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新课型

2024-05-12

文言文教学新课型(精选三篇)

文言文教学新课型 篇1

一、阅读辅助课

阅读辅助课,是以广泛阅读为主要形式,以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的阅读为重点内容,以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写作指导课型.

大凡在写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得益于阅读.古代的李杜、唐宋八大家,现代的鲁迅、林语堂、茅盾、巴金他们都是在青年时代好学不厌,博览群书,而后笔耕不辍,成为著名作家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了.”可见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林语堂写作《生活的艺术》,他坦言是受到了袁中郎、李渔、袁枚等诸多文人的影响.林语堂深有体会地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欢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经典,经典名著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的宝贵财富.阅读名著是提高个人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学生的广泛阅读往往显得多而杂,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视线吸引到重点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上来,教师应对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做出相应的指导.

教师可结合教材对学生阅读名著作一个大致的规划,如高一年级可指导学生读《论语》、《彷徨》、《呐喊》、《边城》,还可读一些普希金的诗、朱自清的散文等;高二年级可指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哈姆莱特》,还可读戏剧《雷雨》、《茶馆》等;高三指导学生读《孟子》、《红楼梦》、《复活》等.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泛读、精读、速读、抄读、背读等等.

对于名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记多背.为强化学生记诵,教师可组织“名著背诵”竞赛或演讲交流活动,还可引导学生开展“每日一段”默写活动,要求学生将背诵过的名著中的诗文、句段工整地默写出来,今天一首诗,明天一段文.这样一来,积累的素材与日俱增,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在大脑里建立起一个文化宝库.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有了阅读的基础,怎样指导学生建起写作的大厦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引用名著中的故事片段或诗词作为论证材料,以提高文章品位;可以带领学生集中讨论,对名著作出点评,写一些简单的文学评论,有利于学生拓展学生作文的思维深度.可以指导学生写一些名著读后感,让学生有感即写,及时积累,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名著中的文学形象联系生活实际,写一些身边的人和事,如《我的同桌葛朗台》,让学生更有兴趣地观察生活,把身边的人和事写得更生动、更丰满.

二、体验感悟课

所谓体验,即亲身经历,参与其中;所谓感悟,即有所感触而深思领悟.体验感悟课,是指亲身去参与实践、用心去感受事物、用脑去深入思考、用情去抒写生活的一种写作指导课型.

体验与感悟是作文的关键.宋人杨万里有诗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意思是说,关起门来写诗不是真正的写诗方法,只要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自然就有了诗.他强调的就是生活体验与感悟对写作的重要影响.

体验感悟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抒写生活,让学生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复杂的社会和丰富的人生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在安全大于一切的今天,体验活动让很多教师望而却步.然而,除了把学生带出校园组织活动以外,体验感悟还有很多实施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情境,利用图片、视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体验和感悟获得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然后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方法写一些片段;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活动资源,激起学生忽视的生活场景在脑海中的再现,如军训、运动会、篮球赛等,或者引导学生关注每天上学放学的途中,每天就餐的食堂等,将这些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写作素材,撩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可以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感悟人生,如玉树地震中的点点滴滴让人感慨万千,面对这样的现实让学生思考人与社会及生命的真正价值;还可以通过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达到学生作文素材的共享,如班级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自编小报、课本剧等.

三、思维拓展课

任何一篇文章都会循着一定的路子写下去,从文章来说,就是文路;从作者的构思来说,则是思路.思路、思路,就是思维的道路,就是表明作者有条理、有规律的思维.思路是作者作文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轨迹.

写作文,重要的是理顺思路,理顺思路的重点在于思维的拓展.梁实秋就曾经总结过写文章的三个思维过程,即“文思枯涩难以为继”——“不能自休,拉拉杂杂”——“芟除枝蔓之后整洁而有精神”,这就是写作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时间有先有后.如果文思枯竭,自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但倘若思路一经打开,就如泉水一般汩汩涌来.

思维拓展课,着重在于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思维训练.通过训练,帮助学生拨雾见日,看清方向,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达到开阔眼界、拓展思维的目的.

