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活动与高校体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校体育竞赛一直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国家体育管理体制以及高校内部机制的影响,高校体育竞赛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建立高校体育竞赛联盟将成为开展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区域性高校竞赛联盟的价值将对高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合作活动与高校体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合作活动与高校体育论文 篇1: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体育“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

摘 要:新形势下高校体育已经作为一门必修科目,被纳入到了高校考试机制和评价体系中。同时体育也是广大高校学生热爱的一门科目,越发受欢迎。但是,当前,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像是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足、体育“学困生”的存在等问题,体育“学困生”的存在这不仅不利于高校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体质以及体育学习自信地养成。进而降低班级的整体体育学习能力和水平。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基于此,文章将在核心素养前提下,详细分析高校体育“学困生”成因以及转化的策略,希望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助力和支持。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校体育教学 ;“学困生”成因分析转化策略

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体育作为一门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体质、丰富高校学生活力和精神的课程倍受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同时,体育作为一门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进而对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由于一些高校体育"学困生"的存在,这就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班级整体体育课堂学习氛围不佳、学生的体育学习自信较低、个别高校学生体质较弱等。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不利于高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高校学生产生一定的限制影响。那么,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加大关注力度,以核心素养教育为前提,详细了解高校体育"学困生"的表现,采取分层教育、因材施教以及激励教育模式等开展高校体育教育,帮助高校体育"学困生"转变为体育优秀生。

一、高校体育"学困生"的具体内涵

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想帮助一些体育"学困生"克服体育学习障碍,高校体育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体育"学困生"的内涵和表现,这是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采取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参照和依据。所谓的高校体育“学困生”,指的是一些问题高校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进度、不能准确理解体育教师讲解的体育技巧和内容、对体育学习存在着消极的态度、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体育任务和活动或者是体育测试和成绩达不到合格标准的学生。所以,为了帮助体育“学困生”进行转化,高校教师需要详细了解班级内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并且根据不同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表现,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管理策略,攻克体育教学中的难点,帮助体育"学困生"成功的转变为体育优秀生。

二、高校体育"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个人因素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之所以有一些高校学生不擅长体育,大部分原因是先天性的。例如,许多学生可能非常喜欢体育这门科目,同时也热衷于参与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但是由于自身身体的缺陷和障碍,这就给许多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课堂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样也容易磨损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再者,还有许多学生天生体弱多病,不能进行强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或者是一些体型比较肥胖的学生,稍微跑跑步、打打球就气喘吁吁。这样不利于他们有效的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课堂,同样也无法有效完成相应的体育测试。

此外,在部分高校体育“学困生”中,心理因素也是阻碍他们成为体育优秀生的重要原因。基于心理因素的问题,笔者主要归纳了以下几点内容:

(1)部分高校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众所周知,体育作为一项耗费个人大量体能的活动,如果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势必会感觉到身体疲累。但是有一些高校学生受不了劳累,对体育课堂避而退之。再者,还有大部分高校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疼爱有加,從小不舍得让他们做一些耗费体力的活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学生容易缺乏坚持体育锻炼的毅力,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吃苦受累”的体育活动中。

(2)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以及参与体育活动存在错误的认识。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来说,他们大多都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使是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也仍然保持着体育对学习和成绩没有用这一错误的思想。受这一错误思想的影响和支配,许多学生早就已经对体育失去了兴趣,对体育课也没有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态度,甚至有些高校学生不去参加体育课堂。再者。还有一些高校学生仍然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专业课知识上。专业课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一个人发展和成长的全部。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体质,同时还能学会一些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这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社交能力。但是,一些高校体育"学困生"将自己禁锢在自己的舒适区中,不参与体育活动也不和其他人交流沟通。这样就会导致高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个人体质很难增强。长此以往,一些本来可以成为体育优秀生的学生反而变成了体育“学困生”。

