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2024-05-12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精选十篇)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篇1

笔者之所以提出创新要求, 主要出于这几点原因: (1) 伴随着我国社会诸多民生问题的突显, 单纯依赖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支撑教学; (2) 在各高校不断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背景下, 教学路径创新则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3) 目前大学生群体间存在着事实上的阶层分化, 若使他们正视当下的社会问题, 不仅关系到高校校园氛围的和谐, 还影响到他们的人生信仰。由此可见, 在现阶段客观因素交织下, 针对该课程教学路径的创新便成为必然。

在创新教学路径时, 应在校本课程建设要求下来进行;同时, 对于目前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应给以保留。因此, 创新的本质实则在于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创新该课程的时代特征

作为一门实效性要求很强的思想理论课程, 在创新之前应充分把握目前的时代特征。这样一来, 才能在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内容编排上做到与时俱进。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概括:

(一) 国内经济发展下民生问题突显

我国在2011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均GDP水平已达到3000美元。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成效的当下, 日益突出的民生问题却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障碍。据国际统计数据显示, 一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圆左右, 将是社会问题集中爆发的阶段。我国目前存在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高房价, 以及农民工被欠薪等问题, 都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不难理解, 大学生群体中间的许多人, 其父母、亲戚、朋友正面临着以上问题的捆绕。这就意味着, 教师仅是空洞的说教, 已难以完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了。

(二) 国际政经演变下地区问题突出

近一年来, 中东诸多国家深受政治经济演变的影响, 国内形式不稳。在此背景下, 地区间出现了武装冲突。如何让处于和平时期的中国大学生客观看待这一事实, 则是引导他们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原理的鲜活案例。然而, 建立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课程讲授, 不仅缺乏必要的科学解读, 还缺少对大学生政治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启发。而只是实证性的给予事件以阐述, 则无法建构高校“两课”教学的完整体系。

二、时代特征对创新该课程的内在要求

以上时代特征对《大学生形式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创新要求, 在具体构建课程教学模式时, 还应讨论其中的内在要求。“内在要求”实则成为了创新活动的原则导向。

(一) 校本课程建设要求

众所周知, 校本课程要求:一切依托学校、一切为了学校。这就说明:该课程的创新, 应建立在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体架构上。具体而言, 课程教学创新应遵循这样几点要求: (1) 课时数的要求; (2) 考核标准的要求; (3) 教学目标的要求; (4) 校党委所给予的各项要求等。

(二) 解决教学短板要求

上文已经指出, 该课程教学创新应是局部创新。因此, 创新过程中实则在于解决教学短板问题。从目前所反馈的信息显示, 所存在的教学短板包括:教学内容缺乏延展性、教学模式缺少启示性;与此同时, 长期不变的考核形式也应在创新中得以优化。

由此可见, 以上所给出了两项内在要求, 就为该课程教学路径的优化规定了原则导向。

三、内在要求下该课程教学路径的优化

结合以上阐述, 针对该课程教学路径的优化, 具体如下所述:

(一) 与实证相契合下的路径

该课程的特质便在于, 向大学生突出当前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表现形态, 并引导他们客观、发展的看待这些问题。然而, 重大问题的类属及形态特征, 却呈现出动态演化的现状。因此, 教师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同时, 还应及时将当前最新的社会问题引入到相应的知识点中。

(二) 与校本相适应下的路径

一般而言, “两课”教学都是校党委亲自来抓的课程建设。这就意味着, 在校本原则下不仅应遵循该课程的教学规律, 还应配合大学管理层的目标导向。具体而言, 在该课程的教学领域保持原有合理成分的同时, 应大力改造考核体系。目前存在着大学生因考试而学习的现象, 为此需要给予优化。优化的路径可以通过, 如让大学生结合家乡的发展现状, 利用假期实践环节撰写调查报告。该报告占考核总分值的50%。

(三) 解决教学短板的路径

上文提出了短板所表现出的特征, 如教学内容缺乏延展性、教学模式缺少启示性。不难看出, 这些都属于教学过程中的模式建构。为此, 教师应加强对当前诸多重要实证事件的关注, 并结合自身科研工作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探究性。惟有这样, 才能克服以上两项缺陷。

综上所述, 以上便构成了该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从而, 创新要求也就一并满足了。最后, 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四、小结

在创新教学路径时, 应在校本课程建设要求下来进行;同时, 对于目前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应给以保留。具体而言, 应分别在与实证相契合、与校本相适应, 以及解决教学短板上开展路径优化。最后还须强调:以往针对本文主题的讨论, 大都集中在课程结构及教学领域。实则不然, 对该课程的考核体系的改造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 笔者给出了一种改造途径。

摘要:在创新教学路径时, 应在校本课程建设要求下来进行;同时, 对于目前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应给以保留。因此, 创新的本质实则在于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创新教学路径时, 应遵循:校本课程建设要求、解决教学短板要求。这样一来, 才能增强该课程教学创新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创新,《大学生形式与政策》,优化

参考文献

[1]赖中平.大学生"形式与政策"教育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 2011, (5) .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论文 篇2

一、贴近实际,把握教学内容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方面: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基本理论包括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形势分析方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国的国情等;基本形势指国际形势、国内形势、行业形势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内容;热点问题是学生社会普遍关注、学生特别关心的社会问题。这些构成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同时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特点。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要体现科学的、完整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相对稳定的,党和国家的政策是相对稳定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是相对稳定的;另一方面,形势又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不同时期呈现的问题、热点、焦点也不同。

正是因为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特点,只有贴近实际,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政策的变化,专注社会热点,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才能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才能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动态性把握好。

