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及其优势

2024-05-10

现代远程教育及其优势(精选十篇)

现代远程教育及其优势 篇1

随着工业自动化、家庭智能化和遥测遥控领域对无线通讯和数据传输需求的日益增长, 一种全新的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应运而生, 并逐步形成了协议标准—Zig Bee。Zig Bee技术的命名主要来自于人们对蜜蜂采蜜过程的观察。蜜蜂在采蜜的过程中, 跳着优美的舞蹈, 形成Zig Zag的形状, 以此来相互交流信息, 以便获取共享食物源的方向、距离和位置等信息。又因蜜蜂自身体积小, 所需的能量少, 又能传送所采集的花粉, 因此, 人们用Zig Bee技术来代表具有成本低、体积小、能量消耗小和传输速率低的无线通信技术, 中文译名通常为“智蜂”技术。Zig Bee技术主要应用于近距离的无线连接, 应用领域包括工业控制、消费性电子设备、汽车自动化、农业自动化和医用设备控制等。这项技术的核心是由IEEE802.15.4工作组制定, 高层应用、互联互通测试和市场推广则由2002年组建的Zigbee联盟负责。到目前为止, Zigbee联盟成员已经到了150多家, 成员包括像IBM、Ember、日本三菱、摩托罗拉公司、荷兰的菲利普半导体公司等世界著名的公司, 中国的华为公司也加入到该组织。众多的半导体商瞄准了Zigbee市场, 标准刚推出后, 符合该协议标准的芯片就已经面世, 有多芯片解决方案, 也有单芯片解决方案。可以预计, Zigbee将在监控和自动化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Zig Bee技术与其他无线传输技术的比较。

目前, 比较流行的短距离无线数据通信的标准有蓝牙 (Bluetooth) 、Wi F (IEEE802.11) 、Ir DA以及被业界认可的Zig Bee (IEEE802.15.4等。蓝牙技术最早是爱立信在1994年开始研究的一种手机与其他附件之间互相通信的模块。1998年, 爱立信、诺基亚、IBM等公司共同推出了蓝牙技术。它的工作频率为2.4GHz, 有效距离在10 m半径内, 对每个微网只能配置7个节点, 这制约了它在大型传感器网络中开发的应用。蓝牙技术最大的障碍是芯片价格过于昂贵。因此, 业内专家认为, 蓝牙的市场前景取决于蓝牙价格和基于蓝牙的应用是否能达到一定的规模。Wi-Fi (Wireless Fidelity, 无线高保真) 也是一种无线通信协议, 正式名称是IEEE802.11b, 它的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1Mb/s。虽然在数据安全性方面比蓝牙技术要差一些, 但在电波的覆盖范围方面却略胜一筹, 可达100 m左右。但是它优异的带宽是以大的功耗为代价换来的, 因此大多数便携Wi-Fi装置都需要经常充电, 这点限制了它在工业场合的推广和应用。红外线数据协会Ir DA成立于1993年, 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点对点通信的技术, 目前Ir DA标准的无线设备传输速率最高已经发展到16Mbps。它的移动终端具有体积小、功耗低、连接方便、成本低等特点。但是, Ir DA用于工业网络上最大的问题在于只能在两台设备之间连接, 并且存在视角问题。Zig Bee技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它具有功耗低、成本低的特点, 两节普通5号电池可以支持它工作六个月到两年, 这点被业界认为是最有可能应用在工控场合。同时它还具有网络容量大 (网络最大容量255个节点) 、工作频段灵、时延短等特点。Zig Bee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自由拓扑的移动Ad Hoc网络, 任何一个传感节点既可以作为普通数据采集节点, 也可作为中间节点转发数据, 因此可监测移动的对象或利用节点的移动探索更多的领域。

3. Zig Bee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

Zig Bee技术目前发展情况。Zig Bee联盟于2002年成立, 目前市场上的RF主流芯片供应商主要包括TI、EMBER、FREESCALE及JENNIC, 他们推出的单芯片方案主要有CC2430/2431、EM250、MC1321X及JN5121等, 而目前还没有国内公司能够提供Zig Bee芯片, 只有一些公司 (如赫立讯等) 利用国外的芯片开发Zig Bee产品。目前, 国内在Zig Bee技术方面和制造企业信息化方面进行研究的机构并不是很多, 而正式的商业化产品目前在市场上也不多, 因此市场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还没有真正上量起飞, 但同时也说明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Zig Bee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Zig Bee技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应用场合, 这些场合特点主要有: (1) 需要数据采集或监控的网点多; (2) 要求传输的数据量不大, 而要求设备成本低; (3) 要求数据传输可靠性高, 设备体积很小, 可电池供电; (4) 地形复杂, 监测点多, 现有移动网络存在盲区的区域。Zig Bee技术在在功耗方面、组网技术方面具有出色的能力, 因此基于此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温度检测和预报、健康护理、智能家居、建筑物状态监控、复杂机械监控、城市交通、空间探索、大型车间管理, 以及机场、大型工业园区的安全检测等领域。在制造企业中, Zig Bee短距无线通讯技术常用于构造远程或内部的监控网。基于以上原因, Zig Bee技术得到各国政府、军方、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正成为当今世界工业界、学术界和军队的研究热点。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将逐渐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活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减负增效” 篇2

摘要:减负是目前教育的趋势,在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的前提下,活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化学教学过程,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关键词:优化;教学过程;减负增效

实行“减负增效”是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目标,一种新要求,是新的教育模式之下的必然产物。减轻学生负担是当前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减负”的最终目的在于“增效”,“减负”取决于课堂,“增效”更取决于课堂。可见,优化教学过程是“减负增效”的一条捷径。在信息化的时代,教育面临教育思想的挑战,也面临着教育模式的竞争。在 “减负”却要“增效”的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技术因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在辅助教学中更被寄以“增效”的厚望。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活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减负增效”呢?

