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2024-05-13

草坪主要病害及其防治(精选十篇)

草坪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篇1

1 褐斑病

褐斑病是草坪草上比较重要而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危害多种草坪草, 特别是剪股颖易受该病菌的侵染。

a.症状 在冷季型草坪上, 当草坪比较低矮, 空气湿度大, 天气温暖时, 受立枯丝核菌侵染的草坪, 开始出现病斑, 病斑发展迅速, 从最初的几厘米扩大到几十厘米, 病斑周围产生黑紫色或灰褐色的呈烟环状的边缘。如果天气多云潮湿的早晨这种烟环状可持续1d。如果天气干燥有微风, 病菌就停止活动, 烟环消失。这种烟环是真菌的菌丝体。在冷季型草坪上, 草坪留茬较高, 在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和高羊茅的草坪上, 主要引起浅棕色的环状病斑, 很少形成烟环状, 病斑直径一般有15cm。在干燥条件下, 病斑可大到30cm。受害草坪常出现凹陷的症状, 形成环形斑, 又称蛙眼斑。

b.病原菌 病原菌是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Kuhn) 。菌丝初无色, 后渐变褐色, 直径12~14μm, 菌丝分枝处略缢束, 离此不远处形成隔膜。菌核从菌丝生出, 以菌丝与基质相联, 褐色, 表面粗糙, 内外颜色一致。菌核大小不一, 且可相联成壳状。不形成无性孢子。

c.发生规律 立枯丝核菌以厚壁菌丝体、菌核在植物体内及根茎内度过不良环境条件。此种病菌萌发生长的温度范围很广, 一般在8~40℃, 最适温度为28℃。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一般为21~32℃。立枯丝核菌能在土壤中腐生, 也能从根部侵入寄主引起根部病害。在潮湿温暖的条件下, 菌丝体侵入潮湿的叶和叶鞘, 受侵染的植物组织呈水渍状变黑。当受到阳光暴晒有风时, 受侵染的组织变成紫色或棕色, 最终死亡。

d.防治措施 (1) 选育抗病品种。 (2) 加强草坪的科学管理养护, 适量增加磷、钾肥的施用比例, 做到均衡施肥。及时疏除枯草层, 改善草坪的通风透光条件。科学灌水, 避免漫灌和串灌, 保持良好的排水功能。 (3) 在草坪建植前采用甲基立枯灵、杀毒矾、粉锈宁等杀菌剂进行药剂拌种处理, 亦可用甲基立枯灵、敌克松等进行坪地土壤处理。 (4) 褐斑病应以防为主, 如果病害一旦发生, 加上天气持续高温高湿, 病害就很难控制。一旦发生褐斑病, 可用代森锰锌、百菌清、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

2 锈病

锈病危害多种草坪草, 是一种较严重的真菌病害。它主要危害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狗牙根及高羊茅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几天内就会大发生, 造成严重的损失。

a.症状 锈病发生初期在叶和茎上出现浅黄色斑点, 随着病害的发展, 病斑数目增多, 叶、茎表皮破裂从内散发出黄色、橙色、棕黄色、栗棕色或粉红色的夏孢子堆。病害发展后期病部出现锈色、黑色的冬孢子堆。最典型的症状是用手捋一下病叶, 手上会有一层锈色的粉状物, 这些粉状物就是锈菌的夏孢子和冬孢子。由于锈病的危害, 受害草坪生长不良, 叶片和茎秆变成不正常的颜色, 草坪草生长矮小, 光合作用下降, 严重时导致草坪死亡。

b.病原菌 主要有柄锈菌 (Puccinia) 、单孢锈菌 (Uroemyces) 、夏孢锈菌 (Uredo) 和壳锈菌 (Physopella) 。根据冬孢子的形状、细胞数目及有无柄进行区别, 柄锈菌和单孢锈菌冬孢子有柄, 柄锈菌冬孢子为双细胞, 而单孢锈菌冬孢子是单细胞。壳锈菌冬孢子无柄, 串生, 一般2~3个细胞串在一起。夏孢锈菌很少发现冬孢子或对冬孢子世代不详。锈病主要是以夏孢子危害草坪草, 夏孢子圆形至椭圆形, 直径15~40μm, 有刺, 初期无色, 后变为黄色、橙色或棕色。

c.发生规律 温带地区, 锈病以菌丝体和夏孢子在植物体内越冬, 当气候适宜时, 夏孢子开始萌发, 菌丝体生长, 然后侵入健康的植株。在植株体内产生新的夏孢子。夏孢子可以靠风、气流做远距离传播。锈菌的生长应具有合适的温度, 当温度在20~30℃时, 有利于孢子的形成, 尤其是叶片湿润利于夏孢子的萌发和侵入。

d.防治措施 (1) 选育使用抗病品种。由于锈病的病原种类很多, 变化较大, 必须不断进行抗锈病品种选育工作。 (2) 加强科学的养护管理。不可过量施入氮肥, 保持正常的磷、钾肥比例;合理排灌, 避免草地湿度过大或过于干燥, 要见干见湿, 避免傍晚浇水。保证草坪通风透光, 以便抑制锈菌的萌发和侵入。 (3) 化学防治。防治锈病最好的办法是使用预防性杀菌剂。在发病初期, 用20%三唑酮乳油8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等杀菌剂进行防治。一般在草坪叶片保持干燥时喷药效果好。喷药次数主要根据药剂残效期长短而定, 一般7~10d喷一次, 要尽可能混合施用或交替使用, 以免产生抗药性。使用粉锈宁、敌锈钠、萎锈灵等农药, 也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3 白粉病

白粉病常发生在阴暗潮湿空气流通差的地区, 草地早熟禾和高羊茅对白粉病特别敏感, 适宜的环境条件会造成病害的大发生。

a.症状 病害发生初期, 在叶片、叶鞘和枝条的表面有一层白色的粉状物, 这些粉状物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和菌丝体。病菌生长迅速, 很快扩大并覆盖整个叶面, 霉层变厚, 呈灰色、淡褐色。发病后期其内生出很多黄色至黑褐色的小点, 即白粉菌的闭囊壳, 一般老叶受害比嫩叶严重。由于植物表面被白粉菌覆盖, 导致光合作用下降, 呼吸失调, 引起窒息作用。植物表面出现褪绿斑, 植物生长不良, 凋萎, 严重时植株枯萎死亡, 草坪不断稀疏, 最终大片草坪被毁灭。

b.病原菌 病原菌是禾白粉菌 (Erysiphegraminis DC) 。菌丝体气生, 以吸器伸入寄主的表皮细胞内吸取养分。分生孢子梗直立, 基部细胞略膨大呈球形。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 无色透明, (14~17) μm× (25~33) μm, 分生孢子串生于梗上。有性世代的闭囊壳球形或扁球形, 初为黑棕色后呈黑色, 直径135~280μm, 闭囊壳内有15~20个子囊, 子囊内含子囊孢子4~8个, 子囊孢子椭圆形, 无色, 单细胞, 大小 (10~13) μm× (20~23) μm。

c.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活植物体内越冬, 在比较寒冷的地区病菌以闭囊壳在草坪草体内或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可传播到很远的距离。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很广, 在1~30℃均可萌发, 且萌发和侵入的速度很快, 条件适宜, 只需几天就可完成潜育期。

