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

2024-05-12

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精选十篇)

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 篇1

一、学生宿舍与高校宿舍管理权的法律性质

(一) 学生宿舍的法律性质界定

如何去界定学生宿舍的性质, 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部分人认为应该将其界定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租赁关系, 也有人认为可以将其界定为公寓性质, 行为主义仅仅涉及到学生与后勤服务公司。显然上述两种界定都没有考虑全面。笔者认为, 学生宿舍不能简单的从民法角度去界定为普通住宅, 而是将其界定为行政管理性质的特殊住所。一旦入住, 学生就要遵守学校制定规定各项宿舍管理规则, 并且自愿实现个人权利的削减。

(二)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行为的法律性质界定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国的高校虽然不隶属于国家行政机关, 但是其却有着一定的行政管理权。也就是说, 虽然没有行政机关的构成要件, 但是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 以行政行为去实现对于学生宿舍的管理, 使其发挥效能的重要方式。从某种角度来讲, 我们可以将高校这种对于学生宿舍的管理界定为具有准公权力因素的行为, 并且高校在此过程中享受一定的自治权。因此, 只要学校对于学生宿舍的管理是在内部制度框架进行的, 没有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学生都应该积极去配合的。但是, 在高校对于学生宿舍进行管理的时候, 并没有依照法理的基本要求去进行, 常常会出现:逾越法律法规的便捷;对于高校学生的权利意识不闻不问, 也没有对于各项管理政策进行解释, 不利于高校管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 高校宿舍管理行为应该具备双重法律属性:公权力;私权力。

二、高校宿舍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之间的冲突

隐私是自然人个人生活中不愿公开或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秘密。这是法律对于隐私的界定。以这样的概念去分析学生在宿舍的生活, 其实并不符合隐私的概念。因为, 学生寝室是群居的, 会与其他人公共利益之间产生关系的内容, 不应该将其归结为隐私。因此, 我们在界定学生宿舍不是民法意义上的住宅之后, 学生在宿舍中享受的隐私权应该是有限的隐私权, 即克减后的隐私权。学生选择进入高校学习, 其有权利去接受高等教育, 自然也有义务去履行实际的宿舍管理规定。比如, 高校宿舍管理部门以突击检查的方式去保证学生用电安全, 是合理的, 也是合法的, 具体我们可以参见《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三、实现高校宿舍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之间的融合

(一) 树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树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是高校宿舍管理工作的宗旨, 是处理好高校宿舍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之间关系的关键所在。首先, 明确宿舍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 使得其权限有所限制, 树立服务学生的管理意识;其次, 建立健全宿舍管理条例, 对于其中存在的过于强硬的内容进行调整, 以保证对于学生隐私权的尊重;最后, 积极对于宿舍管理人员开展教育培训, 使得其规范自身管理行为, 树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 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去开展工作

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去执行高校宿舍管理工作, 是处理学校和学生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无数的实践表明, 这也是处理高校宿舍管理行为和学生隐私权之间关系的良方。比如在进行违禁电器搜查的时候, 做到以下几点:不随意乱动学生的物品;将收集到的违禁品保管起来, 在学生回家的时候交给他们。上述的细节性内容, 都展现了管理的人性化, 也是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管理方式。相信如果在其他管理工作进行的时候, 也本着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去对于学生宿舍进行管理, 想必学生也都会欣然接受的。

(三) 明确规定学生隐私权以及其范围

从当前高校发生的诸多关于学生隐私的案件, 我们应该积极明确规定学生的隐私权以及其范围。具体来讲:其一, 从立法角度入手, 明确学生享有隐私权, 但是其享受的隐私权应该受到限制, 在保障学生权益的同时, 使得学生知法懂法;其二, 高校强化学生安全意识教育, 利用各种社团或者班级组织去宿舍进行安全宣传,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宿舍安全秩序营造中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校宿舍管理行为的法律性质和学生权利保障的界定, 可以使得我们在处理高校宿舍管理权和学生隐私权关系的时候, 以更加明确的态度去面对, 以更加有针对性的方式去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因此, 我们应该积极融入到上述法律性质研究中去。

参考文献

[1]赵文凯.两权间的PK赛:高校宿舍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08) .

[2]施春军.浅谈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1) .

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 篇2

随着依法治国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人,传统高校运作模式显然已经不能符合科教兴国的需要。近年来,高校传统管理中,由于高校权力过大而侵害高校学生正当权利,学生与校方诉讼案屡见报端。如何使高校明确权责,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切实维护学生的正当权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今后高校自身改革、自我完善的重点。但是由于对法治含义的模糊认识,造成片面强调学生权利而忽视学校管理权力的现象。一时间文章中铺天盖地的都是强调学生权利,甚至也仿照法学中的提法提出了学生权利本位的主张。(以下简称学生权利论者)其实这一切都是对于权力概念的误解。而且这种提法也无助于漠视学生权利问题的解决。除了空谈尊重学生权利和提高学生权利意识以外,再无他法。

一、对高校权力的正确解读

权力在政治社会是一种最经常的存在,是最为重要的法现象之一,足以与权利的地位相并列。从权力设置的目的来看,社会通过赋予国家机关一定的权力,是为了社会管理的需要,是因为要求国家履行社会需要的职责。设置权力,是因为社会需要国家行使其管理职能,担负起保障社会主体的利益、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维护社会正常秩序。这是国家权力存在的合理性的基础。高校作为以实施社会公共教育为目的的公团体,在职务上享有的自主管理权是法律、法规明确赋予高校的公权力。从高校自主管理权产生的过程和性质来看,高校的自主管理权不是一项民事权利,而是政府下放给学校独立行使的行政权,它是一种必须根据公认的合理性原则行使的公权力。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权是指:为维护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依法享有的对本校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的权力。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反映生活现实,在理论上承认高校权力应有的地位,片面强调学生权利其实是对高校权力的一种误解。学生权利论者的文章通常认为我国传统高校管理主要用义务性规范设计学生管理制度,这使得对学生的管理实际上是以学生的义务为本位,而不以学生的权利为本位。在这种传统教育理念的配下,学校权力会不由自主地任意扩张,从而与法治国和“教育法制化”的理念在有关学生权的保护方面发生冲突,因此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然而以此为逻辑基点,采用权利义务分析框架,却基本上将权力排除出了研究视野之外。所以,我们常看到这样一种反常现象:一方面,学生权利论者有感于现实生活中高校权力的强大而显得忧心忡忡,心怀戒惧,竭力要限制、压制甚至贬低高校权力;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却义不正视、不重视、不研究高校权力。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学生权利论者对待高校权力的不切实际的态度,造成了他们对高校权力很大的误解,以至基本上将高校权力看成了一种“恶”,这种认识导致他们从理论上否定了太多的权力,而这些权力对于任何一个高校运转来说又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无数的事实表明,在正常社会状况下,权力同权利一样,其性质也是“善”的,只是在权力的扩张打破了权利一权力平衡、挤压并侵害了权利之后,它在特定的方面和相对应的程度上才具有了“恶’,的性质。学生权利论者虽然也承认有合法、正当的权力,但他们把合法、正当的权力的范围划得很小,以至于若真按他们的标准来衡量,当今高校都在行使的很大一部分权力,都只能被归类于不正当和不合法的权力的范围。事实上,从教与学的关系区分.学生对学校是一种从属的活动关系,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学生要服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要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行事,不能权利没有边界。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服从学校的管理安排。很可惜,学生权利论者在理论上完全否定了这些权力的合法性、正当性。在现实管理中,常有学生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被学校开除学籍而以受教育权被剥夺,将学校诉诸法庭,对此也常有舆论、媒体附和,以至于学校对学生不敢管理,对违规违纪行为不敢处理。实践上等待人们的决不可能是法治高校,而只能是混乱和教学无法进行的状态。

