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述能力

2024-05-11

表述能力(精选十篇)

表述能力 篇1

一、注意学生化学阅读能力, 培养提炼信息能力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 获取化学知识, 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达到此目的, 老师通过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论是在课上、课下, 每次阅读完, 都要让学生在阅读后找出关键性词句, 并用笔划下来, 同时让学生讨论、交流这些关键字词的意义。如“学习原子”时有一段描述:当水分子分解后, 重新组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让学生多读几遍, 找到关键词“分解”“重新结合”按图理解, 然后布置练习“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磷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这一现象, 真正理解了化学变化的本质。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才能很好地审题、做题, 完全读不懂是无法做题的。

二、加强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夯实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

俗话说:“心中有, 口上才有。”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首先要教给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 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化学概念、规律是整个化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在概念教学中, 把形式各异的化学概念、名词、术语列举出来, 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弄清它们的内涵和外延, 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记忆, 并注意与相近的概念加以区分。如学了单质的概念, 可用“单质中只含一种物质”“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等问题辨析概念,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要认真细心, 思考问题要全面准确, 养成思维周密的习惯。对规律的教和学, 要立足于观察和实验, 全面理解规律建立的过程, 找出书本中有关规律表述的关键词, 认真咀嚼, 深刻体会。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中,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而不能说成反应前物质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质量, 词语的位置不能颠倒, 词语表达不能缺斤短两。其中参加指实际参加反应物质, 而不是加入物质。”

三、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 增加主观性试题, 培养文字表述能力

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复习、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来培养能力、训练技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师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及时进行反馈矫正的主要途径。新教材及其教辅书对习题设计有了较大改革:分析题、解释题、说明题、设计题里增加了对学生表述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重习题质量和题型的多样性, 有意识培养和进行表达训练。

主观性试题的回答, 需要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文字组织能力, 教师可适当增加简答、分析说明、信息、探究等这类主观性试题的训练, 通过批改作业, 评讲试卷, 帮助学生提高文字叙述的准确性、精练性和逻辑性等。目前教学的动态也是如此。

四、开展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综合表述能力

第二课堂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手段, 结合教材教学、因材施教。适当布置一些扩展性作业为研究性课题。如学习空气时与生活联系紧密, 举办手抄报评比活动;学习水资源, 让学生调查水资源状况、参观自来水厂办一期报纸进行交流;举行演讲比赛、化学知识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 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网络资源, 通过参观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既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和信息表达的能力。

摘要:化学表述能力不仅是获得化学知识的必要条件, 也是较快发展化学思维能力的必要前提。培养学生的化学表述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化学教学,表述能力,重视,阅读,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2008, (4) , (9) .

简历中充分表述个人能力 篇2

简历是沟通能力的体现

李女士说,现代企业越来越强调沟通能力,简历是你与招聘单位的第一次沟通,你的目的是让对方认识和接收你,单位的目的是了解你。

对单位人事部来说,你可能是数以千计的应聘者之一,有些简历甚至没被认真阅读就被扔进垃圾桶,更多的简历在招聘人手中只停留十秒钟,也难逃相同的命运。那些书写潦草、满纸错字的简历根本就别想过关,即使你是个天才。

李女士强调,一定要重视简历的包装,但包装虽然重要,决定胜负的却是内涵。你是否真正具有单位所需要的才能才是应聘成功与否的关键。

简历要有效表达个人信息

如果你不具备单位要求的条件,就算弄虚作假取得面试机会,也一样会被识破。但如果你正是单位所需要的人,却未取得面试机会,就该检查自己是否在简历中有效表达了个人信息。

简历的基本内容是必需的。别看简单,可总有不少人忘记写上自己的联系办法或是性别。李女士提醒毕业生,以下内容是简历中不可少的内容:

个人基本信息、职业目标、教育背景、所受奖励、校园及课外活动、兼职工作经验、培训、实习及专业认证、兴趣特长。

关于简历的基本守则,李女士说,首先要真实可靠。其实单位要想获知你的真实情况并不困难,许多单位都将诚实视为第一重要的品质,一旦单位发现你作假,即使你才华再出众也不会录用你。

简历的成功要诀

李女士阐述了什么样的简历可以在上千份简历中获招聘人青睐:

1.求职目标清晰明确。所有内容都应有利于你的应征职位,无关的甚至妨碍你应征的内容不要叙述。

2.突出你的过人之处。每人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经历和技能,如你有演讲才能并得过大奖,你应详尽描述,这会有助于你应征营销职位。

3.用事实和数字说明你的强项。不要只写上你“善于与人沟通”或“富有团队精神”,这些空洞的字眼招聘人已熟视无睹。应举例说明你曾经如何说服别人,如何与一个和你意见相左的人成功合作。这样才有说服力并给人印象深刻。

4.自信但不自夸。充分准确地表达你的才能即可,不可过分浮夸,华而不实。

浅谈高中学生文字表述能力的培养 篇3

下面,笔者依据自身教学实际,具体谈几点应对策略。

一、注重教材的结构与层次分析,增强学生表述的逻辑性

教材是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主要依据,教材也为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丰富、生动、翔实的素材,教师务必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教材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准确地阅读理解教材,揭示教材框、节、课之间的逻辑联系。具体地说,我对学生提出了两个底线要求:一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预习后必须写出课文内容提纲,用简练的文字概括出知识要点;二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务必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用知识结构图表把各框、各节、各课的知识点及它们的逻辑关系清晰地反映出来。例如:“政治生活”中,我要求学生以“公民”为主体,构建知识网络,并引导学生对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反思,包括:(1)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2)重难点知识有哪些?(3)整理的内容是否完整?(4)整理的知识你理解了多少?

这样做,既有利于學生系统地构建知识,也帮助学生弄清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二、引导学生用精练的文字复述教材,训练学生表述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复述教材,或者复述某一基本观点;或者复述某一观点的论证层次;或者复述某一框题的主要知识点等等。例如,学完高二哲学第一课,学生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就让他们作如下中心内容的复述: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青年学生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这种复述既是口头表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的有效途径,二者相互促进。当然,必须注意,复述既不能照本宣科地读书或背书,也不能像罗列清单式的东拼西凑,更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地不着边际地东拉西扯,而是要在“精”和“准”字上下工夫,扣住中心,用精炼简洁的语言、准确的词语,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述出来。

三、知晓表述的误区并及时纠错,强化学生表述的规范性

学生在文字表述方面往往要犯以下错误:(1)从头到尾“一揽子叙述,不分段落,没有序号,层次不清”。(2)不会用“演绎论证法”,观点不明确,不会列提纲。(3)叙述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洋洋洒洒“万言书”。(4)信马由缰,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心中无数。

为了纠正学生常犯的错误,我的主要做法有二:

1.提纲挈领

首先让学生明确文字表述规范,做到一看二想三成文。一看:即认真仔细阅读材料与问题,明确题目所问,抓准原理观点。二想:就是打腹稿,拟出答题纲要,清楚先答什么后答什么。三成文:也就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写出答案。同时,使用政治术语必须规范、划一,不能用自创的语言和概念以及其他流行在社会上或家庭中的俗语。例如:

背景材料:音量大,动作简单,集体舞蹈,这就是中国大妈的广场舞。随着广场舞的影响扩大,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矛盾也日益深化。

请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简要评述“中国大妈广场舞”现象。

这是学生的答案以及修改后的答案,从学生答案中可以看出学生答题的规范性,从原理到方法论,再到材料。同时抓住了设问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这一关键词,但唯一欠缺的是原理混淆,理解偏差,但是经过我的给分和提示,学生稍作修改,表述更准确了。