以专题“生态文明建设”为例。专题“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趋势、我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更契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贴近他们的衣食住行。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对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思,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倡导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发展观成为全球共识。在国内,“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十八大报告则明确指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和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总体布局。专题“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贴近了学生生活的实际,从寝室的居住环境、水电等资源的利用、学校公共环境的建设与呵护整个学校所在城市武汉乃至于中国大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都与他们的生活休戚相关。专题“生态文明建设”既实现了政策性与知识性、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又做到了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二、贴近实际,突出教学过程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它的教学过程和其他课程一样要求严谨而规范,同时又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教学过程的规范和严谨是指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必须和其它课程一样有大纲、有教材、有课时、有学分等,要按课程建设的规范要求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灵活性则指具体内容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只有贴近实际,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规范要求才能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只有贴近实际,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掌握学生的需求,才能设定准确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不断创新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1.贴近学生实际设定教学目标

首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主体特征。90后大学生的主体特征非常明显。他们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责任感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同时大学生在成长阶段上正属于青年早期,呈现出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求高峰、创造高峰等高峰特质。他们的情绪波动极大、两极情绪表现突出,转瞬间或豪情万丈或意志消沉。

其次,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期望也较大。我院“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如何做到‘三贴近’”的调查问卷中,“你希望通过‘形势与政策’课达到怎样的效果”一题中,33.5%的学生选择了A树立正确的“四观”、B及时获取国内外重大时事信息、C提高政治素养、D提高鉴别分析能力中的全部四项,45.2%的学生选择了其中的三项。这些都说明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超乎寻常,对于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

另外,通过对初高中阶段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了解和学生的课前交流、以前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理论一般有初步了解,也基本认同,但是没有从理论上深入认识和把握,同时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于怎样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理论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缺乏清晰系统的认识。

同样以专题“生态文明建设”为例。学生认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必须的、必要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的层面,缺乏理性认识,而一般高职高专院校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并没有相关课程专门介绍生态文明,因此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是非常必要的,这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为掌握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和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同时,我们的教育不单纯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在专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有效地教学策略和课堂组织帮助学生去观察分析问题所在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发展学生之间更多的人际联系,能力目标的设定应该紧紧围绕这些内容展开。而我们文化建设和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于学生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而其中理想的确立必须确立在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前提之上,基于此,在专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中必须将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节能环保意识、绿色消费观念、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信心与责任感。

2.贴近课堂实际选择教学方式

提高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实效,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积极探索新方式和新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以课堂为主轴,特色活动为辅助。形势与政策应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借助课堂教学进行理论系统讲授,如十八大会议精神必须通过专题理论讲授来完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采用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媒体教学来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作为辅助教学,安排丰富多样的特色活动,如邀请专家讲座、观看教学资料、实地考察等,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角是学生。备课时,应以设计学生活动为主,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有操作、实验的机会,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以专题“钓鱼岛”为例。专题“钓鱼岛”是我院形势与政策~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采取了小组学习的方式。首先由老师讲授基本理论,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如日本主张的原因及为什么错误、大学生为保卫领土可以做些什么等不同的项目小组并设定任务要求,给予一定的时间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分析讨论并拿出小组结论并展示。最后由教师经过对各种情况的分析、归纳,作系统总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学习营造了一种特殊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具体的小组学习进程中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体,实现了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的转变,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和作答中能真正地发挥主体效应。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自己的讨论分析作答、最后的归纳总结,达到了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有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同时又能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责任意识。总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以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为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必须贴近实际、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把握好和体现出在自身内容体系、教育对象和教育方式上的特点和规律,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抓住学生、调动学生,真实使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松德。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云梦学刊,(06)。

[2]胡旭阳,费英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06)。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289-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特殊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从1987年教育部决定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的,从该课设置以来,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让大学生对国情,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有了正确的认识,还进行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这些都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的重视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比较特殊,因为它的学分数和学时数与常规课程相比,有很多教学环节都不能用普通教学的管理模式来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特别强调思想教育性,但是学校安排的课时又比较少,很难保证能在课堂上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全面的专业的知识,大部分情况下只是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另外,在管理上是将课程建设纳入了高校学生工作范畴,变成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总体重视程度。

(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程度不高

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也不重视,据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要认真学; 31%的学生认为重要,但没必要花太大精力学;32%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甚至可以不开设。[1]另外,有一些平时比较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的学生,他们经常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和上网等途径了解新闻,但是他们不愿意上形势与政策课,认为自己不用上课照样就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来上课听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浪费时间,不如把时间省下来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

(三)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形式,都是教师讲学生被动的学,导致教学内容讲起来枯燥无味,听起来也没有感染力、吸引力,课堂气氛非常沉闷,不受学生欢迎。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任务及性质特殊,所以,任课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往往投入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又加上学校给的学时比较少,导致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有一些高校采取的是开几次讲座,或者再加上零星授课就可以完成每学期的教学任务;还有一些学校也考虑到了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但是也因为经费问题以及课时、学分数的限制而举步维艰。

(四)学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不到位

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归入教务管理部门管理,而且又无法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管理范围,所以,只能长期挂靠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这种两难境地直接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游离于学校普通教学体系之外,由于没有有效的运行机制,那么所谓质量上的保障更无从谈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不到位主要是教材内容建设严重滞后和课程考核方式自由松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很多学校是用自己自编教材或者是用上级行政机关统编的教材,有点甚至没有教材,是任课教师自己准备讲课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内容建设严重滞后。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方式上,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开卷考试或者是写论文的自由形式,这样一来考试的严格程度可想而知,严重影响任课教师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高校应该重视形势与政策课

