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方法、问题

2024-05-03

意义、方法、问题(精选七篇)

意义、方法、问题 篇1

1林地施肥常用肥料

1.1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是以有机物为主的肥料, 如堆肥、厩肥、绿肥、泥炭 (草炭) 、腐殖酸类肥料、人粪尿、家禽粪、油饼等。有机肥料含多种元素, 但有机质要经土壤微生物分解, 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效果好, 肥效长, 可保持2~3年。有机肥料施于壤土中, 能改良土壤通气性;施于沙土中, 既可增加沙土有机质, 又能提高保水性能。有机肥给土壤增加有机质, 利于土壤微生物生活, 使土壤微生物繁殖旺盛。有机肥分解时产生有机酸, 能分解无机磷。这些作用是矿物质肥料所没有的, 所以它是提升土壤肥力, 提高林木生长量不可或缺的肥料。

1.2矿物质肥料

矿物质肥料又称无机肥料, 包括化学加工的化学肥料和天然开采的矿物质肥料。其特点是不含有机质、元素含量高、主要成分能溶于水、肥效快。

1.2.1氮肥含氮素或以氮类为主的化学肥料, 易溶于水。其种类有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等。

1.2.2磷肥含磷素或以磷为主的磷质肥料, 如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

1.2.3钾肥含钾素或以钾为主的化学原料, 如氯化钾、氮化钾、硫酸钾、草木灰等。

1.2.4复混肥料复合肥和混合肥的总称, 是含有氮、磷、钾元素中一种以上养分的多养分肥料。它是通过化学反应过程以工业规模生产的化学肥料, 其每一个颗粒或每一个标本小样的养分成分和比例都完全一样。使用复合化肥需注意:必须与堆肥、绿肥等有机肥料间时使用;对于生理酸性和中性反应的复合化肥, 因含氨态氮和水溶性磷酸, 不能与碱性肥料如石灰和草木灰等配合使用, 要间隔数日再施用。

1.2.5微量元素肥料铁、硼、锰、铜、锌、钼等肥料, 由于一般土壤中的含量能满足林木生长需要, 故不作为必需肥料。但有些土壤也会出现缺少某些微量元素的情况, 所以有时需用微量元素进行施肥。如硫酸亚铁、硼酸、硫酸锌等。

1.2.6硫磺、石膏和石灰在碱土上施用硫磺或石膏, 可调节土壤酸碱度, 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对酸性土壤施用石灰, 能调节土壤酸度和结构, 再配合如大量施用有机肥料、选用碱性肥料和接种土壤微生物等改良土壤措施, 可给土壤微生物和林木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1.3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是含有大量活的微生物的一类生物性肥料, 它本身并不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 是以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进行来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 发挥土壤潜在肥力, 刺激植物生长, 抵抗病菌危害, 从而提高植物生长量。按微生物种类可分为细菌肥料、真菌肥料、放线菌肥料、固氮蓝藻肥料等。

2施肥时间与方法

2.1施肥时间

有效的施肥季节为林木生长旺盛期, 即春季和初夏, 此时施肥有利于根系吸收养分, 如杉木幼林施肥以春季为宜。另外, 根据林木生长发育阶段, 可区分为幼林施肥、中龄林施肥和近熟林施肥等, 这样更适合林木整个轮伐期的营养管理。

2.2施肥量

施肥量可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土壤贫瘠程度、林龄和施用肥料种类确定。为获得施肥的最佳效果, 必须先清楚树种在不同土壤上对肥料的需求量, 以及对氮、磷、钾比例要求。由于造林地的肥力差异很大, 由不同树种组成的林分吸收养分总量和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比例也不尽相同, 同一树种龄期不同对养分的要求也有差别, 加之林分把吸收的一部分养分以枯落物形式归还土壤, 因而施肥量的确定相当复杂。当施肥量超过一定范围后, 林木生长量不仅不会增加, 反而会产生药害。适宜的氮、磷、钾比例可提高施肥效果, 其比例要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 (气候、土壤) 和不同树种而定, 如对松树林分的氮、磷、钾比例试验结果表明, 氮∶磷∶钾=67∶7∶260。

