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寨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02

敦寨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3篇)

篇1:敦寨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敦寨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敦寨镇综治委

我镇当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各方面、多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加大对矛盾纠纷的调解力度,完善调解机制,成为目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对促进社会稳定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三调联动”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调联动”工作,通过有效整合调解资源,全面推行“三调联动”调解机制,基本实现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办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协作联动的工作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整合调解资源。一是将“三调联动”工作作为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着力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措施来抓,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三调联动”工作的具体意见,明确了“三调联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职责、运行机制和工作要求。二是镇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中心,实行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界整体联动的工作模式,推进了“三调联动”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在村、企事业单位等加强了调委会、调解小组建设,基本形成了依托基层、多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网络。

(二)加强机制建设,健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综治牵头、公安、司法、国土等多部门参与领导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机制,强化了领导责任。二是建立完善了组织协调机制,对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按行政村、部门和单位三个层次进行划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了责任主体。三是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情况汇报,分析形势,部署工作。对涉及范围广、影响大,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及时研究工作对策和处置方案。四是建立了排查调处制度、联合调解制度和应急处置机制,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将行政村排查、部门排查、单位排查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大排查大调解活动,防止了矛盾纠纷扩大升级。五是严格“四调处”(边查边调、归口调处、重点调处、共同调处)工作制度。六是建立了信息通报交流制度和矛盾纠纷分流指派制度。此外,我镇针对可能影响全镇稳定的突出矛盾纠纷,坚持“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查到底”的领导包案制度。同时还建立鼓励调解结案激励机制。

(三)加强衔接配合,发挥整体效能。在构建“三调联动”中加强衔接配合,发挥整体效能。工作中,注重加强三种调解手段的相互衔接、相互配合,认真执行“先调解、后诉讼,在诉讼中先行调解”的原则,切实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贯穿于解决矛盾纠纷的全过程,促进了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对接联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对接联动、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对接联动。通过实施“三调联动”工作的优势互补,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大量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将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了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

二、当前“三调联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个别领导干部对于“三调联动”在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功能与作用上,缺乏足够的认识,思想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工作上务虚有余务实不足,从而使“三调联动”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开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调解资源整合衔接还不够顺畅。由于相互衔接配合的责任意识还不够,一些复杂矛盾纠纷,如房屋拆迁纠纷、征地纠纷、劳资纠纷等,涉及面广,需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同调处。但由于个别部门责任意识不够或无力解决,参与意识不强,加之“三调联动”的衔接和责任履行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存在推诿、拖延等现象,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调解规范化程度不够。程序的合法性,即不论结果怎样,程序必须合法。同样,在调解工作中也必须做到规范化调解,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人为的失误。但在目前,三大调解工作程序中,除司法调解履行着固定的调解程序外,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的程序有时过于简单,有失调解工作的权威性。

(四)调解人员素质和调解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调解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是做好调解工作的重要基础,但“三调联动”工作,特别是人民调解工作开展专业培训,加强业务指导,强化政策理论学习的经常性和普遍性还不够,造成调解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普遍缺少业务骨干,从而直接影响了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进一步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增强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是当前做好“三调联动”工作中亟需加强的重要环节。

(五)办公经费少,缺乏保障。基层政法单位条件较差,人头办公经费不多,基层政府财政困难,加上调解案件不向当事人

收费,因此长期缺乏必要的办公经费,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从而制约了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六)人民群众依法维权的途径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近几年来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很大一部群众对产生的矛盾纠纷仍不能主动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凡是有维权之事只找政府,因此群众依法办事的观念还亟待加强。

(七)纠纷案件执法主体不合法。近年来,由于大部分领导干部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不够,多数乡镇对办理各类纠纷的执法主体不一致,有的乡镇以司法所为主,有的以综治办为主,使其工作人员焦头烂额,根据相关规定对各类矛盾纠纷的接待受理应根据类别进行划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归口管理进行调处,比如:山林纠纷应以林业部门为主,土地纠纷由国土所为主,综治办统一协调,调解中心相互配合,形成“三联调”长效工作机制,坚持执法主体的合法性。

三、加强“三调联动”工作的建议

加强“三调联动”要做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工作,使三者更好的运转、衔接、联动,就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努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调解”格局。