草坪夏季病害防治研讨论文 篇2

一、夏季斑枯病

斑枯病又称夏季斑或夏季环斑病,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异宗配合的真菌,是夏季高温高湿时发生在冷季性草坪草上的一种严重病害,可以侵染冷季型禾草,如细羊茅、剪股颖、早熟禾等,其中以草地早熟禾受害最为严重。尤其是在生长较密的草地早熟禾草坪上,也有人称之为草地早熟禾的“癌症”。1、发生时期。6月中旬-10月上旬。2、发病部位。夏季斑病危害草坪草根部,受害草株根部和根茎部呈黑褐色,外皮层腐烂,整株死亡,可在受害的草株根部观察到网状稀疏的黑褐色匍匐菌丝。3、发病特点。在草地早熟禾上,夏初开始表现症状,病株不长、低矮,发病草坪初期呈凹陷、圆形或马蹄形3-8厘米的小枯草斑,在持续的高温天气下(白天高温达25-35℃,夜间温度超过20℃),病叶颜色迅速从灰绿色变成枯黄色,病情会迅速发展,多个枯草斑连合成片,呈圆形或马蹄形枯草圈,一般最大直径不超过40厘米。

二、褐斑病

褐斑病又称为立枯丝核疫病,是流行性很强的一种病害。首先从伤口侵入(如修剪过的草的顶端),是一切草坪病害中分布最广的病害之一。1、发作时期。5月下旬-9月中旬。2、发病部位。主要危害植株的叶、叶鞘和茎,根部受害较轻或不受害,但病害严重或反复流行时,也会导致根茎的死亡。3、病害特点。褐斑病的发病部位有边缘红褐色,中心灰白色的梭形病斑。在草坪上,可以形成近环形的“蛙眼状”枯草斑;在清晨有露水或湿度较高时,在枯草斑的边缘,可观察到由病菌菌丝体形成的“烟圈”;病害发展的后期,可在病部形成菌核。枯草斑形状多为长条形,月牙形或近环形,直径1-30厘米,中间生有没有发病的绿色草株,整个病斑呈“蛙眼状”。

三、镰刀枯萎病

大樱桃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篇3

1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针头大小的紫色斑点,以后扩大成为圆形褐色病斑,直径1~5毫米,间斑上产生黑色小埔粒,病斑干缩后穿孔并脱落。一般5-6月初发病。8-9月为发病高峰期。引起早期落叶,影响来年产量。

2防治: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该病害必须以预防为主,冬季修剪后彻底清除果园病枝和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越冬病源。植株萌芽前喷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展叶后喷1-2次7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70%百菌清800倍液。6~8月,每月喷一次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

二、根癌病

1症状:主要发生在樱桃树根颈与主根处,有时也发生在侧根上。主要症状是在根上形成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肿瘤。初期表面光滑呈白色,后变成深褐色,坚硬,表面粗糙不平,星菜花状,瘤体迅速增大、增多,多达数十个,大者直径达数十厘米。大樱桃感染此病后,轻者生长缓慢、树势衰弱、结果能力下降,重者全株死亡。

2防治:應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壤土地块建园。从外地购入苗木时,选择生长健壮、根部无瘤的树苗,并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建园定植前用根癌灵(K84)30倍液蘸根消毒处理。对已发病的植株,在春季扒开根颈部位晾晒,并用根癌灵灌根,或切除根瘤后用根癌灵浇患病处杀菌。

三、流胶病

1症状:发病部位主要在枝干伤口处,枝杈表皮组织分泌出树胶,常在春季发生,流胶处略肿大,皮层及木质部变褐腐朽,易感染其他病害。导致树势衰弱,严重时枝干枯死。

2防治:避免在黏性土壤上建园。浇水后要及时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尽量减少伤口,修剪时不能大锯大砍,避免拉枝形成裂口;搞好虫害防治,以减少虫伤;秋季枝干涂白,以防止冻害和日灼。对已发病的枝干应及时彻底刮治,伤口用生石灰10份、石硫合剂1份、食盐2份、植物油0.3份。兑水调成糊状涂抹。

四、干腐病

1症状:多发生在主干及主枝上。该病5-10月均有发生。发病初期病斑呈暗褐色、不规则,病皮坚硬,常渗出茶褐色黏液,后期病部干缩凹陷,周缘开裂,表面密生小黑点。严重时,引起整枝或全株死亡。

2防治:加强树体保护,减少机械伤口、冻伤和虫伤。发现病斑及时刮除,然后涂腐必清或843康复剂等。植株萌芽前喷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或40%福美砷100倍液。生长期每隔半月喷1次杀菌剂(60%独特1500倍液与80%特菌唑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大生M-45”800倍液,交替使用)。注意树干上多喷洒,减少和防止病菌侵染。

五、细菌性穿孔病

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果实。叶片受害后,开始时出现半透明水渍状淡褐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呈紫褐色或黑褐色,周围有一淡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后面常溢出黄白色黏质状菌脓,病斑脱落后穿孔。病菌在落叶和枝上越冬。病原菌借风雨和昆虫传播。树势弱或偏施氮肥时发病重。

夏季草坪主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篇4

草坪病害大体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寄主 (病原物) 引起的, 有明显的传染现象;非侵染性病害则是由物理或化学的非生物因素引起的, 如土壤中营养元素供给比例失调、土壤p H值、环境污染产生的有毒物质或气体等, 不具有传染性。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 将夏季危害草坪的主要病害总结如下:

1 褐斑病

褐斑病是由丝核属真菌引起, 可侵染多种草坪草。此病是夏季发生最严重的病害, 感染的草坪出现大小不同无规则的斑块, 危害过程从中心呈圆形向外扩延, 形成直径1~90cm的枯草圈, 进而使草坪变为褐色。叶片上病斑梭形, 边缘红褐色, 内部灰白。可在有露水的早晨进行观察, 如草坪上有一层薄膜, 白色的真菌散满整个斑块的边缘, 即为褐斑病。此病可导致叶片死亡, 严重时可杀死整株草坪草。由它危害致死的草坪草直立不倒伏。其突出特点是枯草圈中间病株复原较快, 长出新叶, 结果呈现中间绿、边缘枯的环状或蛙眼状的枯草斑。华北地区6月即可发病, 一般在7~9月大面积发病。

感病因素:生长季过度施氮肥, 草坪连续湿度较高, 环境不通风、枯草层过厚或不及时清除剪下的碎草。

防治措施: (1) 合理施肥, 适当增施磷、钾肥, 防止氮素供应过多。 (2) 合理排水、灌水, 降低草坪湿度, 避免积水,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清除枯草层和病残体。 (3) 成坪草坪喷药控制初期病情是关键。华北地区防治褐斑病第1次用药时间最好在4月底或5月初, 选用多菌灵或代森锰锌800~1000倍液定期喷洒, 严重发病地块或发病中心, 可用高浓度、大剂量药剂灌根或泼浇控制。

2 枯萎病

枯萎病是由腐霉菌或镰刀菌引起的病害, 主要在高温和高湿季节发病, 尤其是低洼积水地段和浇水过重的草坪易发病, 夏季适宜条件下易暴发, 可以称为夏季第二大病害。被侵染的草坪上可看到白色至粉红色菌株或白色絮状菌丝体。病原菌侵染根茎部及芽, 使草坪上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坏死斑。

感病因素: (1) 枯草层过厚、高温、土壤干旱, 尤其夏季高温强日照等条件易发生该病。 (2) 缺肥或缺铁时易导致该病的发生。 (3) 土壤地表下和叶片上及草垫下湿度过大, 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 病害易于发生。

防治措施: (1) 不同品种的草坪进行混播, 增强抵抗力。 (2) 进行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 可用药剂有杀毒矾、代森锰锌等。 (3) 科学施肥, 重施秋肥, 轻施春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控制氮肥用量。 (4) 注意排灌, 保持草坪不干旱亦不过湿, 夏季炎热时喷水降温。 (5) 病害刚出现时,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每隔10~15天重喷1次, 连喷3~4次。

3 锈病

锈病是由柄锈菌种类的真菌引起的。锈病发病初期叶片上生成许多孢子堆, 逐步突起, 呈鲜黄色至橙红色, 椭圆形或棒状, 散生或集生无规律, 破裂后散发粉状物, 堆积在叶面上, 叶片呈锈黄色, 严重时整个草坪变成锈黄色, 景观受到严重破坏, 草坪生长亦受抑制。在早熟禾或结缕草草坪上可能发生大量的叶锈病。锈病侵染速度极快, 但很少杀死草坪。华北地区锈病常发生在9~10月间。