1.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以下独特优势: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信息手段表现力丰富,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通过上网或查看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提取旧知、探究新知,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三是扩大信息来源。如教师搜集高考信息,及时从网上下载最新试卷然后进行精选。这些试题题型新颖、信息准确,给学生作为试题和平时练习,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四是丰富化学实验教学。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使化学实验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五是增加了课堂容量。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并用,增强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同时通过多媒体可以融入更多的课外知识,对高密度掌握知识提供了可能,使45分钟的课堂时空被计算机加长和拓宽。

2.活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是“减负增效”的一条捷径。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否达

到了最优化有两个基本标准;其一是效果与质量标准,指在具体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其二是时间标准,即教师必须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去完成教学的要求。据此,我们确定当前优化的教学过程标准是:教学效果佳,时间耗费少,精力耗费少,过重精神负担少,经费花费少。如何活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呢?

2.1提高备课效率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备课是教师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备课的过程就是把教师的可能教学能力提高到实际教学能力的过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备课,可以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摆脱那种疲于“抄教案”来应付检查的机械重复性劳动,节省了大量的抄教案的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去“培优补差”,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我们还可以每人一周集中精力备好一节课(包括教学设计和PPT的制作)一节课以一人为主,然后大家可以在一起进行讨论,也可以在QQ群里讨论、发电子邮件,集思广益。不断地反复地进行修改,完善。一节课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且每人备课的次数减少了,备课的质量不但不会下降,反而较以前有了质的飞跃。通过电子备课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2优化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发掘潜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方法的优化,其核心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多种方法作出合理的选择和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逐渐成为学科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它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融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于一体,集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媒体于一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表象形成和语词的表达更为丰富,学生的感受、情感的表达才会分化性强,细腻度高,节制性好;这种情境具有强烈的感染性,整个学习活动都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成为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学习经验。

2.3优化实验教学

活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优化实验教学,因为它有着传统

教学方法所不及的优势:①它有助于创设更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原因,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实验教学的优化;②利用实物展示台可以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化学实验;利用录像可以有效地控制变化的速度,调节反应进行程度,从而便于学生观察和思考;③对于一些实验耗时长、污染严重、危险性大、药品缺乏等不可能在课堂中演示,也不能课后让学生做的实验,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如播放录像等进行教学,也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④可以展示现代化科研设备与工艺流水线,如水泥、玻璃、硝酸、合成氨工业生产现状等等,来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很有好处,也弥补因条件限制而不能到实地考察的遗憾;⑤在实验复习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能更快速、多渠道帮助学生重现实验知识、梳理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升华到更高层次,能加大教学密度和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⑥信息技术可丰富师生交互方式,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提高师生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⑦可以弥补因地域限制、城乡之间条件差异,利用网络的公开性、快速性进行共享学习,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为社会优质教育和谐发展添加一条新的交流渠道。

2.4 扩大信息来源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教育的智慧经验、方法技能和工具手段,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应用、管理和评价等环节的工作,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如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上的权威网站查看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做到紧跟形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从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试题库中下载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题和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上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学科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学生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阔视野,如在学习SO2的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范围内历次较为严重的酸雨,看到了动画模拟的酸雨形成过程,目睹了酸雨过后林木受损,良田被毁,建筑物遭侵蚀的景象,不但对酸雨有了较

为深入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去掌握SO2的化学性质,使学习变得充满了乐趣。

因此,我们要努力钻研现代教育技术,把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活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独特优势,优化中学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芬兰教育的优势及其特点 篇3

芬兰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平等地对待并珍视每一个孩子。芬兰的教育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不提倡精英教育,而是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将学生的兴趣、才能、个性视为与学习成绩同等重要的方面。

芬兰的教育体系与我国大同小异,管理体制都是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相互配合。与我国不同的是,芬兰的全国教育委员负责制定教育大纲。

芬兰的教育投入虽然不是全世界最高的,但是处于领先地位。在北欧国家中,芬兰的教育投入是倒数第一,但其取得的成绩却超过了丹麦、瑞典和挪威。芬兰没有督导,主要依靠教师们的自觉。

芬兰教育追求的最大目标就是平等,体现在如下七个方面。第一,通过立法保证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第二,优先投资于民,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教育经费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支出。第三,弱势地区和群体优先。第四,从关注机会公平到更加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公平。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学习和辅导制度,保证不让一个儿童落后。芬兰教育部前部长曾说过,作为一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国家,漏掉一个孩子就是民族的损失。第五,在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方面,芬兰对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实施补偿制度,体现了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责任。例如,与普通学生相比,残障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补助。第六,芬兰的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资源的配备都是一样的,保证了政策的公平性。芬兰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和要求,统一教学设施和经费投入的标准,没有重点校和非重点校之分,确保每一个孩子享有均等的优质教育。第七,实施二次机会计划。

芬兰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教师的授课时间少。芬兰小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少,全年累计为5000多个小时,学习时间最高的荷兰已经达到了全年8000小时。另外,芬兰学生的考试少,但考试结果都非常优秀。

芬兰的教师教育专业有很大的吸引力,平均十人竞争一个岗位。在芬兰,教师、律师和医生都备受人们的尊重与羡慕。

芬兰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实现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综合学校改革。综合学校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衔接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从社会层面上讲,综合学校消除了种族、地位、语言、家庭收入对学生教育水平带来的影响,打破了分流制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分化,真正实现了教育平等的理想和目标。可以说,综合学校的改革是芬兰教育史上最具革命性的改革。

综上所述,芬兰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也正是我们要努力实现的教育梦。

浅析现代幼儿教育的优势 篇4

认知教育是传统幼教的核心, 在幼儿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几年, 传统幼儿教育灌输各种各样的考试知识与技能给幼儿, 而缺少对生活知识与技能、人性发展的拓展与帮助。

