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的动画教育

2024-05-20

数字时代下的动画教育(精选九篇)

数字时代下的动画教育 篇1

动画发展到如今, 就是本世纪, 动画进入黄金时代。当动画电影开始对动态的三维空间与微妙的表演有所要求时, 新媒体开始争取并发挥它的威力。当动画电影开始对动态的三维空间与微妙的表演有所要求的时候, 就让这种新媒体开始争取并发挥着它的威力。经过早期角色动画大师所发展而来的知识和技术造就了电脑动画今天的成功。例如, 约翰?拉斯特的例子, 他成功的将平面动画特色转换到三维电脑动画中去, 他的创举应该会鼓舞更多的人做出同样的决定。越来越多富有经验并具有才气的平面动画家在动画业界发挥所长。

一、电脑动画 (Computer Animation)

电脑动画 (Computer Animation) 是目前艺术媒体中发展最快速的, 它提供给了艺术家崭新的表现空间, 同时也表示某些艺术表现将会逐渐被取代及淘汰。电脑工业带来了“数字化”的潮流袭卷了整个艺术的表现方式。不管我们喜欢与否?你我正活在数字时代中。谈论到电脑动画史, 它是一部现代史, 并且其最重要的里程碑随着时代的演出越来越多, 甚至无可计数, 你我正在这部“历史”当中。

正因为如此, 我们教育工作者把当代数字科技的运用与基本绘画和动画技法教学这两者相结合, 这才是培养年轻一代动画者的最好方式。

那么如何实施才较为合理呢?主张在光芒闪烁的尖端设备面前, 应该带领学生以更丰富的方式去探寻它们的出现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学生从未通过绘画这一绝佳途径去学习基本的角色运动原理, 而是直接跳到了数字动画, 学生们试图去用软件来弥补基本功的薄弱, 那么就会受限于动作的设计制作。会制作那些简单僵硬的虚拟木偶, 它们动起来的样子更像是机器部件, 而不是富有生命感的角色。

生产软件的软件公司每年都会大力宣传的它们的软件产品, 声称对它们的软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 会让用户制作的动画更生动更真实可信。比如:特殊毛发的渲染;火焰效果的层级运算;以及烟雾特效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会给学生们以一种误导, 让学生们认为扎实的基本功底也许不是那么重要。可实际上学生要真的去尝试去构建一部玄机重重的抽象动画, 实际制作时却只能用来自软件工具栏中最基本的几何体 (球体, 立方体和圆柱) 来制作自己的角色, 这个结果应该不会令人满意。所以, 我们要面对这个新的动画体系, 去引导学生们的求知激情, 让他们学会在各个领域里尽可能的使用各种办法去寻求答案。学习如何用各种独特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因为这有时会比数字工具轻巧的去解决它们更具有意义。

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 帮助他们在他们的动画生涯中成长?在我们的课堂上, 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伟大的动画艺术作品:例如《高飞狗》, 《Wile Coyote》, 《三个和尚》, 《小蝌蚪找妈妈》等, 这些作品同我们的心灵一样充满着爱。学生们可以学习制作陶土模型和写生绘画课程, 去真正感受和描绘人类的动作姿态, 或自然界的各种动物, 然后从他们自己的大脑想象的画面中获得丰富给养。之后, 学生们可能会开始用铅笔、蜡笔、墨水、黏土、竹子等等一切可以使用的东西去创作角色, 只要他们从这些材料中获得了灵感。当他们完成了第一部短小的作品后, 学生们会为之而自豪。这时候, 他们可以开始尝试转向二维或三维数字技术方面。在这样的方式下, 一些做出了选择的学生们, 就会确定自己有能力在动画领域里的学习和研究,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发获得更深层的理论知识。因为任何职业的更高阶段都包含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的需求, 这些内容是学生们单靠课堂所学还不能获得的,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们做好以后概念性层层深入学习的准备。单纯做一个掌握技艺的技术人员是很难谋求更大发展的。学生们需要让自己对鼠标的熟悉程度大于同样身为鼠类的“米奇”, 并去探索多种的数字技艺。

二、动画教育

动画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辅导学生既从艺术创造、思维想象方面发展, 同时提高以技术手段去开拓性解决困难的能力。好的方法是给学生们大量的机会, 然后去鼓励他们, 鼓励他们激发自身的全部潜能, 挑战冒险, 因为在学校这样一个大环境里, 学生们处于一个相对比较放松和自由的环境, 走上社会后他们将需要考虑实验和挑战索要面对的责任和后果。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站稳立场去抵抗数字时代的压力, 教授学生传承浪漫与传统的真正的艺术, 迎接属于他们的精彩生活和艺术创作。

在动画制作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动画辅之以网络, 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 于是一片新的天空被打开了。现在网络和视讯的发达开启了网络动画的新平台和市场, 无需太大的人工与小成本的动画也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与市场。

由于电脑动画制作技术的兴起, 世界范围的动画片形式从集中劳动力的二维动画急速转换成以高技术和大资本为特征的三维动画, 涌现出了一批像:皮克斯, 蓝天工作室这样著名的动画制作团体, 以至于像迪斯尼这样的动画大鳄都有点相形见绌。当三维动画制作团队在传统的动画播出领域欲破冰而出之时, Flash已经在新兴媒体网络乃至手机上掀起了个人动画的狂潮。这些动画需要参与的制作人员少量, 而创意层却出不穷, 令人暇目。这些Flash既可以为电视动画提供素材和市场反应的参考, 也可以直接放在电视上播出。有更多的公司开始专为手机, 网络制作动画短片。

三、网络动画

网络动画是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的, 现已成为网络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 互联网的使用者主要是年轻人, 而年轻人也正是动画的主要目标受众群, 这种天然的契合使网络动画发展快速。网络动画具有文件小, 传输速度快, 在网络带宽限制的情况下, 可以实现快速地播放和下载。任何人只要具备一定的网络使用技能, 就可以通过网络浏览、下载甚至发布动漫作品。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电脑操作将动画作品直接发布在互联网上, 目前这一比例在全世界的动画播映中占据了60%的大份额。

网络动画还具有互动性。广大动画爱好者不仅可以在网络上随意点播自己所喜欢的节目, 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通过鼠标、键盘灯对节目的放映进程进行暂停、前进、后退等控制, 使动画脱离了时间轴的束缚, 甚至可以实现从不同的地方开始, 不同的地方产生分支并导致不同的结局。另外, 受众还可以发布对节目的看法, 上传自己的作品。数字时代下的观众对于动画节目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从动画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 信息的传播实现了双向流动。

现在, 随着3G手机的到来, 以及流媒体技术的成熟, 流媒体又将是动画的又一个极佳的输出平台和渠道。因此产生了新媒体动画这个概念。它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 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动画形式。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生理、心理全方位综合效应的新媒体动画作品。新媒体动漫题材涵盖广, 风格多样, 受到大量年轻人的喜爱。这是因为在制作上动画可以简化人物和场景, 但动作仍可以保持复杂来吸引观众。并适合手机的小屏幕播出。由于动画容量极小, 也适合手机的存储和网络传输。由此可以预示手机的流媒体输出, 将是一个极大的市场。

从笔尖到鼠标、从纸张到软件、从平面到立体、从胶片到网络, 计算机的介入是动画发展史上的一大变革。数字动画从制作流程、镜头运动、角色场景的绘制到传播模式、传输媒体都与传统动画有很大区别, 并逐渐发展出了区别于手绘动画的艺术特色。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 可以大致了解动画发展的新趋势。在创作过程中, 我们应当适当的借鉴传统动画的绘画风格, 继承传统动画注重情节、角色塑造的优良传统, 适应网络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使数字动画艺术逐步走向成熟。

数字时代动画艺术的“变相”之美 篇2

关键词:数字时代 动画艺术 变相之美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050-02

动画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大潮中受到了极为显著的冲击,不仅为动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其艺术性形成了明显的制约,在许多方面为动画艺术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境。目前数字技术与理论的研究仍然在持续提升,推动着我国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不能将数字技术与动画产业的发展提升结合起来,必然无法促进动画艺术的长远发展,甚至会对动画创作的艺术性形成负面影响。一数字时代为动画艺术传播带来的机遇

(一)日渐丰富的动画创作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于世界来说可谓一个极大的变革性事物,由于数字技术与视听媒介密切作用很快就席卷了动画界,并对动画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动画艺术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法,所以就为动画创作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使动画创作者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创作力、想象力,开发出更多的动画产品。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动画创作的日渐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字技术的支持使动画的创作能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传统技术制约下无法作为动画创作主体的事物因数字技术的支持,能够作为很好的创作主体,使得动画创作的选择范围更大。数字时代之间的动画创作不仅有着创作主体的限制,同时从专业性的创作硬件设备投入上看就足以使许多有创作意向与梦想者望而却步,而数字技术将动画创作变得更加程序化,仅仅依靠计算机讲述及专业的软件操作即可完成基本的动画创作。

