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控烟

2024-05-09

社会控烟(精选十篇)

社会控烟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选取成都市2所职业高中,整群抽取42个班级共1 329名职高生为研究对象。基线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298份,有效率为97. 67% ,平均年龄为(16. 25±0. 82) 岁,其中男生1 172名(90. 29% ),女生126名(9. 71% )。干预效果评价发放问卷1 282份,失访率为3. 53% ;回收有效问卷1 248份,有效率为97. 35% ,其中男生1 128名(90. 38% ),女生120名(9. 62% )。

1. 2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生活习惯及个性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基线与干预后效果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吸烟相关行为、烟草相关知识、吸烟相关社会认知情况、吸烟相关环境等条目。吸烟者定义为在过去30 d,吸过完整1支烟[2];戒烟者定义为0. 5 a内曾吸过烟但30 d内未吸烟者[4,6]。

1. 3干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社会认知组、健康知识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对社会认知组和健康知识组的职高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每月1次,为期近6个月的干预活动。

社会认知组采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学生辩论、角色扮演4种形式进行5场干预活动,包括:(1) “宁要漂亮烟盒,不要公民健康”活动。对比中国大陆的烟盒与香港及外国烟盒的差异,鼓励学生设计烟盒。(2)“降焦 = 减害?”活动。带领学生识别和讨论烟草商的各类营销策略。(3)“口香糖与二手烟”活动。开展“二手”口香糖的游戏,引导学生揭露“吸烟行为实际上是无视自己及他人健康及权利”的本质。(4)“劝烟与拒烟辩论”活动。鼓励学生模拟劝烟和拒烟场景。(5)“吸烟引发的争端”活动。回顾和讨论吸烟引发的暴力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文明智慧地劝烟,做到“文明吸烟”和“文明拒烟”。

健康知识组以传统生物医学健康教育的模式,采用标本展示、创意海报欣赏、观看短片展示3种形式举办4场讲座,包括:(1) “烟草的流行现状及危害”讲座。通过对国内外吸烟流行现况及因吸烟导致的健康危害的阐述,表明控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讲座。针对青少年身体发育阶段的特殊性,强调吸烟对青少年危害的严重性,为吸烟的学生敲响警钟。(3)“吸烟对女性的危害”讲座。通过讲授吸烟对女性特有疾病的影响,强调女性对烟草更为严重的成瘾性和对吸烟相关疾病的易感性。(4)“二手烟的危害”讲座。讲授主流烟、测流烟等相关知识,阐释二手烟对吸烟周围人群的危害,鼓励不吸烟同学维护自身利益,拒绝吸二手烟。

1. 4质量控制通过预调查后实施正式调查,调查前对调查人员统一培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剔除错答和漏答率5% 以上的问卷。

干预组干预活动方案均由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儿少教研室制定,所涉及的知识与数据真实可靠。两组干预活动均由经过统一培训的3名在读研究生实施,规范干预内容及方式,固定干预人员以减小由干预者差异导致的组内差异和组间偏倚。

1. 5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 1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双录入。应用SPSS 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比较,检验水准设为双侧检验P = 0. 05;多组间χ2检验的检验水准使用Bonferroni法校正的P = 0. 017。

2 结果

2. 1基线情况干预前,研究对象总体吸烟率为38. 75% ,其中男生吸烟率为41. 47% (486 /1 172 ) ,高于女生的13. 49% (17 /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 51,P < 0. 05 ) 。社会认知组吸烟率为41. 60%(270 /649),高于健康知识组(37. 65% ,61 /162) 和空白对照组(35. 32% ,172 /4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4. 72,P > 0. 05) 。

2. 2干预后3组吸烟情况比较干预后总体吸烟率为33. 41% ,健康知识组(37. 27% ,60 /161) 高于社会认知组(30. 41% ,187 /615) 和空白对照组的吸烟率(36. 02% ,170 /472 ),但差异无 统计学意 义 ( χ2=5. 012,P > 0. 05) 。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社 会认知组 吸烟率从41. 60% 降为30. 4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7.15,P < 0. 01);健康知识组和空白对照组吸烟率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 005,0. 051,P值均 > 0. 05) 。

2. 3干预后3组戒烟情况比较干预后,社会认知组的戒烟率 ( 51. 93% ,202 /615 ) 高于健康 知识组(28. 57% ,24 /161 ) 和空白对 照组 ( 39. 07% ,109 /47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20. 65,P < 0. 05 ) 。由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得出,相较于空白对照组,社会认知组比健康教育组更倾向于产生戒烟行为(χ2值分别为10. 799,3. 064,P值分别为0. 001,0. 080)。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成都市职高生吸烟率为38. 75% ,高于全国各 地普通高 中生吸烟 现状的调 查结果[7,13,14,15]。因此,以学校为基础开展卓有成效的职高生控烟干预势在必行。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社会认知组的吸烟率从41. 60% 降低到30. 41% ,降低幅度大于空白对照组。社会认知组的戒烟率为51. 93% ,高于国内一般吸烟人群11. 5% 的戒烟率[16]。郑频频等[17]研究显示,社会认知理论指导的小组式社区居民戒烟干预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Bricker等[18]研究表明,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高中生戒烟干预中,实验组的戒烟率高于对照组,戒烟干预模式是可行的。说明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干预措施对职高生的控烟行为是有效的。

之前研究表明,建立在社会认知理论上的职高生控烟干预着重于打破对吸烟相关的积极的个人 /社会结果期望和对吸烟相关的一种正向的自我效能感,树立吸烟的负性结果期望和强化“我能戒烟、我能拒烟”等正确的自我效能[4]。吕莹波等[19]在国内的青少年控烟研究进展中也表明,学校控烟干预的重点应集中在改变青少年对吸烟相关行为的认知。社会认知理论侧重于人的主观意识,以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因素对于行为的采纳、引发和维持产生重要的预测作用[19],结果期望比知识、态度等更能有效地预测吸烟行为[20],影响着人们的吸烟决策。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一行为的内部信心或信念,影响着人们对行为类型的选择[21]。本研究中的社会认知组从社会认知理论及促进行为改变的方法入手,通过改变职高生对烟草及吸烟行为的结果期望和提高自我效能感,达到控烟的目的。

研究结果显示,与干预前相比,健康知识组的吸烟率变化不 大。干预后,健康知识 组戒烟率(28. 57% )反而低于空白对照组,说明以传统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控烟干预收效甚微。与Chassin等[22]、Lantz等[23]研究结论一致。但与Johnson等[24]研究“提供一些吸烟的即时危害或不良后果的相关教育,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吸烟行为”的结论相反。目前多数学校控烟开展采用知识讲座等单一的健康教育方式[25],将控烟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吸烟对健康的长期负面影响上,强调提高学生对吸烟长期危害的认识,从健康教育的角度来控制青少年的吸烟行为[26],即知识引导行为改变。之前研究结果指出职高生烟草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良好,“知行分离现象”普遍存在[4],因此纯粹的健康教育是无效的。还有研究表明,在掌握大量健康知识的医生,吸烟率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有些地方甚至高于普通人群,且吸烟者与不吸烟者对于吸烟与疾病关系的知晓情况无差异,从另一方面支持了上述观点[27,28,29]。