在现代幼儿教育中, 更多的是穿越社会上所谓的学校教育的要求, 去探究当一个幼儿经历了学校教育、社会的选择后, 他如何还能成为一个有着完整的自我, 内心充满了幸福的感受, 对身边的人、事物保持独到的见解、友善的态度、及时而有力的支持的人, 这才是教育真正要做到的。所以, 现代幼儿教育应保护幼儿的童年, 让他拥有值得一生回忆的快乐体验与幸福的感受, 重视幼儿内在的自我的建构, 以尊重、平等, 视每个幼儿为精神上的平等的人, 培养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 感受情绪、表达情绪的能力, 保护并尊重幼儿的界限, 保持幼儿与自然、生命的连接, 保护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传统幼儿教育与家长、家庭教育是脱节的, 现代幼儿教育的实施, 不单指学前机构教育的开展, 也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配合。只有三者协同互进, 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1) 现代幼儿教育观念是要社会支持和父母的共同参与。父母在幼儿园所起的种种作用是实质性的。在全镇所有的幼儿学校中, 父母都有权利参与学校各个环节的事务, 并自觉承担起责任。 (2) 学校的民主管理。现代幼儿教育中, 幼儿学校对教师实行3年一贯制, 教师连续跟班教学, 以保持教师和幼儿之间长期稳定的联系。 (3) 弹性课程与研究式教学。幼儿学校的课程不像义务教育那样的学一定的文化知识。幼儿园里的教育主要解决儿童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结成小群体进行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他们没有固定的课程计划, 教学活动强调生动而富有实效的学习, 不可匆匆忙忙“走过场”, 要求自然而流畅。 (4) 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语言只是教师与幼儿彼此沟通的手段之一, 现代教育还要求教师多采用动作、手势、姿态、表情、绘画、雕塑等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教学。 (5) 合作学习与反思实践。教师也不是万能的, 是在与孩子、与父母、与其他教师沟通的环境中学习的。这更有助于教师不断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6) 开放的教学环境。现在很多外国教育体系都特别重视学校环境的设计布置, 他们把学校的环境称之为“不说话的老师”。他们会精心设计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让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愉快学习、相互合作、彼此交往。

现代幼儿教育,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保教并重, 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幼儿教育应以儿童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生命内涵的不断充实为最终目标, 从而实现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使人日臻完善, 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 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 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 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创造性的理想家, 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幼儿期儿童就表现出差异性, 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儿童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 幼儿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尊重儿童的差异性是尊重儿童的重要内涵之一。

作为现代幼教主体之一的幼儿教师, 要懂得更多的现代教育观念, 有效地为幼儿提供一个连续的发展与学习体系, 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将来成为身心健康、拥有安全感、成功和快乐的人。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篇5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儒家教育以德智兼修、德才兼备为核心,以知识、技艺、道德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旨在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通才.从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内涵,以求把握其中蕴含的整体综合现和直观模糊性,试图以此纠正现代教育机制中泛科学主义盛行带来的人文缺失现象.

作 者:赖平李丽红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刊 名:怀化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年,卷(期):22(1)分类号:B222关键词:德育 智育 整体综合观 直观模糊性 人文缺失

浅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误区 篇6

摘要:在跨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掌握并能将现代化教育技术熟练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应该是每一个具有“与时俱进”思想的教育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和多媒体使用零距离的初中政治教师,我感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优势较传统教学是十分明显的。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使用上的误区,笔者在本文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势;误区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可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大势所趋,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在跨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掌握并能将现代化教育技术熟练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应该是每一个具有“与时俱进”思想的教育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应先了解它,何谓现代教育技术?它就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作为一个体系,它包括三个方面和两个层面,三个方面是:1.现代教育媒体,即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2.媒体教学法,即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3.教学设计,既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两个层面是指技术手段和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当兼顾这三个方面和两个层面,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几年的实际应用中,作为一名和多媒体使用零距离的初中政治教师,我感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优势较传统教学是十分明显的。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使用上的误区,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就政治课而言,在以往的初、高中学生调查问卷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这和本学科的内容有很大关系,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虽然新课改后,政治教材的内容有了很大变动,但如果是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则仍难免陷入说教。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却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它的优势主要有三大方面的体现:

(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不一样,教学方法也应有区别。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多媒体的引入,作为教学手段,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的多种信息加工组成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集成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只是一个领路人的角色,发挥引导作用,而学生则被真正放在主体位置上。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有利于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便于反馈和了解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如何培养爱国情操”,教学方法建议是利用情境陶冶爱国情感。如果是按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讲解,效果并不理想。我在讲解这一点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先在一段优美的音乐中放一组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让学生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然后,我又将“火烧圆明园”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地位”两段录像对比播放,学生的情绪变化由愤怒转为自豪,也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祖国强大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在情境中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将书上的知识点变成了课堂活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每节结束后,将当前课的知识重点题打在幻灯片上进行课堂检测,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三)有利于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文化知识

我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涉及历史、地理、文学等各个方面,那些材料有针对性,哪些材料合适,在筛选的过程中,无疑就是对知识面的拓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误区

(一)轻理论,重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包含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他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掌握一些现代教学仪器的操作,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更要求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新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教学的现代化和最优化。但我在实际教学中对为什么要用这些,用了这些要达到哪些教学效果,用了能不能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问题则往往思考较少。这就造成了理论和实际技术操作的脱节,与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的要求相背离。加强理论学习是我今后要注意的地方,也希望其他老师能引起重视。

(二)制作课件时认识上的错误

1.过于追求形式,用动画或卡通形象来装饰,其效果却是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2.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教学服务,而不是不顾教学实际,不顾所用材料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每节课都必用多媒体,都要放几段录像,听几首歌。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是必须要有针对性。3.让多媒体变成了一个高级黑板,认为不用再写任何板书。