2.化整为零

平时作业练习一直不让抓纠偏。有人说,文字表述只要考前集中指导一下就行了。其实不然,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没有平时良好习惯的培养,就不会有考试时的得心应手。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学生文字表述方面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平时作业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从不放过,存在于个别学生身上的错误就个别面批进行纠偏,普遍存在的问题就集体讲评。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良好的。如在学习“政治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表述问题有“公民当家做主”“党依法行政”“政府依法执政”“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等等。通过我“点”和“面”点拨和引导,用词更确切,主观题答题也更规范、更合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平时的单元练习、测试有意识地向学生讲授典型的高考题,将有代表性的答案让学生默读、感悟,让学生从中学习答题方法和文字如何表述,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培养,学生一定会收获一份满意的高考答卷。让我们共同努力,奋然而行吧!

参考文献:

万长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学改革与探索[A].第四届全国中学政治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

表述能力 篇4

1. 对初中学生表述数学概念能力的基本要求

1.1 准确

所谓准确, 就是要符合逻辑, 有严密的科学性, 表述数学概念, 必须符合客观事实的本来泯没, 符合已有的科学理论, 完备而纯粹.例如, 如果2个变量x与y之间函数关系, 可以表示为y=kx+b (k, b为常数, 且k≠0) 的形式, 那么称y是x的一次函数 (苏科版) .学生表述时总是忽略k不等于零这一关键性的条件, 类似的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概念都要防止丢了“系数不为0”这个条件, 确保概念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在表述数学概念时就会斟字酌句, 不随意添字丢字, 同时也要避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 在组织语言给概念下定义的过程中,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又能锻炼他们思维的周密性、严谨性.

1.2 清晰

所谓清晰, 就是要确切而不模棱两可, 表述数学概念, 必须含义确切, 不致使人产生误解.例如, 在一次校级研讨课中, 内容是“2.6有理数的乘方” (苏科版) .授课教师将“-22”读作“负的二的二次方”, 由于学生对于“负的二的二次方”的理解模棱两可, 导致对“-22”和 (-2) 2区分不清, 在后续的计算中经常出错.如果授课教师将“-22”表述为“二的平方的相反数”, 将 (-2) 2表述为“负二的平方”, 那么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而且学生对“-22”和 (-2) 2区分有佳.

1.3 通俗

所谓通俗, 就是符合一般的认知习惯和主动建构的原理, 表述数学概念, 要创造通俗“模型”, 使抽象问题通俗化、具体化;要用数学上习惯的措辞和符号.例如,

1.4 简明

所谓简明, 就是要详略得当, 简捷明了, 表述数学概念, 要用科学、精练的语言揭示它的内涵与外延.例如, “淡化形式, 注重过程”, 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数学教育思想.像“方程”、“多项式”等概念, 只要让学生了解、知道, 不妨碍下一步学习就可以了,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常接触能准确把握可是有些教师把它们当作学习的重点, 实在是一种误解.这类形式主义的做法浪费时间, 得不偿失.表述数学概念, 可以根据概念的现实背景和形成过程选取文字、符号、图形等不同语言方式揭示它的本质属性.这样, 既能达到“简明”的效果, 又能培养表述能力, 锻炼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表述数学概念能力的基本途径

2.1 加强对数学概念的引入

抽象和概括是表述概念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一是概念的形成学习方式, 二是概念的同化学习方式.例如, 函数概念, 学生较难理解和确认其内在属性.教师要关注函数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 从具体实例出发, 把其本质属性从具体的模式中抽象出来.

2.2 用好数学课本

数学课本不但是传授数学知识的教材, 而且也是表述数学事实的教科书和工具书, 特别是表述数学概念, 具有“准确清晰, 通俗简明”的特点.例如, 有的学生说“对应边相等, 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就不如“能重合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苏科版) 完备而纯粹、准确而通俗.

