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幼儿生命的教育

2024-05-13

走进幼儿生命的教育(精选十篇)

走进幼儿生命的教育 篇1

下面笔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说说一家之言。

一、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

由于当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将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目的,忽视了生命过程的体验,压抑了生命力的活力,扭曲了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是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

语文是一门灵性飞扬,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综合基础学科,在生命意识教育中肩负着神圣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做好身教典范;其次从文学作品中挖掘生命意识,唤起学生对人生生命意义的追求,从而塑造高尚的人格。那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真正触及了学生的心灵,完成了塑造高尚灵魂的伟大工程。

二、走进作品与生命对话

教学过程中学生品读文字就是品味作家的人生。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戏曲小说等优秀作品都积累了作者丰富的人生经验,沉淀了他们的生命沧桑感、悲壮感,学生每天沐浴其中,接受着人生的洗礼,并一次次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读着什么叫生命,生命隽永的深刻涵义。老子的“无为”,孔子的“仁”,庄子的逍遥,以及鲁迅“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的信念;冰心妈妈与儿女的绵延漫长及生命的清新和坚韧……教师的职责,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体味作品中他们对于生命的坚贞信仰,让学生在与作家对话的过程中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一)与作者对话,强化生命意识

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对文本进行重组,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意识和生命体味。

学习《庄子》的《秋水》和《逍遥游》时,结合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引导学生了解道家“生死齐一”的自然生命观。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引导学生去领略一个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封闭的湘西乡村社会,感受那种纯朴向善的人性和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药》《阿Q正传》,引导学生探索鲁迅先生的生命傲骨,寻找鲁迅先生探索生命的历程。

这样学生在与作者的对话中看到了生命意识的流动。“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对待生命的态度?”这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话题,让他们的生命意识得到强化。

(二)与生命情境对话,升华生命情感

引导学生与作品人物的经历对话、与人物的生命情感对话、与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叙述情感对话,升华学生的生命情感。

学习《与妻书》时,让学生想象再现作者在狱中咬破手指给妻子写绝笔信的情境,要求学生从心理活动的角度设想自己置身于此境时的情思,然后将学生写出来的语段在课堂上朗诵并展开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认识亲情和爱心的责任,唤醒学生珍惜生命、珍惜亲情的情感。

(三)与命运抗争对话,坚强生命意志

引导学生与命运抗争对话,从别的生命主体抗争中学习不屈不挠的精神。

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课堂中我设计了“假如你置身海伦凯勒那样的处境,你们会怎样对待生命”的环节,引导学生与作者的生平事迹对话,了解海伦艰难的生命历程,体味在不幸遭遇中抗争的生命意志。然后在学生中展开对话,以小组为单位,实行组内交流。这样,学生感受到了命运的考验,也了解到了同龄人的生命态度。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痛失亲人、颠沛流离的生活苦痛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辛酸;品读柳永委身于烟花柳巷的坚韧不屈,用生命意志开创一派婉约词风的坚强;品味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坚贞和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放。

这样,在与人物命运抗争的对话中,学生的生命意志在无形之中得到强化。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教学评价各个环节渗透生命意识教育,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赋予生命教育,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情感,坚贞高尚的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可以让“润物细无声”的生命之美,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彰显,提升了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和内涵程度,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愿从事语文教育的广大同行致力于生命教育的开掘,使语文的生命教育在人文教育的画廊中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王鑫.《让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09 (4) .

幼儿个性化教育走进幼儿园 篇2

关键词:幼儿个性 个性化教育 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58-01

每一个孩子都存在不同的天赋,不同的个性,因此,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人才的潜质,我们提倡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因材施教,如果只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或教育理想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被广泛接受的,甚至是倍加推崇的,但是,如果作为一个指引教育系统建设和实施教育实践的概念和准则,这个概念则过于简单、笼统和缺乏操作性。 因材施教需要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对孩子充满包容和鼓励。2001年开始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曾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由此可见,发展个性、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必要条件。

1 幼儿园个性化教育的意义

个性化发展是指个体按各自特定的方式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健康个性。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满足需要;二是发展兴趣;三是实现潜能。而个性化教育,则是要求观察每个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制定学习方案。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利于给每个幼儿良好的发展环境,针对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教育。

传统的教育缺陷在于对所有的孩子采用统一的方式教学,这种教育妨碍了幼儿个别性的发展,甚至会泯灭幼儿的个性,扼杀孩子的自信和正确的心态,并不是不被传统教育标准所肯定的孩子都是不优秀的孩子,因此活泼好动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主动参加一些,具有探索和行动要求的活动,让他们在自由活动的同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乐趣学到知识,而相对安静的孩子,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一些需要思考或者细心手工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应当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鼓励他们培养勇敢,坚持,有爱,团结的品质,并且允许每一个小孩子都自己的性格基础上成为优秀的人。