(三)不注意多种手段的配合使用

多媒体技术和投影、录像等都是现代教育媒体的组成部分,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各有其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交互性很强的技术手段,其先进性是不言而喻的,投影、录像等在我们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仍有用武之地,既然用投影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就应发挥投影的作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耗资巨大,充分发挥其他手段的作用以降低消耗,也是我们教师应考虑的问题。

现代远程教育及其优势 篇7

一、整合科技教育人才资源, 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

服务外包作为低能耗、高附加值、能大量吸纳就业的新兴产业, 得到了国务院和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近几年保持快速发展。西安市是2009年2月国务院首批授予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 省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针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实际, 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扶持政策, 推动我市服务外包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基本情况

按照商务部服务外包业务管理系统认可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全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额为2.92亿美元, 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113%, 同比增长30.11%。全年完成营业收入超过450亿元, 2007-2010年这4年全市服务外包业务额总计完成超过8亿美元。

2010年末, 全市拥有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已突破1000家, 其中千人以上企业超过10家, 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8家;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规模超过9万人。

从承接外包业务国别看, 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国别市场已达38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集中在北美、日本和欧洲。以IBM、Intel、香港电讯盈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全球知名公司先后落户我市, 其中包括1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家去年全球IAOP (国际外包专业协会) 百强企业。

从业态来看, 在全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中, ITO占51%, BPO占19%, KPO占30%。目前, 西安已经发展成为领先全国的通信软件研发、金融软件研发和国际集散控制 (DCS) 解决方案提供等三大技术服务基地。

(二) 西安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特点

西安市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方面, 具有政府重视度高、科技人才多、商务成本低、人员流动性低、产业成熟度高、人员培训机制较好, 基础设施好的比较优势, 使得这些年西安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概括起来, 表现出如下四大特点:

一是企业多。拥有1000多家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

二是发展快。近年来以年平均50%以上的高速度在发展。

三是附加值高。许多企业从事以研发和KPO为主的高端业务, 附加值高。

四是类型全。ITO、BPO、KPO、动漫、呼叫中心的各产业类型在西安都有一批代表性企业。

(三) 相关扶持政策执行落实情况

1. 积极争取商务部和省市商务厅扶持资金

目前共有商务部、陕西省、西安市和外包园区四级扶持政策和资金共同推进和支持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据统计, 2007年至2010年共申请到国家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资金8551.25万元 (其中2010年为2688万元) , 主要用于“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补贴、企业新录用员工培训和培训机构培训人员补贴, 同时, 先后争取并兑付陕西省、西安市两级扶持资金2.5亿元, 主要用于支持园区公共平台建设、境外招商、国际认证、企业外派员工培训、高级人才奖励以及人才培训基地平台建设等项目。这些资金都是直接拨付到相关园区和企业, 为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2. 拓宽融资渠道, 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与西安市创新技术投资担保公司、陕西省信用再担保公司等机构合作, 推动形成了西安“轻资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贷款”解决方案, 2010年有6家企业获得贷款, 贷款金额1560万元。目前还在会同市财政局与西安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尝试以股权投入的方式, 投入资金800万元解决规模扩张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3. 落实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服务外包企业凭技术贸易合同认定证书、离岸外包业务合同和相关发票到市地税涉外分局备案后, 可享受5%合同金额的营业税免征政策。2010年西安高新区软件园160家外包企业减免营业税985万元, 减免所得税1540万元。

(四) 下一步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1. 加强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

发挥好西安市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机制和作用, 积极协调市发改委、工信委、财政、科技、教育、人社、税务等部门以及服务外包园区共同努力, 相互配合, 积极推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2. 继续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给予扶持

加强与国家商务部和省商务厅的联系, 认真做好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申报工作, 协调市财政局、市教育局等部门做好项目审核、专家论证及资金拨付等工作。

3. 积极组织服务外包企业开展并参加服务外包推介招商活动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 我市策划举办了“产业发展对接会暨中国二线城市服务外包发展机遇研讨会”、在大连软交会期间举办了“西安-大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恳谈会, 参加美国高德纳峰会时, 在美国硅谷和加拿大多伦多分别成功举办了两场服务外包专题推介活动, 收效显著。

4. 完善并发挥服务外包公共平台功能

2010年, 全市服务外包门户网站“西安市服务外包网”已经建成, 中、英、日三个版本都已正式运行, 全年网站总访问量达到10万人次。

(五) 西安市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

到2015年,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 出口额达10亿美元。吸引行业知名企业100家。培育万人以上规模企业2家, 千人以上企业60家, 吸纳15万大学生就业。拥有超过30万服务外包从业人员。

我市“十二五“期间支持和鼓励发展重点产业的分类是:巩固提升类———软件技术和信息服务外包;重点扶持类——金融服务外包;倾力关注类———研发服务外包;扩展规模类———数据 (语音和非语音) 处理外包服务;积极推进类———地理信息和导航服务外包。

二、立足历史人文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会展业

西安是我国北方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 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美誉度, 具有发展会展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 西安会展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 会展数量和规模稳步扩大, 呈现出专业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趋势, 连续4年获得“优秀会展城市”、“最佳会展城市”等殊荣, 已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会展城市之一。

(一) 西安会展业发展现状

1. 组织机构基本建立

形成了西安市促进会展业发展领导小组、会展办、会展行业协会等职能清晰、协调一致的会展业发展服务体系。2010年, 出台了西安会展业专项发展规划, 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定位、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2. 会展环境明显改善

相继出台了《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在优化会展环境, 培育品牌展会, 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并安排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会展业发展, 为促进会展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会展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我市有专业展览公司和经营范围包含展览业务的公司1363家, 与从事会展业务相关的搭建、广告等公司一起, 初步形成会展产业体系。2010年, 西安首次在西部地区成立会展业服务中心, 四位一体的会展业协调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4. 会展数量规模不断增长