首先,学校应该开设专家、领导讲座,对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针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或领导来作报告,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他们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自身的知识面。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的重大突发事件。

其次,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学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不仅要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数量,也就是要增加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课时及学分数,而且还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学、历史、法学、军事、外交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知识渊博,并且要坚持每天了解和掌握时事新闻。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量非常大,仅备课一项就几乎要占用所有的业余时间,所以学校应该给予任课教师一定的待遇,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另外,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新颖性和时效性,这也决定着其许多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所以学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多参与科学研究,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教学应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的讲授方式。 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政策性的特点,再加上有限的教学课时,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启发式讲授法为主,灵活穿插使用其它有益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说可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着力强调其课堂必须是学生"在场"的课堂,注重学生参与教学的情感和体验,其教学形式是多主体互动的民主对话方式,而不是简单灌输式。除坚持常规课堂讲授外,课内以班级为单位的爱国主义巡礼展示,课外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报告与道德体验报告等生活化、体验式的教学环节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新做法。[2]

(三)教师对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必须熟练掌握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熟练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就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就能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感性认识,能够较强的增强教学效果。当今电化教学的先进教学工具非常多,比如有电影、电视、录像,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师可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有计划的组织学生来观看一些电影、电视、录像或相关片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与讲授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仅能大大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上课听课的兴趣。

(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形势与政策课改革教学内容基础性的工作是对教材进行改革。因为,目前各高校没有形成统一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所以必须构建一套具有立体的、开放式的、内容新颖并且不断丰富的教材。立体式的教材的基础是以政治理论为基石,政治理论的内容主要是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组成;所谓开放式的教材,是指由于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引出的时事新闻以及党的最新政策,同时,还要注意总结这些由于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引出的时事及党的新政策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场讨论,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尤其是要对那些对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影响的事件以及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关心的事件进行讨论,如果能够组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效果更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氛围,能够使得这样的教材的内容永远新颖、并且不断丰富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另外,高校也相对缺乏该课程的专职教师,造成了课程的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教学内容往往依据任课教师的知识面而任意调整和规划。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性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最好能做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有机地结合,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3]。因为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各有各的优点。专职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理论功底,并且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学校做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干力量;而兼职教师是辅导员,一般都是在学校做各系部的学生工作,因为他们经常接近学生,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最为了解学生,这样以来教学针对性就相对的比专职教师要强。如果把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起来,双方的优势能够相互补充,比如说,专职教师拥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而兼职教师拥有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相结合,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益处。有了这些后,下面就是怎样把教学内容应用到每一次的实际教学中?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时有限,所以要好好利用这些有限的时间。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尝试着让学生提出讨论的话题。因为学生自己讨论选择的话题经常会是他们自己最感兴趣的,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最关心的话题。这样做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比如在当前形势下的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教育改革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加以讨论,对他们了解当前的社会形势也大有裨益。[4]因为,学生人多,个人的认识程度不同,见解不同,所以这样他们之间就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不一样的差异,讨论起来肯定出现很多分歧。所以,学生在讨论,教师一定要做好总结,进行引导,这样就能很好的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五)形势与政策课的考试方式应进行改革

每学期结束后的考试,不能采取一贯的笔试考试方式,也不能太自由松散,否则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形势政策课的考试方式可以采用通过写小论文、心得体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这一学期的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考核。可以把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结合起来进行考核,也可以把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的测评。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告别了死记硬背的"苦日子",而真正使党的方针、政策入心、入脑。[2]

参考文献:

[1]方海峰.新时期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 2006, (2).

[2]莫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改革[J].法制 与社会,2010,(14).

[3]文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19).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篇4

一、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虽然, 我国很注重高校的形式与政策课程的教育, 但是在实际教育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课程定位模糊, 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

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对形式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不够清晰, 在政策制定和资金师资建设的投入不够, 使得教育目的难以落实, 教育形式化, 最终导致该课程的教育目标无法实现, 达不到最佳效果。而学校对该课程的定位模糊, 也最终导致学生对形式与政策课程的不重视, 许多学生认为该课程可有可无, 自己不想学业不愿意学, 甚至还有些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开设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学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 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作用不大。还有些学生认为如果要了解国内外形势通过电视、网络和报纸等途径即可, 没必要花时间去上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学习。

2. 师资队伍薄弱, 教学随意化

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职教师, 大多都是由一些文科老师进行兼职担任, 更有一些高校的形式与政策老师就是由一些担任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党委书记和行政秘书来进行教学, 由于他们的工作精力有限, 不可能对该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精细的备课, 所以最终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有的高校形式与政策老师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兼任, 课后各自回归原单位, 使得该课程的教师不稳定, 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 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形式与政策的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教师的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 过于随意化。这样会导致一些教学内容的纷乱, 课堂成为老师对社会发牢骚的场所。甚至有的高校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就是抽几个国内外社会热点来进行讨论应付了事。

3. 教学方式落后死板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都已经超过万人, 而且课程教学的设计不仅仅要针对本科的大一到大三的学生, 还有专科的大一、大二的学生, 要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开展形式与政策的教育其难度是很大的。有些高校不愿意花精力在此课程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就简单的以座谈讲座、教师报告和观看影片的方式来进行形式与政策的教育, 这样的教学效果可谓不敢恭维, 教学方式的落后和死板, 最终导致了该课程流于形式。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1. 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

形式与政策课程由于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这就要求在师资队伍的结构建设上要达到专业化和多元化, 在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方面也要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要根据课程的不同专题和性质来对各个级别职称的教师比例进行合理分配。

