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试管理改革

2024-05-14

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精选十篇)

高校考试管理改革 篇1

考试是“教”和“学”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调节、评价、反馈和促进作用, 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 如今以“一卷成败论英雄”的传统考试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高校考试存在的主要弊端是:

(一) 考试理念落后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高校考试只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获得学分的手段, 这种陈旧理念不转变势必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 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 考试形式单一

当前高校的课程, 尤其是基础课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考试形式单一僵化、目标狭隘。这样的考试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反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标准答案”式的固化思维, 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 考试内容狭窄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当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功利色彩浓厚, 考什么就学什么, 死记硬背, 不消化理解, 导致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不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考试应具有导向功能, 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 因而推进考试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考试内容。应从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实际出发, 调整考试内容, 适当增加主观性试题, 着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考试管理偏颇

目前考试管理只重视考试过程, 忽略考试的前期出题和后期评价。考试管理并不完全是考务管理, 还涉及试卷命题、审核、评阅、分析和综合评定等各个方面, 这需要教务部门、学院以及教师等多方面协作完成。高校考试的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制约了高校的发展, 因此, 高校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考试改革的方向

总体方向: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能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优秀人才。

(一) 考试形式有利于个性发展

考试集诊断、激励、导向、鉴定和检测等多功能于一身, 其重要性不可替代。传统考试不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长历程, 阻碍了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忽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考试命题应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重视操作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二) 考试内容有利于知识的运用

考试内容改革是考试改革的重头戏, 直接关系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以往的考试内容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忽视了实践动手能力。考试的内容应体现教学基本任务和人才培养方向。考察的重点应减少记忆性考试内容, 增加主观性、综合性等考试内容, 把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结合起来。

(三) 考试管理有利于全程监管

考试管理是考试改革的保障和助推器, 是一项涉及人员多、部门广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单纯的考务管理, 更是一项重大的“育人”工程。考务管理的重点应放在考前命题的论证与考后的分析总结, 完善考试管理的全程化和科学化。把考试的导向、反馈和激励等多种功用贯穿始终。

三、高校考试改革的对策

高校考试改革应树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生为本”的理念, 坚持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统一, “全面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建立健全与时俱进的考试改革制度和保障机制。

考试改革的原则是“注重知识、突出能力、加强平时、淡化期末”。为此, 提出以下对策:

(一) 转变考试理念

改变“以教师为本”的教育格局, 确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考试理念。正确认识考试的目的与功能, 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反馈和改进作用, 倡导以考试为基础推动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 实施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教学, 完成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

这是考试改革的前期工作。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知”“能”并举, 理论和实践并重。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达到学以致用。让考核形式多样化, 从考知识为主转为考能力为主。

(三) 建立因材施考、多元标准、个性发展的考核体系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 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摒弃“以分数论优劣”的传统考试, 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1. 完善学分制。学分制的特点在于打破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 注重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 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 改革考核方式。

A.实行课程免修免听制。允许已经掌握某些理论知识的学生申请免修免听, 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发挥自身特长。

B.实行学分替代奖励制。学生掌握了某些与专业相关的技能, 尤其是那些专业创造成绩突出的学生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C.实行科研学分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科研时间与上课时间等效评价, 有科研成果的予以加分。

D.实行学位论文替代制。鼓励支持学生撰写科研论文, 对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可以替代学位论文。

E.实行学术交流学分制。鼓励、倡导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对于在学术会议上交流或作报告的予以学分奖励, 并允许其折算替代相关专业课程的学分。

诸如此类的措施, 都是从因材施教向因材施考上转变, 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以求达到考试利益的最大化, 有效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四) 健全科学高校的考试改革机制

高校考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参与, 统一协调, 全方落实。

1. 在组织体制上, 建立由主管校长牵头的考试改革领导小组, 健全领导体制, 各司其职, 确保考试改革顺利进行。

2. 在保障机制建设上, 要加强考试监管制度建设, 完善考试形式、前期命题和后期试卷分析。

3. 加强考场机制建设, 完善规章制度, 健全适应实践考核要求的考试监管机制。

4. 强化质量评估。不仅要对命题质量作定性定量分析, 更要从学生的解答中分析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5. 建立健全考试研究机制。通过确立教改项目等形式鼓励教师探索考试形式, 创新考试内容, 促进考试改革。

高校考试改革任重道远, 使命光荣, 机遇难得。我们要紧紧围绕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核心, 注重能力发展, 健全科学高效的保障机制, 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M]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5) 119-123.

[2]程志伟.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5) 25-26.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思考论文 篇2

高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中的员工、资金不再与高校一体,但是后勤部的资产依据归高校所有,后勤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定位不清楚。在后勤的资金与人员和高校分割开之后,却将后勤资产不做划分,导致后勤运行在企业管理模式下对自身的认识不足。

1.2后勤管理系统不完善

一方面高校自己制定学校的具体管理办法,在后勤管理改革独立进行之后,相关的教育部门没有权限管理监督,同时又缺乏合适的社会化监督部门。学校自行成立的监督部门缺乏相关经验及知识,使监督的作用弱化。另一方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管理部门被后勤管理所取代。在后勤经营的实际过程中,后勤集团的经营偏向于行政化,导致了部门的经济发展较差,因此员工的服务质量和积极性无法提高。

1.3后勤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通过招投标将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的的管理和运营权交给中标单位,但是由于没有建立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承包方为了较少成本获取更多的利益,导致服务质量下降背离了高校原来的授权理念。例如出现饭菜质量及卫生的问题,服务态度较差等。在学生公寓的管理方面,问题较为突出的是水电问题,承包方经常为了自身的利益停水停电,给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措施减少水电的.浪费。

1.4后勤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首先,后勤管理缺乏较专业的管理人才,现有的后勤管理人员对现行的运行方式还不够了解,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其次,后勤管理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在招聘中主要来自学校的工勤人员,缺乏专业的岗位知识,服务的思想跟不上时代潮流。

