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功能损害

2024-05-07

器官功能损害(精选十篇)

器官功能损害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儿性别为女性,足月顺产,混合喂养,年龄9个月。否认结核接触史,4个月能抬头,7个月会翻身,至今9个月不能独坐,其母亲为HIV携带者。

1.2 临床表现

患儿排黄色稀水样便4个月,每日排大便5~10次,每次量不等,便末有少许泡沫,无黏液脓血便;咳嗽为阵发性连咳数声,非痉挛性咳或犬吠样咳,无鸡鸣样尾音,咳嗽剧烈时伴有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血性物;病程中曾反复出现发热,热型不规则,热峰高达39.3℃,无腹胀、气促、紫绀、呼吸困难、惊厥、昏迷等症状。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欠佳,小便量减少,体重下降,其母亲为HIV携带者。体检:T37.0℃,P 126次/min,R 29次/min,体重6.4 kg,发育落后,营养差,中度贫血貌,神志清,反应可。全身皮肤干燥,弹性稍差。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前囟及双侧眼窝凹陷,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咽无充血。颈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等量干啰音及细湿啰音。心音有力,未闻及心脏杂音。腹部稍膨隆,肝肋下7 cm可及,脾肋下2 cm可及,均质中,未触及腹部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稍活跃。四肢肌张力正常,肢端暖,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提示:白细胞6.1×109/L,中性粒细胞0.377,单核细胞0.403,红细胞2.16×1012/L,血红蛋白53 g/L,红细胞压积15.5%,血小板38×109/L;生化提示:白蛋白25.3 g/L,谷丙转氨酶68 U/L,谷草转氨酶346 U/L,胆碱酯酶2 324 U/L,血钾3.3 mmol/L,血钙1.93 mmol/L;血清铁蛋白>2 000 ng/ml;血源五项提示:丙型肝炎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血及粪便真菌培养均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粪便常规:潜血(+);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图文报告提示:目前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核左移,产板巨偏低,全片易见马尔尼菲青霉菌(吞噬细胞内外均可见);心脏彩超提示未见明显异常;胸正位片提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立位腹平片未见异常;肺部CT示:两肺纹理模糊,两肺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影,其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提示肺部感染;头颅CT示:脑萎缩,两侧基底节区钙化灶。

2 结果

诊断患者为:(1)马尔尼菲青霉病;(2)慢性腹泻病并中度脱水、电解质紊乱;(3)支气管肺炎;(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5)丙型病毒性肝炎;(6)多器官功能损害。治疗上予吸氧、抗感染、液体疗法、纠正贫血、对症支持治疗等,但病情未见明显改善,于1周后自动要求出院。

3 讨论

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临床上较少见。1955年最先从越南竹鼠的肝脏中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为青霉属中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菌种[2]。本病感染病例多在东南亚地区。1973年美国报道人类首例自然感染者和1984年美国的第2例患者都曾到过东南亚地区;随后,泰国、中国广西和香港等地相继有病例报道,尤以泰国多见,其次为中国,病死率极高。我国广西与越南相邻,调查发现广西中华竹鼠、银星竹鼠是马尔尼菲青霉菌的重要中间宿主,后者自然携带的阳性率达93.1%,具体的传播途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国首次报道病例是广西医科大学邓卓霖教授于1984年的8例患者[3],目前国内报道的病例有15例,其中仅有3例为儿童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的病例目前尚无报道。目前在东南亚地区,PSM已从20年前的鲜为人知发展为目前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国内病例多数也有基础性疾病,如艾滋病、血液系统肿瘤、结核病以及接受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患者[4]。本例患儿父母均为艾滋病患者,患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免疫功能较差可能是患病的原因。文献记载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咳嗽、气促等肺部症状,以及多发性脓肿、体重下降、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胸部X线检查可呈现肺炎、肺脓肿、胸膜炎及弥漫性粟粒样病变,多有肺门淋巴结肿大,但肺门及肺野无钙化是其特征。肝脾进行性肿大较突出,且后期可能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侵害造血系统,导致全血细胞减少。本例除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外,亦无成人患者常见的表浅淋巴结肿大和皮肤损害,这可能是小儿患者的特征表现。

本病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临床表现与结核、组织胞浆菌病和隐球菌病相似,常易被误诊。在皮损、血、骨髓或淋巴结涂片中找到特征性的酵母样细胞,组织病理显示菌体在巨噬细胞内外呈桑葚或葡萄串样,或两头钝圆的腊肠样细胞,并在标本中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可明确诊断。近年来通过ELISA法检测患者马尔尼菲青霉菌抗原的血清学实验,对快速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病具有重要意义[5]。本例主要累及肠道、肺部和血液,其中以肠道病变出现最早,主要依据骨髓涂片及血液和粪便培养发现马尔尼菲青霉菌而确诊。从出现肠道症状至确诊历时4个多月,确诊时已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虽已使用伊曲康唑治疗,但因治疗时机较晚而效果欠佳。

总之,马尔尼菲青霉病播散型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应用外周血液及骨髓涂片检查进行早期诊断,将大大提高本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Pautler KB,Padhye AA,Ajello L.Imported penicilliosis marneffei in theUnited States:report of a second human infection[J].Sabouraudia,1984,22(5):433-438.

[2]邓卓霖,马韵.马尔尼菲青霉病与组织胞浆菌病的鉴别诊断[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5):313-315.

[3]邓卓霖,李志尚,马韵,等.马尔尼菲青霉病[J].中华病理学杂志,1987,16(4):306-308.

[4]张美德,陈峥嵘.儿童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报道[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5):355.

