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翻译

2024-05-10

饮食文化翻译(精选十篇)

饮食文化翻译 篇1

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素来以历史悠久、特征鲜明闻名于世, 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随着中国对外交流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提升, 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也逐步走出了国门, 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青睐。饮食文化代表着民族特性, 在翻译过程中, 不应该仅仅传递简单的字面翻译和语言转换, 更要传递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及其博大精深。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应该基于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 翻译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层含义。通过翻译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进而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 拼写错误

在饮食文化翻译的过程中, 拼写错误是菜单翻译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 对食品进行想当然的翻译。比如, 一家老字号餐馆错误地翻译下面三道菜:花菇扣鹅掌Coose Web with Mashrooms, 清蒸大鲮鲆Setamed Turbot, 桂花拉糕Sweet Osmanthns Cake。正确的拼写分别是Goose Web with Mushrooms, Steamed Turbot和Sweet Osmanthus Cake。

这样的低级错误在这家餐馆的菜单上至少有三十处, 海外游客看到这样的菜单定会误解, 不利于我国餐饮文化的对外传播。

2. 大小写误用

菜单上英文菜名大小写的规则一般是实义词首字母要大写, 虚词 (如介词) 要小写, 但违反这个规则的现象比比皆是。以下这些英文菜名均摘自某家涉外宾馆里的双语菜单:山椒牛肉丝Sautéed Shredded Beef With Chili Sauce和黑椒牛仔骨Beef ribs with black pepper。前者介词with首字母应小写, 后者实义词ribs、black和pepper这三个单词首字母应大写。

3. 语义模糊

由于我们的饮食名称本身蕴含浓重的文化气息, 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往往拘泥于字面意思, 没有深入考虑到文化的表达, 从而使翻译后的菜名失去了意义, 甚至不知所云。比如“椒盐排骨”往往被译成Deep Fried Salty Pork Ribs, 而在这道名菜中重要的调味料是椒盐, 可是翻译后椒盐的意思并不完整, 影响到海外食客对于此菜的了解程度, 因此应该译成Salt and Pepper Pork Ribs才更为恰当。“腌笃鲜汤”是一道既营养又美味的上海传统名菜, 这里“腌”指的是咸肉, “鲜”指的是鲜肉和鲜竹笋, “笃”是上海方言, 意思是小火慢炖的意思。这道菜肴的主料是鲜肉和咸肉, 配料是竹笋, “Fresh Salted Pork”语义模糊, 令人费解, 建议这道菜改译为Stewed Pork and Ham with Bamboo Shoots或Stewed Pork and Bacon with Bamboo Shoots。

三、中国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

1. 直译法

直译法是中国饮食菜品翻译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用直译的方法可以让外国朋友直接了解到具有中国特色饮食的汉语读法, 也突出菜肴的原材料以及烹饪方式。直译法又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 汉语读音直译法。我国很多菜肴具有浓烈的文化色彩,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饮食, 本着推广汉语及我国文化的原则, 将这些饮食用汉语拼音的方式传递给外国朋友, 更能凸显中国浓厚的饮食文化。

第二, 主料及烹饪方式直译法。中国菜肴有很多菜式以主料及烹饪方式作为菜名。烹饪方式就是做菜方法, 我国菜肴的烹饪技艺经过长期的发展, 融合了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至今常用的制作方法有十几种, 以烹饪加主料为例, “炒鸡杂”译为“Fried Chicken Giblets”, “爆鳝片”译为“Stir-fried Eel Slices”, “油焖笋”译为“Braised Bamboo Shoots”, “烧家兔”译为“Braised Rabbit”, “煎香蕉”译为“Pan-fried Banana”, “炖猪蹄”译为“Stewed pig’s Totters”, “蒸螃蟹”译为“Steamed Crab”, “煨羊肉”译为“Simmered Mutton”。

2. 解释法

在饮食翻译过程中, 有一些菜名含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如“龙穿凤翼”这道菜是以鸡翅和竹笋作为主要原料的菜品, 菜名诗情画意。但“龙”和“凤”是中国神话的产物, 直译出来并不能让人理解。因此, 需要用解释法将原料直接翻译出来, 译为“Steamed Stuffed Chicken Wing with Chinese Ham and Bamboo”使人一目了然。“火锅”也是很难翻译出准确意义的菜品, 英文词典中对“火锅”的翻译为“Chafing Dish”解释为“a container with a heater underneath, used for cooking or keeping food warm, esp.at the table.很显然, 从解释上来看, 并没有把火锅里各种蔬菜、肉片以及各种调料制成的热汤变现出来, 因此, 我们需要对该翻译进行解释。Chafing Dish (instant boiled mutton, beef, and vegetables with chilli sauce) , 这样处理后, 菜名才能完整的表达其特色。

四、结束语

翻译在对外的表达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和饮食特色给菜肴的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需要我们在对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错误, 采用相应的翻译方式和技巧, 最大程度将中国饮食文化展示给世界, 使翻译真正实现交流、沟通、创造与发展的价值。

摘要:随着我国饮食文化的快速的发展, 将中国饮食翻译成准确、优美, 同时又能够传递中国文化的译文, 在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饮食文化翻译中的一些问题, 并探讨了饮食文化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对翻译教学和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从菜名翻译中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篇2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备受瞩目,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了解中式菜肴的英文名称能够为外国友人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以介绍宣传中国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式菜名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少误译的问题。本文结合中餐菜谱的翻译,明确提出对中餐菜谱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进而阐明文化因素在语际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一、中餐菜名的翻译

(一)误译的原因

要把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首先要了解其命名方法。能够体现菜肴内容和特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文化内涵的写意性命名法,文化菜名就属于此类。由于不了解其深层含义就进行了表面直译,以往的翻译过程中有一些典型误译。

比如,贵州有道名小吃叫“丝娃娃”。实际上是一层类似春卷皮的薄皮在里面包着各类素菜,看起来很像被包裹着的婴儿,于是此而得名。但有些译者将它译为“Silk Baby”。许多外国朋友一听到这个名字便感觉害怕而不敢食用。

再如,夫妻肺片的翻译如大导演的电影那样阴森恐怖――丈夫和妻子的肺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20世纪30年代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因制作的凉拌肺片精细讲究,风味独特,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时顾客云集,供不应求。一些常来品尝他们夫妻制作的肺片的顽皮学生,用纸条写上“夫妻肺片”字样,悄悄贴在他夫妻俩的背上或小担上,也有人大声吆喝,“夫妻肺片,夫妻肺片……”。一天,有位客商品尝过他们夫妻俩制作的肺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上书“夫妻肺片”四个大字。从此就有了“夫妻肺片”这一小吃。

(二)饮食文化的翻译原则

东西方文化以及食物原料、制作方法存在着诸多差异,菜单的翻译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影响菜名翻译的重要因素是烹饪方法和菜式命名,翻译时要把握好二者的特点,既要符合西餐菜肴命名习惯,又要体现中餐特色,切忌望文生义或按字面意思直译。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六个原则:

第一,注重菜名的信息功能,保证菜名能够提供准确、足够的信息,而不能简单地按照中式菜肴的名称直译。如:把“麻婆豆腐”译成Pockmarked woman’s bean curd、把“八仙过海 ”译为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把“鱼香肉丝”译为Fish-flavor shredded pork,这样会使外宾茫然或误解。

第二,充分利用菜单的促销作用。应借鉴中餐菜肴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的特色,对一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之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菜名信息,又可以引人兴趣,以达到吸引食客的目的。

第三,关注中餐烹调方法的类别。为反映中餐对火候的讲究及其艺术性,可进行适当的修饰。中餐烹调方法分类如下:

烧、烧、烩、焖Braise

炖、煨Stew

煎、炸、酥Deep-fry

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

干炒、干煸、焙Saut

煮、汆、涮、白灼Boil

烧、烤、烘、Roast、Barbecue、Broil、Bake

第四,尽量译出原料加工后的形状。原料的形状在西餐中并不重要,但在中餐中却能反映出烹调的水平,译文应予以保留,确实累赘的,则可以省略。

第五,把握原料这一核心,无论中餐如何命名,翻译时均须翻译出原材料,再加上烹调方法和味型等辅助材料。

第六,避免文化冲突。中式菜肴命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人忌食的,这道菜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红烧狮子头,真正的翡翠当然不能食用的,其实它就是蔬菜,而狮子西方人更不会食用,我们也是以其威武来形容肉圆罢了,直译会引起血腥的感觉。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把它略过。

二、西餐菜名的翻译方法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他们在制作食物时,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出发的。强调采用新鲜的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及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譬如,沙拉的制作方法极其简单,即把蔬菜,水果等混合起来。所以看到沙拉时我们对于其所含的原料,配料就会一目了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当直截了当。如:sunshine salad胡萝卜色拉; home-made vegetable salad家常蔬菜色拉; fruit salad水果色拉。

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一)中西饮食内容不同

1.食物种类不同。西餐主要原料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两种饮食体系所使用的材料日益趋同,但差别仍然比较明显。中国人视为美味的猫肉,狗肉是西方人所无法接受的,而西方人习以为常的海洋鱼类、贝壳类在中国内地并不是很受欢迎。

2.烹调方式不同。这是中西餐的重要区别之一,烹饪方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原料的加工。中餐对此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有多种形状,如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卷(Rolls)、条(Strips)、段(Segments)、丝(Shreds)、丁(Dice)、粒(Grains)、末(Mince)、蓉(泥)(Mash)、浆(Thickliquid)、汁(Juice)等,西餐对原料的处理相比之下较为简单,通常有整体、块、片、丁、泥等几种形状;其次是火候,中式烹调对用火特别讲究,有三十多种加工方法,其中的许多方法是西餐中没有的,西餐原料加工时间较短、火温适中;最后是调味,中餐多追求复合味型,要求原料入味,西餐则强调原料的本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

3.菜肴命名的差异。中式菜肴命名较为含蓄,好听,特别是婚宴上的菜名,一般都有吉祥的寓意。且注重使用比喻,双关,象征等修辞手法,很多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等来命名的,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流传下来的食谱做成的;霸王别姬,则源于西楚霸王项羽和他的爱妃虞姬。西餐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材料,一般采用原料加上烹饪方法或地名的命名原则,如:意大利比萨饼、水果沙拉。

(二)中西饮食文化关注点不同

1.理性的西方人关注的主要是营养与生存。

西餐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所以他们较少关注食物的色、香、味、形,但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这一点可以通过下列例子说明,科学研究表明胡萝卜养头发、养皮肤,一听说有营养,美国人就掀起吃胡萝卜风。西方人吃牛排时,服务员会问要几分熟,他们还喜欢吃生鱼,蔬菜,这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忽视味觉,关注食物的营养。

2.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到传统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说明了在中国,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这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之中,如家庭宴客,菜端上餐桌时,主人常会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他绝对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您将就着吃吧。在中国人的眼里,吃不单单是为了饱或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继续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危害人的健康。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不同

在用餐礼仪方面,中国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的宴席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共享一席。而且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结,友好的氛围。吃饭时,主人会频频给客人夹菜或劝酒,嘴里还念叨着不要客气,多吃点。在餐桌上,大家可以尽情聊天,男士可以抽烟。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吃东西,尤其是喝汤时不能发出大的声音,不能打嗝,否则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客人要夸赞主人准备的饭菜。只要有一个女士在场,男士就不能抽烟。一定要抽的话,要得到女士的同意。另外,西方奉行分餐制和AA制。大家各自点自己想吃的菜。饭后结账时,采用AA制,各付各的。而在中国,人们喜欢抢着去付钱。

中西方对待出席迟到的态度也大相径庭。西方人的时间观念较强,严格遵守约会时间,不能失约。如果迟到,特别是在正式场合,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也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如果有事不能按时赴约,要事先打电话通知他人并致歉。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迟到,往往过了规定的时间才会出现。

四、运用文化适应性原则翻译可以更好的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一)文化适应性原则

文化适应性(Cultural Compatibility)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译者对某种文化意义或内涵的把握,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程度及相应的审美判断效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菜名都具有历史来源。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的中国人来说了解这些菜肴的命名尚且是挑战,对于外国人来说更是如此。尤金?奈(Eugene Nida)认为:“大多数关于翻译理论的讨论可以归结为充分考虑通过各种尝试办法,使读者接近文本或使文本接近读者。”文化菜名独特的文化含义是西方人所难以甚至无法理解的。在翻译时,译者很难找到现成的与之完全对应的表达,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避虚就实,即将实质性的菜名进行英译,放弃其中的一些文化含义,以增强其文化适应性。

(二)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导下的文化菜名新译

文化菜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误译的文化菜名会使他们不敢品尝。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贴近译语文化,从而使读者在文化心理上产生共鸣。因此在把中餐文化菜名进行英译时,一般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将菜肴的材料、烹饪方法、味型等重要信息翻译出来,让外国友人一目了然。例如“百鸟归巢”实际上是由鸡腿、猪肉、鹌鹑蛋和竹笋丝做成的,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表示“巢”。要对等翻译的话,很可能会出现误译。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进行翻译,可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s”。再比如“麻婆豆腐” 现音译为 “Mapo Tofu”。

五、结语

由于文化差异,误译在文化菜名的翻译中很常见,在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导下,译者翻译时可采取“避虚就实”的翻译方法,即首先翻译菜肴的主料、配料、味型等重要信息,在语境允许的情况下再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揭示。但笔者认为如果篇幅允许,还是应该在此基础上加注说明为好。这样更有利于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相信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这类写实性加注释的译法会在译介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传统饮食文化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翻译文化观与翻译改写 篇3

关键词:翻译 重写 翻译目的 文化

翻译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的产物,因社会的需求决定了翻译的产生以及要翻译怎样的作品,即翻译要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如译入语的意识形态及各种诗学的影响。传递信息或是文化交流,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也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一、“等效翻译”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不同的语言结构本身是难以实现对等的。由于文化的介入,不同词语在人们心中引起的联想意义根本不同,实现语言字词的对等更加不现实,事实上也根本做不到。因此追求等效翻译的思想只能导致死译和硬译,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而如果我们能够从另外的角度扩展开来思索,我们发现翻译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交际行为,情景对翻译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我们如果能够从这个情景出发来思考字词的含义。

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 苏珊·巴斯奈特在《翻译、历史与文化》指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德国功能派提倡“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须要在移入语的文化系统里产生作用,达到其预先设定的翻译目的。

翻译要完成文化传递的使命,一定得在翻译文本时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适当的处理,尽量减少文化引起的障碍,使得原文化可以且能够被译入语文化的读者所接受。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文化处理,都是为了确保原文能在译入语文化发挥其作用,从这层意义上,翻译的作品也是一种重写,是为了达到翻译文化交流和传递目的而进行的重写。《红楼梦》名字翻译成the Red Mansion 不如翻译成the Story of a Stone,更容易让西方读者接受,因为“红色”在西方文化里象征着警告、血腥、色情等,直译过去,“红”在我们中国文化里的美感完全没有了,还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翻译重写中,文化的因素肯定也考虑进去。