其次,从动画创作的风格取向上也具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可选空间。数字技术自从开始用于动画创作中以来,一直在不断得到进一步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操作难度的不断下降,都为动画创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同时动画制作水平及画面效果的不断优化,使许多原本需要复杂技术性操作才能实现的动画风格或者效果都能够在简单的数字技术操作下实现,所以极大地丰富了动画创作的风格。

最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动画艺术与其他传媒形式的融合得到了不断的开发、应用,为动画发展提供了多元途径。在多元动画开发及应用途径的背景下,动画创作的空间更为宽广动画艺术形式更加丰富。

(二)日益顺畅的动画传播

动画传播在数字时代不仅从传播方式上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传播力度也得到了明显的加大,这对于动画产业的发展及动画传播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在动画艺术的传播过程中曾经面临过一次严峻的低谷时期,造成这种低谷发展状态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动画的定位出现了问题,使许多人产生了对动画艺术价值的怀疑态度,对动画传播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随着后来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数字化技术为动画传播提供的更多机遇,动画产业目前的发展模式日渐成熟,为动画艺术的价值体现和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有利环境。

首先,数字时代动画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传统媒体形式之外更多的数字媒介形式为动画的传播提供了适合的渠道,诸如网络、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的产品为动画艺术传播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网络发达的环境下,基于数字技术的动画产品更是受到了多元化的广泛传播。

其次,数字时代使动画传播力度得到加强。在传统动画传播形式中其传播力度的主要控制者是电视、电影媒体传播形式,对于动画受众来说受客观影响比较明显,而数字时代不仅使动画传播渠道增加,同时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传播力度也得到了明显的加强,能够依赖于较高的观众主观性来实现动画的传播效果。

(三)不断加深的动画接受程度

数字时代带来的社会变革是多方面的,随着动画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宽,人们与动画的接触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各种国内、国外优秀动画作品得到了良好的传播,使人们有了与动画密切接触的机会,同时也加深了对动画艺术的理解,所以说从整体来看,因数字时代变革所引发的动画艺术改变也表现接受程度的不断加深上。首先,当人们在更多的途径与方式中接触动画作品时使整体的受众群体数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动画对人们的影响更加深刻;其次,随着多元化动画作品被不断开发与创作,动画艺术已经跳出了儿童卡通艺术的约束,成为一种文化内涵更加深刻、受众群体更加多元的综合性艺术类型,根据其应用方式的不同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因此也有了更多的艺术发展成果,并且得到了更多人群的接受和理解。

二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动画艺术“变相”美之表现

(一)虚拟美学突出

虚拟美学是当前数字化时代中动画变相之美的重要表现,自数字技术被用于动画艺术以来就以其高度先进的技术征服了许多动画创作者,许多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情景、事物、影像等都能够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并制作为动画作品。由于数字创作动画成本更低,能够达到创作者预期的效果,同时还能够使很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操作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实现,这就为动画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而对于这些虚拟创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也形成了当前动画作品中虚拟化现象严重的问题,通过虚拟数字技术创作出来的动画形象、背景等加重了动画作品的虚拟美学特点。endprint

(二)动画情感表达“罐装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强大,为动画创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控制手段,许多动画人物或表演行为都能够通过软件系统功能实现,任何一个细节都不需要创作者、画师直接参与,仅仅是对电脑发出指令,就可以完成对动画表演、人物表情等“罐装化”操作。这种“罐装化”明显的表现—方面体现在角色创作上,另—方面体现在风格创作上。首先,基于数字技术创作的动画作品完全脱离了对演员的依赖,一个专业的动画创作者就能够通过软件操作独立完成角色的动作、表情等生成过程,这些目的只通过罐装化的电脑操作即可完成。其次,数字动画创作中的表演全过程以及其风格、效果都是由即成程序、数据组成的,任何一部分都能够被自由读取、修改,动画风格的变化仅仅是由于电脑操作时的软件参数输入差别形成的,这就是明显的电脑“罐装化”动画情感表达。

(三)动画艺术生活化

动画艺术的最初创作初衷是充满着各种想象、与生活脱离的思想的集合,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体验。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动画创作的生活化表现日益显著,这是由于数字技术的操作将更多的生活化元素加入动画创作中,使其表现出明显的艺术生活化。数字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不仅是对生活的影响,也将更多时代特点的事物加入动画艺术创作中,而且在动画产业化发展的环境下其生活化需求也得到了不断加强,更促进了数字技术对动画创作生活化的支撑,使动画与生活的关联日益密切。

三 数字时代动画艺术发展趋势

(一)奇观化

数字时代对动画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动画美学上因数字化技术造成的影响在许多方丽决定着动画作品的美学风格和特点。受数字技术影响,当前时代的动画艺术未来将会产生更加鲜明的“奇观化”发展。所谓奇观化就是指数字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满足所有动画创作欲望,一切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动画效果、情节,都能够以数字动画形式展现出来,更多地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奇观将会以数字动画得到实现。例如三维动画的产生使动画画面效果更具真实性、动画场景更具震撼力、视觉感受更加丰富和精彩,《玩具总动员》作为全球首部基于三维数字动画技术创作的动画作品,为观众所带来了绝对的视觉震撼。

(二)拟物化

传统动画艺术中具有着明显的拟人化特点,而受数字技术以及时代发展背景影响,目前的动画艺术已经日渐向着拟物化发展。传统的动画创作中由于创作对象与受众对象的特点,更多的童话故事、卡通角色被创作出来,这些创作素材中的角色几乎都将卡通人物赋予了A性特点,如迪斯尼角色中的唐老鸭是一个极爱发脾气的小动物,但由于创作者对其赋予的人性特点,使人们感觉它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动画人物彤象。但目前的数字时代动画作品从创作主题上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创作中对人性的关注逐渐减少,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却逐渐增加,由于人类社会发展对环境、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时代的发展主题,因此未来基于数字技术的动画创作也更加偏向于物质化、拟物化的现实。如《机器人总动员》,虽然情节的主要推动是以瓦力追求美好爱情为主线,但其中对人类行为带来的地球污染物化现象,用几近残酷的画面展现出来,体现了对人类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反思。

(三)融合化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动画艺术创作的新飞跃,3D技术的普及使3D动画成为当前的主流,多种数字技术的应用将动画创作元素变得更加多元化,并且呈现出融合化的发展趋势。例如实景与动画的融合、照片与动画的融合、平面设计技术与动画的融合等,这些融合都是在数字动画技术条件下实现的,最终完成多种技术手段与数字动画创作的融合,使动画作品的表现力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另外动画与传统艺术的结合也成为当前数字动画创作的方向之一,如我国的戏曲艺术与动画的结合。

四 数字时代动画“变相”之美遭遇的负面效应

数字时代为动画艺术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良好的发展机遇,使许多动画创作形式得到充分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高水平和多元化的动画作品与视觉体验,然而拥有诸多创作推动力的同时,动画艺术美学的发展也受到了数字时代的负面影响,使动画变相之美面临不利的发展环境,要实现动画艺术美学的健康发展明确这些负面效应,并在动画创作中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动画美学的积极影响,才能实现动画艺术美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动画产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首先,数字动画对技术性依赖更加明显,这就会制约动画创作对艺术性的坚持,过多的数字化动画语言将会影响动画艺术美学功能的发挥;其次,数字动画形式将许多动画“罐装化”,使其丧失了一定的动画意韵;再次,受数字动画冲击,传统动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数字动画创作中传统图像绘制方法的抛弃;最后,数字技术对动画艺术变相之美不断吞噬,将更多具有真实性特点的影像呈现在动画中,使其“变相之美”的本性不断迷失。

结束语

数字时代下的动画艺术 篇3

一、数字时代的动画变革

数字动画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计算机应用技术。它在历史中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声道到立体声的改变, 我们伴随着生活信息化的改化和视觉化的发展, 数码技术的应用正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数字化的手段已经占据了动画作品的大部分制作中, 从前期、中期、后期全部可以用电脑完成, 动画制作已进入到无纸时代了, 这也节约了制作的成本。传统动画制作经常会受到材料与各类因素的限制, 但随着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便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再次的进行展现。

例如在大部分动画作品中表现远古时代场景, 单纯布景就需要耗费一定数量的成本资金, 而数字技术便可以进行合理设计, 令一切如梦幻般的场景清晰呈现在观众面前。首先制作人员通过电脑软件建立一个虚拟空间, 并在虚拟空间中按动画的要求和意图建立起场景, 然后根据要求设制摄影机运动的参数, 最后生成直观的动画画面。数字动画技术能够把现实世界中平面图形用直观的方式显现出来, 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效果。例如迪斯尼公司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玩具总动员》《美女与野兽》《狮子王》都是采用了电脑结合的制作方法, 这也是目前动画制作最普遍的制作手段之一。从根本上说数字动画技术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拓展到动画制作领域的一门新兴技术, 艺术家们依靠数字技术的平台设计制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二、动画艺术和数字应用技术的关系

