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

2024-05-09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精选十篇)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 篇1

关键词:社会技能,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直以来,很多教育者将社会技能与实践技能等同起来,认为高校专业课程建设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即可确保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顺利地适应岗位需求。但是笔者在对社会技能内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社会技能和专业技能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如果说专业技能的掌握是大学生智商的体现,那么社会技能则是大学生情商的体现。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也呈现出高智商、低情商的倾向,很多大学生在就业之后要么团队合作意识较差、要么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导致其在社会中举步维艰,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社会技能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深入地剖析当前专业建设对大学生社会技能掌握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大学生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技能视角下经济类专业建设的不足之处

当前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部分,其中课内实践由实验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组成,课外实践则侧重于第二课堂的开拓和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分析目前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其更多的是以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的社会技能掌握,具体如下:

(一)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在机房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相关软件的操作,类似于理工科的验证性实验。从理论上说,实验教学是完全符合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其中明显存在着对学生社会技能掌握的不足之处。首先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在学校机房进行,教学内容是以相关软件的操作为主,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足够的自由交流空间,也缺乏相应的团队协作机会,这和社会技能中对谈话技巧、合作行为的要求是相矛盾的;其次是经济类各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割裂现象较为严重,重复性教学现象普遍,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参与性,这对于社会技能中参与行为、任务完成等要求是弊大于利的;最后是实验教学的专业性远大于社会性。虽然说专业性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考虑到学生未来发展主要处于社会大环境下,因此具备一定的社会性是必要的,而当前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明显是围绕课程的知识点设置的单项性实验,缺乏一定的社会性。

(二)集中性实践教学

当前经济类专业的集中性实践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实习、培训和论文,其中实习是集中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环境,具备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内容,其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走进工作岗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在实践中经济类专业实习也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使得学生社会技能的提高大打折扣。一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没有培养人才的义务,而经济类专业对工作岗位的需求更多的是管理层,而企业的管理层数量又极为有限,这种情况下学校往往难以找到足够的岗位供学生实习,不得已让学生自主实习或者转到其他岗位实习,如此一来学生就难以接触到真正的社会现实,其社会技能的提高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实习的时间难以保证,社会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其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岗位实践中通过与同事的合作、与客户的交流等形式来提高,而实习时间的不确定则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掌握社会技能;三是实习的考查以论文形式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社会技能的考查。社会技能中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考查的,但是当前经济类专业的实习考查仍旧以论文考查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社会技能的考查。

(三)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顾名思义是独立于课堂之外的教学实践活动,但是当前经济类专业的课外实践逐渐偏离了“实践”二字,呈现出理论化倾向,这对于大学生社会技能的掌握是有害无利的。例如,第二课堂的开拓是课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经济类专业大多数所谓的第二课堂主要指的就是专业课程之外的一种和专业相关的理论课程,也就是说目前第二课堂的开拓充其量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但是对于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却毫无帮助。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外实践存在一定的风险,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相当悬殊的,这种情况下如果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毫无疑问是难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课外实践的风险性;其次是学校缺乏课外实践途径,理想中的课外实践基本上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例如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等,而经济类专业课外实践则主要是通过对各公司的调查访问完成,如果学校缺乏足够的公司支持和沟通,课外实践难以进行也是理所当然的。

二、社会技能视角下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当前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专业素养的需求,也有社会技能的需求,因此在确定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时,应当将学生的社会技能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放在同等位置,然后针对性地制订出实践教学方案。具体而言,社会技能视角下,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生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对岗位工作内容进行思考和整合;二是学生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三是学生要具备能够大胆又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能力;四是学生要具备在社会权威下谦虚接受正确思想的心态;五是学生要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积极思想;六是学生要具备相应的社会道德思想和行为。然后围绕这些教学目标来制订教学计划,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同时达到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技能提高的目标。

(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目标的变化决定了实践教学内容也必须相应的做出改变,为确保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技能发展的需求,笔者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完善:首先是设立社会学分,即根据学生在学习期间和实习期间所表现出的社会技能给予一定的学分,该学分主要是针对那些能够量化考核的社会技能而言的,例如学习任务的参与积极性、团队协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其次是设立可选实践教学项目。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社会技能也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例如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但是表达能力较差等,对此可以通过可选性实践教学项目的设立来确保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实现社会技能的全方位提高。最后是增加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当前,除了继续完善按课程知识点设置单项性验证性实验项目以外,重点增加各专业、各管理环节之间相互衔接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建议围绕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系统的模式规划经济类专业综合实验课。

(三)改革实践教学评估内容

考核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在提高学生社会技能上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必须将学生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集中到专业技能和社会技能同步提升上来,逐步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新型考核机制。具体包括,实践考核的内容要从以基础知识测量为主转向以能力测量为主;考核的评价尺度应从正确与否转向具备社会技能与否。考核的评价标准应当鼓励学生在将专业技能应用于实践的同时掌握相关的社会技能,只要学生同时达到这两个要求,就应得到相对较高的评价等级等。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将社会技能放在和专业技能同等的位置上,积极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来提高社会技能。

(四)落实实践教学管理

将社会技能作为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之一需要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教学管理系统作为保证。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落实实践教学管理:首先是强化学校四级组织功能,即主管校长强有力的领导和决策功能,教务处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功能,院系的专业指导功能,教师的检查、管理、执行功能。其次是规范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只停留在“喊口号”上,社会技能是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只是空谈,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地将相关理论和学校文件落实到教学环节中,一方面专业负责人要根据社会技能需要制订相应的教学大纲,另一方面要将教学大纲落实到实践中。

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经济类专业已逐步建立了较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贯彻和落实,使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实践教学作为一种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对于学科建设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当前实践教学中也普遍存在过于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社会技能发展的问题,这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毫无疑问是背道而驰的,对此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确保其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英奎,陈明,郑庆华,等.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5).