2 幼儿园个性化教育的方案

2.1 幼儿园的课程建设

个性化教育其硬件在于,幼儿园课程和项目安排的丰富和科学性,孩子的启蒙教育,除了必要的语言,形体,音乐,绘画,数学等外,还应当给孩子一些观察现实社会成人生活的机会,让他们明白他们成长的世界,对于他们的期待。为孩子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孩子之间更多的接触,可以通过活动分组,餐桌分配,班级课程等方式,让孩子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同龄人,从小养成主动与人交谈互动的习惯,并且学会团队协作,互相帮助。幼儿园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对老师的选拔和培训。除了老师必备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不同的老师具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老师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设置不同的区域,确保每个幼儿都有自己喜欢的活动空间,并通过设置有趣的、多样化的区域环境来激发和发展幼儿的兴趣,为不同性格的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为孩子提供不同学科的教学。

2.2 教师的教育方法

在集体教学中,老师是因材施教的最重要的环节,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针对不同的幼儿设置不同的交流方式,能让每个幼儿都有能力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和想法,制定教学方案,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事物,发觉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出自己的潜在天赋和学习方式。

2.3 家长的鼓励方式

家长应该与老师经常交流孩子的状况,孩子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在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的共同帮助下解决,家长可以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反映的精神状态反映给老师,让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交流和活动,让孩子明白解决的方式,或者走出思维困境,而老师也可以将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的状态及时的告诉家长,让家长对于孩子的进步给以及时的鼓励,对于特长的发展和学习的成果进行及时的巩固。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为孩子的生活搭建起健康的桥梁。

走进幼儿生命的教育 篇3

近年来经媒体暴光的校园踩踏事件有增无减:2009年湖南常宁市西江小学发生踩踏事故, 6名学生受伤;2007年云南马龙县通泉小学踩踏事故造成16名学生受伤;2006年江西土塘中学踩踏事故造成6名学生死亡, 11名学生受伤……。而在2007年2月7日, 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文件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 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 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在文件的实施途径里提出学校要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 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 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 并且协助学校制订应急疏散预案和组织疏散演习活动。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 这样加强校园安全保障似乎有“运动式”教育之嫌。原因很简单:学校专业能力上有所欠缺, 能做到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或者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 但如果按文件里实施途径的原文去做, 那么会产生一些问题:经费从何而出?这种各部门联合搞的活动能保持其连续性不?这种活动能否固定化、经常化?对此, 如何才能将文件的精神落到实处, 笔者提出一个设想:何不干脆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到正规教育课程内呢?

1 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规教育课程内的必要性分析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 必须要对学生的在校安全负责。而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一是从学校的“硬件”上入手, 另外就是从学生自身主体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及求生技能的培训上入手。但如果这种教育活动是建立在依赖别的部门的帮助上才能实施的话, 确实难以持续, 很容易会出现类似四川地震后某教育局发的关于遇到地震时的“教师不跑令”式的“行政懒政”。出了事故或问题, 才会“运动式”地刮一下安全教育风。在对江都地区高一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14.5%的学生回答在初中阶段接受过求生技能和医疗救护等生命安全的教育, 主要为班会课和体育课上, 其他课上老师也有提过。但老师讲的预防方法是五花八门, 各不一样。甚至有不少学生在调查中对运动时脚扭伤后如何处理的回答是:“某某课上讲过, 先进行冷敷, 然后躺下不动, 用手轻轻按揉”!有的学校有专门的健康课本, 其中有地震火灾如何应对及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等内容, 但只当课外阅读资料发下来, 无人组织学习。如果我们能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规教育课程内, 学生经过系统的、严格的培训, 真正碰到伤害事故或突发事件时就会知道如何去做, 清楚如何有效控制伤害事故。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有位“史上最牛校长”, 由于平时多次组织疏散演习, 地震发生后, 全校师生, 2200多名学生, 上百名老师, 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 全部冲到操场, 以班级为组织站好, 用时1分36秒, 无一伤亡。我们如果也将生命安全教育活动经常化、固定化, 学生有了扎实的救护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就能更有效地处理伤害事故、预防伤害事故, 不会出现“有心无力”的现象, 另一方面也多了一份勇气和胆量, 碰到事情不慌张, 能及时、科学地处理。

2 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教师所学的专业与医学较为接近, 是进行求生帮助、医疗救护等生命安全教育的最合适人选。通过网络QQ群进行1对1的交流和对现实生活中体育教师的走访调查发现, 体育教师在大学期间所受的教育里, 接受过部分求生技能的培训, 如游泳等。医疗救护的培训有接受过, 主要在运动生理、运动医学等 (其他课程名称不一样, 但基本内容一致) 理论课上学过, 在我们的《新课标》中也有运动损伤等教学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以室外为主, 具有身体活动性, 且体育教师都接受过体操的教育, 在学生队伍的调动上有着长年的工作经验, 这些都比较适合对学生进行紧急疏散、运动损伤自我保护等生命安全的技能教学。

