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损害

2024-05-09

肝功能损害(精选十篇)

肝功能损害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住院患儿14129例, 其中肝功能异常313例, 占2.22%。男孩150例, 女孩163例;住院治疗7~10d出院, 病历资料完整, 入院年龄为1d~16岁, 肝损患儿均经过肝炎全套检查、肝胆胰超声、排除传染性肝炎及胆道疾病。肝功能异常标准为患儿有肝酶升高, 主要以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为主要标准。丙氨酸转氨酶>40U/L, 天冬氨酸转氨酶>40U/L, 如果丙氨酸转氨酶40~100单位/L, 称为轻度异常;丙氨酸转氨酶100~400单位/L, 称为中度异常;丙氨酸转氨酶>400单位/L, 称为重度异常。

1.2 临床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所有对象采血前均空腹, 入院第2~7d抽取静脉血, 根据病情酌情检验, 血清由日本奥林巴斯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肾功能试剂盒由日本协和公司提供, 肝功能及心肌酶谱试剂盒由德赛 (DIASYS) 公司提供, TORCH系列IgG、IgM送检浙江迪安公司, EB病毒抗体送检浙江迪安公司, 支原体抗体及梅毒抗体试剂盒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

1.3 治疗方法

按照病因处理基础上, 予相应保护肝脏细胞 (葡醛内酯、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还原型谷胱甘肽) 退黄、营养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处理, 治疗7~10d出院, 部分出院后带药肝泰乐, 门诊随访。

1.4 疗效标准与判断

住院治疗7~10d进行疗效判断。临床症状消失, 各种检验、检查结果恢复正常为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减轻, 各种检验、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为治疗好转;临床症状无改善, 各种检验、检查结果未恢复正常为治疗效果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14129例患儿中合并肝功能异常313例, 占2.22%。

2.2 性别差异

男孩6712例, 异常者150例 (2.23%) ;女孩7084例, 异常者163例 (2.30%) , 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68, P>0.05) 。

2.3 年龄差异

按年龄分为1~6个月小婴儿组4448例, 异常者168例 (3.78%) , 6~12个月大婴儿组1336例, 异常者33例 (2.47%) , 1~3岁幼儿组4681例, 异常者92例 (1.97%) , 3~16岁年龄组3664例, 异常者20例 (0.55%) , 小婴儿组异常率高于其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各年龄组肝功能异常程度

小婴儿组以轻度异常 (91.7%) 和中度异常 (7.14%) 多见, 大婴儿组以轻度异常 (81.8%) 和中度异常 (18.18%) 多见, 幼儿组以轻度异常 (86.96%) 和中度异常 (8.69%) 多见, 3~16岁年龄组以轻度异常 (85%) 和中度异常 (15%) 多见。轻度异常以小婴儿组多见, 中度异常以大婴儿组多见, 重度异常以幼儿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见表1。

2.5 病因分类情况

根据原发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效果, 肝功能异常病因明确的共48例 (败血症13例为明确细菌感染, 支原体7例为支原体感染, 梅毒2例为梅毒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征3例为EB病毒感染, 新生儿窒息14例为缺氧后损伤, 肝炎综合征7例, 药物性肝损2例为明确用药史) , 渗出性红斑2例 (0.64%) , 支原体感染7例 (2.24%) , EB病毒感染3例 (0.96%) , 梅毒2例 (0.64%) , TORCH感染7例 (2.24%) , 败血症13例 (4.15%) , 新生儿窒息14例 (4.47%) 其中诊断为“肺炎, 上呼吸道感染, 喘息性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 腹泻病”者因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未开展“咽拭子查呼吸道合胞病毒, 腺病毒, 流感病毒, 大便查轮状病毒抗原”而未明确病因是否有病毒感染所致 (因为病原学检查不够全面, 未能确诊) , 见表2。

2.6 临床表现

无明显临床表现患儿257例 (1.82%) , 黄疸50例 (0.35%) , 肝脏增大6例 (0.04%) , 合并有心肌损伤16例 (0.11%) 。

2.7 治疗结果

治愈286例, 治愈率91.37%, 好转17例, 好转率5.43%;死亡0例, 病死率0%;自动放弃2例, 占0.64%;转院8例, 占2.56%。

3 讨论

肝功能检查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转氨酶, 通常包括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和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两项。丙氨酸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原浆的可溶部分, 肝细胞发生炎性病变, 引起细胞肿胀、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等, 均可使丙氨酸转氨酶释放于血液循环中, 而使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增高。天冬氨酸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内, 当肝脏发生严重坏死或破坏时, 才能引起天冬氨酸转氨酶的显著升高。本组资料显示, 肝功能异常的病例血清学检测也以丙氨酸转氨酶升高明显, 故本文以此为诊断依据[2,3,4]。

本文中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病因主要以呼吸道及肠道感染性疾病为主, 占85.62%, 并且几乎无明显临床表现, 只是在原发病诊治过程中检查血清肝功能酶学指标时发现, 缺乏特异性, 但经过原发病治疗及保肝治疗后, 肝功能会恢复正常, 预后良好。其他20%的疾病合并的肝功能损害病情较重, 恢复较慢。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受治的313病例中2例渗出性红斑及2例川崎病病情较重, 症状不典型, 肝损的严重表现掩盖了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 容易引起误诊。

本文表1各年龄组肝功能损害轻重程度, 1~6个月小婴儿发生率最高, 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肝功能受损严重程度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因为在0~6个月患儿中引起肝功能损害的原发病主要是肺部感染、毛细支气管炎、腹泻病及宫内感染, 以轻度肝损为主, 预后良好。而中重度肝损害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岁以上的患儿, 主要以支原体感染、EB病毒感染、结缔组织疾病为原发病[5,6]。

综上所述, 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14129例住院患儿中合并肝功能损害发生率2.22%, 较往年明显升高, 病因以感染性疾病为主, 年龄以0~6个月为最高发病年龄, 在原发病诊治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及时保肝治疗, 预后总体良好。但在基层医院需引起儿科医师重视, 以免漏诊及不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研究合并肝功能损害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方法 对14129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一般资料分析:313例患儿肝功能异常 (2.22%) , 男孩150例, 女孩163例, 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年龄分为1~6个月小婴儿组, 6个月~1岁大婴儿组, 1~3岁幼儿组, 3~16岁大年龄组。小婴儿组肝功能异常率 (3.78%) 高于大婴儿组 (2.47%) 、幼儿组 (1.97%) 和3~16岁大年龄组 (0.55%) ;婴儿组以轻度异常多见 (91.67%) 。②发病率分析:主要疾病以肺炎所致 (186例, 59.42%) , 其他疾病有腹泻病、药物性肝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征及窒息等。各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无明显临床表现患儿257例 (82%) , 黄疸50例 (0.35%) , 肝脏增大6例 (0.04%) 合并有心肌损伤16例 (0.11%) 。结论 婴幼儿肝功能异常的主要病因有感染、药 (毒) 物损害、窒息缺氧等, 应重视肝功能检查, 合理用药。

关键词:肝功能异常,转氨酶,感染,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参考文献

[1]刘维军.371例药物性肝损伤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9, 9 (11) :872-873.