[2]苗雨君,李喜云.基于ERP实验平台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2012(1).

[3]陈支武,张德容.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思考:以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4]周泽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3(2).

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 篇2

[摘要]传统教学中,多数经管类专业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工作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经济管理学是—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因此,大力推进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经济管理 实践教学 改革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这与经济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趋势和国内环境格格不入。

随着实践教学的发展和教学改革活动的深入,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比如,由于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发展迅猛,许多学校在实验设备上的投入仍显得滞后,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还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方法手段落后等问题,不能较好地适应现阶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受学科师资和建设力度等方面条件限制,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程门数少、体系比较零散、专业发展不平衡和因人设课等现象,制约了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②不同专业各自为政,导致经济管理实验室追求小而全,同一学校在软件、硬件建设上重复购置,重复建设。

各专业的竞争逐渐集中于对学校有限投入的争夺上,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容易导致专业间出现人为壁垒,实验室资源共事困难,协同发展史是难以实现。

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将大量精力用于平衡专业利益,在某些单项投入较大的项目,虽然是教学急需,但由于在决策过程中难以确定花落谁家而难以落实。

应该说,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各专业自行进行的探索无疑是有益的,在起步的阶段也是必须的,但当实践教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这种建设模式又越来越显示出其固有的局限性,成为实践教学进—步发展的障碍。

本文就如何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改革思路试谈如下。

一、构建现代化的实验中心,整合教育资源。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仅仅依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系统地、科学地、自然地开设反映经济管理学科新发展内容的专业实践教学,而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则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

构建现代化的教学实验中心是推动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举措。

构建现代化的实验中心,可以转变实验室专为某一课程或专业服务的.观念,改变以往实验室分散管理的状况,减少重复投资,提高投资效益。

实验中心对人员集中统一管理使用,统一标准考核,通过双向选择。

竞争上岗,可以调动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素质,从而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实验中心建立后,对实验室统—管理,开放使用,利用开放的实验室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操作机会,为优秀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场所,可以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实验教师和实验中心技术人员应实行竞聘上岗,对实验教师实行流动管理,对实验技术人员实行固定管理。

在具体运行上,实验中心向学校公布实验项目和开课专业,要求教师竞选实践教学任务,并提前一个月向实验中心提交开课申请,由实验中心统一安排或在网上公开让学生选课,并要求实验教师积极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参与实验室建没。

在学校领导下,实验中心负责学校统一购置设备的分配、使用,对实验中心教学人员统—调配使用,对实验室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并承担全校的实践教学任务,负责全校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实验用房的管理与使用等。

为适应新的实践教学体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实验中心应在实验室管理上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

一是成立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实践教学工作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问题。

二是建立“固定+流动”的实验教学中心人员编制,以实验教学中心人员为基础,建立由中心固定人员、实验课任课教师组成的新的实践教学组织体系,保障实践教学运行。

二是建立新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任课教师的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实验中心评价、学校评价,中心实验技术人员评价包括学生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学校评价。

四是建立具体的责任制,将实验室建设规划任务落实到各教研室,由各教研室落实到有关教师,并将实验室建设情况与院对教研室的考核和对教师的考核结合起来,激发和调动中心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大力开展实践教学,良好的现场条件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经济管理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大型的公司和相关企业,往往统一安排在毕业实习时进行。

但由于平时学生们课程多,教师又忙于上课和做科研,所以不可能带学生到—些公司和相关企业去进行现场实践,现场教学相对减少,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针对这种现象,及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打破以往只利用毕业实习时间进行实践教学的固定模式,充分利用暑假时间进行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教师带学生进行现场模拟实践,增加实践教学的次数和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总之,只有不断深化经管类实践教学改革,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速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造就新时期需要的经管类人才。

参考文献

[1] 晏同清,周建刚,运用实验项目卡推动实验室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试论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教学方法

经济类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等课程,这类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案例比较难找,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互动难以把握,尤其对于现在大班教学,老师与学生一对一交流受限的情况,要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深入研究经济类理论知识或课程

经济类专业基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类课程学习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前续课程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又决定了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熟悉所教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主线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探索学生快速接受知识的途径。同时,应以科研支持教学,通过课题研究或论文撰写对所授课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把握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在讲授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时,由于之前主持过项目“中原崛起的财政金融政策匹配研究”、“河南省国有资本运营效率问题研究”,发表了《我国金融民营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财务战略:中小企业经营制胜的关键》、《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新思考》、《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发展消费信贷》等文章,对这方面的问题研究得比较多,因而,在讲课时笔者能够抓住重点融会贯通,系统介绍课程内容,同时也能向学生介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教学水平获得一定的提高。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上课时往往过于注重思路、逻辑、条理,因而极易导致该门课程单调枯燥、缺乏生气。对此,可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图表直观教学法、录像、辩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实际上,许多深奥、难懂的知识是可以通过生动的事例、类比和具体的材料来加以论证说明的。例如,在讲授经济学课程中关于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以学生自己为例:替他们估算四年在校的家庭支出,其中包括他們极易忽视的因选择学习而放弃可能工作获得收入的机会成本,以此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成本,鼓励他们认真学习,以期付出的成本能够获得知识收益。