但体育教师在地震、火灾、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紧急避险的专业知识、技能都不足, 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碰到以上类似情况大多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去处理。在医疗救护上, 扭伤、搽伤等运动损伤类的小问题能进行处理和教学, 但如果碰到骨折、脱臼、休克等比较严重的医疗救护时, 实践能力不够。体育师范生在大学基本都接受过医疗救护技能的培训, 但不像医学专业的有较长时间的实习期。没有进行医疗救护的长时间技能实习, 仅凭课本上的知识和课堂上老师的讲解示范了解, 在实践能力上和心理上就会大打折扣。

从对江都地区1200名中学生初中三年的伤害事故的回顾性调查中发现, 体育与健康课及体育活动课中发生的伤害事故40起, 占校园总伤害事故的42.1% (见表1) , 伤害事故多在课间、活动课、比赛时发生。伤害事故在体育课及体育活动课的比例占了相当一部分, 体育与健康课及体育活动课本身就具有身体活动性及运动、比赛时的身体接触的特点, 所以本身就需要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在我们的《新课标》中也提出了部分要求, 如紧急避险、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等教学要求。在对江都地区各个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走访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学校都比较重视预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 领导也常抓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但发现一个共性, 都只在做一件事情:加强教师的责任心,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而真正实质性的技能培训上的能力比较欠缺。如果我们能在体育教师原先的理论基础上再加强体育教师对火灾、地震、水灾等突发事件紧急避险的相关专业知识及开设医疗救护的实习培训, 或者在体育师范专业中就开设生命安全教育专业及技能的培训和实习, 那么学校本身完全就可以达到自己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能力, 让生命安全教育熔入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 就可以完全可以做到教育活动的经常化、固定化, 同时也减少了相关经费和精力, 提高效率。

把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到体育与健康的正规课程中, 使培训活动经常化、固定化, 像体育课上教篮球一样教下去、练下去!通过反复不断的教学活动, 才能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对学校的安全保障, 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高思想认识, 端正教学态度方面, 更应该落实到实践中, 让学生和教师掌握扎实的专业的知识技能, 懂得该做什么, 碰到事情不会手足无措, 能冷静、熟练地应对处理。把体育教师的医疗救护和求生技能作为体育专业师范生的必修科目固定下来或作为学校的培训项目固定下来, 并安排技能实习, 以达到教师能熟练运用的目的。这样能保证体育教师有足够的能力能保护和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活动。技能的操作不像其他文化知识通过书本或课堂的讲解就能理解并掌握, 它必须有一个反复操作学习的过程。就像不可能仅通过书本就能学会打篮球一样, 只有通过反复不断地去打、去摸索才能真正掌握篮球技术。生命安全教育活动经常化、固定化, 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内容固定下来,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我保护的技术能力,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师生应对危险的勇气和胆量, 以减少类似湖南“践踏”事件及“土塘中学事件”的发生。

摘要:把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到体育与健康的正规课程中, 使培训活动经常化、固定化, 像体育课上教篮球一样教下去、练下去!通过反复不断的教学活动, 才能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和探索 篇4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现状;探索

生命教育缘起于国外,于20世纪末引入中国,却一直发展缓慢。幼儿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幼儿对生命具有合适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准则。总体来说,就是在幼儿的自身发展主体的认知能力基础上,对其进行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生理上的全方面教育,最后使幼儿可以正确地看待生命、爱护生命、欣赏生命,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

1.传统观念世人避谈生死

生命教育一般都包含死亡教育,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所以人们一般是闭口不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家长不会主动向幼儿讲解死亡的含义,幼儿也不好意思向家长询问。幼儿只能凭着自己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片面的认知来理解死亡。这种方式导致幼儿很难正确地认知死亡,幼儿对死亡会产生心理阴影,无法明白死亡的意义。

2.幼儿教育功利化

目前,国内教育趋向功利化,在家长和教师的眼中,分数和升学成为重中之重。学生每天被各种特长补习班、提高班、竞赛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逐渐被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世界的其他事物一无所知,甚至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功利化使学生缺少对生命最基本的理解,更不用说尊重生命和欣赏生命了。

3.教学方式形式化

在国内大部分的幼儿园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在盛行。幼儿阶段往往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阶段,而教师的统一指导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幼儿长大之后会缺乏主动性,做事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同时也缺乏主见,自我认同感不强。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基本的认识,对生命也无法深入理解。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探索

1.改变传统观念

在我国改变传统的生死观念并不容易,需要国人共同的努力。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生死,主动向幼儿讲解生与死的概念。很多家长认为生命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总是想等着孩子长大一些再说。其实,幼儿阶段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最强的,所以在该阶段让幼儿形成对生命的初步理解,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父母在家里应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有益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幼儿理解生命、爱护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

2.探索教育原则与方式

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幼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自我认同感,找到自我价值。幼儿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把成人的理解和思想强行灌输给他们是不理智的做法。幼儿身体和心智都没有发育成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地说教,不仅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幼儿产生烦躁情绪。所以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理解生命的涵义。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幼儿生命教育一直发展缓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专业领域缺乏高水平人才,所以导致大部分幼儿园的生命教育形式化,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在向幼儿传达生命的概念时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导致幼儿把这门课程当成一种负担,逃避它。所以,培养生命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刻不容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让幼儿真正受益于生命教育。

