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研室管理改革论文

2022-04-21

摘要:加强高校教研室管理是高校管理中最基础、急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普通高校教研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规范教研室的设置、理顺各种关系、重视教研室主任培养和建立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和建立学科组,教研室去行政化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教研室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教研室管理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教研室管理改革论文 篇1:

地方高校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改革初探

摘 要:教学是各高等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良好的教学管理可以稳定教学秩序,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核心工作之一。随着高校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改革的推进,学校将主要行政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本文从高校管理研究现状入手,介绍了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旨在提高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效率,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校;三级管理;教学管理改革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02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主要为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当前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高校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的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很多高校从实际教学需求出发,构建出以学院为主体,学校、学院、系(教研室)协同合作,共同发挥效能,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体系,即为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1]。教学管理是指为完成学校办学目标,学校各管理机构、学院和系(教研室)协同合作,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对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计划、运行、学籍、教学质量、教学建设等方面的管理[2]。

成都大学已建立相对独立自主的校—院—系(教研室)教学管理架构体系,但在实际管理运行中仍受原来管理方式的影响。当前我校教学管理主要由校级管理机构负责,学院仅需完成上级命令,完成日常教学管理、教学运行等工作,故我校的三级教学管理机制不能有效发挥其效能,多流于形式,整体的教学管理工作效率较低,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在我校进行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校教学管理研究现状

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对英国、美國、法国、瑞典、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等7个国家大学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各国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3],归纳得出当前国际上主流大学的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机制大致可分为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实行校、学部(即“院”)、讲座(即“系”)三级管理模式,以京都大学为典型代表。讲座(即“系”)将教学、行政和科研融为一体,权力较大,基本可独立运行。而学部的权力则相对较小,主要起监督作用,学部长仅主管所属学部的行政事务。

英国模式典型特点是学院自治性较强。该模式下,大学的管理中心即为学院,学校对下属学院仅进行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宏观管理和引导,具体细化的管理由学院自主全权处理,在处理重大事项时,学院会与院内教师商定[4]。

美国模式改良自英国模式。当前,美国模式主要是大学内部的学院享有自主处理院内事务的权力,但仍需接受学校层面的领导[4]。该模式符合高校内部管理分权的规律,同时也符合学科发展趋势,有利于各大学科均衡发展,并且利于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平衡,因而在国际上被广泛借鉴。

我国高等教育借鉴美国模式已久,即实施校—院—系三级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长期实践中,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重新被认可,快速成为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5]。

二、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精简结构、强化功能。学院作为学校的基层行政单位,基本学生管理单位和基本教学、科研单位,是学校整体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落实者和执行者。学校的行政权力逐渐向学院转移,为了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学院及系(教研室)的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学院在国家政策和学校规定允许范围内自主制定专业设置、建设方案,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及专业特点,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在学校、学院教学督导监督下完成教学计划的执行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任务安排、教学工作量核算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等工作。同时,学院建立“教学督查”机制,教师、系主任、学院和学校教学督导在教学计划进行中各司其职,教学效果逐步提升。但在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的实际管理运行中仍存在着若干问题。

第一,受原有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影响,学校、学院和下属各系的关系并不顺畅,责权利划分较为模糊、不明确,导致该三级教学管理模式未能发挥出相应的有效性,流于形式。第二,我校职能部门的权力名义上下放,但在具体事务的决策和控制方面仍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学院的主体地位未能真正体现,从而使校—院之间中间管理环节过多,职责与权力的划分不清、可操作性不强。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之间容易发生责任主体不清的现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第三,在工作执行过程中,二级学院疲于应付职能部门所分配的工作,无暇顾及学院内部的管理建设,使二级学院负责事项面广、工作量大,但相应的权力却没有配套,缺乏足够的自主性。第四,二级学院在管理过程中,与职能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对学校层面的决策和管理情况了解不够,对自身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不及时甚至无反馈。第五,在实行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的过程中,管理者存在着对相应体制内涵的理解偏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学校、学院和各系(教研室)三者的关系并不顺畅,特别是系(教研室)的建设逐渐脱离以学科或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发展目标,导致成都大学的三级教学管理体制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性。