二、权利与权力平衡的理论依据

在法治国家或法治社会,权利有权利应有的法律地位,权力有权力应有的法律地位,它们应当各得其所,各守分际。只要各得其所,各守分际,权利和权力就都是合理、正当的。人们反对权力本位,并不是权力的性质“恶”,而是因为权力被放到了一种远离常轨的极端的位置,从而造成了对权利的过度压制或损害。在过去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往往不把教育管理过程看作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整体,而是过分突出管理者的主导作用。高校学生被作为教育管理的消极客体来定位,即他们在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中是受教育管理者控制支配的相对一方。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育管理过程变得死板、僵硬和被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所以才有学者提出重视学生权利的主张。但是,权利的性质本来是“善”的,但若让它离开其本来应处的位置向极端处扩张,它也就难免形成对权力和正常法治秩序的危害,从而成为一种“恶”。所以权利和权力应当以其所体现的法定社会整体利益为中心维持大体上的平衡,就像一架天平及其两端一样。我们反对权力本位,主要是因为在这种“本位”下权力过度膨胀、在法权量中所占比重过大,打破了权利与权力间的平衡。我们也完全有理由根据同样的道理否定权利本位。

当今社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以往单一的行政法律关系演变为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并存态势。作为公务法人的学校(主要指公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公法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这是学生与学校之间因特殊的义务而形成的权力服从关系。从维护教学秩序的管理和被管理角度看,这是一种内部行政关系,高校基于内部行政关系行使管理权,如制定校规、对学生做出要求,对违纪学生做出不涉及学籍的处分等都是内部行政行为。从高校对学生学籍的处置、颁发学业证书的角度看,这又是一种外部行政关系。高校管理权是行政管理权,依据高校管理权所作的行为,有的是内部行政行为,有的是外部行政行为,学校管理的内部行为,是一种法定的权力,是基于国家赋予学校自主办学的自治权力;学校涉外行政行为,则是基于国家授权而行使的公权力。高校依握法定的授权有权力制定管理学生行为的校规,并依据校规管理学生行为。只要这些校规与国家法律不相冲突或不违反国家的法律规定,学生就应当服从.因为在此情况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票早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学生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人们不再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他们还是参与者和管理者。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甚至学校的重大决策,必须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应当尊重学生表达意见的权利,一些重大决定必须给予学生听证和申诉权利。不强调学生的上述权利,就无法体现学生在依法治校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我承认,与高校权力相比,学生权利通常处在弱者的地位,对学生权利的保护力度应当超过对高校权力的保障力度,才能实现学生权利与高校权力事实上的平衡,但完全没有权利一权力平衡观念,一般地在总体上肯定权利全面压倒权力,则肯定是不妥当的。对学生在校行为进行必要的管理规范,对违纪违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或施加相应的纪律性约束,这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重要保障。我国学者倡导的学生权利说,从形式上看是在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范围内针对义务本位提出来的,而实质上却是在权利与权力关系的范围内针对权力本位展开的。权利一权力关系从总体上说,是权利与权力的矛盾对立和协调实现关系。只有两者达到平衡,才能使学校维持良好的秩序。

三、学生管理如何实现权利与权力平衡

(一)依正当程序行使权力。从高校学生管理实践来看,由于受我国“重实体,轻程序”传统的影响,程序意识相对落后,正当程序的观念和制度不发达。人们往往忽视大学生程序性权利的存在及其意义,结果使得面对强大的高校自主管理权,大学生拥有的实体性权利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为,约束高校日益扩大的自主管理权只是保障大学生权利不受侵犯的一个方面,保障大学生的申诉权也只是“事后救济”,而要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大学生实体性权利的实现,还必须保障大学生程序性权利,让大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中表达诉求。阎在学生管理制度中,要加快推进学生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将学生管理全面纳人法治化管理的轨道,就要使程序性权利的过程性和事中性驱使高校管理权实际运作的理性化,克服了高校管理权行使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从制度上保证了大学生实体性权利的公正实现。高校内部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的行政行为时应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如事先告知相对人,举办听证,进行专门调查认定事实并按程序拟定处罚决定,给予学生申诉答辩的时间和机会。决定作出以后,要征求学生本人的意见,若学生不服,可在限期内提出申诉,请求复查;若学生仍不服,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诉或直接向法院起诉。

(二)权力与权利相协调。对人类社会而言,权力是柄双刃剑,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又隐含着危害性。为了防止危害的发生,必须有权利的制约。权力受权利制约的缘由,还在于权力从终极意义上来自权利的自由让渡。权力是由社会中各个人舍弃其自身权利的部分或全部,以社会契约的形式让渡给国家或社会,目的在于使国家或社会能以其获得的权力,反过来维护每个人的自身权利。权力的来源表明,权力的合法性必须经过权利的交付和同意.交付和同意的形式是法_故权力的运作规则是注无明文规定不得行使;而权利的行使规则为法不禁止即自由。由此推断,高校对学生管理的权力来源于大学生权利的让渡。因此,高校工作者一定要遵循权力的运作原则,审慎行使手中的权力,不得侵犯大学生的权利。

高校学生管理中权力与权利冲突的主要表现是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存在的矛盾与冲突。现实生活中,各种权力与利益都存在矛盾性,并处在冲突中。法律作为一个有机的制衡调节器,其功能就在于协调相互的矛盾。管理者权力的行使以不侵犯学生的专有私人权利为限,以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学生的权利的享受也不能妨碍学校合“法’,性的管理权限的使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在相互妥协中寻找最佳切人点和调和点。要协调好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学校在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保障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其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学生是学校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享有广泛的学校管理参与权、受益权和知情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权利是没有制约的,高校管理法治化就是以权利制约权力,保障更广大学生的权益。高校管理法治化建设调整的对象是管理者的行为方式与理念,规定的是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的是体现法治化的管理制度,实现的动力是管理者服务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与学生的权利意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三)权力与权利界限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种学校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的,另一种是为社会公益之目的而为公法授权之行为,如依据《教育法》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以及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行使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在学生管理中,应注意区分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防止错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作为特殊行政主体的高校.其学生管理权必须遵循法律保留原则,即对*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代为或自行规定。在不侵犯高校自主自治权的前提下,高校对作出剥夺和限制学生受教育权这一*法性权利的处理或处分时,应以法律明确规定其事由、范围与效力,学校不得以其他任何行政命令或校内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实施。校内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必须与上位法的规定相一致,不得抵触。尤其是不得对受教育权等*法性权利作出任何限制和剥夺的规定,不得对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进行任意的重新配置。

浅析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与管理 篇3

关键词:中专院校;音乐教学;美育;教学管理;教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254-03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除了应具有过硬的职业知识技能,现代化的人才还必须素质全面、身心和谐,以适应挑战与机遇共存的当下社会。而作为技术型人才的摇篮的中专类院校,就更应当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由此看来,中专音乐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中专音乐教学方面,对于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掌握了良好正确的教学管理方式方法,才会使得中专院校的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起到更加好的作用,让他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一、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与管理问题的提出

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及管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我们要对中专音乐的学生的教学和管理进行分析,就首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对中专音乐的学生的教学及管理,也就更利于日后中专学生同中专老师的教学和交流。

而我们经过多方考证和研究,发现对于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及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在中专生眼中,音乐只不过是抱着“玩玩”的心态,他们并没有将音乐看作是以后的一种工作,而是很简单地将自己学习音乐的这段时间当做是吃喝玩乐的最好的时间,所以上课聊天、吃东西、乱丢垃圾、小打小闹等现象时常发生。中专音乐课堂常规管理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优化中专音乐课堂常规管理势在必行。而把握中专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学校工作实际,制定音乐课堂常规和教师课堂教学常规是让音乐课堂走向正规的重中之重。

二、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与管理应当更加人性化

对于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与管理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中专音乐的教学有着特殊性,而因其所学专业的特殊性,音乐专业的学生及教师的性格及思维方式有别于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师生。所以在教学管理方面应针对其特殊性,不断提高管理方法,采用更人性化、更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而对于中专学生自身的特点,就更应当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以减少中专学生对于课堂的抵触情绪,增加其自身对于音乐的兴趣,使得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能够真正地做到让学生自己做主,让他们乐在其中,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音乐学院和别的理工科院系有着本质的不同,音乐学院的学生更偏重于实践,多次的舞台表演使他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更难以管理。老师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更趋于发散思维,并在平时的举手投足中很重视自己的形象,很容易沟通,但也很难约束住她们,很难让他们遵守一些看起来比较苛刻的管理制度,所以说对于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与管理应当更加人性化,这种人性化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三、不断创新中专音乐教育和管理

