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解

2024-05-11

问题化解(精选十篇)

问题化解 篇1

一、我国高校债务现状及其原因

(一) 债务现状

目前, 我国高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 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高校资金远不能满足高效发展需求, 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与办学资金不足的矛盾不断突出。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多, 债务不断加大, 据相关调研得出, 我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2500亿元。然而, 囿于有限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 加之缺乏其他筹资渠道, 绝大多数高校无力偿还债务, 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正常运转。单纯依靠“政府买单”或“拆东墙补西墙”根本无法化解高校债务问题, 因而, 高校亟需谋求全新出路, 扩宽筹资渠道, 为化解债务, 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与办学资金不足等矛盾提供保障。

(二) 债务形成原因

随着扩招政策的深入实施, 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大众化进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 全国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债务规模也不断加大。高校债务形成的原因, 主要有: (1) 政府方面。国家为了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支持高校扩招, 但多数高校由于规模有限, 师资力量及教学设施设备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生源需求, 因而纷纷扩建或兴建新校区。但囿于资金紧缺, 财政拨款及后期跟进不足, 筹资渠道有限, 最终导致了高校债务的形成。 (2) 银行方面。高校为解决规模扩大与资金不足的难题, 向银行申请贷款,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银行在高校无法偿还债务时, 银行很难按照一般程序对在用的抵押财产进行封存, 加上政府支持, 使得银行回收贷款或执行政策一再放宽, 加剧了高校债务问题 (2) 。 (3) 高校方面。体制内的高校管理者不需要承担高校负债责任, 因而使得高校扩招及扩建存在盲目性, 加上缺乏健全的高校负债办学监督体制, 加剧了高校债务的形成。同时, 由于高校缺乏必要的筹资渠道, 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 难以满足高校各类经费开支及规模扩建, 通过债务资金支撑自身发展需求成为高校必然选择。

二、我国高校化解债务筹资渠道的扩宽

(一) 筹资原则

高校化解债务筹资原则主要包括: (1) 适度适量原则。从经济效益角度上看, 教育投资并非越多越好, 而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坚持适度适量原则, 以最小的教育投资获取最大限度的教育效益。 (2) 费用分担原则。作为多方受益者, 个体应坚持费用分担原则成为高校的投资者, 以享受更优质的教学成果, 吸引更高素质的人才, 为自身带来更大利益, 最终实现高校、学生、个体三者共赢局面。 (3)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高校筹资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 还要兼顾社会效益, 且经济效益服从于社会效益。 (4) 风险原则。筹集资金活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 高校在选择筹资方式时, 要充分考虑风险原则, 并有预见性地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二) 筹资渠道的扩宽

1. 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

政府财政拨款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 因而化解高校债务危机, 应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近年来, 国家加强对教育投入的重视, 财政部、教育部相继出台文件, 大大提高了高校的财政拨款水平, 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债务现状。因此, 国家政府部门应在政策财政拨款稳定增长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与高等教育财政有关的法律, 以法律形式确定财政拨款的数量和方式, 确保各项活动有法可依。同时, 还要根据我国物价水平, 结合高校综合实力不断完善高校收费制度, 以合理提高学生收费标准来增加高校的收入, 进一步化解财务危机。此外, 财政部门、教育部门、银行主管机构、银监部门等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应继续实施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 以常态化方式对高校债务进行管理, 并加强监控, 以将高校债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 。

2. 有效转化高校科研成果, 引入市场化的解决途径

高校每年都有许多高新技术发明, 科研成果丰厚, 对此, 高校应将其转化成生产技术, 并使之与企业、社会相结合, 从而获取经济效益, 扩大高校资金来源。依托自身的科技和人员优势, 高校可将科技成果、专利直接转让取得资金, 从而实现知识和技术的资本转化, 为化解债务危机提供更多资金筹集渠道。同时, 应建立起市场化竞争机制, 使行政化的大学向市场化转型, 管理部门可对高校进行企业化管理, 将高校的债务进行资产拍卖, 引入社会资本投入, 从而缓解高校财政困难现状。此外, 对高校现有资源, 应进行合理、充分地利用, 如师资和教学设施等, 可进行合理配置,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适当举办社会需要的成人教育和培训班, 增加高校的收入。如学校运动场、礼堂等设施, 可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 以获取额外收益, 增加学校的收入。

3. 以“土地置换”化解高校债务危机

当前, 随着财政危机的加剧, 土地置换已逐渐成为高校化解债务危机的主要手段之一。高校“土地置换”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卖掉位于市区价格相对较高的老校区地皮来获得收益的老校区置换, 另一种是将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获取的大量扩张性土地, 划出一部分用于市场化的商品运作 (4) 。土地置换化解债务危机过程中, 高校应注意以下问题: (1) 由于政策的模糊性, 缺乏具体、透明、权威的实施细则, 高校在进行土地置换时, 要对相关政策做进一步细则化和公开化, 避免不同权力群体之间的利益分肥, 保护国有资产, 以防流失。 (2) “土地置换”要在校园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获取直接找到制衡点, 避免市场化的土地置换对高校文化造成侵蚀。若高校在对具有文化传统的老校区进行“土地置换”时, 政策处理不当, 将很容易对传统校园文化造成伤害, 因此, 土地置换化解债务危机时, 高校要充分重视对校园传统文化的保护。

三、结语

高校在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必然形成基本建设债务, 化解债务, 高校是主体, 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起辅助和推动作用。因而, 高校化解债务的筹资渠道扩宽上, 高校应树立债务危机意识和债务偿还责任意识, 从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科研等优势, 多方面筹集资金, 积极化解财务危机, 促进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高校扩建、扩招及并校风等的演进, 高校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影响了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的顺利进行。究其原因, 除了高校扩招原因之外, 还有高校自身风险意识不强、教育部教学评估活动等方面的原因。过重的债务不仅增加了高校财务风险, 还引发教育事业发展与办学资金不足等矛盾, 影响了高校和谐、可持续发展。因而, 须加强重视, 积极寻找高校的筹资渠道, 从根本上化解债务, 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与办学资金不足的矛盾, 为高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保障。文章主要是对高校化解债务的筹资渠道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化解债务,筹资渠道

注释

1陈大兴, 张媛媛.我国高校债务化解方略探究──基于外部向度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5) , 第53-56页.

2曲芳芳, 刘涛.基于财务视角的我国高校债务化解问题对策探讨[J].经济与管理, 2013, (2) , 第74-77页.

3王勇, 宋涛.我国地方公立高校债务化解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 , 第140-143页.

重大不稳定问题摸排化解 篇2

工作实施方案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做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院做到 “六个坚决不发生”的总体目标,按照县卫生局《关于开展重大不稳定问题摸排化解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单位的要求,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紧密联系实际,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着力摸排化解单位重大不稳定问题和突出问题,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加快单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工作目标

以“六个坚决不发生”的总体目标为要求,做到坚决不发生重大政治事件、坚决不发生大规模非法聚集事件、坚决不发生恐怖暴力事件、坚决不发生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坚决不发生群众到县集访和进地区非正常上访、坚决不发生信访恶性事件。

三、组织领导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一岗双责” 和分级负责的原则,我院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重大不稳定问题摸排化解工作领导小

组”,层层建立领导负责制,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负责人直接抓,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门诊药房),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在县主管单位的统一领导下,我院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开展多渠道、多方位摸排化解工作,密切掌握不稳定因素;密切关注农牧民和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和突出信访问题,严密掌控异常情绪和动向。

