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石头的故事

2022-07-13

第一篇:人类与石头的故事

石头的价值故事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的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好奇地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一切告诉给院长,并问为什么会这样。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慢说道:

“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难道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感悟:

自己把自己不当回事,别人更瞧不起你,生命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珍惜独一无二的你自己,珍惜这短暂的几十年光阴,然后再去不断充实、发掘自己,世界才会认同你的价值。

第二篇:两个石头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小岛,它常年绿色如春,气候宜人,岛上的人们善良而且智慧,他们日夜劳作,生活非常幸福。

小岛上的有两块很有名的石头,一块精致地像是经过天人雕琢,美得让人感叹。而另一块石头呢,他其貌不扬,又黑又丑,在前者的强烈对比之下,这块难看的石头总是被人嫌弃,丢在一旁。

据老人们说,他们的祖先在一次远途的航海打捞中发现了一块宝石并将它带回了小岛。放在码头正中央的宝石有一天突然消失,然后这消失像是有着神赋一般,给岛上带来了奇迹——原本贫瘠的仅靠捕鱼为生的小岛竟然花开四季,生长出了许多人们未曾见过听过的植物,人们的生活日益改善,小岛成为了富饶之地。

就这样,岛上的人们过着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

好景不长,几年后小岛上开始频频受到海啸的侵害。人们都说这和那块丢失的神奇宝石有关。有一位年纪很大的巫师在一次祷告中预测到:如果不将一块宝石重新投入海里,小岛会在30年后的一次海啸中彻底被淹没。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眼看着海啸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岛民们纷纷陷入了恐慌之中。有人提出将岛上那块美丽的石头进行雕琢,投入大海。这一想法最终被所有人认可。

可是那美丽的石头多么高傲啊。它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它。它用尽生命来抵抗,决不让人动它身上的一块地方。

海啸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岛上最大的码头都快要被淹没了。就在人们绝望的时候,那块被遗忘的丑石站了出来,它说,它愿意被工匠雕琢,也许可以救大家一命。

人们都带着猜测,但是却寄希望于这块丑陋而勇敢的石头。工匠打算仔细地雕琢它,希望能将它做出一个美丽的样子,尽管它又黑又丑。

然而就在那块石头被敲掉一个棱角的瞬间,工匠惊呆了:丑石里竟然有着一块晶莹剔透、色泽纯净的琥珀。整个小岛都沸腾了。

工匠师细心地将琥珀取出,人们在第二天就将“丑石”投回海里。 奇迹又发生了:岛上又恢复了生机,甚至比以前还要美。 为了纪念那块救命的“丑石”,人们将丑石原先停留的角落开辟出来,建成了一个很大的公园,这里树木葱郁,每天都有美丽的花朵绽放,成为了小岛上最漂亮的风景。

而那块美丽的石头,最终惭愧地再也抬不起头,独自隐藏在了公园里高高的灌木丛中。

第三篇:故事:想长脚的石头

李建花

原稿:

有一块小石头,光溜溜,圆乎乎,就像小鸟生的蛋。小石头看到别人走来走去,心里很羡慕。

“小鸡,你把脚借给我好吗?”小鸡摇摇头,不肯把脚借给小石头。 “小猫,你把脚借给我好吗?”小猫摇摇头,也不肯把脚借给小石头。

蜈蚣爬过来,小石头说:“蜈蚣大哥,你有那么多脚,借给我两只好吗?”蜈蚣摇摇头,还是不肯把脚借给小石头。

“唉,我自己要是能长出脚来该有多好啊!”小石头多么想到处去看看。 “呀,多漂亮的小石头!”一个小朋友走过来,拣起了小石头。他把小石头做成了项链,挂在脖子上。

小朋友看电视,小石头跟着一起看。 小朋友唱歌,小石头在那里静静地听。 小朋友嚼泡泡糖,小石头闻着泡泡糖的香味儿。 小朋友到哪里,小石头也就到了哪里。 跟着小朋友,小石头就像自己长了脚一样。

修改稿:

草地里静静地躺着一块小石头,光溜溜,圆乎乎,就像小鸟生的蛋.小石头看到别人走来走去,心里很羡慕:“要是我也能走来走去,那该多好呀!”

