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角色

2024-05-02

教育角色(精选十篇)

教育角色 篇1

第一, 校长应该是一位思想者。

校长不一定是一位伟大的思想者, 但作为一校之长, 必需有思想。有思想, 才有思路, 有思路, 工作才不会盲目, 其发展方向才能是明确的、正确的;有思路才会有条不紊地领导学校职工把工作一步步推向前进;有思路才能有规划、有计划, 忙而不乱, 少走弯路。作为一校之长, 应有鲜明而科学的办学思想, 必需勤思考、善思考, 思路清晰, 计划周密, 规划长远而且具有可行性, 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最终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第二, 校长应该是一所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师。

一所学校必须有清晰的发展规划, 要通过学校成员的共同努力, 分析学校现状, 发现学校优势, 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 促使学校挖掘自身的潜在资源, 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第三, 校长应该是师生的服务者和协调者。

管理既是领导也是服务, 通常情况下是管得多了, 服务得少了。应该强化校长的服务职能, 为教育教学做好各项服务, 做好教职工后勤工作服务, 心理服务, 让职工时时能以饱满的热情, 轻松的心态, 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这种服务是最好的管理。

第四, 校长应该是师生的引领实践者。

俗话说,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 校长要始终站在学校工作的前沿, 不仅要走在前面, 而且要高举旗帜, 思路清楚, 目的明确, 旗帜鲜明, 有强大号召力, 不仅要带领大家在行动上积极投入工作, 更要在精神上投入工作, 拥护学校的正确决策, 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管理文化, 才能培养职工自觉投入工作的品质。同时, 校长也要常常深入到教育教学一线亲身体会, 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 了解教师, 了解学校各方面真实的情况, 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 校长应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 思想认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就不能发现什么才是真正优势所在。优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具有时间上的相对性、空间上的相对性和其他因素方面的相对性。曾经的优势不等于现行的优势, 别人的优势不等于自身的优势, 今天的优势不等于明天的优势, 临时的优势不等于战略的优势。用战略的眼光发现战略的优势, 才能发现战略的特色, 打造战略的品牌。战略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品牌, 因为它具备持久性和发展前途。然而, 没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以陈旧的眼光看待当下与未来的教育, 怎么能够打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战略品牌呢?

第六, 校长应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

能力是必备的, 比如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文化水平, 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用人智慧, 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会形成一种综合能力, 是校长引领全体职工完成好所有任务的必要条件, 也是前提条件。

第七, 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就是养成教育, 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的养成, 行为习惯的养成, 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 总之, 内容十分广泛。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 良好的习惯能成就人格, 我们进行养成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下面谈谈校长应如何有效进行养成教育。

1.养成教育大家抓, 养成教育天天抓

养成教育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 也不仅仅是学校领导班子的事, 更不仅仅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事, 应该是全体师生和全社会的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养成教育工作应该人人有责, 整体计划, 全面部署, 分工负责, 落到实处, 当一项常规工作来抓。

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仅要有爱心, 还要有耐心, 要把养成教育渗透到学校平常各项工作当中, 要树立处处有养成教育、时时有养成教育的意识, 要让学生处处有接受养成教育的机会, 要让学校及家庭和社会到处都是养成教育的平台。

2.养成教育要从小处着手

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通过做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而逐渐形成的。比如, 学生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 不仅要从思想上教育学生认识环保的重大意义, 树立环保意识, 更重要的是教育引导学生不随地丢垃圾, 不随地吐痰, 不随便摘下一片树叶, 不随意在墙上乱写字, 自觉拣拾地上的纸屑, 自觉保护花草等等这些小事做起,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比如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 也是从小事入手, 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制度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的落实都要有制度保障, 养成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制度明确, 有章可依, 违章必究, 奖优罚劣, 奖勤罚懒, 以制度促先带后, 时时落实, 长期坚持, 将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促进形成。

第八, 以身作则, 注重表率作用。

那怕是一件小小的事情, 一个小小的行为习惯,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 要求老师做到的, 学校管理者首先做到, 校长这一表率的引领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摘要:一所学校必须有清晰的发展规划, 要通过学校成员的共同努力, 分析学校现状, 发现学校优势, 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 促使学校挖掘自身的潜在资源, 提高管理效能, 最终提高教育质量。而在学校管理中, 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最重要的方面。养成教育是思想品德的养成, 行为习惯的养成, 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 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 总之, 内容十分广泛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养成教育中, 校长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角色教育研究动态 篇2

着力推进“两个一”角色作文谱新曲

自从今年八月份在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召开角色作文研讨会之后,作为角色教育、角色课堂、角色作文研究基地校的英才中学,为了充分发挥基地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使角色教育、角色课堂、角色作文研究上档次,上水平。本学期计划以角色作文为主线开展角色教育和角色课堂研究,着力推进“两个一”工程,即每位语文教师上一节角色作文示范课,每个教学班编辑一本角色作文集,以推动角色教育、角色课堂、角色作文研究向纵深发展。为此于8月30日下午5时召开了由各学部校长、教学主任参加的全体语文教师会议。会议由角色教育研究院的李志忠主任主持,他重点讲了本学期角色教育、角色课堂、角色作文研究的思路和指导思想,思路是以角色作文为主线拓展角色课堂研究,推动角色教育研究上档次,上水平。指导思想是:以角色作文为引擎,为标的,为途径,把读书和习作、写作结合起来,把现实和想象统一起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角色担当、角色入境,强化角色意识,深化角色体验,从不同角色的换位和思考中,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学会感悟、学会写作。使不爱写作文的`学生逐渐爱写作文,使不会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学生通过角色作文训练,能够写出好作文,写出符合中、高考要求的高分作文和满分作文。主管教学和科研的王克兵校长就开展“两个一”工程讲了具体意见,他要求本小周内排好角色作文示范课的顺序,各位老师做好准备。下周一开始依次序推进,要做到说课、做课、评课三位一体。角色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角色教育的创始人和倡导者何志杰校长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通报了北京角色作文研讨会在本地和各地引起的强烈反响,他已应邀在本地和外地作报告和培训教师20余场,并且最近又收到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担任教育局局长的辽宁省盘锦市的邀请函。看来我们的研究备受关注,这无疑也使我们感到责任的重大。我们必须发挥好基地校的先导作用,因此“两个一”工程一定要打造成精品工程。角色作文示范课活动一定要做到真实、高效、创新,所有示范课的文字和视频要及时发到网上。角色作文集一定要选美文、出精品,自制封面,自行印刷,要开展展览、竞赛、评奖活动,有条件的可以发行。总之,我们要通过角色作文这样一个奇妙的平台,让一向使学生头痛的作文变得容易起来,快乐起来、幸福起来、有用起来。使角色作文成为学生须臾不能离开的坦言情愫、倾吐块垒、释放压力、交流思想、感悟人生的伙伴和朋友。与会的所有人员听了何校长的讲话后倍受鼓舞,纷纷表示要积极投身到角色作文研究中去,多实践,勤思索,善总结,为探索出一条改变目前作文教学“少慢差费”局面的新途径而不懈努力!

