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的钻石模型

2024-05-08

修正的钻石模型(精选十篇)

修正的钻石模型 篇1

安徽的汽车工业起步并不算晚, 源于上世纪60年代, 但生产规模一直很小, 没有足够的先进技术支撑, 没有资金的大量流入, 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至90年代, 这一局面才开始得到改善。自此之后, 安徽汽车产业走上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 逐步成为国内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

目前, 安徽省汽车行业共有企业500多家。其中, 整车生产企业6家, 改装车生产企业32家, 拥有奇瑞、江淮、安凯、吕河、星马、华菱等知名品牌, 产品涵盖大中轻微客车、重中轻微载货车、轿车、皮卡车、改装车、专用车等全系列车型, 已形成年产l3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较为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

二、安徽省汽车产业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 (2002) 认为, 决定一个国家某种的产业竞争力有四个内在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除此之外有两个外部因素: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 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轻视的, 钻石模型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来看, 要想缩短与国内外先进汽车产业集群的距离, 除在原有的钻石模型中寻找安徽省汽车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之外, 更重要的是创新。创新可以为整个钻石模型内部的四要素提供强大动力。我们要走一条自主创新的、独特的汽车产业发展之路, 迅速而有力地发展安徽省汽车产业。

(一) 要素条件分析

生产要素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 要素的充裕程度与产业的竞争优势有密切联系。在自然资源上, 安徽是一个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 淮南淮北的煤炭储量位居全国前列, 马钢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 能为安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能源和原料来源。在地理位置上, 安徽地处于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洲经济区, 是临近海的内陆省份。安徽在水运方面有马鞍山、芜湖、铜陵、贵池、安庆5个大型港口, 其铁路密度居华东省首位, 公路建设位于中部地区第2位和第3位, 交通十分便利。在人力资源方面, 合肥、芜湖、蚌埠3市已成为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现有各类科技机构500多个, 省级以上科研院所60多家;科技活动人员近5万人, 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6万人;拥有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普通高校63所, 人力资本资源充裕。

(二) 需求市场分析

根据波特的理论, 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有一个庞大的需求市场作支撑, 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才能带动产业的积极发展。这对于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来说, 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安徽省现在人口总量在全国靠前, 经济总量居中, 人均水平居后, 是一个欠发达省份, 这使得安徽省汽车市场的发展受到制约。但是, 放眼全国, 整个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使得汽车的需求量不断地上升。2008年, 我国汽车销量达到938.05万辆。同时, 国外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值得我们去挖掘。

(三)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汽车是一个产业链相对较长的产业, 上游可以追溯到原材料, 下游可以扩展到销售和服务, 产业集聚不仅仅是汽车制造业的产业集聚, 还包括大量的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集聚。由于种种原因, 安徽省汽车制造虽然起步早, 但是发展滞后, 与其密切相关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更是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也成为制约安徽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近年来, 安徽省在发展汽车制造业的同时, 意识到汽车零部件产业对整车制造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促进作用, 已经开始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

(四)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

安徽省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重点各有不同, 不会在同一地区形成不良竞争, 为安徽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芜湖的奇瑞汽车公司旗下现有奇瑞、开瑞、瑞麟、威麟4个子品牌, 11个系列多种产品, 覆盖私家车、微车、商用车和高端品牌领域, “大品牌”战略满足了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同时, 配套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产品远销海内外;其新开发的新能源汽车在2009年上海车展上获得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

而安徽省的另一大汽车支柱企业,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优势项目则不相同。重卡、客车底盘以及商务车是公司的增长点, 2008年销售重卡1.08万辆, 同比增长4.77%, 销售客车底盘2.14万辆, 市场占有率29.32%, 行业排名第1。其商务车在2008年以3.6万辆的销售业绩再次成为国内MPV市场的第1, 江淮的瑞鹰SUV, 在2008年凭借25.92%的全年销售增长率, 仅次于CRV排名第2。除此之外, 安徽省还有星马汽车、合肥昌河汽车等企业, 发展专用车, 改装车等多个汽车品种, 华菱专用汽车品种多到十几个系列一百多个品种, 其散装水泥车, 混泥土搅拌车长期占据国内市场龙头地位。

(五) 政府和机遇

迈克尔·波特认为, 在政府和机遇这两大要素中, 机遇是不可预测的, 往往是一个突发事件打破原有的竞争格局, 形成新的竞争空间。而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政府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有引导作用, 政府的政策方向可以吸引资金的流入, 获得外界的关注, 通过政策推进支柱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006年, 国家提出“中部崛起”发展战略,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安徽省的支柱产业, 汽车产业也开始吸引人们的目光。面对发展契机, 安徽省首先是提出了“工业强省”的战略,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安徽省在其“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中提出, 要建设汽车产业, 支持奇瑞、江淮等骨干企业扩大产业规模, 提高核心竞争力, 2010年全省的汽车能力达到200万辆的目标。2008年, 安徽省又提出了“合芜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提议, 并且获得批准。在2008合芜蚌综试区的发展规划中政府加大对汽车产业的资金支持, 对合肥的江淮、安徽安凯、安徽合力叉车、芜湖的奇瑞等汽车产业定下2009年投资达13.5亿元的目标。

(六) 创新

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的成长历程具有鲜明的特色———自主创新, 这也是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发展安徽省汽车产业的唯一选择。安徽省的自主创新是指在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中掌握主动权,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坚持自我地走合作化道路。

奇瑞、江淮通过学习合作、模仿创新的方式, 吸收欧美、日韩等国际汽车技术, 结合中国的使用环境开发、创新、消化, 研发处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等重要零部件及整车, 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的汽车。

自主创新的目的是掌握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打造自主品牌, 在行业内占领主导地位。安徽省的自主创新之路才刚刚开始,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要通过购买技术、引进国际化人才等方式创造自己的产品, 打造自己的品牌, 发展安徽省的汽车产业。

三、对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

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安徽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是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国内一些汽车产业集群, 如长三角、珠三角等, 与国外的汽车产业集群更是相差甚远。其主要问题表现在:1.企业规模小, 产业分散, 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2.自主开发能力弱, 品牌认可度低;3.汽车零部件、钢铁、电子等相关产业发展滞后;4.管理、技术人才匮乏, 人力资本的需求和供给不平衡等。想要发展安徽省汽车产业,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同时, 带动与这些资源相关产业的发展;利用高校、研究室、实验室资源,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充分利用人力资本, 加大科研创新力度, 推进自主创新之路。

(二) 走自主创新之路, 发展民族品牌

安徽省汽车产业要走自主创新之路, 将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开发, 新的生产方式、组织体制和管理系统应用于生产各环节并扩散到各个经济活动之中。与国内外汽车企业加强合作, 积累经验, 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开发自有品牌, 走一条边合作、边学习、边创新的道路。

(三) 加强相关产业发展, 形成良好协调的发展网络

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 应将一些规模小的企业进行整合, 形成规模经济。扶持竞争力不足的企业, 通过建立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或汽配工业园促使一些中小企业相互联合发展, 逐步融入到全球汽车产业链之中。

(四) 加强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波特的钻石模型 篇2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构建的“钻石模型”如下图所示:

“钻石模型”是由四个要素组成的。它们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及其结构以及同业竞争。这四个要素是构成“钻石模型”的基本要素。此外,波特还在钻石体系内加入了机会和政府两个变量。钻石模型的命名,来自于这四个要素和两个变量所构建的菱形关系。

生产要素: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企业所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天然资源、人口、气候以及非技术人工、融资等等,通过被动继承或者简单的投资就可获得;高级生产要素包括高级人才、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体系、现代通讯的基础设施等等,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先期大量投资才能获得。波特认为,在现代社会,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而高级生产要素则日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国际采购等活动,来弥补所处国家和地区的初级生产要素存在的不足。但是,企业对高级生产要素的需求,则只能由当地政府和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波特还特别指出,适度的初级生产要素(例如人口、资源)不足,反而能起到刺激企业创新的作用,而这种创新是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初级生产要素形成的竞争优势,通常会被创新流程所淘汰。环境太舒适,会使企业不思进取;但不利的生产要素太多,也会压垮企业。适度的压力会带来渐进式改善。例如,劳动力匮乏、工资过高、本地缺乏原料、气候不宜等,都曾在欧美亚各发达国家变成了创新的动力。例如,荷兰的低温和潮湿并不利于花卉种植,然而荷兰却成为鲜花出口的老大。波特关于初级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力)形成的竞争优势缺乏后继力量的观点,尤其值得发展中国家重视。

需求条件:在钻石模型中,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市场的需求。内需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需求的结构、需求的规模和需求的成长。国内市场的需求结构往往比需求规模更加重要。需求结构是指“市场需求呈现多样细分”。根据市场细分,某个小企业或者小国家可以专攻市场需求的某一个环节,这样也能够创造并维持较强的竞争力。虽然需求规模对产业的壮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规模效应不如内行而挑剔的客户需求对企业造成的压力大。由精致的专门需求造成的竞争压力,从外部催化出企业进行创新的能力。一旦企业能够满足国内内行而挑剔的客户,那么当企业面对国外或者其他不挑剔的客户时,就会比其他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例如,日本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消费非常挑剔,各大厂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努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争相进行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从而推动日本的消费电子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称雄国际市场。按照波特的观点,如果一个企业连国内市场都做不好,那么所谓走向世界就是天方夜谭。这对于那些试图通过“国际化”来掩饰或转化自己企业劣势的老总来说,不啻是当头棒喝。

需求条件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预期需求。如果本国客户的需求能够领先国际客户的需求,那么就会使得本国企业提前在相关方面展开竞争,这种“抢先进入”优势对于日后企业在国际上的成功至关重要。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仍然是日本企业。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所以日本人对能源利用效率的要求非常高,这最终造就了日本各类电器、汽车的能源利用率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以后,各国消费者开始关注环保问题,这恰好是日本企业的长项,所以当时日本企业横扫国际市场就不难理解了。

相关支持性产业:波特认为,单独的一个企业以至单独一个产业,都很难保持竞争优势,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

对企业而言,具有竞争力的上游产业能够为本企业提供先进的原材料、相关技术等,这些都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大利的制鞋业全球闻名,这是与意大利竞争力强大的机械制造商、设计公司、皮革处理等相关产业分不开的。日本的数码相机产业发达,这源于日本在光学产品、复印机等行业的全球霸主地位。同样,如果下游产业在全球具有竞争力,那么就会对上游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本产业进行创新的外部动力。相关产业会形成“提升效应”,在互通技术比重较高、而且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的情况下,“提升效应”尤为显著。

