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害防治技术

2024-05-22

蚕豆病害防治技术(精选四篇)

蚕豆病害防治技术 篇1

1、根腐病

根腐病是一种真菌病害, 发病后, 最明显的特征是植株下部叶片的叶缘变黑, 严重时整叶变黑焦枯, 可使蚕豆减产30%、50%。在防治上, 如果病害已发生, 可及时用灰粪拌磷、钾肥点穴或开沟埋施, 并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淋穴, 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赤斑病

发病初期, 叶片上先产生赤色小斑点, 稍后逐渐扩大成圆形赤色斑点, 在冬春温暖潮湿时, 病斑迅速扩展, 病叶变枯萎, 最后枯死。防治此病应采取轮作、开沟排渍水、增施磷钾肥或草木灰、火土灰等措施进行预防。药剂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100g或70%甲基托布津70g兑水50kg全面喷施。

3、锈病

在冬春温暖潮湿天气时发病较为严重。首先侵染基部老叶, 进而侵染上部嫩叶茎和花荚。发病后, 一般可使蚕豆减产10%~20%, 幼荚受害后变黑色并局部腐烂, 很难出售鲜蚕豆, 影响产量又影响品质, 防治上应及时拔除烧毁发病植株, 用粉锈宁600~8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施, 防治1~2次效果最佳。并结合摘去蚕豆顶心, 可促使蚕豆多结荚。

4、青枯死秆病

这是因渍害而引起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春季雨水较多, 特别是蚕豆开花结荚期如遇多雨天气, 排水不良导致根系腐烂, 应注意做好清沟排水, 以减少根际水的侵害。

蚕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篇2

2.赤斑病:属真菌型病害。在排水不良的低洼田或缺钾田发病较重,雨天多、湿度大发病快。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茎、花、幼荚上也有病斑发生。可用1%波尔多液连续喷洒3次以上,每次间隔7天。或在杀毒矾、速克灵、甲霜灵·锰锌等药剂中任选一种药剂800倍液喷雾,每隔15天重喷1次,连续喷药3~5次,可大幅度减轻病害。也可用25%多菌灵750~1000倍液均匀喷洒。初期喷波尔多液的防效比多菌灵要好,以后改喷多菌灵,防效又高于波尔多液。

3.枯萎病:主要症状是根部发病变黑,主根短小,侧根少,叶色变黄,植株呈萎蔫状,顶部茎叶萎垂。蚕豆发病后根系腐烂,地上部矮小,叶色淡,花蕾易掉,对产量影响很大。根据田间调查,枯萎病的发生程度与气候条件关系极大,春季3~5月雨天多,雨量大,空气湿度高,光照不足,易引起大面积感染而发病。对枯萎病的预防要早动手,发病初期可用2%~5%的石灰水喷洒,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一般连续喷2~3次,每次间隔5~7天。常发病的田块,开春后可用10%的石灰水淋蔸。土壤湿度大时,可用石灰20~30公斤拌草木灰100~150公斤,制成黑白粉撒于植株旁。注意不宜多施,以免影响后季作物生长。

4.褐斑病:属真菌型病害,是蚕豆的常见病害,主要危害蚕豆的叶、茎、荚、种子。防治方法:主要是注意不引入带病菌的种子;引种时应对种子进行严格消毒;注意清除田间带病植株,配合深耕消灭病菌;实行轮作,开好排水沟,增施磷、钾肥,促使蚕豆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其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可用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连续喷2~3次,每次间隔5~7天。

5.轮纹病:属真菌型病害。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上,病初叶片上发生赤褐色圆形小斑,后病斑扩大至直径6~15毫米。病斑周围红褐色,中心呈黑褐色,边缘明显,有轮纹。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土壤缺钾容易诱发此病。初花期选用4∶1∶160的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600倍液喷洒。每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6.根腐病:属真菌型病害,是一种高温多湿病害,一般在开花期发病,主要危害根和茎基部,引起全株枯萎。播种时,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150克拌细土盖种;苗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灌根,或用70%托布津800~1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

大通县蚕豆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篇3

1 蚕豆锈病

1.1 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和茎。初期仅在叶两面产生淡黄色小斑点, 后斑点扩大并隆起, 形成夏孢子堆。发病严重的整个叶片或茎都被夏孢子堆布满, 后期夏孢子堆逐渐形成深褐色不规则形或椭圆形冬孢子堆, 其表皮破裂后向左右两面卷曲, 散发出黑色的粉末即冬孢子。