[2]赵顺英, 马云, 张桂芳等.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1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 18 (7) :414.

[3]韦平, 谢晓丽, 杨红斌等.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肝功能异常临床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 2009, 35 (6) :437-439.

[4]李兵顺, 郑兰霞, 何朝霞等.EB病毒感染所致肝脏损伤的临床类型及特点[J].中国医药, 2007, 2 (9) :537-538.

[5]熊正明, 宁聪, 陶德定.婴幼儿遗传代谢性肝病16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1998, 7 (36) :48.

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及功能 篇2

XX年4月28日公布施行的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其中增加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无疑,这是我国《婚姻法》的重大改革。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有利于维护合法婚姻关系,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制裁过错方的违法行为。本文从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功能及与一般民事损害赔偿的比较出发,试图使大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离婚损害赔偿,是夫妻一方违法侵害其配偶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离婚时有过错一方对无过错配偶所受的损害承担的民事责任。根据我国新《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离婚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构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要件:

第一、须有法定违法行为。这里的法定违法行为,指新《婚姻法》明确规定的: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遗弃家庭成员的且已导致离婚的四种违法行为。这些是严重违背婚姻义务或严重侵害其配偶的人身权益,并造成离婚的法定违法行为。必须指出的是,如果实施的是法定违法行为之外的其他违法行为,或虽实施了前述法定违法行为尚未导致离婚的,均不属于离婚损害赔偿中的法定违法行为。

第二、须有损害事实。即因夫妻一方实施了法定违法行为而导致离婚,无过错配偶由此受到的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至于离婚财产损害,我国学者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离婚财产损害,是指因实施法定违法行为致其配偶现有财产利益的减少及为恢复损害而造成的财产利益损失等,如拒不履行家庭扶养义务,造成配偶现有财产利益的损失或夫妻共同财产的减少,夫妻一方实施家庭暴力,遗弃家庭成员造成配偶人身或精神上的损害所引起的财产损失,如医药费,误工费等。即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另一种意见认为,离婚财产上的损害,包括所持财产的减少和可能失去的利益,后者如可期待利益的丧失。笔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宗旨之一就是填补损害,故离婚财产损害的范围,当然就包含财产方面已发生的现实损害即积极损害;至于可预期利益的丧失,应包括在离婚财产损害的范围内。但配偶继承权等期待权的丧失,则不应包括在内。因为,配偶继承权的实现,除以夫妻身份的存在为前提外,还需同时具备其他法定条件。如夫妻一方死亡,留有遗产,生存配偶未被取消继承权等。也就是说,配偶继承权将来实现与否尚不能确定,保险受益权亦同,故均不宜包括在内。至于夫妻扶养请求权是否应列入赔偿范围?亦应区别处理:无过错配偶在婚姻存续期间如果已经具备受扶养条件,实施法定违法行为的过错一方却不予以扶养的,由此造成无过错配偶应得的扶养费损失,过错一方应承担赔偿责任;但如尚未具备受扶养条件的,不宜列入赔偿范围。因为,在我国夫妻一方是否对他方在经济上给予扶养,取决于是否具备法定的扶养条件。凡具备法定扶养条件的夫妻一方,即使离婚后也享有受他方给予适当经济帮助的权利。

离婚非财产损害,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前者指人身受到的伤害,后者包括精神利益(如名誉权,自由权,贞操权等)的损害和精神创伤两个部分。精神创伤指因过错配偶实施重婚,与他人同居、遗弃等行为,致婚姻破裂而离婚,造成无过错配偶肉体上的和精神上的痛苦。

第三,须有因果关系。配偶一方实施的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遗弃等法定违法行为,必须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造成无过错配偶遭受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的.直接原因。离婚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均属于物质损害,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违法行为是发生损害结果的直接原因,才能认定有因果关系。离婚精神损害,只需确认夫妻一方有法定违法行为而直接导致离婚的,就可以认定。但是,如果违法行为未导致离婚,受害配偶在婚姻存续期间提出追究过错一方侵权责任的,应按婚内侵权行为处理,不适用离婚损害赔偿。

第四,须有主观过错。离婚损害赔偿以夫妻一方有故意的过错为主观要件,即夫妻一方故意实施法定违法行为。如因过失伤害家庭成员等导致离婚的,因不具备主观要件,故不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

以上四个要件同时具备,即构成离婚损害赔偿民事责任。

二、离婚损害赔偿责任与一般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的界定

从《婚姻法》第46条规定看,虽然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理由,但对如何适用该条文并未作具体规定,这说明《婚姻法》对离婚损害赔偿还是采取了比较模糊的处理方式。按照法律部门的分类,婚姻法属民法。一般来说,离婚损害赔偿具有民事侵权责任的一般特征,但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权利主体方面,离婚损害赔偿主体是夫妻,具有特定的身份关系和感情关系,一但因一方的过错使对方受损害而离婚,其人身和财产都可能受到损害;而一般民事损害赔偿主体没有特定性,侵权行为人侵权之前没有被特指。第二,在侵权对象方面,离婚过错方侵犯的是夫妻关系,其损害主要表现为配偶的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的损害;而一般民事侵权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表现为公民和法人的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的损害。第三,在归责原则方面,离婚损害赔偿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而民事侵权损害赔偿在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中均是承担责任的一种原则。第四,在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方面,离婚过错方的侵权行为不仅造成受害方的损害事实,而且导致了离婚事件的发生;而一般民事损害赔偿的过错方的侵权行为导致公民和法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损害。

三、离婚损害赔偿的功能

离婚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民事责任,主要具有三方面的功能:

第一,填补损害。填补功能是损害赔偿制度作为侵权行为法的基本救济手段,通过补偿损失,使受害方的权益得到救济和补偿。离婚财产损害赔偿,目的在于弥补财产损失,其赔偿范围应以因离婚所受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为限。在此方面,我国台湾地区、瑞士的立法可以借鉴。台湾地区民法典规定了家庭生活费用请求权、抚养请求权、基于夫妻财产法上请求权,均可因离