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地位也可以从需求的角度进行阐释。本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实际上是本产业最重要的供应商和客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下游产业通常对原材料等方面的要求特别苛刻,企业在努力满足这些客户需求的同时,也是在创造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波特看来,这些相关支持性产业相互作用,以形成有效率的“产业集群”为标志。这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是至关重要的。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通过对10个国家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崛起,必定伴随着相关产业集群的诞生,而只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是不可能成功的。政府也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凭空创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市场力量通过钻石模型的各因素相互作用自发形成的。政府的角色是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竞争环境,过度的政府干预和保护,往往会阻碍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这对于那些寄希望于“一枝独秀”的企业出去闯荡江湖,或者寄希望于政府的优惠政策甚至保护措施来培育竞争力的企业和国家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药。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这是波特开出的企业治理三角习题,指如何创立、组织和管理公司,如何应对同业竞争对手等问题。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管理者对待竞争的态度,往往同国家环境相关,同产业差异相关。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善用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适应本国特殊环境的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融入当地社会,并符合所处产业的特殊情况。

影响企业战略、企业结构的因素有:各国政府设定的发展目标、企业自身目标、个人事业目标、民族荣耀与使命感所带来的诱因。各个国家不同的发展目标,对企业和员工的工作意愿影响很大,如果一个国家鼓励人们对产业的忠诚,则有利于降低产业人员流动率,增加企业的长期投资意愿。企业自身目标又与股东结构、持有人的进取心、债务人的态度、内部管理模式以及高阶资深主管的进步动机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影响企业对投资风险、资金利用等方面的态度。个人事业目标以及民族荣耀与使命感对企业战略和企业结构的影响非常复杂,但是只要善于引导,这些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就有可能成为产业竞争力的来源。

波特对自由竞争特别推崇。通过对10个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他认为,这些国家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由竞争,自由竞争是国家竞争力的源泉。激烈的国内自由竞争,不仅能够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能够迫使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没有国内市场的缠斗,就没有走向世界的能力。那种认为国内竞争会过度消耗资源、妨碍规模经济的说法不符合事实;那种渴望在一个产业内两家独大、有利于同外商抗衡的说法更是属于幻觉;那种在政府卵翼下形成的“超级明星企业”,虽然放眼国内没有竞争对手,但拿到国际上就会下软蛋。用波特的原话说就是:“强劲的良性国内市场竞争与随之而来的长期竞争优势,事实上是外国竞争者无法复制的。本国竞争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刺激挑剔型客户的出现、建立进步与有创意的世界级供应商系统。这种强化效果一旦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本地供应商体系、充沛的高级人力资源及钻石体系的其他部分自然能水到渠成。”对某一产业的政府保护措施,实际上最有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竞争力的丧失。

机会和政府: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除了四个基本要素外,还有两个变量—机会和政府。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一个产业的竞争力而言,机会可能与该国的环境无关,甚至同企业内部也没有关系,政府也难以施加影响。一般情况下,可能形成机会的情形有如下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新、传统技术出现断层、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全球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全球或区域市场的需求剧增、外国政府的重大决策、爆发战争等。这些情况下,可能对一个国家的产业意味着难得的机会。例如,二战中瑞士和瑞典的中立,使它们在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产业利益。两次石油危机,给有些国家造成巨大打击,同时给另一些国家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这些机会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同钻石模型的其他要素联系在一起的。同样是一场越南战争,对日本和对韩国的影响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钻石体系的其他要素作用的结果。

政府是最后一个变量,波特认为,政府并不能凭空创造出有竞争力的产业,只能在钻石体系其他要素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才能做到。政府的角色是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非直接参与。对于生产要素,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投资,与企业共同创造专业性强的高级生产要素。关于竞争,政府需要做的是鼓励自由竞争,严格执行反垄断法。政府对经济的另一大影响措施是政府采购,在这一点上,政府可以扮演挑剔客户的角色,这对国内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尤其重要。随着社会发展,政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钻石模型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3

1.1 钻石模型

波特认为, 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要素为: (1) 生产要素, 包括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 (后者对竞争优势更为重要) ; (2) 需求条件, 包括本国需求结构、需求规模、需求拉动方式、需求的全球性、超前性和挑剔性; (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 (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包括企业的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激烈程度、创新和企业家才能等。此外, 机会和政府作为另外两个辅助要素影响着上述4要素。这六方面的要素彼此互动、相互影响、相互加强, 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 由此构成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1.2 国际化钻石模型

Dunning认为波特的钻石模型的一个缺陷是其仅仅关注“母国基地”, 而忽视了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影响;跨国公司的活动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波特钻石模型中的各个互动的关键要素, 应该将其看作第三个外生变量添加到钻石模型中。Dunning的国际化钻石模型就很好地解决了波特的钻石模型低估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对国家竞争优势影响的问题。

1.3 双钻石模型

鲁格曼和克鲁兹 (Rugman & Cruz, 1993) 在研究加拿大国家竞争优势时, 发现单一的“母国钻石”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规模经济小、开放的贸易经济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一方面, 加拿大本国企业可以利用美国市场来扩大生产, 达到规模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 那些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的美国企业在加拿大投资, 发展生产, 为加拿大本国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这样产业竞争优势就不仅仅源于加拿大国内经济环境, 也源于美国国内经济环境, 更源于两国经济往来形成的环境。为此, 鲁格曼和克鲁兹构建了双重钻石模型来解释加拿大竞争优势的来源。

1.4 一般化双钻石模型

“双钻石模型”是以加拿大为研究对象构建的, 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不适用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外的其他小国。为了对小国经济竞争优势来源进行分析, 穆恩等人 (Moon, Rugman & Verbeke, 1998) 进一步将“双钻石模型”拓展为适合所有小国经济的“一般化双钻石模型”。如图2所示, 图中内部的实线钻石代表的是“国内钻石”, 它的大小由国家大小和本国竞争力决定;图中中间的虚线钻石代表的是“国际钻石”, 它是一国在纳入了“跨国经营”这一变量后的竞争力;图中外部的实线钻石代表的是“全球钻石”, 它是指一国经济完全溶入到全球经济时该国的国际竞争力, 它的大小在可预期时间内是固定不变的。

1.5 九因素模型

韩国汉城大学教授乔东逊 (Cho, D·Sung, 1994) 对韩国经济发展进行研究, 指出韩国缺乏资本、技术和足够大的国内市场等“物质”要素, 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在于具有良好教育的、充满活力的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力”要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人力”要素创造了韩国缺乏的“物质”要素。乔东逊由此构建了解释韩国产业竞争力的“九因素模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分为三大类九个因素:物质要素, 即资源禀赋、商业环境、相关和支持产业、国内需求;人力要素, 即工人、政治家和官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工程师;外部机遇。

1.6 金碚的产业竞争力分析范式

金碚教授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尽管十分富有启发性, 但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分析范式也未必一成不变。金碚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竞争力, 构建了产业竞争力来源的经济分析范式。产业竞争力的直接来源包括价格、成本、质量、品牌、产品结构、服务、差异化7个因素, 间接来源包括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状态、制度体系、企业文化、政府行为、机遇9个因素, 其最终来源于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1.7 新钻石模型

复旦大学芮明杰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从本源上看应该是内生的, 波特的钻石模型却忽略了这一点。产业竞争力的本源性变量应该是产业吸收知识与创新的能力。因此, 芮明杰对波特的“钻石模型”作了一点修改, 给“钻石模型”加了一个核心——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 (如图3所示) 。产业有了这个“核心”才能真正发展出持续的竞争力。芮明杰同时认为, 一国产业的竞争力也取决于该国产业参与世界产业体系的程度与在其中的位置。因此, 现在与未来中国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 其次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 并在产业链中谋求好的位置, 进而在全球经济中保持与发展自己的产业竞争力。

1.8 恩莱特的产业竞争力分析范式

香港大学商学院恩莱特教授认为每个产业都应尽量按引言、产业界定与描述、产业的发展历史、产业当前定位及评价、产业竞争力驱动因素分析、产业发展态势预测、结论的分析框架来展开。在产业竞争力驱动因素方面, 恩莱特教授对波特的研究框架进行反思, 对其作了重要的改进, 提出从“国际层面的推动因素”、“宏观经济层面的推动因素”、“相关产业层面的聚集效应”、“微观/产业层面的推动因素”、“企业层面的推动”等五个角度分析一个特定产业的竞争力的分析范式。

2 对中国的启示

2.1 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启示

(1) 重视经济区域联盟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区域联盟, 这就为中国创造出了类似北美自由贸易区这样的客观环境。因此在分析中国某些产业竞争力时应该借鉴性地应用双钻石模型。

(2) 重视跨国公司的作用。

目前, 跨国公司已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成为经济增长极为重要的推动因素。跨国公司为我们带来了技术、资金、管理和压力, 使我国的产业布局、产品结构、资金利用、管理技能与生产经验等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 促进了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3) 重视国外需求。

对于一些外向型产业而言, 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外, 挑剔客户也主要来源于国外而非国内。因此, 在分析外向型产业竞争力时应该充分重视国外需求的影响, 否则就可能产生判断上的偏差。

(4) 重视政府的作用。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产业竞争力的创造不是起辅助作用, 而是起关键作用, 政府可以依靠手中的软资源和硬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5) 重视内生竞争力变量的作用。

产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 产业内部要素协同作用力逐渐加大, 直至把产业竞争力推到更高的水平, 而在这个水平上产业又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 使产业竞争力达到越来越高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 产业竞争力来源于内生竞争力变量 (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和外生竞争力变量 (产业外部环境) 。因此, 在分析产业竞争力时不仅要考虑到产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还要考虑到产业内部因素的影响, 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地评价某一产业的竞争力。

(6) 重视产业的差异性。

在具体分析某一产业时应该考虑该产业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的差异性, 这样才有可能正确地评价某一产业的竞争力。如在研究出口依赖型产业时, 就不得不考虑国外需求、国外竞争者和贸易政策等因素, 而不是仅仅应用母国钻石来分析。

(7) 重视体制因素的作用。

国外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而我国还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计划经济还未完全退出, 市场经济尚未发育成熟, 体制因素仍然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因此, 在进行我国国际竞争力研究时不应将体制因素排除在视野之外。

2.2 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启示

(1)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通过实践和双钻石模型的验证, 双向的外部直接投资对竞争优势的获得都起作用, 对内和对外的直接投资对提升竞争优势都有正面影响。因此, 中国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通过“引进来”获得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资金和管理技能;另一方面, 需要通过“走出去”获得国家稀缺的自然资源和市场。

(2) 鼓励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

产业要真正发展出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培养产业内生性竞争力, 不断提高整合资源和创新的能力。因此, 要通过各种政策, 激励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

(3) 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谋求好的国际分工地位。

一国产业竞争力也取决于该国产业参与世界产业体系的程度与在其中的位置。为了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应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谋求好的地位。

(4) 创造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

政府应尽力去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一方面, 政府应致力于提升生产要素的结构和水平, 完善市场机制, 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 政府应尽量不要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卫平, 朱述斌.国外竞争力理论的新发展———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J].国际经贸探索, 2002, (3) .