(3)自身性格的影响,缺少学习体育的自信。学生的个人性格也与学生成为体育"学困生"有着很大的联系。一些高校学生可能妄自菲薄,认为自己的专业课学习能力不强,专业课水平不高,担心自己利用过多的时间学习体育、参与体育活动会影响自己的专业课学习成绩。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会在内心深处对体育形成一道防线,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堂,进而则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高校学生存在着性格上的不足。比如,有些学生比较腼腆害羞,他们可能会认为一些体育知识“不雅观”,并没有按照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进行训练。这样很容易导致高校学生变成体育"学困生",最终会影响到高校学生的整体成绩和全面发展。

2.教育因素

当前,教育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重要因素。许多高校学生无法摆脱传统的学习至上理念的影响,认为体育、音乐、美术等一系列活动对自身的学习会产生阻碍作用,因而也就不去参与体育活动。这样就会产生许多体育“学困生”。比如,中学教师引导错误,学生应试观念根深蒂固。学生进入大学之前,主要是学习一些文化课知识为主,那么部分学生可能会受到中学教师的错误引导。有些中学教师可能会这样对学生说:“体育对高考没有帮助,你们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课成绩。”那么,许多高校学生可能会一直将中学教师所说的话当作真理,即使是进入高校,仍然对体育存在着错误的认知。这就不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体育知识,自身的体质也很难获得有效增强。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校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

1.加强思想层面的引导,帮助高校学生改变错误的体育认识

前文提到,有些高校学生之所以成为体育“学困生”,有的是受一些错误观念和说法的影响。基于此,高校体育教师需要从思想观念层面入手,帮助高校学生转变认知,重新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那么,体育教师可以这样教导高校学生:同学们,我们已经从繁忙的高中进入到大学中。在大学中,我们的专业课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体育知识的学习。众所周知,体育是艺术学科的分支。通过学习体育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丰富的体育精神内容。同时,我们还能受到体育良好的影响。比如,如果我们存在着很大的学习压力,我们可以借助体育发泄压力,像是跑跑步、打打球等。通过做这些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们的压力和情绪,进而让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更有利于我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通过这番叙述,高校学生可以明确体育有许多优势。同时他们也会逐渐转变错误的体育认知,慢慢的进行体育锻炼,并且感受体育锻炼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最后,高校体育“学困生”会彻底地感受到体育的重要性,并且会重新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意识。这也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自信,既有利于增强高校体育“学困生”的体质,又可以帮助他们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对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高校体育教育首先需要从思想层面入手,帮助学生转变错误认识,进一步帮助学生从体育“学困生”转变为体育优秀生。

2.高校体育教师采取鼓励方式,增强体育教学水平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体育知识的热情,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在体育课堂中融入一些积极的情感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如果一个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存在着消极态度,这势必不利于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的培养,这名学生也会发展为体育“学困生”。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转变错误的观念,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优秀生,体育教师可以采取情感因素教育方法,用语言的激励与科学方式引导高校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比如,当高校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瓶颈,教师可以用言语鼓励这些高校学生,让他们对体育的学习充满信心,这样才能改善学生的负面情绪,推动学生更好的学好体育。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需要合理运用感情因素,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活动,将困难转变成尝试,将负担转变成兴趣。例如,大多数高校学生不喜欢田径运动,因为自己没有耐力,并且不会长期坚持下来。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情感因素教学,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正面的去解决自己存在的困难,保持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进而将高校体育“学困生”转变为体育优秀生。

3.构建科学完备的体育活动体系,强化高校学生体育学习意识

为了可以有效实现高校体育“学困生”的转化,高校领导首先需要高度关注体育运动训练活动的开展。同时还要结合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完备的高校体育活动体系和体育模块评价内容。以此来增强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活动。比如,高校可以开展意见征集活动,也就是给予高校内每个高校学生和教师发言的权利。高校学生可以就自己的需求或者当前体育运动的趋势提出一些意见,高校可以认真考虑一些有益的建议,并且应用在体育运动体系建设和高中体育模块评价中。同时,还要融入丰富的体育核心素养内容,丰富体育教学内涵,实现预期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效果,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学习体育的信心和热情。

