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津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建设成效与经验

2024-04-20

石津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建设成效与经验(通用6篇)

篇1:石津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建设成效与经验

石津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建设成效与经验

石津灌区是全国大型灌区首批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灌区之一.经过近2年的试点项目改造和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经验,为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稳定和扩大灌溉用水市场,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 者:张俊书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河北石家庄,050051 刊 名:水利发展研究 英文刊名: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年,卷(期):2009 9(11) 分类号:S27(222) 关键词:石津灌区   末级渠系改造   成效   经验  

篇2:石津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建设成效与经验

沈家河水库是清水河上游的一座中型水库,位于固原县城以北的头营乡沈河村,距固原城北约10km处。灌区南起头营乡沈河村,北至二营村北,西临清水河,东至沈家河水库东干渠,地理位置为东径106°15′~106°17′,北纬36°04′~36°08′。灌区北接二营水库及其灌区南,为狭长形,南北长13.5km,东西平均宽2.2km,灌区毛面积4.72万亩,除村庄、道路、林带等占地外,通过挖潜配套,可发展灌溉的面积为3.3万亩,其中东干渠规划灌溉面积1.7万亩,西干渠规划灌溉面积1.6万亩,灌区辐射头营镇马园、徐河、头营、石羊子、农科、胡大堡、二营等7个行政村44自然村的农田灌溉。灌区由东西两条干渠控制灌溉,共有斗渠74条,本次规划增设斗渠9条,增设农渠16条。

2 水利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源工程

沈家河水库于1959年10月建成,是清水河上游的一座中型水库,坝址位于固原城市以北10km的头营镇沈河村。水库上游流域面积313km2,流域属半干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70mm,水库以上平均径流深67m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100万m3,75%年径流量1176万m3,由于水库运行多年,淤积严重,被列为除险加固改造工程之列,2005年沈家河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工程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该水库扩建后坝高30.4m(2005年加高0.4m),坝顶长1550m,坝顶宽6m,总库容4749万m3(包括现状年淤积库容2255万m3),设计淤积库容823万m3,兴利库容740万m3,防洪库容931万m3,最大蓄水库容1563万m3,计入固原城市回归水1404万m3(已建立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城市回归水),75%保证率径流量1176万m3,总计水库年来水量2580万m3,蒸发及渗漏损失水量为596.2万m3,用于灌溉的调蓄水量924.4万m3,水库年弃水1059.6万m3,达到调蓄平衡。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水库年蓄水量不但能够满足该灌区3.3万亩地灌溉需水量798.85万m3,多余的169.86万m3水可投入下游二营水库,以发展二营灌区。

2.2 灌区现状

灌区由东西两条干渠控制灌溉,有西高支渠1条,共有斗农渠74条。东干渠总长14.5km,全部衬砌,其中损坏长7.6km,衬砌渠道完好率47.6%,渠道比降1/800,流量3m3/s,共设有斗渠40条,总长34.74km,渠道比降1/400~1/500,流量0.3m3/s,其中已衬砌19.01km,损坏长度3.89km,未衬砌15.73km,衬砌率54.7%。西干渠长9km,渠道比降1/1000,流量2m3/s,其中已衬砌6.45km,完好率58.1%,设斗渠29条,西高支渠1条,渠道比降1/800,流量0.5m3/s,西高支渠长4km,基本报废,西高支渠设斗渠5条,西干渠共设斗渠34条(包括西高支渠5条),总长29.8km,其中已衬砌11.78km,严重损坏长度0.84km,未衬砌18.02km,衬砌率39.5%。渠系建筑物完好率50%左右。灌区经过多年建设,干渠总长23.5km,已衬砌20.95km,衬砌干渠损坏长10.3km,完好率约51%,1条西高支渠总长4km,,损坏严重,基本报废。灌区74条斗农渠总长63.37km,已衬砌24km,其中损坏长度4.73km,其余39.37km均为土渠。现状库灌区整体防渗衬砌率低,约52.8%,灌溉水利用率不到50%。水库灌区现有机井69眼,井距100~600m,井深60~150m不等,单井出水量大部分为50m3/h,有5眼机井出水量为30m3/h,机井几乎全部为土渠输水,自流灌溉,灌溉水利用率低,不到60%。现状灌区基本井渠结合灌溉,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目前实灌面积约1.5万亩,还有约1.8万亩可灌溉面积无法灌溉,灌区效益低下。

