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饮食文化

2024-04-30

喜宴饮食文化(精选8篇)

篇1:喜宴饮食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必然会产生摩擦的火花,在这火花中差异也被照耀的愈加明显,电影《喜宴》就是这样一簇火花照耀出中美文化的差异与碰撞。

《喜宴》是1993年让李安扬名国际的第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移民美国的台湾男子――高伟同和希望通过与美国人结婚得到绿卡的上海女孩――顾威威,联合他的同性恋爱人――赛门一起策划了一场婚礼,而目的则是为了安抚伟同父母希望儿子成家的心愿,传统的中国婚宴在大洋彼岸一一展现。李安用一场喜宴,将中西方在爱情,婚姻上的文化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中国人推崇注重孝道的家庭伦理观,西方人推崇尊重个人选择的家庭伦理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注重孝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始终盼望着高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伟同努力尽孝与上海女孩郭威威结婚。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尊重个人选择。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正因为如此,片中的塞门才能够毫无顾虑和伟同呆在一起。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也在本片中表现的很明显。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中,每个人必须考虑他人利益,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精神上的义务和忠诚。而在推崇个人主义的社会中,每个人只顾及自身的利益,每个人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导向国家,片中伟同匆忙赶路时碰到了自己一个中国熟人,虽然他急于赶路却仍耐着性子听那人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最近的遭遇。如此长的寒暄如此好的耐心,恐怕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出来。西方国家则是典型的个人导向国家。人与人之间近乎冷淡,在大街上碰面也仅仅是寒暄一两句吧,中国人这样长的寒暄,恐怕他们是怎么也做不出来的。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在这部影片中也表露地很明显。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长期导向,留恋传统文化。美国文化则侧重短期导向,为了眼前利益可以抛弃传统文化。影片中,当伟同知道父母要来纽约时立马把父母邮寄来的中国山水画以及父亲的字画挂起来,显示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当他们五人在一家中餐厅用餐时,意外发现这家餐厅的老板曾今是自己家的司机。老板认出自己的老上司时没有顾及自己现在的大老板身份,仍一口一个“师长”一口一个“少爷”的叫个不停,这显示出中国人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长期导向的坚持。然而影片中塞门却几乎没有和亲人联系过,这和伟同、威威与其父母的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权力距离也在本片中体现的很明显。中国文化的权力距离比较大,一般认为社会等级是自然存在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客观实在。所以中国的孩子对父亲就有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在母亲面前可以说可以做的事,在父亲面前就做不出来了。然而美国文化的权力距离小,其文化中的组织结构就相对扁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是朋友。这就与中国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喜宴》是一部讲述中西文化差异摩擦的片子,可喜的是剧中结局是最好的happy ending,也寄托了导演对中西文化差异能够相互包容理解的美好愿望,相信和谐共存也是所有观众的心愿。

篇2:喜宴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保守,西方文化则具有多元开放的特征。《喜宴》中高家父母所希望看到的中国传统婚姻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儿子长大后就应该成家立业、娶亲生子,父母也好早日抱上孙子。然而《喜宴》中李安并没有让二老如愿。片中主角高伟同33岁,多次相亲失败,不是因为自己性格或事业上的不成功而是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同性恋者,他在美国有自己的同性恋恋人塞门,却一直苦于担心父母不能接受一直未告诉父母。这种状况和中国传统文化绝对是水火不能相容的,所以伟同暂时选择了隐瞒。

中国经历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与外界交流少,再加上封建礼教对人民正常生活的束缚,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是接受不了同性恋这一较新的事物的。所以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大多对同性恋者持怀疑、鄙视的态度,再加上中国一直没有出现过保护同性恋者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一直得不到有力保障。片中人物高伟同生活在美国纽约,他凭着自身努力在美国做起房地产生意,而且拥有自己的私人房产,可以说他在事业上还是很成功的。其中美国这个开放的大环境对于他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试想,如果他在国内从事自己的事业,因为他是个同性恋者,在生活中他可能会受到各种歧视和非礼遇,在合法权益收到侵犯时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显然身为一个同性恋者,即使很有能力,但在一个保守的环境中是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美国就是个不同民族和种族构成的大熔炉。美利坚民族是各种不同的民族构成的混合民族。各个民族最初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从到达北美大陆始还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观念和处事方式。各种民族间的交流使得美国文化丰富多彩、兼容并蓄,所以美国人在对待新事物上就显得要开放、主动。尽管他们也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同性恋者,但总体上他们能尊重这些同性恋者的选择,他们推崇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而且同性恋者在美国的合法权益某种程度上还能得到保护,所以,同性恋这种现象在美国人看来就没有那么奇怪了。

中国人推崇注重孝道的家庭伦理观,西方人推崇尊重个人选择的家庭伦理观。”

注重孝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亲始终盼望着高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父亲虽然因重病在医院养伤却仍念叨着要高伟同娶妻生子的场景。为了帮助父亲实现愿望,为了完成自己传宗接代的任务,高伟同听取了同性恋伴侣塞门的建议,决定和租住自己房子的上海女孩郭威威结婚。虽然这是个不太好的方法,但为了取悦父母,高伟同还是选择了这样做。虽然生活在美国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中但伟同仍保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努力尽孝。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辈分等级制度森严,长辈在家庭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家人的一切行为都要求尊重长辈的意见。随意最后伟同选择了尊重父母的意愿。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尊重个人选择。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他们在个人选择方面选择了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正因为如此,片中的塞门才能够毫无顾虑和伟同呆在一起。他不用担心父母对家族传宗接代的要求,不用担心其他人对自己同性生活的歧视与非礼,不用担心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收到侵犯时得不到法律保护。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塞门不用和伟同一样担心受到各种关于同性恋生活的阻挠。

中庸之道是处理文化冲突的最好工具。

传统的中国的文化是不能接受同性恋的,在这里,传统的中国文化就和西方较为开放的能接受同性恋的文化产生了正面冲突。其实这种矛盾并不是完全不能调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中国的“中庸之道”。影片末尾,送别父母时,伟同、塞门、郭威威三人百感交集地拥抱在一起,这是个特殊的镜头。三人的和谐以及父母最后的满意表态无疑给整个片子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得出——中庸之道是解决不同文化冲突的最好工具。中庸思想,即折中、调和不同的思想与意识,使人们的行为、做事不走极端,寻求和谐宽容。对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最好的解决方法可能就是“和而不同”,只有接纳了与自己不同的思想,才能和谐共处。这五人相互包容、相互思考,最终达到了和谐,也为本片拉下完美的帷幕。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也在本片中显示的很明显。