三、翻译是一种改写

在实际翻译中我们分析原文文本,根据我们的价值观,需求及翻译目的对文本进行调整,后者增译,缩译及部分翻译等,很少有不经过译者加工处理的完全等效翻译或者字对字的翻译。以语篇为翻译单位,通篇审视原文,才能保证理解全面和正确。鉴于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结构的区别,翻译中语言肯定要经过调整。有时甚至是一个句子,都要经过译者的结构调整,翻译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举例如下:

原文:

It maybe safely assumed that,two thousand years ago,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was in what wa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it may be,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here and there,break the fol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严复的译文: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帝凯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工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破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显然,严复对原文进行了加工处理,对原文逻辑关系梳理,且补充译入语逻辑关系通畅所需的内容,如“悬想”等内容;整段的译文浑然一体,文采优美;可试想如果字对字或句对句的翻译,译文将会怎样。

四、结语

作者认为翻译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应特定的需要和翻译目的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忠实而等效的语言翻译并不能完全承担起翻译的文化交流使命,在实际翻译活动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翻译的文化维度,文化这个重要的因素才能被启动和应用起来,才有利于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中发挥作用,进而达到预定的翻译目的。翻译是一种重写,译文如果是原文在译入语文化的延续,必定要受译入语诗学及文学系统的制约,必定要符合他们的要求才能被读者接受,从而存活下来。

参考文献:

[1]Christine Nord.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1.

[2]Basil Hatim & Ian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英]苏珊·巴斯奈特.翻译、历史与文化[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1.

[4]郭建中.汉英/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下)[J].上海翻译,2006,(1).

饮食文化翻译 篇4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文化负载词,翻译原则

翻译活动十分复杂, 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 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 以及由其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理解的前结构等都会对翻译的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 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在近二十年来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翻译虽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但语言反映着文化, 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并受文化的制约, 而在语言使用中, 词汇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 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 特别是负载着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 在翻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才能把这些词汇中的文化内涵恰当地传递出来, 一直是翻译中的难题。本文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角度谈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

1. 巴斯奈特德的文化翻译观

翻译理论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语文学范式阶段、语言学范式阶段和文化范式阶段。语文学范式阶段强调译者的天资禀赋, 重视译者的技巧和经验。语言学范式阶段强调翻译文本, 注重对文本本身词句的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 文化研究才逐步被纳入翻译理论研究领域, 人们开始逐步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真正的翻译应该是基于语言转换的跨文化交流。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他们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巴斯奈特提出的理论宗旨为: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不应割裂孤立, 而应相辅相成, 在文化平等原则基础上, 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 从而达到文化共享。译者在翻译中应使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 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其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提倡在译文中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基因;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 不是句子, 甚至不是语篇, 而是文化, 基于词语对等或篇章对等的“忠实”根本不存在;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解码—再编码过程, 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翻译原则和规范, 但这些原则和规范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 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 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就是突破语言障碍, 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 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文化才是翻译中决定信息核心的关键因素。

2. 文化负载词及其在翻译中遇到的困难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是传统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媒介,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斯奈特曾形象地把语言比作“文化体内的心脏”。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 则是文化诸因素的最直接反映。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 即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的对应语”。

翻译是“一种文化中一套特定符号与另一种文化中一套特定符号之间的意义转移” (Larson, 1984:431) , 因此翻译的复杂性往往取决于文化差异的程度。译者作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中介, 必须重视两种文化的差异。西方翻译理论由于所研究的对象语言同属印欧语系的亲属语言, 其文化差异不大。而汉英翻译则属跨语系的非亲属语言之间的翻译, 其文化差异很大。例如,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而英国则以海上贸易为基础、以个性为背景、以基督教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诸如此类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国与使用英语的西方国家之间形成了迥然相异的文化背景, 这就使得汉语和英语的词汇在特定领域里的分布也不尽相同。如反映中国儒道思想、民间传说、婚丧习俗、传统节日等的词汇在英语文化中难觅踪迹, 要让这些标志着汉语文化中特有事物或行为的词汇在英语中找到形式和内容上都完全一致的表达十分困难。大量文化负载词的存在, 给文化间的顺畅交流和翻译造成了障碍, 因此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以文化交流为中心, 要求我们在翻译时对蕴涵在文本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子尽量保留, 进行移植。因此根据巴斯奈特所论述的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 我们在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应主要采取异化的翻译原则。一些具有极强的民族性的独特的词汇在其他语言中一般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 它们所表达的含义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 这时候就应采取异化的译法, 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归化是以目标语为归宿的翻译原则, 而异化则是以源语文化为认同的翻译原则。异化要求忠实于原文, 保存异域情趣, 更多地保留语言文化的民族性。就如歌德比喻的那样:“有两种翻译原则, 一种是要使外国的作者迁移到我们这里来, 以便我们能把他看作我们的同胞;另一种原则恰好相反, 要求我们出发到这位外国人那里去, 并且要去适应他的生活条件、他的语言结构、他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异化的翻译原则更加符合巴斯奈特的翻译宗旨。下面从五方面的文化因素讨论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异化原则。

3.1 生态文化

如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词汇“梅雨”, 在英语国家的语言中是没有的, 如果简单译成“plum rains”英语国家的人们就无法理解。因此除了直译外, 译者还应加以注释, 让他们知道梅雨指的是春末夏初梅子黄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方连续下的蒙蒙细雨。再如“龙”, 在中国人心中是神圣的象征, 在封建时代龙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象征。但龙在西方社会却代表着魔鬼、撒旦, 是凶恶丑陋的怪物。因此以前在“龙”的翻译上大多采用了归化的方法。如把“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tigers”, 但这样的翻译使得中国龙的文化内涵消失殆尽, 无从体现。所以直接译为“Long”, 再加以注释, 这样对传播中国文化会显得更有意义。

3.2 语言文化

汉语中的四字成语是汉语词汇特有的一种结构, 又往往与比喻用法密切联系在一起, 而许多比喻又与文化有关。如“以卵击石”的字面意义是拿鸡蛋去碰石头, 比喻意义是自不量力。翻译时若套用含有类似寓意的英语成语“to kick against the pricks”, 则把英语的民族色彩强加到原文上, 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如直译成“to throw an egg against a rock”在意义上既不会造成误解, 同时又保留了原成语的形象比喻。因此在翻译这些含有文化要素的成语时, 也应采用异化的方法, 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和语言特色, 以宣传中华文化, 促进文化交流。

3.3 宗教文化

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很长时期信奉佛教和道教, 因此在许多文学著作中都有很多与佛教或道教有关的词汇。如《红楼梦》中的“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霍克斯在翻译是译成“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完全把中国的老天爷变成了西方基督教里的上帝, 让译语读者误认为中国人也信奉耶稣基督, 就没有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如把God改称Heaven, 则更能保留中国文化中的宗教色彩。

3.4 物质文化

受物质生活条件制约, 各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在物质词汇上也有很大区别。在中华文化中很普遍的东西, 在英语国家文化中就不一定有。如“油条”、“包子”、“粽子”、“黄袍”、“马褂”、“四合院”、“堂屋”等。在翻译时就不能简单地把“包子”译成“Chinese Hamburger”, “马褂”译成“Chinese jacket”, 这样只能破坏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在翻译这些这些文化空缺词汇时应采取异化的原则, 如“粽子”可音译成“zongzi”, 然后加注释“glutinous ricewrapped in a pyramid shape using bamboo or reed leaves in amemory of Qu Yuan.”