正在这时小鸡走了过来,小石头连忙喊:

"小鸡姐姐,小鸡姐姐,你把脚借给我好吗?"小鸡摇摇头,不肯把脚借给小石头. 小猫从小石头身边有过,

"小猫哥哥,小猫哥哥,你把脚借给我好吗?"小猫摇摇头,也不肯把脚借给小石头.小石头伤心地低下了头。

蜈蚣大摇大摆地爬过来了,小石头看到蜈蚣有这么多脚,开心地冲到蜈蚣面前说:"蜈蚣大哥,你有那么多脚,借给我两只好吗?"蜈蚣摇摇头,还是不肯把脚借给小石头.小石头绝望地留下了眼泪。

"唉,我自己要是能长出脚来该有多好啊!"小石头多么想到处去看看. "呀,多漂亮的小石头!"一个小朋友走过来,拣起了小石头.他把小石头做成了项链,挂在脖子上. 小朋友看电视,小石头跟着一起看. 小朋友唱歌,小石头在那里静静地听. 小朋友嚼泡泡糖,小石头闻着泡泡糖的香味儿. 小朋友到哪里,小石头也就到了哪里.跟着小朋友,小石头就像自己长了脚一样.

第四篇:编导故事 高原的石头

编导故事

高原的石头

在偏僻的南方小镇,他突然觉得全身无力,心口憋闷得厉害。此时已是夜晚,他躺在小镇简陋的旅馆里,浑身大汗淋漓。他应该尽快去看医生,可这里离最近的乡镇医院也有五十里地,离县医院要走一百二十里地,路是翻山越岭的路,夜晚几乎无法行车。他大口喘息着,一动不能动。同事们都急坏了,唯恐他出现意外。

他努力而喃喃地说:“石头,石头,要是有一块高原的石头就好了。”

他22岁时去过青藏高原,在那些缺医少药的边塞,人们病了,常常会把一块石头抱在肚子上,据说那里的石头对许多疾病都有疗效。石头的神奇作用,被那里的人们广泛认识。

那一年,他也病过一次,在无医无药的情况下,用的就是石头,很管用的。可自从离开了高原,他也就远离了这种神奇的石头。只是眼下,在这个偏僻的小镇,实在太像荒凉的高原边塞了,在这毫无办法的要命关口,让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里的石头。 不过,这里是南方,怎么会有高原的石头。他开始感觉空气稀薄,呼吸更加困难,大家已经把门窗全都打开,可他还是喘得厉害。

“我要死了吗?”他喃喃地说,脸色苍白,神情绝望。 旅馆里的服务员也闻讯跑来,同样急得一头汗水,如此闭塞的地方,谁也拿不出办法。服务员问清了他的情况,突然眼睛一亮,像是想起来什么说:你们等一下,我马上就来。服务员跑出去,一会儿工夫便抱着一块石头跑了进来:原来楼上住的团队就是从高原来的旅行团,他们自然也用石头治病,并随身带着几块神奇的石头,真是无巧不成书。服务员把石头递给了痛苦中的他。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想不到在这里竟然会遇到他的老乡,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属于不幸中的万幸。 接过石头的那一瞬间,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难得的微笑,他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紧紧地抱着石头不放。石头的作用果然神奇,他渐渐开始好了起来,可以喘上气来了,一会儿工夫,他便觉得空气有了流动,胸口有了舒畅,也不大口地喘了。一小时后,他完全好了。 大家让他躺着不要动,再好好恢复一下。这一夜,他抱着石头睡得很香很甜。次日早上,他的精神是那么饱满,他真的是好了。大家也跟着谢天谢地。他去还石头,并要向高原的朋友表示感激。可是,那支旅行团已经提前离开了旅馆。服务员说,他们留下了话儿:石头就送给你了。

