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素质

2024-05-02

公民道德素质(精选十篇)

公民道德素质 篇1

关键词:公民道德素质,软实力,旅游城市

赤峰市在2004年已被国家批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恰逢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积极发展旅游业, 赤峰要借助这大好时机, 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打造更加优秀的旅游城市。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条件, 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明确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原则,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把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放在各项创建基础工作的首位并选取切实可行的途径。因此, 研究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路径问题就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为优秀旅游城市的打造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对打造优秀旅游城市的重要意义

公民道德素质是是指公民在调整自己与他人、自己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它作为优秀旅游城市文明形象的标志, 展现良好精神风貌的基础工程, 对优秀旅游城市的打造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一) 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关系到旅游城市的形象树立, 是增强旅游城市吸引力的软实力。首先, 现代优秀旅游城市是一个城市外在建筑风貌和内在精神风尚的综合反映。旅游城市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旅游景区、旅游设施、酒店等“硬实力”, 同时也表现在文化、社会风尚和公民道德素质等“软实力”上。赤峰有着历史悠久的红山文化, 自有史文明以后, 就成为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活动的中心, 是草原青铜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赤峰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草原、沙漠、冰臼、石林、温泉等自然资源风光无限, 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人文资源魅力无限。赤峰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环境, 地处东北与华北经济区的结合部, 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容易接受北京、天津、沈阳等几个中心城市的辐射。赤峰有着淳朴善良的市民, 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最多的城市, 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431万人, 市辖区132万人, 其中中心城区89万人, 为打造优秀旅游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 和谐的人文环境、朴实的民风才能吸引国内外有识之士, 才能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实践证明, 凭借“软实力”提升城市地位、扩大城市影响, 进而实现城市战略目标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新渠道、新亮点。公民道德素质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道德素质越高, 城市越和谐, 人文环境越好, 越能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只有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旅游业才能更健康有序的开展下去。当然, 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要解决公民道德自身的建设问题, 而且要解决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问题, 提升素质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扩大赤峰的影响力。为此, 我们要举全市之力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全力打造优秀旅游城市。

(二) 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为优秀旅游城市的打造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优秀旅游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由先进的生产力与发达的经济、景区的硬件建设、科学的管理、积极向上与健康有序的环境构成的, 当一旦失去了规范的约束, 价值取向失衡, 就会出现不思进取、消极怠惰、精神废弛、以权谋私、见利忘义、怨天尤人、丧失信心……赤峰旅游城市的打造若只重视景区建设而忽略了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 那么景色再没也很难留住游客的心, 可持续发展遇到障碍。所以, 打造优秀旅游城市应注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使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协调。在不断提高赤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 注重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 使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而激励人们关心社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团结互助、保护环境,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 这样才有利于赤峰的和谐发展。

(三) 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有利于赤峰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公民道德作为人的素质的核心和灵魂, 对优秀旅游城市的打造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必将为市场经济秩序的进一步完善发挥作用, 但市场经济的完善却不能自发地引起公民道德素质的相应提高, 不能自发培育出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也不会必然使人们自觉自愿地遵守道德, 履行道德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城市打造中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旅游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更要依靠道德的力量, 提高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从赤峰市公民的道德现状来看, 虽然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 在开发景区中存在短视行为, 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 存在损公肥私, 不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行为。因此, 只有进一步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才能逐渐消除社会公共领域中制约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 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二、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打造优秀旅游城市的途径

在赤峰旅游城市的打造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 如见利忘义、不讲诚信、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如何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已成为打造优秀旅游城市的关键因素, 也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一) 以城市经营的理念为指导, 把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城市经营的软实力。城市经营重在提高城市竞争力, 对各种资源进行重组。城市经营是一种理念, 体现了城市政府观念的转变, 经营城市重在提高城市竞争力, 对各种资源进行重组。我们要用城市经营的理念去经营城市, 不仅重视硬件建设, 也要注重软件建设。一个旅游城市的魅力, 不仅在于它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有美丽的自然资源, 而且在于淳朴的民风、文明的环境。文明的环境靠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去塑造, 政府要像经营景区等硬件设施一样经营人们的素质的提升, 使全市人民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睦共处。尤其是诚信要求公民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 并按这些规范行事。在道德规范体系中, 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摩擦和内耗, 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 减少社会生活的代价, 使社会降低运行成本, 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 清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 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 进而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赤峰。

(二) 加大宣传, 尝试建立公民道德素质评价体系, 使公众有明确的参照标准。对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要加大宣传力度, 尽量采取措施普及到每个人。市委、市政府尝试建立一个简明、直观、具体并可操作性强的赤峰市民道德素质评价, 使公众有一个明确的参照标准, 便于人们在具体实践中比较、纠偏。公民道德素质同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不同, 是一种高的境界, 指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 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思想品质和传统习惯等。直接或间接进行道德素质衡量的指标主要有: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模范遵守公共秩序等等。有了明确的衡量标准, 还要制定出一套相应的评价标准与考评体系, 奖优罚劣。要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 鼓励市民的高尚行为, 树立道德模范典型, 适当曝光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人和事, 使人们知荣明耻, 了解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做了不应做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并引以为戒, 加强督促检查, 严格考核奖惩, 与市民的切身利益挂号, 确保各种行政规章以及道德守则和公约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进而形成自觉维护“共同家园”的良好社会风气, 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增强旅游城市的吸引力。

(三)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以社区为单位强化社区居民的道德素质。在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中要加强多种载体建设, 有重点、分层次的做好道德规范的普及工作。如学校教育、系统教育、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青少年宫、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尤其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发挥社区的重要作用。社区要发挥地域性强、熟悉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社区居民的具体需求的优势, 有针对性的去具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使公民道德教育落实到社区的每家每户, 甚至是每个个人。赤峰市中心城区的建设速度很快, 旗县进驻的人很多, 加之外来流动人口, 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在城市, 可借助居民小区, 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物业公司共同努力, 营造居住小区良好的道德范围, 在小区多做道德方面的宣传栏、标准语, 发宣传手册,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构建和谐小区, 使小区居民关系融洽, 在融洽的氛围内人们不守道德的情况就会减少。 目前赤峰市开发的旅游资源大多都在农村, 农村地广人稀, 资源丰富, 村民的道德素质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打破了农村宁静的生活, 使传统农民融入现代城市, 勤劳淳朴是他们的优秀品质, 但小农思想也束缚着他们的思想行为, 使他们中的某些人道德觉悟不高, 给游人的感觉不好。因此, 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利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渗透道德素质的提升。

