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改革

2024-05-22

高校管理改革(精选十篇)

高校管理改革 篇1

1 转变行政管理的观念

更新行政管理的观念是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新的观念或观念体系的建立应当立足于高校, 面向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国际合作与竞争以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新时期, 行政管理者应当树立如下几种观念[1], 以创新行政管理工作, 使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1.1 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

高校投融资体制的转变, 社会化办学的冲击, 高等教育产业的日渐深入发展, 都迫切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 以经营学校的理念来指导学校的管理工作, 不断壮大自己的办学实力。

1.2 树立重岗位, 轻职位的观念

在环境多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行政管理者应切实转变本身的权力价值观, 不能以仅有的内部管理权力去实施简单的内部管理, 以展现自身权力的威性, 所有行政管理者应是职位与岗位相称, 而不是岗位与职位一致。

1.3 树立重智力, 淡化资历的观念

在高校行政管理中, “论资排辈”的资历观念根深蒂固, 认为资历老就经验丰富, 往往单凭过去的经验来管理和指导工作。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 要实现从单纯经验型向科学、创新型的转变, 要淡化资历观念, 敢于突破陈规, 不断探索, 创造性开展工作。

1.4 树立质量效益的观念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需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 据此下达任务和对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同时行政管理者应以效益求发展, 以实干求进步, 个人权益的获得应以其对行政管理效益的贡献为标准, 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益。

1.5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积极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树立浓厚的服务意识,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所从事的工作既是服务于领导, 服务于广大的师生, 更是服务于教育事业, 服务于社会。只有这样,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才会在现实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 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实行开放管理

建国以来, 我国高校管理采用的是借鉴前苏联做法形成的校、系、教研室的封闭性管理模式, 它具有复杂的科层结构, 行政级别和“官本位”在管理过程中居主导地位的特点[4];学校办学主要依附于政府部门, 内部各系统之间封闭、缺乏协作与理解、分工过于明确。这是与建国后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相适应的, 但是这种管理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科学和教育发展趋势, 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不利于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实行开放式管理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高校行政管理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实行特色管理

高校管理特色, 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 是人们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的高校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管理思想、管理技能及管理作风的稳定性表现, 是高校自身优势的体现和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标志, 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系着办学的效益。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高校管理也应是多类型、多特色的, 只有从实际出发, 办出特色, 才能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时, 都应有自己独特的选择, 采取独特的方法, 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创造出充分显示自身力量的、多样化的管理特色, 在竞争中开辟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断发展和深化高校管理特色是维系高校生存的生命线, 只有坚持高校自身的管理特色才能使其在规模结构、效益和质量的协调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

4 完善分配制度, 激活激励机制

对高校主体的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全部内容, 因此调动高校主体的积极性是一所高校行政管理的根本。在行政管理中制定和运行一系列与多样的基层单位和专业组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应用明确可行的、符合组织和组织成员切身利益的、能够鼓舞人心的恰到好处的目标、建立真正能够奖勤罚懒,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工资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让教师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 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制度改革, 提高高校行政人员的素质, 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2,3]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不但在理论研究上比较落后, 而且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也比较滞后, 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总体水平偏低, 大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而高校行政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各种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就需要管理者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见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又需要管理者依据一定的组织和程序照章办事。这些都需要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 从而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与程度。

要提高高校行政人员素质, 推进管理的专业化, 首先必须摒弃“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 树立“管理是科学、管理出效益、管理是生产力”的理念。其次, 高校组织结构的改革必须遵循学习型组织设计的原则。让管理者和组织成员在受到充满政策支持和鼓励的组织学习氛围中不断获得与岗位相适应的管理专门化知识能力体系的训练。第三, 通过加强对行政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提高管理的专业化和造就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第四, 切实关心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活和待遇, 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和完善的考核制度, 充分激发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的行政管理队伍。最后, 提高管理者的学历和职称, 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6 协调好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关系[4]

高校的权力分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学术权力是专家学者在教学科研过程中, 探寻学术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权威, 它负责引领大学内部学术性工作的开展, 规划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激励学术创新, 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发挥着支配作用;行政权力是上级赋予的, 是一种法定的权力, 它负责高校工作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作为一种外在的结构形式维系着高等学校组织的存在和稳定而有序的发展。高等学校正是通过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这种二元结构的统一维护着整个系统的运行, 这两种权利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并且可以共存共荣的。因此, 注重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均衡协调发展, 以保证高等教育在整体、稳定、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发展和提高, 已成为各国调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目标。我国高校的权力结构属行政权力模式, 这种权力结构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重行政权力, 轻学术权力, 从而强化了高等学校的行政色彩, 使高等学校丧失了其存在的本质意义, 严重限制了我国高校学术的发展, 也导致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对抗。笔者认为, 在我国应明确界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职责, 提升学术权力, 淡化行政权力, 发挥学术权威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各种决策参与和各种学术性机构, 从而有效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力量和教授的作用, 形成学术民主的习惯和氛围, 同时将学术民主管理权力予以制度化、形式化, 形成学术权力的保障机制;形成沟通机制, 强调学术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相互协调。

总之, 高校行政管理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相关人员应当牢牢树立为教师、为学生、为职工 (含离退休人员) 、为事业服务的观念, 变“我是管你的”为“我是为你服务的”, 同时各级领导要重视行政人员的学习和提高, 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 注意奖惩分明,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伟大事业。

摘要: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质量, 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推进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郝圣响.论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对策[J].教育科学, 2007 (5) :156~157.

[2]於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教育与现代化, 2006 (4) :53~57.

[3]陈兴明.新一轮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特点与方向[J].江苏高教, 2002 (2) :38~40.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思考论文 篇2

高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中的员工、资金不再与高校一体,但是后勤部的资产依据归高校所有,后勤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定位不清楚。在后勤的资金与人员和高校分割开之后,却将后勤资产不做划分,导致后勤运行在企业管理模式下对自身的认识不足。

1.2后勤管理系统不完善

一方面高校自己制定学校的具体管理办法,在后勤管理改革独立进行之后,相关的教育部门没有权限管理监督,同时又缺乏合适的社会化监督部门。学校自行成立的监督部门缺乏相关经验及知识,使监督的作用弱化。另一方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管理部门被后勤管理所取代。在后勤经营的实际过程中,后勤集团的经营偏向于行政化,导致了部门的经济发展较差,因此员工的服务质量和积极性无法提高。

1.3后勤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通过招投标将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的的管理和运营权交给中标单位,但是由于没有建立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承包方为了较少成本获取更多的利益,导致服务质量下降背离了高校原来的授权理念。例如出现饭菜质量及卫生的问题,服务态度较差等。在学生公寓的管理方面,问题较为突出的是水电问题,承包方经常为了自身的利益停水停电,给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措施减少水电的.浪费。