总而言之,正确科学地理解生命教育的涵义,以生动灵活的方式来向幼儿传授该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可以帮助幼儿正确地理解生命,敬畏生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困境,在成长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价值,发现社会中美好的人和事,并且喜爱环境及艺术中的美,对其进行积极的效仿与创造,以此提高生命意识,提升生命价值,增加生命的广度。幼儿生命教育的实现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的通力合作,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美好、安全的成长环境,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关注生命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的核心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03(3).

[2]施晓卫.从意外伤害看幼儿生命教育[J].成才之路,2008(12).

[3]唐小冬.幼儿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策略研究[J].快乐阅读,2012(5).

走进幼儿生命的教育 篇5

社团。作为h海市浦东新区陶艺分中心, 拥有特色陶艺馆;建设开放式实验探究区——蝶梦苑, 特聘区少年宫高级美工师开设纸艺、蝶艺课程, 为学生探究生命成长、感悟生命之美、展示个性才华提供平台。目前, 学校与上海市建平中学进行深度联合办学。优质资源的全面引入, 为沪新的翱翔插上了更有力的翅膀。学校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而使其振翅高飞的动力是一代代沪新人智慧与汗水的不懈奉献。·海市沪新中学纏風通翼旧書“一服务生命成长, 立体设计课程生活”三个维度设置了丰富的课程, 满足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翻转传统课堂, 紧抓课改脉搏。以“导学”与“小组合作”为课堂教学改革切入点, 努力打造智慧型的高效课堂, 创设重视个性化 (个体) 学习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三、积淀校园底蕴, 打造文化名片。连续九届蝶梦苑里探究糊蝶生长奥秘的“感动沪新”系列表彰活动, 细数历年各项感动大事;“新春送祝福”把浓浓的年味延续至开学, 用“写春联, 送祝愿”表达对新学期的无限憧憬……四、开创特色社团, 激发思维兴趣。学校是市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区艺术教育特色校、区绿色学校, 拥有格林地带环保社团等多个区级明星SRImm$111If l l t

让幼儿教育走进农村中学校园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农村中学,教育观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在向发达国家追赶的同时, 也已把重视和培养幼儿教育人才, 放在了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

然而,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 原因是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 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在农村, 这也就决定了幼儿教育的重点在农村, 也就是说, 应该让农村中学的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提高, 更多的充实到我们幼儿教育这个领域当中来。

应该说, 幼儿教育人才的培养决定着幼儿的发展和提高, 更决定着我国整个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提高。以下就是就幼儿教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发展中的主动活动的一点心得体会。

1 对旧教育观在幼儿发展中表现的批判

用“以人为本”作为新旧教育观的分水岭, 旧教育观, 教师只重视知识灌输、技能训练, 轻视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学习兴趣, 忽视其自我学习能力及其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幼儿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下, 被动学习、被动活动, 极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衡量我们幼儿教育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应该是培养幼儿越来越热爱学习, 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勤于思索。成长过程中, 越来越自尊自信、相互尊重、热爱生活, 对社会富有爱心和责任感。而不是相反, 厌学、懒惰、悲观、畏缩、情感冷漠。如果是后者, 我们的教育和幼儿在接受教育中所付出的代价都是惨重的。这种教育是失败的。

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注重幼儿乐学、要学和会学, 这是影响幼儿终身发展的大教育目标。在幼儿期, 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幼儿就激发了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 就有了学习和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学习, 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就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去学习尚未知晓的知识, 并不断探求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 就可能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由于受学习者原有的认识结构与经验的影响, 同样的事物与现象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我们要教给幼儿学的, 幼儿不一定都想学, 都能学到;幼儿能学到的东西也可能不是我们想让他学的。面对“教”与“学”之间的这种不对称关系, 从习惯于“教孩子学习”, 让孩子的“学”从适应老师的“教”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 把学习和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让幼儿在主动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新幼儿教育观。

2 幼儿发展中主动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教育活动中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陈旧、封建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的表现是“我教你、让你学”, 教师不甚了解幼儿, 不深入研究幼儿, 只是一味地灌输, 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 其兴趣爱好、优秀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内在潜能不能充分发展。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们越来越重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启发诱导, 让幼儿自己去活动、去探索、去发现。

只有了解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才能设计出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活动。在设计教育活动时, 更多地考虑是幼儿怎样学, 而不是自己如何教。教师在指导幼儿的学习活动时, 应特别注重为幼儿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 鼓励他们去探索、尝试、发现, 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和创造。这其中强调的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给幼儿更多地探索思考的机会, 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重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也应重视教师是否在教育观念上落实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幼儿的主动活动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提供合理和适度的影响, 并具体落实到促进幼儿发展的全过程中。