研究发现,干预后,社会认知组与健康知识组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干预持续时间尚短,干预效果还不明显。之前有Meta分析研究纳入了16篇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控烟干预效果研究文献,发现干预效果与干预实施时间密切相关,即干预实施时间越长干预效果越好,与本研究结果一致[30]。

本研究选取的职高女生较少,因样本量不足无法分性别分析控烟干预效果,因此两种干预方法对于职高女生的吸烟行为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以上的研究结论可知,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控烟干预效果比以传统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更为有效,说明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学校控烟是行之有效的,而以传统生物医学的健康教育是需要加以改进的。

摘要:目的 评价以社会认知理论和以传统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方法对职高生吸烟行为和影响因素的干预效果,为推动和发展职高学校控烟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以学校为基础对职高生实施控烟干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社会认知组、健康知识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0.5 a的干预随访并评估干预后效果。结果 职高生总体吸烟率为38.75%。干预后,社会认知组吸烟率从41.60%降为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5,P<0.05);而健康知识组吸烟率从37.65%略下降为37.27%,空白对照组吸烟率从35.32%略上升为36.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05,0.051,P值均>0.05)。干预后,社会认知组、健康知识组和空白对照组戒烟率分别为51.93%,28.57%和39.07%,社会认知组戒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5,P<0.05);而健康知识组与对照组戒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干预方法能有效建立职高生正确的烟草认知从而减少其吸烟行为,而基于生物医学的干预对于控制职高生吸烟效果较差。

社会控烟管理工作计划怎么写 篇2

到20__年10月底,全院所有科室全面实施禁烟,80%以上的科室建成无烟科室。

(一)20__年2月底前,为全面禁烟工作的筹备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禁烟工作领导组织、明确禁烟工作职责,制定禁烟实施方案,开展禁烟宣传动员。

20__年3月起,配合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全面启动禁烟工作,按照要求使医院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达到禁烟要求。

(二)从20__年起,各科室禁烟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三)20__年上半年,医院禁烟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全院各科室禁烟工作组织一次全面的督导检查。20__年底在医院全面实施禁烟。

二、工作步骤

(一)组织建设。成__医院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医院公共卫生办公室,负责全院各科室禁烟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二)管理原则。全院各科室全面禁烟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原则。临床各科室的禁烟工作由医务科、护理部负责;行政各职能科室的禁烟工作由行政办负责。

(三)组织实施。禁烟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健康教育、指导、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敦促整改。

(四)考核评比。无烟科室考核评选,按照卫生部、全国爱卫办《关于印发(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标准试行)的通知》(卫妇社发

[20__]15号)要求,由医院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领导小组负责,年终评选出优秀科室和个人,医院进行表彰。

三、具体措施

(一)各科室要成立以科主任、护士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禁烟工作。结合科室实际,制定控烟履约工作规划、禁烟工作计划、阶段目标和工作方案。本单位医务工作者做好控烟表率,积极劝阻病人、病人家属及来访者不在医院内吸烟,主动做好控制吸烟的宣传工作。

(二)在门诊、病房、候诊大厅、楼梯、洗手间、会议室等重点区域张贴禁烟标识;利用本单位电子屏、宣传栏等宣传控烟知识。在医院入口处树立禁烟提示牌,向社会公示本单位内所有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全面禁止吸烟;不允许在医院范围内有烟草出售;不提供招待烟,不摆放烟缸烟具。

(三)院领导小组要结合世界无烟日等重大活动,积极宣传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推动医院禁烟工作的开展,带动患者主动参与控烟,自觉远离烟草。在禁烟区域设立醒目控烟标识,会议室等公共场所不设烟具。

控烟条例真能控烟吗? 篇3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5年6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已有一年有余。北京的控烟条例是全国首个要求室内公共场所完全禁烟的,也就是“凡是带顶的地方都不能吸烟”,如今,一年多过去了,你身边的烟味减少了吗?

一年罚款超百万元

日前,北京市卫计委通报《条例》实施近一周年情况。统计结果截至4月30日,结果显示,控烟监督执法部门共出动卫生监督人数近14万人次,其中检查到不合格单位7996户,责改7762户,处罚398户,罚款104.6万元,责改个人1378人,处罚1514人,罚款7.9万元。

市卫计委共暗访728家单位,其中火车站(97.28分)、长途汽车站(88.7分)、体育馆(87.21分)等得分较高,而写字楼(65.22分)和网吧(55.37分)相对较低。同时,暗访中无吸烟现象的体育馆多达94.1%,与此对比,只有9.4%的网吧无吸烟现象。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王本进说,顾客在餐馆用餐,发现有人在室内吸烟,应该首先对其进行劝阻,当劝阻无效时应由经营者对其进行二次劝阻,并且详细记录其劝阻时间、地点等情况,以便执法队伍进行核实,如果此时吸烟者还不受劝,餐馆必须拨打12320热线进行投诉举报,工作人员将在7-15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

他解释,如果餐馆没有进行劝阻、或者劝阻无效后没有拨打热线,政府部门都将对其进行5000-20000元的罚款。王本进说,要对违禁者一个个罚款是不现实的,必须通过提高经营者的控烟意识来落实《条例》,因此监督执法的重点在于场所与经营者,对于屡教不改的尤其要加重处罚。

据了解,截至今年4月底,北京12320投诉举报电话受理控烟相关服务26967件,其中控烟投诉举报18012件,超过总受理数的三分之二。

写字楼、网吧成“重灾区”

《条例》实施一年来,写字楼与网吧是违禁“重灾区”。王本进介绍,写字楼涉及到各个区域,有的写字楼是大物业管,有些是分到承租户管理,管理中可能存在漏洞。政府部门正在推广部分写字楼控烟的有效经验,譬如大物业与承租户签订责任书,出现违禁状况,大物业将对承租户进行处罚,主管部门则对物业加强管理。

网吧则分散在社区、街道、居民楼中,其控烟责任属于属地社区街道,需要各个社区街道加强日常管理。王本进说,监管部门会将重点单位列入下一步专项整治重点,加大对屡教不改单位的处罚力度。

而在广州,2012年就出台的控制吸烟条例中规定,在酒楼、饭馆、网吧等公共场所违规吸烟要直接罚50元,但执行并不理想。有专家建议,适当授权公共场所经营方对违规者处罚,以破解控烟监管难题。

对于控烟条例监管难的问题,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谈锦钊认为,相关的法务部门与市政府应适当的授权,让明令禁止抽烟的公共场所经营者有权对违反控烟条例的人员进行处罚,罚金交由政府。政府可以对这些处罚的单位进行适当的嘉奖,鼓励其主动的监管。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认为,控烟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市民都有责任。目前各地烟厂税收在政府财政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政府要控烟,取决于其是否有决心控制香烟产量,并且加大对抽烟危害的宣传,而烟草企业也必须配合政府的控烟措施。胡刚指出,市民必须认识到控烟是一个渐进过程,应对出台的控烟条例给予支持,逐步改变抽烟的习惯。

人情面子岂能大于法?

