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

2024-05-03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精选十篇)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 篇1

一、中学美术审美教学的作用

1.通过中学美术审关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而且还能鼓舞人们去改造世界, 创造美好的生活。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审美教育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 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 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 逐步增强的。要提高审美素养, 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 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 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 他们求知欲强, 可塑性大, 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 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通过中学美术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能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有不少学生, 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容易把美丑颠倒, 还有不少学生由于受到淫秽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 就能自觉抵制网络淫秽色情和艺术鉴赏能力, 提高辨别美。

二、中学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审美教育, 即我们常说的美育。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由此可见, 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审美教育对完整个性、人格的塑造主要集中在个体的审美发展上。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 健全和完善审美心理结构, 提高和训练审美能力, 就是审美教育的具体任务。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指导和制约着人的全部审美活动, 所以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为指导, 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实践, 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思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陶冶人们的性情, 净化人们的情感, 美化人们的生活, 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三、中学美术的审美教学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要求, 美育首先要更新观念。我们现在处于新时代, 改革开放之春风吹遍了全国, 震动环字, 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外来文化, 包括外国的绘画艺术。因此, 应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 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既面向世界, 又立足本国;既体现时代精神, 又继承中外优秀艺术传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需要家长、教师正确教育、善于引导,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保持清醒的头脑、纯洁的心灵。

2.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孩子们充满幻想, 我们应该因势利导, 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 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 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 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 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 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 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 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 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 (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 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3.注重学习评价

美术教学中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环节。因此, 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采用多种多样灵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评价。具体评价方式有:自评, 旨在交流实践探索过程的感受。互评, 旨在相互观摩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师评, 教师评价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 具体的评价应以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主线, 忌用讽刺挖苦的语言, 多运用亲切鼓励、启发性评语。具体要求:突出对学生作品的个性评价;允许学生打破常规的个性创作表现;从单一的技能水平评价转向作品的创意、表达的思想、自信心、责任感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改变单一的只重结果的评价, 着重评价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搭建各种活动平台,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激发学生审美学习的成就感。

总之, 美术是一门拨动学生美的心弦的学科。把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 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 也是每位美术教师应该负起的责任。美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审美教学的有效开展, 从而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服务。

摘要:审美教育, 即我们常说的美育, 就是以陶冶感情为目的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 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 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那么,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本文将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中学美术,审美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来文.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商情, 2010.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2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 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 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 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 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 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 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 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 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 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 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 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 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 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 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 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 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 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 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 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 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 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当然 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 求。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3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 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 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 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 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 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 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 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 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 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

关于中学美术审美教育的若干探讨 篇4

一、中学生美术审美教育的作用

中学美术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高尚情操。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影响, 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情感和道德的完美融合, 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和理想信念, 能有效地把心理动力转变成道德修养。美术教育的特点在于它自身的审美价值和形象性趣味, 它可以把任何事物的深刻思想用一种生动形象的视觉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 让中学生领悟到任何一件作品中的内容美。

教育是一种手段, 育人才是最终的目的, 要想中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 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 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学美术审美教育可以正确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 使学生在对美有个正确认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怎么样去欣赏美、创造美。此外还可以通过美术形式的多样化来培养中学生的宽容心理、协作心理、创造心理和同情心理, 真正地实现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

二、中学生美术审美教育的内容

1. 审美理想的培养

审美最初的形式是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因此而产生的情感, 这种感受往往受到了审美理想的约束。中学生因为年龄和身心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所以很难把握辨别是非的标准和生活中的美好与丑恶, 不一样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左右我们内心的情感反应。世间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 总是可以很好地反映出生活的无限美好和表达出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一件好的艺术作品, 不仅能使欣赏者得到心灵的洗礼, 还能积极地促进审美教育的发展。在美术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 并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分析,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

2. 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充满幻想, 教师要结合这一特点进行诱导, 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转化成现实中的审美创造能力。学生逐渐形成的想象力是艺术审美创造活动的前提, 在美术课中学到的技能技巧是通向艺术审美创造活动的途径。在美术教学中, 还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和技巧, 中学生所学到的色彩、线条、构图、质感和肌理等造型手段和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 再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 就能让无形的想象力转变成可以带来视觉效果的鲜明形象, 最终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