2.3 水利工程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2.3.1 工程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程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程老化失修、配套不完善,水资源浪费严重。沈家河水库灌区始建于1960年,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由于灌区配套不完善,历年实际灌溉面积不足3万亩。灌区初建时,由于国家投入资金少,主要依靠民工投劳完成的,工程建设标准低,渠系布置不尽合理,先天不足,且渠道衬砌不完善,衬砌率约50%;灌区运行近50多年,由于人为破坏及自然冻胀破坏,渠道损坏严重,期间虽然经过3次维修,但由于缺乏资金,维修只限于部分严重损坏渠道及局部小范围修缮,目前大部分渠道老化损坏严重,干渠总长23.5km,其中衬砌20.95km,衬砌干渠损坏长10.3km,完好率约50%,1条西高支渠总长4km,老化严重,基本报废,74条斗农渠总长63.37km,其中衬砌24km,衬砌渠道严重损坏长度4.73km,其余39.37km均为土渠,渠系建筑物也有不同程度损坏,农口、斗门几乎全部报废,建筑物完好率不到50%,渠系水利用率低,不到60%。田间大部分为大水漫灌,田间水利用率不到83%,整个水库灌区灌溉水利用率低,不足50%。同时灌区缺乏必要的量水设施和调控设备,严重影响各级渠道水量分配和水价估算。因此灌区需要全面衬砌配套,水利有关专家通过渠道损坏原因分析,建议采用抗冻胀能力较强的U型断面进行渠道防渗衬砌。

灌区现有机井69眼,大部分机井也多在七、八十年代建成,机井灌区只配套机井,输配水渠没有衬砌,土渠输水,造成水量渗漏损失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灌溉水资源利用率不到60%,同时15眼机井变压器等机电设备损坏,无法运行,需更新改造。

2.3.2 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运行管理上,多年来灌区水利设施主要以乡村集体投资建设和国家补助形式为主,产权大多属集体所有,工程的管护工作由乡村承担,存在着产权不明确,体制陈旧,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现象。同时灌溉管理人员对作物用水量与灌溉制度掌握不熟悉,采取落后的管理模式,对节水省水上坚持不力,缺乏节水意识。近年来,灌区推行了以支斗渠承包经营和农民用水协会为主要形式的体制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建立完善规范的末级渠道管理,在管理运行中尚存在着体制不顺,中间环节多,协调衔接不够好的矛盾和问题。目前,按照水利厅的水利体制改革的精神,原州区范围内尝试推行水利一体化管理,但存在的问题是渠道配套率低,量水设施不全,调控水能力差,不能细化量水。灌区水量水费按亩分摊,水费和维护费用高达20元/亩,且随意性大,难以达到“灌明白水,交明白费”,导致水费计改管理混乱,收费困难,群众水费负担重,意见大。因此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合理调整水价有利于推动节水灌溉的发展。这些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3.1.1 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沈家河水库灌区曾是原州区最大的灌区之一,也是原州区粮油生产及蔬菜供应主要基地,由于现状水利工程存在诸多问题,灌区灌溉效益萎缩,且呈下降趋势,农作物产量及农村经济徘徊不前,人均收入降低。生态环境不良,干旱及春季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通过田间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提高作物单产,保障这一地区粮食安全问题,实现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这也是贯彻国务院《意见》精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宏观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3.1.2 灌区配套改造是保障原州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原州区是个农业大县。灌溉系统中末级渠道数量大、战线长、分布广,运行频繁,是灌溉工程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渠道输水的最主要途径,是挖掘节水潜力的关键因素。目前灌区渠道老化失修严重,斗农渠衬砌率低,现状水资源利用率偏低。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导致灌区农田灌溉困难,管水用水以矛盾突出,限制了原州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灌区配套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也是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和前提,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原州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1.3 节水改造是保证供水工程正常运行、保障灌区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于灌区水利设施六十年代初建成,工程标准低,运行时间长,由于维修资金缺乏,工程带病带险运行,无法保证正常的供水。因此,对原州区库灌区实施节水工程改造,通过衬砌、整修、加固渠道,改造老化失修建筑物,才能提高运行质量和标准,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确保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维护农业生产、农村以发展和农民利益。

3.1.4 节水改造是促进灌区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和水价制度改革的需要

通过对该灌区进行衬砌与完善量水设施,减少渠道输水损失,改善供水管水条件,有利于建立健全基层水管组织,规范末级渠道的管理,促进灌区供水管理体制的完善,为实现“配水到户、一价到田、收费到户”提供基础设施保证,为农业供水水价逐步提高并最终达到成本水价创造条件。

3.2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根据固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在《固原市原州区沈家河水库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相关资料:沈家河水库扩建后总库容4749万m3,用于灌溉的调蓄水量924.4万m3,能够满足灌区3.3万亩灌溉需水量(多余水量调入二营水库发展下游灌溉面积),灌区灌溉水源有保证。同时,我区积极争取资金,在水库上游修建水保塘坝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减少水库淤积,以延长水库使用寿命,保证灌区用水量,并建成污水处理厂,使城市回归水及上游工业污水得到初步净化,满足灌溉用水标准。现有灌区水利设施有一定基础,干、斗渠及建筑物配套初建规模,且交通运输方便,有宝中铁路及平银公路贯穿其中,电力通讯设施较齐全,当地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性高,对发展渠系配套工程建设的期望和热情日益增强,经上级领导和水利专家实地勘查、反复论证,优化方案,确定该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是切实可行的。

摘要:制约沈家河灌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工程年久失修,灌区运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水利用率低,灌溉面积减少,灌区效益低下,所以建设沈家河灌区末级渠系改造配套工程势在必行。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玉玺,胡继连,周霞.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马培衢.农村水利供给的非均衡性与治理制度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03).