2.2 鼓励幼儿积极交往是其身心智同步发展的需要

交往是幼儿主动活动的形式之一。幼儿在与同伴积极交往的过程中, 能学会共同生活, 相互合作。交往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活动, 不是理论说教。在积极交往中, 每个孩子既是交往的主体, 又是交往的对象。交往伙伴在幼儿社会化及个性形成中, 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交往伙伴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和行为的调节者, 又是幼儿认识自我的镜子。每个幼儿为了能被同伴接受, 为了维持与同伴的交往, 都必须作出一定的努力, 从而协调自己与同伴、与群体的关系。幼儿的个性、情感、行为、习惯、交往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都会在与同伴的不断交往中逐步得到发展。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 不仅能学会共同生活, 相互合作, 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浯言能力。幼儿能否正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需求, 能否理解他人的语言含义, 对于幼儿交往能否成功起到关键作用。作为教师应该利用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 创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条件, 让幼儿在交往中主动地创造, 调节自己的语言, 在相互作用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语言, 从而获得主动发展, 感受乐趣。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讲, 交往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是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

2.3 维护幼儿动手实践的权利

主动活动能促进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生理、心理发展又离不开手和脑的活动。幼儿通过手的触摸、操作和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 才能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和事物间的联系。甚至连幼儿的智力也是在接触、操作中得到提高的。

我们教师越来越重视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而且将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列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幼儿的潜意识里逐渐建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在一日生活当中有很多环节都在潜移默化地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 学会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

孩子动手的过程, 就是他们探索世界的过程。教师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掘幼儿的动手能力, 给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操作的权利, 放手让他们去亲身经历, 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 并学会解决问题。应当用“维护幼儿权利”的观念来看待问题, 不要因为怕幼儿会出错, 就剥夺幼儿动手的权利, 要允许幼儿出错, 给幼儿出错的权利、动手的权利, 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 主动探索, 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正错误, 丰富经验。

2.4 构建和践行新的“规则”观念

规则通常是作为自律与他律的一种手段, 应该体现一种公平、公正。其实, 幼儿发展的规则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成人制定的+而幼儿主要是被“规则”的对象, 规则被当做一种纪律约束着幼儿。幼儿可以在参考以往的活动规则基础上, 在教师协助与指导下, 根据实际, 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能为大家所接受并实施的新的规则, 让每个幼儿都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 用自己的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言语、行为, 使幼儿在自己制定规则的过程中, 体验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只要有利于幼儿发展, 不妨碍他人、不影响集体, 教师是可以灵活掌握的。

从长远讲, 鼓励幼儿自己制定规则并遵守规则, 是幼儿主动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是幼儿成长走上社会, 遵守社会规则的前提和基础, 具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使幼儿终生受益。

2.5 社会化全方位配合主动活动教育

幼儿除了在幼儿园与教师接触最多外, 其余时间是与家长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了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让家长配合幼儿园的主动活动教育, 是极为重要的。因此, 我们要通过家长会、讲座、家长园地、开放日、家长咨询等活动, 向家长普及科学保育、教育的知识。家长可以经常自行组织家庭的主动活动, 为幼儿创造适宜发展成长的条件。

幼儿教师必须在明确的主动活动目标指引下, 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充分了解自己的施教对象, 努力创设条件, 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让幼儿在主动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活动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走进幼儿生命的教育 篇7

幼儿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探索兴趣, 体验探究过程, 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试验等方法, 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 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 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科学学习, 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一、抓住机遇, 引导观察, 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 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 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究行为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幼儿与生俱来就有不断探索的好奇心:听到声音会左右张望, 看到灯光会目不转睛地注视, 无论拿到什么东西都会折腾半天, 遇到小水洼会用脚踩一踩。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无意识的活动中, 他们逐渐获得自己关于世界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获得有关世界简单的知识。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 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 也是他们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 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对象, 一经发现, 随时组织幼儿观察, 教师要顺势诱导, 提出有兴趣的问题, 引起幼儿强烈的探知欲和好奇心。

二、巧设活动, 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我国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幼儿都有一颗好奇的心, 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在日常的活动中如何操作, 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活动中去的?教师要精心设计, 巧妙地安排。因此, 在开展科学活动时, 教师要因地制宜, 不拘泥于形式, 不受教材的制约, 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要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成为科学实践的主人。不仅让幼儿看、听、说,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深入进去,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体验“做中学”的乐趣, 培养一定的操作能力和探究科学的情感。

1.通过变魔术的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思维以无意识为主, 做事缺乏目的性,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因此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心, 激发幼儿兴趣, 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巧思妙想, 设计新颖, 把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情科学化, 攫住幼儿的心神, 才能引导幼儿不自觉地走进科学。

2.运用惊险的手法扣人心弦

幼儿都有一颗好奇的心, 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 遇事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探个究竟。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个特点, 在科学探究中, 应用科学的原理, 设计一些“惊险”的实验, 对幼儿的心理形成外在的刺激, 让他们感到科学的伟大与神奇, 从而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以幼儿自由探索为主, 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

