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饮食文化

2024-04-20

广西饮食文化(精选6篇)

篇1:广西饮食文化

广西饮食文化

摘要:广西和广东一样是个神奇的省市,遍地的美食和热情的人们,让你如同置身于自己的家中那么舒适。广西最出名的莫过于各种各样的米粉,比如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蛳粉……光是想想就让人垂涎欲滴。当然,广西的美食也不只是粉„„

关键词:美食、文化、正文:

广西简称桂,位于中国南部,西南与越南接壤,南濒北部湾。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区,除汉族外,主要聚居着壮、瑶、苗、侗、彝等十一个少数民族。广西地形复杂且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量足,禽畜种类繁多,蔬果四时不断。

平原地区的麻鸭、三黄鸡,滨海地区的海产品,还有环江菜牛、巴马香猪、廉州鱿鱼、桂林马蹄、荔浦芋头、贵县莲藕等许多驰名特产,为广西菜系的形成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各民族依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嗜好,创造出了多姿多彩、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

广西菜又称桂菜,起源于宋、元时期,清光绪年间,北海、龙州、梧州、南宁先后辟为通商口岸,饮食市场日益兴盛,推动了烹饪技艺的发展。抗日战争期间,全国不少烹饪高手来到广西,各派餐馆林立,名师收徒传艺,广西菜得以博采众长、丰富发展。桂菜兼收并蓄了其它地方菜肴的特长,利用广西的天然产品为主料,逐步形成了5种流派风味菜。

桂北风味,以桂林、柳州地方菜组成,口味醇厚,色泽浓重,善炖扣,嗜辛辣,尤擅于以山珍野味入菜;桂东南风味,包括南宁、梧州、玉林一带的地方菜,用料比较广泛,口味以清淡为主,以粉食为代表的各种风味小吃,更是样多味美。

桂西风味菜,包括百色、河池一带的地方菜,带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善长众菜合调,粗菜细做;海滨风味,以北海、钦州、防城地方菜组成,讲究调味,注重配色,擅长海产品制作;少数民族菜,讲究实惠,取材奇特,制法极有个性,富有山野风味。尤其对野生鱼种、山间珍菌、田埂野菜、乡村土鸡情有独钟。

岭南佳果诸如荔枝、芒果、菠萝等入菜。一般以猪、鸡、狗、牛、羊、鸽、咸淡水族为常宴;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广西的一些特色美食

.梧州龟苓膏

梧州龟苓膏很有有二千年的历史了,说是广西梧州人发明也不为过。

据查,龟苓膏原产地就在梧州,梧州古称苍梧郡。公元3世纪时(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新丧,南方诸郡的土著趁机起兵叛变。蜀国丞相诸葛亮亲自出马平乱。诸葛亮南征时驻军于苍梧郡,当时蜀军将士多为北方人,初到南方水土不服,大多数将士上吐下泻,严重影响战斗力。诸葛亮很着急,急忙找来当地人问个究竟。当地人说,梧州气候湿热、多雾(古称瘴气),于是便献上妙方,以当地特产乌龟、土茯苓熬汤饮用。诸葛亮令军士一试,果然功效如神,大部分将士痊愈。

此典故正史上没有记载,应为杜撰。不过梧州气候湿热多雾是真,龟苓膏是梧州的民间传统药膳是真,梧州是龟苓膏的原产地当不会假。而早在四十年代开始,梧州已有了龟苓膏的生产经营。

梧州风味龟苓膏据查,龟苓膏是原广西梧州市第三制药厂饮料部(梧州双钱公司的前身)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研发的,可以说梧州双钱牌龟苓膏在梧州最正宗,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梧州龟苓膏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7年5月29日起对梧州龟苓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5] 保护范围

梧州龟苓膏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梧州龟苓膏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函》(梧政函〔2005〕23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所辖行政区域。,凡在梧州生产龟苓膏的企业其龟苓膏产品,都可以标上“梧州正宗”的字样,梧州龟苓膏有了地方标准,目前梧州成立了龟苓膏协会,其目的是向全国推广龟苓膏产品。龟苓膏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清热降火、润肺止咳,还能美容养颜和滋阴补肾。得了嗓子疼、痔疮、痱子和便秘等病,吃它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龟苓膏中含有多种活性多糖和氨基酸,具有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能够调节血脂和血糖,还有一些人们不可少的东西。

桂林米粉的传说讲了好多年,谁也不清楚,也没有几个人去考证它。传说讲秦始皇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灵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游览桂林山水。秦始皇有个嗜好,爱用鲤鱼须、鱼肚来下酒。来到漓江一看,哇,漓江里的鲤鱼用手就捧得起,于是秦始皇叫船家赶快弄来了很多鱼,又给了很多钱。一餐不知道要用好多条鲤鱼才炒得出一碗,秦始皇在漓江上游了半把个月,杀了成千上万条鲤鱼去。急起漓江里的鲤鱼王乱跳,发誓要把秦始皇的游船拱翻去,让他葬身鱼腹!河伯知道了警告说,帝王之事乱来不得,你赶紧另想办法吧。鲤鱼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浆制成了鱼须(米粉)、鱼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绝,从此桂林米粉就问世了。

传说归传说。桂林米粉到底是哪个做出来的呢?原来,秦王嬴政为了统一中国,派屠睢率50万大军征战南越,紧接着又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沟通湘江、漓江,解决运输问题。南越少数民族勇猛强悍,不服秦王。秦军三年不解甲,武器不离手,可见战斗之檄烈。由于南越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秦军水土不服,加上粮食供应困难,大量士兵经常挨饿、生病。这些西北将士,天生就是吃麦面长大的,西北的拉丝面、刀削面、羊肉杂碎汤泡馍馍,都是他们的美味佳肴。如今他们远离故土,征战南方,山高水深,粮食运不上来,人不可能空着肚子行军打仗,只有就地征粮,以解决食为天之大事。但南方盛产大米,却不长麦子,这就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桂林米粉如何把大米演变成像麦面一样让秦军将士接受,史禄把任务交给军中伙夫们去完成。伙夫根据西北饸面制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胀,磨成米浆,滤干水后,揉成粉团。然后把粉团蒸得半生熟,再拿到臼里杵舂一阵,最后再用人力榨出粉条来,直接落到开水锅里煮熟食之。合面团不舂,而米粉团通过舂,使榨出的粉条更有筋力,传说旧时桂林米粉从二楼悬吊一根拖地也不会断,其筋力可想而知。秦军郎中采用当地中草药,煎制成防疫药汤,让将士服用,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为了保健,也是由于战争紧张,士兵们经常是米粉、药汤合在一起三口两口就扒完了。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桂林米粉卤水的雏型。后经历代卖米粉师傅的改进、加工,而成为风味独具的桂林米粉卤水。