(四) 大力提高导游员的道德素质, 把提高导游员素质作为旅游城市的重要工作。导游员是赤峰旅游城市的文明大使, 他们的道德水平事关旅游城市的形象。赤峰学院承担者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重任。在导游员的培养上, 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带团技能的训练, 更要注重旅游伦理和导游员道德的教育, 以他们良好的形象去传播赤峰文化。每年旅游局都要组织全市导游员的培训, 这是提升导游员素质的必要举措。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导游员是城市的形象大使, 可以适当规避经营中的风险。

总之, 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此, 要积极探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齐心协力搞建设, 打造优秀旅游城市, 构建和谐赤峰, 使赤峰这个优秀的旅游城市更加有吸引力、更加有竞争力, 促进赤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让市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潜涛.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卓越.公民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

公民道德素质 篇2

————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体会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把社会公德纳入我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突出出来,这不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必将对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

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是可以加以普遍化的,并且是所有公民都能够做到的,它有更明显的公共性,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且对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已蔚然成风,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也大量存在着,自私自利、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乱砍滥伐、偷捕偷猎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社会整体的公德意识和公德水平十

分重要。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首先要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公德氛围,社会各方面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公民也要人人以身作则,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加以舆论上的监督与鞭笞。另一方面,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社会公德加以规范也十分重要,比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有严格的惩处规定,严重的还将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而一些地方出台的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禁放烟花爆竹以及建立见义勇为基金奖励制度等地方性法规也

是推动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会公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引领的作用,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好的职工和好家庭成员的前提,同时社会公德也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因此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加强个人修养、完善自身人格的基本功来付诸实践,使社会公德意识深入人心,从而

为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全 面进步,这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在全民族形成共同理想至关重要。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坚固的精神支柱,才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有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建设重在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将 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可以高度凝炼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既弘扬了传统美德、继承了革命道德,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这20个字,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我们要宣传好这20个字,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要实践好这20个字,使之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主旋律;我们要通过宣传、实践这20个字,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规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就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有爱国的思想、爱国的情感、爱国的精神、爱国的行动,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凝聚智慧和力量,统一思想和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道德建设群众性强、实践性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贵在自觉,贵在参与。只要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我们民族的道德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社会的文

明程度就会

公民道德素质 篇3

关键词:道德素质;精神家园;幸福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66-02

党的十八报告中提出:“要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认真分析、准确判断和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努力响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基于我国目前公民道德情况,而提出来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不断丰富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内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积极发挥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推进幸福社会建设。因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建设幸福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延绵不断,其根本原因在于拥有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底蕴,我国商代有“六德”:知、仁、圣、义、忠、和。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宋元时期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现当代学者将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理念归纳为忠、孝、和、礼、义、仁、恕、廉、耻、智、节、谦、诚13个方面。这些道德力量不断传承,内容不断丰富。对我国历朝历代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提供了充足的精神思想准备,才使得中华文明不断传承。但是到了现在却出现了一些方面的忽略,过度重视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忽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更加开放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却给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金本位思想、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人性冷漠、良知沦丧、道德败坏、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片面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一些不法商家在利益的面前,丢弃了传统的美丑恶善,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忽视集体价值观和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出现了毒奶粉、毒馒头、瘦肉精、牛肉膏、假药等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關的一些不道德行为,这不得不令我们震惊,在感叹之余我们更多的是谴责、愤怒,但我们仔细想想这些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这些年来我们过度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度去追求金钱利益,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虽然我们也曾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在拼命抓物质文明建设,而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与我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目标极不相符,如果广大人民群众感觉不到人性温暖、诚实经营、互利互信的良好社会氛围,谈何建设幸福社会呢?

自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着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对实现对人的尊重、理解、感受来谈发展,只有注重人的幸福感、安全感,幸福社会才算是现实了其真正的内涵。习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宽松舒适的物质环境的同时,也要更多的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因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实现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保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不缺道德、不缺真善美、更不缺信仰。那么是什么让如今的世人如此的冷漠呢?在物欲纵横的社会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的一面,邻里间的陌生感、人世间的冷漠感、见死不救、老人跌倒不敢搀扶、随地吐痰、不遵守公共规则、集体围观等等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层出不穷,人与人的不信任感不断加强,个人逐渐都被边缘化,如果长期下去,不加遏制这种蔓延的趋势,我们又何来谈文明社会、幸福社会的建设呢?

中国共产党在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社会出现的总总不和谐现象,而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这一基本任务,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公民道德素质的引导、教育和个人修养。从而创建助人为乐、邻里和睦、安居乐业、弘扬真善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幸福社会。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和出发点,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解人性基本需求,除物质生活需要外,也要精神生活的满足。因此,只有让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取得双丰收,逐步形成爱国、爱家、爱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那么创建幸福社会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三、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必须“四德”齐抓

公民道德按照在社会生活中的分类可以分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四个部分,要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必须把这四个部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包容、共同提高,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必须从本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出发,认真分析“四德”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了解其根源,对症下药、全盘考虑、系统结合的思想。

nlc202309020213

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社会每个方面的作用形成合力,公共推进。从个人方面来说要提高个人品德,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树立起知荣辱、知廉耻、知善恶、知美丑、明是非的个人道德观念,把社会道德的各种要求通过教育、舆论、评价、引导等方式转化成个人自身的内心信念和评判标准。通过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来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提高。其中,个人品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建设的关键,对整个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家庭方面来说,针对目前社会上所出现的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情况,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养成尊老爱幼、長幼有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互助互爱、体贴关怀的传统家庭美德,并通过社区、街道、亲戚、家人间的相互督促,改正不良风气,形成和睦美好幸福的家庭氛围;在行业经营方面,必须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规范从业标准和资格、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健全行业法律法规,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诚实经营、童叟无欺、公平竞争,减少造假售假、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不良行业风气,树立起正确的商业经营从业意识,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物欲纵横的社会里,还依然能够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到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利统一的原则。同时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社会公德的建设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充分发挥学校、社团团体、街道、社区的作用,努力推动学雷锋活动、学雷锋活动不能只在每年的3月5日雷锋纪念日,不能走形式走过场,要深刻领会雷峰精神,以自己亲身行动和作为来践行雷锋精神,加强学习宣传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要把好宣传教育这面道德模范旗帜,让高不可攀的道德模范走进群众的生活中,走进老百姓的脑海里,同时也要加强道德模范常态化。

