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战略的竞争力钻石结构

2024-05-10

高山战略的竞争力钻石结构(精选7篇)

篇1:高山战略的竞争力钻石结构

高山位置的获得实质是竞争力的构建,谁占领高山,谁位居平地,谁又将陷入洼地,其实是竞争较量的综合结果,

影响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是决定一个品牌的产品在市场上让消费者购买的必要条件,所以从三个方面探求,便是构建市场竞争力的门径。

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是构成竞争力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产品力是关键的关键,是构建竞争力的基础和根本。

同样的元素,因为排列结构的不同,其坚固程度迥然不同。同样由碳元素构成,立体结构的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层状结构的铅笔却是最容易剥落的物质。

品牌营销中的竞争要素也一样,如果我们只是将竞争元素简单地层状排列,但这样的营销系统显然是不具备足够强大的竞争力,无论防守还是进攻,都将因为平庸而处于劣势,这也正是平庸营销带来的负面意义。

随着品牌整合营销的盛行,平庸主义的营销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泛滥。为了避免资源的盲目浪费,为了减少徒劳的营销努力,让我们提高警觉,大声地对整合营销推广的平庸说不。

整合营销推广系统庞大,内容繁杂,如果只是依照常规的营销大纲填空作业,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平庸陷阱;天祥智本品牌营销策划机构,主张整合营销策划的着眼点从战略入手,首先建立战略的高度,从一开始就与竞争者拉开高差,而不是一开始就拘泥于战术层面的纠缠,

高山战略品牌营销系统的实质就是寻找凌驾于整合营销平均主义思考之上的制胜路径。在整合推广展开之前,首先进行竞争优势的系统构建与竞争制高点的打造,在常规营销系统的基础上,通过“1个制高点”+“1个系统”的优势复合,置入第一品牌的战略基因,从而强化品牌整合营销的有效性。

A. “1个制高点”即战略制高点的建立

仅仅在行业平均水平线上埋头苦干是不够的,品牌的成功营销,一定是基于某个战略制高点。

战略制高点是品牌走向成功的关键,也正是品牌与品牌之间的战略区隔点。

很多品牌同样导入整合营销策划系统,为什么其市场表现却截然不同呢?从系统化程度来讲也许谁也不必谁差,最大的区别,已经不在于谁的方案更全面或更有创意,而是谁的方案更有战略高度。

100面旗帜插在平地,不如1面旗帜插在山头,就决胜市场的营销威力而言,100个平庸的战术营销点,不如1个杰出的战略制高点。

如何在营销系统中找到一个具有超越行业现有水平的营销点,并将其开发为战略制高点,是竞争制胜的关键。

篇2:高山战略的竞争力钻石结构

冰雪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冰雪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和经济部门的总和, 包括冰雪体育用品和冰雪体育服务两部分, 而关于“产业竞争力”这一概念, 国内外的学者对此理解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 因此理论界对“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没有精确的界定。笔者根据上述观点, 纵观历史纵深, 对冰雪体育产业竞争力定义如下:指冰雪体育产业相对其他非冰雪体育产业以及其他国家的冰雪体育产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综合素质。

2、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钻石模型分析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 一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取决于该国关键产业的竞争力, 而关键产业的竞争力又受到该国经济环境的作用。一国国内环境对产业竞争力影响最大、作用最直接的关键因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及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内生因素, 这四个因素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再加上政府和机遇两个辅助性的外生因素, 就构成了经典“钻石”模型, 对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产生起决定作用。

2.1、生产要素分析

生产要素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基础要素, 另一类是高级要素。基础要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劳动力等;高级要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专业人才等。

(1) 基础要素分析。黑龙江位于中国最东北部, 冬季雪量大、雪期长、雪质好、生态环境好、坡度适中, 为冰雪运动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优良的冰雪资源为黑龙江发展冰雪体育产业带来无与伦比的优势。

(2) 高级因素分析。目前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 高速公路突破了4000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超过5460公里, 民航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200万人次。但是冬季过于漫长, 冰雪覆盖, 影响了道路可通行性。黑龙江省有关冰雪体育产业的人才匮乏, 仅冰雪体育管理人才每年缺口近千名。

2.2、需求条件分析

市场需求包括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对产业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 国内需求。北京市和张家口市已经提出申办2022年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北京举办冬奥会将带动中国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趁着京张申奥的东风, 冰雪体育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滑板、滑雪、冰球、冰壶等运动目前越来越被国人接受。冰雪运动和冰雪体育用品是捆绑在一起的, 冬季项目的产业化程度比夏季项目高。总体来看, 国内市场对冰雪体育服务业和冰雪体育用品业的需求还是十分广阔的。

(2) 国外需求。欧美发达国家对冰雪运动的喜爱众所周知, 随着黑龙江冰雪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完善, 冰雪旅游大省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3、相关及支持产业分析

波特认为相关与支持产业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单个一个企业或产业很难保持竞争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形成规模集聚, 才能充分发挥产业上下游在分享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减少物流成本、加强沟通与交流、加强集中管理等方面的集群效益。冰雪体育产业包含了旅游、餐饮、住宿、服饰、器械、运输等各个行业。

2.4、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分析

总体来看, 黑龙江已经拥有一批初具规模的滑雪场和体育用品企业, 但是产业集中度较低, 处于分散、无序竞争状态, , 属于粗放型的低效增长方式, 缺乏集约型的资源整合。从企业战略来看, 多数企业的战略目标不够清晰, 经营单一, 跟风投机心理异常严重, 开发新品常常跟踪市场上销量较好的品种进行低水平仿制, 缺乏专利和品牌意识, 形成了生产同质化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局面。从同业竞争来看, 黑龙江省滑雪场存在同质化的现象, 从滑雪场的选址特点、规模设计、开始建设到投入使用后的经营手段都及其相似, 大打价格战, 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中。

2.5、政府和机遇分析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 促进健身休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制定冰雪运动规划, 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地, 促进冰雪运动繁荣发展, 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整体来看, 政府积极扶持冰雪体育产业, 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利好环境已经形成。从机遇来看, 第一是宏观经济的复苏, 2008年的金融危机致使冰雪体育市场的低迷, 产品滞销, 部分中小企业和滑雪场倒闭,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行业整合, 优胜劣汰, 人才、资源等向优势企业转移, 增加行业内企业规模, 提高了竞争力, 近两年来宏观经济转好, 给冰雪体育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良机。第二是北京--张家口申奥, 使冰雪体育运动受到热捧, 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完全可以借此东风, 迎来巨大发展契机。

