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县法院法制教育走进三中现场会上的讲话

2024-04-21

在曹县法院法制教育走进三中现场会上的讲话(精选5篇)

篇1:在曹县法院法制教育走进三中现场会上的讲话

在曹县法院法制教育走进三中

现场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法官、老师们、同学们:

为了让法制走进校园,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法制观念,接受法制教育,学会利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中学生。今天,曹县法院特举行了这次法制教育走进三中现场会,这是曹县人民法院对三中工作的大力支持,是对三中广大师生的关心和呵护。在此,我代表三中全体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老师们 同学们,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不断发展完善,法制教育越来越重要,这次法制教育会召开的非常及时,十分重要。是一次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活动,在这次现场会上,法院将现场开庭审判,我们将“零距离”参与审判活动,用真实的案例以案释法,以法论事,将会给我们上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法官的法制教育报告,又可谓是学校法制教育的一次“雪中送炭”,这将使我们明白中学生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后

果,教会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预防与自我保护,这在同学们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将会起到了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为保持这次大会的严肃性和圆满成功,特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大会期间,严格遵守大会纪律,要维持好大会秩序,保持会场安静,精力高度集中,注意听讲,认真记录,对照自己,提高认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遵纪守法,会后各班召开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写出心得体会,办好法制园地专栏,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巩固这次法制教育活动的成果。

最后,希望三中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更深层次的开展普法活动,为进一步建设平安校园,给自己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工作环境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2013、4、24

篇2:在曹县法院法制教育走进三中现场会上的讲话

现场会会议议程2013、4、24

一、袁富修校长作动员报告。

二、庭审

篇3:在曹县法院法制教育走进三中现场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召开这样的会议。召开这个会议,一是时机抓得准。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国家和省都召开了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心要从装备建设和一般性应用转向深度应用、融合创新,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个时候开这个现场会对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二是地点选得好。深圳南山区是我省第一个教育强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我省唯一一个县域的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率先建成了覆盖全区中小学的无线教育网,构建了支持区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泛在学习环境和信息化发展机制。在南山召开现场会,具有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三是内容安排丰富。这次会议除了工作部署,还有现场课、优秀案例展、新技术展、专家报告、研讨论坛等,24节课覆盖不同学科、不同技术环境、不同应用模式,案例展围绕教学、课程、管理、教育公平等多个主题,专家报告既有“十二五”的全面总结,又有国内外前沿趋势,立体地呈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新方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相信对于大家都会很有启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作出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4月1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指出,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的发展,服务人民是根基所系。互联网的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才能行稳致远、基业长青。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去年5月他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发的贺信中指出,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李克强总理在去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并部署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推进教育信息化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应有之义,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有力保障。到“十三五”末,教育信息化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二是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三是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发展路子,向世界教育信息化先进水平赶超。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到2018年,我省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全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和支撑。如何推动互联网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发挥积极作用,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新形势下教育信息化事业面临的时代课题。广东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必须率先实现教育信息化。各地、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要求、发展形势、阶段特征,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新成果转化为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用“互联网+”思维去构建信息时代的教育新体系。

二、深化应用,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十三五”时期,广东的整个教育发展的总的抓手、核心的工作就是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推进的过程。在整个的教育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现代化。

首先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我们近几年开展的教育创强,之前开展的普及“两个阶段”教育完全不同,可以说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是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对教育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互联网时代、在信息化背景下,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产生了新模式,学校的管理模式、教学教育的组织模式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治理能力、治理水平既有我们教育主管部门怎么样去谋划和管理决策的现代化,也有我们每一所学校,怎么谋划学校的发展、谋划学校的改革,谋划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让学生全面发展。就一个班级而言,我们的老师在组织课堂、组织学生的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变化、变革也属于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因此,教育的治理模式、治理能力从宏观到微观都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最核心的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带来教育教学深刻的变革。以前在教育管理中很多是粗放式的管理,有了信息化,就可以做到精细管理、精准管理。