婚而受损害。至于比较特殊的期待权的损害问题,《瑞士民法典》第151条第1款规定:“因离婚,无过错配偶一方在财产或期待权方面遭受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支付合理的赔偿金。”期待权的丧失包括继承权、保险受益权的丧失等。对财产上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依台湾地区的判例,应斟酌受害人之身份、年龄及自营生计之能力与生活之能力,并考虑加害人之财力如何而定。此外,过错之大小及受损害的程度、婚姻存续期间的长短及夫妻财产分割的结果、受害人的过失等,亦应斟酌。对受害人精神利益的损失和精神痛苦的赔偿,也具有明显的填补损害,使该损害得到平复功能。在这一点上财产损害与精神损害赔偿是一致的。

第二,精神抚慰。精神损害赔偿之抚慰金,是一种特殊赔偿金,兼具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双重功能:一是从经济上填补损害,二是抚慰受害方因合法权益遭受损害之痛苦。因为,对于精神损害而言,不能完全客观的以金钱计量和赔偿。所以,给付抚慰金除尽可能填补损害外,更主要的是使受害人获得心理上的慰藉,平息其怨愤、报复感情。

第三,制裁、预防违法行为。离婚损害赔偿既是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也对其他有可能实施侵权行为的人,具有警戒和预防作用。即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填补过错配偶的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慰抚无过错配偶的精神创伤,预防、制裁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以维护合法婚姻关系和保护无过错配偶的合法权益。

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85例 篇3

[关键词] 肺结核;抗结核药物;肝功能损害

[中图分类号] R97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7-71-02

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病多发国,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目前治疗结核病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服用抗结核药物,但是服用抗结核药物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肝功能的损害。有研究表明,使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害的概率约为12.6%[2],这已成为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主要副作用。进一步评估抗结核药物的使用与肝功能损害发生的关系及探讨抗结核药物对肝功能造成损害的可能相关的因素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脏功能受损的85例结核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了其临床特点并希望引起重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肺科治疗的肺结核病患者348例,均符合2001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结核病分类》的结核病诊断标准。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发生肝功能损害者85例,占24.43%,其中男47例,女38例;年龄18~75岁,平均(48.7±8.9)岁,60岁以上患者46例,占54.12%;13例患者就诊前即有肝病史,占15.29%;11例患者嗜酒,占12.94%。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抗结核治疗均采用一线标准化治疗方案HRZE (异烟肼0.3 g/次,qd;利福平0.45 g/次,qd;吡嗪酰胺0.75 g/次,Bid;乙胺丁醇0.75 g/次,qd,均口服)。用药第1个月内,每周复查肝功能,第2个月每两周复查肝功能,2个月后每月复查1次肝功能。

1.2.2 肝功能检查 治疗开始前检测患者的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治疗1周后开始检查肝功能。对肝功能正常者每两周检查1次,对发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每周都要进行检查,如果病情严重,还要根据具体病情随时检查,并及时给予一定的治疗,防治病情恶化。记录肝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时间等。

1.2.3 肝功能损害分级 通过连续两次测定谷丙转氨酶(ALT)和胆红素(TBiL)的值,并与正常值上限(ULN)进行比较。根据结果,划分为如下等级:(1)肝功能异常:ALT40~80 U;(2)轻度肝功能损害:ALT≤ULN×3或(和)TBiL≤ULN×2;(3)中度肝功能损害:ULN×3<ALT≤ULN×10或(和)ULN×2<ULN≤ULN×5;(4)重度肝功能损害:ALT>ULN×10或(和)TBiL>ULN×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选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损害状况

所选取的肺结核病患者348例在强化治疗期间没有出现死亡病例,但出现了85例肝功能受损的患者。其中,轻度损伤者为43例,占50.59%,中度损伤者37例,占43.53%,重度受损者5例,占5.88%。

2.2 肝功能受损的时间

从第2周检测肝功能状况开始,即发现有肝功能受损病例。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第2~6周,其中使用抗结核药物后2内的有13例,占15.29%,第2~6周的有62例,占72.94%,第6周以后的10例,占11.76%。肝功能受损的发生与时间具有明显的联系。

2.3 肝功能受损与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

85名肝功能受损的患者中,年龄≥ 60岁的共有46例,占54.12%;30~59岁的患者共21例,占24.71%;<30岁的患者共有18例,占21.18%,老年组(年龄≥60岁)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3,P<0.05)。

2.4 肝功能受损与既往病史及患者嗜酒习惯的关系

治疗前有肝病史的患者4例,其中2例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另外2例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治疗后此4名患者均发生了肝功能受损的情况,表明肝功能的受损与患者是否有既往肝病史具有密切关系。抗结核病患者中有20例有嗜酒的习惯,治疗后发现此20例中有14例都出现了肝功能受损,占70%。

2.5 肝功能受损与肺结核类型的关系

统计348例患肺结核的患者的结核病分型情况,并将各个类型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受损的情况与结核病类型进行比较,发现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发生肝损害的相对比例为47.06%,明显比其他两种类型的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过程中发生肝损害的几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72,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利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来治疗结核病已得到广泛使用,这也是WHO推荐的标准抗结核化治疗方案。但是有研究发现这些药物的使用均可以导致肝细胞损害[3]。本研究348例肺结核病患者中,出现肝功能损害总的发生率为24.43%,且肝功能损伤时间多发生于抗结核治疗开始后第2~6周。因此,在应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时,应更加注重检查肝功能状况,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肝功能损伤,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4-5]。

本研究还发现,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肝功能损伤。本研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出现肝功能损伤的比例占到了一半以上,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

部分患者由于有既往病史或是生活习惯不当(嗜酒),也会造成肝功能受损的几率增大。肝脏出现过异常的患者肝功能容易受损的原因可能是该类患者之前患过的肝脏疾病引起的炎症可能仍处于潜伏期或恢复期,在药物诱导下更易发生病变。

综上所述,临床用抗结核病药物过程中注意避开损害肝脏的因素,同时也要密切关注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肝功能变化,定期复查肝功能,并合理使用护肝药物[6]。既要保证抗结核病过程的顺利进行,又要减少发生药物肝损害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Raviglione MC,Pio A.Evolution of WHO policies for tuberculosis control, 1948-2001[J].Lancet,2002,359(9308):775.

[2] 夏惜倍,詹思延.国内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综合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30(6):419-423.

[3] 林文锋.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1,21(4):212-213.

[4]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5] 陆向荣,姚东坡,许光明,等.慢性肝病伴结核病时化疗方案的选择及肝损害的防治对策[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6):741.

[6] 党海燕.甘利欣治療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9):85-87.