3. 形式美感的培养

美术作品都由线条、色彩、肌理和质感等组成, 我们的大好河山和世间一切美的事物, 都是从接触的形式开始的。学生只有通过对形式美的感受, 才能形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 但这些形式审美教育并不一开始就能成为学生的感知对象。形式审美是一种潜在的因素, 必须经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 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形式审美教育。因此, 培养中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成为审美教育的重中之重。

4. 审美意境的培养

中学美术新教材的优点是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它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在顺应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的同时, 又能有效地让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中学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过程中, 必须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以标准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发展性原则, 凸显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特点和意义。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应该使用促进学生发展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使用探究式学生评价,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 使审美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会美术的魅力, 把学生带入审美的意境当中, 真正地实现美术的审美功能。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 篇5

江南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审美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审美能力逐渐成为中学生必不可少的综合能力之一。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素质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美术欣赏课,正是为高中生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最佳方式。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展开论述,从而为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中美术

欣赏教学

学生

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以美术作品为主要对象,带来人美好的享受,让人领略到美术作品的深层内涵和艺术底蕴,通过特殊的思维、认识、创造和审美培养人的教育活动。[1]

美术欣赏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美术欣赏教学具有全面性。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虚实辨别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身心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是美术欣赏教学具有实效性。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过度盈余的信息时代,各种诱惑源源不断地通过图像流入生活中。在视觉泛滥面前,美术欣赏教学能带给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的心灵在课堂这片净土中得到洗礼。

美术欣赏教学,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意识,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美术欣赏教学,旨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领悟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美术欣赏教学的对象,高中生的审美心理特点成为教学设计研究的首要因素。经历审美意识形成的初中阶段这一关键时期后,高中生的审美范围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展,审美感受具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审美评价达到一定程度的水准。由于高中阶段学习内容的增加,对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在教与学的自我适应过程中其认知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日益完善的知识建构过程中中其逻辑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现。由于身心发育的成熟,高中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对美与丑的评价有了自己的标准,不会轻易受到他人意见的影响。对于具体的美术作品,他们不仅能欣赏到其中的内容美和意境美,而且能表达出其中流露的感情。对于抽象的美术作品,出于知识储备的欠缺与学习经历的不足,他们往往无所适从而不知所云。在新潮流的大浪中,高中生往往表现出追求美的趋势。衣着发型的标新立异,正是展示他们对美的独特见解的真实写照。[2]

通过美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上,符合新课标的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在实践层面上,促进教学者对学生审美能力各方面差异的了解,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增强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实现真正美的创造。

从高中阶段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法,促进美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如果没有直观具体的教学手段,那么很难让学生引发由视觉产生的想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媒体的优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多一些鲜活的元素注入,少一些刻板的教材分解;多一些新异的生动展示,少一些传统的千篇讲述„„或多或少地影射出媒体促进教学效果的强大潜力。当然,媒体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套以及美术作品本身的需要。

目前,多数影视的美术效果甚好,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传统课堂中适当引入艺术类动画片,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日本著名动画作家宫崎骏大师的作品,是展示素材的最佳选择。结合故事情节讲解影片中的画面蕴含的艺术,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从而提高艺术修养。

罗恩菲德曾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在每一种情境中,艺术家必须体验其题材创造出艺术品,为了要重现或欣赏其意图,我们须将自己置于创造者的情境中”。[3]音乐有利于营造情境的感受气氛,有利于审美感受的强化。在欣赏美术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播放《黄河号子》,学生在视听觉并进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观察纤夫的各种不同表情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画面中。此时,教师如果能深情地读出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描写纤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那么学生原本迷茫的审美感受逐渐明了,他们会由互异的纤夫表情意识到黑暗的剥削生活,激发自己对当时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以及对沙皇暴政的憎恨。媒体的引入,能让学生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进入审美意境。