现今的中学作文教学仍旧不大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一个通病:重文法而轻思维.不是这个“法”就是那个“法”,这在有些教师看来,这一套一套的技法似乎很得法,很科学,然而学生作文水平并不见提高.现在很多中学生写议论文,有的有理“说不出”,有的有理“说不清”,有的有理“说不深”.原因在哪里呢?与其说是不会写,毋宁说是不会“思”.议论能力的高下优劣,本质上不取决于文法功夫的深浅,而在于思维能力的高下.学生说理难,难就难在不会“思”,“思”不深.因此,抓住了思维训练,就是把握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就能够突破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

作文教学中拓展学生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训练,突破思维定势,以求最大限度地在作文中反映多彩缤纷的人生、社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训练,力求全面认识事物,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分析问题的片面性和表面化,这样才能增强学生析事说理的能力,把问题说得更深刻、更透彻.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开阔了,学生写出意蕴深刻的文章来还会困难吗?

四、自主实践课

作文教学的自主实践课,是一种遵循学生写作自主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自主作文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展示学生写作个性为指导思想的写作指导课型.

中学作文教学新课程实施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按照统一要求的作文过多,让学生自主作文的太少.统一作文有它便利的一面,比如有利于教师的统一指导、统一批改、统一评讲,也能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系统性.但统一作文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作文要求上搞“一刀切”.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统一作文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作文教学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出现低效甚至无效、反效的局面.这与作文教学的大一统环境不无关系.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转变观念,把统一作文与学生自主作文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自主”作用.

提倡学生自主作文,写自由作文、写读后感、写观察日记、周记,是学生自主实践写作的好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往往能够拨动思想的琴弦,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自主实践写作课型,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主要表现在:

(1)充分体现了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叶圣陶曾经说过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中学语文教学什么时候将主体性教学落到了实处,什么时候语文教学的面貌才可能真正改观.自主写作课的核心理念是:学生是作文的主人.

(2)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如果说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的话,那么写作同样也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通过自主写作实践,能够极大地凸显学生的个性追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将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

(3)充分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自主写作有利于学生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解放他们的大脑、眼睛、嘴巴和双手,真正地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才是真正的“以我手写我心”,还原了作文的“本真”.

自主实践写作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自主不是放任.自主,关键在于自觉和主动.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第二,教师要加强指导.指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要明确,要有阶段写作的基本任务,增强学生自主写作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二是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在宏观上,定期举行一些专题讲座,给学生指明方向;三是注意及时“纠偏”,对学生自主写作中出现的偏差,教师要及时纠正.

第三,经常给学生提供反馈、交流的机会.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搭建写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写作的过程中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小学作文指导教学新课型探索 篇2

小学作文指导教学新课型探索 11月06日

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武宏钧

摘自:《武宏钧的博客》

许多青年教师经常向我诉苦,作文指导不指导从哪儿入手?作文课究竟如何指导?作文课有哪些类型?愚以为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形式,是习作指导的主渠道。传统的作文指导课是老师指导学生写,这种课型开久了,难免“老生常谈”,你讲得再好学生也没有新鲜感。因此,适时调换一下口味,很有必要。几种课型交叉进行、互为补充,能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何乐而不为之。为了更好地落实“三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的课程理念,“以指导学生练习运用为本”的操作理念,真正地让学生做学习上的主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现整理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前作文指导课型

所谓前作文,就是指在学生习作之前的指导。有效的前作文指导,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点燃学生的习作激情,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果。小学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而不是培养作家。小学作文课的指导,首先是要教会学生模仿,是带有主观印记的仿写;其次便是教会学生自由创作,学生有了写的感觉,便能跟着感觉走,就能自然为文了。

一、生活应用课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立足应用,指导学生多写实用的练笔作文。如在题目的制定时应该体现多元性,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获取成功的愉悦。例如学校即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可设计“运动会系列作文”的题目,力求把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使写作成为一种交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此设计适合高年级学生使用)

【比赛前】

1、填写一份运动会比赛公告,贴在教室的黑板上。

运动会比赛公告

时间:----年----月----日上(下)午----(几点)开始

地点:

赛程说明:

班级运动员名单与项目:

班级服务组人员分工:

2、以班委会的名义给本班级服务人员写一份通知,告诉他们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和注意事项。

【比赛中】

3、以《精彩瞬间》为大题目(小题目自拟),描写几个比赛的片段。张贴在黑板报栏里交流。

4、以《我在比赛中》为题目,写一段或一篇自己参加比赛项目的体验。(运动员赛后必做)

5、给学校广播室写一篇表扬稿,表扬你所见到的好人好事。(服务员必做)