2. 教学内容专题化

形式与政策的课程由于每个学期的课程比较少, 那么是运用有限的课时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 还是根据老师的喜好来对学生进行指定社会话题进行探讨, 这两种方式其实都不可取。要做到教学内容的专题化, 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和需求来对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设置, 要在教学内容方面下足功夫, 完成教学质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 授课模式讲座化

在授课安排方面, 教师如何备课, 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又一话题。本课题组认为课程组应该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集思广益实现资源共享;授课教师根据所选专题集中备课, 深度挖掘专题现有各种资源;学生根据教学系统公示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选题, 根据自己兴趣及时间进行选课, 选择学习专题;

4. 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形式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还是过于死板和单一, 教师要做到“教有常法, 但无定法”。在形式与政策课程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例如:多媒体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情境设置法, 专题研讨法、案例分析法等等。根据所教授学生的不同专业性质、素质特点和身心规律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如何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方面选择最佳结合点, 这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又一重要亮点。

摘要:《形势与政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和教育阵地, 但是就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来看, 暴露的问题有很多, 例如:课程定位模糊、师资队伍薄弱、教育方式落后等弊端。而这些弊端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不够重视, 认为该课程可学可不学, 使得教育目的流于形式。笔者身为一名大学教育者, 通过自身的教育经验针对该课程所存在的教育弊端提出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几点建议和设想, 希望能给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何伟纲.田世锭“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建议与思考[J].教研教改, 2008 (9) .

[2]曾庆栋.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反思[J].高教高职研究, 2009 (1) .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篇5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辅助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存在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方式落后、课堂氛围不活跃、缺少实践等问题,且艺术类学生较个性化,思想难以管控,因此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如何改革,已经成为高校迫切研究的课题。

自1987年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被教育部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他的学科地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授课方式等问题均有了落实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治。然而形势与政策经过了30年的发展,在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方面已经具备一定水平,但是多年的教学反馈显示,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可度不高,而艺术类学生个性化、自律差的特点,使得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面临严峻考验,笔者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引领者,通过一定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总结了以下的问题以及改进。

一、当前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却不是很重视,采取应付的态度,课程内容不按照学生特点指导、上课人数过多、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采用原有班级成员上课,且人数不统一,有的班级人数过于偏多不利于学生学习。艺术类学生课程繁重,形势与政策课程基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不高,甚至有教师在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候在网上随便找一些过期的资料向学生读一读,或者下个视频播放就可以了。

2.课程不被重视。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开设,但是本科之后研究生阶段就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了。这门课程虽然在本科开设,但是大部分高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是低于必修专业课程。目前高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思修、马哲、毛概等,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年年改进,教材也在更新换代,而形势与政策课程并没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有一些高校在上课时候都不需要教材,有一些高校即使有教材,但是征订的教材发到学生手上之后,这些内容就已经不是最新的国家实事热点问题。

3.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室均是由辅导员担任,大部分的高校辅导员并非思政类专业毕业,本身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且授课教师年轻化,基本都是刚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教师,加上大多数高校并没针对这部分辅导员进行统一培训授课。由于辅导员是一个任务繁琐的工作状态,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学生日常事务,而形势与政策这个课是一个以国家热点、时事性强的课程,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积累和掌握相关内容。随着艺术类招生规模的增大,使得许多高校的辅导员配置没有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许多高校达到1∶300的比例,甚至出现一些高校是1∶800的比例,这就使得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更加繁忙,学生大量的生活问题需要辅导员花费时间引导,这就造成部分辅导员备课不充分。

4.课程考核单一。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都是采用递交论文的形式完成,而学生的课程考核是随堂成绩再加上论文的成绩而定,而论文的成绩一般所占比例很大,很多教师在进行上课的时候基本都不会进行考勤,且艺术类的学生平时专业课程学习较频繁,在对待公共课学习就会较为松散,所以上课到勤率较低。在课程作业方面,学生一般都会在网上进行复制,然后粘贴成为自己的论文,把别人的观点直接引用来用。这种考核形式使得学生在对待课程作业就存在随意性,不利于学生更好掌握最新的国际问题,分析最新政策的积极性。

5.课程教学手段有待加强。目前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程以理论课的形式开展,授课形式都是教学为主,一方面上课教师基本都是对着课件念字,而且都是生搬硬造,对着概念一字不漏念出来,没有自己对这个事情的个人见解。另一方面在课程学习当中,缺乏实践活动,本来就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会显得更加枯燥无味,学生会更容易疲劳,课堂效果也不明显,即使在课堂当中想采取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的话,最终因为人数众多或者资金不足而难以实现,导致该课程吸引力不高。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思路

1.明确课程授课方式。应该根据艺术类学生特点对形势与政策内容进行设定,艺术类学生大一对大学生生活不了解,应该在大一期间开启他们关心社会热点、国家大事的萌芽,全面解读我国的安全、经济、政策、文化和社会等问题,大二、大三艺术类学生相对比较适应大学生活了,而且与本班同学之间有所交流,所以这个阶段的年级学生课程可以设置主题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学习。另外,可以把形势与政策跟专业课一样的性质,利用大学生白天的时间进行教学,实现小班上课的形式,这样大学生的到课率会有所提高。

2.明确课程长期教育的定位。我们目前都觉得研究生属于思想境界比较高的阶段,没必要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指导。实际上,他们研究生阶段只要没走出社会,还是要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的,让他们更加了解社会动态、国家热点。研究生都是经过再次淘汰从而继续进行学习,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但是不一定代表就是思想觉悟教高的学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这些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因为在研究生阶段很有必要继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另外,形势与政策应该尽快修订专门的教材,这样课程才会被学生引以重视。

