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信息公开

2024-05-04

公共信息公开(精选十篇)

公共信息公开 篇1

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信息公开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政权辅助性的信息公开。1950年颁布的《政务院关于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机关发表公报及报告性文件的办法》, 该办法要求:一切公告及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由于时值建国初期, 所以这一阶段的信息公开带有很浓厚的辅助中央政权的政治性措施的色彩。 (2) 基于反腐倡廉的政务公开。主要是1987年到2000年这个阶段, 此时党中央和政府强调的政务公开是以反腐倡廉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为目的。在内容上仅限于政务公开;在形式上表现为以乡镇的政务公开为重点。 (3) 由“透明度”原则引申的政府信息公开。自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 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守其“透明度”规则, 它是指一国的国内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各种实际措施的公开性和政府行为的可预期性, 目的在于防止和消除成员国政府的不公开行政造成的歧视待遇和由此给国际贸易带来的障碍, 是WTO的一项基本原则。在透明度原则的促进下,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了。 (4) 凸显“知情权”的政府信息公开。2003年的“非典”, 由于地方的刻意隐瞒和封锁消息, 使得疫情肆虐, 更导致谣言四起, 直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专门会议, 才使得民众重拾对政府的信任。在此次危机事件中, “知情权”这个概念被凸显出来。此时, 公开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的政务公开范畴, 包含了政府机关为履行职责而产生、收集、整理、储存和利用的信息。

二、政府信息公开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1. 信息公开有益于公民有效参与到危机管理的过程中。

公民是社会的组成细胞, 既是危机的承受者, 又是危机管理的参与者。当危机发生时, 公民往往会自发地加入到政府危机管理的行动中, 如果在信息不公开的情况下, 很可能会出现“越帮越忙”现象, 因为他们不知道危机的实时情况以及政府的安排部署, 更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信息若经公开, 则上述情况将大为好转, 公民的参与会变得更加有目的性、针对性和高效性。

2. 信息公开有益于杜绝谣言的滋生及扩散。

危机是谣言滋生的“温床”。每每危机发生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谣言的兴起, 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信息缺失, 在官方未透露危机的具体情况下, 谣言就会成为官方新闻的代用品进入非正式的传播渠道, 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相当惊人, 谣言的扩散会导致人心涣散, 甚至社会动荡, 并且容易激化危机的发展。面对危机, 安定人心的最有效举措就是尽快让公众知晓事件的最新信息, 了解政府的应对举措。

3. 信息公开有益于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政府是公共危机的管理者也是公共危机信息的主要信息源, 如果政府处于自身因素的考虑, 拖延、阻碍信息的公布, 将会导致其对民众的向心力的丧失, 公信力自然而然也会随之削弱。反之, 政府若能及时、准备公布信息, 让媒体在传播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这样一方面能取得民众的支持和理解, 另一方面也会得到国际社会的赞扬, 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可以清晰地看出信息公开在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方面的影响。

4. 信息公开是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必然选择。

作为“服务型”政府必须造就社会平等的条件, 在信息资源的分享上坚持并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使人们在信息资源的获取上实现均等。危机信息是否公开、透明, 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 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危机信息公开是向“服务型”社会转变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公开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对于危机信息的公开只是见诸于《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防震减灾法》、《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等部门法规中, 它们的适用范围相对狭窄, 只是针对某个特殊领域。我国虽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但这只是由国务院制定和颁发的, 属于行政法规, 在法律效力上次于与信息公开有关的相关法律。

2. 信息流通不畅。

首先, 在政府与民众之间, 由于历史上施政思想的惯性作用, 很多政府公务人员仍存有“官可知之, 民不可知之”的错误理念以及民众知情权意识的薄弱, 导致不请求不公开, 请求也不能及时、全部公开的状况。其次, 在政府垂直系统之间, 由于权力结构层级过多, 在信息的上传下达中会出现失真现象, 而且由于存在利益关系, 可能会有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危机信息的流通不畅。

3. 信息传播渠道过于单一。

目前,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不但渠道狭窄, 而且广度、深度都不够, 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形式上公开的多, 实质上公开的少;结果公开的多, 过程公开的少;原则方面公开的多, 具体内容公开的少;公众被动接受的多, 主动参与的少。

4. 官员“问责”制度的缺失以及媒体责任的缺失。

在危机发生时, 有些地方政府部门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布信息, 而是想办法藏着、掖着, 等到藏不住的时候才公布信息。究其原因就是“问责制度”的缺失。由于现行的问责大都是在行政层面进行的, 对其责任的追究并不是依据专门的问责制法律作出的。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做支撑, 往往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马克思说过:“报刊按其使命来说, 是社会的捍卫者, 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然而, 我国的媒体大部分在危机发生时却选择“沉默以对”, 这是对媒体责任的丧失。

四、建议

1. 健全信息公开法律体系。

(1) 尽快制定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法”, 以法律形式明确信息公开是政府的法定义务, 将使我国公民的知情权法制化、具体化, 从而协调信息公开立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减少法律适用中的矛盾冲突。 (2) 梳理与《条例》不一致的其他法规。如《保密法》, 在信息公开与保密这个矛盾统一体中, 公开是绝对的, 而保密是相对的。为了有效发挥政府信息公开审查机制的作用, 需要对保密信息的范围重新界定。为了做到既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又保证国家秘密安全, 亟待修改《保密法》、《档案法》等法律。

2. 特设一个危机管理机构———“危机管理委员会”。

历来, 我国的危机管理都是在危机发生后, 或由中央政府部门或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组成应急临时指挥部进行指导工作, 由于是即时成立, 对各方面情况都不是很了解, 对相关信息也都是靠各有关部门的汇报知晓, 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导致上述的信息不通畅。若在各级中央、省、市三级政府下设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危机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危机信息的收集、公布, 不需经过各级党、政部门, 三级机构直接沟通, 这就降低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并保证信息的通畅传播。

3. 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1) 在网络上, 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新媒体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手机、高清晰电视、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等。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与中国移动合作, 以手机短信的方式给民众实时发送危机信息等。另外, 有些政府官员开通博客与微博, 也成为辅助信息公开的一个途径。 (2) 在现实社会中, 利用最大的社会知识群体———学生进行传播。当危机发生时, 可以首先对这样一个庞大而又特殊的知识群体进行集中的危机信息公开, 由于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能区分谣言, 这样就抵制了谣言在学生中的传播, 且他们处于社会和家庭之间, 他们也会把这些信息传播给自己的朋友、亲人, 这样就也能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

4. 落实“问责制”和加强媒体监督的作用。

落实“问责制”应在细化有错责任行为的基础上, 进一步挖掘无为问责的深度, 制定承担行政不作为责任的标准, 对各种无为行为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界定, 对行政不作为严加打击, 纳入问责体系。以往仅仅对行政官员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问责, 对官员的道德问题往往以违反党规党纪的形式进行党内处分, 将官员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也纳入到行政问责范畴。加强媒体监督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政府官员改变自身对媒体的认识, 不能视媒体为政府的“传声筒”, 而应该是“瞭望者”, “瞭望者”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把握舆情动向以及时事动态, 如果只是一味地充当“传声筒”, 就会使得政府权力处于“真空”状态。如果能够真实、客观地进行报道, 一方面会监督政府行为, 另一方面也会反映民众要求, 不仅不会导致危机的加剧反而能促进危机往好的方面转变。 (2) 确定媒体地位。立法机关要尽快给媒体“正名”, 使媒体舆论能够加入到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当中去, 使其在信息公开上有法可依, 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长期走下去。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然后简要叙述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四个阶段及每个阶段信息公开的侧重点, 最后针对上述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以期为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信息公开,危机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冯惠玲.政府信息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郭向丽,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历史发展及其意义浅析[J].法制与社会, 2009 (2) .

公共信息公开 篇2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环境公共决策中信息公开的价值与规范研究

朱谦 苏州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环境行政;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环境影响评价

内容提要: 对于作为公众参与之前提基础的环境信息公开问题,似乎并没有随公众参与之规范而成为立法者关注的重点,而这却成为环境行政决策机构虚置公众参与的挡箭之牌,这在一些典型环境影响评价案例中也得到了验证。因此,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即便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在中国已经得以确立,然而,实质性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那就是既要着力解决环境信息公开之例外的规范化,以免它成为环境公共决策机构规避环境信息公开的避风港;又要强化对于环境信息公开的有效性的硬约束,落实环境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一、问题的提起

自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开始,围绕环境影响评价行政决策活动的展开,近年来有几起影响全国的公众环境利益诉求的表达事件。这几个典型案例分别为:深圳深港西部通道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案、北京“西—上—六”输电线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案、北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京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案、云南怒江水电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争议案、厦门PX项目事件、上海磁悬浮环评案等。在这些案例中,到处都活跃着公众参与的身影,但公众参与环境公共决策的行为却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甚至还被认为是非法;同时,那些一切都符合法律程序的环境公共决策却恰恰与广大的民意相背离,同样面临正当性危机。基于环境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环境公共决策的基础,因此,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是:第一,环境信息公开将对公众参与环境公共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二,环境信息公开有哪些规范性要求?