1.4后勤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首先,后勤管理缺乏较专业的管理人才,现有的后勤管理人员对现行的运行方式还不够了解,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其次,后勤管理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在招聘中主要来自学校的工勤人员,缺乏专业的岗位知识,服务的思想跟不上时代潮流。

1.5需要加强后勤部门的沟通

后勤工作会涉及到高校的各个部门,高效、公正的处理后勤工作至关重要。在工作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等各种原因,导致最后的服务质量下降,对整个后勤团队造成影响。

2建立新型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2.1明确划分后勤实体与高校的产权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正常运行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在后勤改革过程中,要逐步使后勤集团的资产脱离高校的产权,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运行工作。在独立运行之后,首先评估后勤集团的资产,确保后勤集团的正常运作。

2.2改变高校后勤集团公司的经营方式

在高校后勤改革的推进下,把后勤管理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从而形成规范的运行体系,使后勤集团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进而独立运行,同时学校可以委任分管后勤工作,监督促进后勤工作的服务质量。

2.3提高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员工是一个工作团队的核心力量,一个企业的工作态度决定于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高校后勤的中高层管理者的学历大部分较高,他们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正确决策,要给与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让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干都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另外,具体操作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为了生活质量努力工作,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薪资结构,实行奖励政策,使员工的努力都得到合理的报酬。

2.4构建畅通的沟通机制和健全的信息系统

高校后勤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团队的协调合作,因此后勤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沟通,掌握后勤管理中的运行情况,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形成高效快捷的信息传递系统。

参考文献:

[1]廖清成,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与改革重点[J].求实,,(4):54-60.

[2]王华玉.政府推进下的C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 篇3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管理弊端;管理改革对策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各高校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验室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课程实验的需要,还要为科研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地。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弊端

1、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资源重复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学校教学、科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仅作为理论课教学的验证,所以实验室建设是以专业为基础,依托教研室建立起来的,没有相应的职能管理部门,即使有的高校设置了实验管理科,也只是负责购置设备仪器,而实验教学、实验人员还是由教研室管理。这种体制使得各教研室各自为政,实验室建设“小而全”,实验设备、仪器仪表、工具重复购置,管理分散。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长远规划,由于实验室互相独立,在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等方面缺乏整体和全局意识,“小而全”的实验室建设,造成“人、财、物”资源上的浪费。有的专业学生数量少,致使大量设备仪器长期闲置,利用率很低。隶属于各专业的实验室都购置大批的必要设备,而相近专业的设备又大都相同,如此重复投资造成了资金利用率低下,无法引进、购置先进的设备,更无法提高自研设备的资金投入,如此循环,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和创新,影响了实验室效益的整体发挥,阻碍了实验室水平的提高。

2、实验教师少,实验能力差

由于实验按照课程设置的现状,大多数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与目前教改中加强对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的考核、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相违背。另外,实验室工作人员少,且多为兼职,无法投入大量的精力对实验项目进行开发,使当前的实验技术含量低;也因为实验室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大量的设备、仪器得不到及时的维护,致使一些设备仪器甚至是大型贵重的设备长期蒙尘,坏了也无人问津,有的处于半瘫痪状态,甚至不能正常运转;因为缺乏专职的实验人员,有的价格不菲的进口设备,自安装后多年来一直不曾使用过,成了奢侈的摆设;也因为没有专职的实验人员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的配件丢得七零八落,使用时根本找不到所需的配件,只好弃置不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在造成浪费的同时,因为有些设备长期不运转、故障多、配件丢失,本来该开设的实验项目也就不再开设,最终导致学生进实验室的机会越来越少,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训练,严重影响了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实现。

3、高校实验室依然采用粗放式管理

首先,高校实验室管理中人文关怀不够,研究人员普遍感觉自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于老师们科研教学的压力大,他们感受到的大多是工作中的压力,包括考核、职务晋升等,在工作生活中得不到领导的关怀,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疲于奔命的状态。其次,实验室人员的状况不一,有的教学、科研双肩挑,有的是专职的管理人员。而目前高校实验室对人员的管理一般只局限于学校层面的管理,只是按学校现行的规定执行,没有针对实验室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样就使得实验室的人员管理变得更加困难,既要吸引优秀的或有潜力的研究人员到实验室工作,又要兼顾原有的研究人员的利益。最后,科技项目财务管理粗放。预算制是国家计划项目的基本财务制度,但在实验室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对策

1、建立独立的实验中心

在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各大院校都感到建立实验中心是改进目前实验室管理弊端的必由之路,一些学校也纷纷对建立实验中心进行了探索。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将实验室从原来的教研室剥离出来,成立相对独立的实验中心。可以针对各学院、系许多专业,基础实验内容相近、专业实验内容不同的特点,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即将基础实验集中管理,成立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按学科专业归口管理,成立专业实验中心。在体制上,实验中心和教研室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直属学院或系领导;在资金投入上,实行立项拨款、专款专用的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在人员上,根据工作量及学科特点优化组合。这种管理体制的建立,从经费的使用、内容的优化、设备的组合、实验人员的管理等方面能有效地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的教学效益、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实验室能在良好的环境下迅速发展,并不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建立实验中心使人才培养、人员使用、资金投入、仪器设备的专管专用、专业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了落实,也为实验技术人员工作任务的协调、素质的提高、业务能力的培养、学科间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2、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

大型精密实验仪器设备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实验仪器的利用与管理方面,存在着重购置、轻使用;任务不足、产生闲置;大型仪器设备部门所有,难以共享等突出问题影响了仪器设备效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首先,要加强购置过程的管理,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前,高校应组成专家组认真进行可行性论证,避免因购置失误带来的设备闲置积压、资金浪费,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其次,要着眼适应高校学科配置,对全校大型实验仪器设备进行优化组合,盘活现有资源,形成以保证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兼顾各专业教学实验需要,资源共享、应用率高的实验仪器设备用管体制。同时对人员不配套,设备无任务的,应由学校统一进行调剂。三要建立大型实验仪器公共服务体系,全校各单位占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原则上都要进入公共服务体系,打破部门所有的禁锢,为校内外更大的群体(首先是学生)、更广的领域、更多的单位提供开放式、有偿性的优质服务,发挥大型仪器设备投资效益,同时拓展开发仪器设备的功能。四要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使科研人员用得起、机组开得起,促进良性循环。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能否提高,与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密切相关,学科建设规模越大,科研水平越高,与之相关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就越高,为此高校应专门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科研课题使用大型仪器设备,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科研人员提供免费上机和测试,避免一些研究项目因无力支付测试费用而受到影响。