3.5 社会文化

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历史积淀和思想意识, 表现在词汇上也就各不相同。如受文化影响, 汉语里有“红白喜事”的说法, 英语译成“weddings and funerals”, 虽能表达清楚“红白喜事”指的是婚礼和葬礼的意思, 但却没有传达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待死亡的达观态度, 能够把丧事也当成喜事来办。再比如汉语里的“祠堂”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观念密不可分的, 是一个村落里生活着的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共同建立用来祭祀祖先或先贤或各房子孙平时由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使用的场所。如直接音译成“citang”, 外国人对其没有任何概念。现在大多译成“ancestral temple”, 但也不能充分传递出祠堂这一特殊建筑的文化意义。最好在音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解释说明。

4. 小结

文化翻译观以文化交流为中心, 较多保留文化因子, 保护弱势文化, 促进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所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逐渐得到翻译界的认可和接受。进入新世纪后, 全球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翻译也成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汉语的翻译上我们应更多地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指导, 遵循异化为主的翻译原则, 尽可能多地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 热爱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Ander 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4]王秉钦.文化翻译学——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二版)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饮食文化翻译 篇5

摘要:随着中国国外游客的增多,中餐菜单翻译日益显示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本文从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出发,遵循以实代虚、化繁为简、适当注解三个基本原则,针对各类具体的中餐菜名命名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中餐菜单翻译;翻译原则.Abract: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China,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Begin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isine culture, the paper proposes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which are stressing ingredients rather images, simplification and proper illustration.After that, ways of naming Chinese cuisine is classified into groups and each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technique is discussed.Key words:cuisine culture ;differences;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translation principles;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享誉世界,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餐菜单浓缩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烹饪技艺和地方特色以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对于在中餐馆吃饭的外国客人来说 ,一份翻译得当的中餐菜单是他们了解中国和中国饮食文化的窗口和桥梁。近年来随着来中国的外国游客的增多 ,很多餐馆和宾馆 都推出了外语菜单 ,但由于地域及饮食文化的差异,大多菜名翻译得不够规范 ,经常闹笑话 : 四喜丸子译成 “四个高兴的肉团 ”、红烧狮子头译成 “红烧了的狮子头 ”、麻婆豆腐译成 “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 ”、童子鸡成了“还没有性生活的鸡 ”„„恐怕老外见了是百思不得其解。有鉴于此,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准确了解、熟悉每一道菜的原料、烹调方法,从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出发,针对各类具体的中餐菜名命名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地域差异的影响下,不同国家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烹饪习惯和当地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相比较,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中西餐编排上的差异

中西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外在的编排上。中餐的顺序一般为冷菜、热菜、咸汤、甜汤、主食以及小吃,而西餐则相对复杂,主要分为开胃品(appetizers)、汤(soup)、副菜(starters)、主菜(main courses)、蔬菜类菜肴(salads)、甜点(desserts)及最后的咖啡等七类。2.中西餐烹饪方法上的差异

西餐较注重营养,其菜品的烹饪方法比较简单,一般使用蒸、煮、炸、烤、焖等方法。而中餐讲究色香味俱佳,烹饪方法亦相对繁杂,至少有50种之多。最基本的烹饪方法 就有:煮(boiling)、炖(simmering)、焖(stewing)、烧(braising)、炸(frying)、烤(baking)、蒸(steaming)、熏(smoking)、白灼(scalding)。仅“炸”就又可再分为:煎(pan-frying)、炒(stir-frying)、爆(quickfrying)、扒(frying and simmering)、回锅(twice-cooked stir-frying)、干炸(dry deep-frying)、软炸(soft deep-frying)、酥炸(crisp deepfrying)等,其加工方法相当细致。3.中西餐菜单的内容的差异

西餐菜单只是简单列出菜名,再标出所用主、辅料及烹调方法和食用时附带佐料,给人朴素和实用的感觉。中餐菜肴及主食品种繁多,菜名也极其丰富。菜名的命名方式十分讲究,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往往采用典故、比喻、夸张、象征等各种方式使得中餐菜的菜名既美妙动听,又形象逼真,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讲求吉利、喜庆,有些用料和做法无法在菜单中体现,选料极其庞杂。

二、中餐菜单英译的基本原则

中、西餐菜单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西餐力求简约、中餐复杂多变的风格影响下,具体中餐菜名在英语中对应词汇的空缺、文化背景的缺失或差异等都会给为翻译带来了很多障碍。面对这些障碍和困难,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来处理中餐菜单的英译呢?根据现代翻译学理论,从文本类型和功能的角度来讲菜单属于信息文本,以传达信息为主要功能,便于外国客人看懂、听懂。中餐菜单翻译的主要目的首先应是满足外国客人的用餐便利,其次是要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笔者认为,中餐菜单的准确英译应体现以下基本要求:首先应以传递信息为翻译 的最终目的,以实代虚,突出原料及加工方法 ;其次参照西餐菜单的特点,将中餐菜名化繁为简,力求清晰、准确地反映菜肴的主要风格,同时又能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必要时可稍加补充注解。简而言之,中餐菜单的英译应遵循以实代虚、化繁为简、适当注解三个基本原则。

三、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一)以写实性命名菜单的翻译 1.以主料开头的翻译原则

①介绍菜肴的主料和配料:主料(名称/形状)+ with + 配料。如:白菇扣鸭掌 White Mushroom with Duck Web 海米白菜 Chinese Cabbage with Dried Shrimp

②介绍菜肴的主料和配汁:主料 + with/in + 汤汁(Sauce)。如:冰梅苦瓜 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 芙蓉海参 Sea Cucumber with Eggwhite 2.以烹制方法开头的翻译原则

①介绍菜肴的做法和主料: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如:红烧蹄筋 Braised Pork Tendon in Brown Sauce 沪式薰鱼 Shanghai Style Smoked Fish ②介绍菜肴的做法、主料和配料: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 配料。如:地瓜炖肉Stewed Diced Pork and Sweet Potatoes 干豆角回锅肉Double Stir-Fried Spicy Pork with Dried Beans 3介绍菜肴的做法、主料和汤汁: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 ○with/in +汤汁。如:京酱肉丝 Stir-Fried Shredded Pork in Sweet Bean Sauce 3.以形状或口感开头的翻译原则

①介绍菜肴形状或口感以及主配料:形状/口感 + 主料。如:陈皮兔丁diced rabbit with orange peel,时蔬鸡片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

②介绍菜肴形状或口感、做法及主配料:做法(动词过去式)+ 形状/口感 + 主料 + 配料。如:鱼香肉丝 Stir-Fried Shredded Pork & Bamboo Shoot in Fish Flavour Sauce 香酥排骨crisp fried spareribs,水煮嫩鱼tender stewed fish 4.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翻译原则

① 介绍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和主料:人名(地名)+ 主料。如:广东点心 Cantonese Dim Sum麻婆豆腐Ma Po bean curd,四川水饺Sichuan boiled dumpling;②介绍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主配料及做法:做法(动词过去式)+ 主辅料+ + 人名/地名 + Style。如:东坡肉 Dongpo Braised Pork in Brown Sauce 北京炸酱面 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 Beijing Style

5、在中国菜谱中,有些菜为了突出其色道,用了赏心悦耳的名字,比如把鸡蛋(egg)称为木须;含蔬菜(vegetable)的菜肴为突出其色道称其为翡翠,用芙蓉指鸡蛋清(egg white);含多种谷物的菜名称为八宝或八珍等。翻译这些菜名时,应把这些用料的名称统一起来,例如:木须肉;翡翠虾仁,翡翠培根炒饭fried rice with bacon and mixed vegetables 翡翠烧麦steamed vegetable shaomai;芙蓉鸡片,蟹肉芙蓉蛋crab meat with egg white.(二)以写意性命名的菜名的翻译