三、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进一步明确职权关系,完善相关制度,明确任务

明确学校、学院、系(教研室)的主要职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充分调动各个机构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管理水平。学校层面主要进行宏观协调,需要简政放权,将重要权力下放到学院,充分调动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学院充分的自主权。学院必须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主体和中心,是教学的基本单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自主作用。院长全面负责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主持日常教学工作,系(教研室)组织实施教学工作。系(教研室)直接面对学生和一线教师,主要负责实施教学计划,同时系(教研室)要承担起本教研室的学科建设工作。

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目标,将任务分解成各个相互连贯的部分,能落实到每一位参与人员,做到全过程监督,及时反馈。明确学校、学院、系(教研室)的职责,可以充分提高管理效率,调动教师积极性,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重视改革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水平

一个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二级学院的整体教学能否有效运转,关系着一线教学工作能否有效推进。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二级学院不断发展,教务管理工作日趋繁重,这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迎接挑战,学校应重视、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理念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各项相关培训,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此外,学校还可通过选派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轮流外出交流学习,对国内外大学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学习。

(三)充分发挥系(教研室)的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在校—院—系(教研室)管理体系中,学院应下放部分行政权力,充分发挥系(教研室)在教学、科研中的能量。学院下属各个系(教研室)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配合学院统筹管理,但可在实际事务如学科建设、教学计划安排、教学科研项目管理及学科设置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各系(教研室)人员参与到学院的教学管理中,学院充分考虑他们的建议,做出进一步决策,此举既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又发扬了民主精神。

(四)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三级管理体制中,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第一,建立教学评估制度,组织学院督导教师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进行定期检查;坚持“以老带新”,组织学院骨干教师指导新进青年教师,包括教案撰写、课堂教学、考试考查、学生实习等方面;积极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相互学习,促进学院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第二,完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指定每班学习委员为教学信息员,每学期两次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包括教师上课质量、教学硬件设施、考试考查等。每学期整理教学日志,同时召开教学信息员反馈会,学院院班子、教学督导、系主任、教务办人员及各班教学信息员参与,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将意见收集后分类整理,反馈至各系主任处。之后系主任召开本系会议,反馈学生信息,讨论对策,积极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建立毕业生质量反馈机制,学院每年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追踪,了解学院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同时定期召开就业反馈会,邀请用人单位和畢业生代表参加,充分了解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及社会适应性[6]。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二级学院层面对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可促进学院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日趋完善。同时,深入的改革可充分发挥各系(教研室)的作用,学科建设水平、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卫军.普通高校三级教学管理的认识和现状分析[J].内江科技,2014(9):26.

[2]张晓旭.高校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改革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169.

[3]约翰·范德格拉夫,王承绪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张晓鹏.学院建制与管理分权——从国外名牌大学经验得到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1(2):68.

[5]孙红,刘红琳.地方性综合大学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67.

[6]王志刚,王昌民.关于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系列研究之四[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00(3):55.

作者简介:周艳玲(1991.9— ),女,汉族,教务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大学2019年规划课题项目《成都大学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的改革初探》,课题立项号:cdgj201905。

作者:周艳玲 胡晓红 张崟 刘达玉

高校教研室管理改革论文 篇2:

高等院校教研室改革与建设的思考

摘 要:加强高校教研室管理是高校管理中最基础、急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普通高校教研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规范教研室的设置、理顺各种关系、重视教研室主任培养和建立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和建立学科组,教研室去行政化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教研室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研室;改革与建设