螺丝粉又叫 螺蛳粉

螺蛳粉为广西柳州著名小吃,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位居柳州风味小吃之首。它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笋、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黄花菜、鲜嫩青菜等配料及浓郁适度的酸辣味和煮烂螺蛳的汤水更多>>。广西柳州著名小吃,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位居柳州风味小吃之首,它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笋、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黄花菜、鲜嫩青菜等配料及浓郁适度的酸辣味和煮烂螺蛳的汤水调合而成,因有奇特鲜美的螺蛳汤,使人吃一想二。

柳州的螺蛳粉,闻名遐迩,中国独一无二。螺蛳粉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位居柳州风味小吃之首,它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牙签般粗细的圆形粉条)。

螺蛳粉是柳州最出名也最受大众欢迎的小吃米粉。据说在很久以前柳州人只有单一的螺蛳吃法,除了一些配菜,几乎很少还有人在加入其它的什么东西。后来有一位开螺蛳店的老板异想天开把螺蛳配合青菜烹饪而后又逐渐加入粉丝(现加入米粉)没想到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家吃了以后都觉得味道奇佳,附近的店面也效仿其做法,螺蛳粉在1984年左右开始风靡。

柳州盛产螺蛳,也爱吃螺蛳。柳州人吃螺蛳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而柳州人一回到家乡都是在第一时间找一碗螺蛳粉大快朵颐,以解乡思。

接下来说一下广西少数名族的特色美食 五色糯米饭——壮族

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是壮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

每逢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四月

八、牛王节、端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吃,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

做法:选好优质糯米,采来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然后合而蒸之,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纯,象征生活美好。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返青,人们用五色糯米饭揉成小团团,粘附在竹枝上,插于祖

祀祖宗,祈求祖宗保佑五谷丰登。

这种风味食品与祭祖娱神活动融在一起,充满着民族、地方情趣。家人、戚友、情人往往共尝五色糯米饭,自然特别鲜香。这一习俗沿袭久远,清代《武缘县图经》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

来历与传说

(一)传说,有位才智超群的壮人韦特桂,在土皇帝手下为臣。一年大旱,他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亲往壮乡视察,用计使皇帝免去皇粮。土皇帝后来发觉上了当,把特桂视为眼中钉,下令捉拿他归案。壮乡百姓闻知,连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着,就放火烧山,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皇兵走后,乡亲们在一棵大枫树洞里找到特桂尸体,含泪把他葬在枫树旁。以后的每年三月三,壮人就用枫叶等植物颜汁把糯米染成红、黄、紫、黑等色,蒸熟后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来历与传说

(二)五色糯米饭的来历还另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古时候壮家村寨有个青年叫特侬,他的父亲早已去世,只与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特侬对母亲非常孝顺,怕母亲一人在家烦闷,有时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都背着母亲同去。而每一次他都带着一大包母亲最爱吃的糯米饭放在身边,让母亲饿了可以随时吃。特侬母子的这一举动被在山上的一只猴子觉察了。

有一次,趁着特侬到山那边砍柴,猴子悄悄地溜到母亲身边,把一大包热气腾腾的糯米饭抢走了。母亲无法动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猴子抢走了糯米饭。一连几次都是这样,特侬有点无可奈何了。看着一边饿极了的母亲,特侬随手扯着身边的枫叶,想着怎样不让猴子抢走糯米饭呢?突然,特侬发现自己掐枫叶的手被染上了黑色,顿时灵机一动,立即动手把树上的枫叶割回家,捣烂后用水浸泡,得出黑色的液汁,再将糯米饭放到黑液汁中浸泡。第二天将黑色的糯米捞起蒸煮,顿时一股清香弥漫全屋。母亲在屋里喊,什么东西这么香啊!特侬兴奋地说,达咩(壮语,母亲),这是黑色糯米饭,多香多甜啊!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清晨,特侬带着母亲上山砍柴,他用芭蕉叶包着黑色糯米,并故意露出一点黑乎乎的颜色。猴子看见了这么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以为特侬在用什么毒物诱骗它,碰也不敢碰,便逃之夭夭了。

到的柴更多了。从此,特侬和母亲上山砍柴,都带着黑色糯饭,也用不着担心猴子把糯米饭抢走了。后来,壮家人都学着特侬,家家户户学做黑色糯米,后又逐渐用黄栀子、红蓝草等做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糯饭,逐步演变成了如今的五色糯米饭。它成为壮家人最爱吃的风味食品之一。

侗家打油茶

打油茶是侗族特有的一种饮食习惯。侗语称为dosxeec,意为放茶、做茶。当地汉话称之打油茶。其主要原料是“阴米”。阴米都预先备制,制法是:将糯米拌油或粗糠后蒸熟、阴干,再用碓臼舂成扁状,去掉粗糠。打油茶时先将阴米拌河沙炒或油炸成米花备用。接着把配料花生、黄豆、芝麻等炒熟。配料没有定规,时鲜瓜菜、猪肝、虾米都可以放,还可以放些葱花、姜丝等作料。原料准备就绪后就煮茶水。放一把米在锅里炒到焦黄,再添上本地土制的上好茶叶炒拌几下加水煮沸,滤出渣子。把茶水倒进盛着米花等原料的碗里便是油茶。春节期间的油茶还要加两块手指宽的油煎糍粑。

侗乡人独创的油茶,具有浓香、甘甜的美味,常饮能提神醒脑,治病补身。侗族老人喝不上油茶,责怪儿孙不孝。侗乡人外出串村走寨喝不上油茶,身子感到发痧一样不舒服,赶紧回家打油茶。与侗族人民杂居一起的苗、瑶、壮等民族,受这种习俗的影响,也喜爱喝油茶。离开侗乡山寨到外地工作的人,嫁出去的侗乡姑娘,仍喜爱打油茶。