4.优化高校阳光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融入体育核心素养

在体育教学中,不管开展哪一项体育教学活动,教师都需要提前鼓励学生设计明确的体育训练目标,并且根据目标设置体育学习的策略和方式,朝向目标规定的方向努力学习。高校体育教师可以以“强身健体、提升素养”为具体的体育培养和活动目标。同时还要融入丰富的体育核心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运动,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个人体质,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比如,可以合理的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开展田径、足球、篮球、接力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既可以开展个人比赛,还可以开展合作竞赛。利用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认识到体育中团结精神的重要性,以期实现预期的“强身健体、提升素养”活动目标。不仅如此,学校还要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于一些可以正常开展体育运动的学生,规定他们每天锻炼一个小时,这样才能达到最低标准。对于一些不能剧烈活动的学生,学校也要开设体育康复课程,不能让一些有身体缺陷的学生与体育完全割裂开来。通过借助体育康复课,也能让少数体育“学困生”或者不能进行正常体育活动的学生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所以,学校要在体育核心素养背景下,融入阳光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来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帮助高校体育“学困生”可以成功的轉变为体育优秀生。全面增强高校体育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水平。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师需要针对高校体育“学困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然后再整合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将新式的体育教育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调动高校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帮助高校学生全面增强个人的体能和素养,培养自身的体育核心素养,以期实现高校学生个人素养和学习成绩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真正发挥新时代体育运动的作用和价值,助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强化体育教学效果,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普通高校体育“学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研究(课题编号:NGJGH2019304)

参考文献:

[1]薛原,李芳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36(04):228-233

[2]刘菁.高校体育学困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7):215-216

[3]彭曾恺.高校体育学困生成因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5):81-82

[4]张亚南.体育教学中学困生走出困境的路径分析[J]教师,2016(16):74

[5]张海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帮助体育“学困生”[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111

作者:田斌

合作活动与高校体育论文 篇2:

区域性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价值研究

摘要:高校体育竞赛一直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国家体育管理体制以及高校内部机制的影响,高校体育竞赛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建立高校体育竞赛联盟将成为开展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区域性高校竞赛联盟的价值将对高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区域性;竞赛联盟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以高校大学生联赛为龙头,对区域内高校的体育竞赛进行整合,形成区域性的高校体育赛事,促进高校体育高校运动队、体育资源、教育资源等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所谓联盟是指在两个或者多个的组织或特定部门之间,为实现某种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或者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联合体,它是组织加强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形式。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形式,为实现体育教学、训练目标以及丰富学校体育文化为目的,建立一套为高校体育竞赛服务,提升高校体育竞赛水平和发展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建立高校区域竞赛联盟弥补了我国高校竞赛体系单一的模式,完善并推动高校体育竞赛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探索形成体育竞赛、训练交流和文化活动的一套机制,既促进高校体育的全面的发展,也丰富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1 高校体育竞赛现状分析

1.1高校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竞赛制度包括了一系列的法规性文件,这些文件都是在以行政的模式进行管理和实施的,突出了行政手段在高校体育竞赛中的作用。从高校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体系的大环境来说,是统筹全国高校的竞赛体系,顾及面大而容易忽视一定区域内高校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使目前区域高校竞赛活动并不活跃。而往往针对高校自身运动竞赛体系的小环境,很难融入更高一层次的竞赛体系中去。我国的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看似是一个可以为全国大学生体育竞赛进行管理和指导的组织,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无实际职权的对外联络和交流机构。不论从全国还是地区范围内来说,都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赛事体系,而美国的NCAA和德国的体育联赛体系都能很好的把不同赛事纳入到整个体系中来,形成一个大的赛事体系。目前,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对我国高校的体育事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往往受到体育现有体系的限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尚处在并不成熟且发展不平衡的高校体育面临很大挑战和困难。

