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功能

2024-05-19

交际功能(共8篇)

篇1:交际功能

功能对等与交际翻译之交汇点-交际对等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是指译作读者对译作的理解应当等同于原作读者对原作的理解(Nida,Eugene A,:87).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源语文本和译作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确定翻译正确度的标准,是对传统的将源语文本和译作之间的关系作为确定翻译正确度标准的极大挑战.

作 者:陆娟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723001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英文刊名:HOPE MONTHLY年,卷(期):“”(9)分类号:H3关键词:

篇2:交际功能

前提是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预先设定的先知信息,它可以是听话双方所共知的,也可以由话语推导而共知.语用前提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可以因语境的不同而包含不同的.前提内容.前提具有主观性、客观语境制约性等特性,其交际功能表现为:自主设定前提进行有技巧的交谈、利用前提进行有力的辩驳、隐性前提表达委婉的信息、利用前提保留面子、利用前提产生幽默效果.

作 者:李艳洵 李林展  作者单位:李艳洵(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01632)

李林展(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10) 分类号:H0 关键词:前提   语用-语境前提   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交际功能  

★ 安全和功能检测报告

★ 实施功能安全标准完善安全评估体系

★ 三角形的特性

★ 演讲稿格式:演讲稿有什么特性

★ 细胞核的功能是什么

★ 评价的功能

★ 制度的功能

★ 恶意软件利用Windows安全功能阻拦安全软件病毒防范

★ 声音的特性教案

篇3: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避讳功能

由于人对于某些事物或现象的恐惧, 在语言表达时不愿言、不敢言, 于是人们便学会用委婉语来代替。

各个民族中对于“死”的说法都有各自的委婉语。如:人们常用“去了” (to pass away) , “睡着了” (to go to sleep) , “去天国” (to go to heaven) , “最后一觉” (final sleep) , 等词来代替说某人“死了” (to die) 。

在医学不发达的过去, 许多疾病就是死亡的代名词, 因此, 人们对疾病这个话题是忌讳的。例如:说look off color (颜色不好) 实指身体有病;现代医学常以缩略词代替病名的全称, 如“艾滋病”是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 “癌症”是Capital Letter C (Cancer) 。”[1]P.108

避俗功能

人们在进行交流时, 人体的某些部位 (如生殖器) 、性行为、大小便、生育等, 如果直言不讳的表达, 往往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受话者也会觉得对方很粗俗。英语中就产生了很多委婉的表达来化解这种尴尬。

“男厕所”被称Gent’s, the washroom。“女厕所”被称作Lady’s, the powder room.比如在开会中, 某人要中途上厕所, 可以用模糊性自由想象解决问题说“Sorry, I have todo my duty”.

禁忌语 (taboo) 同样与性或性器官有关的词也属于此类范畴。如fuck, have sexual intercourse常用sleep together, have relation, lie with somebody等表述。

礼貌功能

委婉语的另一个功能是在交际中避免冒昧和非礼, 当迫不得已要涉及令人不快的事情时, 应选择委婉的表达法以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

如见到英 (美) 国老太太, 开口闭口old (老) 字当头, 常常会惹得对方不理睬, 于是一些委婉语就应运而生, 如用senior citizen, second childhood (第二次童年) , the longer living (年长者) 。Senior citizens are respected in our country.

委婉语也同样出现在教育生活中。如果是教师, 千万不要说孩子是a stupid pupil (笨学生) , 你得小心地说成a slow learner (他学得慢) .成绩差的学生是a below average student, 学生考试作弊则冠以to depend on others to do his/her work。

在英语中各种残疾人都可以被称为handicapped, inconvenienced (行动不便的) ;称deaf (耳聋的) 为slow of hearing (听觉迟钝的) ;称blind (失明的) 为visually retarded (视力上有障碍的) 。[2]P.37

掩饰功能

“在西方政治生活中, 出于某种政治目的, 新闻媒体和政界常把economic crisis (经济危机) 称为depression (萧条) 。在经济生活中, 贿赂被称为to oil (加润滑油) , 开空头支票被说成to fly a kite (放风筝) 。Drug (毒品) 也有许多迷惑人的幌子:black stuff (黑东西) 用来指opium (鸦片) , Doctor White (怀特医生) 是cocaine (可卡因, 因其呈白色粉末状, 而drug addict (吸毒者) 则被轻描淡写地说成smoker (吸烟者) 。[3]P.57

褒扬功能

委婉语的另一个功能是起到褒扬的作用, 既用中性或褒义的词语或句子代替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或句子。从交际的角度看, 委婉语的这种褒扬功能实际上是说话人对对方的一种“抬举” (uplift) 。从心理上看, 这种“抬举”对方的委婉语也未尝不是“一种心里需求”。

“当人们提到看门人janitor时, 会委婉地将其称为security officer (保安人员) ;将清洁工 (garbage-men, ) 委婉称为waste managers (垃圾管理人员) 。农民farmer被委婉称为agriculture technician (农业技术员) 。家庭主妇housewife被委婉称为domestic engineer (家务工程师) 。”据统计, 由engineer美化的职称竟达两千多种以上成了最受人们喜爱的职业拔高词 (uplifting word) 。如:optician (眼镜商) 称自己为vision engineer (视力工程师) 。School principal (中小学校长) 称为educational engineer (教育工程师) , sales engineer=salesperson (营业员, 推销员) 。

