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手机报

2024-05-04

晋江手机报(精选三篇)

晋江手机报 篇1

2006年4月创刊的《晋江经济报》, 是一张贴近晋江流域实际、凸显民营经济特色的区域性综合性政经日报。经过几年来的摸索, 我们将这张报纸定位为“政治报、经济报、街区报”, 服务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突出在民营经济, 深入于普通市民。实践证明, “三位一体”的办报理念已逐渐被各阶层读者接受, 实现社会效益凸现, 报社收入快速增长, 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实现收支基本平衡, 进一步确定了其主流媒体的地位。笔者结合实际, 对这一办报模式作具体分析。

一、《晋江经济报》读者定位的三个层面

传媒的读者定位, 就是内容定位、产品定位, 目的是为了寻找和发现哪些信息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从而为传媒产品创造出市场需求的读者群体, 以便针对这种需求进行产品决策。[1]

《晋江经济报》创刊伊始就界定了范围、内容:面向晋江流域的综合性政经日报。因为落地在晋江, 就必须在晋江进行市场研究和开发, 实现本土化。649平方公里的晋江市, 有一百万城乡人口。在《晋江经济报》创办之前, 晋江尚无一家以“晋江”为名本地化的纸质媒体。虽然当地报业市场上已有数家报纸发行, 但或为都市报, 或为党报, 得到的是散状覆盖, 各自拥有一定读者, 形成不了强势。读者市场也未得到细分, 尤其是当地活跃的民营经济群体, 蕴藏着丰厚的市场资源。有鉴于此, 《晋江经济报》有三个层面的定位:

(一) 时政报层面:服务当地党委政府, 树立报纸权威地位

《晋江经济报》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下属子报, 与晋江方面共同合作创办。多年来, 当地党委、政府一直想借助报纸, 将党委政府的声音传到民众中去, 传到企业和基层中去, 借此推动工作、推动社会进步, 也希望通过报纸这个平台, 进一步在海内外树立起“晋江形象”。因此, 《晋江经济报》一诞生, 就承担起这一职责。另一方面, 对办报人来说, 异地办报存在着诸多困难, 不论是新闻采访还是经营发展, 都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 需要一个亲和、友善的“亲家”。

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 确定了《晋江经济报》读者定位的第一层面, 即读者为村以上的广大机关干部, 报纸必须通过做好为当地党委政府的服务, 将影响力渗透到众多的机关干部群体中。

确定这第一层面的定位, 对于新创刊的报纸来说,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报纸为党委政府做好服务工作, 当好“帮手”, 就能得到较好的认可, 不仅能使报纸克服异地办报的困难, 迅速融入当地, 而且能在各项工作中取得支持, 从而为快速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

(二) 经济报层面:为企业提供有用信息和延伸服务

这是《晋江经济报》必须凸现的重要特色, 也是报纸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晋江是一个带有强烈个性特质的地域:民营经济发达, 连续16年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居福建各县域之首, 企业多, 国字号品牌达107个在全国最多。企业家群体之庞大、经商意识之浓厚也堪称八闽第一。爱拼敢赢、你追我赶、超前思维是他们的精神特质。这些企业与企业家群落, 是《晋江经济报》厚实的读者对象和丰富的经营合作资源。如何为这些企业和人群提供吸引人的、定制化的新闻产品及各类延伸服务, 将是《晋江经济报》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而本土化的“经济报”这一读者层面的定位, 显得顺理成章。

(三) 街区报层面:作为本区域普通群众情感信息、需求交流的平台

街区新闻是国外引进的概念。所谓街 (社) 区报, 是指针对单个街 (社) 区发行的社区报纸。在前工业化时代, 以地方性、小型化为标志的社会生活催生了报纸的雏形, 即小众化的社区报 (晋江还不是一个发达的城市, 因此针对晋江实际称之为街区报更合适) 。[2]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是否做到本地化和分众化, 将是报纸立足制胜, 获得读者群的焦点所在。晋江经济报的本土化生存, 就必须依赖于“街区报”的定位不断深入实践。