何首乌致严重肝功能损害1例 篇4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49岁,因“尿黄、纳差、乏力4天,加重伴恶心、呕吐2天”于2013年7月31日收入院。入院前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尿色加深,如红茶样,24个小时尿色大致相仿,伴纳差、乏力,感腹胀,进食后明显,伴头晕、头痛,无腹痛、腹泻等。发病初期患者未在意,上述症状持续存在,并进行性加重。入院前2天,患者开始出现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黄色胆汁样液体,伴上腹部不适,同时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门诊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3390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180U/L↑,碱性磷酸酶(AKP)124U/L↑,r-谷氨酸转肽酶(r-GT)26 0U/L↑,总胆红素(T B)65μm ol/L↑,直接胆红素(DB)52.9μmol/L↑。门诊未予特殊处理,拟“肝功能异常”收入本院消化内科。

制何首乌用药史:患者近期否认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激素、抗结核药物史,近期无酗酒史。因颈椎间盘疾病常感手麻,有间断性服用“三七粉”史,又因更年期综合征表现为乏力、腰膝酸软、口苦、失眠,偶有心悸,且脱发严重,到个体中医诊所开中药处方,并到我院中药房转方配药。处方如下:车前子10g,泽泻10g,丹皮12g,红花6g,茯苓15g,丹参30g,夜交藤20g,当归12 g,生地12 g,王不留行15g,山药15g,川芎8g,山茱萸15g,制何首乌60g。之前并未服用过制何首乌。第1次从2012年12月31日开始连续服用42帖,其中14帖加三七粉。第2次从2013年5月31日开始上方减去车前子、丹皮、茯苓,加熟地10g,炒白芍12g,防风10g,黄芪15g,但仍有制何首乌60g,服用7帖。第3次从2013年7月8日开始再服,2013年5月3 1日处方加黄柏1 0g,1 4帖,7月2 1日服完。6天后患者即出现“尿黄、纳差、乏力”症状。

既往史: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20多年,曾予“碘131治疗”,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长期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目前每日1次,每次1/2片口服。患者过去体质一般。否认高血压病、脑梗死、糖尿病、心脏病、肝病等慢性病史,无传染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30多年前有阑尾炎手术史,术后恢复可,否认其他手术及外伤史。疫苗接种史不详。

入院后诊治经过:体温37℃,脉搏66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 44/89 mm Hg。神志清,精神软,肝病病容,皮肤、巩膜黄染,皮肤黏膜及结膜无苍白。心、肺无殊,其他查体亦未见异常。入院后予内科常规1级护理,低脂软食,告病重。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胺S,护肝降酶、退黄及静脉补液治疗,动态复查肝功能肝酶及黄疸呈进行性下降。住院期间完善相关检查,入院第1天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4.7s,活动度65.0%,血浆D二聚体500μg/L。血常规:WBC计数3.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1.4%,血红蛋白116g/L,PLT 102×109/L。胆碱酯酶3650U/L,总胆汁酸70μmol/L,葡萄糖3.28mmol/L,肌酸激酶157U/L,乳酸脱氢酶785U/L,α-羟丁酸脱氢酶393U/L,钾3.11mmol/L,血清前白蛋白198mg/L。粪常规,黄软便,隐血阴性。肝功能变化见表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阴性。2013年8月15日患者带药出院,嘱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遵医嘱服药,1周后复诊。患者于9月5日复诊查肝功能,恢复正常。

2 分析

诊断思路:①该患者既往无肝病病史,本次发病前无明显发热、腹泻、关节疼痛等急性病毒感染症状,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均阴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均不支持“病毒性肝炎“诊断。②抗核抗体系列、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EB病毒Ig M未见明显异常,故不考虑自身免疫相关性肝病。腹部超声结果可排除“梗阻性黄疸”。③护肝、降酶、退黄治疗后肝功能迅速好转。结合以上分析,考虑为药物性肝炎。

确定引起肝炎的药物:①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前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故左甲状腺素钠片引起患者肝功能损害可能性不大。②三七粉不良反应多为过敏性休克、药疹、出血、腹痛腹泻等,反应与本例不符[4]。③该患者肝功能恢复后从2014年4月8日至2015年11月12日,又到我院中医生处开方继续间断性服用中药49帖,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但处方中不含制何首乌,定期复查肝功能,未出现肝功能损害。

综上,笔者认为系制何首乌所致。首先怀疑与何首乌的炮制工艺有关。古方制何首乌,据《苏沈良方》记载:“水浸一日,切,厚半寸,黑豆水拌匀令湿,与何首乌重重相间,蒸豆烂,去豆,阴干。”《寿世保元》:“去皮,黑豆拌,九蒸九晒,忌铁器。”现行黑豆汁制:取何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置非铁质的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或用蒸汽加热炖至汁液吸尽或取何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置适宜的容器内,加热蒸至棕褐色时,取出,干燥。每何首乌片(块)100kg,用黑豆10kg。后笔者查阅本院2012年12月31日至2013年7月21日(与患者同一时期)中药房共开出制何首乌92 097g,702例患者,用量10~3 0g不等,均未见不良反应。其中1例从2 01 3年1月6日至3月29日中药处方中含制何首乌20g,连续服用91帖,也未出现不良反应,因此排除炮制工艺因素所致。因制何首乌是传统滋补良药,不是毒性药品,剂量超过常规用量未从各个环节进行控制,该患者转方中制何首乌剂量高达60g,笔者考虑本例的肝功能损害为制何首乌超剂量用药所致。

何首乌历代医家以及平常百姓都认为是补精益血的滋补良药,患者习惯于自诊、自购、自服;医务人员也放宽了对剂量的把握,因此增加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医师和药师应当向患者告知何首乌的潜在毒性,让其认识到何首乌的使用风险性。用药期间一定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后的各种反应,当出现与原有疾病和药物疗效无关的症状时更要引起警惕。服药期间监测肝功能,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时或需要较长时间服用何首乌及其制剂者,应充分考虑其肝毒性,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5]。

应用何首乌可能会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乏力、恶心、食欲不振以及过敏性皮疹等不良反应,因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何首乌。医生切忌为了提高临床疗效,超剂量长期使用,建议常规剂量内使用以减少何首乌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吴嘉瑞,马利彪,董玲,等.何首乌不良反应与安全性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70.

[2]刘飞,李政.何首乌致药物性肝炎7例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6):58.

[3]邵泽勇.何首乌致肝损害2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11):716.

[4]徐冬英,黄海滨.三七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8):1465.