1.5需要加强后勤部门的沟通

后勤工作会涉及到高校的各个部门,高效、公正的处理后勤工作至关重要。在工作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等各种原因,导致最后的服务质量下降,对整个后勤团队造成影响。

2建立新型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2.1明确划分后勤实体与高校的产权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正常运行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在后勤改革过程中,要逐步使后勤集团的资产脱离高校的产权,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运行工作。在独立运行之后,首先评估后勤集团的资产,确保后勤集团的正常运作。

2.2改变高校后勤集团公司的经营方式

在高校后勤改革的推进下,把后勤管理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从而形成规范的运行体系,使后勤集团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进而独立运行,同时学校可以委任分管后勤工作,监督促进后勤工作的服务质量。

2.3提高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员工是一个工作团队的核心力量,一个企业的工作态度决定于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高校后勤的中高层管理者的学历大部分较高,他们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正确决策,要给与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让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干都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另外,具体操作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为了生活质量努力工作,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薪资结构,实行奖励政策,使员工的努力都得到合理的报酬。

2.4构建畅通的沟通机制和健全的信息系统

高校后勤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团队的协调合作,因此后勤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沟通,掌握后勤管理中的运行情况,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形成高效快捷的信息传递系统。

参考文献:

[1]廖清成,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与改革重点[J].求实,,(4):54-60.

[2]王华玉.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论高校公车管理改革 篇3

关键词: 高校    公车    管理    改革

“公车”,《周礼·春官·巾车》有曰:“掌公车之政令。”郑玄注:“公,犹官也。”汉朝以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因此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官车”。

新中国成立后,由战争时期转入和平建设时期。经济体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府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为了保障政府工作人员(尤为领导干部)工作需要,公车以行政配制为手段,用计划指标来控制,从买车、管车到用车,整套环节中的所有费用都由国家支付。这在当时是必要的,起了良好的历史作用。但是,当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这种历史上的公车管理体制就出现了诸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让它进入历史博物馆。

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国家机关公车改革正在进行,作为高校,笔者认为其应与国家机关改革同步进行。

一、公车费用增长成为高校发展的财政巨大负担

1998年高校扩招后,各校通过银行贷款用于扩建校园、增添设备、改善师资等。就重庆市高校而言,无一例外均是贷款办学,但十年后出现了现在的问题:欠款几个亿无法还清,甚至无法正常发放教师工资。高校在这种特殊时期的财政危机中,公车费用逐年增长便是各高校财政支出的一大负担。在被称为“象牙塔”的高校,这种“车轮下的腐败”甚至成为滋生干部腐败的温床,在昔日人们心目中纯洁的净土也有了污染,神圣的殿堂不再神圣。高校公车费用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公务活动增加,相应增加公车的运转频率,从而增加公车费用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高校行政人员数量迅速增加,特别是职务较高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增加,致使职务消费增加,学校经费开支增大。如为了完成扩招任务,某些高校在校本部无法扩容的情况下,只能到校外二级学院或寻找办学条件成熟的单位合作办学。这样一来,人员往来频繁,公车使用和相关费用势必增加;为了保障和加快本校持续稳定发展,各高校横向和纵向公务活动大量增加;部分非省城的高校为加强与省城主管单位的紧密联系,频繁往来于省市之间,一个月内少则几十趟,多则几百趟,小车费用支出不可估量;高校考察培训、学术交流和经验学习比较频繁,各高校在举办和参与这些活动时,公车运转率成倍增长,公车费用当然只增不减。

2.公车数量越来越多,购车标准越来越高,购车费用直线上升

有的高校虽然办学经费短缺,办学条件较差,却在出行、接待等方面要面子、讲排场,大手大脚。近年来,高校中的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其中公车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高校中,公车数量与日俱增,本来公车配备的目的是更好地执行公务,更快地完成工作,但是有的学校几乎每个机关处室都配有公车,公车成了“公款买的私车”。此外,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说法——没有公车的处长就没有面子,在学校中没有地位,全然不顾国家有关支出项目的明文规定:高校公务用车排气量不能超过2.0,每辆价格控制在25万元以下。小车的价值越高,保险费、修理费、配件等费用相应增加,更有许多高档豪华车投入大、维护成本很高,有关专业人士称,公车每万里使用成本高出社会车辆5至10倍,从而增加公车费用支出。

3.公车私用现象严重

个别高校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存在不足,一些人“官本位”思想较重,认为当官就是为了“捞钱”,为了“享受”,致使公车私用现象五花八门、举不胜举。如公车接送家属子女上班上学;车队参与迎亲、送亲车队、殉葬车队、踏青车队;每逢节假日,就到了公车私用最繁忙的一天,有时公车还忙不过来;另外,还有极少数领导干部住宅离上班工作地点只有一步之遥,但早中晚上下班还要公车接送;更有些领导为了照顾关系,让公车为自己的朋友、熟人、甚至下级办事,使公车费用无限制扩大。

4.公车费用支出中的其他“黑洞”

一是少数领导、部门将所谓的“工作联系费”,虚开公车费用报销;二是极少数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以虚假公车费用套取现金,为小团体谋福利;三是“车耗子”,有少数司机和其他人员弄虚作假,在小车修理和油耗上大做文章,损公肥私。

在我国高校中,像这样的公车使用现状不在少数,使公车成为高校最大的公务开支之一。公车使用中的种种弊端,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侵犯了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洁性,更严重的是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当前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相悖。为使高校能稳步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公车滥用无度的现状,高校公车改革已势在必行。

二、几种公车改革模式

1.统一集中管理、严格规章制度,提高公车运行的效率和降低公车运行的成本

(1)作为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成为廉洁从政的表率,保护国家利益,维护高校利益,用好高校的每一分钱,充分发挥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高校的公车驾驶员,应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内在修养,要积极学政治、学法律,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扰,堵塞工作中的“暗洞”,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炼艰苦奋斗的意志,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2)营造民主、公开、透明的高校公车使用氛围。公车改革的实质是剥离公车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让公众参与,让权力制约贯穿改革始终,这必然是公车改革的治本之策。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公众的智慧,征询民主党派、专家教授、教职工代表的意见,充分运用公开听证的办法,讨论确定公车改革方案。学校要把各级领导干部的各种职务公车使用标准定期向群众公布,每年年底把全校公车消费向教职工公布,让人一目了然,营造民主、公开、透明的高校公车使用氛围。