二、环境信息公开对公众参与环境公共决策之影响

在公众参与环境公共决策过程中,公众对于环境信息的拥有和理解,是其能够有效而富有意义的参与的基础。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对于其特定利益的认知能力、根据目标而选择手段的行动能力以及公众根据利益诉求而进行有效组织化的努力,都往往取决于公众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获取相应的环境信息。而事实上,在当下的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行政过程中,公众与拥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信息的评价机构以及环保部门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环境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使得公众拥有的环境行政参与权利被严重虚置。

(一)环境信息与公众环境利益认知能力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个体对于自己的环境利益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与环境影响评价信息是分不开的。尽管,人们通常认为,公众是他们自己环境利益的最好的判断者。但是,这种对环境利益的判断,无论是基于私人环境利益,抑或是公共环境利益,其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他们拥有认知、分析环境利益的充分的环境信息。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和审批过程中,无论是规划还是具体项目,往往都涉及到多重复杂的环境利益关系。如果缺乏必要的环境信息的支持,公众就很难准确界定、认知各类环境利益,很难认知环境行政决策对其私人环境利益或者环境公共利益产生影响的程度。

比如,在厦门PX项目事件中,厦门官方一直认为该项目已经按照国家法定程序批准在建。2007年5月29日,《厦门晚报》长篇刊登了该报记者对厦门市环保局负责人的专访,对该项目的审批过程、项目基本情况以及对周围环境影响等作了介绍。在专访中,厦门市环保局负责人强调,海沧PX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期间“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调查和公众参与工作”。[1]然而,厦门市政府或有关部门也没有具体说明是怎么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调查和公众参与工作的。当然,是否真正地开展了大量的公众参与工作,只要审视一下这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信息公开就明白了。公众能否参与以及在多大程度和范围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单位是否公开、或在多大范围内公开关于PX项目有关的环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境信息密切相关。因为,只有公众对于项目的相关环境信息有了充分的知悉,才能有效地参与到项目环评程序之中去,并提出相关的意见或发表相关的评论。

事实上,对于厦门PX项目存在的环境风险以及可能会给公众带来的潜在影响,作为PX项目环评文件的编制单位不会不知道。基于常识,这类项目涉及到重大公众环境权益,环评文件编制单位应该要让可能受到不利影响的公众知情,最起码是要征求当地公众行列中的专业学者意见。尽管,不能肯定说,该项目环评过程厦门当地公众行列中的专业学者皆不知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像厦门大学的中科院院士赵玉芬、环境学教授袁东星等相关学者也不知情。然而,PX项目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已经在2006年11月正式开工,一些厦门公众才开始知道有此建设项目。于是,在2007年3月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上,中科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成为全国政协头号提案。[2]很显然,此项目在2005年就已经经过国家保护总局的环评审查,如果在环评过程中公众知悉此环境信息,其表达反对的诉求不至于等到项目已经正式开始建设时才进行。

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尽管个体化的参与在实践中很多,但理论研究和经验观察均表明,通过组织化的利益而进行的参与,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利益主体的诉求,而且也将大大地降低参与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如同认知自身环境利益离不开环境信息一样,公众发现自己环境利益的共同体同样依赖于环境信息的公开。因为,利益组织化所依赖的信任、利益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动员和集体行动,都必须以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换作为前提。[3]环境信息的公开使得参与过程中公众环境利益的各方经过分化、组合而得到结构上的简化,从而降低参与过程的交易成本,提升参与的有效性。

公众对环境利益认知能力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形下,在很大程度上将使得公众作为环境利益主体的表达和话语能力受到极大的削弱,并抑制其参与到维护环境利益的行动之中的渴望。事实上,在公众环境信息完全被隔离的情形下,公众将会产生对环境利益失去利益知觉,从而在最终意义上导致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的剥夺。

(二)环境信息与公众参与环境公共决策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众在对环境信息认知的基础上采取理性行动的能力,对于环境信息也会产生严重的依赖。公众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环境信息,就难以获得认知环境利益所必需的知识,也难以对这些被认知的环境利益维护所需要采取的有效手段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行动策略。公众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其本质上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追求各自的目标而进行交涉、协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行动策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利益主体提出方案,根据其他主体的策略对方案进行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一方主体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评价方案的分析和选择,以及对自己方案的调整,都将反映在他们对相关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的拥有和控制。

比如,深港西部通道深圳侧接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案中,2003年11月份居民代表和有关部门在深圳市迎宾馆举行了第一次对话会。在居民的坚持下,他们最终得到了环评报告最后七页关于公式计算部分的复印件。就是根据这寥寥数页的复印件,钱绳曾和施泽康二人于2003年12月3日写了《盲评环评报告》一文,并对距离100米处的敞口段自行进行了计算,结果是氮氧化物浓度超标19.64倍。而根据该项目环评报告,距敞口段120米以外,大气质量即可符合国家2级排放标准。差距是如此之大,注定了环评报告将成为双方争执的重点,而维权活动的重心也迅速转向了空气质量是否达标的技术之争。事实上,也正是钱、施二人的计算结果,使得居民们认为《环评报告》是不可信的,污染必然存在。

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看,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以及环保部门的方案和审批意见的反应,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环境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在环境信息匮乏或者严重不对称的情形下,公众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方案可能完全失去评价的能力,公众参与也往往只是具有形式意义。经验的观察表明,环境信息的控制及其占有不对称等情形,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利益的认知和行动能力。

比如,在怒江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国内众多环保组织和个人公众联合签名,强烈要求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资料,他们认为:怒江工程叫停之后,有关怒江水电开发的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文件和内容并未公之于众,公众完全无从了解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准备如何避免环境损害,如何安置移民,如何保证水库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怒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应该依照圆明园的先例,公布规划环评报告,让公众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对其进行公开评议。

从公众参与的社会性基础角度看,环境信息的公开,有助于形成一个信息流动、交换、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学习过程。如果公众在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拥有足够的环境信息,他们就更有可能不仅仅认知到自己的环境利益,而且可以了解其他利益主体的环境诉求,了解利益交涉、妥协的相关规则以及不同利益主体在参与过程中将会采取的行动策略。因此,如果公众不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其结果要么使公众在面对政府环境决策时无能为力,从而使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受到影响;要么是参与者可能采取一些非制度化的行动,如抵制、抗拒、不合作等,甚至对环境决策的过程参与失去兴趣。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三、环境公共决策中环境信息公开之规范化

环境信息公开主体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存在提供信息时并不全面、不及时以及不准确,尤其是内容不易于为公众所理解。为此,法律往往要求环保部门或者建设单位以及环评机构全面、准确及时地公开环境影响评价相关信息。对于环境信息公开的要求,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关于环境信息易于为公众所理解以及环境信息公开的双向性。

(一)环境信息的易解性

环境问题的科学技术性导致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可能包含大量的专业科技术语,所以公开环境信息时,应该为公众提供相关的技术帮助,以便于公众理解相关信息。因为公众能否对环境影响评价信息进行解读的前提是取决于其对相关问题的熟悉程度,而相关专业熟悉程度又是由公众个体信息存量和信息结构决定的。在社会分工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每个人知道越来越多关于越来越小的事情。任何公众个体的信息结构都不是全方位的,必定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在内的某些知识领域存在认知盲点。这些盲点是一般社会公众很难仅仅凭借一般的社会体验、分散式的零星阅读就能弥补的。即使公众为了缩小与环境影响评价职业群体之间的环境信息鸿沟而有意识扩充原有信息集合的边界,其预期绩效的实现也需要时间的专门性投入。因此,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对环境信息的认知成本增大使得一般普通公众很难有足够的激励把时间资源配置到对环境影响评价信息解读中去,更何况其效果还受到学习者知识存量、既有学科背景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

在深圳西部通道接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案中,围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科学技术之争论是公众参与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受到项目建设影响的公众有十多万人,但是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两位老工程师。正是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结论提出质疑。期间,不仅几次与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机构专家、政府邀请的权威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辩论,而且还依据争取到的几页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内容,上书原国家环保总局,陈述自己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质疑意见。从他们的参与经历看,是非常艰苦的。正如他们在写给国家环保总局的公开信中所说:“我们是两个60多岁的老人,希望在社会安定的大前提下保护好小区和邻近的南山公园的环境。我们已经作了2年的努力,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个我们原来并不熟悉的领域不停地学习、探索,写了大量的文字,包括给深圳市政府、广东省环保局和国家环保总局的信近30份。” [6]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钱绳曾、施泽康两位老人一是他们都是高级工程师,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识,二是两人都已经退休,相对来说有时间保证,而这些并不通用于一般公众。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如此,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的专业化特质和一般公众囿于社会分工的知识结构就决定了环境信息的发布方在信息流动过程中控制了关键信息通道,他们就可以据此优势地位,很便利地利用专业技术术语模糊拟议对象的情景特征,控制待发布环境信息的数量、质量和传播方向等多个维度,通过信息的裁剪、筛选或包装,使拟议对象内含的环境风险得到难以为外部人所体察的巧妙屏蔽。[7]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是环境信息公开中的数字游戏。经试验证明,非专业人员对以不同方式描述的环境风险的敏感差异程度是巨大的。如人们对某种化学物质10-6和10-9致病率的差异不敏感,而对这两种致病率相差1000倍的提法却反应敏感,这时,信息发布方选择第一种而非第二种方式来标示拟议对象及其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就可以使二者在环境安全上看起来差别不大。如果拟议对象在其他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相对优势,那么安全性更好的替代方案将有可能无法在公众的评议中胜出。