篇3:石津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建设成效与经验

【摘要】针对人民胜利渠灌区末级渠系老化失修、配套不全等突出问题,本文结合工程改造实际,从工程改造的措施、采用的施工技术、工程建设后的管理及效益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供条件相似的灌区参考。

【关键词】末级渠系;工程改造;经济效益

【Abstract】People's Victory Canal Irrigation District for the aged and lost, incomplete supporting other outstanding issues, this paper is engineered practical measures from engineer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dopte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its benefits are described, Irrigation reference for similar conditions.

【Key words】Engineered;End-canal;Economic

人民胜利渠是建国初期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自1952年开灌以来,已经运行60余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灌区工程老化、年久失修的现象日益严重,为了使老灌区获得新生,1999年度人民胜利渠灌区被列入节水改造计划,对骨干渠道进行了工程改造。近几年来针对田间工程配套差,水量浪费严重等问题,国家对田间末级渠系工程又进行了改造及配套完善。2012年,在新乡县七里营镇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万亩田间工程示范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 田间工程改造的目标

针对灌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采取调整支渠以下渠系布局、裁弯取直,加大部分渠道纵坡,对斗农两级渠道实行混凝土衬砌,全面实现灌、排、路、林、井、电全面配套完善,达到旱能灌、涝能排、井渠双灌的目的。

2. 工程改造的措施

采取以渠系改造、田间配套和发挥效益为主的方针。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投标施工和统一管理运用的基础上,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2.1灌、排、路、林、井、电统一规划。按照人民胜利渠灌区田间工程规划布置原则,本次规划如下:

2.1.1灌排渠系:要求技术改造区内所有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渠系短,占地少,斗农渠上都要安装量水设备。

2.1.2农渠间距200~400m,长度为1000~2000m,每条农渠控制面积为300亩、500亩、700亩三个类型。农渠断面有梯形和U形两种。

2.1.3一次灌水历时,支渠7~10天,斗渠3~4天,农渠2天,要求灌溉水利用系数支渠达到0.75、斗渠0.8、农渠0.85。

2.1.4每50~80亩耕地打一眼机井,井位在农渠一侧、毛渠口附近,以便渠井并用。

2.1.5本着有利生产,便于交通,少占耕地,省工省料的原则,结合渠系布置田间道路。

2.1.6在支、斗、农三级渠路两侧进行植树,渠道植树要植在渠堤的外坡脚下,株距3~4m。

2.1.7根据机井位置,布置高低压输配电线路,高压线沿斗渠方向布设,低压线沿农渠方向布设。

2.2采用机械施工技术。灌区田间改造工程,灌溉渠系多采用防渗效果好的混凝土衬砌渠道。施工期间,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采用由卷扬机牵引的衬砌机现场衬砌。为了保证渠道的平直度,衬砌机后还安置了渠道衬砌滑模,衬砌过后保证了渠道口直面平,节约了大量人力。

2.3合理安排施工。由于工程量大且比较分散,为了不影响农作物生长,土方施工尽量安排在农作物收割后进行,渠道砼施工按照工程分布情况,本着施工方便的原则,在附近村建立各自的生产及生活区,建筑物工程由专业施工队伍承担,根据建筑物规模,划定生产区范围。

2.4加强对已建工程的管理。

2.4.1管理形式。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培育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的用水自治组织,承担末级渠系的维护,使用和管理职责。 农民用水户协会编制项目区规范化建设规划。包括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布局,管理规范,管理内容和运作管理机制等。

2.4.2管理方案。农民用水户协会下设用水组,用水组灌溉区域的划分一般以斗农渠水文边界及行政村管辖区域为基础。用水户协会的管理内容为:全面负责协会辖区内的灌溉工程的维护、运行、管理和供水调度;协助用水组负责供水到户的工作,并向用水户公开水费,水价,用水方量;为用水户提供与水利及灌溉有关的技术、咨询服务。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项目区农民用水户协会进行社团登记。引导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去民政部门依法登记,通过协会章程,明确权利和义务,健全供水管理,工程维护,水费收缴,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

3. 效益估算

人民胜利渠灌区气候干燥,水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水利效益分摊系数取0.4,末级渠系灌溉效益分摊系数取0.8,该项目水利综合灌溉效益分摊系数为0.32。

3.1工程投资。根据规范规定,本次工程估算投资1015.70万元,扣除计划利润等,1002万元作为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总投资。

3.2年运行费用估算。

3.2.1维修费:岁修费、大修费取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形成率取0.75)的1.4%,共计10.52万元。