3、以人为本建设实验教学人才队伍,提高实验能力

在实验室建设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认真贯彻

以人为本的方针,着力打造一个爱岗敬业、高中低技术职称匹配、知识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一是应引进竞争机制。实验教学人员应实行聘任制,在全校实行公开、公正、公平招聘,实行双向选择,最后以劳动合同的方式,双方共利、义务和责任等要制定必要的激励办法和相应的政策,多方选拔、推荐高层次人才参与建设管理实验室。二是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人员业务培训体系,采取定期培训、岗位辅导培训、送学住校深造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知识与技能,保持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应从思想和技术两个方面加速培育实验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抓思想素质,就是要求实验教学人员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认真细致、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实验教学人员要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引导和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教学人员具备扎实的思想作风。抓技术素质,就是要求实验教学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包括对前人械作的验证及对新问题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对实验教学人员来说,更应侧重于实验方法的设计以及如何使仪器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4、高校实验室实行精细化管理

为解决粗放管理带来的问题,需要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实现管理上的精细化,才能保证实验室健康稳定发展。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的人员管理。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的核心。同样实验室的向前发展就是靠实验室的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做到集体与个人形成合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促进共同前进,是建立高水平实验室的关键。其次,实现以财务预算为核心的精细化财务管理。实验室的科技项目经费是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的经济基础,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保证。科技项目预算管理是各级项目主管部门的必然要求,因而要严格执行。对于项目经费,往往实行课题制管理,要求按实事求是精打细算,合作安排原则进行预算管理,保障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此外,要实现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精细化资源管理。众所周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知识不断更新与积累的过程。知识是科研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科研机构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进行知识管理就是实现充分发挥实验室知识资源的有效手段。知识管理就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实验室进行知识管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实现知识管理,首先需要建立资源库,避免资源的丢失,力争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不断提高资源库的含金量。其次要开放给所有的老师,让知识共享,成为创新的源泉。最后是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来整理各种资源,让知识增值,发挥应有的效益。

高校实验用房管理改革探讨 篇4

一、实验用房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公共用房分配不均衡及资源不足

从1999年起, 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475万, 是1998年108万人的4.4倍。据统计, 1998~2002年, 教育部直属71所高校在校生年均增长16.4%, 而学校的土地资源年均增长仅6.4%, 生均占地由1998年的76m2下降到2002年的53 m 2。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仅在校博士生和硕士生就分别为2001年的2.6倍和3.4倍, 而2005年的实验室面积为2001年的1.4倍, 大大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速度。

(二) 管理体制不适应当前高校发展形势要求

目前高校用房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许多院校实验用房由不同校领导主管, 他们可审批各自分管部门所需用房;实验用房归口管理部门和管理职能也不明确, 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从实验用房的建造角度看, 过去是靠国家拨款, 并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进行分配使用, 但由于现在办学和合作形式的多样化, 实验用房建设经费筹措渠道多样, 使用分配、管理形式和领导体制也形式各异。然而, 许多高校实验用房的建造、分配、使用和维护并没有形成合理的领导体制和科学的管理办法, 管理分散、脱节, 造成实验用房的不合理分配, 使用效率低, 维护困难。

(三) 缺乏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 实验用房调配困难

许多高校实验用房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节, 无偿提供, 终身使用。然而以何种标准去配置, 如何调节房屋使用过程中的矛盾, 由哪个部门负责跟踪管理及维护等一系列问题都没能很好解决, 这势必造成校内自我约束机制的缺乏, 各单位无原则地争取房源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科研项目结束了, 有的专业招生规模大幅度减少甚至下马了, 也不愿退出所占用的实验用房;一些退休多年或已出国的教师也占着实验室;甚至还有单位向外出租房屋为自己创收谋私利, 这些更突出了实验用房紧张的矛盾。

(四) 实验用房使用效益低下

由于实验用房的长期无偿使用, 使得不少部门、单位和个人不考虑实验用房的办学效益。尤其是一些专业课实验室, 一学年仅完成几百个人时的实验教学工作量, 却占用几百平方米的实验用房, 使用效益低下。有些单位管理过程中“重使用, 轻维护”, 实验用房因缺乏正常必要的养护, 致使使用寿命缩短, 这无形中更加剧了实验用房资源的紧张。

二、实验用房管理改革建议

(一) 领导重视, 体制先行

实验用房的科学合理管理有利于优化和盘活用房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尽管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以及大学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已取得较大的成效, 但在长期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高校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仍不能摆脱计划经济模式, 长期无偿占用房产资源的观念根深蒂固, 依然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因此, 只有学校各级领导, 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 高度关注实验用房管理存在的问题, 重视和支持此项工作, 才能在思想认识上、组织制度上、执行力度上得以保证。

(二) 深化改革, 提高效率

优化高校实验用房的管理, 首先要执行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 明确房产资源的所有权、分配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明确各单位对公房使用和管理的责任。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学校调控, 二级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 真正实现公房资产明晰、权责分明、定额管理、分类核算、合理配置、有偿使用和适当分流。同时要深化教学改革, 对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全面更新和整合, 搭建实验教学大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另外还要深化人事及科研等方面的改革,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措施, 竞争上岗, 按量配给, 提高房屋使用效率。

(三) 联系实际, 制定方案

学校应根据各单位、各部门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科发展、专业类别等不同因素, 借助行政性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 制定一套即科学合理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实验用房管理办法。这既要考虑院系一般用途, 又要兼顾不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收费只是作为调节手段, 是为了切实提高房屋使用效率, 而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

(四) 逐步推进, 动态管理

实验用房管理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系统, 在建造、分配、使用和维护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都涉及到定性和定量问题。因此, 建立实验用房计算机管理系统, 将房屋的结构信息、房间分布分配、使用管理情况、承担任务等内容管理起来, 既实现随时直观地了解实验用房管线分布、房屋分布以及各楼层的情况, 又可以通过信息库进行各种资料的储存、统计、数据分析等, 从而真正实现信息的储存、使用、及时更新和交流, 切实做到了对实验用房的高效动态管理。

三、结语

总之, 实验用房作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 如何合理配置、科学使用、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已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的重视, 实验用房的改革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张建功, 高丽.高等院校公用房管理改革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4.

[2]刘世弘, 包铁竹, 倪晓军, 李威.高等院校公用房管理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3]徐芳.高校实验用房分析与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4]刘树道, 宋公德, 张玲.关于高等学校房产资源合理化使用和科学化管理的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5]唐岚, 李晓林, 谢庆春, 郭万喜.大胆变革锐意创新深化高校实验用房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6]易围顺, 赵邦枝, 张淑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深层原因探析[J].中国农业教育, 2007.

[7]蒋乐民等主编.国有资产管理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1.