3.精细任课教师队伍。完善的教师队伍是确保课程质量的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除了辅导员之外,应该结合思政类的教师队伍,共同探讨研究形势与政策的授课方式,通过传帮带的作用建设好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在精细任课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原有辅导员教师的基础上,对于新任教师要进行以旧带新的方式带动,等到实习结束才可安排新任教师进行授课;二是鼓励辅导员教师们多走出去学习跟参加比赛,以赛代练,在参与当中跟其他省份优秀教师交流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三是建立教研室备课小组,通过组长带动组员的作用,在每个学期开学初以及开学末进行教学体会交流活动,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经验;四是邀请校外相关研究专家进校开专题报告以及讲座。

4.建立健全的考试考核制度。避免单一的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实践结合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而不是单纯的课堂加论文的形式。应该把考核贯彻在不同形式的考试考核当中,学生的上课考勤、课堂回答问题、上课讨论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结合考核。同时,这门课程应该是一个全校性各部门相结合的一个课程,教务处负责提供足够的上课教室;学工部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校进行讲座报告;宣传部可以利用网络宣传和发布相关最新国家热点、时事政治。

5.结合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艺术类大学生的需要,在这个科技发展快速的年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然的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汇报,通过PPT、视频来结合某个主题进行课题汇报;另外利用新媒体的方式,通过目前比较热门的APP软件,如易班、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采取线上讨论或者线上问答的形式开展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另外可以通过艺术类学生喜爱拍摄的兴趣设定某一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举办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来吸引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内容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张甜甜.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高等教育,.

[2]崔大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探析[J].现代交际,2016.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篇6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学实效性 现代网络

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今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学生若是不了解社会和世界的发展情况,掌握我国先进的思想理念,则难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形势与政策”课程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针对的是我国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的各项方针,并对此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能够让学生较容易地明白我国方针政策、各项路线的基本含义和作用。但是,目前由于这门课程自身和学生的原因,导致它的实效性低,难以实现预期理想的目标,为这门课程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阻碍。因此,为了提高“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实效性,广大教育者在积极寻求解决措施。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现状

1.课程发展普遍

“形势与政策”课程由来已久,在高校中占领重要的位置。作为一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的学科,“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在广大高校中都有开设,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了学习现代政治理论的机会。由于这门课程发展比较普遍,注重质量成为众多教育者关注的话题。“形势与政策”课程取得的成果并没有像教育者所期望的那样,而是面临巨大的发展问题。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并没有抱有多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在课堂学习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教学实效性低下。

2.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形势与政策”课程不同于普通的课程,它以思想教育为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增强自身为国家努力的热情和动力,争取将来为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大多被人们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这是这门课程自身的性质与特征所决定的,导致众多学习者没有真正投入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而是采取应付的态度,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从中学到知识,并且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体现出“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前景非常黯淡,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则会造成严重后果[1]。

3.寻求改进措施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决定了人们不能任由其发展,而是要采取措施解决其中的发展难题,为这门课程扫除发展障碍,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为了让“形势与政策”课程更有吸引力,教育者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育途径,并且丰富了教育形式,让广大学习者产生学习动力,真正投入这门课程学习中。从实践取得的成果看,改进措施的实行得到了一定的回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这门课程的发展情况也得到了优化。

4.仍需改善

尽管针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出现的问题采取了一些解决措施,但是从整体来讲,这门课程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改进措施,才能进一步改善教学情况。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需要改进它在教育途径、方式和内容等方面的问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找到这门课程存在问题的根源,从原因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难题,才能够进一步减小“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阻力,源源不断地获得发展动力。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意义

1.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当今社会,由于发展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不断上升,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综合素质优秀、思想道德优良的现代型人才,不仅要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到灵活应变。对于社会政治要给予一定的关心,因为这是科学分析社会发展态势的途径之一[2]。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广大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不仅要开设这门课程,而且要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情况,让众多高校学生从中受益。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学生的综合素质分为多种,但是大致可以分为行为和思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讲是缺一不可的。当代社会需要的正是综合素质优良的人才,所以,在高校中,学生必须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以后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是从思想这个层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性,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当今社会的发展情况和方向,甚至对于世界的发展方向,学生也要有能力洞察。从中可以看出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学生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够学会技能。

3.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高校学生都是祖国未来的人才,是祖国的希望,国家对他们的悉心培养既是促进他们成才的需要,又是促进国家长远发展所必须做好的工作。“形势与政策”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培养学生政治分析的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3]。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也能够将他们变为优秀的人才,让他们为了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并且时刻谨记国家的教诲。从整体上讲,这对于国家的发展都有长远的利益。

4.有利于学生成才

高校中任何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必要,若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那么课程的设立就失去意义。“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也是如此,正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成长,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所以国家才如此重视对这门课程的开设与普及。“形势与政策”课程虽然是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但是思想教育在当今社会是不容忽视的,能够正确分析社会的发展的动向才能够争取发展的主动权。这门课程能够为学生成才提供原动力,提高学生的洞察能力,进而正确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提高的措施

1.加强重视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未能得到大部分高校学生的重视,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各高校要采取措施。首先,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度,要在教育体系中将此作为重点,在教育理念中要大力宣传,对广大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让广大学生在这项工作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4]。其次,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这门课程的考察,尽量做到严厉对待、严肃处理,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紧迫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2.利用现代网络