2.6、钻石模型分析小结

从生产要素來看, 基础要素方面, 黑龙江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地域优势和成本较低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这些将是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高级要素方面, 基础设施虽逐年完善, 但是冬季冰雪覆盖, 道路难行以及专业人才匮乏, 教练员水平层次不齐已经成为制约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需求条件来看, 由于冰雪体育运动在国内逐年加热, 国外游客入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 国内外市场未来的需求空间很大;从相关支持产业来看, 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服装、器械等行业同先进国家任有较大差距。从企业战略、结构与同行竞争来看, 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集中度低, 企业战略目标不清晰, 生产同质化, 处于分散、无序、粗放型增长态势, 产业内部企业间呈现竞争过度、合作不足的现状。从政府来看, 国家出台了利好政策, 鼓励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机遇来看, 宏观经济的复苏, 北京-张家口申奥, 都为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提升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3.1、完善高级生产要素, 促进跨越式发展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依靠基础生产要素得到了较快发展, 但是如今面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 基础生产要素的优势已不起决定性作用,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要实现从基础生产要素向高级生产要素的转型。高级生产要素主要是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根据黑龙江省的特点, 可以采取依托体育学院和部分有实力的师范大学体育系, 培养中高级冰雪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3.2、整合、优化资源,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政府要加强对冰雪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和协调。推动冰雪体育用品产业园区和冰雪体育运动场所的有序建设, 可以根据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企业产品聚集等情况进行冰雪体育产业的布局, 完善园区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 吸引中小企业前来聚集, 将“多、小、散、乱”的无序竞争局面转向“专、精、特、新”的集约型增长方向, 建立冰雪体育产业集群, 并在产业园内对专业服务、配套产业等各功能机构进行合理布局, 打造功能齐全、运转灵活、效率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冰雪体育产业集群。

3.3、创新营销方式, 搭建营销平台

篇3:高山战略的竞争力钻石结构

中国的技术标准战略目标

中国技术标准战略的核心任务是要提高中国技术标准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根据官方的规划,中国要在2020年左右彻底扭转其国际市场上标准进口国的地位,成长为一个技术标准输出国。简而言之,中国的技术标准战略要使由中国企业发起、由中国政府支持的技术标准获得市场的认可,突破原有技术标准结构下的市场限制。另外中国要参与到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权力核心中,在未来技术标准制定的游戏规则中发挥中国的影响力。

中国技术标准战略面临的权力限制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IPE)角度看,技术标准的全球竞争是一场国际范围内的权力游戏。

标准、编码与权力

标准的建立,提高了关于产品和工艺信息的编码化。当技术标准作为一个社会的公共产品出现时,它使不同要素或系统之间通过遵守共同的标准体系而实现兼容互通,它构成设备系统有效运行的前提,有助于降低厂商之间、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信息成本,起到了规范技术发展和提高经济活动效率的作用。但当技术标准是以产权面目出现,以竞争的方式出现时,其权力的意含更加浓厚。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标准作为共同的编码使无数一致化的单元构成了庞大的网络系统。Garcia 和 Burns 认为,标准建构了为共同认可的一组含义、文字以及规则,它能够引导行为并规范相互关系。标准通过高度压缩和简略的格式赋予重要的信息以形式。通过彰显机会和限制选择,标准使交连互动成为可能,减少了交易成本,增加了系统元件的价值。

曼纽尔·卡斯特(Maunel Castells)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阐述了编码与权力的关系。他说,真正的社会支配源自下列事实:即文化编码已经嵌入社会结构里的方式,使得持有这些编码便形同开启了通往权力结构的道路。技术标准就是一种技术体系中的体现权力的编码。技术标准是人类生产和消费关系从工业时代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一种权力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了控制和限制,是人类权力斗争达成的契约。这种契约有助于巩固存在于技术领域中的权力关系。

观察全球市场竞争,技术标准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力是显著的。仅靠创新、设计领先和价廉物美都无法保证一个企业或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占优者属于那些能够创建技术标准并获得市场认可者。那些能够创建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并控制广泛的、快速流动的、竞争性生产市场的经济行为体可以获得国际竞争力。

微观权力视角下的技术标准竞争

可以看出,全球技术标准竞争的主要战场在信息产业。一方面信息技术产业是高附加值产业,是当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依靠;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及其产品有一些权力结构特质的技术特性和经济特性,这些特性使得技术标准更显示出权力特征。

根据熊彼特(Schumpeter)竞争理论:创新来自于个人的企业家精神和厂商的研发投入,能鼓励他们继续下去的是超额利润的激励。如果模仿使技术得以扩散,超额利润就会下降。为此,技术的拥有者让技术投入并不大的标准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早期通过较低的价格和市场占有策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采用其标准的系列技术产品,从而建立了安装规模。路径依赖可以使用户的转化成本提高因而被锁定在永久消费者的位置上。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化,提高了模仿的产本,让其他的竞争者很难从他们手上获得市场份额。

知识产权化的编码保证了技术优势可以获取暴利。标准相对于核心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一个载体。对技术标准的控制就是对载体的控制。实际上在通用的科学知识和个人掌握的知识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边界,但知识的拥有者一定要控制这个边界。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实际上为其核心创新划出了一个控制利益溢出的边界。“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反映出这样一种权力结构。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争夺在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了许多事实标准。跨国公司不愿将其公共产品化,反而将技术标准和专利紧密相连,让其成为具有明确产权特征的商品性的代码,技术标准变成跨国公司拓展权力和财富的新工具。

宏观权力视角下的技术标准竞争

技术标准属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结构性权力(structural Power)。结构性权力是指能够决定事情如何完成的权力,决定框架内游戏规则的权力。也就是说这样一种权力并不直接决定物质权力的多寡,而是决定了财富和物质权力汇聚的方式。技术标准成为一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