2010年, 全市共举办有规模会展活动142个, 参展商22.72万人次, 专业观众24.14万人次, 普通观众514.04万人次, 新增就业岗位34790个, 展会成交额979.8亿元, 创社会综合经济效益82.36亿元, 较上年同比增长9.2%。2010年, 欧亚经济论坛首次写入中央西部大开发文件, 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国际论坛。

5. 品牌展会不断壮大

2005年以来成功举办三届的欧亚经济论坛, 极大地提升了西安会展目的地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催生了通用国际航空大会、中国民营企业科技产品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西安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暨高新技术人才交流会等一大批全国性知名展会和自主品牌展会, 对经济社会发展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6. 办展模式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会展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形成, 市场化运作水平不断提高, 实现了由政府组织办展向专业公司办展的过渡, 已进入创新机制、拓展空间, 扩张规模、提升质量, 突出品牌、规范发展的新时期。2010年, 我市首次提出组建国有控股会展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

7. 欧亚经济论坛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实现了独立承办。与外交部等国家部委、有关国际组织建立了直接联系机制和有效沟通渠道, 实现了从外交联络、嘉宾邀请, 到整体策划、会议组织全部由我市独立承办。二是使论坛上升到国家层面。欧亚经济论坛已成为西部地区唯一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国际性论坛。三是推进了论坛的机制化发展。

(二) 西安会展业“十二五”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1. 发展思路

以构建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为目标, 以“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为导向, 以扩张会展产业规模和提升会展产业水平为重点, 全面实施规划先导、产业聚集、园区支撑、品牌引领战略, 通过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市场运作、多元发展, 调整优化会展布局, 健全会展产业体系, 大力提升会展产业综合竞争力。

2.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 将西安会展业发展成为极富增长性和极具竞争性的现代服务业先导产业, 初步建成立足大关中、带动大西北、辐射大欧亚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 以西安为中心的会展经济圈初具规模, 力争实现西部领先目标。“十二五”期间, 年举办规模以上会展活动150个以上, 其中以欧亚经济论坛为龙头的国际性会展活动20个以上、以中国西安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暨高新技术人才交流会为龙头的自主品牌展会30个以上、大型节庆活动10个以上;实现展会成交额年均增长25%以上, 社会综合经济效益年均增长20%;全市会展场馆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以上, 配套设施齐备, 会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3. 发展布局

在空间布局方面。根据西安会展业发展基础, 结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定位, 通过资源整合、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 调整优化场馆规划布局, 形成分布合理、配套完善、优势互补、规模效益明显的展览、会议、节会活动功能主导区。一是着力完善以四大会展聚集区为主的展览功能主导区。二是规划建设以曲江、浐灞两大国际会议园区为主的会议功能主导区。三是加快建设节会活动功能主导区。各区县依托自身区位、资源、产业优势, 发展特色节会活动, 形成“一区县一节会”的节会活动板块。

在产业布局方面。依托“五区一港两基地”和五大主导产业, 培育各类专业性展会。结合全市会展产业的发展趋势及专业场馆的分布特征, 坚持“重点布局、率先发展、多点培育”, 打造“产业类、文化类、商贸类”等专业性会展产业。充分挖掘西安历史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历史文化类、文物古迹类、民俗风情类、户外运动类、文教科研类、体育赛事类、人才交流类、军工产品类等八大类特色展会。

(三) 西安会展业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是建设具有承载力的功能完善的会展设施。结合全市“十二五”规划, 综合考虑产业分布、城市规划、基础配套等因素, 积极规划建设新场馆, 加快形成功能先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会展场馆格局。细化现有场馆的目标定位、专业特色和功能配套, 加大升级改造力度, 促进场馆向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三是加强会展建设。适应会议、展览互动发展的趋势, 改造提升会展场馆周边配套设施, 提升会展产业的承载力。

二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会展主体。整合现有会展企业资源, 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 打造一批专业性会展龙头企业。积极组建国有控股的旗舰型会展集团, 引导现有会展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形成会展产业集群和会展服务产业链。

三是营造具有吸引力的会展环境。加大会展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会展发展环境。完善会展法规体系, 规范会展市场秩序和会展主体行为。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服务相结合, 健全会展业资质评定和统计分析体系, 推进会展经济产业化, 优化西安会展业的发展环境。

四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会展业标志性品牌。发挥欧亚经济论坛的平台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 利用西安欧亚大陆桥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全面实现论坛机制化, 加快“向西开放”进程。发挥我市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文化旅游、航空航天等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 重点培育产业类品牌展会。优化会展资源配置, 对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展会进行组合和整合, 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 培育龙头会展项目。

五是构筑具有辐射力的会展产业链。重点围绕会展项目策划、市场营销、广告宣传、搭建装饰、仓储运输、软件开发, 延伸发展相关配套服务业, 形成会展业与交通运输、通讯、旅游、餐饮、住宿、广告、印刷、装饰、教育、科研等相关行业互动发展的产业链, 为会展业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六是加快形成“大会展”产业格局。积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会展项目, 围绕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 支持、鼓励申办、招徕国际性会议和大型全国性会议在我市举办。大力开发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群众参与性强的各类节庆和主题展销活动,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加快形成集会、展、节、赛、演为一体的大会展产业格局。

三、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龙头,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

西安地处东西两大经济区域接合部, 是陇海、兰新经济带核心区, 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作用, 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 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近年来, 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带动下, 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业对西安经济的贡献逐年增加。2010年, 西安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 年均增速14.5%, 占GDP的10.7%;2015年达到650亿元, 年均增速16.7%, 占GDP的10.8%。