现代网络的先进性决定了它能够在各行各业中得到普遍运用,在教育中也不例外,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在面临“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难题的今天,也要充分运用这个渠道,减少教学中的难题,方便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多方面地获取各种政治信息,以及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和国外信息,科学引导学生分析政治形势,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不管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育都有巨大的积极影响[5]。

3.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丰富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情况。“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就更应该如此,基于它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态度,不采取丰富教育形式的方式,就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先通过观看政治视频,然后邀请学生讲解其中的政治含义,分析其中的政治信息[6]。这都可以起到锻炼的作用,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政治分析能力。这种教育方式对教育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广大学生不断提高素质,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反思

对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反思,因为学习中难免会遇到问题与挫折,也会存在不足的地方,需要学生进行改正,进一步提高能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也不例外,这门课程对政治思想分析能力的要求很高,也需要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不仅要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而且要正确看待“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在学习之余,要时刻分析自身的学习情况,对于不懂的问题,要积极寻求教师的帮助。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之间也要加强交流,积极探讨不懂的问题,经常讨论时事政治,不断提高能力。这能够间接地提高“行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悦.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学周刊,2014,05:43.

[2]齐久恒.新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06:52-55.

[3]叶忠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08:35-37.

[4]姜相志,王国学.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4:89.

[5]谭书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改革与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21-122.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篇7

一、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困境

近年来, 高校在实施“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在高校开展的时间并不长,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上缺乏深刻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对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性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 真正把实践教学重要性贯彻到位, 也能很好地将实践教学目标实现并非易事。目前, 有些高校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虽已开展, 如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等活动, 由于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仍未与“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建设结合起来, 致使实践教学大多都是流于形式。有些高校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只停留在文字上, 没有具体的授课计划, 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实践形式, 后期的管理和建设基本没有。更有一些高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认为把课上好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必要开展实践教学。

2.参与上缺乏广泛性。由于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都采取合班授课, 人数一般都在百人以上。事实上, 一名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独立完成几百名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 困难可想而知。为此, 一些高校主要通过采取学生代表参加某些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学生集中参与某一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 推动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展开, 对全体学生的整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措施则根本没有。这种实践形式在教学资源缺乏的情况下, 能够在一定程度起到改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实效性差的困境, 但从长期性上看, 其作用非常有限,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也无法完成。

3.操作上缺乏制度性。制度建设是“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目前许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不作为一种必要的常态性的教学环节, 基本不纳入教学计划, 有关实践教学的总体安排、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安排及要求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划, 只是做一般性的号召和要求, 使得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二、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面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困境,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 才能推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深入持久地展开。

1.正确认识和把握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践教学中, 学生可以发挥充分其主体地位, 由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将课堂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客观地分析和正确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不仅加深了对许多抽象理论的理解, 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提高, 也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进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规范化。一是制订实践教学计划。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计划, 包践教学内容、实践方案和考核方式等, 教师必须按照教学计划严格执行;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总结。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总结, 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亮点给予表扬, 而对学生质疑的一些问题, 教师应及时与学生交流并加以引导;三是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在考核评价形式方面, 应改变由任课教师决定的单向评价, 转变为将教师、实践单位、学生集体和学生自我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最终给出一个客观的综合考核成绩。

3.拓展实践教学的新途径。一是课堂实践教学。根据实践教学计划, 确定实践内容, 提前2周将内容布置下去, 结合实际指导学生选题, 在整个过程中,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只给予正确引导, 最后进行点评总结。二是校内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成立并参与到一些社团组织和校园活动, 如时事论坛等, 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热情。同时, 借助信息化手段, 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并指导学生成长。三是社会实践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 或是利用寒暑假学生自主开展社会调查、农村考察等多种实践方式, 使学生真正将知行统一,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基于此, 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现状进行梳理, 提出增强该课程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余精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3) .

[2]何正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10 (5) .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篇8

一、教师

毛泽东曾说:“教改的问题, 主要是教员问题。”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 更要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 教师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好坏, 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和对教育教学投入的深浅。教师怎样用丰富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形势与重大的政策对学生阐述清楚, 怎样提高学生分析形势、把握政策的能力, 使“形势与政策”课程受到学生欢迎, 怎样帮助学生关注现实、驾驭自身等, 都离不开教师科学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满腔的工作热情等。

教师科学的教学理念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总会受到教师教学理念的支配和影响, 教师的教学理念还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正因为如此,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秉承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 才能具化为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 最终促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课程, 学科交叉性较强, 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知识性等。很难想象, 一个缺乏厚实理论功底的教师, 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辨清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把握、贯彻执行好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因此, 一定意义上讲,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相比, 更应该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教师娴熟的教学技巧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鉴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独有特点,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程教学的能力和技巧: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方面, 教师要善于留出学生思考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注重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与创新能力;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 教师要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专题式、网络式和实践性教学等, 力求“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生动形象、入情入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上, 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的取舍要有针对性和合理性, 追踪聚焦社会热点, 努力贴近学生实际。

教师满腔的工作热情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保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只有具备满腔的工作热情, 才会不断完善自身, 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有了教学热情, 在工作中才能自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越来越专业化、科学化。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 必须有充分的热情, 在业务上不断学习, 在学术上不断进取。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 教师只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 才能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要激活教师的教学活力, 就必须对教师的工作给予足够的肯定、尊重和支持, 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肯定就是要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给予充分、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不能贬低甚至无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要尊重和支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 让他们享受到合理的待遇和公正的评价, 只有这样, 才能让教师享有存在感和价值感, 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才能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 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二、学生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 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深入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 对于教学内容,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独立思考和探索,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收获与提升。

