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教育

2024-05-02

中学思政教育(精选十篇)

中学思政教育 篇1

那么, 如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上实施创业教育呢?我就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着眼大局, 提高自身思想认识

首先, 实施创业教育是加强中学德育教育的根本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 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这种人应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交、管理技能。由此可知, 在中学阶段实施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不等不靠的独立精神, 不畏艰难、不怕吃苦、不怕挫折的良好品质, 既是学校德育教育之根本, 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实施创业教育是促进中学生学会生存、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客观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 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新课程改革也要求课程由过去强调以学科为中心, 转为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趋势。当前, 我国传统的教育环境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应试教育和升学率, 学生一味埋头学习, 对社会的了解度和适应性非常低, 依赖性强而独立性差, 生存能力比较薄弱。这种状况与创业能力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的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而言, 恰恰是背道而驰的。最后, 实施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积极应对就业压力的迫切要求。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不仅人口众多, 而且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只有摒弃传统的就业型教育观念, 在中学阶段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培育受教育者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 才能缓解就业压力,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 挖掘资源, 实施创业教育内容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目标是要培养志向高尚、不断进取的人;不畏艰难、敢于创业的人;尊重别人、善于和他人合作的人。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 传统教学经常忽视创业方面的教育, 为此必须善于整合教育资源, 从新教材中挖掘整理创业教育的好素材。例如, 《勇于承受挫折, 积极开拓进取》、《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艰苦奋斗》、《立志成才》等, 都是实施创业教育的现有资源。也可以根据每个课题的教学目标, 上网搜索相关案例和信息, 有机整合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此外, 还可以利用在校生家长有很多都是自主创业成才的私营企业主和校友中有不少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资源优势, 请学生家长和成功校友到学校为学生作辅导报告、现身说法, 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零距离地介绍创业经历, 让学生理解创业意识、坚强意志和人际沟通能力等在创业中的重要性, 激发创业意识, 提高耐挫能力, 增强创业信心, 完善创业人格。

2. 注重实践, 丰富创业教育形式

传统的教学仅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这个层面上, 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业教育也难收其效。为此, 教师不妨丰富创业教育的形式, 增强课堂效果。

(1) 开展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自信、自主、自立、自强, 勇于竞争、学会合作的创业意识。为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战场, 结合教学活动,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例如, 在讲授《积极开拓进取》内容时, 我组织了一个“小发明大比拼”活动, 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尽己所能去“发明”一件“小东西”。这使学生积极性很高。先是讨论、策划, 同学之间可以“合作”, 也可以“单干”, 然后把自己的“小发明”带来, 介绍交流发明的目的、经过、体会等。通过这次活动, 学生极大地增强了自信、自尊、自强和合作的创业意识。

(2) 列举典型事例, 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

创业教育意在培养学生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不畏艰难、不怕挫折的良好品质。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创业者的心路历程, 用创业成功者的典型事例、艰苦奋斗的作风、坚韧不拔的意志、敢为人先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学生, 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孕育学生的创业品质, 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例如, 我在讲授初三《艰苦奋斗》这一内容时, 向学生介绍耐克公司创立者比尔·鲍尔曼面对投资7万美元开发马拉松运动鞋而毫无收获的局面, 并没有就此停步, 而是通过创新升级获得成功;“希望集团”的创立者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刘永好四兄弟, 在面临营销困境时, 永不放弃, 坚持产品质量和贴心服务, 最终渡过难关成为当年“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通过实例, 学生明白创业成功需要有超人的毅力和不畏艰难挫折、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必须及早立志、全面发展和完善自我。

(3) 注重实践环节, 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使学生掌握“怎样做”、“和谁做”的知识。这些知识不在现成的校本里, 而在校本外。关键是要靠学生在已有知识体系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为了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 教师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坚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 结合形势介绍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例如:我在讲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时, 指出“面对劳动力供求矛盾日趋突出的形势, 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的不断升级, 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需求日趋旺盛。在北京劳动力市场上, 拥有高级技术证书的求职者炙手可热, 平均月薪甚至超过硕士研究生的薪金水平”, 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形势,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第二, 大力开展演讲、辩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创业兴趣。例如, 在讲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时, 我组织学生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这一问题进行辩论, 事先要求学生走访一些企业, 准备好一手资料, 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活动后, 学生了解了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 提高了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第三, 进行体验式教学, 锻炼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很多家长都是自主创业人士的有利条件, 在寒暑假、五一和国庆长假布置实践作业, 动员学生深入自家或同学家, 企业的生产第一线, 了解企业宣传、进料、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情况。学生通过实践, 学会了调查市场, 提高了分析、捕捉企业发展机遇的能力, 亲身体验到了创业的滋味, 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 父母为他们创造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 应该更好地主动学习。不少学生在他们的调查报告上写道:“真没想到管理一个企业需要那么多的知识, 耗费那么多的精力, 每一件产品都来之不易, 想想父母的辛勤劳动, 我真该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来报答父母!”

有人说, 没有学生创业就没有美国硅谷。创业不仅应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 而且应作为一种文化来塑造。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得好:“在21世纪, 上帝已不存在, 改变你命运的只有你自己, 别企盼有人会帮你, 从现在开始, 谨记‘学习、改变、创业’, 是通往新世纪的唯一道路。”企盼每一位思想政治课老师都能成为自主创业教育的先锋, 为祖国和人民培育好接班人, 持续创造未来的新希望。

摘要:文章从学校德育教育、学生未来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发展形势的角度, 阐述了中学阶段实施创业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挖掘资源、注重实践 (开展课堂活动、列举典型事例、注重实践环节) 等角度阐述了如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创业教育。

中学思政教育 篇2

南平剑津中学 杨友琴

【摘要】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在中学思政教育中运用情感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中学思政教育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中都要重视情感教学的运用,运用过程中更应遵循情感规律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 情感教学