(二)全面摸排。各片区负责人要认真开展片区内重大不稳定问题摸排工作,切实把各种不安全、不稳定的问题摸排清楚,我院一把手领导亲自抓摸排工作。经过摸排梳理,确保把已经发生和正在酝酿的重大不稳定问题一件件搞清楚,不留盲点和死角。要抓住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紧紧围绕可能影响单位稳定的重点因素深入进行摸排,归类梳理,努力把重大不稳定问题的症结搞清楚,真正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三)稳控化解。对我院内摸排掌握的重大不稳定问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逐案落实责任领导、责任人及化解时限、稳控要求,确保能化解的要尽快化解,一时不能化解的要落实好稳控措施,并千方百计研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做到“三不放过”,即:责任不落实不放过,工作不到位不放过,隐患不排除不放过。

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而且能够解决的,要落实到具体的片区责任人,限期解决;对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并列出时间表,积极创造条件适时予以解决;对农牧民和干部职工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进行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同时片区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能够在我院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要一定在我院解决。

(四)严肃纪律。我院将建立重大问题摸排化解工作措施,督促相关科室工作落实。对工作不负责任,排查不到位,稳控化解不落实,导致发生重大不稳定事件的,以及瞒报漏报的,实行责任倒查,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如何化解云服务的安全问题 篇3

2013年3月2日,著名的跨平台云笔记提供商Evernote在官方微博宣布,自己旗下的5000万用户的账户信息被黑客侵入,密码都被偷走。与此同时,Evernote强制用户在使用该服务时重新设置密码,以避免数据泄露或者丢失。尽管Evernote声称只有用户名,邮箱和加密后的密码被泄露了,用户的信息没有任何问题,而且中国区印象笔记用户因为服务器是独立的,所以未受影响,但这件事情还是使得我们在享受云同步服务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多了一些顾虑。

云同步服务现在可谓是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Evernote等笔记同步服务,Dropbox等文件同步服务都服务着上亿的用户,国内也有很多厂商在这个领域耕耘,例如有道云笔记、百度网盘等等。这些服务自动同步用户在各个设备上的笔记、文件,让用户方便地在多个设备之间做到数据的无缝切换。随手拿手机拍个照,这张照片可能在后台已经被上传到了Dropbox、Google+的云端服务器;随手记个事情,也会被瞬间同步到Evernote、有道的后台。这些方便的服务也被很多企业采用,来优化企业内部的流程。

这次Evernote的密码泄露问题却给享受这些服务的人们提了个醒,你保存在云端的资料可能并不安全,能够被人偷窥甚至丢失。

设想一下这些场景:你记下了一些重要的事情,回头再打开时发现不见了,或者被人篡改了;你拍的一些私密的照片,被人发到了网上;你辛辛苦苦积累的很多的客户资料存储在了云端,却发现被泄露到了竞争对手的电脑里等等。可以说,如果你正在使用云服务,一旦某家云服务公司被黑客攻陷,这些场景就可能发生在你的身上。如果你觉得自己记得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或者放的都是不重要的文件,那么自然可以忽略这个问题。但如果记得是客户资料,或者是自己辛辛苦苦在工作时做的东西,估计就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了。

那么该怎么办呢?倒退回去用一些传统的方法例如U盘或者手动备份,还是自欺欺人地说服自己这种倒霉事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

从个人用户的角度出发,这个问题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来对待。假如用云服务更看重的是备份功能,而信息本身不怕泄密,那么可以多用几家厂商的服务,这样万一某一家的服务挂了或者数据丢失了,也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方便,可以使用ifttt这种自动触发的服务,这样在某一家云服务备份了东西,就可以自动同步到其他地方。假如要存储的东西十分机密,不能泄露给别人看,那么可以自己先把文件加密,然后再备份到云端,这样即使别人攻陷了云服务商的网络,得到了你的数据,也不能看到你的文件内容。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除了采用私人使用的这些方案,搭建私有云是一种解决方案。这样做数据保密性更好,完全在自己掌握范围之内,不用接触外界网络。功能方面定制更加自由,不用受服务商限制,不过也可能无法达到公有服务的水平,毕竟人家更专业,而且专注于优化这些服务。价格方面,很可能不如直接购买服务便宜了。

从创业者的角度出发,有问题的地方就有机会。假如解决了用户棘手的问题,给用户带来了可以放心使用的云服务,那肯定能吸引很多个人和企业用户。一个机会是基于大的云服务做开发,例如将用户的信息加密后自动同步到云端,然后需要用的时候自动解密。提供的功能最好能直接取代官方的客户端,使用户无需在多个软件之间来回切换。加密算法一定要先进,用户体验也很重要。另一个机会是提供私有云解决方案,面向企业的解决方案功能要强大,服务要可靠,面向用户的要简单易用,够便宜。

Evernote泄密事件是一次危机,也是一个契机。也许短时间内用户活跃度会降低,不过相信不久之后,更多更好更安全的云服务将会把用户拉回来。

化解高校债务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篇4

高校要扩建、要发展, 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 学校的收入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 其中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占学校整个收入的比例高达90%以上。这部分收入仅能维持学校正常办学的需要, 大量的建设资金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 因此银行贷款已成为支撑高校运作的重要资金来源, 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商业银行之所以不顾放贷风险“踊跃”授信, 原因就是公办高校在体制上享有政府信用的支撑。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 2005年以前, 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2000亿元,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政府在高等教育迅速扩张的同时并未给予足够的保障。资金不足导致高校不得不利用银行贷款来充实办学条件。另外, 个别高校在基本建设中盲目追求高水平, 更是加深了自身的债务危机。

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和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双重属性, 其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教育投资形成良性资产和教育事业投资收益期长等方面。一方面, 高等院校建设投资形成的土地、校舍等办学资源, 其中土地、校舍等资源存在长期增值空间, 属于良性资产;另一方面, 高等院校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稳定收入的事业,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资金资源。但是大多数高校都是非盈利性机构, 虽然有稳定的现金流, 但短期内却不能形成大量盈余, 需要长期积累资金。这就要求高校的发展需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尤其是长期教育投资。但是受我国金融政策和体制的限制, 各个高校很难获得长期项目贷款。高校负债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短期负债太多、长期负债太少, 这与高校的发展规律不一致, 造成高校财务压力沉重。

高校良性资产不能灵活运用, 高等学校的校办产业、土地等良性资产存在分散使用、体制僵化、流转和再分配困难等问题, 使高校不能将这些资产转变成发展资金, 从而造成资产闲置浪费和资金紧张问题并存的现象。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对于高校债务, 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教育是公共事业, 政府投入责无旁贷。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逐步加大投资力度, 主动承担高校的一部分基本建设债务, 积极帮助高校协调各方面关系, 争取在偿还债务上给予支持。一方面, 高校可以通过转让专利权等手段实现科研成果的转换, 从中取得收入;另一方面, 还可以鼓励教育慈善捐赠, 政府可以对教育慈善捐赠部分免税, 以提高捐款者的积极性。政府对于那些无力还债的高校, 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 都应该在财政上给予直接资助或者为它们提供无息贷款, 以此来减轻高校的负担。

二、加强财务分析,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首先, 要严格控制新债, 严格高校用地和基建立项审批手续, 严格控制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建校区。其次, 要积极主动化解老债, 各个高校要建立健全偿债预算、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开源节流, 积极筹措资金还债;各级财政也要逐步提高拨款数额, 建立保障稳定和增长的长效机制。财政、教育、审计部门要认真研究控制新增债务和鼓励化解老债的政策措施。

预警是最基本的措施, 也是最后的底线。高校因扩建而导致债务上升的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偿还风险。我们需要合理地规避风险和降低风险。为了减少偿债风险, 负债就必须适度。负债一旦超过一定限度, 超过高校的承受能力, 发生偿债风险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财务部门应根据及时掌握的财务信息, 加强财务分析, 监测学校的财务状况,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结合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 并且以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开发的“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为基础, 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控制偿债风险。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指标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及预见性。负债期内年度预期收入总额、负债期内流动比率等指标数额越大, 则说明高校偿债能力越强;学生人均贷款额、负债与收入比率、负债自有资金比率、人员经费与总收入的比例越大, 则反映出偿债能力越弱。高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参考各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负债额度控制与负债期内预期收入之间的关联指标, 用以预测高校在负债期内的风险, 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