他很感激,带着这块神奇的石头,旅行一路,一路不但没病,反而心情格外地愉快。他对大家说:你们看,高原的石头有多管用,他的神奇力量真能赛过万能的良药。同事们都点头。说他精神难得地好。他说,就是因为这块神奇的石头。其实他不知道,这是服务员和大家集中生智,临时想出来的一个办法。这块石头并非来自高原,而就是旅馆门外的石头。

有很多时候,我们的疾病或是身体的不适,并非属于实质性的,而是由于我们的压力与内心的纠结,造成了我们精神上的紧张和焦虑。这种紧张和焦虑,会在不知不觉,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发作,让我们的身体出现各种征兆。许多看似身体上的不适,其实都是假象,都是因为精神被深深困顿的结果。

尤其是长期精神负担过重的人,和那些内心常常伴随着焦虑与恐惧的人。于此,我们只能缓解精神的压力,让内心保持平静和放松。当那些说不明,道不清的内在障碍被清除掉时,这种紧张和焦虑带给我们的不适就会被驱散。我们就可以重回健康,精神抖擞地去生活。

也许,让我们更多地去舒缓我们的内心,抚慰它,照顾它, 调解它,如此,我就不再需要任何方式的石头。

第五篇:西藏石头里的故事

公元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只有16岁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太宗皇帝在女儿出行的时候送给她一面宝镜,告诉她,此去土蕃路途遥远,用时颇长,若走到汉藏分界的地方,想念家乡,就把这面宝镜拿出来,里面能够看到熟悉的大唐宫殿和父皇母后。

文成公主历尽艰辛,辗转到了赤岭,眼看前后地况已经有截然差距,想来已到土蕃与中土的边界,思乡之情更为迫切,便取出宝镜照看,镜中显现的只是自己消瘦的面容和残阳斜照下的赤岭山石。这时,她才省悟,父母用意正是希望她从此忘掉大唐,而专心以土蕃为家。悲伤之余,文成公主把宝镜扔了出去,摔成了两半,正好落在两个小山包上,东边的半块朝西,映著落日的余辉,西边的半块朝东,照着初升的月光,而公主思乡的眼泪更是流淌不止,泪水顺着面颊流入大地,把赤岭的石头染得更红了。

明镜落地的两座山峰因此得名日月山,而被文成公主浸染后形成的石头就是玉石中的极品——赤玉。据说,松赞干布后来用它雕琢了一块‚日月同辉‛玉牌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文成公主,从此之后,赤玉就成了藏地中的一种珍宝,寄寓着藏民的无尽情意。

这是我在走青藏路时,在唐蕃古道上的一位藏民朋友家里听说的。动人的故事让我对这条通往西域的古道更加崇敬,也让我对藏民的石头情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让我惶恐的是,这位扎西竟然执意将他在巡山时捡到的一块赤玉送我留念,希望这块石头能给我带来好运。于是,这枚晶莹剔透的石头就成为我西藏之行中的第一份礼物。

这或许是一种心理暗示,得到一块具有美丽传说和寓含特殊情谊的石头,让我有了超越它本身的情感,也从此对西藏的石头变得尤为专注。

西藏是一个笃信万物有灵的地方,长期与群山、湖泊、草甸、蓝天为伴,与骏马、雄鹰、獒犬、牛羊为友,自然界的一切在藏民眼中都是神的子民,浑身充满了神性。

在西藏,人们敬畏神山:冈仁波齐、南迦巴瓦、珠穆朗玛,都是宇宙中最神圣的彼岸;人们崇敬圣湖:玛旁雍、羊卓雍、纳木错,都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家园;人们钟爱石头:天珠、珊瑚、玛瑙、砗磲、绿松石,都是神的灵气聚结的慧根;人们珍惜植被:煨桑时从草籽、松枝、柏木、青稞、糌粑中升起的霭霭烟雾,寄托了对上天的无限景仰。 于是,在西藏,每一块石头,每一滴水都有她的故事,每一个生灵都有她的传说。