(一)要着力加强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要通过全面深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夯实综治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三调联动”衔接配合机制,合理配置调解资源,发挥职能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党政主要领导要把平安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真正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切实加强“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使“三

调联动”程序、内容、措施、责任等更加明晰、规范,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处置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要着力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三调联动”中的基础作用。要通过大力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和乡镇司法所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强化人民调解预防矛盾纠纷的功能,完善预警、预测、排查、调处机制,扩宽人民调解领域,严防个体矛盾演化成群体性事件,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地发挥在维护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要着力加强司法调解工作,深化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要始终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做到“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积极探索建立民事纠纷、轻微刑事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制度和劝导调解制度,强化诉讼调解,尝试建立诉前告知人民调解机制、诉中委托人民调解机制,积极引导当事人尽可能选择调解方式解决纠纷。

(四)要着力加强行政调解工作,深化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配合。要探索建立部分轻伤治安案件委托人民调解机制,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与信访、行政部门相互衔接配合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和调解、教育、协商等方式,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同时,要提高和扩展行政调解范围,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功能。

(五)要着力加强调解工作的衔接联系。一是建立调解案件登记制度。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在事件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加强调解工作的衔接联系,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资源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建立调解联络机制

和调解登记制度。在开展人民调解过程中,对各类矛盾纠纷包括调解、处理、结果等情况进行登记,对无法通过人民调解处理的案件,要及时将登记记录报送具体行政调解机关或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要及时衔接,研究处理问题的办法,及时调解化解矛盾。通过行政调解还无法达成调解协议的,行政调解机关应及时将案件情况通报司法机关,使司法机关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情况,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庭前调解,尽可能不使矛盾激化。二是建立调解网络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调解网络信息共享,必须要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的协调职能,加大法院、信访、公安、建设、劳动、民政、工商等职能部门参与镇街、村居调解网络的力度,形成一个统一指挥、各方参与、配合联动的调解机制。最终实现受理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案件时,相关部门能够快速通过调解网络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案件发生的原由、动向,能做出科学的判断。三是要规范“三大调解”程序,积极探索出适用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联动调解程序,最终达到化解矛盾,息事宁人,维护和谐稳定的目的。对不适于调解处理的,要及时建议双方当事人通过司法诉讼途径解决。

(六)要着力加强对“三调联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镇村三级“三调联动”组织协调机构,在县乡两级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协调)中心,确保“三调联动”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加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三调联动”工作的宣传教育,努力使广大群众知晓“三调联动”工作的内容、意义、目的,遇到问题首先选择通过调解方式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

2014年8月2日

篇2:敦寨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组织开展学校及周边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工作情况汇报

为切实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力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及周边的良好秩序,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文明校园,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根据云综治校园周边办[2013]3号、曲教安[2013]3号文件精神,我校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治安管理、安全教育工作,全面彻底排查和整治周边突出的治安问题和矛盾纠纷。现就贯彻落实会泽县综治委关于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对学校及周边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领导,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处室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治安管理排查整治工作;健全学校治安管理排查整治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校利用教职工例会、班主任工作会、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广播等,广泛开展治安教育工作。在充分认识到做好学校治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近期学校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联合对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进行彻底排查和化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三、全面排查,及时整改

(一)排查情况

我校对学校及周边治安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安全工作“三查”、“三落实”制度,每学期在期初、期中和期末均要组织各处室、相关人员进行拉网式排查。每周由值周领导负责,值周教师、校卫队值班教师配合进行常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2013年9月中旬,我校组织总务处、政教处、教务处对学校周围,校园内部治安保卫进行了安全排查。排查情况如下:

1、校园门口公路狭窄,家长接送孩子的车辆拥堵,存在安全隐患。

2,校外施工单位较多,重型车辆经常过往,学生上下学时应时刻保障安全。

3、放学时,校门口接送学生的家长太多,造成管理困难,有家长趁机进入校园。

4、校内设有廉租房,住户人员、车辆对学校的教学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

5、由于是新建学校,存在着教学楼走道上用胶贴的挡水小瓷砖易掉落,消防栓不牢固的现象。

6、放学时,学校楼道拥挤,特别晚餐时,就餐较拥挤。

(二)整改措施

1、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治理

(1)提高门卫、校卫队的责任意识,加强校园内外巡查力度。严格落实外来人员出入校登记制度。

(2)加强与社区片警的联系,协助片警打击校园周边抢盗团伙。

(3)在校门口设有警示标志和减速带。

(4)上下学时段,校卫队,政教处每天设有专人巡查。(5)教育学生不与社会闲杂人员来往,不到其他学校逗留玩耍。

2、交通安全措施

(1)未满12岁的学生不得骑车上学,鼓励学生走路上学,既锻炼了身体,也有利于学生安全。

(2)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告家长书等形式告知学生家长,接送学生的车辆一律停放在中医院附近,尽量保持下学时段道路畅通。

