育、角色体验、适应训练、氛围影响、真情打动、成因追踪、蜕变思悟、情景教育、长效机制等60余种方法,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在我们治愈的案例中,大约存在4%左右的复发现象,我们称之为“再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推出了“奖赏机制”的家庭版,由其家长监督实施,定期来院“复查、总结、分享和充电”,以确保孩子不会因回到家庭或社会而再度走偏。

非药物成瘾与药物成瘾的异同

《小康》:作为非药物成瘾的一种病症,网瘾与药物成瘾有何异同?

杨永信:网瘾与药物成瘾同属成瘾,网瘾是属于行为成瘾,药物成瘾则属于物质成瘾,其发生机制均是致瘾源作用于大脑的“犒赏系统”,持续不断的刺激造成“犒赏系统”对刺激的依赖和量的不断增加,最终导致“犒赏系统”的失平衡。在治疗方面,两者均需要相关药物和各种心理干预综合措施。

《小康》:药物的使用在你的治疗中是怎样把握的?什么情况下要用,用量怎样控制?

杨永信:在药物的使用上,我们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如果网瘾患者的共病症状以焦虑为主,自然我们会使用抗焦虑剂;如果以抑郁症状为主,那自然就是以抗抑郁剂为主。有时也会有几种症状共存的现象,自然会给予制订一个相对合适的方案。 在药物用量上,我们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最小的剂量,最佳的效果,最小的副作用。

《小康》:你认为,网瘾“除孩子自身的原因外,家庭原因也不容忽视”,那么,家庭生活在成瘾问题上会有什么作用?

杨永信:每个孩子的走偏(性格偏离、上网成瘾)并不是偶然的,除孩子自身的原因外,家庭原因不容忽视。譬如其父母感情不和、争吵不断,长期分居或离异或单亲,教育孩子简单粗暴,或其中一人或多位家庭成员行为不规,如吸烟、酗酒、赌博、好色、易于冲动、残忍暴戾等。

“亲情重建”是整个网瘾戒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和父爱,但正是这种伟大的爱既能成就一个人,也会毁掉一个人。很多父母对孩子只是一味娇宠、放任、包庇、纵容和溺爱,或者是不讲究策略的过分管束和严厉,使孩子的性格畸形发展,行为偏离正常。我们通过教育父母,让父母们学会施爱,学会夫妻间如何恩爱相处,学会与孩子如何溝通,学会用宽厚、正直的品格,坦诚、信任和无私的心来净化孩子的心灵,从而让孩子热爱生活、亲近父母、富有上进心和责任心,达到远离网瘾的目的。

《小康》:有人认为,利用强制手段限制一些“网络沉溺者”的人身自由,是违法行为,你怎么看?在你的治疗中,强制手段有哪些?强制手段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杨永信:几乎每一个网瘾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哄骗或强制下被送来网戒中心的,很难想象他们能主动自愿的配合戒网瘾,抵触、对抗、出逃或消极、被动、自残成了这些孩子的共性特点。为了实现网瘾孩子自身的有效配合,变被动改变为主动改变,在孩子处于逃避改变的阶段,我们会对他们实施相对的约束,如改变环境的相对封闭,家长对孩子的全程监护,孩子与孩子间的相互监督等,对冲动、出逃或自残现象,我们也会给予行为矫正治疗,就是通过一种心理治疗仪,给予适当的刺激,使网瘾孩子产生某些负性的主观体验,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消除不良行为。当然在治疗的同时,心理医生会把心理暗示、厌恶性想象、认知领悟等手段融入其中。

网瘾之所以被归类于心理精神疾病,自制力缺失是其特点之一,这也就意味着患者的行为责任能力出现了问题,在他们不能自愿接受治疗的情况下,他们的父母本着一种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会以哄骗或强制的方式把孩子送来网戒中心,而网戒中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孩子的监护人签定协议。

链接

美国成瘾医学专家金伯利·杨给网络成瘾制定了如下诊断标准,符合下列5条或5条以上即是:

1.感到关注网络(考虑以前网上的活动或期待着下次上网)

2.感到为了达到满足需要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

3.反复努力控制、减少或停止网络使用但不成功

4.试图减少或停止网络使用时就感到坐立不安、闷闷不乐、抑郁或好发火

5.呆在网上的时间比原来打算的要长

6.因为互联网而损害了或危及着重要的关系、工作、教育或职业生涯

7.向家人、治疗师或其它人隐瞒陷入网络的程度

戒除网瘾 篇5

这天,我迅速做完作业,打开了QQ。不开不知道,一开吓一跳,好友的头像几乎都在闪,音箱里“嘀嘀嘀”的声音不断,时不时还传出咳嗽声。我看了一下记录,竟然有“99+”条消息。我只是好几个小时没在线而已,不至于吧。

看了这样“壮观”的场面,我不禁想:班里的各位同学玩网聊可真是“武艺高强”,就像行走江湖的各大门派,东奔西跑,这会儿还在武当,刹那间就穿越到了蓬莱,屁股还没坐热又去了华山。这钻出了个“叶良辰”,那又蹦出了位“赵日天”,此处有“逗B”吐槽,彼处生“潮人”在耍酷。这让我想起一首打油诗:“十八般武器齐用,十八张大嘴齐聊。上有乌鸦四处飞,下有同学到处喊。哪怕山高水又险,只求众人点个赞。”

我简直忙不过来了,这么乱,要一条条看一条条回,得到什么时候啊,而且,很多都是垃圾消息重复发送。我突然觉得很烦了,烦得关了电脑。顿时,世界恢复安静。我这会儿觉得,这样的状态真好,不看QQ里各种杂乱的消息,我又能思考了。

一个念头就这样蹦出我的脑海:斩立决!