[2]芮明杰.产业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J].社会科学, 2006, (4) .

[3]刘颖琦, 吕文栋, 李海升.钻石模型的演变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 2003, (10) .

[4]杨玲丽, 丘海雄.“钻石模型”的理论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与经济, 2008, (3) .

[5]汪莹.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述评[J].江淮论坛, 2008, (2) .

[6]芮明杰, 陶志刚等.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7]周燕, 齐中英.产业竞争力及其来源分析[J].商业研究, 2004, (8) .

[8]杨海兰.正确认识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业研究, 2003, (1) .

修正的钻石模型 篇4

关键字: 钻石模型 产业集群 竞争优势

一、物流产业集群的概念

对于物流的概念国内外并不统一,各国的标准也不同。就目前来看,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物流定义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它们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

物流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区域地理环境中,聚集着功能不同的企业,依靠地理和区域经济优势,将运输、仓储、货物进口、物流加工与配送及新型处理有机集成,形成物流产业链,提高物流运行效率。

二、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分析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认为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市场需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四个方面因素,见图1。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环境、交通环境和政府政策三个方面。波特“钻石模型”中产业环境是指产业中竞争的性质和该产业中所具有的潜在利润。产业环境只对处于某一特定产业内的企业以及与该产业存在业务关系的企业发生影响。因此,好的物流产业氛围能够产生大量的物流需求,吸引物流企业的加入,引起区域物流产业集聚。

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重要环节之一,交通便利对提高企业运输效率和减少运输费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枢纽所在的区域最容易产生物流产业集聚。

此外,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过程中,企业是主体,政策是保障。政府需要提出适合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如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等,为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市场需求

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是由于市场中对物流需求的增加。同时市场中顾客对服务的要求更高,促使分工更细化,导致产业间各个企业进行合作与分工,促进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

3、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基础設施对物流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证物流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可以吸引更多的物流企业聚集到一起共享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

4、企业因素

大规模和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往往更专业、更有效率,并且这些企业与区域内的其他产业中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它们会将自己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服务费用较低的中小企业,并且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需求,吸引中小企业在该区域的集中,从而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形成。

图1物流产业集群模型

三、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通过产业集群,企业可以分享因区位集中而创造的外部效益、网络效益和资源共享效益,获得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创新优势。

1、资源优势。物流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物流产业集群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集群内的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资源;其次,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与支撑,物流企业集群可以共享区域内的信息资源。最后,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改变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集群内物流企业从事于自身的优势环节,形成专门的运输、仓储、加工、装卸等服务企业。

2、成本优势。企业通过共享物流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等,克服了单个企业在公共资源使用方面的不经济现象,并利用地理接近的优势,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交流交易费用。

3、市场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取得较好的产销条件、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而竞争。物流产业集群可以使企业间更加相互了解和熟悉。由于竞争障碍的减少,使得后来进入的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来的企业,先进来的企业更加努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4、创新优势。物流产业集群内融合了众多的企业、客户、人力资源等,并且能够产生较强的知识与信息积累效应,有利于企业的创新。通过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与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一样,物流产业集群也发挥着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效率的作用,本文根据迈尔克?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并分析其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为物流产业集群提供一点理论工具。

参考文献:

[1]迈尔克?波特著. 刘宁,高登第和李明轩.竞争论[M]. 中信出版社2009:184—196

修正的钻石模型 篇5

1 波特的“钻石模型”

波特“钻石模型”要回答的是, 为什么在国际竞争中一些国家成功, 而一些国家失败?为什么某些产业能够获得长久的国际竞争力?他通过对8个发达国家 (美国、英国、瑞典、瑞士、日本、意大利、德国、丹麦) 和2个新型的工业国家 (韩国和新加坡) 的上百种产业的历史研究, 归纳出:某个国家或产业要取得竞争优势, 必须从4项关键要素来讨论, 即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 政府和机遇作为两个辅助要素影响上述4个关键要素。其中:生产要素条件指的是在该产业发展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 包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等, 其中高级生产要素比初级生产要素更重要;需求条件, 包括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 其中国内大量的需求和挑剔的客户是关键;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 指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指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形态, 以及竞争对手的表现。“钻石模型”的6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加强, 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竞争系统。

2“钻石模型”的理论发展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是在归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有一个重大的缺陷是以国内市场为基础, 在他的模型中并没有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针对这一缺陷, 学者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结合实际研究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 丰富了钻石模型的适用性。

2.1 对钻石模型本身的挑战, 提出多因素钻石、国际化钻石和双钻石模型等

2.1.1 Cartwright的多因素钻石模型

Cartwright (1993) [2]在研究新西兰竞争力的过程中, 发现新西兰许多产业都是以资源为基础和高度的出口依赖, 没有国际市场就不可能有新西兰持续性的发展, 而波特的钻石模型正好忽视了这一点。为此, Cartwright构建了多因素钻石模型, 在保留波特钻石模型中6大要素的基础上, 增添了5个新的海外变量:海外要素创造能力、与在海外环境中的相关的和支持性产业的联系、满足海外顾客需求的途径、海外市场的竞争, 还有该产业在多大程度上有面向国际的目标和结构。他认为这一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小国经济、出口依赖工业国和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2.1.2 Dunning的国际化钻石模型

Dunning (1992, 1993) [3]在研究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现:技术更新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各个国家 (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以及他们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网络对国家竞争优势有较大影响。考虑到波特的“钻石模型”没有考虑到跨国经济的影响, Dunning认为, 应该引入第3个外生变量——跨国经济到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去, 因为在今天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 跨国界的经济活动和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波特“钻石模型”中的各个关键要素。

2.1.3 Rugman and D'Cruz的双钻石模型

波特认为一国的产业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国内市场。然而, Rugman and D'Cruz (1993) [4]以加拿大为研究对象, 认为波特的单一的“母国钻石”体系对加拿大的产业竞争力的解释是非常有限的。这是因为, 加拿大是小国, 它的国内市场容量和经济规模还不及美国的1/10, 如此小的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难以支撑许多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工业规模经济的发展。然而, 加拿大又是开放的国家, 一方面, 加拿大可以利用美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来扩大生产, 达到规模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 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美国企业在加拿大的投资, 也为加拿大本国企业带来压力。因此, Rugman and D'Cruz构建了“加拿大钻石”与“美国钻石”的联合体——“双钻石模型”来分析加拿大的产业竞争力, 说明加拿大的产业竞争力不仅来源于国内, 同时也来源于国外 (美国) , 见图1。

2.1.4 Moon, H.C., Rugman, A, M&Verbeke, A的一般化“双钻石模型”

Rugman等人的“双钻石模型”仅仅适合于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 并不适合其他小国, 如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因此, Moon (1998) [5]等人进一步将Rugman的“双钻石模型”拓展为适用于所有小国经济的“一般化双钻石模型” (见图2) 。这一模型中, 最外边的实线代表“全球钻石”, 它在一个可预期的时间内是固定不变的;最里面的实线代表“国内钻石”, 它随着国家的大小和本国的竞争力而变化;中间的虚线代表“国际钻石”, 它表示一国的竞争力由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决定。这一模型认为, 一国的竞争力不仅来源于国内钻石, 也来源于国际钻石。Moon等人也以韩国和新加坡为例, 运用实证的方法对这一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 韩国比新加坡有更大的“国内钻石”, 但新加坡比韩国有更大的“国际钻石”。

上面4种修正的钻石模型, 均显示波特钻石模型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视不够。因此, 对国家竞争力的分析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1) 对出口的依赖应该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一个分析尺度

Cartwrights (1993) 对新西兰的研究、Hodgetts (1993) [6]对墨西哥的研究和Rugman (1991) 对加拿大的研究均表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竞争力不一定只限定在国内市场, 出口国外市场对产业发展扮演重要作用。

(2) 外国直接投资也可以创造竞争力

波特认为只有对外投资才可以创造竞争力, 而外国资本在本国的投入只是为了解决关税、劳动力成本等问题, 对本国的竞争力影响不大, 但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显示, 外国直接投资可以获得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等, 带动本国产业的发展, 对本国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Dunning, 1993;Hodgetts, 1993;Rugman and D'Cruz, 1993) 。

(3) 跨国公司的重要作用

Dunning (1991, 1992, 1993) 和Oz (2002) [7]均认为波特低估了在全球经济中跨国公司的作用。Narula (1993) 认为跨国公司在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 但本国企业要注重从跨国公司中学习技术、注重通过技术的积累来促进本国企业的发展。

(4) 关注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之间的关系

Dobson and Starkey (1992) 、Smith (1993) 和Moon (1998) 均认为国内钻石是在大的国际环境之下形成的, 国内企业的竞争强烈地受国际竞争的影响。

2.2 对模型中概念的修正

2.2.1 关于概念界定

学者批评钻石模型中各要素的概念模糊, 没有统一的测量标准。Davies&Ellis (2000) [8]批评钻石模型中有些因素如支撑产业、政府政策等很难测量, 而且包含交叉关系, 比如“相关和支撑产业”也可以被看作“因素条件”的一部分等。Sledge (2005) [9]发现钻石模型可以解释在汽车产业的成功, 但公司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都很难测量。Anil Nair (2007) [10]批评波特把钻石模型看作一个系统, 但系统动力是什么并没有讲清楚。