3.2.2管理费:根据部颁标准,结合灌区实际,需管理人员3人,每人每年工资费1.2万元,每年需管理费3.6万元。上二项合计年运行费14.12万元。

3.3流动资金。流动资金包括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需购买燃料、材料、备品、备件和支付职工工资等的周转资金,参照类似项目,取年运行费的5.0%为0.71万元,在正常运行期初一次投入,在正常运行期末按原值回收。

3.4效益估算。

3.4.1灌溉效益。该项目实施后,可改善灌区灌溉面积1.0096万亩,目前小麦产量360公斤/亩,种植比例70%,玉米产量360公斤/亩,种植比例70%,棉花产量47公斤/亩,种植比例30%,前五年每年增产按7%递增,预测五年后小麦产量达到505公斤/亩,玉米505公斤/亩,棉花52.0公斤/亩。根据以上资料计算得出该项目实施后正常运行年份水利灌溉年效益.2012年,为项目建设期,不计效益;2013年,为该项目投资后的第一年,水利灌溉年效益为25.20万元,2014年,为该项目投资后的第二年,水利灌溉年效益为52.15万元,2015年为该项目投资后的第三年,水利灌溉年效益为81.00万元,2016年为该项目投资后的第四年,水利灌溉年效益为111.86万元,该项目投资第四年以后各年,水利灌溉年效益为144.89万元。

3.4.2回收固定资产余值。 该项目总投资1002万元,固定资产形成率按0.75计算,可形成固定资产751.5万元,考虑部分永久性建筑物使用年限大于项目经济计算期,回收固定资产余值按20万元计。

3.5国民经济评价。 根据规范有关规定,取经济计算期32年,社会折现率为8%,基准点选在开工后的第一年(2012年)年初,投入物和产出物均按年末发生和结算。

3.5.1经济内部效益率(EIRR)应以项目计算期内累计增量净效益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表示。其表达式为:

∑nt=1(B-C) t (1+EIRR)-t =0

公式中

EIRR ——经济内部收益率;

B —— 年效益,万元;

C —— 年费用,万元;

n—— 计算期,年;

t ——计算期各年的序号,基准点序号为0;

(B-C)t ——第 t 年的净效益,万元。

经计算,经济内部效益率EIRR=9.89%>8%

3.5.2经济净现值(ENPV)应用社会折现率( )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增量效益折算到计算初期的现值之和表示。其表达式为:

ENPV=∑nt=1(B-C) t (1+is )-t

公式中 ENPV ——经济净现值,万元;is —— 社会折现率

经计算,经济净现值 ENPV=201.93万元>0。

3.5.3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应以项目增量效益现值和增量费用之比表示。其表达式为:

EBCR= ∑nt=1Bt (1+is )-t∑nt=1Ct(1+is )-t

其中: Bt —— 第t年的效益,万元

Ct —— 第t年的费用,万元

经计算,该项目经济效益费用比 EBCR=1.19>1.0

篇4:石津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建设成效与经验

根据博州政发 (2002) 38号文件《关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水费计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考虑到我州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和农牧民的承受能力, 定价模式采用上一级供水价格+末级渠系维护费的方式, 水管单位供水按灌区划分为三类, 分别定价。温泉县为一、二类地区。依据博州政发 (2002) 38号文件《关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水费计收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 村队接水点以下的输、配水水量的损失由村队用水户承担。温泉县水利管理站在收水费过程中, 全县水费按统一的一类地区收费, 试点乡镇村末级渠系维护费为每0.006元/m3, 水管单位供水成本水价为0.033元/m3, 村镇农民最终结算水价为0.039元/m3。

计量点为各农渠进口, 用水量以计量点实际计量为准。收取水费时由温泉县水利管理总站出具供水专用发票, 所收取的末级渠系维护费由博河流域管理处掌握。

温泉灌区供水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乡镇及各村水管站做为乡镇独立的派出机构, 其管理范围、经费来源与其他灌区不同。由于乡镇水管站多年来靠搭车收费养活了很多挂在水管站, 而工作在其他部门的“事业人员”或上级安排的富余人员, 导致个别乡镇水管站非水管业务人员经费支出占到总费用的近40%, 如今实行末级终端水价改革, 收入大大降低, 造成了在岗水管人员经费的紧张和不足, 影响了末级供水管理的进行。乡镇水管站人员编制为事业编, 经费来源为自收自支, 以末级渠系维护费为生。

通过多次调查我们认为, 当前在温泉灌区执行的末级渠系维护费的标准是合理可行的, 在水管站列支的非水管人员的人头经费, 决不能通过靠增加末级水价而变相地由农民来承担, 应通过乡镇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以解决。村组农民自发的供水组织机构的建立, 应该纳入乡镇体制改革的范围内。

2现行水价存在的问题

温泉灌区水利建设较早, 大规模兴建水利始于20世纪70年代, 水利工程已运行30多年, 许多工程已出现不同类型的问题。虽然经过多年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 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断进行整修加固及更新改造, 但仍然不及老化的速度, 严重影响了现有工程效益发挥。水利工程老化及工程效益衰减已直接制约了灌区农业的生产发展。温泉灌区现状农业水价存在以下问题:

2.1水费偏低, 自我维持能力差。水利工程养护和维修费主要来源于水费。目前, 温泉灌区平均水价为0.039元/m3, 明显偏离供水成本。水费收入只能用来维持灌区水管部门的日常运转, 无法拿出大量资金来更新、改造灌区工程, 灌区工程只能带病运行和超负荷运行。灌区水资源工程型紧缺和浪费并存, 一方面水价不到位, 偏离成本, 另一方面由于末级渠系工程年久失修、老化破损, 使渠道渗漏严重、水的利用率偏低, 造成本已稀缺的水资源浪费严重, 导致用水户负担过重。2.2大部分末级渠系管理缺位, 导致大部分末级渠系不配套, 无人维修管理, 损毁严重。严重影响了灌区骨干工程充分发挥作用及灌溉保证率。2.3末级终端水价制度改革使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 促使了农民用水协会组织的诞生, 保证了农田水利设施基本运行, 减少了用水纠纷, 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但推进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工作在全灌区总体进展缓慢。2.4以温泉灌区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而言, 农民的承受能力还较弱, 过快或过高地提高农业水价, 都会极大地增加农民增收的压力, 影响农民对农产品种植的积极性。

3现行水价问题的原因分析

水价执行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3.1农民承受能力有限, 收入低。一方面温泉灌区终端水价超过了“水费占亩均净收益的10%~20%”的要求, 农民难以获得实际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农民承担水价成本既不现实也缺乏公平, 现阶段农民是收入低缺乏风险抵抗能力的弱势群体, 完全不具备承担水价成本的能力。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薄弱, 无法承担水价成本。3.2用户节水意识淡薄。灌溉方式粗放, 水价长期偏低, 水费在用水户支出和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低, 导致用户节水意识淡薄。3.3投入不足, 末级渠系不配套、损毁严重。末级渠系是灌区的毛细管, 是灌区发挥效益的终端网络, 如果这些毛细管被堵塞或网络被破坏, 一方面必然导致灌溉系统“上通下阻”, 农田浇不上水, 使国家投入巨资改造的大型灌区不能发挥应有效益, 造成用水苦乐不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农民减产减收。另一方面, 由于供水服务缺乏保障, 用水计量缺乏手段, 用水权利和缴费责任边界不清晰、不对称, 导致部分农民产生抵触心理, 不愿意交纳水费。3.4农民的承受能力有限。由于工农业剪刀差的存在, 农、牧民的收益相对较低, 客观上形成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极其低下。根据有关部门的推算, 灌区一些行政村一亩地收益在100元左右, 其中不包括农、牧民所投入的劳动, 如果将农民的劳动折价计算在内, 种地的收益实际上是一个负数。如此低的承受能力, 不可能承受过高的水价冲击, 这是农业水价不能提高的最根本原因。

4水价改革建议

农业水价改革关系到节水农业是否能够顺利发展的成败, 因此, 在目前我灌区农业水资源工程型短缺的情况下进行水价改革更具有现实意义, 为此, 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强宣传和教育, 充分认识水资源危机紧迫性, 为水价改革奠定舆论基础。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工具作用, 让农、牧民知道我灌区水资源供需形势, 通过耳闻目染, 强化水资源危机意识, 使每一个农、牧民有一种危机感。特别是利用好每一年的世界水日, 宣传有关政策方针, 让公民充分地理解水价改革关系到国际民生、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等重要性, 为激发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水价改革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4.2准确估计农民的可承受能力。所谓的承受能力, 是指人们在某种信号的刺激下仍能保持常态的容忍能力。它有一个最高限, 超过这个最高限, 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将会出现异常地变化, 如对社会不满、破坏性行为等。它包括物质与心理两个方面。物质承受能力在分析社会综合承受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应用中, 往往从经济承受能力、生活承受能力和历史承受能力等角度加以考察和研究。对于心理承受能力, 目前尚不能准确地用数量加以描述。但是在水资源价格中绝对不能忽略,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它通过经济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对事物的评价与效果上, 它关系到人的情绪、面貌与生产的积极性。在进行水价改革时, 应该准确地估计农、牧民的可承受能力, 包括物质与心理两个方面, 水价改革的幅度应该在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4.3充分地剖析现行水价政策的利弊, 制订合理的水价办法。目前, 对现行的水价政策分析有很多成果, 但主要集中在弊端探析上, 这是很片面的, 实际上, 现行的水价政策也有一定的合理成份, 如它具有充分地保护农、牧民的利益和水权思想。我们应该全面地研究现行水价的利弊, 为制订合理的水价办法提供充分地理论和现实依据。新的《水价办法》也必须充分地考虑这一思想, 同时, 为了充分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水价制度体现市场经济运作原则, 做到成本补偿、合理收益, 体现一般商品的价值规律。考虑农、牧业的具体状况, 可以对农业粮食作物按完全供水成本核定, 经济作物要加一定的利润;在此基础上, 实行动态水价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确保地表水、地下水及降水联调机制顺利实施。4.4制定合理的水价目标, 分步实施。合理的水价目标也是水价改革的方向。合理水价目标制订应充分地考虑成本核算的会计学、环境会计学以及宏观经济学, 在充分地测算基础上加以确定, 目标确定以后, 分阶段性地予以实施, 同时搞好收费体制的改革。4.5将用户作为主体参与水价的改革。农业水价的改革, 最终通过用户的支持得以实现, 用户是水价改革的主力军。我们过去水价的改革, 大多采取由上而下的策略, 完全忽视用户的作用, 用户只是被动的参与者, 其积极性被无情的抹杀, 其意见和建议也难以得到反馈和重视, 常常因阻力太大产生不良效果, 我们应该吸取这方面的教训。