附:英才中学语文教师每人一节角色作文示范课次序:

1、初一孙辉辉2、高一高海波3、初三谷颖慧4、初一李艳霞

5、初二李娜7、高一赵金璐8、高二刘丽丽9、初三邸金华

11、初一贺翠红12、初二陈亚静14、高三许彦成15、高二刘景华

16、高三周瑞霞17、初三王景霞18、初二李慧敏19、高二安丽

国外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 篇3

美国:三岁儿子替妈妈开门

在美国,经常能看到类似的场景:一家人走近一扇大门,母亲停下来,等着3岁的儿子替她拉开门。仅仅3岁的小绅士双手吃力地抓住门把手,靠身体的重量勉强拉开门,再用后背使劲抵住门,让妈妈进去。类似的场景在中国人看来不可思议,但美国妈妈早就习以为常了。她们的理由是:儿子是小男子汉,尽管只有3岁。是男子汉就要勇敢,就要有责任心,就要照顾女性,这是理所应当的。可见,美国的性别角色教育是在孩子3岁之前开始的。

美国人说,他们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是从厕所开始的,因为宝宝来到幼儿园的第一课便是认识厕所。在美国众多的托幼机构里,幼儿使用的厕所是分男女的,女厕所的标志是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坐厕姿势,男厕所的标志是一个男孩坐厕姿势。厕所里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设计,只不过是尺寸较小而已。幼儿上厕所时老师会提醒他们别走错了。不仅如此,为了更便于幼儿识别,有的女厕所的墙、瓷砖还用粉红色,男厕所则用浅灰色。有时候,男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跑到女厕所探个究竟。这时,老师一般不批评,只是问他们看清了有什么不一样,并借此机会讲解必要的基础性生理知识。

美国的父母对低龄儿童的性别差异也是非常看重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她们还会不放心地向营业员询问,生怕搞错了。

“男孩要有男子汉气概,女孩要细心。”这是美国父母约定俗成的育儿观。假如妈妈送儿子上幼儿园,而孩子哭着缠住妈妈不肯放手,妈妈只要对儿子说:“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男孩就会强忍住泪,松开手。(王琳)

新加坡:区分男女,从内衣开始

新加坡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中。新加坡的妈妈们非常细心,也非常执著,不放过任何细节。她们给孩子买内衣时,特别在意是男款还是女款。在超市,经常可以看到抱在妈妈怀里的男婴儿穿着正式的男装三角裤,三角裤里面裹着厚厚的尿片。如果你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她会一本正经地告诉你:“因为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自己是男孩。”

别以为新加坡妈妈在跟你开玩笑,她们是当真的。当孩子学说话时,妈妈会认真地把孩子的性别告诉孩子:“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而且重复来重复去,好像孩子真的能理解似的。别说,新加坡妈妈的执著不久就能收到奇效:如果你故意对一个不到两岁的小男孩说:“你是一个女孩。”他会很生气地大喊:“不,我是一个男孩!”在电梯间,一位女士与两三个男孩在等电梯。电梯门一开,男孩们没有一个先进,而是示意女士先进。如果女士客气,小绅士们会用流利的英语说:“Lady first(女士先请).”(晓岩)

日本:利用游泳课认知性别

东京新宿区立四谷第六幼儿园,桥浦清子老师正带着孩子们上游泳课。

“看见啦,看见啦,岛村的小鸡鸡露出来啦!”几个三四岁的小姑娘兴奋地喊道。

“男孩子与女孩子什么地方不一样?”清子老师问。

“裤子不一样。”“上衣不一样。”“撒尿的地方不一样。”“男孩子有小鸡鸡,女孩子没有。”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男孩们也好奇地围拢过来。

“女孩也有相同的器官,不过女孩子的是在肚子里面,从外面看不见。”老师纠正道。尽管话题深奥,但清子认为用浅显的语言让孩子们认识内生殖器官是必要的。

“女孩子长大了有乳房。”有小朋友补充。

“男孩子不也有吗?但是为什么女孩子的乳房会变大呢?”别的小朋友提出了质疑。

“因为要给孩子喂奶呀。”清子老师把讨论控制在浅显易懂的层面上,并不失时机地引入亲情教育。

“是啊,我们也都是吃妈妈的奶长大的。”全体小朋友都表示赞同。

类似的讨论在日本的幼儿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日本幼师认为,抓住这些时机,可以让孩子认知自己的性别角色,明白自己是男的还是女的,并初步了解男女的区别,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尊重对方的身体,获得充实感和安全感,对孩子健康性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大桥)

英德两国家长的小窍门

英国和德国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许多有趣的小窍门,颇有借鉴价值。

男孩穿蓝色,女孩穿粉色

在英国和德国,一看新生儿的襁褓,就能马上知道是男是女,因为男孩用蓝色毯子,女孩用粉色毯子。家长们认为,尽管婴儿并没有性别意识,但他们正在认识性别,如果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穿某种颜色的衣服,就能让他们感到“这种颜色属于我”,从而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男孩穿裤子,女孩穿裙子

英德两国的家长认为,裙子是女性天然的标识,而裤子则属于男性,所以他们给女孩穿裙子,给男孩穿裤子,以示区别。家长们这样做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裙子的摇曳能让女孩从小就从中获得温柔如水的特质,并且百变的裙子也能培养女性特殊的审美;而裤子直挺挺的,男孩穿上更能让他们养成坚毅、果断的性格。

爸爸带儿子洗澡,妈妈带女儿洗澡

德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基尼指出,爸爸带儿子洗澡,妈妈带女儿洗澡,不能混淆。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男孩的身体跟爸爸一样,女孩的跟妈妈一样。这是孩子最早了解人体和性别的启蒙教育。

男孩玩机器人,女孩玩布娃娃

尽管对玩具的选择没有明确、严格的规定,但英德两国的家长会给男孩买机器人玩具,给女孩买布娃娃,理由是:女孩玩布娃娃能更充分地激发其母性的本能,这样的女孩长大后更善良体贴;而机械类的玩具对男孩性别塑造的影响更大,可以培养其理性思维和动手能力,以及英雄主义精神。