在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方面,要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将社会道德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之内,使其与其它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道德建设的依靠力量上,要依靠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对精神文明生活的实际需求,同时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各志愿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各类道德实践活动中去。运用各种有效快捷的传媒方式,采用自下而上的道德推力模式,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践行的道德建设途径。同时,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系统,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有效力量,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环境和道德风尚。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自身道德觉悟提高了、道德意识增强了、道德自律能力提高了,那么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一宏伟目标指日可待。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一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道德力量对于推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全党全国人民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勇于担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以敢为人先、严于律己的精神,发挥道德模范践行示范作用,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处处想民之所想、思民之所思,要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思想,发扬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作风,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我的工作境界,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服众的官德修养,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公民道德素质 篇4

关键词:德性伦理,制度伦理,公民道德素质,路径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公民道德素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新时期提高公民素质不仅需要加强个体的德性伦理,而且越来越需要通过制度伦理的路径。

一、传统社会道德建设中德性伦理路径的局限性

在古代中国,主要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社会政治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和政治型相结合的范式。宗法和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统治方式上呈现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法律秩序,政治伦理高于或大于法律,因此法律制度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相反,古代中国的个体的德性伦理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并与政治相结合,通过严刑酷法等手段加以巩固。古代中国由于孔子、孟子提出的“礼治”、“仁政”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而忽视法律(刑)的现实作用,而最终未被使用。鉴于以前历史的教训,董仲舒提出“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伦理政治主张,这个理论由于符合当时古代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被成功实施。董仲舒从“天人合一”、“受命于天”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封建等级制和“三纲”、“五常”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所谓“三钢”,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指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所谓“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在形成过程中,逐步与封建社会的德治的有关制度相结合,从而使伦理、法律、政治三者高度融合为一体化的制度格局。

在古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中,传统社会的个体德性伦理不仅有利于个体积极履行自己的伦理义务,而且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例如,作为社会成员,最先考虑的是如何履行自己的伦理义务,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礼运》)。通过“忠孝”一体化的伦理教导,不但促进家庭的和谐,还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以宗法型特征的德性伦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德不如私德。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私德主要通过“五伦”等一系列儒家伦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只有私德范畴,儒家伦理只是针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给出了规范做法,而对陌生人的公共领域空间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伦理规范。另外,中国的私德是一种等级化的血缘亲情伦理。对不同的个体按照血缘亲情关系排列出等级亲疏,并给予不同的伦理规范。总体上来说,中国传统社会的个体德性伦理是一个重私德、轻公德的社会,或是放大的私德代替公德的社会。

第二,压抑个体的主体道德性。在传统自然经济基础上,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德性伦理,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伦理关系中,德性的要求是个人的良心、仁慈、谦和和诚信等;在个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中,德性的要求是个人要服从整体和社会,如牺牲、奉献和责任等。因此,传统社会的德性伦理忽视了个体主体的权利,压抑个体的主体道德性,个体更多的是应尽的义务。

第三,导致出现伪伦理的现象。在传统社会的封建专制主义之下,封建的旧道德不过只是统治者们宣传教化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的一种手段,或是用来约束被统治者的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出现了伪伦理的现象。例如,汉朝的统治者不遗余力地表彰孝道,还通过教育、行政和法律手段推行“以孝治天下”,因此使整个汉代社会孝行的故事层出不穷。中国古代宣扬的“二十四孝”,汉代就占九例。但是在汉代孝道的制度化下出现了孝德的异化,使孝道走到了它的反面,成为了反道德的力量,甚至出现了“愚孝”“伪孝”的现象。

二、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中制度伦理路径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由与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小农意识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公民意识。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主要依靠血缘、情理和关系等来维持彼此的交往和信任,是一种“熟人社会”;现代社会是主要依靠外在的强制的力量来建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和信任,是一种“陌生人社会”。

在农业文明向商业文明转变中,经历了小农意识到公民意识的转变,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就迫切需要制度伦理来给予保障。制度伦理相对于德性伦理而言,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制度和伦理包含着制度(“实然”)和伦理(“应然”)之间的内在统一。就制度而言,它是一种伦理的外在体现;就伦理而言,它是一种制度的内在支持。制度伦理要求制度的设计和执行必须要有伦理道德观念的内化,要求伦理道德观念必须外化为具体的制度要求。其对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具有普遍的约束机制。公民道德区别于传统的个人道德,主要表现在公民道德由私人领域的“私德”转变为公共领域的“公德”,是一种开放性的道德体系。公民道德作为公民之间在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不仅在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中有所体现,而且更多地体现在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公民道德不但在“熟人”社会中起作用,还要在“陌生人”社会中发挥作用。实际上,公民道德是需要一种强制性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和监督,进而形成普遍的约束机制。传统的“熟人”社会之所以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秩序,不仅依靠严刑酷法的强制力量,而且更多地形成了熟人之间的监督。而制度伦理主要依靠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强制性来实现,在实现方式上主要以客观性、稳定性和强制性为特点,并且依靠政府和社会组织等来保障和监督其实行。因此,制度伦理就具有了普遍的约束机制,从而达到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目的。

第二,具有底线伦理的意义。制度伦理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的体现,具有底线伦理的意义。底线伦理是指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维系自我人格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就是体现在法律和制度中不可违反的道德原则。[1]制度伦理能够反映一定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决定现实社会生活应具有的道德秩序和应达到的道德水准。制度伦理的首要作用就是通过制度的约束,帮助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明辨是非、认清对错、区分美丑、判别善恶、尊荣知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个体逐步建立和追求自己的道德理想、道德价值和道德信念。另外,制度伦理不仅调整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还协调平衡各种不同的利益的关系,维护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和道德秩序。现代社会,由于交往主体的多元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合理的制度安排,才能能使每个人获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和自由。这样的制度安排必然是德治和法治的统一,而制度伦理正是实现这种内在统一的一种路径。