1.2 发病条件

锈菌喜温暖潮湿, 气温14~24℃均适于孢子发芽和侵染, 气温20~25℃易流行, 因此多数都在3—4月发病, 尤其是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早熟品种生育期短, 可避病。植株下部的茎叶发病早且重。从土质和地势看, 土壤黏重、通透性差、低洼积水发病重。

1.3 传播途径

北方以冬孢子附着在蚕豆病残株上越冬。萌发时产生担子及担孢子, 担孢子成熟后脱落, 借气流传播到寄主叶面, 后在病部产生性子器、性孢子、锈子腔及锈孢子, 然后形成夏孢子堆产出夏孢子, 借气流传播形成再侵染, 秋季形成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锈病的发生与品种、播种期、温湿度等有关。

1.4 发生规律

翌年越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借气流传播到寄主植物上, 在寄主组织内形成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 锈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温度适宜, 阴雨天湿度大的情况下, 有利于发病。

1.5 防治方法

选用早熟品种, 在锈病大发生前收获或接近成熟时收获。适时早播, 生育后期避过锈病盛发期。合理密植, 开沟排水, 及时整枝[1]。发病初期用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 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 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进行喷雾, 隔10 d左右喷1次, 连续防治2~3次[2]。

2 蚕豆枯萎病

2.1 危害症状

病株茎基部有黑褐色病斑, 潮湿时常产生粉红色霉层。茎基部病斑逐渐向上发展, 最后整个植株枯死。叶片自下向上逐渐变黄枯萎, 病叶常扭折、弯曲, 干枯脱落。叶初呈淡绿色, 逐渐变为浅黄色, 叶缘尤其是叶尖部分常变黑焦枯。病株根系弱小, 极易拔出。根系受害, 侧根和主根上均产生褐色至黑褐色条纹, 可导致主根变黑, 皮层腐烂, 须根全部坏死并消失。

2.2 发病条件

土壤湿度、温度和酸碱度对此病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当土壤含水量低于65%时, 发病率较高, 土壤越干燥, 病势发展越迅速, 有的病株在结荚前就已枯死。土壤湿度高、土质肥沃, 病株将产生大量自生根, 可延迟病势发展, 有时病株仅有部分枯萎而其他部分仍能开花结实。土壤温度在l5℃时, 病株开始显症, 土壤温度升高, 病害发展快, 当达到25℃左右时, 病株常迅速枯死。土壤温度高于32℃时, 病害发展减缓。病害在瘠瘦的土壤内比在肥沃的土壤内发生较为普遍且严重。酸性土壤比碱性土壤易发病。

2.3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病原在植株生长期间主要以分生孢子通过流水、农具等传播, 从伤口侵入植株须根, 再扩展到主根。土壤含水量低于65%时发病重。缺肥及酸性土壤发病重。田间以结荚期发病较多, 现蕾至结荚期为发病盛期。

2.4 防治方法

增施钾肥, 科学灌水, 要求速灌速排;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可用种子重量0.25%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3]。可用草木灰600 kg/hm2+磷酸二氢钾30 kg/hm2, 或3%~4%的石灰水, 喷洒在豆根附近的土壤上进行防治。

在发病初期, 可用25%丙环唑乳油2 000~3 000倍液, 或10%双效灵水剂l 500~2 000倍液,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或95%敌磺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噻菌灵悬浮剂1 000倍液浇灌豆田。发病严重时, 7~10 d后再灌1次[4]。

还可在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浇施蚕豆根部, 用药2~3次, 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蚕豆根腐病

3.1 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根和茎基部, 引起全株枯萎。根和茎基部发病, 开始表现为水渍状, 后发展为黑色腐烂, 烂根表面有致密的白色霉层, 以后变成黑色颗粒。病茎水分蒸发后, 变灰白色, 表皮破裂如麻丝, 内部有时有鼠粪状黑色颗粒。

3.2 发病根原

蚕豆腐皮镰孢霉 (Fusarium solani (Mart) App.et Wollenw.f sp.fabae)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瓶状。大型分生孢子稍弯, 纺锤形, 具0~6个隔膜, 无色。分生孢子卵圆形至圆筒形, 单胞。厚垣孢子基部1~2个细胞, 无色, 圆筒形, 单生。

3.3 发生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翌年在田间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 从根毛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 田间借浇水及昆虫传播蔓延, 引起再侵染。一般在蚕豆花期发病严重。田间积水或苗期浇水过早, 病害发生重。多年连作的田块发病较重。