干脆全都不搭理吧。要戒掉网瘾,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登录,现在通信这么发达,如果朋友们要联系我,何必一定要上网聊天?

指导老师:肖祖炳

广播时空

网瘾少年弑父的幕后悲剧 篇6

2009年6月, 弑父少年被谷城县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翻开弑父少年沉甸甸的案卷, 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是家庭暴力和棍棒教育下的隐忍和愤恨, 是现实世界亲情的遗失和冷漠, 是虚拟世界给他带来的放松和快乐……

为人父母, 为人子女, 我们该从这一人伦悲剧中汲取一点什么呢?

网吧前少年血刃生父

2009年1月11日, 农历腊月十六。

湖北襄樊市谷城县石花镇大街上, 到处洋溢着喜庆氛围。

与石花镇街道只有一河之隔的袁雪珍家里也充满喜庆的气氛, 在外打工忙碌一年的老公唐松林已经回到家。可是, 这种喜庆气氛并没有延续多久。唐松林听到妻子说儿子又有10多天没有回家了, 也没有上学, 而是在镇上的网吧里上网。唐松林十分生气:“走, 我们到网吧找他去!”这时已是晚上8点30分了。

夫妻两人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到街上寻找, 很快便在一家名叫“F1”的网吧里看到了日夜鏖战的儿子唐军军。

父子一年不见, 双方眼里看到的不是温情和思念, 而是冷得让人心寒的逼视和躲避。“走, 跟我回家!”父亲拉着儿子走到网吧门口, 儿子犟着不想回家, 父亲摔手就是一耳光打在儿子脸上。

更让唐军军受不了的是, 和唐军军玩得好的十几个伙伴一齐转过脸看着他和他的父亲, 觉得颜面尽失的唐军军坚持不走, 脸上顿时又重重地挨了一耳光。唐军军憋红了脸, 用力向父亲的胸部还了一拳。“你今天不回去, 老子用绳子绑也要把你绑回去!”唐松林一边拼命把唐军军往门外拉, 一边让袁雪珍去买绳子。

袁雪珍按丈夫的吩咐走了, 唐松林将唐军军拉到网吧门外的电线杆旁, 唐松林在拉扯中把唐军军摔倒在地, 并用双手死死地按住唐军军, 等着妻子买来绳子把儿子捆绑回家。双方撕扯中, 唐军军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把防身用的匕首, 胡乱地向父亲身上捅了几刀, 父亲仍然没有松手。唐军军一瞬间预感到, 如果今晚不逃出去, 他一定会被父亲绑回家吊打一夜, 想到这里, 他就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和恐惧。

这种绝望和恐惧让唐军军失去了理智。他再次挥舞着匕首, 犹如进入了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 他跃马飞刀, 左突右刺……父亲终于松手了, 唐军军趁父亲松手的一瞬间脱逃。

离开现场的唐军军很快从血刃父亲的恐惧中走出来。他走进了另一家网吧, 从现实世界的杀戳中又进入了虚拟世界。离开网吧10余分钟的袁雪珍回来了, 看到浑身血淋淋的丈夫已经被人抬上120救护车, 几分钟后, 医生宣布唐松林死亡。袁雪珍眼睛一黑, 一下子瘫软在地上。

父母失和儿子生怨恨

这一悲剧迅速被人们以“网瘾少年弑父”的故事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人们在震惊、叹息之余, 几乎一致把口水泼在不良网吧业主和不孝逆子唐军军身上。

唐军军被谷城县公安局以涉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关进了看守所, 同号里的人得知唐军军是因为杀死父亲被关进来的, 也不齿唐军军的不孝行为。

面对扑面而来的社会追问和责难, 15岁的唐军军心中充满了愤懑、怨恨和绝望。对民警的讯问和律师的调查, 唐军军也产生出抵触情绪:“我杀人抵命, 大不了枪毙我就行了!”话虽这样说, 唐军军的心里还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要上网!”唐军军在看守所里不止一次地大声喊叫, 想以此释放心中的压力。

看守所不像学校, 晚上可以偷偷跑出来玩网游。高墙电网下, 失去自由的唐军军常常整夜失眠, 他认为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源自于家庭的不和, 想到这里, 童年的一幕幕就会浮现在他的眼前。

唐军军的家庭与一般乡镇农村孩子的家庭没有多少区别, 虽然经济条件不好, 但不缺吃不缺穿。所不同的是, 父亲好赌与父母不和从小就给唐军军的心里投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童年中最让唐军军恐惧的事就是父母吵架打架。

三四岁时第一次看到父亲扯着母亲的头发, 用手掌狠狠扇打母亲的脸时, 他吓得哇哇大哭, 但父亲并没有停止他的拳脚。恐惧让唐军军对父亲产生了很大的隔膜, 他不再喜欢和父亲说话, 只喜欢和母亲在一起。

唐军军慢慢长大一些了, 知道了父母吵架打架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父亲喜欢赌博, 家里本来就不富裕, 父亲常常是输光了身上的钱回家, 母亲和他吵, 父亲就揪住母亲的头发, 打母亲的脸, 然后就是母亲青肿着脸伤心地哭泣……

这些怨恨埋藏在心里, 使唐军军比别的孩子更早地有了逆反心理, 他想快快长大, 等他长大以后阻止父亲殴打母亲, 阻止父亲赌博输钱。

棍棒教子伤痕累累

对于唐军军的叛逆和愤恨, 唐松林并没有感觉, 他的心像干活的那双手一样地粗糙。他不知道, 也不想知道儿子究竟在想些什么, 在他的头脑中, 只记住了祖祖辈辈的一句古训:棍棒之下出孝子!