2.3 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

教师使用准确清晰, 通俗简明的语言来表述数学概念, 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对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表述能力,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语言缺乏认真地考虑, 上课“信口开河”, 用一些不恰当的比喻来描述数学概念, 让学生产生误区, 甚至造成误导, 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述;有的教师对数学概念的表述“偷工减料”, 久而久之, 学生势必上行下效, 带来严重的后果, 这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准确清晰, 通俗简明”的表述, 更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准确而通俗地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与本质;清晰而简明地给出数学概念.同时, 要注意表述的方式方法, 以便学生接受和掌握.

2.4 注重学生表述能力的训练

学生表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离不开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在课堂教学中, 要通过“听、说、读、画”等方式, 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在课外作业中, 也要在书写和表述方面给学生以适当地指导, 使他们的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和课外作业中, 要求学生仿照课本的有关表述来作答, 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 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无疑是有益的, 但是,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在不同时段提出不同要求.此外, 在数学教学中, 还应特别重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化训练, 由易到难, 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转化和表述能力.

2.5 注意剖析学生语言表述上的缺陷

学生在表述某些数学概念时, 产生语言表述上的缺陷或错误, 这是常有的事, 因为数学概念本来就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能准确清晰, 通俗简明地表述不是一日之功.引导学生剖析表述中的错误, 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 对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表述能力, 具有特殊的进步作用, 所谓“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学生语言表述中的缺陷或错误, 简单地予以否定, 或代替学生的表述, 而不注意对其错误进行认真地剖析, 引导他们找出产生错误的根源, 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实践证明, 采取这种简单“省事”的做法, 学生得益甚微, 往往他们表述有关数学事实时继续发生.因此, 注意进行语言表述上的辨误, 是十分必要的.

表述能力 篇5

1、准备:无论讲解动作还是传递知识,舞蹈教师的语言最怕似是而非。学生完成其动作时长期不得要领,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常常是因为在最初教学时教师的语言不准确,从而学生产生错觉和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越努力越糟,如果教师的语言准备够充分,不仅可以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完成学习进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否准确,除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善于使用语言外,还要学好舞蹈教学法课。

2、生动:语言的生动性对舞蹈教师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它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减少舞蹈训练中的痛苦成份。舞蹈教师语言的生动,主要是要善于运用形象性语言。如:舞蹈时,要学生手形漂亮,不要太僵硬,常用“枯树枝”来形容僵硬的手,学生们一听到“注意手”的话时,就会想起“枯树枝”,谁也不愿自己的手像“枯树枝”那样难看,当然在形容难看的动作时,切忌挖苦,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假如学生的情绪不好,特别是与教师有某种对立情绪时,更不能挖苦学生。

3、精炼:教师的话要尽量准确、简单,不能罗嗦,否则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兴奋不起来,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当学生运动后,热身变冷,肌肉便开始收缩,对训练是十分不利的。

4、亲切: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不能过于严厉,过于生硬,学生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所以老师要有耐心。

5、身授:即示范的方法。示范是由教师亲自塑造让学生可以尽量容易效仿的形象,舞蹈教师的手法,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舞蹈的动态形象,一是舞蹈老师本人的形象。

舞蹈动态的形象示范,要经过两个过程:

一、要全面示范,全面把动作做出来,手、脚、身体和面部都同步进行,它给学生的印象应当是美好的总体印象。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对舞蹈动作有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对老师产生尊敬喜爱的心理,使教师的威信一开始就牢固的树立起来。

二、要使动作逐步简化,有时可以用手比划。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对学生智力的提高具有极大好处。开始是模仿,要求学生模仿得越象越好。当学生逐步掌握了身体运动规律后,模仿的对象开始淡化,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想象。当教师逐步过渡到简化的示范时,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理解去塑造他自己了。

表述能力 篇6

【关键词】信息存储 英语表达 单词或词组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53-01

1 、前言

书面英语表达能力直接表现着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学习效果,调查显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主要由重组学习效率,储存知识的效能以及储存内容决定。其中,英语语言知识储存方式主要由三种内容组成,即单词、词组与短语、多个词组与短语,其中单词属于最简单的语言信息知识,词组与短语属于稍难的语言信息知识,多个词组与短语属于较难的语言信息知识。[1]通常情况下,学习者的信息储存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2、英语语言信息常见的储存方式分析

