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环境权

2024-05-02

公民环境权(精选十篇)

公民环境权 篇1

(一) 公民环境权的提出及其含义

1. 公民环境权的提出。

最早对公民环境权加以确认的是美国1969年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 其中第三条规定:“每个人都应当享有健康的环境, 同时每个人都有责任对维护和改善环境做出贡献。”

2. 公民环境权的含义。

环境权, 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有两层含义:一是环境的权利, 二是主体对环境所享有的权利。而我们现有的理论体系坚持在哲学上“主客二分法”, 也就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完全一致和对立”来进行理论的建构, 因此我们不承认作为客体的环境有独立的内在的权利。

(二) 公民环境权的特征

1. 具有反映生态环境危机的特征。

环境权的产生是人权发展的新阶段, 同时也是作为基本权利的环境权受到严重侵犯的必然。人类利用、改造污染自然环境的速度与力度, 早远远超出自然环境所能承受和更新的极限。因此, 生存环境的不可弥补性损坏与缺乏, 又直接导致公民环境权的无可保护与无法实现。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所以, 公民环境权是最直接反映当下环境时代生态危机的标准。

2. 具有反映自然环境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协调的特征和社会属性的特征。

公民的环境权既为一项人权, 自然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为基础的权利。1972年6月,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指出, 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获得尊严和幸福生活的环境中, 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 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环境的庄严责任。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不适当利用和改造污染自然环境所引发的, 同时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因此, 仍需要每个现实社会中单个的人去共同努力、共同协调。

3. 公民环境权具有人人平等享有的特征。

公民都有享有良好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的权利, 环境资源对于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 在环境权的享有上也同样是人人平等。

(三) 公民环境权的内容

公民环境权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环境资源利用权。

关于环境权, 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现在和以后子孙万代对生活环境的利用和保护, 让我们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得以满足。所以, 关于环境权的问题首先要肯定主体对于环境的利用权。

2. 环境状况知情权。

环境状况知情权又称信息权, 是国民对本国乃至世界的环境状况、国家的环境管理状况以及自身的环境状况等有关信息获得的权利。如乌克兰共和国《自然环境保护法》第9条规定:“公民有权依法定程序获得关于自然环境状况及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确实可靠的全部信息。”

3. 环境侵害请求权。

环境侵害的请求权是指公司的环境权益受到限制的侵害后, 有权利向上级有关主管部门请求获得保护。事实中, 我们也可以把环境权利的内容在法律法规的表达形式上进行分类, 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宪法权利、行政法权利、民法权利、诉讼权利等。

二、我国公民环境权立法现状及缺陷

近些年来, 因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水资源破坏引起的环境侵权事件不断增加。2006年湖南的镉中毒事件, 甘肃大面积的铅中毒事件, 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未建立处理垃圾的公共设施造成垃圾随地堆放……一个中国社会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 环境问题已严重地威胁到每个人。

(一) 我国公民环境权立法的现状

1. 宪法对环境权的保护。

我国宪法中的环境权是为了制定《环境保护法》及相关的环境保护单行法规而作出的, 其目的是为维护国家 (政府) 的环境行政管理权而不是为个人的环境权来提供国家根本法保障的。

2. 民法对环境权的保护。

《民法通则》第123条和第124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154条分别规定了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和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均采取无过错归责原则。

3. 环境法对环境权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保护人体健康,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制定本法。”即国家保护公民在健康的生活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4. 自然资源法对环境权的保护。

森林法、海洋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是国家为了保护某种环境因素或防治某种危害环境的行为而制定的单行的法律。

5. 刑法对环境权的保护。

刑法法典中的规定, 只能对危害环境不法行为人起到警醒作用, 但是对于已经对公民环境权造成损害的及是否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没有明确规定, 要求恢复或补偿作用。因此, 环境权的刑法保护方法在其领域内仅仅是一纸空文。

(二) 我国公民环境权立法的缺陷

1. 公民环境权在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

由于公民环境权在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 只能从相关环境资源的立法中推导出公民环境权。如在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仅仅规定了国家对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权利。而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方面不仅仅涉及到国家也更多地涉及到法人和公民对环境权的责任。

2. 环境权在现行民事法律和行政法规对具体内容缺乏明确的规定。

由于环境权在现行民事法律和行政法规对具体内容缺乏明确的规定, 造成在保护公民环境权上执行力度不够。《民法通则》规定, 即依据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来保护公民环境权。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有困难, 环境归全体公民所有, 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公民的具体财产, 这就造成当公民环境权受到侵害时无法行使请求权。

3. 环境法对公民环境权在立法上强化不够。

环境保护基本法和单行法都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 虽然有个别条款体现了公民环境的某些内容, 但所有的环境立法基本上都是属于管制型立法, 即预防和救济少、管制多, 呈现出鲜明的政府管制型立法特点, 也颇带有计划经济的特点。这个情况有两个重大缺陷:其一, 不能有效地防患于未然, 防止污染发生;其二, 公民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救济。

三、完善我国公民环境权立法的具体建议

(一) 将环境权写入宪法

宪法是母法, 是根本法, 具有最高的权威, 是其他一切法律的纲领和准则。因此, 从根本上说, 将环境权写入宪法, 是将公民环境权这项虚有权利转化为实在的法定权利最有力的保证。具体建议如下。

1. 在宪法总纲中确认公民环境权利。

公民的环境权不是一项单纯的权利, 它是集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资源权利、人身财产权利为一体的特种权利。既复杂又矛盾地散见于各种单行法律、法规, 不利于有效实施。所以将公民环境权利写入宪法, 是保障公民环境权利的第一步。

2. 在宪法公民权利义务一章中明确规定公民环境权。

将“公民具有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和保护环境不被破坏和污染的义务。”写入宪法, 是公民环境权最直接的体现与确认。这样宪法分则与总纲相互呼应, 使公民环境权落到实处, 成为一个严密的体系, 以利于其他部门法进一步明确权利内容,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