男孩多拥抱,女孩多亲吻

在德国,如果男孩帮了别人的忙或做了什么值得称赞的事,父母会给他一个拥抱,然后拍拍他的后背,而女孩通常会获得一个甜蜜的吻。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拥抱代表肯定,正是男孩所需要的,而亲吻则代表保护和爱,更适合女孩来享用。

男孩热衷挑战运动,女孩多做体操

在英国,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跟随父亲去爬山或游泳,而女孩更多地被父母送去练体操。英国家长认为,挑战性的运动能培养男孩坚强和不惧挑战的性格,而体操的柔美与女性的身段正好契合,能培养女孩温柔、平和的个性。

英德两国家长一致认为,与女孩相比,培养男孩的性别角色意识应该更早更用心。尤其是父亲,应多与儿子在一起,让孩子从父亲身上学习如何做男人。

(彭城)

瑞典无性别幼儿园引争议

瑞典幼儿教育发达,理念繁多且思想深邃。其创建的“无性别幼儿园”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激烈争议。

埃加利亚幼儿园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瑟德马尔姆区。与一般幼儿园不同,这里的教师刻意模糊性别界限。为模糊性别界限,幼儿园煞费苦心,从房间配色、玩具摆放到书籍选择都经过仔细考虑,防止孩子对性别产生思维定势。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推动两性平等理念。“社会希望女孩女性化,温柔又漂亮,希望男孩有男子气概,坚强外向,”幼儿园教师珍妮·约翰松说,“埃加利亚给孩子们提供选择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要长成什么样的人。”

幼儿园教师说话时尽量避免性别特征,回避“他”和“她”之类字眼,而使用第三人称中性代词。园长洛塔·拉亚林说,当有医生、警察、电工或水管工来幼儿园时,教师会使用第三人称中性代词来指代这些人。“没见到真人前,孩子们可以把这些人想象成男性或者女性,这能令他们视野开阔。”

幼儿园现有33个孩子,年龄1~6岁。自开业以来,幼儿园只有一个孩子在家长要求下退园,而等待入园者名单上有多人排队。现年44岁的家长尤卡·科皮说,他和妻子给孩子选择埃加利亚,是想让孩子根据天性而不是根据性别成长。

园长拉亚林说,幼儿园不否认男孩、女孩有生理差别,只是想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些差别不意味着男孩和女孩之间兴趣和能力不同。

埃加利亚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引发不小争议。一些家长认为,幼儿园的动机是促进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但做得有点过头。这种刻意模糊性别概念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到困惑,难以面对幼儿园以外的世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杰伊·贝尔斯基质疑这种教育方法的正确性。他担心所谓“中性环境”会让小男孩变得“女气”。同样持反对意见的还有知名博客作者塔尼娅·贝里奎斯特。她说:“只要平等对待,性别不同不是问题。真正的两性平等是正视两性差别,然后相互尊重,优势互补,而刻意模糊性别概念几乎是在否定性别差异,显得很不自信。事实上,这样做也不管用,孩子们很快就能从别的地方知道男女的不同。”

(荆晶)

高职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4

一教师与师傅

到底更需要教师还是师傅?这个问题已在高职教育中讨论了多年。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与师傅被认为是不同的两种个体。教师注重的是课堂, 是理论;而师傅更注重传授技能, 指导实践。教师是主动的, 是教育中的主体;而师傅是被动的, 在传授技能的过程中, 处于辅助地位。而如今的职业教育, 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需要主动地去教, 还需要让学生作为主体来学。这么看来, 似乎很难选择。其实不然, 近几年, 在高职教育中, 已正在逐步淡化教师与师傅的区别, 并且完全有合二为一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越来越强调和重视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双师”素质, 即教师不仅取得在校任教的资格, 而且要具有本行业的实际操作技能, 拥有技师、工程师或相关行业的其他认证。为了增强新晋教师的行业技能, 很多院校已经实行了“先锻炼、后任教”或“边锻炼、边任教”的政策。

2. 直接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

随着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 保持密切与实际生产对接, 许多学校已开始大力聘请社会上的“师傅”, 让他们走进课堂直接为学生上课, 指导实践。这些“师傅”大部分都拥有较高的行业认证, 并在单位中担任重要的职务和角色。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

1. 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较单一。教师是文化权威的代言人, 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 以知识信息传播为中介,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全面影响, 把他们培养、塑造成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其基本职责主要限于阐明事理, 监督学生。而学生则是教育对象, 作为客体, 其主要职责就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由于师生关系的对立性, 以及所传授知识的相对单调, 导致学生潜意识抵制心理比较强烈, 从而使他们在受教过程中, 缺乏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并且由于对学习结果的过分关注, 在某种程度上, 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及学习策略和能力的培养。因此, 为改变教育现状和提高教育质量, 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 进行教师角色转换势在必行。

2.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第一, 由“复述者”到“践行者”“合作者”。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是书本知识的复述者, 在教学中缺乏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只是解说书本上的各种条条框框, 这极大地制约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 尤其是高职教育, 教师应在把握书本理论的同时, 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 亲自指导学生应用于实践, 使自己真正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践行者。

从教育教学的活动形式与方式上看, 师生不再是“我主你客”“我说你听”的单向传输, 而是双向、多向互动的, 教师影响学生, 学生也影响着教师。这就要求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生产中, 教师都应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合作者。

第二, 由“主角”到“配角”。根据客观发展规律, 现代教育学认为, 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改变以往“主演”的角色, 而确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在教育过程中, 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 而教师的主导性起到重要的外因作用。所以教师不仅要做“配角”, 而且要负责时刻引导“主角”入戏。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和发展要求, 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育活动中来。

第三, 由“蜡烛”“春蚕”到“火箭”。教师一直被誉为“蜡烛”“春蚕”, 反映了教师无私、无我的精神。然而社会发展到如今, 显然这种比喻已经有些不合时宜。提倡奉献精神, 但却并不一定非要建立在牺牲和毁灭之上。现代教育更倾向让老师成为“火箭”, 在推动别人的同时, 提升自己,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相对更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合作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 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所以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发展, 迎合教育的需要, 不断地调整、适应自己新的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于漪.现代教师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秦虹.教师角色转型中的师德建设[N].中国教育报, 2004.9.25

谈教育角色的根本改变 篇5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林格著)有感

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吴宜平

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

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进行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会把刀变成控制人的“凶器”;

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

人的素质是逐步养成的,而不是教诲而来。我想,这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精髓; 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