感病因素:氮肥施用过多, 温暖湿润的条件有利于锈病的发生和扩散。

茄子主要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篇5

一、枯叶症

1. 症状 茄子植株叶片尖端颜色变黄,逐渐扩大至叶脉间颜色变黄,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叶片颜色变黄,最后干枯死亡。叶片的这种干枯死亡现象由下向上发展。发病期间,顶部心叶变厚,颜色变黑,无光泽。枯叶症在寒冷的1~2月份容易发生。

2. 病因 ①入冬前耕地过于干燥,土壤孔隙较大,寒潮来袭时,茄子植株因缺水而造成根系冻害。②施肥过多,造成土壤肥料浓度过大,致使茄子植株根系水分外渗。③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导致茄子植株烂根。

3. 防治技术 ①入冬以前,选择环境温度在20℃以上的晴好天气适当浇足水,以增加土壤持热量、提高地温,避免根系冻伤;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浇水每亩施入硫酸镁30千克,以增强光合强度,缓解因植株缺水引起的生理缺镁枯叶症;浇水后还要注意合理排湿。②施肥量要适当。③施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④注意防寒保温。

二、顶端弯曲

1. 症状 茄子植株生长前期顶端发生弯曲、茎秆变细,顶端茎秆是正常茎粗的1/5~1/3,植株暂时停止长高或长高速度非常缓慢,侧枝增多增粗。

2. 病因 ①茄子植株生长的环境温度长时间低于7℃。②氮肥施用过量,引起植株对钾肥和硼肥的吸收障碍。

3. 防治技术 ①低温寒冷季节注意茄子栽培地的防寒保暖和增温工作。②基肥要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不可偏施氮肥。③低温弱光期较长的地区,可在基肥中每亩加施硫酸钾15千克、硼砂1千克。④茄子植株顶端发生弯曲后,可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以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三、落叶、落果、落花

1. 症状 ①植株下部叶片黄化后自动脱落。②幼茄软化后自动脱落。③花朵自动脱落。

2. 病因 ①环境温度长期过低、氮肥和磷肥施入过量、土壤肥料浓度过高、土壤严重缺锌,都会使植株营养不平衡而老化,导致叶柄与茎秆、果柄与果实连接处形成离层而脱落。②花芽分化期,如果肥料严重不足、光照严重不足、土壤过于干旱或过于潮湿、夜间温度偏高、昼夜温差过小,都会形成质量差的短柱花,并自动脱落。③开花期,如果光照严重不足、夜间温度偏高、环境温度大起大落、肥水供应严重不足或者大肥大水,都会造成花朵大量脱落。

3. 防治技术 ①加强田间管理,科学合理施肥管水控温,创造适宜茄子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②对于老化秧苗,可叶面喷施700倍的硫酸锌溶液,或结合浇水每亩追施硫酸锌l千克,或喷施绿丰宝等含锌的营养液,以防落促生长。③在茄子现蕾期,每亩喷施0.2%硼酸和1%硫酸锌的混合液50千克,可促进开花、结果,减少落花、落果。④在茄子结果期,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加0.5%过磷酸钙浸出液,可增强植株光合作用,促进开花、结果,减少落花、落果。⑤低温期可用生长调节剂防止落花、落果。

四、嫩叶黄化

1. 症状 茄子植株中下部叶片出现铁锈色条斑,上部幼叶大部分变为鲜黄白色,仅叶尖为绿色。

2. 病因 施肥过量、土壤湿度过大、土壤酸性过重、土壤锰素过多,都会抑制茄子植株对铁素营养的吸收,致使嫩叶黄化。

3. 防治技术 ①加强田间管理,科学合理施肥控水,将土壤pH值调至6.5~7.5,创造适宜于茄子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②嫩叶黄化初期,给叶面及时喷施500倍硫酸亚铁溶液,以满足铁素营养供应;或补充铁素肥料,以促进茄子植株对铁素营养的吸收。

五、顶叶凋萎

1. 症状 茄子植株顶端茎皮木栓化龟裂,顶端叶色青绿,叶缘黄化干焦,最后凋萎;同时,果实顶部凹陷,容易感染绵疫病,有烂果现象。

2. 病因 在碱性耕地中,早春气候条件由低温弱光期转入高温强光期时,茄子植株蒸腾作用加大,而根系吸收能力有限,会造成顶叶缺钙、缺硼而凋萎。

3. 防治技术 ①有条件的地区,可将耕地土壤的pH值尽量调至6.5~7.5。②加强保护地田间管理,防止环境温度大起大落。③一旦发现有顶叶凋萎前兆,要及时叶面喷施0.5%~1%过磷酸钙浸出液和0.1%~0.2%硼砂溶液。④高温强光照天气的中午要注意降温防脱水。

六、低温冷害

1. 症状 茄子幼苗受害时,叶缘枯死,受害严重时,整个植株死亡。成株受害时,叶缘枯死,果肉、心室与皮层分离;受害严重时,果实味道变苦,维管束呈褐色,根毛变褐色,无新根长出,无新花蕾长出,整个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2. 病因 茄子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温度长时间在5℃以下,或者遇到长期阴雨、下雪天气。

3. 防治技术 ①加强田间管理,尤其是低温雨、雪天气,要有防寒保温增温措施。②用于覆盖的塑料薄膜要尽量采用无滴膜,冬天要注意覆盖薄膜的清洁。③茄子秧苗定植要在晴好天气进行。

七、沤根

1. 症状 发病时,地下部不长新根,原有根系表皮变成褐锈色,并呈水渍状腐烂,地上部萎蔫,整个植株容易拔起。这种病主要发生在苗期,不过成株期也有发生。

2. 病因 ①肥料施用量过大。②施用的有机肥未腐熟。③环境温度低,光照严重不足,土壤湿度大。

3. 防治技术 ①科学合理配方施肥。②施用的有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③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控温控湿和通风透气,增强光照。

八、僵裂果

1. 症状 茄子果实细小、僵硬、不膨大,果实内的海绵组织紧密,表皮颜色淡、无光泽、有花白条纹,浇水后果实发裂,果实品质相当差,没有食用价值。

2. 病因 ①茄子开花后没有正常受精,单性结实发育成的果实会成为僵裂果。②茄子发育初期,环境温度长时间低于17℃,花芽分化、花粉管伸长受到影响,不能完全受精。③茄子生长发育中后期,保护地通风不及时或通风量不够,环境温度长期超过35℃时,花柱就会变短,形成僵裂果。④如果空气干燥、水分供应不足,植株同化作用减弱,果实营养缺乏,会形成僵裂果。⑤低温弱光季节或高温强光季节,如果正值果实膨大,而果实膨大时对氮、钾、硼的吸收量增多,对磷的吸收量相对减少,如磷素肥料施入量过大,会影响钾、硼的吸收,使果实僵化。⑥茄子生长发育后期,如果白天温度高于35℃,空气干燥,而傍晚浇水过多,或者果实生长过程中,土壤长期干旱而突然浇水过量,会造成果皮生长速度不及果肉生长速度而裂果。⑦果实生长过程中,如果表面受伤,会造成裂果。

nlc202309022214

3. 防治技术 ①加强田间管理,茄子发育期间,白天温度尽量控制在16~35℃,最好是25~30℃,夜间尽量控制在16~20℃,注意适期适量及时合理排灌以及氮、磷、钾肥料的配合施用。②进行田间管理时,注意不要碰伤果实。③发现僵裂果时,及时叶面喷施0.1%~0.3%磷酸二氢钾溶液和0.5%~1%尿素溶液,促植株和果实恢复正常生长。④及时去掉病老残叶,以增加光照,改善通风条件。