2.2.2 关于挑剔客户的来源

波特认为需求条件中挑剔的客户一般来自国内市场。但在产业成功中当地需求条件的重要作用可能要视情况而定, 国内市场有时候不能提供足够大的市场需求和挑剔的客户, 需要贸易伙伴国的需求支撑 (Anil Nair, 2007;Espana, 2004;Davies&Ellis, 2000;Rugman&D'Cruz, 1993) [11]。Espana (2004) 发现国外挑剔客户的需求对巴西飞机制造业的产业成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2.3 关于政府的作用

波特将政府设想成辅助因素, 但是学者认为波特对政府作用的认识不够充分, 在当今社会,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比如像印度、中国、韩国、日本等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均与政府的作用密切相关, 政府政策可以创造一个产业, 也可以毁掉一个产业, 因此可以将政府作为模型中的第5个关键因素 (Anil Nair, 2007;Zeller, 2004;Ozlem, 2002) [12]。Ozlem (2002) 应用波特模型对土耳其各重点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之后发现, 政府在产业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

2.3 在模型中加入重要影响因素

2.3.1 行业协会、商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影响

行业协会、商会等在产业发展过程中, 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意大利的皮革行业协会、服装行业协会、澳大利亚的矿业协会、印度的软件商会等。Anil Nair等 (2007) 的研究表明, 非政府组织NASSCOM商会对印度软件产业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游说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教育事业、支持IT研发、建议政府对IT产业政策的制定、拓展印度IT产业的品牌延伸等为软件产业服务。

2.3.2 货币汇率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Daly (1993) [13]认为波特低估了货币汇率的作用, 他们根据德国和日本货币贬值和出口竞争力同时增长的案例研究得出, 波特关于货币贬值对出口竞争力没有影响的结论并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Gray (1991) [14]认为国家加强货币管理是一种促进创新、强大国家钻石的方式。紧缩货币政策可以为技术创新储存充足的货币, 使企业节约成本, 获得高收益率;而通货膨胀则可以促使企业加强创新能力等。

2.3.3 民族文化的影响

Van den Bosch and Van Prooijen (1992) [15]通过对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发现,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经济能够快速发展, 而有些国家的经济却发展缓慢, 民族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波特对民族文化的忽略是钻石模型的一大缺陷。亚洲四小龙的快速成长, 也与亚洲儒家文化的影响分不开。

3“钻石模型”对我国竞争力研究的启示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出现了依赖出口成长起来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大量的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对中国制造业的快速成长功不可没。因此, 用钻石模型分析我国的竞争力, 不能不考虑跨国公司、国外需求及政府的作用等的影响。

3.1 要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与出口经济分不开的, 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很多产业, 如潮州的陶瓷产业、东莞的纺织服装产业、江门的摩托车制造产业等均是依赖出口而成长起来的, 分析这些产业的竞争力, 如果忽略了跨国经济的影响将是一个重大的缺陷。外商投资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如清溪的电子产业是台商带动成长起来的, 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外商投资也功不可没。

3.2 要视情况对待国内和国外需求

波特认为, 国内需求比国外需求更重要, 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以出口为主的产业, 挑剔的客户主要来自于国外而不是国内。国外客户对产品的质量、环保、完美造型的要求往往都远高于国内客户。因此, 挑剔客户的来源要看产品的销路, 如果产品的销路主要是国内市场, 那么挑剔客户的来源就主要是国内客户, 而如果产品的销路主要是国外市场, 挑剔客户的来源就主要是国外客户。

3.3 要充分重视政府的作用

好莱坞影视产业集群的钻石模型分析 篇6

好莱坞近百年来一直保持电影行业领头羊地位, 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充分说明了其非凡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体现在多个方面, 迈克尔·波特 (Porter, 1990) 教授的钻石模型站在国家竞争优势的高度, 对一个国家的特色产业集群进行分析。本文将用钻石模型来分析好莱坞的影视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波特的钻石模型

集群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 1990 年, 波特教授在 《国家竞争优势》 (The Competence Advantage of Nations) 中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 对美国、瑞士、瑞典、德国、日本、意大利等10 个国家的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 提出“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 也称钻石模型。 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 产业是研究国家竞争优势时的基本单位。 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 而是来自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 一个国家的经济是由各种产业集群所组成的, 这些产业集群弥补并提供竞争优势 (当然也可能造成竞争劣势) , 反映了经济的发展。[1]波特教授认为,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 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 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2]也就是说,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波特教授提出来的钻石体系 (见图1) 包括如下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2.需求条件———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3.相关产业或支持性产业———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 组织和管理形态, 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 此外, 机遇和政府也是两个重要角色。 波特同时强调, 钻石体系中的每个关键要素是相互依赖的, 一个产业的任何一项关键要素出问题都将伤害它升级的潜力。 钻石体系是一个互动的体系, 它内部的每个因素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 一个产业若想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必须善用四大关键要素, 加上机会、政府角色, 彼此互动。

图1:波特的钻石模型

二、好莱坞影视产业集群的要素:区位优势及资本优势

在好莱坞成为电影中心的初始阶段, 区位优势不可不提。 地处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西北郊的好莱坞, 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面貌, 这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 尤其是在电影艺术发展初期, 对外景的需求, 使得好莱坞跟美国其他地方相比, 有着绝对难以超越的地理优势。 好莱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 气候温和宜人, 日照时间长, 对电影拍摄非常有利。

除了自然环境之外, 远离美国传统文化中心———以纽约为代表的经济发达、 文化繁荣的东海岸, 也是好莱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迅速发展起来的优势之一。 20 世纪初, 纽约是美国的电影生产中心, 由以爱迪生和比沃格拉夫为主的16 个电影专利持有者所组成的电影专利公司 (TheMotionPicture Patents Company) 1垂直垄断了这一行业, 把独立制作者排斥在任何入口之外。 为了打破专利公司的垄断, 电影公司纷纷选择了出逃, 离东海岸最遥远的西海岸无疑是最佳选择。 由于远离了文化中心, 好莱坞电影从诞生之日起, 就沿着完全商业化的道路前进, 并且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 一直保持着其商业本性。

从资本资源的角度看, 早期好莱坞是在浓厚的商业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有学者认为, 好莱坞同其他国家电影行业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它的商业规模。[3]好莱坞首先是作为可消费的商品在一种资本经济中存在的, 这与其他地方作为艺术的电影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美国文化中的实用主义传统, 以及好莱坞较为偏远的地理位置, 决定了好莱坞电影从一开始就朝着商业化的道路发展。 好莱坞大制片公司的创办人、最早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 除了沃尔特·迪士尼公司等极少数特例之外, 其他全是犹太人。 在百余年的好莱坞历史中, 犹太人一直控制着美国电影业, 占整个美国人口2.5%的犹太人把持着好莱坞决策职位的65%, 犹太民族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民族特性决定了他们自始至终是经商的天才。[4]

好莱坞的商业本性使得其自身的创作机制和发行机制等极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甚至像福克纳这样极富盛名的小说家也同样要受到好莱坞商业逻辑的支配, 其创作理念、手法等都要服从好莱坞的商业需求, 没有独立创作的权利。

三、好莱坞影视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内国外的庞大市场

美国观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电影的热爱。1905 年6 月19 日, 第一家5 分钱影剧院 (Nickelodeon , 又称镍币影院)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开张。 从此, 美国的电影放映活动有了专门场所, 主要顾客是社会最贫困的移民阶层。 由于票价低廉, 新潮的电影艺术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 一天的辛劳过后走进镍币影院观看影片成为一种新式娱乐。 镍币影院的成功在美国各地掀起仿效热潮, 到1908 年, 全美大约有8000 到1 万家镍币影院, 观影人数占到美国人口的近1/5。 之后, 美国电影放映业先后经历了电影宫殿 (MoviePalace) 、多厅影院 (Multiplex) 、巨型多厅影院 (Megaplex) 等阶段, 使影片观赏活动朝着舒适、多样的方向发展, 成为美国民众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 也使得美国电影业成为娱乐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 世纪40 年代, 美国每年观影人次达到40 亿, 电影票房收入一度占到美国娱乐经济的20% 。 二战之后, 虽然受到家庭电视和欧洲电影的冲击, 美国观影人数一度持续下降, 但随着好莱坞的积极应对和特技、 科幻、 动作等大片的强势上映, 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众多好莱坞观众。 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保证了美国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 美国本土的电影市场基本上就可以确保电影投资商收回成本。

而海外市场的持续增长更是好莱坞电影发展的另一强劲动力。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好莱坞文化霸权在全球市场急剧扩张。 好莱坞电影成为先进文化和潮流时尚的代名词, 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 受到全球范围内的支持和青睐。 全球市场的扩张给好莱坞影视产业提供了强大的票房来源和市场动力。 2012 年, 全球票房收入为347 亿美元, 其中美国和加拿大票房为108 亿美元, 海外票房为239 亿美元。 海外票房依靠中国、俄罗斯和巴西等地的强势增长, 比5 年前增长了32%。 美国影片2012 年的全球票房为276 亿美元, 其中本土票房为107 亿美元, 占全球票房的39%; 海外票房为168 亿美元, 占全球票房的61%。

如表1 所示, 2012 年美国十大本土电影票房收入中, 海外票房均已占到60%, 《冰河世纪》更是占到80%, 这充分说明了美国影片对全球市场的依赖。

*发行商只包括美国本土发行商。此处的影片必须是当年在美国发行的。数据来源:Boxofficemojo

四、与好莱坞影视产业集群相关的产业:娱乐经济

好莱坞所拥有的不仅是影视产业, 同时也是全球时尚的发源地, 世界上众多商品大多是由于好莱坞影片而成为奢侈品顶级品牌的。 好莱坞影片的营销模式带动了广告、时尚、衍生品销售、主题公园等娱乐经济的迅猛发展。 据普华永道预测, 到2015 年, 全球娱乐和媒体产业的产值将达到1.9 万亿美元, 并且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7%。[5]全球最大的娱乐市场在美国, 美国的娱乐业每年创造5000 亿美元以上的产值。[5]而在美国的娱乐经济市场上, 好莱坞影片扮演着重要角色。

好莱坞延伸产业链和发展娱乐经济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电影产业的扩窗 (Windowing) 模式