(3)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公车费用支出的政府采购制度,堵塞公车燃修费的漏洞。二是严格控制公车数量和费用支出标准,根据各部门的工作性质,确定公车数量和年费用的支出标准。一旦突破,可实行重处,而不仅是超标部分自负,以达到压缩公车数量和公车费用支出,强化公务活动的成本和效率意识的目的。三是将公车使用纳入廉政建设考核范围,公车费用支出及出车情况可在本单位按月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并将结果报同级纪检或监察部门考核,达到杜绝公车私用和堵住公车费用支出“黑洞”的目的,强化领导干部在职务消费上的自律意识。四是对驾驶员实行奖惩有别的管理制度,每月对每辆车的行驶数及油耗、修理费用等进行公示,对超标的进行惩罚,对节约者实行奖励,每年对各项指标达到优秀的驾驶员可实行一定数额的经济奖励,以防止他们在修理及油耗上的损公肥私行为。

同时,在严格公车使用制度方面,应如智利严格填写派车单的做法:派车单的内容是:用车人、用车单位、用车事由、目的地、下车时间、返回时间、行车公里数,用车人和司机在返回后都必须签字。这样做能有效遏止公车私用无度的现象。

2.货币化模式,改公务派车为交通补贴

实施高校公车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实行货币化消费,这种模式是把公车的使用与使用人的利益直接挂钩,变隐性收入为显性收入,减少不少浪费。这种通过货币化形式,使高校公务人员职位消耗的社会价值准确表现出来,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标准化、制度化和绩效考核。对于属于校级领导公车使用部分可核定标准,包干使用,节约奖励,超额自付。也可进行半货币化模式改革,即保留公车,由学校后勤部门统一管理,对处级部门实行公车有偿使用,以年度进行结算,节约部分以货币形式直接发给部门,超支重罚。可以强化公务活动的成本和效率意识,强化各级领导在公车使用上的自律意识。

3.公车改革市场化

只有走这条路,才能使国家、集体利益不受损害,使社会、单位利益均衡,才能满足公务办事用车的要求。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很多,其中最核心的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这是所有经济改革的灵魂、理论基础、总的指导思想。他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公车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总的原则就是市场化,离开了这个总的原则,公车改革就是行不通的甚至是错误的。公车改革属经济利益调整的范围,那么就要按市场经济这个总的原则来改革。

公车改革市场化就是把学校公车的资源和公务活动的交通需求进入市场配置,公务用车(除特殊需要以外)进入市场,用市场满足公务用车需要。简单来说,就是公务活动时,坐出租车,回各部门报销,可以把现在的公车移交给各校后勤集团,组建公车出租公司。这种办法是简单易行、省钱、省力、省物的合理办法。因为现在的交通应该说是很方便的,无论是向上级领导汇报,或者到兄弟单位联系,还是下基层调查,都能随时满足需要。公车市场化有很多好处,包括减轻学校财政重负。有数字为证,全国公车消费占单位行政经费90%左右,占到全部国家财政支出的38%。如果全面推广公车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国家财政负担必将大大减轻,全国高校公车消费亦如此。所以公车整体交给后勤集团作市场管理,也能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有利于维护学校整体利益,还可杜绝公车私用现象。

总之,高校公车改革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一样势在必行,这也是继“招生阳光工程”之后,又一件关系到高校声誉和生存、发展的大事。

参考文献:

[1]李松.“公车改革”循公开[J].瞭望,2008,(9):92-93.

[2]李小斌.公车私用的思考[J].观察与思考,2008,(6):19.

[3]汪伟.国外公车管理的成功经验浅析[J].管理世界,2008,(10):86.

[4]姚晓军.建立“四定”“四统一”的节约型公车管理模式[J].中国机关后勤,2006,(2):24.

[5]许秀平.行政事业单位公车管理应对措施[J].统计与咨询,2007,(2):58-59.

[6]陈选祯.政府部门公车管理亟待改革[J].财政与发展,2004,(6):36.

高校考试改革探析 篇4

一、现行高校考试存在的问题

1. 考试形式单一, 内容片面

考试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制度, 主要包含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目前, 高校主要采用的考试形式是笔试, 笔试主要是以闭卷考试为主, 开卷考试较少, 口试、答辩方式就更少, 理论考试较多, 应用能力考试少, 考试形式较为单一。考试命题不规范, 考试命题过程中只重视教材中的知识, 教师指定的考试范围和重点, 轻视理解和综合运用。同时教师在命题时随意性较大, 为避免学生考试成绩太差影响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评价, 在命题时降低难度, 同时划定考试范围, 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相脱节, 这种考试已经失去了考试的意义。考试题型不合理,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等客观题所占比重较大, 论述、综合思考题等主观题型比重较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

2. 考试时间较集中, 成绩构成单一

高校的课程考试一般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 学生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 其他成绩所占比重较小。一般大一大二学生的期末考试有五六门, 学生考试压力比较大, 造成学生临时突击学生应付考试, 为了应付考试, 部分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期末一次性考试受试卷容量、考试时间限制, 很难要求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反映出自己获取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又易造成“一考定成败”, 导致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过关, 而不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 考试后分析不够全面, 削弱了考试对教学过程的反馈作用

高校考试一般安排在期末, 教师的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 同时批改试卷成绩登统时间要求的比较急, 教师只是将成绩登统完成任务, 对试卷分析和成绩分析不够重视, 只是敷衍了事。这样通过考试对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价就难以实现。考试的作用被削弱, 就会影响到教师根据考试结果总结来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大大削弱了考试对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作用。