谁掌握了标准制定权,谁的技术就很有可能成为国际技术标准,谁就掌握了国际市场上的操纵权。为此发达国家始终把国际技术标准战略作为经贸战略的核心,把领导、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运作作为实施自身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美国、日本千方百计地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主动权和发言权,竭力在国际标准中体现本国利益。欧洲一直企图长期控制国际标准化组织,并不遗余力将本国标准变成国际标准。美国在几个主要的技术领域重点承担或从事ISO、IEC秘书处的工作,努力制定出体现美国技术的国际标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专家认为:“如果美国公司不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它们就有可能发现国际标准的编写是为了符合它们竞争对手的产品的规范的”。

新的技术领域的技术标准的形成和确立,超越了标准本身的技术特征,它涉及到市场主体间技术、经济和政治的动态博弈程。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巩固自身在国际标准体系的地位的同时,进一步限制其他国家创新的可能,增加其技术和经济上的依赖度和依附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技术标准的所构成的技术依赖可以衍生出经济依赖,并扩展到政治依赖。所以技术标准可以说是一种国际间的权力。

从国家和地区关系看,技术标准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或经济问题。在技术时代,它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权力和财富分配体系中地位的重要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些重要行业是否具有制定技术标准和推行技术标准的能力,决定了它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中国技术标准战略面临的权力结构限制

对于中国企业和企业集团来讲,能在世界主要市场上占有并推行某个系列的技术标准,也就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权力和财富的扩充。尽管中国在技术标准体系中处于竞争的相对弱势,面临着巨大的权力结构限制,但中国不愿意主动放弃竞争。

中心国家和处于产业垄断地位的跨国企业往往是该空间的主导和首创者(first mover),掌握着标准制定、信息资源分配、利益保护等多方面的权力,它们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其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权力和财富占有的合法性。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是由技术元件构成,而中心国家是技术产品和技术标准的主要提供者和技术平台的拥有者。在信息技术领域,“先入为主,先行为法”是一条准则。技术跟随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上述权力结构的限制,在全球新财富的分配格局中处于弱势。

相关技术标准的国际组织,是信息技术时代全球技术秩序的维护者,是全球信息技术设备互通、兼容,信息交流畅通的重要保证者。由发达国家为主体的技术标准国际组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在维护发达国家及其技术企业的利益,对于技术落后国家和技术新兴国家的利益和正当要求加以限制。

除了相关国际组织的限制外,现存的国际贸易体制也压制了技术新兴国家的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1995年WTO/TBT协议规定:各国制定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时,应以已有的国际标准为基础,各国制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得对国际贸易形成壁垒。这样一个协议规定的指向是全球化,是贸易的自由化。但是它也十分明确地表明了对已经形成的技术标准的权力结构的确认和保护。协议中规定的已有国际标准大多为欧美日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所拥有,而新兴技术国家任何技术标准的出台都会与现行的标准,或发达国家正在研发的标准相抵触,国际贸易体系的规则都有可能以限制贸易自由化为由加以处罚。

以拥有技术标准的基本能力衡量中国技术标准战略

拥有技术标准的四个基本能力

1、规模生产能力。巨大的产业规模决定了快速打开并占据市场(fast-marketing)的能力。生产者在创建技术标准时要一次性打开市场,而且有能力建立系列标准,并通过几次更新换代将市场占据。

2、技术创新能力。事实标准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赢得。技术标准并不独立存在,它一定是依附在某一系列技术产品之上。技术标准的制定一定要与技术开发、自主创新相结合,要以自主的知识产权作支撑。离开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3、巨大的市场容量。一个标准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市场的大小和容量。市场对于标准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托盘,只有符合市场的标准才能被托起;只有被巨大市场托起的标准才具备与其它标准竞争抗衡和对市场准入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

4、国际上讨价还价的能力。在一个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技术标准能否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往往要看有没有一个坚强的政治支撑。美国拥有自主技术标准的企业需要美国政府为其在全球进行服务。一方面我们看到许多美国大公司依靠技术标准开放与许可证颁发来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美国总统每次出访几乎都以跨国公司母国政府的角色与他国进行所谓知识产权的谈判,要求对方国家让步。

中国技术标准突破权力结构限制的策略

以上述四个能力来考察中国技术标准战略,可以说中国都具备,但都不充分。中国的信息产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很大增长,但还不足以维持一系列标准在市场的长期生存。中国拥有一个巨大的且统一的市场,但全球化时代,全球市场已经连成一片,而且中国技术标准战略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仅仅保住中国国内市场,而是要获得国际市场的份额。中国经济发展,国力提升,中国在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中影响力增加,这些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技术体系中讨价还价的能力,但国际技术体系中固有的结构还制约着中国的博弈能力。技术创新以练内功为主,市场竞争力和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都是在与国际现行权力结构做博弈。中国企业在国际技术标准体系中的地位只能通过符合权力结构的长期博弈逐渐得到改善。在这个长期博弈过程中,应当注意合理地运用策略。

技术标准战略的成功必定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失败-再努力”的过程积累而成。博弈的过程也就是国际体系接受中国标准的过程,申请技术标准的国际认证本身是能力的象征。中国技术标准的重点不是取代现在通行技术标准,而是使自己的标准在未来新的技术系统中为世界接受。此前的一切失败的博弈都可视作生存能力的训练。在全球技术标准界中,中国是一个新来者。站在技术先导国家的立场上看,这样一种战略是对原有权力核心的挑战,意味着在原来权力结构下的利益会出现重新分配。中国的技术标准战略是因制约而产生动力,而战略的实施必将遇到更大的制约。原有体系中几乎所有的权力掌握者都会对中国参加竞争产生排异反应。中国技术标准战略会引发外国以及国际组织对中国联动的施压。当然中国政府也可以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反制。中国政府通过使用附加值税、政府采购和采用本国技术标准等手段在中国市场博弈,但这些仅仅是讨价还价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中国技术标准战略有突破重围的含义,但绝不是藐视游戏规则,而是在学习并利用游戏规则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服务。挑战权力核心成员不挑战权力结构本身。承认现存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合理性的一面,通过有效采用国际标准,提高中国产品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特别是未来新的技术系统和针对华人消费市场的技术标准,使国际标准更多地反映中国企业的利益要求和技术特长。也就是说,在全球制定技术标准的体系中,中国以及中国企业,对于目前已经成型的技术系统,要从规则的遵守者做起;而对于未来技术系统,特别是中国为主要消费市场的系统,中国的企业就要成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者。