意义

运用

注意问题

在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中学生的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思政教育的盲点,中学的思政教育也常常因为脱离了学生的情感现实而流为空洞的说教。而所谓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因此,探讨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一、情感教学对中学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中学思政课程标准中,注重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确立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优先目标,说明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善于发掘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要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的途径和规律。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肤浅,理性情感较弱,他们开始不以老师、父母的评价作为唯一依据,有了对周围人事物进行评价的愿望,有了探究人物内心世界的兴趣,这种需要的产生,正有助于高尚道德情感的培养。但是,长期以来,在思政课中,存在着的一种倾向是注重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指导,即“明理”和“导行”,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由于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导致了教学中的“明理”难以深化,“导行”难以落实,说的是一套,行的是另一套,一些青少年在“理”方面并不是不懂,而在“行”方面却总是常常越轨,致使思政课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情感在思政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情感教学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运用

(一)思政课课前准备中的情感教学的运用

首先,要关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的挖掘。中学思政课的教材内容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教育等内容进行教学。要使学生进入角色,教师自己先要进入角色。在课前准备中,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把它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同时,要关注课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也有着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师生情感的和谐又能促进教师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学业成绩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与学生的学习动机、人格特征、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有关。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融洽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

(二)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情感教学的运用

1.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思政课中,由于抽象的概念很多,学生常常枯燥乏味,特别是有些老师常常是划杠杠背条条,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时没有一种愉悦感,影响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在讲课时,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启动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的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融入情感,在思政课堂中创设情境

情感教学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元素,教师要学会借景生情,以理激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以便根据教学预期触发学生某方面的情感。情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发展、成熟起来的,情境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是丰富情感的有效途径和推动情感的动力,所以培养学生情感要从情境开始。中学思政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倡导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新课程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恰当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思政课课后反馈中情感教学的运用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气氛的基础,是克服各种教学障碍、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师生情感交融的关键是教师要施爱于学生。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将爱浸入学生的心田,将积极的情感带入课堂,触动他们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引起师生间情感的共振。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要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三、情感教学运用应注意的问题(一)运用的情感必须是教师的真情实感

真情流露能将学生牢牢的吸引,他们会感到老师的诚信、坦率、为人的原则,这其实比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而矫揉造作的情感则只能让人近而远之,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学生加以模仿那就更为可怕。因此,教师在运用情感的过程中,产生出真情实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是真情流露出来,从而给学生以启发。思政教育是德育学科,它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所以运用的情感必须是教师的真情实感。

(二)注意进教室时的情感状态,同时遵循情感运动规律

教师也是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由喜怒哀乐,但是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却比其他工作更为重要,教师的心情会影响到学生,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课堂时决不能被自己不佳的心理状态所困扰,而是应该努力将自己最好的情感状态表现在学生的面前,以自己的良好的情感状态去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有所得。

(三)情感辐射的面要广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刻记住自己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自己认为需要关心的学生,因为在学生中,往往存在着一部分弱势群体,他们在班中表现一般,性格较为内向,成绩平平,往往教师所忽视,但他们却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非常在乎老师的细微动作,哪怕是一个可亲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因此,教师在情感辐射时面一定要广,使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在看我,老师在鼓励我,从而充分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在老师情感辐射下,激发出更多的情感体验,感觉到真情实感的流露对自己来说是如此的重要,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学会去主动关心他人,从而更加有利于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论

中学思政教育需要情感教学,情感教学是思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没有情感教学,思政教育就失去了神韵和灵魂。只有充分重视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认真把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进步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进步,不断地走向健康、文明。参考文献

微信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正能量 篇3

现如今智能手机几乎将人们日常使用的通讯工具都囊括在内,成为通讯工具的“集大成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属微信了,它通过其最具特色的语音聊天功能成功传递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声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平白的文字叙述衍生的生疏感,同时借助网络传送,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全天候跨地域的即时交流。微信运用最新的位置基础服务LBS功能,使用户不仅能够基于原有QQ、通讯录等交际圈保持与旧友的联系,还可以“查找附近的好友”,利用“摇一摇”搜索到附近的陌生用户,扩展自己的交际圈。交互性成为微信最突出的优势之一。对于微信这种IM领域的“新星”,猎奇心强学生群更易接受和推广。特别是语音对讲、发送漂流瓶这种时尚沟通模式在中学生中备受青睐和追捧。

一、相互关注,发挥微信之德育教育魅力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师生双方总是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教师单边的说教凌驾于学生之上,俨然是“布道者”和“传教士”。这种说教易使学生产生德育疲劳,加上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师生之间甚至出现了信任危机。而这种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和彼此信度的缺失,很难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应有效果。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希望被关注,被尊重,被信任。如何才能让师生彼此信任,平等对话呢?笔者在思政教育中向学生提出使用微信。因为微信不仅支持“互相关注”,还支持扔“漂流瓶”匿名交友,尤其是支持将语音放进“漂流瓶”。如果在微信里,师生相互关注,那么思政教育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方面学生能时刻感觉到教师的关注,他们在教师眼里不再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并且教师是他们的“粉丝”,会使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注着教师,不时地通过微信“关注”和扔“漂流瓶”不断搜集和转发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资讯,加强与教师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和谐师生关系。

微信中“互相关注”和扔“漂流瓶”的方式,运用于中学生德育教育,能够彰显师生平等,促进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和谐。因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而这种匿名的互相关注,为师生带来的不仅是距离上的拉近,更是双方在人格、权利和地位上的平等,利于形成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便于师生相互传递情感。从而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提高了师生双方的信任程度,使中学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

二、分享情感,彰显微信之心理辅导能力

当下,微信在中学校园悄然“走红”,成了中学生情感表达和宣泄的重要平台。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简短的文字图片,随意的谈话和个性的“漂流瓶”表达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个人的思想和心理动态。通过微信,由关注度引发的自我价值肯定满足了学生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抵消了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疏离带来的挫败感,因而他们会更加依赖这种虚拟时空带来的需求满足感,而逃避或放弃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转而投入到网络人际关系的构建中,在那里寻求满足感。虽然这在一定程度能够缓解现实挫败所带来的心理情绪,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际关系的供求矛盾,从而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恶化。这一恶性循环会加剧这些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卑情绪,从而产生自闭行为。网络环境中的“得意”与现实生活中的“失意”的巨大反差又为中学生的心理增加了一个沉重的负担,进而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人的思想具有隐蔽性,面对面的心理辅导因缺少师生间的信任,中学生很难完全打开心结,敞开心扉,向教师讲真话和说实情,这使中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大打折扣。要消除中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心理辅导主体与主导者之间的信任,跨越中学生心理辅导的鸿沟,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统一,就可以借微信这个虚拟传播手段与中学生进行双向交流。