玛尼石:用灵魂雕刻出最纯美的图案

在文成公主走过的唐蕃古道上,有一个地方叫做嘉那玛尼城,距离西宁大约850公里,这是一片石头的世界,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可以为你讲述一段自己的故事。 传说,300多年前,一世嘉那**在这里捡到一块天然自显的玛尼石,使他顿悟洞悉了此生的使命:应于此地利乐众生,昌盛佛法。从此,他便在驻留此地,以雕刻玛尼石,平静度过一生。**的执著感染了当地的百姓,雕刻玛尼石便成为一种信仰在这片土地上世代传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于,在结古镇边缘沉雄浑美的高山大坡之侧,一座凝结着无数信徒心血结晶的玛尼石巨城诞生了。据统计,到1955年,嘉那玛尼城的玛尼石数量竟达25亿块之多。

藏传佛教的信徒喜欢诵经祷告,更喜欢将经文或者佛像雕刻于石头上,以表现出对于佛刻骨铭心的崇敬。据说这种特别的表达方式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千百年来,万山之巅的藏民,一直相信天地有灵,人神感应,在他们看来,山是神的化身,具有超人的灵性,而山神的肌体——石头就是神灵的一部分。所以,爱神,就应当爱神的一切,于是,将对神的忠贞与对自然的敬畏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后来的玛尼堆。

沿着昆仑山脉一路前行,跨过唐古拉山口就进入了西藏腹地。每当经过山口、关隘、江畔、村落、牧场抑或天葬场,总会与一座座用石块垒积成的玛尼堆不期而遇,藏族称之为曼扎(意为曼陀罗)或石供。虔诚的人们在这些石堆上面插上经幢,挂满经幡,或者摆臵牦牛头骨,焚香祷告。在晨露夕阳里,在随风舞动的经幡和烟雾中,藏民为家人和神灵许下心愿,这一切,构成一幅和谐安宁的藏民安居图。

一直以来,在藏民心中,马尼堆就是一个航向或者路标,被放臵在转经或者行走的山口或者路口上,为行人标记着行走的路线,指引着归乡的方向。试想,在廖无人迹的高原,四周都是高山草甸,悬崖河谷,时而还会遇到猛禽野兽,见到玛尼堆,不仅可以提示路线,更可以抚慰内心的恐惧。飘扬的经幡和沉静的石堆似乎就是神对子民的眷顾。因此,藏民每每走到玛尼堆跟前,总会随手捡起小石子往上堆积,以为诵经一次,然后口中含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围绕马尼堆转上一圈,视为念过一千遍经文。 就这样,马尼堆寄托着藏民对于人生航向的探寻,也表现出聚沙成丘的坚定信念。于是,马尼堆在藏民眼中就决不仅仅只是石头、土块,而是人与天对话的桥梁,是自然、神灵与人类交汇的支点,是架构在藏民心中的精神图腾。

虔诚的藏民决不会仅仅止步于只将石头所累积形成的玛尼石,更多神圣的玛尼堆是一块块被精心雕刻的石头,他们有的一字一石,有的六字一石,有的雕刻佛像,有的绘制动物,还有的刻满整部佛经。通常,藏民们从山上采回大量的叶岩或者硬度适中的石块臵于家中,在冬季农闲之时专心致志地雕刻玛尼石,在他们看来,每雕刻一笔就代表洗净身上的一处污浊,而雕刻完一块玛尼石,就算是完成了一份功德。就这样,每一笔绘制、每一凿雕刻、每一次敲击都是真正用心来完成,难怪在我看到的每一块玛尼石都如此得美轮美奂,都那样的精细别致呢! 没有任何的功利用心,雕刻玛尼石的匠人们可能从没想过要用手中的劳动换取丰厚的物质回报,他们只相信内心道德的感受;他们或许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为雕刻家、绘画师,抑或艺术家,这些遥不可及的称谓对于他们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只是聚精会神地把手中的功德完成好,仅此而已。可是在我看来,这些仅被称呼为‚朵多‛(石刻匠人)的人们却用自己的心雕刻出全人类最美丽,也是最难得的宝贝,不是吗?

