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七颗钻石》

2024-05-23

听《七颗钻石》(精选9篇)

篇1:听《七颗钻石》

听《七颗钻石》

——外行评内行

语文,就像钻石一样迷人。语文课中展示给我们的文本或有趣、或鲜活、或激昂、或优美、或令人感动……总是如此地灵动,如此地富有吸引力!而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更是把文本变得更有血有肉、更立体、更丰富,使文本的精神注入师生的心里。

《七颗钻石》是一个很神奇很感人的故事,她告诉我爱心的神奇力量。

作为英语老师,对英语我算不上行家,对于语文则是完全的外行。五年多的教学生活中,唯一和语文之间的联系就是——这些年中我听过的语文课。然而,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谁能够抗拒语文的魅力呢?语文有着自然天成的亲和力:)所以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和一点浅薄的想法。

于老师的这堂课,设计很完整,思路很清晰,主旨也很突出。于老师展现了一位优秀语文教师师的功底和风度。她的教学姿态落落大方,教学用语优美精练。语音语调优美动情。以及“哈利〃波特”的创意,明了的环节,对学生的情感引导、学法指导,教师的投入状态等等——于是我认为,这堂课:好!

于老师和她的课,好的的程度,足以进一步加深我对语文的热爱。我觉得她的课:哪儿都好!她的课,已经做到了和名师名课的形似。然而我又觉得她的课:又似乎哪儿都不足够好。哪儿哪儿都对了,为什么会觉得还不够对味?我们的课,和名师名课的距离到底在哪?做到形似相对不难,要做到神似则是难上加难。我们的课的不足在哪?问题的症结在哪?——于是我觉得,这堂课:语文的韵味还不足够浓。

我心目中完美的语文课该有哪些特点?

一、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句句珠玑。不仅声音明净响亮,而且发音字正腔圆;不仅吐出的每个字都是必不可少、精确有效,而且每个词都像珍珠般优美动人;不仅情感投入,引人入胜,而且精力充沛、活力四射,以情感和活力的光芒照射着身边的人。

由于几天来忙碌的教学工作,于老师的嗓音有些许沙哑,让人觉得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激情为这40分钟绽放。加上没有用话筒,特别是在课的开始阶段,于老师的声音显得稍弱。

二、语文课中的情感流动应该是功到自然成。层层递进,水到渠成,感情自然迸发,该是像文中罐里迸涌的泉水那样令人心欢喜。课中于老师的情感引导有些生硬,较为明显之处比如:

教师:哈利·波特们,现在感动你的是谁啊? 全体学生:小姑娘。

教师:感动你的还是小姑娘吗?是吗?感动你的是谁啊? 少数学生:妈妈。

教师:对啊,是母亲,是这位小姑娘的母亲。

这是在引导学生说违心的话吗?那少数学生只能说是善于揣摩教师的用意,然后故意迎合老师。在此课的前半部分,一直刻画的是小姑娘的爱心,所以感动孩子们的就是小姑娘,孩子们一开始说了他们真实的想法。“母亲”在这个段落中是第一次正式出场,学生乍一下子还没能完全体会到母亲的爱。

三、小姑娘的爱和无私体现在哪? 给母亲水喝,值得称道吗?把水给小狗或路人喝,值得惊讶吗?平常的情况下,这些完全不值得称赞。

施与,很正常。施与他人珍贵的东西,可敬,却也不足为奇。施与他人自己最需要最渴望的东西,试问天下,几人能够做到?那才是小姑娘让我们惊叹和赞美的可贵之处。

如果教师能够更充分地烘托和刻画水的珍贵性,以及小姑娘的焦渴程度,那么孩子们一定更能够体会到小姑娘那伟大的爱心。

在这史无前例的旱灾中,万物生灵几乎都要渴死了,小姑娘该有多渴啊?为了找水,小姑娘在烈日炎炎下,在焦黄的大地上跑了那么久,她该有多渴啊?她的皮肤干了吧?她的唇裂了吧?她的喉冒烟了吧?而她的手里正捧在一罐清澈的水!喝上一口,该有多美啊!

喝吧!喝吧!小姑娘为何不喝啊?她心里在想什么呀?——

我好渴,我真想喝个够!可是——妈妈快死了,我要赶紧把水送回家给妈妈。

我好渴,我好想喝上一口,就一口!可是——小狗可怜巴巴的,已经渴的奄奄一息,一口水能救活它的命。

我好渴,真想喝上一口,这水该有多甜美啊!可是——路人还得继续赶路,他用那么信任、那么渴求的眼神望着我。

四、语文课中,各式各样的朗读常常能令人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读”在语文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份量。动情的朗读能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字的美感和文字所流淌出的情感。此课中,学生的“读”占的比重太少,而且“读”的情感也不够到位。五、一堂成功的课没有固有的模式,它一定是独具风格的。我们的课,或许无法做到如金庸般想象无限、快乐风趣,如王淞舟般满腹经纶、儒雅睿智,如窦桂梅般如诗如画、激情似雨,然而我相信,在教学道路上不断坚持着追求的语文老师们,一定会拥有自己的特色。

一点浅见,恳请多多包涵。鄙人评课只为了畅所欲言,以及表达对国语的关注与热爱。

篇2:听《七颗钻石》

七颗钻石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七颗钻石》的生字和词语,请同学们齐读生字和词语一遍,看看同学们课后有没有去复习。然后想一下,课文分为两段,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地球上发生一次大旱灾。

第二段(第2-8自然段)写小姑娘找水过程中发生的故事。2.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姑娘的故事,你们喜欢这个小姑娘吗? 同学们既然那么喜欢这个小姑娘,现在就请你们想象一下文中的水罐为什么会一次次的发生变化。

3.好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水罐为什么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首先我们看第一自然段中,花儿都凋谢了,草木都枯黄了,许多人和动物因焦渴而死去,写出了旱灾的严重,也暗示了水的重要。(作者在这里交代了故事产生的背景。)

4.请同学们找一找第二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句子可以体现小姑娘很爱她的妈妈,要动动你们的眼睛,动动脑?