侗乡人从那朝那代开始有喝油茶的习惯,无法考证。据侗族老人说,他们祖祖辈辈种油茶树,家家户户榨有一缸一缸的茶油,“有油就可以打油茶了”。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寒山区,喝油茶能御寒防病。习惯成自然,打油茶便成为代代沿传的民族习俗了。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杯苦,二杯夹(方言,意为涩)三杯、四杯好油茶”。这就是提醒你慢慢品尝,好好领略。油茶有祛寒湿、提神、饱腹之功能。我们家乡地区湿度大,喝“打油茶”便成为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亦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人觉得非常劳累的时候,如果能喝上那么一两碗油茶,过不了多久,满身的疲惫便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了,同时迎来的便是一份难得的过冬好心情。

广西打油茶是广西侗族同胞的饮茶方式,也是他们招待宾客的必用之品。饮用油茶,既可品尝这一独特风味,又能领略一番侗族同胞的待客风情。

油茶多为家庭妇女即食即制。在一些大的宾馆饭店也开始经营。其制法是,先将茶叶入锅炒热,再倒上茶油,加上食盐、生姜同炒,炒香后,加入泉水煮沸,再用木槌把茶叶舂碎,焖一会儿,滤去茶渣;将油炸黄豆、花生、糯米、糍粑等配料放入宾客的碗内,冲上茶水,就成了香味扑鼻的打油茶了。饮用这种油茶,要用一根筷子,一般要喝三碗,还有一定的传统礼节。即主说声“请”,再饮用,当然广西的美食不止这么几个,还是要请你来亲身体验一下广西的美食和广西人的热情你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滋味。

篇2:广西饮食文化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文化转型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研究报告之一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环境和发展特征,这些地区正处于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时期,构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并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型文化模式,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 者:黄筱娜  作者单位: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南宁,530023 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6) 分类号:G03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化   少数民族  

篇3:广西文化旅游思考

一、广西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 优势

由于美丽独特的山水和悠久的历史, 广西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优势明显。广西文物古迹遍布, 拥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37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9大类。丰富多样的人文历史景观与自然山水景观为广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广西历史上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广西是多民族自治区, 除汉族外, 境内还居住着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彝、水、仡佬族等11个世居民族。同时, 还有布依族、满族、黎族、蒙古族等26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创造了广西丰富绚丽的民族文化。他们各擅胜场的语言、服饰、建筑、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喜庆节日、民间艺术、工艺特产、民族餐饮等, 构成了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如壮族杆栏式建筑、苗族吊角楼形成典型的民族建筑景观, 而民族建筑的艺术珍品———容县真武阁、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是汉、侗等民族智慧的结晶, 举世闻名的花山崖壁画, 是壮族先民创造;红水河流域的先民铸造铜鼓, 并在农耕及平时的生活中使用, 成为信仰、祭祀、占卜的信物, 逐渐形成了铜鼓文化;广西素有“歌海”之称, 广西少数民族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故事传说, “刘三姐”的故事流芳百世, 壮族的歌圩、扁担舞、铜鼓舞、壮剧、彩调, 侗族的大歌、琵琶歌、侗族大戏、多耶舞、芦笙踩堂, 京族的独弦琴等都独具民族特色;民族节日也丰富多彩, 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和蚂拐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等都是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节日, 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在民族医药方面, 壮医、瑶医、苗医、侗医都有很多偏方;在民族工艺美术方面, 广西少数民族的绣球、刺绣、织锦、挑花、蜡染、竹编、藤编、银器工艺以及陶瓷、碑刻等也都享誉海内外;民族饮食中, 油茶、腌酸食品、糯米食品等都是民族特色食品。这些灿烂的民族文化, 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更为现今广西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众多珍贵的文化资源。

(二) 劣势

广西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并且文化资源的优势还和自然资源的优势结合完美。但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比较, 文化旅游业差距还很大。广西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 从整体上看广西文化资源丰富多样, 但从文化资源的地区分布来看, 无论是物质文化资源还是非物质文化都还处于一种零散、分散的原生态状态, 不少民族的物质文化, 诸如建筑、交通、饮食、服饰等正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基本是口耳相传形式, 没有经过现代技术的规范传承、整理, 伴随现代社会的强大影响, 不少珍贵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正急剧消失。大部分民族、民间文化分散在偏僻的农村山区,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常常只能进行小规模的开发, 难以形成产业链。

第二, 民族地区的经济大多较为落后, 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工业化程度较低, 文化消费市场空间狭窄, 吸引文化投资的能力也不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层次低, 难以转化为文化产品, 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过程十分缓慢。

二、广西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明显, 劣势也明显, 应该全面辩证地评价广西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 分析广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状况, 以便指导其健康发展。制约广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

(一) 观念缺失, 资源普查不全

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 阻碍和限制了广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各级领导干部对广西文化旅游业的认识不断提高, 但对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政策措施、财政投入和管理职能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 没有把文化旅游业当作一项朝阳产业去培育。缺乏有计划、系统的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很多文化景区开发仅仅是设门售票而已, 没有全面系统的景区旅游介绍, 只能进行低层次的观光游览, 这实际上是对广西文化旅游资源的浪费。明确文化旅游业对于广西的战略地位, 是最重要的一步, 因而对后面的各项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具有强烈的发展文化旅游意识和产业观念, 发展文化旅游业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此外, 对我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缺乏全面系统的普查和评价, 对整个文化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范围、开发价值都缺少一个全面科学的统计和分析, 也不利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外比较和综合评价, 也不能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资源的认识不足, 导致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长期得不到重视。

(二) 资金匮乏, 产品开发不力

广西经济实力不强, 资金的缺乏使得文化资源开发水平不高, 档次低下, 也不能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成片开发, 造成文化景区过于分散,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整体尚停留在初级阶段, 开发模式单一, 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目前广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以民族风情园、民族文化旅游村为主, 开发模式单一导致产品内容大同小异, 缺乏原生态民俗文化的真实可感性。进寨歌、歌舞表演、民族餐, 处处都是这个老套的“三板斧”, 模式化的旅游产品使得游客审美疲乏, 广西民族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并无深入展示。