所以, 我们在进行水价改革时, 应该将用户作为主体参与其中, 建立用户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a.按照《价格法》有关规定, 用户参与“听证会”, 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作为为决策层参考的依据;b.建立水利管理总站+用水者协会的管理模式, 用水者协会作为用户的代表直接参与水价的谈判, 水管体制改革其基层灌区改革方向是将支渠口以下末级渠系交由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 从目前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情况来看, 协会在末级渠系维护管理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但温泉县末级渠系维护和管理水费为每亩4~5元不等, 其中, 40%用于协会人员工资补助和管理费用, 60%用于渠系维护。因此, 协会用于工程维护费用非常有限, 协会运作困难, 也是影响协会发展的主要原因, 也无法改变末级渠系工程现状。因此, 建议加大末级渠系建设力度投资, 特别是对用水户协会管理的渠系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目前, 自治区在两个灌区进行“两改一提高”, 即对灌区末级渠系工程实施节水改造, 建设完好的水利设施;进行水管体制改革, 推进农民用水自治, 实行终端水价制度, 构造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从而减轻农民负担,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其核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对末级渠系改造投入资金, 由国家建立农业水费财政补贴机制, 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单元和载体, 对定额内水费进行补贴, 提高效益减少成本,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贾大林, 吴景社.节水农业是缓解我国21世纪水危机的重要途径, 1999.

[2]姜文来著.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篇5:石津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建设成效与经验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水利工程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已迫不及待。武引水利工程是川东北部专区工农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工程,被邓小平誉为“第二个都江堰”,因此保证武引工程的安全运行责任重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四川的农业基础,促使武引灌区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提高整个地区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国家政策;管理制度;人才机制;创新理念

引言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祖国的各项事业都在日益飞黄腾达,而国家水利事业,也不甘落后,各项国家政策的支持,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然而距离我们期望值还有一段距离,希望我们再接再励,共创祖国美好的未来。四川武引灌区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在武引灌区仍需改进和不断的完善,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断的创新体制和人才机制,紧跟时代潮流,运用时代科技,解决时代问题。

一、关于武引灌区的几点意见和看法

四川武引灌区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工程,它是四川省“西水东调”总体规划中已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兼顾城乡工农生产生活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规划时间长、勘测设计工作量大,影响范围广,灌溉了上百万亩的良田,因而要加强武引灌区末级渠系管理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虽然四川武引灌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灌区建设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明显。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水利用率低,可供水质明显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明显。同时灌区因强调防洪作用,必须采取混凝土等材料硬化地面形成硬质化现象,淡化沟、渠的生态功能和资源功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此外工农业生产生活排放大量的污染物,灌区附近水质恶化,导致农业生产力降低。由于灌区末级渠系量大面广,深入到田间,与农业耕种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灌区末级渠系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是职权不分、管理脱节、维修不善、效益不高。

二、加强武引灌区末级渠系管理机制的措施

2.1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各项基础建设也在日益完善,尤其是在农业方面,更是加大了力度,不断的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使祖国的农业面貌焕然一新。

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支出,促进水利建设的发展。对于武引灌区末级渠系管理,需要构建现代的管理体制,建立顺畅的体制,实现政、事分开。政府不再管理灌区末级渠系的具体事务,只负责水利设施的维护、保养、分配,通过水价改革调节供需矛盾,实现农田灌溉按成本收费,工农生产生活按成本加利润收费,从而能向市场经济过渡,实现管理的飞跃。

2.2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设,是促进农业水利永续发展的中心环节。

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明确水权,建立高效灵活的内部机制,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其他低耗水、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同时也要加强武引地区环境和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沟、渠、河流的净化作用,保护环境,建立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护工作,做好水质检测工作,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流域内工业和农业生产废水的管理,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还要完善流域内水资源的分配机制,统一分配,统一管理,合理分配。