总之, 委婉语产生的环境和条件是很复杂的, 它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生活中。有些人认为委婉语虚伪, 而一些人则认为它们是一种“心理需要”。事实上, 语言总是和社会紧密地联系着, 而委婉语则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需强调的是, 委婉语的使用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制宜, 滥用委婉语显得荒唐、滑稽, 适得其反。

摘要: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某些生活习惯或习俗差异, 这时我们就必须学会使用委婉语以避免尴尬或不愉快。所以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 试图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探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关键词:委婉语,功能,忌讳,交际

参考文献

[1]刘弈.英语委婉语的产生、发展及其交际功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1月, 第21卷第1期, P.108.

[2]王亚平, 万雪琴.解读英语委婉语之交际功能[J].教学经纬, 2004年, 第6期, P.37.

篇4:交际功能

关键词:情态动词;交际功能;交际能力;解决方案

情态动词主要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语气、意愿,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情态动词的使用能够恰当地表达个人观点,体现礼貌的态度,表现个人情感。这一功能往往不能被其他词汇取代,相反,如果在交流中忽视了情态动词的使用,人际交往会变得很生硬,甚至产生误解。

一、情态动词的交际功能

情态动词常常出现在商务交际、日常交往和表达特殊感情这三个场合。

1.商务交际

商务交际的场合很正式,需要一些非常正式的语言表达,语气较严肃,但是又不能显得生硬。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说话人明确表达个人的态度和立场,这时口气会有些生硬。总得来说,说话人的交际态度是礼貌大方、不卑不亢,交际目的是完成信息交流和谈判任务。以下面一个场景为例:

接待外宾

对话双方多数情况下都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首次见面,所以语气相对客气。如:

B:May I help you with your suitcase?(客气的提出,征求对方的许可)

A:Oh, thank you, but I can manage it myself. (坚持自己的立场,表示自己可以拿得动行李)

B:Would you please put them in the trunk? (客气地提出要求)

A:Oh, sure. Is that OK?

B:OK. Could you please fasten your seat belt? We will soon be on the expressway.(客气的提出要求)

在这一场景中,把行李放进后备箱和系好安全带都是说话人提出的要求,但是作为接待方,说话人非常客气,用了would 和 could 来婉转地提出要求。多数学生会用两种方式处理这样的对话:1. 汉语意思翻译。中国学生会直接把汉语表达翻译成英语:please put them in the trunk 和please fasten your seat belt。 这样的表达略显生硬,不够婉转。2. 掌握了某个情态动词反复使用,不够灵活多变。

2.日常交往

1)—Could you be so kind to close the window?

—Yeah, with pleasure .

2)— People should stop using their cars and start using public transport.

—Exactly. The roads are too crowded as it is.

对话1)中的could表示礼貌的请求;对话2)中的should表示义务与责任,常用于表达个人观点和评判。

情态动词在日常表达中的缺失,使得说话人显得十分唐突,甚至被认为是缺乏教养,不够礼貌。如对话1)请求别人关窗户,很多中国学生会说:“I want to close the window”或“please close the window”,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客气与礼貌。此外,在回答could/might/may等表示请求的问句时,一般避免这些词的重复,而是用 “Yes, please.”、“With pleasure.”这样才显得客气。

3.特殊感情的表达

can/could(用于否定句、疑问句或感叹句中)表示猜测、怀疑或惊诧:

She couldn't / can't be so stupid to do that .她不可能蠢得去做那种事吧。

may间或用来表示祝愿:

May you continue in your efforts and achieve greater successes .祝愿你继续努力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Shouldn’t have done 表示抱怨和不满。

You shouldn't have left your son alone at home .你不该将你儿子一个人留在家里的。

二、如何结合情态动词的交际功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的概念指出,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主要在于其在不用情境下使用语言的能力;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又提出了“交际能力”,从而指出,语言在人际交往中主要发挥如下功能:

互动功能:用语言与他人交往;

人际功能:用语言表达个人感情和意义;

表达功能:用语言交流信息。

很多语言学习者在语言表达功能,也就是信息交流方面的障碍不大,因为一些关键词汇的运用足以构成信息点,信息接收者基本能够掌握。在互动和人际功能方面,语言学习者除了需要熟知情态动词的运用外,还需要跨越心理和文化障碍,做到准确表达和游刃有余。教师在情态动词的教学中,要注重其功能性的介绍,大量的口语练习是最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弱化书面练习,强化口语表达。书面练习很难让学生融入到“交际”中来,教师的教学重点要以口语训练贯彻情态动词的运用,让学生充分融入到“交际”的过程中,体会其不同的功能。

2)结合主题性对话。在情态动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购物、就医、银行业务、家庭对话等主题,贯彻情态动词的使用,让学生熟悉今后交际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3)准确设置场景。如商务谈判类型的对话练习,最好要求学生着正装,态度严谨,用语规范。日常生活的场景,需要学生以轻松、活泼的形式进行对话。从模拟场景中学生可以注意到不同功能性语言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效伋;情态助动词的某些外在情态用法[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2.高玲;浅淡交际法教学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农学院学报;1994年Z1期

3.王建华;对英语情态助动词研究的反思[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4.万茂林;COULD与WAS(WERE)ABLE TO[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2期

篇5:汉语插入语的言语交际功能的分析

关于汉语插入语的言语交际功能的分析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和关联理论为依据,对汉语插入语的语用价值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汉语插入语的语用功能.