第三,有助于个人自我道德人格的养成。制度伦理能够把制度所规定的内容成为人们践行的行为要求,进一步把道德责任和义务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自觉,从而实现道德现实和道德理想的结合,最终养成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人格。罗尔斯认为:“一个人的职责和义务预先假定了一种对制度的道德观,因此,在对个人的要求能够提出之前,必须确定正义制度的内容。这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关职责和义务的原则应当在对于社会基本结构的原则确定之后再确定。”[2]也就是说,人们总是首先选择制度的根本道德原则,然后再选择属于个人的道德准则。如果个体的道德人格的要求离开了外在的制度的伦理道德原则,那么就失去了个人自我道德人格养成的外在条件基础。

三、新时期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制度伦理路径方向

所谓制度伦理,是通过制度来调节人们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道德意识的总和,它体现在各种制度安排和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中,是主体认知和处理社会关系的一种实践精神。制度与伦理具有密切的联系,其实质而言,二者都是调节利益关系的规则体系,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如下:其一,制度是组织按一定程序并以立法或规则等形式制定出来的,具有强制性,从而确保社会治理正常执行;伦理是公众约定俗成的秩序和关系,具有非强制性,能够引导社会治理正确的价值导向。其二,制度是外在的规定,是一种硬约束,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伦理是内化的自律,是一种软约束,是人们自觉自愿履行的义务。

新时期提高公民素质与制度伦理相结合,关键在于公民道德制度的伦理化和公民道德内容制度化这两个方面的建设。制度伦理的第一要务就是为整个社会制度体系的建构提供必要的伦理支撑、价值理念和道德论证,还需要对制度本身进行伦理考量。对制度的伦理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动机论和效果论来进行评价,而是必须依据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以及人的认识水平来作出评判。公民道德内容的制度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制度并颁布实行“道德奖惩法”,对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和无私奉献等崇高的道德行为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另一方面,将一部分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大对失德、败德等违反道德底线的行为的惩戒力度。

第一,注重对制度本身的伦理考量。从制度安排来看,需要对制度的构建进行伦理考量,道德要为制度提供相应的伦理支持。制度构建的首要价值就是社会通行的正义原则。罗尔斯指出:“一个社会,当它不仅被设计得旨在推进它的成员的利益,而且也有效地接受着一种公平的正义观管理时,它就是组织良好的社会。亦即,它是一个这样的社会,在那里:(1)每个人都接受、也知道别人所知地满足这些原则;(2)基本的社会制度普遍地满足、也普遍为人所知地满足这些原则。”[3]一种制度只有其伦理道德上的正义的目的性和合理性之后,才能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和支持,才能确保制度的正常运行。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制度构建的伦理性,还应注意制度确立后适用的价值考量。比如,制度执行时,要对相关的执行者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了解制度的本意、核心价值以及遇到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等。同时,要对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及时地跟踪和反馈,以便了解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确保制度的实施。

第二,重视伦理和制度之间的相互协调。一方面,“制度化的伦理”,即从根本上树立了道德的权威,从而促进了道德的内化,增强了道德的调节功能。我国2013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体现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这些涉及家庭道德或个人品德时,并不能仅靠法律制度的强制性来解决,还应靠道德的“软约束”和内在的良心来疏通,进一步促进道德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伦理的制度化”,即道德转化为法律。道德是法律形成的伦理依据,而法律是一定伦理精神的体现。我国大多数省区市也制定了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的政策法规,深圳市还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来为好人提供法律保护。我们要继续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化解好人的道德风险,保障好人的合法权益,褒扬好人的道德行为,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

第三,注意伦理和制度之间的相互区别。伦理道德是非正式的规范体系,是依靠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进行调节和引导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行为;制度是正式的规范体系,主要依靠强制性的规范力量来进行调节和引导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行为。只有充分认识到伦理和制度之间的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才能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正如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法律依赖道德而被认同和遵守,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了,必然会自觉地遵纪守法。

参考文献

[1]李仁武.制度伦理研究——探寻公共道德理性的生成路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第19页.

公民道德素质 篇5

(刚才对方辩友为我们描绘了一张非常理想的道德蓝图。说是通过建立公民道德档案,公民的道德素质就能够有效提升了。

但是众所周知要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需通过政治,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来增强公民道德修养,提升全社会道德建设,弘扬道德文化。而建立公民道德档案在其中究竟有无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少作用,还是值得我们再进一步的商榷)

对方辩友说当今社会道德滑坡严重,那么请对方明确指出到底是哪个群体道德滑坡的最厉害。是否我们只要对他们建立道德档案,他们的道德素质就能有效提升了呢?我想不尽然吧。对于思想道德恶劣的,我们有法律法规来管束他,施行惩戒,又何必再建立道德档案,多此一举呢?对于思想道德高尚的,他们本身就有很高的道德水准,建立道德档案对他们来说也是画蛇添足。

我们都知道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可以说道德是源自于心,实践于行。想要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我们应重在引导,教育,文化渗透。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够通过建立公民道德档案来有效的提升我们内心的道德素质?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在这个社会中,是人弘扬道德,而非道德弘扬人。

而且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道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个措施,一个规定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不能武断的认定建立公民道德档案就能有效的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某一具体措施。我们应该将注重点确立在人本身,使其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