二、结合背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创作者意识下,经过创作者的精心构思而诞生。脱离了创造背景的欣赏,无异于大海捞针,其效果有如南辕北辙。在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时,教师应把作品所处的背景环境进行介绍,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单纯把凡高的美术作品《向日葵》让学生欣赏,恐怕不会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但如果向学生介绍印象派画家对光线和色彩的理解,介绍凡高的艰难生活和对阳光的渴望,学生能摆脱停留在欣赏向日葵形状的表层,逐渐地领悟到画面折射的热烈而又悲伤、骚动而又孤寂的心里情绪,理解到凡高追求生活的情感。

同样地,徐悲鸿的美术作品《八骏图》看似画马其实不然。如果把徐悲鸿所处的生活时代以及本人的思想介绍给学生,那么学生能在欣赏马的过程中领悟到徐悲鸿以马示己的手法,感受到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大无畏精神。

三、结合比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笔者认为“比较是分析差异的捷径”。比较,通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尤其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更能让学生在对比具体的不同作品中找出差异,提高审美能力。

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与古希腊的人体雕刻这两种同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美术作品给学生比较,他们会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结论。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存在根本差别,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体现冷酷的审美观念,相反地,古希腊的人体雕刻体现人性化的审美情趣。

把中国国画与西方油画各自的代表性作品给学生比较,他们会发现:中国国画注重笔法,虚实相生的意境以及事物的神韵,相反地,西方油画注重色彩、明暗有致的背景以及内容的真实。

四、结合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艺术欣赏课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开展对不同美术作品的比较和对不同美术作品的评价。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应更多地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积极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从而来自不同个体的审美观进行碰撞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从而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与此同时,及时的评价是课堂反馈的有机部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的鉴赏程度,从而为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提供依据,减少学生盲目狭隘的评价,实现评价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为优秀的艺术家,而是让他们留心保持好发现美与欣赏美的一双眼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之路,任重道远。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因材施教,一切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出发。

摘要: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分析 篇6

关键词:中学教育;美术教学;审美教育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并且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目前“一纲多本”的教材使用现状下,《大纲》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准绳。但是,如何围绕大纲组织教学活动却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中学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首先要把握审美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其次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将中学审美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

一、中学美术教学审美教育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审美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里所说的审美能力不局限于艺术美,而应当像陆广智在《基础美学》所指出的那样,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我国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看来,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二是使学生树立、端正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三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情感,美化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认为,在中学阶段,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初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即审美能力;二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对美丑的初步分辨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审美理想;三是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的基础之上,通过一定的美术技能训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创造美的实践,即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途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美感

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形式美感的培养入手。形式美感即学生对构成美术的各种基本语言要素的感受力。这些语言因素包括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等。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初次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都能将美术语言作为审美对象。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课堂的讲解可以将学生潜在的对形式美感的认识明晰化,从而加深对形式美感的理解,提高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音乐也是审美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美术教学中,完全可以将美术和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将中外名画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并配上音乐,通过音乐节奏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样便可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配合教师的讲解,便会受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比如,在欣赏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就可以配以《黄河号子》等一些激昂的音乐,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的讲述作品的产生背景,并对作品中的美术语言进行一定的赏析。从分析名画中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开始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美术语言的能力。这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接受了一定的审美感受,而且还获得了分析美术作品的基本能力。

2.发挥自主性,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时间还需要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去自己培养。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欣赏美术作品,从而培养审美情趣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上课之前,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预习任务,让他们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收集和欣赏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初步的欣赏,比如画面的主色调是什么?冷色调还是暖色调?画面主要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搜集资料进行预习以及课前对艺术品初步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实践,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感受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去。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绘画技能的培养仍然是教学的重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绘画技巧的讲解,其次还应当通过布置一定的绘画任务,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的美术知识,如线条的勾勒,色彩的运用,比例的协调,构图方法、以及透视技巧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发挥想象,将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纸上可视的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宋士明.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9,(07).

[2]孙蕾.浅议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4).