设下疑问, 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 观察科学现象, 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 发现科学道理。让幼儿带着新的疑问, 继续探索、对比, 寻求答案。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三、由已知到未知, 适度点拨, 推动幼儿探究的深入

幼儿是科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受到年龄和生活知识的制约, 动手操作能力差, 认知能力低, 在科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教师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着促进和转化的关键性作用。教师是点拨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的点拨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切忌越俎代庖。引导能够使幼儿从“接受学习”式变为“发现探索”式学习。鼓励幼儿大胆地运用原有经验进行猜想, 根据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并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获得的信息和同伴共同交流分享, 调整自己的认识, 也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幼儿对科学的深入探究。

四、及时评价, 强化幼儿的探究热情

评价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科学活动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评价,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读懂每个幼儿的心声, 抓住幼儿喜欢夸奖的心理特点, 不失时机地给予夸奖。当幼儿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的话时, 都无一例外地兴高采烈, 表现更热情、更积极。教师的评价不是为了增添幼儿所谓的成功的喜悦, 其实, 评价的目的远不止于此。我认为, 在探究性主题活动中, 教师评价的目的应该是这样的。

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思维水平和行为能力, 教师的评价应当如实地体现出这些差异。尤其是那些动作、语言欠发达的幼儿, 要特别引起关注, 经常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以他们的实际为立足点, 即使是在教师眼里再拙劣的作品, 也许是幼儿最好的作品, 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才能, 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索活动, 成为活动的主人。

幼儿园探究性主题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它的开展真正注重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注重了活动的生成性, 同时也能让教师更接近幼儿, 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培养教师灵活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技巧, 使幼儿更热爱科学, 从而引领幼儿步入科学领域的殿堂。

摘要: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 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 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幼儿园探究性教育活动的实施能充分体现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也能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 从而引领幼儿步入科学领域的殿堂。

幼儿生命教育——幸福童年的金钥匙 篇8

一、了解自我, 体验生命的力量

我们期待孩子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帮助他们用健康的方式及态度面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

1. 认识自己

引导孩子从人的生命起源开始, 进而对自己的出生、成长过程拥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和了解。每个孩子在五六岁时都可能会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 成年人应该以正确的语言和科学的解释来表达, 而非是用“你是捡来的”、“你是石头缝里钻出来的”之类的语言来回答搪塞。我们可通过图片、课件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知识, 如社会活动《我在长大》, 结合孩子的经历, 通过展览讲述, 了解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小威向前冲》就是一本很好的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绘本。在日常教学中给孩子们介绍一下孕育生命的过程, 能让他们知道妈妈的不容易, 同时了解从出生的那一刻起, 他们就沐浴着爱, 在父爱、母爱和亲人的关爱中幸福地生活, 把生命教育与感恩连在一起。

2. 爱护自己

我们希望孩子们从小就掌握避免危险的方法, 生命教育中就包括了关于安全教育和生存技能的内容。我们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晨检中自我检查是否带了危险物品入园, 户外活动中自我查看玩具的安全性, 自己控制运动量……同时, 我们还根据节日,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如结合“5.12”进行地震逃生演练, 结合“11.9”进行消防演练。每年11月我园都要开展“关爱生命特色月”系列活动, 小、中、大班分别开展了“安全驻我心”、“安全你我他”、“安全员在行动”等主题教育活动, 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习得了有关防火、防电、交通法规、自我保护等安全知识。在此基础上, 孩子们又自制标记贴于醒目部位, 自编儿歌宣传安全知识, 防患未然, 从我做起。

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 孩子们能在户外活动中自己去感知活动量的多少、运动后自己喝水;懂得自己热时脱衣服, 冷了就把衣服穿上;懂得要关心自己的身高、体重、视力;关心自己的心情……懂得如何更好地照顾和保护自己。

二、走进心灵, 回味人际的情感

为了今天的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明天的社会, 就要让孩子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的策略, 从小懂得爱父母, 爱家人, 爱社区, 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宽容、合作的态度, 让孩子在爱的熏陶下成长。

1. 习得交往技能

我们积极创造机会, 打破年龄界限, 开展混龄的游戏活动, 让不同年龄孩子在活动区的游戏中, 自由结伴、自主选择, 不同年龄的孩子体验并认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如我园每周二、四下午开展的户外混龄区域活动中, 孩子们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自主地选择游戏, 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协商逐渐懂得与人交往需要热情的态度、得体的语言、正确的方式及真诚的合作行为。在户外混龄区域活动中, 孩子们大带小、小学大, 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和爱的情感。

2. 学会关爱父母、他人

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 一定要教孩子懂得珍惜他人的爱, 并学会给予他人爱。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里有老人的要主动去关心, 同时, 要教育孩子如何爱父母, 尊重父母, 比如有好吃的东西时要求共同分享、生病时给孩子端茶倒水的锻炼机会等。要让孩子懂得没有父母的关爱, 就没有他们生命的存在, 并将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对他人的爱。