……

林格的这部著作让读它的人眼前一亮,书中阐述了教育应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成为教育的主体,让一切的教育最终都落脚在学生的自然生长,自然发展上,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

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实现不教而教,需要教育者转变角色,重建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只要能选择好的角色,就可以实现能量转换,把能量以不教而教的方式传达出去。我想这也应该是转变教育观念的实质所在。在此,笔者想谈谈自己对教师角色转变的一点理解:

做“蜡烛”,更做“火柴”。长期以来,社会都将教育者喻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这也确实是教育者最大的美德和最高尚道德情操,许许多多的教育者都在用实际的行动践行这样美德和情操,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但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光做“蜡烛”是不够的,更得做“火柴”。为什么这样说呢?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内心里都渴望成功,都有一株永远不愿息灭的“蜡烛”,这根蜡烛有着无限的能量,而教育者的任务是做一根火柴,点亮学生心中的光明,让他们的能量无限激发,朝更加光明美好的彼岸行驶。显然,“火柴”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当一个人充满着乐趣和信心学习时,我想,无论遇

到多少困难、多大困难,他都会感到无比的快乐,他就会无限接近于成功。

2004级我的一名学生张智愚,我高二刚接手时这名学生总成绩一般,在班级里算是不起眼的一名,特别数学不是很理想,通过几次接触发现她对数学兴趣不强,算是那种“不得不学”的型号,经过一两个月的被动学习,学习成绩基本原地踏步,看不到考入二本甚至三本的希望。后来教师们通过挖掘其优势科目,让她看到只要学好数学就能朝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这样她带着自己的优势学科,怀揣着希望,慢慢地喜欢上数学,最终在07年高考中数学考了连她自己都意想不到的118分,成功考取二本。

做“园丁”,更做“农夫”。农夫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植物自然生长,而园丁按要求修剪植物的枝叶,甚至使用化肥、农药、生物技术,控制和改变植物的生长。教育者应当做一名辛勤的合格的“园丁”,但更应选择做一个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发展的“农夫”。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学生层面看,现在的学生极富个性,每个个体的需求和发展的方向也不尽相同,修剪成同一型号显然不符合学习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再从另一层面看,新课程背景下,充分呈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每一名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让每一名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学得他们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那么对“农夫”型的教育者,学生会更加期盼,更加喜欢;而那种控制、压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园丁”型的教育者就会自动退出自己的舞台。

曾几何时,“神童”被一些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们、老师们所羡慕,纷纷查找如何培养“神童”的精囊妙方,而后效仿之。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孩子身心疲惫,厌学情绪剧增,“神童”被培养成“剩童”(孩子喜欢的游戏节目、娱乐项目、与同学的戏耍等等对他而言是多余的)多么可悲啊!

做“法官”,更做“律师”。学生关系、师生关系有时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来做一回“法官”,评判是非,以求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学生关系和师生关系。那为什么教师又要更加做好律师?律师是维护当事人权益的。做学生的“律师”,意味着站在学生的一边,竭力维护、捍卫学生的权益,做到学生的事无小事,始终代表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学生的发展建言献策,那样的话和谐的师生关

系,学生关系就一定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小故事。

记得我带的第一届学生,初中考省重点高中,学校需先行“预选”即学校先进行选拔考试,我班几个成绩很好的学生考了头两场,后面它们罢考了,我知道后,大为光火,把他们及他们的家长叫道学校,不分青红皂白将他们狠狠训斥一顿:你们是对自己、家长及课任教师的不负责任,是自掘坟墓的一种表象…… 他们毕业后的第一个教师节,我收到来自被我训斥的其中一个学生的来信,信中她说出了那次罢考的原因:试卷早已泄密,其他班的同学没有考之前就知道试卷和答案。最后她这样说:“我们没有因为您的训斥而记恨您,我们仍然非常感谢您,但如果您在训斥我们之前,当一回“律师”的话,那我们一定会非常崇拜您”我看后无语,我只有反思。

现时有的班级班风很好,师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而有的班级狼烟四起,混乱不堪,师生关系剑拔弩张,我想是不是“法官”的事做得太多了,“律师”的职责缺失了呢?现在也讲究“庭外和解”啊。

把握好教育者的角色 篇6

关键词:班主任角色 慈母 严师 挚友

众所周知,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只有与学生心相共鸣,进行心灵的互动,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与班主任配合默契,教育的各种功用才会得以完美发挥。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时,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时时处处、一言一行都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真正走进学生心中。那么,要做到这些,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又该如何把握好自己充当的角色呢?现笔者将自己在小学班主任一线教学二十多年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如下,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做一位“慈母”,用爱心赢得学生

“爱就是教育。”班主任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这就要求班主任充当慈母的角色,给学生以慈母的关心、呵护、疼爱。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古往今来,但凡有成就的教师,不管他们所处的年代、环境和地位,通过仔细分析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生。诸如蔡元培、叶圣陶、斯霞、魏书生等名师无一不是让爱与教育同行的。这种慈爱撒播在学生的心坎上,既有对优等生的培育,对一般生的促进,更有对特殊生的关怀,尤其是对后进生的偏爱。在爱心的感召下,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更容易发挥效力,其良苦用心更容易让人理解。当然,班主任对学生的爱绝不能是宠爱,更不能是溺爱,而应是尊重、信任、容忍、关怀,这种爱超越亲情,崇高、理智而公平,伟大、纯洁又持久。

二、当一名“严师”,用行动规范学生

常言道:“无规矩难以成方圆。”班级工作应先从建立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入手。而强化常规管理,完善学生的内心世界,规范学生的外在行为,让学生全面发展,当从一个“严”字开始。许多时候,学生会想尽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磨得教师原谅,以逃避自己的责任,对此,班主任绝不能以讲情面换取与学生的亲近。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应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进步与成长的同时,严格要求他们。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学生犯错,该批评就批评,该处理就处理;学生进步,该表扬就表扬,该奖励时就一定要奖励。只有奖罚得当,才能在班内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班主任是学生的导师,对待学生应严格要求与宽容大度,两者并不矛盾,严格而不苛刻,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门艺术。当然,严格绝不是摆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也不是面对学生中的突发事件简单、粗暴、“一刀切”处理,更不是用棍棒敲打学生。班主任只有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腿勤心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严师出高徒”。