教和学要相互配合, 教学才能卓有成效。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 学生希望教师能够与其互动、交流。教师应该根据这个特点, 积极回应学生的期待, 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中。为此, 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态度, 努力克服功利主义, 防止学生心中出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可有可无的错误思想。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抵触“形势与政策”课的不良情绪,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社情民意的良好习惯。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学生只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感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的教学方能取得成功。有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往往是没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很多情况是学生听不进去课, 教师的教学成了独角戏而变成自己的自言自语。教师要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要熟练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技巧, 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手段,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二是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考核, 充分发挥考核对促教督学方面的积极作用, 注重考核的全面性和全程性, 将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 以充分发挥考核的功能, 这样学生才会与教师很好地配合。只有将启发和督促相结合, 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才不至于浪费面对面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宝贵资源, 让想学好“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生感到解渴, 让即使不愿学“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生也必须在平时注意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和思考, 杜绝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总之, 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来说, 学生的冷漠是首先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 要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使其热爱“形势与政策”课程, 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起色的重要标志和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三、环境

环境是一只无形之手,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实效, 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环境要配合。“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不是教与学双方的孤立互动过程, 而要借助高校教学资源运作的大系统中相关要素的配合。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资源的大系统中, 环境系统相当重要。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依靠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等载体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发挥作用;校园内部环境主要借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宣教阵地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发挥作用。

思想是存在的反映, 人的思想形成往往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要拓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面, 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的全方位和多角度, 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及时性, 必须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等载体的作用。现在是一个全媒体、全时空的时代,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社会关注”、“媒体聚集”、“海峡两岸”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半月谈”和各大主流网站等媒体, 在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是内容生动丰富信息权威及时、形式丰富多样的好教材。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紧密结合, 能够成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 从总体上让学生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直观认识, 培养学生关心形势与政策的热情和兴趣, 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热点、追踪聚焦时代焦点、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与觉悟, 自觉把个人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 形成强烈的时代感、使命感与责任感。

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平台建设, 承载资源, 充分发挥校园网、校内广播台和电视台等媒体的作用在校内开辟小报宣传栏、宣传橱窗和书画海报等, 主动占领校园宣教阵地。各二级学院、系部、班级应订阅重要的报纸杂志, 图书馆报纸期刊室应订阅和收藏丰富的报纸杂志。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微信公众号、微课慕课等形式, 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的积极效应。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 充分发挥环境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冯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实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篇9

五情三情教育简述:

所谓“五情三情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五情教育:世情、国情、省情、市情、校情教育;三情教育:亲情、友情、爱情教育。

一、五情教育:世情、国情、省情、市情、校情教育

五情教育是结合上级部门的要求, 以及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 从国际、国内、省内、福州市和学院五个方面梳理出当前时政热点、传统文化习俗等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活动。

1、世情教育就是世界形势解读教育

针对当前的国际热点和新闻,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 整理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体育、人文等时政热点新闻, 让学生动态的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在高职大学生入学成绩不好, 学习兴趣不强, 思想觉悟不高的情况下, 通过梳理的国际时政热点, 集中有效的激发大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高职大学生关注世情的热度远高于其他, 任课教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积累素材, 关注时政, 国际时政新闻在动态更新, 信息含盖量大, 教师应该连贯的整理出更加符合我们学生兴趣的新闻,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政。

2、国情教育就是当前中国形势和政策解读

一个不了解自己国家的人何以了解世界, 不学习自己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何以担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 教师在整理资料和备课的时候, 结合党和国家当前主要的方针、政策, 选取相关联的国内热点时政新闻, 为学生解答当前国内时政问题, 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充分的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3、省情教育就是海西建设解读教育

作为高职大学生要认清福建省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处的角色地位, 特别是开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来, 福建省所取得的成就与未来展望, 帮助学生解读海西建设, 通过深入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 认清所学的专业在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建设中所能扮演的角色, 通过对行业的分析以及就业形势的解读, 认清形势,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为海西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4、市情教育就是榕城解读教育

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省会福州, 让高职大学生入学后迅速融入福州, 需要充分学习福州的历史、现状、传统等知识, 通过我们对福州的解读, 帮助学生迅速融入福州。大学是一个城市文化的集散地和城市生活的重要部落, 要实现学校与城市的无缝接轨, 高职大学生的素质和对城市的感情是关键, 通过教育培养感情。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可通过“拿来主义”并主动消化吸收, 汲取对教学有用的精华和营养, 创出特色, 例如通过介绍福州十大旅游景点、福州十大购物地方、福州十大小吃……这些学生感兴趣又实用的知识, 使学生融入城市, 与福州的发展实现无缝接轨。

5、校情教育就是校情校史教育

校情教育在新生教育就应该开始进行, 并贯穿整个大学生生涯, 由于新生的新鲜感和迷茫性, 不会主动深入学习校情校史, 往往左耳进右耳出, 先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 然后回归课堂后, 通过教师悉心梳理的知识脉络, 结合学院对外宣传片, 以及教师的精彩解说, 让学生对学院有充分而完整的了解。在校情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答疑解惑”, 总结出什么是母校?母校就是读书的时候自己一天可以骂她八遍, 毕业后却不允许别人骂她一遍。高职院校的校情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并在毕业后践行这个道理。各院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没有必要掩着捂着藏着怕学生知道, 通过正面的引导, 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困难, 更要让他们明白, 学校一直在努力中, 一直在发展中, 一直在前进中, 母校与你们同进步, 母校与你们明天更美好。