浅议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7

1.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审美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美的事物无处不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到,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具有求知欲强、可塑性大的特点,通过美术课,传授其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训练其美术技能,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感受能力,促进中学的身心健康发展。

2.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

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中学生明白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区别,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促使中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3.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等纯美术的艺术作品之外,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例如,现代建筑、雕塑、服装设计、室内装潢、现代工业、现代商业等都与美术密切相关,而工艺品、工业造型等,与生活的关系则更加密切。在美术教学中,把审美教育与校园小文化、社会大文化相结合,扩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1.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审美教育的有效性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应积极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划地组织欣赏活动,制定明确的欣赏目标,讲解合适的欣赏方法,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审美能力,以提高审美教育的效果。例如,在《我们周边国家的美术——缅甸的美术》欣赏过程中,中学美术教师可以播放一首缅甸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缅甸建筑、绘画、民居的印象,总结缅甸建筑、绘画、民居方面的特点,使学生简单地认识缅甸美术,然后中学美术教师可以用佛教音乐为背景,向学生全面展示缅甸壁画、宗教建筑以及雕塑等图片,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充分重视教学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美术作品的价值,展示自然美景、社会生活,鲜明地刻画人物性格,让学生从形象、色调上认识到、感受美、欣赏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中学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成为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虽然新课标下的美术教材,增加了美术欣赏的部分内容,并且加入了古今中外、抽象、具象的美术作品及雕塑和建筑艺术作品,但是,因为许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不明白怎样才算美,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赏析教材中的美,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使学生了解美的本质与美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理解和认识获美的本质。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在在重技能的同时,加强技能训练,注重美术的思想、情感,把知识传授与审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

3.传授欣赏技巧,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作为一种视觉造型的艺术,美术作品依赖与具体的形式而存在,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应该传授基本的欣赏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艺术的审美形式是指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语言形式,例如造型、色彩、笔墨、肌理、线条、质感等。感受审美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将特定的审美形式,与水粉、水彩、素描、速写等各种技法训练相结合,在实践中加强对审美形式的认识,才能更好的认识美、解读美。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是其独有的绘画语言,笔墨的粗细、疏密、干湿、快慢、浓淡、轻重、顿挫、刚柔等,构成了变幻莫测、气象万千的画面。而如果脱离临摹、写生等来谈中国绘画的笔墨,就会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深入的认识审美形式,才能有序的进行艺术作品、艺术现象的审美活动。所以,在美术欣赏课中,中学美术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欣赏,而是可以通过让学生临摹的方式,体味作品的内涵,打破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开展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进行改造和实践。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质感、构图、透视、比例、解剖、肌理等知识,欣赏造型,观察和分析对客观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审美教育具有深刻、久远的影响效果,会严重影响着人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虽然审美教育不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但是,作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技法等美术知识的同时,合理渗透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审美活动,培养学生对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对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摘要:美无处不在。因此,美育的途径非常广阔,方法更是灵活多样。作为学校美育的一个主要途径,美术教学可以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美,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审美情感以及审美理想等方式,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简要分析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审美教育,重要性,策略

参考文献

[1]舒启学.浅议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13,(05):187.

[2]张俊德.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艺术科技,2014,(12):248-249.

[3]柳志远.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10,(02):200.

[4]王瑞红.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作文,2010,(19):40.

[5]祖文婷.对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1,(04):67-68.

中学美术教学如何体现审美教育 篇8

一、从生活体验中感受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

在日常生活当中, 有哪些会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呢?关键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美, 有具象的美, 也有抽象的美。如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 使人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即我们能看到并直观反映出来的美, 这种称为具象美。抽象的美, 如人的优秀品质、丰富的内涵等, 我们虽然看不到但是能从内心感受出来。所有让我们内心感觉到美好的事或物, 首先要能感受到, 才能去审美。如在湘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触摸美丽》一课的讲授中, 我没有让学生先看教材去理解各种材质体现出的不同形式美, 而是让学生例举身边能看得见或者感受得到的美, 再让学生讨论材质的美感, 再引入到课堂让学生伸手去触摸一些物体。不同的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纹理, 触摸的感受会有很大的区别———金属的灯具和木质的灯具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豪华、朴实、富丽、清新、飘逸的感受, 都会因材质的不同而体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体验感受不同材质的美, 懂得利用生活中的边角余料“变废为宝”, 制作成精美的装饰艺术品, 培养他们感受美的能力,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从自然色彩中观察美, 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审美素养