高校体育竞赛体制是影响高校体育竞赛开展少和学生运动员参赛少的主要原因。教育部门行政单位组织的“官方”体育比赛是我国高校的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主要由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各省市大学生运动会等组成,这些比赛制度的优点是竞赛时间短、项目多、统一安排竞赛,便于管理,缺点也很明显,表现为周期长,竞赛次数少。这样的竞赛制度不利于高校体育的发展,运动员、教练员不能在比赛中得到很好的锻炼,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另外,地方学生体协与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民间”体育比赛的形式往往是补充,较难开展多样性的体育竞赛,虽然提高了大学生参赛的热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但组织往往比较混乱,在大学生中间易引起较多矛盾。

1.2高校体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

我国高校资源分配是由主管高校的行政部门主导的,从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到经费的划拨,无一例外都是行政管理部门决定的。因此,重点院校能较容易获得各种资源,这种现状往往导致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安徽省重点院校虽然只有8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9.6%,而在全省体育教师所占总数的比例为57.2%,教授占91.7%,副教授占82.2%,讲师占52.6%,这种人力资源配置更合理,且还有相当部分的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高校的体育经费划拨使用方面,8所重点高校划拨使用经费占总经费的50.56%,平均经费为28.06万元,是其他普通高校的3倍还要多。在高校体育场馆方面,各种场馆、场地设施也明显优于非重点普通高校。以上虽然说明我国高校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但具有优势的高校也为高校体育竞赛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人力资源和管理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2 构建区域性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可行性

2.1现有组织管理机构为建立区域性高校竞赛联盟提供保证

管理者要实现目的,行使其管理职权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现的。所以,管理机构是管理活动有效进行的依托和组织保证。同时,管理机构设置的科学、合理、精干也是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成立相应的执行委员会,该委员会在部门职能、权利体系、职责设计、管理幅度和运行机制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并负责管理,实现机构层次分明、任务明确和分工合理,达到为全区域高校体育竞赛管理和服务的目的。目前,我国开展体育竞赛的组织机构有政府和社团组织机构两种,前者主要由教育部的体卫艺司和各省市的体卫艺处负责组织管理,后者主要由中国大学生体协和各单项体育协会与分会负责组织管理,其组织管理机构及其职既能为区域高校竞赛联盟的组织机构建设带来借鉴也能为其提供有利保证。

2.2现有体育法规的健全是建立区域性高校竞赛联盟的保障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以及《关于在新学年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政策都要求开展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体育课程,加强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合作,努力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要。2012年12月22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引导学校合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等。另外,各省市还制定了一些地方的体育法规,为建立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保障。

2.3现有资源和设施为构建区域性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条件

首先,高校既是人才的生产线也是人才的聚集地,在高校中的体育人才同样密集。高校体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高校体育教师是体育人才主要形式,这些人员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在科研、教学和训练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和经验。另外,大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裁判执法能力,有的甚至参加国际和职业比赛的执法经历,所以,教师裁判员能够胜任这种层次的比赛任务。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高校财力的投入,学校的体育设施也得到较大的改善。而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还是为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而建的,能够达到高水平比赛标准的要求。因此,这都能为构建高校竞赛联盟提供有利的人力资源和体育设施的条件。

3 构建区域性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价值组成

3.1促进高校体育竞赛体系的完善和改革

目前,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非常不平衡,不同层次和形式高校体育竞赛活动虽得到一定的开展,而依据特定的地理或行政划分区域为主的区域间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是高校体育竞赛新的发展模式。这种高校体育竞赛模式要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国家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到竞赛体系中来,发挥不同角色的功能,不断提高竞赛管理水平,使竞赛工作得益于教育和社会,服务于教育和社会。利用这种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区域高校体育竞赛组织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竞赛,形成高校竞技体育竞赛的社会化、制度化、多样化。高校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全局工作的一个着力点,抓好高校竞技体育竞赛的管理和改革是开拓和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竞赛的一个关键环节和因素。因此,发展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也是要不断完善和健全高校体育竞赛的组织机构、竞赛办法、体育法规等一系列的制度,促进整个高校体育竞赛体系的改革。

3.2促进高校管理的信息化和硬件设施的建设

网络是全球信息资源汇存与交流的新平台,网页是局域信息资源的储存单位,是高校体育对外宣传新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资源储备与共享、信息反馈和宣传功能。通过建设相关网站,搭建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比赛的相关信息,保持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了解,促进高校体育网络建设。