在个人导向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一切都已个人为中心,主张个人行动自由,人与人相互依赖程度低,个人对集体有较少的感情依附,相信自己而不相信集体。集体主义导向则强调群体的和谐,个人与集体联系紧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程度高,个人往往从道德思想角度处理其与集体的关系。人们相信集体,愿为集体的成长发展出力。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导向国家,片中伟同匆匆忙忙赶路时碰到了自己一个中国熟人,伟同虽然急于赶路却仍耐着性子听那人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最近的遭遇。最后那个人还拉着伟同让他以后给他打电话接着聊。如此长的寒暄如此好的耐心,恐怕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出来。西方国家则是典型的个人导向国家。人与人之间近乎冷淡,在大街上碰面也仅仅是寒暄一两句吧,中国人这样长的寒暄,恐怕他们是怎么也做不出来的。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在这部影片中也表露地很明显。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长期导向,留恋传统文化。美国文化则侧重短期导向,为了眼前利益可以抛弃传统文化。影片中,当伟同知道父母要来纽约时立马把父母邮寄来的中国山水画以及父亲的字画挂起来,显示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当他们五人在一家中餐厅用餐时,意外发现这家餐厅的老板曾今是自己家的司机。老板认出自己的老上司时没有顾及自己现在的大老板身份,仍一口一个“师长”一口一个“少爷”的叫个不停,这显示出中国人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长期导向的坚持。然而影片中塞门却几乎没有和亲人联系过,这和伟同、威威与其父母的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权力距离也在本片中体现的很明显。中国文化的权力距离比较大,一般认为社会等级是自然存在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客观实在。所以中国的孩子对父亲就有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在母亲面前可以说可以做的事,在父亲面前就做不出来了。然而美国文化的权力距离小,其文化中的组织结构就相对扁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是朋友。这就与中国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在中国,人们一般加入少数几个团体,并且一般对这些团队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承诺,同时中国人往往与群体内部成员有深入的交往。西方人则可能同时加入很多团体,但与团队内部成员却保持着松散的联系。同时中国人有严格的内外区分,对内对外态度大相径庭。只有很亲近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群体内部的人才能被当作“自己人”。中餐厅老板碰到自己的老上司时热情招待了他们,并主动提出为伟同重办酒宴,他之所以如此热情,是因为他已经把师长一家看成“自己人”。高家父母虽然对塞门很尊敬,但说话时还是对他“遮遮掩掩”,这是把它当作外人的突出表现。

中国人一向不苟言笑,喜欢将心底的真实想法藏起来,不会喜形于色,更不会怒形于色。而西方人则喜欢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片中赛门总是把喜怒写在脸上。当伟同父母来纽约时,他表现得异常热情,而当他得知威威怀孕的消息时,立刻在饭桌上暴跳如雷,当着伟同父母的面与伟同争吵。相反伟同的父亲总是不动声色,即使得知伟同是同性恋、威威有了伟同的孩子也不形于色。表现出中国人情绪中的极致。

《喜宴》是一部讲述中西文化差异以及相互包容的片子,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其中出现很多喜剧元素,时常令人忍俊不禁,但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看作一步喜剧片,我们应透过更深层次去挖掘中西文化差异层面的东西。

篇3:透过《喜宴》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一、故事概要

影片讲述了一个移民美国的台湾男子———伟同和希望通过与美国人结婚得到绿卡的上海女孩———威威,联合他的同性恋爱人———赛门一起策划了一场婚礼,而目的则是为了安抚伟同父母希望儿子成家的心愿。传统的中国婚宴,所有的细节和活动无一遗漏,在大洋彼岸一一展现。然而繁华落尽,秘密浮现,一切纠结过后还是挂起了理解的彩虹。

二、肉欲和灵魂的压抑

在影片中,从喧闹的喜宴上看到了一个群体的性压抑,我们从伟同对父母的阳奉阴违的挣扎中看到了个性的压抑。

(一)性压抑

中国人婚礼上的各种“游戏”环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喜宴上,宾客们起哄让伟同吻威威,而我们看到两人当众接吻后坐下,赛门拿红色餐巾给伟同擦嘴还看了一眼双亲,当时赛门应该是隐忍的。在洞房里,密友们想出各种怪招,让新郎新娘当众调情,直至最后一刻,两人钻进被窝,衣服一件件地扔出来,宾客们才意犹未尽地散去。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金发碧眼的洋人们一脸迷茫,李安就凑过来,告诉他们:“你看到的是中国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一语破的。洋人们困惑依旧,而我们中国人早已心照不宣,也只有中国社会孕育出的人才能体味这句话的精髓。

中国人的性观念是保守的,中华民族是有文化的民族,总不缺乏文雅的字眼来掩盖赤裸裸的“性”。在儒家“仁、义、礼、智、信”誉满天下、刻骨铭心的氛围中,“性”和“欲”是肮脏的、邪恶的、为人所不齿的。人们鄙夷婚前性行为,即使结婚了也不可纵欲过度,因此,有人说中国人是集体性压抑。由此看来,婚礼则意味非凡:你所有的亲朋好友帮你见证,从此以后,你有了固定性伴侣;从此以后,你可以名正言顺地享受性。所以鲁迅说:“现在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见人类的迎娶仪仗,也不过当作性交的广告看,不甚留心。”而李安的聪明就在于此,要拍中国人的性压抑,还有比“喜宴”更合适的吗?任何一个闹过洞房的人都能体会到那种当众意淫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二十多年对性敬而远之的中国人,在那一刻竟然能够如此亢奋的欣赏与被欣赏。平静后深思,中国人在平时承受着怎样的压抑,才能在那一刻形成如此扭曲的群体现象?再深思,发现所谓的性压抑从来不属于喜宴上叫嚣的男人们,而是他们的另一半。男人三妻四妾自古视为天经地义,而改嫁过的女人却要被辱为“破鞋”。古代用一个贞节牌坊让妇女付出一生来背负,即使到了现代,在文化大革命中小将们也不忘把破鞋挂在改嫁女人的家门口。李安忍不住现身说法:“你看到的正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但是笔者脑海中浮现出的只有菊豆、二嫫,那些渴望并敢于追求幸福的女人们最终在残酷的现实中一个个崩溃、幻灭,她们才是两千年来儒家伦理的受害者,战战兢兢地为男人守护着神圣的守宫砂。