由于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通常教师在美术课堂中, 会引导学生在热闹繁华的城市里, 观察熙熙攘攘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路人、时尚的宣传广告……但是毕竟这些大而模糊的对美的欣赏, 学生大多都是从教师这里听到或看到图片而已, 对这些美的观察体会不到深处。其实, 我们可以就从身边的大自然中去观察美, 并引导他们欣赏身边美丽的景色。在八年级上册《多彩的风景》这一课中, 我在课前拍了许多我们昌江县里特色的风景, 如霸王岭的山、棋子湾的海, 还有我们学校周围的小景物。当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时, 既觉得熟悉, 又能认识到原来我们的家乡有这么多美丽的风景。在学生自己去研究自然色彩时,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的色彩变化, 并思考它们形成的原因, 引导他们感受、体会和解释自然色彩造成的视觉印象, 领悟艺术表现和自然现象的关系。学生掌握了自然色彩变化的方法, 获得表现自然色彩的能力, 也就提高了对自然色彩变化与关系的审美感受与认识。由此可见, 观察自然色彩变化, 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审美素养。

三、从美术作品中欣赏美,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 离不开让学生欣赏艺术作品, 但课本上的图片和资料有限, 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机会少。所以应鼓励学生从小接触大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 丰富学生的形象贮存。中学的美术欣赏可以专题欣赏, 也可以是通过绘画、工艺、设计等课业, 进行随堂欣赏。同时, 也可以举办美术作品陈列展, 经常陈列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教师的作品等。欣赏美术作品, 使美术综合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精湛的艺术作品常常折射出艺术家深邃的思想。在八年级上册《绚丽的阳光》这课中, 莫奈的《日出·印象》作为教学欣赏导入, 教师用优美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这幅美丽的画面。旭日初升, 雾气迷蒙, 画家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水面流光溢彩, 显得生机勃勃, 透过淡紫色的晨雾, 港口的船只若隐若现, 具有含蓄的气息。画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画在画布上, 使它成为永恒。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运用教材提示的作品局部放大法, 强化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视觉记忆, 同时作品笔触、造型等具体的形式分析让学生更容易去了解美术作品。欣赏中从侧面对细节进行研究和讨论, 比较学院派严谨的造型结构和细腻的形象塑造, 逐步把握印象派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本课的关键是欣赏、感受美术作品, 并从美术作品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如果没有欣赏清晰的美术作品, 就很难让学生从作品形式技巧方面的分析过程中, 获得更多真正有意义的直观审美能力。

四、从思维想象中创造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 尽管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时, 教师的讲解不经意间限定了一些学生的感觉、想象、体验、理解等认识活动, 但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 他们总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感受艺术形象, 理解作品的意蕴, 使美术作品的魅力在欣赏活动中显得更加活跃和丰富。由于学生的想象各不相同, 因此教师在讲完后应引导学生创造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去发挥, 让学生再创造比作品更广阔的内容, 学会用艺术审美的眼光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 篇9

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 自商周春秋战国时代至秦汉, 年代绵远, 缣素难以保存, 大都已荡然无存。但可从这一时期尚存于世的汉画像石与秦汉壁画的题牓形式的演变和发展来窥探中国画题款艺术的渊源。在敦煌壁画中, 宋时壁画弥勒变部分, 有五言诗一首, 题曰:“当于慈悲尊, 恙味皆充足, 勤苦极劳力, 耕种不以工。”河北望都一号墓壁画中的题牓, 多见于人物右上方, 题以人物的官职名称, 如“门下小吏”“门下功曹”等字。这些款识都和中国画的题款艺术密切联系着。