中国菜肴名称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写意”型命名的菜名。这类名称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烹调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为迎合食客的心理,赋予菜肴美丽动听(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这类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在此情况下,就不能用直译的办法,需要考虑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译出其所指内容,使译文实现向外国游客传递食物的相关信息的预期功能。例如:全家福 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银丝掌中宝 silver-thread treasure on palm,凤爪—chicken feet,青云直上rapid promotion—bitter gourd。(三)有些菜名对中国食客而言非常有意义,若直译其名,可能会引起东西文化方面的冲突。

为消除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就要考虑其真正的原料构成,以达到其应有的功能。例如,红烧狮子头 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童子鸡

baby/tender/young chicken,红莲白雪藏龙 shrimp with shelled olive seed and egg white,龙虎凤大烩 thick soup of snake, wild cat and chicken,龙凤呈祥 stewed snake meat and chicken。以上菜名的“狮子头”,“龙”“凤”若照直译成英语,势必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功能适得其反。

四、结论

菜单翻译虽为小事 , 却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博大精深的烹饪技艺和地方特色以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餐菜单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类语篇,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给菜单的翻译带来了巨大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菜单的时候遵循以实代虚、化繁为简、适当注解三个基本原则,不但要了解菜肴特色 , 还要从文化的深度了解命名的依据 , 这样才能对菜单有正确译法 , 才能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促进世界烹饪文化的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 篇6

[关键词]汉英翻译 文化空缺 文化内涵词 中国英语

(一)翻译与文化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翻译的基本性质,因为翻译的直接对象语言总是与文化密切相连。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原作和译作都是文化产物。整个翻译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Mary Snell-Hornby明确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和反映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出现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也给汉英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广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预设,而且要有正确的文化翻译观。

(二)文化空缺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词语的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有学者(如王福祥、吴樱)将其分别称为“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意识、建立文化预设,从而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这是翻译的难点,也是翻译的基础。

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一是部分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其文化内涵此无彼有或此有彼无。二是完全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

(三)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文化翻译观要求在文化因素翻译时更多地采用异化。这首先是文化平等意识决定的。“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平等就意味着尊重。这种尊重既有对源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原作者艺术创造的尊重。仅从目标文化出发,置出发文化的实际于不顾,一味迎合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方便,以至用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出发文化,这是一种不尊重出发文化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尊重读者的行为,因为这种译法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与艺术事实,实际上是对译文读者的蒙骗。”这是翻译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其次,这也是文化差异性和文化渗透、文化交融的客观要求。文化学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是相对的、偶然的,而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文化又是开放的,具有潜在的相互吸收和包容的能力。文化交融的结果就是文化之间借鉴和吸收异质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介绍出去。再次,“人们在社会文化系统和哲学思想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是十分强烈的。而语言符号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则是无止境的。”这种求新求异心理客观地促进了语言异化需求的增长,促进了语言中新鲜血液的产生。

(四)翻译对策

1.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即属于完全空缺现象的,宜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翻译过去的词很多已被英语接受,成为英语的外来词。Donnson Chen将英语中来自汉语的外来词分门别类地列出了两百来个。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音译法的生命力。

2.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英语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词,即属于部分空缺现象的,宜采用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法。在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特有的事物宜通过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成中国英语。源自中国古代文学、哲学思想或佛教文化的特有的事物也宜通过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成中国英语。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汉英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处理问题,主张为适应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应本着文化平等态度,借助异化译法,将文化空缺词译成“中国英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汉语文化信息在符号转换过程中会失落;还有些汉语文化信息是通过汉字的语音或语义双关来实现的。这样的信息在符号转换过程中可能要通过形象转换来实现。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值得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篇7

一、翻译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饮食文化的翻译中, 流派众多并且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所以导致翻译者在查一些中国饮食文化的词语中, 并没有一个标准, 从而使国外的读者对同一种饮食的理解不同。因此就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 让国外饮食家对中国的饮食更感兴趣。中国的饮食大致分为汤类、冷菜类、热菜类、小吃类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有理可循。

(一) 具有中国饮食文化特色的翻译

在几千年的中国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历史最为悠久, 因此如何将翻译做到位是个难题。在翻译的过程中, 对一些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特有名词, 翻译起来要仔细斟酌, 比如说下刀、主料、辅料等中国特有的名词。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中国的文化传承又要保证国外的饮食家能够准确了解中国饮食的做法。因此就要求翻译者对每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进行仔细斟酌分析, 才能让国外的人们能更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二) 文化不同翻译也不同

中国地域广阔,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习俗、饮食文化千差万别, 所以翻译起来也有着巨大的困难。因此让不同地区的人们去翻译同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 翻译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翻译者对当地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俗都有了解, 因此给翻译者带来了巨大困难。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中国各个地区的生活习俗和饮食文化。因此翻译起来很困难。

笔者也翻译过一些饮食类的文章, 在翻译的结束比对过程中, 发现有时候翻译的并不是那么地道。笔者一方面想要将中国文化传承出去, 又想翻译成地道的外国语言, 后来发现这是很困难的。因此翻译者要对自己的翻译功底进行加强, 尽可能消除翻译中出现的障碍, 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二、翻译的策略

(一) 直译法

大部分中国饮食的原料都可以进行直译法, 这种方法是最简单的方法。因为中国的原料都是一些较常见的原料, 采用直译法能直观地让读者了解原料。例如, 口蘑菜心 (Mushrooms with cabbage heart) 、青椒肉丝 (Shredded pork and green chili) , 同时也符合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二) 意译法

在中国文化中, 菜名是非常有讲究的。不仅体现出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而且体现出中国人儒雅的气质。因此菜名的翻译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 也是一个非常感性的工作。中国菜名不仅仅体现的是中国文化, 还体现出一道菜一个故事的特点。比如, 云南过桥米线 (Yunnan Rice Noddles) :相传原来在云南这个地方, 有个秀才想考举人, 每天认真学习, 其妻子每天做饭给他送过去, 然而有一次发现送过去的饭菜没有凉, 原来是上面的油起了保温作用, 以后每天秀才都能吃上热乎饭了。因为其妻子每次送饭都路过一座桥, 因此起名为过桥米线。中国特有的菜肴都有一定的故事在里面。

(三) 音译法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体现的不仅仅是饮食, 而是体现出中国人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因此有些翻译要体现出中国的特色, 是不可进行翻译的。这就要采用音译法后加名词解释的方法, 才能更好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出去。

总之, 真正要做好翻译, 不光是要语言学得好、学得通畅, 更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对中外文化的了解。翻译者不光要学习翻译, 更要学习的是一种文化, 才能将中国文化更好地翻译出去。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更高的人生追求打下更好的基础。中国的饮食文化不光要传承的是饮食, 更要传承的是中国文化。将中华的文化弘扬世界, 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愿望。因此还要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让世界了解中国, 了解中国的饮食和中国的文化。

参考文献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及翻译策略 篇8

随着国际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 许多的公司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和利润, 开始走出国门,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也涌入中国。而这种商品是否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打开市场、获得市场、占领市场, 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商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 由于各个国家所处地理位置、风俗文化、宗教信仰、消费观念的不同, 中英文互译须涉及文化的差异, 因此, 我们在将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中时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 又要做到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由于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要取得商标翻译的成功, 翻译工作者只有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才能掌握成功商标翻译的策略。