由此, “三位一体”的办报定位确定下来, 我们对“三位一体”办报思路的理解是:政治报、经济报、街区报三者并存, 既统一在一张报纸内, 又在版面上各有侧重。“时政报”优先发展是生存之源;“街区报”持续推进是发展之根;“经济报”深化拓展是起飞之翼, 更是未来的主导。

二、“三位一体”办报模式的具体实践

“三位一体”的办报模式, 既互相独立, 又相互交融, 要求我们细分读者, 并为之提供个性化新闻产品及服务, 切实解决不同层次读者的新闻和服务需求, 并在不同的版块和本土化、差异化的内容上呈现出来, 从而实现报纸较为准确的定位, 而这正是办报实践中最难做到的。目前报纸也仍在不断磨合和探索,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 创新时政报道, 硬新闻软着陆

传统的时政报道脸孔较硬, 身段不软, 我们提出, 要将贴近性、互动性和亲和力融入权威性, 四者统一, 实现可读、有用, 促进权威树立。

1. 互动促进权威、实现有用

《晋江经济报》于2007年3月起推出“阳光决策”系列报道。通过开辟专栏, 把晋江市将要出台的“新政”先行在报纸上广泛征求民众意见, 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议事发言的平台, 使决策更民主、政策更亲民, 在晋江市政府、部门中引起较大反响, 也使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政府是在为他们办实事。

拆迁历来是各级政府中最难的工作。晋江桥南片区拆迁回迁户有两千多家。2008年, 政府免费为他们订阅晋江经济报, 大量的政策通过报纸传达到拆迁户脑中。2009年, 政府出资启动装修大赛, 在报纸上开展评比活动, 免费为回迁户提供装修设计, 反响良好, 促进回迁工作顺利完成。晋江城市化水平较为落后, 2010年初以来, 晋江政府抓住机遇加大城建力度, 报社及时跟进, 进行了各项策划, 用评论、系列报道、现场新闻特刊 (4个版) 等形式, 加大报道份量, 形成声势, 营造良好的大干快上的舆论氛围。与此同时, 又想方设法使新闻好看, 通过典型的细节 (如旅港著名企业家苏千墅先生从香港专程乘飞机回乡签字拆迁, 一番动人的话语让人深受感动) 和现场, 而不是说教, 在政府与市民中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推动了城建工作的快速开展。

2. 策划典型, 实现时政报道的深度、权威

2007年晋江建市十五周年, 是创新时政报道的一次机会。历时近一年, 报纸推出“晋江建市15周年·晋江镇街行”的大型策划。这组报道以彩色专版形式, 以镇街为单位全面介绍晋江建市15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成就, 通过“纪录”、“片花”、“蓝图”“数码”、“专家眼”、“旁白”等栏目, 注重以细节感染读者, 通过有枝有叶的生动事例, 文图并茂、全景式展示晋江的发展历程, 剖析发展动力, 勾勒未来蓝图, 受到晋江各界的好评。

目前, 《晋江经济报》已初步形成了创新时政新闻的操作模式, 即重大时政事件提前介入, 事先与党委、政府部门取得共识, 在新闻发布上做到权威性。同时, 在新闻采写上做到由下而上, 放低报道“视角”, 由典型案例带出时政背景, 并进而阐释党委、政府的工作意图, 不讲空话、套话, 做到硬新闻软着陆, 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 凸显产经特色, 寻找主攻方向

作为经济报这一读者层面要有突破, 难度最大。一方面要求高, 另一方面读者文化层次高低不平, 记者专业背景不够, 写的文章很难引起共鸣。三年来, 报社一直在加大产经新闻的报道力度, 力求产业类新闻更具指导性、服务性、可读性。