第二是优质化。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的优质化,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振兴中华民族。所以教育的优质化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到社会再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生具体的成长,都希望我们孩子们能够接受优质教育,能够接受更多、更好、适应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有了信息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更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的成效,使教学更丰富、更立体、更直观,让我们的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更好地参与,学得更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质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信息化都可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过程中去融合、探索、实践。

第三是教育的多样化。多样化是时代特色,既有我们学校的特色和多样,也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常常说要因材施教,让孩子们接受适合他个性需求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教育的多样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是难以做到的。我们常常说两句话,一是有教无类,另一个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我们做到了,没有问题,但因材施教差距很大。许多的优秀老师、校长们都很想因材施教,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做到,一个班45个人,要一个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能够完全掌握,按照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制定他的教学方案,对每一个学生单独辅导,首先时间不允许。一个班45个学生,假设一个学生一天找老师五分钟,45个学生就是225分钟,老师应接不暇。但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就能够实现,因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让教与学跨越时空的限制,时时可学、处处能学。这也就是说,孔子一直倡导因材施教,有了信息技术革命,有了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变革,因材施教的实现指日可待,从而也就实现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每个学校的特色发展。

第四是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是指国际视野、国际胸怀、国际资源和国际交往的能力等等。传统教育教学手段要实现国际化很难,但是有了信息技术、有了互联网,教育国际化就成为可能,甚至已经成为现实。只要我们愿意,完全可以在国际范围内获取优质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现在通过网络与国际友人交流、互动、共享教育信息化的经验已经成为一些学校、老师的日常活动。

第五是信息化,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教育优质化、多样化、国际化都贯穿着信息化,融合于信息化。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全过程、全方位融合,并带动、引领、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因此,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信息化贯穿于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全过程之中。教育的信息化必将带来教育的深刻变革,谁抓住了谁就抢占了先机,谁跟不上,谁将步步跟不上,甚至被时代淘汰。教育信息化不仅可以缩小教育区域之间的差距,学校之间的差距,还可以缩小班级间的差距,再微观一点,可以缩小学生群体间的差距、学生个体间的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信息化是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起跑、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手,没有理由说发达地区做得好是因为条件好,欠发达地区因为条件差,所以做得差一点理所当然。我认为这是没有理由的。现在人人都用智能手机,可以说,凡是能用智能手机的地方,就有条件推进教育信息化,欠发达地区的同志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十三五”期间,我省推进教育的现代化,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最关键、最核心、最需要紧紧抓住的就是教育的信息化。应该说,目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差距,用于教育教学的信息技术完全是一样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把它用好,能不能下决心规划好、整合好、融合好。最近调研中我发现,相当多的学校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做得很好,取得了明显成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这种示范作用如果仅仅停留在一所学校一个地方是不够的。我们要把这一批能研究、能示范、能做公开课、能写论文的学校和名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出来、辐射出去,带动整个学校、整个县域、整个地市的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体现,不仅要提供新的环境和手段,更要引领和带动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融合,让信息化服务于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这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课程创新和教学方式变革的有效机制,大力提升信息化服务发展更高质量教育的能力。要充分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行为不仅发生在课堂和学校,也不局限于教材,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化要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要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教与学新文化,为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从内容、形式、结构等大力推动课程微创新,构建丰富、开放、多样的信息化课程,促进青少年的全面、个性发展。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改革,改变“人灌加电灌”的错误模式,促进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着力于创新人才培养。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创客教育、项目学习、跨学科融合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实现从强化传统教学向支持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转变。要加强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积极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与学分析技术试验,建立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模型,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课程服务、资源推送、线上学习认证和评价机制、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学分互认转换机制,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素质教育、个性化学习的能力。