因此,为了便于公众理解环境信息,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应该尽量简单,不要有过多技术性术语。环境信息的公开,其目的是使得公众能够清楚地知道他们将会受到未来项目建设怎样的影响。信息太多和信息太少一样没用,因为信息太多就会使人们淹没在一片无用信息的海洋之中,无法进行信息分类,进而无法获知他们的利益将受到何种影响。[9]有些国家考虑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技术性太强,要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求信息发布者提供报告书的简明版本给公众,或者举行公开说明会、听证会,提供联系人解答公众的疑问等。

(二)环境信息公开的双向性

事实上,环境公共决策中的环境信息公开,应该是双向的。既包括政府向公众的信息公开,同时也包括逆向的公众向政府进行信息的反馈与交流。政府不仅应当履行公开信息的义务,同时更应该对公众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考虑,做一个好的接受者,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发布者。[10]道理很简单,既然公共决策的受众是公众而不仅仅是那些做出决策的专家,决策者就必须考虑公众所提供的大量的社会知识,比如他们的利益诉求、价值偏好、甚至是对问题的主观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利益主体都是一个认识主体,也就是拥有特定知识的主体,他们通过各种程序平台,交换、学习、整合关于利益和决策方案的知识。而这些都是值得决策者尊重的知识,离开了这些知识,决策的理性化程度将大打折扣。

比如,2007年5月28日晚,《厦门日报》下属的《厦门晚报》专辟两个重要版面,刊登万字长文,以环保局负责人答记者问的形式,正式就海沧PX项目进行全方位介绍。同日,项目投资方翔鹭集团亦在其网站显要位置刊登该公司总经理答记者问,内容也多为澄清坊间传闻,平息争论。[11]此后,作为PX项目环境信息的补救,厦门市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政府还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关于PX项目风险知识的普及教育,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环境问题。

经过PX项目事件后,厦门市政府在后来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环评过程中,不仅注重环评信息的公开,而且对于反馈的公众环境利益与诉求也加以公开,形成信息的互动,从而表明对公众提供的信息与知识的尊重。比如,当召开的公众环评座谈会结束后,厦门政府网站就及时对座谈会中的主要公众意见进行了报道。[13]当然,这次环评过程中的环境信息公开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2007年12月5日厦门市宣布“海沧南部环评已经完成,进入公众参与阶段”之后,12月8日,厦门网开放了一个投票平台,号召网民表明支持或反对PX项目建设的态度,短短一天里,超九成的人投了反对票(赞成3000票,反对5.5万票),结果在12月9日的时候投票突然关闭,10日下午连投票网页也消失了。

事实上,如同前面提及的,环境信息的公开包括政府的信息“输出”,也含括公众环境信息“输入”。基于网络较其他参与渠道,互联网上各种观点、各种利益要求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这种释放大大强化了公众的自主性,并进而直接影响到公众的参与功效感,增强了公众参与的动力。互联网的各个终端用户都可以发展成为环境公共决策的信息源,任何用户的意愿、要求可以随时在网络上发送。[15]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当公众以极大的热情介入这种数字化的参与行动中,从而形成了良性互动,其结果是公众的信息反馈速度以及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回应速度都大大加快。如果感觉公众的表态对于自己“很不利”,进而关闭这样的窗口,没有了互动、应答,只会令原本可以弥合的分歧反而扩大了,强化了情绪的对抗。[16]无论是对政府决策有利的信息,还是不利的信息,都应该及时公开,这样才能满足环境信息公开的全面性要求。当然,由于网络技术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如何保障信息能够在网络上准确地传达,也是信息发布者不得不关注的问题。[17]事实上,由于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要实现透明和开放的方式发布信息就应该包括发布公告,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发布简报或消息或发布专题新闻,利用信息发布会散发项目概要小册子等书面材料。

依据现代科技进步所产生的新的信息公开方式,如互联网,开始对传统的信息公开方式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当然,这种挑战的后果对于公众来说无疑是有益处的,它大大拓宽了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的来源,可以让公众更及时、有效地取得相关信息。但是,网络对环境信息的公开,尽管既便利又很及时,但是它需要相应的技术设备的支持,毕竟网络技术和设备还没有在我国完全普及,因此,其接受的受众往往就并不全面。比如,2008年1月2日,在一家由国家环保总局和上海市环保局联合开办的网站“上海环境热线”上,上海市环境科学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研究院发布了沪杭磁浮上海机场联络线环评公示和环评报告书简本。公示期限设定为2008年1月2日至2008年1月15日。因其低调公示,并未出现在磁悬浮沿线小区的公告栏上,许多居民经过口耳相传才知道此公示,并引起沿线居民对其公示方式的质疑。

四、结论

基于环境行政决策的公共性特质,环境法上往往也很容易容忍公众参与环境行政决策之中。但是,对于作为公众参与之前提或者说是其基础的环境信息公开问题,似乎并没有与公众参与之规范的形成而成为立法者关注的重点,而这对于环境行政决策机构来说,也往往成为其虚置公众参与的正当理由。这一点在过去的一些典型环境影响评价案例中也得到了验证。只是这种通过遮蔽环境信息来达到规避公众的实质参与的情形随着国家环境信息公开立法的进程越来越难有立足之地,但是,人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即便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在中国已经得以确立,然而,至少有两个主要的方面问题还是今后相关法律需要解决的,那就是既要着力解决环境信息公开之例外的规范化,免得它成为环境公共决策机构规避环境信息公开的避风港;同时又要强化对于环境信息公开的有效性的硬约束,落实环境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注释: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朱谦,苏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公众环境保护权研究》(06JA820031)及苏州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弱者权益保护’子课题《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海沧PX项目已按国家法定程序批准在建》,《厦门晚报》,2007年5月29日。

[2]周虎城:《没有民意基础的决策须慎行》,《南方日报》,2007年7月1日。

[3]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2页。

[4]陈善哲、金城:《“深港西部通道接线工程”环评事件调查》,《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5月14日。

[5]自然之友:《民间呼吁依法公示怒江水电环评报告的公开信》,http://。最后浏览时间:2008年8月3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6]钱绳曾,施泽康:《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公开信——质疑〈对钱绳曾等3位同志来访反映问题的答复〉》,http://。最后浏览时间:年5月15日。

公共信息公开 篇3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服务 区域合作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1.010

The Practice and Study o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pen Service in Public Libraries

Mai Minhu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pen service in public libraries of Shenzhen,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It points out that public library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ontact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system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optimize service and carry out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shar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Keywords Public librarie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Regional cooper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公共图书馆从国家法规的意义上被确立为政府信息公开场所之一。《条例》所赋予公共图书馆的这项新的职责,表明了在公共图书馆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不仅仅是一般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而是使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更规范化,更有效地展示政府民主透明、高效廉政的良好形象的一项举措。这项工作对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意义重大,既增进了图书馆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同时也为图书馆创新服务形式、丰富馆藏资源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条例》实施7年来,各级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服务机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结合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现状,对如何更好地深入开展该项服务进行探讨。

1 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现状

深圳是全国首个电子政务试点城市,电子政务建设领跑全国,政务信息化在公共服务方面成效显著,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全国领先,2008至2012年连续5年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前2名[1]。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面,深圳早在2006年8月就颁布了《深圳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作为该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这座信息化程度和政府运作透明度较高的城市,其公共图书馆的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到底开展得怎样呢?笔者通过对深圳9家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调查了解,发现除了深圳市少儿图书馆和深圳市大学城图书馆因服务对象群体的原因暂未开展该项服务外,其他公共馆均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调查发现,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作为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的一项日常工作,各馆的阵地服务都能正常开展,基本做到了政府公开信息专区查阅,资料专架陈列。从信息收集与送交方式看,各馆的收集渠道多样,既有图书馆主动上门,也有政府部门通过邮寄或主动送交。其中,宝安区图书馆利用区政府公文交换站资料交流的便利,收集到不少信息资料。从收集的政府公开信息类型看,以政府出版物为主,包括政府公报、年鉴、内部刊物等,深圳市图书馆、宝安区图书馆和罗湖区图书馆对政府现行文件进行了系统收集。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条例》已实施7年,但目前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相关制度不完善,工作落实缺乏保障与约束。除了宝安区图书馆外,其他各馆均没有设专职岗位负责该项工作,有些馆连专项工作制度都没有;各级政府部门对图书馆开展该项服务的支持力度不一,各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2)各馆收集到的公开信息类型单一、数量有限,能系统收集各部门现行文件的图书馆非常少,大部分馆仅能提供政府公报、年鉴等资料的馆内陈列和阅览。