肝功能损害 篇5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及抗支原体治疗意义。方法对35例临床确诊为MP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通过临床观察、胸部X线检查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共收治232例MP肺炎患儿中,合并肝功能损害者37例,占15.94%。以食欲不振,呕吐为表现,其他病例缺乏消化系统异常症状。37例均有1项或多项转氨酶增高,结论MP肺炎可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漏诊,同时由于转氨酶升高,医生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应用产生犹豫,我们在用药前后对肝功能均进行检查,发现用药后转氨酶明显下降,说明支原体感染导致功能损害,而正规剂量阿奇霉素未发现产生功能损害,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肝功能损害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rdae,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今年支原体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前两年,在学校,幼儿园有一定范围的流行,临床上常伴有肺外损害表现。笔者现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MP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37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科于2008~2010年共收治MP肺炎患儿232例,其中合并肝功能损害者37例,占患儿总数的15.94%。37例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1岁~3岁25例(67.56%),4--6岁7例(18.91%),8一14岁5例(13.51%)。学龄前儿童占86.48%。本组小儿MP肺炎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临床诊断标准[1]。就诊时合并肝功能的谷丙转氨酶升高者认为有肝功能损害。

1.2 方法:我院确诊MP肺炎者均常规检测肝功能,合并肝功能异常患儿除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外,抗支原体治疗前后均进行支原体抗体的检测,抗支原体治疗前指剛确诊后尚未进行抗支原体治疗,抗支原体治疗后指患儿临床症状消失,胸片好转,肝功能和其他检测指标均恢复正常后,检测方法是ELISA法检测血清MP—IgM。抗支原体治疗均选用阿奇霉素(希舒美)。

1. 3 统计学方法:2.3的实验数据以(x±s)表示,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患儿除肺炎表现外,37例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有食欲不振28例(75.67%),其中伴恶心,呕吐21例(56.76%),伴腹痛16例(43.24%);乏力、精神差症状为主的有5例(13.51%);面色苍白、多汗2例(5.41%);无明显症状者2例(5.41%);未见明显黄疸发生(见表一),部分患儿同时出现2种以上症状。

2.3 治疗与转归:37例支原体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中,住院期间肝脏B超均未发现肝脏肿大。抗支原体治疗除选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希舒美)治疗外,同时加用垂盆草口服;除肺部损害外支原体感染肺外器官又超过2个系统共15例,均加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d治疗1-2天;高热和胸腔积液患儿短期应用激素(平均使用天数3天)。37例患儿平均入院10天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平均12天恢复正常,平均住院天数14天;加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的病例15例,临床控制效果好,平均住院天数16天;37例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或者死亡病例。

3讨论

MP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在流行高峰期,MP感染所引起的肺炎占所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20%[2]。MP也是呼吸道以外多个器官疾病的重要原因,可以引起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肌肉、关节等器官的疾病,导致心、肝、肾、皮肤等多器官的损害,MP感染肺外脏器受累可高达51.3%,本组共收治232例MP肺炎患儿中,合并肝功能损害者37例,占15.94%,以学龄前儿童发生率高,虽然支原体感染以年长儿多见,但并发肝功能损害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近年来由于对MP感染的认识及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逐渐升高。MP感染引起消化系统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与MP直接侵入、免疫介入和产生毒素有关:①MP直接侵入肝脏等消化系统产生病变。②免疫学机制:由于MP抗原与人心、肺、肝、脑、肾及平滑肌组织存在相同抗原,当MP感染机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肺以外的其他靶器官病变,从而导致肝脏的免疫损伤。由于MP反复亚临床感染,增加患儿对病原体的敏感性致免疫复合物引起血管的Ⅲ型变态反应,从而导致肺外病变。③如果从血液中分离出MP,提示存在类似病毒感染时病毒血症。MP产生毒性作用引起肝脏受损。MP肺炎并发肝功能损害时由于程度不同,使临床有不同的表现,大部分临床表现隐匿,可无症状或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部分患儿有乏力、精神差,除年长儿可自诉,婴幼儿由于表达能力差。症状、体征不典型,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并不低,MP肺炎时,应提高警惕,需区分药物所致的肝功能损害,或疾病本身所致肝功能损害,随时检测,及时区分,以免延误治疗。 儿童MP肺炎的抗生素治疗主要以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目前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在组织中浓度更高,副作用更少[3]。本组患儿经综合治疗多在2周内随肺部症状、体征好转而痊愈,肝功能恢复正常。说明早期正确诊断、合理治疗.MP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的转归绝大部分呈良性经过,预后良好。临床医生对肝功能损害的原因要正确分析,儿童MP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仍可以使用阿奇霉素,及时复查肝功能。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1205.

[2]陈克敏.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7):562—565.

肝功能损害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共收治社区获得性老年人重症肺炎48例, 男37例, 女11例, 年龄67~92岁, 平均年龄 (78.4±12.3)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胸科学会2001年指南中提出的重症肺炎诊断标准[2]。其中, 右侧重症肺炎5例 (10.4%) , 左侧重症肺炎2例 (4.2%) , 双侧重症肺炎41例 (85.4%) 。48例患者均有基础疾病, 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22例, 原发性高血压病21例, 脑梗死18例, 2型糖尿病9例, 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 压疮1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次日清晨及治疗后检测肝功能 (包括TBIL、ALT、AST) 与动脉血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肝功能损害情况

48例老年人重症肺炎患者中, 20例 (41.7%) 出现肝功能损害, 28例 (58.3%) 未出现肝功能损害。

2.2 治疗结果

按照是否并发肝功能损害, 将48例患者分为肝功能损害组和无肝功能损害组, 2组患者重症肺炎的治疗结果见表1。

注:2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8, P<0.05)

2.3 有无肝功能损害发生酸中毒情况

血气分析结果提示2组中有酸中毒发生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2组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 (χ2=5.94, P<0.05) 。

2.4 肝功能损害组的保肝治疗效果

基础治疗包括积极抗感染, 静脉补充能量、氨基酸等, 严重缺氧、呼吸窘迫的患者予以机械通气治疗。在此基础上, 予以硫普罗宁20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行保肝治疗。肝功能损害组治疗后肝功能变化情况见表3。

3 讨论

老年人肺炎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常合并慢性基础疾病, 容易发生重症肺炎。老年人重症肺炎易于并发脏器功能受损, 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48例老年人重症肺炎中, 并发肝功能损害者为20例, 占41.7%.提示肝功能损害在这类病人中并不少见, 且增加重症肺炎死亡率, 给临床救治带来困难, 需要引起重视。