在北京丰台工作的小王,近日向本刊反映,其办公的写字楼,走道里,楼梯间,每天烟雾缭绕,不堪其苦,有时候受不了浓重的烟味,想出去一探究竟,抽烟的人早就不知去向了,只剩下一地的烟头和经久不散的烟味。无奈之下,小王只好向物业反映,多次电话沟通之后,楼道里除了多了些请勿吸烟的警示牌,抽烟的情况并无丝毫好转。小王还说,从去年控烟条例实施以来,他打过不下十次北京市公共卫生服务热线12320,然而楼道烟味问题仍然存在。

对此,本刊记者也多次拨打12320热线了解情况,对方称,这些投诉都会转给执法部门,具体的流程和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关注。此后,记者又拨打了丰台区卫生监督所的电话,截止记者发稿前,尚没有得到明确回复。

记者的其他朋友也遇到过类似的苦恼,有的是在某县城,很多人都没有劝阻意识,饭桌上相聚,推杯换盏间,都习惯性的夹着一根烟。吃的饭没有吸进去的烟多。有的饭店老板,碍于生意,有的碍于朋友或者同事之间的面子,都不太好直接说出口。

社会控烟 篇4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是人类健康所面临最大的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我国政府于2003年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 ( WHO) 出台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2006年1月《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公约》生效7年来, 我国社会控烟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家庭控烟, 社区控烟相继被提上日程。而由于社会转型加剧、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烟草文化盛行, 居民烟草消费态度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们主要围绕社会控烟体系建设和居民烟草消费态度的转变展开调查研究, 以期较准确地描述这几年社会控烟走向并为我国控烟事业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1 研究方法及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1. 1 研究方法

1. 1. 1 定性调查

对公共场所控烟情况采用暗访、实验法。在太原市随机抽取典型场所, 观察其控烟情况;对戒烟门诊运作情况及社会团体控烟情况采用深度访谈法。通过设计开放式问题, 咨询太原市各大医院戒烟门诊医师和健康教育中心控烟专家, 获取社会控烟相关信息。

1. 1. 2 定量调查

对大众吸烟群体和非吸烟群体采用问卷调查法, 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 样本分布于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 回收有效样本320份, 回收率91.43%。抽样方式多阶段抽样。

1. 2 信度与效度分析

1. 2. 1 信度检验

采用Cronbach’Alpha系数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 利用spss计算得一致性系数Cronbach’Alpha为0.805, 系数值大于0.5, 说明问卷的信度较好, 属于很可行的区间范围, 符合信度要求。

1. 2. 2 效度分析

采用KMO和Bartletitle球形检验。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 由spss计算获得KMO值0.705, Bartletitle检验的P值小于0.05, 所以问卷的结构效度满足因子分析的需要, 部分问题可用因子分析法分析。

2 数据深度分析

2. 1 不同人群对于“香烟文化”认可程度的差异分析

“烟草文化”: 中国民间习俗以烟、酒、茶待客, 携带香烟随时作为“敲门砖”进行社交活动。

调查显示, 以受访者性别、受访者学历为因素对“香烟文化”的认可程度评分做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 性别、学历两种因素的P值均小于0.05, 存在显著性差异, 以打分均值来衡量居民用香烟送礼的态度发现, 男性受访者比女性更认可用香烟送礼。同时, 文化程度越高, 越认可用香烟送礼的行为。

2. 2 不同人群对香烟与社交关系的认可度分析

以居民吸烟状况和婚姻情况为因素对社交活动与香烟的关系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通过F检验两种因素的P值均小于0.05, 存在显著性差异。以打分均值来衡量居民是否吸烟、是否结婚和居民关于“社交活动离不开香烟”的认可程度发现, 吸烟者比非吸烟者更认可“烟草社交”, 已婚的受访者比未婚的受访者更认可“烟草社交”。

2. 3 戒烟影响因素研究

为有效分析各控烟因素对居民戒烟的影响程度, 采用因子分析、Logit回归方法对其研究。

2. 3. 1我们通过戒烟成功与受阻原因和个人的态度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中Bartlett球形检验是显著的 ( p < 0. 01) 。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提取了5个因子, 为使相关因子更有效的进行解释, 我们运用最大方差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 结果如下表。

2. 3. 2 运用 ML - Binary Logit 模型进行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的回归分析。通过对数据整理分析, 确定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 i = 1, 2, 3, 4, 5) , 建立 Logit 回归方程:

由表2和表3可知, ( 警示语因子) , ( 控烟知识因子) 没有通过Z检验, 说明二者对Y影响不显著, 且其最终符号与预测符号相反, 则表示:

(1) 在社会控烟中警示语以及广告宣传方面, 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

(2) 在社会控烟中, 法律宣传力度欠缺、居民对禁烟令的了解程度不够全面;在家庭控烟方面, 则表明家庭成员在劝阻吸烟者所采用的方式效果不好。

为了使模型的代表性更高, 剔除X2, X3, 进行第二次Logit回归, 所得结论如下:

(1) 自身意识因子X1对Y的影响。当自身意识因子每提高一个单位, Y增加1. 29个单位, P值为0. 05, 在95% 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可以通过加强吸烟者自身的健康意识、自身意志力和发挥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等来帮助吸烟者戒烟。

(2) 媒体、社会意识因子X4对Y的影响。当媒体社会意识因子每提高一个单位, 将减少2.88个单位, P值为0.005, 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媒体反控烟行为不利于吸烟者戒烟;对青少年售烟容易诱导其吸烟。

(3) 烟草意识因子X5对Y的影响。当烟草危害程度因子每增加一个单位, Y将减少1.47个单位, P值为0.033, 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居民对烟草的危害了解程度低且社交效应对吸烟影响很大。

3 结论及建议

3. 1儿童吸烟率正在逐步降低, 青少年吸烟比例明显上升; 年轻的吸烟者为追求时髦潮流而开始抽烟的占比67%;比例高达80%的吸烟者吸烟习惯是在24岁之前养成;向青少年售烟容易诱导其吸烟; 家庭成员在控烟中发挥的作用巨大。建议加强青少年的烟草危害教育, 通过加强吸烟者自身的健康意识、自身意志力和发挥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等来帮助吸烟者戒烟。

3. 2高达40% 的吸烟者从不关注烟盒上烟草成分指标说明, 总是关注的烟民仅为5%, 且烟民对烟草成分的关注度随学历的升高而增加; 大众认为低焦香烟危害轻, 居民对烟草的危害了解程度低且社交效应对吸烟影响很大。