具体说来,在讲授需求与供给理论时,可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保健定价问题,让学生了解底层民众对价格更为敏感,当价格上升时,他们本来就有限的医疗保健将更为减少。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同时还扩大了学习面,为进一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讲授市场理论时,可通过相关案例,如德比尔的钻石垄断和“电影票和爆米花”的故事,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垄断市场和价格歧视的概念,知道老年人可以享受电影票的折扣并不是商家的一种慷慨之举,而是为了增加利润设计的定价策略的一部分。老年人对电影愿意支付的价格往往比其他人低,因此,电影院将消费者分为两个集团——老年人和其他人,并为老年人提供折扣。价格歧视通过向老年人提供折扣,增加了电影院的利润。而与电影票不同,爆米花可以很容易地被转卖。如果老年人可以以正常价格的一半购买到爆米花,那么,很多年轻人就会请老年人替他们购买爆米花,这样以正常价格售出的爆米花的数量就会下降,价格歧视就无利可图。

而在讲授经济学微观经济政策中收入与人力政策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举行辩论大赛,探讨学历与工资之间的关系,同等学历工资收入差别较大的原因等。这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非常踊跃地参与进来。同时,通过辩论,学生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不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也能摆正自己未来求职的心态,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就会改善。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课件制作要生动丰富

多媒体课件不是简单的windows文字内容的粘贴,而是要在powerpoint中加入自定义动画,随讲课的内容显示标题,这样就可以像板书讲课一样缩短老师与学生接触的距离。同时,可通过收集大量的录像、音乐、图片、视频等资料与pow-erpoint中的授课内容建立链接,将课本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的理论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增加有关动画功能,从而调动学生的眼、耳、脑,让他们主动地、愉快地学习。为避免大量文字的出现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在一张幻灯片上多做几个文本框来替代单一的文字,为课堂教学展示新的天地。

(二)注重收集资料,补充新颖的、具有趣味性的材料

如果教学资料更新比较慢,数据对理论的说服力度不大,学生上课时就会容易开小差,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例如,财政学这门课程比较枯燥,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尤其是国家的财政政策及预算管理体制等章节,仅仅只是理论的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对此,可采取案例教学法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国家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时,可从网上下载有关国家扩张财政政策在某一领域(提高出口退税的比例等)的实施及收到的效果等方面的资料,包括相关的数据及图片,力求是最新的数据,编成案例让学生学习或讨论,从而避免枯燥的课堂气氛,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平时应注重收集资料,录制一些制作得较好的财经节目,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播放,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课件字体应与背景存在反差,且字体要有变化

有些教室的投影机亮度不够。课件字体和背景反差小,因而投射到银幕上无法生成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字和背景的深浅反差要以大、看得清为前提。课件字体要有变化,标题的字体和授课内容的字体和字号要有所区别,这样才能起到强调和提示的作用,便于学生记笔记。

(四)采取活跃生动的形式

为避免画面呆板,同时使学生对讲课内容的逻辑关系加深印象,可采取动态式显示的做法。例如,在讲授“完全竞争市场”时,可在银幕上先显示“价格”,然后出现纵坐标,再出现“需求量”,后出现横坐标,依次出现价格线、平均成本线、边际成本线、平均可变成本线等,从而加深学生对“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并不意味着厂商肯定盈利”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在一张幻灯片上添加许多文本框(分别写“价格”、“需求量”和“平均成本”等)和3到5个曲线形状,并对它们进行排序。可应用“自定义动画”工具中的“效果”项目,选择适合的动感效果,使画面显示更加生动。而各种线条,则可从进人选项中选择不同的效果,使之在放映时能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紧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从而取得比静态式显示更好的效果。

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要高质量地上好每一堂课,除了长期的科研工作、认真地备课等必不可少的环节外,教师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也十分重要。课堂教学既是紧张的脑力劳动过程,也是较强的体力耗费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能带着不良情绪进课堂,因为教与学是相互影响的,教师精神状态不佳,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听课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而学生的不良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

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探究 篇4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大学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理论与金融创新越来越多地需要数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高等数学是他们学习专业课程的一种非常必要的工具。可以说, 数学已经有行无行地渗透到经济学的很多领域, 比如金融学、财政学、经济计量学等。如果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掌握高等数学知识就很难准确理解经济学理论中的很多概念以及内涵, 也就无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这将会严重影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有效开展经济类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目前众多高校遇到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经济类专业文理兼收, 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明显

由于经济类学生招生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兼收的, 而在高中阶段, 文科和理科在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上是不一样的。特别地, 部分学生由于数学成绩不好而选择了文科, 这样导致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异性非常大。这种情况在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另外, 高等数学的特点是概念高度抽象、逻辑严密、推理精确, 要学好高等数学必须要有较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一定的数学基础。从而很多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感到非常困难, 而目前高等数学的上课形式是按所学的专业分班上课, 从而致使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学、 教师难教的问题特别突出。

2.缺乏专门的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教材

据了解, 目前经济类专业的高等数学常用教材也多是同济大学版的经典教材, 授课内容与其他工科类专业并无太大差异。实际上, 同济版的教材对于经济类专业不是很合适, 这是因为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高度的数学严密性, 定义和定理非常多, 而且抽象难懂, 不够自然, 特别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千变万化, 不适合经济类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 很多学生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产生了学习高等数学的恐惧感, 甚至是谈“数”色变。