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促进了学校在体育场馆和器材的建设和管理,保障了高校各种竞赛的顺利进行。为了满足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符合比赛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学校就必须想方设法加大对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同时,也为学校在体育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和健身运动的提供物质保障。

3.3促进高校间体育教师的交流

区域性高校竞赛联盟的构建让教师在比赛期间有很多与其他院校教师交流的机会,并建立了联系,为不同院校教师之间在教学、科研、训练和裁判加强交流和学习。

3.3.1教学方面 各高校教师通过交流了解了其他院校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对本校的教学进行有效的、因地制宜的改进,并不断在这个环境中进行交流、学习和尝试,不断促进本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3.3.2科研方面 体育竞赛的开展给教师提供大量的研究素材,可以与其他兄弟院校组织建立研究团队或开展教师间的合作,改变高校体育科研原有的“单兵作战”、“零打碎敲”的模式,在学科间、校际间和教师间开展体育科研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校体育科研的学术交流。

3.3.3训练方面 赛加强高校间的教师在训练方法、手段等各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和运动伤病的减少,改善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另外,通过在高校间举行邀请赛、对抗赛等形式,检验运动队的实战水平,以达相互学习,并为正式比赛做好前期热身准备。

3.3.4裁判方面 体育比赛是体育教师裁判员最佳学习交流和锻炼的场所,在为体育比赛本身服务的前提下,既学习和交流了裁判知识和临场经验,又锻炼了裁判的实践能力,并树立了信心,为体育教师裁判员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促进各高校运动队和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有高水平运动队,而且运动员和球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们参加国内比赛的同时还兼有为国争光的使命。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同济大学的手球队、上海交大的篮球队,而在上海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就有60多名刚刚在2004年奥运会上拼搏的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出现在大运赛场。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既是高校体育的窗口,同时也推动着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普及,普通大学生运动队和学校组织的各种俱乐部的建立是主要形式,这都充分展现了高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3.5促进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

学校官方网站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可以利用网站对体育竞赛的前期工作做好宣传,同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来展示比赛的风采,这无疑充分发挥了校园网络的作用,促进了高校网站的管理和宣传的作用;通过对校园内的宣传海报、宣传栏等充分的利用,有效发挥方便、快捷的作用,丰富了校园内丰富多彩的宣传文化;随着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发展,电视转播已开始成为吸引观众的主战场,满足了观众对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官刺激的享受。

3.6形成大学生竞争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往往是通过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而体育竞赛又是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手段。因此,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价值观就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与锻炼不仅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手段。体育竞赛是以体育训练为手段,体育训练往往是体育锻炼和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体育意识形成的过程,因此,体育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比赛的过程则是体现大学生坚强毅力、拼搏精神、竞争意识的过程,还具有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作用。因此,开展区域间高校竞赛联盟的赛事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意识,能有效的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让学生受益终身。

4 结语

以高校大学生联赛为龙头,在一定区域内对高校的各项体育赛事进行整合,借助现有的组织管理体系、体育法律、法规以及教师资源和体育设施,为形成区域性的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有利的支持,完善健全高校体育组织机构和法制法规,促进高校体育信息化、场馆和器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和俱乐部的建设和管理,加强校际间在教学、科研、训练和裁判的学习和交流,提升校园网络和媒体的水平,繁荣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最终让大学生分享到体育竞赛带来的价值。

作者:王东海 杨士宝

合作活动与高校体育论文 篇3:

产业化背景下高校体育社会责任探析

[摘 要]随着产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高校体育事业逐步推向市场,高校体育产业化已成为高校体育满足自身发展、为学校创收的重要手段。而在利润最大化理念指导下进行的高校体育产业化忽视了高校体育的特有属性及其肩负的使命,严重背离了高校体育产业化改革的初衷和终极价值追求。深入探讨产业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所应承担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及责任范围,对确保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事业;产业化;利润最大化;社会责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2.12