无论普通教育管理模式,还是音乐教育管模式,“效率”是其核心的想法。音乐教育管理不是普通教育管理,它们之间完全脱离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例如一些管理理论和管理规则。声音音乐教育管理研究,是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为根基地,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的高度专一性的原则决定。音乐教育管理摘要从如何促进研究将管理理论研究、音乐教学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如何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我们应该怎样去规范、指导管理体制等这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入。

也只有对我们现有的中专音乐教育和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使得学生和老师达到双重丰收的效果。大学和学院音乐教学的两个发展有声有色。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旧的教学内容和僵化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发展中专音乐教育的需要。如此,音乐学院的教师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总的来说,一些新鲜血液是音乐的教学模式的铸件,只有融入了新鲜的血液,才会使得中专音乐的教学上升至一个新的台阶,也只有这样才会使得中专音乐的教学产生质的变化,成为中专学生之后工作中的一把“金钥匙”。

四、科学合理地制订中专音乐课堂常规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能仅仅将人性化和创新当做中专音乐教学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在人性化和进行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够将音乐课堂的管理制度抛在脑后,置之于不顾,这样很显然是不符合我们最初的想法和最初想要达到的效果的,也很可能最终得到的结果会让我们失望。所以说,把握中专学生的时代心理特征和学校工作,制定合理的音乐教室常规和课堂教学音乐守则应当被放在首位。

首先,应当锁定中专音乐课堂教师教学常规,健全教学保障体系。课堂教学实施日常管理主要遵循学校教学程序,规范课教堂的教学行为,建立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提高中专课堂教学水平效率,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发展的基本教学研究功能。完美的音乐教师教学程序,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基础。相信有如此完美的中专音乐教学程序,就会使得我们的音乐教学越来越好,学生的音乐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其次,制定中专音乐课堂学习常规,使学生有规可循。而要想制定合适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常规,就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以发展中专学生的音乐学习为目的,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经过师生讨论和谈判制定学习音乐教室出生的常规,便于中专学生理解方便,也便于教师对中专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

五、有效落实中专音乐课堂常规管理制度

中专音乐课堂常规管理制度没有履行等于没做,甚至适得其反。所以,注重工作实践在学校和学生为达成协议一系列的音乐教室常规系统就显得至关重要,以便能够实现教学过程的生产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教师应当示范执行,有效落实课堂常规。目光接触是最常用的课堂上师生和最有效的交流的形式。信息训练中,教师要自然地看每一个学生,能读懂每一位学生的请求和响应,表达对学生的自评和整体课堂情境的主人,防止发生学生的不良行为。在欣赏越剧《梁山和祝英台》时,有几个学生在教室里不听讲座,自由地谈论跟教学无关的事情,打断了教学思想。我走下讲台,跟无数的眼睛一起凝视着这几个学生。学生们看了看,立即停止谈论,教室里的教学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

其次,构建和谐课堂,有效达成课堂常规。应当对学生多用鼓励的语言,形成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喜欢上中专音乐的日常教学。巧用音乐提示,促进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爱上日常教学。运用教学幽默,及时地警告学生的不良行为,确保教学顺利地进行。幽默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教学艺术形式。只有在幽默中进行平常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鼓励,才会使学生真正地爱上音乐课堂,与此同时也会使中专学生对于音乐的喜爱增加。

六、对中专音乐课堂中的学生地位的提升

在课堂中不能仅仅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底下做自己的事,这样下去的话,就使得音乐课堂失败了。无论老师讲得再好,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无论什么课堂,都应当将学生放在首位,而将学生放在首位就会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快乐的气氛,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中专音乐课堂中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所有的创新和改革也才会有意义,否则,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学生也没有把自己当做整个课堂中的主人,那么就很难使我们的中专音乐的课堂达到一种好的效果。

结语:

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与管理看似很繁杂、很无头绪,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并且结合现实状况同中专音乐教育的要求,就不难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也就能够及时作出正确的教学方案和对中专学生的正确管理,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中专音乐日后的学生教学和管理有一个全新的突破,达到应有的效果,使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与管理达到一种全新的水平。上述几点内容结合了当前的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与管理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了如何开展中专院校音乐教学工作的思路。中专院校的音乐教学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汲取养分,把积累而成的经验转化成改革的推动力。通过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创新,中专院校音乐教学工作必然会充分展现出音乐的美育功能,音乐课堂也必然会呈现出更夺目的风采,也相信通过我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会达到在平等、自然的交流环境中,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们感受音乐、学习音乐。

浅析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与管理 篇4

一、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与管理问题的提出

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及管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 我们要对中专音乐的学生的教学和管理进行分析, 就首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 也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进行对中专音乐的学生的教学及管理, 也就更利于日后中专学生同中专老师的教学和交流。

而我们经过多方考证和研究, 发现对于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及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在中专生眼中, 音乐只不过是抱着“玩玩”的心态, 他们并没有将音乐看作是以后的一种工作, 而是很简单地将自己学习音乐的这段时间当做是吃喝玩乐的最好的时间, 所以上课聊天、吃东西、乱丢垃圾、小打小闹等现象时常发生。中专音乐课堂常规管理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优化中专音乐课堂常规管理势在必行。而把握中专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学校工作实际, 制定音乐课堂常规和教师课堂教学常规是让音乐课堂走向正规的重中之重。

二、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与管理应当更加人性化

对于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与管理问题的研究, 我们发现中专音乐的教学有着特殊性, 而因其所学专业的特殊性, 音乐专业的学生及教师的性格及思维方式有别于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师生。所以在教学管理方面应针对其特殊性, 不断提高管理方法, 采用更人性化、更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而对于中专学生自身的特点, 就更应当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以减少中专学生对于课堂的抵触情绪, 增加其自身对于音乐的兴趣, 使得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能够真正地做到让学生自己做主, 让他们乐在其中, 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音乐学院和别的理工科院系有着本质的不同, 音乐学院的学生更偏重于实践, 多次的舞台表演使他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敏捷, 更难以管理。老师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 更趋于发散思维, 并在平时的举手投足中很重视自己的形象, 很容易沟通, 但也很难约束住她们, 很难让他们遵守一些看起来比较苛刻的管理制度, 所以说对于中专音乐的学生教学与管理应当更加人性化, 这种人性化是必须的, 也是必要的。

三、不断创新中专音乐教育和管理

无论普通教育管理模式, 还是音乐教育管模式, “效率”是其核心的想法。音乐教育管理不是普通教育管理, 它们之间完全脱离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例如一些管理理论和管理规则。声音音乐教育管理研究, 是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为根基地, 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的高度专一性的原则决定。音乐教育管理摘要从如何促进研究将管理理论研究、音乐教学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如何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我们应该怎样去规范、指导管理体制等这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入。

也只有对我们现有的中专音乐教育和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 才能够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使得学生和老师达到双重丰收的效果。大学和学院音乐教学的两个发展有声有色。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旧的教学内容和僵化的教学方法, 已经不能满足发展中专音乐教育的需要。如此, 音乐学院的教师必须更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总的来说, 一些新鲜血液是音乐的教学模式的铸件, 只有融入了新鲜的血液, 才会使得中专音乐的教学上升至一个新的台阶, 也只有这样才会使得中专音乐的教学产生质的变化, 成为中专学生之后工作中的一把“金钥匙”。

四、科学合理地制订中专音乐课堂常规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能仅仅将人性化和创新当做中专音乐教学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我们在人性化和进行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够将音乐课堂的管理制度抛在脑后, 置之于不顾, 这样很显然是不符合我们最初的想法和最初想要达到的效果的, 也很可能最终得到的结果会让我们失望。所以说, 把握中专学生的时代心理特征和学校工作, 制定合理的音乐教室常规和课堂教学音乐守则应当被放在首位。