作 者:沈姣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江苏,徐州,221116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007“”(9)分类号:H1关键词:插入语 语篇功能 人际功能 修辞功能

篇6:交际功能

[关键词] 模糊限制语 商务交际 语用功能

一、引言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自然属性,任何自然语言在不同层次上都有一定的模糊性。1965年美国著名控制论专家 Zadeh 发表了论文《模糊集》,第一个提出了模糊理论的概念。这一理论对语言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那以后,一系列新的学科诸如模糊逻辑学﹑模糊数学及模糊修辞学相继出现,并且在各自的领域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模糊理论对语言和语言学的研究也有深刻的影响,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也是方兴未艾,出现了像陈治安﹑文旭和刘家荣的《模糊语言学概论》﹑张乔的《模糊语言论集》,以及武铁平的《模糊语言学》等著作。

二、模糊限制语的出现和界定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和人类主观世界的模糊性决定了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模糊性。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语言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个体差异导致的模糊性和理解上的模糊性以及语言功能引起的模糊性。英语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模糊限制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该术语首先是由 Lakoff 在《模糊限制语和语义标准》一文中提出的,他指出模糊限制语的功能是要限制模糊语言的模糊程度,将其定义成为“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也有语言学家把它解释为“是话语怎样被给予理解的谨慎的注释性表达”。近二十年来, 随着语言哲学中“语言转向”向“语用转向”的过度和发展,人们对英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从语义学的角度转向了语用学的领域。

语言的模糊性主要是指语言的不确定性。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是丰富多彩的,思维能力和想像空间的无限与表达思维的语言词汇的有限这一矛盾必然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因此,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模糊与精确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

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商务交际中的应用

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 使语言更为得体、规范、恰当。根据Prince(1982)及其他语言学家的观点,从是否改变陈述命题或原语内容的语用学角度看英语的模糊限制语可以分为两大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指能够改变命题的真值的模糊限制语,它能再分为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揭示语义差异,而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限制话题的范围。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能改变命题的真值,它的主要功能是揭示话语是说话者的观点还是第三方的。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也可以再分为两类: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表达说话人对某事的观点或者他/她所持的态度。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引用第三方的话来间接地表达其对某事的想法。

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有really, to some extent, kind of, quite, almost等。看下面例句:We are confident that we can deliver consignments to our customers by the middle of next month.(你方可以理解这将会耽误一些时间,但是我们相信能够得到原材料并在下月中旬之前把货物运到客户)。

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有 about, or so, over, roughly等等。如Prompt delivery of orders we place with you is essential.(如你方希望保证市场占有率, 对于我方定购货物及时装运是非常必要的)。该模糊限制语在这里使用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也使信息的传递更为有效、快捷。范围变动语指给话题限定某种范围的模糊限制语。它是测量事物时经常使用的词语,在使用这类模糊限制语时,听话人不必考虑具体情况与所说的话题的接近程度如何,而只考虑范围大小,因为在话语中往往谈及了具体的数字, 听话人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去理解话题意义。

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有wonder, I guess, I believe等等。如We are sure you will be more than satisfied with the goods,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我们相信你方会对这批货物非常满意,我们也很期望再次得到您的来信。

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有according to, it is said that, it is believed that等。

模糊限制语能用在各种场合,例如在外交场合中;新闻报道中;委婉语中;权利地位较低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中;医生﹑律师及科技工作者所使用的专业语言中以及商务英语中等。

四、模糊限制语在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国际商务英语需要精确,但是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其语言会显得更精确﹑更礼貌﹑更缜密﹑更恰当。可以说,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在商务英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模糊语言可以使商务英语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例如“Ask for More ”

这是More 牌香烟的广告, 该商务广告利用More 的双关意义: “更多”和“摩尔”香烟, 幽默地起到了促销的作用。

另外有些广告阐述了药品的多种疗效, 广告商在广告中做了有关疗效的承诺, 但他们又在承诺中加进模糊词语, 因此, 即便药物无效, 广告商也不必承担责任。

2.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有时用模糊语言来表达反而显得更准确。Grice 在1967年曾提出合作原则,提出判断或具体实现合作原则的四大子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质准则要求努力使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不说缺乏证据的话。商务英语中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正是遵循了此准则,如:

As far as we know, insurance companies accept goods packed in cartons.(盗窃及不能交货险)。

供货商意欲向对方提供有关货物保险的信息以使对方放心,但又不能肯定提供的信息是否确切,故使用了这种模糊语言,表明这只是我方所了解到的,不代表别人了解的也是如此,以免所提供的信息被证明是缺乏足够证据的,提高了表达的准确性。