二是构建利用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优先提升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能力。要实现从线性向网状的教学组织方式变革,让最好的学校辐射全省每一所学校,让最好的教师上的每一节课辐射全校、全省。要抓实抓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深化“粤教云”计划,强化资源整合,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准入机制,建立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分类推进特色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建设,采用多种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应用面。加大力度推动基础教育“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四个课堂的建设,构建体系完善的中小学数字课程体系。通过“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大力推广“一班带多班”、“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教研组织模式,提高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开课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名师课堂”,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名校网络课堂”,鼓励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三是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和协同决策,大幅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能力。要从服务一般性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实施“教育大数据应用工程”,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规划、决策与管理的信息化支持系统,推进教育重大项目的在线监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中的作用,促进简政放权,创新治理方式,提高教育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学校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分析即时化,实现学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利用信息化实现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广泛连接与互通,推动管、办、评分离,形成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

三、改革创新,形成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工作格局

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已进入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发展新阶段。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也是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总纲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要抓好六项具体工作:

一是加强智库建设和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以应用为导向,以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为目标,科学谋划“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设计好发展蓝图和行动计划,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要加强教育系统自身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做到全省“一盘棋”、全市“一盘棋”。要进一步理顺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健全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业务推进部门、技术支持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形成“行政统筹、应用驱动、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格局,破解“信息孤岛”、“资源群岛”、“系统小岛”中存在的机制体制问题,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做到全省一盘棋、教育一盘棋。要建立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咨询机制,吸纳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精干高效的教育信息化专家队伍,为科学决策、顶层设计提供智力保障。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和机构转型,建设一支适应时代的教师和专业技术队伍。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要实施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必须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据了解,深圳市去年启动了教育信息化领军人才310计划,今年推进教育信息化专家人才培养工程,南山区率先开展中小学CIO、学科技术导师、教育技术名师培养。韶关、云浮等地也启动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这些做法都很好,也很有启发。接下来,我们要从四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加强教育信息化骨干人才培养,将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纳入人才引进工程、新一轮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培养一大批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技术骨干和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的学科名师。二要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育管理者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研部门的数字化课程和教学研究能力、信息化部门的专业技术能力,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管理者、教师、教研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三要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业务部门的队伍建设。基础教育处(科)要研究和制定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改革政策、机制和标准,教研部门要研究新形势下的课程、教与学方式和学业评价,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创新教研方式,推动信息时代的课程改革、教与学改革和评价改革,形成互联网时代的教研、教与学新生态。信息化部门、电教馆(站)要加强究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关注和学习,用创新的技术和思维研究和破解教育改革中的问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四要加强教师教育改革,师范院校要加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的培养,要把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新入职教师的基本条件。

三是加强科研引领和协同创新,建立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专业服务和激励机制。推进融合创新,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整合教育系统内部的力量,又要充分挖掘企业、学术机构等各方资源,既要继承传统,把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规律,又要开展拓新,研究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问题。这就需要加强科研引领和协同创新,要充分整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力量,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探索组建产学研用联盟,开展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关键技术、示范应用等研究,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破解教育改革难题,把教育信息化打造成为我省建设网络强省的典型和示范。各级教育部门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政府既要做好标准和规范,又要通过与企业共建、PPP等方式,拓宽教育信息化投入、技术创新的通道,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建设体系化的公益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坚持基础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在线课程选择,探索建立公益资源、增值服务相互转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上充分发挥学术机构、高等院校的专业引领作用。要通过科研引领提高教师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能力。要建立新技术的引入机制,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准入机制,面向应用的专业服务机制,基层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机制,促进教育信息化科学、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建设泛在、绿色的信息基础设施。首先,要加快教育宽带网络的扩容提速,务必要实现2016年内完成剩余5%未联网农村基层教学点的宽带接入,三年内实现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全部学校的校均带宽达到500M以上、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接入带宽达到100M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推进无线教育城域网、无线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其次,推进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完善、优化信息化应用环境,重点解决剩余47%的中小学、17%的课室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的问题,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普及移动学习终端,积极探索基于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3D打印等新技术和大数据系统的智能学习环境建设,建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应用基础环境。三要加快“一中心两平台”建设,为全面深化应用提供平台保障。四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建议企业开发适合教育、学习的工具和软件,把智能手机变成学习终端和学习工具,既能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又能通过技术手机屏蔽通讯功能,使之只能用于移动学习,这就减少学校采购学习终端的麻烦,避免大家担心学生玩手机的问题。