(二) 在各部门法中完善公民环境权

1. 民法通则和环境保护法的完善。

民法通则可以明确写入“公民享有环境权, 其一切属于环境权的内容包括日照权、通风权、宁静权、眺望权、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等均受到法律保护。”环境保护法中明确列举所有环境权涵盖的内容, 并切实保障公民环境权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保护权与环境救济权。

2. 其他法律法规的完善。

环境法律单行法、地方规章等具体运用以实现公民环境权。这些法规、规章针对性更强, 可以更加细致地完善规范公民某一项权利, 如具体的水清洁权, 在某地依某标准来衡量, 越是细化的权利, 越是可行的权利, 越是掌握在公民手中的权利。

四、结语

总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存条件逐步优越, 而也正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人们的生存环境逐步恶化。如何在享受经济成果的同时,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是关系每个人生存的问题。公民的环境权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世界性问题, 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尽快解决。只有如此, 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 一切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本质, 才能更好地进行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丁先桂.试论我国公民环境权的保障[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57-63.

[2]殷祥理.有关公民环境权保护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6, (7) :45-50.

[3]徐祥民.环境权论[J].中国社会科学, 2004, (4) :1-98.

公民环境权的行政法保护 篇2

自工业革命以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破坏行为的思考,政府和公民呼吁立法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法律措施来抑制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危机,美日学者率先提出了公民环境权的相关理论,倡导建立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

公民环境权作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对于环境法律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从环境权被提出以来,关于环境权的定义,我国学界目前还未形成一致的观点。

吕忠梅教授认为,“环境权是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和利用资源的权利。”也有学者主张从环境权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法律与伦理的区别等角度来定义。

公民环境权是指特定的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特定环境资源所享有法定的权利。

对公民个人来讲,就是享有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权利,主要包括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和恢复原状、停止环境侵害的请求权。

二、我国关于公民环境权的行政法律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公民环境权”仍然是一个学术概念,没有一部法律或法规中有公民环境权的明确规定,而是散见于一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中。

例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就包含了公民环境知情权的规定。

另外,在国务院的一些政府文件中也包含着公民环境权的规定。

但是这些法规只是为了更好的行使国家的环境管理权,而未提及公民环境权。

此外,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对于公民环境权虽略有涉及,但大都集中于公民环境参与权、知情权和环境诉权的确认和规定,未对公民环境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规定。

例如,《环境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办法》第2条就是对公民环境诉权的规定。

由此可见,我国行政立法中对于公民环境权的规定仅限于公民环境参与权、知情权和环境诉权,对于公民环境权是否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未做任何的规定。

从当前环境立法方面的法规中我们可以看到,行政机关只是注重环境的行政监管,却没有充分发挥公民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因此,只有先确认了公民环境权,公民才能对国家环境行政管理活动理解并支持,环境行政管理活动才能有序的开展。

三、行政法如何对环境权进行保护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对环境保护、传统的法律制度以及公民的环保观念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要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传统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手段不足以应付复杂的环境问题,必须切实完善现行法律制度,优化行政管理手段。

行政法保护公民环境权的.途径主要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将公民环境权在行政立法上加以确认

目前我国还未明确将公民环境权纳入行政立法,而仅仅规定了公民环境参与权与知情权以及环境诉权。

只有将公民环境权在立法上加以确立,当发生环境侵权的时候,公民才能依据法律的规定保障自身的环境权利。

此外,将公民环境权纳入法制轨道,有助于我国环境立法的完善和我国法制体系的完整。

(二)确保公民环境参与权与知情权

公民参与、知情的意义在于提升公民的环境权意识,只有确保民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才能确保所做决策是民主的,只有经过民主的决策才能真正实现人民所需求的利益,人们切身相关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公民参与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是行政法治的要求,同时也是行政程序合法的要求。

(三)赋予环保行政机关以独立的行政强制执行权

《环境保护法》第40条规定,环境保护行政机关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

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实行双轨制,主要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以有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执行为例外。

目前,我国行政法规中环保机关尚未被赋予行政强制执行权。

只有赋予环保机关行政强制执行权才能使环境权利得到保护,才能提高环境执法效率。

(四)建立环境公益行政诉讼救济机制

无救济则无权利,要使公民环境权得到是实现,必须在行政诉讼领域实行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是目前大多数国家制止环境侵害的重要法律手段。

目前我国诉讼法中有关公益诉讼范围非常狭窄,尤其在环境行政诉讼领域尚未存在公益诉讼。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于环境权益的保护,不仅需要私益诉讼加以完善,更需要公益诉讼的救济。

只有建立了环境公益诉讼救济机制,当公民环境权收到侵害时,才能得到法律上的救济,公民环境权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四、小结

严峻的环境问题带来的巨大挑战,迫使我们必须加快环境治理的步伐。

公民环境权的行政法保护,一方面将公民的环境权纳入法制的轨道,使公民行使环境权利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公民环境权的确立将完善我国环境立法体系,从而是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得以构建。

因此,只有在行政立法上确认了公民环境权,公民才能支持国家环境行政管理活动,环境行政管理活动才能有序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M].方正出版社,.

[2]周训芳.环境权论[M].法律出版社,2008.