词语:找哇,找哇,终于,小心翼翼地,一滴一滴地,才 句子:(1)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

(2)小姑娘小心翼翼地端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这里体会到找水的艰难,感悟小姑娘对母亲的爱。说明小姑娘很有孝心。

5.小姑娘找到水了,在回家的路上,她看见一只小狗躺在地上,伸着舌头,呼呼地喘着粗气。小姑娘非常有善心,于是小姑娘倒了一点水给小狗喝,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

6.小狗没事了,小姑娘继续走回家,因为她要赶快把水给生病的母亲喝。小姑娘回到家,把水给妈妈喝了,妈妈喝了以后,精神好多了。小姑娘非常孝顺呀,水罐再次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金水罐。

7.小姑娘走了那么远的路,好渴了,她准备喝金水罐里剩下的水了。她看见了一个过路人站在门外。过路人有气无力地说:“小姑娘,能给我一点水喝吗?”小姑娘是个无私、博爱的人,小姑娘说:“你比我更需要水,把它全喝了吧。”说着,小姑娘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就在过路人接过水罐的瞬间,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闪闪发光的大钻石,金水罐变成了一个泉眼,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老师上节课跟你们讲的大熊星座。

8.故事讲完了,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个小姑娘是个怎么样的人。

看来同学们对姑娘有不同的评价,那就由老师来总结你们的评价。小姑娘呀,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小姑娘的爱心,令上天感动了,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原因在于小姑娘不仅深爱着她的妈妈,还真挚地爱着小动物,爱着受苦的人。要在小姑娘把水都给了母亲,给了小狗,给了路人,自己却没有喝一口的行为中,感悟到小姑娘那无私度的博爱。学会关心,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我们每一个同学要有爱心哟!

9.那现在请同学们跟跟同桌讲讲自己看过的有关爱心的童话故事。10.同学们还想不想听故事呀,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星星银元的故事。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

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衣服。于是,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当她一无所有地站在森林里时,突然天上的星星哭了,它们纷纷落下来,一些落在小女孩的身上,小女孩马上有了一套缀着金线的裙子。而落在地上的变成了亮晶晶的银币。小女孩把银币分给了穷苦人,大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小姑娘爱心令星星感动了,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关心,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上天是不会辜负任何一个有爱心的人。

篇3:听《七颗钻石》

师:你们真的真的很棒!下面我们把同样的三句话送给在座的老师们。

生(面向老师们):你们真棒!你们真的很棒!你们真的真的很棒!(掌声)

【充分利用教学空间“场”的力量,使听课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集中到课堂上来。】

(课件出示:很久很久以前……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师:是啊,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啊!(课件依次出示“干涸的水井、干裂的河床、干枯的树木、干渴而死的山羊”图片)请同学们再读第一段。(生读)

【形象可感的图片,突出了重点字词,也形象阐释了句段的含义。】

师:可以从哪些词看出这是一场大旱灾?

生:干涸、干枯、焦渴而死。

师:在这样的大旱灾面前,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水。

师:是啊,人们是多么需要水啊。哪怕只有一滴呀!好,快速浏览课文2、3自然段,看这足以救命的水到底出现了没有。(生默读,师巡视)

师:找出来的请举手。(指名读)

(生读: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这生命之水终于出现了,有没有同学找到不同的句子?

(生读: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师:刚才还是极度的干旱,而此时竟然出现了清澈而又新鲜的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脱口而出):这水是怎么来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人之常情的自然发问中引出小姑娘找水、到哪儿去找水等一系列问题,可谓匠心独运,设计巧妙。】

师:大旱之年,这位小姑娘,她为了自己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她可能到哪里去找水啊?哪儿可能有水啊?

生:河边。

师(缓慢地):可能会有。

生:水井里。

师(缓慢地):可能会有。

师:可是(课件依次出示图文)她来到__看到__;她来到__看到__;她来到__,看到__。

【进行说话、写话的言语拓展训练,同时也拓宽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师:小姑娘到过这么多地方去找水,她真的是累坏了,躺在沙地上睡着了。这时她做了一个梦,她可能会梦到什么呢?

生:要是有一罐水就好了!

师(缓慢低沉地):可能梦里会有。

生:生病的母亲会健康起来!

师(激动地):是啊,她是为了生病的母亲才出来找水的呀,她会梦到,她一定会梦到!

(这时还有一位同学依然举着手,师请他回答。)

生:她可能会梦到更多的动物都因为找不到水而死亡!

师:是啊!甚至会是一场噩梦啊!

【此时,学生的回答虽然逆向,却表明了他在思考,说明他是“在场”的。同时也考验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这是备课中没有预设到的,这就是生成,有效的生成。是教师创设的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促成了学生的多元开放思维,并激发了他表达的欲望。】

师:刚开始,小姑娘是带着空水罐走出家门的,(请学生板书:无水)现在竟然__,请你说,这个地方应该填什么字?