二、关于中国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建议

高校考试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影响到了高校的教学质量, 阻碍了有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 因此现行的高校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1.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 认清高校应该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 要认识到考试改革对培养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同时, 科学的考试观要求考试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考试的目的还在于高校通过考试掌握教学情况, 经过考试的反馈,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授课形式等。高校的工作者要把以上的理念和意识贯彻到考试改革过程中, 例如考试的方式、内容、题型等都应体现上述的理念。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考试观, 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

2.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 成绩构成多元化

根据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需要, 高校应该改变目前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试形式, 应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找出不同的考试方式, 需要闭卷的采取闭卷考试, 其他的可以采取开卷, 口试, 小组作业, 论文答辩等形式进行考试。现在较流行的考试方式小组作业形式, 这种形式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 成绩也改变以往以期末成绩为主, 采取多种成绩构成, 如平时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等, 把学生成绩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这样的成绩更加公平、公正, 更能体现学生的整体能力。以上的方式对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具有一定的作用。

3. 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

高校考试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因此要建立健全各种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 包括考务会议、出卷、评分标准、试卷分析、成绩分析等。在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制定明确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命题对于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此应建立高质量、高水平的试题库, 并使其应用的教学考试的过程当中, 逐步实现教考分离。

4. 组织试卷评估工作, 建立考试信息反馈系统

试卷评估是教学评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评估试卷, 可以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在的高校考试工作比较注重考前工作和考试过程, 对于考后试卷的分析和成绩的分析不够重视。考试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考试结果提供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实现考试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控作用。教师将考试结果和预期目标相对照, 可以检查结果和期望值的差距, 发现存在的问题, 找出教学中成功的部分和薄弱的环节, 有针对性地选择改进措施。

总之, 高校考试改革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 需要各方面的相关改革一起进行。考试改革也不应只停留在形式上的改革。

摘要: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高校教学评价、督促教学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考试存在很多弊端和不合理性, 考试形式单一, 考试内容只局限于教材, 重知识轻能力, 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 对考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 以此能够更好的发挥考试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考试作用,存在问题,改革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曼初.论考试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 2005 (1) :24-28.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改革探索论文 篇5

摘要:对于广大高校,在各项日常事务处理的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档案管理。然而,传统思维限制下,学生档案难以实现科学有效管理。比方说,管理的过程中手段较为传统,制度难以完善诸多方面存在问题。为此,本文探讨如何实现科学有效档案管理,并阐述自身相应观点。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02-0248-01

对于广大高校学生,应充分落实对其档案管理。学生档案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或者是学习阶段,客观进行各项事务的记录。学生档案通常包括,原始各种材料,同时涵盖诸多历史证件。人力资源为实现有效开发,需要充分参考学生档案。教学状况为充分了解,学生档案同样需要进行参考。由此可见,学生档案从性质上考虑,使用价值较高。

1新时期学生档案管理改革存在的问题

1.1信息含量不够齐全

目前,对于多数学生档案,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档案管理实施过程中,仅仅开展材料归类,然后对其进行保存。基于材料归类角度考虑,材料涉及三个方面:第一,主要针对于学生政治表现,比方说入团材料,学生入党申请书,政审过程中的相关材料,毕业鉴定诸多方面内容。第二,学籍方面的相关材料。包括学生高考所取得的成绩,奖学金获取过程中需要的证明,学位或者学历方面证明。第三,学生身体状况方面材料,比方说入学体检表诸多方面内容。然而,教育制度正在不断改革,对于原有归档内容,弊端也逐步凸显。比如说,政治色彩方面,相对过于浓厚。以往档案材料过分注重成绩,但是个性化内容较为欠缺,对于综合素质,难以合理有效反映。比方说,职业能力方面,学生是否讲求信用等。

1.2档案管理过程中,制度不够健全

对于诸多高校,难以充分认识档案管理。档案管理过程中,制度不够完善,规范化程度远远不够。工作流程方面,同样不具备科学化。学生档案难以真正实现科学有效管理,档案管理实施阶段,某个部门进行全权代理。比方说,学生处进行全部负责,人事处或者其他部门就会概不负责。学生一旦入学,对于自己档案,整理无法充分落实到位,材料容易出现积压等不良现象。

1.3档案管理过程中,手段普遍较为落后

现阶段,高校普遍处于不断扩招之中,对于学生档案,难以真正实现科学有效管理。管理方法较为落后,普遍仍然进行纸质管理,手工方式仍然得到沿用。基于管理手段考虑,普遍十分落后。尤其近年来,高校普遍进行连续扩招。学生档案从数量上说,普遍处于急剧增加的状态。档案管理实施过程中,难度不断加大。档案管理方式角度来说,普遍过于传统和落后。

2新时期高校加强学生档案管理的相关策略

2.1学生档案信息方面,不断增加类别以及内容

目前,对于学生档案来说,不能对所有信息进行全面反映。为此,增加内容是较为必要的。第一,信用档案需要适当添加。只有学生具备诚实守信美德,才能充分促进个人发展。用人单位角度来说,也会更加关注学生。只有充分落实学生信用档案,信用方面才能具备足够资本。第二,学生能力方面,通过档案进行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档案材料,学业成绩仅仅只是一部分,通过档案管理,应多方面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使其潜能开发。学生能够进行积极创新,实践能力同样增强。第三,应学会积极构建心理档案。学生长期处于较大学习压力下,心理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因而心理档案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个性,健康茁壮成长。

2.2学生档案管理方面,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逐渐应用和推广,无论是高校录取,还是广大学生毕业,网络化管理已经流行并发展。电子档案逐渐开始形成,同时逐渐开始应用推广。为充分贯彻落实档案管理,计算机需要充分担当核心作用,分类归档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应的计划,遵循相关具体步骤。数字化管理的应用推广,网上就能对信息进行有效查阅,同时对其科学有效利用。针对于学生档案方面的管理,网络化管理同样值得没推广。现阶段,多数高校逐渐普及应用校园网,档案也逐步能够实现科学管理。学生电子档案通过普及推广,信息数据库得以有效构建。检索过程中,同样逐步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人力物力资源方面,能够实现一定程度节省,工作效率也能得到不断提升。