二、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

因为每个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因此在国际贸易中, 经常会出现这种案例, 某种产品在一个国家非常受欢迎, 而在另一个国家却遭受冷落。这就是译者在翻译商标时没有充分考虑文化及历史背景, 造成了这种营销失败的情况。这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各个国家的文化及文化禁忌都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样在商标翻译过程中才不会出现这种营销失败的情况。下面来了解下各个国家有哪些文化禁忌。

1. 不同文化下动物的寓意不同

熊猫:在我国被视为珍兽、宠物, 但在穆斯林国家中却以形似肥猪而被贬斥。非洲商标也禁用熊猫。

大象: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是吉祥之物和庄严的象征。但在欧洲一些国家, 大象却是笨蛋的同义词。

孔雀:在我国及东南亚各地是吉祥和美的象征, 印度还尊其为国鸟, 但欧洲人却把孔雀看作是祸害。

猫头鹰:我国视为不祥之兆, 西方人则把它看作是智慧、勇猛和刚毅的化身, 但瑞士人却除外。

蝙蝠:西方看作是恐怖、死亡和不吉利的象征, 连小孩也知道它是“吸血鬼”;而我国却将它寓意为幸福, 看作是吉祥之兆。

狗:在西方被视为忠诚的伴侣, 受法律保护。相反, 非洲北部一些国家的人却讨厌狗和忌讳狗。

猫:在许多国家被视为宠物, 欧洲人认为猫能带来好运, 但西方国家也有不少人认为黑猫是不祥之物。

兔:许多国家把兔子看作是可爱的温驯小动物, 但在澳洲却是例外。因为兔子吃牧草, 是羊毛生产的祸害, 所以他们不喜欢“兔”牌商标的商品。

仙鹤:我国把它作为吉祥、长寿的象征, 而法国人却认为仙鹤是蠢汉的代称。“黄鹤”的英文有“不吉祥的起重机”之意。

更多的还有“凤凰”在我国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 代表“运气、快乐和优雅”, 人们相信骑“凤凰”自行车能带来好运气, 而在西方文化传说中凤凰是一种不死鸟, 有“再生”、“复活”等意思, 因此该商品在西方无人问津也就不奇怪了。相似的例子还有“白象” (在西方是无用而累赘的东西) 、“喜鹊” (在西方指喋喋不休令人厌烦之人) 等。

2. 不同文化下数字的寓意不同

0:印度人认为以0结尾的数是积极的。

1:在西方人的眼里, 1是代表完美、独尊、起始。

3:希腊及埃及人认为3代表神性、尊贵、祥瑞。而一些西方国家视为不吉祥数。

4:朝鲜及日本还有中国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阿拉伯人则认为代表长生不老, 并且很重视这个数字。

6:日本人眼里眼里代表无懒、二流子、无用之人。

7:些欧美人认为是吉祥如意的, 而新加坡人的观念却是相反的。

8:在中国是一个很吉利的数字, 和“发”的音很像, 人们选号码时都倾向选这个数字。而在新加坡人认为这个数字不顺利。

13:西方国家和新加坡认为这个数字会带来厄运和不幸。所以在西方国家没有13层楼。

数字的神化还有很多, 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也表明了存在的东西方差异。在我国有“666”、“999”、“金六福”、“三元”、“三枪”、“十三香”等这些数字用作商标的商品, 在欧美则能够见到以“7-Up”、“Mild Seven”、“7-Eleven”等为商标的商品, 但要把“666”、“十三香”这样的商品出口到英美就会遇到麻烦, 因为“six”象征魔鬼、thirteen是不吉利的数字, 而three在贝宁、博茨瓦纳等地被视为不吉祥数。

我们一时间难以掌握每个国家的文化, 这需要我们平常多用心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从而在商标翻译中避免触碰到他国的文化禁忌。

三、商标翻译的策略

商标译名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形象及其营销策略的成功与否, 甚至关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商标翻译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对应, 它涉及不同国家的文化及其差异, 因此, 翻译商标首先要了解商标的背景来历, 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使译名既准确贴切, 不失原名的文化内涵, 又达到宣传和促销商品的目的。

1. 意译

意译又可分为纯意译, 择意译和增减意译。

某些商品的商标本身具有鲜明的意思, 并且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具有优雅美好的含义, 这时可以用纯意译。例如:Nestle (雀巢) 食品是以其创始人Nestle命名的, 并以母鸟在巢中喂食雏鸟的图案作为其商标图形, 它所体现的是“舒适地安顿下来”和“依偎”。而Nestle与nest (雀巢) 为同一词根, 故用“雀巢”来作此翻译。用它作奶粉的品牌体现无限的母爱, 表现商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有些商标如果按照其字面含义进行直译的话, 可能无法将商标的内涵完全表达出来, 或者有些商标字面含义有好几层, 无法用简练的文字把这几层意思都完整地用汉语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就必须对商标的意义进行选择, 选取其中最佳的、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意义。例如:Good Company (良友) 香烟, Good Company可译为“好朋友”、“好伙伴”、“良友”、“好公司”等, 从这些翻译中选择最佳的———“良友”作为商标。

增减意译是根据原商标的意思适当增加或减少其原商标所包含的意思, 使翻译后的商标更适合消费。减意译的例子有香烟品牌Marlboro, 即Man Always Remembers Love Because of Romantic Only的首字母缩略词 (acronym) , 但汉语无此修辞手法, 翻译时只好舍其内涵而留其读音译为“万宝路”。

2. 音译法

音译法是英语商标词汉译时的惯用手法之一。如Pierre Cardin———皮尔卡丹为纯音译。但汉字的表意性往往使人们形成“顾名思义”的心理定势。我认为音译中应采用音意兼顾的方式, 力求译名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 以便激活人的联想, 产生购买欲。汉语多同音异义字的特征为译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 成立于1887年的美国Johnson&Johnson公司是经营医疗卫生保健品和护理产品, 她是Robert Wood Johnson, James Wood Johnson和Edward Mead Johnson三兄弟创办的。如果直译则为“约翰逊”无任何特别之处, 但如果用音意兼顾法就译为“强生”———意味着强壮生命力, 和该公司的卫生保健和健康护理产品相联系。

3. 形意译

我们知道一般要名称和图案组成商标。那么形意译即按照商标图案的意思来翻译。例如:Mitsubishi (三菱) 公司商标图案是由三块菱形组成的, 那么汉译正好抓住了这个图案的特点, 使消费者浮想联翩。口香糖Wrigley’s原商标是其制造商的名字, 而它的外包装上是一个箭头图案, 那么译者翻译时也采取了形意法, 取名为“箭牌”, 这个译名不仅形象而且好记, 引起消费者的共鸣。类似的还有美国的一种食品“Quaker”, 原意为“抖动”, 译者根据其包装上的基督教贵格派长老的头像, 取名为“老人”。此外还有Lacoste (鳄鱼) 服饰, Leonardo (老人头) 酒等。