五是加强试点示范和成果推广,建立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工作推进机制。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的改革发展不是一个替代式的过程,而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渐进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建立“试点示范、点面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要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三个方面,稳步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工程”,选择一批学校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成一批以基础设施智能化、应用便捷化、管理精细化、课程多样化、学习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校园。要加强试点示范和成果推广,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分类分批地将示范试点成果辐射到全省各地,到2020年,建设100所智慧校园和300个“未来教室”,培育500个智慧教育示范项目。

六是建立校长、教师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激励机制。要真正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学校是主阵地,校长是关键。如果校长们不行动起来,开100次会议都没有用。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要进一步增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要清醒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带来的革命性变革,要紧紧把握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机遇,积极主动迎接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开展工作,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开展工作。今天如果不重视教育信息化,明天就可能被信息化所抛弃。校长们必须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理念,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的理念;第二是能力,必须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第三是方法,必须拿出可行的办法和有力的措施,组织、激励老师开展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探索。希望各地市好好研究一下如何激励校长主动的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建立机制,对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的考核要把信息化工作放进去。如果说教育创强更多的工作是政府,那么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更多更主要的工作在校长和老师。要让所有老师都参与进来、动员起来。现在有些老师一过45岁就觉得自己老了,年龄大了,使用信息技术有困难,这不是理由,当然可以让年轻老师带头,帮助年长的同志。只要老师们用起来,就要鼓励,哪怕这个星期用一点点,下个星期再用一点点,一个学期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行家里手。第一次做的课件、第一次做的微课可能没那么好,没关系,继续做下去,肯定会越做越好。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很高,很多工具非常傻瓜,就像智能手机,恐怕没有人说不会用,会用智能手机就一定有办法用好教育信息技术。要建立老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考核机制,例如在绩效工资中有所考核。可以对不同年龄的老师提出不同要求,比如45岁以上的老师,使用信息技术上课、做课件、做微课,这个学期要占20%的学时,下学期要占到40%,再下一个学期要占到60%,两年内达到100%。对年轻老师可以要求第一个学期80%,第二个学期100%。一定要建立这样一个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全员老师的参与,就不可能做到教育信息化的全覆盖,就不可能做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只停留在少部分人的示范演示,只有少部分人做出优秀课程,就不能叫深度融合。只有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到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进程之中,并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过程中享有获得感、荣誉感,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才能成功。

篇4:在曹县法院法制教育走进三中现场会上的讲话

这次省政府在玉溪市召开现场会,专题研究部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义务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