(三) 人才缺乏, 经营管理水平低

人才极度缺乏是广西文化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 目前文化旅游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文化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不足, 而且, 整个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 不能适应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文化产业属于人才密集型的知识产业, 文化创新是产业的核心, 文化内容是文化产业的生命。文化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优秀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 再好的文化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广西在全国的文艺领军人物屈指可数, 在全国叫得响的出版物、期刊、影视剧和舞台艺术精品更少。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成为相对薄弱的环节, 急需一批熟悉文化产品生产经营规律的领军人物和经营人才, 一批既具有文化艺术素养、又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管理人才, 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四) 保护乏力, 开发利用不当

不少地方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薄弱, 只着眼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商业价值, 而忽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许多保护建筑被拆迁后, 被封在仓库里等待遥遥无期的异地重建。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这些年的城市改造中, 低矮的骑楼和狭窄的历史街道已被大道和楼房所替代, 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名不副实的危险。桂林市靖江王陵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0多座古墓气势不凡, 素有“北有十三皇陵, 南有靖江皇陵”之称。然而, 如今王陵核心保护区内冒出了6万多座私坟, 王家陵墓面目全非。有些地方虽然开始重视文化旅游, 但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又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错误认识。有的地方一边在打造文化旅游, 大兴土木, 一边却在破坏文化资源, 进行破坏性开发。文化景区开发过程中乱占乱建、采石毁林等破坏和污染景观的事件, 令人心痛。

(五) 改革滞后, 体制桎梏严重

广西的文化旅游资源分别隶属于不同政府部门管理, 如以地质遗存为主要特征和自然保护区归国土资源部门, 开展宗教活动的寺庙观堂归宗教部门, 文物古迹归文物或文化部门, 附有大型园林的文物古迹也可能归园林部门。柳州的柳侯祠, 就被划为2部分, 分属博物馆和园林局。在同一文化旅游区内, 多个部门插手管理, 常会导致各自为政, 不相呼应乃至互相拆台的情形, 严重制约文化旅游业发展。体质问题的关键是政府仍未完成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角色转换。尽管体制创新迈出了新步伐, 但尚未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还拘泥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和文化服务不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 而是限于系统内的“小循环”, 比如为了拿奖而立项的一些文化产品, 依靠财政补贴开发出来, 市场无销路, 群众不认同。

三、广西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 制订广西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组织力量对全区的文物资源开展详细调查, 根据保存情况和其开发价值进行全面地摸底清查。对需要保护的重点文物、历史街区、各种人文遗迹、代表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乃至大的城市格局等等, 都要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城市中的文物景观要划出保护区域, 对区域周边的房地产开发、新建筑要予以限制, 严防开发商的短期行为造成损失。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有长远眼光, 切忌急功近利。组织文化、旅游等部门共同编制广西文化旅游发展的近期、中长期的规划。到2015年, 形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网络, 旅游主题鲜明、地方特色浓郁的旅游专线进入高层次开发阶段, 重点区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到2020年, 旅游开发进入高效化、规范化和规模化轨道, 资源保护体系趋于成熟, 基本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文化旅游发展的首要资源, 是加快广西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关键。一是大力培养文化旅游经营、管理、技术人才。重点培养熟悉市场规则的文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尊重文化人才成长规律, 支持中青年文艺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扩大名人效应。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把引进文化旅游业高端人才纳入我区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加快文化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步伐, 积极吸引财经、金融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进入文化旅游业, 支持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创业发展, 造就一批文化企业家。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重奖贡献突出的文化人才, 充分调动文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 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

政府是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的主体, 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完成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角色转换, 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 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强政府主导协调的功能, 转变狭隘落后的观念, 树立全社会共办旅游的大旅游观念, 破除门户之见、打破行业戒规, 团结一切力量发展广西文化旅游业。政府在制定措施和政策时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加强自身的宏观调控能力, 在给予文化旅游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传统文化的维护。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实现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管理转变。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 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四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加大对文化的投入, 并改进财政投入方式, 变财政拨款为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五是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扶持政策, 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广西的文化旅游业基础薄弱, 发展任务重, 需要更充足的资金、更完善的服务、更扎实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要制定优惠的融资机制、手段, 对文化旅游业实行产业倾斜, 逐年加大文化旅游业建设的投入;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文化旅游发展基金, 贯彻以文化旅游养文化旅游的方针, 增强行业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放宽政策, 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实行政策倾斜, 变过去的“输血”为“造血”。通过减免税费、简化审批手续、土地转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重点引导资金投向文化旅游开发, 使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向更为合理、更均衡的方向发展, 使文化旅游业真正成为广西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财源建设新的增长点。

(四) 推动文化旅游创新

文化创新是促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特色缺乏的文化旅游业中想做出成绩, 必须坚持把文化旅游业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 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 以新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引导和刺激文化消费。一是推动文化内容创新, 二是推动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创新, 三是推动文化服务创新。《印象·刘三姐》入选了文化部命名的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获得中国演出家协会评出的十大演出盛事奖和文化部首届创新奖, 其产业链联动发展带来了巨大经济贡献。至今, 演出总场次已超过一千场, 观众超过一百六十多万, 三年票房冲破二点五亿元人民币。《印象·刘三姐》将歌舞表演、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放在真实环境里, 给人全新的感受。它的创新运作, 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旅游业的典范。

文化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正在到来, 广西文化旅游业要抓住机遇, 占领市场。尤其要运用创新手段及管理技能, 开发利用广西文化资源, 也要注意避免旅游的商业化行为带来文化的低俗化和庸俗化, 同时促进广西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充分保护广西文化才能实现既保护了原生态文化, 又能促进广西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摘要: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期已经到来, 而文化旅游业将是广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本文分析了广西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以及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制订广西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推动文化旅游创新等发展对策, 希望为促进广西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广西,文化旅游,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艳兰.实景演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业态创新---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08) .

[2]魏鹏举.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经济增长模式[N].经济参考报, 2007-01-20.

[3]覃萍.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劣势[J].改革与战略, 2004, (12) .

[4]熊正贤, 杨艳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民族学刊, 2011, (01) .