中国的技术标准可以以本国企业为核心,但不能以企业的国家归属作为边界。中国市场是开放的,是与全球市场连通的。只有开放的标准才可能避免技术民族主义之嫌,避免出现西方企业和国家群起而围之的局面。中国的技术标准战略不能以民族企业为“我群”,以西方企业为“它群”。市场接受度是技术标准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西方的厂商中也有反垄断的竞争者。当他们将与中国技术标准联合作为他们的市场开发战略时,中国技术标准战略就打破了所谓的技术民族主义的魔咒。中国的市场本身不是封闭的,不能要求所有的国内企业拒绝采用已经获得认可的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和销售。鼓励西方的一些企业从采纳中国技术标准中获得利益。而且西方企业如果采用中国的国际技术标准,也有助于中国企业获得中国以外的市场份额。中国政府也应当运用技术法规、标准认定等手段,扩大标准的使用范围,鼓励国外企业采用中国企业起草的新系统标准,减少标准的国家界限。

中国技术标准战略一定要重视企业的角色。而企业除了依靠政府的支持外,一定要培养自身参与全球技术标准竞争的能力。企业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锁定广大的用户,并使技术后来者必须以此为标准进行相关生产。在市场力推动的基础上,政府积极配合提供公共服务,这样的技术标准战略才可能有很好的市场适用性。

篇4:高山战略的竞争力钻石结构

关键词:社会竞争战略,社会责任,组织结构

一、社会竞争战略的企业组织结构重构

1.企业社会责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模型

实现企业各个层面上的社会责任战略目标, 必须构建相应的组织结构, 为企业各个层面上的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提供组织保证。在这种组织结构中, 社会责任经理的作用最大。社会责任经理的主要职责包括:第一, 社会责任经理是保证企业社会责任总目标实现的第一责任人, 以企业社会责任总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核的根本依据;第二, 通过对经济责任经理、法律责任经理、道德责任经理和慈善责任经理工作的协调、指挥和控制, 确保通过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的有效承担, 在资源耗费一定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开展各项社会责任活动的绩效;第三, 整理、分析和利用社会调查和预测、社会审计、社会问题调研等各种手段所收集的信息, 了解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和各社会群体对企业的期望, 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采取主动行动, 对社会责任领域相关问题的动态变化具有较强的洞察力。

经济责任经理、法律责任经理、道德责任经理和慈善责任经理的主要职责包括:第一, 各责任经理分别在社会责任经理的领导下对各自工作范围内的具体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负责, 并以各自的具体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对其进行业绩考核的根本依据;第二, 基于对各自工作范围内的相关环境变化的信息优势, 各部门责任经理应积极、及时地向社会责任经理报告涉及该部门工作环境变化的充分的、高质量的信息, 并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责任经理决策失误的概率。

2.企业的矩阵型组织结构模型

为解决理想的双重平衡式矩阵型结构在实践中的应用局限性。国外企业较为成熟的做法是用一个经济指标即员工的奖金来管理。出现了以职能主管职权为主线的职能式矩阵型结构和以项目主管职权为主线的项目式矩阵结构。

矩阵型结构能够弥补对企业仅根据不同的管理职能进行单一划分所带来的缺陷, 把各种企业划分的好处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对企业进行地域上的细分, 就可以针对各地区市场的特点展开高效工作;而通过对企业产品的划分, 对每一种产品, 就会有一个人即该产品经理能够非常了解这个产品在各地表现出来的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产品管理工作。

跨国公司一直是成功实施矩阵型管理的领头羊。矩阵型管理模式给这些公司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首先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共享。比如:在矩阵管理中人力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研究表明:一般用这种管理模式的企业能比传统企业少用20%的员工。其次是提高了企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企业能在最短时间内调配人才, 组织成一个团队, 把不同职能的人才组织在一起。最后是该管理模式能使员工有更多机会接触本企业的不同部门, 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3.基于社会竞争战略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型的构建

在构建了社会责任管理所要求的组织机构模型和发展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基础上, 适应企业社会竞争战略转型的需要, 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重构。

在这种新型的组织结构中, A、B、C、D各区域经理以及商品竞争经理和社会责任经理直接向总经理负责, 共有三条指挥线。一是针对不同区域的市场特点按区域进行管理的指挥线, 即总经理、各区域经理、各区域部门经理;二是按传统职能部门进行管理的指挥线, 即总经理、商品竞争经理、研发和营销等传统部门经理;三是适应为实现社会责任目标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进行管理的指挥线, 即总经理、社会责任经理以及经济、法律、道德、慈善等各社会责任部门经理或总经理、社会责任经理以及A、B、C、D各区域社会责任经理。

该重构后的组织结构与传统组织结构的明显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在该组织模式中增加了为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目标所需要的管理职务和职能部门, 而不像在传统的组织结构, 缺乏对社会责任进行管理的专门职务和部门, 从而使重构后的组织机构满足了企业由商品竞争战略向社会竞争战略转型的需要。二是该方案具备矩阵型管理的优势, 三条指挥线上的各部分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 便于不同部分的分工协作, 提高了企业各部门整体协调性。另外, 该重构后的组织结构提高了企业内外信息传递的效率, 使信息传送更加及时有效, 提高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二、社会竞争战略指导下的重构后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势分析

1.上下级之间以及同级不同部门之间协调更加便利、运行更为灵活。基于社会竞争战略建立起来的新型组织机构则利用了矩阵型结构管理的优势, 采用了三线管理模式, 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 削减了中间层次, 使决策层能够近距离贴近执行层。这种新型组织结构能够使企业从社会竞争的角度, 随时对商品竞争战略和社会责任战略在高度融合统一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能够使企业准确、及时把握股东、顾客、政府和其他社会公众快速多变的期望和需求, 通盘考虑使各利益相关群体满意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不断进行动态演化, 对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响应。