3. 3 普通大众都选择本地卷烟厂生产的卷烟, 价格大都在每包价格 5 20 元, 价格普遍低廉; 在烟价敏感度调查中发现, 居民对涨价的明显反应是放弃吸烟。建议提高烟草税率、价格控烟。

3. 4对于一般的吸烟者前期其吸烟量随着烟龄的增加呈现递增的趋势, 随着烟龄的增大, 因吸烟导致了身体的疾病, 成为居民戒烟的主要推动力;居民戒烟85%都采用自我控制法, 且戒烟成功率低, 为21%; 复吸率高达41%。周围人的影响和缺乏意志力成为戒烟的最大阻力;55%的烟民在未来有戒烟的打算, 而在对烟民的戒烟方法知晓程度测度中, 普遍不知道常用戒烟方法, 对医院开设的戒烟门诊和戒烟热线知晓度更低; 戒烟门诊知晓度低且各戒烟门诊戒烟药物匮乏。建议加大对戒烟药物的开发力度, 扶持戒烟卫生工作。

3. 5 24% 的烟民吸烟是因为社交需要, 而在因为社交需要开始吸烟的烟民中26 ~32岁的烟民占比最高为45%, 吸烟者的香烟来源绝大部分为自己购买, 但也存在他人赠送和单位提供的部分加上在文中数据深度分析中的相关结论, 建议在加强个人控烟的同时, 也要禁止单位提供香烟。政府、媒体以致全社会应加大烟危害的宣传, 摒除香烟送礼的陋习。

医院控烟制度,单位控烟制度 篇5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和省卫生厅、市卫生局有关文件精神,创建“无烟卫生单位”,特制定控烟制度及考评奖惩标准。

1、室内所有区域(包括卫生间、楼道、走廊)都严禁吸烟,吸烟必需到指定的吸烟区内吸烟;

2、设立吸烟监督员(劝阻员)和巡查员,同时,每个工作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对吸烟者进行劝阻。

3、各科室要有醒目的禁烟标志,不准摆放烟具、烟缸。

4、开展多种形式的控烟宣传活动,定期刊出健康教育专栏,宣传禁烟知识。

5、开展“控烟先进科室”评选活动,每月对各科室禁烟工作进行一次综合考评,给成绩最好的授予“禁烟先进科室”流动红旗。

控烟缘何难 篇6

关于香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可以说早已被大众所熟知。但在当今中国,嗜烟如命者却大有人在。据媒体披露:全球每10支香烟中就有3支是在中国消费的。在中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比美国总人口还要多。每100个中国成年男性就有67人吸烟,这个比例比除也门和吉布提(非洲国家)之外的任何国家都高。

都知道烟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可为什么在中国还有这么多烟民?或者说在中国禁烟、控烟会变得这么难?这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和反思的问题。

这其中固然有法律和机构缺失等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国家认知的不够。电视剧《新上海滩》无非是一个导火索,让民办科研机构——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沉不住气,因过多的嗜烟镜头向该剧呛声,从而引发了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加强审查影视剧中吸烟镜头”的禁令。这固然是一件令人拍手称快的事情,但我们应该看到,真正危害到人类健康的,应该是现实中的吸烟行为,而非影视剧中的吞云吐雾。如果对现实中的吸烟行为不作禁止的话,单纯禁止影视剧中的烟雾,无异于缘木求鱼。

各国加大控烟力度 篇7

中国拟出台国家级控烟新规

卫生计生委新闻宣传司副司长姚宏文在发布会上表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 也是受烟草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严峻的控烟形势, 国务院重拳出击。日前, 国务院就《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按照规定, 对于个人违反《条例》处以50元-500元的罚款, 场所经营管理者违法的要处以最高3万元的罚款。

“我们认为这个罚款额度与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包括我们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比较, 都不算高。”姚宏文表示, 罚款不是目的, 关键是要通过罚款的形式对违法者起到宣传教育和震慑的作用, 从而改变不文明的吸烟行为。

据了解, 2008年以来, 哈尔滨、天津、青岛、长春、深圳等15个城市相继颁布实施或者修订地方性控烟法规。

北京明年全面禁烟

近日颇受关注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也于11月28日获表决通过, 2015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届时北京市室内将全面禁烟, 若在禁烟区吸烟不听劝阻者最高可罚200元。对经营者的处罚视其违法行为从两千元至1万元不等。对烟草制品销售者的违法行为也视其情节处以1万元到20万元的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对于烟草制品的销售者也有明确的规定。比如, 条例要求烟草制品销售者应当在销售场所的显著位置设置“吸烟有害健康”和“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的明显标识。同时烟草制品销售者要禁止下列的行为:如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 在幼儿园、中小学校、少年宫及其周边100米内要禁止烟草制品的销售。同时禁止通过自动售货机或者移动通信互联网等网络非法销售烟草制品。此外, 该条例还明确规定以未成年人为主要人群的活动场所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室外区域也要禁止吸烟, 教师不得在中小学生面前吸烟, 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等。

深圳禁烟初见成效

《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则在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据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控烟办主任孙美华介绍, 截至11月30日, 深圳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55115人次;劝导吸烟人员90417人次, 处罚8277人次, 共计个人罚款415725元;检查各类场所94374处, 出具监督意见书6059份, 给予警告行政处罚场所2031处, 对违法场所罚款处罚2宗, 共计对场所罚款4万元。

各国价格杠杆控烟成效显著

控烟获“十年来最大政策支持” 篇8

在中央反腐倡廉、匡正风气举措密集出台的当下, 要求领导干部带头禁烟, 不仅是我国公共场所控烟进程中的有力信号, 更是改进干部工作作风、防范贪腐浪费的具体体现。

控烟人士认为迎来“黄金期”, 多地出台禁烟新规

“这几天我的电话都被打爆了, 都是国内外同行、媒体打来的, 认为中国控烟事业迎来了十年来最大的政策支持!”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常务副会长许桂华告诉记者。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消费国和受害国。2003年, 我国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多个省市开展公共场所控烟地方立法, 但是, 烟草流行水平仍然居高不下, 严重损害公众健康。

业内人士坦言, 我国公共场所禁烟难, 某种程度上讲, 一些领导干部负有责任。吸烟被视作不拘小节的个人习惯, 甚至是“领导风范”的一种体现, 见面寒暄香烟“开路”, 大会小会烟雾缭绕;机关控烟成难点, 并缺少监督、罕见处罚。

《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被寄予愿望, 地方版控烟禁烟新规也很受期待。《兰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1月1日起施行, 《长春市防止烟草烟雾危害办法》将于3月1日实施, 北京市亦计划到2015年实现室内全面禁烟。不少省市将陆续出台关于禁烟控烟的条例、法规, 禁烟控烟有望迎来“黄金期”。

领导干部是控烟关键, 务实具体抓作风体现“微管理”思维

山西河曲县原政协主席开会时曾花6万多元公款购买150条中华烟, 参会者每人每天发一包。湖北公安县2009年、2013年两次以“红头文件”形式强制摊派卖烟, 全县折合人均60包烟。

许桂华介绍, 签署国际控烟公约10年, 全球烟草产品销量下降10%, 我国却上升了41.8%, 增速全球最高。一些地方政府本应是控烟禁烟的推行者, 却变成了烟草购买者甚至推销者, 起到了相当负面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认为, 公务活动中的烟酒不少是公款消费, 而且还要力求高档, 否则似乎就有“不敬之嫌”。领导干部“好这一口”, 一些钻营的人往往会投其所好, 就会打开贪腐的闸门, 自我膨胀、甚至乱伸手。

“十年控烟推进难的背后, 是一些地方政府公款买烟、‘三公’经费乱支出的推手。”许桂华认为, 本次两办新规的另一大亮点是强调群众和媒体监督权, “政策抓住关键点, 群众监督作保障, 控烟禁烟才有希望!”