【比赛后】

6、写一篇通讯报道在学校网站上发表,宣传这次比赛,题目自拟。

7、根据自己观察记录的笔记,思考以下问题:①比赛的时间、地点、参加者和目的是什么?②比赛的环境怎样?③比赛的过程、优胜者的比赛情况怎样?④对比赛的评价怎样?写一篇日记评论。如果您认为满意,就拿到班级习作园地交流。

8、写一首小诗,赞美这次比赛或比赛中的人物。

9、画一幅人像画,配上文章或诗句,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的特点。

9、给远方的亲友写一封信,介绍一下这次运动会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10、给校长写一封建议信,谈谈自己对这次运动会的看法或自己的建议,投放到学生信箱中。

(以上题目事先通知学生,学生可以多写,但要求最少要自选三题。每一类至少选一题。)

这样的课型,把习作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检测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领悟和创新能力。

二、游戏习作课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把作文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饶有兴趣的观察、学习、体验、感受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情动而辞发”,进而把游戏的过程和令人兴奋的情景以及自己的切身体会有条理地说出来、并且写成文章。

这种课型的操作流程为:做游戏→点思路→写作文。

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体育游戏,如“老鹰抓小鸡”、“猫捉老鼠”、“跳骆驼”、“骑山羊”、“丢手绢”等;有文娱性游戏,如“猜谜语唱歌”、“击鼓传花”等,有智力游戏,如“成语接龙”、“数数”等;有科学游戏,如“吹泡泡”、“科学小实验”等。随着年龄、年级的不同,所玩的游戏也不一样,如中低年级学生玩体育游戏、文娱性游戏较多,高年级学生玩智力游戏、科学游戏较多。虽然游戏的内容与形式不同,但玩任何一种游戏都有一个过程,不同的游戏又有不同的特点。指导学生记一次游戏活动,不仅要写出游戏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玩什么游戏,更要侧重记叙游戏活动的过程,把游戏的特点。别人怎么玩,自己怎么玩,以及游戏过程中自己的心情、感受,别人的动作、神态和语言都记叙清楚。

由于各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在玩过的各种各样游戏中,总有自己最爱玩的一种游戏。写自己爱玩的一种游戏,就要突出写明为什么爱?怎么爱?游戏本身就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写任何一种游戏,都要注意突出它的`趣味性,写出在游戏活动中的兴趣和欢乐。最后也可写一写游戏使自己得到的收获、教益和启示。

三、调查研究课

这一课型的习作指导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文教学。其教学基本模式流程分四个阶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按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在教学开始,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习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激发研究动机,选出全班同学或小组同学共同感兴趣、有能力开展研究的问题。

2、解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获取作文素材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地查资料、阅读、书籍、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动手操作实践、记录、比较、思考、想像、交流讨论,与所制定的目的计划进行对照,解决问题,总结整理资料,形成纪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响、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3、书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实物和书面材料。

4、全班交流展示阶段。包括:研究报告或研究体会的张贴(在班内墙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时间的宣读交流、出版学生个人、小组和班内的研究报告与研究体会专辑、推荐发表等。

四、体验习作课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对语文数学课不太感兴趣,但是对手工课却情有独钟。因为在手工课上,学做拉花,学做雕刻,学绣花,学打毛线衣,学一手烧菜的绝活……我想,这些事情孩子们学会了,写作也就有材料了。于是我就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引导孩子先做后写,动手做做写作文。于是就有了体验习作课。本课型具体操作流程有如下三个环节:生活体验→思路点拨→习作练习。

比如在星期五,布置一个特殊作业,每人回家都露一手,练习炒一个菜。请爸爸妈妈品尝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作文。孩子们做一做,加强对生活的体验,作文就会有话说。小学生体验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可写的东西很多。比如:可以是学下厨,、学炒菜、学淘米、学刷碗等;也可以是学做自己的事情,如学钉扣子,学补衣服,学系鞋带,学梳头等等;还可以学做一些难做的事,有趣的事,如学游泳,学弹琴,学骑车,学下棋等。

这种习作指导课型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其策略有三点: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如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如民警指挥交通,医生热情为病人治病,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同学之间友爱帮助……2.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如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游艺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课型的指导,重要的是要积极引导学生用真情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真情述说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能倾心于所描摹或关注的事物、人物。