三、扮一个“挚友”,用情感打动学生

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才能得到情感的沟通。与学生做朋友,班主任才更容易让学生亲近。有一句名言:“蹲下来看孩子”,班主任应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剖析、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只有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成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班主任工作中不乏与学生的个别谈心与交流,这时除了正面直接地开展工作外,我们更应该做一个良好的倾诉对象,让学生对自己倾诉,以从中了解学生,对症教育。其实,这种倾诉,本身是对学生的尊重,当然也就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赢得友谊。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是班级群体组织的主心骨,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是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不管是“慈母”,还是“严师”“挚友”,不管扮演哪一种角色,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而以高尚的人格为基础,慈而不溺、严而不苛、友而有序,是做班主任的原则,也是做班主任的技巧。我们既要扮严师,又要做慈母,还要当挚友,让学生充分信任你、親近你、理解你。这样的班主任形象一定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最佳形象。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在变,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把握好教育者的角色,当好班主任,有待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无论哪种角色,都应是同一的美好形象;无论怎样的相处,都应是在同一片蓝天下沐浴温暖的阳光。班主任用自己的爱心打造的便是学生的天堂。

参考文献:

[1]王立华.班主任远离理论:当下真相与改变路径[J].班主任,2012(8).

[2]李向辉.从副业走向主业班主任专业化的应然选择[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

[3]王海燕.关于班主任专业发展特征的思考[J].中国教师,2013(13).

[4]张万祥主编.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5]黄正平.我国班主任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学术月刊,2010(3).

[6]张清清.小学班主任反思的调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教育素养的提升在于转换自身角色 篇7

关键词:教师角色,角色定位,转换

角色, 可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 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使教师的角色行为表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人才的培养者, 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影响学生, 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去感染学生。

随着时代的前进, 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也自然而然地起着变化, 而且这样的变化要求是全球性的。国际教育大会第35次会议给各国教育部的建议书中对“教师的角色转换”提出如下的意见:

“各级各类教师和管理人员, 应该知道在教育的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中他们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应当采取措施保证各项条件的落实, 帮助教师和未来的教师认识教师的角色转换, 并为新的角色及其功能作准备。

(1) 今天, 教师正利用一切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方法, 越来越多地从事于新的教育程序。他们是试图发展学生能力与兴趣的教育者和顾问, 而不仅仅是信息来源与知识传授者。教师在以科学世界观武装学生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2) 因为学校的作用不再局限于教学, 教师除了教学职责之外, 现在还必须与社区的其他教育力量合作, 在为年轻人作好进入社区生活、家庭生活、生活活动等方面的准备, 承担更多的责任。教师应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以指导和帮助学生及其家长, 并组织学生闲暇时间的活动。

(3) 作为专业人员和公民, 作为发展与变化的执行人, 作为被给予了可能性来实践其作用的执行人, 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在社区中居于有影响的重要地位。

(4) 必须认识到, 学校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 (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成为了更活跃的合作者) , 依赖于教师同他们的同事, 同其他可能的合作者之间的新型关系的发展, 依赖于教师同学生的家长, 同与教育过程有关的社区其他人之间的新型关系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向国际教育局提供的报告中提及教师角色发展的一般趋势为:“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 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着重组织学生的学习, 并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新的知识资源;注重学习的个性化, 改进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 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与课外活动。”

综合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新课程的发展要求, 今天的语文教师的角色也应产生较大的转换。

一.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 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淘汰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 在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的同时,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不是以灌输为主, 而是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 建构知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 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注重学生建立健康的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是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当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应遵循“不干涉”的原则。所谓的“不干涉”, 指的是不给学生增添心理压力, 不去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然而, 教师应当做一名促进者, 以“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积极地旁观, 指的是学生在自主活动时, 教师并不直接参与或干预学生的自主活动, 但教师并不是清闲的, 教师要积极地听, 积极地看, 要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如何指导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 教师要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愉悦感, 这样, 学生的学习更加投入, 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课堂学习更加生气盎然。我市的活动单教学模式就是继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最好尝试, 而我们有的教师不是积极参与改革, 认真总结, 而是怪话连篇, 消极应付。备课只到网上搜集备课的指导意见, 就直接作为活动单印发给学生, 课堂上又是任意让学生发挥, 甚至没有教师的一句话, 没有自己的一点见解, 还津津自喜地认为这样的课好上, 谁都能上。是呀, 消极的和尴尬的旁观者不是活动单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有的甚至消极抵抗, 见有人来检查, 才慌忙发放活动单来应付, 否则, 还是老调重弹, 这就是没有做好角色的转换, 甚至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品质。

二.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 存在着以下四重主要信息交流的方式: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 教师施教, 学生受教;以对话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 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问, 学生答;以讨论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 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 一般是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 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 显而易见, 后两种交流方式优于前两种方式, 尤其是第四种交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 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 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及时地加以沟通与联系, 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信息交流网络。第二, 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 达到共同提高。第三, 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 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 组成网络, 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第四, 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 转而以一名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参与课堂讨论。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 并不存在谁为谁的利益关系, 也没有谁主谁次的权力不均衡。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应, 师生关系的升华———由师生之间的事际关系上升到人际关系, 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工作作风和其人格品质, 取决于师生彼此之间的信赖, “信赖在多大程度上不可避免, 也就在多大程度上不可否认, 只有当人们不能获得自己所依赖的东西时, 就会倾向于去信赖;而在人们能支配事物的地方, 大概就不会有人去赞同一种总是需要冒险的信赖关系, 而是更喜欢保障自身, 所以人们总力争以支配代替信赖。然而, 一个人想支配另一个人的那种人际关系必然走向终结, 只有作为信赖关系, 只有尊重同类的不可支配的人格, 人际关系才能够存在。”这种关系的质的飞跃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都保持积极的情绪:教师由此对其职业生活充满热情, 并对学生富有同情心和宽容、谅解的情怀;而学生则变得思路灵活, 思维敏捷, 从而提高了创造性和增强了智力效应。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 (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 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 (包括行为) 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 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 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 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然而, 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 却忽略了情感过程, 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3+2”角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篇8

近年来, 我校秉持“以质量为中心,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坚持规模扩张与内涵提升、特色发展与品牌塑造并重并举, 一流的人才质量换来学校的快速发展。2007年以来的7年时间里, 我校教职工由150人增加到600人, 在校生由1000人发展到12000人, 一跃成为武陵山区办学规模最大的中职学校, 渝东南地区唯一一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学校。学校牵头组建的武陵山职教集团, 吸引了湘鄂渝黔四省市54所职业院校, 132家生产企业深度参与。