全省教育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高峰副省长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下面,我就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和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促进公平,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2010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一是着力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机制。2011年,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印发了《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2014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省级联席会议制度。二是着力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先后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3-2015年)》和《云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学校布局和规模日趋科学合理。三是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09 年以来,相继投入资金376.7亿元,建设校舍和教职工宿舍2 983万平方米。2014年以来,启动“全面改薄”项目,下达资金69.68亿元。全省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四是着力推动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大力实施“特岗计划”,扎实推进“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坚持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持续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五是着力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生生活补助“全覆盖”。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六是着力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健全了中小学办学行为管理机制,学校管理的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七是着力培育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城乡教育对口帮扶机制、探索名校集团化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等措施,逐步形成省内外、公民办优质教育资源竞争发展的局面,对缓解“择校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还比较大:一是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不够。二是学校标准化建设步履艰难。三是城乡一体化进展缓慢。四是质量均衡发展任重道远。五是教师资源培优和均衡配置难度较大。 六是城镇化进程与教育资源供给矛盾日趋突出。七是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对此,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二、攻坚克难,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我省以推进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多元化办园体制基本建立。颁布实施《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完成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二期进展顺利。从2012年开始,投入2.33 亿元对2 396所民办示范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进行了奖补,初步形成了公建民营、管办分离、名园办分园、名园办民园等多种办园形式。2010以来,民办幼儿园增加1 187所,在园幼儿增加21.7万人。二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分别在玉溪市红塔区、昆明市五华区等地试点学区化改革,形成了学区制建设的有益经验。部分地区在同一学区实现了教学进度统一、考试教研同步、教师定期交流互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效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持续推进招生评价制度改革。在2009年推进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进行调整完善,实现“八统一”。四是扎实推进特殊教育体系建设。认真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省特殊学校在校生2.1万人,残疾儿童入学率91.36%,全省特殊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五是建立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在全省14 407所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建立了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在中小学挂牌督导的责任督学达到4 275人。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全省共有40个县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六是各地基础教育体制改革亮点频现。玉溪市强化政府统筹,实施美丽校园行动计划暨校安工程,建成了一批窗口示范学校。昆明市通过名校办分校、名校带弱校、名校办民校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曲靖市设立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临沧市实施“名师入临”工程。怒江州由当地财政出资,为民办学校教师购买了“五险一金”。这些创新举措为我们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省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一是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机制改革仍有待完善。二是学区制改革的体制性问题尚未取得明显突破,目前仍然属于系统内的机制改革。三是特殊教育协同推进机制和体系不健全。四是教育督导工作还有待加强。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予以解决。

三、狠抓落实,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体制改革

依法履职,加强领导。加快基础教育发展,提升国民素质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把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要根据这次会议的总体部署,成立工作推进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细化措施,完善方案。省政府已经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二期)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各地要结合实际,尽快完成本地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进一步分解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完善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职责、规定完成时限,统筹部署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和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

强化督查,狠抓落实。各地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工夫,要横向到邊、纵向到底,要一抓到底、一问到底。要建立健全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强化督促检查,强化跟踪问效,切实按照本地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形成相应的过程检查和工作目标责任管理考核机制,建立目标完成情况问责机制,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篇5:在曹县法院法制教育走进三中现场会上的讲话

今天,在大理州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现场会,大家一起来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查找差距、研究对策,推动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今天上午,我们参观考察了大理州4所职业学校,大理州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强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午,大理、楚雄、玉溪、临沧等州市和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负责人交流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介绍了各具特色的做法,畅谈了改革体会,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人作了发言,对下一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大家的发言都很好,很有借鉴意义,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推广各地职业教育的好做法和好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2005年,国家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会议刚结束,我省立即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7年8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光荣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七大工程”建设;2008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按照省里的部署,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探索出了许多好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是先导。近年来,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定不移地调整教育结构,确立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持续不断地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等,不断破除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面向社会办学,面向市场施教,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路子,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领导是关键。实践证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的州市,基本上都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各级领导干部都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抓职业教育。由于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有关部门认识统一,许多长期难以解决的体制不顺、资源分割、教师缺编、增加投入等问题迎刃而解。

(三)改革创新是核心。一是改革招生方式。如玉溪市实行一年多次招生,积极营造“读完初中读职中,就业致富路路通”的浓厚氛围,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达到1:1.05;楚雄州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印制职业学校招生手册,建立乡镇长、初中校长、学生家长送初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学的“三长送学”制度;临沧市实行常年招生、免试入学,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在校生比例达到1:1.01。二是改革教学方法。临沧市的职业学校在农村初中加挂职业培训牌子,在初中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实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衔接;玉溪市围绕当地“三优一特”优势产业及省内外用人趋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依靠行业、企业,极力打造職教特色品牌;大理州组建专业教学联谊会,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大理州职业学校先后与上海财经大学、东芝集团等十几所高校和二十多家企业联合办学,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玉溪市的职业学校与长三角多家企业开展“2+1”带薪顶岗实习,2008年首次就业率达96.8%;怒江州着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云南旅游职业教育集团采取两个“三段式”教学(一个是“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另一个是“一年在当地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中心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训练。四是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积极组建职教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灵活开放的办学。玉溪市在2005年就成立烟草、工贸、旅游三大职教集团,联办企业发展到了上海、广东、青岛等东部发达地区.建立了实习、就业一体化伙伴关系。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了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