九、畸形果

1. 症状 茄子植株出现歪果、偏心果、多心皮果、双身果等畸形果。

2. 病因 茄子花芽分化期间,在环境温度偏低时,氮肥施用量过大、灌水量过多,或者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时,使植株生长点营养过剩、花芽营养过多、细胞分裂过旺,就会形成畸形果。

3. 防治技术 ①加强温度控制,花芽分化期和花期白天的环境温度尽量保持在25~30℃,最高不可超过35℃,最低不可低于15℃;在茄子栽培时,要用地膜覆盖保温、保墒。②加强肥水管理,及时合理施肥浇水,不可过量施用氮肥,不可过量浇水。③科学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保花保果。

十、氨害

1. 症状 茄子幼苗受害时,叶片由四周向内逐步呈水浸状,然后变成黑色而枯死。茄子成株受害时,叶片边缘褪绿变白,最后枯死,严重时全株萎蔫死亡。

2. 病因 施用大量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者过量施入尿素、碳酸氢铵等容易挥发的氮肥,造成保护地氨气聚集,或者施入的氮肥紧邻根系,使根系周围氮肥浓度过大,致使茄子植株中毒。

3. 防治技术 ①施用的有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②氮肥要均匀深施,尽量不施用特别容易挥发的碳酸氢铵。③要注意保护地的适时通风透气。

十一、二氧化氮气害

1. 症状 茄子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产生不规则水浸状淡色斑点,或者叶片正面产生褐色小斑点,2~3天后叶片枯死,受害严重时整个植株枯死。

2. 病因 未腐熟的有机肥施用量过大,或者氮肥施用量过大,土壤在由碱性变为酸性的情况下,硝化细菌活动受抑制,二氧化氮不能及时转换成硝酸态氮而产生毒害。

3. 防治技术 ①施用的有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②氮肥要均匀深施,适当少施,施后要及时浇水。③要注意保护地的适时通风透气。④当发生二氧化氮气体为害时,在叶片背面及时喷施1%食醋溶液,以减轻为害程度。

(作者联系地址:梅再胜 湖北省黄石市农业局 邮编:435002;龚德祥 王 维 陈 文 大冶市蔬菜办公室 邮编:435100;吕晓妮 黄石市生态能源局 邮编:435000)

大豆主要病害特点及其防治 篇6

大豆花叶病毒病普遍发生于全国各大豆产区, 同时也是世界各地大豆上的重要病害, 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受害严重时, 大豆结荚少或不结荚, 褐斑粒多, 一般减产25%以上, 甚至高达95%, 几乎绝产。

1.1 症状: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差异很大, 不同品种间或感病时期不同, 或气温高低不同表现的症状各异, 大致有以下几种症状表现:黄斑型:植株上叶片皱缩褪绿, 呈黄色斑驳, 叶脉变褐坏死, 叶肉上密生褐色坏死小斑点;或植株叶片上生大的黄色斑块, 呈不规则形, 叶脉变褐坏死, 一般老叶不皱缩, 植株上部叶片多呈皱缩花叶状。

1.2 发生与传播:

大豆花叶病毒主要在种子里越冬, 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 种子带毒率高低与品种抗病性和植株发病早晚有关。感病品种的种子带毒率高, 重者可达80%以上, 开花前发病重的植株上结的种子带毒率亦高, 为30%~40%。抗病品种或开花后侵染发病的种子带毒率低。大豆花叶病毒主要通过大豆蚜、桃蚜、蚕豆蚜、苜蓿蚜和棉蚜来传播, 也可通过汁液摩擦传播。

1.3 防治方法:

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全国各大豆产区均有一些较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品种, 如鲁豆4号、鲁豆11号、齐黄28、齐黄29等。建立留种田, 及时拔除病株, 以无褐斑粒的无病种子留作种用。及时防治蚜虫和加强肥水管理, 可减轻发病。

2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黄淮等大豆产区。一般减产10%~20%, 重者可达30%~50%, 甚至颗粒无收。

2.1 症状: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 主要危害根部。被害植株生长发育不良, 矮小, 茎和叶片变淡黄色, 荚和种子萎缩瘪小, 甚至不结荚。田间常见成片植株变黄萎缩, 根系不发达, 侧根少, 细根增多, 根上附有白色的球状物 (胞囊-雌虫) , 这是鉴别胞囊线虫病的重要特征。随着时间推移, 胞囊成熟, 变为黄色和褐色。

2.2 侵染与传播:

胞囊线虫以卵在胞囊内于土壤中越冬, 第2年春季卵孵化冲破卵壳进入土壤, 雌性幼虫以口器吸附于寄主根上, 经第3和第4期幼虫发育为成虫, 而后雌虫体随着卵的形成而变肥大成柠檬状, 即大豆根上所见的白色球状物。大豆胞囊线虫以卵在胞囊内于土壤中可存活3~4年, 有的可达10年之久。以后随农机具、病株残体、粪肥、风雨和流水进行传播。

2.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山东已选育出多个抗大豆胞囊线虫的品种, 有齐黄28、齐黄29、齐黄30等。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轮作时间要求较长, 一般轮作3~4年便可大大降低危害程度, 6~7年可基本消灭这一病害。严重地块可施用杀线虫剂进行防治, 如在播种前施用甲基异柳磷能较好防治胞囊线虫。

3 大豆霜霉病

霜霉病分布于全国各大豆产区, 尤以气温冷凉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发生普遍。一般发病率10%~30%, 减产6%~15%, 种子被害率10%左右, 严重者达26%以上, 大豆含油量降低2畅7%~7畅5%。

3.1 症状:

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豆荚和子粒。感病种子上的病菌侵染引起幼苗发病。当幼苗第1对真叶展开后, 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 后扩大半个叶片, 有时整叶发病变黄, 天气多雨潮湿时, 叶背密生灰白色霉层。成株期叶片表面生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斑点, 后变褐色, 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斑常汇合成大的斑块, 病叶干枯死亡。病株常矮化, 叶皱缩。严重时叶片凋萎早落, 整株枯死。病粒表面粘附灰白色的菌丝层, 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

3.2 发病与传播:

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病荚和病叶里越冬, 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卵孢子夏季开始萌发游动孢子, 通过胚芽进入生长点, 蔓延至真叶和芽。以后病组织上生出大量孢子囊, 随风、雨、气流传播。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 再侵入寄主。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 7~8月是发病盛期。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雨量和温度, 多雨年份发病严重。

3.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严格清除病粒, 选用无病种子, 并进行种子消毒。实行3年以上轮作。合理密植, 增施磷、钾肥等均可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杀菌剂。

4 细菌斑点病分布于东北、黄淮和南方大豆产区。北方较南方发生普遍而严重。

4.1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 也侵染幼苗、叶柄、茎、豆荚和子粒。叶上病斑初呈褪绿的小斑点, 半透明, 水浸状, 后转黄色至淡褐色, 扩大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 直径3~4毫米, 红褐色至黑褐色, 病斑边缘具黄色晕圈, 在病斑背面常溢出白色菌脓, 病斑常合并成枯死的大斑块, 导致下部叶片早期脱落。荚上病斑初呈红褐色小点, 后变黑褐色, 多集中于豆荚的合缝处。种子病斑呈不规则形, 褐色, 上覆一层细菌菌脓。茎和叶柄形成黑褐色水渍状条斑。

4.2 发病与侵染:

细菌在病种子和病株残体里越冬, 成为次年初侵染源。病菌在未腐烂的病叶里可存活1年, 在土壤内不能永存。播种病种子能引起幼苗发病, 并借风雨进行再侵染。病原细菌从气孔侵入, 在寄主叶组织的细胞间生长, 细菌的黏液和寄主组织的汁液很快充满这些空腔, 使病斑呈水渍状。细菌分泌出毒素使病斑周围形成黄色晕环。细菌发育适温为25~27℃, 最高为37℃, 最低为8℃, 致死温度为47℃10分钟。气温低、多雨露天气有利于发病, 暴风雨后易流行。