[8]李波.浅论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J].现代经济 (现代物业下半月) 2007.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改革探索论文 篇5

摘要:对于广大高校,在各项日常事务处理的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档案管理。然而,传统思维限制下,学生档案难以实现科学有效管理。比方说,管理的过程中手段较为传统,制度难以完善诸多方面存在问题。为此,本文探讨如何实现科学有效档案管理,并阐述自身相应观点。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02-0248-01

对于广大高校学生,应充分落实对其档案管理。学生档案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或者是学习阶段,客观进行各项事务的记录。学生档案通常包括,原始各种材料,同时涵盖诸多历史证件。人力资源为实现有效开发,需要充分参考学生档案。教学状况为充分了解,学生档案同样需要进行参考。由此可见,学生档案从性质上考虑,使用价值较高。

1新时期学生档案管理改革存在的问题

1.1信息含量不够齐全

目前,对于多数学生档案,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档案管理实施过程中,仅仅开展材料归类,然后对其进行保存。基于材料归类角度考虑,材料涉及三个方面:第一,主要针对于学生政治表现,比方说入团材料,学生入党申请书,政审过程中的相关材料,毕业鉴定诸多方面内容。第二,学籍方面的相关材料。包括学生高考所取得的成绩,奖学金获取过程中需要的证明,学位或者学历方面证明。第三,学生身体状况方面材料,比方说入学体检表诸多方面内容。然而,教育制度正在不断改革,对于原有归档内容,弊端也逐步凸显。比如说,政治色彩方面,相对过于浓厚。以往档案材料过分注重成绩,但是个性化内容较为欠缺,对于综合素质,难以合理有效反映。比方说,职业能力方面,学生是否讲求信用等。

1.2档案管理过程中,制度不够健全

对于诸多高校,难以充分认识档案管理。档案管理过程中,制度不够完善,规范化程度远远不够。工作流程方面,同样不具备科学化。学生档案难以真正实现科学有效管理,档案管理实施阶段,某个部门进行全权代理。比方说,学生处进行全部负责,人事处或者其他部门就会概不负责。学生一旦入学,对于自己档案,整理无法充分落实到位,材料容易出现积压等不良现象。

1.3档案管理过程中,手段普遍较为落后

现阶段,高校普遍处于不断扩招之中,对于学生档案,难以真正实现科学有效管理。管理方法较为落后,普遍仍然进行纸质管理,手工方式仍然得到沿用。基于管理手段考虑,普遍十分落后。尤其近年来,高校普遍进行连续扩招。学生档案从数量上说,普遍处于急剧增加的状态。档案管理实施过程中,难度不断加大。档案管理方式角度来说,普遍过于传统和落后。

2新时期高校加强学生档案管理的相关策略

2.1学生档案信息方面,不断增加类别以及内容

目前,对于学生档案来说,不能对所有信息进行全面反映。为此,增加内容是较为必要的。第一,信用档案需要适当添加。只有学生具备诚实守信美德,才能充分促进个人发展。用人单位角度来说,也会更加关注学生。只有充分落实学生信用档案,信用方面才能具备足够资本。第二,学生能力方面,通过档案进行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档案材料,学业成绩仅仅只是一部分,通过档案管理,应多方面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使其潜能开发。学生能够进行积极创新,实践能力同样增强。第三,应学会积极构建心理档案。学生长期处于较大学习压力下,心理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因而心理档案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个性,健康茁壮成长。

2.2学生档案管理方面,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逐渐应用和推广,无论是高校录取,还是广大学生毕业,网络化管理已经流行并发展。电子档案逐渐开始形成,同时逐渐开始应用推广。为充分贯彻落实档案管理,计算机需要充分担当核心作用,分类归档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应的计划,遵循相关具体步骤。数字化管理的应用推广,网上就能对信息进行有效查阅,同时对其科学有效利用。针对于学生档案方面的管理,网络化管理同样值得没推广。现阶段,多数高校逐渐普及应用校园网,档案也逐步能够实现科学管理。学生电子档案通过普及推广,信息数据库得以有效构建。检索过程中,同样逐步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人力物力资源方面,能够实现一定程度节省,工作效率也能得到不断提升。

2.3档案管理制度方面,应力求予以规范

学生档案信息能够起到十分关键作用,因而需要保持完整。信息内容方面,需要保持较为准确。因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需从档案特点角度考虑,管理制度方面科学构建。基于此,档案管理过程中,主管部门应明确。部门职责应科学划分,这样才能分工较为明确,实现不同人员各尽其职。应规定归档的时间,这样才能及时进行归档。同时,档案材料能够更加齐全。除此之外,突击整理能够得到避免,工作量降低。

2.4学生档案资源等方面,应实现充分开发利用

档案利用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档案资源只有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进行服务,作出贡献。档案管理实施阶段,应注重考虑社会诸多方面因素,比如说政治文化背景,当前社会经济,现阶段社会文化等。只有这样,档案价值才能得到凸显。对于学校档案工作者,应从新形势方面考虑,注重加强服务于学生。信息资源方面考虑,才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结语本文探讨如何实现科学有效档案管理,并阐述自身相应观点。现阶段,学生档案难以真正实现有效管理,信息含量不全的问题普遍存在。管理制度方面,仍然不够健全。管理手段方面考虑,较为落后的问题普遍存在。只有通过信用档案的建立,积极构建心理档案,网络化实行管理,管理制度方面力求不断完善,档案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琪.高校档案管理模式转变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30(4):287-287.

[2]李文庆,赵艳华,刘秀平等.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6):157-159.

[3]金俊兰.基于信息数字化的高校档案管理新体系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4):150-15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探索 篇6

关键词: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 微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0-02

人才在现代社会竞争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加强人才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一直是高校工作的目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心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高校学生管理环境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虽然我国高校都已开展学生管理方式改革工作,但效果差强人意,需要高校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学生管理思想落后

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还不能摆脱传统学生管理思想的束缚,过多强调“严管、全管”忽视了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群体的作用。同时,部门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过于干涉学生生活,忽视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方面能力的培养,缺乏“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思想观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滞后,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学生多元化思想冲击原有学生管理体制

由于经济转型与外来思想文化传入,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已经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与通信技术,为高校学生多方面了解社会知识与信息提供了方便,思想方式活跃、思想观念转变迅速、价值取向受外界因素影响明显是当今高校学生的主要特征。现阶段部分高校学生普遍出现盲目崇拜的现象,“韩流”、“欧美流”等文化中的负面思想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导致学生中出现“拜金主义”、“攀比主义”等,为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更多负担。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微时代”与“微体系”成为当前时代的主题。

1、利用“微技术”加强学生管理

“微技术”是微博、微信、微电影三者的统称,随着校园生活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微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对学校而言,在“微时代”的大背景下,可以班级、学习组为基本单位,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要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先进人物事迹、国家政策文化等微电影,保证学生基本思想方向不偏失,为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其次,要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微博群,传播学校最新管理办法。在微博群建立过程中,可以以辅导员为最高管理员、班级干部为普通管理员、普通学生只具有参观和预览的功能,保证微博群能够平稳运行。在微博群中,辅导员可以及时发布学校最新管理办法、优秀学生评选制度等一系列内容,学生可使用智能手机、电脑接收信息,并展开评论;辅导员在接收学生评论信息之后,要及时上交学校,方便学校开展接下来的制度改正工作。最后,辅导员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通过微信实现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利用语言疏导,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加强与性格内向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变化,实现对整个学生群体的准确了解,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能力。