对待越来越犟、越来越叛逆的唐军军, 唐松林只信奉一种教育方式:打!

唐松林每次打儿子时, 儿子喜欢挣扎和逃跑, 为了防止儿子挣扎和逃跑, 他就把儿子绑起来打。唐军军上初中时逃学上网, 唐松林就把唐军军绑起来, 绑在木梯子上, 用竹条抽打唐军军, 这竹条抽打起来不伤筋骨, 却是格外地疼。

邻居们看见了也可怜和心疼唐军军, 有人对唐松林说:“教育小娃, 是一半打一半吓, 哪有像你这样打孩子的!”唐松林根本不理邻居的劝说。

经常挨打的唐军军变得更不听父亲的话了, 为此招来了更多的棍棒教育。身心俱伤的唐军军开始远远地躲着父亲, 不想听父亲说话, 不想见到父亲。感觉在家里缺乏温暖的唐军军在外面找到了很多的同龄朋友。一河之隔的石花镇大街上, 有很多像他这样10多岁的孩子, 有的辍学, 有的逃学, 和这些同龄人在一起, 他可以无话不说, 他们经常一起漫无目的地逛街, 在河堤上疯闹着玩, 到镇上的游戏机室和网吧里上网, 唐军军和朋友们在一起, 感到从未有过的放松和快乐。

亲情缺失催生网瘾少年

唐军军的网瘾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了。

唐军军6岁的时候, 爸妈开始外出打工, 唐军军交由奶奶看管, 奶奶负责让孙子吃饱穿暖, 但对于孙子的爱好和精神世界却一无所知。遇到孙子逃学上网了, 奶奶劝说不住, 也舍不得动手打孙子, 只好等儿子儿媳回家时, 把孙子逃学上网的事告诉他们。

挨了不少打也改不了上网习惯的唐军军让父母很焦急。2006年唐军军上初中后, 唐军军母亲再也没有出去打工, 留在家里一边就近找点事做, 一边照管上初中的唐军军。可这时的母亲已经难以管住上网成瘾的儿子了。

因为挨打较多, 因为在家里感到压抑, 再加上父母经常外出打工, 性格变得内向的唐军军与父母之间没有多少感情交流。上初中期间, 唐军军也是无心学习, 一心只想上网玩游戏。上小学时, 只要一放学, 他就喜欢泡在网吧里, 而上初中之后, 是住校读书, 唐军军偷偷上网就更方便了, 他常常从学校偷跑出来上网, 以至于老师也为唐军军头疼不已。唐军军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还算中等, 除了沉迷上网的不良习惯外, 平时也还听老师的管教, 但只要一上网, 唐军军就什么都不管不顾了。

2008年下半年, 唐军军考上谷城县二中读高中, 身高1米7的唐军军俨然成了一个大小伙子。唐军军在家长无数次打骂和劝说中不仅不能戒掉网瘾, 网瘾反而越来越大, 一天不上网, 他就觉得心里难受。经常是在晚上老师检查完寝室, 他就一个人用床单结成绳子, 从寝室楼上滑到一楼, 再翻越围墙跑到网吧鏖战一夜, 等第二天天亮时再偷偷跑回学校跟着同学们一起上课。

2009年1月11日晚8点30分, 回家过年的唐松林决定和妻子把10天没有回家的儿子找回来。

半个小时后, 唐松林就倒在了儿子的匕首之下, 法医尸检发现唐松林身中5刀, 其中手臂2刀、胸腹部3刀, 有一刀正中心脏。

父亲倒在血泊中的那一刻, 唐军军甚至没有回头看一眼, 他只感觉到他逃脱了束缚得到了自由。他到另一家网吧坐下来, 又开始在虚拟世界跃马横刀, 寻找属于自己的放松和快乐。

叛逆少年悔悟获轻判

唐军军因故意伤害罪被关进看守所以后, 民警、律师、检察官、法官多方组织对唐军军进行教育挽救。唐军军的辩护律师湖北筑阳律师事务所钟呈银律师也在辩护词中指出:唐军军系初犯, 且过去除喜爱上网外, 无不良行为。而且在唐军军一案中, 其父亲在教育孩子中有不当之处, 方法简单粗暴, 语言凶狠, 这是导致唐军军冲动伤人引发命案的原因之一, 恳请法庭对唐军军从轻处罚。

最后, 谷城县法院依法从轻判处唐军军有期徒刑6年。

冷眼看网瘾标准的制定 篇7

和其他标准一样, 有需要才制定, 甚至有迫切需要才制定。看相关资料这个标准的制定属于迫切需要。仅仅临床做研究的病例就达到3 000多。目前, 有多少这样的病例没有见到具体统计数字, 而从上网总人数、玩网络游戏人数的现状来推测, 可以肯定不是小数目。制定这个标准首先是为了诊断, 最终治疗疾病, 让更多青少年恢复健康、回归社会。