由于雕琢玛尼石是匠人们自发的行动,没有专门统一的技艺,也没有整齐划一的图案,再加上,没有两块石头是完全一样的,于是,按照石头自身的大小、形状、纹理、材质、凹凸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雕琢,佐之以雕刻时的心境、念想、期待和设计,最终形成一幅和谐完整的图案,就更显出其艰难与别致,也就更难能可贵了。于是这样看来,每块石头不正是在讲述一个独立的故事吗?难怪走过玛尼堆的人们无不为其中的每一块石头而赞不绝口,对其中的一个图案都拍手称奇呢!

摩崖石刻:心与心对视中的信仰图景

到了拉萨,除了布达拉、大昭寺、罗布林卡之外,在我看来,有两处景点是决不能错过的,其一是药王山南面的摩崖石刻群,另一处是哲蚌寺中的山顶石刻。 如果说前面的那些名胜是宏大与整体所体现出的建筑美的话,那么后面的两处石刻就是精致与细节处表现出的情感美了。

佛家说,一花一世界。见过这些石刻,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一佛一净土。 据说,藏民一直认为将心念寄存于石头上就能真正保存万年,圣人的神迹因此也常常会在石头上显现,为后世万代所膜拜,比如格萨尔的足印、拴马石印,以及布达拉宫进门处**喇嘛的手掌印,等等。倘若,将佛的印象与山的形象相结合,这样无论近观还是远望就都能感受到佛的法力了,也就真的做到人山佛的自然和谐统一了。

西藏的摩崖石刻大都形成于公元十世纪前后,这得益于当时藏传佛教在社会上获得了至高的地位,并为各个族群阶层所共同接受。

我去探访药王山石刻是一个下午。刚刚从布达拉宫出来,还满怀着对布宫浩如烟海的珍宝的意犹未尽,又面对面地接触了数以万计的佛像石刻,可谓真的大受感化了。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沿着西藏自治区政府西墙外的小路一路找寻,擦肩而行的东墙写满了信徒们的祝愿。继续向前,各式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线刻六字真言越来越多,遍布整面山墙。

脚步向上,慢慢登高,几座殿堂的背影之后,就是查拉鲁普石窟庙了。坐落于山腰处的石窟庙,有个奇特的洞窟式造型,廊道岩壁上浮雕着69尊石刻造像,包括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还有大梵天王以及如来诸佛菩萨等。石窟的中柱与石窟间开凿的转经道通直接通向信仰的发光地——《甘珠尔》佛塔。

据说,这座《甘珠尔》佛塔是来自青海玉树的信徒道登达娃,他用身体丈量着朝圣天路,用额头敲击大地计数着对佛陀的敬仰,用其虔诚朝圣佛祖。来到拉萨之后,道登达娃就此安家,将所有积蓄化作面对墙壁的日夜锤打、亿万敲击,终于使得恢弘的大藏经《甘珠尔》佛塔在此伫立。

我不知道是怎样的精神和信念让道登达娃选择了如此刻骨铭心的方式,在千里朝圣,亿次叩拜之后千锤百炼着对佛陀的深刻崇敬。这种行为很难用一般的想法来理解,终生与墙壁、斧凿、粉尘、噪声为伴,竟然怡然自得,乐在其中,好如达摩祖师面壁时从一面山墙中得到的顿悟与省察,从而浑身大自在;我也不知道一块佛像究竟对这些僧侣们意味着什么,哪怕今生受尽磨难,也只为用一份信念为来世还愿,这种广种福田的看法让他们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 可是,对于我,除了惊叹,只是震撼! 在这些佛像面前,特别是与那些温和慈善的佛像四目相视时,内心竟然尤其的沉静,莲花与佛光中的佛陀面含微笑,好像真的能够帮你解脱一切苦厄,这是一份觉醒,也是一份困惑?倘若果真有来世的话,我们又会命向何处?