2.3档案管理制度方面,应力求予以规范

学生档案信息能够起到十分关键作用,因而需要保持完整。信息内容方面,需要保持较为准确。因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需从档案特点角度考虑,管理制度方面科学构建。基于此,档案管理过程中,主管部门应明确。部门职责应科学划分,这样才能分工较为明确,实现不同人员各尽其职。应规定归档的时间,这样才能及时进行归档。同时,档案材料能够更加齐全。除此之外,突击整理能够得到避免,工作量降低。

2.4学生档案资源等方面,应实现充分开发利用

档案利用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档案资源只有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进行服务,作出贡献。档案管理实施阶段,应注重考虑社会诸多方面因素,比如说政治文化背景,当前社会经济,现阶段社会文化等。只有这样,档案价值才能得到凸显。对于学校档案工作者,应从新形势方面考虑,注重加强服务于学生。信息资源方面考虑,才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结语本文探讨如何实现科学有效档案管理,并阐述自身相应观点。现阶段,学生档案难以真正实现有效管理,信息含量不全的问题普遍存在。管理制度方面,仍然不够健全。管理手段方面考虑,较为落后的问题普遍存在。只有通过信用档案的建立,积极构建心理档案,网络化实行管理,管理制度方面力求不断完善,档案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琪.高校档案管理模式转变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30(4):287-287.

[2]李文庆,赵艳华,刘秀平等.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6):157-159.

[3]金俊兰.基于信息数字化的高校档案管理新体系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4):150-151.

浅谈高校课程考试改革 篇6

【关键词】高等院校 课程 考试改革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01

考试作为检查学校教与学的情况、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然而,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高校的考试改革步伐显得过于迟缓,学生将考试当作学习的最终目的,老师将考试异化为教学的目的,这种情况远远落后于实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审视当今我国高校中的课程考核模式,普遍仍保持着传统的单一知识评价模式,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对其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

1 高校课程考试现状及弊端

传统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其导向作用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点,而忽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后果是使那些应试能力强的学生得高分,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善于深化知识的真正人才却可能不能取得好成绩,有主见,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得不到发展。

1.1 考试方式单一,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

当前高校的课程考核通常分为考查和考试两种类型,考试又多以闭卷方式进行。诚然,闭卷考试评分比较客观、公正,成绩可以较准确地进行量化,而教师也容易以此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这种考核多以知识点为主,命题僵化,形式刻板,很难检测学生多样性的学习行为及个性化的智能水平,仅以此为依据评价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难免有失公允。同时由于一次考试定成绩,还会导致学生在考试中急功近利、铤而走险,出现违规行为[1]。

1.2 考试过份强调知识的记忆,导向功能出现偏差

目前高校考试大多利用闭卷笔试的方法,课堂教学采用的是灌输式。在文科的试卷中,往往出现一大堆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 书名、作者等的考核。在理科的考试中,更要用到很多计算公式,有些是非常复杂的公式。在考试前即使花很多时间、很大精力背得滚瓜烂熟,过一段时间也会遗忘,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1.3 考试目的功利化,失去了激励发展功能

突出表现在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强调分数的能级表现。尤其是将考试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结合在一起,比如有一门补考便退出学生会,不通过英语四级就不能入党等。这种制度加剧了学生的功利化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起误导作用。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为了得到满意的分数,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同时,由于各高校仍未改变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仍旧停留在“ 纸上谈兵” 的状况,不能真正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旦走上社会,学生能力欠缺、素质低下、心理脆弱等弊端一一显露。

1.4 考试时间集中,学习时间有限

目前高校考试多为一学期1-2次,即期中和期末考试,有的甚至只有期末考试1次,平时很少提问或测验,所以学生学习多数呈规律性的“松-紧-松-紧”状态,考试紧、平时松[2]。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有限,没有充分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建议

2.1 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改变单一的考试方式,可采用闭卷、半开卷、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形式进行[3]。闭卷笔试能够准确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运用程度、理解记忆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半开卷、开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课程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有利于提高考试的质量和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正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可以考核学生运用科学理论进行分析的能力,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知识,鼓励学生写一些科学前沿的综述性论文。

2.2 灵活考试内容,注重能力培养

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以外,还应包括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融会贯通以后,所内化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4]。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比较、 融合,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3 采用多模块的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考试成绩只是学生素质的一方面体现,不能代表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道德、专业水平、科研技能、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有些是无法用考试来衡量和体现的,目前学校在评价学生时过多地强调了考试成绩的权重,这很容易引导学生把考试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和获取荣誉的手段。因此,应该加强高校考试的教育和评价功能,弱化其筛选功能。就目前情况而言,应该降低文化成绩在学生综合测评中的权重。同时应改变所有的评奖评优都和考试成绩挂钩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应对考试。

2.4 合理设计考试量化体系,制定合理的考试时间

科学合理的考试量化体系,使考试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是学习结果,以多样化、系统化的考试形式促进教学改革,尊重教学规律,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设计考试量化比例体系应该从课堂提问、考勤、学习态度、笔记、作业、平时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几个方面系统考虑,以全面实现考试功能。灵活的考试方式和时间可减轻学生应付考试的压力,调动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和主动求知的意识。

总之,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引起一系列的考试制度改革,高校应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新形势下的考试制度,逐步改变旧的考试理念,合理地利用考试机制,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综合素质一流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李燕.加强高校考试管理的若干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8,25(2):142-145.

[2] 刘敏.建立高校素质教育考试模式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2001,4(6):52-54.

[3] 田舜,陆建飞.高等农业院校考试现状及改革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9,(6):231-233.

[4] 王尊全.高等学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17):272.