数字技术是一种计算机的表现方法, 比起传统的手绘表现方法来, 有快、精、准等特点, 并且效果很快就呈现出来了, 很直观, 只有精通数字应用技术软件的操作, 技巧熟练, 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意图。数字的应用并不能代替手绘设计的价值, 二者将并行存在。由于技术的发展迅速, 创作人员在进行创作时更加方便快捷, 而且作品的发布、宣传的渠道也更加广泛畅通。对有效地传达给观众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但对于创作者来说, 运用便捷的数字技术进行大批量的艺术品创作, 把这种带有灵感的创作演变为理性的生产活动, 但是将艺术创作完成依赖数字技术对创作的发展也有不足之处。长此以往, 必将使艺术作品更加机械化。我们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来结合数字技术一起打造优秀的动画作品, 必竟数字技术只是一种手段, 艺术是不能离开设计思维的, 要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 二者不可本末倒置。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外国一些先进的数码技术来促使我国数字动画艺术能够快速成熟起来。

三、数字时代下的转变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动画制作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改变。无论是从前期拍摄还是后期的剪辑制作方面都有着改变, 所以说数字技术在动画产业中的革命性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如何合理的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出更好更完美的作品, 这个是我们值得思考的。相对于以往传统的动画制作手段来说, 目前通过数字技术的特技制作, 创作人员可以将传统电影中经摄相机镜头拍摄记录的画面与场景完全用数字技术所代替, 影片的片段既可以是经过拍摄而获得的影像, 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合成得到与现实影像不同的特殊画面, 从而再经过数字技术任意的改变影像画面的关系和效果。当今有很多影片都是采用真实拍摄和虚拟影像相结合。同时一些软件的的特技也是一个强大的优势, 很多现在中实现不了的特技都可以运用软件展现。这样就给创作人员很大的空间。如电影《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学校就是采用了美工模型加数字合成达到了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又例如《指环王》系列的创作过程, 在前期就利用三维动画模拟出各场景动作, 使得影片达到了一定的视觉效果。又诸如《阿凡达》等优秀的数字电影作品也体现了数字技术在电影产业中所具有的种种优势。

四、数字时代下的反思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国外的电影产业已经探索出较为成熟的产业链, 相对于中国的数字电影创作模式还不能算作非常成熟, 虽然说近年来中国电影创作人员也不断尝试发展, 引进了不少先进的硬件软件设备和制作技术, 但是我国电影创作人员的创作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转变和提高。我认为, 数字电影创作人员的观念要改变, 从技术和创作理念两个方面提高数字电影创作者能力素质。一些创作人员有些是只懂技术但不懂艺术, 有些是自学创作者, 他们可以从网络上或者书本上学到技术上的东西, 但是却没有经过专业的理论学习, 所以在创作上就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的数字电影制作人员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所差距, 那么如果提高创作人员的水平是我们以后有待思考的。

摘要:数字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计算机应用技术。它使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声道到立体声的改变, 我们伴随着生活信息化的变化和视觉化的发展, 数字技术的应用正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数字化的手段已经占据了动画作品的大部分制作中, 从前期、中期、后期全部可以用电脑完成, 动画制作已进入到无纸时代了, 这也节约了制作的成本。传统动画制作经常会受到材料与各类因素的限制, 但随着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便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再次的进行展现。

数字时代下的动画教育 篇4

[关键词] 中国元素 民族文化 动画 数字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11

一、中国元素对中国动画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元素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不论在外部符号上还是内在精神上都深刻反映和传承中国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中国人聪慧、朴实、善良、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戏剧脸谱、门神年画、水墨书法、敦煌壁画、剪纸皮影、民间谚语等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以其民族性、独特性、地域性等鲜明特征,决定了中国的动画主体思想、表现形式、艺术风格以及角色塑造不会雷同与其他国家,而是独树一帜,有深厚的民族底蕴。

中国动画人对中国元素的提炼和发掘从未间断过。出现了一批在国际有影响力的作品,因为中国50到80年代的动画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东方神韵,被国际评论誉为“中国学派”。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提出“探索民族之风”的口号,动画片《骄傲的将军》,民族特色十足,人物脸谱化借鉴中国京剧的花脸和丑角造型,动画片《大闹天宫》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敦煌飞天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表演融入其中,法国报纸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尼斯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尼斯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它完全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1979年摄制的长篇动画《哪吒闹海》人物造型由画家张仃设计,收集了中国宫观、壁画的素材和营养,能看出永乐宫壁画中设色和线描的影子,以及“吴带当风”的感觉。中国动画片发展经历了70多年时间,产生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优秀作品。90年代以后以结合迅猛发展的数字新技术和本土文化融合为主题的动画创作规律研究,成为开创中国动画新局面的良好契机和开端。

二、数字时代中国元素在世界动画之林中的魅力

人类的每一次科学技术变革必然带来艺术的形式革新。有了电影技术才诞生了二维手绘动画,电脑三维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皮克斯和梦工厂这样的优秀电影工厂。有了网络技术产生了FLASH动画,以《功夫熊猫》为例,其造型是中国传统造像与西方现代意识的结合。把动物拟人化并赋予中国港台武侠文化的色彩,使经典与娱乐,西方精神与东方形态在动画形象上的结合再次成为成功的范例。借助中国文化神秘外壳体现美国精神,在外型上把一个个动物扮成中国古代侠客、隐士高人的角色,使得一个憨态可掬的四川熊猫形象征服了美国粉丝,也征服了世界观众。影片掺杂西方式的娱乐和搞笑幽默在全球引发“中国热”。中国动画工作者应从中吸收成功经验,不但要掌握过硬的现代化技术,更重要的是提炼中国文化的精髓,用现代人文意识和普世价值征服观众。

对传统元素的深层挖掘和吸收是重振中国动画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途径。国产数字动画短片《桃花源记》运用3D结合平面皮影、剪纸的方式融合工笔、水墨和装饰手法将陶渊明的代表作搬上了国际舞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荷》是由三维数字技术模拟水墨的动画短片,讲述夏日荷塘蜻蜓的故事,诗书画印的布局,营造了一个虚拟水墨世界,Flash动画《西湖醋鱼》运用简洁的动画漫画拼贴风格将中国古典建筑和服饰元素做了新的演绎,风趣幽默,老少咸宜,在法国昂西动画节大方异彩。《纤钎》是少见的民国题材作品,旗袍,美女,上海十里洋场犹在眼前。音乐动画集《中国梦幻曲》将中国古典名曲和动画形式结合,将中国的民族元素融汇其中,北方的亭台楼榭,南国的水村山屋,文人的梅兰竹菊,世俗的徽派建筑,贯穿在悠扬顿挫的丝竹管弦之间,俨然中国文化的群芳荟萃。结合三维,二维和后期处理技术,将动画和音乐的艺术性和科学的精密性高度进行融合,是中国音乐动画创作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卖猪》是根据贾平凹小说改编的动画,给动画注入了一股陕北粗狂彪悍的硬朗气息,将窑洞,布艺,说书,小吃和特定年代的口号行为以幽默调侃的方式表现出来,包揽了多项国际大奖,赢得了一致赞誉,是真正的中国独特地域文化的挖掘,可见中国文化的活力和魅力埋藏之深厚。以新技术为基础的表现手法是新时代动画人对传统民族元素解构和重塑的有益探索和补充。

三、结合数字技术发掘中国元素内涵的探索

结合国际先进数字技术,运用时代语言去讲述我们的民族故事,走出一条即属中国特色又能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的道路,使我们对中国动画未来充满信心。中国特色的艺术元素融入动漫,在新技术支持下给当代中国动漫创作领域注入了活力,预示着动漫创意未来的走向必然是将艺术与技术更紧密的融为一体。发掘中国元素内涵和提升中国动画创作境界,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扩展消费群体。电影、电视、互联网、3G手机、微电影、虚拟技术等市场潜力巨大,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国际普世价值理念,设计符合国际习惯又符国人口味的题材和产品,增加动画的传播力度。

(二)丰富题材形式。美国的动画题材宽广丰富,大量的选取了外国文化精华,如《花木兰》,《埃及王子》,也讲述美国人故事《辛普森一家》。日本动画也借鉴外国动画,如宫崎骏动画中的欧美元素,也有日本人的故事《我的邻居山田君》,题材形式多样化,有二维,三维,定格,真人和动画演出等多种风格的百花齐放,增加了动画的观赏性和亲和力。

(三)整合产业链级。优秀的动画要做成产业并整合升级,形成品牌优势,发挥长久的创意和文化推广作用,将制作放映,衍生产品文化融合于一体。将民族文化和现代产业文化结合。

(四)弘扬民族内涵。深入挖掘民族内涵,减少对中国元素的表面运用,更不能模仿美,日动画的外在形式,以免丧失民族性。中国动画要想被大众所接受,还要进一步挖掘民族精神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内心价值需求。

结语

中国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随着全球化动漫的发展,中国元素将会越来越多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娱乐性的艺术与人类心性的关系,而中国动漫也应将文化、娱乐和高新技术以及营销理念相结合,利用“中国元素”内核和先进信息时代手段相结合,以探求属于中国自己的未来动画之路。

参考文献

[1]孙立军主编:《动画艺术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北京,2003,12页。

[2]约翰.A.兰特,张慧临译,亚太动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04.