心与灵之间的对话,洞彻自心深处的声音,找寻尘世中的自我与清静世界的自我之间的不同,或许就是冥想的真谛。

从查拉鲁普石窟庙出来,一路上你会见到许多刻石人,专心致志,只是雕刻,在他们的心中,佛的世界正在继续,那些记录在石头上的佛国念想才只是开始。

珠峰:我与三块石头的故事

记得辜鸿铭先生曾说:中国人有一种情节,总觉得要把什么事情放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就会最合适,可谓标志性的纪念。照先生的这个说法,我要寻找一份石头情节,恐怕正是在旅行的过程中,在珠峰的脚下才最合适。‚旅‛与‚行‛是一份来自内心的体验,珠峰是万山众峰的信仰。

搭车前往定日——珠峰大本营的所在地。一路上,喜马拉雅广漠坚韧的山脊投射出这片土地所特有的骨感。被昆仑、念青唐古拉、巴颜克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等诸多山系环绕,养育了长江、黄河、澜沧、雅鲁藏布等著名水系的青藏高原就是一片山与石的海洋,恶劣的气候环境和终年冰雪的侵蚀,使这里的石头有一种特别的质感。所谓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特制的环境下,当地人民也形成了如同山峰深壑般坚毅厚重性格和品质,对于山的崇敬,如同对于天的敬畏,也塑造了这里人们独有的世界观和精神理念。

(一)有一种福报一直寄放于大地深处

车子驶进珠峰大门口,沿着十八弯的山路翻山越岭,等到走到山顶高点的时候,一片茫茫的雪山如列队般排成一排出现在眼前,蔚为壮观。我们赶紧叫停了车子,下车拍照。

车子还未停稳,一群等候在此的藏族小朋友就将我们围得水泄不通,透过车窗,他们伸出黑黑的甚至有的已经长满冻疮的双手捧着一块块贝壳或者其他动物的化石叫卖。 这种突如其来的场面让我为之一惊,小学课本里说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喜马拉雅山捡到海洋生物的化石,从而证明那里曾是一片汪洋,所指的地方莫非就是这里?一块小小的石头竟将世界上最高的山和最广阔的海联系起来。

自然钟神秀,造物主的创生能力总是让人不可思议。看着这一块块还残留着新鲜泥土的化石,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和几乎行乞般叫卖的声音,车上的人都心碎了,纷纷掏钱购买,五到十元的价格,早已远远超出了石头本身,这是一份对于这片致美山峰的纪念和对这些贫困儿童的关怀。

我走下车去,和朋友们一起挑选这些大大小小的化石。他们有的单独成个,有的是两块合起来成为一体,那些千百亿年前的生命痕迹在现代人的手中熠熠生辉。 我问一个孩子,这些东西从何而来。他说,是上学路上捡来的。我对此深为感慨,一方面为这群孩子,要知道即使一块品相好的化石也不过十几块钱,深山之中还未必总能找到买家;另一方面,西藏的丰富资源让我倍感惊奇,亿万年前的宝贝在这里竟然如此完好,又如此之多。

‚可是,经常能捡到吗?会有这么多吗?‛我禁不住又多问一句。

这时候小孩子不说话了,旁边一个更小的孩子回答到‚我们不是捡的,而是从市场中买过来的。‛

我的心忽然像被撕裂了一般,深深地作痛。我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再普通不过的商品贸易形式竟让我如此难以接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话从这群孩子的嘴中说出后竟会给我如此大的反应?! 是谎言?还是偏见?!