4. 另类译法

这种翻译策略大多不拘于传统的翻译套路, 大胆创新, 虽然没有规律可循, 但翻译始终与产品相关, 在产品的各个方面中定能找到与译名相关的部分。而以销售卖点做文章, 离奇古怪, 却能自圆其说, 因此称之为另类译法。如:BallMall香烟, 译为“顺”牌, 此商标无论音译与意译都与“顺”沾不上边。“原来‘Ball’与‘波’谐音, ‘Mall’与‘殁’谐音, 于是‘Ball Mall’就成了‘波泊浪殁’, 也就是大海风平浪静了, 于是在海上航行的船就‘一帆风顺’了”。于是得名“顺”牌。美国的“Duracell”电池, 是由“durable cell”合成的, 喻其产品电量充足, 经久耐用。而汉译“金霸王”是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的形象来推销产品, 创意贴切独特。“著名的丹麦Kieldsens曲奇, 在进驻中国市场时并没有简单地音译为‘奇新’而是以其外包装‘蓝罐’为名, 赢得不少赞叹。此举不仅体现了译者大胆创新的作风, 而且将Kieldsens的营销策略瞄准中国市场中档礼品的空挡, 以醒目的蓝色罐头包装作为广告促销的一大卖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翻译本身对译者要求很高, 那么商标翻译更是如此。商标翻译涉及的不仅仅是译名的问题, 同时涉及出口商品的形象及商业机会。商标词的翻译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需要译者研究语言、地域文化、消费心理和审美价值等, 决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机械翻译活动。所以在商标翻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注意顾及译语国文化的特征, 再结合实践不断总结出翻译策略, 这样才能成功地做好商标翻译这项工作。

摘要:商标是商品的标记, 是一座建立在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商标翻译质量的优劣与一个企业的经济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中英文化差异增加了商标翻译的难度。本文结合一些商标翻译的实例探讨了商标翻译中的一些文化禁忌, 并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

关键词:商标翻译,文化禁忌,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胡开杰.试论商标名称英汉互译文化意义的转换[J].中国科技翻译, 2001, (4) .

[2]史玉娟.从文化差异看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原则.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1 (2) .

[3]唐忠顺.商标翻译的多层面剖析.吉首大学学报, 2001, (5) :70-72.

[4]唐忠顺.简析商标词的翻译原则与方法.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02) 75-76.

浅析文化翻译(英文) 篇9

关键词:文化,翻译,原则

1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s define a variety of definitions of cultural translation.The definition of Mr.ZhangJin is one of the most comprehensive:Translation is community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 tool of the two language-communities.Its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political progress,economic progress and cultural advancement of the language-communities.Its mission is to intact translate the original works,which contained the logic images or art images in the real world,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language.The standards of translation must be clear and realistic,otherwise it will not be able to play the role to be played or its meaning can not be achieved.

2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2.1 Context: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Firstly,we need understand the translation context and understand differences of cultural.According to the teleology of translation,translation is a study of the scope of human behavior.Human’s communication is constrained by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while the environment of language is also rooted in cultural habits.Therefore,the translation must be impact by the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purpose of language culture.Thus,it can be seen that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determines the extraction of word meaning in translation and also shows the translator's judgments and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es,whil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s,such a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religious beliefs,ethnic custom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o on.These differences also constitute translation contexts.In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 must understand discourse cultural items of different ethnic and social cultural;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emantics;carefully analyze the cultura factors which imply in the words and easily rise to conflicts.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texts or contexts,it represent the cultura implications without viola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the source language,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faithful,truly achieve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lant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2.2“Cultural Conveyance”:A Basic Principle of the Trans-lation

“Cultural conveyance”is a basic principle of th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we not only consider differences of language,but also closely monitor differences of the cultural,the good or bad dea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ften is the key to success or failure o translation.Considering the linguistic,we can get a way of translation,but the cultural,we can get another way,the after translation may be better.For example:

The so-called“cultural conveyance”is to try to save the“foreign”flavor of the alien culture,so that our readers can expand cultural horizons,access to knowledge and enlightenment.

Our translators should be especially vigilant,do not use with a strong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ds as a means of interpretation in order to avoid the“Chinese taste”instead o“foreign flavor”causing“cultural distortion”.

3 The Effe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3.1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Lifestyle

As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 western nations often life with ocean,thus whether it is in real life or the history English words have a lot of information o navigation.The continental-based Chinese language is difficult to find the corresponding form with western language.For the Chinese,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expressions would be more difficult.For example:able seaman(一级水平),be left high and dry(陷于困境),give sb.or something.a wide berth(远远地躲开)etc..These proverbs which are on behalf of island culture are more related with navigation.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continental-based is main part,the words example:“树”,“蝼蚁之穴”,“路”,“前车之覆”and so on.These reflect the landbased culture.

3.2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ces of National Emotional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Styl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aspect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such as the emotion,the psychology,the cognitive style etc.These differences result in a number of words having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e two kinds of cultur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se terms,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can cause errors.English nation's thinking is individual and unique,and the Chinese is holistic,integrated,and general.In the language,English words are concrete,while the Chinese words are vague.For example the word“说”,in English there are“say,speak,tell”etc.With these words the language is simple and accurate,also richly varied and vivid.The Chinese often tend to generic,it adds adverb modifiers before“说”,such as“语无伦次地说”,“低声地说”,“嘟嘟囔囔地说”.

3.3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Valu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Value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core of the specific culture and way of life.In the two languages,the values wil cause a lot of obstacles for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this case is enough to cause translators attention.Confucianism dominated Chinese culture.Owing to ethnic kin and social relations,the Confucianism’s expression is very clearly and strictly,not the slightest ambiguity and sloppy.While for the English nations who respect for the Protestant and individua cultural values,this kinship is much more lenient.For the two languages,English words such as uncle and aunt are generally used to express non-immediate elders,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nly with nephew and niece,while peers ages brother and sister usually to be used,and even men and women almost said thecousin,which in Chinese is not allowed.

Due to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restrict the language’s exchanges in a certain extent,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way of life,national feelings,cognitive styles and values will aris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ranslation.Only by correctly handling to the cultural factors,we can accurately translate and promote the bilingual language and cultural exchange.

4 Acceptation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Acceptation difference is difference betweens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word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words.This difference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acceptation conflicts and the difference of associative meaning.

The words have the same literal meanings but the semantic of the words are different or even opposite,the acceptation conflicts will appear.Such words are likely to cause a wrong understanding or lead to misinterpretation.For example:

Pull somebody’s leg

Misinterpretation:拉后腿

Accurate translation:开某人玩笑

Move heaven and earth

Misinterpretation:翻天覆地

Accurate translation:想方设法

Translating the words like the above,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at if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have the same semantic meaning or there is the discrepancy we should do the appropriate conversion or adjustment.

Another form of acceptation difference is the different associative meaning,including that the specific words ar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national psychology associations and different pragmatic meaning and so on.

The content of culture is coverall;it i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language.Different languages represen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cultures.The activities of inter-language translation are actually a kind of cultural exchange.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imag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we can retain,represent and communicate in the target language;this is not only a goal of language translation,but also the need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In specific activities of translation,cultur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hich adopted by translators and to the translation purpose which the translator want to achieve,but also it affects results of the translation.

参考文献

[1]Nida E A.Language struc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2.

[2]Newmark P A.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Longman,2005.