加强农业技术的创新,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以及其他节水灌溉技术和产品,培养有关农业方面的专家,促进地区农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观念,树立新的节能观念,并在生活中实际运用,以影响和带动其他人,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明确责任主体,坚持“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划分事权,分级管理,由用水者管理,负责本辖区内渠道工程管理,具体要求是关于末级渠系事项中要签合同,划分管理,责任到人,年终检验。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明确管护责任。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水利工程管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责任意识。同时要教育灌区人民不断增强水利工程维修和保护意识,把水利工程当作自己的劳动成果及时维修,细心管护。另外还要完善灌区末级渠系管理制度,建立审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使灌区末级渠系管理真正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2.3建立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吸引广大人才参与武引灌區的管理与开发。

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实行竞争上岗,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建立人才选拔和评比制度,推行公示制、任期制、试用制、责任制,建立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和识人用人机制,按照减员、增效的原则,精简调整管理部门结构和人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分配制度上,注重公平和效率,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激励人员努力工作,促进武引灌区的发展。

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的任职能力,适应灌区的发展要求和时代要求。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引导和树立职工终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能够实践中彰显自己的价值,提高自我认可度,更好的为灌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完善灌区管理条例,形成制度管人,管事的局面。定期召开管理工作会,公开信息,研究制定重大问题决策方案。运用现代科技信息系统,通过广播、标语、活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灌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灌区人民群众参与度,提高干部群众自觉保护水利设施的意识。

灌区要划分保护范围,完善制定管理制度。由于灌区末级渠系量多范围广,因而要划分管理,使末级渠系有了明确的界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利工程保护观念和管理意识。同时细化渠道管理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4树立管理创新意识,引领时代潮流。

培养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创新灌区管理模式,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理念,结合本地实情。研究出适合本地灌区管理的体制,更好的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加强教育学习,结合实践,进行技术和理念创新。定期召开科研成果探讨大会,让干部群众更好的接触科技,了解科技的力量,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结语

通过对武引灌区末级渠系的调查研究,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灌区末级渠系存在的问题,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进行体制创新,理念创新,充分调动了灌区全体职工和用水户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管理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调整,拉动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了灌区效益的充分发挥,促进了武引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年自力,刘钰,雷波.灌区末级渠系改造与农业终端水价改革——由新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引发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07-08-10.

[2]那巍,韩启彪.新时期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实践与探索[J].山西水利,2009-12-20.

篇6:石津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建设成效与经验

1 灌区渠系基本情况

靖会电力提灌工程是从黄河取水的多级高扬程提灌工程,灌区位于靖远县南、会宁县北,涉及两县8个乡72个行政村,受益群众19.6万人。工程设计流量12m3/s,加大流量14.4 m3/s,设计灌溉面积2.03万hm2。现建成总干渠1条,干渠5条,总长178.85km;泵站38座,总装机197台(套),总装机容量7.6万kw;主要建筑物763座。建成支渠283条,总长596.7km,其中衬砌249km,支渠建筑物3930座;建成斗渠687条,总长1565.8km,其中衬砌353.1km。

2 末级渠系的现状

靖会灌区支渠以下田间配套工程由原定西地区水电局、靖会工程指挥部和靖远、会宁两县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规划时仅将干渠及其以上工程列入了国家基本建设,而支渠及其以下渠系配套工程则由靖远、会宁两县给予少量补助,灌区各受益单位组织投劳兴建。工程投入运行初期,由于当地地质构造为大孔性强湿陷性黄土,受沉陷、冻胀滑坡影响相当大,加之运行时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管护不到位,使渠系早已面目全非,因渠系垮塌而中断灌溉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着灌溉的正常进行;由于在建设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因陋就简,建设标准低,渠系配套差,渠道以土渠为主,且有相当一部分面积不能直接供水到地头,导致在运行时只能勉强维持,大水漫灌和地块间相互串灌现象突出,工程破烂不堪,渠系水利用率低,群众负担重。

3 末级渠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维修资金及必要的技术支持。灌区内支渠及其以下渠系均由农民用水户协会进行运行维护及管理,县级水行政管理部门由于项目资金有限只对工程状况差的大型建筑物予以改造。在这种体制下,村社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末级渠系建设以维持能通水为标准,使得末级渠系服役期限大大缩短。

2)重建设、轻管理现象较为突出。近年来,在靖会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的支持及地方政府的组织下,对部分渠系进行改造、维修和衬砌,使末级渠系状况有所改观,水的利用率相应地提高了0.7%,群众负担也有所减轻。但群众缺乏长远意识,只顾灌水、不管工程,使得末级渠系工程状况难以长久维持。

3)管理体制不顺,产权不清,参与式管理流于形式。末级渠系工程大都没有明确产权, 造成只用不管、管用脱节。田间工程管护责任得不到落实,灌水时成立临时管水组织,灌水前作简单的维修随即投入使用,灌溉中乱挖乱堵,工程设施破坏严重,极大地影响着灌溉工作的顺利进行。

4)当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用水户协会灌溉收费管理秩序混乱。同时灌区改革工作因地方习惯势力的阻挠难以进行,已成立的用水户协会有一部分没有得到正常运行,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5)渠系建筑物和田间配套工程不健全,工程状况日益下降,输水损失大,浪费大,灌溉成本高,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正常灌溉已受到严重的制约。