(3)各馆专门针对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宣传与推广很少,更不用说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查阅和个性化读者服务。

(4)在网络与数字资源服务方面,近半图书馆的网页上没有任何关于该项服务的介绍,也没有提供政府网站的链接或是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查询。

(5)读者对政府公开信息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很多人不知道公共图书馆有这项服务。

(6)虽然深圳地区的文献通借通还统一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各馆之间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业务交流、资源共享和馆际合作均没有开展,区域图书馆联盟合作机制在该项服务中暂未发挥作用。

2 图书馆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面临的问题

公共信息公开 篇4

关键词:危机管理,信息公开,政府公信力

一、国外现状研究

(1) 信息管理理论研究

现代信息管理的开展具有客观性, 其业务组织与管理内容的拓展由社会需求和客观的信息环境所决定, 因而我们探讨的问题主要限于理论认识和内容的归纳。按霍顿 (Forest W.Horton) 的说法, 信息管理是一种使有价值的信息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程序能够实现某种利益的目标活动。英国学者马丁 (William J.Martin) 认为, 信息管理是与信息相联系的计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和控制活动。德国学者施特勒特曼 (K.A.Stroetmann) 等人从信息服务的组织与信息经济管理角度出发, 研究了信息管理的组织机制。

(2) 危机信息机制研究

美国现行的《全国紧急状态法》 (The National Emergencies Act) 于1976年经国会通过。该法对紧急状态的颁布程序、颁布方式、终止方式、紧急状态的期限以及紧急状态期间的权力作了具体规定。除美国之外, 日本、土耳其和加拿大等国也制定了对付各种公共紧急状态的统一的《紧急状态法》。通过制定《紧急状态法》, 将其作为应对危机的基本行动纲领, 统一规定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职权和职责, 确定依法对抗危机事件的法治原则, 不仅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 还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维护政府在公共紧急状态时期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3) 危机信息管理机构研究

美国危机管理体系的运作中, 国家安全委员会 (NSC)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 (FEMA) 、联邦调查局 (FBI) 、中央情报局 (CIA) 等机构对于美国危机管理体系协调运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俄联邦安全会议在处理危机及做出重大决策时, 对情报的分析主要依赖联邦对外情报局、联邦安全局、总参情报局、联邦政府通信与情报局等情报与反间谍机构。

(4) 媒体介入研究

媒体的积极介入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一些国家的媒体作为政府危机管理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扮演着政府“危机信息代言人”的重要角色, 被誉为“政府危机管理形象的塑造者”。英国重视突发事件中政府与媒体的协作, 要求有关机构在平时必须作好准备, 政府早在1961年制定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中就明确规定日本广播协会 (NHK) 属于国家指定的防灾公共机构, 从法律上确立了公共电视台在国家防灾体制中的地位。

二、国内现状研究

我国学者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归纳出信息管理的基本方面和基本内容。其中, 比较有代表性的认识包括:从信息的技术管理、信息的人文管理和信息的经济管理角度对信息管理进行规范;从社会运行的信息机制和以信息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服务组织上对信息管理进行规范;从系统管理原理出发, 对信息管理环节进行规范, 以此确定管理的基本内容;从信息搜集、整理、存储、提供业务出发, 从宏观到微观对信息管理进行界定;孟广均等从信息资源管理出发, 组织了系统性研究。虽然这些认识和归纳的理论出发点不尽相同, 但是他们对信息管理的界定、规范和实质性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

徐家良主张借鉴国际上的建设经验。 (1) 建设全国的危机管理体制。 (2) 加强事前的预防和准备工作。 (3) 筹建危机预警系统和危机评估系统。 (4) 提升危机管理的透明度。 (5) 提升公共危机管理的绩效和水平。 (6) 高新科技全方位保障社会安全, (7) 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 (8) 做好资源共享和全民动员工作。 (9) 培养和培训公民的危机意识与抗危机能力。 (10) 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刘智勇提出公共危机管理学应以危机管理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危机发生的根源、危机的生命周期及其演变规律, 危机的管理过程及其特点和要求, 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构建, 危机管理的法规体系, 危机管理的信息和沟通机制, 危机管理的技术条件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公共信息公开 篇5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每1分,共20分)

1.党的十五大作出部署,要在()

A.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党的建设B.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

C.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D.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

2.实事求是的本质就是要求()

A.理论与实际相统一B.反对本本主义

C.反对经验主义D.解放思想

3.我们党第一次将邓小平理论明确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文件是()

A.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

B.1997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C.1997年5月1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

D.1997年 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

4.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是()

A.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B.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

C.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D.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5.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D.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

6.一般来说,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属于()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 D.非公有制经济

7.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

A.独立的经济利益B.独立地进行经营决策

C.独立地行使人事安排权D.独立自主地进行收入分配

8.法的指引作用针对的是()

A.本人的行为B.他人的行为

C.一般人的行为D.违法者的行为

9.除太阳外,离地球最近恒星的距离是()

A.4光年B.40多光年

C.40亿公里D.4亿多公里

10.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吏是()

A.丞相、B.御史大夫

C.太尉D.博士

11.下列部门中承担政府内部事务管理职能的是()

A.行政监察部门B.公安部门

C.检察院D.人民法院

12.以下关于科学的观念,不正确的是()

A.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B.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

C.科学是一种直接而又现实的生产力

D.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13.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井冈山根据地B.湘鄂赣根据地

C.鄂豫皖根据地D.晋察冀根据地

14.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是()

A.蒋冯战争B.直奉战争

C.中原大战D.蒋桂战争

15,下列属于我国社会团体登记机关的是()

A.民政部门B.各级人民政府

C.公安部门D.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16.行政法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决定的A.行政法关系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B.行政管理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C.行政法律规范的数量众多D.行政法是基本部门法

17.政府机构的精简程度是由()决定的A.国家政治体制B.国家的社会制度

C.行政权力结构的合理与否D.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18.下列国家行政机关中不属于同一行政层级的是()

A.直辖市人民政府检察局B.省人民政府检察厅

C.自治县人民政府D.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19.(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并且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著作,它()

A.与(国语)一样是孔子编写的B.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史

C.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美誉D.是以语录的形式记叙历史大事记的20.解决著作权纠纷的途径有()

A. 调解、诉讼、仲裁、行政处理B.调解、诉讼、仲裁

C.调解、诉讼、行政处理D.调解、仲裁、行政处理

二、多项选择题(下面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正确,对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每题1.5分,共30分)

l.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

A.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

C.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D.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2.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是否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D.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行政立法活动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

A.行政法规B.地方性法规

C.行政规章D.行政决定

E.行政命令

4.恩格斯说:“政治统治到处都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执行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这说明()

A.政治统治职能是服从和服务于社会职能的B.只有充分发挥社会职能的作用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

C.政治统治与社会职能紧密联系、密不可分

D.社会职能保证了政治上的统治,政治上的统治体现了社会职能

5.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即()

A.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转变

B.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C.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D.经济增长方式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6.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B.难以公平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C.难以实现生态平衡、有效保护环境

D.难以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E.不能实现以销定产、实现产需的及时衔接

7.在市场经济中,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有()

A.产品成本B.供给商品的价格

B. 相关商品的价格D.商品的预期价格

E.政府的税收政策

8.在我国,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有()

A.审判机关监督B.检察机关监督

C.公安机关监督D.国家安全机关监督

9.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关于统一战线的不正确称谓是()

A.爱国统一战线B.民族统一战线

C社会主义统一战线D,爱国者统一战线

10.下列关于行政主体的论述错误的是()

A.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

B.行政机关必为行政主体,行政主体不一定是行政机关

C.法律、法规授予一定行政权的组织以及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一定政权的组织皆为行政主体

D.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通常恒定为一方主体

11.恩格斯曾经指出“关于生命的起源,自然科学到目前为止所能肯定的只是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以下哪几个阶段属于这种“化学的途径”()

A.从多分子体系演变成原始生命

B.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C.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D.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

12.技术创新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创新的不确定性B.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

C.创新的市场性 D.创新的系统性

13.属于公布性文件的公文有()

A.通知B.通报

C.公告D.通知

14.转发的对象包括()

A.上级文件B.下级文件

C.平级文件D.不相隶属机关的文件

1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下列哪些成就是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取

A.我国试验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功

B.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人大体上翻了一番

C.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了香港、澳门的问题

D.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16.1979年,邓小平提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7.W——G一一一W和G-W——G两个公式中()

A.前者中的货币是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后者中的货币是作为资本的货币

B.前者中的货币价值不增值,后者中的货币价值能增值

C.两种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目的不同

D.两个公式的“W”是没有区别的18.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A.行政合法性原则B.行政合理性原则