学校的快速发展靠人才质量, 提高人才质量离靠德育创新。从2007年起, 我校全面引入企业文化, 启动“3+2”角色德育改革项目, 以制度建设和文化活动张扬角色观念, 遵守角色规范, 强化角色意识。学校每一位教职工都能认真履行“三种角色”责任, 是老师, 像家长, 更像朋友;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明显的“双重身份”, 是学生, 更像企业员工。

“3+2”角色德育实践有效整合了学校德育与企业文化、家庭教育、社区环境等多种德育要素, 聚合了德育资源, 丰富了德育载体和德育内容, 创新了德育途径, 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实施7年来, 逾万人的学校就像一个亲情浓浓的大家庭, 师生和谐相处, 校园秩序井然。山里的孩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获得了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个个有梦, 人人寻梦, 敢于圆梦。

第二部分典型经验

学校德育关键在人, 人的作用关键在角色定位。组织管理学将角色定位视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环境中, 个体或群体的角色意识、角色能力和角色责任, 是事业兴衰的关键。

我校学生全部来自武陵山区, 男生超过87%, 少数民族学生超过93%, 单亲家庭孩子多, 留守学生比例高, 心理创伤较深。为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提出了“亲情教育”理念, 视学生为儿女, 让他们在情爱丰盈的校园里, 实现幸福的人生目标。

教师“三种角色”:都把学生当亲人

2007年以来, 我校坚持“人人育德、处处育德”, 建立了教职工“老师+家长+朋友”三重身份制度, 出台了教职工角色评价制度、奖惩制度、履职报告制度, 分专业进行结对帮扶, 明确帮扶内容, 落实帮扶责任。要求每一位教职工既做学生的老师, 还要做学生的家长和朋友, 用真情唤醒学生, 用亲情温暖学生, 用友情点燃学生。教育不是牺牲, 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 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手段, 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一) 履行教师天职, 做学生身心发展引路人

为山区学生架设一条通向成功的绿色通道, 让他们的幸福人生从这里开始, 实现“培养一个孩子, 致富一个家庭, 造福一方百姓”的教育理想是全校教职工的共同目标。学校坚持德育工作与育人目标结合, 与专业文化结合, 与企业文化结合, 与岗位能力结合。将教育作为一项充满爱的事业, 引导学生厉行正道、立身精业。让学生在美丽的校园环境里, 乐享一流的办学条件, 职业素养和心智水平得到全面发展, 成为受社会欢迎, 企业青睐的“金色蓝领”。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适合山区中职学生特点的“3444”育人目标, 即:三礼 (礼貌、礼仪、礼节) 、四爱 (爱自己、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 、四心 (感恩之心、施恩之心、敬畏之心、怜悯之心) 、四实 (做人平实, 拒浮华;待人唯实, 不欺瞒;学习务实, 求实效;做事踏实, 讲实干) 。

学生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内聚于心, 外显于形。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将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 提出了育德四项要求:一是制定细则, 编印的《学生守则》分教学、生活、公共区域, 共300余条, 涵盖了学生日常行为诸方面;二是重视细节, 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 及时发现解决;三是随处细心, 实行导师制, 责任制, 实行动态跟踪帮扶;四是工作细化, 针对不同行业文化和岗位要求、分专业细化人才标准, 制定行为规范。

(二) 扮演父母角色, 做学生人生之路护航人

从学生走进学校大门第一天起, 学校就自觉履行监护人的义务, 提出了“人人是代理家长, 学校是放心学校”的办学理念, 建立了《代理家长制度》、《教师家访制度》、《关爱留守学生制度》, 成立了代理家长指导委员会, 开展了争当学生代理家长的活动。遴选有爱心、负责任的老师与学生结对, 每位老师至少联系20名学生, 在校期间承担家长义务, 严管挚爱。代理家长关心学生思想进步, 关注行为表现, 过问学习收获, 负责衣食住行。进行家访工作。未入选代理家长的老师, 也要联系2-5名留守学生, 照顾他们的生活。

代理家长经常与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困难学生做到了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代理家长们长期住在学生寝室, 吃学生食堂, 全程监护学生, 时时嘘寒问暖, 处处关心关爱。他们的忘我付出, 经常让学生感动得流泪。代理家长制让学生与老师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每逢年底, 不少学生愿意和代理家长一起过年, 或邀请代理家长去他们家过年。许多学生毕业后, 每年都会返校看望他们的老师, 感谢学校的培育之恩。

(三) 走进学生内心, 做学生日常生活贴心人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德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朋友关系, 最好的老师是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 与学生交朋友的人。由于我校留守学生占比较大, 缺少关爱, 内心相对封闭孤僻。学生的成长需要更多的老师走进他们内心, 和他们交朋友。为此, 学校要求每一个教职工都要主动和学生交朋友。一要充盈爱心, 用情感化。学校将爱心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倡导教师做爱心如莲的人。将对学生的无私的爱, 全部融入对学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提醒、一句叮咛、一声问候、一声鼓励当中, 用浓浓爱心去改变学生。二要换景体验, 用智开启。学校要求老师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和交友情况, 将自己置身于相同情景中, 在体验中找到应对办法, 再通过和学生一起参加公益活动, 一起吃饭拉家常, 一起看球赛时, 用不经意的方式和学生沟通交流。三要走进圈子, 寻找共鸣。现在的学生喜欢用一些网络俗语、地方俚语。和学生交朋友, 就要了解他们的喜乐和他们熟悉的风土人情。和学生有了共鸣, 才能自然地融合他们的圈子。

为了掌握教职工和学生交朋友的情况, 学校每学期末都要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让学生勾选哪些老师是他们的朋友, 哪些老师是他们离不开的好朋友。在最近的一次评选中, 有527和276名教职工被学生选为“朋友”、“好朋友”, 分别占总数的87%和46%。

学生“双重身份”:三年影响一生

我校学生都来自大山深处, 毕业后将进入现代企业, 中职学校是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站。学校的责任在于帮助他们完成人生过渡, 破茧蝶变, 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自信自强的现代产业工人。

在合作企业的协助下, 我们在校内探索建立企业模拟情景, 引入企业文化, 比照企业员工, 对学生进行两种身份管理, 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缩短其适应社会的周期, 三年学习, 学生将终生受益。

(一) 身份管理, 亦真亦幻

从学生进校第一天起, 我们就明确了他们的身份:既是学生, 又是企业员工。根据山区学生的特点, 我校提出了“文明规范+团结协作+敬业忠诚+一技之长”的成才目标, 用双重身份对学生进行管理。一是参照企业文化, 对教学区域、实训中心、生活区域、公共区域进行环境改造。分专业组建公司、车间和班组, 形成企业组织架构, 张贴企业标识, 虚拟企业场景, 让学生在学校就能获得企业的真实体验。二是按照合作企业的相关规定, 对学生实行虚拟员工管理, 并按月发放虚拟工资。虚拟工资虽然不能花销, 学生却非常珍惜, 他们把虚拟工资看作是人生进步的证明书, 是适应企业的通行证。