篇4:广西饮食文化

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各方面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大力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的重大决策,促使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做出了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举措。

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在《关于建设文化广西的决定》[1]中指出,文化是国家和区域综合实力、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哺育和传承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建设文化广西,实质上就是更加注重人的素质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文化,实现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相承接,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相兼顾,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相促进,推进广西文化的全面繁荣。

而建设广西文化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全面发展,尤其要加强文学、电影、电视剧、音乐、美术、舞蹈、戏曲、动漫等文艺创作,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更好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艺精品。这样的建设战略举措,为实现广西电影复兴创造了十分宝贵的新机遇。

众所周知,广西电影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鼎盛期,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电影神话,培养了张艺谋、张军钊、陈凯歌等无数名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产生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十天》等数部传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佳话的经典作品,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重镇。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张思涛说过:“在中国电影界,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长春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北京是当代中国电影的文化中心,而广西则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块沃土,在电影界占有重要的地位。”[2]然而,时不我待。近些年来,尽管广西断断续续出现过如《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百色起义》等优秀影片,获得过一些奖项,但显然,昔日雄风已荡然无存。广西电影的发展已逐渐处于衰落沉寂的境况中,既没有产生在全国享有盛名的电影创作人员,也没有出现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的电影作品,电影创作局面处于比较冷落的境地,如果没有张艺谋在为广西做不懈的支持,广西电影业绩事实上是比较微弱的。

号称第七大艺术的电影,比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种类更具有综合性、更易于吸引人,更便于传播,更适合广大普通人群。在网络和电视高度发达的今天,电影更具有任何一种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电影事业的发展,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适应时代文化发展潮流,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举措,将电影事业的发展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大力扶持影视制作做为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的关键,明确和提升了电影发展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促使政府、行业和社会各界对其更深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在多个层面上将有效推动电影事业的快速稳健发展。

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举措,为实现和完成广西电影复兴的世纪梦想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机遇。广西电影界应该充分解读区政府关于文化广西建设的政策和思路,紧紧抓住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影视创作的决心,千方百计推动广西电影的腾飞。本人认为,除了以上思想上要有这样的高度认识,同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发扬广西电影发展逆境求变的探索意识和传统精神。

广西电影发展具有鲜明的逆境求变的探索意识和传统精神,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是老一辈的电影艺术家们面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广西电影发展局面,带着逆境求变的勇气和斗志,才绝地逢生,开辟出一条改变广西电影发展、也改变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道路。正像评论家指出的那样:“无可争议,《一个和八个》和《黄土地》的成功一方面是‘第五代’艰苦求索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广西独特的边缘开放和探索精神所构筑的平台和在广西提供的创作基础上得到的结果。广西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第五代’也在广西找到了自己的开端。”[3]当前,广西电影发展所面临的现状是复杂的,前进的难度相当大。这就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影界人士大力发扬逆境求变的探索意识,克服畏难情绪,改变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寻找发展突破点,在逆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发展。思想的解放是事业得以突破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所具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民族特色资源,打造富有广西特色的电影品牌。

广西地处亚热带,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形状多样,山峰奇特,河流秀丽,海滨广阔,物产丰富,四季如春。历史发展久远,曾发生过清朝名将冯子材抗法、洪秀全金田起义、孙中山革命活动、昆仑关抗日大捷、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和红八军起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革命战争,有汉、壮、侗、瑶、苗等多民族和谐共聚,刘三姐、花山岩画、桂林山水、边关风情等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名扬中外,是影视制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对推动广西电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前,中国和世界电影发展非常迅猛,单是中国的影片生产均以每年数千部计。要在这样庞大的影片数量中占有一席之地或有巨大轰动效应,真是谈何容易。因此,应考虑在“特色”上下功夫。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竞争力。结合广西情况,可以探索、形成边关特色、民族特色、山水特色、历史特色和东盟特色,尤其在题材选择上要充分抓好东盟题材的挖掘,开垦好东盟电影这一片处女地。通过摄制一批独具广西特色的精品影片,树立起广西电影的新形象。

三是要积极培养、引进具有创新意识和出色才华的电影艺术创作队伍,激发浓烈的创作热情。

广西电影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和当初大力引进张军钊、张艺谋、陈凯歌等优秀专业人才是分不开的,也是和广西拥有如李英敏等众多的电影剧本创作人才分不开。因此,广西电影要有新的突破,要取得根本性改变,千方百计培养、引进具有创新意识和才华的电影艺术人才创作队伍是关键。

四是开拓影视产业,加强影视艺术学术建设,营造鲜明活跃的影视文化氛围。

努力争取国家项目支持,进一步拓宽和利用国际市场,大力引进资金和优良作品资源,积极和国内外影视制作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大胆实行优惠政策扶持,组建影视节目营销网络,以影视带动音乐、演艺、广告、文化等行业的多元共进,努力促进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把产业链延伸到培育建设院线、影视教育培训、影视娱乐休闲、影视基地建设等领域,坚持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通过产业链上各个产业相互促进和带动,最终做大做强整个产业。广西厂未来的发展还要考虑电影频道、影视制作基地建设、电影院线建设等,建成集制作、发行和院线放映为一体的电影产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4]。同时,着眼高校和学术界的文化学术研究资源,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影视文化学术研究和建设,广泛宣扬广西影视发展成果,扩大广西影视的影响力,营造鲜明活跃的影视文化氛围。2006年6月,作为“广西文化舟”进北京高校系列活动之一的“广西电影纵横展”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进行,先后放映了《英雄》、《黄土地》、《一个和八个》、《一个都不能少》、《姐姐词典》以及《理发师》等6部电影,受到了北京大学数千学生的热情参与,引起了各种媒体的倾情关注,有效地宣传了广西电影。

几十年来,广西电影已在全国和世界影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评论界对广西电影的贡献是高度认可的,可以说广西电影的发展基础是比较扎实的。近几年来,广西影视事业有了不少新起色:广西电视艺术家与越南影视机构合作,创作了反映中越边境变迁的《边贸女人》、《诱人的沙糕》等电视剧,在越南反响巨大;在2005年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评选出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部经典影片中,广西有《一个和八个》、《黄土地》、《血战台儿庄》、《周恩来》等4部入选;2008年摄制的影片《冰雪同行》是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礼片,2009年4月被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列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第一批10部重点国产影片之一;东西、凡一平等人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其中电影《天上的恋人》获得第1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东西有五部小说分别被改编为三部电影和四部电视连续剧,小说《后悔录》和《不要问我》也被影视公司看中,正在进行剧本创作;李冯、鬼子也分别作为《英雄》、《幸福时光》的编剧在影视界成了关注焦点,形成了影视领域独特的“广西现象”。作为建设“文化广西”战略举措的重要和关键组成部分,广西电影应该也必须把握机遇,实现跨跃发展,以崭新的面貌和骄人业绩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1]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广西的决定[N].《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07(11).