公民道德素质 篇6

关键词:公民道德;精神文明;公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40-03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定义、特点和意义。按照现代文明社会的元素和含义,可以界定为:“公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的,非强制的行动团体。包括不同的场所、人物和组织机构,以及多种程度的正规性、自治性和权力结构。公民社会通常运作于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妇女组织、宗教团体、专业协会、工会、自助组织、社会运动团体、商业协会、联盟等之中。”[1]它强调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同时每个公民个体的身份在人格上彼此是独立、自由与平等,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社会、国家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上也是对等的。公民社会还必须使社会中的百姓具有“公民意识”,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来说,公民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公民意识它有两层含义,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和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参与。因此,公民意识首先姓‘公,而不是姓‘私,它是在权力成为公共用品,以及在政府与私人事务之间出现公共领域之后的产物,至少不会产生在这两者之前。此前民间如有意识,只能是诸多‘私人意识的集合,……在中国,这样的‘私人集合状态有一个十分自然的名称,就叫‘老百姓。‘老百姓意识当然不是近代意义的‘公民意识”。“老百姓”是众多血缘姓氏的集合体,它反映的是宗法制自然经济的观念残余,与“公民”概念相去甚远[2]。在老百姓产生“公民意识”之前,百姓首先必须要有“公民身份”。1949年,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托马斯·H·马歇尔在剑桥大学发表题名为《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的演讲时,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公民身份的演进历史,认为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是构成公民身份的三个要素。而这与近代国家权力不断随历史变化自我限制,国家制衡机制与公民权利地位不断发生变化有很大关系,并逐步产生“公民意识”的内涵,包括人权与公民权意识、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政府必须为民服务意识。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发展是现代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特征还包括私人领域、公共领域、社会运动、志愿性社团、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开放性、参与性和法治原则等要件。正如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温特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提出的“新型范式”,强调公民自由、平等的对话沟通,强调公民的主体性,强调公民交往目的是实现“公共自主”和“私人自主”。

海南岛由于长期处于边远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点低、起步晚,随着海南近年来的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也不同程度地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但社会管理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也随着暴露,包括大量流动人口和新移民人口的增加、乡镇社区的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从目前海南城市社区和乡镇农村的总体情况看,在形成、构建公民社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由于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没有。人们很少把自己当作国家和社会的一分子,其重要原因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习惯于在被分配、被指挥、被管制的状态下生活太久造成的。

二是公民权利和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和淡薄。一方面对现实生活当中各类丑恶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不去运用自己的公民责任和义务去制止社会当中的“恶”,发扬人性中的“善”。不愿为正义、真理付出代价,总认为是别人的事而与自己无关。不少人既不知道自己作为公民有哪些权利、权益,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公民义务和责任,更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三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力度和深度不足、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公民政治文化素质较低,参政议政意识不强烈,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准都不高。

四是海南的非政府组织(NGO)发展缓慢,起不到一个公民社会应起到的作用。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民间组织的强大,它是具有共同政治信仰、理念,或实现共同的社会目标的一群人组建的。他们往往能以第三身份去推进和监督政府,起到政府起不到的作用。他们实际上也是一个压力团体,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这些组织在公民社会的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上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表明我们离真正的公民社会有很大的差距。要克服这些负面现象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其中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民意识宣传、增加公民的参政议政的参与。但本论文要着重探讨的是“公民道德”对公民社会所起的作用。“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早期由德崔希(D·deTracy)伯爵在1796年创造出来的“意识形态”是表现出负面的含义,后来他又在1801年开始写作《意识形态原理》一书。直到1900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统一起来,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雏形。列宁曾说:“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客观真理和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3]。而恩格斯的定义则是:“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4]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也认为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作用,认为意识形态就是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创始人诺斯认为,制度是由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机制三要素构成的。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其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在非正式约束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的地位,且意识形态是与个人对其所领会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和伦理判定纠缠在一起的[5]。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通过非正式约束的变迁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认为道德的因素足以持续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例如一群违法的人群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要远远高于一群守法的公民。意识形态的思想道德使法律的作用或约束力会变得可大可小。“思想和意识形态是很重要的,制度在决定它们有多大的重要性时起主要作用。思想和意识形态决定了人们用以解释周围世界以及做出选择的主观精神构想。进而,通过构造人们在某些方式下的相互作用,正规制度会影响我们为自己的行动支付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正规制度会被明确地或偶然地用于降低按一种思想行事的价格,它们为人们将其思想和意识形态融合到他们所做出的选择中去提供了自由。正规制度的一个关键影响是机制性的,如民主选择中的投票制,科层组织结构,它们能使代理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会产生与其他许多经济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简单利益团体提出的结果完全不同的影响。”[6]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正如哈耶克所说:“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purpose-seeking)的动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也是一种遵循规则(rule-following)的动物。人之所以获得成功,并不是因为他知道他为什么应当遵守那些他实际上所遵守的规则,甚至更不是因为他有能力把所有这些规则的调整——这些规则是再度的他生活于其间的社会中经由一种选择过程而演化出来的,从而它们也是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7]因此一个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通过公民自身的道德追求与约束可以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民主政治的责任能力,并形成一个多元化、道德型、自我约束并能减少和降低社会矛盾和各种政治冲突,以保护或增进公民自身的利益或价值。公民社会首先必须通过公民教育形成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民主自由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等公民意识,公民教育是国家的繁荣、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使得公民能够成为适应现代文明政治的成员。公民道德和公民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保证。通过政治文明使我国建设成民主政治的国家,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8]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拉尔夫·达仁道夫指出:“自由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亦即立宪国家(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9]

从海南目前的社会和政治体制的结构来看,一方面要改革相应的政治结构框架,另外就是要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养,让每个公民能以平等、自由、民主的公民身份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的培训提高公民道德,让已经形成了社会大多数人认同的道德观公民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人的信念的力量去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让大多数具有共同道德观的公民能够知道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哪些是道德、规范的而哪些是不道德和不规范的。让每个公民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并自觉地做到明辨是非、弃恶扬善,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使每个有道德的公民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社会稳定和法律的尊严,让更多的公民除了用法律的天平衡量行为规范之外,也用道德的力量来作为人们行为善恶评价的度量衡。公民社会建设取决于公民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让每个公民具有基本的道德素养,使人和人之间在精神文明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之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What is civil society? Centre for Civil Society,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004-03-01.

[2]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363.

[3]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38-40.