2006年以来, 晋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晋江企业的改制上市工作, 报社精心组织, 从政策解读到深入分析, 陆续推出“晋江企业上市总动员”系列报道, 刊出了近百篇有份量、有影响的文章。2007年和2008年还与北京民营经济研究院联合推出四期“北大—晋江圆桌论坛”, 请专家与企业家交流互动, 答疑解惑, 有力促进了企业上市步伐和经济转型。2009年, 金融危机袭来, 报社积极配合宣传政府和企业有为应对之策, 报道推出后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 成绩显著。2009年晋江厦大总裁班、2010年8月北大总裁班的持续报道在广大企业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力提升了企业家的层次。

2007年9月, 产业版扩版成功, 4个版的“产业”独立成叠, 并新开设“人力资源”、“品牌营销”、“青商才俊”等本土文化经济版块, 目标对准新一代的中小企业和职业经理人, 凸显本报关注本地民营经济的特色。2010年5月开始, 产业版块再度整合扩充, 增设金融版面, 改造原有的产业周刊, 分出财经纵深、体育用品、纺织服装、综合资讯、人力资源等版块, 各版启动“工作室模式”进行运作, 使产业新闻报道更贴近晋江产业特点, 呈现新的气象。目前与本报开展合作的企业达40多家。

(三) 加大街区新闻量, 实现差异化竞争

按新闻的接近性理论, 越是地区性、地方性的报纸, 越易受到读者欢迎。社区报的标志特征是它“对某个特定社区的服务性和归属感”。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具有高度的地域相关性, 超过一定范围, 新闻对局外人变得毫无价值。在新媒体时代, 社区报小而近的天然优势, 助其顽强成为媒体适应者, 让其它媒体望尘莫及。[3]

按照街区报理论, 在原有“民生”版的基础上, 《晋江经济报》又增加了“街区”版, 把报道视角对准晋江社区里的人和事, 透过表达社区居民的喜怒哀乐, 发现社区生活的真善美和奇闻趣事, 记录社区邻里的家长里短, 鞭挞丑恶现象, 适度曝光, 使这张报纸渐渐走进晋江普通民众的心中。

目前, 街区版共开辟有“记者逛社区”、“咱厝有事”、“走街串巷”、“我家有宝”、“热线同期声”、“厝边互助坊”、“咱厝有能人”等栏目。一群记者天天在街区里摸爬滚打, 和街区百姓打成一片, 在新闻写作上注重新闻性与服务性相结合, 先后刊发了一批在当地很有影响、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我们是这样活到一百岁的》通过走访晋江9名百岁老人, 提取寿星的生活细节, 描述百岁老人是“如何活到一百岁”的。相当一些篇目还用了闽南方言写作, 很受群众欢迎。

2007年4月, 本报还推出了以喜庆报道为主要内容的“喜报”版, 这在全国也属首创。该版围绕喜字作文章, 关注晋江百姓的喜事开心事, 极具晋江浓郁地方特色, 也很受百姓关注。在海外有一百多万晋江人, 是一个庞大的群体。2007年开办的《天下晋江人》专版以他们为报道对象, 也是以人物为切入点, 内容和形式却令人耳目一新。2008年, 报社推出了“村居版”, 通过新闻进村入户, 报道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推进。本土化的内容是其他报媒无法登载, 实现了内容的差异化。2009年, 报纸又通过“社区直通车”开展的便民活动, “星星点灯”———为年轻人找对象牵线搭桥等灵活形式, 加大街区版的活动力度, 以互动促进“街区版”深耕普通群众, 加快报纸本土化过程。

菲利普·迈耶教授 (《消失的报纸》作者) 关于报纸将于2043年寿终正寝的预言, 应该是为定位模糊的大城市日报所唱, 他的下半句话却是“为特定受众服务的特制化媒体则比较乐观, 这对小型报是好消息”。[4]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 精准的定位, 合适的区域, 为报纸的超常发展提供了可能。创刊两年多的《晋江经济报》, 发行已突破5万份, 广告收入突破1000万元。创刊三年, 报社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实践证明, 在激烈竞争的报业市场, 在一个狭小的区域, 只要有准确的读者定位、市场定位、内容定位, 报纸是能够实现快速成长, 开创出报业的一片“蓝海”。

参考文献

[1]蔡雯.细分化市场中的媒介定位策略[EB/OL].http://w ww.66wen.com/05wx/xinwen/guangbo/20061111/29127.h tml.