器官功能损害 篇2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多脏器功能损害;血淀粉酶;谷丙转氨酶;肌酐;反应蛋白;乌司他丁

[中图分类号] R57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0-0072-02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s of Ulinastatin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 in treatment of 40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induced multiple organ impairment

JIN Xianyu1 WANG Xiao2

1.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re of Fuyang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Fuyang 311400, China;2.ICU Room,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Schoo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ulinastatin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and were given fasting, nutritional support and antibiotic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lso given the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ulinastatin. Results Before the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MS, ALT and CRP values. After the treatment, AM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18.5±2.5) IU/L and (22.4±3.3) IU/L respectively, ALT was (31.6±4.8) U and (36.3±5.5) U respectively, Cr was (72.1±7.2) μmol/L and (85.3±11.5) μmol/L respectively, CRP was (6.4±2.6) mg/L and (8.3±3.4) mg/L respectively,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for all (P < 0.01). Conclusion Ulinastatin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induced multiple organ impairment has good effects, thereby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Acute pancreatitis; Multiple organ impairment; Hemodiastase; Alanine transferase; Creatinine; Reactive protein; Ulinastatin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迅速致患者多器官、多系统功能损害,死亡率较高,是危害严重的急重症之一。探索其有效治疗方法,是临床医师研究课题之一。本研究采用乌司他丁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胰腺炎致多器官、多系统功能损害40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4月~2011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胰腺炎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起病后48 h内入院,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剧烈腹痛、血清淀粉酶显著增高,部分患者胰腺坏死、脓肿等。

1.2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包括患者病情监护、禁食、胃肠减压、吸氧、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抗炎治疗:先锋Ⅴ2.0+生理盐水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1次/8 h;或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针1.0 g,静脉滴注,1次/8 h。

乌司他丁治疗:治疗组采用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乌司他丁(批号:080301)注射剂,急性胰腺炎初期每次100 000单位+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或生理盐水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次静滴时间为1~2 h,每日1~3次,症状减轻后减量;急性循环衰竭时溶于2 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推注。

1.3 主要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发热等症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淀粉酶(AMS:正常值<25 IU/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标准值0~40 U)、血肌酐[标准值(45~110)μmol/L]、C反应蛋白(CRP,正常值≤10 mg/L)、B超与CT检查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组间比较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淀粉酶(Winslow法)、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与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2.2 治疗后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见表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血淀粉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与CRP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3.805 0、42.491 2、20.386 0和13.845 8,P均<0.001);对照组患者组内比较虽然P均<0.001,但t值均小于治疗组。见表1。

2.4 两组治疗效果组间比较

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血淀粉酶(AMS)、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和CRP数值见表1,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957 8、4.072 0、6.153 0和2.807 5,P均<0.01)。

2.5 治疗副反应与患者死亡情况

治疗组患者使用乌司他丁有3例患者注射部位发红、瘙痒、血管痛与皮疹,给予暂停药和对症处理,患者无病危情况发生,对哺乳妇女避免使用乌司他丁。治疗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15.00%(6/40),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胰腺分泌功能失调,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血胰酶显著增高、腹膜炎和休克等,是危害严重的急腹症,当出现胰腺出血、坏死时,危及患者生命。

乌司他丁是从健康成年男性新鲜尿液中分离纯化的一种单链多肽糖蛋白,由143个氨基酸组成,其分子量小(约为6 700),为广谱蛋白胰酶抑制剂,既能抑制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弹力蛋白酶、纤溶酶、缓激肽多种蛋白分解酶,又能有效抑制磷脂酶A2、脂肪分解酶,还能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活性及释放,用于急性胰腺炎[1,2]和多器官、多系统综合征[3]治疗效果好。

据徐红哲[4]报道,采用乌司他丁(UTI)治疗3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治疗4 d后患者临床症状(腹痛、腹胀)、血淀粉酶(AMS)和肝功能(ALT、血肌酐)实验指标增长放缓,优于对照组。

本资料分析显示,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天数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患者住院天数、腹痛症状缓解见效天数、血淀粉酶降至正常天数、CRP降至正常天数、B超与CT显示水肿改善天数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减少。说明治疗组患者采用乌司他丁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胰腺炎,较对照组单纯用抗生素治疗见效时间要快。

从两组患者的相关检验指标分析显示,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血淀粉酶(AMS)、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肌酐与CRP,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减少。这些指标数值反映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即反映患者治疗效果。

总之,两组患者均采用抗炎治疗,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对照组虽取得一定疗效但不理想,需要后续继续治疗,从而治疗时间长,费用高;而治疗组患者采用抗生素+乌司他丁治疗10 d后,药物作用见效时间及主要观察指标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宏,陈克家.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65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6):76-77.

[2]王照红.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J].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6):453-453,459.

[3]杨航,甄享凡,李洪义,等. 乌司他丁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42例临床观察[J].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6):472-474.

[4]徐红哲. 乌司他丁与思他宁联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J]. 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22(12):1142-1143.

(收稿日期:2011-12-15)

器官功能损害 篇3

1.1 一般资料

7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年龄22~35岁。平均31岁。发病时间多在5~11月。发病时孕周为宫内妊娠16~36周, 孕15例, 孕22例。中孕者6例, 晚孕1例。7例患者均居住农村, 有野外作业病史, 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体温38.5~41℃, 7例均可见皮肤小溃疡或焦痂。5例患者焦痂邻近处浅表淋巴结肿大, 并发肺炎5例 (71%) , 肾功能损害3例 (42.9%) , 中毒性肝炎6例 (85.7%) , 中毒性心肌炎2例 (28.5%) , 7例患者均同时有两种及以上器官功能损害。确诊后用大环内脂类药物和对症等治疗, 体温平均在用药后3d降至正常。

1.2 诊断标准

全组病例均符合1998年出版的《实用传染病学》拟定的诊断标准[1]。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全组病人最突出的心理表现均为担心母婴安全, 妊娠至中晚期突然而至的疾病对孕妇的身心打击可想而知, 入院时往往伴随着焦虑、恐惧, 对医护人员的依赖尤其强烈, 此时的心理疏导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 耐心讲解妊娠合并恙虫病的利弊关系, 安慰患者为了胎儿安全不必过分担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母婴一般皆能康复。本组1例患者因第一次妊娠失败, 本次妊娠又突然染病, 心理极度焦虑, 常常哭泣, 母婴求生欲望强烈, 为此, 我们安排一位高年资、平时讲话风趣幽默的护师给予安慰疏导, 该患者最后轻松配合治疗, 胎检未见异常治愈出院。

2.2 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及家属恙虫病是恙虫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螨幼虫为传播媒介, 多与野外作业史有关, 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染, 家属毋须害怕传染。中晚期妊娠合并恙虫病对母婴危害极大, 使用药物均为孕期慎用或禁用药, 但是为了孕妇生命安全必须及早药物治疗。恙虫病对胎儿影响:可致胎死宫中、流产。对孕妇影响: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病死率高, 孕妇死亡原因多为肺炎, 心力衰竭、肾功能损害、感染性休克、DIC等, 早期发现及时积极配合治疗可以避免病情恶化。本组病例5例要求继续妊娠, 2例因害怕药物对胎儿影响要求治愈后放弃妊娠。

2.3 发热的观察和护理

入院后每2~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 当体温超过39℃, 给予物理降温, 多采用温水擦浴, 持续高热降温不明显的嘱患者多饮水, 继续温水反复擦浴,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及生命征的变化。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