(3)与交警部门联系为学生举办交通安全知识讲座,教育学生不乘坐三无车辆。

3、校内治安问题的整治措施(1)成立钟屏中学廉租房委员会,对廉租房住户进行管理。制定廉租房住户“六不准”等规范化管理方案,指定车辆的停放位置、住户的行走路线;制定车辆进出准许证,以加强对廉租房的管理,确保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

(2)学校每月定期对每班划分好了的区域的公共设施、财产进行检查,并纳入班级月考核。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公共财产,减少其损坏并造成安全事故。

(3)政教处设置专人每天课间、休息时间,定点、定时对学生进行督察,严禁学生追逐打闹,大声喧哗,杜绝了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4、校园拥挤踩踏防控措施

(1)学校出台了《钟屏中学学生课间上下楼梯及走动规定》。

(2)政教处、校卫队、门卫对学生上下学行走路线加大督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学生课间行为,并纳入班级月考核。

(3)完善学校集会制度,学生集会一律按规定路线有序进出会场。

(4)为解决晚上就餐的拥堵,初一年级5:10放学,初二、三年级5:20放学,错开用餐高峰。

5、食品安全预防措施

(1)利用晨会、例会、班会、校讯通平台、校园广播等,教育学生不购买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或无生产许可证、无卫生许可证、无食品检验报告的三无食品。

(2)食堂食品安全卫生,严格督查,严格把关。设置专人肖莉负责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的管理,以及食品采购、储存、销售等各环节食品安全的规范管理。

篇3:敦寨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主体目的性原则:以人为本

在排查化解高校矛盾纠纷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其基本内涵主要是:第一, 师生员工是维护高校稳定的中坚力量, 要始终坚持师生员工主体地位, 发挥他们在维护稳定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二, 维护高校稳定必须始终坚持以满足师生员工的各种利益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致力于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秩序, 以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满足师生员工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 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 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 并以社会稳定为手段, 利用和谐的校园稳定环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稳定最重要的立足点就是维护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高校领导要问政于民, 问计于民, 问需于民, 问情于民, 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 高校领导干部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倾听群众呼声, 关心群众疾苦, 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只有关注民生, 重视民生, 保障民生和不断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事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最突出的利益问题, 才能从源头上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 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力量和牢靠基础。离开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去追求所谓的稳定只能是缘木求鱼、适得其反。

二、理想目标性原则:追求和谐

和谐是高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和谐是稳定的高级状态。和谐基于稳定, 又高于稳定。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并不排斥差异、对立和冲突, 和谐是矛盾对立面之间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辩证统一的高级状态。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为此, 要牢固树立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精心培育和谐向上的大学精神;和谐配置、开发、整合和利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着力创设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鼓励发展和谐开放的绚丽多彩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和谐活跃的学术氛围;建立和促进和谐共进多赢的人际关系;建立健全和谐化成、多向互动的育人的机制。

三、指导理念性原则:

1、全面性原则

科学的高校稳定观将高校稳定视为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 要求高校系统内部所有相关要素和方面的运行有序、协调配合、相辅相成、和谐共处, 即达致全面而协调的和谐秩序。这主要表现为高校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稳定;学校与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稳定、教师之间关系的和谐稳定、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稳定, 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稳定;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稳定;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的和谐发展;学校人、财、物、信息、工作运行机制体制的和谐稳定;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生活秩序、周边环境的和谐稳定;改革、发展、稳定之间有机结合等。全面性原则要求高校肩负维护稳定职责的部门机构及其人员要将稳定体现和渗透到高等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和全体师生之中, 要对可能影响高等学校稳定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判研和反馈, 将稳定工作作为硬任务, 采取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 动员一切力量, 确保高校的稳定。