一项调查显示, 我国13岁~17岁的青少年在网民中成瘾比例最高, 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也达到9%以上。从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因为孩子上网所造成的各种家庭悲剧可以证实这个调查的可信性, 而近10%的大学生可能成为“废品”, 让人感到震惊和哀叹。实事求是地说, 电脑游戏是个好东西, 和我们这个年纪儿时的下跳棋、打陀螺等游戏的意义没有本质区别, 功能和目的是益智娱乐、锻炼身心。作为家长、老师以及社会都希望孩子在适当、健康的游戏中快乐成长。本人也鼓励我的姑娘学习之余上网轻松轻松, 她确实也在游戏当中学会了不少见识和知识。和我的初衷一样, 没有谁希望自己孩子玩上瘾, 客观分析, 在家庭环境中孩子很少会成瘾, 再糊涂的家长也不会让孩子每天花6小时去玩游戏。但如果您有时间去看看众多网吧中的每一个, 几乎座无虚席, 呈现在你面前的几乎都是些稚嫩的面孔, 可以判定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源所在。

网吧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把造成青少年网瘾的责任都加在它们身上而否定其产生的其他积极作用, 显然有失公允。于是, 政府对于网吧加强了管理和引导, 而不是限制其存在和发展。制定的措施包括:建立网吧不得在学校周围, 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 经营时间不能超过晚上12点等等。这些措施主要为了预防和解决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问题, 如果这些规定都执行得非常到位, 还会有那么多青少年甚至未成年人上瘾吗?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 走访了几家网吧。首先没有一个查验身份证的, 当然我这个年纪的面孔完全可以判断不是未成年人, 但是观察到即使有青少年或者怀疑是未成年的, 经营者也没有查验身份证, 而且感到网吧内确实有不少未成年人, 而经营者包括大家熟视无睹。至于晚上是否按规定到12点关门, 没有去落实, 不敢妄加评论。可时常付诸媒体中的那些非法网吧的违法行为, 看到的网吧内吃喝俱全、沙发包间等设施, 你完全可以想像晚上那里的灯火通明。

暂且抛开讨论政府的规定是否完全合理, 作为一项公共行政的内容, 目标是公共利益, 对象是公共问题, 基础是公共权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能否得到保障, 毋庸置疑是特别重要的公共问题。解决好需要公共权威, 体现其法定性、强制性以及执行性等特点。当有上网成瘾趋势的孩子家长听到那么多好政策、措施的时候, 肯定满心欢喜、信心倍增。当情况稍微好了一段时间, 风声不紧, 发现孩子又可以依然如故的时候, 他们的沮丧和忧虑会更加折磨心灵。希望的降低就意味着网瘾患者比率的可能上升。所以, 公共政策的性质中, 执行性最为重要。网吧经营者、行政执法者如果都能不折不扣地执行, 比率不下降是不可能的!

记得一个心理学家说过, 一般成瘾的人, 心理上是为了逃避现实, 毒瘾、酒瘾、烟瘾等等, 网瘾也是如此。不愿意正确面对现实的挫折而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求安慰和寄托。从这个角度来看, 成瘾的青少年除了公共行政的措施切断他逃避的线路外, 人文的关怀和心理疏导也很重要。这个话题涉及的面很广, 自己也不是搞社会工作的, 探讨也不会那么深刻到位。我想提醒那些网吧经营者和行政执法者, 更应当站在社会责任的角度上, 不仅仅加强执法、守法的力度, 而要在道德良知的指引下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怀。而不是麻木不仁、徇私枉法, 更不能为了榨取孩子零用甚至偷家长的那点钱, 眼睁睁看着我们的后代蓬头垢面、目光呆滞泡在里面几天几夜而无动于衷。来自全社会的关怀是防止他们步入逃避线路的基础。

对于即将实施的网瘾标准, 有个评论中说到:经国内外专家评价, 认为领先国际水平。可以感觉到言语中透露出几分自豪感和满足感。专家的评定肯定有专家的依据, 我疑惑的是, 国外有没有那么多青少年甚至未成年人患上网瘾心理疾病?如果有并且制定了相关标准, 制定到什么程度, 怎么比较?还是几乎没有或者不严重, 不需要制定?这个前提需要搞清楚。知道的其中一项是国外严令禁止未成年人喝酒与抽烟, 违法者将受到严厉的制裁。而在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保证下, 未成年人的健康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人谁不希望健康?家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迫不得已才去医院, 那已经是健康的最后屏障了。网瘾诊断标准也是最后的屏障, 甚至都算不上亡羊补牢的性质。在为出台这项标准窃窃自喜的时候, 似乎更应该关注和做好未造成恶果前的各道屏障是否牢靠、有效。

且慢些满足于所谓领先国际水平的自豪, 也许, 诸如此类的领先国际水平我们还是越少越好。

合理利用网络 解除学生网瘾 篇8

一、加强引导, 降低网络负面作用

网络中有垃圾, 也有宝藏;有精华, 也有糟粕。对于学生上网我们没有采用禁止的方法, 而是加强正面引导。学校将微机室打造成绿色网吧, 全部微机均安装了过滤软件和儿童锁软件, 过滤不良网站, 采取技防加人防, 避免有害信息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在信息技术课上, 教师把有助于学生成长、适合学生审美的网站推荐给学生, 在双休日学生也可以在家中适当上网, 让网络成为学生查阅资料、学习知识的有利工具。