2、以“微管理’体系实现高效管理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应形成以学校、院系、班级为框架的微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校、院系、班级都有各自的职能。学校可通过微媒介,介绍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就业信息、社会职业热点信息、贫困学生资助信息、奖学金发放等信息,发布与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密切相关的话题,把学生通过微媒介聚集起来,充分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基本心理特点,提升管理能力。院系可通过微媒介建立与学校、班级相对接微管理体系,实现学生管理信息的传达与学生基本信息的整理,发挥桥梁作用。班级通过加强与院系微管理体系的对接,扫除班级网络管理中的盲点,通过为媒介掌握学生基本动向,形成学校、院系、班级(社团)微管理的联动机制,体现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微力量”,有效化解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保障高校微管理的效果。

三、结束语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在管理工作改革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分析学生心理、明确社会现实环境对学生行为思想的影响,才能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的一系列变化,为管理工作提供更加真实的依据。辅导员与学生管理部门之间也要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及时了解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化、心理变化与行为变化,并及时做好防范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超,王勋,吴绪红.试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的现实背景和思路[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4):72-75.

[2] 王丽君.浅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4(1): 55-59.

[3] 石立宁,李晓雷,韩婧.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改革途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科学管理),2013(15): 122-123.

高校后勤餐饮管理改革初探 篇7

一、高校学生餐饮的管理现状

随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包办餐饮的弊端就日益明显:1.缺乏经济管理机制。餐饮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没有同部门和个人挂钩,这种管理机制上依靠单纯的行政方法和计划方法,根本谈不上生机和活力。2.不讲究经济核算。高校样样包下来,在服务上只强调保障供给,必然形成“小而全”的小社会。不仅没有效益,而且会加重高校负担。3.不管经济效益、只管完成任务的操作模式,造成了高校包餐饮、餐饮吃高校“大锅饭”、师生吃餐饮的“大锅饭”、个人工资福利待遇与服务质量工作效益没有直接联系的怪状,职工的积极性因此不能得以充分发挥,这样一来,高校餐饮在人、财、物等方面均造成了浪费。

二、高校学生餐饮改革的措施

1. 创新高校餐饮的运行机制。

高校学生餐饮体制的改革应引入市场机制,从高校实际出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创造条件,逐步把学生餐饮从高校事业管理中分离出来,组建一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餐饮服务实体,从而将学生餐饮由高校直管与统管转变为企业管理。在人事劳动用工方面,要打破原有的僵化体制,实行双向选择。在运行机制上,要实现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用工聘任制的有机结合。在激励机制上,要建立健全职工考核、评估和奖惩制度,按岗位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条件下竞争上岗。只有优化人员素质,并在管理方法上实现科学化,在管理资源上实现社会化,在管理手段上实现现代化,才能形成“小管理——大服务”的模式,从而打破传统的旧的管理体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高校学生餐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校餐饮曾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状况,许多高校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一度将学生餐饮承包给个人经营,高校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结果是一些承包人唯利是图,使饭菜质次价高,引起就餐师生的不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张泰青曾在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说,“稳定学生餐饮饭菜价格的重点是保证中低档菜供应,特别是要保证适当数量的低价菜供应,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因此,学生餐饮的管理不能简单地以包代管。在餐饮服务实体下,可采取“集中管理,分组核算,按分取酬”的运行模式。在集中管理的模式下,一是餐饮核算实行小核算单位,按作业组核算,使餐饮内部的作业组之间展开竞争。在分配时,按照岗位要求和个人技术核定个人分值,依各组业绩定值效,每月按个人分值和所属作业组值效拿酬金;二是将餐饮分散采购改为规模采购,大宗采购公开招标,到生产基地采购,双人以上,购买、验收、付款、分配四分离;三是通过“前后控死,中间放活”的手段,做到统而不死,活而不乱。控制原材料和销售价格,放活餐饮的中间环节。

2. 规范管理,加强监督。

除了规范管理体制和优化运行机制,高校学生餐饮的改革还要切实加强监控,以确保餐饮改革与高校发展相适应。高职院校学生餐饮实行企业管理后,高校仍需要高标准的后勤管理人员,因为计划、组织、协调等工作必须由高校完成。学生餐饮改革越是深入,对服务质量的监控越是重要。因此,建立监控机构,实行科学监管和民主监管,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在高校学生餐饮改革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建立以内行专家为主的监控机构,并在学校的指导下,开展监控检查尤其是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因为合同履行的情况关系到学生餐饮工作社会化服务的成败,关系到对全校学生服务的质量层次,关系到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餐饮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基础,监控机构是学生餐饮工作能否真正起到作用的有力保障。

3.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饮食文化。

高校的学生餐饮虽然设施较为陈旧,但空间一般都比较大,改造装修时,留给设计师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大。如何运用建筑语言,如何依托原有建筑空间的特性,如何选用合适的风格形式、恰当的设计语言,去把握空间尺度,从而充分体现空间的特性,把空间重新塑造优化。将建筑设计的特点深化延续,这是改造装修时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另外,人有亲近自然的本能,学生餐饮设计时还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比如在餐饮设计中运用绿色设计理论,将餐饮空间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从而建立新的建筑空间生态观,使室内环境除了满足就餐功能外,还能满足精神方面的需要。只有按照学生活动规律,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创造健康、安全、舒适的就餐环境,比如在餐饮空间中引入阳光、通风、绿化、水等自然要素,充分发挥自然要素的作用,大力改善餐饮的环境品质,切实营造出令人轻松愉悦的就餐环境,使大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餐饮空间的亲和性,从而缓解校园学习生活的压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改革对策探析 篇8

一、高校预算管理问题

(一) 预算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高校预算编制工作大同小异, 即由学校成立专门的财经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审批预算;财务部门具体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的布置、汇总以及收入预算的编制等管理工作, 各职能部门承担定额指标的确定以及负责的划块经费或专项经费预算的审核, 同时根据本部门的事业计划, 编制本部门的年度支出预算。预算管理部门在预算编制时又往往忽视了相关各职能部门的参与性、积极性, 部门预算实际上是校级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强行安排给各职能部门, 对各职能部门而言只是一种约束条件, 而没有相应的自主性, 因此职能部门不会精打细算安排预算, 反而会巧立名目尽量多报预算。

(二) 收入预算编制不全面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 各高校的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预算, 不得遗漏或隐匿, 不得在预算之外另留收入项目。但现实情况是许多部门为了局部利益, 截留收入, 甚至私设“小金库”, 没有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反映在整个学校的综合收入预算之中。比如有些部门或单位将一些教学设施擅自向社会有偿开放, 却从未将该部分收入上缴学校财务部门, 从而造成该部分收入游离于学校预算管理之外。