在西方的婚礼上,洁白的婚纱、庄严的誓词、高雅的音乐,一切井然有序地铺开,绝对没有宾客们起哄让新人接吻,因为那是再自然不过了,新人总是情不自禁地拥吻,宾客也只有艳羡的份儿了。西方人的性观念是开放的,孩子到了十八岁,父母会介绍一些性知识、赠送一些成人杂志,我们在无数美国影片中也看到过父母与孩子探讨性问题。因此,西方的婚礼不像中国的婚礼,有一种深层的暗指———性生活的合法化,而更多的是以神之名,向自己的爱人作出庄严的承诺。

(二)个性压抑

伟同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严父慈母。父亲戎马一生,麾下管着一万多人,身为大少爷,伟同背负着父亲的期望,面对父亲的要求,他只能选择服从。母亲温柔慈爱、知书达理,细腻地呵护着他的成长,性情温和的伟同不忍叛逆,不忍伤母亲的心,所以他就做得正如其母所言:“怎么惯都惯不坏。”长大后的伟同到了美利坚那片自由的土地,心底冰封多年的种子开始萌芽,并且幸运地和赛门相爱。但父亲的期望、母亲的疼爱使他依然没有勇气坦诚,只能独自背负着沉重的担子二十余年,正如他最后的呼喊:“二十年,我一直活在一个大谎言里!”

有得必有失。中国孩子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占据着家中至高的地位,但同时也要按照父母设定好的人生模式走下去。中国的父母是普天下用心最良苦的,他们身兼数职:保姆、家庭教师、经济后盾,甚至出气筒;中国的孩子是普天下生活最辛苦的: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要听外语儿歌,幼儿园是双语的,小学是国际的,中学要为了考大学而学艺术。小学生拖着拉杆箱上学的情形可能只有在中国方可一见。

美国人以尊重个体、满足个体需要为出发点。父母没有权利把自己失落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孩子有权利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美国的教育是给儿童一支画笔,画心中所想,画心中所爱,凭其天马行空,只要表达了内心想法、展示了自我,总是能得到肯定和褒奖。而中国的教育则是给孩子画笔的同时附上一幅样品,只准临摹,不可创造,否则将被视为离经叛道。我们大胆地猜想,伟同的性取向与长年为期望和关爱所压抑是否有关?诚然,美国教育也有硬伤,校园枪击案件、青少年性病泛滥,无一不令人瞠目,但在鼓励孩子个性发展方面,我们不得不向他们俯首。

三、亲情和家庭观念

我们绝对忘不了那一幕:伟同去父母房间磕头,母亲拉着他的胳膊咬,父亲捶着他的胸口叫着“小胖”,但儿子早已不是那个趴在他肚皮上的毛孩儿,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早已脱离他们,却不忍心告诉他们事实的成年人了。也许所有儿女长大成人的中国父母看了这一段都会老泪纵横而未曾察觉,但儿女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么需要他们了,那种失落和抽空了灵魂几乎无异。正是如此难以撇清是非黑白的亲情,才让我们在新观念和旧传统里不知何去何从。李安对中国人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他完全知道你的矛盾和挣扎,而且相当体谅,因为这一份矛盾也是属于他的,属于全体华人的。

更多时候,中国人面对的最大压力,往往就是亲情,因为那份血缘是一辈子都割舍不断的,无论有多痛楚,都要保留它。李安对中国人这种特有的情结表现得极为细腻,甚至带着些许残酷。父亲在楼上睡着了,伟同站在父亲面前,表情诡异,他平静、迟疑,继而手指颤抖地试探父亲的鼻息。那一刻他在想什么?父亲的生与死究竟哪一个是他更期待的结果?父亲长期管制形成的压力和对父亲深厚的感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两种力量此起彼伏,那一刻,甚至让他心中有了某种邪恶的念想。中国人视亲情为头等大事,三世、四世同堂仅为了图个热闹,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家大业大了,没个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深入人心,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固定的角色和已成规矩的角色形象。

舐犊情深是普天下的通理,美国人对亲情的渴望和重视绝不亚于中国人,但是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念却比中国人宽松、自由得多。美国人继承了欧洲的文化传统,受欧洲传统宗教尤其是新教思想的熏陶,加上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既没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模式,又没有中国传统的孝顺思想,同时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欧洲人的家庭价值观。概括来讲,美国人家庭价值观可总结为:个人独立、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美国家庭中的权利意识是以每个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全家人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理想的权利,其他成员无权干涉。这种家庭模式恐怕是最适合视自由高于一切的美国人。

摘要:文章通过对李安首部扬名国际的电影《喜宴》进行深入剖析, 探寻中国人的普遍心理特征, 并分别就影片展示的中国人肉欲和灵魂的群体性压抑、中国人的亲情和家庭观念、同性恋问题等进行中美对比, 以明辨二者的异同, 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喜宴》,中美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孙致礼主编.美国家庭纵横[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2]http://www.nrx.cn/bbs/viewa.asp?id=156920

篇4:喜宴饮食文化

中国的处事哲学,中国人称之为中庸之道。在中国文化里,中庸意即对不同思想和意识进行妥协及分散,从而使人们的行为更正常化,做事不走极端,以便寻求一种和谐宽容的氛围。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彰显着中国人面对差异和异议时的宽容、准许、善心及智慧。

2.《喜宴》中呈现的文化差异

电影复杂的情节背后呈现出深层的文化内涵。

2.1 婚宴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种传媒手段,电影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标签。看电影,人们可以更加生动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著名导演李安的早期作品“家庭三部曲”展现了由于文化差异,中国人遇到的矛盾冲突。高伟同,一位33岁的未婚中国男人居住在美国,并且有一位名叫赛门的同性恋爱人,然而高父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延续家庭命脉。高伟同的父母一直在催促他结婚。高伟同有一个空房子,一位来自中国的名叫顾薇薇的女孩租下了它。由于拿不到绿卡,薇薇将要被赶回中国。高伟同知道了这一情况,在赛门的建议下,他决定和薇薇假结婚来满足他的父母,同时也帮了薇薇。知道了儿子要结婚,父母赶到美国,婚礼就这样展开了。婚礼结束后,薇薇怀孕了。知道了这一情况,赛门和伟同在吃早饭时用英语大吵一架。思前想后,伟同还是告诉了母亲真相。尽管大为震惊,他的母亲还是选择了宽容,但是却一直瞒着高父。直到有一天高父用英语对赛门说“生日快乐”,大家才意识到高父懂英语并且早已知道了真相,只是由于他的老观念,他一直假装什么也不知道。当薇薇告诉赛门她想为他们生下这个孩子,赛门高兴地答应了做这个孩子的父亲之一。电影结尾,高的父母在机场即将离开美国,这三个年轻人以复杂的情感终于相拥在了一起。