专家们表示, 从细微处抓领导干部作风问题, 体现出了一种“微管理”思维。近期, 中央连续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的通知》、《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等多项规定, 务实、具体, 抓实了改进作风的“牛鼻子”。

“在上海乃至全国控烟的进程中, 领导干部都是关键。”上海市爱卫办主任李忠阳说, “只要领导干部带头, 就能带动周边的人;只要领导干部重视, 无烟机关建设乃至全社会的控烟工作就能顺利推进。反之亦然。”她表示, 中国的控烟工作, 一直遭遇观念、利益等方面的重重阻力, 两办的通知, 在我国控烟履约进程中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群众监督是最好的禁烟药, 根除陋习须发挥“钉钉子”精神

根治公共场所吸烟的社会痼疾需要破除阻力, 而领导干部改进作风贵在落实和长效。不少党员群众对领导干部能否坚持带头禁烟, 作风建设能否取得实效, 仍心有疑虑。

安徽省一名大学生村官表示:“如果领导在公共场合吸烟了, 我们看到以后该怎么办?直接把烟掐了吗?谁来监管是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合肥市政府公务员小杨也认为, 领导干部带头控烟是好事, 但光有禁令没有明确监督主体和惩罚措施, 恐怕难以刹住不正之风。

“严厉监管比一摞纲领更有说服力, 看得见的成果也比信誓旦旦的承诺更有效。”文军建议, “禁烟令”出台后, 须有一套具体可行的制度细则来落实严格的惩罚措施, 让打马虎眼的官员能真正感到“难受”。此外, 公众和舆论监督的渠道也要力保畅通有效, 各项制度、典型案例应定期公之于众, 让群众看到成果, 敢监督、常监督。

“群众监督其实就是最好的禁烟药。”一名基层工商所公务员告诉记者, 调至服务大厅工作以后, 每天见的老百姓多了, 不少人当面指出吸烟行为有损公职人员形象。“领导主动戒烟, 逐渐一个部门都没人吸烟了, 前来办事的群众也就没了递烟或吸二手烟的担忧。”

公款买烟往往以会议费、餐饮费、办公用品费的名义支出, 成为监管、审计的难点。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 应该从烟草公司、烟草销售门店来查, “查他们的发票, 看销往哪里, 就知道是不是公款买烟”。

兰州某综合医院控烟工作调查 篇9

医疗卫生单位作为防治疾病、保护健康、挽救生命的机构, 带头创建无烟环境, 对于社会其他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止吸烟具有重大影响。医务人员带头禁烟, 拒绝烟草对全社会控烟工作具有彰显和表率作用。2011年9月8~10日就控烟工作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兰州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一所, 以医院某一时段全体职工和在院患者为调查对象, 共调查1527人, 发放问卷1527份, 回收问卷1483份, 合格问卷1407份, 合格率94.87%。其中医院职工967人, 在院患者440人;年龄13~89岁 (平均年龄41.99) , 男性567人, 女性840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 向被调查职工、患者详细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选择某一时段在医院以科室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不计姓名, 当场交卷。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对烟草的认识和态度、自身的吸烟状况、控烟意愿、戒烟方法和效果、影响戒烟的因素、医院控烟措施和区域等项目。

1.3 变量

从不吸烟、已戒烟、现在吸烟。将已戒烟和现在吸烟作为吸烟人群统计。

2 结果

2.1 吸烟状况

总吸烟率23.24%, 医院职工吸烟率13.03%, 在院患者吸烟率45.68%, 患者吸烟率明显高于职工吸烟率 (P<0.05) , 见表1。医院职工吸烟人数126人, 其中:男123人, 女3人;在院患者吸烟人数201人, 其中:男187人, 女14人。男女性别吸烟率分别为54.67%和2.02%, 有显著差异, 见表2。

在年龄分组统计中年龄与吸烟相关, 30岁以下吸烟人数49人 (3.48) , 占同年龄组10.89%;31~50岁吸烟人数152人 (10.80) , 占同年龄组24.09%;51岁以上吸烟人数126人 (9.10) 占同年龄组38.65%, 见表3。

2.2 对吸烟的认知和态度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 (86.32%) 认知吸烟是一种不良习惯, 会对健康不利;吸烟成瘾是一种慢性疾病 (53.29%) ;不能在公共场所吸烟 (79.85%) ;开展控烟活动有益 (79.14%) ;当别人劝导不要吸烟时表示赞同 (33.96%) ;当被别人劝导吸烟时, 会拒绝 (25.37%) ;会主动劝导别人不要在公共场所吸烟 (45.75%) 。另外, 在被调查者中有 (6.61%) 认为吸烟对身体的危害不大;认为吸烟是个人行为, 与他人无关 (6.68%) , 见表4。

2.3 吸烟原因

在被调查吸烟者中, 有31.19%的周围有吸烟环境, 如:亲友吸烟;有22.63%因为提神;有32.11%因为社交需要;有31.19%因为郁闷、无聊、压力等精神需要;有24.46%因为烟草嗜好, 见表5。

2.4 吸烟者烟草戒断

在被调查吸烟者中, 有303人 (92.66%) 曾认真主动戒烟, 有101人 (30.89%) 戒烟成功 (其中:职工24人, 患者77人) , 其他吸烟者 (226人) 因各种原因戒烟失败。影响因素为缺乏意志力、习惯性因素、戒断症状以及工作压力亲友同事吸烟影响等[3];医院开设戒烟门诊近2年, 平均每周主动到戒烟门诊问诊仅1~2人, 见表6。

2.5 医院控烟的措施和吸烟防控区域

在被调查吸烟者中, 有8.26%在医院候诊区吸过烟;有5.20%在病房吸过烟;有29.35%在办公室、值班室吸过烟;有31.50%在电梯间、走廊、盥洗室吸过烟;有60.86%在医院楼外或吸烟区吸过烟;有112名吸烟者在医院内不吸烟 (34.25%) , 见表7。