3.表达礼貌,缓和尴尬局面

Brown & Levinson 在1978 年提出了面子理论,区分了两类面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根据其观点,几乎所有的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因此他们提出了两个礼貌原则:一个就是尽量少用不礼貌的表达法,另一个就是尽量多用礼貌的表达法。与人交流时,我们应该注意礼貌策略,尽量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同时也为自己挣点面子。因此,如果人们不得不表达可能会威胁到其他人面子的信息时,往往使用会使语言显得更委婉﹑更礼貌﹑因此也更容易被接受的模糊限制语,如:

We shall revert to the question of sole agency when the business between us has developed to our mutual satisfaction.这两个词组表达了一些积极的模糊性。它听起来像是一个积极的陈述,但实际上它含蓄地表达了对对方要求的间接拒绝。因为“revert to” 的先决条件是双方的生意要发展到“双方都满意”才行,但是“双方都满意”这个先决条件是非常不明确的。这种说法不仅给了对方面子,而且也维持了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4.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在日常交往中,由于受像话题和语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常常使用模糊限制语来传达他们的交流意图。这类模糊限制语的这种功能增加了交流的灵活性。在国际商务英语中,为了促进生意的达成﹑加深贸易伙伴间的友谊,人们根据市场行情及贸易利润的变幻而使用模糊限制语,如:It seems that your quotation is acceptable.由于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对方是会接受我方的发盘还是拒绝它,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回答,如果市场行情有变,买方可以有一些调整的余地。

五、结语

模糊语言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作为模糊语言家族中的一分子,模糊限制语还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模糊性是任何语言的自然属性,它与语言的精确性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有时候模糊的语言比精确的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在商务交际中, 强调准确使用语言的同时不应排斥在特定的商务语境中适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能够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和灵活性,使语气更为委婉柔和, 充分发挥商务语言的交际沟通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荣: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J].外语教学,1986,(2)

篇7:口语交际教学交际性例析

在口语交际的诸多特点中,交际性是其最本质的特点。离开了交际性,口语交际的实施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笔者以为,教师在努力挖掘口语交际交际性特点时,应当重视以下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一、话题选定体现交际性

口语交际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所选定的话题具有交际性。以下两个教学案例话题特点不同,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提示了达成交际的基本策略。

(一)《猜谜语游戏》

1.师生互动

师:老师先出谜语,请同学们猜,谁猜到卡片上的谜语,美丽的卡片就送给谁。

……

师:这儿还有几则谜语,不过,这次不但要猜出谜底,还要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

2.生生互动

师:刚才大家猜的是老师收集的谜语,谁想把你收集的谜语说给大家猜猜?

指名并交代:想让谁猜就请谁,而且要记得问问他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上台自由与人交际。)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一问一答,态度大方又有礼貌,合作得多好呀!请四人小组在一起猜猜组里的谜语,小组长要组织大家有秩序地进行,并且选出组里大家认为好的谜语。

师:请每组的组长把你们组选出的谜语贴在教室的周围,等会儿请其他组的同学猜一猜。如果猜对了,就把谜语送给他。

……

【评析】

这个案例以“猜谜语”为话题,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首先,猜谜语需要一人说一人猜,或一人说多人猜,话题内容要求参与的双方进行言语交流。其次,猜谜语时,出谜者要步步诱导,让对方接近谜底,而猜者既要猜出谜底,还要说清楚理由,话题的展开对参与者的言语表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选定了具有交互性的话题后,还需要教师充分挖掘交际内涵,拓展话题的交际功能,使得口语交际过程真正成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其综合素质的途径。这个案例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

1.交际目标分层。

制订目标是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的前提。目标的确定应当体现三维内涵,符合实际,兼顾差异,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案例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中注意分层,并呈现逐步递升状态:

目标意图

①教师出谜语让学生猜,猜对了奖励谜语卡。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尽快投入学习过程。②请猜对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学会清楚、明白、完整地说话。③学生出谜语,自主选择对象猜一猜,并说出是怎样猜到的,说的时候注意大方有礼貌。

学会清楚、明白、完整地说话,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④四人小组猜谜语、选出最好的谜语。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言语评价能力,在团队中逐步形成合作能力和大局意识。⑤将小组推荐的谜语贴在墙上让同学猜。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体会感受口语交际成功的喜悦,增强集体荣誉感。

2.交际对象广泛。

由于口语交际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以言语为媒介的互动行为,因此,口语交际教学时应当有“对象”意识。只有交际对象广泛,才能使学生的言语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这个案例中,既有师生间一对一的互动,又有学生与学生个体间的自由互动,还有四人小组间的群体互动……通过对象广泛的口语交际,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在不同场合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面对不同对象,选择恰当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在集体中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合作的能力等。

3.交际形式多样。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发挥他们在交际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这个案例中所出现的交际形式比较丰富,如猜老师出的谜语,猜同学出的谜语,猜小组推荐的最佳谜语,举行猜灯谜活动……丰富多样的交际形式,使得口语交际课生动、活泼、有趣。