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科研水平是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等院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只有加强教学管理,重视科学研究。而这些都依赖于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密切配合。教研室是高校教学管理机构中最基层的组织,是学校各教学与科研环节直接的组织者与执行者,对高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研室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能否高效有序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加强和完善教研室管理,是一个关乎学校办学效应、社会声誉的重要课题。教研室是我国解放初就开始实施的高校教学基层管理组织,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体制在变,高校的职能也相应随之改变。1978年通过了《高教六十条》修改稿,关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指出除了要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外,还规定要做出高水平的科学成果。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将教研室改为学科组,有力推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笔者结合我校教育体制改革对教研室改革和学科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 高校教研室的功能及改革的必要性

教研室是由1950年制定的《高校暂行规程》中提出的教学研究指导组演化而来的。教研室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教学,同时进行科学研究。例如组织执行教学计划、选编教材、拟定教学大纲、编制教学日历等教学工作;分配教师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研究,组织师资的培养提高及提出补充、调整,加强相关实验室、资料室的基本建设,进行科学研究和组织学术活动。随着大学生急剧增加,专业建设、课程编排、教师管理与培养、教学工作量等一系列因素随之发生变化,高校的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工作难度也随之增加。教研室存在问题愈加突出。

1.1 对教研室的设置存在缺陷 大多数教研室设置都承袭了旧体制下旧的模式,都是按专业及其几门性质相近的课程而设置的,存在着缺陷。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学科本身综合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与发展,使得学科专业的调整已不局限于原有学科专业的自我完善,或单纯淘汰几门课程、增设几门新课程,而是几个学科专业或课程的重新优化组合。因此传统的教研室设置方法难适应这种变化,不利于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不利于课程设置与改革、不利于学科专业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最终会导致学科僵化落后。另外,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推行,更是给传统的专业教研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开设大量的跨专业选修课程成了教研室最为棘手的问题。

1.2 对教研室的管理职能不相适应比较模糊 教研室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工作,教研室管理中必须突出其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的作用,但在实际中,教研室基本成了行政单位,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导致了教研室工作方向与性质的偏离。同时各高校又没有完全把教研室做为一个真正的行政单位对待。对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够,没有给教研室主任一定的权力和相应级别的待遇。对教研室困难的重视和支持不够。虽然学校说教研室是科级单位,但是与机关部门的科级干部相比,后者有职务津贴,而教研室主任什么也没有。

1.3 与日益增多的科研任务不相适应 科研活动是以学科为基点的。以前科研任务不重,学科交叉不多,学科组内完成科研课题没有问题。目前,一方面科研课题较多,科研任务较重,需要老师有足够的精力,时间投入科研,另一方面,一些综合性很强的科研项目首先要把它分解为学科比较单一的课题,然后由从事不同学科的人们分而攻之。可能涉及多个学科或一个学科的多个方面,教研室负责人对整个室的科研任务无法也无力进行组织领导。

1.4 与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师工作的特点是个体脑力劳动,但又必须集体内配合协作。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组织要着重考虑人的因素和激励的功能。教师有极强的事业感、荣誉感,充分尊重会使他们振奋精神,努力工作,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业务才能。但是,由于多年来我国近乎“凝固化”的人事制度,形成了现行人员“教研室所有制” 的局面,人员难于流动,压抑了教师的积极性,妨碍了教师才能和潜力的充分发挥。

2 高校教研室改革与建设的对策

为了适应现代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推进高校科学研究蓬勃发展,改革过去高校教研室陈旧的组织形式,单一的管理模式,建立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教研室,提高教学效率,提出如下对策。

2.1 规范教研室的设置 目前大家认为较好的教研室设置模式是大学—学院—系—教研室,综合性大学一般在大学与学院之间再设一个学部。一般学院以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群的标准建设,例如动物医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等,或者如经济与管理学院。系按二级学科来设置。例如预防兽医系、农业经济系、会计系等。教研室设在三级学科或三级课程群上。微生物教研室、寄生虫教研室、税务教研室等。相对来讲,这种设置对于有效的组织教学和激发科学研究都有促进作用。当然不同高校也要根据自身的性质特点、规模和特殊性而异,不强求千篇一律,失去特色。例如综合性大学和普通专科性大学对同学科方向的设置可能就有区别。总之能提高教学科研的效率就行。