4.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用杀菌剂处理种子, 可消灭菌源。选用无病种子, 从无病田留种。秋季收获后, 深翻地, 清除田间寄主残株。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发病始期喷施多菌灵、代森锌等杀菌剂。

5 大豆炭疽病

大豆炭疽病分布于我国东北、黄淮流域和南方主要大豆产区。

5.1 症状:

主要危害茎秆和豆荚, 也可侵染幼苗和叶片。茎上病斑椭圆形至不规则形, 灰褐色, 常包围茎部产生大量黑点, 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子叶上的病斑多发生在边缘, 呈半圆形, 褐色或暗褐色, 干缩后凹陷。成株期叶片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 初期为淡红褐色, 周围具淡黄色晕纹, 后变暗褐色, 生有小黑点。荚上病斑近圆形, 红褐色, 后变灰褐色, 有时呈溃疡状, 略凹陷, 病斑上的黑点略作轮纹状排列。早期侵染的豆荚多不结实, 或虽结实, 但豆粒皱缩干秕, 变暗褐色。

5.2 发病与侵染:

病菌以菌丝体在带病种子上或病株组织内越冬, 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种子内的菌丝体经1~2年仍有活力, 分生孢子在干燥的条件下经12小时失去萌发力。带病种子播种后, 病菌直接侵染子叶。子叶上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和越冬病株组织内菌丝产生的分生孢子, 可借风雨重复侵染。幼苗发病与土壤温湿度及幼苗出土关系密切。土壤温度低, 出苗期延长, 发病较重。如土温为14℃, 大豆幼苗11天出土, 病苗率为85畅7%;土温为31℃, 幼苗4天出土, 病苗率仅为29畅9%。土壤过分干燥, 也延长大豆幼苗出苗期, 受害也较重。土壤湿润, 大豆经5天出苗, 病苗率为12畅6%;土壤干燥, 大豆经8天才出苗, 病苗率为100%。大豆成株期如遇高温多雨天气, 则有利于炭疽病流行。

5.3 防治方法:

处理田间病株残体, 减少初侵染源。适时播种, 保墒, 促使幼苗早出土, 可降低幼苗被侵染的几率。与非寄主植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用杀菌剂拌种。在开花后, 发病初期喷洒杀菌剂也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摘要:目前, 国内有记载的大豆病害37种, 其中发生普遍、危害较重的有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根腐病、大豆霜霉病、大豆炭疽病、大豆紫斑病、大豆灰斑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和大豆菟丝子等。

关键词:大豆,病害特点,防止方法

参考文献

黑龙江省水稻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篇7

1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 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由稻梨孢菌 (Pyricularia oryzae Cav.) 引起。在自然条件下, 稻瘟病菌只侵染水稻。

1.1症状

为害水稻各部分, 在整个生长期都有发生。秧苗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叶片斑点主要有两种:一是急性型病斑, 呈暗绿色, 多近圆形或椭圆形;二是慢性型病斑, 多为梭形, 外围有黄色晕圈, 内部为褐色, 中心灰白色, 有褐色坏死线向两头延伸。茎节病斑呈黑褐色或黑色斑点, 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 最后整个节变黑色坏死。穗茎病斑常在穗茎上发生淡褐色或墨绿色的病变, 影响结实, 形成白穗。谷粒病斑边缘暗褐色, 中部灰白色。

1.2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种子上的病菌易诱发苗瘟, 露天堆放的稻草为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28℃, 湿度高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飞散和萌发。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 偏施、迟施氮肥等均易诱发稻瘟病。

1.3防治方法

a.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搞好品种合理布局, 避免品种单一化种植。

b.种子消毒 稻种30kg预浸12h后, 用30%强氯精浸种水50kg浸48~60h。

c.合理施肥、灌水 施肥原则为底肥足, 追肥早, 多施农家肥, 增施磷钾肥。田间宜湿润为主, 干干湿湿, 适时晒田, 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d.药剂防治 每公顷用20%三环唑粉剂1500g或40%富士1号乳油900~1050mL对水750~900kg喷雾。重病区需喷2次, 间隔期为7~10d。

2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菌病又叫徒长病, 由稻藤仓赤霉菌引起, 主要引起秧苗及成株徒长。

2.1症状

水稻恶苗病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发生。发病秧苗常枯萎死亡;未枯死的病苗为淡黄绿色, 生长细长, 一般高出健苗1/3左右, 根部发育不良, 分蘖少, 甚至不分蘖。移栽后1个月左右开始出现症状, 病株叶色淡黄绿色, 节间显著伸长, 节部弯曲, 在节上生出许多倒生须根。发病重的植株, 一般在抽穗前枯死, 轻病株虽能抽穗, 但穗小粒少, 或成白穗。

2.2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播种后, 病菌随着种子萌发而繁殖, 引起苗枯;以后在病株和枯死株表面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水稻开花时, 分生孢子落到花蕊上, 萌发侵入, 又使种子带病。病菌易从伤口侵入, 播了受机械损伤的稻种, 或秧苗根部受伤重的, 发病就重。

2.3防治方法

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重要措施。具体方法:一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30%强氯精浸种水50kg浸种30kg, 方法同稻瘟病;二是用40%多森铵 (恶苗灵) 200mL加水50kg, 浸种40kg, 浸种4~5d, 每天搅拌2~3次, 浸种后可直接催芽播种。注意一种浸种药剂不能单一地多年使用, 最好与其它药剂轮换使用, 以免恶苗病菌对药剂产生抗药性。此外, 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出作饲料, 不要用病稻草催芽;用无病苗选留无病稻种。

3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俗名花脚秆、烂脚秆, 由稻立枯丝核菌引起, 寄主较广。发病重的田块, 秕谷率增加, 千粒重下降。

3.1症状

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 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病斑, 以后病斑增多, 常相互愈合成为不规则形的大云纹状斑, 其边缘为褐色, 中部呈绿色或淡褐色。叶片上的症状和叶鞘上基本相同, 病害由下向上扩展, 严重时可到剑叶, 甚至穗部发病, 大片倒伏。

3.2发病规律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翌年漂浮水面的菌核萌发抽出菌丝, 侵入叶鞘形成病斑, 从病斑上再长出菌丝向附近蔓延形成新病斑。菌核落入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温度在25~31℃和饱和湿度为病害流行的最有利条件。过量施氮肥, 高度密植, 灌水过深过多或偏迟, 均为诱发病害的主要因素。一般水稻从分蘖期开始发病, 孕穗期前后达发病高峰, 乳熟期后病情下降。

3.3防治方法

a.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合理密植, 实行东西向宽窄行条栽, 以利通风透光, 降低田间湿度;二是浅水勤灌, 适时晒田;三是合理施肥, 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

b.药剂防治 一是每公顷用5%井冈霉素水剂2250mL或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0g对水750kg喷雾, 重病田需施药2次, 间隔期为7~10d;二是穗期每公顷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g对水750kg喷雾。

4水稻立枯病

立枯病是水稻苗期最主要病害, 尤其是寒冷稻区早育苗发生较重。水稻立枯病从病因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真菌性立枯病;二是生理性立枯病, 也称青枯病。

4.1症状

水稻立枯病主要有幼芽腐死、立针基腐、卷叶黄枯和打绺青枯4种症状。从出苗到插秧的整个育秧阶段均可发生, 但离乳期发病最重。病苗叶尖无露珠, 心叶或上部叶片打绺, 根少暗黄色, 无新根, 茎基部逐渐黄枯, 软化至腐烂。