3.缺乏具有经济背景的高等数学教师

另一方面, 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经济类专业的应用衔接不够理想。经济类专业的高等数学老师都是数学专业出身, 对相关经济学理论知识了解很少, 因此无法将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讲解出来。另外, 经济类专业课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 但是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和应用部分并没有紧跟专业课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的数学原理较好地应用到专业的学习以及研究中。

二、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1.实施分层教学

高等数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 是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方式和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必备工具。因此, 基本所有的经济类专业从本科一年级就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然而经济类学生招生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兼收的,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高中阶段, 文科和理科在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上是不一样的。而且我校经济类专业是面向全国招生, 不同省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和难度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总之经济类专业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对所有学生采用统一的授课内容和模式, 严重与因材施教相违背。

2.编写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很多经济类专业使用的都是工科类专业统一使用的经典教材, 比如同济版的。该教材内容量大, 技巧性强, 抽象难懂, 无法适应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编写一本适合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的高等数学教材是教学改革中至关重要的。高校应该专门组织数学类教师和经济类教师进行充分讨论,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深奥难懂的数学理论, 尽可能强调直观, 尽可能将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背景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实例来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结论, 让学生觉得这些数学概念是有趣和有用的。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大大减少学习高等数学的恐惧感。

3.培养具有经济背景的高等数学教师

数学专业的老师一般对经济知识比较缺乏, 他们对数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比较擅长, 这样对于学生有效的学习高等数学非常不利。给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上高等数学的老师最好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知识, 弱化教学中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把数学知识与经济问题相结合, 重点强调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经济背景, 这样能让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能达到此目的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 学校可以有意识的引进具有经济基础的数学教师, 比如第二专业学习过经济学的人才优先引进。另一方面, 学校也可以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进修和深造经济专业知识, 培养具有经济背景的高等数学教师。

三、总结

总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学科的发展对数学需求不断增加。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严重影响了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 对经济类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改革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讨论了通过开展分层教学, 编写专门教材以及提高教师的经济学水平等方面来改革经济类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 以期达到培养优秀经济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官金兰.浅谈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国科技教育, 2009 (5) .

[2]阳妮.大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理性思考[J].高教论坛, 2007 (5) :87-89.

专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 篇5

一、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足够了解和熟悉常见金融实务,具备初步投资和理财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金融类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实务类课程和基础课程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实务类课程的开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但金融基础课程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将金融实务类课程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实务类课程中出现听不懂或难以理解的现象,尤其是金融实务的操作原理及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等,在这样的条件下,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

(二)不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

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对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据调查显示,学校开设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较少,一般每周课时仅为二节,在这种条件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交易的操作原理和技巧,往往教师只能通过一些案例来讲解。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金融下,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通过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静态的案例分析,学生是难以掌握金融交易的基本技能的。

二、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理论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为金融管理专业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仅仅开展金融理论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金融实务课程的学习,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在学生基本掌握货币、国际金融学、保险概论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上对证券投资分析、外汇交易及金融理财等实务类课程的学习。根据经济管理类的具体专业开设金融实务课程,如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可以增加外汇交易、保险实务等课时;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增加金融理财、证券投资等课时,合理设置课程及课时,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二)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

在社会金融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金融发展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金融交易形式逐渐多样化,交易流程也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出的新产品;二是金融在居民生活中的渗透程度日益增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金融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采用传统的金融课程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难以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新心的金融业务。为此,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加强金融理论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金融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金融实验和实践教学,适当提高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比率,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所以,对于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应假期那个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在现代化时代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金融交易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虚拟交易,使学生对金融的`常见知识有深入地了解。

(三)构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互动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教学-科研”互动机制,从教学、科研、教学与科研等三个方面下手:在教学方面,适当调整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改变现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在科研方面,加大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注重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引进,建立科研平台,以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应形成完善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将年度考核体系融入到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中,充分发挥师资的力量,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借鉴外校丰富教师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自身的学习,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三、总结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 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随着国家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和重视,我国人才与国际接轨,高职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谋职业,高职教育必须改变以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状况,把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重点。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开辟一种全新的适合高职经济类专业经济数学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使经济数学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经济数学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职经济类专业经济数学教学的现状

经济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一种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精确的科学语言,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思维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多年来经济数学教学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学的目的,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下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和培养21世纪高技能创新人才的需求,也不符合教育部关于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要求。尽管教育工作者对经济数学教学改革作了多方面的有益尝试,但教学内容及模式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和落后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经济领域对数学的要求。其主要表现是教学内容体系一成不变、教学方式死板、教学模式陈旧。学生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其自主性、主体性、实践性难以实现。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经济类专业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实施

1,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经济数学课程标准,规范经济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经济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经济数学课程体系,根据经济类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经济数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一,对高职经济类专业经济数学教学的基础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应用、教与学四个方面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在教学及研究意识上确立它们的辨证、和谐和统一的关系。第二,对高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数学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有效的培养途径。第三,通过调查研究,确定高职经济类专业经济数学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第四,研究经济数学素质教育的特征,丰富和发展数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理论。

2,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一是解决特色问题。构建教学内容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体系全新、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体系。二是解决模式问题。形成“理论构建——教学建档——解决问题”的经济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模式。三是解决“度”的问题。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引进新的科技成果,克服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四是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