[3]颜慧.索亚斌著,中国动画电影史[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01.

[4]温巍山.中国动画线性造型民族化风格的探索与反思.《电影评介》,2010.03

作者简介

试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高校美术教育 篇5

一、分析高校美术教育的培养

在现代教育发展状况中, 虽然德、智、体、美、劳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有一个中国人基本拥有的素质的标准, 但是仍然会出现高校为了每学期学生专业考试成绩而把这些公共课当做绊脚石, 一并取缔, 所以下面我将谈谈高校美术教育对于学生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一) 高校美术教育对于民族意识的培养

对于学生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一种专业的职业教育, 而是一种普及性的一般教育, 它的那种直观性、随意性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画画的兴趣,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思想道德的培育等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校美术教育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我国传统美术的博大精深, 了解我国优良的民族美术传统, 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情结。高校教师们可以把一些精美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作品拿到课堂上供学生们参观学习, 通过这些艺术品加深学生们对于相关美术知识的学习印象,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乐趣中成功学习知识。

(二) 高校美术教育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我国的传统美术教育多都是一些实践能力较强的学习, 培养了学生们动手的能力, 他们会并用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等相结合创作出比较优秀的作品, 锻炼了他们手的灵活性, 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得到很好的结合与发挥, 学生们自己的认识、思想、情感等也都与美术文化有幸得以接触。

学生们也可以走出课堂, 进入大自然的美术环境, 得到最真实的身心体验, 在自然的环境中创作出极为灵动的作品, 体验到自然之美景。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去改造环境, 让学生们更加热爱大自然, 增强他们的保护自然的意识, 不再随意破坏环境, 这就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 高校美术教育利于增强创造能力

如果不在高校开设美术教育这门课程将会对于学生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作用, 极有可能使得学生们的性格懦弱、胆小, 个性不突出, 严重的体现为心智不全, 表达内容不丰富, 创造能力不足。故而对于高校美术教育的开展我们应该支持, 它可以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创作实践的能力, 若是有不愿意动手的做手工的同学也可以去多欣赏自然环境, 开阔眼界, 多方面的涉及知识有利于他们思想意识的提高。

二、数字化时代下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高校美术课程的设立对于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培育发展作用, 故而它的设立可以使得学生培育全面发展方向及了解到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 数字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迫切的需要不同方面的人才, 也需要具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高校也了解到这些方面的情况, 设立了美术教育这门课程, 当然同时也要注意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因此, 数字化教学的改革便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数字化时代发展的情况下, 采用数字化的形式并运用网络媒介进行高校美术教学, 使得美术教学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可观性、多样性, 便可以培育出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美术教育就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进行改革, 使得学生们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学到最新的知识。数字化美术课程的形式多样:

1.数字化模式:是用因特网或者其他数字化形式进行美术课程教学。

2.个性化模式:有着自身独特的形式, 每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储备不同, 造成每个人思考、学习方式不同, 故要尊重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方式。

3.交互学习模式:学生们可以一起交流自己不同的想法, 分享各自的学习经验, 提高学习效率, 互相促进提高。

4.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们在怀有探究精神的情况下去自主学习知识, 使的学生们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5.自主化学习模式:学生们自己利用互联网查询资料, 提出疑问并自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安排学习计划, 使得其自身做到自我监督学习。

三、数字化时代下的高校美术教育产生的影响

在数字化时代下进行高校美术教育, 使得学生们不仅可以不再对于知识死记硬背, 还可以使学生们自主的寻求各方面的知识去完成学习任务, 使得学生们视野开阔, 提升了想象空间, 并且开发了他们的批判性、想象性、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未来的发展可以更加广阔。

数字化时代下的高校美术教育产生的影响可谓极为重要的,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美感的需求增加及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超脱现象的审美态度, 有了这种超脱现象的审美者, 才使得那些有价值的文物得以保存下来, 还有些甚至成为旅游景点, 促进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学生们智力的增长, 美术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及扩大并加深客观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也有利于陶冶情操, 在美术这个宽泛的概念中将世间万物都看做生命的载体, 传达着生命的存在。

本文从分析数字化时代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的研究角度深入探讨了作者对于数字化下高校美术教育产生影响的认识, 不仅对其内容做出了陈述, 更对其内涵做出了深入探讨。但是本文仅仅代表作者的观点。由于对于数字化时代下高校美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难以调查, 可能无法对每个问题认识全面, 但仍希望为读者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 其中数字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而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 如何将其有效利用于我们的高校教学教育事业已成为世界公众尤为关心的事情。可以说, 高校的美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事业中的一门艺术类学科, 展现了它与众不同的一面, 我们要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们进行素质教育, 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从而使得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而不是只局限于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运用数字化信息在高校美术课堂上讲授美术发展的新观念。在此, 我将针对高校的美术教育如何于数字化时代适应发展作出如下解释说明。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数字化,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勇.《美术教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杨佩文.《初中教师之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12.

[3]谢雱.《中学美术教学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06.

[4]万书元.《艺术美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5.

[5]尹少淳.《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1.

数字时代戏曲动画设计探析 篇6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动画创作进入数字技术时代, Flash动画制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画创作的效率, 3D、Maya、虚拟引擎等技术的应用也使数字动画全方位突破了传统二维动画的视觉效果。动漫市场上欧美、日韩文化的输入, 促使人们愈加意识到动画作品的创作与传播, 对传统文化传承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于是, 将戏曲与动画结合起来创造新的文化产品, 再度成为中国动画产业最受瞩目和期待的话题。2006年文化部出台了“使地方戏与新的时代相融合”的指示精神, 文学艺术界也提倡通过动漫这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传统戏曲文化, 使戏剧以新的方式获得新生。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戏曲动画应运而生, 并得到了文化政策层面与理论学术界的大力支持。然而, 也有人对戏曲动画的未来发展心存疑虑。以京剧为例, 其程式化的艺术表现与当代动画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传统表演样式比较含蓄、安静, 动作小, 夸张有限, 戏曲符化, 重视亮相和停顿, 动作舒缓、弹性幅度小、夸张变形有限……一味强调京剧元素的运用, 必然会失去观众, 走入中国动画创作的误区[1]。

一、戏曲动画创作的现状分析

不容置疑, 戏曲动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肩负普及青少年文化艺术素养的历史使命。2007年8月, “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在北京启动以来, 创作了戏曲动画晋剧《凤台关》、花鼓戏《刘海砍樵》、京剧《红娘》、昆曲《十五贯》, 东鼎动画公司创作了《朝阳沟》《墙头记》等代表作。这些动画作品, 不仅弥补了网络动画创作的空缺, 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戏曲动画设计风格。这一时期, 戏曲动画虽然得到了初步发展, 但在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现存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戏曲动画定位不够合理。

数字戏曲动画起步阶段多以官方政策扶持, 形成以戏曲文化宣传为主导的创作定位,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 戏曲动画在形式上, 借用时尚的数字技术外壳, 却呈现着与戏曲剧目之间“照猫画虎”的关系。动画作品以Flash短片为主, 片长8-12分钟, 以戏曲选段为内容, 相对独立, 只是能满足戏曲剧目剧情的基本介绍。另一方面, 戏曲动画的创作对象局限于儿童, 单一针对儿童而创作的动画, 呈现出来的作品形式过于简单, 其作品内涵的深度、制作的精细度以及艺术感都不足以吸引较高层次的观众, 这是戏曲动画不能有效地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关键原因之一。

2. 戏曲动画创作套路僵化。

为了传承戏剧文化, 创作伊始就已然预制了作品的样貌:以中国戏曲资源作为动画大背景, 特定动画人物多为戏曲人物, 剧本包含突出的戏曲元素, 为了让观者体会到戏曲舞台上的韵味, 基本都保留戏剧脸谱符号化和动作程式化特征, 动画配唱保留经典唱段, 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 配乐略加入现代元素……然而, 戏曲动画在创作上的不完善, 也为其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留出足够的空间。