2.4 多器官功能损害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症, 针对不同器官的损害,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2]。随着病程的延长, 立克次体进入体内繁殖, 可引起全身广泛的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克次体血症及毒血症导致心、肝、脾、肺、肾等多个系统器官损害。此期如未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般病人如能尽快确诊及时治疗效果确切。但中晚期妊娠合并恙虫病是一种特殊类型, 易造成误诊, 而误诊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除常见的并发症外, 多有贫血及血小板减少。任何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在妊娠期间都可能严重威胁母婴安全, 对该类患者护理上应予特别重视, 尤以注意有否出血倾向, 在护理操作上应尽量减少穿刺次数, 如需穿刺抽血等应用小号针头, 穿刺结束后还应延长加压穿刺点时间。本组病例中有4例血红蛋白 (7~10.5g/L) , 有1例血红蛋白 (7g/L) 。血小板减少1例, 其血小板少于6万/L。均经在综合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输注红细胞添加剂及血小板制剂得以纠正, 未见有出血倾向, 治愈出院。

2.5 药物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恙虫病有效的治疗主要是氯霉素, 大环内脂类及喹诺酮类药物, 氯霉素系妊娠期禁用药, 而对孕产妇及胎儿安全性更高的药物首选阿奇霉素[3], 在妊娠期间同时合并恙虫病患者用药期间胃肠道反应较为明显, 极易造成水电解质紊乱而增加治疗难度, 此时做好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尤为重要。在整个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以减少合并症发生。

2.6 胎儿监护

妊娠合并恙虫病致多器官功能损害除按常规护理[2,4]外, 应特别注意观察有否早产倾向, 注意有否阴道出血, 同时密切观察胎动及胎心音变化并记录。本组病例出院前胎检未见异常, 我们认为加强胎儿监护, 对孕妇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7 预防与出院指导

教育孕妇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防护, 在流行区及发病季节, 尽量减少野外活动, 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晒衣服, 出现发热等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按要求定期到医院行孕检。

3 讨论

恙虫病立克次体对人体的损害是全身性的, 由于全身性的小血管广泛受损, 即表现为各脏器的不同程度的损害, 因而临床表现亦趋向多样化、复杂化, 症状不典型[5]而易造成误诊。妊娠合并恙虫病是一种特殊类型, 除多器官功能损害外, 也易造成流产, 加之治疗上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加强对妊娠妇女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 密切观察胎动及胎心音变化对中晚期孕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梦东主编.实用传染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308

[2]粱雁芳.42例恙虫病合并多器官损害的护理[J].右江医学, 2007, 35 (4) :474-475

[3]王芳, 顾珏, 李鹏, 等.阿奇霉素治疗妊娠恙虫病10例[J].云南医药, 2008, 29 (3) :280-281

[4]邱雯慧, 陈笑新.2例妊娠合并恙虫病致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报, 2008, 15 (2) :62-63

器官功能损害 篇4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心率变异;靶器官损害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73-02

原发性高血压为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在诸多致病因素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血压调控失衡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其功能状态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血压调节中起重要作用[1]。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反映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调节动态平衡的非侵入性指标,可以预测某些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2]。该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健康体检者及住院患者168例。其中男106例,女62例,年龄60~88岁,平均(74.52±4.65)岁。随机分为实验组(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113例,其中男70例,女43例;高血压1级52例,2级39例,3级22例。对照组(高血压不伴靶器官损害)55例;男36例,女19例;高血压1级26例,2级19例,3级1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2004年WHO/ISH高血压诊断分级、分层标准[3],入选研究前3 d未用过影响心率的药物;两组性别、年龄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排除标准

(1)继发性高血压;(2)非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糖尿病。

1.3 靶器官损害的指征

心脏:冠心病根据《内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心功能不全按NYHA分级和AHA修订标准;左心室肥厚:男性LVMI≥125 g/m2,女性LVMI≥110 g/m2。脑:高血压脑病、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根据典型病史、症状表现、头部CT或MRI结果诊断。肾脏:尿微球白蛋白>0.19 g/L或β-微球蛋白>300 mg/L或血肌酐>133 mmol/L。

1.4 方法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现病史和体格检查情况,并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如24 h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血液生化检查,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HRV采用北京美高仪(ECGLAB)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监测系统,带自动HRV分析,进行24 h动态心电记录;然后用人机对话方式提出伪差干扰。分析指标:24 h平均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分钟正常R- 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差值超过50 ms、R-R间期占R-R间期总数百分比、单位%(PNN50),5 min 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老年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实验组)SDNN、SDANN、SDNNI、RMSSD、PNN50均低于不伴靶器官损害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HRV是用于检测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无创性指标,它能客观反映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活性与迷走神经活性平衡协调的关系[4]。其实质是对心动周期变异性的分析,利用统计学离散趋势分析法,对心率或R-R间期的变异进行分析研究,称为HRV时域分析法。其中的参数SDNN主要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经总张力,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总的调控情况,其中SDANN反映交感神经活动情况,RMMSD和PNN50则为评价迷走神经功能的敏感参数,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时其值也随之降低。

该研究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伴靶器官损害时HRV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均低于不伴靶器官损害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心率变异指数减低程度明显高于不伴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说明伴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自主神经失衡更严重。

HRV各指标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且HRV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呈负相关,提示HRV降低是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5]。长期高血压导致肾脏微血管改变、肾功能受损;同时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交感、副交感神经昼夜节律紊乱,血压峰值曲线改变,夜间血压升高或下降的幅度减少,将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说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交感神经张力过高,不仅加重靶器官的损害,同时也加速高血压的进展[6]。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伴有靶器官损害时,其HRV指标明显减低,其HRV减低幅度与其靶器官功能损害程度有密切相关性。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在力争降压达标的同时密切观测其HRV变化,及时调节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对减轻或延缓靶器官损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5-331.

[2] Lefebvre P.Diabetes yesterday,today and tomorrow.The action of the internatioal Diabetes Federation[J].Rev Med Liege,2005, 60(5-6):273-277.

[3] 刘力生.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4] Mathias WJ,Tsutsui JM, Andrade JL.value of raPld beta-bloeker injeetion at Peak Dobutamine-atropine stress echoeardiography for deteetion of eoronary artery disease[J].J Am Coll Cardiol,2003,41(9): 1583-1589.

[5] Groop L,Orho MM.The dy smetabolic syndrome[J].J Intern Med,2001,250(l):105-108.

[6] Grisk O,Rettig R.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nd the kidneys inarterial hypertensionl[J].Cardiovasc Res,2004,61:238-246.