微信打破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微信中人际交往的虚拟环境和角色,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减少了人们的心理防范,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在开放与虚拟的空间里,教育者和受育者只有符号的交往,这种虚拟性和匿名性可以使中学生将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迷惘等倾诉出来。教育双方可以通过微信关注、公众平台、语音对讲、漂流瓶等形式畅所欲言,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教育者能够通过微信了解受教育者最真实的心理活动,对于受教育者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跟踪与辅导,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承担痛苦,解决烦恼。这不仅利于教育者从中了解中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使自己的心理辅导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利于教育者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如学生的思想、心理成长轨迹等。

三、规避风险,挖掘微信之安全教育潜力

对微信这一携带着娱乐因子的新生事物,中学生普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难免会引起使用者过度投入和沉迷,从而对其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负面影响。尽管微信点对点的交流功能保证了私人通话的隐秘性,使用户免于因交谈内容的外泄而带来的困扰,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使用者的隐私,但也正因为微信在交流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不具可见性,微信中的定位交友功能大大降低了用户与陌生人的交往难度,使微信极易沦为不法分子传播虚假、不良信息的工具。社会上借助微信进行欺诈甚至人身侵害的现象并不鲜见,而中学生很难对其进行辨识。学生如不能提高警惕,加以甄别而轻易取信,很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中学生用理性的方式正确对待与陌生朋友的关系,以微信交往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教育契机,因势利导,防患于未然,把中学生纳入学校可控的安全视线,以便对其成长作出监控,使中学生能够尽早认识到微信使用中的潜在危险,进而及时趋利避害。

此外,还可利用微信查看附近的人,为学校周末放假和返校清查上把安全锁,无论在家还是在校都能遥控巡逻,定位目标。微信中“查看附近的人”将会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找到附近同样开启这项功能的人,使用户轻松找到身边正在使用微信的人。距离在100~1000米之内,只要是开启了“查看附近的人”的微信用户,都能在列表中看到。

微信的使用对中学思政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笔者相信微信在中学思政教育领域还有很大的价值优势和发展空间。在新形势下,微信能否与中学思政教育成功“联姻”,开创一片中学思政教育的新天地,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6).

[2]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8).

[3]肖学斌,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9(7).

[4]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中学思政教育 篇4

一、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005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专门强调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 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 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 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培养教育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如何体现各种类型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1、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是创新和深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 针对学生社团具有成员广泛性、参与自愿性、活动灵活性的特点, 大力扶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理论学习型社团, 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 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鲜活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 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课堂。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 改变过去“你说我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 引导大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客观要求

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思想引导、素质培养等重要的育人功能, 同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隐性化特点。高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产物, 又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舞台。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影响力, 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各类学生社团组织, 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是学生自我实现、素质拓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就要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政工干部等的教育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舞台, 是学生开展“三自”活动的阵地, 在社团活动中, 大学生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有效利用社团的功能, 使学生立志于自身的成长成才。

二、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1、娱乐性社团多, 学术性社团少

当前, 高校各类学生社团虽然很多, 但由于对学生社团建设的规划和引导不够, 学生社团的整体布局还很不合理。理论学习类、学术类、研究类社团数量还明显偏少, 社团活动总体质量和品位不高。由于广大同学的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般同学都热衷于组织或加入娱乐性社团, 而对于学术科技型、政治理论型等社团较为淡漠, 较少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活动。

2、社团内部管理较松散, 存在“虎头蛇尾”现象

许多学生社团都是开始时期轰轰烈烈, 成员的积极性比较高, 各项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些活动就过于形式化、单一化, 甚至慢慢地逐渐萎缩。在管理上, 大部分学校社团管理中心或社团联合会职能尽限于审批各类社团, 在社团开展过程中, 对其指导、培训很少, 粗放式的发展会导致各类社团产生后的督导缺位。从社团内部管理上看, 一些社团内部较混乱, 从吸收会员开始, 无条件限制, 造成社团成员成分复杂, 凝聚力下降。另外, 活动的开展, 以及社团日常管理等也缺乏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

3、掌舵人缺乏, 方向易偏差

从社团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引导来看, 都需要一个正确的掌舵人, 保证其正确的航向。各高校在正式成立学生社团前, 往往会要求社团找一个指导老师。现在, 各高校学生社团的教师指导力量主要来自专职辅导员, 但有些专业方面社团, 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有些社团找了专业老师做指导, 专业教师由于工作量计算问题, 也难尽心指导社团, 充其量也只起到顾问的作用。因此, 学校应加强社团的人员配备, 对于指导老师, 要制定相应政策, 计算其工作量, 将其工作实绩作为岗位聘任、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

4、社团的运作缺乏资金、场地、设施等

社团的发展壮大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社团资金的筹措一般有三种方法:从校团委的学生活动经费中拨划;会员所交纳的会费;企业的赞助。而目前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财力不足的情况, 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社团的总体经费支持有限, 并且总体落实情况欠佳;另一方面, 一些社团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渠道也有限, 使社团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所以, 社团活动的强度有限, 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对加强高校社团建设的几点建议

1、积极鼓励, 正确引导, 丰富社团主题内容建设

“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 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 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 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这是大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的指导原则, 我们要加强正确引导, 开展分类指导, 要将学生社团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为社团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 就是要将社团工作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 一方面规范校内外活动开展的方式, 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政策引入市场机制, 积极寻求社会资源的力量支持。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发展学生公益社团是未来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 未来将有更多的学生公益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工作方式上, 一方面,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积极鼓励各种学生社团的成立,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其大胆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 要抓管理, 抓引导。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党团组织抓社团等措施, 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目标的调控, 以保证学生社团永远不背离我们党所指引的正确方向。