(四)加大投入是基础。各州市在改革中,坚持政府主导,拓宽投融资渠道,以各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努力扩大教育资源。如昆明市投资2亿多元,改建、扩建校舍3万多平方米;大理州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采取政府划拨、学校自筹、银行贷款、资产置换等办法,筹资4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20万平方米;玉溪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保证每年1200万元投入的基础上,确保职业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比重逐年增加;临沧市采取招商建设、政府逐年回购的方式加快职业学校的建设步伐;楚雄、曲靖、普洱等州市积极筹集资金,建设职教园区、公共实训基地;红河、文山、德宏等地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都达到历年新高,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下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五)队伍建设是根本。各地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事关长远的大事来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把优秀骨干教师送到省外进修学习提高,不断加大教师的招聘力度。如昆明市向省内外招聘优秀教师到本地任教;玉溪市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以“特聘教师”选聘工作为突破口,加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楚雄州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达到20.24万人,比2007年增加2.22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49.29万人,比2007年增加6.08万人。全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由2007年的1:0.75提高到2008年的1:0.83,全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到502万人次。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滇、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措施,对全省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加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宗旨在教育上的具体体

现。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明确要求“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省第八次党代会也提出了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我们要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第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迫切需要。我省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对于我省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劳动者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第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逐步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8年,全省初中毕业生61万人,其中20万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21万人升入普通高中,还有20万的初中毕业生未接受培训就直接进入社会。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高中阶段教育形成合理的结构,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有利于教育自身的健康协调发展。总体上看,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办学资源严重不足。截至2008年底,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75%,而我省仅为52%。目前,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只有307所,校舍建筑总面积为480万平方米,平均每所学校只有1.6万平方米,而平均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1500人,按国家规定的生均建筑面积测算,校舍缺口达300万平方米以上。相当数量的中等职业学校已经超负荷运行,教室拥挤,实作实训场地设备缺乏,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所等不足现象突出。二是发展不平衡。昆明、曲靖、楚雄、大理、玉溪、临沧等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仍有部分州市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在1:0.5以下;县一级的差距更大,不少县的比例在1:0.4以下。行业和企业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部分校企合作仅满足于企业内部的一般性培训。举办学历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三是筹资渠道单一。社会融资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仍然偏小。各州市每年投入的经费与发展需要差距很大。大部分地区难以做到城市教育费附加按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信贷和融资困难。四是办学水平有待提高。截至2008年底,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专职教师有1 85万人,生师比为26:1,远远高于教育部提出的16:1的要求。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要达到60万人,教师缺口达1.4万人。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缺乏,结构不合理。五是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少数地区学校还没有实行岗位设置管理、教职工全员聘用和校长公开招聘及任期制度。不少地区虽然已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但仅只是搭起了台,并没有充分发挥集团办学的优势,没有建立以服務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的办学体制。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全力以赴做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工作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在实施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委、省政府也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滇、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措施,不断完善鼓励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发展现代制造业、构建特色经济、生态旅游业等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今年1月份,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江苏的职业教育工作时指出:“应对金融危机,需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不发生大的波动,二是保证群众就业而不造成大批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靠发展,也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职业教育直接为就业服务,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在当前形势下,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扩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当务之急和一举多得的重大举措。按照教育部的计划,今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还要扩招50万人。三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省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上这些,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创造条件,自觉地、主动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我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55%以上,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30万人以上,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万人以上。到2012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70%以上,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68万人以上,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0万人以上。要实现上述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以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努力,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超常规发展。重点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突破。

上一篇:力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下一篇:春游,真好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