(二) 校企携手, 合作育人

学校比邻黔江区舟白、正阳两个工业园区, 就近组合的空间关系方便学校和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在企业的参与下, 学校对实训中心进行改造, 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共育、人员互聘、多元投入、教学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协作等方面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学校和园区企业共同探索学生和员工工学交替, 生产任务少时, 企业就组织员工到学校培训;生产任务重时, 学校就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技能大赛现场, 总有企业员工和学生同台竞技;文体活动, 也能看到学生和企业员工同台歌舞。全方位、多形式的校企合作, 让学生获得了企业生活经历, 角色意识得到强化。

(三) 量化考核, 星级评价

我们借鉴企业考核制度,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考核, 组建评价团队, 建立学生学业评价模型, 构建以考核学生身心发展为重点,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4231能力发展”学业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师评、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 形成的评价结果, 将同时用于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评选企业“星级员工”、“星级管理员”。“星级员工”与三好学生, “星级管理员”与优秀学生干部一样, 由学校制作成展板, 在校内公开表彰。

辛勤的耕耘总能换来丰硕的成果。自实行“3+2”角色德育以来, 学校已连续7届毕业生“双证”获得率100%, 用人单位反馈满意率100%, 黔江民族技工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品牌。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新中国成立60年重庆教育功勋创新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

第三部分成果展示

(一) 办学水平得到广泛认可, 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复兴中华, 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示范学校、重庆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重庆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等, 学校分别于2009年、2012年在全国、重庆市职教工作会上, 就教师“三重身份”、“双重身份”学生管理模式作经验交流发言, 得到参会领导和职业院校的充分肯定。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学校, 影响力辐射武陵山地区, 成为众多学子倾心向往的校园, 成为培养优秀学子的摇篮, 与十几所大中专学校和众多知名企业结为战略发展伙伴。

(二) 教师工作激情持续高涨, 育人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涌现出了一批教学骨干, 国家级优秀教师1名, 市级骨干教师11名, 区级骨干教师62名, 优秀教育工作者16名, 各级优秀班主任58名。2013年11月教师付晓涛到巴西参加巴西中国月《祈福武陵山---云上太阳》中巴文化交流活动。

(三) 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毕业生得到广泛认可

农村教育管理者的角色探讨 篇9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 特别是互联网在农村的不断普及, 使得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农村迅速传播, 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日趋强烈, 农村教育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尽管农村教育受到网络信息的冲击, 但是农村教育现状依然落后, 主要表现为教师资源紧缺、办学经费不足、教学条件落后、师资水平层次不齐等。在农村教育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下 , 面对落后的现状, 农村教育管理者将扮演复杂的、多样的角色, 并且面临着时代的考验。

2 学校思想引领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管理者对学校的领导, 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1], 这个思想归根结底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只有明确了思想和理念, 才能把教师团结起来, 向着目标迈进。在现阶段不断变革的背景下, 农村教育管理者要成为学校思想的引领者, 必须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不断学习, 为广大师生树立榜样, 引领广大师生努力实现教育目标。

2.1 人格魅力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 必须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于农村教育管理来说, 人格魅力首先体现为具有深邃的思想[2]。这种思想来源于长期教育工作的总结, 来源于孜孜不倦的探索。只有经过反复的总结、思考与探索, 才能意识到学校的问题所在, 才能找到科学的办学理念, 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 人格魅力体现在业务能力。目前农村学校,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 教师待遇低, 教师资源相当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育管理者既是学校的管理者, 也是学校的普通教师。农村教育管理者既要对接好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 又要管理好学校的事务, 还要给学生们上好课。只有自己以身作则, 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才能更好的管理学校其他教师。第三, 人格魅力体现在感召力。根据多年的农村教育工作经验, 由于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少, 教师资源紧缺, 教学资源匮乏, 所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 教师间也缺乏竞争。新来的年轻教师多数带有消极情绪, 工作热情不高。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迫切需要教育管理者的感召力, 团结学校的教师, 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2 不断学习

在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 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教师, 都在不断接受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3]。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会迅速的传播, 以至于影响着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如果学校的管理者不能及时学习和更新自己的认知, 势必会影响到教育管理者在学校的威信和管理能力。所以, 作为优秀的教育管理者, 应该不断的学习。不但要学习国家的教育方针, 还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成熟经验, 更要敢于向普通教师学习, 深入到教师队伍中, 特别是带有新思维的年轻教师, 认真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想法和观点。只有不断学习, 认真总结, 才能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

2.3 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 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是一面镜子, 是一面旗帜。在难于管理的农村基层学校, 树立一个榜样远比严厉制度效果好, 而这个榜样非教育管理者莫属。以榜样的力量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率先垂范, 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和激励教师。要树立好榜样, 必须从小事做起, 从教学做起。不能认为身为管理者就可以置身于制度之外, 凌驾于规则之上。教育管理者要带头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带头做好学校的教学工作, 处理好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处理好学校与当地其他部门的关系。

3 教育资源的协调者

在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 与其说教育管理者是学校的管理者, 还不如说教育管理者是教育资源的协调者。现如今的教育行政体系中, 协调者有如润滑剂, 只有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才能保证整个机构顺畅运作。在农村教育管理中, 管理者要协调上级管理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要协调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的关系, 要协调学校与社会周边的关系。只有全方位协调好关系, 才能最大化整合教育资源,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获得社会的认可。

3.1 协调学校与上级关系

教育管理部门作为上级领导机构直接管理学校, 如何协调学校与上级的关系, 是教育管理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政策、制度的时候考虑的是普适情况, 而学校在落实政策、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并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和沟通。既要保证上级政策、制度的落实, 又要顾全学校的利益。

3.2 协调学校与教师关系

农村基层的教育环境落后, 生活条件艰苦, 教师待遇低, 教学资源匮乏, 许多年轻教师初到工作岗位感到失望, 工作热情不高, 情绪消极, 甚至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 农村教育管理者要谨慎协调学校与教师的关系, 对教师的生活状况以及情感需求多关心, 促进教师对学校的信赖感。另外还要关心教师的个人发展, 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探索和求知, 力求在学校教育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同时实现教师个人价值。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实现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和谐。