3. 技术与艺术融合尚未统一。

目前, Flash与3D技术较为普遍地应用到戏曲动画的制作中, 大大提高了动画制作的效率, 降低了创作成本。但是技术与艺术的整合程度是初步的, 多数作品的表现形式既没能体现动画制作的水平带来的惊喜, 也不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可喜的是, 动画教育领域已经开始注重这方面的研究, 院校实验性戏曲动画创作, 正在从多角度探索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方法。中国戏曲学院实验戏曲动画《双下山》 (图1) , 实现了对于三维水墨效果的突破, 成功尝试了戏曲元素与水墨元素的融合, 让观者领略中国传统水墨造型艺术的精妙, 也为数字戏曲动画未来在技术和艺术上完美交融增添了信心。

4. 创作者专业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戏曲动画创作者需要在戏曲与动画两个方面都具备很强的专业性。除了必备的动画创作和数字制作技能, 动画创作人员需要热爱戏曲文化, 具有较高的戏剧素养, 对人物的舞台扮相和动作, 以及演员的表演技巧都需仔细推敲, 有所钻研。不仅如此, 他们还必须掌握其他传统艺术造型技艺和精髓, 否则难以传递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粹。因而, 为戏曲动画组建创作团队难度也非同一般, 动画教育领域任重而道远。

二、戏曲动画的故事内容创新

动画是不同于戏曲的艺术类别。戏曲动画获得健康发展, 需要遵循动画创作的本质属性, 慎重选择戏曲题材, 将戏剧目中的历史典故、演员程式化的表演融入到动画的主题、剧本、角色、场景等内容的创作中, 突破“动画是形式, 戏曲是内容”的模式。

1. 思想内容创新

戏曲动画传播的既是动画文化, 又是戏曲文化, 因而, 戏曲动画必然具备对戏曲文化“承”与“传”的功能。“承”是戏曲动画的民族底气, 相对而言, 它更为理性而严肃, 需尊重历史, 还原历史事件、文学典故、人物形象的原本面貌, 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观念的继承。如果说“承”是为寻根宿魂, 那么“传”则是戏曲动画的生存、发展之道。“传”不是一成不变地将老古董拷贝、复制, 而是需要接受时代的洗礼, 褒扬传统文化中先进的、积极的内容, 同时融合当代文化中最典型、最具特征的时代内容。

创新, 即打破传统的程式, 出奇制胜, 将现代人的审美、人文观念、时尚元素融合到作品中, 又让动画作品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若非如此, 戏曲动画最终将难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而静悄悄的消亡。因而, 要传承就必须创新。从文化传承角度, 戏曲动画创作者既需要对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有深刻的感悟, 具备丰厚的文化功底, 以及对戏曲艺术强烈的热情, 又需要具有洞察生活中酸、甜、苦、乐, 贴近大众的文化意识, 同时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 故事情节创新

优秀的动画作品总以扣人心弦的情节, 吸引观者的眼球, 满足具有较广泛的受众需求。美国动画节奏紧张, 日本动画情节以细腻的情感流露为特征。中国人有自己的哲学观念, 中国戏曲动画应以属于自己叙事风格的动画情节, 创造新的动画风格。

故事情节创新体现在故事的“创意”上。故事情节的展开首先体现在选题的切入点。如何选择恰当的角度切入到传统戏曲题材的改编, 使动画剧作故事架构的基础, 也是“创意”的出发点。日本动漫作品《武神戏曲》中的泉辰明佩戴爷爷珍藏的项羽面具, 穿越时空回到京剧盛行的1923年, 展开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神交之旅。上田宏的这个切入点就选择的非常巧妙:穿越拉近了现代青少年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在向大师拜师学艺的过程中, 现代人逐渐感受京剧的精髓与魅力。以京剧为题材优秀影视作品并不少见, 如《霸王别姬》《定军山》《梅兰芳》等, 文学作品更是不乏上乘之作, 这些作品如何切入戏曲题材, 故事情节又如何展开的, 能为动画剧作者提供很好的借鉴。动画媒介消解了影视编剧的各种限制, 为编剧提供天马行空式的创作空间, 尽其施展开采戏曲题材的“创意”能力。只有深入挖掘戏曲题材的历史事件和文学素材, 探索合乎情理的切入点, 才能让戏曲元素运用自如, 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

三、戏曲动画的造型形式创新

1. 突出风格:戏曲元素与动画语言的整合

戏曲造型艺术无论在人物的扮相、服饰道具, 都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和程式化特征。以京剧脸谱为例, 华丽的色彩, 特有的造型, 都代表着特定的符号语义。随着剧目、角色增加, 脸谱造型由少到多, 为了角色区分, 脸谱呈现出由简到繁的发展趋势[2]。京剧脸谱的图示构成中, 脸谱的色彩、眉、眼、鼻窝等各自的符号语义, 构成了各式脸谱谱式。如红色表示人物忠烈正义, 如关羽、黄盖等;黑色表示人物鲁莽豪爽, 如张飞。再如螳螂眉表示人物好斗;三角眼窝表示人物阴险;花眉、花鼻窝表示人物豪迈等。

动画造型设计遵循简洁的象征理念。一方面, 为突出鲜明的特征而采取简化的造型方法, 出自对儿童的视觉理解力考虑。另一方面, 当再现过程不再拘泥于事物本身的形状时, 向简单形象生成的趋势就获得了自由作用的机会[3]。当然, 简洁的形象还有别样的好处:它使得造型容易被准确把握, 提高原动画图稿的绘制效率, 便于数字动画的标准化制作;动画特有的夸张、变形的语言特点, 通过简洁的造型更容易表现出用武之地。

戏曲艺术华丽的装饰符号和丰富的色彩元素, 经动画语言的简化提炼, 必将创造出别具特色的戏曲动画造型风格。简化的动画形象越是脱离戏曲原本的造型样貌, 这种形象便可获得越多创作的自由, 就更可能产生新的戏曲动画造型式样。图2所示戏曲动画的人物造型, 以现代豫剧小品《男旦家的故事》人物为原型, 舞台人物造型源自于现代生活, 动画作品则根据人物性格进行戏曲脸谱的简化和夸张处理, 其形象别具一格。而在数字动画《双下山》 (见图1) 中, 动画人物采用中国画线描的笔法, 造型做了充分的简化处理, 只通过小和尚鼻梁眼窝处勾画的白粉表明其戏曲丑角身份, 几乎省略了戏曲鲜艳而华丽的装饰风格, 使全片渗透着中国传统水墨写意、传神的美学境界。

2. 巧借传统:戏曲元素与传统造型艺术的融合

一切艺术形式的本质, 都在于它们能传达出一种远远超出形式自身的意义。这种意义的简单性和复杂性与呈现这种意义的知觉对象之形式之间的关系, 对决定整个作品其着重要的作用。动画的简化原则同样也要求这种意义的结构与呈现这个意义的式样的结构之间达到一致。这种一致性, 被格式塔心理学家称为同形性[4]。从这个角度来说, 选择戏曲动画的创作形式, 实际上就是选择与戏曲文化精髓相一致的造型艺术形式。通过这种造型形式, 让观众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 从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本质、最原始的要素, “气聚则生, 气散则死”, 因而气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重要表现。中国戏曲艺术强调气韵的运用, 比如在京剧中, 气便是从无到有, 化实为虚:划桨程式表示行船, 用鞭程式表示骑马, 戏台时空的转换通过演员的动作就可以实现。中国传统绘画也正是以气韵为主, 强调以虚代实, 追求韵味和意境。从这个角度看, 戏曲艺术与国水墨画殊途同归, 用水墨写意的艺术手法进行戏曲动画的创作, 能展现出戏曲艺术的文化精髓。央视戏曲频道形象宣传片《寄情》 (图3) , 就是巧妙地借用3D的水墨渲染的动画形式, 演绎白蛇传中“断桥相遇”的经典一幕, 使得此动画广告画面如行云流水般气韵畅通。画面中大面积留空的背景, 水墨效果的云、雨、竹、兰, 与人物虚实相生, 尽显传统绘画的意境。该片根据频道受众的定位, 选择现实的京剧人物形象做渲染, 虽与戏曲动画人物造型方法不同, 但它在艺术形式意义的结构与呈现这个意义的式样的结构之间达到一致。这种戏曲、水墨、动画这三种艺术形式融合, 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沿袭, 同时通过动画语言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艺术。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 民间传统剪纸、版画、皮影戏、泥哨、面具、敦煌壁画、古典建筑等种类繁多, 与丰富多彩的民间戏曲种类有着相近的文化根源, 同样为戏曲动画的创作形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 与时俱进:戏曲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