首先, 应当锁定中专音乐课堂教师教学常规, 健全教学保障体系。课堂教学实施日常管理主要遵循学校教学程序, 规范课教堂的教学行为, 建立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提高中专课堂教学水平效率,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促进发展的基本教学研究功能。完美的音乐教师教学程序, 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基础。相信有如此完美的中专音乐教学程序, 就会使得我们的音乐教学越来越好, 学生的音乐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其次, 制定中专音乐课堂学习常规, 使学生有规可循。而要想制定合适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常规, 就要对学生进行了解, 尊重学生, 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 以发展中专学生的音乐学习为目的, 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 经过师生讨论和谈判制定学习音乐教室出生的常规, 便于中专学生理解方便, 也便于教师对中专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

五、有效落实中专音乐课堂常规管理制度

中专音乐课堂常规管理制度没有履行等于没做, 甚至适得其反。所以, 注重工作实践在学校和学生为达成协议一系列的音乐教室常规系统就显得至关重要, 以便能够实现教学过程的生产实践, 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 教师应当示范执行, 有效落实课堂常规。目光接触是最常用的课堂上师生和最有效的交流的形式。信息训练中, 教师要自然地看每一个学生, 能读懂每一位学生的请求和响应, 表达对学生的自评和整体课堂情境的主人, 防止发生学生的不良行为。在欣赏越剧《梁山和祝英台》时, 有几个学生在教室里不听讲座, 自由地谈论跟教学无关的事情, 打断了教学思想。我走下讲台, 跟无数的眼睛一起凝视着这几个学生。学生们看了看, 立即停止谈论, 教室里的教学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

其次, 构建和谐课堂, 有效达成课堂常规。应当对学生多用鼓励的语言, 形成良好的心理效应, 使学生喜欢上中专音乐的日常教学。巧用音乐提示, 促进良好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自觉地爱上日常教学。运用教学幽默, 及时地警告学生的不良行为, 确保教学顺利地进行。幽默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教学艺术形式。只有在幽默中进行平常的课堂教学, 对学生进行鼓励, 才会使学生真正地爱上音乐课堂, 与此同时也会使中专学生对于音乐的喜爱增加。

六、对中专音乐课堂中的学生地位的提升

在课堂中不能仅仅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底下做自己的事, 这样下去的话, 就使得音乐课堂失败了。无论老师讲得再好, 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无论什么课堂, 都应当将学生放在首位, 而将学生放在首位就会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快乐的气氛, 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也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我们的中专音乐课堂中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所有的创新和改革也才会有意义, 否则, 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 学生也没有把自己当做整个课堂中的主人, 那么就很难使我们的中专音乐的课堂达到一种好的效果。

结语:

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 篇5

高职院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法和法律赋予了其自主管理权,包括对教学活动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受教育者和消费者,《*法》《教育法》和一些民事法律赋予了其受教育权、财产权、人身权等基本权利。学校自主管理权的行使是为了最大可能地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保证学生各项权利的实现;而学生各项权利的行使,也必须在遵守*法、法律和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在某种程度上讲学校的自主管理权和学生的权利是一对矛盾,学校管理力的扩大则意味着学生权利的缩小,学生权利的彰显则会制约学校的权力。如何既保证高职院校自主管理权的有效行使,又保障学生权利的充分实现,已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要研究这一问题,首先需弄清大学生的权利内容,高职院校实施管理时哪些行为构成对大学生合法权益的侵犯,从而寻求合理路径,实现权力与权利的协调与平衡。

一、高职院校的权力与大学生的权利

1.高职院校享有自主管理权。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逐步将权力下放给高校,高职院校同样享有自主管理权。《教育法》第28条和第43条、《高等教育法》第11条和第53条规定了高等学校的自主管理权及学生应服从学校的管理制度。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学校对学生实施管理和纪律处分的权力,并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实施有效管理。

高职院校的自主管理权是国家行政部门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赋予学校的权力,具有行政权力的性质,这种权力是在学校内部管理上的一种自由裁量权。学校如何实施有效的管理,制订哪些规章制度,怎样制订和执行,都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教育问题,主要由学校内部决定。这种权力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高职院校学生的权利。在接受教育的特定时期,学生的身份和地位比较特殊,既是公民,又是受教育者,同时又足消费者。学生作为公民和消费者,享有《*法》和民事法律规定的权利;作为受教育者又享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的权利。概括起来,学生的法定权利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受教育权。《*法》第46条和《教育法》第9条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受教育权,可以要求学校和教师中止影响其受教育权的一切行为,并获得补偿和救济权利。

二是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学资源权。参加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合理使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实验室设备、图书馆书刊资料等有关教学资源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权利,这是受教育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受教育权的体现。《教育法》规定学生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三是选择权。即大学生享有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或者接受其他服务的权利。具体包括:(1)专业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或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和学校,包括转专业和转学,当然这种选择权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管理规定。(2)课程、教师、学习进度和修学方式的选择权。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有权选择选修课程、选择课堂,对个别教学法态度不好、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有要求更换的权利。可以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申请辅修其他专业或者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可以根据校际间协议跨校修读课程;可以拒绝参加学校赢利性劳动或过重的体力劳动。(3)就餐、购物、住宿、娱乐的选择权。

四是公正评价权。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有要求教师、学校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和品行进行公正评价并客观真实地记录在成绩档案中,在完成相应的学业后获得相应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五是获取相应知识权。大学生缴纳_r一定数额的学费,就有权要求高校提供至少与学费价值相当的知识、设施、服务;有权要求教师认真上课,保证质量,要求学校提供相应的教育设施、教学资源和教师,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有权拒绝高校增设毕业条件、标准,随意加重学生的负担。

六是知情权。大学生对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发展状况、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本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以及经费投入等基本情况有全面了解的权利。对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业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制度、评价结果都有知晓的权利。

七是参与权。大学生享有与教师、管理者同样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特别是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学校事务,大学生作为利益主体,享有提出意见、参与决策的权利。2005年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保障了学生的参与权。

八是监督权。一是监督学校资源的使用,二是监督学日常机制的运作。大学生享有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等进行监督的权利。学生可以就学校的各项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应予明确答复。

九是救济权。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服务中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高等教育法》第54条规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学习努力、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纪律的学龄前生,均有权提出贷款申请,以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这种权利不能因为公立与私立、普通高校与成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十是人身权。公民人身权被视为“天赋的权利”。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身份权主要指因为特定身份而享有的权利,包括亲属权、亲权、配偶权、荣誉权等。

十一是财产权。大学生享有财产受到妥善管理和保护的权利。大学生对其财产享有独立的所有权,只要不违法,学校无权没收其财产,也不能以学校名义对学生处以财产处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财产应该得到学校的管理和保护。当学校没有尽到保护职责使其财产受到侵害时,学校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学生有使用学校公有财产的权利,学校有为学生提供其完成学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资源的义务。

十二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指个人对其智力成果的独占排他利用从而取得利益的权利。学生对其付出了劳动、贡献了智慧的论文、著作、作品、科研成果及发明创造享有知识产权,学校和教师应给予充分尊重和保护。

十三是申诉权。“无救济则无权利。”当权利法定后在事实上或社会生活中遭到否定时,必须设立一种保障机制,使之能获得及时的救济。《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2005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也规定学校在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前,应当听取学生或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二、高职院校自主管理权对大学生权利的侵犯与分析

政府下放给高职院校自主管理权是为了保证其教育职能的实现,这种权力实际上是公众权利的让渡,而且主要是被管理的大学生权利的让渡。该权力的存在应以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为前提,它的行使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高校要自我约束管理权,接受法律的审视和社会的监督,否则极易造成学校权力对学生权利的侵犯。调查表明,高职院校为了实现统一管理,维护教育教学秩序,在行使自主管理权时,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屡屡发生。

1.侵犯学生的名誉权、隐私权。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依法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学生名誉关系到其在学校的地位、人格尊严、老师同学对其信赖程度,公正的评价、良好的名声是学生进行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学生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高职院校在管理工作中,侵犯学生名誉权的现象较多。批评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职责,但一些教师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考虑语调和语气,动辄训斥学生,甚至使用一些挖苦、嘲讽、伤害性或侮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责骂、体罚学生等,这无疑构成对学生人格尊严的践踏,侵犯了学生的名誉权。另外,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鉴定或成绩评定时,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或能力水平给以评价,然后公布出去,也是对学生名誉权的侵犯。