3 讨论

2009年5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武警部队后勤部联合印发了《关于2011年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实施意见》, 2009年7月甘肃省卫生厅印发了《甘肃省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实施意见》。围绕中央、省、市卫生系统控烟工作的总体目标, 2009年9月本院制定了《创建“无烟医院”活动实施方案》, 通过全院动员宣传、健康教育、开展控烟管理培训等方式, 医院领导率先垂范, 建立戒烟门诊, 专科医务人员鼓励和帮助吸烟者戒烟, 医院职工从自我做起积极参与无烟医院的创建活动, 同时利用《院报》、健康教育专栏、禁烟标识、烟草知识宣传单、医院网站、患者入院健康教育等形式, 向职工、患者及家属宣传烟草的危害、吸烟影响健康的医学知识、烟草戒断方式等宣教工作, 告诫职工、患者及家属禁止在院内吸烟。从2009年9月起, 了解患者吸烟状况和帮助患者戒烟被医院列入日常诊疗工作程序。

本次调查显示总吸烟率23.24%, 与全国调查平均水平[4]比较, 人群总吸烟率明显低于全国的37.62%。男性吸烟率54.67%, 明显高于女性,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患者吸烟率明显高于医院职工, 间接说明医务人员的健康生活意识较强;吸烟率随年龄的下降总吸烟率呈下降趋势, 提示全社会的控烟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影响人群吸烟的因素很多, 涉及个人对烟草的认识、周围环境、社会风气、自控能力等多方面;吸烟者绝大多数有戒烟意愿, 但多数因对尼古丁的依赖而戒烟失败;戒烟药物品种单一, 且价格昂贵也影响着戒烟成效, WHO推荐的戒烟药物也主要以尼古丁替代药物、安非他酮等为主[5]。在医院控烟工作防控重点方面, 职工吸烟的重点区域是办公室、值班室, 患者吸烟的重点区域是楼梯间、走廊, 另外在易使患者及陪员产生焦虑情绪的特殊检查及手术室室外的等候区也是重点吸烟区, 对这些区域应加强监督与情绪疏导。医院职工、患者对烟草的态度表明, 大多数人对烟草危害的已有一定认识, 但要进一步降低人口总吸烟率, 仍需加大烟草危害的健康教育宣传, 加大公共场所禁烟力度。从医院近2年的控烟情况来看, 全院职工共同参与和监督, 开展了重点区域的控烟督查与宣教, 对无烟医院的创建起到了主导作用;加大全社会控烟力度有助于无烟医院的创建工作;单位内部的控烟措施, 可强化吸烟职工的戒烟意念;医务人员运用医学知识对患者进行烟草危害的健康宣教, 可降低患者的吸烟率/减低患者的吸烟量。医院是人口密集, 流动性较大的公共场所, 要真正做到“无烟”, 仍需社会、医院、患者共同努力。

摘要:了解医院开展控烟干预以后, 职工与患者的吸烟状况, 分析影响吸烟行为的因素, 寻找医院控烟的有效途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医院全体职工及调查时段门诊、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医院职工的吸烟率为13.03%, 患者吸烟率为45.68%, 男性吸烟率为54.67%, 女性吸烟率为2.02%;吸烟的主要原因是:社交需要、周围有吸烟环境、郁闷压力等精神因素;吸烟的危险因素是:男性、郁闷、亲友吸烟;吸烟者戒烟的影响因素有:烟瘾、亲友敬烟、戒烟引起的身体不适;医院控烟重点防控区域是:室外、楼梯间、走廊、值班室、办公室等。被调查的医院职工和患者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和态度较好, 医院每个职工的“无烟医院”意识是医院的控烟工作的基础;医务人员的干预对吸烟者戒烟有促进作用;医院是患者流动的场所, 开展重点区域的控烟督查, 加强健康教育和无烟医院宣传, 有利于医院的控烟工作;全社会广泛宣传烟草危害和公共场所禁烟, 有利于降低社会人口吸烟率。

关键词:医院,控烟,调查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J].Report on the global to-bacco epidemic, 2008.The mPOWER Package.Geneva:WHO, 2008.

[2]WHO.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Geneva:WHO, 2003.

[3]骆景光, 杨明, 韩凌, 等, 北京市某医院4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五年吸烟及戒烟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 2011, 32 (3) :244-247.

[4]Yang G, kan L, Tan J, et al.Smoking in China:findings ofthe 1996 National Prevalence Survey[J].JAMA, 1999, 282 (13) :1247-1253.

北京市中小学校控烟效果评价 篇10

2005年北京市学生烟草使用状况调查显示, 北京市学生的现在吸烟率为8.26%, 尝试吸烟率为22.16%[3]。2005-2008年,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等组织开展了多项基于校园的青少年控烟活动。为评估北京市中小学校烟草控制活动的效果, 进一步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烟草知、信、行情况, 笔者于2008年4月进行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根据北京市中小学校的分类及其组成作为抽样框架, 抽取其中11个区县, 通过多阶段分层 (按地区、经济状况、学校类型分层) 随机整群抽样, 共抽取学校87所, 学生16 700名。删去关键变量缺失的308人, 得到有效样本16 392人, 有效率为98.21%。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 (13.12±3.47) 岁, 其中男生8 249名 (50.32%) , 女生8 143名 (49.68%) ;小学生6 859名 (41.84%) , 普通初中生4 845名 (29.56%) , 普通高中生3 670名 (22.39%) , 职业高中生1 018名 (6.21%) 。

1.2 方法

采用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以2005年调查问卷为基础, 进行了部分修改, 并加入了被动吸烟与校园无烟环境建设的内容。

问卷主要内容: (1) 基本信息, 包括年龄、性别、住宿情况等; (2) 吸烟相关行为, 包括尝试吸烟、现在吸烟、主要吸烟场所等; (3) 烟草危害相关知识, 包括知识来源、吸烟所致疾病、烟草有毒成分等; (4) 对吸烟行为的态度, 包括对于父母、教师、同学及自己吸烟的态度等; (5) 烟草暴露情况, 包括居住房间、交通工具以及公共场所内等烟草暴露情况; (6) 校园无烟环境概况, 包括学校的烟草危害课程、控烟活动等; (7) 戒烟相关情况, 包括是否戒烟、戒烟原因、获得戒烟帮助的途径。

1.3 分析指标

包括:尝试吸烟率、现在吸烟率、尝试吸烟年龄、烟草危害知识了解情况、对吸烟者的态度、被动吸烟状况和学校控烟活动情况等。

指标定义:尝试吸烟为到调查时为止, 至少吸过1口烟;现在吸烟为在最近的30 d内, 至少有1 d吸过烟;被动吸烟为不吸烟者每周至少1 d内有15 min以上暴露于吸烟者呼出的烟雾中。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调查的不同性别、区域、学校类型间学生的烟草使用状况进行描述, 并与2005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各题均以有效回答人数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EpiData 3.1录入, 使用SPSS 14.0进行分析。由于2008年的有效样本学校类型构成比与2005年有所不同, 为避免学校类型的影响, 分析时根据总体分布进行了加权。