[2]曹汉军:广西电影50年:边地的文化传奇左江日报2008/12/26

[3]张颐武 :“广西电影”的启示 北京青年报2006/06/11

篇5:广西壮族文化论文

中文摘要: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范围的城市,是不完美的。我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之乡。这里有着独特的壮族风俗文化这全家宝,这里的壮民也能歌善舞。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壮族文化渐渐的被汉化、遗忘。作为我省的一分子,我们应该要怎样去保护我们独特的文化呢? 关键字:壮族文化

遗忘

保护

意义

前言: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是全国仅有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其中壮族人口逾千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如何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是摆在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件重要大事。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汉族越来越相似,不少少数民族直接摒弃本民族的传统,学习模仿汉族人生活。虽然是先进民族文化的影响带动了落后民族的生活,但少数民族中的风俗习惯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有利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现在正面临着被遗忘的现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

现在在一个以壮族人口为主的壮族人聚居村里,村民平时也是以当地壮语为主要语言,但村民们的服饰、住房等斗鱼汉族人无异。从现在我们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到了壮族文化正逐渐被人遗忘。

一、我省壮族文化基本概况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名族的古老国度,在这大千世界中,位于祖国南端的广西,有一个名为壮族的名族,也是当代中国的第二大名族。壮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先秦时期,壮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是百越的一支。唐后多以“獠”见汉史书,宋朝以后又以“獞”“僮”“土”等名称见于史册。各地壮族人有20多种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僮”,1964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所以壮族又是一个新生的民族。壮族是一个平和、宽容、开放的民族,善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所以壮族社会深受汉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民族,壮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信仰风俗、民族心理等特性。壮族有自己独特的名族文化,比如自由恋爱的方式,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壮族也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从字面上对照地图,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些方言的大致分布地区。这样划分和归类,现代壮语的方言分布状况和整体轮廓就可以在平面上勾画出来了。从南北两大方言区看,既有整齐的语音对应关系,又有明显的语音区别特征,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壮民族远古两大先民集团--骆越和西瓯在脱离了原始壮泰语的母体以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有交流和征战,又保留了各自的方言和文化这一历史状况。

到了壮族盛大的节日时,男女老少都精心打扮,吃毕腊肉、五色米饭后,扶老携幼,盛装从自家的干栏式木楼中走出。男的捆上红腰带,红黑相映,更添威武;女的戴上银首饰,银光闪闪,倍显妩媚;小孩焕然一新,跑来窜去,快乐无比。这时的山歌便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独唱、对唱、联唱,真正是歌河歌海。黑衣壮人能歌,也善舞。献红舞、祝寿舞、黑枪舞、团结舞„„欢快热烈,各领风骚。还有一种独特的舞,槌来棒往,上捣下捶,优美灵动,这种尚未有确切命名的舞,是黑衣壮人民在年复一年的浆衣捣布中逐渐形成的,最能体现黑衣壮的勤劳纯朴、快乐达观。

二、广西壮族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

为了研究广西壮族文化的发展,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人民群众对壮族文化的认知情况。了解壮族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措施,进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

(二)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样本总数为51人,样本选择条件有两个,其一是在校大学生,不分民族的,通过这样才能认识到壮族文化未来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提出发扬壮族文化的方法;其二是选择在社会上的人民群众,因为社会中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壮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他们是如何去认知和传承壮族文化。

(三)统计结果分析:

1、我们把问卷中第一部分关注和了解壮族文化统计数据数据整理成柱形图如下:

俗话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根。所以广西壮族文化是壮族的灵魂,是壮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不断继承和弘扬,但是从目前统计出来的数据分析,真正去关注壮族文化的人不多,第2题的数据可知,一般关注壮族文化占82.4%比关注壮族文化较多占13.7%的比例多得多;①现在壮族30岁以上的男子大都穿黑色机布制成的唐装。30岁以上的妇女则穿右大襟的上衣和很宽的裤子,工作时带上围腰,布质多为黑色机制布和蓝土布,至于20多岁青年男女,男的多穿中山装与干部服,女子则与中年的差不多,无论男女,夏天都喜戴篾笠、跣足。但是了解壮族男女服饰特点了解很多占2%,了解一点占60.7%、完全不了解占37.3%,可知现在很少人会去了解壮族的服装方面的文化。②壮族日常饮食主要粮食是大米,其次为玉米、小米、木薯、红薯等杂粮。解放前,多数农家一日三餐都吃清粥活杂粮,解放后,多为两餐干一餐稀。这里的壮族人民逢年过节都普遍能吃到鸡、鸭、猪肉等肉食。而糯米滋粑和粽子则是他们节日最喜欢的食品。但是知道壮族饮食文化习俗较多占7.8%,了解一点占52.9%,完全不知道占39.2%,可知人们慢慢开始淡化壮族饮食文化了。壮族山歌是壮族人民群众文化最集中的凸现,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但是没听说过山歌的占6%,听说过,但没听过占12%,听过占82%,喜欢并会唱却占0%。虽然对于知道壮族文化有物质文化占78.4%,艺术文化占86.3%,礼仪民俗文化占84.3%,社会民俗文化占84.3%和对于对壮族民俗禁忌的看法理解并遵守占62.8%,理解但不遵守占13.75,封建迷信、反感占15.7%,无所谓占7.8%。,但是从整体来说现在我省在关注认识壮族文化方面存着着很大的不足和人民已经不怎么去关注和了解壮族文化,壮族文化也将慢慢被人们所淡化。

2、第二部份关于壮族文化的风俗习惯的数据做成柱形图如下:

根据上表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我们广西省的人民对于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很少,有些人甚至是对壮族文化漠不关心,也有些人只是知道有壮族这一个民族而已,根本就不知道它究竟有什么风俗习惯,还有些人知道一些有关壮族文化,知道壮族文化中的三宝:壮锦、山歌和绣球只占52.9%,一半的人数多一点;知道壮族节日:三月三占96.1%、牛魂节占3.7%、跳宫节占13.7%、花朝节占11.8%、蚂拐节占23.5%和爬山节占5.9%;知道壮族风俗习惯:分鸡心占9.8%、新娘过河占60.8%、背字占7.8%、坡会占52.9%和拔稚毛占15.7%;知道壮族文化的标志:壮族山歌占65.8%、壮族食物占3.9%和壮族建筑占5.8%.但是他们不知道通过什么向人们传播壮族这些传统文化或者根本就不想去传播壮族文化,以为现在是汉族文化的天下,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没什么啦。所以照目前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壮族文化将会很危险。如果找不出好的改进措施,壮族文化很可能会被汉族文化完全同化,后果不堪设想。