二、三情教育:亲情、友情、爱情教育

某些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是两年校内学习, 一年校外学习的“2+1”模式, 跟大部分院校相比, 在教学上, 少一个学期, 造成前面两学年增加专业课教育, 导致素质教育课程减少。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学生, 同样是“德智体美”能够胜任四化建设的四有新人。素质教育课程如果能够巧妙的穿插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在不增加课程的前提下, 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素质文化教育和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 两全其美。三情教育只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一小部分, 却是很重要的部分。

1、亲情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提升学生的亲情意识

笔者担任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 发现部分学生的亲情意识很淡泊。从小被父母管教, 体会到的是被束缚感觉, 很少感恩与感动, 好不容易离开父母管教, 来到大学, “无拘无束”, 平常甚少回家, 连主动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都很少, 经常是没钱的时候才会想起打电话, 渐渐的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意识淡泊了, 引发深思。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要求教师在平常的言传身教中进行亲情教育, 如果能够把亲情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 让学生接受一次彻底的心灵震撼洗礼, 就能够有效的增强高职大学生的亲情意识。

2、友情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友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离开家庭, 来到校园, 从小家到大家的变化。导致学生没有及时适应集体生活, 在交友的过程中, 强烈感受大学与原来中学友情的不同之处。学生之间难免会存在矛盾, 小细节、小事件的矛盾没有及时有效正确的处理好, 容易导致矛盾冲突扩大化, 归根究底在于学生处理朋友、同学关系方面的认识欠缺, 作为教师, 如果能够主动引导他们谨慎交友, 正视友情, 珍惜同窗情谊, 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起到积极作用。

3、爱情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爱情

在谈恋爱的问题上教师没有办法禁和阻, 只能引导和教育好高职大学生简历正确的爱情观。有些学生谈过恋爱, 有些学生没有;有些专业班级的男女同学比例合理, 而有些严重失调。因此教师在爱情教育中, 不能千篇一律, 所以必须结合专业班级的特点, 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处理好爱情与亲情、友情的关系。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于《形势与政策》教学探讨——“五情三情教育”教学方法的简单阐述, 需要学院给予大力支持和实践教学之后才能评断成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Z].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篇10

一、开放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课程的顺利开展

“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是根据国内外重大时事、国内的方针政策等方面来制定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 所以该门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传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 教学氛围缺乏民主, 所以教学结果不是很理想。要想保证良好的课程秩序,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需要在课堂中开放师生关系, 提倡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民主平等是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尊重学生的权利, 在授课的时候, 就要求教师不能扮演发号施令的角色, 而是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关系。此外, 作为授课教师, 应该在授课过程中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根据课程内容,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 能积极地了解说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了解国家现阶段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并且树立为祖国服务的远大志向。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开放性师生关系, 能和教师进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交流, 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 使课程能够有序进行。

二、开放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主要是围绕国内外重大时事、国内方针政策、热点问题等进行设置, 教学内容变化更新大, 教案极少能连续使用, 备课的难度就可想而知。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已经不适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要求。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方法的多元化, 而开放性教学方法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中就体现出了优越性。

1. 结合时事热点, 引导开展班级座谈会。

座谈会形式灵活多样, 与一般的室内教学方法不同, 学生参与度较高。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中, 可以选取某一个专题, 在班级中开展座谈会, 结合专题内容, 让学生根据专题内容, 畅所欲言。与此同时, 授课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给学生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

2. 邀请行内专家, 开展专题讲座。

所谓“专题讲座法”, 就是以教学目的为宗旨、以理论为主体、以历史规律为线索、以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课时为参照,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章节比例归纳出系列专题, 然后由不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系列专题讲座。[2]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 专题讲座比常用的章节讲授法更利于课程知识的传授, 因为专题讲座可以合理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把握学生学习状况, 做到在实践教学中有的放矢。邀请行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的开展, 能够使课堂知识专业化和系统化, 有利于教学的质量提升。专题讲座的开展使教学内容在深度、广度和进度上达到有机统一, 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达成一致, 从而更好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主渠道作用, 使大学生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 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的认识。

3. 教学设备多元化, 提升教学吸引力。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 学习的内容比较枯燥, 不利于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选择应用多种手段, 结合时事问题、热点问题的视频观看教学, 在教授课程内容的同时, 播放相关的视频, 更直观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在播放视频之前, 要让学生明确观看视频的目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 在观看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问题。观看视频结束后, 老师要进行补充讲解, 使学生加深对于所要思考问题的理解, 并且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视频内容中看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放的教学过程,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是比较少的, 一般都是教师给予、学生吸收的教学模式, 但是开放性教学中提倡教学过程的开放,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特别重视营造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氛围, 通过各种方式达到使学生学会知识和掌握能力。教师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善于发现课程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并且能自主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此外, 教师还要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善于制作学生难以发现的问题,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进行小组内部的交流讨论或者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 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高难度问题, 教师可以适当和学生共同研究, 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 发散学生思维, 但是绝对不能代替学生思考问题。追求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的开放, 必须注意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一定要做到放得开, 收得拢。

四、开放的教学评价,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各个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同、授课方式多样性、授课师资队伍组成复杂等原因, 所以没有在高校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考核方式。其中大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采用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有一些高校采用自主命题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不管是论文考核还是自主命题考核, 由于难度降低, 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形势与政策》开放式教学评价应该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评价的方式可以以一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整体评价, 也可以以学生整体自主学习的素质提升进行评价。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等素质的评价。开放性的教学评价,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泓泉.论有效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几个着力点[J].读与写.教师教育, 2008, (2) .

上一篇:养护工程下一篇: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