在学习者学习单词时,各类单词之间实际上是没有联系的,该种信息的稳定性不理想,分布类型为点状分布,充足率也相对偏低,在学习单词和词组的过程中,这些信息内部并无显著的关系,但是,语言知识的信息与信息之间属于单元集合排列方式,信息利用率高,并包含大量的信息。在学习者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由于其中有着显著的关键,稳定性较好,因此,只要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往往可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大学英语材料中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从英汉对应角度而言,学生每学习一篇文章大约会接触到700个左右的单词,两个以上的单词会组成一个词组和短语,这属于最简单的信息储存方式,这种储存方式是最为无味的,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即必须要记住这些词组的组合。而直接使用词组和短语进行记忆,学习每一篇文章只需要记忆180-450个单词即可;如果使用多个词组或短语进行记忆的方式,只需要记住55-140个词组即可。

3 、英语语言学习沉寂阶段

学生在学习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时,并非一朝记忆就能够掌握所有的知识,任何知识,包括语言的学习都是存在一个沉寂阶段的,这种沉寂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以及语言的充足效率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英语语言知识的储存过程是不会停滞不前的,在后种情况下,学生以往接触的英语语言知识开始停滞,如果在这一时期不注重巩固和积累,必然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

研究显示,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沉寂阶段主要由三个因素所造成:

第一,学习的知识内容过多,学习压力大所造成;

第二,学习生活过于平静,缺乏刺激所造成;

第三,刚刚度过假期,还沉浸在假期的兴奋中,没有学习的紧张感。

在大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循序渐进增加的,在刚刚开始时,学习压力最小,在开学第三周,各类学习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此时学生需要出巡大量的信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只为了应对每日必须要学习的知识忽略了英语知识的储存,将主要的精力放在马上要交给老师的课后作业以及课堂提问上。

英语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兴奋的情绪会直接提升学生信息储存的有效性,反之,负性心理会严重干扰学生信息储存的效果,这种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种负性心理也包括学生在考试前出现的各类紧张心理,这种进展心理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原有知识的发挥水平,很多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其考试结果往往不理想正是由这种心理所造成的。同时,假期的兴奋感与之相似,也会影响学生储存英语信息知识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刺激,学生不愿意投入到平静的学习过程中,一到考试才抓紧复习,这样的信息储存效率必然是低下的。

4、不同信息储存方式与英语语言信息储存情况的关系

上文提到过,英语语言知识的储存是存在一个沉寂期的,沉寂期时间越长,那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会越差,反之,沉寂期时间越短,学生能够及时巩固,那么往往不会对他们的而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学生进入了绝对信息沉寂期,那么他们英语语言信息的学习就会步入到沉寂阶段,书面英语表述能力是无法得到提升的。

学习方式不同,那么英語语言能力的储存会出现极大的差异,进入沉寂阶段的时间与结果也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存在差异,学生书面英语表达能力往往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显示,学生学习沉寂阶段对于他们的语言充足率、语言储存效能以及语言储存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在表述一个110个单词的书面信息时,使用最简单的信息储存方式,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储存效果,采用该种方式时,学生是难以掌握点状语言知识的,在学习压力的增加之下,他们很容易进入到沉寂阶段,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学习信息。在他们开始重组相关的学习信息时,以往接触过的点状信息知识会也不会完整的呈现在他们的眼前,在学生需要调动以往的学习信息时,往往是无法实现的。

如果使用词组或短语的信息储存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将他们以往接触过的信息使用单元集合的模式呈现出来,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英语信息知识的储备量,但是,如果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学生会自动选择现阶段需要应付的信息进行学习,于是,他们会进入到相对学习沉寂期,这也是不利于他们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的。