赋予公民环境权意义重大 篇3

尽管我国《环保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但这仅仅是停留在“控诉”上,远未上升到“环境权”的层面。我国已有法律规定并没有明确提出环境权,使其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法定权利。由于公民环境权的缺失,公众在面临环境浸染的侵害时,往往缺乏有力的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曾看过这样一个新闻,说山西临汾市尧都区魏村镇吴家庄中心小学附近一家名叫山海化工厂的不法企业肆意排放含苯废气和废水,导致该校学生和吴家庄村民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等症状。当地村民持续 3天在工厂门口抗议,并集体下跪,要求工厂停产。但该厂相关负责人闭门不见,厂内运作依旧。试问,如果法律明确赋予了公民环境权,这些村民用得着为了自己的健康而集体下跪,跪在了一个肆意排放废水、废气的不法企业面前吗?在笔者看来,在我国赋予公民环境权具有以下 3个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赋予公民环境权,可以有效地制约企业滥用排污权和自然资源使用权的行为,制约行政机关滥用环境管理权或不履行相应环境职责的行为,建立起一种权利和权力的制衡机制。提起环境污染,人们总是首先想到那些冒着黑烟、流着黑水、发着臭味的污染企业。对这些企业,人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巴不得它们全部在地球上消失。作为污染的始作俑者,他们罪有应得。但是,作为企业,假如没有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默许、纵容,甚规定,因而民众参与环境保护缺乏法律途径。当前突出的问题是,一方面企业和政府面临的环境压力很小,特别是来自民间的压力很弱;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有限,与外国法院的情况相差甚远。

环境公民权探析 篇4

关键词:环境公民权,权利主体,保护范围

一、环境公民权的权利主体

环境公民权的权利主体毫无疑问是公民, 所谓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 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应该是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能力的人:这就是公民身份或公民资格。环境公民权下的公民身份一方面强调公民身份与环境议题相结合, 另一方面注重思考公民的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关系。首先, 环境公民身份是因20世纪中后期许多重大环境问题的出现而出现的, 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免受环境干扰和毒害的权利, 同时每个人都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 这种责任不只体现在禁止掠夺环境和破坏性行为上还体现在防止他人引起的危害上。其次, 环境公民身份体现了在环境时代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相互连结的现象。在环境时代公共领域涉入私人领域的事务, 具体表现为公民个体生活受到公共管制和冲击的可能性提高, 公共领域通过法制结构对个体领域进行塑造。当然, 个体领域对于公共领域的干预和侵犯也会通过法律或制度的形式加以抗拒。最后, 需要强调的是, 公民参与是体现环境公民身份的主要指标。在环境时代公民身份要求社会公众关注环境公共事务并参与到政策制定和国家治理中来, 促使政府制定出合乎民意的公共政策, 开创出符合生态文明的官民共治的治理结构。

二、环境公民权的保护范围

环境公民权的保护范围有:第一, 在面对重大有可能污染环境的工程项目时, 保护公民享有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环境公民权理论认为公民对于环境问题的抗议, 对于解决环境事件的要求或者对于环境运动的支持, 都可以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出来。

第二, 环境公民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保护公民的环境参与权。公民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各不相同, 但对于与整个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 每个人都应有平等说话参与选择的权利, 参与权是公民追求舒适环境所应享有的正当权利。公民及其代表、团体或其他组织有权提出立法的倡议或提案, 政府部门在制定环境政策、规章标准时, 不仅应考虑科学性、可行性, 还应考虑民主性, 以民主促进科学。

第三, 环境公民权主要发生在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制秩序的供给空间。与公共空间相对的则是私人空间, 私人空间的存在形态更多地与日常生活的世界相关, 而在环境时代, 个体生活规划超越了对福利享受、财产权利等私域的关注, 增加了其公共政治属性。于是环境公民权理论要求我们除了适时地回避和抵抗公共空间的侵扰外, 更加重视公共空间对于个体生活的影响和干预, 对于公共空间适度渗透与干涉个体生活持认同态度。由此, 环境公民权的保护范围便向私人空间有所侧重。

三、环境公民权的现实意义

(一) 维护生存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应以人类生存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人类产生于自然界, 没有自然资源人类将无从生存, 所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然而,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因此, 我们提出环境公民权理论以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没有自然环境, 我们是不可能生存和发展的, 所以环境公民权理论的提出对维护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 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又不损害子村后代满足其生存条件需要的发展。它要求我们做到, 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要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做到发展与保护相统一, 兼顾当前与未来的发展。为了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满足我国人民需要的同时, 必须不损害子孙后代, 不损害其他地区或国家人们的需求和发展, 也就是说, 发展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环境公民权理论的提出恰恰就是为了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 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二) 为公民保护环境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 公民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 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公民自发、主动地保护环境的行为。公民也更多地开始行使自己在环境方面的政治权利, 而正是这种权利的行使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意义上, 我们更多的是通过环境权制度在处理有关环境方面的问题, 但环境权严格地说是一种社会权利, 需要国家积极地采取措施来治理环境, 它更多地依靠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有它自身强效的优势, 但也有其滞后性和政府不作为等方面的问题。尤其像案例中提到的那样, 恰恰是政府的某些行为可能会导致侵害环境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提出了环境公民权制度, 它对于公民在环境领域积极主动地行使参与权, 在面对有可能危害自身健康的环境事件时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毅.跨世纪国略:可持续发展[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1, 5.

[2]郇庆治.西方环境公民权理论与绿色变革[J].文史哲, 2007 (1) .

[3]秦鹏.环境公民身份:形成逻辑、理论意蕴与法治价值[J].法学评论, 2012 (3) .

[4]张淑兰. (英) 约翰.巴里 (John Barry) .抗拒的效力:从环境公民权到可持续公民权[J].文史哲, 2007 (1) .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调查 篇5

环境生态的好坏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环境生态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本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填写,请在您选择的选项后的括号内画“√”。没有所谓的对错或标准答案,只需要根据您真实的感受或想法回答。真诚地感谢您的支持与帮助!1.您的性别:

男()

女()2.您的年龄:

15-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5岁()3.您的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初中()中专或高中()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

4.您对您所在的小区(楼前屋后)的环境评价:

非常满意()

较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5.您是否能把垃圾投放到指定位置?

总能做到()

经常做到()

有时做到()

没做到过()6.您认为目前上海是否存在环境污染现象?

存在()

不存在()

不了解()7.您对环境污染的态度是:

急切需要治理()

需要治理()

不需要治理()

无所谓()8.您目前最关注的生态问题是什么?