老年人重症肺炎并发肝功能损害的原因和机制是多方面的: (1) 严重肺部感染时, 由于支气管和肺组织损害, 使肺呼吸面积明显减少, 肺泡通气量下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动-静脉分流增加, 导致血液气体交换功能障碍。因此, 重症肺炎患者常有通气和 (或) 换气功能障碍而出现低氧血症。由于组织缺氧, 肝细胞正常的生理和代谢功能发生紊乱, 细胞内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破裂, 肝细胞出现水肿、变性、坏死。业已证明, 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和ALT、AST水平呈显著负相关[3], 表明此类患者因缺氧可引起肝脏功能损害。 (2) 重症肺炎时细菌产生大量内毒素。首先, 内毒素对肝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 它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线粒体, 引起能量代谢障碍、膜通透性增加, 自由基生成增多, 引起脂质过氧化等[4]。其次, 内毒素更重要的损伤机制, 是通过激活炎症细胞、启动信号转导, 引起机体炎症反应[5]。它通过与单核-巨噬细胞 (肝脏中主要是Kupffer细胞) 表面的跨膜受体Toll样受体4等结合后, 引起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白三烯等大量促炎因子释放, 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和多脏器功能损害。再其次, 内毒素激活Kupffer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 产生的过量一氧化氮可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并且通过作用于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来抑制DNA的合成, 由此对肝细胞的细胞核和线粒体造成损伤。最后, 内毒素也可损伤毛细胆管的谷胱甘肽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排泄, 损伤肝细胞胆汁酸和有机阴离子的转运, 致使胆汁酸的摄取和分泌障碍, 导致肝内胆汁淤积[6]。 (3) 此外, 重症肺炎时出现休克、酸中毒、微循环障碍等, 加重肝脏组织缺氧而发生损害。

老年人重症肺炎患者易于出现肝脏受损, 因此肝功能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这提示在临床工作中, 对于重症肺炎患者尤其是老年人, 要注意肝功能受损的问题, 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 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 可以根据“降阶梯”原则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 积极地纠正缺氧、改善微循环, 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 辅助以保肝降酶治疗, 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姜琳, 干月娇, 李利.老年人重症肺炎156例临床分析.职业与健康, 2005, 21 (9) :1400-1401.

[2]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Am J Crit Care Med, 2001, 163:1730-1754.

[3]郝建, 张益群, 彭晓露, 等.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缺氧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8, 11 (1) :24-25.

[4]Siegel G, Shafer P, Winkler K, et al Ginkgo biloba (EGb761) in arterio-sclerosis prophylaxis.Wien Med Wochenschr, 2007, 157:288-294.

[5]游海波, 王强, 李旭宏, 等.甘氨酸对内毒素性肝损害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 (8) :574-577.

肝功能损害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胜利石油管理局胜采医院儿科住院172例肝功能损害患儿(男107例,女65例),入院年龄为1个月~3岁。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儿抽取空腹静脉血查生化(肝功能、心肌酶、肾功能、电解质等),丙氨酸转肽酶正常为0~40U/L,41~100U/L为肝功能轻度异常;100~500U/L为中度异常;>500U/L为重度异常。丙氨酸转氨酶的作用是催化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合成为谷氨酸与丙酮酸。此酶主要存在于肝内,且主要分布于肝细胞内,胞内/胞外浓度比为5000/L。在肝细胞变性、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胞内酶便会借助于浓度梯度而逸出,进入间质液和血循环。在肝细胞坏死时,更有较大量的酶进入周围血循环。有人估计,只要1%的肝细胞坏死,便足以使血清中的ALT活性升高1倍。因此,ALT是反映肝细胞损害最直接和最敏感的指标[2]。

1.3 病因诊断

根据静脉血查TORCH系列(弓形体抗体、单纯疱疹抗体、巨细胞病毒抗体、EB病毒抗体)、支原体抗体、柯萨奇病毒抗体,咽拭子查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支原体,大便培养、轮状病毒检测,痰培养,血培养,血、尿遗传代谢异常筛查等。

1.4 治疗

对于感染的患儿根据病原体给予相应的治疗:病毒感染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给予更昔洛韦治疗,支原体感染患儿给予静脉滴注或口服红霉素治疗,细菌感染患儿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所有患儿根据肝脏损伤的程度及病因给予还原性谷胱甘肽、复合辅酶、维生素B、C静脉滴注保肝治疗;同时针对原发疾病给予相应治疗。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年龄及性别分布

172例肝功能损害患儿中,1个月~1岁婴儿104例,1~3岁幼儿68例。见表1。

两组患儿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P<0.05

2.2 病因

病毒感染87例,占50.6%,细菌感染45例,占26.2%,支原体感染8例(4.7%),药物损害29例,占16.8%,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3例,占1.74%。

2.3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不明显的有102例,伴有恶心、厌食、腹胀、呕吐、腹泻非特异性胃肠待症状的68例,伴有肝脏肿大的14例,腹水2例,黄疸15例,出血倾向6例。

2.4 实验室检查

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异常(41~100U/L)120例,(101~500U)47例,(>500U)5例;伴有心肌酶升高105例、肾功能异常15例、酸中毒112例、电解质紊乱50例、出凝血异常的3例、血小板减少的28例。

2.5 治疗效果

感染的根据病原学检查给予抗感染治疗及保肝治疗;药物损害导致的给予停用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及保肝等药物治疗,治疗疗程均1~6个月,96%患儿肝功恢复正常。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主要的代谢器官,在儿童时期,具有体积较大,含血量较多,肝细胞分化不全,结缔组织发育较差的特点[3,4]。容易受感染、贫血、中毒、缺氧、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肝脏功能受损[5,6]。肝脏功能的健全与否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许多肝脏疾病由于幼年期的感染或先天性代谢异常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许多成年期的慢性肝脏疾病始于儿童期感染或发生于儿童[7]。本文分析的肝功能损害患儿临床表现多不明显,如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病情迁延不愈甚至肝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应注意肝功能的检测,以便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合理用药,有效预防不良后果发生[8]。172例患儿中婴儿占了104例,可能与这一时期的肝脏特点有关,也可能与这一时期小儿易病有关;此外,男性的肝脏损害比例较女性明显高,是否与自然的男女比例相关,还是男性确实更易出现肝功能损害,可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分析婴幼儿肝功能异常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172例肝功能损害婴幼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常见病因依次为病毒感染(50.6%)、细菌感染(26.2%)、支原体感染(4.7%)、药物损害(16.8%)、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1.7%)等;②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大多不明显,少部分有恶心、厌食、腹胀、呕吐、腹泻、肝脏肿大、腹水、黄疸、出血等表现;③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异常(41~100U/L)(65%)为主,可伴有心肌酶升高、肾功能异常、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④治疗效果:感染及药物损害导致的肝功能损害给予抗感染、保肝等药物治疗1~6个月,96%可恢复正常。结论 感染和药物是引起婴幼儿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及时发现和合理用药可早期恢复。

关键词: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婴幼儿

参考文献

[1]方峰.小儿肝胆系统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8-250.