2、开放性原则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 要实现高校稳定, 必须以开放的眼光观察、审视稳定问题, 将开放思想有机融入维稳理念、制度设计与安排以及政策措施的制定之中。开放与稳定两者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开放是一把双刃剑, 开放一方面会带来许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另一方面开放也能促进稳定。高等教育在30多年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快速稳定发展就是明证。只有以开放的视角去审视稳定, 才能兼收并蓄, 吸收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包括科学的稳定理念、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 让高校维护稳定的队伍永葆先进与活力;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去观照稳定, 才能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全面掌握校内外各种信息, 增强维护稳定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 提升高校稳定的内涵, 实现高校的长期稳定。经验证明, 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只能导致贫穷落后, 也许能维持表面的一时的稳定, 但是无法从根本上保持高校的长期稳定。

3、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稳定, 深刻认识到构建和谐稳定校园, 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化解的过程。稳定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不动、一成不变、四平八稳的僵化的稳定。世情、国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高校必须顺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改革创新排查化解工作的理念、制度、内容、形式、举措。高校校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 旧的矛盾解决了, 新的矛盾还会产生。解决矛盾的出路在于用动态的眼光、动态的手段来正视矛盾和解决矛盾, 特别是建立相关的制度, 允许和引导矛盾在制度化渠道内得以表达和解决, 而不是为了表面的稳定、一时的稳定而忽视和压制矛盾。加强人才流动机制建设, 消除一切妨碍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与机制障碍, 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建设一个以成就自赋和机会均等为原则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式动态系统, 最大限度地通过人才合理流动来激发人的潜能, 是化解高校矛盾与问题的重要途径。而通过禁锢人、压制人的方式维系的稳定是不能长久的, 迟早会随着矛盾的累积而酿成乱子。

4、可持续原则

可持续稳定不但表现为稳定的持久性, 而且表现为当前稳定与长远稳定的统一, 是一种不损害长远稳定的现时秩序, 也是现时稳定可以持续不断地相对平稳地延续到来的长远秩序。科学稳定观要求我们, 不但要考虑眼前的稳定, 而且更要考虑长远的稳定, 要考虑如何使眼前的稳定持久地延续到未来, 不能为了眼前的一时稳定而忽视长远的稳定, 更不能为了眼前的稳定而损害长远的稳定。要实现高校可持续稳定, 一方面, 要把发展这第一要务与稳定这第一责任结合起来, 将可持续稳定建立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 要强化责任, 全力打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定期召开稳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 分析维护稳定工作的形势、查摆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稳定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并做好经常性的督导工作。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机制, 完善“党政挂帅、综合协调、部门联动、依托基层、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在这里, 落实领导责任制是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一是要把领导干部接待日的制度作为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认真执行;二是实施重点问题挂账督办、领导包案制度;三是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力争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对矛盾纠纷控制化解不力的领导要追究责任。此外, 还要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情报信息管理机制、化解预警机制、应急预案机制、矛盾纠纷应对机制、宣传导向机制。实践证明, 深入推进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 不失为排查化解高校矛盾纠纷, 促进高校稳定和谐的有效途径。

四、工作方法论原则

1、预防为主、教育疏导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经常性地进行维护稳定的宣传教育, 增强师生员工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 防范各种敌对势力的捣乱破坏, 增强对敌斗争的自觉性, 及时妥善地处置各种不安定事端和突发事件, 落实各项维护稳定和安全防范措施, 维护好校园秩序。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虽然不安定事端具有一定的突发性, 但其发生也存在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就个体行为而言, 行为科学告诉我们, 每一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 在其生理和心理上必须有一个平衡。当需要得到满足时, 个体的心理体验就是高兴, 反之, 就是不快, 甚至产生对抗。因此, 我们要加强危害高校稳定预警研究, 寻找引发不安定事端的根源和成因, 积极工作, 就可避免、减少或者减轻危害的结果。不安定事端从萌芽、酝酿到发生有一个过程。其间的征兆、苗头只要被发现, 就应当做好疏导和化解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调查研究, 掌握群众反映的情况、对高校存在的焦点、难点问题, 全力做到防范在先, 制止在中, 处置在后。同时, 要认真地解决群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以缓解矛盾, 严防矛盾激化。从源头上查找产生矛盾纠纷的原因, 减少和缓解矛盾, 消除不安定因素是做好排查化解工作的首要环节。当前影响高校稳定的突出矛盾和热点问题, 主要是那些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以及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因此, 高校维稳工作队伍必须认真研究本单位、本部门易出现的热点问题, 有的放矢地搞好排查化解, 在此基础上及早采取相应的对策, 把教职员工和学生关心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提早解决。唯有如此, 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矛盾纠纷产生和发展。维护高校稳定, 除做好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外, 还必须做好预案工作, 以期有备无患, 以最高效率及时平息事态或防止事态扩大。