生:后面应该写“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需要写那么多吗?

生:不需要。

师:几个字就够了?

生:两个字。

师:哪两个字?

生:“有水”。

【无论是指导学生读书,还是请学生板书,都是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使其投入到教学双边活动中来。读,让学生把书读“厚”;写,使学生把书读“薄”。】

师:小姑娘真高兴啊!满心欢喜地抱着(师做抱紧的动作)这满满的一罐水回家了。(课件出示:小姑娘喜出望外……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师:是啊,小姑娘太高兴了呀,她“匆匆忙忙”地往家跑。

师(目视学生并走到学生面前):小姑娘,你为什么走得这样匆匆忙忙啊?

生:因为她……

师(示意暂停):(强调)小姑娘,你为什么走得这样匆忙啊?

生(角色转换):我如果不快点回家,母亲可能会渴坏的!

师:母亲有你这样懂事的孩子,真有福气啊!

【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角色转换,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不仅引发了学生思考,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师:正因为走得匆忙———

生:她被小狗绊倒了。

(师板书:绊倒。课件出示文本:她匆匆忙忙……水罐也掉在了地下。生读。请学生板书:端正,满满。)

师:自学课文,通过下面发生的故事,体会这“如金似银”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生:因为小姑娘倒出水给小狗喝,所以木头做的水罐变成了银的。

生:母亲把水罐让给小姑娘,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请学生板书:“木———银”“银———金”。)

师:同学们,这个水罐是多么神奇啊,它神奇在哪里?

生:会变!

师:那么,一定有一种不变的东西在里面,是什么?

生(脱口而出):爱心。

【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实际上早已箭在弦上,引而未发。至此,渠成,水亦到,学生脱口而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出示: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指名读,当读到“咽了一口唾沫”时,师提示暂停。)

师:小姑娘为什么要咽唾沫?

生:她太渴了!

生:她多么想喝水啊!

师:可是过路人讨水喝要不要把水给他(她)呢?小姑娘可能会想……

生:他也许比我还渴呢。

师:当她把这救命的水让给过路人的时候,这还仅仅是对小动物的同情吗?还仅仅是母女之间的亲情吗?(生:不是!)是啊,这已经超越了一切,这才是一份人间大爱啊!(课件出示图片:1998抗洪、2008地震时,人们参加无偿献血、小学生捐出自己的零花钱等。)

请刚才读课文的同学板书课题。(出示文本: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学生齐读。)

师(课件出示星空图):有这样一种说法,夜空中一颗流星划过,如果我们许个愿的话,这个愿望会实现,此时,你的心愿是什么?

生:祝他们永远平安、幸福!

师:你的愿望也是我们大家的心声。(出示全文)让我们怀着这份同情,这份爱心,再次走到课文之中。(分小节指名读,齐读最后一段。)

师:深情朗诵自作小诗。 (略)

【教师有感而发的一首小诗将本课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这也应该是教师语言与学生思维的一个极佳契合点,此时的“以文化人”已不再空洞,而是有形的、可感的。】

师:读有字之书是学问,从无字的地方读出字来,更是本事!这七颗钻石上明明就写着字啊!可能会写些什么?

生:爱!

师(肯定地):一定会有。

生:爱心!

师(激动地):一定会有!

(课件出示:在七颗钻石上依次缓慢出现文字)让—爱—心—永—驻—人—间!

(生一字一顿地读,然后齐读。)

篇4:《七颗钻石》课堂实录

以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导入,由“北斗星(大熊星座)”引出课题《七颗钻石》,并结合注释①介绍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生跟着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轻声地读课文,并在课文中圈画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字词,做好积累工作。课文读毕。

师:现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将刚才画出的生字、生词及容易写错的字写在自学笔记本上,并借助工具书把它解决,有困难的,同学间可以商量。

生浏览课文,做学习笔记。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时常有同学间相互商量的情景。

师:现在请同桌的同学交流笔记的情况,并准备向全班同学报告。(同学间交流毕。)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将自己的笔记情况向全班同学作交流?(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1、生2、生3分别认为“涸”“瞬”等字的读音要注意,“洒”“凑”“澈”等字要与它们的形似字相区别。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位我们班朗读最好的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其余同学注意听,并在课文中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贯穿故事始终的一件“道具”。

学生们踊跃推荐,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点评。

师:同学们读书真投入,读得好,评得妙。现在哪位同学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道具?(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4:我认为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很久很久以前”,地点是“草地”、“路上”和“小姑娘的家里”,人物有“小姑娘”、“母亲”和“过路人”,道具是“水罐”。

师:有不同意见吗?(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5:我认为时间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夜里”。

师:你说得很全面。不过,故事开头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民间故事开头常用的方式,它是一个虚指,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应该是“一天夜里”。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齐读一遍,准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中心事件。(多媒体显示“概括中心事件的要求”。)

生齐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中心事件,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师:大家学习得很投入。哪位同学先来向全班介绍你对故事中心事件的概括情况?(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6:我认为文章写的是,一个小姑娘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时,罐子里装满了水,后来她与她的母亲一次次地让水的故事。

生7:我认为语言还可以简洁些,应该就是写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及她们母女俩让水的故事。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概括故事中心事件的要求基本掌握了。课文写了小姑娘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及母女俩让水的故事。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熟悉了故事的情节,知道小姑娘的水罐是神奇的。现在请大家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小姑娘的水罐神奇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使得小姑娘的水罐那样神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默读课文,积极思考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好,我想同学们应该有答案了吧!哪个小组先说?(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8:我们认为小姑娘的水罐神奇在它会变。

师:对。你能说出它先后一共变了几次?每一次是怎样变的吗?