2、高度规范, 充分指导,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 就必须健全管理机构, 完善管理制度。所有社团必需在以学习为主的基础上开展活动, 要切实加强社团组织制度建设, 建立社团管理的章程, 明确组建原则, 确定活动形式、时间场地、经费来源等, 按制度进行规范管理。社团的社团管理中心需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建设, 树立在学生社团中的权威地位。在此基础之上, 应突出社团管理中心对各社团的指导、培训职能, 尤其是培养一支政治过硬、工作干练、在学生中有威信的社团学生干部队伍。可在学生中开设“合格社团领导人资格培训课”, 在“沟通技巧”、“团队建设”和“细节处理”等方面进行培训。一来在广大同学中普及了“如何成功组建、运作、领导社团”的知识, 二来为校各类学生社团的建立培养、储备了领导者。

3、加大投入, 整合校内外资源, 形成齐抓共管、分工明确的局面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开展德育的有效平台、是实现“行知统一”的有效载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 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不断努力深化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 不断倡导加大对学生社团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学生社团的影响几乎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 学校的各个部门分工负责的效率会更有利于社团建设:校级部门主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 系级具体负责在专业方面的指导, 党团组织负责社团的管理和组织, 选拔和培训社团骨干, 教学行政部门则应在硬件设施、经费上予以支持。在指导教师的待遇方面, 校有关部门应根据具体情况计算工作量并给予一定的待遇, 以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另外, 在学校资金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学校还应广开渠道, 利用社会资源解决学生社团经费紧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胡爱祥:《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4) 28。

[2]关呈俊:《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究》,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24 (2) 119。

[3]杨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陕西教育》, 2011, 3125。

中学思政教育 篇5

理论创新史上又一篇光辉文献

凭栏指画真华彩,为民立极有雄文。2019年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是党的理论创新史上又一篇光辉文献。文章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规律,站位高远、视野宏阔、思想深邃、语重心长。其中的精辟论断,如“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等等,掷地有声,斩钉截铁,既高屋建瓴,又切中要害,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好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鲜明的历史性主题和主线,有完整系统的理论架构和底蕴深厚的哲学基础,科学回答了如何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两个理解维度:一是中国特色,二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表现的是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具体问题导向;社会主义,揭示的是根本性质、方向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都要把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在根本性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心明眼亮,容不得有半点含糊。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来”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分期的问题,他明确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些重要论断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特别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认真领会社会主义建设的分期定位问题,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表明,我们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一以贯之,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一以贯之。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背弃和偏离。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同时,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特别是曲折历程,也让我们对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和“初级阶段”的特征规律认识得更加深刻、把握得更加全面。经验固然重要,教训也不是毫无意义。两个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也证明了新时代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伟大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创新”的问题。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而不是教条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伟大实践,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认识历史方位、深刻洞悉时代特点、准确把握发展规律,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伟大创新成果。这一创新成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体现了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理论品格,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理想”的问题。共产党人要有理想,没有理想就谈不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既包括远大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又包括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从何而来?远大理想从奉行宗旨而来,从廉洁奉公而来。只有在实践中为民务实、勤勉奉公,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才能担负起领导人民群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理想”不是全部,“肯实践”才是关键。理想之于实践,恰如楼阁之于地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想,才是真理想,才是具备实现条件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已经绘就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胸有大局,关注民生,在实践中体现理想、实现理想,在实践中把理想落到实处。这才是夯基础、立长远,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的执政之道。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国际格局正面临深刻调整,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些都给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保持改革的定力和发展的魄力,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中学思政课:是“知识点”还是“思想汇”?

青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为关键。在北京的一所中学里,一堂以“政府和法治”为主题的思政课正在进行。当讲台上的教师问到:“什么是‘两会’?”时,台下鸦雀无声。剩下的半节课程师生便围绕着“什么是‘两会’”展开。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的课本上记满了大大小小的“知识点”。

这是当前全国中学思政课堂的一个小小缩影。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学思政课都以“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名称出现,在每一代人的青春岁月里都有着那么一个属于自己的“思政课记忆”。相比于思政课,中学阶段的老师和同学更愿意称这一门课程为“政治课”。在高考的大框架下,政治课“进进出出”,从必修到选修、从选修到必修,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让中学思政课成为了和“语数英”一样的考试科目。“考什么”成为了学生、老师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知识点”成为中学思政课的教学核心。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在中央层面作出了部署,对全体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项要求。

中学阶段是学生“拔节孕穗”的重要阶段,是承接小学与大学的关键人生节点。因此,学校和家长在这一阶段看重“升学”和“成绩”并不奇怪。毕竟,“学习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特别是新时代,政治思想的学习更尤为重要。但是,作为面向中学生、向中学生传递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的思政课要以知识点和“情感”的温度相结合。

中学思政课必须把中学阶段学生树立牢固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接受程度摆在第一位。相比小学生,中学生在思想上更为活跃,在思维上更加成熟;但相比于大学生,中学生的思考又更加偏向感性,青春期的性格特点也更加鲜明。这就需要中学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必须在“共情”上下深功夫,在“动情”上下苦功夫,真正用一堂课串起一段情、用知识点和情感凝聚一条心。

要知道,“同频共振”首先是情感的“同频”、情感的“共振”。缺了“情感”滋味的思政课是少了灵魂、是没有血肉的。情感的融通离不开人格的吸引,高尚的人格是思政课教师的第一要求。特别是对于中学思政课教师而言,这种人格的力量更为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形成的关键时期,讲台上的教师、校园中的同学、家庭里的亲人,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三类人”。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关键的、具有塑造性的。如果说教师的“人格”来自信仰、来自品行,那么教师的“人格魅力”则来自在课堂上能不能讲出信仰的味道、能不能说出道德的温度。

从这个层面上说,中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既是“解惑者”,更是“传道者”,不但要回答问题、解答疑惑,更要传递价值、启迪思想。中学课堂上的思政课不应该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整理成的“知识点”,而应该是为了打通师生心灵而精彩四射的“思想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横眉冷对”“对簿公堂”不应该是思政课的“标配”,感动的泪水、会心的微笑才应该是思政课的常态。