新生儿窒息与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观察 篇5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

新生儿窒息 (asphyxia of the newborn) 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 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 导致生后1min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 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是围产期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也是导致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的最重要原因[1]。第一例新生儿窒息合并多器官损害的病例是由Perlmans于1989年首次报道的, 此后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 随着人们对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认识的不断提高与关注, 以及对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 其检出率和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 已经成为新生儿疾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生儿窒息与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 能够准确的判断新生儿窒息与多器官损害, 从而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降低死亡率。我们进行了此次研究,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06~2013-06于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窒息患者86例, 其中男46例, 女40例, 见表1。

1.2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1min内分别对其进行Apgar评分 (Apgar评分<7分者均判定为新生儿窒息。轻度窒息:4~7分;重度窒息:<3分) 和多器官损害的判断。多器官损害的判断标准采用《婴儿及儿童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诊断标准的建议》[2]为判定标准, 见表2。依据Martin-Ance分类方法, 将器官的损害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并对新生儿窒息患者器官损害发生率的构成比、不同窒息程度器官损害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窒息各器官损害发生率的构成比:在新生儿窒息的患者中, 脑损害的发生率最高, 占77.91%, 其次是心脏损害, 占多器官损害的48.84%, 以器官损害的发生程度来看, 新生儿窒息导致的肺损害以重度损害为主, 而发生率较高的脑损害、肾损害及胃肠道损害则以轻中度损害为主, 见表3。

2.2由多器官损害程度的发生率可以看出, 所有研究对象的器官损害发生率为70.93%, 其中发生多器官损害的比例为47.67%, 根据新生儿窒息程度的不同, 其多器官损害的发生程度亦不相同, 窒息程度发生越重, 多器官损害的发生程度也越重 (P<0.05) , 见表4。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与多器官损害的根本病因是窒息, 患儿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窒息后, 可继发酸中毒, 二者共同发生, 引起机体的“潜水”反射[3], 为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在窒息发生的初期, 机体将体内血液重新分布, 从而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免受损害。但是, 如果缺血缺氧继续发生, 机体失去代偿能力, 最终将会导致重要脏器的衰竭, 甚至死亡。这与本研究结果:窒息发生的时间越长, 病情越严重, 其遭到损害的脏器也越多, 损害的程度也越重相符合。同时, 本研究结果显示, 新生儿窒息后, 各重要脏器遭到损害程度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脑损害、心脏损害、肺损害、肾损害、胃肠损害, 这与目前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4]。新生儿发生窒息时, 器官损害以脑的发生率最高、最严重, 其原因主要与脑的组织代谢组旺盛, 需氧量最高有关, 一旦机体对缺血缺氧失去代偿能力, 脑内的氧很快被耗尽, 质子泵衰竭, 进而脑组织发生水肿、坏死。主要临床表现为脑出血和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组织损色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新生儿窒息后遗症的最重要原因。因而, 必须加强助产人员的复苏技能, 加强产科与儿科合作, 及时抢救, 回复有效自主呼吸和循环, 保证新生儿脑的供氧, 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本研究器官损害率排第二位的是心脏损害, 病情较轻的患儿一般表现为一过性的心功能障碍, 较严重的患者则表现为心力衰竭, 心肌受损、心源性休克等。肺脏损害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窒息时呼吸功能紊乱, 新生儿误吸入胎粪、羊水等, 引起呼吸道的化学性侵蚀或呼吸道梗阻, 进而引起肺的感染性炎症。新生儿窒息时, 机体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将血流重新分布, 造成肾损伤, 及时复苏后, 肾脏的功能可以恢复。本研究表明, 窒息越严重, 遭到损害的器官越多, 损害程度也越严重, 患儿死亡率也会增高。同时还发现, 新生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程度还与胎儿有无宫内窘迫, 有无羊水污染密切相关, 但与新生儿的娩出方式、胎龄及出生时体重关系不大。新生儿窒息合并器官损害造成的后遗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 因此, 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提高医护人员的复苏技能, 做好窒息后多器官功能保护以降低器官损害的发生率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97-99, 102

[2]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救组.婴儿及儿童多器官功能衰竭诊断标准的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 1995, 33 (6) :373

[3]Sarah W, Jody E.Risk factors for repeat elective abor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7, 197 (6) :575

器官功能损害 篇6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15岁, 因“四肢淤点、血疱6d, 腹痛伴呕血3d, 便血2d”在门诊治疗无效而于2012年6月25日收入院。入院时体温36.8℃, 脉搏70/min, 呼吸21/min, 血压141/88mmHg (1mmHg=0.133kPa) 。病人意识清楚, 急性病容, 右眼结膜出血;口腔两侧颊粘膜各见一绿豆大小溃疡;阴囊见2个黄豆大小结痂性溃疡;四肢、躯干散在淤点淤斑、丘疹、丘血疱疹、小血疱, 个别呈"靶型"样外观;双手背、肘部针刺部位 (门诊输液) 见红色、有刺痛的小结节。腹部平软, 有压痛及反跳痛。胃镜示:十二指肠黏膜多发性糜烂、溃疡并出血。入院诊断:白塞氏病。给予禁食、使用激素、止血、输注悬浮红细胞、抗感染、吸氧、心电监护等处理, 7月12日腹痛、呕吐、便血停止。7月19日病人出现兴奋、言语不清、双手颤抖, 呈“助产式”手状, 双上肢肌张力增高, 四肢肌力Ⅳ+级, 双下肢腱反射 (++) , 脑脊液:常规 (-) , 镁离子0.93 mmol/L, IgG 9.10 mg/L, 余正常;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提示有脑血管病变。7月29日病人出现尿量减少、双小腿和足背浮肿并渐加重, 尿常规:尿蛋白 (++) , 镜下红细胞 (+++) , 24h尿蛋白定量5 442 mg。肾功能检查:尿素氮9.51mmol/L。B超显示双肾实质回声增强声像。该病例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诊断白塞病条件, 同时具备相应器官损害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依据, 故诊断为白塞病, 肠白塞病, 神经白塞病, 白塞病性肾脏损害。

经积极抢救治疗, 病人腹痛、便血停止, 皮肤淤点淤斑减少或消退, 溃疡明显缩小, 语言、进食、肢体活动功能明显改善, 于2012年8月24日好转出院。出院后病人坚持规律门诊治疗, 2013年4月17日病人皮肤、消化道、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痊愈, 24h尿蛋白降至1 600mg, 病情平稳, 恢复上学。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该例病人病前学习成绩优秀, 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发病后由于担心长时间住院不能完成学业, 导致自我价值受挫, 出现情绪低落、忧郁、紧张不安等情绪。护士主动与病人沟通, 讲解白塞氏病相关知识, 使病人对疾病有正确认识, 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指导家属参与护理过程, 给予病人更多的温暖和支持, 使病人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从而保持心情舒畅, 积极配合治疗。