土地沙漠化()

空气污染严重()

水资源破坏、水污染()森林被砍伐()全球气候变暖()野生动植物遭受灭绝()重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9.您认为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多选]

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节约能源()治污减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灾害检测力度()发展绿色产业()10.您会食用野生动物做的肉吗?

会()

不会()

11.您认为“限塑令”是否减少了您对塑料袋的使用频率?

没减少()

减少了,但效果不明显()效果十分明显,现在几乎不用塑料袋()12.您对市政府的曾推出的环保宣传活动的了解如何?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不太了解()

不了解()13.为了保护环境,可能会造成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提高(包含废弃物的处理费用),价格就随之提高了,那么您是否支持?

非常支持()

看情况而定()

不太支持()

不支持()14.如果小区开展环保活动您愿意参加吗?

很愿意()愿意()不愿意()很不愿意()15.您认为下面哪些措施对改善生态环境有较大帮助? [多选题,限选3项] 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健全环境生态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公民参与环境生态保护活动()监督企业治理污染()

提高环保技术力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增加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

1.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别让水空流

我国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家之一,淡水资源还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 1/4。全国600多个城市半数以上缺水,其中108个城市严重缺水。地表水 资源的稀缺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的开采。50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 约5米处就能打出水来,现北京4万口井平均深达49米,地下水资源已近枯竭。

2.监护水源——保护水源就是保护生命

据环境监测,全国每天约有1亿吨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 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35个重点湖泊中,有17个被严重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城镇 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 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

3.一水多用——让水重复使用 地球表面的70%是被水覆盖着的,约有14亿千立方米的水量,其中有 96.5%是海水。剩下的虽是淡水,但其中一半以上是冰,江河湖泊等可直 接利用的水资源,仅占整个水量的0.003%左右。

4.阻止滴漏——检查维修水龙头

5.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水污染

大多数洗涤剂都是化学产品,洗涤剂含量大的废水大量排放到江河 里,会使水质恶化。长期不当的使用清洁剂,会损伤人的中枢系统,使 人的智力发育受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降低,严重的还会出现精神障 碍。清洁剂残留在衣服上,会刺激皮肤发生过敏性皮炎,长期使用浓度 较高的清洁剂,清洁剂中的致癌物就会从皮肤、口腔处进入人体内,损 害健康。

6.关心大气质量——别忘了你时刻都在呼吸

全球大气监测网的监测结果表明,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 这五座城市的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日均浓度分别在每立方米 200-500微 克,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3-9倍,被列入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中。

7.随手关灯——省一度电,少一份污染

我国以火力发电为主、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在一次性能源结构 中占70%以上。如按常规方式发展,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需要100 亿吨煤当两的能源消耗,这将相当于全球能源消耗的总和,煤炭燃烧时 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并形成酸雨和造成温室效应。

8.节用电器——为减缓地球温暖化出一把力

大量的煤、天然气和石油燃料被用在工业、商业、住房和交通上。这些燃料燃烧时产生的过量二氧化碳就象玻璃罩一样,阻断地面热量向 外层空间散发,将热气滞留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 使全球气象变异,产生灾难性干旱和洪涝,并使南北极冰山融化,导致 海平面上升。科学家们估计,如果气候变暖的趋势继续下去,海拔较低 的孟加拉、荷兰、埃及、中国低洼三角洲等地及若干岛屿国家将面临被 海水吞没的危险。

9.减用空调——降低能源消耗

煤炭等燃料在燃烧时以气体形式排出碳和氮的氧化物,这些氧化物 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后形成高腐蚀性的硫酸和硝酸,又与雨、雪、雾 一起回落到地面,这就是被称做“空中死神”的酸雨。全球已有三大酸 雨区: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北欧地区、中国南方地区。酸雨不仅能强烈 的腐蚀建筑物,还使土壤酸化,导致树木枯死,农作物减产,湖泊水质 变酸,鱼虾死亡。我国因大量使用煤炭燃料,每年由于酸雨污染造成的 经济损失达200亿元左右。我国酸雨区的降水酸度仍在升高,面积仍在扩 大。

10.支持绿色照明——人人都用节能灯

“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是我国节能重点之一。按照该工程实施计划,“九五”期间全国将推广节能高效照明灯具。到2000年争取节约照明 用电220亿千瓦时,并节省相应的电厂燃煤,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灰渣及二氧化碳的排放。

11.利用可再生资源—别等到能源耗竭的那一天

人类目前使用的能源 90%是石油、天然气和煤。这些燃料的形成过 程需要亿万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则 是可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人们把那些不污染环境的能源称为“ 清洁能源”。

12.做“公交族”——以乘坐公共交通车为荣

我国首都北京有近120万辆机动车,仅为东京和纽约等城市机动车拥 有量的1/6。但是每辆车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却比国外同类机动车高 3-10 倍。北京大气中有73%的碳氢化合物、63%的一氧化碳、37%的氮氧化物 来自于机动车的排放污染。

13.当“自行车英雄”——保护大气,始于足下

在欧洲,很多人为了减少因驾车带来的空气污染而愿意骑自行车上 班,这样的人被视为环保卫士而受到尊敬。美国的报纸经常动员人们去 超级市场购物时,尽量多买一些必需品,减少去超市的次数,以便节省 汽油,同时减少空气污染。颇有影响的美国自行车协会一直呼吁政府在 建公路时修自行车道。在德国,很多家庭喜欢和近邻用同一辆轿车外出,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为洁净城市空气,伊朗首都德黑兰规定了“ 无私车日”,在这一天,伊朗总统也和市民一道乘公共汽车上班。在我国上海,一些公司职员经常合乘一辆出租车,名曰:“拼打”。

14.减少尾汽排放——开车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机动车船向大气排放污 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对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应 当采取治理措施,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汽车,不得制 造、销售或者进口。

15.用无铅汽油——开车人的选择

使用含铅汽油的汽车会通过尾气排放出铅。这些铅粒随呼吸进入人 体后,会伤害人的神经系统,还会积存在人的骨骼中;如落在土壤或河 流中,会被各种动植物吸收而进入人类的食物链。铅在人体中积蓄到一 定程度,会使人得贫血、肝炎、肺炎、肺气肿、心绞痛、神经衰弱等多 种疾病。