在思政课上,老师应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学习知识的实际,贴近学生对客观实际认知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才会在师生思想的共同碰撞中“潜移默化”,积极的正能量才会在师生情感的共同激荡中“润物无声”,无论课上课下,无论校内校外。放飞思想,牢固树立起学生的远大理想,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茁壮成长。

★ 德育的重要载体论文

★ 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载体分析教育论文

★ 会计专业学术论文

★ 人工智能学术论文

★ 哪些是重要的反义词

★ 学术论文讲座心得体会

★ 大学本科学术论文写作格式

★ 教学论文和学术论文

★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论文

中学思政教育 篇6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类知识信息,同时,网络还可以给人们创设多种交流环境。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大学生是宽带上网的主流群体,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约有3000多万人,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比例超过90%。现代网络对正处在身心发育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有诸多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者要调整工作方式,搭建教育网络平台,正确引导,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提升工作实效,以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网络是一个浩瀚的知识资源库,是人们索取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精神生活的场所。网络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思想教育内容,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丰富的网络表现形式使教育的传递更加形象而生动,这大大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了更多大学生主动接受教育。

2、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方式,或者是采用听报告、开大会等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大学生是被动接受思想教育。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式、协作式学习和交流。

3、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渠道。QQ、 E-mail、MSN、BBS、微博等网络工具,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和信息交流途径,在交流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教育渠道。这种交流与传统面对面交流方式不同,更能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教师随时随地获得学生最新状态信息,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师生更加深入地交流和讨论,使学生更加透彻地认识各种社会问题、伦理问题、道德问题,对自我行为也能进行很好的规范,从而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现实社会的复杂多变,导致大学生在道德层面交往的迷失。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会影响大学生判断,会弱化他们的道德、法律意识,也可能使一些大学生失去理性思维,迷失方向。另外,网络现代化中的法制程序尚不完善,各种社会现象和离奇生活百态等健康的、不健康的,高雅的、庸俗的,文明的、肮脏的都会充斥现代网络,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是非曲直的辨别,甚至影响到大学生健康的正常交往。

2、不良网络文化环境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道德价值会不断受到冲击,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不太成熟,是非观念模糊,对西方国家大肆宣扬的某些腐朽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盲目崇拜,而排斥本民族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从而产生倾斜、扭曲的心理,失去理想和追求,崇尚享乐和超前消费,缺少信念,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3]另外,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恋等充斥了大学生平静而纯洁的生活,有些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痴迷忘返,负面影响深远,甚至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1、师生共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适时调整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建立相关的道德教育网站以及“网络伦理与道德”等诸类网络课程,开设师生论坛、教师论坛、学生论坛等功能模块。通过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师生共同参与理性思考和研究,明辨网络舆情。学生在参与共建的同时能够增强网络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也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2、利用网络的多元性,切实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网络具有多元性,能够提供、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互动方式以及图文并茂、音频同期的多媒体形式,使许多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变成了生动、形象的直观教育模式。教育者要转变对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模式,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师生开展网上讨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正确引导,相互沟通。在沟通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能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和关注热点。

3、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道德体系,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素养。网络与大学生已密不可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没有网络对于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就要提高学生自身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控制力,即提升学生的网络政治素养、网络文化品味和网络自律意识,使学生自觉远离不良网站,主动舍弃不良信息;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规范,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道德体系,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到不抛垃圾,不搞侵权,不近黄毒,不做黑客,做文明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中学思政教育 篇7

一个成功的企业想要成功最大的资本就是人才, 而人才不但要拥有专业的相关技术, 还要具备积极健康的思想品质。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完善的思政理念, 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品质和敬业精神, 挖掘出职工内在的工作潜力, 提高工作效率, 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完善的思政理念, 具体作用于企业发展的哪些方面呢?本文将分别做出全面, 细致的解析。

1 思政教育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 是通过企业有关部门, 对职工进行有计划的影响, 使企业职工的思想品质得到提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企业职工的思想品质会得到提高, 其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都会随之有效提升。思政教育对于企业的发展具体起到了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 思政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企业的思政教育, 是不能脱离企业的经济核心单独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开展也要围绕在企业核心任务的经营, 使企业职工的思想有一个共同的核心, 就是首要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 整个的思政教育也是为了企业的核心生产任务而服务的。企业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 不仅要进行职工思想上的"政治教育", 还要让职工牢记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样双管齐下,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了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每个过程中, 为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动力。

(2) 思政教育是形成优秀企业文化的坚实基础

企业文化是由一个企业独有的价值观, 经营模式, 商业理念等等元素组成的文化形象。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财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思政教育通过对企业职工的教育, 使得职工与企业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观, 增强职工对于企业的认同和归属感, 在树立企业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企业员工的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一个优秀的企业想要稳定正常的运转, 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特优秀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 需要通过思政教育协调好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解决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内部矛盾, 这样才可以在稳定企业正常运转的同时, 加速对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 思政教育企业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优秀企业文化的建立, 又是一个企业加速发展的重要资源, 所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调与开展。

(3) 思政教育可以提升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企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协调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之外, 还可以对职工的思想品质, 品德修养, 业务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提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转变一些职工的思想偏差, 使企业职工认真执行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 清楚的认清自己的职位和职责, 减少工作上的纰漏和违纪现象的发生。这样产生的职工队伍, 才是一支优秀的企业职工队伍, 才是新时代需要的职工队伍。这只队伍的建立, 和队伍整体的素质提升, 都离不开企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4) 思政教育可以加强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前文提到过, 新时代的企业要"以人为本"。这个"人"不是指一个单独的个体, 而是指企业所有工作人员这样一个团体。每个团体都需要自己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职工这个团体的凝聚力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帮助。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要把企业与职工凝聚在一起, 需要在工作过程中, 从职工的角度出发。在职工关心的方面选取教育内容, 让职工感受到企业是为自己着想, 感受的企业的亲切与温暖。同时还要注重解决职工思想和生活上的困难, 了解职工工作态度的变化,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生产生活中职工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结合起来。这样在解决职工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 就可以让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使广大职工将心比心, 主动为企业做出贡献, 加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促进企业发展。