2 结果

2.1 烟草使用状况

2.1.1 尝试吸烟率

2008年的调研结果显示, 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尝试吸烟率为17.02%, 其中男生为23.39%, 女生为10.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37.632, P=0.000) 。2008年不同学校类型学生的尝试吸烟率不同, 且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 尝试吸烟率明显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546.850, P=0.000) 。

由于2008年的学校类型构成与2005年不同, 用整体数据进行标化后, 2008年的尝试吸烟率为16.93%, 与2005年 (16.22%)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649, P=0.104) 。在不同学校类型间, 职业高中学生2008年的尝试吸烟率比2005年提高了11.33个百分点,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789, P=0.000) 。其余学校类型尝试吸烟率2年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1.2 现在吸烟率

2008年调研结果显示, 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现在吸烟率为7.05%, 其中男生为10.96%, 女生为3.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1.442, P=0.000) 。且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 现在吸烟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

用整体标化后, 2008年中小学生的现在吸烟率为6.12%, 高于2005年 (5.33%) ,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45, P=0.004) 。但在不同类型学校间, 职业高中学生的现在吸烟率2008年达到了32.70%, 比2005年提高了8.20个百分点,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983, P=0.000) 。其余类型学校现在吸烟率2年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

2.1.3 烟草使用相关情况

在对于尝试吸烟年龄的2 867个有效回答中, 有748个 (26.09%) 回答尝试吸烟年龄为“6岁及以下”, “7~9岁”的占17.16%, 分别排列前2位,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435, P=0.000) 。此结果与钱玲、田本淳[4,5]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控烟教育干预活动应注重在低学习阶段开展。

在“近30 d, 您的主要烟草获取途径”的2 614个有效回答中, “别人给的”和“自己买的”分别占前2位 (34.54%和33.13%)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70, P=0.279) 。

在拒烟教育问题上, 2008年中有64.12%的学生表示获得过教师或家长的拒烟教育, 高于2005年 (60.3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8.891, P=0.000) 。此次调查中“有因年龄小而不卖烟给他”的学生比例占5.84%, 与2005年 (5.8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没有买过烟”的学生比例由36.84%上升为50.89%, 说明学校控烟教育有一定效果。

2.2 烟草危害知识了解情况

2.2.1 烟草危害知识

2008年调查结果显示, 中小学生有关吸烟与健康的知识来源前5位分别为电视 (82.9%) 、教师 (69.9%) 、家长 (65.3%) 、宣传画 (56.9%) 、报纸杂志 (56.2%) , 但仍有5.7%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听到或看到过有关吸烟与健康的知识。

有95.7%和91.9%的学生明确表示吸烟和被动吸烟对人体有害, 但在现在吸烟者中分别只有77.1%和79.0%的学生认为吸烟和被动吸烟对健康有害, 低于非现在吸烟者的认识率 (97.3%和93.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056.115, 288.777, P值均=0.000) 。

在对烟草与健康相关问题的认识上, 除“吸烟会影响一个人的肺活量及运动表现”外, 女生对于其他保护因素的正确认知率都高于男生,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

2.2.2 对烟草有害成分和吸烟所致疾病的了解

调查对象正确认识烟草燃烧可产生的有害成分依次为尼古丁 (91.66%) >烟焦油 (79.62.%) >致癌物质苯胺类 (56.52%) >一氧化碳 (50.76%) >放射性物质 (12.85%) 。其认知率均高于2005年,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整体上对放射性物质的认知率仅12.85%, 说明学生在对某些有毒成分的认知上还存在盲点。见表3。

调查对象对吸烟可致疾病认识依次为肺癌 (88.02%) >气管炎 (65.02%) >冠心病 (33.16%) >高血压 (30.94%) >脑血管病 (28.60%) >胃癌 (23.87%) 。2008年与2005年结果比较显示, 学生的认知在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方面增长幅度最大, 可能与近年来社会大环境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广泛关注有关。从整体上看, 除“不知道”项下降外, 其他认知率都高于2005年的结果,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2008年与2005年比较, **P<0.01。

2.3 对吸烟的相关态度

2.3.1 对父母、教师及同学吸烟的看法

在对待父母吸烟的看法上, 2008年的结果中对厌恶、污染家庭环境以及影响学习的肯定率明显高于2005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6.903, 29.919, P值均=0.000) 。但2008年认为吸烟可解乏、是成人的正常行为的学生比例也高于2005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299, 80.403, P值均=0.000) 。见表4。

在对教师吸烟的看法上, 有40.43%的学生表示教师吸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0.71%的学生表示教师吸烟形象不好, 在反对同学吸烟方面2008年的结果不如2005年强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8年对“吸烟可以有更多朋友”、“是成熟的表现”及“与我无关”等都比2005年更为肯定。见表4。

2.3.2 吸烟与非吸烟学生对吸烟的看法

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现在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对烟草使用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现在吸烟者对吸烟的诸多“好处”都较非吸烟者更为赞成。有42.03%的现在吸烟者对“吸烟可以表现成熟”表示肯定, 明显高于非吸烟者 (9.19%) 。分别有45.57%和40.77%的现在吸烟者表示“既然成人可以吸烟, 青少年就可以吸”和“美好的烟草广告会使自己更想尝试吸烟”, 其比例明显高于非吸烟者, 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在禁止公共场所吸烟、禁止未成年人吸烟、吸烟可破坏形象以及学校应帮助戒烟等有利于控烟的方面, 尽管现在吸烟者的赞同率明显低于非吸烟者, 但他们中仍有超过50%的人同意上述看法。

结果还显示, 有94.17%的学生表示公共交通工具应禁止吸烟, 有87.95%的学生表示公共场所 (如商场、影院、俱乐部、餐馆等) 也应不允许吸烟。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2008年与2005年比较, *P<0.05, **P<0.01。

2.4 学生被动吸烟及校园控烟工作状况

2.4.1 被动吸烟情况

有45.31%的学生表示在近30 d内每周至少有1 d暴露于吸烟者呼出的烟雾中15 min以上, 有51.14%的学生表示在近6个月内存在被动吸烟暴露。

不同地区学生的被动吸烟暴露不同, 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的近30 d被动吸烟暴露率分别为44.59%, 45.24%和49.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825, P=0.002) 。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的近6个月被动吸烟暴露分别为50.23%, 51.21%和55.84%, 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χ2=16.070, P=0.000) 。均为农村学生被动吸烟暴露率最高。

2.4.2 校园控烟工作状况

在对学校控烟活动的调查中, 有93.67%的学生表示学校举办过控烟活动, 对每项活动的肯定情况为:控烟健康教育课 (62.73%) >在“拒吸第一支烟”签名册上签名 (30.85%) >控烟知识竞赛 (27.36%) >控烟绘画活动 (24.18%) >控烟小品、相声等 (16.59%) 。学生对上述活动的喜爱程度依次为:控烟小品和相声表演、控烟绘画活动、在“拒吸第一支烟”签名册上签名、控烟健康教育课、控烟知识竞赛。