(一) 西安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思路

按照服务西安、链接全省、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 发挥西安的区位优势, 畅通以西安为中心的物流及疏运体系, 建立和完善与西安主体产业协同匹配、相互促进的现代物流业, 打造以信息化应用为主导、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交易为主体, 由核心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集群、物流网络节点以及龙头物流企业构成的城乡现代物流体系。建设6-8个专业物流中心, 扶持10-20个物流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平台优势, 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保税物流功能。到2015年, 基本把西安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内陆港口城市和黄河中上游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物流新格局。

(二) 重点抓好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 自2008年6月组建以来,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就显著, 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是西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龙头。“十二五”期间, 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搭建以现代物流产业园、功能型物流中心和多层次配送中心为基础, 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使西安成为陇海-兰新经济带上最大的现代物流中心。配合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尽快形成以区港合作、海铁联运、陆铁联运、信息平台共享的运营模式, 提供信息咨询、供应链管理、口岸配套、保税仓储、出口加工等综合保障物流服务, 打造“中国内陆第一港”, 形成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龙头, 南联引镇仓储, 北接航空基地, 西通咸阳空港, 东携新丰编组, 外围节点呼应的西安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促进西安各开发区和基地的产业提升, 以大物流拉动产业大发展。

(三) 当前应着力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是统筹协调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聚集作用。争取将西安国际港务区尽快升级为国家级现代物流产业示范园区;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及周边铁路、公路运输网络, 加快实现港务区与沿海港口的有效连接;规划建设港务区与经开区、引镇仓储物流中心、阎良航空产业园、咸阳空港产业园等地的货运专用通道, 促进港务区与周边物流设施的衔接互动, 实现物流资源统筹协调、充分利用。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 增强行业活力。积极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合作, 重点引进国内外品牌物流企业及先进设备和技术, 组建大型开发、建设、运营联合体;通过兼并、重组、联营等形式, 引导物流企业调整组织结构, 提高竞争力;加强铁路、公路、航空和沿海、沿边口岸之间协调配合, 积极发展多式联运, 降低运输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

三是发展第三方物流, 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重点培育和引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整合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资源, 延伸物流服务功能, 促进企业内部物流向专业物流转变, 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 提高制造业和物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支持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应用技术的集成创新, 扩大物流市场规模, 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现代远程教育及其优势 篇8

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分析

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明显不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着重培养第一线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技术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由于摒弃了一切不切实际的观念和想法, 按照艺术设计的职业标准来培养人才, 所以办学灵活多样, 针对性强, 从而被广泛关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比较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方面, 正是通过这些优势反映出自身的特性和功能。

(一) 瞄准社会需求, 按需施教, 具有明确的市场导向性优势

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脉搏息息相关, 有着及时接受社会信息的突出特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正好把握了这一特点, 关注新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现代设计发展的潮流动态, 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掌握明晰的教育方向, 使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导向相吻合, 从而适应市场经济、职业岗位的需求。由于与市场接轨, 及时地吸取社会、企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信息, 所以, 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与开发方面, 能及时地适应企业艺术设计岗位需求的变化。甚至还能遵循适需培养的原则, 与企业签约, 按照企业的要求开展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极强的“订单式教育”, 缓解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矛盾, 推动教育机制的改革。

(二) 突出实践性教学, 实现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 在培养具有岗位职业应用能力的人才中有显著优势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突出了实践性教学, 通过校内课程的实训实践以及到一线岗位见习实习的“准工作”教学, 缩短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期, 具有“职业型、应用型”的显著特点。由于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 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艺术设计岗位要求的零距离接轨, 使学生们有深刻而全面的职业体验, 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到社会设计平台中, 以“熟练工”的身份上岗工作, 打造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三) 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提高办学效益

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合作制教育模式, 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集团化模式, 企业、高校和政府机关合作开发, 一方面, 由于交流与合作的双方资源得到共享, 解决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环境搭建部分资金紧缺的问题, 扩充了教学与发展资源, 降低了办学成本;另一方面, 将学校与企业积累的知识进行整合, 使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提高了办学效益, 提升了艺术设计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策略

尽管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在培养目标、研究开展、就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由于起步较晚, 过快的发展速度造成其发展遇到了诸多问题。一是职业教育观念未全面形成, 缺乏科学定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是普通本科艺术教育转型而来的, 在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规格方面, 职业特色不够鲜明。二是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与专业教学相分离。由于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 与社会行业脱节, 实践课程的实训环节也难以落实到位, 造成学生的职业技能规范性不足, 不能迅速进入角色适应就业市场。三是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偏重讲授, 学生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 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研究性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职业教育, 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客观地分析、认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 将存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策略选择, 并形成特色优势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而实训、实习更是重中之重。

(一) 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遵循适当的超前性, 紧贴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市场对人才的发展需求变化是处在不断顺应社会发展的动态模式中。为此,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校企合作项目选择等方面均应有超前意识, 与市场并驾齐驱甚至略超前于市场。为了能紧贴市场经济发展脉络而设置专业, 就需要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以及地域经济的产业特色为出发点, 寻求本土的、动态的、当前的、开放的职教资源。学科设置与教改措施在配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外, 更应适应现代设计产业化的要求, 准确定位办学的服务对象, 突破原有学科和专业限制。

为了灵活而高效地开发专业,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而完整的专业开发程序极为必要, 可以按照不同的发展时期和行业需求对专业进行大胆“嫁接”与“改造”, 重点打造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优势专业, 最终形成特色品牌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应留有一定的空间, 随着职业要素的变化, 及时补充最新的符合现实需求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也是动态的, 适当增加一些具有体验性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安排一些多课集一、融合型的综合性课程, 从而构建适应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 确保具有适当的超前性。