综上所述,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还为企业文化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思政教育还提升了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了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表明思政教育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2 思政理念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思政理念就是思想政治的正确价值观, 它引导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 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与否。正确的思政理念会通过作用于思政教育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稳定。

(1) 思政理念可以引导思政教育的方向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念是过多注重政治上的需求, 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正确方向。通过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 可以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偏离的方向引导向正轨,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才能保证通过思政教育促进企业的发展。

(2) 思政理念可以揭示思政教育的本质

透过思政理念, 可以看到思政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企业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 引导职工正确的思想方向, 贴近群众, 使企业与职工成为一个紧密的团体。看到了思政教育的本质, 就可以按部就班的围绕这个本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使思政教育工作拥有这么一个核心理念, 不会偏离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向。企业职工在拥有了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后, 就会有效的提升生产力,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加速企业的发展。

(3) 思政理念可以开拓思政教育的思路

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到如今新时代的市场经济, 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与时俱进的发生着改变。那么这个改变要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这就需要一个正确的思政理念来开拓思政教育改变的思路。以前的思政教育围绕生产力开展, 一切都是为了企业生产力的提升, 效益的攀升, 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职工心理需求。而创新的思政理念, 就为思政教育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 使得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把重点放在了群众的角度。通过对群众关注问题的有效解决, 从侧面提升了企业职工的业务能力, 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4) 思政理念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方法

新时代的思政教育不仅工作方向发生变化, 工作方法也逐渐多元化。例如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 除了用到以前的政治学, 还增加了许多诸如心理学, 人际关系学, 组织学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的丰富, 与新时代创新的思政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样也加强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促进企业的发展。

3 结语

以上从多方面分析了思政教育与思政理念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思政教育工作通过提高职工的思想品质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作用, 而思政理念则是通过加强思政教育工作来间接促进企业发展。归根结底, 在这个"以人为本"的市场经济新时代, 思政教育与思政理念都对企业的长足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达璇, 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J], 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 2009 (02) :144-145.

[2]梁婕,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发展的能动作用[J], 科技与企业, 2011 (09) :59.

中学思政教育 篇8

关键词:合唱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笔者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合唱团的艺术指导教师, 同时也是专职辅导员, 平日更多的是忙于学生的思想政治与日常管理工作。2013年10月, 笔者亲历第四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比赛, 学生在排练演出阶段体现出的团结进取、积极向上、通力协作与集体荣誉感使我备受感动。当前, 在校大学生多数是“90后”, 如何教育引导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e世代”青年学子, 使他们树立符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人生观、世界观, 是高校思政工作普遍困惑的问题。这次的参赛经历让我找到了思政教育的抓手, 并在这里大胆提出“合唱思政”这一新词, 希望能在合唱排练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间找到契合点, 力求探索出一条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特征

1.个性独立, 思想成熟

当今“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立的性格特点, 不随群, 不人云亦云, 对待事物有着自己的视角和观点, 不善于与人分享, 自我感极强。网络时代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 使他们的思想更加早熟, 喜欢用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认为没有什么是自己不懂的。

2.自私冷漠, 张扬脆弱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离婚率”逐年增高, 而这一现象的第一受害群体就是孩子。根据笔者对本校学生的调查, “90后”学生群体中, 父母的离婚率远远大于其他年龄层学生群体。父母的离异、成长的残缺使得他们问题重重。他们外表希望得到认可和关注, 但内心深处是对他人的冷漠与无视, 他们自我感极强, 希望以自己与众不同的方式展现自我, 而在真正面临问题时又显得脆弱无助。

3.知识丰富, 功利心强

部分“90”后有着很丰富的理论知识架构, 但缺乏基本的责任心和集体使命感, 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完全不放在心上, 对待自己在意的事情又功利心极强, 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差, 只通晓是否与我有关。他们是网络与现代化信息产物的附属品, 而真正需要付诸行动时又一动不动。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面临的瓶颈。

二、“合唱思政”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

1.“合唱思政”的涵义

合唱思政是指在校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以“合唱”排练及表演形式为载体,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的工作形式。笔者认为这是新形势下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两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两课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课教育, 而“合唱思政”是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思政教育理念, 它是涵盖在大的思政教育体系里的一部分, 可以通过有效的载体达到较佳的思政教育工作成效。

2.如何运用“合唱”开展“合唱思政”工作

合唱 (chorus) 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 常有指挥, 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 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 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 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在高校中开展合唱常态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 “合唱思政”——“我们”教育的集中体现。著名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即使是最精心的、最富有的父母, 他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多么好的教育, 都无法给予孩子集体教育。”“我们”是相对于个体存在的, 在合唱排练当中, 个人的优秀毫无意义可言, 只有集体的声音和状态、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合唱作品的内容, 哪怕是一个眼神, 或是一次呼吸, 都需要集体的默契配合, 而这种默契是需要合唱队员们长期磨合才能够达到的。在这次备赛过程当中, 学生放弃了许多业余休息时间参加排练, 排练强度大、任务重, 学生无怨无悔。这也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协作、沟通的团队精神及集体观念。

(2) “合唱思政”——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抓手。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 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永恒主题, 但多年的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已经吸引不了学生的积极投入了。合唱教学对青少年的首要作用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教育, 《游击队歌》《在太行山上》《爱我中华》《在灿烂的阳光下》等一系列作品在优美的旋律之下渗透的教育意义不可小视。没有任何东西比合唱队更能表明团体合作的重要性, 这种团结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意义重大。而在大量的合唱作品当中, 学生更加懂得了爱家乡、爱国家, 懂得了上进与自豪, 这是任何的华丽辞藻的说教都做不到的。

(3) “合唱思政”——知史通今、认知社会发展进程的有效途径。大量合唱作品的演唱, 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西方合唱作品, 在排练当中, 我们都需要通晓每一个合唱作品背后的故事, 包括时代背景、文化、宗教、艺术等。