如果采用多个词组或短语的信息储存方式,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及时学习压力大,各个学科的学习内容都很多,学生也可以保持一定的信息储备量,即使学生进入到相对学习沉寂阶段,这些沉寂阶段的时间也很短。尽管随着学时的进展下,学生需要储存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但是采用这种储存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以多元化集合的模式接收信息,即使学习内容复杂,也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5 、结语

总而言之,英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高中英语知识相比而言,大学英语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更多,单词量也越来越大,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就必须要让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方式,而最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多个短语和词组作为学习单位来储存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注意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缩短学习沉寂阶段,及时将所学内容应用出来,提升学生的储存效能,帮助他们重组相关的知识,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窦娥年龄表述辨正 篇7

明代臧晋叔《元曲选》经广泛依据校订而收录该剧, 堪称善本。但是有关窦娥的年龄前后表述近十处, 却不尽一致, 查其它诸种选本也都存在如此矛盾。现根据中华书局1979年版臧氏《元曲选》予以辨正。

(一) 《元曲选》第1499页楔子:

(1) [卜儿蔡婆上诗云]“……他 (窦天章) 有一个女儿, 今年七岁, 生得可喜, 长得可爱。我有心看上她与我家做个媳妇。……”

(2) [冲末扮窦天章引正旦扮端云上诗云]“…… (端云) 从三岁上亡了他母亲, 如今孩儿七岁了也。”

按:“楔子”交代的是十三年前的事, 从 (1) (2) 两段宾白可知端云是七岁离开父亲抵与蔡婆做童养媳的, 并且是三岁亡了她母亲。由此不难得出十三年后受典刑的窦娥 (端云) 年龄是二十岁。

(二) 《元曲选》第1500页第一折:

(3) [卜儿上, 云]“……自十三年前窦天章秀才留下端云孩儿与我做儿媳妇, 改了他小名, 唤做窦娥。自成亲之后, 不上二年, 不想我这孩儿害弱症死了。媳妇儿守寡又早三个年头, 服孝将除了也。”

按: (3) 处蔡婆所言窦娥成亲和守寡不是同年, 而是成亲后二年守寡的。守寡已经三年, 服孝将除。结合 (1) (2) 两处宾白叙述, 此处蔡婆叙述时的窦娥年龄应为二十岁。

(三) 《元曲选》第1501页第一折:

(4) [正旦上云]“妾身姓窦, 小字端云, 祖居楚州人氏。我三岁上亡了母亲, 七岁上离了父亲。俺父亲将我嫁与蔡婆婆为儿媳妇, 改名窦娥。至十七岁与夫成亲, 不幸丈夫亡化, 可早三年光景, 我今二十岁也。”

按: (4) 处窦娥自述三岁亡母, 七岁离父, 十七岁成亲, 如今二十岁。守寡虽没有明言在何时, 但根据“至十七岁与夫成亲, 不幸丈夫亡化”宾白可推知, 也是和成亲一样在十七岁。这样就跟 (3) 处叙述窦娥成亲和守寡不是同年相矛盾了。

(四) 《元曲选》第1513页第四折:

(5) [魂旦云]“……我三岁上亡了母亲, 七岁上离了父亲, 你将我送与蔡婆婆做儿媳妇, 至十七岁与夫配合才得两年, 不幸儿夫亡化, 和俺婆婆守寡。”

按:第四折写的是十三年后第三年的事, 由此处 (5) 即窦娥鬼魂自我叙述可以明确:窦娥三岁亡母, 七岁离父, 十五岁成亲, 十七岁守寡。需要说明的是, 有些选本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在“至十七岁与夫配合”和“才得两年”中间进行了句读, 理解又不一样:窦娥是十七岁成亲, 十九岁守寡。

根据对上面 (1) — (5) 原文的分析, 窦娥三岁死去母亲, 七岁离开父亲说法是一致的, 二十岁受典刑也可以得到证实。对此, 剧本中其它几处有关表述也可予以佐证。

(6) 《元曲选》第1509页第三折:[正旦云]“止有个爹爹, 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 至今杳无音信。”

(7) 《元曲选》第1511页第四折:[窦天章云]“自离了我那端云孩儿, 可早十六年光景。……悲呵有端云孩儿, 七岁上与了蔡婆婆为儿媳妇。”

(8) 《元曲选》第1512页第四折:[窦天章云]“今日来到这淮南地面, 不知这楚州为何三年不雨?”