生8:一共变了五次。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师:你回答得非常好。哪位同学愿意说说小姑娘的水罐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若干学生举手示意。)

生9:我以为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使水罐变得那样神奇的。

师:你从哪儿看出是小姑娘对她母亲的爱心使水罐变得那样神奇的呢?

生9:因为水罐的每次变化都与小姑娘为她的母亲找水或让水有关。

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吗?

生9结合课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师:你分析得真好。你现在认为小姑娘的水罐一次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9:是小姑娘和她的母亲的爱心。

师:对了,是小姑娘和她的母亲的爱心使得水罐发生了一次次的变化。那么,大家想一想,从表达爱心的角度说,这五次变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10:递进关系,也就是说,随着爱心的加浓,水罐变得越来越神奇了。

师:你说得很对。我们与其说是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涌出巨大的水流,还不如说这是爱心的结晶。那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11:为了说明爱心力量的巨大。

师:对。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的结尾齐读一遍。想一想,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寓意?

生齐读结尾,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生12:这个结尾表明了作者的一种愿望,他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享受到爱的温暖。

师:你理解得真深刻。这正如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同学们,让我们都来做爱的使者吧!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熟悉了故事的情节,理解了故事的寓意。现在我们再用探究的眼光来读课文,看谁能从文中读出些疑问来。(多媒体显示“友情提示”)

生浏览课文,积极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生13:我认为第二节中作者用“哀哀”形容小狗的叫声不恰当,因为我们听到小狗被踩后的叫声都是“汪汪”的。

生14:我认为这里还是用“哀哀”准确,因为由于缺水,小狗也渴得奄奄一息了,所以叫声是“哀哀”的,这样更突出了水的珍贵和小姑娘心灵的美好。

师:你能联系前后文的语境来理解,且说得那么好,真了不起!还有哪位同学要说?

生15:我认为课文的第一段看起来与故事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因为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但是,仔细一想,这段文字对故事情节的发展非常重要。正因为发生了大旱灾,水才显得那样的珍贵;正因为水是那样的珍贵,小姑娘深夜为母亲找水和她们母女俩让水,才表现了她们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师:你真了不起,不仅读出了问题,还自己解决了问题。说得非常好。开头一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它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这里的铺垫,故事的深刻寓意就不能凸显。让我们一起将这节文字朗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第一节。

生16:作者在第三节中为什么用“欢喜”,而不用“高兴”呢?

师:同学们,我们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好吗?

生齐读“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这一句。

师:现在大家想想看,这里到底用“欢喜”好,还是用“高兴”好?(一阵沉默)

生16:我懂了,这两个词在程度上有差别,“高兴”的程度比“欢喜”深,这里还是用“欢喜”好,因为小姑娘只倒了一点水给小狗舔了舔,所以小狗只能变得欢喜,而不是高兴。

师:你真棒!一定要记住,不管是理解词语的意义还是作用,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情境。

生17:我认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太突然,怎么这么凑巧当小姑娘要喝水的时候,就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呢?

生18:因为这是童话故事,是作者的想象。再说这个“过路人”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或上帝、神灵的使者或化身。

师:你说得太好了!这就是童话故事的特点。在童话故事中,作者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来编故事。这里的“过路人”可以理解为上帝或神灵的化身。由此可见,小姑娘的水罐的变化,还可以理解为是上帝或神灵操纵的,水罐一次次的变化就是上帝或神灵对小姑娘的爱心的一次次考验,从而说明了奉献爱心不能只是一时一事,要真爱到永远的道理。

师:同学们,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我们说写文章要注意首尾相应。可是,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在故事的结尾不写“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场景呢?(一阵沉默)要理解这个问题,先请同学们看老师按照首尾相应的原则改写的结尾,我们一起在比较中揣摩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多媒体显示“老师改写的结尾”。)

生自由地阅读两种结尾的文字,相互间小声地讨论、交流。

师:哪位同学先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9:我以为这样改是可以的,因为它呼应了故事的开头,前后交代得很清楚。

生20:我也认为这样改是可以的,不过,又感觉这样写似乎与文章的题目不相照应了。

生21:我认为这样改写显得很平淡,不能很好地体现童话故事想象丰富、寓意深刻的特点,而且也不能突出故事的主题。

师:你能说说这则故事的主题思想吗?

生21:这则故事主要歌颂了小姑娘的爱心,同时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世间充满爱的愿望。

师:你真是很棒!你的回答是正确的,而且你思考问题的角度也非常好。是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课文的体裁和主题的角度去思考。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展现童话想象丰富、寓意深刻的特点,回应课文的题目,表达自己希望爱心如大熊星座普照人间的强烈愿望。如果像老师改写的那样,就显得太一般化了。所以,文章究竟该怎样写,首先考虑的是要充分展示文体的特点和表现文章主题的需要。

师生共同小结,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三名学生发言。

师:还有很多同学要发表自己的收获,不过下课的时间要到了。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到自己的学习笔记上吧!课后完成以下作业:①整理学习笔记,从课文中找出五组以上的形似字并分别组词;②以“深夜的教室“为话题,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则童话故事;③阅读《语文读本》中相应单元的文章,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师:最后,愿同学们都有一颗钻石般美丽的心灵!愿爱心如“北斗”普照人间!