[6][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7][英]F.A.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8]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公民道德素质 篇7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4年7月对320名年龄在16—35周岁的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现状以及生存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这320名新生代农民工分布在建筑、销售、餐饮等不同行业,年龄与性别分布相对均匀。本次调查问卷涉及范围较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现状。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20份,收回316份,回收率达到98.75%,其中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为96.2%。

(二)调查方法

本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主,主要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现状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展开调查,主要涉及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现状、社会公德现状、职业道德现状和家庭责任现状四个方面,这四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品德的现状。针对这些方面可能涉及的问题,问卷一共设计了25道题目,全部采取封闭式的设计方式。同时,为了避免调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对个别调查对象以及其身边的朋友进行了访谈,以确保本次调查收集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统计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现状

对于心理状况方面。当问到“您的理想在现实中的状况”时,仅有28.5%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有坚定的信念。可见,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感到迷茫,仅有不到1/3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有明确的打算。当涉及到“自己对城市的融入程度”问题时,有高达56.2%的新生代农民工感觉被排挤在城市之外。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来城打工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在城市扎根,当这种愿望无法满足时,势必会导致一系列道德问题的产生。当问到“当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委屈时,您是否有通过破坏性的行为来发泄的想法”时,有将近38%人选择了想过。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不是很健全,需要得到及时疏导。

由以上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带着希望来到城市,想融入城市却受到排挤,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他们出现了失落与彷徨的心态,甚至个别人表现出过激的想法,需要及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帮助。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公德现状

社会公德方面。在涉及到“您是否会在公共场所吸烟吗”时,有27.9%的人选择了不会注意是否是公共场所,这一比例虽然相对来说不大,但是对待公德问题上已经足以引起重视。在涉及到“当您遇到老人摔倒您会去扶吗”问题时,有68.1%人选择会扶,这说明在总体上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还是能够守住道德底线的。在涉及到“您拾到别人财物时的做法”时,有79%的人选择会归还失主。这一比例虽然显得较高,但是拾金不昧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显然在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弘扬。

由以上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在不涉及到金钱利益的问题时多数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旦涉及到金钱利益问题,有些人的表现就会差强人意。可见,在公德心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还存在着一定的自私心理,有待提高。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现状

职业道德方面,在涉及到“您对现有工作所持的态度”时,有38.3%的人选择了为了谋生必须干好和选择少不得不干,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敬业精神不足,仅将所从事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缺乏事业心。在涉及到“对您来说您认为追求经济效益和诚实守信哪个更重要”时,有37.1%的人选择了二者兼顾。两者兼顾的理想状态在现今时期其实很难做到,再加上有15.2%的人选择了经济利益,这两者的比例之和已经超过了50%,所以,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诚信问题不容忽视。在涉及到“您认为该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仅有32.4%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集体利益为重。从实际情况看,新生代农民工很少有长期稳定的工作,多数人频繁的换工作,所以在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迫于经济压力只能以个人利益为主。在涉及到“对单位制订的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时,有65.3%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做到完全遵守。这一比例显然较低,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的缺失。

由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在诚信意识、敬业精神、集体主义原则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有政府和社会的原因,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所以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建设者,要想更好的融入城市,提高自身素质是前提。

(四)新生代农民工家庭责任现状

家庭责任方面。在涉及到“您外出打工时您的未成年子女怎么办”时,有36.2%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留在家里。这从一定程度来说也表明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待子女欠缺关爱。在涉及到“您怎样看待‘临时夫妻’问题”时,有18.2%的表示可以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现象虽然可以理解,但也是缺乏家庭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在涉及到“您认为怎么样才算孝敬父母”时,有88.9%的人都选择了经常回家探望父母,陪伴他们;剩下的11.1%选择了定期给父母寄钱。从数据来看,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孝敬父母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实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常回家看望父母,很多人甚至几年才能回一次家。所以,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如何更好地承担起孝敬父母的责任一直是一个难题。

由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在家庭责任感方面总体上是好的,孝敬父母,有着正确的婚恋观,即使有部分人是迫于无奈无法很好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但是他们正在努力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但也有少数人缺乏家庭责任感,不懂得什么是家庭责任,将家庭责任物质化。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公民道德素质现状的总结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现状:迷茫与彷徨,希望得到尊重

新生代农民工不像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在家中受到父母的溺爱,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来到城市以后受到城市多元文化的冲击,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他们想融入城市,过着城市人的生活,得到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由于现实的各种原因的影响,使他们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受到一些城市人的排斥与歧视,无法享受到城市人的待遇。同时他们又面临着非常大的经济压力,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差距以后,新生代农民工难免会产生自卑、压抑心里,导致各种失范现象的产生。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给予正确的引导,培育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公德现状:总体上值得肯定,但存在一定的自私心理

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其成长环境,以及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缺乏正确的引导的原因,难免会有道德问题的产生。有些新生代农民工无视公共秩序的存在,不遵守交通规则,横穿马路、乱闯红灯;在公共场所,不顾及他人感受,大声喧哗、吸烟。除此以外,调查中还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助人为乐意识上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受到挑战。以上新生代农民工公德意识缺失的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现状:诚信意识缺失,集体主义原则淡化

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或者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道德问题:首先是诚实守信意识缺失。市场经济社会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会导致道德问题的产生,“金钱至上”的利益观已经在某些新生代农民工头脑中根深蒂固,甚至可以为了金钱不择手段。这势必会导致各种诚信问题的产生。其次是集体主义原则淡化。存在着当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为保全自身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还有些新生代农民工私拿集体财产,偷盗国家电缆、下水井盖等行为,这些行为都是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的体现,给集体或者国家造成损失。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责任现状:富有责任感,难以落到实处

调查表明,由于经济能力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原因,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一些难以承担家庭责任的状况。比如,新生代农民工迫于某些原因只身或夫妻双双来到了城市,从而就导致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产生,这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也是无奈之举。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子女就无法进入城市的学校学习,而留在家中又得不到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们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孝敬老人方面也很难做到位,有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仅仅是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所以,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如何承担起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如何处理好夫妻关系以及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将家庭责任行为落到实处,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幸福,更关系到家庭的和谐乃至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素质在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不容乐观。比如,心理方面表现为心理落差大,缺乏幸福感社会公德方面存在自私心理,职业道德上诚信缺失,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家庭责任难以落到实处等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和企业的原因,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对于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因此,通过对304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素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和社会的原因,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公民道德素质 篇8