2.将主管社会责任的管理职务和部门独立出来, 使企业从战略的高度看待社会责任问题得到真正落实, 拓展了企业竞争的战略空间和战略要素, 提高了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益, 也使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在社会竞争战略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新型组织机构内, 社会责任经理是社会责任的真正管理者。从战略的高度看待社会责任问题, 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与商品竞争战略进行高度融合, 在社会竞争战略的范畴内, 充分利用两个领域 (商品竞争市场和社会环境) 的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紧密围绕价值驱动因素和成本驱动因素进行有限资源的高效配置, 在保证活动之间互补性和一致性的条件下, 进行产品和流程创新, 优化企业的价值链和供应链, 构建企业的商品竞争战略;同时将处理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关系的意识和相应策略与企业的竞争战略在资源消耗、活动配备、流程设置、组织结构选择、组织文化认同等方面进行高效兼容和一体化, 从而形成一种综合力量来制定并推行一个整合的战略性计划。这是企业实现商品竞争和社会责任双重战略目标, 同时也是获取股东、顾客、政府和其他社会公众等的多方支持, 进而拓展竞争优势来源渠道, 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

3.重构后的企业组织结构不仅体现了创建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客观要求, 也形成了通过日常的管理活动在企业内部传播、渗透企业文化的基本途径。根据企业文化管理学派的观点, 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有七个:战略、结构、制度、人员、管理作风、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 它们之间相互关联, 而共同的价值观 (即企业文化) 是核心。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 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 还要对社会负责;企业的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 还应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企业不仅是“经济细胞”, 而且是具有伦理属性的“社会公器”。这些理念体现了当代先进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而在社会竞争战略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新型组织结构正是上述先进企业文化在组织结构上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王亚刚, 席酋民, 荣卫东.企业政府关系与企业社会责任: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战略创新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10) :98-107.

[2]邵景波, 魏强, 宁淑惠.基于顾客资产理论的企业组织机构构建[J].学术交流, 2005 (9) :120-124.

[3]林海斌, 王安庆.新形势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思考[J].党政干部学刊, 2010 (1) :47-49.

[4]王德中.管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73-75.

篇5:高山战略的竞争力钻石结构

摘要:产业链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探求其形成的原因有助于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竞争经济学之钻石模型为依据,以最具典型的宁波北仑模具产业为切入点,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撑产业、战略结构等方面对宁波模具产业的竞争力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宁波模具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借以为政府决策及企业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宁波模具 竞争力 钻石模型 政府决策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形。宁波是我国模具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十五”期间宁波模具业一直以25%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远远高于全国12%~15%平均发展水平。2008年宁波模具产业在国内原材料上涨,用人成本增大、美国经济不景气及国家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下,许多模具企业都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宁波模具产业具有机制灵活、生产高效的特点,模具产业的发展及调整完全是依靠市场的个体行为。通过企业决策者个体的自组织调节达到整个模具产业的自我优化与结构调整。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及中国投资环境的日趋改善,越来越多的国外模具企业开始向中国转移。宁波作为临海工业城市,位处长三角南翼,成为外商的首选之地。模具企业也面临着空前的内忧与外患。本文以竞争经济学之钻石模型[7]为理论根据,以宁波模具产业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进行模具产业链发展研究,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战略结构等方面分析宁波模具产业的竞争力,力图从中找出应对产业调整的机遇及应对策略,从而为企业及政府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

1 竞争经济学之钻石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并提出钻石模型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与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术或投入相关的公司。他认为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优势有重要影响:一是集群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二是集群可以推动创新,为将来的生产率提高作好准备;三是集群促进新企业和新服务的形成。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而这种产业竞争力来源于产业的国内合作而不是国内竞争,它是通过一个高度的本地化过程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钻石模型认为产业竞争力是由生产要素、国内市场需求、企业战略与结构和同业竞争等四个主要因素,以及政府行为,机遇等两个辅助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前四个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构成钻石模型的主体框架。四个因素之间彼此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决定产业竞争力的高低。

2 宁波模具产业竞争力分析

以宁波模具产业为研究点,以钻石模型为依据对宁波模具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可用钻石模型进行分析。

2.1 宁波模具产业生产要素分析 生产要素主要指天然资源、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初级生产要素和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高级生产要素。区域产业的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决定于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宁波地处长三角南翼,毗邻东海,有海(北仑港)、陆(杭州弯跨海大桥,位于长三角二小时经济圈内)、空(有十多条航线)交通之便。宁波作为国家计划单列市,政府在通讯、信息、交通等方面投入巨大。同时作为国内较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宁波独有的商帮文化及宁波人勇于求变的实干精神为模具产业的发展与腾飞提供了精神上的基础。至2008年宁波共有高校15所,其中本科院校5所,即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宁波万里学院和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院校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得到教育部门和企业的认可。每年有近13万学生毕业,从而为宁波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后盾。为了进一步吸引全国的优秀人才,宁波一年一次的高级人才洽谈会成为筑巢引风的桥梁。同时宁波人才网,宁波招聘网、中华英才网等网上人才市场成为宁波企业重要人才库。宁波市政府对人才培养高度重视,2003年即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宁波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力争用5—8年时间培养数万名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的高素质紧缺人才,为宁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2 宁波模具产业需求分析 注塑机作为宁波装备制造业中的一部分对宁波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2006年,宁波市进出口总额422.1亿美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出口额达到287.7亿美元。其中注塑机出口交货值完成18.6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6.23%,同比销售产值增幅高出了17.44个百分点。塑料模具作为注塑机的必备装备为宁波地区的模具产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宁波还是文具之都,宁波有文具制造企业864家,涵盖了书写工具、纸品本册、五金桌面文具、文件保管用品、化工类文具、教学用具、美术用品、学生用品、办公耗材等多个大类。产品80%以上出口。著名的宁波得力集团及制笔行业的宁波贝发集团有限公司每年都需要大量的模具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及应用。小家电及厨具、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为宁波模具产业提供了平台。北仑模具企业已经为奔驰、大众、西门子、奥迪、福特、通用、马自达、摩托罗拉、诺基亚、沃尔玛、博世、飞利浦、美能达、三星、LG等世界知名企业提供优质模具产品或零件,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一方面提升了自已的设计制造及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使自已的视野更加开阔。

2.3 相关支撑产业分析 相关支撑产业的存在主要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机械和服务,以及相关产业的本地供应商。本地供应商是产业创新和升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也是它最大的优点所在,因为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应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目前宁波模具的上游配套企业主要包括模具材料供应、锻件及模架加工、热处理等,数量为15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例如北仑耀明锻造有限公司、北仑机械锻造厂、北仑兴波模具技术有限公司、北仑热处理厂等企业。国际著名材料供应商一胜百公司也于2003年落户北仑,注册资金210万美元,专业提供模具材料和热处理服务。