师生道别。

篇5:七颗钻石教案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钻石吗?(板书钻石)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张世界上最名贵的钻石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PPT)

师:漂不漂亮?(漂亮)

师:同学们,钻石不光漂亮,它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它晶莹剔透,纯洁无暇,象征着高尚、纯洁和永恒。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钻石有关,请看老师写课题。

(书写七颗钻石)齐读课题。

师:读课文都是从课题开始的。读完课题,你们的脑袋里有没有什么疑惑? 生:······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这篇著名的童话故事 — 七颗钻石。

师:把书本翻到80页。下面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出示词语:

钻石

焦渴

水罐

反正 绊倒

新鲜

干涸

涌出 递给

唾沫

旱灾 一瞬间 忍不住

匆匆忙忙

喜出望外 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等方式 师:干涸是什么意思? 生:······

师:同学们,注意看这个瞬字,注意看瞬字是什么旁,目字旁,说明它和什么有关?眼睛有关。哪位同学能表演一下瞬的意思?眨眼,瞬就是眨眼,一瞬间就是 一眨眼。说明时间非常的快。师:唾沫是什么?口水。所以唾字是口字旁,沫字是三点水。这两个字比较容易写错,尤其是这个唾字它的笔顺比较容易写错。现在老师就来写一写这个字,看仔细了。唾字右边的垂要先写中间的千,沫字有一横特别短,注意看是哪一横 师:沫字哪横特别短?唾字还有一横特别长。倒数第二横。看得准才能学得像,学得像才能写得好。把这两个字端正的书写在田字格里,写字前要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开始吧。

师:词语掌握了,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词语放在句子中你们还认识吗?

①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hàn)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hé)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②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jìng)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师:第三句,我想请女同学一起读。

③她匆(cōng)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bàn)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

④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shùn)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⑤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còu)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

⑥小姑娘咽(yàn)了一口唾(tuò)沫(mo),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师:正确流利做到了,那你们读懂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

三、再读课文,感悟变化

师:那你们读懂了,老师这有一个问题:木水罐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了银水罐?(板书 木 — 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姑娘?是啊,多么善良的小姑娘,她自己得来的水都不舍得喝一口,却舍得分一点给小狗喝,多了不起。是她的善良使木水罐变成银的。再来,这银水罐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了金水罐? 师:不光是这样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姑娘回到家,把水罐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师:谁来读?

同学们,小姑娘费劲千辛万苦得来的水自己不舍得喝一口却全都交给了自己的母亲,这是多么的孝顺!而母亲为了把生的希望留给女儿,宁愿自己被渴死也要把水留给女儿喝,这是多么的慈爱!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深情的朗读这段话,把这子孝母慈的感人一幕定格在我们的脑海当中。

师:同学们再来思考,这金水罐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从中跳出了七颗钻石,这七颗钻石又升上天空变成了七颗星星的呢?(板书星星)

师:看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水罐,一个空空的水罐由于小姑娘的孝心竟然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一个普普通通的木水罐再因为小姑娘的善良竟然变成了银的,一个银水罐又因为子孝母慈变成金的,一个金水罐又因为小姑娘在极度焦渴的情况下把水罐递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竟然又从中跳出了七颗钻石,继而这七颗钻石又升上天空变成闪闪发亮的星星。这是多么的神奇,同样这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刚刚定格在我们脑海当中那子孝母慈的一幕已经让我们特别感动了,而最让老师感动的是小姑娘一个小小的一个动作,那就是她咽了一下唾沫。知道老师为什么为这个动作感动吗?

师:大家都来咽口唾沫。人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咽唾沫。是啊,小姑娘在这么口渴的情况下却舍得把水给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喝,这就是令老师感动的原因啊。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感人的一段。

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已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神奇而感人的一幕吧。

篇6:七颗钻石作文

巨大的水流就活了力人民;救活了动物;救活了世界。

七颗钻石越升越高,然后变成了星星,水流也越变越大。三天后,本来细小的水流已经变成了一条奔腾的江河。

小姑娘打了一大盆水,捧回家给母亲喝。妈妈您醒醒,喝点水吧!!!水?母亲声音里有渴望也有惊奇。是呀!妈妈,快些喝了吧!好。母亲兴奋地喝了水,她的热泪涌满了眼眶,迷糊地看见小姑娘的脸上已经失去了血色,嘴唇已经干裂地像枯老的树皮。

孩子,你怎么不喝水?水是怎么来的?母亲说。

妈妈,外面有一条河流,我是那里从打的水。那个孩子说。她的声音显得多么微弱。

喝水,孩子。母亲也被感动了。

小姑娘喝下了一点充爱啊的水,顿时变得格外有活力。

动物们也争先恐后地来喝水。狮子一声怒吼,他们全都安静了下来,连大气都不敢出。狮子又一声大吼,赢得了动物的欢呼,可以想象得到狮子是在喊动物们尽情地喝水。平日凶猛的大王也变得这般和蔼可亲。

忽然,江水越升越高,乡亲们都来看这神奇的一幕。水流居然从空中洒下来:洒在稻田上;洒在庄稼上;洒在田野上庄园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和谐。而水流也连绵不断。

你看,只要爱心永恒,什么都有可能实现!