动画特有的简洁、夸张、连贯的艺术表现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无可比拟的。以动画语言再现戏曲元素, 不仅可以展现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魅力, 还可以另辟蹊径, 通过整合流行元素, 开发和创造出新的视听觉符号, 产生新的符号语义, 从而将戏曲文化衍生至动漫流行文化。此创新之举, 可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吸引青少年受众群体。以《招财童子国粹京剧系列》的动画创作为例, 因其创造性地用现代流行的动漫手法QQ版人物表现国粹京剧, 带来观感上的耳目一新 (图4) 。QQ版招财童子多多、小龙女喜喜、钟馗馗哥身着精美的戏装, 生、旦、净、末、丑等传统京剧扮相与当代动漫文化相融合, 已不是单纯再现传统的京剧元素, 其符号语义是具有原创民族风格的当代动漫品牌形象。这些可爱的形象不仅得到了专家及小朋友的认可和喜爱, 也得到了不少商业人士的青昧, 以此形象开发的壁纸、QQ表情、MSN动漫传情、动漫剧集、广告、游戏等周边产品在线上、线下广为传播。由此可见, 戏曲元素在动画中得以成功地运用, 不仅要注重传统戏曲符号的语义研究, 取传统文化之形, 延其意, 传其神, 还需洞察动漫市场需求, 掌握动画受众的审美取向, 将传统经典与现代时尚有机结合, 体现出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意向和审美价值。

结论

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戏曲艺术的美妙动人, 为戏曲动画创作提供创意源头和养分。戏曲动画坚持以娱乐目的为主, 寓教于乐的原则, 让观者在戏曲动画的情节发展中, 潜移默化中受到戏曲文化和其他传统艺术的感染。其内容创作应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以戏曲元素为中心, 寻找有“创意”的切入点进行故事架构, 通过动画故事情节的合理想像实现创新。动画人物造型和场景设计, 可以选择与戏曲文化意境相近的传统艺术形式, 将戏曲元素、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动画造型特点进行有机整合。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 戏曲动画未来的视觉面貌将不断推陈出新, 为戏曲动画后继者打开通向曙光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吕江.解读“中国元素”动画创作中存在的误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11, 03

[2]郑翠霞.京剧脸谱图式的构成与造型元素分析[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175

试论数字化时代的动画场景设计 篇7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动画设计,场景设计

一、关于数字化和数码艺术设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数字化”或许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 数字化已经成为新时代构造、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根本特征;在数字时代, 任何信息对象, 无论是数字, 文字或符号, 还是声音、图形和图像, 都只需用“比特”来承载。30年来,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计算机应用几乎蔓延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一寸土地, 而艺术设计的概念和行为也随之渗入了计算机技术蔓延到的每一条分支, 于是出现了“数码设计艺术”, 数码设计艺术在短短十几年间的不断成长。

二、数字化下的动画场景设计

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整个社会, 它预示着未来的巨变, 促进着旧的社会体制向新的社会体制转变;对于整个人类, 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一次又一次的变革, 推动着人类思想认识水平一次又一次的提高。正如马克思所说, 科学技术“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 造成新的交往方式, 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数字技术渗入动画场景设计创作中, 丰富了动画场景设计的表现形式, 推动了动画艺术的发展。目前场景设计在手段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借助电脑软件绘制完成的场景设计, 目前常用的软件是PHOTOSHOP、PAITER, 这种类型的场景设计绘画性较强;二是通过电脑合成照片, 以及通过三维软件创作场景中所需要的模型, 如我们所熟悉的软件有3DS MAX、MAYA等。通过合成等手段能轻松实现对真实场景的模仿, 而且能将真实世界很难同时出现的场景合成展现在我们眼前。合成的手段目前主要还是依赖软件, 流行的合成软件有:PAINT、AFTER EFFECTS、MAYA FUSION、FLINT/INFORNO等, 这些软件的功能都十分强大, 而且在此基础上又有各自独特而擅长的功能, 以处理各种不同的合成需要。

三、数字动画场景设计的表现方法

三维动画中的场景设计与制作包括场景中的空间构成、光影造型、陈设道具的设计与制作与设计图的制作等方面。本文主要以siggraph世界CG短片大赛第一名作品《堕落的艺术》为例来分析三维动画场景设计的表现方法。

3.1《堕落的艺术》中场景设计图的表现

动画场景设计图是场景设计思想的体现, 场景设计者用准确细致的图样, 使剧组的其他创作者了解场景的具体空间、结构特点, 为未来影片的场面调度提供可靠的环境、支点的依据, 为镜头设计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思考空间。场景设计图是动画制作过程中及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场景设计的成功与否是决定一幅单帧CG图片或一部动画片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表现的手段上, 人们现在更多的是借助了数码技术, 如《堕落的艺术》中场景设计效果图 (如图1) , 前景是用PHOTOSHOP软件绘制, 背景借助软件合成天空图片, 从而得到最终效果。这相比传统二维场景设计, 提高了效率, 增强了画面的真实度, 为中后期制作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参照物。

3.2《堕落的艺术》中陈设道具的设计

场景中的陈设道具是指场景中陈列摆设的物件和演员表演用的物件, 例如桌椅、窗帘以及烟斗、皮包等。陈设道具除了叙事需要, 辅助表演之外, 还有许多特殊的作用, 那就是刻画人物的角色的心理、角色性格和情绪等。《堕落的艺术》中我们在室内看到摆在桌上的影集, 通过其中的照片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生活在房间内的人从前是军中的一个音乐家, 这些细节道具的设计可以交代出人物的身份、职业等。

3.3《堕落的艺术》中场景的搭建

舞台场景或是拍摄电影过程中场景需要用实物来布置。与以往场景设计不同, 三维动画中场景的搭建利用了虚拟现实技术, 将一个原本不存在的场景生动逼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维动画中场景的搭建包含了场景模型的创建、场景材质的赋予、场景灯光的表现几个过程。

3.3.1场景模型的创建

建模好比拍电影中选演员和搭置场景, 只有把模型制作好以后, 才能做动作, 才能表演。建模是三维动画制作过程中很繁重的一项工作, 需要出场的角色和场景中出现的物体, 都需要一一的去搭建。

在一般的三维软件中, 例如美国著名的DISCREET公司生产的3DS MAX以及MAYA软件, 提供的建模方式有:多边形建模、样条曲线建模、细分建模等。在三维动画片《堕落的艺术》中作者使用了3DS MAX软件中的多边行建模的方法, 将整个场景搭建起来 (如图2) 。

3.3.2场景材质贴图的赋予

三维动画中场景材质贴图的赋予是场景模型制作完成后的进一步工作, 给单调的模型赋予各种各样的材质贴图, 使模型具备物体应有的质感, 具体体现在物体的颜色、透明度、反光度、反光强度、自发光及粗糙程度等特性上, 使其看起来更接近真实中的感觉。三维软件中UNWRAP材质修改器能够对复杂的对象应用材质贴图, 通过UNWRAP修改器能够将复杂的模型表面展开成平面, 从而可以在展开的模型表面上面绘制贴图, 短片《堕落的艺术》中场景材质贴图则应用了UNWRAP材质编辑方式。

3.3.3场景中灯光的表现

为了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现代动画影片更多的对现实中光影进行模仿。这就需要我们动画创作者对基本的光影造型规律及光影在影片中的作用进行更多的学习。目前的三维软件能最大限度地模拟自然界的光线和人工光, 三维软件中的灯光一般有泛光灯OMNI (如太阳、蜡烛等四面发射光线的光源) 和方向灯 (如探照灯、电筒等有照明方向的光源) 。在动画短片《大教堂》中, 闯入大教堂中的人手持灯柱, 设计者在此处使用了一展泛光灯将场景照亮。灯光以此为中心照亮了整个教堂内部, 整个教堂被一种神秘的气氛包围, 这是灯光烘托场景气氛的重要案例。

3.4影视作品场景的后期编辑空间

传统上影视后期制作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剪辑, 把拍摄阶段得到的散乱素材剪辑成为完整的影片。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影视后期制作有了新的内容。三维动画在后期制作过程中, 离不开后期合成软件的修饰。我们对SIGGRAPH大赛第一名作品《堕落的艺术》制作过程的分析中发现, 后期技术在整个作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通道合成背景、二是调色、三是添加特效。

四、结语

在人类历史上, 技术的每一次革新和变革都给人类从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 数字技术已经已经成为新时代构造、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根本特征, 数字技术对于艺术乃至动画场景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而推动了动画场景设计乃至动画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笑.影视动画场景设计.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09第1页

[2]陈汗青吕杰锋.数码设计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12第18页

数字时代下的动画教育 篇8

关键词:数字时代,动画影片,人文内涵,艺术体现

观看动画影片, 一方面, 常常会为动画影像中流光溢彩的画面所感动, 体会着梦想以视觉感官形态所呈现的喜悦;另一方面, 也常常会作为一个动画人, 让思绪多了一份沉重, 在林林总总的故事、角色、场景中, 去思索动画所承载的使命, 用理性的观念诠释着动画影像丰富的层次。在动画的文化系统表现中, 用它的激情构筑起神秘的幻想和魔力, 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同时又用理性的思维镌刻下社会文化的痕迹, 以绵延不绝的文化力量, 孕育起动画影像创作中丰厚的土壤, 让其长久不衰, 给予我们领悟出动画所体现出的美好精神内核的真谛和滋养, 也让我们感受到各民族的文化和品格的传承。