2.2 口腔、眼睛、外阴的护理

给予常规口腔护理;清洗眼睛时动作要轻, 以防损伤角膜[2]。滴眼药水时要保持双手清洁, 药水不可触及睫毛, 以防感染;嘱病人穿宽松柔软棉质内裤, 减少局部摩擦, 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

2.3 针刺反应的护理

有报道, 白塞病针刺反应阳性率达62.2%~70.1%[3,4], 其中以静脉输液引起者最明显。本例病人针刺反应严重, 在静脉穿刺、肌肉或皮下注射等部位容易出现瘀斑、红色丘疹或蚕豆大小水疱、浅溃疡, 并在输注垂体后叶素的静脉穿刺处出现沿血管方向结节性红斑, 继而在红斑上见边界清楚的不规则环形线状浅溃疡、皮肤渐渐变黑、结痂、皮肤坏死。考虑与白塞病针刺强阳性及垂体后叶素的强烈缩血管有关, 经用0.1%乳酸依啶吖溶液湿敷后外用百多邦、钠米银抗菌医用敷料包扎换药, 外科清创等处理后创面逐惭好转。本例病人因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有血栓发生的危险, 故只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尽量安排静脉穿刺技术熟练的护士对其进行静脉穿刺, 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每天对针眼处皮肤进行消毒并更换敷料1次, 严密观察进针处皮肤有无感染, 发现局部出现红肿痛或丘疹等现象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2.4 消化道症状的护理

2.4.1 饮食护理

对病人和家属进行饮食指导, 告知其出血期间严格禁食的重要性。出血停止48h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宜少量多餐, 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 防止再次出血。然后根据病情好转程度逐渐过渡到半流质, 最终过渡到正常饮食。

2.4.2 病情观察

加强巡视, 注意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尿量等, 呕血时头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呕吐结束后要及时漱口、更换被污染的床单、衣裤。同时观察病人腹痛、呕吐及大便的性质、持续时间、量等, 警惕有无胃肠穿孔的发生。

2.4.3 用药护理

在出血期间应快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 选择血管粗直、弹性好、易固定的静脉;为了避免病人姿势和体位的变换而导致药物的有效浓度发生变化, 应用单独1条静脉通路泵入生长抑素及垂体后叶素, 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充分体现持续恒定的治疗效果。输注悬浮红细胞时严格执行输血流程, 采用双人反问式的核对, 以确保输血安全。

2.5 肾损害护理

急性发作期嘱病人卧床休息, 给予低盐优质蛋白饮食, 同时注意观察有无脓尿或血尿、水肿的部位及程度等, 准确记录出入水量。

2.6 神经系统受损的护理

加强巡视, 上床栏, 嘱家属24h陪护以防发生意外。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呕吐及瞳孔变化, 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7 出院指导

出院前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坚持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 以提高院外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有效性, 嘱其注意个人卫生、劳逸结合, 加强营养, 定期门诊复查。

3 讨论

由于多器官受累的白塞病的病情复杂, 因此密切观察病情显得尤其重要, 安排高年资的护士护理该病人, 加强巡视, 从而做到及时、准确、有效的发现病情, 使病人得以及时处理。针刺反应严重的病人, 静脉穿刺时应从静脉上方直接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再顺静脉进针少许, 以确保针头斜面进入血管, 尽量减少针头在皮下及血管内前行的长度[5], 以免加重针刺反应。白塞病最常见的血管并发症是反复发生的下肢浅表和深部血栓性静脉炎, 次之是腔静脉血栓形成[6]。有报道7例白塞氏病病人的血小板升高, 血液呈高凝状态, 提示有并发血栓的病理基础[4]。因此对于有血管炎、针刺反应严重、需要静脉输液的病人如何正确选择输液工具以减少针刺反应、避免血栓形成是值得思考的。

关键词:白塞氏病,多器官损害,护理

参考文献

[1]丁虹, 裴小玲, 冉琼.1例儿童白塞病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12A) :3190.

[2]钟柱英.41例白塞氏病的护理[J].医学文选, 2004, 23 (4) :498.

[3]董怡, 邱小明, 张乃峥, 等.白塞氏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探讨及针刺反应临床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990, 29 (9) :547-549.

[4]朱建炯, 陶霞.白塞氏病并发下肢血管炎7例报告[J].宁夏医学杂志, 2013, 35 (1) :44-45.

[5]路霞, 商晓蕾.白塞氏病2l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 :63-64.

器官功能损害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我科住院患儿, 77例患儿中男59例, 女18例, 男女之比3∶1, 年龄5~16岁, 其中5~6岁10例 (13.0%) , ~12岁55例 (71.4%) , ~16岁12例 (15.6%) 。

1.2 诊断标准

本组77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7版) 流行性腮腺炎及并发症诊断标准。并发胰腺炎诊断标准: (1) 具有急性胰腺炎特征性腹痛; (2) 血淀粉酶≥正常值上限3倍; (3) B超发现胰腺体积增大或回声异常。并发肝脏损害的诊断标准: (1) 腮腺肿大期出现消化道症状及黄疸; (2) 肝肿大伴肝区叩痛; (3) 肝功能异常 (酶学检查异常) ; (4)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1.3 临床表现

77例患儿均有发热、腮腺肿大、触痛, 往往一侧先肿大, 然后另一侧也肿大, 其中30例 (39.0%) 伴有颌下腺肿痛。并发脑炎或脑膜炎75例 (75/77, 占97.4%) , 表现为腮腺肿痛同时或腮腺肿痛消失后1周左右出现头痛、头晕、精神萎靡, 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75例患儿脑电图均有弥漫性异常改变, 对其中55例患儿行脑脊液检查, 细胞数 (10~500) ×106/L, 以淋巴细胞分类为主, 糖和氯化物正常, 蛋白轻度升高。并发胰腺炎33例 (33/77, 占42.9%) 表现为腮腺肿痛前1~2d或腮腺肿痛同时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可伴有便秘, 上腹部压痛明显, 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胰腺, 血淀粉酶均显著升高, 33例均行B超检查, 20例出现胰腺回声异常。并发睾丸炎5例 (5/77, 占6.5%) 表现为腮腺肿胀同时或肿胀消退后4~6d出现单侧阴囊皮肤发红, 阴囊肿胀、疼痛、触痛, 年龄在12~15岁。并发肝炎1例 (1/77, 占1.3%) 除原发病表现外尚有胆红素及肝酶升高, 并排除肝炎病毒所致损害。