2.2 不同的家庭伦理观念

中国家庭伦理观念看重孝道,而西方看重的则是个人主义。

自古时起,孝道就一直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准则。孝道文化认为万事以孝为先,并提倡谨慎遵循先父再子,先君再臣,先老再幼等等一系列准则。在家庭中,孝道意味着尊敬爱戴老人,并顺从他们的意志,这也是构建血缘关系的一种特殊情感。根据文化学者朱永涛所言,“孝道的首要含义就是服从,意味着子女必须尊敬并遵循父母的意愿,另外一层含义就是维系家庭的传承。”(126)这就是说,子女们必须遵循祖先的意愿从而延续家庭姓氏,家庭荣耀,并代代相传。在传统中人的道德观念里,人们认为万事孝为先,孝道是所有美德最基本的品质。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及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孝道文化已经成为所有代人都继承的文化。并且,由于每代人的一致认同,孝道一直都在维系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之间起着重要作用。在《喜宴》这部电影里,当伟同的父亲病重的时候,他依旧担心自己的儿子还没有娶妻生子。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所有人都明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伟同让自己的父亲带着这样的遗憾归天,毫无疑问他将会是一个不孝子。因此,他接受了同性恋爱人的建议,那就是与自己的女性租客顾薇薇假结婚。尽管假结婚并不是什么好事,然而作为一个同性恋者,伟同别无选择。他的动机是出于好意,目的是为了安慰自己病重的父亲并实现父母的愿望,遵循中国文化的孝道。中国人的家庭道德观念是与孝道息息相关的。在这部电影中,文化的冲突是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表现的。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要比西方人的强烈的多,并且两者的家庭道德标准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国人的家庭道德观念注重家庭成员的从长到幼的等级关系,他们强调家庭成员的相互依赖,子女的孝道以及繁衍生息的幸福感。家庭成员之间没有什么隐私,因为长者有绝对的权利了解并安排好家庭的一切事务,也了解每位家庭成员的思想。子女必须顺从长者的意见,否则他们就是不孝。

自由意味着有权利保护个人命运,不受政府,统治阶层,教会和其他权力机构的干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西方的年轻人很少受到家庭的干涉,随心所欲过着他们自由的生活。(Esman et al 157)

在学术领域,学者倾向于“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它提倡个人尊严不可侵犯,提倡个人思考及判断,个人自由做出选择,强调个人的努力,自我保护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它也强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

在西方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指导下,西方年轻人个强调个人感觉及自由的生活。

2.3 不同婚姻观念

与西方文化的多元与开放相比,中国文化相对传统保守。在《喜宴》里,伟同的父母想要儿子结婚的方式显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高伟同与赛门的结合则显示了西方的婚姻观念,这些婚姻观念可以作为不同文化特征的代表。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当儿子长大成人独立自主之后,看着儿子娶妻生子自己抱孙子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并没有让老人如愿。儿子高伟同是同性恋,并且在美国有个同性恋恋人,这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也是电影里最主要的冲突所在。同性恋在美国已经被人们接受,然而在中国确实是人们无法容忍的。当儿子高伟同无法再隐瞒事实的时候,他把真相告诉了母亲。母亲极为震惊,但她还是要求大家把这件事瞒着高父。这是因为首先高母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女性,其次她也深知与她生活了一辈子的高父也是一位传统的中国父亲,她深知无论怎样,高父是不会接受他的独子竟然是同性恋。在传统的中国观念里,同性恋是与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是不正常不正确的行为。

在中国人的眼中,当长大成人到了可以结婚的年纪,人们就该结婚并生子。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孝道是很一致的。无论一个人成就有多大,结婚生子从而延续家族命脉是中国人从古时就形成的传统。

而在西方国家情况却恰恰相反。人们是为了爱而相爱结婚,绝非为了传统。他们认为爱人应该厮守在一起,结婚,并且生下他们共同疼爱的孩子。婚姻关系及孩子都是爱的结晶,而绝非因为传统。只要两人相爱,他们即使没有注册登记的结婚证明也是可以在一起生活的。只要是真心相爱,即使是同性恋也是可以接受的。

陈大勇长叹一口气,心想:姑且不论党争,光凭玳瑁眼镜今天的宽厚仁义,就觉得他够江湖够义气。他仁义我陈大勇岂能无情?

2.4 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

在《喜宴》里,从高母知道了儿子是同性恋,有一个同性恋恋人的震惊,已经设法隐瞒着高父这一事实中我们就已经了解到中西方对同性恋的完全相反的态度。

同性恋在美国已经被人们接受,然而在中国确实无法容忍的。大多数的中国人对于不受法律保护的同性恋者是不看好的,因而同性恋者在社会上受到某种程度的谴责和镇压。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封建社会里农业是主要经济来源,人们没有什么机会接触新型文化以及新生事物。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远不如西方,因为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开放的。在电影中,来自中国台湾的高伟同在纽约经营自己的事业,收入可观,是个成功人士,并且身为同性恋者这一事实丝毫没有影响他的事业和生活。然而,如果高伟同生活在中国,他的同性恋行为恐怕就要受到人们的谴责了。无论他多么伟大,多么成功,他终究不会被大众认可的。

尽管从某种意愿上来讲,同性恋只是个人的事情而已,同性恋者有权为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然而他们却无法逃离众人的目光和社会的舆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同性恋者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反对。然而在西方,自由主义和家庭观念是同性恋者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有更大的生活空间,不会受到像高伟同这样父母的反对。西方的自由主义和家庭观念在一个人的例子上得到了生动体现,那就是赛门可以自如的选择做一个同性恋者来生活。

3. 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

总的来说,有三种方法处理文化差异,即:效仿西方,抵制西方思想和中庸的方法。中庸即意味着增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融合。

3.1 效仿西方

简单来说,效仿西方是指模仿西方国家。

这种方法在清朝晚期极为盛行,因为那个时期清政府日益衰败,而西方国家则相对强盛。因此,一些中国人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国家,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强盛起来。然而他们并没有全方位认识学习西方的度,这使得他们全盘效仿西方,这是效仿西方的最初表现。