作者简介

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篇7

一、考试命题

考试命题是考试实施中难度很大的一项工作, 因此, 命题时要处理好几个问题:一是教育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的关系;二是考试内容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关系;三是覆盖面与重点相结合;四是考查知识与考试能力相结合;教师命题时要坚持内容的客观性、体现出知识的系统性、注重解决问题的现实性,

1、严把命题关, 确保试卷质量和保密命题是考试的核心, 命题的好坏直接影响考试的质量。为保证试卷质量, 对命题做出严格要求, 命题紧扣教学大纲, 实施教考分离。确定考试内容的深度、广度,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既要有最基本的基础知识, 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应用型考题, 同时命题应坚持以能力为主线,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试卷审核制度, 把好审题关。各二级学院要专门成立命题审核小组, 命题完成后, 上交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由审核小组对其进行审核, 发现不合要求, 立即退回修改, 切忌走过场。

3、加强对命题试卷的印刷、保管工作, 以防考前泄题。首先保证是试卷的清晰、试卷份数充足;其次设置专门的试卷存放地点, 有专人保管;还要严防任课教师、出卷人、保管人员泄题。

4、建设试题库。对全校性公共基础课和条件成熟的部分专业课应逐步建立试题库, 按试题类型、难易程度、考核知识点等分类设置, 实行计算机管理, 确定专人负责, 不断更新、不断完善, 保证试题的数量和质量。同城高校的同类课程考试可以施行试题库资源共享, 从而避免任课、命题、评卷集于一身而带来的种种弊端。

二、重视考前教育, 严肃考风考纪

考风考纪是考试工作的生命线, 严肃考风考纪是加强考试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为进一步加强考风考纪建设, 加强对考试工作的管理,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诚信教育, 提高思想认识要杜绝考试作弊, 培养学生内在诚信素质是关键。在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 培养学生诚实和诚信的品格,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习观, 端正学习目的, 树立远大理想, 正确对待成绩与分数, 树立公平竞争意识。每次考试前, 专门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及诚信教育。

2、重视监考队伍建设, 明确工作职责。各院部要认真推选监考人员, 及时召开监考教师培训会, 教育和引导教师在考试监考的各个环节中秉公办事、认真负责, 要按照《监考人员守则》的有关规定, 严格监考。

3、在考试管理上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考场规则、考试纪律和考试违纪处理办法, 抓住关键的环节, 切断考试作弊途径。对考试作弊要按照有关规定从速从严进行处罚, 并以公告的形式向全校师生通报, 起到警示作用。考试管理是一项科学、规范的管理, 要强化过程管理, 完善考务管理机制, 提高思想认识, 使考风建设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三、改革课程考试形式

针对目前考试形式单一, 不利于全面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况, 实行课程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1、实行教考合一与教考分离相结合的考试模式。国内高校目前普遍实行的是教考合一的考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教学、考试命题、阅卷都由任课教师一人完成。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只负责教学, 不参与任教课程的命题, 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该门课程负责人从试题库中抽题组卷。教考分离的模式减少了命题的主观性, 同时, 利用题库试题进行考试, 实行教考分离, 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 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会得到根本的提高。

2、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依据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 课程考核应采用笔试、口试、论文、机试和实际操作等。

3、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 成绩构成多样化。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现在很多老师只是注重终结性的考核, 只在期末考一次试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这种考试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 要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 使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一定比重。

四、加强考试成绩管理

1、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所占比例。目前, 高校普遍采用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而期末成绩则占70%, 这种考试成绩管理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学生上课出勤率低, 不注重课堂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适度扩大平时成绩比重, 缩小期末考试成绩比重, 让学生把学习的重点回归到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上来。

2、考试成绩管理包括阅卷、试卷分析、考试评价等工作的管理。高校考试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考试制度, 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 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综上所述, 考试工作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核评定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各高校应认真地学习和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转变教育观念, 加强考试管理工作,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须积极开展考试管理的研究工作, 认真分析解决考试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积极探索考试管理的新思路, 努力提高考试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桥银:《试析高校考试管理的改革措施及建议》,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NO.25。

[2]刘奕瑟:《高校考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8月。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探索 篇8

1 转变行政管理的观念

更新行政管理的观念是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新的观念或观念体系的建立应当立足于高校, 面向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国际合作与竞争以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新时期, 行政管理者应当树立如下几种观念[1], 以创新行政管理工作, 使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1.1 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

高校投融资体制的转变, 社会化办学的冲击, 高等教育产业的日渐深入发展, 都迫切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 以经营学校的理念来指导学校的管理工作, 不断壮大自己的办学实力。

1.2 树立重岗位, 轻职位的观念

在环境多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行政管理者应切实转变本身的权力价值观, 不能以仅有的内部管理权力去实施简单的内部管理, 以展现自身权力的威性, 所有行政管理者应是职位与岗位相称, 而不是岗位与职位一致。

1.3 树立重智力, 淡化资历的观念

在高校行政管理中, “论资排辈”的资历观念根深蒂固, 认为资历老就经验丰富, 往往单凭过去的经验来管理和指导工作。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 要实现从单纯经验型向科学、创新型的转变, 要淡化资历观念, 敢于突破陈规, 不断探索, 创造性开展工作。

1.4 树立质量效益的观念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需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 据此下达任务和对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同时行政管理者应以效益求发展, 以实干求进步, 个人权益的获得应以其对行政管理效益的贡献为标准, 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益。

1.5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积极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树立浓厚的服务意识,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所从事的工作既是服务于领导, 服务于广大的师生, 更是服务于教育事业, 服务于社会。只有这样,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才会在现实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 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实行开放管理

建国以来, 我国高校管理采用的是借鉴前苏联做法形成的校、系、教研室的封闭性管理模式, 它具有复杂的科层结构, 行政级别和“官本位”在管理过程中居主导地位的特点[4];学校办学主要依附于政府部门, 内部各系统之间封闭、缺乏协作与理解、分工过于明确。这是与建国后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相适应的, 但是这种管理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科学和教育发展趋势, 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不利于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实行开放式管理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高校行政管理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实行特色管理

高校管理特色, 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 是人们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的高校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管理思想、管理技能及管理作风的稳定性表现, 是高校自身优势的体现和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标志, 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系着办学的效益。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高校管理也应是多类型、多特色的, 只有从实际出发, 办出特色, 才能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时, 都应有自己独特的选择, 采取独特的方法, 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创造出充分显示自身力量的、多样化的管理特色, 在竞争中开辟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断发展和深化高校管理特色是维系高校生存的生命线, 只有坚持高校自身的管理特色才能使其在规模结构、效益和质量的协调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