3、第三部分关于弘扬壮族文化的意义的数据做成柱形图如下

从上述图表可知,对于认为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如电视、网络)对于壮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占72.6%,弊大于利占7.8%,利弊对等占17.6%,没有影响占2%;对于通过什么方式保护和弘扬壮族山歌的意义:开发山歌旅游项目占70.6%,在

小学生音乐课程里加入山歌学习占37.3%,定期举行对歌活动占68.6%,通过各方媒体宣传72.5%;对于认为保护和推广壮族文化是否有意义:很有意义占88.2%,可有可无占11.8%,毫无意义占0%。从这部分数据得出人们很赞成发展壮族文化,并且希望采取措施(利用各种媒体)去发展壮族文化,以致壮族文化不会被汉族文化所替代。

三、对我省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几点建议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抓住现在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机遇,加快保护、发展、弘扬优秀的壮族文化的步伐,按照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来做好少数民族壮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工作。

(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壮族乡村经济。壮民族乡村经济比较落后,但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这个文化资源同时是大多民族乡村的优势资源。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只有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才能更好地为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同时,积极利用民族文化这个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加大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保护投入力度。财政应适当加大资金投入,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县委、县政府应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切实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三)利用学校的力量宣传壮族文化。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于壮族文化了解得很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壮族文化的一些传统节日。所以为了壮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学校很有必要举办一些有关壮族文化的一些活动,例如可以举办举办“三月三”歌圩活动比赛、举办壮族饮食文化比赛、开壮话班辅导学生、还有多出些有关壮族文化的好报之类来做宣传。

(四)我们大学生应该自觉认识和宣传壮族文化。目前民间自发的力量还很薄弱,我们能做的也只是以身作则,我们相信,团结交流就是发展的力量;以身作则就是兴旺的保证,因为“滴水藏海”“厚积而勃发”。我们要深入村屯,采写一批反映壮民族生活、习俗的文章,拍摄电视专题片,编辑出版反映壮民族文化的书籍,不断扩大影响。同时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新的品位进一步弘扬壮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加强少数民族壮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培育壮大民族文化产业。成立县、乡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领导,依法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大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保护和开发壮族文化的良好舆论氛围。建立壮族文化开发项目库。确定一批有市场效益的壮族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工作作为壮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壮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研究和弘扬壮族文化的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③曲水行舟,船舵引导航船避开暗礁,顺着航道破浪前行,把舵便是顺风挂帆的关键。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正如把舵,可以把你引到学术的康庄大道,也可以让你搁浅。因此,研究和弘扬我省壮族文化具有任重而道远的意义:

首先,弘扬壮族文化能够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其中,我省壮族文化信息承载最为密集、情感色彩最为浓烈、道德教化作用最为深刻、记忆传承最为有力的,当暑中华民俗文化。

其次,弘扬我省壮族文化能够传承优秀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恢复传统民俗,因为传统民俗是各种民族文件文化最重要的综合载体。其三,可以教化人心、匡正风气。倡导传统节气的弘扬,对于尊崇人伦观念、规范言行礼仪、调和人际关系、调适群体生活、提升水准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其重要作用。

五、结论

从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中不难得出我省的壮族文化正在慢慢的被淡忘。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社会的导向,教育的机制都没有给我们的壮族文化足够的镜头,在轰轰烈烈地走向文化大同的同时,我们也上市了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我们就应该多一些对壮族文化的关注,在城市的建筑,媒体的栏目里也应该多一些宣传我们壮族文化的东西。

参考文献:

① 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第128页.民族出版社 ② 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第128页.民族出版社 ③ 李富强.中国壮学第三辑.民族出版社

篇6:广西文化

学 院 专 业

年级班别 学 号 学生姓名

2011年 1月

正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就是外人对广西的大致认识,而广西的更多方面,却了解甚少。身为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我想通过本篇论文独特的角度,让读者们进一步感受广西的文化。本文从广西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东盟博览会,民歌节,绣球文化及饮食文化来五个角度来宣传广西的形象。关于东盟博览会及民歌节放入介绍广西文化形象的原因,我认为,随着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每年成功的举办,让外人日渐通过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之类的活动,进一步了解到广西的风采,所以我将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列入介绍广西文化的符号之一。我从以下五个角度介绍广西:

一、广西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简介

1.地理位置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邻。陆地区域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5%,居各省区市第9位。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多地少。[1]

2.气候

广西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7℃至22℃之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都是由北向南递增。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比较多的地区之一。[1]

3.民族

广西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此外,还居住着满、布依、蒙古、傣、黎、傈僳、拉祜、俄罗斯、土、高山、土家、朝鲜、白、藏、纳西等39个民族成分。[2]

二、历史文化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开凿灵渠,把长江与珠江两条水系联接起来,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汉代,苍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贸集市,合浦成为海外贸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乡出现定期圩市;宋代,出现与交趾商人展开货物交换的搏易场;明清时,广西采矿业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是金、银、铜、铝、锡、铁等矿。据统计,清顺治六年至十八年报开的矿场达127处,居全国第3位。

广西也是我国近现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金田起义、黑旗军抗法、镇南关战役等的策源地和发生地,涌现了洪秀全、刘永福、冯子材等一批杰出人物。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3]

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崖壁画,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以及古朴曲雅、可避湿热、防蛇兽侵害的干栏建筑等,成为广西当时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均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广西素有“歌海”之称,主要有壮族的三月三歌墟、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具风味的打油茶等,其中农历三月三的壮族传统歌节,最为隆重。

三、广西南宁东盟博览会

东盟博览会,又称南博会,是由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国家级,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徽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中国广西广西南宁举办。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广西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转顺利、商品贸易日趋活跃的背景下,独具区位优势的广西南宁趁势搭建起了以广西南宁华南城为核心的大型商贸物流平台,而随着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在广西南宁启动运行,一个“全产业链一站式”的商品交易展示平台和物流基地正渐趋成型。