C.行政应急性原则D.廉政原则

E.四项基本原则

19.下列各项中,哪些是康有为的活动()

A.在万木草堂讲学、著书B.译述出版(天演论)

C.创办《苏报》鼓吹维新D.创办〈中外纪问)宣传变法

20、下列各项中,发生于1895年的有()

A.香港兴中会总部成立B.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C.朱红灯领导平原起义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V”,错误的划“X”。每场1分,共20分)

1. 人类迄今认识到,世界万物的变化,可以归结为四种基本力,即引力和排斥力、弱力和强力。

2. 地球上的生命大约起源于45亿年前,而根据目前所发现的人类化石,大约到距今500万年前,古猿才进化演变成最初的原始人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技术则是一切现代化国家的立国基础,是衡量任何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

4.自然资源丰富与否不是一个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决定因素。()

5.当前我国具有综合性审批控制职能的组织系统是全国和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6.行政监督指的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撤销地方权力机关不适当地方性法规。()

8.工厂的一个车间就是一个法人。()

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有计划,也都有市场,其区别是哪一个多一些,哪一个少一些。(”)

11.规模经济是指因生产规模的变动而引起的收益的变动。强调规模经济并不意味着工厂或 公司的规模越大越好。()

12.非关税壁垒就是指除了关税以外的所有限制进口的措施。()

13.公文处理是指对公文的撰制、传递处理与管理,是使公文得以形成并产生实际效用的全部

14.立卷归档是办毕公文处理的重要环节,它的原则和方法是区别文件的不同价值,分别予以保管、清退和销毁。()

15.“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6.选拔党外党政领导干部,可以在民主党派主要领导成员中酝酿。()

7.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是领导班子建设。()

18.党组织决定重要问题,可以表决,也可以不表决。()

19.“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三个代表”是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特点有哪些?

2.什么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什么特征?

3.为什么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4.什么是政府职能转变,包括哪些内容?

五、论述题(16 分)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谈谈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容。

六、作文题(40分)

古人说:“仓厚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通过剖析这句话,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自命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B 5.B 6.C 7.A 8.A

9.A 10.B 11.A 12.C 13.A 14.B15.A 16.B

17.C 18.C 19.B 20.A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CD 3.AC 4.BC 5.BD 6.BCD

7.AE 8.AB 9.BCD 10.AC 11.ABCD 12.ABCD 13.CD 14.ACD 15.BC 16.ABCD 17.ABC 18.ABC 19.AD 20.AB

三、判断题

1.X 2.X 3.V4.V 5.V 6.X 7.X 8.X

9.V 10.V 11.V 12.V 13.V 14.X 15.X 16.V

17.V 18.X 19.V 20.V

四、简答题

l.答案要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贝)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它来自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并且指导实践。(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是它的科学性,它实现唯

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的最一般规律和科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特点是革命性。它来自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实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答案要点:(1)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2)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于部考试公共科目笔试模拟试卷十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第三,在国家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答案要点:国有经济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通过国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它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具体表现有两个方面:

第一,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

第二,国有经济通过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4.答案要点:所谓政府职能转变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作用、功能的转换与发展变化。在当前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这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机构改革的核心,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主要内容有:由原来的微观经济管理与调控转向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由原来管企业转向管市场;由原来人治性计划经济管理转向法制经济,主要用法律来引导和规范;由对经济生活的全面的直接干预和高度封闭的管理转向全方位开放。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1)这一命题从哲学高度上解决了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发展生产力,也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的正确道路,其使命在于把经济搞上去。(2)这一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但并不是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只有当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使二者协调为一体,才会促进经济高速增长。(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优越,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4)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关键在于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使之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公共信息公开 篇6

【关键词】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公共价值

实现村务公开是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农村稳定的客观要求,村务公开强调的是村民自治;乡镇政务公开强调的是基层政府职能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二者的有效衔接要求各级政务公开工作既要相互链接,又要有各自的分工,保证资源有效组合;良性互动则要求处理好自下而上的渠道畅通,以村民为纽带促进政务公开的良好运行。通过对四川省乡镇与村务公开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公众认为政务公开主要有如下的具体作用:有利于防止腐败(73.4%)、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73%)、有利于保障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权和知情权(73%)、为企业和公众办事提供便利(64%)等。这也说明了政务公开的公共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了村民自治的发展。

一、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的有效衔接体现

(一)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的制度衔接

99%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单位建立了政务公开制度,其中62%的被调查者认为制度较为完善,只有1%的人认为自己单位没有制定政务公开制度,说明基层政府在政务公开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乡镇政府基本上都制定了政务公开相关制度。其政务公开目录,并实行两年更新一次,确保政务公开有规可依,也保证政务公开的内容与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相一致,做到与时俱进。

而大多数村委会也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如《××村村务公开制度》、《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办法》等,保证了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在制度上的衔接。

(二)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的内容衔接

政务公开的内容是否全面往往是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政务公开工作的成效就和公开的内容息息相关。在政务公开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乡镇和村都有政务公开的目录指南,定期(一至二年)更换一次,并且考虑了乡镇和村各自的特点,公开的内容各有侧重点,相互又有联系。

资料显示,年度工作目标、债权债务情况、税费的收管用情况、计划生育、土地补偿、宅基地审批情况、救灾救济情况、低保对象、低保金和五保户养老金发放情况等在乡镇和村两级都需要公开相关信息,当然目录相同并不意味公开的详细信息完全一致,在乡镇一级公开的主要是政策和总量,村级公开的则是具体到户、到人的数据。而其他的政务信息则根据各自的职能不同实行有差别的公开,如“执收、执罚部门的收费、罚款标准和文件依据”、“工程项目招标及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上级政府或职能部门下拨的专项经费及使用情况”等在乡镇一级进行公开,主要体现乡镇政府的职能;如“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及管理使用情况”、“村、组财务收支情况”、“耕地、非耕地的承包使用、调整、审批方案”则在村一级进行公开,体现村务透明化。这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在内容上实现了有效衔接。

(三)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的渠道衔接

反馈渠道的畅通是衡量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是否存在有效衔接的重要标准。据调查有88%的部门工作人员认为只要公众需要,都有明确的渠道可以申请获得所在单位的政务信息。有的部门还公开承诺:“申请人在上班时间一来就能找到人,备齐申请资料就能办事,承诺期满就能领到证件,一有投诉就会给你答复”。这种承诺虽然给工作人员和行政许可有关部门以无形的压力,但是这种无形的监督力量强化了公务员的自律意识,也节约了专门监督机关的行政成本。群众也可以通过畅通的渠道就自己感兴趣的政务信息进行主动查询,这比被动接受政府的公开信息更加有价值。这表明,基层政府部门在政务公开的反馈渠道建设上投入不小力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种反馈渠道的建立保证了公众在政务公开工作中的参与性,加强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对于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推动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

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强化了公众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对预防和治理腐败起到了积极效果。同时,政务公开也促进乡镇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树立服务公众的意识,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政务公开工作在政府推进自身建设,实现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建立完善的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能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规范了基层政府的职责和权限,规范了行政行为,全面推进了依法行政,要求基层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开展活动。也加强了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进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式。

从调研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发现97%的被调查者在回答“政务公开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作用”这一问题时,都给出了肯定的评价。只有3%的人认为政务公开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作用不大。可以看出,政务公开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这一问题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能够从源头预防腐败

腐败是权力和贪欲结合的产物,失去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过去,一些政府官员受到公众的监督和约束太少,是“牛栏里关猫,进出自由”。推进政务公开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创新政府管理的重要抓手。

政务公开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促进了党风廉正建设。通过公开办事,各级政府的工作由“暗箱操作”改为“阳光工程”,使施政行为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從而有效地防止了权钱交易、权情交易、权权交易、办事不公、欺骗上级和愚弄民众等问题的发生。提高了工作透明度,规范了行政行为,方便了企业和公众办事,促进办事效率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了各级监督主体的作用,实现了监督关口前移,提高了监督的整体效果,从源头防治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调研数据说明73%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务公开这一措施能够防止腐败,因而,政务公开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已得到广大乡镇干部、广大公众的赞同和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政务公开工作已经成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能够带来科学的决策

在整个社会信息资源中,政府信息蕴含着无法估量的价值。对国家和政府而言,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有利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公众而言,政府掌握的信息中有许多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项。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及其有效性,依赖于政府信息的公开程度,而政府信息的公开程度,也反映着政府接受公民监督的主动程度,进而促进政府决策的开放性、民主性、科学性。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政务公开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积极作用。通过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有效的规范了行政审批权、执法权,规范了乡镇政府机关的权力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工作顺利展开。不公正、不公平现象逐渐减少,非生产性开支大幅度降低,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了公众的普遍欢迎。政务公开增强了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政府行政决策事项依法予以公告,政府重大活动和结果及时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这进一步推进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促使政府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三、促进了村民自治的发展