2.2 科学规范推进高校教研室的管理 各高校应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责,重视对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首先要重视教研室主任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教研室主任应热爱教育事业,思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有服务意识。教研室主任最好有教研室选举产生,学校应以正式的文件形式任命,确定其职责,赋予其适当的职权,给予其相应的待遇。这样教研室主任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超强的责任心和奋斗的精神带领教研室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其次,建立规章制度,健全管理体制,建立和实行系(院)、教研室、教师三级管理体制。教研室的规章制度应明确细致,既规定教研室主任的职责和义务,也要规定每个成员的权利义务,建立教研室的良好体制机制,使工作事事有章可循,件件落实到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它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教研室工作的质量。其三,理顺教研室的学术研究与行政事务、教学与科研等关系。教研室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与教研活动,因此教研室管理的改革必须突出其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的作用,强调其对教学与科研的组织、指导、协调及课程设计与学科发展的功能。着重安排好教师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不冲突,组织好老师教学研究与科研项目的申报的关系,协调好教研室与课题组、规模扩大与资源不足的关系等,同时兼顾院系安排的行政事务。只有理顺各种关系才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2.3 加强教研室人才队伍建设 传统的教研室队伍建设以满足教学为唯一标准,教研室的人员编职依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而定。但是,目前各高校把科学研究提到空前的高度,老师的科研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教研室申请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逐年增加,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用到科学研究上,这样必然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扩大教研室的编职,引进高学历人才,培养提高教研室老师的学历层次是目前教研室改革很重要的方面,必须引起学校领导及人事部门的高度重视。

2.4 教研室去行政化,建立学科组制度 其实教研室改革最彻底、最有效地改革是去教学室的行政化,使其真正成为教学科研的载体。一个成熟的做法就是取消教研室,建立学科组。学科组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单位,它是学术组织,不是行政机构。学科组必须争取完成系下达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是科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相对独立的一个集体。学科组要把精力集中在学科建设,尤其要将研究工作推向本学科的最前沿。此举特别适合目前学校教学科研并重或教学研究性大学的发展。因为:(1)学科组具有教学和科研两种功能。其有利于学校中的学科建设,有利于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强的学术性。(2)学科组是以学科建设而组合,机构内部要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和浓厚的学术气氛。“ 志同道合”的人就能自由结合到一起,使组内同志能够齐心协力、和谐地工作,能心情舒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3)学科组的形成组合要有“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学科组这个“细胞”可以分解、重组、交叉、联合,这样有利于新学科的成长和多学科的协作攻关,也有利于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另外学科组是以学科方式结合,学术带头人是举足轻重的,是学科组的核心。核心不仅在掌握方向、安排教学、组织攻关、发展学科等方面是非常关键的,而且有利于找任务,接课题,谋生存,求发展。

教学研室改为学科组后,学院下的行政事务全由系来完成,这样系可以设一个专门的行政秘书,处理有关系内关教学、科研、人事、福利等多方面的工作,不仅工作量饱满,重要的是把学科组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专心从事教学科研,提高教学质量,做科学研究。

3 结语

总而言之,教研室的改革目标就是为使其成为最强劲的教学、科研、学术的基本单位,挖掘有利于教研室发展的管理方法和激励措施,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赢得社会声誉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丘林,陈朝新. 高校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2008,33.

[2] 黄建荣,邹红梅. 关于加强高校教研室管理工作的思考[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9,6.