中国画的题款, 最早见于两晋南北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这上面的题款, 从整体画面的布局来看, 已比汉画像石的牓题更加活泼。

中国画在隋、唐、五代时期, 尤其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和唐朝, 随着政治的稳定, 经济的繁荣, 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蓬勃局面。绘画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业画家队伍扩大, 文人画家增多。山水、花鸟画发展为各自独立的门类。中国画的题款艺术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书画有机的结合。唐诗的发展为中国画的题画诗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在诗画结合上以王维最为著名。宋代苏轼称赞他:“味摩诘 (王维的字) 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除此之外, 还有李白的《当涂李宰君画赞》, 杜甫的题《画鹰》诗。这些题画诗虽然有不少是画外之作, 但它吹响了诗书画结合的号角, 促进了诗书画结合的繁荣。

宋代绘画艺术, 集唐代之大成, 把中国的绘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一是设置宫廷画院;二是授画家各种职位;三是以诗作画科取贤仕;四是罗致天下良工。这些做法都有利于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随着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 书法家、画家、诗人的创作有了更有利的条件。在画面上题字, 落款开始兴盛。大多题款者, 开始把姓名隐书在画面树根, 石隙之间, 或以小字写简单款识于画的边角或不显眼之处。如南宋李唐把姓名写在他的《万壑松风图》的尖峭的远峰里。赵昌把名字写在他的《牡丹图》里的石隙处。米芾也只在画的左下角题“米芾”二字的款, 还有题在画卷后的。轴中题长篇诗文的画家也越来越多。如杨无咎在他的《梅花图》作品的左上角以行书题诗四句:“忽见寒梅树, 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 疑是弄珠人”。在画上长题大篇诗文的, 如宋徽宗赵佶。他在《芙蓉锦鸡图》中题诗曰:“烁劲拒霜盛, 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 安逸胜凫”。右下角有“宣和殿御制”。并有他的签名花押。花押的出现, 又为题款艺术的成熟完善开辟了新径, 为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绘画艺术打下了基础。

我们从宋代的题款艺术作品中, 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现象:作者把自己的感想, 对事物的认识, 都记于画中, 把绘画看作是为抒泄“胸中块垒”的工具。这就为中国画的题款开拓了新的道路。

题款艺术发展到元代, 由于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 大部份士大夫, 文人画家为逃避现实, 就以笔墨遗兴, 以竹比高节, 以松菊比高洁, 以荷花比君子拔俗正洁。为了倾泄胸中之愤, 表达自己的感情, 作者常在追求绘画笔情墨趣的财时赋诗题句。这样, 诗书画印的结合日渐明显。如赵孟頫在他的绘画及题款上别具风格。他题的诗、文或自作或摘用他人诗句, 形式多样, 落款用印也极为讲究。他的《红衣开竺僧图》除在画中题款外, 还在后面加了长跋。那实际是一段人物写真小记。这便扩大了“题画”艺术的范围。

题款艺术进入明代, 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的发展;另一方面, 因为统治者的保守思想和对文人的严密控制, 画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无自由驰骋的余地, 致使他们墨守成规, 复古守旧, 文艺发展顿现衰退, 到了明朝中叶, 方渐复兴。山水、花鸟画以水墨、写意画称霸明朝画坛。以徐渭、陈道复为代表的“水墨写意派”, 以周之冕为代表的“勾花点叶派”, 还有“江南第一才子”唐寅, 山水画家仇英等。他们不愿为古人所囿, 为冲破统治者的封闭、保守思想, 大胆地将自己的思想主张, 以诗文的形式, 潇洒的笔法, 落于画端, 充分发挥了他们能诗善画的本领。显然, 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有了发展, 中国画的题款艺术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中国画的题款艺术, 发展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 又有新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不同画风和流派的作品相继而出。绘画的款识, 也有新的突破。从创作思想和艺术倾向上来说, 有两种潮流。一是以“四王”为代表, 崇古保守, 片面追求笔墨技巧, 因袭摹仿。作品内容空洞单调, 题款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另一种是敢于摆脱前人的窠臼, 大胆革新, 师法自然, 另辟蹊径。他们强调个性, 要创作自由, 思想解放。题款的表现, 或诗或文, 或篆或楷或隶, 甚至连篇累牍, 题跋侵及画位, 诗书跻身画的经营之中。在历代的画家题款中, 石涛、石溪、八大、“扬州八怪”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更胜一筹。