4.2发病规律

主要由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过密、秧苗细弱等因素所致。

4.3防治方法

a.苗床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通风、光照良好地方育苗, 盐碱地育苗设隔离层, 洼地要深沟高床。

b.床土处理 可选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研制生产的吉新牌水稻育苗药肥混剂、育苗宝、壮苗精、水稻壮秧剂等进行床土处理, 可起到调酸、施肥、防病、培育壮秧等多种作用。

c.苗床管理 提倡稀播旱育苗, 控制温湿度不徒长, 1叶1心期保持温度25~30℃, 尽量少浇水;2叶1心期温度不超过25℃, 土壤水分充足, 但不能过湿。

d.药剂防治 药剂预防:每平方米用30%土菌消 (恶霉灵) 水剂3~4mL加水3L浇灌苗床, 即可防止立枯病的发生。药剂治疗:每平方米用秧苗壮粉剂2.5~3.0g加水2~3L浇施苗床, 对心叶未死的秧苗有效, 可在48h左右使秧苗恢复正常生长。

5稻曲病

稻曲病由稻绿核菌引起, 该病不仅直接影响产量, 而且病谷含有毒素。

5.1症状

稻曲病病菌主要为害稻穗上的部分谷粒, 初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小菌块, 逐渐膨大, 最后包裹全颖壳, 比健粒大3~4倍, 呈墨绿色, 表面平滑, 最后开裂, 散出墨绿色粉末, 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5.2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及厚垣孢子在病粒上越冬。翌年夏秋之季, 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侵害花器和幼颖。水稻抽穗前后遇多雨、适温 (26~28℃) , 易诱发稻曲病。偏施氮肥, 深水灌溉, 田水落干过迟等有利于发病。

5.3防治方法

a.农业措施防治 重病区注意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无病稻种, 不在病田留种。种谷经过精选后, 可用药剂消毒 (方法同稻瘟病) 。加强肥水管理, 增施磷钾肥, 防止迟施、偏施氮肥, 合理灌溉, 以减轻发病。

b.药剂防治 如抽穗扬花期多雨, 有利于发病, 药剂可选用:一是每公顷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0~2250mL或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0g对水750kg喷雾, 间隔7~10d再喷一次;二是每公顷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g对水750kg喷雾;三是每公顷用DT杀菌剂1500g对水750kg喷雾。

6水稻胡麻斑病

水稻胡麻斑病又叫胡麻叶枯病, 由稻蠕孢菌引起。

6.1症状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胡麻斑病。种子发芽期芽鞘受害, 变成褐色, 重者枯死。稻株以叶片受害最普遍, 主要在叶片上散生许多如芝麻粒大小的病斑。病斑中央为灰褐色至灰白色, 边缘为褐色, 周围有黄色晕圈, 病斑两端无坏死线, 严重时, 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叶片由叶尖逐渐向下干枯, 以至整株枯死。穗受害为褐色或灰褐色, 造成枯穗。谷粒早期受害, 重者全粒变灰黑色, 造成瘪谷。

6.2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谷及病稻草上越冬, 翌年稻草上的分生孢子借风传播到秧田和大田, 由稻苗表皮或气孔侵入。播种病谷, 谷壳上潜伏的菌丝能直接侵害幼苗。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间, 病株上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均可再侵染。一般土壤缺肥、缺钾、沙质土、酸性土和长期积水田发病较重。在温度25~30℃条件下, 只要有短时间的水滴或饱和湿度, 即可满足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

6.3防治方法

a.种子消毒 用强氯精浸种, 方法同稻瘟病。

b.加强肥水管理 对沙质土应多施有机肥, 酸性土可施石灰, 禾苗生长缺氮要增施氮肥和钾肥或人粪尿、草木灰等。在灌溉方面, 既要避免深水灌溉和长期积水, 又要防止缺水受旱而诱发胡麻斑病。

7细菌性褐斑病

细菌性褐斑病由稻帚枝霉细菌侵染而引起,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7.1症状

病斑呈褐色水渍状小点, 在叶的背面与正面病斑形状和大小基本一致, 随着病情发展, 病斑渐渐地扩大成纺锤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条斑。病斑为赤褐色至黑褐色, 早晨露水退去之后, 病斑周围有水纹。

7.2发病规律

春季温度低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在苗期危害水稻的第2叶和第3叶。病菌在种子和病组织中越冬, 即主要的侵染源, 病菌从叶片的水孔、气孔侵入, 随着秧苗的密度加大, 通风互相碰撞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在20℃时潜育期为3d, 病菌在20~30℃下生长良好, 最适酸碱度为6.2~7.6, 酸性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如不把已经发病的苗床上的病害治好, 在插秧后, 病菌会在本田侵染更多的健康苗, 就会造成该病在本田中、后期的大流行, 前期的病害是后期病害的菌源。

7.3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 防止病种子的调入和调出。浅水灌溉, 防止田水串流。采用配方施肥, 忌偏施氮肥。及时清除田边杂草, 处理带菌稻草。药剂防治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每公顷用药210~420g, 对水进行叶面喷雾, 病情严重时隔7~10d重喷一次, 用药量可视病情轻重相应增加或减少。

8叶鞘腐败病

叶鞘腐败病由一种细菌——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侵染而发病。

8.1症状

剑叶鞘初现暗褐色小斑, 边缘较模糊, 多个病斑可连接成云纹状斑块, 有时斑外围现黄褐色晕圈。严重时, 病斑扩大到叶鞘大部分, 包在鞘内的幼穗部分或全部枯死, 成为“死胎”枯孕穗, 稍轻的则呈“包颈”半抽穗。潮湿时斑面上呈现薄层粉霉, 剥开剑叶鞘, 则见其内长有菌丝体及粉霉。

8.2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种子或病稻草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接种体, 借气流或小昆虫、螨类等传播, 从伤口侵入致病。病害的发生流行同天气、肥水管理、虫害以及品种等有密切关系, 孕穗期降雨多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

8.3防治方法

a.加强肥水管理 控制氮肥用量, 增施钾肥、硅肥。浅灌水, 不超过3cm水层。

百合花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篇8

一、病毒病

病毒病寄主表面无病症, 一般表现为植株矮缩, 果实变小, 根系变弱, 叶片变小, 蕨叶、线叶、花叶、叶片斑驳, 明脉, 条斑, 果实、叶片畸形, 丛枝, 黄化等。该病危害整个植株, 造成新根不发, 新叶不长, 越长越小, 叶片短束丛状, 并逐渐黄化、枯萎、死亡。百合病毒性病害主要包括花叶病、丛簇病、隐症病毒、郁金香碎叶病毒、百合X病毒、水仙花病毒、百合环斑病毒、百合丝状病毒、烟草环斑病毒等。防治方法:选用健壮无病种球, 加强种球贮藏期管理, 防止失水。进行种球脱毒, 防止该病发生。种球脱毒一是通过种子繁殖, 二是作茎状处理, 取0.1~0.2cm茎尖进行组织培养, 以获取脱毒苗, 隔离种植, 并加强防治蚜虫, 以防止带毒传播。在百合生长期, 一般应每月根部淋洒或叶面喷洒1次600倍植物病毒疫苗水溶液, 或600倍病毒净水溶液, 或600倍病毒必克水溶液, 每次每株淋2~3kg左右, 或喷湿叶片至滴水为宜, 以削弱植株体内的病毒活性, 能有效地防止植株发病。