篇7:七颗钻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凋、罐、翼、喘、涌;要求会写的字有:钻、旱、焦、缝、滴、捧、嘴、银、凉、需、股;要求掌握的词语有:钻石、旱灾、焦渴、岩缝、一滴、嘴边、清凉、需要、一股。

2、情感目标: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学会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3、能力目标: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二、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关心他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启动感情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北斗七星)今天学的课文与北斗七星有关系。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去了解它神奇的来历。

二、课前交流。

1.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简单交流。2.交流作者。

预设: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和法律系学习,接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1847年退学。1851年参军,参加过克里木战争。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1969年)、《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复活》(1899年)等。晚年放弃贵族特权和财产,过着平民生活。

三、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2.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四、识字认字。1.读准字音。

“缝”“捧”为后鼻音,“银”为前鼻音,“嘴”“钻”为平舌音,“喘”为翘舌音。“钻”与“缝”为多音字。

2.开火车认读。

3.记忆字形,同桌交流,重点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4.组词竞赛。

5.开火车认字组词。

6、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五、把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去,再次通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六、识字写字。1.重点指导:

(1)“焦”上下结构上边的“隹”不要写成“住”。(2)需—雷—耍联系记忆。

(3)“滴”右边不是“商”,“捧”右下部不是“丰”字。(4)“凉”的左边不是三点水,“钻”的右边不是“古”。(5)“嘴”的右上部不要写成“比” 2.学生书写。3.听写。

七、课后作业。

1、辨一辨,组成词。

凉()

需()

股()

捧()

晾()

须()

没()

棒()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我从门缝()里往屋里瞧,发现姥姥正坐在沙发上缝()着什么东西。

杰克从洞里钻()出来,欣喜若狂地朝大家喊道:“钻石!里面有钻()石!”

3、课后生字组成词语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首先请大家看大屏幕,把这四个词语齐读一遍。

师出示课件:大旱灾,凋谢,枯黄,焦渴。“焦渴”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人会焦渴?焦渴时,人会有什么感受,焦渴时,最需要什么?看到这4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3、看了这些图片,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伤心、痛苦、„„)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声音要低沉点、语速慢一点,读出你的伤心,读出你的难过。(学生齐读课文。)

4、这时候人们最需要什么?(生回答)

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师板书:七颗钻石)

二、合作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分小组合作朗读全文,交流汇报:小姑娘的水罐一共发生了哪几次神奇的变化?(教师板书四次变化)

三、理解课文,梳理线索

1.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用铅笔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2、汇报交流,反馈。

(1)说一说在第二自然段中让你感动的句子,为什么让你感动?师出示句子: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这一句中哪些词语体现小姑娘找水艰难(指名读,读出感受.)怎样读才能体现出小姑娘的辛苦呢?(语速慢点)你能读出来吗?(单个学生读)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学生齐读)。找水那么艰难,是什么力量让她坚定地找水? 小姑娘小心翼翼地端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这一句中哪些词语体现小姑娘对水十分珍惜?(指名读,读出感受。)又是什么力量让她很有耐心地一滴一滴地接水?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罐水,看着这满满的水,你最想做什么?小姑娘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想象。如她会先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2)说说第3,4自然段最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小狗躺在地上,伸着舌头,呼呼地喘着粗气。

如果你看到这只小狗,你会怎么办呢?(学生想象)此时此刻小姑娘干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对动物有爱心)正因小姑娘对动物有爱心,第一次变化:木水罐变银水罐。

(3)说说第5自然段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第二次变化:银水罐变金水罐。

(4)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读着读着,你会觉得这个自然段有一句话让你感动,为什呢?再读句子:

“好哇!你比我更需要水,把它全都喝了吧。”有一个动作让你不禁心动?请找到这个动词。再读句子:说着,小姑娘把金水罐递给了过路人。.(5)为什么一个”递”字让你感动?大旱灾,人需要水,小姑娘为了小狗,妈妈,忍了很久,已经焦渴不已,为了一个陌生的过路人把水全部递给了他人,多么让人感动!多么了不起的小姑娘,一个“递”是多么不简单?多么可贵?这“递”的不仅仅是水,还有那钻石般的心灵和无私的爱。让我们再读这个自然段,让我们把这种爱传递给大家!(6)过路人接过金水罐,有发生了什么?第四次变化:跳出钻石,涌出水流

3、水流在涌动着,爱在传递着,有了爱的水流,地球焕发着勃勃生机。(课件)

4、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屏幕出示)、四、总结,升华中心

1、“你认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的呢?”(板书:爱心)“

2、课文为什么不以“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为题,而是以“七颗钻石”为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朗读爱的箴言:

(1)从这里,我懂得了: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瘠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2)从这里,我懂得了:爱心是一座连接你我的桥梁,使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

2、练习:让我们以“从这里,我懂得了: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句子写出你爱的箴言。

3、说一说身边爱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17、七颗钻石

空木罐 爱 心 装满水的木罐

银水罐

金水罐

篇8:《七颗钻石》教学设计方法的探究

一、设计思路与教学目标

对于小学生而言, 童话形式的课文已经学习了不少, 但是他们对童话作品没有一个感情的认识, 更谈不上对童话课文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借助《七颗钻石》所要表现的主题, 引导学生对爱心的力量进行感悟与联想, 通过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性的分析, 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方式。对于《七颗钻石》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文章学习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及童话故事的教育意义, 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通过自主、协作等学习方法, 了解课程、分析课程, 进而通过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关心别人, 用爱心去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与原则

《七颗钻石》的教学重点在于要让学生感悟这篇文章的内涵, 并且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的难点在于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准确地把握课文中所要表达的“爱”的主题。在开展这篇文章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多种方法, 依据课文的特点与教学大纲进行, 结合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完成教学,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三、教学设计的开展