好莱坞在百余年的发展中, 与其他产业相协调促进, 形成了扩窗模式。 影片不仅在影院播放, 而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针对不同的放映渠道进行扩展。电影产业消费者的分层要根据不同的放映渠道, 以及发行商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按照不同消费层为下一轮购买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或者收入中的净收益) 的顺序来排列渠道的次序。[6]好莱坞影片的第一轮放映, 一般先针对美国本土, 然后才是世界各地以及其他重要渠道, 比如广播或有线电视、VHS (家庭播映系统, video home system) 、DVD (digital videodisc) 、网络等。 不过,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以及世界各地对好莱坞影片需求的增长,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影片更青睐全球同步发行。

(二) 衍生品开发

新好莱坞时代, 电影产业链除了制作、 发行和放映三个主要环节之外, 还包括录像带、付费点播、付费电视频道、 移动通讯网络等扩窗发行和音像出版、主题公园、电影音乐、电影广告、游戏、玩具、文具、 其他授权商品等衍生开发, 统称为后电影产业。这些产业的开发和经营在整个大电影产业链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看, 为充分共享资源, 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 尽可能地获得垄断利润, 电影产业链朝着水平整合、垂直整合和混合整合三种方向发展是一种必然选择。 好莱坞的衍生品开发和营销一直伴随着电影同步进行, 比如《星球大战》《变形金刚》《功夫熊猫》等影片的衍生品, 包括模型、玩具、道具、图书、服装等都极受欢迎, 疯狂热卖。 在电影工业高度发达的好莱坞, 电影衍生品的收入高达影片总收入的73%, 远高于电影票房收入。 以《星球大战》三部曲为例, 票房总收入为18 亿美元, 而衍生品入账超过45 亿美元。[7]

(三) 高度重视品牌娱乐营销

好莱坞高度重视品牌娱乐营销。 资料显示, 美国每部影片的全球营销费用平均超过3000 万美元, 只要是投资5000 万美元以上的电影, 其宣传营销费用往往跟制作费用一样多。[5]营销周期通常长达1~2年, 吊足观众的胃口。 另外, 广告植入和产品植入在影片剧本形成阶段就同步进行, 尽可能地在不影响影片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植入利润的最大化。 据科特勒咨询公司预测, 产品影视植入是娱乐经济增长最快的市场, 预计在2012~2014 年, 美国品牌娱乐营销的产值可占到全球45.6%的市场。[5]

近年来, 因为植入式广告在影片收入中的巨额增长而兴起的娱乐营销咨询公司就是好莱坞相关产业延伸发展的例子。 这些专门从事植入式广告运作的公司的工作内容就是想办法将客户的品牌同电影及电视内容融合在一起。 好莱坞电影是植入式广告产业链条形成与运作的典型案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好莱坞电影中的广告植入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 拥有一套既定的操作模式和流程, 而电影制片方、广告植入代理商、广告主、调查公司构成了好莱坞植入式广告的完整产业链。

好莱坞的相关产业, 在电影主体产业的前期、后期均有涉及, 使得好莱坞集聚体不仅在电影工业, 更是在娱乐经济方面占据重要位置。

五、好莱坞影视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从垄断到分散

电影产业是以高成本著称的, 较高的门槛限制了很大一批中小企业的进驻, 尤其是在垂直一体化时期, 好莱坞完全由几个大型公司垄断。 制片厂和明星制成为那个时期好莱坞各大影片公司所奉行的战略, 这也是福特式生产方式在电影行业的表现。这种体制给好莱坞带来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较高的利润保证, 但同时也有潜在的风险和危机。 Milliken (1987) [8]认为, 相似产品线上存在着三种类型的不确定性:环境状态的不确定性, 指不可能预测产业或市场大事, 这部分是因为产业里所有企业都会面临需求和竞争多变;组织效果的不确定性, 指不可能预测任何已定环境状态或业界大事对企业的影响, 部分是由于缺乏技巧、 知识和能够可以帮助管理者理解或影响市场反应的资源;决策回馈的不确定性, 指不可能预测一个具体决策的结果, 产生于做个人决策时的无知和风险。

在经典好莱坞时期制片厂生产线上, 这三大不确定性体现得非常明显。 环境层面的不确定性诱发多样化产品, 这就使得大制片厂有理由将自己的资本投入到新的产品类型上。 但是组织效果和决策回馈的不确定性引发管理者避免多样化生产, 也许是为了减少税收, 或者降低个人和公司的风险, 好莱坞制片厂管理者对生产线上不确定性的反馈导致类型片的大量生产和复制。

而垂直分离的新好莱坞时期, 制作发行惯例的动摇, 严重撼动了制片厂对整个电影行业的控制权, 因失去自己的影院导致电影收入减少且不稳定, 遭受到严重的打击。 制片厂不得不把拍摄场地和设施向独立制片人出租, 资助优秀的独立制片人完成他们的电影, 参与电影收入的利润分成和股份。 这给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制作公司提供了好机会, 使得他们中的佼佼者可以脱颖而出, 不仅丰富了美国的电影类型, 更是对好莱坞电影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在, 好莱坞的生产和发行活动被两种主要的公司类型———巨型公司 (majors) 和独立公司 (inde-pendents) 所主宰, 同时有第三种公司类型做补充, 即巨型公司的辅助公司 (majors’ subsidiaries) 。[9]这三种公司类型是根据它们各自在好莱坞集聚体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以及在外部营销和发行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来划分的。

一般来说, 好莱坞的独立公司在影片制作和发行的某一方面相当擅长, 但是两者都擅长的并不多见。 有些独立公司同巨型公司在财政和发行领域合作, 以谋求更多的市场利益, 成为巨型公司的辅助公司。 在新好莱坞时代, 大公司和小公司和谐共存, 发挥中小企业的灵活创新运作和大公司重磅制作的结合, 共同分担市场风险, 制造好莱坞新的神话。 大公司需要中小企业的辅助, 以分散风险, 使市场多样化。 独立公司从自身的艺术理念出发, 要创造出与好莱坞不同的影片和产品, 在商业和创造性活动完全分离的空间中进行, 但也因此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和压力。 而那些附属于大企业的辅助企业, 则在两者之间寻找一条折中之道, 既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又分散风险, 借大企业的发行渠道和融资渠道, 为自己的影片寻求票房保障。

六、好莱坞影视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

除了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等四大要素之外, 波特的钻石模型中还包括两个相关要素, 即机遇和政府。

好莱坞成为全球影视产业的旗帜, 绝对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好莱坞影视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中, 有几次大的机遇悄然降临并被抓住:

(一) 世界电影中心从法国转移到美国

电影作为艺术形成于19 世纪末期。 1895 年12月28 日, 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向公众展示了一些用“活动电影机”拍摄的影片, 这一天成为电影的诞生日。 “活动电影机” 将摄影、放映、洗印三种功能集于一体, 比之前所有拍摄及放映活动图画的仪器更加先进便捷, 成为现代电影史的耀眼开端。 相关人士, 如摄影师、照相师、演员、导演、魔术师等等, 对这一新兴技术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大量影片被生产制作出来, 拍摄和剪辑工艺也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进步。 电影的商业利润使得影片生产很快从手工阶段跨入工业化轨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经济开始衰退, 美国崛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 美国电影业抓住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电影工业迅速形成。

(二) 美国电影中心从纽约转移到好莱坞

在19~20 世纪之交, 美国的电影生产以纽约为中心。 20 世纪初期开始, 为躲避纽约的高成本和严酷竞争, 加之气候和区位因素, 一些公司开始关注南加州, 于是选址好莱坞。 电影公司选择在好莱坞集聚也许只是个偶然事件, 因为同区位的圣弗朗西斯科甚至比好莱坞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更为突出。 著名学者艾伦·约翰·斯科特 (Allen John Scott, 2005) [10]认为这是种“路径依赖” (path-dependent) 。 一旦一个产业在某个地方扎根, 形成规模经济, 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此集聚。 即使别的地方有更好的区位优势, 也无法改变已有的空间布局。 好莱坞电影集聚区开始形成, 到1912 年, 已经有12 家电影公司在洛杉矶运作。 虽然纽约的中心地位依然很明显, 但是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开始向好莱坞迁移。 1921 年到1937 年的16 年间, 好莱坞占美国电影产业的比重从不到50%上升到87.8%, 集群效应开始凸显。1930 年, 好莱坞由八大巨型公司和一群小独立制作公司构成的基本体系已经成型。

(三) 数字化浪潮缔造好莱坞新的神话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好莱坞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中, 好莱坞凭借着强大的资本、人才、技术优势抢占了制高点, 引领全球影视产业朝着数字化、技术化的方向迈进。

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来自观众的热烈反应, 如今的好莱坞影片越来越倾向于数字化制作, 影片类型向科幻片、动作片、动画片等大制作、大场面、大投入的类型集中, 电影制作对技术及后期加工的依赖越来越大, 对传统影片拍摄所需的摄影地点的依赖则越来越小。 从20 世纪末开始的好莱坞出走潮, 如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好莱坞越来越成为美国电影的抽象概念, 而不是地理概念。 全球电影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链在全球范围进行国际分工, 电影在投融资机制、拍摄场地选择、后期制作、营销推广、衍生产品开发与生产等环节上, 采用跨国资源, 以最低限度降低成本, 实现利润最大化。

尽管如此, 好莱坞影视产业集群的地位依然稳固。 斯科特[9]认为, 好莱坞的本土市场和全球市场通过一种复杂的发行和营销机制连接在一起, 从这个意义上说, 虽然从现象上看, 好莱坞的消费者越来越分散化和全球化, 但其作为生产性集聚体的地位并未改变。 如今好莱坞电影综合体的特点是, 众多独立公司和从业人员如星群般聚集在一起, 在一种以项目为导向的工作环境中运行, 同时还有大量的相关机构提供不同种类的配套服务。 集聚体的集群行为导致大量规模与范畴的外部经济, 为每个个体公司提供恒定的竞争优势。[9]

当然, 在好莱坞影视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之一。 二战结束以后, 好莱坞的商业利益和华盛顿政府的目标逐渐一致, 尤其是在经济领域。 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针对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使得好莱坞影片可以大量出口到欧洲。 美国政府、商务部和多个美国大使馆也共同努力, 采用多项措施刺激贸易, 帮助好莱坞建立其内部和外部经济。[11]如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美国政府正在全球范围内不遗余力地推进自由贸易政策, 尤其是在文化产品领域, 联邦政府经常在各类商业论坛中向其他国家的政府呼吁, 要求其对好莱坞影片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根据2012 年2 月17 日《洛杉矶时报》 报道, 美国白宫方面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 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20 部的基础上增加14 部3D或IMAX电影, 且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 这意味着, 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可以分账的好莱坞大片从加入WTO之初的20部增加到了34 部, 而且分账比例大幅度提高。 美国政府为推销自己国家的影视节目如此卖力且卓有成效, 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 邱如美,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67.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第, 李明轩,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210.