16.珍惜纸张——就是珍惜森林与河流

纸张需求量的猛增是木材消费增长的原因之一,全国年造纸消耗木 材1000万立方米,进口木浆130多万吨,进口纸张400多万吨,这要砍伐 多少树木啊!纸张的大量消费不仅造成森林毁坏,而且因生产纸浆排放 污水使江河湖泊受到严重污染(造纸行业所造成的污染占整个水域污染 的30%以上)。

17.使用再生纸——减少森林砍伐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据统计,我国森林在10年 间锐减了23%,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自50 年代以来,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当时55%的原始森林覆盖 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

18.替代贺年卡——减轻地球负担

公民环境权 篇6

[关键词] 公民环境权;民事权利;交易;保障

【中图分类号】 D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54-1

一、公民环境权的概念及特征

环境权是指特定的主体对环境资源所享有的法定权利。对国家来说,环境权就是国家环境资源管理权,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利用各种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对环境资源进行管理和保护的权力。对于公民个人来说,环境权就是享有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包括环境资源的利用权、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和环境侵害的请求权。环境权可以大致分为国家环境权和公民环境权两类。

环境权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国家环境权,但是这种环境权的表现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对公民的权益保障已经远不能满足。公民环境权作为私权形式上的环境保护权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公民自身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保护公民的环境权利。

二、环境权私权化发展趋势

环境法的性质是社会法,而社会法的本质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调整私人与社会之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强调在符合社会利益的前提下,保护私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环境权作为一种社会权,既涉及私权,又涉及公权,具有公、私双重属性。提出环境权利私权说,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保障环境权利主体的利益不受侵害。而环境侵权与一般民事侵权不同的是:一般侵权行为中,行为人的行为均直接作用于受害人,而在环境侵害行为中,行为人的行为往往首先作用于环境这个载体,然后由环境作用于受害人,是一个间接的过程。

三、公民环境权私权化需要建立的制度保障

(一)环境权私权化中民事权利构建。传统的民事权利体系主要由财产权和人格权构成,环境权的民事权利体系就由环境财产权和环境人格权构成。首先,环境财产权需要理清的思路是环境财产权的界定和环境财产权的流转,这部分权利可以通过金钱价值来衡量。另一方面,环境人格权主要是指环境民事法律主体拥有和享受环境所带来的美感和舒适感的一种精神性权利,难以用金钱衡量。

(二)环境权私权化中民事责任构建。环境权作为私权化的民事权利后,确认了环境权的民事权利,相应的环境民事责任也应该与之配套。首先是归责原则方面,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应当实行危险责任原则。其次是构成要件方面,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应该包括侵权行为、损害危险、侵权行为与损害危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是责任承担方面。环境问题的解决应以预防优先,预防可能发生的环境侵权行为。

(三)环境权私权化中民事诉讼构建。私权化下的环境权的相应民事诉讼较之普通的民事诉讼应当有所特殊,其特殊性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凸显:第一,放宽原告的诉讼资格。第二,扩大诉讼对象的范围。第三,调整诉讼费用承担的方式。第四,改变诉讼时效的制度。由于环境侵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潜伏性、反复性,因此应该尽可能的延长环境诉讼的诉讼时效。

四、公民环境权交易制度构想

(一)环境权交易的概念。在公法层面,政府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控制排污主体的排污和实现效益,引入了排放交易制度,即在一定范围内满足环境质量要求的条件下,授予排污单位以一定数量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允许对排放权视同商品进行买卖,调剂余缺,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作为私法层面的公民环境权,可以借鉴公法中排放权交易的制度,构建环境权交易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公民对自身享有环境权利进行金钱或其他方式的等值估价,使这种权利具有现实的载体,通过这部分估价来和受到潜在环境侵害的实施者进行交易,从而保证自身的权益。

(二)环境权交易的目的。环境权交易的前提是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但由于其具有复杂性特点,并且环境污染损害的主体多元化,通常难以定位明确的赔偿主体,从而加大了公民维权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称性。引入环境权交易制度,可以使环境权利侵害的结果和预期结果具有实际的载体,通过相关制度法规真正让环境权侵害的补救和赔偿得以具体落实。建立了体系的环境权交易制度,一方面,能够解决实际中的环境权侵权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使自然资源和经济效益合理配置。

(三)环境权交易的核心价值。通过对公民享有的环境权的交易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公民可以在环境侵权的情况下获得等值经济或其他方式的补偿;另一方面,有了这种等价的损害交易制度和法律法规,能够使侵权行为的后果得以具体表现,在对比获利和损失的比重后,侵权者会选择减少损失的方式来降低环境污染,从而可以遏制侵权者的侵权行为发生。环境权交易表面上是通过经济价值来保护了公民的环境权,但其真正的核心是通关对环境侵权的所谓定价来真正从源头控制污染,要让公民的环境权切实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余俊.环境权的文化之维[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曹明德.环境侵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陈泉生.环境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蔡守秋.环境权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1992,(10).