三、加强财务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高校在新校区的建设中, 要始终贯彻“够用、适用、耐用”的指导思想, 反对追求豪华、超前的思想, 应根据自身资金实力, 量力而行。加强财务管理, 合理核算运行成本, 堵塞管理漏洞, 强化节约意识, 精打细算, 制订节约措施, 减少浪费,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强预算控制和执行能力,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高校预算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高校的资源, 又要节约支出, 避免经费使用上的浪费, 应尽量优化经费使用的支出结构。高校在制订年度经费预算时, 必须坚持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 制订科学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收入预算必须做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支出预算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 对经常性支出要适度从紧, 建设性专项支出的预算要量力而行, 高校要集中财力优先保障发展目标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注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和强化监督职能, 对经学校审定的预算项目, 原则上不予调整, 强调预算管理从“重分配”到“重管理”的过渡。二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提高其使用效率。高校应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配备专职干部和人员, 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力度, 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制度、统一采购、统一调拨的完整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规范校内经济秩序。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控制学校内部的一切经济业务, 使之都能严格按照计划规定的预期目标进行, 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所以各高校都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规定,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四是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方法, 建立财务分析评价体系。高校财务分析评价是运用事业计划、财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通过对高校财务的分析来获得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五是加强贷款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合理贷款规模应当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未来现金流量预测基础之上。六是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全面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高校办学竞争日趋激烈, 对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 除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外, 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更显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定期组织财务人员的学习培训, 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 尤其是对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改革等新知识的学习, 鼓励财务人员钻研业务, 更新观念, 优化知识结构, 准确把握事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改进并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提高高校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高校竞争力。

四、整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提升高校抵御债务风险的能力

高校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 打破传统的筹资观念, 还要对原有的教育筹资体制进行制度上的的创新, 走多元化办学的路子。除了争取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外, 还要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可以采取“以物养物”或者“发行教育债券”的形式进行筹资。学校用自筹资金建设的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 再用这些资产所带来的收益尝还贷款。另外, 高校搬入新校区后, 部分老校区闲置, 可以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进行资产置换, 用置换资金清偿债务。

五、落实校长负责制

校园矛盾排查化解和问题整改报告 篇5

【篇一】

XX省教育厅维稳办:

根据广东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粤教密xxx文件要求,我院于201x年3月2日召开院长办公会议,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李金亭同志传达了广东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粤教密xx文件,根据学院具体情况部署了矛盾排查化解和整改工作,提出了工作进度和具体要求,责任落实到人。

具体落实情况如下:

1、正面宣传引导学生,以系部为单位,在3月18日以前分别主持召开整顿学风,整顿纪律专项动员大会,明确提出要求所有学生要做爱党爱国的模范;做遵章守纪的模范;做专业和文化知识学习的模范;做高雅文化高雅艺术传播和欣赏的模范。

要求学生处团委分别召开学生干部、团干部会议,明确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要以中国共产党成立93 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3周年等重大事件为契机,广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辨证看待和认识国际国内形式,并组织开展以校园艺术节为中心的相关系列活动。

2、分别由教务处和学生处完成并建立信息员报告制度:在班级、宿舍建立固定信息员,定时或定事报告。重大事件教务处和学生处要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学院,并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处理;一般事件由两处及有关部门酌情处理。每周教务处和学生处必须汇总信息并上报学院。

3.加强门卫管理,落实安全制度。对来校来访人员及车辆实行登记,对携带物品外出实行放行条制度,以杜绝安全隐患。此项工作由后勤保卫处具体实施落实。

4、强化学生宿舍管理,每天由宿舍管理委员会组织查寝,逐人登记。23点以后返校学生须凭学生证分别在门卫和宿舍管理办公室登记后入校;或由学生联系班主任、辅导员确认后登记入内。

5.电教中心负责校园网及网络监察工作,校园网仍然执行信息审批上挂制度,不设立信息交流平台,由专人每天对贴吧进行监控,发现不良信息及时删除并上报。

6.学院行政办公室和后勤保卫处负责落实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稳定食堂饭菜价格,保障食品卫生安全,防止由民生问题而引起的校园不满情绪。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和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预防和管理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

7.实行领导值班制度,院领导、办公室主任、电教中心主任、教务处长、学生处长、后勤保卫处长和司机24小时开机,上述人员无特殊原因本月不安排出差。

8.实施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发现问题按规定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篇二】

按照xxx市教育局xxx号〈〈转发〈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集中开展安全隐患再排查再整改行动的通知〉的通知〉〉和xxx县教育体育局xxx号文件精神,我校立即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专项会议,会上再次强调:

学校无小事,事事有安全。学校在狠抓教育教学管理的同时,始终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并把学校安全工作提高到学校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现在,学校以创xxx县平安学校为契机,高起点,严要求,齐参与。狠抓安全校园建设,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保证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多次获县“综治优秀单位”,县教育系统“先进学校”。现将校园安全工作和隐患再排查再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组织管理,形成创建平安校园工作长效机制。

1、成立组织领导机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平安校园工作领导小组,段鲁超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张福稳重点抓,少先队、具体抓。下设办公室,由张福稳副校长负责创建工作的日常事务,形成了职责明确、协调配合的组织领导机构,为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确保了长效工作机制的良好运行。

2、构建全方位的平安创建管理网络。

一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化安全教育网络。学校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的优势,每学期开办家长座谈会,分发《告家长一封信》,主动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向家长详细了解学生校外表现情况,积极探索家校配合的最佳途径。同时学校还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通过心理安全教育,化解矛盾,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并对这些学生跟踪教育管理。利用班主任做好与问题学生结对子的工作,定期找问题学生谈心,使他们能遵纪守法,不出违纪与安全问题。二是抓好安全工作队伍管理工作。

二、抓制度落实,确保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富有成效。

1、强化责任追究制。学校明确了校长、分管领导、任课教师安全责任,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学校人人都是安全管理者的意识。为了全方位的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先后制定了有关安全方面的制度10余种,安全预案4个,如:安全教育制度、师生外出活动制度,值班制度、消防制度、事故报告制度以及交通安全预案、防踩踏、防自然灾害预案等。这些制度予以张贴或宣传,并随时检查执行情况,对安全工作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要求行政领导值日、要如实填写并上报有关安全工作内容,以便准确掌握校园每天安全工作动态,对存在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2、落实安全工作重点。首先是不准社会上的人或车辆随便进入校园,如确需进入校园的要征得相关处室领导的同意,同时还要及时登记。不准学生私自出校门,如需出校门一定要有班主任以及学校干的同意,以统一规格的假条为准。

三、抓预防整改,推进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持续深入。

1、拓宽渠道,提高师生防范意识。一是经常利用各种会议强调安全工作,做到安全工作逢会必讲、警钟长鸣,不断强化全体师生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通过课堂教学,把安全知识寓于教学中,多种渠道向学生灌输安全知识。印发安全等学习资料。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认真做好自查和整改工作。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安全自查工作,每次安全检查,学校主要领导都亲自带队督查,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发现一处,及时整改一处。同时,高度重视上级机关对我校安全检查提出的整改意见,虚心接受,树立“勿以事小而不为”的意识,对每个安全隐患都认真采取措施,及时整改。

四、以专业法律法规为重点普及法律知识。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开展平安校园建设的重点。我校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将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学期工作计划,同时发挥好三个作用:一是法制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坚持开展法制共建活动,如每年举行四次法制报告会,每年二次法制教育活动,每月一次国旗下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另外学校还开辟了校园广播法制教育专栏。二是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配合学校法制教育,法制副校长通过现身说法,学生座谈、个别谈心等形式,帮助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是发挥法制教育活动的作用。坚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对违法违纪问题不回避、不手软。