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加强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乡镇机关依法行政,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保证了农民公众在党的领导下行使民主权利,广泛参与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活动中,最终起到促进村民自治进程的作用。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不仅包括乡镇政权的建设,还包括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在政治社会领域进行的一场重大变革,深得农民的支持与肯定。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推进进一步加速了村民自治的发展,使农民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改善了农村治理状况,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人权建设。

(一)民主意识加强,公共责任意识增强

通过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村逐步建立起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农民逐步培养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

对“政府在做与公众重大利益相关的决策时,是否征求公众意见”这一数据的统计,我们发现70%的被调查居民认为政府征求了公众意见,有25%的居民对这一项不清楚,只有5%的居民认为政府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公众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有更强的参政议政的意识。

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意识到政务和村务的公开是政府对他们的充分尊重和信任,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他们也认识到只有实施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才能建设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调查显示,基层民主建设进程的快慢与村务公开的完备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村务公开工作较好的地方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积极性更高。大多数村民认为村务公开有助于让村民了解村里的情况、有利于防止村干部贪污、有助于村民参与村务。对比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前后的变化时村民纷纷表示村里管理更加民主。

在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諸如村民代表大会、民主理财、财务审计以及村干部离任审计等制度,建立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这些制度规范的施行,为村民有序地参与村庄事务,合法而理性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有关村级选举的法规不断完善,各地民主选举的方式和方法不断规范,各地在选举中也创造了不少新的形式,如“海选”、“公推公选”,使得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竞争性和民主性明显增强。

“一事一议”已经成了各村所采用的重大事项决策的主要公开方式,如修沟渠、修路等公益行政事业要所有社员参会,80%以上通过方可执行。具体的修建方式也需要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决定,充分体现村务公开与村民自治的有效结合。

(三) 推进人权建设

除此之外,政务公开还推进了我国人权建设,对于树立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良好形象,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重要的宪法原则,村民自治是还权于民,赋予农民直接管理基层公共事务权利的制度模式。

调研中关于投诉渠道的统计表明,大多数的村民能够找到投诉的渠道,只有10%的认为没有办法投诉,而且有56%的人认为政府会对投诉给予及时的反馈。这反应了农村人权建设的进步。人权的保障坚定了农民群众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从人权与外交的角度看,实行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促进了村民自治的进程,而村民自治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赢得了民心,增进了世界对我国的了解和支持。自1991年以来,国务院新闻办每次就中国的人权状况发表白皮书,都把村民自治的进展作为我国公民和政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标志。

乡镇政务和村务公开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对于正确处理乡镇政府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对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庆福,苗连营,论政务公开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机制[J].政治学研究,1999(3).

[2]姬国海,刘皓,政务公开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9).

[3]连志英,公民知情权保障与政务信息公开法治化[J].山西档案,2007(2).

[4]唐晓平,对乡镇人民政府政务公开的探讨[J].农村经济,1999(12).

本文受“四川省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办公室委托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刘帆(1978—),男,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公共信息公开 篇7

1.网络公共危机的定义

关于公共危机,现有大量学者从各个角度展开了研究,危机公关、公共危机理论也逐渐成熟。本文在公共危机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观点,得出网络公共危机的定义。

网络公共危机是指以网络为信息传播媒介,在网络上引发、传播至一定关注度的,威胁公共安全、损坏公共利益、挑战社会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的事件。该事件的解决须以政府为主体,利用传媒手段等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消弭这种状态,控制事端发展。

2.网络公共危机的特点

(1)害性

公共危机具有公共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公众的利益与价值,破坏社会秩序,引起社会动荡,宏观或微观上造成国家、组织及个人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形象损毁和心理伤害,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2)发性

网络公共危机具有紧急性与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到来让人始料未及,危机事件是否发生、发生的时间及地点、方式及规模都是难以预料的。[1]尤其是在网络公共危机爆发初期,趁事态还未扩大,政府应公布权威真实信息,主导舆论发展方向,以免人心浮动或引发次级危机。

(3)扩散性

网络公共危机的快速扩散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范围扩散,由于网络的联结及社交应用的普及,不同社会领域都融合在一起,某一领域的小范围公共危机事件会快速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蔓延,造成不可预计的公共损失。二是次级危机诱发,政府不及时作为,政府主控舆论的角色缺失,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会散播各类消息,引发“蝴蝶效应”,产生新的话题争端,淹没主流媒体的发声。

(4)真性

网络公共危机的酝酿发酵、扩散升级总是离不开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匿名性,使得网友发表言论过于自由,传统媒体讲究的真实性被忽略,取而代之的则是噱头,谣言的产生不可避免。大量谣言与真实信息,鱼目混珠,危机中的公共群众由于恐慌产生的盲目相信或难辨真伪,都为公共危机的再度发展提供沃土。

(5)赖性

网络公共危机的产生发展,都是来源于现实,依靠于现实。网络公共危机的内容总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受众和传播者均能从中引发共鸣。大都因实际的公共事件转移到网上,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有些则因为发端与网络的危机事件转移至生活中,引起大众媒体及公众的广泛热议。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缺失对网络公共危机的影响

按照网民关注度的强弱,可将网络公共危机划分为不同的时期: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和衰退期,即网络公共危机的生命周期。政府利用这四个阶段的规律,可有效控制网络舆论,解决网络公共危机。

潜伏期是潜在的网络公共危机出现爆发倾向的阶段,此时知情网民人数还较少,危机未发生量变,也难以察觉。在此阶段,政府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发挥首要作用,监控各种网络及现实媒体渠道,若发现潜在爆发威胁,应跟踪调查,并及时告知社会群众真实的公共信息,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例如,在2013年3月31日,经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上海市和安徽省首次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政府第一时间发布了疫情信息,掌握主动权并积极开展了危机应对。

爆发期是网络公共危机的爆发阶段,此时网民的关注量呈几何倍数的上升,网络的舆论力量快速集中,危机气氛从线上至线下迅速蔓延。在此阶段,权威的官方信息的及时发布是杜绝虚假舆论的最佳良药,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公开涉及公共利益的相关信息,引导群众走出恐慌、不安的状态。此外,政府应持续关注事件走向,分析事件爆发原因,从爆发源头着手,击破人为散布的不实谣言,消除威胁。例如,在2014年3月30日茂名市爆发的“集体散步”事件反抗“PX”项目中,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并未第一时间发布有关“PX”项目引发疑虑的具体信息,也无“散步”示威事件的处理过程与处理方式,民众只能通过充斥的小道消息获得一知半解的不实信息。这导致了危机进一步的升级,谣言成为真相,引来国内外媒体的强势报道,造成更大的公共利益损失。

扩散期是指原本的小范围的网络公共危机事件成为大范围的网络公共危机事件,甚至诱发新的公共危机的复杂公共危机事件。扩散期是网上公共事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更多网民的参与,各大网络平台:微博、博客、论坛、新闻网站、政府网站共同参与的热门事件。例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上半年的舆情分析表示,按照舆情热度=新闻量*0.4+微信量*0.3+微博量*0.2+论坛量*0.1的比例,其中雷洋案为266888.1,为排名第五位的热点事件。[3]而自5月份雷洋事件以来,警察执法类事件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呈现出波澜起伏的态势,延伸出“居民身份证查验问题”、“群众对警察执法的拍摄权”、“警察枪支使用”等多项“子议题”。[4]在此时期,政府应该利用政府新闻发言人、政府官方网络平台、社会化网络平台和传统大众媒体多种方式,建立多渠道互联通的信息资源沟通共享机制,向民众反映不涉机密的真实情况,说明公共危机的应对手段并引导公众支持真相、抵制谣言。

衰退期是指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化解了网上公共危机,或者公众被新的网络焦点吸引,该事件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网络秩序恢复正常。在此阶段政府的工作重点就是:总结此次危机处理经验、完善危机处理系统、处理好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类似危机的发生做好准备。政府还应宣传危机信息教育、向受害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并追究有关部门的行政责任,反省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不当处理的情况。

三、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水平的对策分析

信息公开与否、公开的程度、公开的内容与方式是由政府、公众和媒体三者利益权衡的结果,但政府应把握住危机应对的主体地位,利用各个端口的媒体渠道,积极应对公共危机。自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信息公开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而政府机关内部,一些政府官员狭隘的政绩观忽视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尤其在危机来临时,掩盖危机的负面信息使得政府公信力受损。

政府应该提高信息公开意识,完善信息公开法律法规,并量化为绩效考评标准。加强行政伦理教育,提高政府行政伦理素质,保证公共危机管理决策的科学性。设立一部专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开法律,将信息公开法制化、规范化,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将信息公开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常规指标中,严格问责迟报、瞒报、虚报公共信息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陈翀,张波.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5):100-102.

[2]张林.H7N9防控战中政府管理日渐成熟[EB/OL]/中国网,2014-04-13http://www.China.com.cn/opinion/node_7180265.htm.

[3]廖灿亮.2016年上半年网络舆情分析网民心态渐趋冷静理性[EB/OL].人民网,2016-07-06,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6/0706/c209043-28530486.html.