3,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主要内容是高职经济类专业经济数学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调查有关课程对经济数学课程的要求,收集毕业学生对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构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炼,引进新的科技成果,使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形成和谐协调的新体系,并建立与课程内容体系配套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具体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是必须明确经济数学课程在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明确经济数学课程本身和其它各课程以及经济领域对数学的要求及发展趋势,并以此作为确定经济数学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二是要从应用的角度或者说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从经济类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考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三是要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体系。经济数学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数学工具,它更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质、应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此,在经济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吐故纳新,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即在讲解经典内容的同时,注意渗透现代经济与数学的观点、概念和方法,为现代经济数学适当地提供内容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提高学生获取现代知识的能力。要努力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界限,促进相关课程和相关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促进不同学科内容的融合,加强对经济类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淡化复杂的数学运算技巧的训练,着重讲解经济领域中常用的各种经济数学思想和方法。

4,改革经济数学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与核心,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结构框架。根据经济数学课程的特点,将经济数学内容进行结构重组,增加近代数学知识的常用方法,突出基本理论和应用两方面,打好一种运算(微积分)的基础,实现数学与计算机、数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可以把经济数学课程分为以下模块:

(1)基础型模块: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及应用、一元函数积分学及应用,重点是概念、性质及求法,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

(2)应用型模块:单利、复利、税收、最小投入与最大收益、最佳方案、边际成本、概率、统计等。

(3)扩展型模块:主要是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级数、积分变换等,这是各专业的不同要求。

(4)专题型模块:主要是计算方法、数学软件及高级编程语言的应用,模型的建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介绍数学应用。

5,经济数学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经过反复思考和探索,逐步建立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特点是:教学中突出数学思想,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传统数学知识与数学软件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采用“粉笔一讲授一计算机演示一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在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中有选择地引入计算机教学。这样,既能保留传统教学中启发式教与学的直接、自然的交互方式,又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出一套“以疑为主、启发一探索一自学一精讲多练”五段式教学法,启发是教学法的前提,点明主线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自学,培养学生思考、发现、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精讲是关键,围绕内容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提出的疑点,引导学生探索性和创造性地学习。这样,不仅教学生如何“证明”,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如何“猜测”,使学生有一种创新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为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结合经济数学教材,利用微机室开设数学实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中得到相当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初步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还能及时反映学生对数学原理、数学方法、建模方法、计算机操作和软件使用等多方面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的能力。因此,数学实验有助于促进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6,经济数学考核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涉及到考试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内容后,就必须在考试、考核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格外注意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与能力。为此,应改变一考、一卷定成绩的局面,可以采用多方面考核、应用小课题的答辩、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把考试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考察平时学习情况和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还能够考察学生应用数学尤其是重视应用小课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的适当时候将题目发给学生或让学生自拟题目,讲清要求、格式、答辩时间、评分方法及标准等问题,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思考,多查询、阅读资料。这种解决综合应用问题及其答辩方法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宽知识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大有好处。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 篇7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课堂教学, 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探究, 分开讲就是“探”和“究”。“探”是指探求知识, 探求真理和探索未知;“究”是指研究问题, 追根溯源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1. 掌握探究的钥匙, 打开教学改革的大门。

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本质:一是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和禁锢学生思想, 束缚学生手脚的教学方法;二是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提供最大的空间;三是以经济学教材讲述的基本经济理论为基础, 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对于高校教师来说,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不断地探究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让学生们经常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一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确立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想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 首先要尽可能地缩减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 更多的时间留给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对问题的探究;其次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发言、讨论的同时, 满足自主发展的需要;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主观能动性, 发掘他们的潜能, 产生更多的互动, 不断迸发出新的思想,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总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做到:方法让学生自主去发现, 思路让学生自主去打开, 规律让学生自主去总结, 问题让学生自主去解决。

3. 破除教师的“以我为主”, 促进教师的“自我改变”。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已经提出很多年了, 但是为什么到目前在高校本科课堂上看到还是有很多的教师们在讲台上忘我地侃侃而谈, 学生们在底下死气沉沉地听, 做什么的都有?存在这类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高校老师“以我为主”的思想顽固性。要想彻底改变这个现象, 最重要的是教师自我观念的改变, 即不要再顽固地认为把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毫不保留地都灌输给学生就是好老师, 而是要学会从不断地实践探究中去改变观念。因为实践探究给老师提供了学习别人和对比自己的机会, 既总结了自己的经验, 也学习了别人的经验;实践探究也给老师提供了重新认识自己和重新认识学生的机会, 包括向学生学习。高校教师们能在实践探究中学习, 就能在实践探究中提高, 改变“以我为主”, 实现“自我改变”。

二、探究教师怎么“教”

大学经济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 最关键的两大问题是解决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既要探讨和研究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怎么“教”才能达到大学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也要探讨和研究大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应该怎么“学”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两个方面的探究, 基本上概括了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改革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教师怎么“教”, 必须明确突破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探究的首要任务。第一, 打破传统教育中教师教得好累, 学生学得好苦的局面, 深入探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 把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地“教知识”转换成现代教学中教师多元的“教方法”、“教理念”、“教观点”、“教特色”和“教创新”等, 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新鲜的血液。第二, 要着重探究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高校教育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启发式教学法”、“苏格拉底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习明纳尔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都是高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卓有成效的方法, 探究式课堂教学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第三, 要教会学生用书本上的经济理论解决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实际问题。高校经济类专业课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 其任务是引导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讲授国民经济的热点问题时, 组织学生探究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我首先自己进行了对该问题的探究:国家为什么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它的背景和条件是什么?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 取得了哪些成绩?出现了哪些问题?出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是什么?在探究讨论前, 把学生分成了六组, 每组选出一位组长, 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学生在课后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研, 在课堂讨论和发言中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六个小组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 有的小组是选出代表进行核心发言, 其他成员进行必要的补充;有的小组是每个成员都进行主题发言, 小组之间的观点不一致时, 自然展开了辩论。第三小组还创作了一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版的《真心英雄》歌曲, 歌唱得荡气回肠, 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而且引导学生真正学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经济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国民经济热点问题。