五、认真排查安全隐患 安全措施细致周详

安全设施是保障安全的有力保证,学校认真排查了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投入一定的财力,配备安全设施,加强安全。

1、有贵重物品的教室(如电脑室,多媒体教室)都有专人负责,并定时进行查验。注重安全工作的物防和技防。在教学楼、安装了应急灯,铺设新电路,改造了旧电路,确保用电安全

2在存在火灾隐患的地方都配置了灭火器。

3、人员出入易拥挤的得地方,特别是楼梯间都张贴了标语或安全警示牌。安排教师和学生会成员在楼梯过道值班,杜绝学生踩踏事故的发生。

4、对存在有危险的围墙进行了改造

5、学校将过去的值周改为值日。

6、每天中午、下午学生放学时都安排一名教师到校门口维持交通秩序,以减少交通事故隐患

7、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进行80多名学生在突发性事故和灾难来临时的各种演练、疏散。对这一个过程,学校反复研究,制定出详细的疏散线路图和具体负责人。

化解职工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方法 篇6

从问题入手

不断“指导、引导、疏导”思想情绪

培养上进精神

“安民告示”法。在国有企业实施改制、重组、关闭破产和分流富余人员过程中,企业党组织要多亮家底,特别应把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向职工公布,发动职工揭摆问题,献计献策,做到及时整改,及时解决。对一些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要重点突破,一时难于解决的也要张榜或通过职代会向职工公布。特别对一些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要反复调查,通过厂务公开向职工公开,对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当前要把力量放在四个方面:其一,要不断理顺协调好企业改制后各种关系,在新机制上解决问题;其二,处理好职工与企业利益的关系;其三,在分配上兼顾好各方利益,特别注意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其四,在下岗分流破产中,努力处理好改革与维权的关系问题。

“情绪引导”法。面对新的企业运行机制,在工作中一要注意职工的“期望值”,二要在基层竖起思想“信号灯”,三要正视职工心理“无名火”,特别在企业困难多、效益差、职工收入低的情况下,面对职工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一些牢骚话及比较大的意见,工会应提早发现,取得企业党委支持,与行政管理者一起积极疏导,尽快化解,想职工之想,急职工之急,帮职工之帮,做职工群众的贴心人,以此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消除矛盾,振奋精神,使上下同心同德。

“有事推定”法。在新形势下,一要更新观念,克服“疲软”现象,积极投入改革中去,深入基层多调查、多走访,反面找问题,正面做宣传,多引导。二要加强沟通,消除“错位”影响。努力做到“五个必须”:必须采取宏观参与的方式,参与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必须研究企业的情况,积极参与制定相关政策;必须以此协调好企业内部的利益矛盾;必须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必须努力参与协调工作,解决不同群体职工之间的利益矛盾。三要以人为本,履行维护职责。随着改革力度加大,在维权方面问题较多,党委、工会等组织部门应认真加以分析,及时研究对策,对主要问题或主要思想倾向,要追查原因,属于制度上的要积极从维权的角度出发,与行政联系,积极协商,争取改过来,属于管理上的要从两个维护出发查缺补漏,尽力通过有关法律制度完善。尤其对于职工反映较多的如扣罚问题、分配问题等,要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并利用《劳动法》促其积极改进,同时根据劳动关系中一些普遍问题提出新的预防办法。

“工会例会”法。在企业新的机制下建立工会网络体系后,要坚持每周召开工会会议,总结一周的职工思想工作等,同时部署安排下周工会各项工作。对提出或存在的问题,协商解决,对下一步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同时针对职工中的主要思想问题和企业下一步要落实的主要生产经营任务,可组织工会干部集中下去深入现场,做到超前开导,同步引导,架通好思想跑道,以此促进企业生产工作顺利进行。

从教育入手

不断“沟通、疏通、联通”思想认识

建设良好环境

采用“激志”法,多些“共振”效应。一是以学激志。在积极搞好质量操作、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等活动时,应紧密结合新形势下职工普遍喜欢参加各种函授、学习各种技术的特点,组织职工分期分批培训,并创造条件,聘请专家学者来企业讲学指导或从制度上给予倾斜。二是以物激志。对一些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贡献成绩大的职工,可积极与行政协商,从住房或企业福利待遇方面给予照顾。三是以位激志。在企业实行末位淘汰制中,工会一方面要加强监督,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管理,可协同行政对一些重点岗位特别对一些条件好、待遇高、专业性强的岗位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对优秀职工积极推荐。

采用“亮点”法,多些“光环”效应。政工干部要善于发现“亮点”,努力点燃“亮点”,积极宣传“亮点”,进而在企业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企业奋发上进的人增多,积极奉献的人增多。

采用“明星”法,多些“雁阵”效应。工会各基层分会要大力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质量攻关活动,把那些乐于奉献且工作成绩优异的职工树为“明星”。要与行政多方沟通,促进企业多培养“明星”,多评比“明星”,多奖励“明星”。要根据企业实际,把立足点放在职工队伍建设上,特别是要与宣传部门积极协作,组织专人,对一些劳模、岗位能手、生产标兵、操作状元等事迹集中收集宣传,做到广播有声,橱窗有照,厂报有名,电视有影。

采用“奖名”法,多些“连动”效应。奖名不同于奖钱、奖物。钱与物奖励一般都是一次性的,奖完就过了。再说企业困难时钱物很少有时还拿不出来,而奖名可改变这种现象。这里的奖名并不是评个“能手”、“标兵”或什么先进,而是对技术改造、技术发明、技术操作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职工,以其名字来命名其创造发明项目或操作技术。给职工奖名,既是对职工一种荣誉和奖赏,又是对职工能力和成就的一种认可,能使职工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及目标明确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工会干部要积极与企业行政联系,求得支持,促进这项活动顺利进行。

从市场入手

不断“深化、强化、优化”思想管理

齐心共创实效

“改制”带动法,选准“突破口”。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加快,各项举措纷纷出台,必然会引起职工思想动荡,工会人员要紧盯企业各项改革,提早深入职工捕捉思想信息,作好调查研究,积极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注意源头参与。对国家改革政策要首先学懂掌握,并对企业一些新的决策和制度,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组织职工代表审议,对职工代表的意见和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集中调查,提出修改方案。在当前情况下,首先要在干部的选用上拓宽民主管理渠道,争取民主选举企业经营者的工作得以实施,以此在改制中维护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对职代会通过的企业改革政策和制度,工会干部要积极组织人员写出宣讲材料重点加强宣传,以些减少改革阵痛,同时要带领职工积极实践,支持改革,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预警”宣传法,安好“晴雨表”。面对企业机制转换、减员增效、生活后勤剥离、内部独立承包、医疗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涉及到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改革方案的实施,要深入实际,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和职工意见较大的方案,要提早做好预报预防工作,进而发动职工,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宣传化解中求得共识,推进企业改革稳步发展。

“决策”参与法,架起“民主桥”。首先是加大民主管理,抓好职工思想引导,积极协商、协助、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时刻不忘走群众路线。特别对随意处置国有资产、随意为他方担保、随意投资等问题加强监督,对有国有资产抵押、借贷等涉及国有资产变动和风险的情况,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及时调查取证减少风险,及时催促行政收回担保,及时给职工群众一个交待。工会干部要积极组织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向职工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职工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和监督权,使民主管理深入人心。其次,搞好企业文化活动和“职工之家”等创建活动,在不断加强各项竞争中创造一个人和的环境,培养向心力,孕育感召力,聚拢奋发力,促进企业人气旺、人心齐、企业兴。