司马光砸破水缸救溺水小朋友;小黄香爱父母, 冬天用身体为父母暖被窝;孔融让梨等这些传统的美德故事, 正是引导孩子们学习关心他人, 学会给予爱的良好典范。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的实际行为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人系鞋带,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认识万物, 感悟自然的情怀

生命教育让孩子了解到自然界中常见的生命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体会到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它们存在的道理。我们应帮助孩子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感受和体验万物的存在和变化, 使他们逐步认识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鼓励孩子与自然接触, 热爱大自然, 爱护环境, 善待身边的事物。

培养孩子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可从“我家的附近”这一主题着手, 引导孩子认识和热爱周围的环境。春天, 我们组织孩子去踏青、放风筝, 在广阔的大自然中, 孩子们寻找、发现、记录、感知、体验春天的秀美。秋天, 孩子们寻觅菊花、鸡冠花、一串红, 挑选香蕉、石榴、葡萄等秋天的水果。孩子们通过听、看、讲, 并运用画画、唱歌、表演等形式真诚地赞美大自然的美, 深深地体会到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对华德福幼儿生命教育的研究探讨 篇9

关键词:华德福;幼儿教育;目标;课程

约100年前,一位名叫鲁道夫·史代纳的德国学者提出了华德福的教育理念。该理念所传达的主要内容是注重人的智力、艺术以及道德三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其中又着重强调了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对幼儿的教学中,该理念提出要以滋润儿童的心灵为前提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依据这一理念的基础上,史代纳创立了第一所“自由华德福学校”。该校的招生没有男女性别上的限制,并且面向全世界所有的儿童开放。由于华德福学校的教学理念独树一帜,与传统的幼儿教学理念和方法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其在幼儿教育上有独特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英美等许多国家都在国内设立了华德福幼儿教育机构。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已经设立了不计其数的华德福幼儿教育所。同样,在我国台湾、香港、成都以及深圳等地区都设立了同样的华德福教育机构。正是由于华德福理念的特殊性以及对幼儿教育的良性影响,给了我们做幼儿教育研究一些启示。接下来,笔者就华德福教育模式的开展做一些具体的介绍和剖析。

一、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目标

华德福教育的设立目标是建立在华德福理念基础上的,以均衡幼儿的各方面发展为要求,培养孩子真善美的天性,促进孩子身体、情感以及心灵方面的均衡发展。华德福教育在其教育内容中包含帮助幼儿对真善美的认识、体验生活中所传递的美德和善良,让孩子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同时树立自身真善美的良好品质,希望孩子在今后的成长和成熟中都对生活抱着美好的信仰,以一颗赤子之心去对待生活。华德福幼儿园最初创立时的定位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儿童收养机构,而是想要改善每个孩子初始阶段成长发展的条件,并给予他一个快乐、丰富与幸福的童年时光。在华德福教育法的教育培养体系中,儿童6、7岁前的这个人生初始阶段,有七种能力范畴尤为重要:(1)身体与运动能力;

(2)感官与感知能力;(3)语言能力;(4)想象与创造能力;(5)社会能力;(6)主动与专注的能力;(7)伦理道德价值能力。

二、华德福幼儿教育的授课内容

华德福学校会设置各种各样不同的授课内容,但是在许多课程中都传递了对生命的理解。这种课程内容的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就感知生命的意义,让孩子了解到生命是什么、生命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珍视生命的观点。同时课程内容上还教育孩子们应该尊重自然,关怀大自然,自然是孕育生命的物体,自然中包含了一切美好的事物。学校反对给孩子们玩组装的玩具,因为华德福教育理念认为这种拼装的玩具积木是缺乏生命感的。学校在教学内容中不会涉及算、读、写等文化知识,因为华德福教育理念认为在幼儿阶段应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灵,过多的文化学习不利于幼儿成长,用脑过度不利于孩子今后的长远发展。在平常的教育中,学校通常采用纯天然的教学材料,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自然,体悟原始、纯天然的美好。

三、华德福幼儿教育的课程安排

史代纳强调,教育不是为理想社会预备儿童,而是要按照生命原来的本质预备儿童,促进儿童在身体、情感、意志和心灵上的发展。华德福幼儿教育不会使用固化的教材,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课程安排上是不同的,不同年龄段其主导的任务也是不同的。其主要分为三个年龄段:对于一到三岁的儿童,注重其基本生存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坐、站、走、说等基本生存技能;对于三到五岁的儿童,注重培养他们对生活以及对自身的感知力和表达能力;对于五到七岁的儿童,注重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平常的课程安排中,一个主题活动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主题活动是占主导地位的。