[2]Suchy FJ,Sokol I,Balistreri WF.Liver disease in children[M].Phfladelphia Lippineott Williams&Wilkins,2001:155-169.

[3]岳保珠,李树青,徐风芝,等.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心肌、肝脏损害34例[J].中国全科医学,2005,8(2):140.

[4]孙梅.药物所致的小儿肝功能障碍[J].小儿急救医学,2004,11(6):360.

[5]董永绥.要重视小儿肝脏疾病的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4):211-213.

[6]董永绥.肝功能检查的生化基础和临床意义[J].小儿急救医学,2004,11(6):5-7.

[7]王斌,封志纯.重症轮状病毒感染[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5):8-9.

肝功能损害 篇8

关键词: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肝功能损害,诊治

甲亢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系统常见病, 常给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抗甲状腺药物可导致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药疹以及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等副作用, 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1]。其中肝功能损害为临床常见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之一, 重度肝损害患者可有生命危险。本文主要分析了抗甲亢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诊治方法, 现将其相关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本院收治的35 例抗甲亢药物致肝功能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20 例, 女15 例, 年龄最大50 岁, 最小20 岁, 平均年龄 (35.9±5.1) 岁;用抗甲亢药物治疗2~4 周内出现肝功能损害患者21 例, 用药5~8 周出现肝功能损害患者10 例, 用药>8 周出现肝功能损害患者4 例。本次所有患者均在接受抗甲亢药物治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现象, 排除各型肝炎患者。其中服用甲巯咪唑20 例, 丙基硫氧嘧啶15 例。

1. 2 方法

1. 2. 1 诊断标准[2]接受药物治疗前, 患者肝功能正常或存在轻度异常现象, 接受甲巯咪唑30 mg/d, 或300 mg丙基硫氧嘧啶治疗, 连续用药2 周后接受肝功能检查, 随后每2 周检查1 次, 肝功能出现明显异常, 或在原肝功能轻度异常基础上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 其中在肝功能指标正常值上限3倍内可视为轻度肝功能损害;超过3 倍为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接受抗甲亢药物治疗后均出现右上腹胀痛、纳差、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部分重症患者可见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本次研究的35 例研究对象中, 轻度患者22 例, 重度患者13 例。

1. 2. 2 治疗方法35 例患者均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护肝治疗, 并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维生素C、B以及营养支持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将300 mg凯西莱注射液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1 次/d。

1. 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详细统计患者ALT与AST等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治疗前后ALT、AST变化情况比较治疗4、8周后患者ALT、AST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 且治疗8周后ALT、AST等指标优于治疗4周,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患者转归分析患者接受治疗后, 6例患者ALT水平升高, ALT水平>120 U/L, 停止使用抗甲亢药物治疗, 随后接受心得安及上述保肝药物治疗, 重症患者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在治疗3~4周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3 讨论

甲亢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甲状腺功能障碍疾病, 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放射性131I治疗, 其中给予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为最常见治疗方法, 但药物副作用较为明显, 其中药物性肝损害为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常见药物副作用之一, 虽然多数患者属于轻度肝功能损害, 但少数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因病情严重可危及生命, 需早期给予诊断确诊, 并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

现阶段, 对于抗甲状腺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无明确定论, 但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可知, 药物性肝功能损害与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前肝功能状态、甲亢类型以及抗甲状腺药物剂量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可能与机体异质性有一定关系, 免疫介导肝细胞损伤或变态反应在药物性肝功能损害中具有一定的参与作用[3]。甲亢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加强肝功能检查, 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肝功能损害患者, 可有效避免因肝功能损害导致患者死亡事件的发生。

抗甲状腺药物导致的肝损害一般出现在用药2 周~3 个月, 因此为了降低肝损害发生率, 患者在用药中需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避免大剂量用药;治疗期间密切监测其肝功能, 并根据其肝功能监测情况适当调整治疗方案。患者肝功能出现异常或异常情况加重时需减少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剂量, 并加强保肝治疗, 同时持续监测其肝功能[4];对于肝功能出现持续性损害患者, 需立即停止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或更换抗甲状腺药物, 并且新抗甲状腺药物剂量也需要严格控制, 从小剂量开始用药, 随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加药物剂量。

综上所述, 接受抗甲亢药物治疗患者需加强肝功能监测, 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或异常现象加重需采取适当措施给予治疗, 以减轻肝功能损伤程度, 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徐庆会, 白玉, 仲云.双环醇治疗甲亢及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致肝功能损害疗效观察.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1, 20 (7) :666-667.

[2]韩萍.抗甲状腺药物致肝损害的临床体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药师, 2010, 13 (12) :1803-1805.

[3]卢亚敏, 李天沛, 陈芳, 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损害合并糖代谢紊乱患者胰岛相关抗体及白细胞介素-6的研究.广东医学, 2015, 36 (7) :1056-1057.

肝功能损害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偏关县结核病门诊2002年1月—2010年10月治疗结核病620例, 采用2HRZE/4HR方案532例, 采用2HRZES/6HRE方案88例, 确诊为肝损害患者共76例。男47例, 女29例, 年龄16岁~76岁, 平均年龄44.2岁。76例肝损害患者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9例, 长期饮酒者9例。所有肝损害患者治疗前均未用过潜在性损肝药物, 均常规检查肝功能及乙肝系列, 若肝功能异常则予剔除。治疗期间每周复查肝功能1次, 连续4周后改为有症状随时或每月查1次。

1.2 肝损害程度的判定

轻度:血清胆红素 (TBiL) 正常, 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大于正常上限 (40 U/L) , 症状轻微或无;中度:TBiL大于17.1μmol/L, ALT大于正常值2倍以上, 乏力、恶心、厌油、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等症状明显;重度:TBiL大于34.21μmol/L, ALT大于正常值10倍以上, 凝血酶原时间 (PT) 延长, 上述症状严重, 甚至出现肝功能衰竭。

1.3 方法

对我县结核病门诊2002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因抗结核药所致肝功能损害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着重研究肝损害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与抗结核药物关系, 肝损害程度, 肝损害危险因素, 治疗及预后等几方面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损害发生率、发生时间与抗结核药物的关系

2.1.1 肝损害发生率

620例结核病患者, 发生肝损害76例, 肝损害发生率为12.3%。

2.1.2 肝损害发生时间

肝损害的发生时间为服药后1周内7例, 2周内19例, 3周~4周33例, 5周~6周12例, 6周以上5例。对不同时间肝损害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3周~4周内发生的例数最多, 占43.42%。见表1。