党员学习手机报 篇2

《创先争优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笔记》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主题,以工作笔记为载体,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学习、巡视条例、新党章、党纪条例、党员教育培训规划等当前党员干部必学知识,以及党政格言警句为内容进行创作编排。

笔记特点

大学生手机报 篇3

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电子设备,其中手机可以说是普及率最高的一种电子设备,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手机是大学生们沟通和获取知识、新闻的重要媒介,无论从形式上、实用性、普及性上来考虑,大学生手机报在当今以及未来的发展中将有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首先我们要来分析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状况,要有针对性的分析那些可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找出他们关心关注的话题。

一、社会兼职:

(一)大学生兼职现象的社会因素、(二)大学生兼职前景及问题

二、校园爱情

(一)校园爱情萌发原因、(二)校园爱情的利与弊

三、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一)当前就业形势、(二)就业还是创业?

四、关于考研

(一)大学生考研—究其原因、(二)考研形势

五、新生的大学规划

(一)、新生的状态

(二)、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好大学时光

六、了解真实的社会新闻

七、娱乐与幽默

一、大学生兼职

(1)大学生兼职现象的社会因素

总所周知大学校园提倡的是自主学习,整个上课期间,各大高校的课程安排一般都是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因此相对于紧张的高中生活,时间就比较充裕。课余时间无所事事,“无聊”、“郁闷”成了同学们的口头禅然而,随着“兼职”一词进入校园,为大部分同学带来

了方向标,做兼职不仅可以充实生活,还有利于提高自身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拓宽人际关系网,从而丰富人生阅历。

(2)大学生兼职前景及问题

针对大学生积极兼职的现象,更多商家倾向于为充满活力,单纯青春的大学生提供兼职岗位,通过兼职,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更紧密,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但是这些机会中也隐藏着陷阱,不少非法商人抓住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为人纯朴以及急于兼职这一弱点,在求职面试中下圈套,大学生在兼职中被骗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校园爱情

(1)校园爱情萌发原因

大学生活单调,课余生活质量不高,每天枯燥的生活渴望被充实,走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是情侣手牵手、拥抱着在校园里漫步,那些温馨浪漫的场景在感官上刺激着我们,心里有种悸动在萌芽,在正确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于是对自己说,就是她(他)了。大学生,激情四射,活力无限,怎能不被爱情俘虏呢?

(2)校园爱情的利与弊

大学生情侣一起上课一起上自习,一起努力,一起为未来奋斗,相对于那些单身“贵族”宅在寝室上网浪费时间而言,相互勉励进步的生活更令人充实和向往。但是没有人可以一辈子都躲在象牙塔里,当校园爱情遭遇现实,又有几个人能避过擦肩而过的来自现实的明枪暗箭,所有的爱情都要有物质基础来撑腰。即使现实没有来到,大部分人却是因为寂寞而恋爱,大好青春埋葬于风花雪月中,把爱情当成游戏的廉价品,如此虚度,大学生活究竟有何意义可言。

三、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1)当前就业形势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

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据介绍,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比例为70%。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就业还是创业?