“危机”激励法,高树“警示牌”。市场竞争,危机四伏。在竞争中要善于利用危机,搞好各项教育。针对企业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和潜在的危机,要引导职工,树立新的思想观念,使职工有不断竞争、谋求发展的决心,进而忍辱负重,团结一心,搞好工作,促进企业走向兴盛。政工干部在危机教育中要立足市场,立足困难,要让职工看到不进则退,不进则败的真实情况,树立自己救自己的忧患意识。思想上产生危机感,奋发力将会增强,工作热情必将很快激发上来,如此努力,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抓好危机教育,有利于激励职工在困境中奋勇直追,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直接体现。

(责任编辑:罗志荣)

浅探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篇7

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的建设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 一般来说具有资金较少、财务状况不稳定、有效信息不充分、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 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从盈利和风险因素角度上考虑都不太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因此我国约66%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这使得有市场、有产品、有发展前景的一批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资金的影响不能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银行贷款不到位, 缺乏资金使得一大批中小企业走向困境, 甚至绝境。可见, 中小企业要得到融资, 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克服自身的不足, 以赢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赖。

中小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促进企业的发展, 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

中小企业应该有效地管理企业的营运资金, 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流动资金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对于闲置的资金, 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加以充分利用;对资金的合理需要量进行核定, 严格控制事前、事中资金支出, 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 将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多余或不足的计算和筹措方案纳入现金预算的内容;合理压缩库存, 加速债权清收回笼, 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的效率;盘活库存, 使企业持续运转, 创造更多的利润。

控制应收账款、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赊销能为企业提高销售额和增加利润, 但应收账款回收率低会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实现较高的应收账款回收率, 企业应该慎重调查、了解客户的信用, 选择信用较佳的客户。应冷静地分析客户的经营状况、付款历史纪录等情况, 对新客户要经常进行资信调查, 对打交道多年的老客户也要阶段性地了解其资产情况, 以确保较高的应收账款回收率。企业流动资产质量提高了, 还款能力增强了, 才能更容易获得贷款。

2. 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 提高企业信用。

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建立健全规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以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 为银行或者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若企业规模有限, 则可聘请专人管理企业的货币资金, 然后委托专门的代理记账机构负责企业日常的会计核算, 制作财务报表和提供税务资料, 以规范企业财务行为。

为银行和投资者提供更为完整和准确的财务报告信息, 有助于其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德勤全球首席执行官奎励杰指出, 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是获得融资的关键。一份能够提供及时、可信信息的财务报告, 使投资者相信他们的投资能够得到回报。投资者宁可投资到信用好、但财务报告上稍微欠佳的企业, 也不愿投资到信用差、在财务报告上弄虚作假的企业。

3. 积极创新, 开发新产品。

企业要想顺利地得到贷款, 必须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企业只有进一步发展, 才能还清财务上的贷款, 所以, 银行等金融机构更愿意贷款给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 虽然创新产品的研发时间长、前期投入大, 但是这类创新产品一旦投入生产, 就会获得可观的报酬, 使企业提前还贷, 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再次提供贷款。

4. 调整产品结构, 开发新市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要居安思危, 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在调整中引入新产品, 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 化工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上海试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和其他同行一样遭遇寒流, 内销市场萎缩了30%~40%, 外销市场更是缩减了50%。但是三年前其进行了结构调整与提升, 并与美国杜邦公司合作。杜邦公司将一种小试成功的新一代中间体授权给试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研发并进行产业化生产, 生产出的产品再由杜邦公司回购。因此,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 中间体销量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试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其他产品销量下降带来的损失, 使其顺利渡过了经济危机。

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

在金融危机中, 中小企业要解决融资难问题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建设, 还应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

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中共中央以及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以扶持中小企业渡过这场经济风暴。

2008年12月13日, 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08]126号) , 其第6条这样写道: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 鼓励地方人民政府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在内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 提高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此意见为增加中小企业借贷渠道与方式提供了前提, 并有助于减少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2008年11月28日, 上海举行了以“应对金融危机, 服务中小企业”为主题的2008上海中小企业融资峰会。政府机构、专家学者为到会的中小企业详细解读新政策, 多家银行、券商、基金管理公司等组团为中小企业答疑解惑。

2. 建立银企对接。

企业资金匮乏时, 最常用的办法还是向银行贷款。2005年, 银监会出台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六项机制”来缓解小企业贷款难题, 这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 它针对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困难与症结, 提出了大胆的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2008年, 银监会下发《关于在从紧货币政策形式下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 强调要在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中, 保证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作为企业应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借贷关系。企业要做好银企对接, 应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即提高信用度、忠诚度, 增强成长能力、综合回报能力、风险保障能力。

3. 积极寻找融资新渠道。

(1) 寻找战略伙伴以取得融资。融通仓模式是一种物流和金融的集成式创新服务。融通仓模式在物流运行过程中引入“第三方”大型物流企业, 凭借其运输、仓储业务, 实时掌握中小企业动产信息, 并据此成为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桥梁, 为中小企业贷款作担保, 与银行分担风险, 同时收取一定费用, 最后达到三方共赢的目的。吴江市佳庆纺织有限公司在金融危机大环境下订单减少, 1.5亿元资金规模的企业差点断送在资金链上, 通过融通仓模式该公司顺利贷款300万元, 渡过了难关, 现在该企业的业务量在同行中名列前茅, 并呈稳定上升趋势。

(2) 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目前, 美国有两种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投资公司, 即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与风险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创业投资公司, 它可从联邦政府获得很优惠的贷款支持, 一般能得到不超过9 000万美元的优惠融资。具体的融资形式既可以是低息贷款, 也可以是购买和担保购买该公司的证券。但获得许可和融资支持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只能投资于合格的中小企业, 不能直接或间接地长期控制所投资的企业, 投资方向主要是中小企业发展和技术改造。风险投资公司属于民间机构。风险投资公司预期于创新可能产生的高收益, 对勇于产品创新的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投入, 为难以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以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和产品创新。笔者认为,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也设立一些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 扩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3) 发展知识产权担保融资业务。我国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但缺乏土地、不动产等传统的可用于抵押的物品, 这妨碍了企业从银行获得必要的贷款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在目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中,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与银行就如何能够做到以知识产权为抵押品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最近, 国务院提出六大新举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鼓励各地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对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 增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稳步扩大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集合债券的发行规模;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国家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出了新举措,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外部政策支持。目前, 中小企业急需从自身角度去改善企业贷款的各种不利因素, 增强信用度, 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中小企业融资的地位, 在市场竞争中突破资金瓶颈取得迅速发展, 为国民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加艰难, 资金短缺更是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本文认为要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 另一方面应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 即需要政府、银行等各方面的支持。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企业信用,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朱晨.博鳌论坛为中小企业支招.解放日报, 2009-04-20

[2].简工博.中小企业如何在危机中提振活力.解放日报, 2009-03-09

[3].孟群舒.55家中小科技企业获亿元融资.解放日报, 2008-11-28

化解新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新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对策建议

随着国家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关注和支持资金政策的不断落实, 新疆的中小企业有了较好的发展环境。中小企业的经营项目和经营范围不断多样化, 同时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由于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原因, 使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没有得到彻底改善。所以, 采取有效措施,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新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1.1 资本市场筹借资金能力弱

对中小企业而言, 在资本市场筹借资金的能力较弱, 因为, 在资本市场筹借资金, 中小企业的经济能力, 社会上的影响力, 投资者的偏好等方面的水平, 必须符合资本市场发展的条件。在新疆通过资本市场筹借资金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企业, 而且上市比例较低, 虽然国家对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筹借资金, 改革方向上创造了绿色通道, 但相关细则还没有公布。总之, 考虑新疆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新疆居民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 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借资金的方式来解决融资困境的可能性较低。