3.4 防治方法

一是合理轮作。实行与马铃薯、小麦、油菜等作物3年以上轮作, 效果最好。但不宜与豆科牧草轮作[5]。二是加强田间规划和管理。选择高燥、排水好的田块, 播种时尽量避开阴雨连绵时间;灌水实行速灌速排, 防止土壤过干过湿, 干旱时及时灌水, 多雨时疏沟排水[6]。三是科学施肥。不偏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 促进植株生长健壮, 提高抗病能力,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7]。四是药剂拌种或浸种。在播种时, 用种子重量0.25%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 或敌克松均匀拌种10 h,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浸种10 min。五是合理密植。确保通风透光良好, 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减轻病害[8]。六是进行土壤消毒。土壤消毒剂应在傍晚时拌细土施用, 不宜对水喷雾, 避免造成伤苗[9]。七是药剂防治。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灌根, 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0,11,12]。

摘要:阐述了大通县蚕豆主要病害蚕豆锈病、蚕豆枯萎病和蚕豆根腐病的危害症状、发病条件、发生规律等,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蚕豆主要病害,危害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青海大通

参考文献

[1]尚启兵, 高运青, 徐东旭, 等.冀北蚕豆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 2012 (6) :122-123.

[2]陈新, 袁星星, 崔晓艳, 等.蚕豆病害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 2011 (8) :108-112, 123.

[3]李翠英.蚕豆几种主要病害的发生与药剂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 2009 (12) :45.

[4]刘志平, 章朝尧.莲都区蚕豆主要病害及防治[J].丽水农业科技, 2007 (3) :28-29.

[5]李春.云南蚕豆主要病害的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 2006 (2) :21.

[6]马建列, 白海燕.西昌市蚕豆病害调查及防治对策[J].杂粮作物, 2002, 22 (4) :237-238.

[7]张晓兰, 杨玉珠, 杨卫国, 等.保山透心绿蚕豆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7) :88, 91.

[8]郭志礼.六盘山地区蚕豆丰产栽培技术[J].青海农林科技, 2012 (3) :74-75.

[9]刘绍莲.蚕豆根腐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 2012 (6) :55.

[10]马占川.春蚕豆根腐病防治农药筛选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 (9) :29.

[11]高志明.蚕豆主要病害的防治[J].致富天地, 2004 (12) :35.

玉米常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 篇4

a.种植抗病品种。①实现抗源基因区域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种植一套抗病基因品种,在另一地区里种植另一套抗病基因品种,使抗病品种的布局合理,起到隔离作用,限制毒力小品种的定向选择,以防大斑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和扩散。②不同抗病品种的合理搭配种植,防止在一个地区内品种抗病基因(种质资源)单一化,使品种群体的抗病性在遗传上是异质的、多样的。③重视品种的兼抗性,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

b.彻底消灭菌源。秋收后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尤其对严重感病的秸秆要及早处理,以便减少翌年的浸染菌源;亦可通过机械收割时粉碎秸秆进行还田或站秆翻地,以及秋季深翻等,将病残体及病叶深埋地下,加速其腐解,从而也起到加速病菌消亡的目的。

c.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区可以用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喷雾,或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喷雾。

2玉米瘤黑粉病

a.轮作。有计划地进行轮作,可显著减轻发病,一般可与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等作物轮作2~3年。

b.选育抗病品种。配制杂交组合时,应注意父母本的抗病遗传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产生新生理小种等问题。

c.割除病瘤。及时割除病瘤,减少病菌积累,且可减轻当年的再浸染。割除病瘤时,应在病菌未成熟前(未形成黑粉)进行,割下的病瘤应深埋或烧掉,以减少菌源。

3玉米丝黑穗病

a.实行轮作。尤其病重田块,应与大豆、小麦、谷子等作物进行3~4年轮作。

b.适期早播。过早播种,地温低,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时间拖长,易受病菌侵害,过晚可减轻病害,但成熟过晚,易遭霜害,故应适期早播。

c.种子处理。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3%~0.5%)拌种,或用25%羟锈宁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3%~0.5%)拌种,或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4%~0.8%)拌种。

d.除掉病株或病穗。在黑粉子孢子尚未散出前,割除病株或摘除病穗,深埋或烧掉。减少越冬菌源,减轻翌年的病情。

e.秋季深翻。一定要注意翻地质量,不能将病株残体露在土外。

f.拔除病苗。人力充足而且发病重的地区,可进行人工拔除病苗,但需晚定苗,拔除病苗后如出现缺苗进行补苗,以防缺苗影响产量。一般玉米7~8片叶时病苗长相明显,此期进行辨别准确率高。在无经验或病株率低的地区不宜采用。

上一篇:补贴影响下一篇: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