(二)《我们的画》

……

学生经历了评画、改画、说画的过程后,教师指导学生举办画展。

师:现在,我就是“一年级图画展”的主办人(挂“主办人”牌)。谁想参加画展,就把画贴在黑板上。

师:我们将从这些画中选出“最受欢迎的画”。

师:现在要成立评画组,谁想当评委就要先在小组中自荐,然后大家推荐一位说得最好的同学担任评委(给评委挂“评委”牌)。小组里的其他成员就是“副评委”。

师:每小组在评委的带领下选出最受你们欢迎的画,可以是一幅,也可以是多幅,并说出你们喜欢这些画的理由,最后由每组的评委总结大家的意见上台发言。

获奖学生上台谈感受,台下学生随机提问。

【评析】

有些话题本身缺乏交际性,容易上成以学生言语单向输出为主的听说训练课。因此,这类话题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交际因素,调动学生参与交际的积极性。“我们的画”在挖掘交际因素方面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

1.无中生有──创造交际契机。

第一阶段的教学以“评画、改画、说画”为话题而展开。而在第二阶段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创设生生互动的交际情境,教师以“举办画展”为话题对原有的话题进行了必要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创造了良好的交际契机。“举办画展”,看似与话题主旨关联不大,属“无中生有”的教学设计,但它却是教师基于话题又不拘泥于话题的大胆尝试。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报名参加画展”“自荐和推荐小评委”“选画并说说理由”“总结发言和随机提问”等教学环节,既有个别表达,也有小组交流,交际的形式比较丰富,使学生在言语品质上也得到了较好的锤炼。这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打开了生生交际的途径。

2.匠心独具──铺设交际“点”。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往往有一些能够诱发学生兴趣的交际“点”,教师应当匠心独具地在教学中铺设这样的交际点。案例中,“自荐和推荐小评委”“选画并说说理由”“总结发言和随机提问”就是容易引发交际的“点”。“自荐和推荐小评委”,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孕育表达欲望,自然而然形成生生互动的交际过程;“选画并说说理由”,学生既可以倾听伙伴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和伙伴商量,达成一致的意见,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创设了真实的、自由的、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同时提高了学生审美鉴别能力和言语品评能力;“总结发言和随机提问”能形成一问一答的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言语表现的灵活性都将得到较好的发展。

3.穿针引线──形成交际“场”。

口语交际中的“场”,指的是依附在口语交际活动之中并对其活动产生有力作用的交际要素。口语交际的“场”往往不定,或是外在的物质氛围,或是内在的心理感受,或是交流中言语所达成的默契,或是讨论时思想所形成的撞击……但这种“场”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并影响着它的进程。有利于教学的“场”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场”内的氛围是和谐的、平和的、愉悦的;“场”内的.活动是积极的、活跃的、富有挑战意味的;场内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互助的、包容的。在缺乏交互性的话题中,教师的穿针引线能使得原本封闭的“场”变得开放。教师亲切的语调,和蔼的态度,恰到好处的串连、提示、点拨、应和,能形成一个自然、和谐、温馨、愉悦的交际“场”。在这样的“场”中,交际的可能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情境创设体现交际性

以下两位老师分别执教《奇妙的动物世界》和《快乐拼图》,教学过程中都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

(一)《奇妙的动物世界》

1.师生交际,交流互动。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身边有哪些动物?然后创设情境,播放《动物世界》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动物。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了解了哪些动物的习性?除了录像里介绍的动物,还了解哪些动物的习性。

2.组内交际,生生互动。

学生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一种小动物;向组里的小朋友介绍它的生活习性;谈谈自己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的有趣的事。同学讲的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3.全班交流,大家补充。

组内选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提问,请发言的同学补充。

(二)《快乐拼图》

1.情境设计。

课前教师为每一组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小图片。在提供图片时有意识地少放几种,为课堂拼图设置一定的困难,为创设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境做好铺垫。

2.情境展开。

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发现缺少图片,很自然地产生了疑问:

生:老师,我想拼雪娃娃,可是缺少大圆。

师:哎呀,少图片了,你说该怎么办呢?

生:我可以拼别的图。

生:还可以问同学借。

师:问同学借图片还有些讲究呢,你能说说吗?

生:问同学借图片要有礼貌。

生:别人如果不愿意借,不要硬借。

生:借的时候,要把自己为什么需要图片的原因告诉别人。

师:是呀,借图片的讲究可多了,希望同学们注意这些问题,也相信你们一定能凭借自己的甜嘴巴借到你需要的图片。

课堂现象:缺图片的学生有的向周围的小伙伴借图片,有的离开座位向其他小伙伴借图片,有的一次就借到了图片,有的颇费了一番周折才借到图片,有的没有借到图片,同组的小伙伴商量换一种图形……

【评析】

上述两个案例在表现口语交际的交际性特点时有以下共性:即教学中注重师生、生生间的言语交往,准确地将口语交际过程的展开落实在人与人之间的言语活动中。第一个案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向组里的小朋友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谈谈自己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的有趣的事,而且对听的学生提出了“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的要求,并且要求“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允许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形式上保证了口语交际活动双向互动的可能。第二个案例中,学生发现缺少图片后,先与教师进行了一问一答的言语交际;借图片过程中,小伙伴之间进行了你来我往的言语交流等等,这都体现了口语交际的交际特点。