分别有76.13%和70.83%的学生明确表示学校讲解过控烟法规中关于青少年的部分和学校课程中有关于烟草危害的内容。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对上述2个问题的肯定回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6.620, 1430.799, P值均=0.000) 。

在对学校对学生进行戒烟辅导、学校提供烟草危害信息以及学校与小区合作举办活动问题的回答上, 同样表现出了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 学生肯定回答率下降,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普通高中生的结果普遍低于职高学生, 可能与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学任务更重有关;除学校与小区合作举办活动项外, 其余2项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χ2=85.943, P=0.000;χ2=4.215, P=0.040) 。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尝试吸烟率、现在吸烟率均为男生高于女生,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我国在重庆、广东、山东和天津[6]结果较一致。

与2005年的结果相比, 学生尝试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现在吸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现在吸烟率进行不同学校类型间比较发现, 除职业高中外, 其余学校类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008年现在吸烟率的上升与职业高中生现在吸烟率的上升有很大关系。在对尝试吸烟率分析时也发现, 2年间职高学生的尝试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此结果与杨功焕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

对于尝试吸烟年龄的回答中, 占第1位的是“6岁及以下”, 学生的烟草主要获取途径主要为“别人给的”和“自己买的”。结果与2005年郭欣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此次研究显示, 2008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烟草使用状况与2005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对烟草危害的认识上, 现在吸烟者对“吸烟和被动吸烟对人体有害”的认识率低于非吸烟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对于烟草危害的正确认知率多高于男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是防止青少年吸烟的有效保护因素之一。同时提示控烟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现在吸烟男生对烟草危害树立正确的认识,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远离烟草。

此次结果显示, 调查对象对烟草的有害成分和吸烟所致疾病的正确认知均优于2005年王星火等[8]的研究结果,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2008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烟草使用状况与2005年间并无明显差异。由此可以推断, 北京市中小学生对烟草的知识和行为间可能存在分离现象。这也符合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 即首先个体的烟草危害知识提高, 然后信念随之改变、社会氛围也逐渐变化, 最终人群的吸烟行为才会发生变化。

上述结果明确肯定了近3 a来北京市中小学校控烟工作的成绩, 但学生在对某些有毒成分的认知上还存在盲点, 如对放射性物质的正确认知率仅为12.85%。提示学校在开展控烟工作中, 应适当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并合理利用医药系统的资源, 积极获取医务人员的帮助。有研究显示, 学生对医务人员宣传的烟草有害健康知识的可信程度最高[9]。

在对父母、教师及同学吸烟的看法上, 学生对父母吸烟的否定比2005年更为强烈。同时, 现在吸烟者对吸烟的诸多“好处”都较非吸烟者更为赞成, 如吸烟对异性有吸引力、有助于社交等,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现阶段学生在拒烟信念上仍未达到较好的程度, 北京市学校控烟工作应继续加强, 同时注重对现在吸烟者的针对性, 防止现在吸烟者对非吸烟同伴产生不利影响。

在被动吸烟方面, 分别有45.31%和51.14%的学生表示在近30 d内和近6个月内存在被动吸烟暴露。此结果与我国参与的“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10]的结果相吻合。不同地区学生报告的被动吸烟暴露结果显示, 农村学生的被动吸烟暴露率高于城市学生和县镇学生, 与杨功焕等[7]报告的结果类似。城市和农村人群报告的被动吸烟暴露率分别为49.7%和54.0%。提示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存在更高的被动吸烟暴露, 控烟工作应注重在该类地区的宣传。

学校控烟活动的数据显示, 北京市对学生人群的控烟活动覆盖率很高, 目前开展的活动中位于前3位的分别为控烟健康教育课在“拒吸第一支烟”签名册上签名、控烟知识竞赛。在众多控烟活动中, 学生们比较喜欢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 如控烟小品和相声表演、控烟绘画活动等。

学生对校园控烟工作的肯定回答率总体上随着学校的上升而递减趋势, 差异多有统计学意义;但普通高中的学生肯定率稍低于职业高中, 可能与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学任务更重有关。提示控烟力度在高学习阶段以及繁忙学习阶段相对较弱, 而这些阶段的学生往往存在着很多的烟草使用的高危人群。

综合上述情况, 笔者认为青少年控烟工作应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学校控烟工作。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 理应成为开展青少年预防吸烟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托, 而学校内严格的校纪校规也为更好地落实学校控烟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强制力。 (2) 争取家长及社区参与控烟。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的控烟活动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学生吸烟, 而且对家长的吸烟行为也形成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3) 发展同伴控烟教育。Suzanne等[11]对英国10 730名中学生的研究结果显示, 曾不规律吸烟的学生经过1 a的同伴教育后, 每周吸烟率下降了18.2%。由于同伴间文化背景和阅历相同, 彼此易于沟通, 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 因而干预效果显著。 (4) 获取大众传媒支持。Worden等[12]报告了针对女性青少年的为期4 a的大众传媒干预研究, 结果干预组的吸烟率比对照组的吸烟率低40%, 并且干预效果一直保持了5 a。利用大众传媒进行烟草危害知识宣传以及利用名人效应来传播健康信息, 都将获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IR JC, DAVID S.Tobacco:A Global Threat.Macmillan Education2002:7-49.

[2]LIU BQ, PETO R, CHEN ZM, et al.Emerging tobacco hazards inChina 1:Retrospective proportional mortality study of one milliondeaths.BMJ, 1998, 317:1 411-1 422.

[3]郭欣, 曹若湘, 陶立元, 等.北京市2005年学生烟草使用情况现状.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5) :417-419.

[4]钱玲, 易厚广, 田本淳, 等.我国六城市小学生烟草与健康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4) :297-299.

[5]田本淳, 钱玲, 张巍, 等.我国六城市中学生烟草与健康方面的知信行状况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 (4) :363-366.

[6]The 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 collaborative group.Differences inworldwide tobacco use by gender:Finding fromthe 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J Sch Health, 2003, 73:207-215.

[7]杨功焕, 马杰民, 刘娜, 等.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2) :77-83.

[8]王星火, 郭欣, 张檬兮.北京市2005年学生烟草相关知识态度现状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5) :402-403.

[9]文孝忠, 陈维清.初中生有关吸烟与健康知识和需求调查.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 (5) :638-640.

[10]The GYTS Collaborative Group.A cross country comparison of expo-sure to second hand smoke among young.Tob Control, 2006, 14 (Sup-pl II) :ii4-ii19.

[11]SUZANNE A.It is good to talk:Adolescent perspectives of an infor-mal, peer-led intervention to reduce smoking.Soc Scien Med, 2006, 63:320-334.

上一篇:ESD术前术后护理下一篇: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