就拿中国合唱来说, 中国合唱音乐萌芽于19世纪末在中国新式学堂和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一种歌唱形式“学堂乐歌”。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 中国合唱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演唱这一时期的作品, 了解近百年中国寻求救国、强国、富国之路的历史;通过演唱合唱作品, 唤起中国人的斗争意识;通过演唱合唱作品, 激起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群众歌咏运动”掀起中国合唱音乐的高潮的了解, 通晓中国人团结一致抗日的血泪史。例如, 《黄河大合唱》《嘉陵江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合唱音乐, 是一面敲击奋斗之声的锣鼓, 中国人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建设新中国努力奋斗, 例如, 《南泥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大量合唱作品都是在讴歌党的领导、中国快速前进的步伐, 它为我们更快地实现“中国梦”伟大梦想而呐喊鼓劲, 例如, 《走向复兴》《祝福祖国》等。中国人在艰难前行的道路上一直运用大量合唱作品作为抒发情感的手段和政治斗争的宣传工具, 我们为什么不用这些合唱作品来丰富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头脑呢?

(4) “合唱思政”——增强组织纪律性、提高自控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这次参赛合唱排练当中, 笔者发现, 一些平时课堂纪律不好, 对自己要求不严格, 生活没有上进心的学生, 在参加合唱时积极努力, 组织纪律性极强, 不迟到, 不早退, 按时参加每次的排练活动, 并且与平时成绩优异的学生一样有着较高的自控能力和表现力, 我想这就是合唱的魅力所在。这次比赛的必唱曲目无伴奏合唱《沂蒙山歌》难度很大, 学生都认真地练习, 默契地合作, 在排练之余再找学生谈一谈, 肯定他们优点, 鼓励他们积极向上。

(5) “合唱思政”——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观念的独特手段。大学的教育当中“美育”是一个越来越被重视的体系, 教师通过大量合唱作品的演唱教会学生分辨善恶, 认清黑白, 懂得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学生的一生将“美”贯穿始终, 对他的人生发展的意义绝对不能小觑。合唱用多声部、多层次、多织体的演唱方法来形成丰富多彩的合唱立体世界。《沂蒙山歌》A段的“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 沂蒙山上好风光”可以引导学生对我国山区的自然风光的热爱;B段的“果子那个熟了, 五谷那个香”, 引导学生体会山区人民在丰收季节里心情的愉悦与美好;而男生声部与女生声部的音色交替更加增添了歌曲的立体美感。通过声部间的合作, 不但增强了同学之间的默契, 而且有效地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陶冶了情操,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6) “合唱思政”——增进身心健康、懂得珍爱生命的心灵驿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安全”, 近些年大学生的自杀率越来越高, 年轻的生命到了应该绽放的年纪而不幸毁灭,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可以用合唱的形式来实现。音乐有调节情绪的作用, 而参加到合唱团的学生有集体的关怀, 与音乐为伍, 依靠演唱来发泄自我、宣泄情感, 怎么可能患抑郁症, 草率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呢?

综上所述, “合唱思政”的确能够解决许多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症结。

三、如何推进“合唱思政”理念的普及工作

(1) “合唱思政”应当“常态化”。许多西方国家拥有大量的“合唱学校”, 日本将合唱教育立法, 每个孩子在成长到6岁时都要依法接受合唱训练, 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还未能达到普及合唱教育的程度。我国著名的合唱指挥家吴玲芬教授在此次合唱比赛的评审工作中提到的“人生陪伴教育”理念使我茅塞顿开。高校作为社会群体当中素质较高的青年群体聚集地, 应该利用其优势将“合唱”常态化, 并将“合唱思政”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去, 建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2) “合唱思政”应配备专业化师资队伍。提到“常态化”就不得不涉及“专业化”。若想达到理想的合唱效果, 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队伍, 而若要使“合唱思政”得到有效发挥, 更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对合唱教育的熟知与认同, 这将是一条曲折的前行之路。

(3) “合唱思政”应统一训练机制与模式, 建立“合唱思政”曲库。为了便于“合唱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们可以聘请合唱界与高校思政界的权威人士针对其有效性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机制, 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4年 (专科3年) 之中, 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更可依据各年级学生认知需求, 整理出一套“合唱思政曲库”对大学生进行培育。

本文的长篇赘述, 意将“合唱思政”这一大胆设想阐述清晰, 希望能够对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启迪与帮助,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前行道路。

参考文献

[1]周章领.探析“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9 (03) .

中学思政教育 篇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将校内实训与校外时间结合在一起,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充分的利用与安排,使这些活动可以与社会规范、校园道德规范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得到一种心灵世界的生化,最终使大学生的主题回归得到实现[1]。

1.引导大学生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之外,不受到社会中外来文化思想冲击,同时不会受到世界扭曲价值观的影响。

2.教育大学生回归到价值理性上。在现阶段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多数人很难回归到价值理性中,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很有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和价值观扭曲等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能否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大思政事业下,加强对思教育模式的关注,可以对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价值的核心充分体现出来,进而对社会共同价值理性进行完整的体现。

3.引导大学生回归到社会现实中来。要想使大学生真正做到适应社会,是否能够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要。大学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从第一课堂走进第二课堂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体会,最终实现知行合一[2]。

二、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价值体现

1.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体现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上,同时也体现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例如在社团中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者公益思政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进而帮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3]。

2.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优化,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环境主要是指与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相关的环境,是一种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观念。在大思政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仅应该包括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同时还应该涉及到其他环境,以及将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充分结合在一起。实践教学系统应该同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建设,只有将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才能创设出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3.对思政教育方法进行改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教育的方法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是社会的、集体的事情。例如社会中开展的有关思政教育的讲座,会请一些知名的教育专家为社会中的人进行专题思政教育,同时对社会中的人进行关心与支持。在学校环境中,也可以校内与校外环境相结合,与社会之间展开交流与学习,进而达到一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充分发挥出主体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4]。