三、探究学生怎么“学”

经济类大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 自然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和条件, 确立探究的目标, 寻找探究的方法, 打开探究的思路, 思考探究的问题, 交流探究的内容, 总结探究的结果。

探究大学生们怎么“学”, 必须明确其前提是高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空间。探究什么?学生可能探究的经济领域的问题非常多, 非常广泛, 探究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 只要老师给学生们探究的权利和机会,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学生对一些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探究, 并不像科学家探究那样要发明创造些什么, 它只是在老师的引导、激励、启发之下, 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探究他们目前还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总之就是学生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 去开发自己的内在潜力, 在获得新的知识的同时, 又增长了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授“创新”这个主题时, 给出了中国传统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 让同学们探究“三个和尚怎么解决吃水问题”, 结果学生们积极思考, 思维特别活跃, 给出了十几种创新方案:有三个人采取接力方式的协作方法;有谁挑得水多, 晚上吃饭时加道菜的激励办法;有把山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当作管道的技术创新方法;还有三个和尚明确分工, 各司其职的管理组织创新的方法等等。我和同学们在这次探究活动中, 共同有了很大的收获。学生们真是潜能无限, 等待着老师改变原有枯燥的教学模式, 采用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去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潜能。

四、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效果———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探究式课堂教学受到了经济类专业同学的欢迎和好评。学生们从高中进入大学后, 其多年应试教育训练的定式很难消除, 他们会经历从不习惯与不适应到积极地进行参与这一过程。在平时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提高。他们积极参加辽宁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真正能力。

从2010年以来, 我指导的学生创业小组多次入选校级项目和省级项目, 还有两个项目入选国家级, 其中“帝摩尔 (Demul) 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创业团队的学生们全力以赴, 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 注重创新, 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他们的出色表现征服了评委, 获得2012年第八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和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帝摩尔 (Demul) 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小组他们采用一位大学老师的专利技术, 然后把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 在新产品的营销策略上, 师生们设计的“OCH营销模式”非常有创新, 是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经济类本科课堂教学的成功典范。

“高效O (Outstanding) 营销”:一是以高校的雄厚的研发能力为依托背景, 发挥知名教授和学者的“软广告”实力效应, 打造“高”科技品牌形象;二是突出LD破乳剂的“高”脱水性、“高”普适性和“高”环保性的产品属性, 努力为客户创造低成本、“高”利润空间的产品优势。

“同盟C (Coordinate) 营销”:一是同盟营销, 二是合作人策略。同盟营销 (也称联属网络营销) 是公司为了快速地打开产品市场并有效地降低销售成本, 将采用当今时尚的低成本、零风险的快速营销方式;合作人生产与销售是指公司在创业初期要寻找合作人, 将生产和销售委托行业内的实力企业, 借助合作人的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 使LD破乳剂借力打力, 进入市场。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 篇8

一、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意义

(一) 有助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应首先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必须考虑人才供求体系中独立学院可占据和渗透的空间;其次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适应它所面对的生源基础。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属于教学应用型, 办学定位应注重应用理论教学, 培养具有较强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民营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 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正面临着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 急需大量高素质、技术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智力支撑与劳动力人才保障。

(二)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素质

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高考录取分数相对较低, 理论基础相对较差, 对纯理论研究不是很感兴趣。但他们思维活跃, 社会交往与活动能力较强, 就业危机感很强, 深知自己实践能力不足, 迫切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经济领域的实际工作, 而且大都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 因此知识的应用就构成了本科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 经济领域知识宽泛, 工作岗位繁多, 经济类本科毕业生进人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在本科学习期间全部解决, 其中大部分应该而且只能在实践中去掌握。因此, 独立学院经济类本科阶段的教育应该服务于知识应用这一最终目的。实验教学作为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实验教学是现代经济类学科建设的要求

随着现代经济类学科的发展, 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传统单纯的定性规范研究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以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方法被引入经济研究领域。以金融领域为例, 数学、计算机技术和工程技术在现代金融业务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金融学的发展正越来越趋向于技术化、工程化、实证化及微观化。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已成为西方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基于实时金融交易数据系统、计算机模拟及仿真技术的模拟投资实验,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可供体验和观测的市场环境, 而且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得以了解金融市场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以及交易程序。同时, 建立在一些数理模型基础之上的实验设计,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数理模型在金融实践中的运用和理解,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二、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独立学院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没有形成合理的老、中、青梯队, 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博士毕业的教职工较少, 绝大部分属于研究生学历。青年教师大多直接从高校走向高校, 缺乏实验设计、课程设计的指导能力和实验教学经验。许多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基本上是以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 对实验教学研究不够, 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也是偏向以教师为中心的“应付式”教学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教师不能或没有规范地、科学地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致使学生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良好的技能训练, 反而形成了一些坏习惯和不良思维, 如做事马马虎虎, 思考问题不深入, 数据记录不真实、不规范, 处理实验数据不严谨、不科学。