公民环境权 篇7

雾霾,顾名思义,就是雾和霾。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灰尘、冰晶以及各种化合物残留等组成的气溶胶系统,而这些气溶胶系统所造成的视觉障碍称为霾。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公民环境权是1960年首次提出,在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代表性的观点有:蔡守秋认为环境权是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享用适用环境的权利以及保护环境的义务;陈泉生认为环境权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常健从立法的角度、“以人为本”的原则来理解公民环境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认识、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尊重自然,遵循规律,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发展自身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发展,保护社会环境。公民环境权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是指公民拥有的对其所生存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保护的义务。保护公民环境权,不仅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还需要全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

2 治理雾霾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的必要条件

2.1 雾霾的成因

2.1.1 雾霾现象作为一种自然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现象

人们每天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如供暖、工业生产、施工等,必然会产生和排放一些废气、粉尘等细颗粒物,这些细颗粒物活性较强,在大气中通过长久的累积,一旦得不到有效地转化和循环,超出大气所能承受的范围,便形成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2.1.2 雾霾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环境问题,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表现之一

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过度的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使人们在一定阶段内丧失了理性,整个社会处于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氛围中,人们肆意掠夺自然资源,而不保护环境,忽略了权利义务的一致性,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失去平衡,以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作为代价,得不偿失。

2.1.3 雾霾问题作为一种公共政策问题,是政府失败的一种表现

自2013年便在全国大范围内出现的雾霾天气,虽然政府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但效果不明显。截至2016年1月初,全国仍有很多地区不断陷入雾霾迷阵,南京甚至出现“玫红色雾霾”,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的雾霾现状从侧面指出政府作为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不强,没能保证公民的环境权。

2.2 雾霾的影响

2.2.1 危害身心健康

雾霾天气作为一种大气污染现象,对人体的健康产生较大的伤害,尤其是PM2.5,它会危害人身体的呼吸系统,诱发呼吸道疾病;引发各种细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使人们患癌的风险大大增高;对生活环境产生影响,制约人的健康发展;影响心情,对人的精神状况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后果。雾霾天气对人的身心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2.2.2 污染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其包含的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和整个系统的发展。大气作为自然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大气的污染必然会损害水、土地等各种资源,整个生态系统都会遭到侵害。

2.2.3 扰乱社会稳定

雾霾天气所造成的道路能见度偏低,对公路、铁路、航空等都带来影响,使得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有所提高,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持续的雾霾天气使得人们的心情压抑烦躁,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得整个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 治理雾霾的对策

3.1 国家层面

首先国家应完善有关雾霾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使雾霾治理能够有法可依。雾霾天气不是一天之内形成的,治理雾霾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现阶段,我国有关雾霾治理的法律制度尚不够健全,要加强大立法力度,提供法律支持。其次要建立有关雾霾治理的监督体系,动员各种力量(社会组织、媒体、舆论、互联网、个人等)加强对污染企业、政府作为的监督,做到有法必依。再次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积极依法办事、减少污染排放量的企业进行奖励;对违反法律、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处罚坚决打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的氛围,呼吁人们绿色出行绿色生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减少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逐步治理雾霾。

3.2 政府层面

首先政府应积极履行其经济职能,运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职能,鼓励和支持绿色环保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提供绿色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人们提供多种选择,缓解雾霾天气的严峻状况。其次履行政治职能,加强与不同国家地区间的交流,积极借鉴别国或别地区治理雾霾的有效经验,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雾霾治理的道路。再次履行文化职能,发展科学技术,通过制定各种方针、政策等来促进有关雾霾治理的科学研究的发展,以科学技术来治理雾霾。最后履行社会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来治理雾霾。

3.3 社会层面

首先企业要积极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发展绿色环保循环产业,使用清洁能源,解决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渣废料,加大创新力度,把治理污染和发展产业结合起来。其次社会组织尤其是环保组织要发挥自身的力量,积极承担责任,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掀起一股绿色、创新潮流,形成全民环保、绿色创新的社会氛围,倡导绿色出行、绿色企业、绿色产业、绿色经济,减少雾霾的污染源。最后要动员社会中的所有力量(社会组织、媒体、互联网、舆论等)加强监督力度,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强大功能,使那些重度污染企业能够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减少污染排放量。

3.4 个人层面

首先从自我出发,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能源资源,反对浪费;少开私家车,可选择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等出行方式,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其次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鼓励自主绿色创业,把减少污染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湖北小伙汪仁政的“尘埃计划”,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再次通过参加绿化、保护植被等公益活动来为雾霾治理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以自身的行动传染和影响他人。最后利用各种手段工具发挥自身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发动呼吁人们减少污染,宣传雾霾治理的现实意义,带动更多的人为雾霾治理贡献力量。

摘要:近日来,越发严峻的空气状况使得“雾霾”一词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雾霾问题关系公众生存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资源,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治理雾霾也就涉及了公民环境权的问题。文章首先对雾霾、公民环境权等概念进行界定,从雾霾的成因和影响两个方面指出治理雾霾与公民环境权的关系,提出治理雾霾的对策,对现阶段缓和雾霾的严峻现状、治理雾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民环境权,治理雾霾,对策探析

参考文献

[1]李黎.公民环境权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4):51.

[2]常健.浅析环境保护与环境权保护之立法[J].人权,2013(2):46-51.

[3]梁岩,贾秀飞.“雾霾”现象的公共政策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15(8):112-116.

公民环境权 篇8

在环境公民权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衍生出从不同视角对环境公民权内涵的阐释。在这里, 我们倾向从一种伦理视角来剖析环境公民权的内涵。伦理视角下的环境公民权的核心观点体现在公民自觉主动关爱环境的美德, 承认公民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之间的平衡关系。总而言之, 伦理视角下的环境公民权是一种整合公民环境权利、义务和美德的整体观念, 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完整地考虑和解决环境问题。

近几年, “PX”成为环境问题中一个极为敏感的词语。系列PX事件的发生在公民环境维权等方面留给我们很多思考空间。大学化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赵玉芬在2007年3月两会期间, 与一百多位政协委员一起向大会提出暂缓厦门PX项目的提议, 并认为PX是高度致癌物。该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各大媒体的转载, 同时也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质疑。5月下旬, 有关倡议PX项目迁址的短信在市民中传播开来, 并把PX形容为“定时原子弹”。厦门当地的网络论坛中也开始讨论进行游行等活动的相关问题。此时, 厦门政府对本地媒体采取了严格的宣传限制, 并由相关负责人出面向市民们就有关PX项目的问题做出正面回应。但政府的这一作为却没有得到市民的认可, 一场参与人数达到上万人的聚集活动在6月1日发生了。在这场突发的群体事件后, 厦门市政府立即采取了应对措施, 最终做出将PX项目迁址的决定。至此, 厦门PX事件告一段落。