[3]Richard Maltby.Hollywood Cinema 2E.Wiley-Blackwell.2003.P1.

[4]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9.

[5]肖昕.娱乐经济逼近千亿大关“好莱坞”热钱入囊[N].南方都市报, 2012-06-01.

[6]巴里·利特曼.大电影产业[M].尹鸿, 刘宏宇.肖洁,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74.

[7]好莱坞注重衍生品营销国产电影前进步伐缓慢.http://news.ifensi.com/chanye/2011-05-31/article-412841.html.

[8]Danny Miller, Jamal Shamsie.Strategic Responses to Three Kinds of Uncertainty:Product Line Simplicity at the Hollywood Film Studios.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9 25:97.

[9]Scott, Allen (2004) ‘Hollywood and the world:the geography of motion-picture distribution and marketing’,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11:1, 33-61.

[10]Allen John Scott.On Hollywood:The Place, the Industr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修正的钻石模型 篇7

关键词:园艺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

一、发展园艺产业的意义

园艺产品是我国的传统农业产品, 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和广泛的社会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迅速,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对于园艺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湖南省在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园艺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 人力资源充分, 栽培技术和生物品种的繁育都有可靠的支持力量。更重要的是, 园艺产业适合当前形势下湖南省发展农村经济和构建和谐农村的需要。其一, 园艺产业的开发对于土地的要求不高, 可以综合利用对于传统大宗农产品耕作效率不高的土地和农村庭院的周边用地, 减轻农村开发新产业侵占耕地的压力;同时园艺产业本身是绿色产业, 不仅不会形成对于环境的污染, 还可以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所贡献。其二, 园艺产品属于高附加值商品, 亩产值远大于一般的传统农业作物, 能够给农民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其三, 园艺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 能够涵养大量的劳动力就业, 使得部分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其四, 城市化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 城市规模的扩大, 必然需要大量的园艺产品作为绿化之用;而且根据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比较, 我国城市居民在园艺产品方面的消费比例仍然较低,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 在我国居民收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过程中, 园艺产品的消费将会快速增长, 园艺产品的市场空间巨大, 给园艺产业的发挥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其五, 园艺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农产品和社会文化的有机融合, 对于促进城乡间的文化交流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钻石模型理论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以“国家钻石模型”来分析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 这是一个分析产业竞争力较成熟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 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形成及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有很大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便是以下四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支持行业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对手, 间接因素主要包括机遇与挑战和政府的政策支持[1]。经过多年的发展, 园艺产业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 逐渐走上“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关于园艺产业发展的研究也逐步受到各方面专家的关注, 本文尝试以钻石模型理论对湖南省区域园艺农业竞争力进行分析。

三、湖南园艺产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

(一) 生产要素

1.人力资源

湖南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 农业人口在全省人口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根据第二次湖南省农业普查汇总结果, 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564.83万人。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 51岁以上780.82万人, 占30.5%;41-50岁549.48万人, 占21.4%。从湖南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来看, 存在年龄偏大的现象。花卉苗木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有大量手工操作, 劳动力是花卉商品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本因素。湖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价格较为低廉, 一般要低于江苏、上海等长江流域经济发达地区。

2.天然资源

湖南省的地图坐标为东经109°—114°、北纬20°—30°之间,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热量充足, 雨水集中。温暖的气候、充沛的雨量, 特别是春夏多雨和典型的酸性土壤, 非常有利于绿化苗木的培育。在湖南省范围内, 特别是湘北一带培育乔木树种的出圃时间, 比在上海等华东地区要缩短一半以上, 比在干旱缺水的华北地区, 更可缩短培育时间和降低生产成本。到2006年末, 湖南全省园艺苗木种植面积达到2.14千公顷。

湖南省植物资源丰富。拥有野生观赏树木资源多达1987 种。它们分布在各种类型的生境中, 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形态特征和观赏特性。如冬青属有68 种, 占全国的57.6 %;刚竹29种, 占72.5 %;淫羊霍8 种, 占61.5 %;海桐花17 种, 占50 %;荚莲35 种, 占42.9 %;含笑15 种, 占42.9 %;槭树42 种, 占28 %;蔷薇16 种, 占26.7 %;忍冬25 种, 占25 %;山茶31 种, 占16.3 %[2]。丰富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为湖南的园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由湖南的野生红桎木经过改良后并大规模种植和推广, 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成为了湖南园艺产业的主导产品之一。

3.生产技术

园艺产业的生产需要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 如新型肥料及施用技术、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产品的包装和保鲜及生产调节剂的使用等。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园艺产业, 其科技贡献率超过70%, 而我国园艺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到10%, 贡献率不到40%[3]。这一方面是因为各类科研院所从事园艺实业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也和我国一贯以来依赖的省地县乡四级农业推广网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已经“线断、网散、人散“的的现实状况有分不开的关系。

4.资本资源

资本是园艺产业生产的重要要素, 目前湖南园艺产业的生产在物质费用方面的投入比例较低, 虽然在湖南园艺苗圃有70个, 但是规模大的不多。园艺流通企业有近100个, 但是有能力辐射全国市场的只有几个, 而且影响力不大。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 要提高园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园艺生产企业必须走规模化的道路, 必须拥有在区域内甚至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交易中心, 象云南的斗南花卉市场就成为了云南花卉产品向国内外市场集散的主要途径。

(二) 需求状况

随着近十多年经济的强劲发展, 整体收入水平普遍提高, 消费水平升级, 城市居民特别是中高收入群体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在逐步上升, 能装点家居、办公环境, 提高的人们审美情趣, 具有绿色、健康概念的园艺产品大受欢迎;而且随着城市化浪潮的升温, 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城市的绿化对于园艺产品的需求巨大, 使得我国成为了一个园艺产品的消费大国。沿海地区比较内陆地区而言消费能力相对较强, 尤其是花卉类产品方面。湖南省作为一个中部地区的省份, 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 对于园艺产品的消费需求处于迅速增长阶段, 尤其是用于绿化的苗木类产品比较突出[4]。

在国外, 目前世界上园艺产品的消费地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地区, 国际花卉贸易已形成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市场、以美国为主的北美市场和以日本为主的亚洲市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的基本格局。亚洲已成为世界花卉主产区, 亚洲花卉产值已跃升到400亿欧元, 占全球花卉总产值的53%。中国近年园艺产品的生产能力正在逐步扩大, 出口数量及出口对象国也也再逐步增长, 但是我国园艺产品在出口过程中也显示出我们在产品认证、产品的包装、产品品种的开发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三) 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分析

园艺产业是以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所以园艺产品的生产除了要抓好种植环节, 还要依赖产前的投入要素, 如种子 (球) 的培育、化肥、农膜、农业机械等, 也离不开产后的服务, 如包装、运输、销售等。湖南的园艺相关产业发展较为迟缓, 虽然拥有97家花木交易市场, 但专业的花木交易市场规模不大, 缺乏在国内影响力大的花木交易中心。而且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大, 除了红桎木以外, 少有在国外市场上有影响力的花木品种。

(四) 市场战略与市场竞争分析

湖南的花木产业的主导产品是绿化苗木, 几乎占到花木产业的一半, 其次是树桩和盆栽植物, 切花和切叶类则只占到一小部分[5]。这样的产品结构在目前城市绿化需求很大的状况下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但是从长远来看, 园艺产品的需求可能更多是源自城市居民对于居住、办公环境的装点, 海外市场尤其如此, 所以从市场战略的角度出发, 湖南园艺产业的发展需要在产品方面适当的作出调整。

四、湖南园艺产业竞争力的间接影响因素

(一) 机遇与挑战分析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普通民众对于生活品质的关注与日俱增, 根据欧美国家的经验来看,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花卉等园艺产品的消费需求量增长存在非常大的空间。而且随着我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逐步增强, 欧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为我国的园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但是, 湖南省园艺产业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 园艺产品的营销网络不健全, 政府对园艺产品营销网络体系的建设引导不够, 湖南省的园艺产品营销主导力量是以比较原始的经纪人制为主, 城市初级园艺产品交易市场布局不合理、定位不准;设施不够完善, 交易方式单一。营销网络不健全, 导致信息不灵, 园艺产品种植结构缺乏对市场的科学预测, 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容易出现积压现象[6]。其次, 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体系, 科研机构的注意力主要停留在基础性的研究层面, 对于园艺产品新品种的开发关注度不高, 未能很好的发掘湖南的物种资源优势, 园艺产品以低层次的传统绿化苗木为主,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艺产业化的步伐。第三, 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国外流行的花卉产品认证如MPS认证、有机花卉认证等园艺类产品的认证服务缺乏, 而且相关的产品标准也相对落后, 缺乏综合性的园艺产品生产服务公司和提供流通服务、融资服务的平台, 使得园艺产品企业的生产仍停留在较原始的自产自销阶段, 成了制约园艺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 政府支持分析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方面, 湖南省对于园艺产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除了”百里花木长廊”引起了一定的重视外, 鲜见政府提供关于园艺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而向四川、浙江等多个省份都有相关政策出台引导园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如杭州市的《杭州市关于异地连片发展花卉苗木奖励办法》等。

五、结论及启示

1.从生产要素来看, 湖南省具有发展园艺产业的人力资源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 但是由于园艺产业的规模化程度不高, 农民的组织程度偏低, 在生产技术方面的投入有待提高,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南园艺产业的竞争力。

2.从需求条件来看, 国内市场需求强劲, 但是长期来看其需求结构会逐步的发生变化。国际市场的需求给园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但是各个国家关于园艺产品的认证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成为园艺产品进入各国市场的贸易壁垒。要提高湖南的园艺产业竞争力一定要加大产品开发的力度, 不断培育有特色、适应市场需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3.从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看, 湖南园艺产业的产业链尚不完整, 产前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投入不足, 产后的流通市场也还不够, 有待进一步整合和完善。

4.从外部环境看, 政府的支持力度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对于园艺产业的补贴和扶持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对园艺产业的科技转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雪梅, 吴凤娇.基于钻石模型的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研究[J].经济经纬, 2007, (4) .