(二) 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不合理, 实验室利用效率低下

缺乏能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承的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一些独立学院在开展专业实验课教学, 仅仅是形式上的单独设课, 没有从内容上进行整合, 探索性与综合性实验课程比例更是远远不够。近年来, 随着对经济类实验教学重要性认识的加深, 各高校开设了证券投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等实验课程。这些实验教学大多按课程设置实验课, 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各自独立, 均强调各自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 相互之间常发生课程内容和方法上的低水平重复, 不利于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 更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 实验室建设不力, 实验教学资源缺乏

目前, 一些独立学院把自身发展的重点都放在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上, 实验室的建设明显滞后。硬件配置方面大多设备简陋、陈旧, 软件配置方面不够齐全。纵观许多独立院校的经济专业实验室, 大多只具其名不具其实, 只不过实验室里摆设了一些电脑, 接上网络罢了, 设备简陋、陈旧, 离实验所需的硬件设备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软件方面, 完整的经济学专业相关实验课程应涵盖证券、银行、保险、外汇、期货、期权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模拟与分析。有些独立学院虽然建有少量的实验室, 但由于数量有限, 加之实验室维护与管理不到位, 导致实验室根本不能完全对学生开放, 只好减少学生的实验次数。

(四) 缺乏对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实验教学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2007年独立学院教学评估试点工作的启动, 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 各独立学院都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但对于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 甚至缺失。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 使得实验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 指导教师各行其是, 实验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实验教学水平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教师是关键。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培养, 没有一支具有较深理论功底、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就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要以全面提高实验课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 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 培养造就一支教学和学术水平较高、能适应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具有实施培养本科人才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独立学院年青教师多, 且大多数教师是“出学校门进学校门”, 实践经验欠缺、不适应实验教学要求的状况。针对这种状况, 学校可以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 让中青年教师结合科研和社会服务, 深入公司、企业和农村, 进行社会调研, 开展项目合作研究或咨询服务, 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 为指导学生实验打下基础。同时, 通过培训、自修、引进等方式, 不断提高和更新实验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 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

(二) 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多层次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打破按课程开设实验的格局, 要增设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及科研创新性实验, 以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应当是基础宽, 层次分明, 环节严密。

(三) 合理规划,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是实验平台建设的基础工作, 经济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其特殊性, 经济类实验室的建设应当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为中心。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应当遵循仿真性、综合性、可扩充性等原则。仿真性是专业实验室的根本特性, 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都要尽可能体现“接近真实”的经济管理活动及其环境。学生只有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实训, 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真实岗位的工作。在硬件建设要体现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软件建设要体现经济科学最新发展, 安装的实验教学软件在满足实验教学的基础上, 应当与企业使用的应用型软件有高度的仿真性。

(四) 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

将学校的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可以一改过去那种纯粹按实验指导书安排的内容做法, 从而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 亲自操作并验证自己提出的某种假设,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在把握实验室建设的开放性问题上, 不但要求实验室网络能够便捷地实现与外部网络的信息交换, 而且要求实验室能够方便地实现开放式管理。同时, 还要考虑学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关联, 专业设置及其课程体系的动态变化, 在场地布局和硬件配置等问题上都应留有扩展余地。

(五) 建立有效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对实验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要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基本实验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验能力与综合技能提出的要求, 结合教育部关于对独立学院本科实验教学的评估要求, 不断调整和完善实验项目和内容, 对学生基本实验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验能力与综合技能提出要求, 合理确定实验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 制订实验教学考核标准, 严格考核制度, 以评促建, 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六平.关于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1) :152-154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 篇9

关键词:高职经济法,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内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 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 设置相关的教学案例,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讨论, 从而得到解决案例的方案, 最终达到掌握课本知识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

经济法课程是高职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学习, 能从法律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 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规范繁多, 理论性强。正是因为经济法课程具有理论与实际操作并重的特点, 我们应该注重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枯燥死板的法律条文与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法律问题相结合,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教学法在运用过程当中注重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而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进行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合作学习。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在探讨交流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宗旨, 将精心选取的案例带进教室, 通过案情展示, 启发式提问, 再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交流研讨, 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有助于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扩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三) 案例教学法, 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要想上好一堂案例讨论课, 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已具备的知识结构, 对案例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达到教学效果。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考量。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中, 教师要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熟练运用, 要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及时正确的点评, 要引导学生思维, 带动课堂气氛。因而案例教学的成功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案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不高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 我发现, 经常出现教师讲得兴致昂扬, 但学生兴趣索然, 不积极参与。本该热烈讨论的课堂变成了一言堂的尴尬局面。这样一来, 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不同的法律内容, 学生的感兴趣程度也不一样。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等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教学内容, 学生比较感兴趣, 参与案例讨论的兴致要高一些。但诸如公司法、金融法、企业法、专利法等内容, 则因离学生生活较远而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与热情大为减弱。

(二) 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把握不到位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当中, 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要对整个案例的进展, 课堂气氛把握控制到位。部分教师在案例讨论的过程当中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容易出现冷场, 或是讨论拖沓偏题的情况。而且由于长期以来受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有的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简单地采用讲授法, 本该师生互动的教学变成了教师独角戏的个人分析, 严重背离了案例教学的实质与精髓, 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调动起来, 其自我研修、合作探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四、案例教学改革建议