是这些长满冻疮的小手欺骗了我的同情?还是这些稚弱的眼睛掩盖了这里的善良?抑或只是我,仅是出于怜悯而对这里的进步所产生的偏见?!

这或许好像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只是为了观看《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羊皮坎肩、粗布棉裤中的沉默寡言,抑或是带着鄙夷同情的心理准备欣赏长袍马褂,拖着辫子,乘坐人力车的陈旧封建。于是,当他们来到上海、北京、广州这些一线城市之后,大呼上当,以为不正常。我是不是也陷入了这种狭隘的观念中呢? 或许真的如此!长久以来,西藏,特别是藏西北边远地区给人的感觉就是生活贫苦、落后守旧,包裹严实的藏袍皮袄似乎总是与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格格不入,一旦现代的世俗与这片古老的土地相连,竟会感觉如此的唐突。

不能这样,绝不能这样!倘若埋藏于大地深处的石头能够给深爱这片土地的子民以富裕的生活的话,那必将是一份美好的幸福,而这也正是藏民世代的祈祷所换回的今生的福报。

(二)有一份夙愿只能在这里得到圆满

到达珠峰大本营,已经是下午,由于时差的原因,西藏的天仍然亮得很。高原之巅,天蓝得晃眼,同行的几位摄影师一下车,都迫不及待地要去拍摄‚日照金山‛。我也欣然一道前行。

之前,通过电视、图片看到过不知道多少次这座神山所展现出的动人心魄的景象,可是真的走到他的面前,才发现她依然美得让人窒息。

夕阳下的珠峰,浑身披上了金黄的外衣,湛蓝的天空更衬托出她伟岸的身姿。几朵云彩在她身边徘徊,犹抱琵琶般遮住了神山的尊容,也使得她更加的神秘莫测。原来,人与神的距离竟然可以如此之近的。

人们说,要见神山是需要一些缘分和耐心的,倘若随便示人,又怎能体现出神山的身份和地位呢?佛教里,也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幅对联:天降神水,不洒无根之土;佛法无边,不渡无缘之人。拜谒神山就仿佛探寻真宝一样,可遇而不可求。

珠峰大本营的一边是我国的边防兵站,一边是观望珠峰的观景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这片高山之巅随风轻扬,像是为神山敬礼。站在此处,再往前看,土地的颜色风格就立刻变得迥异,大片的无人区里,到处都是硕大林立的乱石和凝重厚实的群山。

观景台上游人不少,有人聚在一起合影,有人举着相机拍摄,有人对着神山祈祷,好不热闹。拍过几张照片,我一个人在观景台上四顾行走,然后找到一块台阶,背倚着玛尼堆,顺着经幡的方向独自看着深山。蓦然地,竟然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上面的纹理分明是一些文字!

‚老爸,我终于带您走进了西藏,愿您在珠峰下长眠,也愿所有‘5·12’汶川地震中走了的灵魂安息!‛ 这竟然是一个儿子写给父亲的悼词!

从四川到西藏,并不遥远,但是却走过了这位亡者的一生;从盆地到峰巅,如此悬殊,却也走来了这位父亲的梦想。我能想象的出,生者对于西藏的神往,这或许也是更多没有来过西藏的人的共同想法,可是,天灾大难让他永远无法亲眼看到眼前的这一壮美与神奇,但是,毕竟他的儿子带他来了,终生长眠于此,与神山为伴。就如同周围的石头一样普通、平淡。