隐私权是指公民个人和死者所享有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人格权。高职院校学生有权对个人信息与生活情报进行控制和保密,禁止他人公布其个人信息与私人秘密。高职院校在实施管理时,学校管理权和学生隐私权发生冲突的现象很多,而且不可轻易断言是否存在侵权。如舍务管理人员晚上叫门查寝;安全检查部门对学生的衣物、床铺、箱包的搜查;老师对夜不归寝学生的细细盘问等等。这些行为是否构成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还需要将其放在具体背景下全面分析。但学校的下列行为是构侵犯学生隐私权的:一是学校对学生违纪的事实、处分结果张榜公布,这是权力的膨胀与泛化,是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二是学校将学生的分数公布于众。考试成绩属于学生的隐私,学生有权决定是否公开、对谁公开以及在什么场合公开,学校无权采取张榜公布或通报的形式将学生分数公之于众。

2.侵犯学生的自由权。有些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大门紧闭,将学生局限在围墙之内。学生需要外出办事必须由老师开具出门证,有时间和次数限制。从法律视野看,这种封闭式管理是学校管理权对学生自由权的覆盖和湮没。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晚自习制度,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到班级自习。有些班级秩序很混乱,不利于学习;学生为了完成作业或学习计划想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但为了遵守学校的自习制度,无法自行更换学习场所,否则要受到扣分等处分,这也是对学生自由权的侵犯。

3.侵犯学生的中诉权。《教育法》和《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都对学生的申诉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学校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的申诉。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处分学生时还是先处分后告知,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或者没有,或者形同虚设,学生的申诉权无从享有。

4.侵犯学生的财产权。具体表现为:

(1)罚款。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一些违纪行为设有罚款的处罚措施。如班级管理制度中规定学生旷课、迟到、值日不合格、打架、校园内吸烟等违纪行为要受到数额不等的罚款处罚。殊不知,这种处罚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因为罚款是行政处罚,只能由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定的授权组织才能实施,其他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无权进行。

(2)没收学生财产。如: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对学生在宿舍内使用的禁止性大功率电器予以没收的行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看的课外书或玩弄的手机、MP3、游戏机等没收的行为,都没有法律依据,属于侵犯学生财产权的行为。

(3)强行要求学生购买教材或参考书。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教学的需要,对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进行统一购买和发放,甚至在学生入学时就收取了数额不菲的书费,这种作法无疑是对学生财产权的侵犯。

(4)学生宿舍或公寓的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一些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松散,保卫工作不到位,致使盗窃案件时有发生,学生宿舍或公寓的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一旦被盗,学校很难破案,又不主张向公安机关报案,学生只能自认倒霉。

(5)教学服务“缩水”。学生付出了学费,但学校不能提供相应的教学服务,也属于对学生财产权的侵犯。高职院校的前身大多是中专院校,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学仪器、实验实训场所、计算机房、体育设施、图书藏量等教学资源存在很大局限,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是近几年各院校扩大招生使教学资源更加匮乏,影响了学生各种技能素质的提高,学生的付出没有实现物有所值。

中专院校学生管理问题探析 篇6

关键词:学生管理 存在问题 有效策略 中专学生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017

中专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教师应该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端正其学习态度,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是现实中,许多中专院校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管理方法比较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最终影响到中专生的发展水平。教师只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出比较有效的管理策略,才能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才能让中专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其学习质量。

一、中专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中专对学生管理工作针对性弱

中专院校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模式,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应该要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方案,这样才能达到管理目的。但是现实中,许多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针对性较弱,管理思维比较僵化,使得该项工作质量不高,影响到中专学生的发展。比如院校领导认为只要学校软硬件设施比较好、校园环境优美、就业率比较高就能够吸引学生,从而忽视了学生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做好管理创新,也没有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进一步阻碍了中专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

(二)教师对学生管理指导意识较差

中专院校在管理中要将学生文化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放在同等地位,然而许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过于关注他们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培养,使得中专生就业形势堪忧。还有一些教师在制定管理方案时,没有结合中专学生的具体专业,采用“一刀切”“一风吹”的方式,学生无法发挥自身优势,抑制了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管理时应注意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但是许多教师却要求学生多参与理论交流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进入工作岗位后感觉比较吃力。

(三)中专院校管理文化建设不足

学校在对中专生进行管理时,需要为他们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的精神风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现实中许多中专院校忽视了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比如校园社团建设、校园交流会建设等,导致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例如,汽修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需要有相应的校园文化支撑,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建立沟通平台,指导学生学习问题。而实际上许多院校缺乏相关平台建设,学生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影响学习质量。

(四)中专院校宿舍管理不到位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中专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面对生活问题时比较激进,容易出现不良现象。正是由于中专院校宿舍管理工作不到位,使得学生生活问题逐渐增多,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同时也会降低学校的学习风气。还有一些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管理意识较差,导致宿舍安全隐患上升,如火灾、盗窃等,再加上学校管理制度人性化角度考虑不足,使得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中专院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提升中专院校学生管理质量的策略

(一)增强学生管理的针对性

中专院校教师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需要提升管理的针对性,加强管理策略创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以适应他们的实际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学生放在管理工作首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当前的状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问题,提升中专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专业特色,在管理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增强其工作适应性。比如会计类专业学生,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到企业向从事会计的人员学习,了解该专业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达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后要做好就业指导管理工作,让学生对自身专业有更深入地认识,科学衡量自身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最好的状态下参与工作,提高院校的就业率。

(二)提高教师学生管理意识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高自身管理意识,注重对学生教学上的引导,保证学生学习质量,为学生创建更加温馨的生活环境。比如当教师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可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科学的引导策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又比如当学生遇到就业问题时,教师则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就业数据,或者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让他们对就业有更深入的认识,端正就业态度,以达到学生管理的工作目标。

(三)做好校园管理文化建设

校园管理文化建设质量关系到整个学校发展水平,因此,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中专院校也要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环境,增强他们学习的热情,在环境的影响下逐渐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校园文化建设中,还要注重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文化联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四)提升学生宿舍管理质量

在做好学生管理时,相关人员也要重视宿舍管理工作,加强宿舍安全隐患排查,降低学生事故发生率。比如要定期做好安全演练,让学生掌握火灾、地震等逃生知识,以保证他们的人生安全。除此之外,管理人员也要制定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宿舍文化环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相互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将宿舍变为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中专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不仅要提升教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同时还要积极创新管理方式,适应新时代下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也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以达到学生管理工作目标。此外,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让学生不仅能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有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使校园环境更加和谐,满足中专学生的生活、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崔鹏.问题学生的管理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

[2]明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3]顾红.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策略[J].教育探索,2011(4).

[4]陆夏铭.关于职业学院学生管理策略的几点探索[J],2013(22).

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 篇7

(一) 法治化管理的概念与管理内涵

1. 法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它有多重的含义:

(1)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为基础, 强调人权、平等、文明、理性、秩序和合法性, 其最终目标就是自由和人权。 (2) 国家法律一经公布实施, 就必须保持其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法治。 (3) 依法办事是法治的核心问题, 尤其是在保障自由与人权方面。 (4) 国家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一切的社会制度都应该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 (5) 国家司法独立。

2. 法治化管理的内涵。

法治化管理一般指高校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等三方面的管理行为。学校管理者应严格执行《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依法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为大学生提供充分、有效的服务。

新形势下, 高校管理的范围一般分为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两方面。内部管理主要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以及对大学生在校内的管理等事务。外部管理主要是指学校与国内、国外各方面的交往与合作;对学校周边环境 (包括学生家长、其他社会相关对象) 的管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 要建立规范有序的高校校园秩序, 作为高校的主体, 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最为重要的工作。

(二) 法制化管理的意义

首先,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是保证学校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 也是学生人权与自由的保障, 更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 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次, 高校实施学生管理法治化, 明确定位了高校学生管理与学生权利的法律关系, 确定了大学生的权利范围以及大学生的法律保障, 这是高校管理的一大进步。教育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法治、权利、民主是当前的时代主题。在高校管理中确定了大学生的法律权利, 是高校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二、当前高校管理中大学生权益的现状分析