同时东盟博览会也随着广西的发展,逐渐成为广西的名片符号,她代表的是广西互利共赢,双边合作,开放自由贸易的经济态度和精神。

四、广西南宁民歌艺术节

1.节日起源

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广西各族人民一向有爱唱民歌的习俗。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圩,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饭和彩蛋,先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

2.节日历史

为把民歌发扬光大,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节定为文化艺术节,后演化为广西国际民歌节,从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民歌节。人们在民歌节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民歌成了飞架于广西各民族与全国各兄弟民族及世界民族之间的彩虹。

为了把民歌节办得更具特色,从1999年起广西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定于每年的11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由广西南宁市人民政府邀请国家文化部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联合举办。

从1999年11月到今年11月民歌节成功举办,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劲的现代气息一路走来,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

3.节日意义

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宗旨是继承和弘扬壮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艺术节期间,国内著名艺术家、歌手以及国外民间艺术家为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节目演出。与民歌节同时举办的还有时装大赛、壮族节日联欢、全国少数民族孔雀奖声乐大赛、旅游美食节、广西山歌擂台赛以及经贸洽谈会等活动。历届艺术节举办以来,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赞誉,影响力不断扩大。

五、广西绣球文化

广西绣球又称为“堆绣绣球”,由老艺人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而成。其结构独特、选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小巧玲珑,色彩鲜艳,是世界上最精美的绣球。一般的绣球大都是采用单线刺绣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绣出各色图案,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抛绣球都是在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歌节时举行,正是春播时节,绣球内填放有谷物种子,就是希望年内“五谷丰登”之意,同时绣球也是广西壮家人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也被当作壮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

六、广西铜鼓文化

众所周知广西有“铜鼓之乡”的美誉。在广西不仅有关铜鼓的历史记载极为丰富,而且至今所发现的铜鼓,种类繁多,数量逾千,居全球第一。广西铜鼓,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蕴藏着丰富的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铜鼓的花纹瑰丽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

1、铜鼓特点

通体皆铜,一头有面,中空无底,侧附四耳,形似圆墩,平面曲腰。它的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1米以上,小者仅10余厘米,重量几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体形凝重,精美大方。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有的鼓边还环铸蛙、龟、牛、马等立体装饰。鼓身亦多环铸各种纹饰,并铸有鼓耳和合范缝。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也是他们生活中财富、权力的象征和顶礼膜拜的神器[4]。时至今日,在我国苗、瑶、壮、侗、布依、水、仡佬、佤等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民族中仍有传承与使用。可以说它是集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品。

2、铜鼓的历史与现状

铜鼓的前身是一种炊具,在春秋晚期出现,据考证已有2700多年历史。在十六世纪晚期开始存在的壮族祖先在商朝时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铜鼓最早源与陶釜,个体不大,从素面无纹到有简单的纹饰。汉以后到唐,逐渐向雄浑高大、精美稳重的方向发展。[4]唐以后又逐渐变小。迄今除了部分铜鼓被博物馆珍藏之外,仍有数千面铜鼓以它们独特的魅力活跃于民间。

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中国馆藏量1400面,为世界之最。在广西,馆藏的铜鼓达900多面,民间珍藏的铜鼓也十分丰富,因而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七、饮食文化——广西特色小吃

俗话说得好“名以食为天”,吃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享受,在广西,好吃的美食更是数不甚数,主要有以下几种:

1、柳州螺蛳粉

在外游学的莘莘学子们,哪怕是从美国回来,短短的几天,也一定要去巷子里尝尝自己朝思暮想的螺蛳粉,体味那浓浓的乡情。螺蛳粉:顾名思义,用螺蛳汤煮泡的米粉。但看着简单,其实里面大有作为。螺蛳汤一定要熬得浓,米粉具有弹性。配料要有地道的酸笋与腐竹以及新鲜蔬菜(一般为空心菜、菜花、生菜任选其一),外加点萝卜干。而且自己可以随喜好加猪蹄儿或者鸭掌,均为美味上乘之选。

2、酸

酸是将大白菜、黄瓜、莲藕、刀豆、木瓜、辣椒、萝卜、笋子等各种蔬菜或水果,用纯正的白米醋浸泡而成,“酸”就是指这个腌制品。广西人都爱好吃酸,微带辣椒,味道十分之美。解渴解乏,促进食欲。

3、打油茶

阳春三月,春意正浓。南下桂林旅游,品尝一下桂林“打油茶”,当然是一件美事。“打油茶”有祛寒湿、提神、饱腹之功能。桂北地区湿度大,矿工颇多,喝“打油茶”便成为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亦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一种方式,客人围桌而坐,主人用一小炉,“文君”当炉,当众操作,一杯接一杯,颇有风味。如今,“打油茶”不径而走,流传广西数地,倍得人们青睐,风味亦添数种,如“鸡丝打油茶”、“肉丝打油茶”等。

4、玉林牛巴

玉林是我国南方重镇,位于广西东南边陲。“玉林牛巴”是玉林传统风味名吃,它是用黄牛臀部肉(俗称打棒肉)为主料,肉质细而有嚼劲,吃后满口生香,堪称地方一绝。《清异录》载:牛巴“赤明香,世传邝士良家脯也。轻薄甘香,殷红浮脆,后世莫及”。玉林牛巴色泽暗亮,气味醇香,肉质细而耐嚼,入口生香,令人回味。

5、老友粉

有人说:到过广西南宁如果没有吃老友粉就不算来过广西南宁,要想融入到广西南宁生活,和朋友一起去吃碗老友粉是必不可少的。也许很多人刚开始都有点吃不惯广西南宁酸笋的味道,认为有点怪臭味,但是这就是老友的味道。俗话说得好,臭味相投!如果不是喜欢同样的味道又怎么能成为“老友”呢?!

综上所述,这就是我们广西的五种文化符号,我认为只有考虑人们对吃住行三方面的需求,这样的宣传才更到位,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广西越来越好。

参 考 文 献

[1] 罗昭祥 《广西地理大发现》 中国审计出版社,98,34-37

[2]广西少数民族简介 海峡之声网 2009,06(07)

上一篇:劝学诗 / 偶成原文赏析下一篇:会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