4.对思政教育平台进行拓展,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大思政视野下,高校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多隐藏的资源是可以被挖掘的,从这一点来看,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为他们创建一个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例如,大学教育应该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思政教育平台工作,学校中的每个学院应该在校外建立起与自己学校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对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不仅要做到将学生送到校外,同时还可以将一些知名的企业家请到学校中来,与大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同时还可以建立起企业德育导师的教育制度,这些教育形式最终的受益人都是学生,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5]。

三、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政教育理念脱离大学生主体。在很多高校中,思政教育灌输的理念主要是针对党和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事实上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关心的是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路线,同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将思政教育看作是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管理,严重脱离了高校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教育理念,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大大降低。

2.高校思政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只是将学生召集到一起,然后将思政教育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地位往往是被动的,其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学生在思政教育教学课堂中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3.思政教育没有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每个大学生的发展需求都是不同的,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与自身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将学到的思政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并不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会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一些心理疾病,通过极端方式将自己自我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绪发泄出来,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血刃案等。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并没有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紧密联合起来,在这种条件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6]。

四、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政教育中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并以此为理念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实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对学生各方面的情感进行充分地关心,倾听学生各方面的诉求,注意到学生在精神层面上的提高,不仅对社会价值进行强调,同时也要使学生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满足,最终促进思政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7]。

2.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明确。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并不完善,要想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实施,首先需要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明确。思政教育应该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为基本教育理念,将学生自身价值需求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同时帮助学生对和谐的内心世界进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教育内容进行有计划的实施,同时使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切实的增强。

3.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进行改善。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对自己的思政教育方法进行积极的改进,进而使自身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切实增强。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进行亲自的参与和体验,对学生的内心想法进行了解,最终使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有效增强。例如思政教育应该强调学生之间的团结与互助,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起到的效果并不好,如果可以在拓展训练中引导学生对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进行体验,就能对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激发,同时促进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的提高,最终使思政教育实效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8]。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视野下进行思政教育是教育人模式的构建,在高校中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关键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对于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对于思政环境的优化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很显然,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政教育的顺利进行,结合笔者的实际教育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以期有效保证思政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得到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梁伟莹,罗少珍,孙贵平,梁健.“大思政”教育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80-83.

[2]储德峰.试论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及其构建——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4):100-109.

[3]艾敏,赵国艮.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及实现路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4):53-55.

[4]宏蕊.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多元整合——基于“大思政”视角下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4):65-68.

[5]张静,刘奇,杨丽娜,刘琳.思政教育的网络化与理论实践结合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4):153-154.

[6]王金清,卡米拉·艾合买提,马桂花.关于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6):5-11.

[7]于静.试论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大”与“全”——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16.

就业教育与高职思政教育创新构思 篇10

一、当前就业教育与高职思政教育的不足

1、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得不到重视

长期以来,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各大高校都是以辅助性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时间短已经成了这两部分教学的通病,学校都把这两门教学认为是单独的教育,脱离了其他课程教育方针,可以说是功利性的组织突击教育,将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集中在一个特定的时段、特定的空间进行,难免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得不到重视的影响还是很坏的。

2、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形式死板

现阶段的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还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抱着本教材从头连到尾,一点新意都没有,更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不能偏离高等教育的教学方针,要采用一切可行的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地将就业与思政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各大高等职业学院关于这两部分教育的师资力量也欠缺,师资力量薄弱就不会有竞争,所以这些教师就不会有压力,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长久下去教学质量只会越来越差。

3、未能抓住本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跟其他课程一样都是面对学生开设的课程,而不是针对教室而言的,不少就业指导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室在课堂上都只顾着自己一味的讲下去,根本不会与学生进行互动,不会主动去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这种情况对课堂的质量也会产生很坏的影响。

二、就业教育与高职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1、加强学生的就业、思政教育,增大检测强度

各大高职学院应将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纳入到与普通课程一样的行列,平等对待,在高校内多多宣传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将这些课程的教学时间延长到与普通课程教学的时间差不多,但不能将课程时间都集中在一特定时期内,要分散开来慢慢来,保证学生们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来接收这些知识。近年来,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非常重视这一点,学校本着“育人是办学第一使命”的理念,将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的首位,目前已将思政教育摆上了党政重要议事议程,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然后,增大检测强度包括对学生的检测以及对教师的检测,学生与教师互相监督,提高大家对这两门课程的热情,完善教育评价系统,适时提供给师生要求仔细填写,根据教育评价系统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公布,做到公平、公正。对评价高的给予奖励,评价低的要给予处分,这样就会引起师生的重视,才能更好地进行就业、思政教育。

2、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形式多样化,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和改进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理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学生不久即将踏入社会就业,就业教学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开设的。让学生们都了解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提前做好就业的准备就是对自己负责。同时,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发挥声、光、电的辅助功效,这样课堂教学也不会过于枯燥乏味。最后,定期组织有关的专题讲座和专家讲座,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提供有效条件让师生能展开互动。

3、教学理念人性化,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

以大学生为中心,就是要了解大学生的特点,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把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将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成为大学生们的内在需求。定期向学生们了解广大学生对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了解以及意见,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学生们的要求,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意志力和判断力,提高自身的道德辨别力、选择力、判断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同时,高职院校要倡导学生追求自我完善,全面发展,做个社会需要的创造性的现代化人才。

三、总结

总之,面对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社会适应性压力和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就业教育与高职思政教育对高职学生还是很重要的,提高学生就业知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迫在眉睫,各高职院校应看清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特点,追求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更好的全面教学,让学生们能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

摘要: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和实践,简要介绍了就业教育与高职思政教育的基本现状,分析了就业教育与高职思政教育在现代化高职教育状况中的利与弊,并着重从加强学生的就业、思政教育,增大检测强度,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形式多样化,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理念人性化,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等三种解决方案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有关人员加以参考和借鉴,共同探讨出就业教育与高职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就业教育,高职思政教育,创新构思

参考文献

[1]、李亚臣;邓谨;新时期农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析——基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视角[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4期

[2]、王联荣;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新时期学校总务处思想政治工作之管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上一篇:财务问题下一篇:预算: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