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不管你是新生还是毕业生,都不可避免的谈论或被谈论到就业问题,近来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大学扩张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由得让同学们深思,究竟是循规蹈矩的就业还是另辟蹊径自己创业。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一现象出台了许多扩大就业岗位的政策,各大高校为提高本校学生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实训课程,让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这是大学生就业的优势。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这些都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关键所在。

四、关于考研

(1)大学生考研—究其原因

学术追求,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因而考研,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是研究生的本来含义,也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考研动机;逃避或者为了好就业,这与上一个话题又有所相连,专科生供大于求,本科生供需持平,研究生供不应求,这是今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谁都看得出来,如今研究生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为未来增加一个筹码,人才高消费是未来的趋势,今天的人才市场上还是本科毕业生在“扛大头”,也许明天就会演变成硕士学历者的天下,还是趁着年轻,多拿一个学历在手里,未来更有保障;学历情结,因为这个原因选择考研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其中许多人是因为背负着父辈的希望。

(2)考研形势

据教育部统计,报考2010年学历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这也是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人数纪录,是2001年报考总数的3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徐之明预测2010年考研竞争局面将更为激烈,将极有可能形成“4人考研1胜3败”的局面,2010年考研的录取率将持续下降,平均录取率将保持在25%甚至20%左右。如此形势,用严峻形容不为过。

五、新生的大学规划

(一)、新生的状态

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一段时间都会感觉到无聊。他们之所以觉得无聊,是因为他们发现大学和中学一样要点名,一样要上课,还是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也许他们并没

有意识到,这是身体做出抗拒的本能反应,于是他们就要睡懒觉,就要恋爱,就要追求自由,要对过去的时光做出补偿,是自然而然的。

(二)、怎样才能更好的有效的利用好大学时光

首先,读书计划。最好的读书方式是理性地读书,相反,随意的阅读,是不负责任的阅读。不要碰到什么书就看什么,要有勇气“啃”一些没兴趣或难懂的书。其次,强身计划。人都是有惰性的,应该把锻炼身体当作一门“功课”来对待,增强体质,不要让清晨时光在睡懒觉中度过。再次,意志训练。意志和手艺一样,同样是需要训练的。第四,学好自己的专业,至少掌握一门技艺。

六、了解真实的社会新闻

对于负面新闻大多数高校会采取压力手段进行压制,其中之一就是不允许高校网络新闻进行报道,担心大学生会到处传播,造成不好的影响。但调查中发现,61.5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受到很大程度影响,相反会去思考相关问题,寻找原因,保持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不是一味地挖掘噱头。

大学生有权利知悉负面新闻的真实情况。胡锦涛同志在考察时也提及,对于负面新闻,要做到“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强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 因此,当高校爆出丑闻时,学校应该有权让学生知道事件真实情况,消除疑虑,让大学生全面的认识事件,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七、娱乐与幽默

现在大学生都是80、90年代出生,喜欢了解名人、明星的热点话题,喜欢多姿多彩的生活,喜欢轻松快乐的生活,这样可以再无形的压力下得到放松

总结

根据以上对当代大学生的分析可以很简明的可以看出我们手机报的内容

1.社会兼职,(1)大学生真确对社会兼职的认识

(2)我们可以与现有市场上的中介公司达成协议,从他们那获取安全准确的兼职信息,快捷方便的帮助大学生们找打理想的兼职,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安全。

2.校园爱情

(1)如何正确看待校园爱情如何正确的选择爱情

(2)爱情中的心理学

(3)单身人士的心理学

3.处于什么位置?

(1)报道当今社会经济状况与就业形势

(2)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

4.关于考研

(1)正确的认识自己考研的目的;帮助学生解读社会现象

(2)总结各大高校报考人数;招生人数帮助学生分析当前考研形势

5.新生大学规划

(1)帮助学生理解大学生涯的内容;优秀学生的大学经历

(2)帮助大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

6.了解真实的社会新闻

(1)真实的社会新闻可以让大学生知道当今的社会现状,可以让他们在毕业以后更好的更快的融入社会

(2)新闻的真实性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优秀的人才,怎样在毕业以后去服务社会

7.娱乐与幽默

(1)娱乐与幽默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物质,丰富课余生活,这点看上去虽小但我们不能没有

上一篇: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下一篇:公共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