(三) 支出预算编制缺乏成本效益意识

当前, 许多高校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十分严重, 校内单位之间各自为政, 未能充分考虑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 一些仪器设备重复采购, 资源利用率低, 甚至造成闲置, 浪费现象严重。另外, 财务预算下达各部门后, 财务部门无法实时跟踪检查预算执行情况, 使支出预算成为盲点, 支出过程控制乏力。预算执行起来缺乏统筹安排, 一旦超支, 千方百计找领导追加经费, 致使预算严肃性大打折扣, 约束力软化。

(四) 预算编制时间与周期不科学

目前, 许多高校预算编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学校总的部门预算, 一般每年10月份前上报主管部门;另一部分是学校具体执行的部门分解预算, 由于编制和审定过程复杂, 通常到当年的3、4月份才能下达, 而高校预算实际执行期是公历年度的1月1日, 由此形成一段时间“预算真空”,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度预算的正常执行。高校现行的预算编制周期也存在问题。高校现行预算编制做法是按照公历年, 而学校采用的是学年制, 当年9月收的学费收入不仅用于当年开支, 还得持续用至次年的8月底, 收入实际使用会计期间与预算编制核算期间存在差异, 造成当年及次年的事业结余科目余额不能如实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 预算管理难以实行“实时控制”, 经费使用部门无法统筹全年经费使用, 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 预算执行结果缺乏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现行的高校预算管理普遍只重视事前和事中管理而不重视事后管理, 预算管理一直停留于制定预算和执行预算, 将大部分精力花费于审核项目开支是否合理, 对经费项目执行结果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缺乏考核, 对合理开支经费的节约没有奖励, 超支没有惩罚, 绩效预算考核流于形式。正因为如此, 导致有些部门为了保证下年度不被削减预算指标, 在年底尽量将年初给的预算控制数用完, 突击开支, 造成严重浪费。

二、高校预算管理改革对策

(一) 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为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运行, 必须设立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由分管财务的校领导和财务、审计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向校长办公会负责, 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由财务负责人担任, 以财务部门为主导负责解释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各部门、各学院等预算执行部门设立预算管理专员, 负责本部门的预算方案编制、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报告, 形成由预算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Á管理专员构成的预算管理体系, 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工作的积极性, 树立全员参与预算编制的思想, 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有利于在校内培养公开、民主、信任的工作氛围, 增强凝聚力。预算执行部门直接参与预算编制活动, 他们更了解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变化, 因此更能增加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

(二) 全面编制收入预算

高校的收入预算是预算的基础, 执行预算的首要任务就是按照国家政策法规积极组织收入, 加强对收入预算的监控能力, 确保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账。财务部门应经常与各职能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 将那些原先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收入及时收回学校管理, 并给予各职能部门适当比例的“管理费”, 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创收的积极性, 确保各项收入预算的全面实现。另外, 为确保预算收入的及时入账, 还要有相应的措施, 比如作为高校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的学费, 要加大其催缴力度, 可以逐步推行学生收费管理和经济利益挂钩制度。可尝试按照各学院学费已缴率来确定校内津贴拨款比例, 同时为充分调动各学院催交学费的积极性, 对在规定时间内缴纳学费比例超过既定标准的学院, 应给予奖励, 奖励应按既定标准向具体工作的部门和个人倾斜。

(三) 加强职能部门预算执行过程管理

要重过程控制, 规范收支审批程序, 强化“一支笔”负责制, 明确预算支出的范围、内容、限额, 对超限额的项目开支严格审批制度, 对确需增加的额外预算支出, 应严格按照预算调整的程序来进行。即由预算执行部门提出书面报告, 由预算委员会对预算追加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 并经校长办公会批准后方执行, 从而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除此之外, 高校预算委员会应当对学校财务预算执行和调整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 并建立一套上通学校决策层, 下联各预算执行部门, 层层畅通的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体系, 用于进行全方位内部监督, 特别是对预算数和实际执行数存在重大差异的, 应及时分析原因, 提出解决措施或建议。

(四) 调整预算编制周期

要适当延长预算编制时间, 预算编制时间是否充足将直接影响预算编制质量, 因此高校每年的预算编制时间应该提前。可在每年第四季度就开始着手次年预算资料的收集工作, 尽可能做到在预算年度开始时就正式下达部门预算, 以确保在预算严格执行的同时减少会计核算的账务调整。同时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与财力, 区分轻、重、缓、急的项目, 提前编制3~5年的长远规划, 科学合理地预算资金。对于预算编制周期的不对称问题, 可在年终进行会计核算时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第二年1~8月支出预算的基础上, 将收入按一定比例转入暂存或暂付, 到第二年年初再转入事业收入;对于学生活动业务费等经费, 在新学年时计提, 到第二年7月时做结转, 这样“事业收入”和“事业结余”科目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

(五) 大力推行绩效预算

为了促进高校资金结构优化,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必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应借鉴企业绩效管理的模式, 积极树立成本效益分析意识, 可以从投入、产出两个角度来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1) 评价体系框架。体系框架Á如图1所示:

(2) 绩效计算。绩效的计算公式为:

总绩效=总产出÷总投入

总产出可以通过分值计算得出。具体指标的分值、权重应在年度预算编制之前确定。由于各预算执行部门的差异, 如文、理学院具有不同特色, 各学院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因此各指标的分值、权重应在广泛咨询专家意见、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总投入的计算同样要根据文科、工科、理科等不同学科的差异性, 合理确定不同的基数和递增数。

(3) 绩效分析。总绩效分值计算后, 各预算执行部门就可以进行比较。在总投入相同的情况下, 总产出分值越高, 相应的绩效分值也越高。应用该绩效评价体系, 使全校各职能部门绩效预算具有可比性。建议高校在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的同时, 同时结合绩效预算法, 使那些无绩效或绩效与经费使用指标不配比的单位暴露出来, 为学校合理削减开支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要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对增收节支、将相关收入纳入学校预算管理、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的部门, 在考核时加分, 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比如下年度全校的预算经费增长率为5%, 那么绩优部门的预算经费下拨增长率就应高于5%, 部门直接责任人在提拔任用时优先考虑;绩差的部门预算下达数应执行零增长或适当扣减原预算经费。对有隐匿收入等违反预算管理相关规定或预算执行情况差强人意的直接责任人给予一定的处分, 诸如警告批评、不予晋升薪级工资、扣发校内津贴等等。总之, 只有对高校预算活动执行绩效评价, 才能使经费预算由投入式预算转变为重产出预算, 才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保证高校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业军:《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会通讯》 (理财) 2008年第5期。[1]郭业军:《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会通讯》 (理财) 2008年第5期。

高校体育设施管理改革探讨 篇9

随着体育市场化的发展, 高校体育设施齐全所具有的优势日益体现出来, 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也愈发突出。而现有的高校体育管理机构对体育设施的管理仍停留在教学、训练及课外活动的开放使用上。虽说管理者已有一定的体育市场意识, 也已在课外活动的管理中采取了有偿使用的方式, 但还没有彻底发挥出高校体育设施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市场操作方式, 使得高校的体育设施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 高校体育设施的管理有必要进行改革。