然而,因为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不同,在两个案例中,学生参与交际的态度,交际时所产生的情感,所达成的交际效果也有所不同。

第一个案例所创设的交际情境是播放动物录像。教师预设通过播放录像来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从而展开口语交际过程。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至少有以下几点引起我们反思:

1.情境创设是否具有交际性。录像所呈现的情境是动物介绍,提供了有关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的常识。这一情境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他们产生亲近动物的情感有一定的作用,但从交际层面来看,情境本身蕴涵的交际因素不够。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说说了解了哪些动物的习性”。此时,学生的口语交际以独白为主要形式,是一种单向言语输出,缺少与同伴的互动。而这种状况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创设情境的局限造成的。

2.情境创设是否最优化。第一个案例中。录像情境的创设比较孤立,所发挥的功能也比较单一,只是在交际活动的初始阶段起到激发兴趣,引出话题的作用,对后继的口语交际活动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

3.情境是否引发学生内需。交际情境的创设应当引发学生交际的需要,只有发自内在的交往需求,才可能产生富有实效的口语交际活动。从第一个案例看,学生的言语活动基本停留在“说”的层面,即便是所产生的口语交际现象,也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的,情境的创设很难引发学生主动交际的需求。

口语交际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尽量贴近现实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个案例所创设的交际情境比较好地体现了这样的要求。首先,“借图片”这一情境本身就具有交际的意味。“借”是发生在两个人(或以上)之间的。“借”不仅需要运用口语,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表达技巧。“借”还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语言修养。因为“借”的结果只有两个,借到皆大欢喜,借不到就需要合理调整心态,忌出语伤人。所以,“借图片”这一情境,不仅具有交际性,还渗透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的思想,内涵丰富,空间开阔。其次,“借图片”这一情境接近生活,为满足学生的交际需求而设。我们知道,“借东西”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发生的行为。当学生拼图时发现缺少图片,凭借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借”。这样,口语交际随即产生,交际过程不露痕迹。在这一情境中,口语交际活动不是教师刻意安排的,而是学生发自内在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师生间、生生间水到渠成的口语交际场面。

三、路径选择体现交际性

构成口语交际活动的要素有四个:一是交际的主体;二是交际的对象;三是交际的媒介(口头语言);四是交际的环境。四个要素中,交际主体和交际对象之间的互动过程就成为交际的路径。

(一)《保护有益的动物》

1.了解动物面临的危险。

播放课件:有益动物被伤害的录像。

2.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3.如果你是被伤害的动物,你想说什么?

4.说说你所知道的伤害有益动物的现象。

5.讨论:如果我们继续伤害、捕杀有益动物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二)《有趣的小动物》

师:今天,老师把一个小家伙带到教室里来了,你们瞧……

生:是小金鱼!

师:快,和小金鱼打声招呼。

生:小金鱼你好!

生:小金鱼欢迎你到我们教室里来。

师:小朋友真热情呀。小金鱼说些什么呢?让我听听。(老师将小金鱼放在耳边,侧耳倾听。)

师:小金鱼说:“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来到你们的教室真是太高兴了。

师:小金鱼那么可爱,你们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生:……

师:小朋友夸小金鱼长得漂亮,小金鱼可开心了,你们瞧,它摆动着尾巴高兴得跳起了舞。

(三)《一场××比赛》

比赛前,教师请每组学生推荐三位参赛选手和一位评委,并说说推荐的理由。其他学生当啦啦队,从中选出一位啦啦队队长。

参赛选手搭积木,啦啦队呐喊助威,评委仔细观察。

积木搭完后教师请大家谈谈看到了什么。

评委、啦啦队、参赛选手从各自的角度谈自己看到的情况。

根据现场比赛情况,教师请评委说说谁能得第一。

请选手夸自己的积木,说服评委。

请啦啦队对评委的现场评价提提建议。

教师当记者,采访获胜组啦啦队队员,请他们和队友说说话。采访获胜的小组的参赛队员,请他们对其他小组提提建议。采访失败小组的啦啦队员和选手,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

【评析】

第一个案例中,教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了能触动情感的动人画面。教学情境的选择对促进口语交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从交际主体和交际对象的互动过程看,显然路径比较单一。“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被伤害的动物,你想说什么?”“说说你所知道的伤害有益动物的现象”。这一组教学设计,侧重从交际主体角度出发,言语形式以主体独白为主,交际对象很难介入交际过程,双方缺少互动的可能。这种单向输出式的交际路径影响了口语交际的质量。

第二个案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取了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话题,内容有趣,能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兴趣,但在交际路径的确定上值得商榷。首先,“和小金鱼打招呼”“对它说些什么”等教学设计中,教师显然把“小金鱼”当作学生口语交际的对象。但小金鱼不能运用口语,学生无法与它进行你来我往的交际活动,因此,这个教学设计中缺少了口语交际的最基本条件──交际对象,使得交际明显缺少回路。其次,当交际对象无法回应主体时,教师越俎代庖,替代了“小金鱼”成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对象。这样使得原本应当通向生生之间的交际路径被截断,演变为单一的师生交际,学生的参与面缩小,交际对象的丰富性锐减,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效率不够高。