中共中央2001年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知提出,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 又反映时代特点。燕赵文化是在燕赵大地历史传承中形成的, 体现于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之中, 体现于这块土地所滋养与熏陶出来的众多历史人物身上, 同时它也贯注、迸发于这块土地上的文学、艺术以及建筑、技术之中。燕赵文化积淀于心理深层的文化个性和鲜明特质, 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影响、规范本地域人们的精神风貌和习俗, 形成良好的区域价值观。如何发掘、利用优秀的燕赵文化, 发挥时代价值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应用于石家庄公民道德建设, 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着重研究燕赵文化和石家庄公民道德教育需求之间的关系, 力求找到燕赵文化与当今石家庄公民道德建设最恰当的锲合点, 所以在研究中摒弃了燕赵的区域问题、燕赵文化的形成原因等背景性因素的研究, 着重于从公民道德建设需求角度进行燕赵文化内涵的考量。课题组参考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马春香副研究员、邯郸学院董海林研究员、李广教授、燕山大学赵小萌老师等一众学者的研究成果, 确定以“好气任侠、慷慨悲歌的侠义精神;变革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和合、顾全大局的德义精神;勤劳淳朴、虔诚礼让的处世精神”为燕赵文化内涵, 从更具包容性、丰富性和创造性的角度来设定调查内容, 设计了基于燕赵文化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公民道德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本问卷有以下几项目的:一是了解公众对于道德发展的需求, 这一调查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角度进行;二是了解公众对于燕赵文化的认识程度, 探讨燕赵文化发展是否有助于推动石家庄公民道德建设。2014年下半年在石家庄市、辛集市、晋州市、藁城市、新乐市、鹿泉市、正定县、无极县、赵县、井陉县 (矿区) 、平山县、灵寿县、行唐县共十三个地区发放调查问卷450份, 收回有效问卷430份。

二、石家庄公民道德建设的道德需求现状

在石家庄目前公民道德现状一般认识调查中, 大部分公民认为现状是好的。

在公民对于道德发展需求的调查中, 关于基本道德规范方面, 公民对于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提出了更多的期待。

在社会公德发展需求方面, 公民需求比较均衡。

在职业道德发展需求方面, 对于诚实守信有突出的高需求, 其他几个方面较为均衡。

在家庭美德发展需求方面, 对尊老爱幼有较高需求。

在对燕赵文化的认识中, 公众对于变革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勤劳淳朴、虔诚礼让的处世精神有着较高的认可。

在燕赵文化发展是否有助于推动石家庄公民道德建设选项中, 46.66%认为有助于, 12.48%认为没什么作用, 26.38%表示不是很清楚。

三、石家庄公民道德建设的道德需求分析

依据以上调查数据, 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石家庄公民关于燕赵文化认识不够清晰。虽然燕赵文化是石家庄地域重要的思想组成部分, 以其好气任侠、慷慨悲歌的侠义精神, 变革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追求和合、顾全大局的德义精神, 勤劳淳朴、虔诚礼让的处世精神等优良特质, 对地域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由于发掘、推广度不够, 仅仅靠民间口口相传和部分书籍, 无法使燕赵文化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借鉴。我们必须要加强燕赵文化的整理、发掘、系统化, 能够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方面推广燕赵文化, 弘扬燕赵文化的精髓, 两相协调, 共同进步。

二是公民对于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办事公道、文明礼貌、夫妻和睦、勤俭持家、明礼诚信、助人为乐、服务群众、保护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在研究燕赵文化应用于公民道德建设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方面, 要把传统文化和时代需求结合起来, 寻找燕赵传统文化与当今公民道德建设最恰当的锲合点。传统燕赵文化是新时期石家庄精神文化发展的根基, 要创造性地实现对传统燕赵文化的现代解读, 才能够充分发挥燕赵文化的时代价值, 发挥对石家庄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引领与精神支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春香.燕赵文化的传统内涵与当下解读[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1

[2]董海林, 李广.燕赵文化解析[J].邯郸学院学报, 2013, 2

浅析我国公民道德滑坡现象 篇9

尽管人们判定道德的标准不尽相同, 但认为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 这是不少人的共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其一,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扩大不明显。相反, 在某些人、某些社会群体中, 对此信念动摇或产生怀疑。不仅是最高的共产主义道德信念发生了动摇, 更可怕的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都遭到了人们的践踏。出现了四信危机, 即对共产主义信仰危机、社会主义信念危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危机。其二, 我国社会的先进分子---共产党员的道德水准出现下降势头。尽管不少共产党员保持着很高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水平, 但是也有些党员的道德水平没有明显地高出一般群众。特别令人忧虑的是, 在某些干部中存在着腐败现象。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其三, 在社会生活中, 进步道德的调节作用减弱, 而非道德因素扩大。除了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商品货币关系外, 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社会关系靠金钱、权利、贿赂、走后门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来有些可以用道德力量调节的社会关系也不得不用行政、法律等待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其四, 败坏道德的旧社会痼疾卷土重来, 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嫖娼卖淫、吸毒贩毒、贩卖人口、赌博等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流氓肆扰、偷盗抢劫和黑社会势力作恶等犯罪活动的日益增多。道德状况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道德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面对现实, 不能不承认我国社会近年来存在道德滑坡现象。在生死关头、危难之际是检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时刻, 汶川地震时的确出现了许多“烈士教师”, 许多感人事迹, 特别是有很多青少年不怕牺牲自己而抢救同学等一些体现崇高道德人和事。但也有像“范跑跑”这样的老师, 也有人昧着良心吞没救人救灾的物资, 有的人甚至怀疑谭老师的事迹是假的, 他的良心何在?社会的良心何在?