2、统筹兼顾原则

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高校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也不单靠一个单位或部门孤军奋战来完成,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协同调解。维护稳定工作需要高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各负其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同时, 也需要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和涉事单位的共同努力去排查和化解矛盾。在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中, 要建立综合协凋机构, 分层次掌握、协调、处置矛盾的排查与化解, 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对涉及本部门的有关群众利益的重点项目, 在实施前要多方论证、提前协调, 做好群众的安抚和说服工作, 争取主动, 减少失误, 预防治安事件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要协调行动, 履行各自的职责, 防止相互推诿扯皮, 积极主动地参与处置工作。同时, 还必须做好回访转化和善后工作, 不出现反复。

3、重点论原则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在一个复杂的事物中往往包含着多种矛盾, 其中居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规定或影响着矛盾体系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所以在解决复杂矛盾时, 要着重分析和解决主要矛盾。在高校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中, 也必须遵循重点论原则, 集中力量, 狠抓牵动学校全局、影响学校稳定的主要工作。其基本要求:一是要抓重点人员。高校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生活、就业困难的学生和落聘偏激人员、邪教组织人员等的稳定。对这些人员, 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理念, 工作做细, 事情做实, 及时剔除有可能影响他们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因素, 确保不做出非常举动。二要抓重点时期。重点时期包括重大节日、重要政治活动、会议期间, 重要政策出台、实施阶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国际国内敏感事件, 学生就业、毕业生离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干部聘任、大型活动等时期。在重点时期, 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 各种矛盾容易集中表现出来。因此, 重点时期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要加大力度、深度, 全力妥善调处, 始终坚持校领导带班制度和处级干部、辅导员值班制度, 各基层单位要坚持信息日报制, 健全基层信息网络, 确定责任人, 做好记录, 认真分析筛选, 发现掌握矛盾苗头动向, 及时上报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止矛盾激化。三要抓重点单位。改革力度大, 建设步伐快, 涉及群体利益问题多的部门和单位, 是矛盾和问题的多发地。对这些矛盾相对集中、突出的单位, 要作为重点, 加强联系, 加强领导。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预测上报工作和上级主要领导要把重点单位作为联络点, 随时了解这些单位不安定和需要排查的具体问题。四是重点区域。学生食堂、宿舍、大型活动场所、财会室、仓库、实验室、计算机房等是高校的重点区域。应坚持做到一般巡查和重点突查相结合, 坚持人员值班和安全巡逻相结合, 做到早检查, 早发现, 早整改。五要抓重点问题。重点问题主要包括涉及师生利益并引发的集体上访和突发性重大事件、个别缠访事件, 情绪过激者闹事或堵门、静坐、冲击政机关事件等。针对这些问题, 要建立重点问题和重点人员的领导包案和挂账督办制度, 明确责任和责任人。要严格对重点矛盾调处工作的责任制, 对已列入重点的信访案件, 因失职、渎职和责任单位之间相互扯皮而使矛盾激化, 造成重大治安事件的, 要追究主要责任单位和协管单位领导的责任。

4、集中性与经常性相结合的原则

危害高校稳定的不安定事端以及各类突发事件大多是我们过去工作没有做到位所造成的, 现在对这些问题也不能消极被动等到问题出现再去解决, 必须坚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指导思想, 以主动解决问题的诚意换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工作中我们要依靠党政领导和各级领导干部, 注意研究解决问题,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坚持做到“两个主动”, 即:主动宣传, 高校的各级领导要经常性的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公布主要领导的接待日期、时间、地点、预约时间, 使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学校的动态, 为改革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主动摸排, 为了确保维护稳定工作取得成效, 要在认真清理历年来积累下的矛盾纠纷的基础上, 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排查疏理, 对存在问题尚未解决的要重点摸排, 及时化解。在维护稳定的工作中, 要针对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对学校作出的重大的决策和决定的批评、建议、要求的实际, 集中一段时间, 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 不激化和回避矛盾, 讨论争议上的需求和利益关系, 产生选择方案, 使双方缩短认识上的距离, 或基本上达到一致。对待一部分教职工和学生出现的问题必须集中工作, 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谅解, 找出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决不能扩大和激化矛盾, 酿成突发事件。