2.4 宁波模具产业集群的战略、结构与竞争 集群的战略、结构与竞争主要指集群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企业之间组织产品的方式,企业的管理模式,各个企业的产权结构等。现代模具不仅形状十分复杂,而且技术要求更高,用传统的模具制造方法显然难于制造,必须借助于先进制造技术才能达到技术要求。宁波模具产业主要处于中低端,高端的模具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按照资金类型分布如表一所示。个体户企业占整个企业数量的65.45%,这一庞大的数量主要集中在规模很小的公司,如只加工一道工序的小工厂。这一类企业以利润为导向,在创新及技术上不会有大的作为,同时也容易形成同行恶性竞争。独资企业占16.91%是宁波模具的主力军,该类企业有很好的技术积累及固定的客户,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有改革及创新的迫切需求。由于经过了个体竞争的洗礼,所以产业结构分工比较明确,与同行之间无恶性竞争。是产业链形成的主要力量。

2.5 政府及机遇 1997年国家针对模具行业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实行对重点企业增值税70%予以返回的办法。2001年,宁波北仑区共有车灯、精鑫、鑫达、辉旺、东雄、东海、燎原等7家公司享受了这一政策。2003年公布的168家扶持企业名单中,宁波38家(占全国22.5%),宁波北仑共12家企业享受这一政策,其中大碶街道有10家。自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对全国230家模具企业生产销售的模具产品实行先按规定征收增值税,后按实际缴纳增值税额退还50%的办法。宁波有50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6]152号文)。自1998年起,宁波北仑区委、区政府决定对模具企业实行财政补贴,并对模具企业引进先进设备予以专项补助。

3 宁波模具产业发展对策

从前述的钻石模型各因素分析中可知,宁波模具产业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在新的形势下,模具企业要抓住机遇,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及时准确的掌握模具市场的需求,共同承担宁波北仑模具行业发展的责任。模具行业内部具体的应对措施有:

3.1 根据模具企业自身条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大力发展和推广模具制造新技术,深化CAD/CAE/CAM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提高标准件的覆盖率,提升模具产品的档次,缩短产品的试制和供货周期,提高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的设计制造水平。

3.2 抓住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北仑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外资的吸引力,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参加国际展览,与国外采购商合作,建立国外销售渠道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从国际合作中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北仑模具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开拓国内模具产品市场,向产业链相关行业,如汽车行业、军工行业、医疗器械行业、日用品行业等方面开拓市场。

3.3 模具技术人才紧缺是北仑模具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要积极与研究机构和高校合作,发挥不同单元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点,探讨培养模具产业人才机制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切实解决人才问题。考虑可从模具企业和研究机构要建立长期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两个方面来着手解决问题。

3.4 政府出台相关经济政策,推动模具产业集聚步伐,以现有模具基地为基础,引导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产品、信息链、技术服务链,提升模具开发、设计和制造能力。促进模具生产往标准化、专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扩大产业规模。

4 结束语

本文以宁波北仑模具产业为研究对象,以竞争经济学的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分别从生产要素、需求分析、相关支撑产业及政府机遇等方面对宁波北仑模具产业进行系统分析,一方面探究模具产业链形成的原因其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及模具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企业及政府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周永泰.“十一五”振兴模具工业的途径与对策[J].机械工人冷加工. 2005年第7期.

[2]蔡紫金.我国压铸模制造的现状与发展[J].模具制造.2004年7期.(2003年数据).

[3]宋才飞.中国压铸发展概况与模具市场[J].2007发表.(2006年数据).

[4]周永泰.2007年上半年我国模具进出口情况分析.中国机械与金属工业.2007年11月.

[5]周永泰.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塑料模具业.国外塑料[J].2007年25卷第5期.p45~46.

[6]周永泰.中国模具工业的现状与发展.电加工与模具[J].2005年增刊.

[7]吴春芳.深圳模具业的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2007年.

篇6:高山战略的竞争力钻石结构

一、新疆资源禀赋优势

自然资源是经济地域发展的内因和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开发模式直接影响到经济地域的类型及产业结构。

(一) 光、热、水、土资源

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全年太阳能辐射量和年平均日照时数均位居全国前列, 而且其日照时间长, 昼夜温差大, 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新疆全年可采水量约为1136亿立方米, 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值的2.2倍, 而目前水资源利用率仅为25%。此外, 作为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后备地, 新疆人均占有耕地3.08亩, 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倍。其中, 牧草天然地总面积5111.37万公顷, 仅次于内蒙古居全国第2位。

(二) 矿产资源优势

新疆是中国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 矿产种类全, 储量大, 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已勘探的矿产有138种, 占全国已知矿种的80.7%, 居全国第2位。新疆拥有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矿、锰矿、铬矿等多种矿产;发展盐化工的石盐、芒硝、钾盐等。此外, 丰富多样的非金属矿产为发展轻工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 能源资源优势

新疆石油资源量208.60亿吨, 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0%, 现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2位, 未动用石油储量居全国之首。天然气资源量为10.30万亿立方米, 约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新疆的煤炭地层面积预计为307万平方公里, 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 占全国总量的40.7%, 居全国之冠。

二、基于资源优势的新疆产业结构现状

丰裕的自然资源为新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形成提供了先天的基础, 因此, 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 积极发展资源优势产业是新疆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资源合理配置的结果, 这也使新疆逐步形成了资源型的产业结构。

(一) 新疆产业结构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产业结构依次经历了“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过程。农业在新疆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 而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但就产业构成来说, 新疆产业结构的资源性特征十分明显, 产品缺乏竞争优势。造成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以资源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新疆产业发展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资源丰裕的地区容易从资源本身的优势出发, 走“资源———技术———市场”的发展模式, 而不去考虑资源进入市场后有无优势。随着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这种禀赋差异的分工会被强化, 类似于“马太效应”, 这种分工会使当地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低级阶段。

其次, 产业竞争力的缺失导致资本积累过少, 资源禀赋结构升级缓慢, 从而使得产业结构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资源不一定有市场, 有市场不一定有竞争优势。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 原先的禀赋优势将逐渐被弱化。而新疆长期依靠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使产业集中在资源密集领域, 产品缺乏竞争优势, 从而影响了资本积累, 最终导致新疆产业结构处于低级层面。