4 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时间推移,由于末级渠系管理上的不到位而造成工程效益下滑,甚至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和当地群众投入大量资金或劳力建设的灌区末级渠系灌溉设施将严重流失或被毁坏,因此,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机制创新势在必行。

5 供水收费管理及农民水费负担

末级渠系供水管理中存在“价外加价”现象。靖会灌区在供水收费管理上实行的是水管单位收费到社(用水者协会)、社收费到用水户(组)的管理形式,在水价上实行的是两部制水价,即“基本水价+计量水价”,基本水价按1.5元/亩·年收取,计量水价按政府定价计收。而在末级渠系供水管理中,则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价外加价”的现象,即在政府定价的基础上再加收费用的现象,全灌区的加收标准因地而异,一般由用水户代表大会确定;形式上也不尽一致,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按水量加收,加收标准少则0.005元/m3,多至0.07元/m3;二是按面积加收,最低每亩加收1.0元,最高至3.0元。加收的这些费用主要用于渠系水的损失的分摊、支付各种灌水组织的人员工资、渠道维护和小提灌的检修费用。在征收各种费用以后,灌溉亩次成本一般为26~40元,个别地区达到40元以上。末级渠系的灌溉工作需要一定的组织,也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一些费用,政府没有这方面的补贴,灌区管理单位长期亏损经营,根本无力负担,也就只有群众自筹了,实行“价外加价”实在是灌区群众的无奈之举,否则灌溉工作就无法进行。

6 末级渠系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6.1 末级渠系管理模式的探索

靖会灌区也曾一度灌溉管理秩序混乱,水费搭车严重,群众反映强烈,村社的统一管理因缺乏有效地监督和约束,逐步演变成由个别人来管理,从而成为其谋利的工具,甚至个别社干部挪用、贪污水费,造成了用水户交了钱而灌不上水,形成了配水难,收费更难的局面。针对这一状况,自2001年以来,根据水利部提出的“两改一提高”的要求,工程管理局在全灌区内大力推行“工程+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组)”的新型灌区灌溉管理模式,充分发动群众,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组建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落实田间工程管护责任,通过民主议事、定期公布水账等一系列制度的实施,广大用水户人人都有一本明白账,所缴水费都是该缴的“纯水费”,使大家用上明白水,交上放心钱,其他费用无法搭乘水费之车,农民负担大大减轻。

6.2 成立用水户协会,减少水事纠纷

截至目前,全灌区已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55个,覆盖面积19.77万亩,占灌溉总面积的86%,覆盖支渠137条,涉及人口10.23万人。用水户协会的投入运行,为减轻农民负担,加强灌溉管理,减少水事纠纷及节约用水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地促进作用。

6.3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

靖会工程是靖南会北灌区人民的生命工程,它的存在和发展已经给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要解决靖会工程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工程自身无力筹措,灌区政府也无能为力,只有靠国家大力扶持,继续投入资金,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工程管理单位主动配合才能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才能使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才能使灌区得到可持续发展。延伸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把支干渠也列入续建项目,继续追加投资,并逐步扩大灌区信息化建设所占比重,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

6.4 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稳定长效投资机制

靖会灌区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费工费时,其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况且靖会灌区所处地其土质为湿陷性黄土,渠道受沉陷、冻胀影响较大,所以一次建成后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因此要建立以财政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稳定的长效投资机制。从中央到地方,下大力气整合财政资源和各种支农资金,由各级政府在新增财力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农田水利建设基金,变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为设立固定基金,并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有计划地逐年解决存在的隐患。

6.5 进一步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尽快落实公益性财政补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靖会工程管理处属于准公益性事业单位。从目前来看,现行水价仅占到供水成本的68.2%,就灌区农民的收入状况而言,实行成本水价无疑是不现实的,而让灌区管理单位长期亏损经营终将导致工程的难以为继。

按照相关规定,这种由于效益补偿不足而产生的公益性损耗应由同级地方财政负担,即使地方财政困难无力予以全部补偿,也应当补偿其中的一部分,以后视财力状况分步到位。

6.6 强化政府职能,高度重视支渠及其以下渠系的管理

近几年支渠及其以下渠系破损严重,一些地方水费收缴秩序混乱,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缺位不无关系。各级政府要将该项工作列入到议事日程上,加强日常管理,安排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灌区,了解支渠及其以下渠系的运行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性的运行方案,予以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同时,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灌区灌溉秩序的维护,加大水费收缴的监管力度,让灌区群众用上明白水,交上放心钱。在末级渠系建设与管理中,必须建立政府责任制,防止“建时一股风,建成没人管”的重建轻管现象发生。

摘要:针对靖会灌区末级渠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灌区末级渠系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末级渠系管理的改革思路和发展前景,为灌区管理提供参考。

上一篇:单路串口服务器在UPS动环监控应用解决方案下一篇:五一劳动节祝福语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