现在,效仿西方的观念仍然存在。不同的是,当前的效仿是不包括政治的。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西方国家的一切都比中国优越,例如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模仿西方人的穿着,吃西方人的饮食,说话做事、思考方式都模仿西方。对这些人而言,当面对文化差异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西方人的行为正确而中国人的行为错误,然而,历史和事实已经证明对西方的全盘效仿是错误的。

3.2 抵制西方思想

简单来讲,抵制西方思想即全盘抵制西方的一切,无论其先进与否。

这一现象同样也是在清朝晚期出现的。其背景和效仿西方是一样的,当有人提出学习西方的时候,就同样会有人提出只有中国的文化是有益处的。这一类人群厌恶西方的一切,这是早期的抵制西方思想 。

现如今,仍然有人完全抵制西方思想。这一类人群厌恶西方世界的一切,不允许西方元素出现在他们生活之中,即使这些西方元素是先进的。当面对文化冲突时,这一类人会抵制西方文化,支持中国文化。

历史和事实同样证明,这种思想也是错误的。

3.3 增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庸的处事方式

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一些微妙的细节。这些小细节都毫无例外地显示了文化冲突解决之后的和谐氛围。在《喜宴》里,经过自我挣扎,高伟同最终选择了向母亲坦白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在中国社会里,同性恋是不被接受的。而在电影中,同性恋这一身份却是男主人公,这就已经是与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背道而驰了。如何在电影中协调中西方不同的婚姻观念呢?著名导演李安巧妙地用镜头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冲突。当在机场送别高父高母时,顾薇薇,高伟同和赛门三人紧紧相拥,这是极为令人吃惊的结局。这三个人的思想完全不同甚至相反,他们怎会相拥在一起呢?实际上,李安导演正是用这一场面准确传递这一信息:中西文化尽管全然不同,却是可以相互融合的。这一矛盾处理方式已经显示了中国的中庸思想,即对不同思想和意识进行妥协及分散,从而使人们的行为更正常化,做事不走极端,从而寻求一种和谐宽容的氛围。

解决文化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友好相待。只有认可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才能和谐共存。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彰显了中国人面对差异和异议时的宽容,准许,善心及智慧。而这也正是面对不同文化的最好办法及态度。

《中庸》是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中庸的最佳状态就是万物处于和谐状态之中。这种和谐意味着世界万物都恰在其位,用汉语讲即各安其位。明确来讲,在哲学里,中庸意味着“度”。“度”是指人们做事情的标准限制,做事不用太过。

综上所述,全盘效仿西方和抵制西方都不是正确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然而,中庸是可以解决文化冲突的,它意味着我们要增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4. 结语

在电影《喜宴》里,复杂的电影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它包含以孝道为主的中国家庭道德观,以自由主义为主的西方家庭观;中国人以孝为先的婚姻观念,西方人以爱为主的婚姻观念。通过电影,观众欣赏到的不仅仅是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了解外国的本土文化,风俗习惯,并且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在当今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保持头脑清醒,当面对事关中西方文化的问题时,尤其是事关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时,我们应该做出理智选择。

1. Dai, Weidong. Wester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2. Esman, Dat, & Maryann E. Kearny, et al.American Culture.Beijing: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2. l

3. Gao, Peng, Xuezhong Zhang, & Meng Lin.Spoken English and Culture. Shanghai: Shanghai Xing Jie Press, 2006.

4. Ma, Aiying. Cultural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A Case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elected Contemporary Text.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8.

5. 徐行言. 中西文化比较.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张从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7. 张靓蓓.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篇5:电影喜宴的中西文化研究论文

《喜宴》与《推手》虽然同属于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作品,但《推手》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含蓄的悲悯之情,而《喜宴》则是一部略带喜剧意味的作品,影片用中国传统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得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撞,也引起社会对同性恋问题的关注和深入探讨。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使得伟同对父母隐瞒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而叙述视角的选取让这个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在中国人伦大义与西方同性恋故事的错综对接下,影片层层展开,向观众揭示了东西方文化深厚的人文内涵。影片围绕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下产生的困惑、无奈和宽容舒缓展开,而促使这一系列变化的动力是中国人特有的人伦道德观念,几乎令所有家庭面对同性恋问题都会感到困扰,而这个社会问题在导演巧妙的处理下以一种喜剧的方式得到解决。单从处理方式和看待角度分析它具有中国特色,而故事的发生地点却在西方,异域文化与新旧观念在产生冲突后最终回归到包容。

篇6:喜宴饮食文化

摘要:《喜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父亲”这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又在东西文化的缝隙中显露出了新的特征。李安这样在成长过程中承载着双重文化的人,在艺术创作时难免将两种文化同时带入作品,从而使作品呈现出跨文化的特征,于是。从他的作品中能够透过两种文化得到新的启示。

关键词:父亲、文化差异、转变

作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最为著名的导演之一,李安是位“通才",无论是现代片还是古代片,无论是以东方文化还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影片,李安都能将他极具风格的电影语言运用得游刃有余。

《喜宴》是李安在1993年推出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导演探讨了不同民族对于家庭、两性关系和同性恋问题的认识。上映后赢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在柏林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在西雅图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本片以独特的视角——用中国人特有的道德伦理观念来处理处于道德边缘的同性恋问题,原本是一部悲剧的电影作品在导演的巧妙处理下变成一部喜剧。故事的主人公伟同长期生活在美国,作为一个同性恋他在美国有一个同居男友赛门,远在台湾的父母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开始担心他的婚事,便三天两头打电话催促儿子结婚。为了打消父母的念头他只好与租客崴崴假装结婚,父母得知儿子的喜讯后飞来纽约为他们主持婚礼,被灌得烂醉的伟同与崴崴在喜庆的氛围里假戏真做发生了关系,意想不到的是崴崴竟然有了身孕。故事的最后父母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崴崴决心为伟同的父母生下孩子,而赛门也同意当孩子的另一位“爸爸”。

影片中传统的中国家庭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下产生的困惑、无奈和妥协,中国人特有的人伦道德观念在这样环境中失去了它的力量,在面对同性恋这样的边缘问题时,是与非变得难以决断,而《喜宴》中导演巧妙的处理使这个社会问题以一种喜剧的方式得到解决。单从处理方式和看待角度分析它具有中国特色,而故事的发生地点却在西方,异域文化与新旧观念在产生冲突后最终回归到包容。