2. 高校体育设施的功能

2.1 经济功能

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加上人们娱乐的天性、社会交往的需要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使得体育市场发展迅猛, 潜力巨大。

2.2 社会功能

由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交往功能, 使得高校体育设施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如承办的中国排球联赛和其他国际性、全国性赛事, 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借助高校体育设施举办的各类比赛活动等, 都可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 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并借助此建立一条与社会各界交往的纽带, 把高校的体育设施间接地推向市场。

2.3 教育功能

高校的体育设施由于是学校投资建设的教学设施, 主要是用于学校的体育教学, 因此在教学、训练之余, 体育设施的有偿开放, 可培养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 进一步形成学生运动娱乐消费的习惯, 并通过运动的方式, 在运动过程中, 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往的场所,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 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 建立高校体育设施管理机构的意义

现有的高校体育管理体制是把体育教学、训练、课外活动和体育场馆设施归纳在一起进行统一的管理, 目的主要是为了在教学训练时, 便于对场馆等设施的安排。此体制在原先的计划体制时代具有其优越性, 可以使高校体育管理部门集中精力搞好体育教学、训练和抓好课外活动。但是,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 这种体制就日益显现出其本身所具有的弊端来。首先, 现有的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受教学、训练等主体教育思想因素的影响, 不能最大限度地合理、有效安排使用场馆设施;其次, 由于现有体制主要是围绕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而设置, 其主导思想必然会受此影响而忽略对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的研究, 从而影响体育市场的开发, 使得高校体育设施的功能得不到发挥, 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由此可见, 现有的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对高校体育设施的使用, 仅停留在发挥其教育功能上, 还不能发挥其具有的社会和经济功能, 而建立专门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机构, 则可以在安排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 使高校的体育设施走向市场。

4. 高校体育设施管理改革方向

4.1 加强制度管理。

要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需要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 减少了以人代法的现象, 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矛盾, 使教职员工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有纪可依, 使管理人员有章可查、有纪可检。推行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 坚持用人所长, 在对教职工工作业绩进行量化管理的基础上, 完善津贴、奖金发放办法, 打破平均主义, 奖勤罚懒。制定制度网络, 做到岗位有职责、工作有规范、区域有规则。

4.2 改变观念, 提高体育管理者能力。

要提高高校体育设施管理水平, 首先要努力提高管理者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才能、创造能力、信息能力、决策能力、用人能力等, 也就是能正确运用管理原则, 灵活采用管理方法, 科学地调动所有被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善于接受新事物, 研究新问题, 不因循守旧, 用创新和改革的精神来进行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整教学, 增加创收。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挥人的作用, 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 具有广泛的交际能力及善于争取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协助的能力。

4.3 提高民主管理意识, 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一是提高领导者的民主意识, 二是提高大众参与管理的意识。作为管理者要有民主作风, 决策方案应充分征求各方意见, 共同商讨、审议制定, 在执行过程中增强透明度, 特别是制度的建立, 应使群众感受到这个制度能代表各方面的利益。同时还要通过自身管理行为激发教师产生对集体的归属感, 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民主、宽松、活跃的精神环境。

4.4 加强固有客源的稳定性, 吸引机关、企事业单位前来活动。

固定客源是管理中的重点对象, 是管理部门创收的主要来源。因此, 加强对他们的服务, 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情, 是管理中的重点。如本校的学生、社会上的团体和个人组织的各类体育训练班等。在管理中不能厚此薄彼, 要使得他们在心情愉快之中影响更多的人员前来活动, 从而达到增加收人的目的。企事业单位也是一个很大的团队消费群体, 这个群体不但可以给管理部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且可以给学校及管理部门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

4.5 实施有效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对体育教师工作表现的评定, 是学校体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 加强教师的管理, 首先应当抓好教师的评定, 对教师的评定不仅仅只是为晋升, 对教师本人来说还可以起到激励、反思、竞争等作用;对管理部门来说, 可以通过评定, 更加有效地培养和合理地使用人才。在评定中可采用序列量标、间距量标和比例量标相结合的方法, 制定评定表并严格按所列内容和等级进行评定。

摘要:随着体育市场化的发展, 高校体育设施的管理日显重要,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 使之最大化发挥功能是目前体育管理人员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首先对高校体育管理机构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接着总结了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的功能;最后指出建立高校体育设施管理机构, 改革高校体育设施管理的方向。

关键词:体育设施,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华.新中国体育的重大转折[M].体育文史, 1999, 5.

[2]宋继新.论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 1998, 1.

[3]鲍明晓.中国体育体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7, 2.

[4]孙洪涛.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 1997, 3.

[5]伍绍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9年版.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改革 篇10

1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

1.1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改革落后于高校管理的其他方面的改革

在高校合并中, 由于原有校区面积赶不上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 只能在原有校区基础上大力兴建宿舍。高校资金在短期内兴建大规模的宿舍楼很难, 基本都采取在大学城兴建新校区的做法, 但是管理还是原有的管理方式.另外由于老校区的区位优势, 虽然各个高校有了新校区, 但是老校区的住宿情况仍然很难缓解, 甚至出现了加剧的困境。

1.2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是当前高校扩招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扩招后学生数量大增, 造成十分薄弱的宿舍供应能力更加紧张, 原有的宿舍管理由于居住现有面积的狭小和管理水平偏低, 已经成为高校扩招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许多高校都出现了宿舍居住人数多、服务质量差的现象。同时, 由于老校区的区位优势, 虽然许多高校兴建了新校区, 由于本部所在

4检测结果监控频次

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频次应结合实验室上年或前段时期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以及检测结果的变化趋势, 同时考虑监控成本和实验室风险与给客户带来风险的平衡, 一般有下述情况, 应增加监控的频次:

⑴当实验室统计的检测结果持续单方向变化时;

⑵实验室设施与环境条件有变化时;

⑶仪器/设备使用环境较为恶劣时;

⑷仪器/设备发生变化, 如修理、更新时;

⑸检测人员新上岗或转岗时;

⑺检测的规程、规范、标准发生变化时, 如修订、改版时;

⑻样品特性不稳定时。

5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 不难看出, 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 无论是对客户还是实验室本身, 都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对客户, 老校区而造成了老校区的住宿更加紧张和困难的局面。可以肯定地说,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是当前高校扩招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

1.3 学生公寓服务水平无法全面满足学生需要

计划管理模式造成了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部门把学生当做被管理者看待, 忽视或不重视他们的想法和具体要求, 在服务质量上和公寓的硬件设施和具体的管理活动中缺乏人文关怀, 没有树立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个性化关怀的理念, 在管理中没有从满足学生的角度出发, 目前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没有真正融入社会化管理的发展之中, 所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学生需要。