1.4 治疗及预后

并发脑炎或脑膜脑炎者给予利巴韦林10~15mg/ (kg·d) , 连用5d, 热毒宁0.6ml/ (kg·d) , 连用7~10d, 甘露醇0.5~1g/kg, 静注, 1次/6~8h, 疗程3~7d, 胞二磷胆碱营养脑组织;并发胰腺类者给予禁食, 抗病毒同时加用抗生素, 1例加用α-干扰素抗病毒, 奥美拉唑0.4mg/ (kg·d) 抑制胃酸分泌而间接抑制胰腺分泌以缓解腹痛, 同时予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发睾丸炎, 抗病毒同时加用氢化可的松5mg/ (kg·d) 短期治疗, 并将睾丸托起, 77例患儿经治疗全部治愈出院, 无1例死亡。

2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小儿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 以腮腺肿胀及疼痛为特点的非化脓性炎症, 主要表现为腮腺先于一侧肿大, 然后另一侧也肿大, 肿大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 向周围扩大, 边缘不清, 触之有弹性及触痛, 表面皮肤不红, 主要见于年长儿,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 分类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近期在本地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多见, 77例中有30例 (占39.0%) 并发颌下腺肿大;并发脑炎或脑膜脑炎最多, 共75例, 占97.4%, 临床主要表现为腮腺肿胀急性期, 少数 (2例) 发生于腮腺肿胀消失后出现头痛、呕吐、精神萎靡, 体格检查颈抵抗, 巴氏征阳性, 脑电图弥漫性异常, 脑脊液检查异常, 其中脑电图因其无创性、异常率高, 出现早可作为腮脑的较好辅助诊断手段;其次为胰腺类, 大部分于腮腺肿痛同时, 有1例发生于腮腺肿痛之前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呕吐、上腹部压痛明显, 血淀粉酶显著升高, 部分病例腹部B超异常;睾丸炎发病率不高, 本组共5例, 发生于腮腺炎急性期或恢复期, 单侧睾丸受累;部分患儿同时并发2种或以上器官损害。

流行性腮腺炎致多器官损害的主要机制: (1) 腮腺炎病毒的直接损伤; (2) 腮腺炎病毒的嗜腺体性; (3) 自身免疫对器官的损害。

在治疗方面, 可用利巴韦林辅以热毒宁抗病毒, 并发脑炎、脑膜脑炎者可脱水降颅压, 营养脑组织;并发胰腺类时应禁食, 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并发睾丸炎时短期用糖浓度激素, 本组病例经上述治疗后7~14d均临床治愈, 无1例死亡。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2年9月-2013年2月在我科住院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多器官损害的7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7例患儿中两种器官受累者39例 (50.6%) , 三种器官受累者2例 (2.6%) , 受累器官依次为脑、胰腺、睾丸、肝脏, 全部患儿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流行性胰腺炎虽是自限性疾病, 但常并发多器官损害, 应注重多器官损害的防治。

关键词: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多器官损害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56-759.

器官功能损害 篇8

1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2008年5月, 我院共收治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108例, 其中发生多器官损害者36例, 占33.3%, 年龄30岁~39岁1例 (2.77%) , 40岁~49岁2例 (5.55%) , 50岁~59岁4例 (11.1%) , 60岁~69岁21例 (58.3%) , 70岁以上8例 (22.2%) ;死亡20例, 占55.5%, 死亡者中脑受累比率最高, 其次为肾, 脑受累后预后较差, 病死率与受累器官数成比例上升, 见表1.其次, 本组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者与发病次数呈递增趋势, 病程较长, 年龄较高, 与就诊不及时有关而致病死率增加。36例合并MODS患者中均有缺氧和高碳酸血症, 痰培养均为阳性, 细菌大多数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及绿脓杆菌, 提示MODS与肺部感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40例有电解质紊乱, 32例有酸碱失衡。

2 诊断标准

本文统计受累器官仅限脑、心、肝、肾及消化系统, 并把肺心视为一个器官系统, 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在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基础上合并以下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者, 均可诊断为多器官系统损害[1]。

2.1 肺性脑病:

临床上有意识障碍, 躁动不安, 精神神经症状或体征, 血气分析pH<7.25, Pa CO2>7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并排除脑血管意外等。本组符合上述标准者24例。

2.2 肝功能损害或衰竭:

黄疸指数>12 mg/dL, 血清胆红素>2 mg/dL或丙氨酸转氨酶超过正常2倍者。本组符合上述标准者9例。

2.3 肾脏功能损害或衰竭:

1次或经过多次检查血尿素氮>30 mg/dL和血肌酐>2 mg/dL, 并排除肾前性及肾后性因素者。本组符合上述标准者14例。

2.4

在病情急性发作期间出现应激性溃疡或上消化道出血, 而无消化道溃疡病既往史者11例。

3 护理体会

综合上述资料, 合并MODS患者病情比较复杂, 发展迅速, 病死率极高。诱因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再者是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不合理氧疗和镇静剂使用不当等。所以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 合理氧疗和正确使用镇静剂, 及时改善通气功能,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正确处理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心律失常是防止病情发作、减少病死率的根本措施[2]。

3.1 预防感染加重或再次感染, 在护理上应把好四关:

3.1.1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合并MODS患者大多数为重度感染, 抗生素一般都是大剂量, 联合静脉给药, 护士应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作用及副作用, 熟练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给药方法, 合理安排给药时间, 使药物发挥最佳的作用。抗生素大多数为粉剂, 稀释后易导致效价降低, 应现配现用。青霉素类、先锋霉素类药物为常用药, 加入葡萄糖注射液内滴注时间越长效价越差, 故宜选择静脉推注, 但如果药物浓度太高对血管刺激较大, 宜缓慢注入, 一般10 min~15 min注完。

3.1.2 加强排痰和湿化:

痰液阻塞气道影响通气功能, 且又是引起窒息导致并引发MODS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故在护理上做好排痰和湿化工作对防止窒息和更好地发挥抗生素的疗效十分重要。可根据病情给予合理的排痰方式, 意识清醒者应鼓励咳嗽吐痰, 按时服用祛痰剂, 对咳嗽无力者应经常轻轻叩背和常常改变体位协助排痰。意识改变者应使用吸引器吸痰, 并及时做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改善痰液引流和通气。痰液黏稠者应加强湿化, 湿化措施有超声雾化, 根据病情可每日数次, 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患者可行气管内滴入法, 每30 min1次, 每次3~5 m L, 于吸痰后进行。气管内灌洗法, 目的是稀释痰液, 利于导痰, 一般每次20 m L左右注入气管内即吸净, 于吸痰前进行。

3.1.3 正确及时留取送检痰液, 协助诊断治疗。

提高痰培养阳性率的关键是早、快、准、洁, 痰培养结果至少需48 h, 留取痰液标本越早越好, 患者一入院或次日晨即协助留取;标本要求准确, 留取痰液前应先清洁口腔, 取深部的黏液性或脓血性痰;送检要快, 室温放置时间过久会影响准确率;容器要求清洁, 培养瓶应灭菌处理, 防止污染造成结果有误。

3.1.4 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

受凉感冒感染加重是导致慢性肺心病失代偿的主要原因, 感染又是导致MODS的主要诱因, 36例MODS者多为严重感染。感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通气受阻, 感染毒素又可侵袭器官, 以至器官功能损害或衰竭, 故积极防治感染是减少MODS发生的关键。 (1) 病室保持一定温湿度, 一般室温在22~24℃, 湿度在55%~65%, 有条件的患者应安置在有空调设备的监护病房, 操作时应避免过多暴露患者, 注意保暖。 (2) 病室空气净化:定时开窗通风, 每天1~2次气雾剂喷雾消毒或紫外线消毒和1~2次消毒水拖地。 (3) 积极开展卫生宣教, 努力做好出院指导, 让患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病情改变时及时就诊。 (4) 控制探视和陪伴人员, 减少交叉感染。

3.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3.2.1 注意意识的改变:

肺性脑病、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均会产生神经精神方面的变化, 应结合动脉血气分析、水电解质等进行正确判断。

3.2.2 合并MODS患者, 大多为病情严重者, 甚至是意识丧失、生命垂危的患者,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尤为重要。

有条件的病室应安排专人护理, 无条件者亦应重点护理或安置于重症监护病房, 应制定护理计划和备有特护记录单, 严格交接班。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应2 h~4 h观察1次, 心律失常者应做心电监护。如果患者有消化道出血或休克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特别注意呼吸的频率与节律改变。

3.2.3 注意观察大小便情况:

准确记录尿量及性质可提示肾脏功能的变化及水电解质平衡, 大便颜色可提示消化道有无出血或出血的程度。

3.3 合理使用镇静剂:

合并MODS者未行机械通气时应禁止用任何镇静剂, 本组患者均为严重Ⅱ型呼吸衰竭, 其中有1例患者因极度烦躁不安, 用一般镇静剂后加重呼吸抑制及影响痰液引流。

3.4 合理氧疗:

未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必须要求低流量持续吸氧, 36例合并MODS患者均有缺氧和高碳酸血症, 据我院对一部分患者进行不同浓度氧疗的血气测定, 认为该组患者氧流量1~1.5 L/min为最佳, 浓度为25%~27%, 此浓度能改善缺氧症状, 又不致二氧化碳严重潴留。本组有1例患者因不适当氧疗成为导致肺性脑病的直接原因。1例为管道氧气流量失控造成, 氧流量3 L/min以上达5 h之久;1例为患者自行调高氧气流量至4 L/min, 时间达4 h以上;1例是由于护理不当, 与机械通气的患者共用一个氧气流量表而未用调节器减低氧流量, 氧流量是5 L/min, 时间在5 h以上。以上种种情况都发生于夜间, 患者都由意识清醒至意识丧失, 一经发现及时调整氧流量至1~2 L/min及滴注氨茶碱、可拉明后病情有所好转。

3.5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3.5.1 对患者的监测:

包括意识、紫绀程度、生命体征、尿量、皮肤及血气分析等。特别强调自主呼吸的有无, 呼吸是否合拍, 呼吸强度及呼吸困难情况。

3.5.2

要了解呼吸器的性能及发生一般故障的处理, 常用的潮气量、呼吸频率、呼吸时间比、吸气压力等指数, 根据患者病情配合医生随时调整。对定量型呼吸器尤应注意压力的变化, 压力增高, 提示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或支气管严重痉挛或管道受压扭曲、积水等;压力下降则提示管道漏气、连接处脱落气管套管破裂等;压力不稳定则提示患者自主呼吸与呼吸器不同步等。对定压型呼吸器则应该注意潮气量的改变, 可根据患者呼吸的幅度、进气声的长短、呼吸音的强弱及一般情况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1]张审恭.内科学及护理[M].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2:128-135.

器官功能损害 篇9

【关键词】新生儿;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67-01

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先后出现致命性功能损害[1]。新生儿在患各种疾病时发生MSOF的机会和累及的器官均较儿童和成人时期为多,并且在出现新生儿MSOF时预后特别差。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0例MSOF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3年~2008年收治的MSOF患儿40例,均按照卫生部儿童急救培训中心拟定《危重病例评分方案》中各系统功能衰竭评分标准。其中男24例,女16例。

1.2治疗方法40例患儿均予纠正低氧血症及酸中毒,抗感染,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全静脉肠外营养供给等对症及支持治疗。28例采用呼吸机通气治疗。通气方式为间歇正压通气(IPP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初调参数:吸入氧分数00.5~1.0,吸气峰压1.96~2.94kPa,PEEP 4-6cmH2O(1cmH2O=0.098kPa),呼吸频率40~60次/min,吸气时问0.4~0.6S,流速6~10L/min,呼吸比1:1.5~2.0。根据血气分析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当临床症状稳定,Pa(O2)>6.67kPa,逐渐下调呼吸机参数,由IPPV过渡到间歇指令通气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再过渡到CPAP。Fi02<0.4,PEEP≤0.29kPa,血气分析正常,考虑拔管,然后改为头罩吸氧或鼻导管吸氧。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建立数据库,通过卡方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新生儿多器官功能衰竭病因的分析见表1。肺出血(PH)、呼吸衰竭(RF)、循环衰竭(CF)、心衰(AF)、脑水肿引起颅内高压(BE)、胃肠道粘膜衰竭(GMP)、急性肾衰(ARF)。

2.2新生儿的胎龄、体重与预后存活率的比较见表2。新生儿的胎龄、体重与预后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