[3] 朱关增. 建立学科组夕促进教学与科研[J]. 化工高等教育,1986,4

(责编:徐焕斗)

作者:李有文 虞海萍

高校教研室管理改革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论述了高职院校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推行二级管理改革后系部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以及推进院系二级管理需要把握的原则。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问题;研究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及管理难度的加大,为更好地调动系(部)的工作积极性,减少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益,更加机动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是高职院校新的发展趋势。

院系二级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院系二级管理改革,最主要的内容是各类权限的划分和各类职责的重新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部分管理权限下移至系(部)

应下移的权限主要有:教研室的设置权;专业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的聘任权;临时用工的调配权。

对教研室的设置,系(部)应有发言权,因为系(部)更熟悉各个教研室的情况。系(部)可以科学地依据专业的发展及人员的情况,进行教研室的设置。笔者所在的经贸管理系,设有六个专业: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原来的教研室设置有四个:即会计教研室,涵括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师;电子商务教研室,涵括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物流管理教研室,涵括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的教师;物业管理教研室,涵括物业管理专业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教师。在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后,考虑到要将会计电算化和物流专业做大做强,决定单独成立物流教研室,而将电子商务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组合,成立电商管理教研室。这样做的好处是使物流管理专业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同时也考虑到电子商务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对专业带头人与教研室主任的聘任,其权限也应下放到系(部)。因为对这类人员的选拔,系(部)更熟悉基本情况,更熟悉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工作能力以及个性。此外,由于系(部)工作的日益繁重,仅靠一个教学秘书有时根本忙不过来,因此在不违背新的劳动法的基础上,对内部人员进行调剂,抽调课时少的教师到系办帮忙、助勤,以减轻系(部)工作人员的压力,对于更好地开展系(部)各项工作是有益的。这方面,学院也应给予系(部)充分的权力。

(二)部分管理经费的包干

管理经费的包干,其主要目的是鼓励节约、进一步分清处室与系(部)的职责,充分调动系(部)的工作积极性。经费包干,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资总额的包干将员工的工资总额承包到系(部),系(部)保证工资总额不超标。其好处在于系(部)可以实行评聘分工,将高职低聘所节余的费用,用在低职高聘人员上。在不突破工资总额的情况下,进行二次分配,以产生好的激励效果。

日常管理经费包干日常管理经费是指主要用于各系(部)日常管理、运转的有关支出,包括办公费、差旅费、维持费、实习实训费等。

学生活动经费包干学生活动经费(含勤工俭学费)是各系用于学生活动、学生勤工俭学和各类学生奖励的相关费用支出。根据年初教务处核定的在校生数,按一个固定的标准下拨各系(部)作为学生活动经费。其中,学生活动费用于支付系(部)学生的各类活动及学生的奖励;勤工俭学费用于支付贫困生承担校园环境卫生清扫或其他服务学院的勤工俭学的劳务费。

(三)部分评审、分配权力的下放

将“评聘分开”的权力下放至系(部)系(部)通过制定本部门的评聘分开办法,依据学生评教、督导听课、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等因素,对教师实行“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对于虽然拥有较高职称,但教学、科研水平一般的教师,可以低聘一个档次,如副教授职称,只给予其讲师待遇。而对于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学术水平较高、教学能力突出且教学效果好的员工,可以高聘其一个档次,如副教授可以享受教授津贴,讲师可以享受副教授津贴。

将奖励的分配权下放至系(部)对学院下发的奖励,系(部)可以通过制定内部员工的奖励办法和科学规范的考核,对员工进行二次奖励分配。

内部优秀名额的评审权如可评选内部的“科研十杰”、杰出专业带头人、优秀教研室主任、优秀党务工作者及优秀员工等,以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推行院系二级管理后

系(部)工作的“着力点”

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后,系(部)的职责更大,任务更重,为实现系(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打造龙头和精品专业,实现系(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拥有龙头和精品专业,是系(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事关系(部)生死存亡的大事。系(部)要从硬件投入、软件建设、品牌知名度提升等方面,着力打造精品龙头专业。我系在专业建设中,以硬件、软件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打造会计电算化和物流管理专业为精品龙头专业,其中会计电算化专业是湖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7~2008年,我们更是抓住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的契机,争取行业和学院投入92.45万元,建成了省内一流的先进仿真企业管理综合体验中心,该中心包括企业管理沙盘模拟实训室、企业管理ERP实训室、模拟企业实训室、物流模拟实训室等,主要模拟企业管理、运营、加工过程,使受训者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领悟科学管理规律,提高全面管理能力。我们还购置了税务会计软件、财务管理软件、审计软件3套专业实训软件和原有的2间手工实训室、1间电算机房、电算会计软件、财务会计软件一起组成会计电算化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体系,为会计员、审计员、税务申报员、财务管理人员、报关员、采购员等多个岗位提供了仿真工作环境,满足了会计、审计、物流等实训和工学结合项目开发的需要,实现了硬件设施的大飞跃。同时,我们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如我系会计电算化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1名,这11名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占到73%,双师素质教师占90%,硕士学位者占到90%。