协调教师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虽然素质教育在不断推进, 但是目前统考分数依然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因此分数依旧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们最关心的。为了让学生们获得理想的分数, 各学科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有限时间, 这样教师间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关系, 长期发展下去便会影响教师间的和睦, 降低学校的凝聚力。因此,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要时刻警惕学校的内部矛盾, 及时化解矛盾, 消除误解和分歧。

3.3 协调学校和社会周边的关系

现如今教育越来越受重视, 即便是农村的教育情况也备受关注, 所以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周边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生活娱乐场所日趋增多。学校附近的娱乐场所比如游戏厅、网吧、电玩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根据情况和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和沟通,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农村学校由于办学经费的紧缺、教学资源匮乏、校舍陈旧, 教育管理者一方面要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沟通, 另一方面要与当地政府或企业等进行沟通, 努力为学生建立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让社会关注学生们的成长。

4 教育实践先锋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农村教育管理者的行政业务日益繁杂, 逐渐淡化了教学业务。而且有的管理者认为, 管理者作为领导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领导就应该少代课。这种官僚式的思想在飞速革新的今天要坚决摒弃。教育管理者不但是学校思想的引领者, 而且是学校的行政领导者, 更是教学实践的先行者[4]。教育管理者只有深入教学工作一线, 走进课堂, 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调研、分析, 才能对学校的

办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有科学的概念, 才能积极推广更加成功的教学经验。所以, 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必须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是教育实践的先锋。

5 结束语

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 先进教育、管理理念的传播, 依然落后的农村教育现状, 导致了农村教育管理者要扮演更加复杂的、多样的角色。这些角色对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农村教育管理者成为农村教育办的“好”与“差”的关键。在新形势下农村教育管理者重点扮演着学校思想引领者、教育资源协调者和教育实践先锋三大角色。只有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才能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尽管农村教育现状较为落后, 但是新时代下的农村教育也正在与时俱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农村教育管理者需要扮演复杂的、多样的角色, 如何快速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充分扮演好多样化的角色, 是农村教育管理者面临的严峻考验。现结合多年农村教育管理工作经验, 展开对农村教育管理者角色的探讨。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管理,角色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 2007 (04) :1-4.

[2]魏惠琴.校长人格魅力与学校管理[J].考试周刊, 2008 (41) :27-28.

[3]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03) :86-99.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篇10

一家长应该是孩子的老师

有人说: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可见, 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早、最深的人, 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

孩子从生下来就在父母的怀抱里成长, 父母不仅给子女以生理基因优势的遗传, 而且给其以人格品质的塑造。从混沌初开的孩童到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成人, 这个成长历程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必须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

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 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 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口实”。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 又可以学到缺点。在孩子面前, 父母从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 都没有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 父母就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要求孩子积极进取、勇敢拼搏, 父母也要率先示范。只有这样, 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家长应该是孩子的朋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他们是孩子最亲的人, 但不表明父母就一定是孩子最贴心、最亲近的人。要使自己成为子女的贴心人, 仅凭自己是他们的父母这一点是不够的, 爸爸、妈妈和子女要像朋友一样在一起生活。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母亲是儿童最好的老师, 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这说明了母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多么重要。父母虽然不是学校的老师, 但具有父母和教师双重角色, 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学校教师的作用。朋友的影响力是父母的影响所不能替代的, 在很多情况下, 孩子更希望父母是自己的朋友, 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想把自己的心事与人倾诉, 希望父母像自己的朋友一样可以倾诉。父母都是过来人, 在很多事情、方面知道的肯定比孩子多, 所以要随时给予孩子教育和引导, 通过自己的人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尊重孩子的自主发展, 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在孩子的周记中我有深刻的体会, 现在每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把它嫁接在孩子身上, 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 考虑孩子的想法与喜好等就无节制地帮他们报一系列的培训班、特长班, 剥夺了他们周末和学习之余玩的权利。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 这是毋庸置疑的, 您是否可以照顾一下孩子的感受与意愿, “蹲下来”与他沟通, 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找到适合他发展与他感兴趣的学习项目, 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您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就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您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就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赏识, 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真正沟通;您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就要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营造平等自由宽容的交流气氛。父母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 促进双方的了解, 这样才能让孩子信任父母, 接受父母的教育, 保证其健康成长。

三家长应该是孩子的学生

传统的家庭教育都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应该向家长学习, 如果说让家长向孩子学习, 那家长样肯定会认为是无稽之谈、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但现在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前了, 新事物、新科技层出不穷, 父母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 在一定的程度上, 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 甚至孩子凭借思想灵活、反应快的优势, 更易于接受新事物。所以父母要不断更新观念, 有必要向孩子学习, 如电脑方面的知识, 有很多父母在这一方面就很欠缺, 完全可以请教孩子;孩子上小学了, 晚上孩子做完作业, 你也可以让孩子当回“小老师”, 父母则当起小学生, 让孩子把今天老师教授的知识教一遍, 孩子甭提会有多高兴呢。这样不仅巩固了孩子所学的知识, 还可以促进亲子沟通等。记得我两年前教一年级时班里的杜×同学就当了他爸爸的“老师”, 一天上课前他兴冲冲地跑过来笑嘻嘻地对我说:“孙老师, 告诉你一个好笑的事情, 我爸爸, 竟然连拼音都不会呢, 特别是翘舌音和后鼻音, 发音一点都不准确。现在我每天都有一个任务:教我老爸拼音, 每天也可以像老师一样, 有学生跟我读书了, 还可帮他纠正呢。这段时间每天八点钟, 就是我当‘小老师’的时间了, 所以我上课得学好, 不然回去就不知道怎么教了。”听到孩子说了那么多, 看着他那个自豪的样子, 别提有多乐意做这件事情了, 静下心来觉得他的父亲是一位肯动脑筋的家长, 情不自禁地对他的教育方法竖起大拇指。除了这个事例外, 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都可以这样做, 向孩子学习, 会使大人变得更年轻, 仿佛回到儿童时代;向孩子学习, 能使孩子变得更自信, 能做父母的老师, 他们像学生一样听自己的, 这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向孩子学习, 还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父母放下架子向孩子学习, 与孩子平等相处, 孩子受到大人的尊重, 反过来会更尊重大人。这样, 家庭气氛会更和谐, 生活会变得更幸福美满。

由此可见,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成功的家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不但是孩子的好老师, 还应是孩子的好朋友, 更应是孩子的好学生。

摘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有人说过, 人的一生有三大幸事:小时候有个好的家庭, 读书时遇到个好老师, 参加工作有个好领导。由此可见, 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成果产业化下一篇:农村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