(一) 学校单方面制定霸王条例, 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国家赋予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在高等教育阶段, 作为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大学生, 受教育权是一种民事权利。我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现在全国各地都存在招生地区差异的问题, 有的高校在招生过程中, 对学生实行性别歧视, 只招男生, 不招女生;有的学校将患病学生或残疾学生拒之门外;有的高校强行规定专业考级要求, 对未通过的学生, 不予颁发学历证书或学位证书, 直接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二) 学校法律责任不明确, 侵犯学生的健康权以及财产权

1. 侵犯学生的健康权。

当前高校的安全工作无论在观念上、制度上还是行动上, 都存在非常大的隐患, 大学生受伤害的问题非常突出。由于对大学生保护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 学校对在校大学生的事故防范意识以及处理能力都偏低, 以至于学生受伤害的事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相对应的善后处理工作、事故责任认定以及有效的法律赔偿途径等, 都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展, 学生的健康权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2. 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一是乱收费。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许多高校自行设立收取所谓的辅修费、旁听费, 还有的超标准、超范围地强行收取学费以及住宿费。二是乱罚款。行政处罚是国家特定机关或组织权利的实施行为, 除此之外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力实施处罚。但许多高校都违反国家法规, 私自制定一系列的罚款条例。三是大学生的财产安全无保障。有些高校对学生公寓的管理不重视, 学生公寓的盗窃案件经常发生。

(三) 制度制定存在随意性, 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大学生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是大学生依法享有的权利, 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但是, 在我国的高校, 经常发生对大学生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犯事例。现行高校内部的学生管理制度, 在制定上和执行上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有的甚至有悖于国家的法律。有的教师在上课时, 随意用语言嘲笑和侮辱学生;有的学校将成绩较差的学生公之于众, 而高校将对学生的处分决定公开张贴更是习以为常。这一切都已经构成了对学生的名誉权以及隐私权的严重侵犯。

三、高校对学生管理侵权行为的主要原因

(一) 高校的法制化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许多规章制度, 大都是高校单方面硬性制定的, 有一些规定甚至与国家法律相抵触, 这就难免存在对学生权益有侵害性质的规定。从目前高校的规章制度内容上看, 制度的制定更重视的是学校的权力, 而轻视或忽视了对学生权利的保护, 对学生更多的是约束和控制。从制度上体现了高校管理对学生的法律权利性规范以及义务性规范严重失衡, 双方的法律关系的不对等, 学生的法律地位得不到重视。

(二) 高校管理者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

高校管理者的法治观念淡薄一方面表现在, “人治高于法治, 权力大于权利”。管理者习惯于高高在上的用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学生, 在管理过程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以管代教, 以罚代教的不规范管理手段非常突出, 有些高校管理者在法律认识上偏差严重或片面理解。

我国教育传统一直习惯于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实行“家长式”的施教方法, 教师对学生拥有近乎无所不管的权力, 学生成了教师管束的对象,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的权利完全被忽视。

(三) 政府在行政上对高校管理行为监督缺失

当前, 我国的教育法律监督体系存在着监督不力、实效性差等问题。究其原因, 一是我国现行法律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备, 而教育法还不够完善, 致使教育法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二是我国教育法律监督机关的职权与责任不明, 没有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三是目前我国对违反教育法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还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 使得法律监督制度如同虚设, 根本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乱收费行为, 还有高校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冲突的失当行为, 但是却很少有政府和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出来行使监管权,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权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督和恰当的制约。

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保护大学生权利的保障

(一) 明确确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大学生被高校录取并入学报到, 学生与高校之间就形成了教育服务关系。学生向学校缴费, 获得学习权力, 而高校对学生实行教学, 并为其发证, 是教育服务合同的最主要条款, 也是高校与学生双方的主要权利义务。学生在校期间, 高校必须履行对学生的管理职能, 同时还要承担着为其提供各种服务的功能。由此可见,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第一, 双方是自愿达成的“教与被教”的知识教育合同关系;第二,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第三,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实施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 是高校管理的需要, 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 依法保护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利

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是一种具有双重属性的特殊权利义务关系。高校有责任、有义务依法保护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利。 (1) 高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 必须做到确立主体合法、管理程序合法、制度内容合法以及管理制度的形式合法。 (2) 保障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学校的管理制度的制定拥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3)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 要严格按照法律规范并保障在公正的程序下进行。 (4) 学校应当保障学生申诉处理的权利, 真正做到维护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摘要:建立法治化的学生管理制度, 是高校管理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法律建设的逐步完善, 新时期的大学生对学生权利的意识大大增强, 高校管理工作迫切需要步入法治化建设的轨道, 并妥善处理学生管理法制化与大学生权利保护的关系。

中专管理权与学生权利 篇8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高等教育正在发生一场“革命”, “革命”的旗帜就是“以人为本”, 革命的目标是逐步走向“法治化”。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教育管理, 必然坚持以人为本, 必然实现教育管理过程的法治化, 这也是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只有实现人文与法治的建构与对接, 并转换为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法律保障, 才能真正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真正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新时期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的法治化应该以权利保障为内容, 以公平正义为旨归, 它是教育观念、价值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要素的有机复合体。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在思想观念层面上,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在被迫经历一场顺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 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与法律化、制度化相匹配。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权利本位观念, 从“权力本位”观念向“权利本位”观念转变。权利本位是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属性的具体体现, 表现为一切制度都应该以权利为核心而构成。权利本位观念不仅包括以权利为中心建立大学生管理体系的形式要件, 还应包括对学生权利予以同等保护的实质性要件。权利本位观念的意义就在于定位权利和权力的关系, 使人们从传统的义务约束身份束缚的影响下解放出来, 从而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和富有活力的法治化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另一方面, 在制度层面上, 教育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法治精神, 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从近几年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所引发的司法案例来看, 人性尊严正在从一种潜在需要迅速地成为显性需求, 人们越来越追求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自由、公平、正义与平等, 越来越重视教育活动中对人的尊严的确认和维护[1] 。

从总体上说, 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主要存在两种思维模式:伦理思维模式与法治思维模式, 前者是在权力本位理念下强调道德规范与践行道德行为, 后者是在权利本位理念下侧重于公平正义与权利救济。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权力本位理念的强大惯性或固有依赖性, 以及权利本位理念的微弱生长或价值模糊性, 使旧的价值观念变成了精神碎片, 而新的价值选择处于迷惘状态。在价值定位方面, 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也一度陷入了这种失范的困境。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权利观念”兴起, 凸显以学生为本并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法治思维模式逐渐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这既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转换的必然, 也是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力与权利关系重新调整和配置的结果。本文是在权利本位语境下, 探讨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价值取向, 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科学合理的权利实现机制。

二、以人为本: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

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贯穿于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过程, 呼应了和谐社会及权利时代对人的发展要求。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求在教育管理的各个领域与环节都要坚持权利本位的价值理念, 把维护大学生的尊严、权利和自由作为教育管理的落脚点, 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 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关怀与法治关怀。