[2]汤腾方, 肖玉桃.湖南花卉苗木产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 2002, (9) .

[3]祁春节.中国园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4]李长荣, 洪亚辉.湖南省花卉生产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12) .

[5]黎玉才, 肖彬.湖南花卉苗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 2005, (5) .

修正的钻石模型 篇8

关键词:学生工作,波特钻石模型,体系,构建

高校学生工作概况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不仅为学生在校的学习秩序、生活秩序提供可靠保障, 还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能, 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对高校的稳定及其他工作的影响也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工作模式日益受到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 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 与时俱进地构建最为时宜的学生工作模式, 已成为摆在每一所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很多有识之士提出必须创新学生工作模式, 切实提高工作实效。韩冰等[1]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形成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陆秀英[2]认为应构建开放式、发展型的学生管理机制;李兴旺[3]提出要构建全员本科生导师制;桑稳姣[4]认为要建立和谐的学生管理层面, 形成合力, 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选择何种学生工作体系, 关系学校发展、学生成长, 是每个高校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及其应用

著名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描述某一区域的某一特定领域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 并以钻石菱形的样式构画而出, 因而又称钻石模型 (如图1) 。该理论认为, 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于该国的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 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与结构和竞争对手, 以及两个辅助因素:政府和机会, 这六个因素相互影响, 彼此互动, 形成一个完整的钻石体系。

波特的“钻石理论”是从产业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出发, 提出了一整套竞争与战略的研究模式和分析框架。波特的基本思路, 是以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企业的内部活动成本, 进而分析企业的外部产业结构, 再扩展至分析地域产业集群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可以说波特是用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和头脑, 剖析现实的经营管理问题, 特别是战略管理问题。因此大到一个国家或地域, 小到一个企业或项目, 任何一个组织的战略问题和管理问题都可以利用波特的“钻石理论”来加以分析。

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

波特的“钻石理论”是研究国家产业如何具有竞争优势的理论。企业生产产品, 其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认同并愿意为此付费, 从而不断地创造利润, 获得企业的长久发展。高校学生工作的目的是教育人才培养人才, 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高校的“产品”, “产品”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里, 企业和高校, 两者共同面临的课题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就是如何在众多的学生管理模式中选取一种恰当有效的工作体系, 投入实际运行, 而“钻石理论”正是为如何获得这样的竞争优势提供解答, 因此“钻石理论”的分析原理对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同样适用。认真借鉴这个理论, 将其引入高校学生工作体系设置运行的分析之中, 更好地利用波特模型的分析思路来做好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创新显得非常重要。

相对于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因素, 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优势来源因素在于生产要素是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基础条件, 包括学生工作的主体、对象、设施等客观因素以及学生工作理念、思路、日常制度等软因素;需求条件就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各方面的需求, 包括日常学习生活近期需求和长远成才理想需求等;相关及支持产业就是学校其他相关部门如教务处、图书馆、后勤处以及体育部、保卫处等对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支持;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就是学生工作同一部门内部不同工作人员、不同工作机构, 比如:学生处和团委、以及各系部等相互间的工作冲突与重叠, 学生活动与学生学习的矛盾等;政府和机会是指学校各级领导对学生工作的指导、干预, 各种社会外在因素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机遇、创新、变革和困扰等。因此也可以据此相应的画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钻石模型如图2所示:

根据钻石模型理论, 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构建必须从学生需求出发, 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实际基础条件, 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安排, 在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的基础上, 相关学生工作部门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学生工作。

从学生需求出发就是以人为本, 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充分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工作, 这就要求学生和学生工作部门之间有畅通的沟通渠道, 能够及时下情上达。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实际条件, 就是要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规模档次、优良传统和已有工作基础来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益。学生工作要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下, 考虑当今社会因素对学生学校的影响, 由相关学生工作部门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学生工作, 避免学生工作各项活动的冲突与重叠, 这就要求学校建立一个全校性的学生工作机构, 能够权威协调全面统领学生工作。

总结

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分析, 要求在构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过程中做好两个工作, 一要特别重视学生需求, 建立一套畅通的沟通机制, 能够下情上达。二要建立一个全校性的学生工作机构, 能够权威协调全面统领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韩冰, 吕晓群.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再思考,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J], 2008, 10 (6) :192—193.

[2]陆秀英.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J], 2006, 9 (4) :48—49.

[3]李兴旺, 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管理初探, 浪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07, 20 (3) :120-121.

[4]桑稳姣, 张晓寒.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层面的和谐构建, 科技创新导报[J], 2008, 18:139-141.

修正的钻石模型 篇9

国家或区域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关键在于科技的有效支撑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2006年党中央提出“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本文在评价我国典型区域自主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意在总结区域自主创新模式的类型、特点、成因,揭示区域自主创新的规律,为后发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我国区域自主创新模式

(一)北京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自主创新的特色在于强调基础研究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要求,着手组建新型科研机构,建成一支精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骨干队伍。大力推动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与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龙头作用与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改革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对科研机构管得多而死的状况,准确定位政府功能,创建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科技进步营造良好的创新与竞争环境;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适用技术和前沿技术为突破口,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税收、金融支持、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等政策措施,创建创新型城市。

(二)重庆

重庆市作为一个西部内陆省份,自主创新的特色在于整合国家科技资源,以“军民结合”的形式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自主创新历程上,重庆利用国家科技资源在区域内留下的厚重的产业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强调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把激发内在活力与营造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同体制之间的合理衔接与融合延伸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军工发展”、“军转民”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民结合”的区域自主创新特色之路。

(三)浙江

浙江作为东部发达省份,自主创新的特色在于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手段,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的块状经济的集群创新。从最早的温州苍南县标牌集群、永嘉县纽扣集群和乐清市低压电器集群,到现在遍布全省的149个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截至2004年,浙江省内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有601个,工业总产值1582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4%。

(四)安徽

安徽作为内陆一个欠发达省份,在推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以汽车产业为突破口,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成为我国区域自主创新领域的典范。自主创新的特色在于以政府为主导,强化特定产业的研发能力,实现局部优化发展环境。在自主创新中,按照“创新是灵魂,企业是主体,政策是关键,发展是根本”的思路,坚持分类指导、试点带动、探索模式,支援引领,把若力点放在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上。以合肥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重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通过促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建立省部会商制度,形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加强创新载体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通过政府采购,保护自主品牌的发展。

(五)深圳

深圳作为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其自主创新的特色在于以企业、专业镇和区域等多层次的创新平台为支撑,把企业培育成推动自主创新的主体,实现90%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科技产业、研发机构建在企业,注重科技对各领域各行业的渗透,树立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的思想,加强与国内外名牌高校的联合。整合政府投资的各类科技资源,探索政府科技投入新机制,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加快科技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

(六)大连

大连作为首批东北唯一的沿海开放城市,其自主创新的特色在于强化政府推动、突出市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构建技术研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投融资和科技中介五大体系,注重培育知识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注重官、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创新平台的打造。

(七)威海

威海作为山东半岛一个沿海城市,其自主创新的特色在于抓好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开展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共建研究开发机构或产学研联盟,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引导和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建立信息平台、技术支撑、融资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五位一体的创业孵化网络,不断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区域自主创新模式的启示

(一)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

成功的自主创新体制改革源于市场化的基本方向,把企业培育成自主创新的主体。浙江的经验是以块状经济为载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做法,培育民营科技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深圳的自主创新基本上都由企业来推动,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威海自主创新的特色告诉我们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机制。总之,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已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

自主创新的成果源于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大连通过打造以官、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产学研体系,实现了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值、专利申请、科技计划项目的逐年提升。威海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和创业园区,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对产学研的投入,加强科研共享平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自主创新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对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大学与科研院所的造血功能和提高国家或区域整体竞争能力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强调自主创新政策的配套保障

成功的自主创新体制改革源于系统化的制度保障。北京以完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保障,创建创新型城市;安徽通

过以政府为主导,科技政策为导向,建立了省部会商制度,强化了特定产业的研发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全省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总之,自主创新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制度体系中所涉及的根本性制度、重大性制度和辅助性制度进行匹配。

(四)注重科技资源整合

如果说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那么区域科技资源的整合就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实现路径。北京通过整合各类科研机构,推动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以园区建设为动力实现了经济、技术和文化的迅速成长。重庆对内通过“军民结合”、对外通过跨国合作和科技技术领域对外开放,实现科技资源整合、项目融资、人才和技术的交流。

(五)发挥政府财政政策培育与激发创新主体创新欲望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创新所具有的公共产品性、高风险性以及战略性决定了自主创新需要政府的支持。重庆政府通过出台《重庆市的科技投八条例》,以确保科技投入占本年GDP比例和投入增长比例。北京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实现了科技人才向自主创新企业聚集。深圳强调建设高科技城市,在全国首次提出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概念,从增加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入手,建立了多层次的创新平台。国内区域自主创新的实践证明,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政府财政政策的推动和扶持。

(六)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成功的自主创新源于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深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的思想,加强与国内名牌高校的联合,成为了发展最快的创新型城市。威海通过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创造了多项达到国际领先及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年提升,科技贡献率一直位山东省前列。自主创新的实践证明,众多自主创新的国家、区域无不把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作为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七)明确自主创新体制改革的目标

区域特色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是自主创新体制改革的目标。大连以官、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威海以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推进自主创新。纵观不同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改革的历程,许多区域都把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作为自主创新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中介机构技术创新服务能力等作为自主创新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竞争力。

四、区域自主创新钻石模型的构建

修正的钻石模型 篇10

本文根据Porter的“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1]中的四大要素:生产要素(factor or input conditions),需求因素(demand conditions),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firm strategy, strategy and rivalry)及两大辅助要素:机会和政府来分析皖北地区农业集聚式发展,构建皖北地区的“钻石模型”,并以此来探讨如何推动皖北地区农业的发展,以获得竞争优势。