2.1.3 肝损害发生与抗结核方案的关系

采用2HRZE/4HR治疗方案532例, 发生肝损害69例, 占12.97%;采用2HRZES/6HRE治疗方案88例, 发生肝损害7例, 占7.95%。2组不同用药所致肝损害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2.2 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76例肝损害患者中, 存在肝损害危险因素者共计53例, 占69.73%。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酒精性肝病等肝脏疾病。其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29例, 占38.16%;酒精性肝病9例, 占11.84%;脂肪性肝病12例, 占15.79%;原因不明性慢性肝病3例, 占3.95%。见表3。

2.3 治疗及预后情况分析

2.3.1 轻度肝损害者治疗及预后情况分析

本组76例肝损害患者中, 轻度肝损害31例 (占40.79%) , 对其继续实施抗结核治疗并调整化疗方案。其中用HRZE者用S (链霉素) 替换Z, 再加服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保肝、解毒药物2周~6周, 并每3 d~7 d复查1次肝功能, 如发现肝功能恶化, 立即停用抗结核药治疗。除1例因肝损害加重而停止抗结核治疗外, 其余均按要求完成抗结核疗程, 且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3.2 中重度肝损害者治疗及预后情况分析

本组76例肝损害患者中, 中重度肝损害者有45例 (占59.21%) , 对其立即停用原来的抗结核药物, 改用除HRZ以外的对肝功影响较小的抗结核药物, 并予保肝解毒治疗。其中41例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1例中度和3例重度肝功能继续恶化, 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3 讨论

本组因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2.3%, 肝损害发生的时间于服药后1周内就出现, 比相关报道要早, 于服药后3周~4周发生率最高。因此, 对结核病患者于抗结核治疗开始后3周~4周, 应加强临床及肝功能监测, 有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肝损害。

两种服药方案 (2HRZE/4HR和2HRZES/6HRE) 肝损害发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 有学者认为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主要是Z、R和H, 但Z、R和H引起肝损害的比例报道很少。本组资料中31例用HRZE的轻度肝损害患者用S替换Z后, 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说明Z是引起肝损害的最常见药物。

本组76例肝损害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酒精性肝病等肝脏疾病是引起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同时, 国内有报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肝损害发生率为35.6%, 而本组为47.5%。也有报道表明, 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治疗初就加护肝治疗, 肝损害发生率可降为12.8%, 而未加护肝治疗则可高达54.2%。因此, 笔者认为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予以抗结核治疗时, 应严密注意观察肝功能变化, 根据具体情况, 在保肝治疗的同时, 一般可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或选择对肝脏无影响或影响小的药物, 如:氨基糖苷类、乙胺丁醇 (E) 、喹诺酮类等。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对结核病患者实施抗结核治疗前应先常规检查肝功能, 在实施抗结核治疗时应注意考虑到结核病患者自身存在的肝损害危险因素, 慎重选择对肝功影响较小的抗结核药物, 并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肝损害, 既能确保全程足量地完成抗结核治疗, 避免因不必要的中途停药而影响疗效和引起耐药性结核菌发生, 又能降低肝损害发生率及病死率[1]。

参考文献

肝功能损害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玄参对治疗甲亢性肝脏功能损害的疗效研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玄参组高剂量( 6 g/kg) 、低( 3 g/kg) 剂量组,模型组左旋甲状腺片混悬液,并测定小鼠的体重、体温、自发活动和心率的动态变化。连续造模 15天,给药组在造模同时分别灌服不同剂量的玄参煎液,并检测小鼠肝功。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玄参煎液各剂量能够改善甲状腺素诱导小鼠体重、摄食量、自发活动等各项表观指征的异常变化,使体重显著增加,摄食量与饮水量减少,体温下降,自发活动平均速度下降及站立次数减少,小鼠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显示: 模型组甲亢小鼠血清 ALT、AST和ALP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和玄参组小鼠,其中玄参3g/kg 剂量组效果更显著。结论:玄参煎液能有效改善甲亢性肝功能损害的各项指征的异常改变,体现了玄参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玄参;甲亢性;肝功能损害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46-02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白喉,療疬 ,痈肿疮毒。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玄参中苯丙素苷有保肝作用。苯丙素苷XS- 10对D-氨基半乳糖造成的肝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能抑制肝细胞凋亡。

1 实验材料

1.1药品

玄参煎熬液(按中药煎法煎制)左旋甲状素钠片(规格:50μg) ELISA试剂盒

1.2实验动物

实验小鼠 体量26-29g

2 方法

取雄鼠48只,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玄参高剂量组(6g/kg)、玄参低剂量组(2g/kg),每组12只,每日正常喂养。模型组每天上午灌服甲状腺片混悬液 0.2ml/10g,每天一次,连续 15天。

2.2实验相关数据记录

2.21对每日灌胃时间进行准确记录,观察小鼠形态

2.2.2摄食量每三日上午9 时灌胃前称剩余食物量并作记录,每组小鼠总耗食量/每组小鼠数量作为小鼠的平均耗食量。

2.2.3体重于每三日上午9时灌胃前,分别称体重并作记录。

2.24于实验第1天和实验第16天检测小鼠自发活动。主要观察小鼠的直立活动,即小鼠5min内后肢站立,前肢离地1cm以上的次数。分别观察3次,取平均值。

2.25于实验第16日检测小鼠肝功。

2.3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3 结果

3.1玄参煎液对甲亢性肝脏功能损害的摄食量变化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可使绝大多数组织的产热量和耗氧量增加,对蛋白质、糖和脂肪的分解代谢增强。除空白组外,小鼠体重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3.3记录所监测的小鼠肝功情况

模型组小鼠血清 ALT、AST 和 ALP 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和模型玄参组小鼠,其中玄参低剂量组水平最低。

4 讨论

本实验采用对小鼠模型边给药边治疗的实验方式,记录摄食量、体重、自发活动和肝功检测等不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造模期间,小鼠的摄食量无明显变化;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对物质分解代谢增强,除空白组外的小鼠体重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由于甲状腺激素有兴奋交感系统的作用,所以除空白组外,小鼠的自发行为增多。通过对小鼠的肝功检测,发现在所有的甲亢小鼠中,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ALP的水平高于玄参组,其中玄参低剂量组的水平最低,说明玄参对治疗甲亢性肝脏功能损害具有疗效。

参考文献:

[1] 孙奎,姜华. 玄参中苯丙素苷对肝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02.02(40).234-235.

[2] 胡瑛瑛,黄真.玄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3(32).268-270.

[3] 张召强,李明.玄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9(11).49-51.

基金项目: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立项资助,项目编号(2015405)。

上一篇:财务人员素质下一篇:后卫进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