二、立枯病

立枯病既危害百合苗期, 又危害成株期。为害鳞茎和根系, 使鳞茎腐烂, 根系烂死。成年植株受害后叶片从下而上变黄, 最后植株直立枯死。染病初期, 土壤中的鳞茎、叶和幼茎上和地上部的叶片有暗褐色不规则斑点, 影响植株生长, 严重时抽芽缓慢, 幼叶及生长点受害, 生长缓慢, 开花不良。防治方法:在种植前注意选用无病的鳞茎, 并用0.1%的石灰水澄清液泡茎8~10分钟进行消毒。在大田管理过程中要增施磷钾肥, 避免偏施氮肥, 以提高抗病能力。一般每月根部施1次磷酸二氢钾或高效生物磷钾肥, 每株施25~30g, 对清水或腐熟的人畜粪水2~3kg淋施。大田发病后, 立即拔除病株, 用50%石灰乳消毒处理, 对健株喷50%多菌灵500~600倍液。或用600倍敌克松水溶液, 或1000倍的硫酸铜液进行灌根, 每7~10天灌1次, 连续灌2~3次, 每次每株灌药液2~3kg左右为宜。在刚见发病株时, 立即用65%代森锌500倍液, 或农用链霉素1 000倍液, 或喷洒1∶1∶200倍的波尔多液进行防治。

三、灰霉病

又称叶枯病。主要为害百合的叶片, 也可侵染茎、芽、花和地下鳞茎, 在叶、茎、花发病时易引起干枯。地下鳞茎受害, 干缩僵化易折断, 叶片上病部为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边缘淡紫色, 会造成植株的叶、茎、及花产生水渍状斑块, 使花不能正常开放, 失去观赏价值。一般在潮湿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病。防治方法:一旦发生灰霉病, 应立即拔除病株销毁, 防止传染给健株。当花蕾、花朵上出现淡黄色灰霉状物后, 就应连续叶面喷洒2~3次1 000倍的速克灵水溶液, 或1 000倍腐霉利水溶液, 或1 000倍灰霉净水溶液, 或50%扑海因、65%甲霜灵、60%扑霉灵、60%防霉宝等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 每7~10天喷洒1次, 注意喷洒到花蕾和花朵上, 以开始有水珠下滴为宜。

四、叶斑病

叶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 病原为黄单孢杆菌属细菌。主要为害叶片, 发生严重时也危害花蕾。发病初期, 叶片先出现褪色的油浸斑点, 多为深绿色, 病斑周围有晕圈, 病斑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为0.5~1mm, 病害发展很快, 病斑迅速扩大。整个病斑沿叶脉发展, 呈梭形, 直径可达2~3cm, 病斑颜色呈褐色半透明, 好似油浸状。病斑边缘有明显的油浸状晕圈, 病斑中央可见清晰的叶脉脉纹。发病严重时, 可使叶片中脉折断, 叶片卷曲, 并可侵染到花蕾上, 使花蕾发育不良, 花蕾上也感染上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在切花百合生产中, 东方百合品系的品种更容易感病。而亚洲百合和铁炮百合品系的品种前期发病重, 后期发病较轻。防治方法:种植前, 土壤可用0.1%福尔马林溶液消毒处理杀菌。种球用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用50mg/kg农用链霉素浸泡。在百合种植过程中, 应多施磷钾肥, 不能偏施氮肥, 造成植株徒长, 降低抗病力。在发病初期, 可使用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洒, 或使用1包1 000单位的农用链霉素对水50kg喷洒, 每隔5~7天喷洒1次, 连喷2~3次。也可选用77%可杀得粉剂、2%加收米液剂进行防治。或用1 000倍敌力脱、1 000倍晴菌唑水溶液、800倍叶斑净水溶液喷洒, 每7~10天喷洒1次, 连喷2~3次, 均可控制叶斑病的危害。

五、软腐病

该病为害鳞茎, 使鳞茎腐烂, 并散发出难闻的恶臭气味, 在温度高、湿度大时发生严重, 为害猖獗, 蔓延迅速。在种植前, 要选择无损伤的鳞茎, 并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8~10分钟进行消毒。大田发病后用5 000倍农用链霉素水溶液, 或5 000倍新植霉素水溶液, 或5 000倍硫酸链霉素水溶液灌根和喷洒叶面, 每7~10天1次, 连续2~3次, 每次每株灌2~3kg左右, 或以喷湿叶面滴水为宜。

六、腐霉病

发生在百合近地表的根颈部, 可使植株生长缓慢, 叶片呈淡绿色, 地下鳞茎表面产生水渍状斑, 后逐渐感染至茎的内部, 发生腐烂, 使植株枯萎、倒折而死亡。防治方法:在栽培初期, 一定要保持适宜的土壤温度。在整个生长期间, 棚温要保持在17~22℃之间。盆土也不可长时间过于潮湿, 应尽可能保持微湿状态。对已腐烂的病球要清除并出室销毁。在生长期, 如有发生轻度腐霉病的情况, 可以用防治腐霉病的杀菌剂, 如1∶1∶100波尔多液、70%恶霉灵1 000倍液等进行防治。

七、炭疽病

白皮洋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篇9

1 洋葱锈病

1.1 病原

病原菌为葱柄锈菌和香葱柄锈菌, 均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在北方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 冬孢子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借气流传播到白皮洋葱叶面, 侵染植株。在南方病菌以夏孢子或菌丝体在田间活体上越冬, 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 夏孢子随气流传播, 反复侵染白皮洋葱植株, 引起病害流行[3]。

1.2 症状

洋葱锈病主要为害叶和花薹。发病初期, 夏孢子堆在表皮上形成圆形稍隆起的桔红色疱斑, 孢子成熟后, 表皮破裂, 散出橙黄色粉状夏孢子, 秋后疱斑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 使叶片变形早落, 严重时疱斑连结成片, 叶片发黄, 整株叶片枯死, 花薹矮瘦或不能抽薹[4]。

1.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 避免连作;施足农家肥, 增施磷、钾肥, 增强植株长势和抗病能力;清除病株残叶, 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 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 或50%萎锈宁乳油700~800倍液, 几种药剂可交替使用, 7 d喷1次, 连续喷2~3次。

2 洋葱霜霉病

2.1 病原

病原菌为葱霜霉菌, 属鞭毛菌亚门、霜霉属。葱霜霉菌以卵孢子在病叶、花梗、种子、土壤中越冬, 或以菌丝潜伏在鳞茎中越冬。2—3月气温升高后, 带病洋葱病斑上长出孢子囊, 成为初侵染源, 借风、雨、浇水、昆虫进行传播。

2.2 症状

洋葱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花梗, 一般在叶长13~15 cm以后呈现症状。病菌侵染白皮洋葱植株后, 发病初期为苍白绿色病斑, 随后在叶片和花梗上产生卵圆形或长条形病斑, 淡黄色, 稍凹陷, 没有明显边缘。潮湿时表面产生白色霉层, 很快变为淡黄色或淡紫色, 叶片和花梗常从病部折断、死亡。干旱时叶片上只出现白色斑点, 病叶枯萎。

2.3 防治方法

与葱类以外的作物实行2~3年轮作;发病株应及时拔除, 收获时清除病株, 集中烧毁深埋;选择地势高、干燥的区域合理密植, 多中耕, 严格控制田间湿度, 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发病初期喷施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70%乙锰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7 d喷1次, 连续喷3~4次。

3 洋葱紫斑病

3.1 病原

病原为葱链格孢菌, 属半知亚门、链格孢属。在冬季寒冷地区, 葱链格孢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潜伏于白皮洋葱鳞茎或土壤中越冬。翌年在带病植株子叶上形成褐色云状斑, 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 随后借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在冬季温暖地区, 葱链格孢菌可在田间白皮洋葱上周年发生。

3.2 症状

葱链格孢菌主要危害白皮洋葱叶片、花梗、鳞茎。病斑首先从叶尖开始发生, 或在蓟马为害的伤口处形成, 初呈水渍状白色斑点, 后变为淡褐色至暗紫色稍凹陷圆形斑, 随后继续扩大, 形成同心轮纹, 周围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 病斑扩大到全叶, 斑面上产生黑褐色煤粉状霉, 多个病斑汇合, 葱叶或花茎在病斑处由下向上变黄枯死或折断。花梗发病, 致种子皱缩, 不能充分成熟。鳞茎在颈部皱缩, 呈淡红色或黄色, 潮湿时产生霉状物。