(二) 坚持教学、科研、产业化经营为一体的教育整合

教学、科研、实践和产业化经营为一体的办学对于打造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对实训条件的要求远远高于普通高等教育, 为突破实训条件的瓶颈制约, 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有必要将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具有开放性、企业化特色的实践教学, 使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系统化。也就是说, 通过校内实训工作室、校外实训基地、行业公司的角色切换来完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

构建区域性特色校企合作模式, 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意义重大。校园内应建立融企业、学校、培训中心三方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其环境氛围与实际工作岗位保持高度一致。教学过程中, 以具体的设计案例为主轴, 将核心教学项目及企业化运作项目紧密结合在一起, 利用企业在信息、技术、经验方面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未来设计行业的技能知识和行为规范。此外, 依托企业优势, 还应将校外实训实习、教师实践基地建设成集设计、教学、研发的综合实体, 校外实训实习实现了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使专业教学向实践企业延伸, 打破了书本与市场的界限, 为学生提供毕业后艺术设计实际工作的全方位预演。可以说, 这种集团化战略是高职院校能够外向发展的重要保证。而稳定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应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 只有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等多方共享式的“共赢”模式, 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最终完成从学校到市场的过渡与磨合。

(三) 构建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 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提升职场竞争力

启发—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特定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中去审视, 重视教与学的互动性, 其互动特点符合当代设计教学的要求, 体现了建构性学习的特征。这一教学模式是以平等互动、沟通交流为基础的, 教学被看成是一种多层次、多形态的互动交往活动, 即合作学习, 包括学校与企业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而引导发现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均建立在互动合作的学习基础之上。多维互动的教学实现了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战略性转变。

具体来说, 教学过程中既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 也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既要发挥传授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作用。首先, 学生拥有课堂“主动权”, 积极地承担起自主探索的责任, 主动地和教师交流、与同学讨论, 变被动地索取为主动地实施计划;其次, 教师通过引趣、设疑等方式启发学生, 重点讲思路、讲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项目任务进行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在教师的启发过程中, 学生会形成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解, 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 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 形成有意义的建构。在当前的艺术设计领域, 专业研究越来越趋于精细化, 只有通过团队分工与协作才能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由于互动式教学中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共同体, 师生地位趋于合作化, 正好适应了分工与协作的工作要求, 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团队合作素养的社会职业人, 从而提升了职场竞争力。

(四) 以工作室为载体, 以项目教学为突破口, 推动课程的优化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教学班, 形成基本框架来构建教学群, 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 在保持课程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 将教、学、做在课程目标上融为一体, 形成网络状分布、相互关联的教学知识平台。在“工作室制”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大量引入项目教学, 推动课程的优化。这种项目教学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教师能够灵活地编排阶段课程, 在授课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实践任务或采用模拟课题来代替传统的课程教学, 完成对学生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

“工作室实训”应以项目教学的任务为驱动, 采用职业情景的体验方式, 尽可能结合市场运作的要求, 安排完整的设计工作流程。具体来说, 以项目小组、艺术团队为载体, 借鉴企业的岗位作业流程, 从调研到草图方案, 再到修改方案直至完成正稿, 然后还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甚至还可以将由此生成的教学成果投放市场, 最后针对教学与企业实战之间存在的偏差和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和修正。项目教学突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是综合性的、全方位的, 实现了设计构思、设计表现和设计实施的完美融合。

(五) 提升教师素质与市场价值, 组合优化教师群

实现教育教学计划, 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整体的教学质量, 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根据专业发展规划, 利用管理的灵活性与运作方式的市场性, 完善开放式教学中“优化的教师群”的目标, 发挥专职教师和外聘兼职教师各自的优势, 使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化。首先, 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培养“双师型”人才。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法, 为教职员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专业进修、技术培训计划, 分阶段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滚动式地到企业参与开发与革新, 增加企业工作经验, 提升教师自身的“市场价值”。其次, 采取灵活应变的组织架构, 优化教师队伍。聘请设计行业的知名设计师、技术总监以及成功的管理者与策划者等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将行业前沿的第一手知识与技能传递给学生。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办学理念与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密不可分。只有提升与完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的竞争优势, 构建一个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体系, 走市场化、动态性发展模式的道路, 才能以市场为牵引, 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 推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下职业结构的变化, 整合优质的职教资源, 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办学实际出发, 分析了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 提出了可行的改革思路与做法, 探讨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教育策略, 将存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策略选择, 以提升与完善自身的办学优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优势,创新

参考文献

[1]逯荣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动态性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8) .

[2]王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与探讨[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2 (4) .

现代远程教育及其优势 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诞生, 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文明, 给社会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信息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社会各阶层和各行业的生活、学习、工作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也不例外, 从一台最简单的pc机开始, 到如今的局域网、校园网、广域网等等, 这些硬件设备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标志, 更成为一个学校成长发展的内涵、一所好学校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更何况有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网校和远程教育, 把教育的场所拓展到校园之外。建设不是目的, 怎样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优势, 实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高效率, 是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学校管理工作相结合, 力求实现科学管理、高效管理