1. 创造奇幻情境导入新课

当前, 学生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他们的童年有童话故事的陪伴, 这些童话故事总是充满了神秘感与美丽的传说, 学生在阅读这些童话故事时, 能够展开无限的遐想。课堂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几部童话故事,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童话故事之后进行绘画, 并且让他们讲述绘画中的内容, 以及喜欢这篇童话故事的理由等。课堂一开始,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世界, 一起来讲述关于美丽的大熊星座的美丽童话, 一起来了解这个美丽传说。”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相关的图集和音乐, 为学生构建一个奇幻的情境, 让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情走进课文, 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通过提问形式检查预习

首先教师可以提问:今天要学习的这篇童话故事的作者是谁, 同学们对这位作者有没有了解?然后通过几名学生的回答, 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效果。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大家在进行预习时, 有那些生字、词语是重要的?通过这样的问题, 初步了解到学生预习的情况, 并且可以有效地清除学生遇到的生字障碍。

3. 通过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较为自由,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朗读课文, 然后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 把这篇文章讲述给大家听, 最后让学生评价谁讲得最为生动形象。通过这样的方法,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4. 精读课文, 分组讨论, 解答课文中的疑问

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 然后把课文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 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 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还要布置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并以问题为主导, 在阅读与讨论中寻找答案。比如, 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这七颗钻石不直接送给小女孩, 而是要让它们挂在空中?在描写小女孩的爱心时, 为什么要出现多次让水给母亲的场景?通过这样的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爱心的力量, 在内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爱心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无论是学生的精读还是小组的讨论, 都要让他们在一个自由独立的状态下进行。教师提问题是增强与学生互动的一种方式, 也是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的教育意义的一种了解形式。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共同探索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展开学习, 在他们遇到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解答与引导,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及协作学习能力。

5. 通过感情进行课堂总结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了解到了爱是什么?爱心的力量有多么神奇?就像是迷途的帆船找到了停靠的港湾。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爱心的感悟, 并且通过“爱心是什么”进行一句语的总结性发言, 让学生感受到爱的伟大, 通过总结式的发言, 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6. 布置作业延续“爱”的传奇

作者通过丰富的遐想, 把北斗七星描写成了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 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 感受到了来自大熊星座的爱, 它的光芒永远照耀人间。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 写一篇关于“爱”的主题的短篇作文, 并且进行下一课的预习。

童话故事具有非常浓郁的奇幻色彩, 通过童话故事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拟人、想象、夸张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也能让他们从童话故事中感悟到真、善、美。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 社会对教学活动、教学实践及教学设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 教学设计成为了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基于此, 本文对《七颗钻石》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设计,七颗钻石,教学

参考文献

[1]房雅维.《七颗钻石》教学纪实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 2007 (Z1) .

篇9:《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关键词:《七颗钻石》 教学 反思

《七颗钻石》是笔者在江苏南通初中语文优课比赛中执教的一篇童话。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本着浅文深教的原则,在执教这篇童话时以“大作家写的一篇小童话,小童话反映一个大主题”为突破口,在带领学生逐步深入地阅读这篇小小的童话时,通过不断品味、叩击文字,体会到小小的篇幅中所蕴含的辽阔和波澜。唤起学生心中对这份爱的惊诧、共鸣,体会大作家的这份伟大的心愿。在教学中,笔者重点培养学生倾听、想象、深悟三方面的能力。

一.学会倾听,乐于表达,体会文字魅力

初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倾听的作用不是简单地去听懂表达,而是增进彼此交流,提升学生阅读力和表达力。所以,语文课堂追求的不是热热闹闹,而是在倾听中不断思考、辨析,进而养成语文综合学力。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以认真的倾听促进了建设性的对话,以积极的对话,体会到童话语言的魅力。

师:爱不是空洞抽象的,爱一定是有具体对象、具体行动的。请同学们带着笔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细微之处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爱,一边读一边圈画。

生默读文本,圈画批注。

师:哪位同学把你刚才阅读中的收获和我们分享一下,其余同学认真倾听,注意记录,在评价上一位同学的回答时可以采用这样一个句式:“我同意 同学的看法,但我还有理由补充 ;或者我不同意 同学的看法,我的看法是 ,理由是 。”

生:我从“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可以看出小姑娘为了帮妈妈找水极度劳累,小姑娘非常爱自己的妈妈。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但我还有理由补充,我从“倒”这个字读出了小姑娘为了给妈妈找水,十分劳累,更加可以看出小姑娘非常爱妈妈。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 我有个想法想和大家交流,我觉得把“倒”换成“躺”,表达效果好像也差不多,都让人觉得小姑娘太累了。

生: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的理由是:“倒”好像是一下子栽下去了,比“躺”速度更快,更能看出小姑娘当时累到了极点,仿佛身体都不受自己控制了,更可见对妈妈的这份孝心。“躺”让人感觉好像挺舒服的,我觉得这里换成“躺”不好。

师:说得有理,我赞成!

生:我还有补充,我觉得从“赶紧、跑”可看出有了水后,小姑娘内心的焦急,想早一点把水送给母亲。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我还有理由补充,我觉得从“抱”这个动词也能体现小姑娘对水的珍惜,想快点把水带给妈妈喝,而且也只有抱着水罐才能跑这么快,才有了下面匆匆忙忙,没看见小狗一下子被小狗绊倒了。

师:我同意你的观点,你阅读文本时还注意了上下文的联系,真好,老师给你点赞!