3.3 防治方法

与非葱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选用无病种子, 种子用40%甲醛300倍液浸种3 h进行消毒, 浸后洗净, 鳞茎用45℃左右温水浸泡1.5 h进行消毒;施足基肥, 合理追肥, 雨后排水, 增强白皮洋葱抗病力;用50%乐果乳油1 000倍液防治洋葱蓟马, 以免造成伤口;发病始期可喷施58%甲霜灵锰锌对水500倍液, 或80%绿亨代森锰锌500倍液, 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每7~10 d喷1次, 连续喷2~4次。

4 洋葱猝倒病

4.1 病原

病原为瓜果腐霉菌, 属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病菌以卵孢子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 产生芽管侵入洋葱茎基部, 芽管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 能借助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到苗床中, 一般从白皮洋葱茎基部侵入幼苗。

4.2 症状

瓜果腐霉菌主要为害白皮洋葱二叶期以前幼苗茎基部。发病初期胚茎基部或中部呈水渍状, 病斑很快变成淡褐色, 然后继续绕茎扩展, 溢缩变细, 子叶尚未凋萎, 幼苗茎基部因失去支撑力而猝倒。苗床湿度大时, 病残体及周围床土上可产生1层絮状白霉。

4.3 防治方法

在温度相对较高的天气播种, 种子出苗快, 苗相对粗壮, 能一定程度上减少猝倒病的发生;严格执行轮作制度, 选择地势高、能排能灌、避风向阳的地方育苗;发病株应及时清理, 集中烧毁深埋;发病初期, 喷施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 或50%百菌唑800~1 000倍液,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每7 d喷1次, 连续喷2~3次。

5 洋葱灰霉病

5.1 病原

病原菌为葱腐葡萄孢菌, 属于半知菌亚门链孢霉科。葱腐葡萄孢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温度较低时, 在病斑上再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随气流、雨水、灌溉水传播, 从伤口侵入植株。

5.2 症状

葱腐葡萄孢菌主要为害白皮洋葱叶鞘、花梗及鳞茎颈部。发病初叶、花薹或小花上产生椭圆或近圆形白色斑点, 病斑不断扩大, 逐渐连成片, 使叶卷曲枯死。高湿条件下, 在枯叶上产生灰色霉层, 后期病部产生黑褐色小菌核。贮藏期发病, 鳞茎颈或肩部出现凹陷的病斑, 而后腐烂、发臭。

5.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 加强肥水管理;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集中销毁;发病初期喷施3%多氧清水剂600~900倍液, 或50%异菌脲胺1 000~1 500倍液, 或40%灰霉菌核净悬浮剂1 200倍液, 或8%菌克毒克乳油1 000倍液, 或25%使百克乳油2 000倍液, 每7 d喷1次, 连续喷2~3次。

参考文献

[1]李泽相.洋葱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药市场信息, 2007 (6) :38-39.

[2]王小波.怎样防治洋葱紫斑病[J].农化新世纪, 2007 (10) :26-27.

[3]姜玉波.洋葱病虫害防治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21) :32.

夏邑县草坪病害发生及综合防治 篇10

1 选用抗病品种

包括在种、品种和群落的水平上利用抗病性,也包括利用带有内生真菌的草坪草的种和品种。

1.1 利用抗病的种、品种 利用不同草坪草对某些病害抗性的不同选择抗病性强的种。

1.2 利用品种和种的合理配比 即在抗主要病害的基础上,根据草坪要求,选用同种不同品种或不同种的草坪草混播。

1.3 利用带有内生真菌的草坪草种的种和品种 内生真菌是指那些在寄主禾本科草中度过全部或近乎全部生活周期而不使寄生表现任何症状的真菌。含内生真菌的草坪草其抗病虫害、抗寒性、抗旱性、耐践踏等能力均有所增强,而这些性状正是草坪所需的。

2 农业防治

2.1 合理修剪 修剪在草坪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修剪能使草坪有一个整齐的外观,降低高度,增加草坪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滋生;减少枯枝落叶,延缓草坪的衰老。但修剪也会使草坪营养丢失,若修剪不当,也会加速病害传播,影响其正常生长。因此,修剪时应注意:

2.1.1 让刀片始终保持锋利。刀片锋利修剪伤口小,便于伤口迅速愈合,病菌侵染的机会少。

2.1.2 适时修剪。当草坪草长至7厘米时就应开始修剪,草太高时降到要求高度很费工,而且营养丢失太多,使草坪的营养供求一下子失去平衡,若在盛夏季节,草一下子剪得太重,经烈日一晒,则会严重灼伤甚至死亡。剪草时要严格遵循“三分之一”原则,即剪去1/3,留2/3。

2.1.3 适时除去枯草层。有3个减少枯草层的办法有三:盖客土使枯草层和地上部分开;返青前烧掉枯草层;间隔一定的时间,通过低修剪的办法剪去枯草层。春季低修剪是在浇完解冻水草坪返青之前进行。夏季正是草坪病害高发季节,如不剪掉枯草则草坪发病时间会提前,患病面积会迅速扩大,而此时又正值冷季型草生长相应停滞的阶段,抗性下降,低修剪风险大,可趁夏季雨季来临前,抓紧对草坪进行1次低修剪,这次修剪工作量大,枯草还没发霉,韧性很强,要分2次修剪才能到位。剪完后,若不见绿,可追施1次磷钾肥,3天左右即可见绿,这对草坪夏季防病有很大帮助。

2.1.4 修剪时间应在草坪叶片表面干燥时进行,避免病原物的侵染。

2.1.5 病害草坪修剪后要对刀片、剪草机进行消毒。工作人员的鞋在未清洗时,应避免从病害严重的地块走进其他地块。

2.2 合理灌溉 水分对于草坪和病原真菌均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合理灌溉应注意:草坪建植以后,不定期地灌溉优于定期频繁少量灌溉;灌水量以达到地表15~20厘米为宜;灌溉应随需而灌并考虑天气等因素;随水流传播的病害,灌水时要注意水流方向(水流不能从发病区域流入其他地方);避免傍晚浇水,及时排除积水;冬季要少灌水或不灌水,春季干旱要及时补充水分;灌溉要充分考虑水源和水质,避免用水中含病原微生物或杂草种子的水。

2.3 合理施肥 随着草坪不断地修剪,新枝不断地生长,营养不断地流失,加之土壤肥力流失,如果肥料跟不上,容易加速草坪的老化,但肥料太多又易引起草的徒长,降低抗性,甚至会促使病虫害的暴发。合理施肥应做到:

2.3.1 只要草生长正常就没有必要施肥,施肥过多造成草生长旺盛,会使草的密度超过正常范围,会促使病菌生长。

2.3.2 干旱施肥容易产生肥害,过涝施肥会促使烂根,病害期施肥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盐碱过大而施用化肥也容易产生肥害。所以要确定草坪是否真正需要施肥,可根据草的外观特征和生长速度来确定是否施肥,施什么肥。草在生长期内的颜色暗淡、发黄、老叶枯死,应补施氮肥;叶片发红,呈暗绿色,则补施磷肥;节间缩短,叶脉发黄,老叶枯死,则补钾肥。

2.3.3 随季节施肥,冷季型草应掌握春、秋以氮肥、钾肥为主,磷肥、硫肥次之;夏季以钾肥为主;但第1年的春播草,夏季经常严重缺氮,可少量追氮肥。钾肥能提高草的抗性,促进根系发育,减少夏季病害和冬季的冻害。硫能降低土壤的碱性,盐碱度高的草坪应加强施用,一般炉灰中含硫量高,建植时可掺进土中。

2.3.4 重视冬肥,施冬肥的比不施冬肥的草抗冻能力强,绿期明显延长,返青期提前。

上一篇:财务分散管理下一篇:国内协同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