(三)有一段缘份总会在这里与你相见 毕竟由于天色不早,我们在观景台前呆了个把小时,天就慢慢暗下来了,气温也骤然下降,于是赶紧返回驻地。

第二天起个大早,天气异常的好,从藏民帐篷中出来,发现夜里竟然下了一场大雪,满地厚厚的积雪,把整座神山映衬得更加瑰丽壮观了。

‚昨天没拍成日照金山,今天咱们再去!‛有人一提议,大家都纷纷响应。还有人建议,我们不坐交通大巴,改为步行上山。对此我更为赞同。

出发。三五个人结伴而行,5000米的海拔,在乱石堆中行进。不一会,气温偏低,高原缺氧所产生的反应就都出现了。不过这反倒也更增加了我们的兴趣,坚硬的石块,厚厚的积雪,还有雪山流下的潺潺溪水,使我们此行好像成了转山——对神山珠穆朗玛最高的礼赞。

美丽总是出现在不经意之间,因为不走寻常路,意外的收获也颇为丰厚。 首先是与高原岩羊的超近距离接触,当我们慢慢爬上山坡,坐在石头上喘息的时候,一群高原岩羊悠然自得地从我们身边走过,最近距离竟然不到五米。在它们眼中,我们一定是和它们一样对别人无害的动物,这种信任让我们竟然舍不得掏出相机来拍照,生怕这些现代化的‚利器‛吓坏了这群可爱的岩羊。直到他们渐渐走远,我们才起身前行。

其次就是见到许多憨态可掬的旱獭,大大的门牙,傻傻的表情,苯苯地举止,站在石头垒起的洞口边憨憨的张望,生怕被老鹰,狐狸等天敌给捉走。它们好像不怎么怕人,这种爱理不理的态度很像动画片《鼹鼠的故事》中那个总是办蠢事的小灵怪。

可是,最为奇遇的是,在一片石头丛中,我们竟然检到了一根已经成为化石的鹿角。

我不知道这根鹿角在这片土地上躺了多少年,也不知道关于他究竟发生了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只知道捡到他时,已然被风化成蜂巢状的石头了。

手中举着这块特别曾经拥有生命的石头,我又想起昨天遇到的那群手捧化石的孩子,在他们走过的路上,我像他们一样,也捡到了他们捡到的东西,虽然没有那么久远,但是却也找到了他们所找到的快乐。只是有一点不一样,前者是为了生存,而后者只是为了快乐。

后记:西藏的石头会唱歌

其实,在写这篇文字之前,石头在我的印象中只是那种司空见惯的硅化物,无非大小、形状、颜色、材质有所不同罢了,这种冰冷坚硬笨重的东西与故事无关,与所谓的精神和文化更是绝缘。可是,等我真的在西藏走过,亲手去触摸她的冰冷,用脚去踩踏她的坚硬,用心去体验她的笨重的时候,竟然发现每一块石头的背后果真还存有如此玄妙的故事和渊源。

还记得电影《入殓师》里,‚父亲‛的那段感人至深的台词吗?‚在很久以前,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就会找跟自己心情一样的石头,然后赠予对方。收到的一方会在石头里得到感触,然后去了解对方的心。例如光滑的石头,就能想象他平静的心。凹凸不平的石头就代表担心对方。‛在电影的结尾,被误解的父亲临死前手里紧紧握着的,正是儿子小时候送给他的一块石头。

回到拉萨,脚下的路变得平坦,冰冷坚硬笨重的石头也渐渐淡出视线,忽然有一天,在游人如织的八廓街上,我竟然看到了一块赤玉,如我身上一直挂着的那枚一样美丽晶莹。

其实,正像《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书中所说的,‚一块石头,也许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但又可以是最离不开的。信仰可以赋予石头生命——只要有人的地方,石头就被雕成大大小小的佛像。藏传佛教更是把石头视作有灵性的东西。‛ 的确如此,在西藏,只要生命不息,生活延续,就不可能与石头绝缘。人们通过各种工具,将石头用于不同的用途,抑或雕琢,抑或累积,抑或抚玩,石头中所呈现出的无限图景,其实,只是人们自己。

上一篇:人生经典伤感语句下一篇:燃气公司危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