就在PX这个敏感的词语慢慢淡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时, 2011年8月, 一场台风又把PX吹进了大连市民的视线中。虽然台风的褪去也消除了对PX储罐的威胁, 但记者试图进入厂区进行报道却遭保安殴打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大连市民的对PX的广泛质疑和抵制。市民们开始在网络上发布消息, 试图参照厦门PX事件的做法来向政府施压。大连市政府在市民们发起的聚集活动发生后做出立即停止PX项目并迁址的决定。结合这两次PX事件发展和结果来看, 虽然都以政府同意迁址PX项目为结局, 但市民在环境维权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特点和问题。

1.公民诉求目标明确, 聚集活动有计划性、有序的且为非暴力性质对抗

从PX事件中可以看出, 参与聚集活动的市民的共同目的就是要求政府将PX项目停止或迁址, 从而排除当地的环境污染隐患。聚集活动有计划地发起, 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收尾。这说明市民的诉求明确且单一, 不存在深层次诉求。有计划性地组织的聚集活动也始终受控制的进行, 并相对柔和的结束。从中可以看到, 公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公民的环境维权意识也在逐渐提升。公民诉求的明确性使得事件的处理也相对简单, 并且是可以预防的。

2.公民对存在的环境问题隐患及可能后果的敏感度提升, 但相对缺乏更为科学的、全面的认识

PX真的像宣传信息中所说的那么可怕么?目前PX在国际上被认定为是一种低毒物质, 其致癌性仍缺乏严密的科学依据。有化工专家认为, 化工厂的停产或迁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原料泄露和爆炸问题, 远比正常的安全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要严重得多。在PX事件中, 市民并没有直接感受到PX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对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隐患的感知严重, 并缺乏相对理性和科学的认识。同时也说明市民缺乏正确可靠的途径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3.缺少有效沟通渠道, 解决方式相对单一

采用聚集性活动来进行环境维权在PX事件中确实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这并不是一种长期可行的解决方法。采取这种形式说明公民在环境维权中并没有能通过正常有效的渠道来表达自身的诉求, 同样政府相关部门对事件的解释说明的传达也不够到位。

公民作为环境主体, 应在环境活动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这种主体性体现在公民的认识、行为和道德上, 也体现在公民对环境的权利、义务和美德中。公民不仅有权利要求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同时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环境义务。加强公民的环境伦理感和环境美德也更能提高公民在环境活动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首先, 在公民环境权利方面。公民环境维权意识的提高十分有助于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环境维权应是目的明确, 方式可行的。在维护自身合法合理的环境权利的基础上, 应该注意以下三点:其一, 科学理性地认识环境污染问题及环境风险隐患, 对不实、不确切的消息有一定的辨识能力。通过PX事件可以看出, 市民对专家的言论几乎全部认同, 先入为主地给PX扣上了致癌的帽子, 而对于此后政府相关部门的解释不以为然。这同时也说明目前我们缺乏普遍有效的方式来客观地科学地认识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隐患。其二, 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表达对环境质量的诉求。PX事件虽均以较为温和的结局收场, 但并不是一种长期有效的维权方法。保证准确有效的信息传达和沟通需要公民与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其三, 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捍卫环境权利。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已于2013年6月联合公布了《关于办理环节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降低了环境污染入罪门槛, 加大了处罚力度。这也为公民采去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利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其次, 在公民环境义务方面。公民维权意识的提升同时也应唤起公民承担环境义务的责任感。每一个人都应从意识和细节上都能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来承担环境义务。公民的环境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认识和改造环境上, 更应反映在对环境的责任感中。公民应自觉主动来承担相应的环境义务,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最后, 在公民环境美德方面。公民作为环境主体, 首要的是要承认自身在环境保护中的价值。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不能因为认为自己的力量太过渺小而放弃付出。公民环境美德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公民对环境自觉主动的关爱和善待, 这种自觉性基于公民对于自身主体性的承认, 对自身主人翁意识的肯定, 对自身责任感的确认。

摘要:本文对环境公民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简要论述, 并从公民环境维权的角度对PX事件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从环境公民权的视角来分析PX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理论与实际, 试图为公民环境权利和义务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环境公民权,PX事件,环境美德

参考文献

[1]俞雪霞.公民维权抗争研究——以大连PX事件为案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0) :45-47.

[2]张虎彪.环境维权的合法性困境及其超越——以厦门PX事件为例[J].兰州学刊, 2010, (9) :115-118.

低碳经济环境下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 篇9

1 努力开展各种社会低碳环保活动

应是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低碳环保公益活动中来, 全面提升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 增强公民的低碳环保技能。因此, 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作支持进一步向广大公民宣传并普及低碳环保知识, 并在城市中挖掘树立典型的低碳环保榜样人物。站在环保范围的角度来看, 加强社会公民的低碳环保公益活动, 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低碳环保公益活动, 在低碳环保理念的中不断提升自我, 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例如:可以组织本地居民到本地区的乡镇企业、厂矿企业进行参观, 进一步了解这些企业低碳环保的情况。各社区应组织本社区的居民大城市的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参观观摩, 感受自然环境被污染后的严重后果, 彻底感悟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从而增强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 加强环保行动的紧迫感。

2 加强低碳环保的网路宣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全球迎来了网络信息时代。社会环境方面也在进一步拓展信息交流平台。在低碳经济环境下, 网络的发展更是为低碳环保的宣传创造了条件。网络的灵活性、开放性能够满足公民生活中多环保知识的多样化需求, 并进一步巩固公民低碳环保意识。因此, 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力量, 为公民有效的提供丰富的低碳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关信息, 开辟交流平台, 多建立一些与低碳环保相关的特色环保网站;还可以结合各种真实的案例资料, 利用网络的传播介绍生态环境的现状, 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建立并完善大众媒体引导机制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各种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网络、微信等传播平台媒介正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传媒的形式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传播平台, 它更是有效提升我国公民低碳环保意识的重要媒介, 还是在新时期大力开展公民环保理念宣传与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大众传媒的覆盖面较广、传播的速度较快、传播的影响力较强等特点, 使得大众传媒在公民低碳环保意识培养与提升中发挥出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