1.2 自我积累能力弱

从中小企业的资金积累角度考虑, 不同性质的中小企业的资金结构方式是不同的, 有些中小企业的基本结构包括法人资本金和个人资本金, 但相对于实收资本, 包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在内的其他权益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这说明中小企业自我积累, 自我发展能力依然较弱。随着所有者权益的不断增加, 中小企业的融资和资产形成对债务的实际依赖程度已开始弱化, 资产负债率趋于下降, 但仍然维持高比例的负债经营。

1.3 民间融资比例较高

民间融资方式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的主要方法之一, 特别是中小企业家多采用向亲戚和好友借款的方式解决融资困境, 新疆中小企业普遍采用民间借贷方式融资。中小企业初创时期, 其资本金小, 大多不具备农村基层金融部门贷款条件, 同时中小企业习惯于用自身积累及民间借贷来满足资金需求;到了成长期, 企业一方面需要银行信贷支持, 另一方面仍需要民间借贷支持;到了成熟期, 企业利用自身资金基本上可以维持生产经营, 由于银行贷款手续复杂, 所需临时性资金往往通过民间借贷解决。新疆中小企业民间融资主要反映在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筹借资金解决短期流动资金, 弥补经营中的短期头寸。

2 引起新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2.1.1 中小企业投资的随意性和持续经营能力弱。

企业的投资项目是不是适合市场的需求, 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主要因素, 大部分中小企业选择投资项目是普遍存在该项目的价格差价, 很少考虑将来的发展前景及经营过程的风险和成本因素。所以, 中小企业经营的好多项目都是短期化投资行为。企业决策上的失误, 往往是中小企业家的主观随意性, 即依靠个人的经验决策造成的。投资的正确与否对一个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它决定着企业的兴衰。而不少新疆中小企业在管理上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 存在非理性的投资心理, 新疆中小企业盲目投资行为, 丧失企业的市场定位, 很难做到持续经营, 金融机构考虑到贷款风险, 不愿意对这类企业发放贷款。

2.1.2 中小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

中小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是决定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关键因素。在实际工作中, 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 生产成本高, 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同时, 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同质化情况较严重, 没有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以上情况严重影响中小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达不到良性循环, 引起融资难。

2.1.3 中小企业信用观念不强。

必须在消费者和投资主体面前不断提高自己的信用地位。在新疆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监督机制尚不健全、信用体系也不完善。不少中小企业在这种环境中, 对自己要求不严, 缺乏信用观念, 诚信度不够, 在交易和贷款关系中有意拖欠贷款, 再加上地方保护、政府干预和惩治失信行为的法律法规缺位、使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日趋严重。可怕的是, 中小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 在新疆大部分中小企业未参加过资信评级, 一些中小企业虽然参加了资信评级, 但资信等级也偏低, 这大大弱化了其贷款的信用程度。

2.1.4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

财务管理是企业最基础的管理, 是反映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依据。但目前相当多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极不规范, 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变化及资产损益状况, 导致企业账面资产和实际资产不符。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家缺乏财务管理人员和不愿意上税, 他们不愿意提供比较完整和规范的财务报表, 实际上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较混乱, 没法提供较完整的财务报表。这样以来, 在企业内部大大增加股东、合伙人之间的矛盾, 而且也增加监督管理的成本。同时, 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成本, 利润比例和盈利情况很难了解清楚。

2.2 银行方面的原因

2.2.1 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持谨慎态度。

对银行来说, 降低信贷风险、保证资产安全、追求赢利是必须的。而乡镇中小企业则往往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稳定、市场前景难以预期。令银行担心的是其财务管理不规范、诚信意识淡薄。特别对于中小企业, 单笔贷款数额小, 频率高。而每笔贷款所支付的前期调研、评估和后期管理成本更多, 如果考虑到在真实财务信息掌握上银行与中小企业的极不对称, 银行付出的成本与潜在风险将更高。因此, 尽管央行等国家有关部门反复强调贷款政策要向中小企业倾斜, 但商业银行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2.2.2 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不适合中小企业。

目前商业银行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每年进行一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然后确定贷款受信额度, 但不同的银行实行的方法有一定的差距, 就是说信用等级评价标准不一致, 在掌握标准上有较大差异, 使竞争缺乏比较优势;从现行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的主要内容看, 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是其重要依据, 但在目前多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的情况下, 据此评出的信用等级较难体现企业的真实资信, 使得在贷款“进与退”和“开拓市场与规避风险”的权衡中, 往往后者占据上风。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达不到银行信贷支持的信用等级, 丧失取得贷款的能力。

2.2.3 贷款手续繁杂, 要求过严。

中小企业经营活动较灵活, 对资金的需求具有金额小、时间紧、频率高的特点, 而银行现行的信贷政策决定了无论金额多小、风险程度多低都需要采取相同的流程, 企业要获得贷款, 需要通过银行信用等级的测评、授信的测评、贷款的调查和审批等一系列程序以及办理抵押担保手续, 审批链条过长影响了营销效率;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 每笔贷款的数额不大, 贷款笔数又多, 而每笔贷款的发放程序、经办环节, 如调查、评估、监督等都大致相同, 结果银行的贷款单位经营成本和监督费用上升。从银行管理成本和综合收益上看, 大银行不愿与中小企业打交道。

2.2.4 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贷款风险大。

在银行业每年一次决定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工作中, 银行主要重视对与自己有金融业务的企业进行全面的信用等级评估工作, 符合该银行信用等级标准的企业确定贷款授信额度。大部分的银行一年以内想发放贷款企业的信用等级标准必须达到A级标准。但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级别达不到银行贷款标准的要求。所以, 银行认为信用等级越低, 贷款风险越高, 达不到银行要求信用级别的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支持的资格。

3 化解新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政策建议

3.1 努力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信贷融资的关键性问题是借款单位的整体素质, 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 自己的贷款业务方面, 对一个中小企业是否应该发放一笔贷款, 主要看该企业有没有还款能力, 是否存在贷款风险。因此借款单位应加强自身建设, 提升经营决策水平, 提高竞争力,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信用观念, 提高信用水平等, 以此获得金融部门的信任, 走出融资困境。

3.2 增强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

内源融资达到一定比例是贷款的基本条件之一, 也就是使用留利, 只有在留利不够时, 才向银行借款或者采用其他途径解决融资问题。中小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 应重视内源融资的积累。首先稳定自己经营擅长或具有客户群体的经营项目的资金积累, 然后继续扩大新项目的投资, 这样保证大部分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 创造新项目投资机会, 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3.3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

银行机构应该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 根据不同性质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 创新贷款种类, 直接提供信贷支持;应该充分认识到, 中小企业对新疆经济发展的贡献, 同时银行发展信贷业务的潜力, 对不同贷款客户的实际情况决定贷款品种、贷款条件、贷款利息。扩大对新疆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不仅是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需要。

3.4 强化中小企业信用观念

在每年信用评级的基础上银行确定自己的贷款授信额度, 就是说信用等级越高, 该企业的一年以内取得贷款的额度越高。也可以为投资者选择投资途径提供决策信息;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创建信用社会, 构建信用经济。但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信用评级还有一个相对国有企业而言更为重要的一个意义———通过信用评级向投资者宣传自己。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银行为了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 与国有企业相比往往不愿意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 因此, 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服务过程中应该重视提高自己的信用意识。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 获得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任。

3.5 制定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

中小企业是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弱势群体, 所以, 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上, 国家应采取相关的优惠政策, 不断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第一, 通过利用国家出资和社会资金, 增加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公司, 创造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第二、利用贷款利息通过财政承担的方式增加贴息贷款的种类和范围, 降低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第三, 对中小企业采取低息贷款, 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第四, 采取优惠税收政策, 降低中小企业经营负担。

参考文献

[1]柏强忠.对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金融, 2007 (5) .