第三个案例中,教师设计了多个连贯的互动情境,在多回合、多情境中,展开多种形式和多个对象的口语交际,使得口语交际路径成为阡陌纵横的“通途”。从交际对象看,全班学生被分成参赛选手、评委、啦啦队,教师承担记者的角色。这样,口语交际出现了以下路径:

选手←→评委

选手←→啦啦队

选手←→记者

评委←→啦啦队

记者←→啦啦队

评委←→记者

选手←→选手

啦啦队←→啦啦队

评委←→评委

……

由于口语交际的对象不同。所出现的情境也不同,对学生运用口语进行交际时的要求也不同。如啦啦队和参赛选手之间的交流,就应当采用呐喊鼓劲方式,交际语言应具有鼓动性,语气激昂;和评委交流,就应当委婉得体,使自己的语言能尽量打动评委,抑或据理力争……由于交际对象丰富,因此交际路径多向,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显然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交际路径的选择,前提是充分设计好交际的对象。上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交际对象单一和不当,往往会影响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展开,使得交际过程变得拘谨、呆板、程式化。而只有交际对象多样,才能使交际过程灵动、自如、多样化,使交际路径成为“通途”。

四、学习方式体现交际性

新课程强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能较好地达成互动的效果。

课题:压岁钱怎么用?

1.导入课题。同学们,过年的时候,你收到过长辈送给你的压岁钱吗?今天口语交际的话题就来谈谈压岁钱怎么用。

2.小组交流。你用压岁钱都做了些什么?在小组内讲给同学听听。

3.小组汇报。

(1)每组推荐一位小朋友,上台讲讲你是怎么用压岁钱的?其他小朋友请认真听;看看台上哪位小朋友说得清楚、明白。

(2)台下学生说说自己和台上哪位同学的做法一样。如果有自己的做法,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教师小结。下面讨论讨论:你认为谁的压岁钱用得最有意义,谁说得清楚、明白,然后当小评委评一评。

5.小组准备短剧。下面我们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最欣赏怎样用压岁钱,编一个短剧表达你们的意思,一会儿我们上台展示。

6.小组汇报。

(1)老师指导学生表演,学生分角色扮演,目的是使学生交谈起来。

(2)再请一组学生表演。

……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口语交际的特点使然,这种学习方式的倡导有其必要性和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能否形成口语交际活动,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有没有自觉参与的兴趣和愿望,因此口语交际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口语交际活动的展开是建立在个体围绕话题、自主地进行语言酝酿、组织和表达的基础之上的。由于个体的思维、表达和交往的习惯、方式不相同,口语交际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其次,口语交际互动性特点,决定了交际的产生必须有赖于交际主体和对象之间以口语为媒介的交往,而合作学习为这种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保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划分不同学习区域,组合不同学习群体等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以此充分满足不同交际需要。口语交际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都离不开对话题或相关信息的探究,也只有从不同角度开展深入的探究,才能使口语交际质量提升,具有实效。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倡导这一学习方式的积极意义在于不是为了培养口语交际明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能力,使得人人都成为口语交际过程中备受瞩目的主角。当然,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不能孤立、狭隘地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们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是相互依存的。自主中有探究,合作中同样有探究。即便是自主与合作也绝非对立的,水火不容的,它们之间依然有着独立运行和相互融合的特性。所以口语交际教学中倡导这样的学习方式,还应当避免机械、刻板,提倡灵活运用。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活动前有任务。

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式,在进入口语交际活动前应当让学生明确地了解活动任务,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充分体现教学的效率意识。虚假的讨论、浮华的热闹、放任自流的交际只能使口语交际在漫无边际的闲言碎语中耗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每一次活动前都布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第一次合作学习的任务是“你用压岁钱都做了些什么?在小组内讲给小朋友听听”。第二次合作学习的任务是“你认为谁的压岁钱用得最有意义,看谁说得清楚、明白”。第三次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最欣赏怎样用压岁钱,编一个短剧表达你们的意思,一会儿我们上台展示”。教学中所设计的三次合作学习,交际任务不同,目标逐步递进。第一次合作,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压岁钱的用途,并且“说得清楚、明白”,口语交际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次合作,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而且要积极启动思维,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并且要“说得清楚、明白”,口语交际目标指向对学生听的习惯的训练和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第三次合作,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求学生编写短剧的故事梗概,而且要分配角色,设计台词,还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要借助肢体语言等辅助手段进行口语交际……整个学习过程展开充分,落实了知识技能,使学生形成乐于交际的良好情感,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上述设计体现了口语交际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展开教学过程的理念,目标明晰,螺旋上升,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优势。