(二) 新疆各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1. 第一产业结构现状。

新疆生态环境脆弱, 属于典型的绿洲农业, 从土壤和气候适宜性来看, 其潜力也应在林牧业和棉花等经济作物上。从表1中可以看出, 新疆狭义农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5个百分点, 而林、牧、渔业却恰好相反。与此同时, 从表现产业专业化的区位商来讲, 新疆农业发展有着地域专业化特性, 而作为全国第二大牧区, 新疆畜牧资源十分丰富, 但其专业化发展却不尽人意。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2. 工业内部结构。

新疆在走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同时, 没能有效培育竞争优势, 多数工业以资源密集型为主, 使得新疆长期处于资源数量比较优势, 而资源效益比较劣势。如表2所示, 新疆资源型重工业无论在比重和专业化程度上都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而产品附加值高、能吸纳更多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轻工业却恰好相反。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重工业偏重, 轻工业偏轻, 产品技术含量有限等现状, 而且影响到资本的有效积累和工业结构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第二产业引致需求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下游第三产业的顺利发展和整个产业结构的有效提升。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第三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上游产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若第一、二产业创造的经济剩余多, 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高、层次广, 对第三产业要求也相对较高, 带动作用也较强;反之, 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会失去动力。新疆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第三产业发展, 致使第三产业内部传统产业占主要地位, 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由此可见, 没能将资源禀赋及时、有效转化为竞争优势是新疆产业结构无法顺利升级的根源, 也将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优化新疆产业结构的关键在于竞争优势的培养。而舍弃以资源开发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 选择以竞争优势为导向, 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通过积极累积资本、优化资源禀赋结构是比较符合目前新疆资源和产业结构现状的。

三、竞争优势导向的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竞争优势导向发展战略是将比较优势与新技术相结合, 在充分发挥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实现与优势资源的有机结合, 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迅速提升。其涵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要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其次, 比较优势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因此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脱离这个基础。

(一) 依靠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竞争优势, 实现新疆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加快培养产业竞争优势。而发展竞争优势需要解决两个矛盾:一方面, 根据先天资源禀赋, 新疆具有自然资源比较优势, 然而这种优势在区域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就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必须利用这种优势。所以, 如何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是研究的重点。

资源禀赋不会直接成为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 要将其转换为竞争优势需要有个过程, 而转换的关键在于新技术与优势资源相结合, 由此产生真正的竞争优势。如果进一步考虑引进生产要素, 则应是资金、人才、新技术等同丰裕而廉价的优势资源相结合, 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时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同是高新技术产品, 在资源优势区域生产的成本远低于其他区域。结合目前新疆资源优势突出, 产品附加值低等特点, 应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与资源相结合, 逐步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二) 优化资源禀赋结构, 以资源禀赋结构带动产业结构

一个区域的最优产业结构取决于该地区的资源禀赋结构, 资源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这一点来说, 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而资源禀赋结构主要指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所构成的集合, 其中, 除了资本可以在不同区域间有较大的增长差异外, 剩余要素通常都是给定的。因此, 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实际上是指提高资本的相对丰裕程度。

区域经济若按当地优势资源发展, 其产业发展也相应地具有优势, 所产生的经济剩余就越多, 资本累积能力肯定更强。随着资源禀赋结构中相对优势资源的换位, 资源从初级结构晋升为高级结构, 最终促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新疆是典型的以自然资源为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结构, 然而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还要动态发展优势。具体而言, 就是要完善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并最大化发挥其能效。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培养高科技人才等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进而累积高级要素, 不断转变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陈闻君, 胡序勇.基于区位商分析的新疆产业结构特征及响[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0 (5) .

[2]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 (6) .

[3]林毅夫.优化产业结构要依据比较优势[J].经济学文摘, 1999 (2) .

[4]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篇7:高山战略的竞争力钻石结构

关键词:新疆;棉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4-0043—04

伴随着世界纺织产业的升级演化,纺织产业工业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向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如我国大陆、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等地。同时,国内纺织产业出现由东向西的“产业梯度转移”的发展趋势。纺织产业将呈现新的布局。新疆发展棉纺织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丰富的原料资源和煤电气等能源保障优势、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的地缘优势、独特的区域民族特色等。新疆应抓住机遇。把有利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和产业的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一、新疆棉纺织业发展现状

(一)优势产业地位突出

新疆棉纺业依托棉花资源条件,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量规模从2000年的182.8万枚环锭、4.5万头转环纺,增加到2008年的360万枚环锭、8.7万头转环纺,分别增长96.9%和93.3%。棉纺织业已经成为自治区纺织工业中具有较强潜力的优势产业。

(二)产业布局逐步集中

新疆纺织工业的分布以首府乌鲁木齐为中心,沿南北疆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干线的重点城镇、原料产区、边界口岸延伸。“十一五”期间,已初步形成乌昌地区、库尉地区、阿克苏——阿拉尔地区、石河子——奎屯地区及喀什地区等五大纺织产业聚集区域,这五大区域的棉纺生产规模已占到新疆总能力的91%以上,成为拉动行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三)经济成分多元化进一步发展

新疆国有纺织企业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成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企业。同时,一批民营、外资资本的介入,也给纺织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行业整体经济实力。到2006年。自治区纺织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已从2000年的63%减少到37%,国有经济比重从86%下降到58%: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比重从14%上升到42%,非国有经济实现的销售收入比重已达到56%,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

(四)纺织品出口规模扩大,结构失衡

新疆棉纺织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初加工产品多。档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少,缺乏国际品牌支撑,出口商品很难占领高端市场,导致出口产品结构失衡。新疆纺织出口规模逐年扩大。但出口产品品种单一,主要商品为棉花、棉纱、棉布、地毯。出口产品结构以原料和半成品为主,出口产品国际竞争优势难以长期维持。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波特的“钻石模型”是分析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宏观分析工具。它主要由4个要素组成。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及其结构以及同业竞争。下面分别分析各个要素对新疆棉纺织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生产要素因子分析