一、不可回避的“父亲”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这三部作品构成了李安的“父亲三部曲”,这三部作品表现出中国传统父亲形象的许多侧面,细细看来“父亲”变成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符码:《推手》中的太极拳高手,《喜宴》中的书法家,《饮食男女》中烹饪大师。李安有意将这三部作品放置在中西文化冲突下,仔细描摹着传统东方文化的代表——“父亲”的转变,并以此呈现他们置身于异国他乡,与身俱来的传统文化在远离国土后显得孤单和失落的情景。

传统父权家庭中父亲是权力至上的家长,儿子则是从属于父权的私有物,并承担着传宗接代的责任,在“父亲三部曲”中李安刻意的“使传统上以父亲为主的一个家庭关系,得以从一个假象的平衡状态,历经危机和冲突之后,重新寻得一个新的平衡。”《喜宴》里中国家庭面对的冲突是当中国家庭伦理遭遇同性恋子辈的挑战时,该如何找回家庭的平衡。

在这里,儿子与父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弑父情结,又不同于传统东方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这主要是因为儿子的根在中国,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可又在美国工作,过的是地道的美式生活方式,并且儿子的同性恋取向是西方文明在开放的环境下对性自由的追求。这些无疑是与传统的东方文化相违背的。影片中,伟同为了掩饰自己是同性恋而选择和薇薇假结婚,他选择的是一切从简的结婚方式:登记宣誓。但对于父辈而言,结婚办喜宴象征着人们对这桩婚姻的认可,预示着这桩婚姻的到了祝福并将有个美满的结局。所以后来伟同和薇薇还是遵从父母的意愿补办了隆重热闹的婚礼。这场婚礼虽然是在一个很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厅里举办的,但这个大厅却位于曼哈顿一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里;虽然新郎新娘和宾客大部分都是东方人,但镜头却时时闪现着一两个西方人的身影,他们在观看着这群疯狂的东方人。在这场喜宴中,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和西方反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意外的是其实父亲早已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也知道伟同和薇薇只是假结婚,可他选择了默默承受痛苦,原来父亲早不是运筹全局的人,为了家庭不得不装聋作哑。

“西方文化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不是建立在纯粹个体意义上的,也不是建立在纯粹整体意义上的,而是建立在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范畴之上。这些差异性特征在‘家庭’这个个体与整体的概念上表现得很典型。”因此,伟同和塞门不在乎组成他们的家庭是否有后代,只要过得幸福就可以;而父亲认为没有后代就没有家,一切都没有意义。在传宗接代这一伟大目标面前,个人的幸福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他默默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为了维系传统的家庭模式,他把原本送给薇薇的礼物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塞门,以这种方式接受儿子的恋人。

至于薇薇最终选择留下了自己的孩子,而塞门也同意做孩子的养父,不论现实生活会不会这样美好但影片还是选择以幸福结尾。东西方的文化冲突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完美的得到调和呢?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在机场安检通道里,高父双臂高举,以一个投降的姿势离开了美国。当父子关系的传统家庭模式不再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时,这种崩溃是必然的。儿子迫于传统道德观念的驱使,不得不妥协,而父母与子女不再是管制的关系,最终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种共识,这种共识的背后就是东西两种文化的平衡点。在《喜宴》中,父亲不再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的集合点,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化解这两种文化的危机的向导,在他的默许下冲突走向融合。

二、《喜宴》得跨文化意义

《喜宴》的导演李安1954年生于台湾屏东。他出身于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父亲从事教育行业,在这样的家庭里,中国传统观念深入骨髓。1978年,24岁的李安赴美留学,就读于依利诺大学戏剧系;1984年获得纽约大学电影硕士学位。在求学的六年期间,他接受了严格的戏剧训练。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获得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最佳作品奖以及最佳导演奖。在美国的第23年,李安获得投资,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片《推手》。24年和23年,在时间上是一个趋于对等的跨度;虽然这只是一个巧合,但也的确给了李安足够多的时间去分别了解和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跨文化的背景使李安自身成为了一个“跨文化的体验者”。这种体验对于跨文化传播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跨文化传播中,传播者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和态度,对传播效果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传播者首先应该在真正意义上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是某种特定文化的人。另一方面,传播者也应该尽可能地在跨文化传播展开之时,了解他者的文化,使自身对他者也持有更加客观的认识,从而降低认知的偏差以及相应产生的态度偏差。同时,传者发言时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也应该确认。而李安恰恰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并对东西方两种文化都有着比较深刻的体验,这为他带来了理性的思考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文化优越感,或是对本土文化一味地虚无与批判。

李安在国外长时间的学习为他的艺术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影语言法则的运用,不同的电影叙事途径和叙事节奏如何结构才能最好的吸引和打动最大多数的观众。简言之,李安娴熟掌握了以电影为介质的跨文化传播的技巧与方法。因此,李安所拍摄的影片便集合了共通的电影语言符号和大众化的叙事方式,从而将跨文化中的沟壑与误会填平,得以让观众可以通过荧屏上的一幕一幕去关注更为重要的文化内涵。由此,李安所要表达的对人生际遇的关注、文化上的思考,自然而然地透过“好看的故事”传达到每个观影者的心底。

出于这样的理念,李安将《喜宴》拍摄成一出喜剧,以轻松的叙事策略,安置了一个严肃、尴尬的话题。当然,它绝不仅仅是一部喜剧。“我对时间的处理一向是比较属于‘一叶知秋’的模式,而不会去拍那种横跨50年的史诗之类的„„如果表达50年我会拍其中最戏剧化的5个礼拜,或者5个月,然后调整整个结构,长幼尊卑的顺序有一天‘啪’一声变了。”李安咬准“最为戏剧化”以这个关键点为轴心,在《喜宴》中以时间前后为序,按单线的戏剧式模式组织着矛盾的展开、发展、高潮的过程。并且,他不是平稳地发展矛盾,而是轻松的叙事中穿插几次小的矛盾高潮。正如他自己所言:“每当观众看得舒服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力量出来,牵动观众一下。”流水一般的叙事就在这样情况下产生了波澜,导演的巧妙不言而喻。