题款与画面的关系紧密。从元代起, 画上的题识便逐渐成为画幅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写意画、题款对画的格调起着很重要作用。诗、书、印与画构成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美。

在历史上堪作代表的画家, 有元代仉云林、吴镇, 明代沈石田、唐寅、文征明和董其昌等人。清代有石涛、查士标、扬州八怪和金科心、吴昌硕等人。

题款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把意在画外题出来。

2.把画的传统来自何代何派, 在题识里说出来。

3.把画的艺能题出来。

题款的形式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画的风格是什么?题的书法和诗文的风格也要一致与画面统一。

2.画的色调深浅, 题的书法也要随之一致。

3.画是泼墨的, 狂泼的, 不妨也可题正楷或篆书;而正楷能活泼流畅更好, 用大草尤其更得当。

题款与画的布局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的画运用无画处的“空白”表示有画的意思。如果在“空白”处题长题就不妥了。

2.有的画, 左右看看皆空, 怎么题法?就看画的重心在何处。

3.有的题在中心, 半中心也可, 如处理不好则堵。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 篇10

一、美术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在中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意识可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绘画能力。除此之外,美术教师可适当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审美的判断、知觉以及趣味等适当进行训练,让其能够实现结合统一。

1.形式美感。学生在初步学习和接触美术时,首先会接触到人们审美的方式,也就是接触各种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例如肌理、色彩、线条以及质感等。学生可通过对形式美的感受来形成对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感知。美术教师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并且正确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和深入分析,可通过写生以及临摹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以及对美的感知。

2.审美情操。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够使人们出现情绪感化的情况,比如《蒙娜丽莎》这幅画就征服过很多人,使其能够从画中感受到爱美的情操。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积极发掘美术作品中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爱美情操。

3.审美理想。拥有不同的审美判断就会出现不同的审美感受,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够折射出艺术家的审美观点,以及当时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美好并且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让欣赏者在审美中感受到愉悦,能够达到正面并且积极的审美观教育。

4.审美创造力。美术教学不是将鉴赏美以及感受美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的想象能力,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从而提升其学习的技能以及知识。这个年纪的学生对生活充满想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这一主要特点来引导,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转变为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力需要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作为基础条件,在学生学习相应技能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可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

二、审美教育和优化非智力因素需贯穿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属于欢乐教学,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得到美的熏陶。一般情况下,美感的产生是直观的,人们对色彩、声音、形体以及线条等内容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美感,继而感到心旷神怡,并且精神生活能够变得愈加充实和多彩。由此可知,美感的产生与人的心理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在让学生接受美感教育下,还需要调动学生的相关心理变化,总而言之就是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首先,学生需要有学习的动机,美术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其能够对美术产生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次,美术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充分利用美术的特点以及相关优势来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仪器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次,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坚持前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绝不轻易言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赏与课程相关的短视频以及图画等,让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随后可让学生自由进行讨论和交谈观看过的视频和图片,把心中所想说出来。教师可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让学生集体外出写生,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将心中对美的感受画出来。如果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难题,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开导,正确引导学生,让其明白出现困难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能够学会在下一次遇到难题时不轻易放弃,从而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由此可知,将审美教育和优化非智力因素贯穿于美术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

美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善于启发,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从而能够将自身的情感融进艺术中。

摘要:智力因素能够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但能够决定一个人是否愿意干,而且能够决定其是采用消极或积极的方式,勤劳或懒惰的方式去做一件事情。而审美教育则要求提升相关的审美观。本文主要对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优化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

上一篇:技术开发能力下一篇:小组自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