权利是法治的核心价值要素, 权利本位语境下的任何问题都必须纳入法治视野。在法治层面, 人是法治社会条件下的价值主体, 人的价值与尊严得以彰显。法的价值问题是法哲学理论界常论不休的新颖话题。自由与秩序、安全与平等、公平与效率等价值新取向, 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每一项价值要素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对人的关怀, 对人的尊重, 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如果离开人的主体性要求去谈论法的价值就失去了法律存在的意义。因为衡量法的价值效用的标准, 只能是看该种要素是否满足人这一主体的需要和满足的程度如何。法的价值主体是人, 任何法的价值都是为人而产生和存在的, 离开了人作为主体的需求和发展就无所谓价值, 也无所谓法的价值。这就是说, 法的价值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人的主体需要, 没有人的主体需要也就不需要法的价值。法的价值离开了人的主体需要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依据和效用。换言之, 法的价值诸项要素即秩序、正义、公平、效率、安全等等均是基于人的主体需要而孕育的。“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要求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是法的价值属性的原点或目标。大学生中明显存在三层人群:一是富裕型学生, 二是贫困生, 三是广大的中间层学生。在这三个阶层中, 中间层占大多数, 而贫困生和富裕生相对来说都是少数人, “象牙塔”内形成了一个“纺锤形”社会。新形成的这些阶层是以“经济伦理”为基础的, 不同阶层的学生对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要求也会不同, 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虽然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政策、法律与法规均同等地约束每个人, 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别造成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消费、缴费、就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面向“具体的人”, 而非“抽象的人”, 否则, 就必然产生教育管理过程的不公平现象。因此, 以人为本必然成为衡量大学生教育管理是否合理的基本理念和判断标准。以人为本是一个关于价值法则和法治法则的判断, 是一个关于公民的主体资格的判断, 体现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则是一个关于教育管理合法性的判断。在价值法则方面, 以人为本把人的尊严与权利、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最高价值;在法治法则方面, 以人为本确认公民的主体地位, 把权利保障、权利救济作为判断大学生教育管理合理性的法学标准。在这里, “以人为本”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入法学的视角之中, 法治关怀的范畴是人与人的关系, “永远把人当人”这一康德式的信条是最基本的法律规范和法律问题, 只有“把人当人”, 才有可能“人人平等”。“以人为本”追寻的就是这种对“人的关怀”, 它把教育管理实践中人的生命尊严、发展自由、权利和能力的选择置于首要的位置。人的多层次需要的满足, 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理当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最高价值取向。

三、权利实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法治路径

从法治论的视角定位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 是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关怀缺失的现实状况赋予我们的思考。在以“以人为本”为本质与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下, 以“权利本位观念”为标志的社会转型和秩序更新正在渗透、辐射于社会各个领域。在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 以往那种以权力为本位、以行政整合为特征的教育管理模式正在由以权利为本位、以契约整合为特征的新的教育管理文明所取代。大学生法定权利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实体上的权利保障机制与程序上的权利救助机制实现的。

大学生实体性权利主要表现为:接受教育公平权、学习活动权、重要事项参与权、特别待遇权等等。高校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的受教育自由。离开了学生的受教育自由, 便不会有高校管理的繁荣和持续发展。学生应该平等地享有学校的各种教育文化资源, 平等地接受与选择受教育的机会, 不能以学科建设为由, 更不能以特色或强势学科优先为由, “合法性”地剥夺本科生应该享有的相关接受教育的权利, 尤其是在师资配备、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源共享等方面。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权具体体现为对学生的学习知情权、学习选择权、学习评价权和学习监督权的全面规定和保护[2] 。目前, 大部分高校在大学生的学习选择权与学习评价权方面已逐步完善与制度化, 前者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后者则主要体现于日常教务管理规律之中。但在学习知情权与监督权方面还有所欠缺, 甚至做得不好, 比如转专业条件、跨专业选课、免试推研、本硕博士连读、与国外专业对接等规定的宣传力度及公开透明方面还有待改进。同时, 在这些规定的执行方面还应该公开并全面接受全体学生的监督。重要事项参与权是依法治校理念下大学生应该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 主要体现在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管理规定的制定过程不能忽视大学生的有效性参与, 必须扩大学生参与管理的范围, 切实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真正实现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指出, 教育是一个不断理性化、不断“去魅”的过程, 高校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社会公众参与同高校自身发展的交融[3] 。吸纳民众参与作为高校管理的主流意识形态,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建章规制形成了现代社会的民众参与结构。公众参与作为高校快速发展的组成部分, 其发展过程无疑蕴涵着理性化的色彩。契约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等精神和社会正义精神, 是公民理性所折射的现代教育领域基本的价值范式, 是体现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相统一的理性化的人伦价值秩序, 具有规范教育、底线教育的意义。还有一项不能也是不容忽视的实体性权利就是特别待遇权, 亦称差别待遇权。这也是当代正义大师罗尔斯《正义论》核心理论元素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领域的现实映射。在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体系中, 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平等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平等和正义的, 必须通过制度性安排把个体因自然命运差异所产生的后果尽量减小, 安排好福利和负担的分配框架, 使自然差异所造成的社会弱者能够与幸运者分享利益, 改善“最不利者”的处境[4] 。根据这一原则,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在针对“具体的人”时必须设立特殊权利保障体系, 包括经济资助、心理咨询、公益活动、生涯设计等等。通过这种权利设计上的差异性以维护弱势群体的权利, 充分体现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的实质公平与实质正义。

实体性权利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大学生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法定依据, 那么, 一旦受到了侵害或大学生自认为受到了侵害, 应该通过法定的程序积极寻求权利救济。权利救济制度的创设, 必须结合高校的实际特点, 以参与权、知情权、申辩权、申诉权为重点。在具体程序设计上, 可以建立以听证制度为核心的内部救济体制与以诉讼制度为核心的外部救济体制相结合的双项救济制度。通过救济制度的确立, 使学校各阶层及各方利益处于一种协调稳定、平衡有序的发展态势, 只有在这样一种平衡有序的状态下, 才能够实现学校整体的价值认同和尊严, 激发大学生个体的创造活力。权利保障的法治路径不仅体现在权利保障机制的具体规定上, 更应体现在权利的事后救济上。完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是推进依法治校, 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体现人文关怀、实现高校管理法治化不可或缺的举措[1] 。其一, 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一项专门保护学生权益的法律救济制度, 它是在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申诉权利的基础上, 对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权利保护的具体化, 是由特定主体依法定程序对学生的申诉作出处理的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和权利救济机制。这是高校推进依法治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内在要求, 也是尊重学生权利、维护学生权益的重要保障。在权利本位语境下, 高校管理者与受教育者均应确立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 避免法律制度流于形式。其二, 教育行政复议制度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向作出该行为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法定机关提出申诉, 请求依法给予补救的法律救济制度。这是一项非诉讼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 也是学生获取法律救济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作出严重影响学生受教育权的管理行为应纳入行政复议的范围, 由当事学生作为申请人, 而高校作为被申请人, 教育行政机关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并依法定程序对被申请人的管理行为进行合法性与适当性审查, 督促高校依法行使学生管理权, 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其三, 教育行政诉讼制度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判决的一种制度。教育行政诉讼是教育行政救济的最终途径。高校管理的司法审查是高校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标志, 是促使高校管理权力的运行纳入程序化、规范化法治轨道的重要手段, 也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体现法治原则的一项基本要求。司法审查作为高校行使公权力的一种外部监督, 正在有力地推动着高校管理秩序的完善及其法治化的发展[1] 。最后, 教育行政赔偿制度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 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 依照法律规定, 由国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制度。教育行政赔偿属于侵权赔偿, 是一种具有惩戒性意义的法定赔偿制度, 它也是为保护教育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国家行政机关非法侵害的一种法律救济措施。健全各种权利救济制度, 不仅有利于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而且也有利于维护高校的声誉, 提高纠纷事件的预测能力, 增加社会安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5][6]范履冰, 阮李全.高校学生管理应对接人文关怀与法治建构[N].光明日报, 2005-03-12: (1) .

[2]刘同君, 黄小军.法治思维:和谐校园的内涵、价值与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 2009, (3) :110-113.

[3]马克斯.韦伯 (林荣远, 译) .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427.

浅析中专学生管理 篇9

学生是学校的被管理者,主管老师是管理者,怎样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主管老师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主管老师以身作则,真正做到敢管、严管、细管,才能使学生服从管理。那么主管老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呢?