五、科际联想课

文言文教学新课型 篇3

关键词:《社区管理》课程,新课型,评价体系

新课型评价体系是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 它变传统的形成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 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变形式性评价为真实性评价, 变内部评价为内外部结合的评价。通过各环节评价衡量教学工作的成效, 找出结果和预期之间的差距, 分析原因, 总结经验, 找出解决办法;通过积极的动态评价体系不断指导教学工作、完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社区管理》课程新课型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在《社区管理》课程中,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社区管理》课程的考试成绩, 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综合评价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二是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指的是教学评价必须全面、全员、全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 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教育的动态过程。三是开放性原则。在《社区管理》课程中, 要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来衡量不同的学生, 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四是多元性原则。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学习资源的对话。“评教”与“评学”二者均不能忽视。在新课型模式下, 评价的主体应该体现多元性原则, 并且以评价学生的学习为主。五是教学性原则。教学评价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评价使学生的认知、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同时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六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 把期末终结性的测验成绩与日常激励性的描述评语结合在一起, 而不是把教学评价简单地理解为总结性“打分”或“划分等级”。

二、构建《社区管理》课程新课型教学评价体系

(一) 对教师的评价

1.基本素质评价

(1) 树立开放、民主的教育新理念。

一是树立全新的教育目标观。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也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综合能力的培养, 以及态度、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二是树立全新的教师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 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 三是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是整体的、发展中的人, 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 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 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 四是树立全新的课程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 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培养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 逐步由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 五是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把接受学习与研究性、体验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 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 六是树立全新的教材观。教师应大胆质疑与创新, 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可以是教材的编写者;教材应该是多样化的。 七是树立科学的评价观。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多样化评价相结合, 以实现从量到质, 从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全方位的评价。

(2) 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

一是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注意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最好的办法是组成团队, 使学生在团队中体验各种意识。 二是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因所需教学计划机动性强, 可尝试写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 三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正确学习动机和培养广泛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传道。 四是热心为学生服务, 营造师生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沟通能力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教师的关怀直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2.创新能力的评价

(1) 教学研究能力。

一是能从实际出发, 针对当前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科学地选择教育科研课题, 对课题进行科学论证。二是要有新课型的设计能力。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不能以教改为借口自行其事。不能重蹈传统“灌输式”教学的老路, 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论功底、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 采取优化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开展教学, 以有效实现教育目标。

(2) 利用信息的能力。

一是要利用多种信息资源, 迅速准确地发现和掌握所从事学科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新的论点、新的发明创造, 掌握有价值的第一手信息资料, 然后对其进行整理加工、分析研究, 使自己的教育科研工作建立在学科前沿阵地上。 二是要凭借敏感的信息意识, 广泛收集和充分利用国外有关新项目、新课题等信息资料, 以防止重复研究, 避免浪费。

(二) 对学生的评价

1.学力评价

(1) 公共管理专业知识。

主要包括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公共财政、公共项目分析、政府理论与政治制度、公务员制度、行政法等。在我国的社区管理体制中, 社区行政属于公共行政的一个层次, 因此公共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必须具备。在社区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中, 这方面知识应当放在很重要的地位。

(2) 社区管理相关知识。

主要内容是新闻传播学、市场学、会计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管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伦理学、政治学、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

(3) 社区管理专业技能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社区管理原理、社区管理实务、社区管理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专业技能包括宣传资料的设计、年报的编写、新闻报道的写作、摄影与采访技术、演讲、接待、礼仪和调查方法、纠纷调解与处理等技能知识。

(4) 社区管理的基础知识 (所有专业都需要) 。

如外语、政策学、哲学、法律基础、中外历史等。这些知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2.能力评价

(1) 服务工作的能力。

具体包括洞察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创新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做服务工作的数量和质量。

(2) 自我完善能力。

具体包括自学能力、自省能力、自控能力。这些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的潜力, 关系到对关键问题的解决力度。

3.情感评价

(1) 思想素质。

一是拥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区管理工作都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对原则把握很重要。只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向正确的人, 才能“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是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毕业, 能力水平相差不会太大, 更多地取决于工作的积极性, 这种积极性将决定社区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是具有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社区管理工作的对象是老百姓, 只有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工作, 才能为老百姓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造福一方百姓。 四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求是精神。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想方设法提高为群众办事的效率, 这会提升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2) 职业道德素质。

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道正派、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 心理健康素质。

一是稳定乐观的情绪; 二是坚韧不拔的意志; 三是健康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5-11-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N].光明日报, 2005-11-14.

[3]石卫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

上一篇:双钢琴演奏下一篇:最优神经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