4 搭建并完善低碳环保社区平台

每一个公民都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日常的生活与生产活动的, 作为社区中的一份子, 每一个公民都必须仅仅把握在社区学习的机会。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将低碳环保的意识教育与培养融入到社区教育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特别是以社区为中心努力建立公民低碳环保意识平台, 更是对公民进行低碳环保意识提升的重要落实途径。因此, 必须要努力推进绿色社区的建设, 充分发挥低碳社区在提高公民低碳环保意识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利用社区的宣传公布栏公布当前本市、国家、省的水、空气质量、植被情况等。从而进一步引导公民在社区活动中进一步关心环保建设问题, 履行公民的环保责任。再例如:可以鼓励社区公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环保志愿者的队伍中, 从而在低碳环保社区环境中提升自己的低碳环保意识。

5 结语

总之,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 加强我国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 更直接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成败。目前, 我们人类正承受着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带来的严重后果, 因此,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理念、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是大势所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由于社会生产的无度开发、对自然环境的无节制索取, 使得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赐予, 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 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低碳环境计划的行业中。各国加强了对人民低碳环保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公民的环保意识, 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将就低碳经济环境下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进行探讨。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民,环保意识,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倪珊, 何佳, 牛冬杰, 包存宽, 王娟.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同行为主体的目标指标体系构建[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3, (01) :100-105.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民环境权保护 篇10

之所以在论及中国公民环境权问题时, 要以全球化为分析框架, 原因就在于环境问题本身的特性。全球化涉及到经济的全球化、打击犯罪的全球化和环境保护的全球化等各个领域, 全球化这一趋势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面临共同问题的时候必须紧密合作, 才能应对困境和挑战。对于环境问题来讲, 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的范围, 也就是说在一国发生的环境污染很可能对他国的安全及其公民的权利造成危害, 甚至在特定情形之下会给人类的安全造成危害。因此, 环境问题需要超越国家来审视的, 对于中国公民环境权的保护也需要我们以全球化为分析框架展开论证。

当然, 我们必须明晰全球化的内在复杂性。按照邓正来的观点, “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真正意义乃在于:在“全球化”对既有的国家制度或边界形成冲击的同时, 它还致使“世界结构”本身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换言之,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结构”, 不只是对此前西方现代性的简单延续或展开, 而是建构出了两个不尽相同的世界:第一现代世界与第二现代世界。邓正来认为, 所谓第一现代世界, 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工业-民主社会在“全球化”时代的扩展过程, 而其主要表现形式, 一如前述, 乃是经济、规则制度和文化方面以跨越国家边界的方式在“全球”的展开。而所谓第二现代世界, 则主要是指乌尔里希·贝克等论者所说的“风险社会”或“生态社会”。也就是说, 全球化的过程并不是同质性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出现了复杂的世界秩序。

二、全球化背景下保护我国公民环境权的紧迫性

环境权是一国公民重要的权利, 《人类环境宣言》对公民的环境权进行了规定, 环境权被认为是第三代人权。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来对本国公民的环境权进行保护, 这是一个重要的趋势。然而, 对于中国来讲, 环境权还没有被法律明文予以规定。之所以要对中国公民的环境权进行保护并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原因在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已经被裹挟到了国际秩序之中。作为后发的国家, 在国际秩序之中处于不利地位。在邓正来所论及的“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中, 中国要同时面对两种世界的双重挑战, 即一方面要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应对风险社会所提出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之下, 中国公民环境权可能极易处于被侵害的状态。因为, 在诸多情形下, 环境保护要让位于经济的发展, 而当下经济的发展应仍按照粗放型的方式增长, 经济增长在很多情形之下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当下, 中国的环境保护现状十分严峻: (1) 城市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 大气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3) 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 已经成为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4) 土地荒漠化发展迅速; (5) 森林资源锐减, 水土流失严重; (6) 地下水位下降, 湖泊面积缩小; (7) 乡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然而, 当下环境立法还需进一步完善, 《宪法》第26条也仅仅规定了,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 保护林木。”即从一般性的角度涉及了环境保护, 并未将公民环境权的保护具体化。因此,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对中国公民的环境权进行保护势在必行。

三、中国公民环境权实现的路径

(一) 权利意识的觉醒

中国公民环境权的保护, 首先要有中国公民对权利的自觉, 即他们认识到了权利特别是环境权保护和救济的重要性。权利意识的觉醒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 权利主体认识到了自己某种正当的利益, 且这种利益不受非法剥夺和侵害;当其正当的权利受到侵害时, 可以通过法定途径寻求救济。

(二) 生态意识的培植

生态意识, 一种系统的意识, 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于这种意识来讲, 不仅是权利主体要有这种意识, 而且权力主体更要有这种意识。特别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缺少了生态意识, 社会和经济很难持续发展, 而且环境保护更不能得以很好地进行, 从而公民环境权受到侵害则将不可避免。

(三) 法律制度的完善

权利要想得到很好地保护必须通过立法的方式, 进行明确规定。在宪法、法律之中对环境权、环境义务进行具体化规定, 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当环境权受到侵害之时, 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寻求救济, 对法律责任进行追究, 从而保护环境权。

(四) 行政执法的落实

不仅仅要在立法上对环境权进行规定, 同时还要通过行政执法将立法上的规定变为现实。否则, 法律将为一纸空文, 没有实际效力。法只有从文本上的法变成现实中的法, 法对于中国公民环境权的保护才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正来.中国法律哲学当下基本使命的前提性分析——作为历史性条件的“世界结构”.思与文, 2007-2-7.

上一篇:微生物检查下一篇:历史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