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提升系(部)的核心竞争力系(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内涵的竞争,是专业、师资、科研水平的竞争。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后,系(部)应将科研工作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我系在发展中,提出了“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通过系(部)领导随机随堂听课,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举行说课与公开课比赛等活动,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制定年度工作目标时,提出了“1234工程”,“1”就是申报成功一门省级精品课程、“2”就是力争申报成功两项省市级课题,“3”就是申报成功院级教学成果、院级课题至少三项,“4”就是鼓励教师编写公开出版教材或校本教材至少4种。这些计划,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已全部完成:2008年共申报成功湖南省精品课程1门;申报成功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共获得院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立项院级课题共4项,学生立项院级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1项;公开出版教材2种,编写、修订校本教材(实训教材)14种。

规范相关制度,理顺内部管理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是减少内耗,提升系(部)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工作中,将建章立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出台了《系部领导与教研室“一对一”管理制度》、《经贸管理系培训项目收入分配管理办法》、《关于在评优评先活动中进一步规范“讲评制”的通知》、《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标准》等内部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经过系(部)学术委员会和系务公开会议,经教研室主任与专业带头人共同讨论同意再在全体教师中实施,从而能较为充分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管理制度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系领导与各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职责,减少了工作中的交易成本。

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需把握的原则

推行院系二级管理,一是牵涉到管理体制的调整,二是牵涉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三是涉及学院今后的发展。如果进行得好,将大大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效益,减少管理成本,增加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如果贸然推行,其弊端也有很多。在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详细调研、充分论证原则可以召开专题研讨会,就系(部)需要哪些权力,学院可以下放哪些权力进行研讨,切实将改革的进度、员工可承受的程度、改革的可控程度三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推进这一重大改革,否则一个方案不太成熟就贸然推行,其后患无穷。

权责对等原则在部分管理权限下放后,对系主任提出的要求也会更高,系主任的管理权限有所扩大,但身上的担子也会更重。权责对等可以适当提升系主任的待遇,这样才会形成合力共同搞好相关工作。院系二级管理改革,对学校而言,不是将一些难办的事情或矛盾下放到系(部),对系(部)而言,也不是将一些本来是系(部)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无条件地向上推。这两种思想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均不利。在权责对等的范围内,合理划定学院与系(部)的职责,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独立运作与协调一致相统一原则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后,系(部)的独立运作与学院的统一协调管理结合起来非常重要,这样就会调动学院和系(部)两个层面的积极性。对于课题申报、招生与就业工作,在学院层面统一协调效果会更好些,而对于专业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申报等工作,则由系(部)自主进行效果会更好。

管理幅度相适宜原则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后,把握好管理的幅度非常重要,今后处(室)的职能应更多地体现在宏观协调上,而系(部)作为一级办学实体,应更独立自主地开展一些具体工作,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益,达到高效指挥与得力运作的相统一。

参考文献:

[1]吴静.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宏观调控实现方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2]居丽英.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中系部管理及改革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3]刘锁娣.浅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体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4]陈珊.二级管理体制下系(部)教学秘书工作的探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5]葛军.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系部管理科学化[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1999,(3).

作者简介:

李忠华(1974—),男,贵州大学管理学院(MBA)2006级硕士研究生,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作者:李忠华

上一篇:城市经济学产业结构论文下一篇:艺术类高等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