四、华德福幼儿教育课程的实施

华德福教育深刻认识到孩子们的性情是跟成人不同的,老师会根据这一特点来展开教学,对不同的孩子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常华德福课程坚持节奏性、规律性、重复性等原则,因为生活和活动的节奏就像呼吸一样重要,重复和秩序能给孩子带来稳定感和安全感,而规律性的课程会对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师在进行授课时采用收与放相结合的模式。收是指由老师来选定教学内容,组织孩子们参加活动,而放则是由孩子自己来选定内容。通常收的季节为冬季和夏季,而放的季节为秋季和春季。采取这种模式也是为了与大自然中一年四季的变换特点相融合。通常学校在教学内容的开展中分为三类:身体运动、文学艺术活动以及创意的内容。以上三种内容的结合开展有利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华德福教育理念是从孩子们的本心和天性出发,展开教学内容,帮助孩子们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相信在依据科学理念以及客观规律基础上的华德福教育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产生良性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津宇.华德福教育视野中的基础教育本真[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4(2).

[2]蔡连玉,傅书红.华德福教育的理论与国内实践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7).

浅谈幼儿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篇10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

幼儿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那么, 什么是生命教育呢?很多人认为生命教育就是“生死教育”, 其实, 生命教育绝对不仅仅指“生死教育”。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 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 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 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幼儿生命教育, 是帮助幼儿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 认识生命生老病死的过程, 认识大自然其他物种是生命存在, 懂得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保护生命的一种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关心他人, 善待万物,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 生命教育使幼儿正确认识自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慢慢开始关注自己的存在。客观的自我中心由外在的“我”向内在的“我”转化, 幼儿开始思考自己和他人有什么不同, 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同。幼儿生命教育, 从对生命本质的探求开始, 让幼儿认识生命的存在, 自己的存在, 肯定自我价值, 尊重他人和大自然的生命, 努力关注并照顾自己、他人和世界, 朝着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二) 生命教育教会幼儿学会生存

先如今幼儿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 身边潜在的危险日益增多, 很多时候因为家长和老师的疏忽导致幼儿的生命受到威胁。“和父母走失、身体某个部位受伤、煤气泄漏、发生大火、地震、等等”当严峻的紧急的突发情况发生时, 该如何自救, 如何保护自己。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幼儿学习生存知识, 掌握生存技能, 提高生存能力, 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 健康快乐的生活下去。

(三) 生命教育让幼儿懂得珍惜生命

当孩子看到亲人过世, 或者在电视上看到有人死去, 幼儿就会问:“人为什么会死呢?”一些父母害怕孩子因此产生恐惧感, 便会欺骗他“睡着了”、“出远门了, 去了很远远的地方”。那么, 孩子可能就会认为, 死去的人还会醒来或者是还会回来, 生命可以不断重来。进行生命教育就是让幼儿明白:生命只有一次, 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个过程。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 虽然生和死是无法控制的, 但是从生到死的过程是可以把握的, 可以选择以何种方式精彩地活着。这样, 孩子就会对生命有一种敬畏心, 就会好好珍惜只有一次的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 让幼儿懂得珍惜生命, 要懂得爱惜自己。这种教育要求幼儿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 学会照顾自己, 知道多喝水, 按时吃饭, 按时睡觉等。当然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 还能帮幼儿规避或者化解危险, 例如, 教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逃生知识, 就可能在他遇到危险时, 学会自救。

(四) 生命教育有利于幼儿学会交往

人是社会在一部分, 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成长过程中, 各种类型的爱的关系中都需要爱的理解、爱的扶持、爱的同情。接纳自己、关爱他人、融入社会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在幼儿阶段开始进行“生命教育”, 让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学会观察其他幼儿的情绪变化, 情感表达, 从而获得与其他幼儿相处的方法技巧。

(五) 生命教育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的培养

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当幼儿知道世间万物中有很多动物和植物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 且了解到自然与人的关系后, 就会很容易萌发出对万物的爱心。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中, 幼儿会表现出对他人的关爱, 对小动物的爱护。例如孝敬长辈, 友爱同伴等;爱护动植物, 不会伤害小动物, 不随意攀折一花一草;不会肆意浪费、损伤财物。

(六) 生命教育有助于帮助幼儿懂得惜时守时

每个人拥有生命的时间是有限的, 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 让幼儿意识到时间的存在, 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有意义的事。对于学龄前的儿童, 理解生命与时间的关系还较难。但是, 可以培养其珍惜时间的意识, 逐步让他养成惜时守时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 正确、科学地理解生命教育的含义, 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能够帮助幼儿获得对生命意义的正确理解, 以健康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让生命的宽度、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升华, 让生命更富有灵性。

参考文献

[1]韩映虹, 陈银.城乡学前儿童生命认知的比较研究[J].教育导刊 (下半月) , 2011 (09) .

[2]何锋, 朱清、冯桃、陈艳.幼儿生命认知的调卉研究[J].幼儿教育, 2006 (02) .

[3]李幼穗, 韩映虹.关于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李阿芳, 杨晓萍.试论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基于生命教育视野K的反思[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版) 2007 (09) .

上一篇:林改下一篇:民办院校的定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