体育产业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最富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之一。高校体育事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兼有维系传统操守、承担崇高历史使命的特有功能。因此,高校体育产业化过程中难以避免要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即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承担社会责任两者之间应如何取舍的问题。本文认为,必须首先对高校体育的社会责任作出明确的界定,才能在利润最大化与社会责任之间达致一种均衡状态,真正实现高校体育产业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1 高校体育产业化遭遇困境——“利润最大化”的诱惑 体育产业化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多元功能,同时能够更为充分地发挥市场在高校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增强高校体育事业自我补偿、自我发展能力,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使体育教学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发展成为一种可能。

1.1 推进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的直接驱动力

在传统体育教育理念中,高校体育是社会公益性的福利体育,否认它具有创造产值的经济属性。何艳群,周毅敏.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0):171.这导致高校体育产业规模小,投入渠道单一,资金严重短缺,从而使高校体育发展滞后,不仅不能满足高校师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时也阻碍了高校其他社会功能的发挥。这种传统理念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对高校体育事业的僵化认识,抹杀了高校体育产业化系统的获利性。

高校体育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体育事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法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身休闲娱乐时间的增多,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对体育健身场地及设施的需求,高校体育适时地加快了产业化进程的步伐,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并进行有偿开放,高校体育产业化为高校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它不仅可以解决传统划拨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水平;可以积聚资金,投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更好地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可以降低上级划拨高校体育事业费用额度;还可以将获利部分上交校级财政合理调配资金使用,补助其他学科的发展需要,增加全体教职工工资收入等。黄璐,杨淼,兰健,尹景瑞,付小春,李智,郭超.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社会责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1):137.而也正是出于这个层面的原因,在现实的高校体育改革实践中,很多高校面对赢利的诱惑,都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高校体育进行产业化改革的直接驱动力和主要目标,从而日益偏离了高校体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1.2 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否认高校体育具有创造财富的经济属性或者过分强调其逐利性都是对高校体育产业化的认识误区。否认高校体育的获利性势必使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模式陷入过于僵化的境地,使高校体育缺乏持续、快速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而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也会给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唐景丽,田兆峰,马骊.对高校体育产业化负面效应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162.

首先,高校产业化发展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将会导致场馆设施使用频率过高,不利于场馆的维护保养,严重缩短了体育设施的使用寿命,造成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其次,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对消费群体的有条件选择,可能会给校园治安带来恶劣的影响。如果任凭社会人员无序进入校园并使用资源稀缺的体育基础设施,某种程度上不仅是对在校学生公有资源的一种侵占,而且会给校园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再次,利益往往与腐败相伴生,如果在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相关的监管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腐败现象便会滋生,从而造成国家资产的流失。最后,对经济利益的一味追求必然会使高校体育产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或选择投资项目组合时忽视除经济效益以外的其他诸如环境保护、教学科研使用目的、专业人才培养等制约因素的影响。

片面追寻利润最大值所带来的巨大负面效应使理论界、实务界不得不重新审视高校体育推行产业化所要实现的终极价值目标。蓬勃发展起来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也逐渐被引入到高校体育产业领域,成为弥合高校体育产业化“创伤”的一道灵药。

2 高校体育产业的社会责任

高校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它肩负着传播人类知识、传承民族文化精髓以及为祖国培育优秀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因此,高校体育产业化具有其独特的属性。其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不是完全没有限制,它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黄璐,杨淼,兰健,尹景瑞,付小春,李智,郭超.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社会责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1):136.。在追逐利益的同时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有机统一。