[2]王卫东, 聂金锁.民营经济融资问题分析[J].中国金融, 2004 (03) .

问题化解 篇9

一、我国信用制度缺失的主要表现

1.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 尚存在许多缺陷和漏洞。体制性缺陷是信用缺失的重要根源。一是从信用体系的组织构建来看, 一个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当包括政府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四个层次的构建。我国的政府经济职能还没有完全到位, 因此其信用程度不够,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有效的政策供给显得不足, 政府无力兑现其应做的社会性服务和承诺。从银行信用来看, 存在着呆账、坏账、不良资产问题, 银行存在着“慎贷、惜贷、不愿贷、不敢贷”的倾向。从企业信用来看, 企业主见利忘义, 不择手段。为了捞钱, 一批批惟利是图者大量地制假售假, 甚至制造和销售有毒物品, 从事图财害命的罪恶勾当。企业商业欺诈, 坑蒙拐骗。以假乱真, 误导消费;虚假信息, 质量欺骗;商标侵权, 专利侵占, 强买强卖, 欺行霸市;肆意违约, 毁掉合同, 街头行骗, 花样翻新。从个人信用来看, 其建设刚刚起步。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缓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人信用的问题。经济行骗诈骗很多超出了个人行为, 并带有团伙性、结伙性和地域性。假烟超市, 假币“专业村”, 乃至结伙走私贩私等行骗犯罪行为大量存在。在体制不健全的条件下, 那些失信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敢于冒很大的甚至极大的风险去捞取不义之财。二是从信用体系的内容来看, 一个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包括的内容主要是:信用数据的开放和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信用管理系列的立法和执法, 即使用信用的规范和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督和管理以及信用管理民间机构的建立;信用管理教育和研究的发展等等。可以说, 目前我国信用体系的内容还很不完善, 有许多方面是短缺的。

2.对失信行为监管不力, 惩罚不严, 守信收益不公。我国现时尚未形成一种完整的对经营者个人和整个市场经济行为的监督管理制度, 即使有了某种监管制度, 执行者也没有对失信者的违规违法行为监管到位。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失信的行为不能受到应有的惩罚, 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比如, 有的国有企业欠贷款不还, 银行没有办法处罚, 有的不了了之, 造成失信者有利可图, 即失信成本低。这起了一种不良诱导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 对失信者违法行为打击不力, 执法不严, 往往按某种法律条文低限惩处, 甚至以罚款代替法律惩处。这不仅达不到震慑违法者的目的, 在客观上还助长了失信之风的滋长。相反的, 对守信者来说就显得不公平。

3.缺乏信用中介市场。这表现在, 一方面, 信用服务行业的社会需求不足, 社会和企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十分有限。比如, 企业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普遍淡薄, 社会其他主体大多缺乏利用信用产品来保护经济交往中的利益。另一方面, 就信用服务的供给来说, 目前国内还缺少有实力、能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机构或企业。整个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培育和滋润缺少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中介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很低。

4.信用管理立法严重滞后。在立法方面, 我国只是在已颁布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了诚信守法的法律原则, 《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 但缺少与信用制度直接相关的立法。因此, 难以对社会经济中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氛围。

总之,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生活中, 信用不立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害。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市场经济秩序被扰乱、市场经济得不到健康发展, 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 中国经济面临信用考验, 尽快整肃信用秩序、重建社会信用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更是当前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加快推进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1.逐步推进个人信用建设的制度化。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道德标准, 因此, 个人信用建设要以道德为支撑, 进行诚信道德教育, 对诚信赋予道德的约束力。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不可缺少的。但对一个人仅仅从道德方面加以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逐步推进个人信用的制度建设。在美国, 普遍建立了个人信用记录。某人一旦有严重的信用缺失行为, 就被记录在案, 跟他一辈子, 从事任何经济往来活动都会受到影响, 可谓终生损失巨大。所以, 多数人都能认识到, 不值得为一时的小利而毁掉自己一生的荣誉, 这将付出极大的代价。在我国, 有些地方以各种形式开始试行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广东初步制定了个人征信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方案, 吉林也在探索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方案等。建立多种形式的个人信用制度, 一方面有利于防止不讲信用的个人从事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违规行为;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诚实守信者的利益, 使他们享受到贷款及其他经济活动的优先权或优待。

2.完善企业信用数据,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社会信用“以产权为基础”, 是健全企业诚信制度的根本依据。只有企业产权归属清晰, 明确产权主体, 才能进一步确定经济活动中不同产权主体之间权、责、利的关系;一方面对产权主体合法财产及其经营收入予以保护;另一方面, 对侵占他人合法财产和从事不正当经营活动的行为予以惩治。

一是完善企业登记数据库, 完整、准确记录企业从成立到撤消的基础信息资料;二是完善企业“经济户口”数据库, 登记企业的动态信息和日常监管动态信息;三是完善“守合同重信用”的企业数据库, 公布“守合同重信用”的企业名录, 促进社会良好信用建设;四是在整合上述三种数据库资源的基础上, 建立企业监管数据库, 反映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信用状况, 为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提供可靠的依据。依据各个企业的信用状况, 被分成A、B、C、D四个管理类别。A类企业, 用绿牌表示, 对其重点扶持, 并享受年检免审, 提供优质服务等。B类企业, 用蓝牌表示, 对其实行信用预警机制, 并在日常工作中予以提示。C类为失信企业, 用黄牌表示, 为重点监控对象, 建立企业失信惩戒机制。D类企业, 用黑牌表示, 为严重失信企业, 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或吊销其营业执照。有效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 披露企业信用状况信息, 并根据守法企业和违规企业给予不同对待, 特别是对违法企业视其具体情况予以惩处, 用典型案例予以暴光, 就可以建立一个公开的奖真奖优和打假罚劣的信用监管平台, 营造出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环境。

3.加快推进社会信用的法制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必须以法律为保障的, 法律制度明确了市场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也明确了违反法律的后果, 法律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和强制力。因此, 只有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保证诚实守信者的合法利益, 让失信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承担相应的责任, 付出高昂的失信代价, 才能教育各个市场主体自觉守信, 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缺乏一系列相关法律保障, 这既说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立法基础的紧迫性, 又是对立法工作提出的重大挑战。有关立法机关, 要分别轻重缓急, 逐步出台《信用信息公开法》、《商业秘密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商业信用报告法》等等, 抓紧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档案法》、《统计法》等等。在相关法律的保障下, 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一定会尽快地建立起来。

问题化解 篇10

关键词:高校负债,现状,成因,化解对策

近几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超常规发展, 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式”向“大众化”过渡,但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收入。由于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很低, 并且增加的高等教育经费远远赶不上高等教育扩招的需要, 从而使高等学校发展“难得机遇”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为解决资金缺口,高校没有退路,不得已将筹资渠道拓展到金融领域。贷款规模失控后,逐渐发展为负债问题,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正确认识高校负债现状和风险水平, 积极采取措施防范负债过大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 对高校合理使用信贷资金, 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高校负债现状

高校通过银行筹资初具规模, 教育投资不足问题得到缓解。我国高校贷款主要是信用贷款。高校负债具有以下特征:

1.1 我国高校负债具有普遍性。

高校负债的普遍性是指所负债的高校分布面广。高校负债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类型或某一个级别的高校,而是各个类型和级别的高校都存在负债现象。不管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科类院校,也不管是部属重点高校还是地方普通院校,都承受着负债压力。负债经营已经成为全国大部分地方普通高校的经营常态。

1.2 我国高校负债规模和风险将扩大。

我国高校负债规模和风险将扩大, 原因如下:

1.2.1 虽然高校扩招步伐有所放慢,入学人口却继续增长,学校基本建设已处在关键时期,高校必须继续增加投入。

1.2.2 各高校经过前一阶段的建设后,随着高校负债问题的出现,银行也逐渐加大了对学校建设贷款的审查,部分高校因贷款风险增加而被银行停贷,资金筹集难度增加。

1.2.3 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预算的深入完善,进一步约束了学校资金的调度。

1.2.4 专家预测,2009年以后生源将会收缩回落,高校将面临着严峻的生源竞争和生存竞争。我国高校融资模式在短时间内难以有重大突破,某些高校旧债未还又借新债。因此我国高校的负债规模和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将会继续扩大。

1.3 银行贷款是主要的负债方式。

贷款只是高校负债的一种形式,除了贷款以外,高校还有诸如应付工程款、应付设备款和材料款等其他形式的负债,高校拖欠着大量的工程款等。就我国高校目前的经费运行状况来看,高校负债主要是银行贷款,贷款是最主要的负债方式。

1.4 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在负债上的区别。

重点高校自身财源充足,对公共财政依赖性小,贷款规模不大,银行主动愿意贷款,财务状况良好,财务效率较高。而普通高校缺乏公共财政支撑, 负债率又高,学校必须依靠学费收入和外部资金的筹措来承担负债偿还。往往是普通高校的既有资源使用效率低,因此陷入了高负债的困境。

综上所述,总体上看我国高校负债现状,大多数高校银行贷款使用得当、效益较好,解决了事业快速发展的燃眉之急。尽管高校贷款总额较大, 利息费用和还贷压力逐年增加, 但总体而言, 高校贷款本身的风险还是在可控制范围内。高校通过使用银行贷款,形成了土地、校舍、设备等有效的办学资源,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高校负债经营有利于高校取得更好的竞争优势,也有利于扩大规模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对提升高校办学理念也有促进作用;但一些普通高校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大大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不能按期偿还到期借款本息,影响正常的财务支出和日常运转的情况,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且财务杠杆效应微弱。

2 高校负债的成因

高校负债的过程是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逐渐形成的。

2.1 国家的扩招政策是导致高校巨额负债的起因。

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良好的财务运行状况要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之上, 而正确的决策要建立在详细测算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高校招生数每年都在明显扩大, 如此高增长的学生规模必然带来高等学校各项经费投入的高增长,各高校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新建校舍、购置设备图书、引进人才等。但是从政府部门看, 对高等教育扩大规模所需的条件论证不够, 对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所需的资金投入缺乏清晰的估计, 从而也就缺乏足够相应的财政拨款的支撑。

2.2 教学评估对高校负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国自1994年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试点评估, 从2003年开始, 教育部正式确立了周期性教学工作评估制度。这项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投入, 显著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高校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本校,或者为了申报更名、升格等,除了加大宣传外,更是在校园建设上大兴土木,超标准、超自身承受能力大搞基本建设,不少高校为了评优, 大搞面子工程。所以说, 教学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使负债的高校负担更重。

2.3 银行风险意识差。

随着办学规模扩大,新校区的建设、基本设施改造、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从金融部门或社会借入发展资金,突破了高校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成为高校办学的必由之路。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一是充足稳定的生源带来稳定的资金;二是有稳定的财政拨款。政府实际上就以一种“隐性担保”的方式为公立高校贷款提供了担保。银行正是考虑到高校贷款的相对安全,也乐意放贷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2.4 高校定位不准。

高等教育是公益性事业, 是政府财政支持的事业性单位, 不同于国企。但是, 负债后的高校为了偿还贷款, 将自己等同于盈利性企业, 导致了乱收费等问题的发生。一些高校贪大求洋,拔高定位,盲目跟风,绘制超限建设蓝图,导致贷款规模失控,大大超过自身偿还能力。在高校自身的错位背后, 更深层次的是, 高校不用担心破产, 因为学校是国家的, 银行也是国家的, 贷款最终想不想还, 由谁还,是否还得起,还不起怎么办,这些问题根本不考虑,只要贷到款项就行。一些高校并不担心贷款风险, 花起钱来大手大脚, 反正最终买单的是政府。所以, 从表面上看, 贷款的主体是高校, 但其背后站着的却又是政府。

3 高校负债问题的化解之道

负债解决了高等学校高速发展的资金难题,给高等学校跨越式发展以强大的助推力,同时,负债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利用不当,将使高等学校背上沉重包袱。快速发展中的中国高等教育,高层在总结反思,大学举办者和管理者也开始反思,扩招的势头开始减缓,逐步回归理性。此时地方性大学需要尽快梳理存在问题,调整发展战略,强化内涵发展,应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保持合理的负债规模,实现高等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1 政府应承担起必要的责任。

现在应适当加强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投入,每年应该拨出部分财政专项经费, 以缓解高校的贷款风险。应大幅度增加年度生均教育事业费中经常性经费的拨款额度,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综合考虑各高校的规模、层次等因素分年度投入相应数额的基建拨款。

3.2 适度负债。

高校的负债规模必须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适度利用银行贷款等外部资金,高校的资产负债率必须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适度的负债可以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过度负债则可能使高校陷入困境, 甚至破产。因此, 要增强高校领导的风险意识,,全面清理学校贷款项目,认真分析本校贷款的规模和风险状况,适当控制基建投资规模和进度,合理确定学校负债的规模和尺度,建立财务预警系统,规范高校贷款行为。坚持适度贷款,能够加快学校建设,使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一味过度贷款,势必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以牺牲学校的未来为代价。因此,尚未形成贷款风险的学校,要严格控制贷款规模,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已经形成贷款风险的学校,要亡羊补牢,积极偿还债务,逐步化解风险。

3.3 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

目前我国高校运行中一方面是经费紧缺,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浪费现象,如水电费控制不力、设备利用率不高、办公用品消耗太大等等。高校应着力于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杜绝浪费,降低成本,以增加办学盈余,提升还贷能力。强化财务管理,控制办学成本。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与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应该把集约化思想和企业管理的经验引入高校,使高校的内部管理由粗放走向精细。高校必须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师资、实验条件、科研能力等优势,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为学校拓宽收入渠道,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认真策划大学园区中的高校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尤其是体育场馆等投资大、利用率低的设施,通过共享可以提高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从而减轻高校的投资压力。促使高校树立经营理念和成本观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

3.4 准确的定位。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这为今后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全国学龄人口的减少,我省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正趋向于零增长,地方高校寄希望于“大建设带来的大发展”的高校扩招势头被减缓、被抑制,入学人数的减少,随之带来高校学费收入的减少,那些债务负担较重的高校如何缓解经济压力。高校的支出渠道变宽了,预期收入能力降低了,可用于还贷的资金杯水车薪,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不盲目扩招的前提下,防止浮夸、浪费,谨慎增加开支,调整发展战略。要根据学校自身条件,结合地方经济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学校专业优势,立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当地产业结构所需人才调整专业设置,为地方经济服务。科学论证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办学特色,对学校教育资源匹配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规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和谐发展。

在一些高校主管眼总,招生规模成了生命线,招生只有达到一定数量,学校才能拥有一切。其实真正的生命线是教学质量、是公信力。高校要不断创新发展观念和独特办学理念,确立办学层次和类型,找准定位,打造品牌形象,注重内涵式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培养就业能力型的、创业发展型的和创新开拓型的各类人才,增强发展后劲。要切实走好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充分用好目前已有的各类办学资源,下大决心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好社会有用人才;加强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服务好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才是高校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这才是高校负债问题解决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肖章大, 张孝兰.浅析高等学校资产负债率合理范围的界定.教育财会研究, 2006, (06) .

[2]徐云, 杨静媛.高校负债问题及其化解策略浅探.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8, (08) .

[3]冯锦慧.高校负债筹资风险及防范研究.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8, (07) .

上一篇:工程监理发展与展望下一篇:表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