一、文献综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业集群经济逐渐被广大国内外学者所研究。OECD把产业集群归属于“部门或产业层次”的领域。Kulshreshtha & Thompson(2005)认为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agriculture and food clusters)由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农场投入制造三个子集群(sub-clusters)共同组成[2]。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农业集群的研究起步较晚。张晗等(2011)把农业集群定义为地理上相对集中的农户、企业、政府、市场等要素通过互替互补等方式协同发展,产生规模经济和知识技能快速流动等集聚效应,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群落[3]。尹成杰(2006)认为农业集群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农户、农业加工企业等龙头企业,按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的集合[4]。杨丽等(2005)强调农业集群以乡村社会网络和农户为基础[5]。向会娟等(2005)侧重合作网络以及成员间的共性和互补性[6]。宋玉兰等(2005)认为农业集群具有网状的产业链、农户是基础单位、农业合作体系、地方文化根植性等特点[7]。兰肇华(2006)认为除上述以外,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然风险特征[8]。这些定义显然更具一般性,但缺乏对农业产业链具体环节的考察。

近年来,国内对农业集群的研究日益活跃。李春海等(2011) 从组织创新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农业产业集群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方向,提出组织演化把握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脉络的一把“钥匙”[9]。王晰和兰勇(2007)从竞争潜力、竞争实力和竞争业绩的角度分析了湖南省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湖南省农产品出口产业链和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等发展对策[10]。程新章(2003)认为如果我国的中小农业企业不能合理的组织起来,必然会面临淘汰,并通过波特关于簇群研究的钻石模型,对我国农业簇群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11]。黄祖辉等(2010)运用双钻石模型,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考察浙江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2]。吴德惠(2012)研究发现集群式发展才是提升都市农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13]。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集聚经济展开了研究,但研究起步晚,尚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而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框架来探讨有关皖北农业集聚经济的专门研究则更少,而且仅限于零星的现状分析或案例研究。

二、皖北农业集群式发展的现状

农业大省的安徽,依托淮河城市发展来促进安徽农业。北部地区包括淮北、亳州、蚌埠、阜阳、淮南、宿州六个省辖市和部分县级地区。全区土地面积约39214 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超过安徽人口总数的一半。2012 年皖北农业总产值达2178.73 亿元,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184.24 公顷。直至本世纪初,安徽农业在全国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农业集聚雏形。由于气候条件和主要以平原为主,皖北地区的农业集聚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为主的特色产业。根据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这些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农业集聚(见下表)。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农业文化传统,有些地区建立起一部分特色农业集聚区域。比如亳州中草药饮片产业集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演变成国内最出名的中草药采购集散地之一。古井集团作为亳州白酒行业的龙头企业带动着当地白酒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总而言之,虽然安徽气候适宜,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不能形成集聚经济优势,农业发展还仍处于集聚化的低级阶段。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整理所得。

三、基于“钻石模型”的皖北地区农业集聚竞争力因素分析

(一)“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

1990 年 《国家竞争优势》 一书中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产业集聚竞争力理论,随后产业集聚竞争力理论被广泛的运用到各个领域,并且创新性的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理论。波特的“钻石模型”指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想要获取竞争优势必须要具备生产条件,需求条件,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竞争对手,相关及支持产业这4 个要素和两个变量要素:机会和政府。这6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就形成了一个菱形钻石形状的体系(见下图)。“钻石模型”被各国的学者广泛运用,它在研究农业集聚竞争力和缺陷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下面就是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基础来研究皖北地区农业集聚问题。

(二)皖北农业集聚的“钻石模型”分析

1.生产要素条件。Porter(1998)把生产要素大致分为两种: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包括:气候条件、天然资源、地理位置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等。他认为高级生产要素远比初级生产要素在获取竞争优势方面重要的多[1]。

皖北地区的农业产业初级要素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丰厚,属于黄海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这里可以引进很多农作物品种,这是其他省市无法比拟的。皖北全年平均气温15.7 至16.2℃,年降水量约928.00 毫米,平均水资源总量922.82 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550.90 立方米,分属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形成亳州中药材、蚌埠怀远石榴、砀山酥梨等特色产业集群区域。皖北地处我国中部,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这些都为皖北地区发展集群式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皖北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初级要素上也要相应的劣势,比如旱涝灾害严重,农村劳动力外移现象严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生产要素流失严重等。

皖北地区高级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有:皖北有大量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有21 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1 万人。农业科学投入经费约22 亿元,农业研究与实验发展机构约96 家。安徽农业大学积极与皖北地区进行合作,自2008 年与两市签订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以来,安徽农业大学已在宿州开展合作项目32 项,争取项目经费近千万元,与毫州联合开展了粮食丰产工程、黄牛振兴计划、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25 项[15]。科研人才和财政资源的投入,无疑为皖北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保证。高等生产要素方面的劣势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链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很低,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够等。

2.需求条件。波特认为,任何一个产业想要获得竞争优势国内需求市场都是一个关键要素。当地市场需求可以依靠规模经济来提高竞争效率的影响。皖北地区常住人口2500 万人以上,农业人口比重为61.65%。据统计,2012 年皖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7875 元,同比增长898 元,实际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2 元,同比增长2701 元,实际增长14.13%。消费品零售总额5685.6 亿元,同比增长16%。从另一个方面来看,2012 年皖北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为13743 元,同比增长14.8%,恩格尔系数为38.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5153.76 元,比2011 年增长14.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25%。因此我们从以上的数据不难发现,皖北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平稳向前,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保持着一定速度的增长。再者,2012年安徽地区GDP为17212.05 亿元,比上年增长12.49%。城镇化率为46.5%,比上年增长1.7%。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每年安徽地区GDP和城镇化率在增加,但是总体上来看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城镇化率不高。最后,从国际化需求看,2012 安徽省农产品出口额约为632.9 亿美元,同比增长4.2%,。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皖北地区的农产品已经步入国际。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相信皖北地区的农产品也将更加国际化。

3.相关及支持产业。波特认为,如果某个企业具有竞争优势,那么它的相关及支持产业肯定具有相应的竞争优势。皖北地区农业的相关和支持产业有种子、农药和化肥、批发交易市场、物流配送和运输等。对于农业来说,农业的生产资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集聚区内没有这些相关企业,对集聚的发展是不利的。首先,皖北地区农业的产业化率很低,大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很少,集聚区内的物流配送企业缺乏,这些都会导致皖北地区农业离散性强,组织化程度不高,进而导致交易成本过高。其次,皖北地区农业企业中大型企业数量不多,不能带动农户创造财富。最后,皖北地区农业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主要是在初级农产品贸易的上下游企业的关联度不高,不能为产品增值。因此,皖北地区的相关及支持产业的优势发挥的不明显,这将不利于皖北地区农业的集聚经济的发展。

4.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竞争对手。皖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这种形式可以在生产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导致了农业生产过于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样不仅不能实现规模经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阻碍了皖北农业集群式发展的进程。产业战略是指产业在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了能够保持产业竞争力而做出的谋划和策略。从皖北农业目前发展的形式看,皖北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乏能够带动生产的龙头农业产业;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较为严重;缺乏一定的农业技术指导及资金的支持。这都给皖北农业集群式发展带来了障碍。因此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措施来扫清这些屏障。

5.机会及政府。一个完整的钻石模型体系中机会和政府对某地区产业集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人民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这给皖北地区的农业提供了发展的良机,促进了皖北农业集群的不断发展。针对皖北地区农业的发展,安徽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表示会支持亳州、宿州、阜阳三市以及沿淮的六县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三市六县的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在《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依靠龙头企业和工业园区的发展,对龙头企业提供财政贴息,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推进皖北地区现代物流建设。

四、皖北农业集聚式发展的政策建议

皖北地区的农业集群发展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缺陷,难以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我们从钻石模型中可以发现,四个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对形成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从钻石模型的六个要素来分析,提出针对皖北农业如何获得集聚竞争优势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使皖北农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农业集聚区。

(一)建设农业工业园区,高效利用生产要素

针对皖北地区农业集聚,如果要获得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那么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皖北地区要根据各地区的优势,实行区域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形成一个个生产区域。比如棉花区、中药材区、蔬菜区、禽类养殖区、水产区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生产要素的集中高效率的利用。其次,要大力引进科研成果,加强农民的培训和高校与农业生产区的合作联系,制定农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农户的专业化水平。建设高科技的产业园区,吸纳高科技人才,高效利用高级生产要素来发展皖北地区农业集聚发展。

(二)大力发展上下游企业,树立区域品牌

皖北地区农业集聚的上下游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大大影响了集聚的竞争优势。皖北地区应该大力发展相关和支持产业,树立区域品牌。法国的香水,瑞士的钟表,意大利的时装等都是成功的区域品牌形象。形成这些区域品牌的主要是由当地大量相关及支持产业相同的生产区位形成的,这样的区位一旦形成,就可以为所有企业所共享,这样就会产生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其次,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发展可以节约成本,延长产业链。皖北地区应该全力支持相关产业的招商引资,通过重大项目来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发展,尽快的形成较大规模的集聚优势。

(三)优化农业组织结构,培育龙头企业

皖北地区农业大多还是以小规模的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经营形式。由于每位农户的文化程度有限加上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利,使他们无法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形成特色高效的农业。因此,要形成特色农业集聚,就要优化农业的组织形式,培育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应给与企业资金支持,引导企业生产。农户和中小企业可以依附着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市场,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专业化分工,逐步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国外经验证明,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农户、农业中小企业、农产品基地形成相互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助完善的网络体系,共同构筑产业集群效应。[16]

(四)加速城镇化发展,刺激国内外需求

从目前安徽省发展情况看,2012 年城镇化率为46.5﹪,显然城镇化水平不高。据统计,在2012 年安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212 亿元,而其中农业所占比例12.66﹪。城镇化具有相当大的国内需求潜力,它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国内需求。推进城镇化发展,可以增加城市居民粮食刚性需求,推动农业现代化。2012 年,安徽省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为21024.21 元,而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为7160.46 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16131 元,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5648 元。不难看出,加速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国内需求市场。因此,我们要着力于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强城乡规划建设,深化教育、医疗、就业和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根据皖北地区市场需求状况,发展具有特色的原生态农业,形成优势突出的农业园。

(五)完善政府支持体系,创造农业发展机遇

上一篇:培育本土品牌竞争力下一篇:成本费用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