1,原料资源

棉纺织业的原料资源主要是棉花和化纤。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3,与其它各产棉省区相比,新疆在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纤维品质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从1993年开始,新疆棉花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连续十几年全国第一。棉花纤维品质方面,新疆棉花与国内其它棉区相比:在2.5%跨距方面,优于长江流域的棉花;在长度整齐度上,高于黄河流域的棉花;在伸长率、反射率和黄度上,优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棉花;在马克隆值方面,优于长江流域的棉花。而且新疆棉花在大部分衡量棉花品质的指标上也都超过国内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新疆棉花在国内棉花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和主导地位,丰富的棉纺原料为新疆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

2,能源

新疆是西部地区的能源大省,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48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7%:发电装机容量1120万千瓦。增长24%,增速居全国第5位,是全国少数几个不缺电的地区,平均电价处于全国中低水平。另外,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其价格不到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半,若采用自备电厂发电,动力成本则会更低。因此,新疆发展棉纺织业的成本优势,源于区域内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优势。

3,人力资源

(1)劳动力资源。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在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的工资成本、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从劳动力成本看。虽然我国劳动力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但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现阶段国内纺织产业出现由东向西的“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原因。从劳动力素质看,我国纺织业职工的敬业精神、技术素质均高于国外,在综合技术、科技创新等方面与欧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但相对于亚非拉的大部分低成本国家来说却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对于新疆而言,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无论在劳动力成本还是劳动力素质方面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具有比较优势。

(2)技术人才资源。传统的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当今世界纺织业科技进步十分迅速,由高素质劳动力组成的技术人才资源在当今纺织产业竞争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新疆纺织业职工队伍技能结构中,高级工以上技术人员占O.8%,中级工也只有3%,初级工占6.2%,与国内一些企业特别是国外一些先进企业拥有45%以上高级技术技能人员、50%的中级技术技能人员、5%左右的初级工的技能结构形成巨大的反差。企业缺乏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考核,技术工人断层和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科技队伍正在逐步进入“结构式老化”,所有这些技术因素已成为制约新疆纺织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4,资本资源

2007年,新疆“纺织项目招商团”先后赴闽、沪、江浙等国内纺织业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引资,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介绍新疆的资源优势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新疆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还组织疆内企业参加了在哈萨克斯坦举办的2007亚洲商品展览会、在乌鲁木齐举办的第二届国际纺织机械暨经贸洽谈会等各类活动,扩大了对新疆投资环境的宣传,吸引了一批区外优势企业来疆投资纺织项目。此外。新疆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还为企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专项资金支持。新疆雅戈尔公司、玛纳斯澳洋科技公司、新疆华孚公司、奎屯锦业公司、昌恒公司等企业先后获得了国家或自治区(兵团)专项资金的扶持,有力地保证了这些企业相关项目的建设进度。2007年。新疆纺织业完成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投

资20亿元;其中,招商引资12亿元以上。

(二)需求条件因子分析

1,国际市场需求分析

从国际市场看,在纺织品贸易取消配额限制后,全球经济增长和全球化结构调整给中国纺织业发挥比较优势带来新机遇,中国纺织业的成本优势更能发挥,中国纺织产品国际化需求呈现上升趋势。此外。新疆与中亚五国毗邻,由于历史的原因,中亚五国的轻工业发展较为薄弱,巨大的国际市场潜力为新疆棉纺织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国内市场需求分析

我国是世界纺织品消费的第一大国,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每年纺织产品有70%以上供应国内市场,国内消费是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市场,这为新疆纺织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伴随着我国人均GDP的持续增长,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从1995年的4.5kg左右增长到2006年的14kg,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年均增速超过10%。今后人均纤维消费量仍会持续增长。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长到3000美元时,纺织品的消费将进入快速膨胀阶段,尤其是纤维消费。纤维消费水平与人均GDP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纤维消费量越大。

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国家各项支农措施力度加大,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将在农村逐步掀起,成为推动我国纺织品消费增长的又一动力,国内纺织品市场容量将进一步扩大。

(三)相关与支持产业因子分析

产业集群在一定区域内集中了产业价值链上相互竞争和互补的企业及相关的机构,具有竞争力的相关与支持产业是影响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相关与支持产业可能促进产业创新:另一方面,相关产业的国际成功也会带动有关产业成功。目前。在浙江、广东、江苏一带已经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纺织产业集群,形成了包括纺织、染整、辅料生产、服装生产销售与纺织机械等各个领域的一条完善的产业链,已从国内著名的纺织产品集散地变为现代产业集群地。目前。新疆棉纺织企业中95%以上是单纺厂。无一户具备纺、织、染、服装等全功能的企业,产业链严重脱节、断裂。此外。纺织机械业作为纺织服装业的主要相关行业,是生产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纺织产品的重要基础,但新疆棉纺织机械制造业基本上处于空白,所需纺织机械主要靠从国内外引进。

“十一五”期间,新疆纺织产业只是形成了为数不多的纺织聚集区域。产业集群还处于孕育阶段,必将面临国内众多纺织业集群的竞争压力。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因子分析

据统计,到2006年,自治区纺织业国有经济比重占58%,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比重达到42%。非国有经济实现的销售收入比重已达到56%,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新疆棉纺织企业组织结构仍然不够合理,纺织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精,规模效益差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企业的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市场竞争战略上,当国外竞争者日益重视诸如战略联盟、并购、资源全球化配置等策略管理时,当国内先进地区正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产业集聚、提高纺织业整体竞争力时,新疆棉纺织企业由于现有的大部分纺织设备水平相似,生产的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也无明显的差距,出现总量结构性过剩的矛盾,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取胜。

(五)政府行为与机遇因子分析

自治区政府在《新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优势资源条件,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突出原料优势,坚定做大做强纺织产业,大幅提高棉花、亚麻、羊毛、石化下游产品的深加工能力,把新疆建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纺织原料和中间优质产品基地,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重要的纺织产品向西出口的贸易基地和通道。对于发展棉纺织产业,提出:抓住当前“纺织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通过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进一步理顺棉花流通管理体制。与棉纺织业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提供优惠的土地及能源供应和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实施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等措施积极推进纺织服装特色城镇规划与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步伐,进一步调整产业区域布局和企业组织结构,在集约化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提高新疆棉纺织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技术创新,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上一篇:以回味为题的下一篇:《母亲》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