(一) 精心选择教学案例

要想提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 案例的选择要恰当。首先, 所选案例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 使他们有一种现实感和求知感。其次, 案例的选择上要注重时效性。教师要跟紧时代, 不断更换补充新案例, 最好涉及时下的热点问题。案例的来源渠道有很多, 教师可以从《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电视媒体上收集;可以从专业的法律网站上收集, 如中国法律信息网、中国民商法律网;还可以多多关注发生在校园里和校园周边地区的事件。再次, 教学案例应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能融会贯通所学的相关法律, 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地加以学习并深入领会教材的重点知识。

(二) 运用多种案例教学模式

1. 案例导入法

将案例导入教学的方式有几种, 一是在讲新课前, 抛出案例, 引发学生思考, 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吸引力, 最好能让学生有讨论的空间。二是讲授过程中插入, 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重点、难点的掌握。三是讲授后运用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在此阶段, 教师选用的案例覆盖的知识点要全面些, 具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这个案例能将学生的所学知识梳理一遍,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实践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讲授内容的不同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正确选择案例导入的方式,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导入案例引发学生讨论时, 教师要注意有效组织课堂、调节课堂气氛。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若发现个别学生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 可以进行点名提问。对认真讨论的学生, 教师要用适当的语言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若学生在讨论时出现不同见解发生争论时, 教师不必马上给出答案, 而是抓住时机, 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大胆发言, 各抒己见, 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 课堂演讲法

课堂演讲法是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学习法理相对浅显易懂的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相关案例, 分组制作PPT, 推选代表上台来进行演讲。比如, 在讲《产品质量法》时, 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分组选取以往“3.15”的打假案例, 针对一项生产者、销售者的责任和义务为主题进行演讲, 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问或进行辩论。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需要充分准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极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

3. 模拟实务法

模拟实务法是让学生扮演角色, 参与到案例当中去。例如, 在学完《企业法》后,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 让学生分组, 选择感兴趣的创业模式。可以是开公司, 或是创办一家合伙企业。让学生在企业中各司其职, 撰写公司章程或是合伙协议, 准备申请材料。其他学生扮演工商局的工作人员, 评判小组成员所填写的文件以及章程、协议的合法性, 并对不合法的或不适当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在这期间, 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 对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很有好处。而且大家因为共同完成任务会给每个人带来一定的成就感,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4. 多媒体影像教学法

通过播放影像资料, 重现真实案例, 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案例。如在学习《商标法》时, 因为学生觉得这部法律离自己较远, 条条框框的法律条文学起来很枯燥, 没兴趣。我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了今日说法之“谁的太阳神”, 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案件情景里去了。在看完影像视频后, 要求学生谈感想, 聊收获, 学生表现得特别积极, 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丽君.经济法案例教学法形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20) .

[2]郑轶.经济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外资, 2011 (2) .

[3]何锦前.给案例一点灵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8) .

[4]荣凤英.经济法课程改革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4) .

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篇10

一、我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学科的特征

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学科有一定的技术成分,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技术教学因素。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进行技术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就要选择和社会实践一样的教学环境来教学。很多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将实践教学放在学校实验室进行。但是, 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应该包括社会性的内容, 即社会人文环境, 但是在学校的实验室中无法进行社会人文环境的复制, 即使对社会人文环境进行复制, 也无法客观的达到预期效果。所以, 在高校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设立学校实验复制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方面内容。

二、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师资队伍实践性缺乏

很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是我国各种经济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进入高校工作之前, 没有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过经济管理相关的工作, 可以说在针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来说, 这部分教师只能是纸上谈兵, 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所以, 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2. 经济管理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没有长远规划, 只顾解决近期、片面的问题。很多实验室的建设不能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实践体系, 只是某个小方面的实验室建设, 造成一个学科的实验室建设不能合而为一, 存在多个独立、小规模的实验室。这种现象造成了很多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 浪费了很多学校的资金, 更不利于各领域的实践教学沟通, 阻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3. 目前的实践教学不能很好的为培养全面、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才服务

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只能提供实践技术教学的环境模仿教学, 不能复制社会人文环境, 因此, 大多数高校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不能直接培养出社会适应类经济管理人才, 即使实践教学涵盖一些实践性技术教学内容, 但是理论、技术和社会适应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由此造成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实践证明, 现阶段的实践教学还不能满足社会实际对人才的需要。

4.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安排相对于理论教学少

其实, 在实际的教学体系中, 实践教学隶属于理论教学。但是相对于经济管理学科, 一般的实践教学还不能达到社会适应标准, 而且在实验室的模拟教学过程中也是教师占据主动, 所以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在现阶段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中存在明显的不足, 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三、对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1. 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

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压力不断增大的同时,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没经过社会实践而直接走向教学岗位, 所以, 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加强对社会人文环境的了解, 深入到企业进行深造、实践, 并且增加高校经济管理类教师进修的机会, 不断的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专门经济管理人才。

2. 加强完善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

首先, 要确立一个长久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其次, 要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实验室, 改变以往独立、片面的实验室建设传统。最后, 要提高各个关联实验室之间的沟通, 增加各实验室设备的重复使用率。这样, 不但使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验室具备长远发展前景, 而且降低了实验室建设的使用成本, 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3. 增加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现阶段的实践教学只是在学校的实验室模仿社会的一些因素, 所以, 还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适应性强的人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将学生的实践教学推向社会, 在真正的社会人文环境中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服务。

4. 高校的经济管理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应该适当增加

现在, 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课时只有十多个学时左右, 现在的市场经济对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要想满足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 就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 只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经济管理人才。

四、结论

上一篇:社会控烟下一篇:专家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