生:我从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读出来母亲很爱小姑娘,把生的希望让给小姑娘。

师:我赞同你的观点,说得真好,不过我想给你提点小建议,我觉得你没有把母亲的话很有感情地读出来,你再来试试,好吗?(生朗读)

生:我觉得他读得还不够像,母亲快死了,应该是非常虚弱的,他读得好像还没那么虚弱。

师:好,那你来试试。(生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虚弱无力)

师:真好,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借助“我同意 同学的看法,但我还有理由补充 ;或者我不同意 同学的看法,我的看法是 ,理由是 。”句式,看上去给学生一个框,其实是引导学生学会先倾听后表达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倾听中,每一位学生不仅需要仔细听,还要思考、辨析,这样在自己表达时才能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既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又是培养的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从文本的文字之中咬文嚼字,既体会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力。

二.展开想象,读写结合,書写爱的神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所以,语文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将读和写完美融合,以读促写,以写导读,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力。

笔者在教学《七颗钻石》时,借助想象串联起学生的读写活动,以学生创作的形式,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与写的活动中,体会到了“博爱”的神奇。

师:当这股清泉哗哗地流向人间时,地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段话的最后补上你的创作。(生创作)

师:哪位同学想把你的创作读给我们听?

生: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你看,人们有了水之后不停地欢呼、庆祝,小姑娘、母亲、所有人的脸上绽放着最灿烂的笑容,连小狗也不停地摇着尾巴,高兴地走来走去。

生: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你看,水流不断流着,流向大地,流向麦田,流向千家万户,小草重新挺直了腰板,花朵重拾笑颜,五彩缤纷,煞是美丽,草木丛林都重新焕发生机。人们笑着、跳着,一派祥和热闹,小姑娘用手轻轻掬起一捧水,喝上一口,甜甜地笑了。

师:两位同学写得都不错, 这两位同学的创作,你更喜欢谁的作品呢?

生:我喜欢第二位同学的,我觉得她在写的时候联系了第一小节,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且他写得也更形象一些。

师:有道理,是谁让这一切发生着奇妙的变化?

生:小姑娘的爱

师:是啊,一股水流滋润万物,一份爱拯救苍生,爱具有了神奇而伟大的魔力。托尔斯泰称这样的爱为“真正的爱”。

《七颗钻石》是一篇神奇的童话,托尔斯泰借助其丰富的想象让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着变化,在真爱的感召下,水罐里涌出了水流后,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情节上的补充,以此激发了学生无尽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带领着学生体会到了博爱的伟大力量,润泽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三.巧妙拓展,适当延伸,感受真爱魔力

《七颗钻石》似乎是一篇学生一望而知的童话,学生自主阅读便能感受到小姑娘的爱心、善良。如把教学目标依旧定位在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的话,教学就过于浅表化了,笔者从学生“一望而知”的阅读初感出发,引导学生对“爱”做了深度的理解。

师:是啊,一股水流滋润万物,一份爱拯救苍生,爱具有了神奇而伟大的魔力。托尔斯泰称这样的爱为“真正的爱”。学到这里,你能联系课文谈谈你对“真正的爱”的理解吗?

生:关爱小动物,对陌生人也给予了关爱。

生:是一种无私的爱。

师:看来小姑娘小小的举动让我们同学内心起了大大的波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生活之路》中的这段话:“当我们关爱他人的时候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自己求得好处。只有对所有人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信仰只有一个——对一切有生命者的爱。”

师:涌出水流,爱拯救了全人类,故事本来也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让七颗钻石变成大熊星座呢?联系下面两则材料,小组讨论,谈谈你们的看法。

【材料1】大熊星座是北方天空中最醒目的星座,是著名的北斗七星所在的星座。北斗七星在夜晚具有指示方向的作用。

【材料2】世上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学问——爱他人。

生:表现了小姑娘的爱心不仅像钻石一样珍贵,还像大熊星座一样在黑夜中闪亮。

生:这样使这个童话读来更加神奇,好玩。

生:材料1中说大熊星座具有在黑夜中指示方向的作用,作者希望小姑娘的爱心能够指引人们都像小姑娘一样具有无私的爱,想要更多的人懂得爱他人,因为作者相信爱会唤起爱。

师:是啊,大作家写了一篇小童话,小童话蕴含着大道理。今天,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各种灾难、威胁,这篇童话不仅写给学龄前的儿童、写给你们看的,也写给我们大人看的,希望你们、我们都能得到这份爱的温暖和指引。

教學中,笔者借助拓展阅读,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了文本之后体验不到的“爱的指引”意蕴,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的深度,进而对列夫·托尔斯泰有了重新认知,对《七颗钻石》有了新的阅读感悟,为学生的阅读重新打开了一扇窗:原来列夫·托尔斯泰坚信爱会唤起爱,他的一生是宣传爱、追寻爱的一生,他用他的作品去抚慰国家和人民的创伤。而小姑娘便是这份大爱的代言人,把小狗的生命、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的生命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学生在教学的引领下,理解了这份真正的爱,揣摩到托尔斯泰的创作意图。

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七颗钻石》的教学,既是一节比赛课,又是一节让自己成长的课,笔者以“倾听”作为指导学生课堂学习的要求,以“想象”作为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形式,以“深悟”作为提升学生阅读力的核心,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北京奥运期间的碳黑气溶胶观测研究下一篇:矿产品购销合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