1.4 辅导员参与学生公寓管理的育人功能的拓展工作

高校由于扩招, 使得学生公寓管理只能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解决住宿的问题和维护问题上。没有更多的精力研究和探索未来学生公寓管理的发展模式。在宿舍管理中, 偏向于具体的场所管理, 宿舍的育人功能在许多高校中很难发挥潜在的巨大作用。高校要尽力在学生宿舍和公寓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丰富学生宿舍和公寓文化生活, 促进学生公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坚决落实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 选派足够数量的政治素质高, 思想作风好, 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 善于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队伍进驻学生公寓, 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即与学生同住学生公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心学生思想、生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 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公寓管理部门要主动联系院系领导人, 切实落实学校班主任管理的各项规定, 班主任必须每周定期到学生宿舍走访学生。

1.5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理念需要更新和发展

高校扩招后和实行收费制度后, 学生的经济付出大大增当监控结果表明实验室检测结果已接近不满意时, 实验室就立即停止相应的检测工作, 对造成接近不满意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以确保实验室给客户提供的数据准确、可靠, 从而维护了客户利益;当监控结果表明实验室检测结果已不满意时, 实验室须立即对以往的检测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或损失进行分析、评价, 必要时应对以往的结果进行追溯, 并告知相关客户, 停止使用实验室的检测结果, 采取有效措施, 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客户的损失。对实验室本身, 可以更好地满足要求并持续改进, 从而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CNAS17052-2006《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认可能力准则》

[2]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计量标准和计量检定人员考核指南》

[3]CNAS-CL07《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

[4]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加, 而目前高校的现有服务水平却没有更大改观, 甚至由于扩招加剧了住宿条件的恶化, 降低了服务质量。这些与现代教育的发展是极其不相符的, 因此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和管理。

2 当前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必须面临的一些问题

2.1 高校学生公寓容量与扩招后学生人数增长的巨大压力

我国高校自20世纪末大规模扩招以来, 各个高校的人数都有大规模的增长。许多高校的研究生数量都达到或超过本科生的在校人数,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且全国研究生的招生数也以每年将近30%的速度在增加, 而这些研究生又一般集中在一些高校的老校区, 客观上加剧了许多高校老校区的住宿压力。

2.2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必须受高校后勤具体改革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目前的高校后勤改革的总体思想是走向社会化, 按照社会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将一些原来由学校创办的校内服务业务引入外来的社会服务力量, 减轻高校办后勤的巨大压力和效率低下的困境。但是由于高校本身不是企业, 无法完全按照企业社会化方式进行运行, 因此当前一段时期内, 高校的后勤社会化还是难以完全实现, 因此在短期内我国高校的学生公寓管理要走向完全社会化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2.3 学生公寓管理体制受到高校管理体制的影响

高校由于合并和扩招拥有了许多校区。例如现在的浙江大学是由4所高校合并而成, 再加上在紫金港新校区, 现在的浙江大学就拥有了6个校区。南京大学虽然没有合并, 但是由于扩招在南京浦口建立了浦口新校区。高校在合并时, 大多数的合并高校都是位于一所城市中, 一所高校的各个校区相距不远但也存在着距离。

2.4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全面社会化在短期内很难真正实现

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 高校的后勤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现实中制约着高校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后勤, 后勤是制约高校发展的“颈瓶”, 这就促使我们尽快解决“瓶颈”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既包括管理体制又包括运行机制, 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 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规律, 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推进这项改革必然是一个艰难、曲折、长期的过程。

学生住宿管理只是高校后勤的一个重要方面, 受到高校目前的管理模式的根本局限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 要实现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全面社会化在短期内很难真正实现。

3 未来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具体改革

3.1 加大对现有宿舍的科学管理, 挖掘现有潜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管理同样也是生产力。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面临的许多问题, 在短期内还很难全部解决。在目前条件下, 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加大自身工作力度, 在通过科学管理的基础上, 挖掘现有住宿的潜力, 尽最大的努力解决目前的学生住宿所存在困难。从这个角度考虑, 也要加大学生住宿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切实掌握学生的动态和住宿的实际现状, 在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 尽力挖掘住宿潜力, 解决一些住宿压力, 这是高校公寓管理部门必须要做的工作。

3.2 在高校后勤部门的领导下, 通过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在短期内扩大住宿能力

高校建设住宿楼来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 扩招后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使得高校难以解决两个问题:第一, 原有校区的区位优势好, 但是面积一般较小且不大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再扩大。第二, 高校的新校区面积虽大, 但是由于新校区的区位不具备优势, 学校所在的校本部的老校区仍然要面对越来越大的住宿压力。

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部门在高校后勤部门的领导下, 通过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在短期内扩大住宿能力。这个办法主要是基于在老校区的基础上考虑的, 因为老校区的区位优势好, 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及银行认为在老校区的投资风险小, 会积极地去争取投入, 客观上可以在短期内解决高校在住宿方面基建资金的短缺困难。

3.3 转变管理理念, 通过社会合作, 将一部分学生的住宿转到校区以外的地方进行安置, 缓解校区内的学生住宿压力

面对高校的扩招后的人数增加的压力和老校区所面临的压力, 一些高校采取在高校附近租用一些厂房和商业用房进行改造的办法。这种办法在最短时间内可以缓解一些住宿压力, 但是由于在校外, 也面临着许多的配套设施和管理上的困难。另外如上海的一些高校和一些入驻守大学城的高校, 干脆将住宿问题交给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一些物业公司来解决住宿问题。由开发商自己筹措资金在一定地方兴建学生公寓, 由学校和开发商共同负责这些学生的入住管理工作。引入社会力量催化后勤改革, 高校既可省去新建学生公寓, 又可利用现有的校内学生公寓改建成教室, 扩大了教学资源, 满足了扩招要求, 改善了办学条件, 这种与企业联办的形式, 双方受益。

3.4 加大对学生信息管理工作, 利用住宿信息来提高宿舍管理水平

公寓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公寓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高校的公寓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对学生公寓内的学生信息的提取和管理工作, 利用住宿信息来提高宿舍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高校学生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采集学生个人信息的基础上, 通过校内各个不同部门信息提取, 再由教务和学生信息中心把这些信息整合后按照学生的学号建立起来的个人信息账号存储起来, 达到对学生的全面信息管理的目标。

3.5 加大对宿舍区文化设施建设, 利用雕塑和标语对学生心理进行培养

高校的学生住宿区一般相对比较集中, 公寓管理部门应与高校基建和后勤部门联手协作, 在各个校区的住宿楼的环境中统一规划和放置各种雕塑、雕像, 在雕塑、雕像的简介中嵌入不同的校名和一个学校在不同时期的校名。这样学校既增加了厚重的人文气息, 又便于师生更直观地了解一个学校的历史渊源。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网 (www.china-school.net)

[2]中国教育科研与计算机网 (www.edu.cn)

[3]中国搜索联盟 (www.zhongsou.com)

上一篇:声乐教学辅导方法谈下一篇:财务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