一、动画影片精神内涵的美学呈现

动画影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美学呈现, 融合了艺术性的精神内涵。一方面, 通过画面的艺术形式来展现, 释放了想象力, 将许多生活中不可能见到的景象通过艺术的处理, 达到了惊艳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 尽管许多动画展现出来的故事让人叹为观止, 充满了无尽的虚幻, 但是其本身的内涵和哲学却是真实的, 能够与人们生活的经历和情感发生共鸣, 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动画影片的故事中, 常常借助事件来阐明道理、表现主题, 因而动画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运用具有创造性的故事, 寄寓哲理。寓意和创造性的体现是动画影像的灵魂所在, 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寓意。《狮子王》是美国迪士尼出品的一部歌舞冒险动画电影, 影片中的故事和情节让人印象深刻, 其原因在于它并不是一部简单的面向孩子的电影。影片里没有讲述“爱是万能的, 是如何的美好”或者教育孩子如何努力来让事情变得更加完美。但是, 整部影片却始终在阐述着关于爱、关于责任、关于权利和如何面对成长的主题。在动画中, 孩子们学会了爱, 体验着成长的喜悦与心酸, 成年人思考着责任与义务, 爱与权利。1991年出品的动画电影《美女与野兽》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不知名的村落外的森林里。在森林的城堡中, 住着一位缺乏宽容和爱心、性格自私的王子, 他受到仙女的惩罚, 被施了魔咒变成为野兽, 唯有真爱才能解开咒语, 使他恢复原形。村子里美丽的姑娘贝儿与父亲相依为命, 一天父亲在森林里迷路, 不小心闯入了城堡, 并被野兽囚禁。为了救出父亲, 贝儿自愿留在城堡内。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 贝儿发现野兽虽然外表凶狠, 但心地却很善良, 不知不觉爱上了它。最终, 野兽的魔咒被解除, 变回了英俊的王子。真爱和宽容可以改变一切, 这个美丽的哲理被感人的动画所演绎, 动画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和精美的造型, 通过贝儿与野兽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变化, 烘托出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 如何学会爱护别人和被爱的主题。取自于中国传统故事《木兰辞》的动画影片《花木兰》, 改变原著中木兰为尽孝道而参军的动机, 编入了追求自由和反叛传统的思想内容。整个故事的主题也由对传统孝道的颂扬转变为对传统观念的打破及实现个人价值的自由和个人主义意识的张扬。影片中以大量篇幅描绘木兰不让须眉的精神力量, 而对女扮男装的种种尴尬场面只作了简单而得体的处理, 让木兰在影片的中间段落才恢复女儿身, 并最终获得了爱情和友情。影片将追寻自我价值的现代女性的精神品质得以体现, 而花木兰“现代女性”的性格也成为动画成功的因素之一。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 动画越来越关注并贴近现实生活与人性心理方面的剖析, 由原本普遍的爱与友情、亲情的主题转化为更具人性化和个性化的主题刻画, 并在精神内涵世界各个方面的表现上, 通过不断地完善和突破日臻完美。

二、动画影片民族文化的传承体现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 都会必然地包含着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作为艺术的动画, 本身就是一个庞杂而开放的文化系统, 在不断发展的民族文化传承中, 其以海纳百川的态度体现着文化的合作与对话。

皮克斯的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系列是美国文化的一次成功输出。影片讲述了两个玩具主角牛仔警长胡迪和太空骑警巴斯光年的故事。牛仔的形象, 在很多人的心里, 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而太空人的形象, 也与美国第一次登上月球, 且美国人始终对太空有着浓厚的情结和领先于世界的航天技术有关。胡迪和巴斯光年的形象, 代表着美国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 用这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造型, 来作为动画影片的主角, 并最终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和认可。同样, 获得第7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海底总动员》, 是一部典型的表达美国式冒险精神的动画片。小丑鱼爸爸马林生性胆小、保守懦弱, 但是为了寻找儿子尼莫, 它决心在汪洋大海中踏上漫漫征程。最终, 它克服了艰难险阻, 明白了如何用勇气与爱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 将儿子尼莫找到, 并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影片通过在悠远的大海里千里寻亲, 以开拓和冒险精神为主题, 深切地道出父亲对儿子无尽的爱。

2012年的动画影片《勇敢传说》以中世纪的苏格兰为背景, 讲述了主人公梅莉达抗争传统束缚, 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女导演布兰达·查普曼出于对苏格兰难以割舍的情感, 再加上受到自己小女儿性格的启发, 刻画出了一个活泼好动的梅莉达公主形象, 她的形象就如现代社会中的女性缩影, 为影片带来了一丝熟悉、亲近的气息, 也表现出绝不俗套的基调, 她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苏格兰公主, 却有着独立叛逆自由不羁的性格。在影片中她对射箭的热爱和令苏格兰勇士们汗颜的射箭技巧, 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就是这个亲民的角色, 成为了在皮克斯此前12部动画长片中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性主角。最终主人公梅莉达在神秘的巨石阵和同胞的见证下, 领悟出爱的真谛和古老传说中勇敢的雄心, 伴随着苏格兰配乐师帕特里克·杜尔带来的悠扬激荡的民族音乐, 让观众领略到苏格兰高地的迷人风光、神秘莫测的民间传说和魔幻般的情节转折。

由大友克洋执导的动画电影《蒸汽男孩》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城市。影片完全参照英国曼彻斯特和伦敦的景致、风情和人物特色, 甚至还有维多利亚时代伦敦大火的场景。以工业社会时期的英国伦敦作为城市的原型, 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影片中展现出来的从喷气式独轮车到超巨型飞船及潜水艇, 再从各种精致绝伦的道具设计到使用蒸汽防护的铠甲, 等等, 无不充满了未来城市的奇妙符号, 而其中所渗透的却是关于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凸显了蒸汽朋克文化的核心内涵。以城市文化精神的渗透, 作为动画影像的叙事载体进行表现, 一方面可以丰富影像叙事和抒情, 运用动画场景来说明更加复杂的场域意义;另一方面对城市文化及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亦为一种很好的思路, 将城市背景动画片作为理解文本之内和之外多重意义的窗口, 使得各民族的精神文化, 运用更加多元化的载体和平台进行呈现, 为动画文本成为理解各民族文化传承语境的理想注解。

由此可见, 民族性特征鲜明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 都在动画影像中自然地表现和传递出来, 并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人们在为动画的精彩绝伦叫好的同时, 也接受与认同了动画影片中所传递的民族文化。动画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趋于成熟, 将动画中乐观自信、追求自由、勇于冒险等鲜明的民族特征, 从形式到内容都渗透出民族性的文化精神的传承。

三、动画影片文化品格的表达交融

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 动画以特有的艺术影响力和感染力, 进入人们的生活。通过对不同艺术门类的文化精髓的提炼, 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真实和虚拟之间, 不断构建着精神财富与文化品格相联系的表达方式, 并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播种着梦想, 传递着生命的意义。

20世纪末, 迪士尼将第三部幻想曲——《幻想曲2000》搬上银幕, 那些变幻无穷的造型与音乐完美地结合, 经典的迪士尼故事和精湛的画面, 犹如一次次视听世界的旅游, 《幻想曲》成为主流电影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作品, 其震撼力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 同时它创造了迪士尼有史以来最富有视觉冲击力和博采众长的动画艺术。迪士尼的动画艺术家们沉浸在音乐中, 在想象的天空展开创造的羽翼。当电影艺术家致力于让电影和戏剧分离时, 动画电影人在重复着魔术师的角色, 迪士尼的《幻想曲》也完成了动画抛弃文学这根拐杖, 而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紧密结合, 让动画的世界里传递着这支幻想曲, 继续鸣奏在这些光影纷杂的大都市里, 并把梦想以一种让人难以戒除的方式渗透在人们的生活里。

宫崎骏作为世界级的动画大师, 有着“动画诗人”之称。在他营造的充满灵性的视听影像中, 让观众感受到被平凡生活遮蔽的意境。在宫崎骏的动画世界里, 有纷繁奇幻的物种, 有民俗传说中的古代神兽, 有清秀善良的邻家少女, 还有隐没在人们身边神秘的生灵。正是这些神奇的物种, 带给我们一个个纯洁、真善、美丽的动画世界。在充满痛苦和不和谐的真实世界里, 向人类不断地诉说着人性光辉的故事, 企图让人类看到人性中仍有良知和真善的存在, 让世人可以看到世界的希望。宫崎骏从不用说教的方式, 来提供解决困境的方法, 而是运用动画的影像画面, 发挥天才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感染观众, 为观众构筑起一条条通往心灵家园的通道, 引领人们寂寞飘零的乡愁, 回归如今已经陌生的故土。在观众欣赏影片的同时, 可以体验到碧海蓝天下时而静谧、时而紧张的情景, 领略到各种奇幻而充满灵性的生物, 展示着大自然带来的欢笑和愤怒, 让我们在影片背后体会着宇宙中万物的奥秘与生命的轮回, 并且回忆起被遗忘的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人生真谛的领悟。