5、公平正义原则

公正的精义在于给人以应得, 每个人所得到的权利应该与他的贡献成正比而与他的义务相等, 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正义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发展未必带来稳定和谐, 失去公平正义支撑的发展会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 导致新的不稳定和不和谐。社会公平是人的基本利益需要, 具有重要的人格尊严价值、机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是社会政治稳定的自主力量和价值基础, 也是实现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和保障。公平正义所包括的“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处事公道、态度公允、利益平衡、多寡相均”的内容和现阶段赋予其的“合法合理、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等新的内容, 都对社会稳定和高校稳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 有的高校在对教师的聘用、工资福利、晋升、职称评定、学术评价以及选拔学生干部、评优评奖、助学贷款、减免补助、入党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公正的现象, 严重影响着高校和谐稳定。不论教职员工, 还是大学生, 都期盼公平正义原则的贯彻落实。只有坚持公平正义原则, 才能增强和谐稳定的自主力量, 夯实和谐稳定的价值基础, 形成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因此, 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中, 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的同时, 进一步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没有一定的制度支持, 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无法落到实处, 就可能仅仅是一种苍白无力的道德义愤。因此, 化解高校矛盾纠纷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制度, 要加强高校公平正义制度建设, 要将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贯穿到高校制度和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等每一个环节。要努力营造公平的校园环境, 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师生权利保障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 推进体现公正理念的治校理教的各项规章制度。唯有如此, 才能逐步消除师生员工的“不公正感”, 及“相对剥夺感”, 保持高校的和谐稳定。

6、标本兼治原则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 标本表征着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所谓治标, 就是解决表面的直接的问题, 以期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而非从根本上予以解决。所谓治本, 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要真正科学合理地排查化解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矛盾和问题, 必须治标与治本有机地统一起来。处理复杂矛盾问题不能片面追求治标。因为使用治标方式处理复杂矛盾问题, 在短时期内虽然能够产生看起来正面而及时的效果, 但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它会使系统存在的主要症结暂时缓解, 而隐匿起来, 造成人们思想上的麻痹大意, 而当这种矛盾和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解决复杂矛盾的理想状态是治本, 但治本是有条件的。一是治本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系统存在的基础, 导致系统的剧烈动荡, 如果控制不好可能造成系统崩溃的后果。二是治本解决问题难度大, 往往需要较长时间, 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 要善于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当时机不成熟时, 以治标为主, 循序渐进, 并积极创造治本的条件。当治本的时机已经成熟时, 则乘势而为, 当机立断, 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与师生受益度有机统一起来, 以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结合点和切入点, 积极化解高校不稳定因素, 以期实现表层稳定与内核稳定和谐统一。师生员工是维护高校校园和谐稳定的最强大的内在力量和最牢靠的基础, 因此, 高校领导干部要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 从解决好大学生就业、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等民生问题入手, 着力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不断巩固和扩大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内在基础。

摘要:要维护和促进高校安全稳定, 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加强对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矛盾和问题的排查化解工作的研究, 既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社会冲突论、社会生态学、行为科学等理论去审视高校稳定问题, 又要善于总结、提炼和概括高校维护稳定的实践经验, 还要将理论与实践对接起来, 抽象出具有普遍指导价值和现实可行性的工作原则, 以期提高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高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胡联合:“科学发展观呼唤科学稳定观”, 《红旗文稿》, 2004年。

[2]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学习出版社, 2008年。

[3]郝建国:“论解决复杂矛盾的方法论原则”, 《党建研究》, 2006年第2期。

[4]王若阳等:“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年。

[5]刘兴平:“论和谐视阈下高校稳定的构建”,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7年。

上一篇: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中考英语作文常用固定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