教师是教育一线的实践者,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所教课程整合, 其意义与作用已达成共识。学校管理者如果还只停留在检查打印的文件上, 不向无纸化办公发展, 势必成为学校信息化网络化的瓶颈。现代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将自己的视野由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调整到与管理融合的轨道上, 只有站在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融合的基础上, 在管理、检查、督导、评价等方面实现管理手段向信息化方向的转变,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学校管理是多维度的, 涉及到人 (学生与教职工) 、物和各种信息资料 (包括教育教学资料、图书信息、学籍、人事、财务等) , 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有关信息的储存与处理, 利用与开发。应该说, 一般的学校不具备软件开发能力。但是如果把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放在改善质量和效果上, 信息化就不再是远不可及、高不可攀。因此, 实现学校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可以总结为由三个环节组成:一是信息的录入, 二是信息的管理, 三是信息的利用。近几年的硬件建设、软件使用, 甚至一些专用软件平台的推广, 在这三个方面, 学校花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之所以在管理上还是难以实现信息化的优质高效, 关键是后两个环节的跟进滞后。学校每年都录入大量的数据, 可以说涉及学校管理、教学的方方面面。这一点是肯定的。这些资料一般是缺少学校统一规划和管理的, 一方面是技术方面的规划管理, 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上没有把信息的管理提到一定高度。录入的信息存储在不同人员、不同计算机上, 或是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存储位置。使得学校在利用信息环节上, 劳神费力, 已经录入的查找起来十分繁琐, 再次使用时还不如重新录入省时间。这样一来信息垃圾越来越多, 重复劳动在所难免。一般地技术上采用B/S结构 (Browser/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开发软件, 在校园局域网、乃至城域网、因特网上可以应用, 学校每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实现管理和使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 力求达到对学生的最佳教育

(一)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活动相结合。

教育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斯宾塞说:“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 柏拉图:“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 它能使人变善, 从而高尚地行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 尤其是在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方面, 可用的素材涉及古今中外, 要想丰富而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教育, 是新时代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形式, 也是超越时空的教育。孩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在校, 不会因错过教育时机造成人生的“缺课”。网络资源和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可以想象, 当客观条件不允许或不需要在校教育的时候, 孩子们的学业在家即可完成, 教育可以继续回归到社会生活中进行, 学生不必每天在“家校”的两点一线上运动了。

(二)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信息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来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 它是现代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并且已经渗透到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各方面。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时所涉及到的一系列问题上, 有这样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思考解决。

1.从需要出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那些不必应用计算机也能解决的教学问题, 就不要勉强引入, 要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以取得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难以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为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上这还是教师备课的一个环节———备学生, 脱离了学生特点, 教育就不会有好的效果。我们经历了“做课”, 甚至可以说是“作秀”, 有不少“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例子, 但这不是我们回到过去的理由, 而应该思考怎样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优化教学。总之,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 视需要而定。

2.从学校实际出发,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现代技术中, 没有必要追时髦, 论高新。抱怨学校设备落伍, 是不可取的。只要用着方便, 哪怕是个简单的收音机、复读机、录音机, 只要能达到我们需要的教学效果, 都不失为运用得体的“好技术”。对于目前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形式我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学科教学, 二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学科教学。

(1) 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学科教学。多媒体环境由视频投影仪及屏幕、电脑、音响等组成, 条件好的配置视频展台, 电脑可并入校园网, 连接因特网。多媒体环境, 教师可以展示音频、视频、图形图像、文字等, 是课件使用的基本环境, 便于教师把握教学进度、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对教师的讲授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 可以说是单向的, 在人机交互、主动学习方面, 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 学生的学仍是教师“牵着走”, 学生学习过程完全是在教师策划下进行的, 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学习的顺序, 不利于探索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学科教学。计算机网络环境是指在计算机教室环境, 计算机之间互通互联, 计算机教室与校园网相连, 甚至并入城域网和因特网。这种环境下, 学生人手一机, 能够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学习内容, 自主安排学习顺序, 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这种环境下的教学, 对教师、学生也是一种挑战, 一方面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尽一致, 操作能力有高有低, 教师把握课堂有一定难度。这需要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方面多下功夫,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同时,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教学, 对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课堂把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时, 也需利用网络环境, 网上练习的形式提交作业, 教师可以通过后台, 查看、分析学生作业情况, 从中发现问题, 以便开展下一步工作。

信息技术像一张大网铺天盖地而来, 把我们罩在其中无法摆脱和回避, 我们也不需要摆脱和回避, 因为看似束缚我们的大网, 也是我们即将赖以生存的高速公路。信息技术在快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作为为下一代搭桥铺路、解惑释疑的教育工作者, 理应走在时代前面, 做新时代英才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六枝特区第一中学.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的实施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 2007

现代远程教育及其优势 篇10

首先, 我的教学活动是课前精心备课, 并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 收集整理手法创新的典型优秀招贴画范例, 制成PowerPoint教学课件, 以备课堂教学使用。

教学一开始, 先结合美术直观性的特点,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通过一幅很具时代特征的招贴画展示, 创设课堂教学意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出新课内容。什么是招贴画?你在什么场合见过何种类型的招贴画?

由于美术课的时间安排多为上午第4节和下午1、2、3节, 这时人的大脑相对处于疲劳状态, 学生较易发困。可当他们看到了一幅幅紧扣课本, 展示的不同类型的招贴画时, 眼前为之一亮。都被那些形式多样、创新新颖、独特的画面所吸引。一个个全神贯注, 精神抖擞, 变消极为积极主动。

这时再结合招贴画的用途、特点及设计原则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解, 使学生的知识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 去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要素。并在学生对这节课有了基本认识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让学生学会运用招贴画的设计原则去品评一幅作品的优劣, 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紧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件展示的不同类型的招贴画。因课前做好了备教材、备学生, 设计好了全过程、环节。所以课堂上只需点击鼠标, 即可按顺序播放, 对重点和必须强调的内容, 还可重复播放演示, 尤其是课中重点, 如果仅靠书本上少许的几幅参考和单纯的语言描述, 很枯燥乏味, 学生也难以理解, 现在利用课件中收集制作的简练生动又富有典型创意的招贴画, 启发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比较, 从而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教学难点, 这时分梯度地给学生布置练习目标, 提供给他们自由选的创作范围和表现手法,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 多媒体的直观展示还可以解决以前教师范画所占据的大量时间, 以及后排学生的视觉效果较差等问题, 同时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作品的交流、展示与点评,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展示空间和极好而难得的锻炼机会, 让课堂真正交回给学生, 让学习主体———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得以激发、培养和锻炼,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心理素质, 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识字教学应重视方法下一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