4 完善分配制度, 激活激励机制

对高校主体的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全部内容, 因此调动高校主体的积极性是一所高校行政管理的根本。在行政管理中制定和运行一系列与多样的基层单位和专业组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应用明确可行的、符合组织和组织成员切身利益的、能够鼓舞人心的恰到好处的目标、建立真正能够奖勤罚懒,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工资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让教师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 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制度改革, 提高高校行政人员的素质, 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2,3]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不但在理论研究上比较落后, 而且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也比较滞后, 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总体水平偏低, 大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而高校行政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各种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就需要管理者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见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又需要管理者依据一定的组织和程序照章办事。这些都需要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 从而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与程度。

要提高高校行政人员素质, 推进管理的专业化, 首先必须摒弃“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 树立“管理是科学、管理出效益、管理是生产力”的理念。其次, 高校组织结构的改革必须遵循学习型组织设计的原则。让管理者和组织成员在受到充满政策支持和鼓励的组织学习氛围中不断获得与岗位相适应的管理专门化知识能力体系的训练。第三, 通过加强对行政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提高管理的专业化和造就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第四, 切实关心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活和待遇, 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和完善的考核制度, 充分激发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的行政管理队伍。最后, 提高管理者的学历和职称, 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6 协调好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关系[4]

高校的权力分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学术权力是专家学者在教学科研过程中, 探寻学术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权威, 它负责引领大学内部学术性工作的开展, 规划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激励学术创新, 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发挥着支配作用;行政权力是上级赋予的, 是一种法定的权力, 它负责高校工作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作为一种外在的结构形式维系着高等学校组织的存在和稳定而有序的发展。高等学校正是通过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这种二元结构的统一维护着整个系统的运行, 这两种权利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并且可以共存共荣的。因此, 注重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均衡协调发展, 以保证高等教育在整体、稳定、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发展和提高, 已成为各国调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目标。我国高校的权力结构属行政权力模式, 这种权力结构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重行政权力, 轻学术权力, 从而强化了高等学校的行政色彩, 使高等学校丧失了其存在的本质意义, 严重限制了我国高校学术的发展, 也导致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对抗。笔者认为, 在我国应明确界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职责, 提升学术权力, 淡化行政权力, 发挥学术权威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各种决策参与和各种学术性机构, 从而有效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力量和教授的作用, 形成学术民主的习惯和氛围, 同时将学术民主管理权力予以制度化、形式化, 形成学术权力的保障机制;形成沟通机制, 强调学术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相互协调。

总之, 高校行政管理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相关人员应当牢牢树立为教师、为学生、为职工 (含离退休人员) 、为事业服务的观念, 变“我是管你的”为“我是为你服务的”, 同时各级领导要重视行政人员的学习和提高, 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 注意奖惩分明,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伟大事业。

摘要: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质量, 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推进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郝圣响.论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对策[J].教育科学, 2007 (5) :156~157.

[2]於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教育与现代化, 2006 (4) :53~57.

[3]陈兴明.新一轮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特点与方向[J].江苏高教, 2002 (2) :38~40.

高校实验用房管理改革探讨 篇9

一、实验用房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公共用房分配不均衡及资源不足

从1999年起, 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475万, 是1998年108万人的4.4倍。据统计, 1998~2002年, 教育部直属71所高校在校生年均增长16.4%, 而学校的土地资源年均增长仅6.4%, 生均占地由1998年的76m2下降到2002年的53 m 2。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仅在校博士生和硕士生就分别为2001年的2.6倍和3.4倍, 而2005年的实验室面积为2001年的1.4倍, 大大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速度。

(二) 管理体制不适应当前高校发展形势要求

目前高校用房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许多院校实验用房由不同校领导主管, 他们可审批各自分管部门所需用房;实验用房归口管理部门和管理职能也不明确, 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从实验用房的建造角度看, 过去是靠国家拨款, 并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进行分配使用, 但由于现在办学和合作形式的多样化, 实验用房建设经费筹措渠道多样, 使用分配、管理形式和领导体制也形式各异。然而, 许多高校实验用房的建造、分配、使用和维护并没有形成合理的领导体制和科学的管理办法, 管理分散、脱节, 造成实验用房的不合理分配, 使用效率低, 维护困难。

(三) 缺乏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 实验用房调配困难

许多高校实验用房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节, 无偿提供, 终身使用。然而以何种标准去配置, 如何调节房屋使用过程中的矛盾, 由哪个部门负责跟踪管理及维护等一系列问题都没能很好解决, 这势必造成校内自我约束机制的缺乏, 各单位无原则地争取房源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科研项目结束了, 有的专业招生规模大幅度减少甚至下马了, 也不愿退出所占用的实验用房;一些退休多年或已出国的教师也占着实验室;甚至还有单位向外出租房屋为自己创收谋私利, 这些更突出了实验用房紧张的矛盾。

(四) 实验用房使用效益低下

由于实验用房的长期无偿使用, 使得不少部门、单位和个人不考虑实验用房的办学效益。尤其是一些专业课实验室, 一学年仅完成几百个人时的实验教学工作量, 却占用几百平方米的实验用房, 使用效益低下。有些单位管理过程中“重使用, 轻维护”, 实验用房因缺乏正常必要的养护, 致使使用寿命缩短, 这无形中更加剧了实验用房资源的紧张。

二、实验用房管理改革建议

(一) 领导重视, 体制先行

实验用房的科学合理管理有利于优化和盘活用房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尽管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以及大学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已取得较大的成效, 但在长期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高校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仍不能摆脱计划经济模式, 长期无偿占用房产资源的观念根深蒂固, 依然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因此, 只有学校各级领导, 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 高度关注实验用房管理存在的问题, 重视和支持此项工作, 才能在思想认识上、组织制度上、执行力度上得以保证。