在动画发展的历史里, 它已经从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逐步成长起来, 有了自己的语言, 自己的文化品格, 并且衍生出许多新的兄弟姐妹, 让人们的视听世界因此丰富多彩起来, 并润色了人们的生活, 像语言和文字一样, 动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一种永远也不会泯灭的形式, 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愈加成熟。

四、结语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 创意和原创是发展和传承文化艺术品格的源泉。然而, 推动创意和原创背后的动力, 绝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 而是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的体现。动画文化并非独立存在的, 而是要把它放到文化的母系统中进行考察。在文化系统组成的链条中, 它融汇了音乐、美术、文学、宗教、哲学等许多不同的文化形态与特征, 展现出人类文明的进程和所承载的文化表意的功能。在多元文化深层次的交融中, 不仅阐释了动画艺术与各种艺术形态乃至科学、宗教、社会、性别等复杂形态的整合趋势, 而且也呈现出一种精神价值和人文价值同在的双向系统。在消除学科、模糊界限、拓宽视野的全景制度下, 为数字时代下文化内涵的和谐体现, 架起一座桥梁。

动画是现代社会符号化、艺术化的反映, 无论是运用现实素材的方式, 还是以想象虚构的方式。动画都在一定程度上, 构成了社会文化中人文内涵的风向标。在动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人文内涵通过各种文化艺术思潮和传媒资讯, 运用动画影像的方式异彩纷呈地展现出来, 以内容形式上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创作的美好体现, 将这种多文化的融合价值, 使动画文化的羽翼不断丰满起来, 人文内涵的处理和表现的手法更加多样。在数字时代精致艺术逐渐式微的今天, 动画影像不仅是具有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思想价值的文化产业, 同时也是传播文化事业正能量的使者。

参考文献

[1]杨晓林, 等著.好莱坞动画电影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2]孙立军, 张宇.世界动画艺术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4.

[3]周鲒.动画电影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4]段佳.世界动画电影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8.

数字时代下的动画教育 篇9

关键词:工笔线描;动画;数字绘影

中图分类号:J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52-2

一、工笔线描和动画

工笔亦称“细笔”,是中国画画法名,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笔法描绘对象。线描,也称“白描”,白就是素色,描就是摹画的意思。工笔线描就是用墨色的线条来描绘对象。笔线是国画元素,也是国画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笔线在国画表现中舍弃了西画的明和暗、块和面、光和线,是对物象的客观感觉后的主观表现。笔线墨韵所具有的这种主观写意性,可以引起审美者对现实物象的丰富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对现实物象抒情婉转的主观表现。中国画的笔线不仅表现形体,更表现精神和生命的运动,它的内容有广阔的时空哲理性。

中国传统动画结合了漫画与中国传统工笔线描的特点,以简练的用笔产生细腻唯美的画面效果,融艺术性与故事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结合艺术性。纵观中国动漫的发展史,从传统艺术中应用动漫造型的元素,运用现代化的思维加以诠释、提炼和创新,是我国动画走民族化之路的有效途径。中国人对线描有着主观的敏感性,因此线描在中国动画中也大量出现,如我国第一部立体动画《铁扇公主》中的角色就是用线描造型来完成的,中国画线描造型的“以形写神”特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笔线造型在动画中的运用

笔线造型是塑造中国动漫形象的主要形式和方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最概括、最简练的艺术语言。中国画用线描造型表现物象,不能像素描一样让人直接感受到物象的质感和立体感,不追求三度空间,不注重体积转变和空间感。中国画是散点透视法,如《清明上河图》等,它可以创作出千里江山,可以突破万物空间、突破束缚,把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尽情刻画、描绘出来。中国笔线造型区别于西画的表现手法,更加说明了中国画的独特。中国笔线创造出的形象,既跳出了再现客观物象的限制,又避免了随意性的发挥,笔线这一主观的艺术方式在动漫中得到了极其完美的体现。因此,中国优秀的动漫角色设计都是建立在线描造型艺术上的,线描造型也是中国动漫的显著特点。

(一)笔线主观性的运用

我们一直都知道,西方的绘画是不存在线条的,每个部分都是由一块一块的面构成的。笔线就是主观思绪从客观物象中分离出的形象语言。就线本身而言,其在客观物体上是不存在的。在绘画表现上,中国笔线的造型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所以笔线是一种虚拟性的视觉语言,它能超越客观物象进行概括、提炼和夸张,比起西方的块面造型,中国的笔线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线条作为造型手段,具有视觉表现力的线条能更好地表现动画角色的形体特征,使外形和线条能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用中国笔线造型缩短艺术形象和客观物象的距离,形成中国特有的平面造型手法。笔线同时又具有准确的要求性,一笔一线,曲折转直都要求精确。笔线的主观性要求有丰富的练习作为基础。

(二)装饰性及趣味性的运用

笔线的装饰性和趣味性是画面形式美的体现,画面是笔线的组合,由笔线构成整体气势和韵律。这种经营是通过线条与线条的组织和排列完成的,是一种相对平正、对称和非等量的平衡,体现出齐而不乱的秩序化的美。《大闹天宫》的线条造型有着强烈的装饰美和流动感,线条动感十足,利用长线、曲线,突出齐天大圣的各种姿态,充分发挥线的灵动、速度、韵律和节奏。在《三个和尚》中,人物造型简约明了,性格刻画生动。该片以简约的线描和构图,使故事安排既有无限容量,又不让人感觉到空乏。中国笔线作为动漫的造型手法,具有直接表现客观物象的能力,对复杂的形态结构进行概括提炼,在繁杂的线条中找出主与次的关系,运用虚实对比、疏密有序的规律,对线条的加与减有非常高超的运用能力。中国笔线所呈现出的细致、精练、节奏感正是时尚卡通人物造型所需要的艺术效果。

(三)技术性及专业性的发展

笔线不单单是画面形式美的一种体现,如今在数字媒体时代,动漫、插画的形式已不在拘泥于简单的绘本或手稿之列,它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以及传播,并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数字绘影之列,并通过网络与众人分享其美轮美奂的画面,插画艺术也随之产生巨大的变革。曾经插画艺术用于的电影海报、书籍封面等各个方面都是依靠设计师用传统绘画的方式来完成表现的,而现在计算机数码技术给插画艺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发达的网络技术、先进的计算机数字设备及设计辅助软件的运用等新兴图形图像的传播和制作形式。在这种新的环境里,插画艺术有了新的概念、新的表现手法和应用领域,特别是插画的创作意图、插画的作品创作方式和传统的插画创作有着巨大的不同。在概念上,更加不能把插画简单当成插图理解,插画在数字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下,具备了更广阔的发展领域。

数字插画艺术在国外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国外的发展从专业程度上要强于中国,尤其是美国。在国外,大多数艺术院校都有插画专业甚至是插画系,学习插画艺术的人数也随着市场的扩大而增加。从市场来看,国外不仅有专门的插画公司和专业插画从业人员,而且他们的分工也较细致,商业插画和艺术插画基本是分开的。

三、我国动画行业现状及发展瓶颈

中国动画绝对不缺技术,缺的是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拥有一个个精彩的造型、经典的故事,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做成周边。细数欧美和日韩的动漫产业,我们会发现,他们每一个作品都耗费了巨资,并且十年磨一剑才出来一个成品。例如迪士尼动画,每个造型或者形象都深入人心,并辅以相关的周边经济,例如小熊维尼、白雪公主、开发迪士尼游乐园等等。延伸到影视、服装、玩具文具、工艺品、出版、广告、休闲、娱乐以及软件、工业设计、多媒体、信息通讯等各类衍生的相关产业,形成动漫产业链及其集群系统,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旺盛的消费需求。面对中国这么大的动漫市场的潜力和空间,国家每年在动漫基地“硬件”投资巨大,但并没有产生相应的价值,原因就是大家都在跑马圈地,动漫基地上面都是房地产商的身影,国家在这块投入太大,却没人在“软件”上真正投入。人才、媒体、市场营销、渠道等等,这些才是市场发展的真正需求。

只有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产业一体化,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机会,中国动漫才能真正发展起来。中国动漫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以中国文化为底蕴,跟现实需要相结合,创造当今社会人们最需要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2]詹凯.商业插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吴俭涛.古墨留风———当代工笔漫画对传统国画元素的继承与创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4]陈细妹.美、日、中动画造型简述[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5]王宇翔.线描在动漫画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7).

作者简介:

上一篇:施工阶段的安全控制下一篇:初中语文和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