二、引导为主, 辅以必要的强力限制

孩子好奇心强, 渴望知识, 面对游戏以及网上花花绿绿的虚拟世界, 常缺乏冷静而客观的态度。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 让学生上网, 是希望孩子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生活;学校微机室开放时, 设定时间限制, 不让学生无节制地泡在网络上, 面对“上瘾”的孩子不应掉以轻心, 多多引导, 必要时借助强力加以限制。

三、家校联手, 引导学生用计算机来学习

各班主任均建立了飞信群, 使用计算机就终端与家长沟通与联系。双休日学生在家时, 教师均提醒家长, 学生上网时需要在家长的监护下进行, 上文明、绿色、健康的网站。消除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 让他明白网络不只是用来游戏、聊天的, 更可以用来学习和增长知识。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 要主动向孩子推荐值得浏览的网站, 和孩子一起上网玩游戏和学习, 把上网变成一项有趣的家庭活动。一些健康的远程教育网, 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很多有用的知识, 一段时间后孩子的视野和知识的宽度、广度就提高了。富有学习、娱乐内容的学习网站会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枯燥学”变为“开心学”, 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心的学习积极性。

四、建立学校德育网站, 开辟新的德育课堂

在校园网上建立德育频道, 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 在校园网上设立“表扬台”, 弘扬正气, 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上网, 搜集表现真、善、美的内容, 既学到了知识, 又陶冶了情操。

五、让学生建立班级网页,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

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和特长, 自己动手建立班级网页, 通过发挥集体协作的精神, 集中集体的智慧来增强集体意识。各班级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 灵活地设置栏目, 如班级展示、学习园地、知识窗、团员之友、文学园地、你问我答等, 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灵活多样, 让每位同学都成为班级主页的主人。班级主页使用动态网页, 学生使用实名可以注册, 经过网站管理审核后, 可以进入后台, 发表文章及评论, 让同学们在参与班级主页建设的同时, 巩固信息技术课的所学知识, 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学校每学期均进行优秀班级主面评比, 通过班级网页评比, 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六、建立个人博客, 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能在校园网的博客系统中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目前75%以上的学生均在校园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 学以致用, 设计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界面。在网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提高博客的访问量和自己的知名度, 学生通过访问个人博客, 互相学习, 互相提高。学校通过评选“博客之星”活动, 对评比出的“博客之星”颁发证书, 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大大提高了学生写博文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也开拓了学生视野, 增长了知识。

七、建设网上互动交流平台,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校园网中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上互相讨论学习体会, 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的研讨, 达到求同存异之效;同学们可以对学校工作进行讨论, 指出存在的不足, 提出好的建议, 提高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人翁责任感。网上交流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 有利于敞开心扉、讲真话, 因此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 纠正其偏差, 解决真实的思想问题。学生也可以进入班级聊天室, 海阔天空, 谈未来、谈理想、谈人生、谈社会, 广结朋友, 广纳善言, 在消遣娱乐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在网上互动交流平台中, 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 同学们能够谈心里话, 容易沟通, 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 改善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合理地利用网络, 不但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的网络知识, 提高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避免学生使用网络的盲目性;而且还能利用网络这一高新科技对学生实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使之服务于学校的德育工作, 令学校德育更为高效、及时, 影响力更深, 渗透力更强, 覆盖面更广。

我校现为“寿光市数字化校园”和“潍坊市数字化校园”, 几年来在各级网站评选中获得过寿光市一等奖, 潍坊市一等奖, 山东省教育网站一等奖和全国教育主题网站三等奖。校园网的建设将网络技术和艺术设计充分结合, 网页布局合理, 色彩赏心悦目, 背景音乐悦耳动听, 进入网站便给人以美的享受。优美的网站环境, 陶冶人的情感, 净化人的心灵, 校园网络成为以美育人的载体。使学生在欣赏校园网的美的同时, 发掘内心的潜意识, 开启心智, 激起感奋, 引起共鸣, 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得到教育和升华。目前我校所有的班级已经拥有班级网站, 班中75%的学生拥有自己的个人主页, 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 学生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能够自如地使用网络, 不再沉迷网络当中不能自拔, 学生能够自如地控制上网时间, 不再上网成瘾, 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 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

参考文献

[1]辛跃武.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 3:56

网瘾治疗基地调查 篇9

医生陶然的“王国”

北京市大兴区,三个武警全副武装站岗的大院里,一栋红色的小楼并不起眼。

铁门铁锁,有护士和教官在门口值班。此地的森严显示了这是一个特殊区域,这是一个不允许自由出入的宿舍,但仍有孩子不断地被送到这里,据负责人陶然说,有85%的孩子是被家长骗来的。

门口挂着的牌子是“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这是全国最早创办的治疗网瘾的“基地”之一。基地一楼看来比较温馨,有音乐医疗室、绘画医疗室、认知医疗室,但音乐医疗室只是一个10平米的房间,一张办公桌、一个茶几、一个老式收音机,其它一无所有。来陪孩子们治网瘾的家长们则居住在四楼,每天交流孩子的情况。

在这个封闭的“基地“里,只有一个供应盒饭的地方,学员和医生分开在两边用餐。现有的90多个工作人员,分为三类:精神科医生、军事教官、护士。医生负责学员的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军官以退伍军人为主,负责军训;护士负责学员的日常生活。

“2006年是最疯狂的一年,一年来了1500多个孩子。”陶然是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2005年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成立之前,他的主要工作是帮助病人戒除烟酒毒瘾。接受采访时陶然烟不离手,一个小时抽了五根烟。“非典时期压力太大,染上了烟瘾,这几年我一直在努力戒烟,但是一直没成功。今年十一,我要继续努力,争取戒烟!”