(二) 深化改革, 提高效率

优化高校实验用房的管理, 首先要执行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 明确房产资源的所有权、分配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明确各单位对公房使用和管理的责任。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学校调控, 二级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 真正实现公房资产明晰、权责分明、定额管理、分类核算、合理配置、有偿使用和适当分流。同时要深化教学改革, 对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全面更新和整合, 搭建实验教学大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另外还要深化人事及科研等方面的改革,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措施, 竞争上岗, 按量配给, 提高房屋使用效率。

(三) 联系实际, 制定方案

学校应根据各单位、各部门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科发展、专业类别等不同因素, 借助行政性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 制定一套即科学合理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实验用房管理办法。这既要考虑院系一般用途, 又要兼顾不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收费只是作为调节手段, 是为了切实提高房屋使用效率, 而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

(四) 逐步推进, 动态管理

实验用房管理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系统, 在建造、分配、使用和维护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都涉及到定性和定量问题。因此, 建立实验用房计算机管理系统, 将房屋的结构信息、房间分布分配、使用管理情况、承担任务等内容管理起来, 既实现随时直观地了解实验用房管线分布、房屋分布以及各楼层的情况, 又可以通过信息库进行各种资料的储存、统计、数据分析等, 从而真正实现信息的储存、使用、及时更新和交流, 切实做到了对实验用房的高效动态管理。

三、结语

总之, 实验用房作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 如何合理配置、科学使用、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已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的重视, 实验用房的改革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张建功, 高丽.高等院校公用房管理改革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4.

[2]刘世弘, 包铁竹, 倪晓军, 李威.高等院校公用房管理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3]徐芳.高校实验用房分析与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4]刘树道, 宋公德, 张玲.关于高等学校房产资源合理化使用和科学化管理的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5]唐岚, 李晓林, 谢庆春, 郭万喜.大胆变革锐意创新深化高校实验用房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6]易围顺, 赵邦枝, 张淑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深层原因探析[J].中国农业教育, 2007.

[7]蒋乐民等主编.国有资产管理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1.

[8]李波.浅论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J].现代经济 (现代物业下半月) 2007.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索 篇10

一、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的理念陈旧、管理模式僵化

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进行转变, 学生的素质、师资队伍以及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高校基本的管理理念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转变。许多高校的管理人员其管理理念仍停留在行政管理层面上, 在教学的管理上仍然用条框来约束学生及教师的行为, 不能真正以学生为本, 以提升教学的质量为中心, 使得教师教学中的创造性, 多样性以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管理理念往往都缺少“以人为本”的内容, 并且缺少较为科学化、人性化、服务化、流程化的理念, 使得教学管理上, 理念陈旧并且模式僵化。传统的管理模式, 往往采用的是层级的方式, 其基本运行的规则是高层决策, 低层执行, 非常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的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2、管理手段缺乏信息化化系统的应用

我国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整体现状是:先进的校园网络以及信息通讯技术并不能在教学管理的工作当中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可以使用校园网及信息技术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的教学管理工作, 却因为还在使用落后的工作方法而事倍功半, 造成一些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以及效率的损失。由此可见, 重视并分析现实的存在、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作用、改进信息收集和传递以及处理的效率, 改善教学管理信息化严重滞后于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以及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是当前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主要是以教学的质量评估为核心, 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不规范。教学质量的监控往往偏重于课堂的教学, 缺乏对教学过程的评估及监控。有些评估以评“某一堂课”为主, 而被评者在授课时往往一改平日教学风格, 使用某些华而不实的形式以及技巧, 以获得好的评价, 评估者最终并不能对教师实际的教学效果给出正确的评价。同时, 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并不能充分的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教学管理改革的方法探索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学管理, 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通过对“人”的重视, 来充分的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及创造性。第一, 要树立明确的以“教师为本”管理思想, 并且要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全面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其次, 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教师在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的尊重学生, 根据学生的个性加以引导, 让学生能够全面而客观地审视自己, 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全面加强教学的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建立“科学化、服务化、流程化”的理念

教学管理应当注重科学化、流程化、服务化管理。学校的教学管理也要充分的重视人性要素, 深入挖掘师生和管理人员的最大潜能, 鼓励师生和管理人员努力提出自身的想法。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的管理工作, 在工作当中要强调工作的流程, 制定确实有效的方案, 促进工作顺利的开展。加强服务化的管理, 给师生提供一个更加便捷的沟通渠道, 真正的想师生所想, 努力为师生办实事。

3、建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 文化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内都有着其独特的特性, 不同时期的学生思想观念同样也会有所不同, 高校的管理理念也是不能一成不变, 要不断随着外部环境、内部要素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教学理念的变化, 要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并且要具体分析环境因素, 围绕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更新。

4、推进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当前, 网络技术日益完善, 校园网的健全也为教学管理实施网络化、现代化提供了充分的硬件基础条件。校方要充分的发挥网络的作用, 教学管理也要借助于整个信息系统来开展, 学生师资的信息, 以及选课、排课、考试、成绩、论文、教材、评教等都能够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来完成。新型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全面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并且还降低了错误率, 有效地整合了学校的先进资源。教学的管理除了要借助于信息系统, 还要全面的应用现代化手段, 如微信、微博等等, 帮助教师更加快捷地开展工作。

5、全面完善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

学校要建立起完善的初、中、末三期的监控, 构建一个以教、学、管为一体的, 多层次的、规范化的、全面的教学评估体系。通过教学的检查以及形式多样的评教、座谈会等方式, 对较好的教学方法要进行宣传, 对教师及学生的问题要进行妥善的处理, 并且建立起良好的教风、学风, 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总结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当前已经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出适应国际化发展标准的人才, 高等院校必须马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完善教学管理手段, 有效地推进教学管理改革, 从而提升培养全能人才的实效, 进而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性能力的人才。

摘要:随着当前不断地深化教育改革, 高校面临的任务与形势也从根本上在发生变化, 树立良好的现代教育理念, 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改革, 健全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 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 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素养, 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增强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童荣畅.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 2012 (6) :213.

[2]郑丽萍, 张红燕.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2 (8) .

上一篇:人物档案下一篇:解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