[3]Steiner,George.After Babel[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张震久,孙建民.A concise course on English-Chinese&Chi-nese-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饮食文化翻译 篇10

作为国家战略, 中国文化走出去, 对于真正实现国家间、民族间良性跨文化交流, 旅游和文化产品的交流尤为重要。中国是文化大国, 也是旅游大国。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我国虽为世界旅游大国, 但因对旅游市场竞争“游戏”法则的生疏, 宣传材料质与量的低下, 中国旅游业仍难称是合格的“全球旅游市场竞争参与者“。而旅游宣传翻译质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为此, 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在“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策略。

2 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理论简介

Sperber&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1986/1995) 中把交际活动归属为认知活动,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交际能否成功就是看交际者对认知环境是否能够明白和相互明白。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 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性指人们在理解话语过程中, 在新出现的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寻求关联时的认知与推理过程。这个认知和推理过程是要付出某种努力的, 其目的是为了取得语境效果, 从而达到交际的成功。寻求最佳关联是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自觉遵守的一条原则-关联原则:“每一种明示的交际活动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活动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1]

交际的目的是以最低的加工成本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D Wilson的学生E A Gutt最早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对翻译现象的解释。Gutt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认为: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交际过程, 辖制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性。翻译过程中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表达的方式“不要让译文读者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 “译文必须表达清楚自然, 不应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难。“以便译文读者对译文产生”充分的关联”。[2]翻译是一种最佳关联, 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的。

3 旅游文化翻译的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社会风俗使两种语言出现“国俗语义词”或“文化负载词”, 即这些词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因为文化的差异产生文化空缺及词汇空缺, 从而造成翻译的障碍。中国旅游资料中的很多文化信息在外国游客的认知语境中是空缺的, 有时甚至与其认知语境中的文化概念是相冲突的。例如, 秦皇岛山海关著名景点老龙头景区名称中“龙”的文化联想意义在中西游客的认知语境中截然不同, 中国的龙是, 高贵的象征, 西方的dragon却是邪恶的象征。而有些译者将其直译为“The Old Dragon's Head”, 从而使译文读者产生文化误解甚至反感。再如, 老龙头景点守备署建筑为四合院, 门前照壁上正面写着“卫国干城”四字。在中国文化中, “干”指盾, 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 如大动干戈。而与之对应的英文“dry”却没有相关的含义。因此, 在翻译旅游宣传资料中的文化专有项时, 译者往往面临两难的境地, 过度地归化容易造成我国独特旅游文化身份的丧失甚至错位和扭曲。过度的异化又会因为译本所含源语文化信息过多而造成译文读者的理解困难, 损害旅游文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笔者认为, 关联理论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理论, 可以给旅游资料的跨文化交际翻译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从而为译者处理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困难提供一个决策的依据。

4 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文化翻译策略

4.1 关联原则对异化、归化的动态选择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理论是动态的阐释法:原语交际者和译者构成第一轮的交际双方、译者和译语交际者构成第二轮的交际双方, 其认知结构和认知语境都是不定的, 此一级动态;译者、译语接受者推理时所依据的最佳关联、对文本认知、欣赏所涉及的最大关联都有所不同, 此二级动态;此外, 不同语言构成的语篇或文本因语义和文化等因素的限制, 不可能完全对等, 此三级动态。由于交际固有的特性, 翻译和翻译的方法论只能是动态的、阐释的[3]。因此, 为了交际成功, 译者需要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进行旅游资料的文化翻译时, 过度的归化或异化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是寻找最佳关联, 做出最佳选择。译者应该在不违背关联原则的情况下, 进行灵活调变和取舍。在源语和译语动态的语境中依据关联原则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动态地穿插进行, 努力寻求原文文化信息和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在翻译旅游资料的文化信息时, 如果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存在完全重叠或部分重叠, 译者可主要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 以满足译文读者对译文最大语境效果的的期待。同时, 如果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译语读者要理解原文文化信息时需要付出过多的处理努力, 这时译者需要采取文化或语言补偿、替代、阐释等归化策略, 满足译文读者对译文最小认知努力的期待。

4.2 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文化翻译策略

旅游翻译应该是“文化的使者”, 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4]。无论何种类型, 旅游资料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旅游不仅是生态旅游, 也是文化旅游。对于国外游客来讲, 只有了解到旅游资料中包含的历史文献、传说典故、歌词诗赋以及民俗特色等历史背景信息, 才能真正起到文化旅游的目的。因此, 笔者认为, 为了迎合国外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帮助国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在翻译“旅游文化专有项”时, 应首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即采用源语表达形式来传达原文内容, 坚持文化的真实性, 保留我国旅游文化的“异国情调”, 译文虽然使目标读者作出了更大的认知努力去理解译文, 但同时从中获得了更大的收获即感受学习了中国旅游文化特色。异化翻译主要方法包括音译和直译。为了增加译文的关联性, 译者应该在音译、直译的基础上增添理解原文文化内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异化翻译相当于Gutt提出的直接翻译, 意在努力达到原文和译文完全相似的阐释[5]。例如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 秦皇岛具有很多与道教相关的旅游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秦皇求仙入海处, 仙人祠、求仙殿、三清观、海神庙、八仙图、长寿山、仙人洞等, 如果将“仙”意译为“Gods”或“Immortality”, 虽然读者能够毫不费力的理解原文意思, 但宗教上, 没有体现出“神仙”的意境, 译文没有很好地传达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 因此译文没能在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笔者认为原文应采用音译+汉字或音译+注释的方法:仙人译为“Xianren (仙人Immortality) ”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及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的改变, 直接翻译也不会造成外国游客的误解。

此外, 目前我国旅游宣传资料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中式英语 (Chinglish) , 即在使用英语时, 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生搬硬套、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不规范的或畸形的英语。正如Pinkham所发现的, 中式英语在我国的各类问题中极为普遍, 主要是冗余的词语 (冗余的修饰词、同意复指) 和异常的句子结构 (名词泛滥型, 逻辑混乱型) , 使宣传的预期功能难以实现[6]。英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有着各自鲜明的语言特点, 文字体系、词汇形态、句法形态殊异甚大。因此, 笔者认为, 在中国旅游文化对外宣传翻译时, 当采用完全的异化无法使译文读者取得和原文读者一样最佳关联的理解时, 译者应采取归化翻译策略, 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策略具体包括意译、增译、减译、仿译、释义、改写等方法。归化翻译相当于Gutt提出的间接翻译:译文只求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 对原文的表现形式作较大的改动, 只求达到译文和原文在相关的方面达到充分的相似性[5]。例如秦皇岛著名景点孟姜女庙前殿楹联的翻译: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Sea water tide, day to day tide, every day tide and every day ebb,

Floating clouds appear, often appear, often appear and often go. (金隄、奈达)

中国文字魅力无穷, 谐音的使用在中文里发挥的淋漓尽致。对于这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要完整的传递给西方的读者是极其难的, 上面的例句直译很难传递原语的谐音妙趣, 但译文通过利用词语“day”和“appear”的重复, 使译文读者也能找到与原文意义的最佳相似, 取得理解原作者的交际意图的语境效果。

5 结语

旅游翻译的目的是弘扬中国文化, 吸引海外游客。旅游翻译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跨文化交际, 为了成功实现旅游翻译文本的交际功能, 达到旅游文化宣传的目的, 译者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受众意识, 充分考虑英汉语言之差异、英汉文化传统和思维差异, 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 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 依据源语文化语境与译语文化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 灵活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不断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种认知语境之间寻找最佳关联点, 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摘要:指出了旅游翻译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 其翻译质量的提高对于维护我国旅游形象和传播我国旅游文化尤为重要。运用关联理论, 探讨了在“文化走出去”语境下我国旅游文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旅游文化翻译,中国旅游文化,异化,归化,最佳关联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1995:260.

[2]Gutt, 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ve and Context[M].Manchester and Boston:St.Jerome Publishing, 2000:132.

[3]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 1999 (3) :273~295.

[4]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181.

[5]张春柏.直接翻译-关联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J].中国翻译, 2003 (4) :15~1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饮食文化翻译】相关文章:

饮食类英语翻译论文题目05-03

广西饮食文化04-20

瓮安饮食文化04-25

喜宴饮食文化04-30

各地饮食文化06-01

黄冈饮食文化06-03

客家饮食文化06-05

饮食文化词语06-07

西方饮食文化论文04-08

泰山饮食文化论文04-15

上一篇:IT内部控制体系研究下一篇:引领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