三、结论

通过对《喜宴》的分析,我们可以探究李安不仅在影片的叙事内容使东西方文化得以融合,在影片的跨文化传播上也做出了有意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李安也实现了,他对于人的内心的关注;对于处于东西方文化结合点中的人如何摆脱迷茫,寻找出路的关注。这种跨文化的人文关怀实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共享,交流不再仅仅只存在有障碍,一种升华的文化境遇也在其中闪现生机。

参考文献:

1、辛燕.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 [J].电影文学,2013

2、鲁蕾.中西文化差异中的文化身份建构——解析电影《推手》、《喜宴》[J].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3、轶阳,陈晓娟.论李安“家庭三部曲”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冲突[J].忻

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4、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阂惠泉、王纬、徐培喜等译.跨

篇7:喜宴饮食文化

关键词:霍夫斯塔德;文化差异维度;喜宴;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喜宴》讲述的是远在台湾的父母赶赴美国参加儿子婚礼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影片男主角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事业有成,与男友赛门过着幸福的同居日子。而远在台北父母的一次次逼婚,使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怎料父母想赴美亲眼见证儿子成家。无奈,伟同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 “假结婚”。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

数。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冲突问题,在复杂的电影情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唤醒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在电影《喜宴》中的体现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汤新煌,2006.08),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1、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霍夫斯塔德在《文化与组织:思维的软件》一书中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hofstede,1991: 51)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强调群体和谐、个人与集体联系紧密,这一思维方式直接体现在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上。中国人在婚姻中重家庭而轻爱情,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以家族为单位的“集体”的事情,婚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为家族这个“集体”延续香火,传承子嗣。影片中,伟同的父亲始终盼望着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父亲虽然因重病住院却仍念叨着要伟同娶妻生子的场景。为了帮助父亲实现愿望,为了完成自己传宗接代的任务,伟同决定与葳葳结婚。伟同深爱赛门,虽然极不情愿,但为了取悦父母,伟同还是选择了与葳葳结婚。而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都不能干涉,所以他们极其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片中伟同的同性伴侣,美国人赛门,一个人在纽约生活,父母并未对他的私生活过多管束,赛门的生活基本与家庭这个“集体”是分离的,所以赛门能够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没有太多的顾忌。赛门选择同性恋生活实质就是遵循了西方自由恋爱和爱情至上的观念,仅仅是满足身心需要,而没有对于后代的顾虑,这是个人主义的重要表现。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还体现在中西方对待婚礼的不同态度上。西方婚礼不强调婚礼的隆重性,仅仅是一种证明婚姻合法的手段,在宗教和法律面前的宣誓以示对感情的认真、忠诚。中国人在婚礼问题上则特别强调隆重性、仪式性,并且将这种隆重性与婚姻的稳定和幸福挂钩。影片中,伟同和葳葳原本打算以美国的公证结婚来敷衍了事,但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影片中母亲说:“结婚是一辈子一次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婚礼的意义――通过庞大隆重的仪式来强调婚姻的稳定性。并且由于见证人(宾客)多,还有婚姻双方大量的聘礼、嫁妆,以及“不能丢面子”的思想观念,也成为对婚姻长久性的一种无形的压力。有了隆重的婚礼,离婚、不幸福不稳定的婚姻就成了一种罪孽、反面的存在。这些无一不是对集体主义的体现。而婚礼上,伟同的中国朋友和亲戚起哄,罚酒、闹洞房等行为让外国人瞠目结舌,他们觉的这简直是疯狂至极,不可理喻。西方以尊重个体为出发点,而东方却是以尊重整体牺牲个人为宗旨的。闹洞房就是牺牲了新郎新娘的个人意志而取悦于整体意志的集中表现。

霍夫斯塔德提出的第二个文化差异维度是权利距离。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霍氏的权利距离指的正是人们对权力在社会中不平等的分配状态所能接受的程度(彭世勇,2004.01)。具体地说,“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掌握权力较少的那部分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衡这一现象能够接受的程度。”(hofstede,1991:28)霍氏的研究表明,在权力距离不同的国家中,人们的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礼”和“上下等级”,要求人们对权利、地位、身份(以及辈分、等级、年龄等)比自己高的人必须要保持尊敬和礼貌。中国人注重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西方国家则提倡人人平等,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影片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餐厅老板几十年后仍然不改对伟同父亲的称呼,一朝为上级,一生为上级。另外,伟同也以其管理人员的身份,经常拿工资威胁下属。在家里,其父是一家之主,每次吃饭大家都要等他先动筷子品尝饭菜。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与距离。

3、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情况或是前景有着不同的认识。霍夫斯塔德认为,“所谓不确定性回避就是文化成员对于不确定的或是未知的情况所感觉到的恐慌程度。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造成的恐慌表现为精神紧张或期盼未来的可预见性。”(hofstede,1991: 113)具体表现就是文化成员对于成文和不成文规则的需要。

笔者认为,片中中美两国人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美国是由不同民族构成的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到达北美大陆后还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观念和处事方式,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使美国文化丰富多彩、兼容并蓄,所以美国人在对待新事物上就显得要开放、主动,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接受程度很高。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同性恋,但总体上他们能尊重同性恋者的选择,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在某种程度上能得到保护,所以,同性恋现象在美国人看来就没有那么奇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历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与外界交流少,再加上封建礼教对人民正常生活的束缚以及中国人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接受程度较低,所以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是接受不了同性恋这一较新的事物的。所以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大多对同性恋者持怀疑、鄙视的态度,同性恋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片中中美两国人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深刻地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情况或是前景有着不同的认识。

4、男性主义(masculinity)和女性主义(femininity)。

根据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社会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指的是,不同文化的成员有不同的性别意识;不同文化的成员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认识。霍氏认为,在男性化社会中,性别角色十分明确,即男性成员应该自信、坚毅,重物质上的成功,女性成员则应该谦虚、温柔,注重生活质量;相反,在女性化的社会中,性别角色常常发生重叠,即男女都应该谦虚、温柔,而且注重生活质量。

男性度与女性度,也称为“刚柔性”,即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对于男性文化社会而言,居于统治地位的是男性气概,如自信武断、进取好胜,对于金钱的索取,执着而坦然;而女性社会的文化成员则强调生活的质量、服务、关心他人和养育后代。(宋雯,2009.06)中国不论是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文明社会,男人由于其自身的身体条件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使他们从小的时候就受到长大之后要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这样的教育。而女人们自小被灌输的思想当中,更多的是教育其如何做一个好女人、好妻子、好母亲。依照性别角色进行家庭分工是家庭模型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家庭模型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samovar,2009:62)。中国传统的大男人和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女人只能在家里做家务事,一切要听从丈夫的,不能有自己的选择。片中伟同的母亲一生的职业都是全职太太,在心理上,更是把丈夫和儿子做为一生的事业,这一切都反映出中国式男性主义主导的社会。