从2005年基地兴办至今,陶然称自己收治了5000多个家庭,治好了4000多个孩子,平均每年1000人。

陶然的原理是——有网瘾的孩子70%以上都有病,因此要吃药。一个上初二的男孩来基地治网瘾,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后,要每天吃一片药,一直吃到18岁。

“网瘾是精神病!如果全民都知道网瘾是个病,肯定要送医院!有些家长宁愿相信孩子没病,宁愿到那些什么学校,不愿到我这来,嫌我这里还吃药!”在陶然的治疗经验中,有40%患者都是注意力缺陷,都是需要吃药的。

陶然给他们吃的药主要为两种:择思达、利他林。“另外30%患者有抑郁、焦虑、社交恐惧等病的,也必须要吃药!”陶然说:“来我这个基地的70%的孩子都必须吃药!剩下的30%可以不吃,主要是心理治疗,但是用药物的话,会更好,那就不是用药抗抑郁、抗焦虑了,而是用药(银杏叶胶囊,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改善脑细胞的功能,主要是保健,让孩子心情稳定、高兴。”

“基地从来不打孩子”,陶然说。但基地的学员,正读初中的男孩张明(化名)说:“学员犯了错误,教官会用板子打屁股或者罚站。还有的学员会进行行为矫正,就是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面,不允许与外界的任何人接触,与外界隔离。每天吃饭的时候由护士送进去,其他活动都不准参加。一般关在里面21天,也有人被关了28天以上。”张明两个月前被父母“骗”到基地戒网瘾,因表现良好,当上了基地学员班长。

“关长时间的禁闭是行为矫正里面的森田治疗,一个日本人发明的。”基地一位姓王的女护士解释道。

“孩子进来的时候这边是没有签任何协议的,第一个月我交了一万多块钱,第二个月交了9300块,我住在基地这边是25块钱一天。”一位来自福建的母亲证实费用相当昂贵。

“陶然是穿着军装的商人”——作为戒网瘾的同道和对手,同在大兴区的新动力阳光家园网瘾科主任王斌这样评价他。陶然则表示自己的工作只是职务行为。“基地是属于军区总医院的,收入都上交了。我们没一点特殊权利,跟内科完全没区别,没有照顾,我们军人为国家服务。”

网协的“心理基地”

9月10日,教师节。

下午5点半,北京永定路百乐宾馆内,一个名为“心理化实践基地”的网瘾治疗机构正在庆祝教师节,这是一场内部的座谈会。

“跟社会上的心理治疗机构相比,我们比较闭塞,要加快市场化进程。”曲家辉,该基地的总经理相当直白地说。

一个戴着厚框眼镜的中年男老师说:“我们应该扩大招生渠道,把普通学校的家长会、各个医院的心理科室都利用起来。”一位20多岁的长发女老师说:“我们应该揣摩每一个客户的心理。现在问题是把人带来了,但是留不下。”会议室的空气里,弥漫起了使未来“客户”迅猛增加的好点子和渴望。

曲家辉因为中午跟郝向宏等人“喝多了茅台”,表现十分亢奋,红着脸大喊:“同志们,向宏说了,我们不能出师未捷身先死!我们要竖起公益大旗,要当先驱,不当先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为谭总的壮举鼓掌!”606房间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曲又说:“同志们,我们每次开会最后应该怎么做?”20多个老师把手高高举起、大声欢呼——“耶!”

曲家辉提到的郝向宏,是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秘书长。这一基地正是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授权,2009年2月26日在北京康隆盛世教育科技中心正式挂牌。“也就是网络协会授权、民间资本投资,基地是独立法人。”基地的总督导应力解释道。

基地业绩不算太好,挂牌至今共接收了17个孩子,应力称今年12月将开始正式大规模招生。

基地老板、康隆盛世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长谭锋云敦实高大,黑红胖壮。他投资兴办该基地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儿子老去网吧打游戏,不爱学习。“孩子上网成瘾,我是有切肤之痛!湖南株洲市所有的40多家网吧我都去过!儿子经过老师指导,现在起码算是正常了。”无独有偶,山东网康教育培训学校的老板翟振杰之所以投资办济南的基地,也是因为上初二的儿子逃学玩游戏。

谭锋云从去年开始筹建基地,今年把整个宾馆租了下来,可供800人学习住宿,每年租金600万人民币。一年来已经投了1700万人民币,“砸上了全部身家,用的是自己过去做生意、搞房地产挣的钱,按目前这个赔法,还能赔三到五年。这是一个公益事业,我只是想把这个事给干成,其次,干好!”