公共图书馆服务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篇8

一、扎实做好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相关基础工作:

严格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 设立并免费开放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 认真做好政府信息的接收整理, 做好标注登统, 电子文档的拷贝, 编制政府信息名录, 做好架标, 便于用户检索, 同时为用户提供电脑, 复印机等服务设施, 全方位满足用户方便快捷的查阅需求, 及时完成政府信息汇总, 上报, 使相关部门及时准确反馈各单位信息公开有关情况, 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

二、强化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意识, 开展创新服务:

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与民生相关各个方面, 如何把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量及时准确满足民众对政府信息的认知和需求, 这就要求图书馆彻底改变那种被动、封闭、机械式的服务模式, 在关注民众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技术与方法, 把为民众提供所需信息作为首要服务方式, 利用现代化科技对所接收政府信息进行多层次揭示与加工, 建立信息数据库、计算机检索系统等, 编制各种信息目录与索引, 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准确的查找和获取信息的途径, 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需求, 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搜集、整理、储存和传播的重要作用。

三、加大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培训力度。

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一方面是政府信息的典藏员, 另一方面是政府信息的领航员, 必须具备搜集、整理、开发、传播、利用与研究信息的能力,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培养良好素质, 掌握多种服务技能。指导民众合理有效利用所需信息, 在为民众提供所需信息的同时, 教给民众寻找信息的方法。为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素质和工作效能, 可以有重点、有层次地组织举办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培训班, 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 可编写有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培训资料, 使从事信息公开工作人员对相关信息公开工作规章制度, 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程序重要节点, 常见问题, 进行政府信息公开重要工作方面的典型案例, 更好的发挥工作人员在信息公开工作中的作用。

四、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宣传及用户需求调查工作: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宣传。网络宣传、门户网发布宣传资料, 宣传标语等形式。积极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方针政策, 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情况及成效;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建设情况;政府网站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及依申请公开情况;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编制及运用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和完善情况等, 让民众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针对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信息需求信息用户, 认真作好用户状况的调查研究工作, 这是公共图书馆更好地开展信息服务的前提。通过走访、信息用户样本抽取等多种形式, 针对本馆、本地区各类信息用户群及个体的结构、地域分布状况、经济状况、文化水准、需求倾向、搜集政府信息利用率、满意度调查等各类信息的具体情况, 进行认真详细的研究, 通过调查掌握本馆本地区信息用户群及个体的现状, 为信息的收集与参考咨询服务工作提供依据, 使各项信息服务的业务工作更贴近用户, 明确本馆本地区政府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总之, 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与政府信息公开相关部门紧密配合, 建立健全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和开发利用制度, 认真做好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检查测试评价工作, 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信息检查测试评价机制、检查测试评价方案、评价方法及标准。用检查测试评价的办法, 提高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自我完善能力, 确保政府信息工作在公共图书馆的良好发展。

摘要:如何更好地承担起政府信息公开的职责, 更充分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 是现代图书馆的新课题。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信息查询,公共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马启花.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新举措[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 (01)

[2]张东辉.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的作用探析[J].晋图学刊.2009 (01)

[3]陈高潮.政府信息公开与图书馆的作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 (05)

[4]郭桂英, 张东辉.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的角色定位及延伸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8 (06)

[5]李昭晖, 黄立冬.政府信息公开给公共图书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8 (06)

公共图书馆财务信息公开化研究 篇9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财务信息公开,建议

一、引言

公共图书馆, 也可以称之为“非营利性图书馆”, 一般情况下, 它是由政府投资建设或者是集体筹资组建的, 管理上也是依托政府或集体。公共图书馆运作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财政补助, 其他还包括一些社会捐赠和公益基金。因此从这类图书馆的资金来源渠道以及管理模式上看, 图书馆的真正拥有者是纳税人, 而资金的实际掌控人却不是纳税人, 而是图书馆的管理层或者政府。从财务层面上讲, 这就存在财务信息的主客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政府大力推行政府预算公开的大背景下, 像这样由政府出资筹建并管理的非营利性公共图书馆的财务信息理因公开化。

二、公共图书馆财务信息公开化的理论基础

对于公共图书馆财务信息公开化, 首先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是它为什么需要信息公开, 理论基础是什么。从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角度, 公共图书馆财务信息公开化的理论支撑主要有三个:公共产品性质、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公开价值。

(一) 公共产品性质

公共图书馆, 顾名思义当然是具有公共性质, 它属于公共产品。理论上讲, 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性,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就是他人使用该资源的多少不会降低本人对该资源的使用数量, 比如对太阳的利用;非排他性指他人使用该资源不会导致本人无法使用该资源, 比如对公路的使用。而公共图书馆是由政府筹建和管理的, 对全体纳税人而言, 它就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全体纳税人都可以享受公共图书馆所带来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 的确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对公众免费开放, 这是外在层次地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公共产品性质。但是, 内在层次的资金运用情况、图书馆内部的财务控制情况这些少为人关注的财务信息也具有公共产品性质。所以, 公共图书馆的财务信息公共化是有必要的。

(二)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信息经济学中的讨论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博弈情况的相关理论, 有时也可以用来解释非营利机构的信息公开问题。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 实际出资的纳税人和政府属于公共图书馆的委托人, 他们为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和运作提供资金保障, 同时委托图书馆内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运作。那么,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层即为受托人, 接受委托人的资产并实施有效管理。这样,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层、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社会公众的角色较为特殊, 既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 又是公共图书馆的实际出资人。政府充当的是实际出资人的代表, 所以, 在一般情况下, 公共图书馆会把所有的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向专门的政府部分汇报, 但却从来不认为需要向社会公众公开。

在这样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下, 实际的信息传递方式并不真正符合要求。作为实际出资人的社会公众虽然失去了对其资产的处置权, 但却仍然是该资产的委托人和实际拥有人。公共图书馆在履行了公共服务职责的同时, 还应当向资产的实际拥有人公开必要的财务信息, 使其知晓并进行监督。

(三) 财务信息公开的价值

光谈理论模型似乎缺乏实际思考, 公共图书馆的财务信息公开化的实际价值也是巨大的, 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 财务信息的公开化最为明显的作用是能够让社会公众间接参与和监督公共图书馆的管理, 可以有效刺激政府、图书馆管理层优化投资决策和管理水平。第二, 它可以有效解决政府、公共图书馆、社会捐助者以及纳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确切落实政府公开预算信息的政策, 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公正、公开的信息环境。其三, 有效抑制公共图书馆可能发生的贪污腐败渎职问题, 通过社会知名人士和财务专家的监督, 纠正公共事业不公开信息、公开虚假信息的错误行为。

三、公共图书馆财务信息公开化的建议

公共图书馆的财务信息公开化是必要的, 它符合政府“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 也迎合目前政治经济形势下政府所做出的各项改革建设。公共图书馆的财务信息公开可以作为政府信息公开改革进程中的“先锋”。

当然, 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是否需要公开公共图书馆的所有财务信息, 笔者认为, 这里可能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财务信息公开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 要求公共图书馆立马将所以财务信息一字不漏的公开, 似乎存在巨大的阻碍。并且, 强制一下子公开所有财务信息可能会导致造假现象, 有些涉及机密的财务信息的公开也是需要考虑的, 毕竟公共图书馆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个独立的民事主体, 有保留隐私的权利。

对于以上问题的考虑, 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的财务信息公开存在必要性, 但是公开化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操之过急, 需要审时度势。

(一) 基本财务信息尽早公开

对于一个公共事业单位, 财务和会计上的处理没有像上市公司那样复杂, 也没有像一般中小企业那样繁琐。公共图书馆财务信息的编制方式一般是采用收付实现制, 而不是权责发生制。基本的图书采购资金、馆内日常公用资金 (例如水电费) 以及人员经费支出等一般性基础信息应当尽早公开, 这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运作情况。一方面可以让社会公众有一种“主人翁”的优越感, 另一方面能够给图书馆自身压力, 从而严格理清图书馆的基本财务信息。

(二) 特殊财务信息的公民审核

一般的基础财务信息应当及早公开, 而对于那些涉及到机密或者统计时间较长较复杂的特殊财务信息的全民化公开有一定难度, 但可以组织一批财务专家和普通公众的群体, 代表社会公众行使信息监督权。公共图书馆必然是要向政府有关部门上报财务信息, 包括一般财务信息和特殊财务信息, 而向社会公众汇报则无此要求。鉴于某些财务信息的特殊性, 组织个别公众代表进行了解、分析和监督是可以实施的。

(三) 定期公开信息

定期公开公共图书馆的财务信息是为长期实行信息公开提供一个时间保障。在决定财务信息公开的基础上, 必须确定明确的时间, 基本信息每月公开一次, 特殊信息适当时期召开审核会议。

(四) 完善财务信息绩效评估制度

前面三点讲到的是公共图书馆财务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和时间, 而对公开的财务信息是否合理, 利用这些信息对公共图书馆的运作进行评价是公共图书馆财务信息公开的目的所在。财务信息公开化一方面是保障社会公民对公共资源利用的知情权, 另一方面也是纳税人利用公开信息对公共图书馆运作情况的一种考评方式。这里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一个较为合理的公共图书馆财务公开信息的评价体系。利用所公开的信息, 通过这一体系中指标测算出公共图书馆的绩效得分, 来评估公共图书馆的运作和管理情况, 这是纳税人所期望看到的, 也是社会公共资源被合理利用的一大要求。

四、结语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利用社会资源筹建后交由图书馆管理层实行处置权, 最终将福利惠及社会公众的一种公共产品。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在实际社会改革中, “以人为本”的公共资源利用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政府和公共图书馆管理层在实施外在公共服务的同时, 也需要考虑将内在化的财务信息告知社会公众, 以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政府大力推行政府预算公开的大背景下,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公共图书馆在财务信息公开方向上会迈出坚实的脚步。

参考文献

[1]郭凤梅.非营利性数字图书馆信息公开问题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 (3) .