(9) 《元曲选》第1514页第四折:[魂旦云]“你孩儿对天发下三桩誓愿。……果然血飞上白练, 六月下雪, 三年不雨, 都是为你孩儿来。”

关键在于窦娥成亲与守寡究竟在何时, 其时窦娥年龄究竟是多大。我们的分析和结论是:

(1) 如果依据 (4) 说窦娥是在十七岁成亲, 十七岁守寡, 那么 (3) 处“自成亲之后, 不上二年”和 (5) 处“至十七岁与夫配合才得两年”等道白就落空;如果依据有些选本句读说窦娥是在十七岁成亲, 十九岁守寡, 那么与 (3) 处“媳妇儿守寡又早三个年头”、 (4) 处“可早三年光景, 我今二十岁也”等道白又不相符, 与整个剧本时间跨度十六年也不相符。

(2) 我们根据窦娥受典刑是在二十岁, 这时她守寡已三年, 服孝将除。由此可知, 窦娥是十七岁守的寡。又窦娥在成亲后两年丈夫去世, 也可以推断窦娥是十五岁成的亲, 这一点与 (3) 处蔡婆婆的道白和 (5) 处窦娥鬼魂自述是一致的。

(3) 古代风俗女子十五岁结笄, 表示可以婚嫁。何况窦娥是童养媳, 在十五岁当婚之年成亲是可信的。

(4) 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189页写道:“窦娥三岁丧母, 七岁离父, 十七岁成寡妇。”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第130页, 《窦娥冤》“自读提示”中说:“窦娥成婚两年后, 年仅17岁就成了寡妇, 与婆婆相依为命。”也可说明问题。

数学表述语言的“五性” 篇8

2.科学性。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语言的科学性,而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又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工夫。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既要讲究严谨的逻辑演绎,又要适时地穿插能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类比、归纳等活动的非逻辑语言,从而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数学,积极主动地发现数学和创造数学。

3.生动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数学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以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恰当、生动的比喻,能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教师要加深自已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数学语言的生动性应和教师深刻的见解、丰富的知识结伴而行,这样才能给学生美的享受。

4.激励性。小学生在性格和心理上的发育还不健全,需要教师用心地培养和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特别是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自我表述的文化建筑 篇9

前面3個項目的建築師同爲2012年普裏兹克奬的評委, 秉持着迥异的建築信念, 并和其他評委一起, 把奬發給了自稱“業餘建築師”的王澍。王澍的寧波博物館以從當地搜集的瓦片來建造, 建構成一座表述“根源于自我文化, 指嚮某時某地”的文化建築。在當今的建築圖景中, 虚構的與非虚構的、象徵的與非象徵的、閃閃發光的與非閃閃發光的、標志性的與非標志性的表達方式, 都成爲文化建築現實存在的表象。如此衝突、對峙的形式共同影响文化, 成爲塑造我們生活的力量。在文化多樣性視野及深刻的文化衝突中, 現代性、鄉土建造或生態學基準各得其所, 在尋找今天建築和城市生活的可能性的過程中, 共同豐富了建築學的領域。