二、道德滑坡的原因分析

1、思想多元化的影响, 阻碍了人们的道德判断力, 功利

主义心理在判断是非曲直和作出符合道德的行为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另一方面就是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多, 社会转轨转型时期, 人心浮躁, 人情冷淡, 过分强调物质利益, 导致对精神追求淡漠, 人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的考虑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利己不害人的一定去做, 利己又利人的不一定去做, 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的有可能去做。

2、官德弱化, 腐败问题导致道德偏差。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 特别是中国人都有“个人崇拜”的思想倾向。可是我国官员特别是省级国家级干部的腐败现象却令老百姓痛心。官员的腐败现象会滋长社会的不良风气, 有的人会想国家级干部都腐败, 我做这点小小的有反道德、犯法律的事情不算什么。

3、儒家伦理思想的忽视。纵观亚洲国家, 尤其是新加坡、

韩国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他们的儒学思想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却在新加坡和韩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而儒家思想的发源地, 号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中国却没有注意到儒家思想的育人作用。儒家思想虽然产生于封建社会,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但传统不代表封建, 历史不意味着就是过时的。儒家思想中也有糟粕, 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束缚人性发展的封建伦理, 但儒家思想中的德育思想还是健康的、有利于培养有道德的人的。虽然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是适应当时思想解放的需要, 但随后的60多年里, 我国都在“抛弃”传统文化, 尤其是儒家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腐朽文化思想的冲击,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出现了断层。

4、我国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讲授道德课的老师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教师仅仅是为了“教而教”, 学生也是仅仅为了“学而学”, 教师完全忽视了道德内化向外化的的转变, 仅仅是为了完成教育目标, 学生也仅仅是为了完成考试, 而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道德教育缺乏自主性, 在一定程度上屈服于政治压力, 道德教育往往被思想政治教育所替代,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又十分宽泛, 道德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 因此, 道德教育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5、诚信缺失, 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政府部门一些公众事

件处理不当引起了百姓对政府的严重不满, 造成了政府公信力下降。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几年来层出不穷, 屡禁不止;房价一再控制、打压, 效果却不明显, 该买不起房子的还是买不起;药价问题上中央的政策是好的, 一到地方执行时就是做表面工作……导致百姓对厂家不信任、对政府不信任,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很容易受谣言的蛊惑, 缺乏判断力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对政府的不信任。

6、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 误导公众的判断力。

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违反道德规范行为的时候, 个别媒体大肆报道、渲染, 有的报道完全不符合实际, 大众传媒缺乏“良心”、“职业道德”, 功利心态浓厚。

三、思考

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 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人们对于道德价值的评价远远超越对其他价值的评价。提高我国公民道德水平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这要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很多方面共同努力之下才能达到。

参考文献

[1]张学曾、高大成:《谈近几年来的道德滑坡及对策》, 《青岛师专学报》, 1990 (12) 。

关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 篇10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几十年来忽视了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文化, 唯以“有之以为利”的“利”字, 制定民族教育方略, 淡化了“无之以为用”, 使整个社会精神领域出现极不乐观的现象, 贪、黑、黄毒难以根治。荀子说, “义”战胜“利”就是治世, 反之则是乱世。他倡议用义德的思想来治理由于“利”产生的乱世。当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 思想道德的防线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人们心理焦虑、精神负荷加重, 无良奸商的毒食品、毒工厂, 麻木不仁的见死不救, 恩将仇报的“救人反被讹”等极端事件频频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刺痛人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导致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多样化, 社会矛盾反过来又加剧了人际之间的不信任感, 如果任其恶性循环, 社会将陷入信任困境。当前, 各种民间和海外来的异教趁着国民精神领域的真空而悄然兴起, 动摇着国本。

建议:尽快扶植和建立本民族的精神灵魂框架, 优先将国粹的道德精神教育体系建立起来。

二、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全民参与、长效机制”的原则。积极借鉴我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 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 要坚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 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三、具体措施

要想取得成效, 就要针对目前道德教育的对象、环境、条件实施有效措施, 在引导、感化难度加大的情况下, 要开辟新思路、找到新办法, 更好地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增加人们的道德力量, 营造有德光荣、失德可耻的社会氛围, 应不断创新观念、形式、手段, 在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国家应坚持从顶层设计, 加快建立和扶植传统文化长效学习机制, 将“仁、义、礼、智、信”尽快展开, 全民性的推动道德教育。

首先, 健全法律法规, 将学习国粹的道德精神教育规范化。社会良好道德的养成, 需要每个人的内在自律, 也需要外在的力量约束。特别是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全社会弘扬正气、激浊扬清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其次, 善于抓住重点人群, 事半功倍。一是“童”。道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应该从孩子会说话开始就有一个家庭诵读的氛围进行熏陶, 并坚持把道德教育融入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等教育全过程, 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打下坚实的道德修养基础。笔者于近期对某大学图书馆进行了调研, 其中涉及传统文化方面的图书367册, 随机借阅了几册, 发现几乎都是全新的, 无人翻看。从而可以看出如何推动大学生借阅相关书籍进行学习是关键。二是交由社区管理的人员, 这部分人素质参差不齐, 但是他们即参与社会管理又参加家庭建设, 在修德方面应该是重点管理人群。社区应该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 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 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为社会道德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如公共场所的除冰雪、扫垃圾、关心独身老人等活动, 为社会奉献爱心的同时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同时提升了道德意识。另外, 笔者对已退休公务员中的党员进行了调研, 他们的党组织关系仍然在原工作单位, 按时缴纳党费, 但是长期不开展活动, 应该说这部分人的素质相对较高, 退休后多数是在家照看下一代, 如果能够带动起来, 对修德的贡献一定不小。三是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在2013年4月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 习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品性言行社会影响较大, 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 所以应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慎独、慎言、慎权”的能力, 加强自我管理, 使之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第三、改进教育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针对不同人群, 将道德讲堂、道德论坛、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常态化, 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利用公众比较集中的场所如:站台、公交车厢内外、受众较多的电视时段等发布公益广告, 如:在电视黄金时段播出的公益广告中姚明的拒绝食用鲨鱼翅、常回家看看等;公交车厢中的24孝的宣传;施工围栏宣传的中国梦等。近期宣传的北京朝阳区图书馆进社区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形式。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传递正能量, 要言简意赅忌长篇大论;中央台的孔融让梨等连环画、动漫、微电影等手法可以进行形象化展示, 营造全社会参与的氛围, 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第四, 注重实践。道德教育不应只是说教, 而应重在实践。应把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学习中, 突出行为教育、习惯养成, 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 在实践中领悟崇高、感受光荣, 使凡人善举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充分发挥社区、党办的作用, 通过举办论坛等形式, 褒扬好人好事, 批评不良现象, 自觉修身律己、崇德向善。

上一篇:混合计量模式下一篇:债发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