首先,对学生管理工作要有满腔热情、以身作则。主管老师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始终要热爱学生,并做好榜样,让学生“跟我学”、“向我看齐”。老师既是管理者,又是带头人,其言谈举止,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管理效果。主管老师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经常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过程,这就要求管理者边管理、边研究、边提高,积累管理经验,善于交流总结,这样管理效果才能够有一定地提高。反之,如果总感觉自己什么都可以,骄傲自大,没有上进心,其管理效果肯定不理想。中等职业专业学校管理不同于高等院校,有其特殊性,所以主管老师必须认真研究、掌握本领,运用灵活的管理方法,才能使学生素质有所提高,才能适应中等职业专业学校教育管理的需要。

2、热爱本职工作,做到以身作则。主管老师必须做到热爱本职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干工作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树立敬业精神,端正态度,和学生交朋友,为人师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主管老师必须先做到,正人先正己,通过自身形象的提高,在各方面影响学生。同时,主管老师不要以领导自居,人为的跟学生拉远距离,要通过跟学生在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体育、文艺、劳动及社会各项活动)等的形式与学生拉近距离。做学生的知心人,要通过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来贏得学生尊重和敬佩,逐步在学校形成学生爱老师,老师爱学生的良好氛围。

3、关心学生,灵活管理。主管老师既是学生的直接领导,也是关爱者。作为主管老师要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接近学生,注意关心体贴,使学生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切不可疏远他们。学生管理要强调严格,但也必须坚持灵活的管理方法。“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使学生既能做到规范有序,也能使学生轻松愉悦、心情舒畅,克服学生对主管老师存在不服心理,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敬佩和拥护主管老师。

其次,要运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管理方法虽然是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它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抓好学生会干部建设。学生会干部在学生管理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主管老师要保证把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学生放到学生会干部的位置,让他们参与管理。这不仅是对他们自己的锻炼,同时也推动了学生管理工作。主管老师要通过学生会干部及时了解学生的反映和建议,把握学生的脉搏,不断改进管理方法;要多找学生会干部谈心交流工作,激励学生会干部更好地工作,努力带好本班本年级高标准地完成学校及专业部交给的各项任务,做个让领导放心的学生会干部。

2、抓先进,促中间,带落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专业部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和奖励思想品质优、学习成绩好、遵守纪律强、各项活动热情高的学生,通过树立典型达到促中间、带落后的目的。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要及时批评教育,令其改正;对屡教不改,不服从管理的学生要采取特殊的方法和手段,如“办学习班”、“与专家沟通”、“请专家作报告”、参加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等各项活动,必要时严厉处分。通过以上手段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善于总结,加强交流,共同进步。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各专业部有各专业部的经验和管理方法,每个主管老师都有其独特的工作方法。加强管理工作的经验交流,有助于主管老师之间的沟通学习,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主管老师的管理水平也能不断提高。

高校学生权利的丧失与回归 篇10

1 高校学生权利保障的现状

高等院校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社会人和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应享有一般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作为院校的学习者,则享有特定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高等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应享受以下权利:人身、物质保障权,生活方式选择权,教育教学参与权,加入、管理学生组织权,获得奖助学金权,公正评价权,民主管理权,学历学位获得权,行政申诉权等权利。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自主管理的权利,但高校自主管理的权利不能凌驾于高校学生的权利之上,否则会造成学生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基本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不完善。目前各高校都制定了《学生手册》,对学生课堂、学生寝室、校园秩序、学生考勤与请假、奖助学金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对于维护学生基本权利的“说明”或“办法”可谓少之又少。如缺乏必要的申诉制度、就业指导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等。(2)规定不合法。学校无权对学生作出比相关法律、法规更重的处分,但我国高校有很多规章、规定存在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比如禁止学生在寝室使用大功率电器,禁止学生上课迟到,禁止学生带食品进入教室,禁止学生穿着暴露,静止学生情侣有不雅行为等许多义务性词汇,如果某学生违反了上述严令就有可能受到记过处分。还存有部分学校对学生实施罚款的措施。高等教育应重在教育,次在管理,学校不是行政机关,无权对学生实施不合理的处罚。(3)执行较随意。大多高校对学生的奖励、评先及处罚有明确的规定,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如部分教师对待学生事务工作较为马虎,造成各项奖励的评比有失公允;如学校中存在一些“关系户”,致使民主无法体现;如学校的各项规定中存在一些模糊项导致评比时教师的主观性较大。

2 高校学生权利丧失的原因

2.1 学生维权意识淡薄

高校学生较中学生有更多的法律知识,有较强的能动性,思想更加自由、多元化,但依旧受限于家长的“敦敦教诲”,受制于学校的“入学教育”。大学生们已无法判断何谓大学生的基本权利,更枉谈维权。纵使有个别学生对于侵权有想法、想“发言”时,也会被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们进行多轮的谈话教育,这极个别的学生哪怕心中依旧不服,但行为上也不会有所谓的“出格行为”。

2.2 教师管理理念滞后

时至今日,仍有诸多教师存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尊师重道”,学生必须无任何条件的听从教师的话语,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做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良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第二种观点是“社会本位”,学生无论思考什么或是准备做什么,都不应考虑个人,要首先考虑集体、学校、社会,所以学生会被迫去接受,去适应。

2.3 学校维权机构缺失

学校不想也不愿设立维权机构。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认为这种机构没有存在的必要,学生就应认真学习,教师会管理并教育好学生的,学生不可能有申诉的“苗头”;另一方面,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机构不利于学校管理,许多学生会跳过辅导员的“教育”而选择去维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如果学生不满维权机构的审定又有可能去社会上的相关机构进行进一步的维权,这样有损学校的声誉。

2.4 教育法规制度滞后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主要有《高等教育法》与《教育法》,而这两部法规都是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距今已有较长时间。这两部法规对于学生的限制性规定要求较多,而对于学生权利的表述较少。虽《高等教育法》指出学生享有诸多权利,但并未明确指出如果学生权利受到侵犯时该如何应对。同时,我国《教育法》规定高校“依照章程自我管理”,这使高校具备较大的操作空间,高校可自行制定各项“规定”从而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给予学生“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学生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3 高校学生权利回归的策略

3.1 学生“交往”中找回意识

叶澜教授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大学生不应是个体的存在,每个个体应在集体中成长,集体中接受教育与发展,在“交往”中找回“自我”——有意识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维护等。大学生可通过以下渠道来“交往”,找回“自我”,从而具备维权意识:第一,多与图书进行“接触”,了解大学生应具有哪些基本权利以及如何维护个人的权利;第二,积极参与学生事务工作,在学生事务工作中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同时也可提高个人的管理能力,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已具备基本的管理与教育的能力;第三,拓展课外社会活动,校外的“社会”相较学校这个“小社会”更加复杂,大学生会碰到更多、更麻烦的事情,在社会的磨练中逐渐提升个人的维权意识以及维权能力。

3.2 教师“学习”中提升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对象化师生关系”——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那么教师要求的,教师指引的,学生就应该去听、去做。但教师与学生都是人而非物,不应存在主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教学活动也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同样我们不能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因为这种理念就会致学生于被动的地位,对于学生最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学习者。那么对于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从教师这个层面来讲,教师需要平时多从教育类文献、教育类讲座、教育类报道中获取最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教育、管理、服务学生。

3.3 学校“发展”中规范管理

凡学校管理者,无不求学校进一步发展,然而滞后的各项学校规定,不严谨的处理学生事务的态度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影响学校的管理,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等。学校应全方位进行发展:第一,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明确学生应享有的各项权利;第二,实施民主化、法制化、人性化的管理,杜绝各种管理漏洞,帮助学生形成法制意识;第三,建立学生申诉平台,使学生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当学校形成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的理念,当学生理解了个人、教师、学校、社会的权利与权力时,学校方可在民主化、法制化、人性化的环境下发展得更好、更快。

3.4 社会“进步”中完善制度

我国是个法制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如果法规模糊,法规不全则无法进行有效的执法与守法。《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是各高校制定本校规章制度的基本遵循,但这部法规也需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与完善,我国可批判的汲取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法规制度并结合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对我国现行的教育基本法规进行修订。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需要完善的方面包括:明确高校学生的权利,明确高等院校管理的权限,建立学生权利救济机制等。

摘要:由于诸多误区及原因致使高等院校学生的基本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学生不知如何也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个人的权利导致高校学生的冲突不断。因此,应深入分析高校学生权利丧失的原因并找寻应对策略,从而使高校回归应然的状态,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权利。

关键词:学生权利,丧失,回归

参考文献

[1]王言锋.“生本理念”下高校学生组织作用发挥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

[2]吕剑红,何冬梅,方文明.学生权利本位: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

[3]樊华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探析[J].教育探索,2010(1).

[4]黄厚明.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

上一篇:阿格沃尔模型下一篇:规模养殖场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