2.1 社会责任的界定

高校体育产业化把高校体育事业置于市场经济的洪流之中,高校体育产业化究其实质是高校或高校成立的某一经济实体在满足学校师生员工体育需求的前提下对高校体育事业进行的市场化经营管理活动。作为活跃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高校体育事业经营实体也必然要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舆论媒介乃至社会公众所拷问是否发挥了正常的社会效能,即其是否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许多社会主体的社会责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现行高校体育产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证之一。王志玲.现行高校体育产业的社会责任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5):22.高校体育产业的社会责任是体育产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流行用语,对于它的内涵外延至今学界仍莫衷一是。本文主要借鉴与其相关、相似的“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来对其进行归纳、推导。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发端于美国,一些理论工作者和开明的企业实务家认为,追逐利润最大化固然是企业应始终坚持的使命和价值目标,但是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不能无视法律、伦理、道德及社会公共利益。这种颠覆传统企业目的理论的观点孕育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学说。“所谓企业社会责任,乃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96.据此推导,本文认为,高校体育产业的社会责任指称的是高校体育事业在产业化过程中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所应承担的服务于广大师生、服务于科研教学、服务于社会公益的义务。

2.2 高校体育产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基础

传统的企业目的理论认为,企业有且只有一个目标,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相当于否定了利用有限资源高效率地追求利润,创造更多财富的企业目标。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经济学、管理学都主张现代企业的目标追求不应当仅仅是一元的,而应该是二元甚至是多元的,其除了追求利润最大值外,还应该具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那么,具体到体育产业化社会责任,它的正当性基础是什么呢?

当前,高校体育产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逐渐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支持满河军.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分析——对否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观点的辨析[J].山东经济,2007(2):7.,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校体育产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将会被全面接受。首先,高校体育事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高等教育具有承担传播人类知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精髓的时代重任以及为国家伟大复兴培养、储备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体育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使命,其产业化程度再高也不能抹灭其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最基本蕴涵。

其次,高校体育产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是我国高校所有权的国有属性的重要体现。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为国家所有,这就决定了高校体育必然要部分承担公共体育的职能,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体育不仅要紧随时代的步伐进行产业化改革,还要承担起发展体育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为社会服务的任务、进行全民身心健康教育的任务。

再次,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的稳健推进要求其自身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高校体育的产业化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所在社区向其提供相关的配套子系统,需要体育消费群体的不断壮大与成熟为其注入发展的动力,因此,高校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然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回馈于社会、回馈于社区、回馈于消费群体。

最后,当代社会的普适价值追求呼吁高校体育产业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代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理念正逐渐成为我们所共同接受终极价值追求,“这些基本价值检验着任何一项事业的正当性,并成为支撑业已经其证明为正当的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87.,同理,如果我们把高校体育产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置于价值层面上进行考查便可得知,社会责任的承担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事业对效率与公平价值的孜孜追求。

2.3 高校体育产业社会责任的范围

高校体育产业社会责任与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相比,既存在着共通的内容,也有其独特的周延。鉴于许多学者早已对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本文主要着重分析高校体育产业区别于一般企业而特有的社会责任范围。

(1)满足高校学生、教职员工的运动需求,实现培养学生相应技能的既定目标,这是高校体育产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高校体育产业的基本社会责任,就是首先达成产业设置的初衷。王志玲.现行高校体育产业的社会责任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5):23.据2013年3月20日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2011年的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共计35592411人,除去攻读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和网络本专科生,在校的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和成人本专科学生累计达30205885人。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55/201303/149845.html.这是高校体育首先要满足的对象,也是其主要职能。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增强体质,为以后从事各种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从参与体育活动中深刻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及功能决定了高校体育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遵循高校体育设置的初衷,一切的体育资源当且仅当在满足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及广大师生日常运动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营利性经营。比如,高校体育设施(如场地等)对外租赁的时间安排不能与正常的体育授课时间相冲突;开发体育表演项目要保证不占用学生正常学习时间、不损害学生按时按量完成规定的培养方案。

(2)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这是高校体育产业应承担的自我发展社会责任(高校体育资产的数据)。

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满足高校教育和学生、教职员工的生活需求。而将高校体育产业化,一方面是为了推动高校体育发展,以更好地实现其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实现其社会职能。以产业化实现营利并非其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完成上述目标并实现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主要实行的公力办学的体制,绝大部分普通高校都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进行日常运营的,正基于此,包括体育资产在内的绝大部分高校资产都可以视为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高校体育之所以要实行产业化改革,其基本目的之一也是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由于高校体育产业经济性质的客观存在,对其进行获利性经营是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合理方式。高校体育产业的获利性经营可以补足国家财政拨款对其投入的不足,而且可以为高校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资金,从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高校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建立起规范的管理运营机制,防范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者利用国有资产充实自己的腰包,甚至掏空国有资产。