没有哪個當代的博物館再能搜羅到如同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或盧浮宫那樣豐富的館藏, 也没有哪個新建的劇院能够演出如同斯卡拉大劇院或無綫電城劇院曾經上演的經典劇目。内容的空心化成爲新建造的文化建築面臨的共同課題。盡管電影院早就成爲購物中心的關鍵組成部分, 紅磨坊式的餐飲加表演的模式也被復制到中國的各個風景區的演藝劇院裏面日日笙歌, 但是用商業、娱樂來填塞文化建築的做法, 其立場本質上却是反文化的。當代的選擇使文化建築本身傾嚮于自我表述, 以富于多樣性和差异性的方式, 獲得新的現實存在, 與當代藝術的復雜多元性交相輝映。畢爾巴鄂古根漢姆博物館以閃亮的卷曲的金屬表面、迷宫般的公共空間令人愉悦, 建築的光芒掩蓋了散布其中的藝術品, 那些“大尺度、特定場地的作品和裝置”與建築融爲一體, 以至于除了理查德·塞拉的巨型鋼板裝置“時間問題”, 杰夫·庫恩斯的“鬱金香”等若幹作品之外, 能給普通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藝術展品反而比不過建築本身的引人矚目。

教学目标表述指误 篇10

一、案例呈现

案例:初中物理“光的折射”一节教学目标表述。

知识与技能:理解光的折射规律,能辨别光的折射现象,并能利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折射现象。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折射现象的美妙,使学生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在探究过程中,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合作学习。

二、问题分析

上述目标表述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问题1:行为主体表述混乱。

行为主体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其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非教师。但上述目标中对行为主体的表述混乱不清———时而是教师,时而是学生。

如上述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尽管对行为主体没有明示,但无疑是指学生;而所谓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都只是对教师行为的描述,行为主体无疑又是指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前半句“感受折射现象的美妙”行为主体暗指学生,而后半句“使学生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却又是教师的行为。

问题2:行为动词使用失当。

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时的确定行为。重点看案例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表述中的这一条———“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对光的折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的规定是:“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可见对于所谓的“光的折射规律”,《课标》规定的认知性目标水平仅仅是“了解”,并没有要求达到上述目标中“理解”水平。设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以课程目标与学科课程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教师置《课标》要求于不顾,一厢情愿地盲目加深或拓宽教学要求是不妥的。

况且,即使《课标》对于“光的折射规律”的教学要求真的是“理解”,那在目标表述中直接使用“理解”这一行为动词也是不恰当的。因为“了解”“认识”“理解”等都属于表示内部心理状态的动词,比较笼统、模糊,没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为了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应尽量选用那些意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比如将“了解”这一行为动词替代为“描述”“说出”“举例说明”等。

问题3:将教学目标混同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本学科、本学段的课程目标逐层分解细化,进而确定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

在《课标》的课程目标部分,对于“过程与方法”维度,制定了五条目标,其中第一条是:“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仔细推敲上述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可以发现它实际上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学习的“过程”,即针对为了实现目标而实施的学习过程,比如“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二是期待学生通过上述过程而达成一种对某“过程”能够驾驭的状态,如上述目标中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显然,比之于第一个“过程”,第二个“过程”所关注的是学生达到“会学”的结果与状态,具体指向学生对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但这需要教师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把它与知识、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迁移运用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绝不是靠某一节课就能完成的。

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所说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发现问题的能力”,仅是作为摆设的空洞口号。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务必要明确:既不是写单元的教学目标,也不是写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表述的应是本节课具体、明确、可评估的学习结果。

问题4:三维目标割裂。

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并且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也并非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其中“知识与技能”是中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附属,三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案例中的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相互割裂、相互脱节、缺乏联系的特征。具体来说,在表述“知识与技能”目标时,仅仅罗列学生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未谈获得知识与技能时的情境、方式、条件等;在表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则分别与“知识与技能”目标孤立起来,显得与之毫无关系,未谈达成教学目标时所依靠的载体,从而形成目标要求上的空话、套话连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能够规范地制定与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既是教师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又是保证课堂优质高效的前提。教师应务必树立目标意识,在充分分析课标、教材及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并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上一篇:问题化解下一篇:安全生产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