谭锋云颇显悲壮:“顶不住的时候,希望青少年网络协会能接手;我把这个事业做得有转机了,也希望他们能继续做。说实话,我现在很困惑。做生意几十年没当过被告,没惹过官司,办这个基地一年多就被两个老师给告了,我是好意培训他们,他们根本不领情。”

“谭总,我们要是实在混不下去了,以后就改治老年痴呆症吧,市场也挺大的,哈哈!”基地总经理曲家辉开玩笑说,两个星期前他刚从一个培训中心跳槽到基地,还没来得及印名片。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上级主管单位为共青团中央。2006年2月26日,网络协会组织的“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活动启动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陶宏开和陶然都是网络协会的专家顾问,同为顾问的还有山东临沂网瘾戒治中心的主任“杨叔”杨永信,他以电击治疗网瘾,在2009年上半年引起全国争议。

“杨永信的电击疗法被卫生部叫停后,我们协会在政策上支持了他,给予他很大帮助。”秘书长郝向宏说,“网络协会确定的戒除网瘾的三个底线是:不合适的手段不能用;不能伤害青少年;监护人必须在场。”

陶然仍然是“实践基地”的首席医学顾问。但谭锋云说:“这只是名义上的,陶然在心理化实践基地不做具体工作。”曲家辉说,“基地名义上归工商部门管,实际上是网络协会管。团中央网络协会给了心理化基地很大的政策支持,我同时也是网络协会专家委员会的秘书长。陶然只是专家委员会的一个专家之一。

在陶然基地的蓝色宣传册上现在仍印着“团中央青少年网络协会等九部委、北京军区总医院联合组建”字样。

“高尔夫”基地

在北京市大兴区,还有一个“治网瘾基地”,名字叫做新动力阳光家园。

这里位置更加偏远,从北京市中心坐公交车,大约三个小时以后才能到达。

“你看,我们的篮球场,可以给国家队训练用;这个高尔夫球场,李宝惠秘书长经常会带着卫生部的老干部来打球。我们还有专业的乒乓球发球机和10套真人版CS装备,已经很久没人用了。”动力家园网瘾科主任王斌边走边到处指点,“我们还养了孔雀、乌鸡和拉布拉多犬,孩子们都很喜欢。”

这个“大公园”占地305亩,慢慢走完一圈要半个多钟头。亭台楼阁和新建的四合院交相辉映,从北向南,孔雀、乌鸡、拉布拉多犬等几十只动物一字排开,蔬果温室大棚就在它们对面。

来戒网瘾的孩子和孤独症儿童共享一个小楼,对面的小院里住着普通精神病人。“你看,那边的新四合院一建成,我们网瘾科就能搬过去了。”王斌指着十米外的工地说。防治协会的官方网站上写着:“阳光家园由国家投资建设,硬件条件在全国乃至亚洲的青少年健康教育机构中首屈一指。”此地的硬件确实令人咋舌——体育健身娱乐区达18000平方米,标准高尔夫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沙盘游戏室、音乐美术活动室等一应俱全。

但这些并没有带来生源。自去年成立以来,该基地长期班只接收了十几个孩子。基地有12个老师——美术、体育、音乐、生活辅导员各一名,心理咨询老师3个,另有几个外聘专家,包括陶宏开。“防治协会一直在往里赔钱。一些设备是协会投入的,日常的后勤、人员工资好像是由农疗中心负责,这个我不是很清楚。”王斌说。

在阳光家园的招生简章上,该网瘾治疗机构的全称是“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新动力阳光家园”。

“动力家园业务上归防治协会主管;体制上属于医疗机构,实际是大兴区精神病院农疗康复中心的网瘾科,我们内部习惯把中心叫做基地。也就是说,我们基地是协会和大兴区精神病院一起办的,我也是协会的工作人员。”王斌介绍。

9月11日采访当天上午,王斌刚刚送走了来基地治网瘾的一对母女,这是基地近期的唯一学员。她走了之后,基地的教室、宿舍、治疗室全都空了。

“即使只有一个学员,我们几个老师也要围着他转,该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王斌揉揉眼睛,有点失落。

“李秘书长对这个事情非常谨慎,一直没有大规模招生。他给我们基地提出的总方针是‘不能二次伤害青少年’,反对暴力戒网瘾。”王斌说。

陶宏开也曾经是阳光家园五天夏令营广告中的活招牌,“2008年10月,李宝惠找到我,说协会在大兴有个基地,投资8000万。李要给我设一个秘密账户,说是每来一个戒网瘾的,给我1000元。”陶宏开气哼哼地说,“我当时没说答应,也没说不答应。”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秘书长李宝惠曾任卫生部官员。李宝惠对陶宏开的说法不置可否,他在电话里非常生气:“我不知道陶宏开是怎么想的,现在谈这些东西还有意义吗?!你说,说这个有什么意思!”

李宝惠说:“今年4月份确实与陶宏开合作过,但后来没有继续深入合作。两陶之争,我们并不偏向谁。我们将与哪个陶合作,现在也没定。”

在陶宏开的讲述中,卫生部曾经给过李宝惠两个课题,都跟戒网瘾有关。防治协会原定10月份在济南的网康举办首届全国戒网瘾专家大会,把所有戒网瘾方面的专家都召集起来开会。翟振杰表示,原来的确要组织一个“首届中国戒除网瘾学术研讨会”,李宝惠想成立一个行为成瘾委员会,但是没批下来。

王斌则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协会内部有规定,会长换届选举跟协会改名不能同时进行。这次李秘书长可能要升任会长,协会想改名为‘中国成瘾防治协会’。”

但李宝惠否认了协会将要改名。“改名还很不成熟,还没有提上日程。”