(3)高校体育产业要承担体育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

高校体育产业对促进社会体育文化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由高校自身的社会职能和社会性质所决定的。高等学校在传播先进文化、传承优秀文明、引导时代潮流等方面有其天然的优势,高校体育在产业化过程中也具有体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其自身的社会性质和角色以及自身的优势条件决定了其必须主动为社会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具体而言,高校体育产业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文化特长,融入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之中,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协助、参与当地政府、社区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丰富所在社区的文化生活,从而为提高学校周围居民的健康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向社会适当开放高校的体育资源。高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很多高校体育资源的承载力都大于本校师生的需求,这也为实现高校体育产业化和承担社会责任协调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前提。具体而言,如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社会免费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健康需要,为所在社区居民的健康体育活动提供根据地和大本营;可以在校园内建造一定数量的老年体育设施,为社区老年人的晚年保健提供便利条件,丰富其晚年生活,提升其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体育运动指导员。高校体育人才资源丰富,据统计,如表1:

“社会体育指导员担负着直接组织和经常带领群众开展健身活动、传授锻炼技能、指导科学健身、引导群众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和健身投资等重要职责。”李小燕.发挥高校优势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34-136.发展全民健身是国家的体育国策,如何实现全民参与,保障基础设施的投入很重要,但体育教育的投入亦不可忽视。我们不仅要倡导广泛参与,更要倡导科学健身。高校聚集着丰富的体育人才资源,为社会体育发展培养不同层次需求的人才、提供科学的指导,这些都应是高校体育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4)高校体育产业要承担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高校体育产业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责任是其“对环境和资源所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受益人所负担的一项责任”。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03.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早期,高校大都选址在城市的市中心或其他繁华地区,同时高校包括体育设施又具有占地量大的特点,其每一个建筑的建成都伴随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对日常生活环境的一种干扰,是对人们享受自然环境的一种限制。在日益强调环境保护的今天,高校体育事业进行产业化要坚决避免以前走过的以损害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路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高校体育设施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城市再行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以兴建新的大众健身场所,以达到节省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如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相关部门所开展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公布的数据: 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 不含港澳台地区) 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规模,如表2。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已于2013年3月20日正式展开,参考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的通知》,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3895927/n3895946/3932472.html.我们可以预计的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各项指标都将会有一个巨大变化,但鉴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拥有的资源量仍将难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而体育设施建设与当前城市用地紧张的现状是相矛盾的,如何将现有的体育资源优化配置,高校体育将发挥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也是高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3 结 论

高校体育具有其特殊属性, 在产业化过程中不能单纯的以发展产业经济的思维进行指导,更不能纯粹照搬企业社会责任的前沿理论对其予以匡正。在高校体育实行产业化改革过程中,利润目标和社会利益目标经常处于深沉的张力之中,如何使二者在相互制约的情况下实现其各自效能的最大化,使高校体育产业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冲突得以解决,最终在目标上达致一种均衡状态,这是继续推进高校体育产业化改革进程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高校体育产业只有承担起服务于广大师生、服务于科研教学、服务于社会公益的社会责任,将对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功利性认识转变到产业化的事业性认识上来,积极推进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建设,才能做到“超越时代和超脱社会,寻得一份内心的欣慰和安宁”。黄璐,杨淼,兰健,尹景瑞,付小春,李智,郭超.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社会责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1):138. 参考文献:

[1]何艳群,周毅敏.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0):171.

[2]黄璐,杨淼,兰健,尹景瑞,付小春,李智,郭超.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社会责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1):137.

[3]唐景丽,田兆峰,马骊.对高校体育产业化负面效应的分析及对策研究[C].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2005.162.

[4]王志玲.现行高校体育产业的社会责任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5):22.

[5]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作者:王冠茗 王巍程

上一篇:非重点学校心理分析论文下一篇: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