2.3新生儿存活率与器官损伤数目的相关性见表3。新生儿死亡率与器官损伤数目呈明显正相关(r=0.897,P<0.01)。

3讨论

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指机体遭受严重打击后,同时或序贯性发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MOF病因繁多[2]

本组病例分析表明,40例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儿,其病因主要是新生儿肺炎和硬肿症,其它依次为窒息后综合征、败血症、破伤风和颅内出血。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本组患儿呼吸衰竭(87.5%)和循环衰竭发生率(62.5%)最高,其它依次心衰、脑水肿引起颅内高压、肺出血、胃肠道粘膜衰竭及急性肾衰。提示MSOF最常累及的器官是肺脏,肺脏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这与急性呼吸衰竭所致严重低氧血症有关,严重低氧血症引起全身其他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内环境紊乱、氧自由基形成、炎性介质失控性释放等,从而进一步加重循环功能及其他器官的衰竭。因此改善通气,保证足够氧供,积极治疗肺部原发病是最关键的治疗措施,必要时尽早机械通气呼吸支持。本组患儿中,以呼吸衰竭发生率最高。总呼吸衰竭发生率占绝大比例,器官功能衰竭按发生比例依次为肺、心、肾、胃肠、脑、肝、DIC。除此之外,新生儿死亡率与器官损伤数目呈明显正相关(r=0.897,P<0.01)。提示在病情进展期,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在于稳定的内环境,预防和阻止更多的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从而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因此我们要做到一下几点[3]:①病因治疗要抓早、控制感染要得当;结合患儿有羊水、胎粪吸入其他感染史,我们主张用抗菌谱广的抗生素,特别是抗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的抗生素。本组病例大多选用的是氨苄青霉素、头孢呋肟、头孢哌酮等。②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消除痰液,解除支气管痉挛是抢救肺炎呼衰成功的关键。③正确施以氧疗,以维持组织的氧耗。一旦气道通畅就应加强供氧和减少氧耗。重症患者宜早行机械通气,发现有中度低氧血症或吸氧l5分钟后氯分压仍低或呼吸困难明显者就应使用。在没有自主呼吸时不宜长时间用高频射流呼吸机通气,否则易引起呼吸性酸中毒。综上所述,采取综合措施阻断缺氧缺血的继续损害,是治疗成功挽救患儿生命的关键,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

参考文献

[1]潘智军,陈继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疗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5):865-867.

[2]喻文亮,陆铸今,孙波.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新定义[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1):1-3.

[3]朱绿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凝血止血障碍干预[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4):305-307.

器官功能损害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颈动脉粥样硬化(CIMT诊断标准参照《血管超声检测指南》[2]。中医辨证标准参照200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和第7版《中医内科学》[4]制定。

1.2纳入标准

经颈动脉超声检查证实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中层厚度(IMI)≥1.0 mm或有粥样斑块]者;年龄≥40岁;自愿接受本次调查、非文盲能理解调查表内容者;既往未使用中西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者。

1.3排除标准

伴有急性脑血管意外造成的失语,或意识不清者;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结核病、急慢性肝炎病人及其他严重感染者;4周内有急性感染者。

1. 4 研究方法

1.4.1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按照统一的临床病例观察表采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烟酒史、身高、体重、合并靶器官损害情况等(包括急性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眼底病变、外周神经病变等)、中医四诊信息。将临床症状和体征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级,分别计为(0~3)分。

1.4.2颈动脉超声检测

检测由专人操作,应用LOGIQ 5(Expert)型彩色多普勒仪,探头频率(5~12)MHz。每侧分别测3个心动周期,检测项目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部位、性质、大小及动脉狭窄率等。

1.4.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运用因子-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进行辨证分型[5]。计数资料组间数据比较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呈正态性分布者应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者应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研究51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均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各科室门诊及病房,其中男性262例,女性249例,年龄72.28岁±10.10岁。经多元统计分析方法[5]最终将所有病人分为六型,分别为气虚痰浊型,肾虚痰浊型,肾虚气滞型,肾虚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肾阴亏虚型。

2.2各证型合并靶器官损害情况

51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中,43.1%合并急性脑血管意外,32.9%合并冠心病,3.9%合并眼底病变,6.0%合并肾功能不全,1.9%合并外周血管病,1.8%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各证型间合并急性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外周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以及眼底病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合并急性脑血管意外者,肾虚痰浊型最常见,其次为气虚痰浊型。合并肾功能不全者,肝肾阴虚型最常见,其次为肾虚血瘀型。合并外周血管病变者,肾虚痰浊型最常见,其次为肾虚血瘀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肝肾阴虚型最常见,其次为肾虚痰浊型。合并眼底病变者,肾虚血瘀型最常见,其次为肾虚气滞型。合并冠心病者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

2.3合并急性脑血管意外者斑块性质、部位分布情况

51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中有221例发生急性脑血管意外(占40.1%)。此类病人颈动脉斑块主要分布于颈总动脉及颈动脉分叉处,性质以单纯硬斑、软斑为主。但合并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人的斑块在不同部位、不同性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快、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急剧上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杀手。AS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CAS可以反映全身血管的病变情况,并且能预知心脑血管事件和其他血管血栓形成疾病的发生,因此早期发现CAS并控制其发展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键。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6,7],CAS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CAS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引发脑缺血机制有两种: 其一,斑块破溃的碎片或狭窄处形成的血栓被血流冲击到远端颅内动脉,甚至经大脑Willis环进入主要的脑动脉,所谓的“微栓塞理论”[8]; 其二,CAS严重狭窄后,侧支建立不良而出现大脑灌注衰竭,在这些局部循环衰竭的部位而发生脑梗死。按粥样斑块性质可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两种,稳定性斑块一般具备脂核小、纤维帽厚、炎症轻、无溃疡、不偏心以钙化不易破裂等特点,故不易发生急性缺血事件。不稳定性斑块一般是以脂质为主的软斑块,或者斑块表面有溃疡或有炎性反应,或有斑块内出血,易造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9]。因此,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及病变特征,对临床的诊治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511 例CAS病人中221 例发生急性脑血管意外,占总百分比的43. 1% ,说明CAS与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具有很大程度的相关性。其中,肾虚痰浊型最常见合并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其次为气虚痰浊型。而CAS合并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人中,其斑块性质、斑块分布部位均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因本研究中病人软斑或仅有硬斑者并不多见,大部分病人为软斑、硬斑并见,大部分病人亦为多部位并见斑块的分布,故本研究不能完全说明合并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人斑块性质、部位分布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因合并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通常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或稳定斑块等治疗,因而干预了研究结果。

上一篇:民主党派教师下一篇:具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