2.活动中有支持。

随着人们对教育本质愈来愈深刻的认识,对教师角色也有了全面的理解。教师角色需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一味的操作者转化为研究者。当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随时了解课堂动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引导,并作为学习的参与者,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需要来自学习伙伴的支持,这里的学习伙伴既是学生也是教师。而教师更应该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发挥学习促进者的作用,为整个口语交际活动起到推动的作用。上述案例中,学生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促进作用也发挥得恰到好处。在小组汇报“怎么用压岁钱”时,教师一方面鼓励台上个别发言的学生“说得清楚、明白”,一方面要求台下的学生想想刚才上台介绍的同学中“谁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明白了”,还鼓励台下的同学“说说自己和台上哪位同学的做法一样”“如果台下小朋友有自己的做法,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无疑像一座桥梁,沟通了台上和台下学生间的交流,使得原本只局限于台上发言学生的单向言语输出,转变为台上、台下生生互动的口语交际过程。在小组汇报短剧时,教师作为口语交际活动的一员,积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去“指导学生表演”。正是由于教师的学习支持,才使得人人参与了口语交际活动,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需要指出的是,学习支持并不仅局限于教师,它应该包括一切可提供支持的个体或群体。

3.活动后有汇报。

篇8:委婉语的交际功能浅析

关键词:委婉语,避讳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

一、引言

语言交流是人类在日常社会中建立, 维持人际关系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日常交际中, 人们利用各种交流方式来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委婉语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 更是一种交流手段。为了回避言语交流中一些禁忌、粗俗、不雅的词语, 人们往往会使用一些温和、模糊、委婉的词语取而代之来表达相似的意义, 使听话者从心理上更能接受, 从而避免说话双方因言语不当而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委婉语是一种客观的语言现象, 由于人类所处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 委婉语的存在形式也有所不同。

二、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语是一种修辞语,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达到一种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是指人们在交际中借助词汇、语法及其他修辞手段, 用一种比较文雅、悦耳或温婉的词语来代替粗野, 刺耳或直白露骨的说法, 从而得体地表达了生活中那些令人不快、使人尴尬、让人厌恶或感到恐怖的事物, 让人们很体面地说出难以启齿, 不愿意直说和不能说出的话, 在语言表达上降低刺激性和敏感性, 不会对听者或言语中提到的人造成很大的、难以接受的伤害。

三、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的语境中, 凡是使用比较含糊的、令人愉悦的或礼貌的字眼来代替那些令人不悦的、不礼貌的或令人尴尬的说法, 均属于委婉语之列。人们喜欢使用委婉语, 是因为它代表着说话人自身的语言技巧和水平, 体面并受到尊重, 使用了委婉语的话语委婉动听, 它使听者在听懂的同时也产生一种可以接受的较舒适的感受。

(一) 避讳功能。在任何文化环境中, 特定的概念或事物由于受到风俗习惯, 社会背景的影响被人们刻意回避或严厉禁止出现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对贫穷, 死亡, 病痛, 衰老, 排泄物等尤为介怀, 往往不愿意直接表达。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委婉语的使用油然而生。例如在汉语中, 人们表达死亡时往往会说“与世长辞”、“长眠”, “见马克思”等。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例如:pass away, to be at rest, to be with the angels等。人们对他人的缺陷往往不会直截了当地戳破, 而是换用褒扬的说法, 例如:我们说“丰满, 富态”而不说“肥胖”, “苗条、清秀, 骨感美”而不说“骨瘦如柴”。英语中人们会用plump而不用fat, slender而不是thin。当提到大小便等一些比较粗俗的词语时, 人们会用“方便一下”, “内急”等来表示;而英语中则会使用freshen up, do a job for oneself, wash one’s hands等来表达。

(二) 礼貌功能。语言的使用者考虑到社会文化, 心里习惯等因素, 为了维护说话双方的面子, 通过使用礼貌的说法来代替直接的, 不动听的说法。委婉语的温和性使会话具有了礼貌功能, 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礼貌相待, 避免了语言上的伤害给对方带来的不愉快。换句话说, 委婉语是不礼貌的最小化以及礼貌的最大化。例如在讨论某人的长相时, 人们往往不会直接说某人“长得难看”, 而是会采用温和的语言说某人“长相平平”, “长得有特点”等。

(三) 掩饰功能。委婉语的掩饰功能多体现在人们对于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或残酷的社会现实等采用的委婉的表达方式。在经济、政治、战争中, 因为委婉语本身的模糊性, 为了掩饰事实真相, 也常常会使用模糊语。掩饰功能看似掩饰, 实则是为了让对方从话语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在中国, 人们将“男同性恋”委婉地称为“同志”, “玻璃”等;“女同性恋”则称为“蕾丝”、“拉拉”, “百合”。在英语中使用economic depression, economic recession来表示经济危机而不是用economic crisis。在军事上, 人们采用委婉语将那些带有攻击性的词语掩饰起来。

四、结论

深入细致的了解研究委婉语有助于把原本显得粗俗, 令人不悦的话语转换成婉转含蓄的说法, 使语言交际在轻松, 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熟悉和了解委婉语可以帮助人们加强人际关系, 保护自尊,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 使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游刃有余。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只是委婉语的一部分, 关于委婉语的研究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丹.英语委婉语的使用与翻译探析[J].辽宁:延边党校学报, 2014 (3) .

上一篇:初一欣赏为题的作文600字下一篇:秋季开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