[2]李文玲.高校图书馆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3) .

[3]邝敏玲.公共图书馆预算管理刍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7) .

公共信息公开 篇10

公共信息是发生在社会的公共领域, 主要由政府提供和管理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 它是一种公共品或公共服务, 公共性是其本质属性。其终极价值在于保障和维持公民最基本的生活、生存和发展需求, 具有底线保障的社会意义, 使人能够像人一样有尊严地生活、生存、发展, 有的学者将其涵盖的范围概括为“国民在现代社会中求生存时在民生方面, 诸如食、衣、住、行、育、就业、医疗和各种生活规划等所必需的资讯”。政府提高信息的公共服务水平, 实现人人享有信息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 既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 也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二、充分认识和重视公共信息的公开和服务

1. 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是现代国家从法律上对公民知情权确认和规定的结果。

对公民而言, 是应该享有的基本的宪法和法律权利, 对政府而言, 是一项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和承担的法定责任。政府在保证公民知情权方面承担着完全责任, 有责任、有义务保证公民信息权利的实现, 公民是权利主体, 而政府则是义务主体。知情权是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权和公民公共信息获取权基础上的合成权。因此, 知情权是与公共信息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现在它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宪法规定和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 而在中国现行的宪法中并没有明确、直接、具体地规定公民的知情权, 但我们不能由此否定在我国公民知情权的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第四十一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知情”是公民行使上述权利的前提条件。故此知情权是中国宪法中的一项隐含权、默示 (许) 权。另外从法理上讲, 既然主权在民,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公民就有权依据法律, 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社会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做到民主选举、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首要条件是民主公开, 首先是包括政府信息在内的公共信息公开, 人民要知情, 要有赖以参与、评判、选举、管理、监督的足够信息;不知情, 无以评判, 无以监督, 也无以有目的地、理性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公民监督、公民参与、公民管理是民主的重要形式, 公民行使知情权, 正是一个有效获取公共信息、正确使用公共信息和切实参与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其他政治活动的过程。可见, 没有知情权, 就谈不上参与权、监督权和管理权, 乃至于整个民主权利。保证所有人可以公平地获取和使用信息、特别是公共信息, 是民主社会的基础。既然公民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为其服务, 而服务又是政府的公共职能, 那么政府公开和提供其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和其他管理职能过程中, 收集和形成的公共信息, 就是理所当然的。从另一个角度看, 政府的一切活动是由公民纳税支持进行的,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就是公共品, 公民当然有权知晓和利用。公共信息公开则是为了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施和落实, 通过法律的形式和法定程序, 要求国家机关, 主要是政府在行使国家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过程中, 主动将与其行使职能有关的信息, 如法律政策信息、社会信息主动、及时、准确、完整向社会公布或向提出申请的特定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

2. 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制度不仅关乎公民知情权及随之而来的

参与权、监督权、管理权的落实与保障, 而且更关乎公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信息权是发展权的保障, 发展权又是生存权的延伸, 故公共信息公开制度也是生存权、发展权的落实与保障。1994年《公共图书馆宣言》曾指出“自由地不受限制地获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 是个人行使民主权利和获得平等发展机会的基础。”在信息社会, 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的三大资源 (物质、能源、信息) 之一, 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要素资源和资本。既然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要素资源和资本, 获取和掌握信息的程度, 基本上决定着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 生存能力的强弱, 发展潜力的大小, 拥有财富的多寡, 社会声誉的高低, 政治地位的尊卑。信息不公开、不对称、不公平, 往往使得一部分社会成员不仅无法行使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无法行使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亦无法享受由此而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利益, 丧失了更好地生活、生存、发展的机会和权益, 日益成为边缘化的社会弱势群体。人们只有不断地、及时地获取新的信息, 准确地掌握信息, 创造性地运用信息, 才能有利于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提高自己生活、生存、发展的机会、技能、要素, 获得自己在社会中生活、生存、发展的权利, 占据生活、生存、发展的优势位置和制高点, 占据生活、生存、发展的先机。故此, 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利, 既是保障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的需要, 又是保障和实现公民生存权、发展权的需要。如若没有基本的起码的保障, 人们就丧失了参与正常社会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权利与手段, 甚至丧失了顺利表达自己基本生存要求的起码权利和手段。因此, 保证公民获取与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 是现代政府特别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 是现代公民的基本权利。应当通过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等方式和措施来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利, 为公民的生存、发展及自我实现创造条件。

三、必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和服务要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规范运行

切实执行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制度, 防止公共信息的行政垄断, 保证政府信息主动、及时、准确、完整地发布, 做到所有公共信息 (以法律规定为限) 必须向所有信息权利人平等开放, 所有信息权利人都有权共享所有的公共信息资源。因为公民对公共信息的权利, 首先是公共信息获取的法律权利。对政府而言, 公共信息公开则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和法定责任。只有公共信息的有效获取, 知情权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进而使公民监督政府、管理社会成为可能和可行。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贯彻执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的保障制度和机制。

1. 要依据立法宗旨和原意, 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在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时要严格遵循立法精神和宗旨, 政府公共信息“以公开为原则, 以不公开为例外”, 《条例》虽然未明文这样规定, 但并不能由此否定这一原则是《条例》立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 可以说这一精神和原则是《条例》默示性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条例》在具体条款的规定中始终都贯穿着这一精神和原则。在公开与例外的关系处理上, 公开无疑居于主导地位, 例外虽是必要的, 但毕竟是从属的、有限度的。可公开可不公开的信息, 应尽可能公开。我们亦承认, 有些信息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是需要保密的, 但这种保密是为了公众利益和公共利益, 而不是为了特权利益或不平等竞争。

2. 加快公共信息公开和服务的立法步伐, 建立、健全我国公共信息的社会法律保障体系。

(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经验积累的基础上, 一俟时机成熟, 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法》, 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上升为国家正式法律, 以增加其权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法》要对公开信息的义务、公开信息的范围、公开信息的程度作出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信息公开范围的规定, 要摒弃正面列举的方式, 以避免这种方式带来立法上的过于粗疏、过于笼统, 执法中信息公开的边界模糊、难以准确把握以及主观随意性, 当然更不能由政府部门或其负责人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法》还应对公民如何行使信息权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2) 尽快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修订程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修订中, 应有专门的条款, 甚至章节对信息垄断, 特别是公共信息的垄断 (包括政府公共信息的垄断) 作出周详的、限制性的规定。信息垄断是最隐性、最具危害后果的垄断。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修订, 平衡各方利益, 保障弱势群体利益, 保障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尽快形成和创造有利于社会信息公平的法律信息环境, 促进社会信息公平的实现。 (3) 根据结构优化的原则, 整合知识产权法律资源。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涉及知识产权的法律整合为处于部门基本法地位、具有法典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 以增强其法律体系的完备性、科学性、严密性;增强其法律内容、法律手段、法律责任制度的明晰性、统一性、协调性。 (4) 加快创制和制定《信息法》或《社会信息保障法》、《图书馆法》、《电信法》、《隐私权法》、《新闻法》、《行政程序法》。

公民的公共信息权利能否得到保障, 是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和公共信息服务的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面和基础工作。换言之, 公民公共信息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社会, 是信息不公平的社会。因为一个公平的社会, 首先应该是公民起码的平等的基本的信息权得到有效保障的社会。而社会信息公平的主要责任者是作为承担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者的政府, 实现社会信息公平, 政府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吉宇宽.信息公平障碍因素研究[J].图书与情报, 2007 (6) .

[2]肖希明, 水亮.和谐社会中的信息公平制度[J].图书馆论坛, 2006 (6) .

[3]刘传玺, 等.信息平等的实现途径[J].情报科学, 2008 (3) .

[4]袁峰.信息公平与政府责任[J].政治学研究, 2005 (4) .

[5]范并思.论信息公平的制度选择[J].图书馆, 2007 (4) .

上一篇:晋江手机报下一篇:大学生经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