各种“基地”名称的变化,有时是因为行业的归属感无处找寻。翟振杰在创办治网瘾学校的过程中,也是倍感困惑。2007年他开始办学校,需要找一个主管单位,但找了一圈都没人管。“教育局不管,找卫生局也不管,到底归谁管呢?先是找了山东心理卫生协会,挂在它下面,这还多亏是协会的书记帮忙。后来规定协会不能搞经营,只好自己再找,现在学校是归山东省工商管理局管。”

“国家该给这个行业一个规范。主管单位这方面的问题,政府有些部门是不作为。”翟振杰,这位从业者都对这种混乱感到极不适应,在治疗标准缺席的背后,还有更多缺失的东西需要规范。

相比民营训练营相当生猛的训练方式,有着诸多背景的各式“基地”看起来相当有规模,只是除了陶然的基地,其他基地仍在砸钱之中。身处其中的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将2009年的《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数据报告》的重点确定为“网瘾治疗机构的市场如何规范”。

“现在这个课题遇到了困难,我们需要得到社会的各方面支持,找到钱以后再委托中国传媒大学的团队来做。目前我们缺乏资金的支持,正在找钱的过程当中。”秘书长郝向宏有点无奈,“往年都是11月份出报告,今年只能是尽量争取了。”

(实习生李彪、于靖园对本文有贡献)

一个上初二的男孩来基地治网瘾,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后,要每天吃一片药,一直吃到18岁。

帮助学生戒除手机网瘾方法 篇10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尽早认识到使用手机的危害, 帮助使用手机上网成瘾的学生早日戒除网瘾, 管控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已迫在眉睫。根据对“中小学学生使用手机不良习惯的调查研究”分析, 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对帮助学生戒除网瘾有积极作用。

一、从大局出发, 共同落实

学生使用手机上网一旦成瘾, 就会像瘟疫一样传染开来, 带动更多的学生上网玩游戏、挂QQ、刷微博。这对一个寝室、一个班、一个学校都将造成恶劣影响, 使寝室没有良好的休息环境、班级没有良好的班风、学校没有良好的校风。笔者认为要控制这种现象, 学校领导必须从大局出发, 高度重视。学校应采取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进教室、进寝室的措施。让学生人机分离, 切断学生玩手机的念头, 从而使学生慢慢消除对手机的依赖。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全力配合。学校领导作出决定, 全体教师共同落实, 才能收到效果。在采访调查一所学校时, 发现该校领导刚开始为了方便学生有急事能与家长及时联系, 允许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结果有手机的学生在寝室、教室里上网, 有的甚至在课堂上偷偷上网, 还引诱没有手机的学生跟着一起上网玩游戏、聊QQ、看视频, 导致很多学生上课无精打采、精神不振。后来学校发现了这个现象, 立即采取措施, 严禁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 每周到校时要求把手机交由班主任保管, 离校时到班主任那领取。这一做法立竿见影, 上网成瘾的学生人数有了明显地减少, 上课时教室里的短信声从此消失了。

二、戒除学生的网瘾要打持久战, 长期抓

学生上网成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 而是一步一步堕入“成瘾深渊”的。所以, 戒除学生的网瘾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而需要慢慢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 更需要学校、老师、家长的长期帮助和配合。老师、家长、学校要有耐心, 真心对待每一个上网成瘾的孩子。其中, 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 因为在学校一周学生对手机已经渐忘, 可周末回家一接触手机马上会把淡化的心思吸引回来, 死灰复燃, 一发不可收拾。因此, 戒除学生网瘾需要家长全力配合, 只有学校、老师、家长齐抓共管、长期坚持、毫不松懈, 才有可能让那些手机未成瘾的学生得到正确引导, 手机成瘾的学生得到有效缓解, 并在学习、生活中逐渐找回自我。

三、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从本入手, 戒除网瘾

从本入手就是指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 从学生的思想入手, 从正面帮助学生分析使用手机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让学生知道一旦手机成瘾就会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性格, 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笔者家乡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学生刘某 (大学刚毕业) , 在某街道上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 根本不管身边发生的事情。突然, 道路旁边墙上的宣传牌被大风一吹, 慢慢地从他上方掉下来, 大街上看到的人都在大吼:“快, 头上有危险!”可是他毫无察觉, 仍然在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 宣传牌最后砸在了他的头上。就因为玩手机,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这个案例告诫学生, 手机的不当使用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前途, 还可能夺走生命。据“中小学学生使用手机危害的调查及应对措施的研究”课题组调查, 约有79% 的学生用手机来进行“文字调情”, 有74% 的学生每周发送10 多条信息, 44% 的学生每周发送的短信超过30 条。由于手机短信的隐蔽性强, 不易被察觉。很多青少年学生用短信来进行交流, 短信过多会使人心理紊乱, 如果手机交流取代了直接交流, 会使这部分学生不能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不懂得尊重别人。要避免这些现象产生, 办法只有一个, 就是学生要从心理上、思想上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 才能避免使用手机上瘾。由此可见, 从心理上形成自我控制能力, 才是戒除手机成瘾的最好方法。

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成瘾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没有一个好的兴趣爱好, 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没有自信心, 没有心灵的寄托, 感到空虚。而成绩好、兴趣爱好多的学生不会沉浸在网络中。所以要戒除学生的网瘾应多开展文体活动, 开办课外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生活的乐趣。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参加这些活动学生就会找到心灵的寄托, 淡化手机、淡化网络。此外, 鼓励学生多看积极健康的书籍,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也是戒除学生网瘾的办法之一。

五、精心陪伴, 强制执行

上一篇:理性的幸福下一篇:中国天然气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