三、小结

电影《喜宴》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的文化碰撞、冲突现象,然而影片结尾高父、高母的最后妥协以及伟同、葳葳、赛门三人紧紧相拥的画面却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这种差异并不是牢不可破的,任何文化都是逐渐经历认识文化差异到尊重文化差异再到协调文化差异的过程(张晓玲,2009.02)。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强,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们在接触一种新的文化时,必然会将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信仰、风俗、行为习惯等方面融入到新的文化中(陈建平,2012:122),而新旧文化的融合则要经过四个阶段:蜜月阶段、烦躁和敌视阶段、逐渐适应阶段、双重文化阶段(陈建平,2012:123)。如何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语言背后文化的学习。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定位文化差异,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尊重其社会习惯和风土人情,积极提高自身文化适应性,使中西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交流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建平.翻译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2.[4] 汤新煌.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8).[5] 彭世勇.霍夫斯塔德文化价值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1)

[6] 宋雯.从霍夫斯塔德文化维度理论看英汉文化差异[j].安徽文学.2009(06)

[7] 张晓玲.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理论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2)

篇8:从《喜宴》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电影《喜宴》

《喜宴》是导演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一部在国际影视界为李安赢得广泛赞誉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延续了以往的风格,从更为宽广的视角来展现了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东方伦理道德如何受到西方文化观念的挑战。

影片用中国传统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得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撞。主人公高伟同祖籍台湾,定居在美国纽约,有自己的生意,并且和同性恋人赛门生活在一起。由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高伟同不得不对远在台湾的父母隐瞒自己是同性恋这一事实。然而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的父母却不断催促儿子啊结婚。为了打消父母逼婚的念头,高伟同不得不和租客顾微微假结婚。一方面消除了父母的顾虑,另一方面顾微微也通过假结婚成功拿到了绿卡。事情看似完美解决,但高伟同的父母得知这一“喜讯”后急忙飞来纽约为他们操持婚礼。婚宴后高伟同与顾微微酒醉发生关系,顾微微怀孕,而赛门得知这一消息后与高伟同大吵,导致高伟同的父亲知晓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高伟同的父母也只能尊重孩子的选择,离开了美国。

李安接受过中国传统思想的教育,又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熏陶,他深知这两种文化内在的差异和冲突。通过对高家内部矛盾的刻画展现了古老的东方文明与现代开放的西方观念的摩擦与碰撞。

二、电影《喜宴》的中西方文化冲突

在影片《喜宴》中,爆发矛盾冲突的父亲和儿子两个人实际上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他们在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实际上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导演李安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素质,用旁观者的身份为观众展现了两种文化的冲突。

(一)家庭伦理观念

影片主人公高伟同是家中独子,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任务,因为那个年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们的骨髓。而孝道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又位居首位,在一个家庭中表现在要顺从老人,尤其是父亲,其中就包括子女要遵循父母的意愿延续香火。这样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得到了每一代人的认可和尊重,例如高伟同的父母。即便高伟同已定居美国纽约,完全浸入在西方文化中,但他也会间接地受到原生家庭的控制,无法脱离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病重的父亲仍然担心儿子“无后”,将传宗接代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因此在影片中我们通过高伟同在美国接到的来自台北的催婚电话和母亲的信函都能感受到身在大洋彼岸却仍拜托不了封建传统思想笼罩的那份无奈。为了尽孝道,高伟同不得不同存有私心的顾微微假结婚来瞒骗父母。而顾微微的怀孕又深深伤害了高伟同的同性爱人赛门。在赛门身上,观众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的不同。赛门更为重视的是自己的情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识来生活。虽然也到了结婚的年龄,但他并没有受到长辈的干预和约束,没有遭到父母的催婚,而是充分享受自由的权利,过着自由的生活。中西方文化在这里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东方文化重视传统,为了后代的延续人们可以牺牲个人幸福和情感,个人生活被严重干预。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体的自由,宣扬个体解放,个人的私生活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护。

(二)婚姻观念

影片主人公高伟同之所以和顾微微假结婚来欺瞒父母,原因就在于他和他的同性爱人赛门尽管相爱,但却完成不了传宗接代的任务。而影片中矛盾的大爆发在于高伟同是同性恋这一事实。这种性取向在开放的西方文明中很容易被接受,然而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则违背了伦理道德观念,尤其不能被退役师长身份的父亲接受。因此当高伟同不得不把同性恋真相告诉母亲的时候,母亲尽管震惊,但仍要求向高伟同的父亲隐瞒真相。这就说明母亲明白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家庭中,乃至整个社会,儿子的这一行为是被排斥的,被耻笑的。高伟同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美国,但到了适婚年龄的他仍被家乡的父母催婚,因为在传统的婚姻观中,子女到了一定的年龄都应该考虑结婚生子的问题,结婚的目的似乎更多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这样的婚姻观和高伟同与赛门之间的爱情观相差甚远。高伟同和赛门虽为同性爱人,不被传统的中国社会接受,但他们仍然因为相爱生活在一起,并不被婚姻形式而牵绊。

中西方在婚俗习惯上的差异也在影片中有所体现。由于和顾微微的假结婚是各有所图,因此高伟同决定低调地宣誓结婚,这在并不重视形式的西方社会中很常见。然而对于传统的父母而言,大办喜宴是结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尽管高伟同一再强调不要注重形式,远在台湾的父母仍为了“面子”,为了给亲朋好友一个交代,不远万里来到美国为儿子补办了一场隆重热闹的喜宴,让儿子的婚姻得到世俗的认可。

三、结语

电影《喜宴》通过对家庭内部矛盾和人物内心情感纠结的刻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伦理观念和婚姻观念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不仅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导演李安更将多元文化揉合在一个影像世界里,为人们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喜宴饮食文化】相关文章:

李安喜宴赏析04-17

李安喜宴评论04-27

喜宴简短致辞05-02

团年喜宴祝词05-14

喜宴答谢词范文05-22

新婚喜宴知识范文06-02

喜宴剧情简介04-08

喜宴观后感04-10

买新居喜宴贺词04-11

王府婚庆喜宴程序04-15

上一篇:大便池个性警示语下一篇:当掌声响起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