2.3施肥方法

2.3.1施基肥在造林前将肥料施入土壤中, 基肥要求深施, 因为耕作层的湿度和温度有利于肥料分解, 一般施15~17厘米为宜。

政治生活与经济意义类问题解答方法 篇2

[命题热点]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主观试题从设问看,主要是从“为什么”和“怎样做”两个角度设置问题,从试题的设问看主要是考查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参与主体。知识点考查主要集中在第二单元政府和第三单元人大和政党。

[临考嘱托] (1)一定要重视对主干知识的把握,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各个系列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如下:

①抓住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条主线,串联前三个单元的知识。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后面的我国政府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共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都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甚至对我国的外交政策也起决定作用。

②围绕着公民、政府、人大、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大代表等行为主体,构建各自的知识体系,并注意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

③串联前三单元的知识,构建有关我国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依法治国的知识体系,将各个行为主体、各个政治制度融合其中。

④从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梳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从国际社会的一般理论和中国外交的具体理论两个角度,构建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体系。

(2)注意审题训练,明确各种不同类型主观题的特点,包括设问信息和材料信息的解读、具体知识的调动和答案要点的呈现等。

(3)特别关注政策问题,对政府的考查历年来主要是微观设问,对政府的相关知识不仅记住是什么,更要注意这些知识是如何运用的,尤其是对政府职能和依法行政的知识更要注意如何运用。

[常见命题角度及必背答题术语]

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公民的政治参与

1.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参与政治

(1)必要性: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和义务。

(2)重要性

①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

②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推进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2.公民应如何正确地参与政治

(1)内容: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各项政治义务。

(2)途径: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

(3)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地参与;中观上把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政府做某事

1.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事

(1)国家性质决定和政府性质决定。

(2)是政府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

(3)是政府某种或某些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4)依法行政和行政监督角度,具体要结合依法行政的意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意义、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意义等。

(5)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2.政府怎样做好某事

(1)履行职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各项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2)坚持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坚持依法行政,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提高决策水平。

(4)自觉接受监督,推进政务公开。

(5)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人大等监督下开展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三、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做某事

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1)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决定的。

(2)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党、领导核心)决定的。

(3)党的作用(三个只有……才能)决定的。

(4)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党怎样做某一件事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2)完善三种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3)坚持执政理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坚持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党要统揽全局,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四、全面梳理依法治国的知识

1.国体: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提供法律保障,依法维护人民合法利益;依法行使专政职能,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公民:依法行使政治自由、监督权等政治权利;依法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等义务;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等原则;依法有序地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政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依法履行好社会建设等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勇于负责和敢于担当;审慎行使权力,坚持依法决策。

4.人大及人大代表: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等;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5.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推进依法治国;与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活动准则。

6.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依法行政自治权;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7.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五、全面梳理民主决策的知识

1.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和执政党,提出决策的建议;坚持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坚持依法执政,通过人大立法上升为国家意志;广泛征求民主党派意见和建议,加强多党合作,推进民主协商。

2.民主党派:发挥参政党的参政作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

3.政府: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高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广泛征求民意;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

4.公民:积极参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行使公民的政治自由等政治权利,履行好遵守宪法和法律等义务,坚持三个原则。

5.人大:行使决定权、监督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6.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职能;协商民主;政协的性质。

7.整个决策过程,体现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六、如何处理民族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基础)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制度)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3.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4.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政策保证)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依法打击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

5.公民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中国共产党加强对民族问题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切实维护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各项职能,提高为各族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七、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我国的外交活动

1.为什么

(1)必要性:主权的重要性;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要求(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2)意义

①对我国: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对世界: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和建立国际新秩序。

2.怎么做

(1)行使主权国家的权利……,履行国际义务……。

(2)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3)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4)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趋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

(5)顺应多极化趋势,发展经济和科技,努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6)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内容)

(7)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经济意义类问题解答方法

一、解题原则

1、学会审题,明确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还是全部意义(经济、政治意义)

2、要注意“意义”与“影响”类的区别,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类

3、、解答意义类要遵循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由微观到宏观,由近及远的原则,做到思路清晰

4、意义类题目要紧扣材料,同时最后一点要联系实际,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时代性。

5、意义要多答,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

二、答案要点

1、经济意义类:

(1)答题思路:从“国家/社会”的角度组织答点。(这里的“国家/社会”即整个社会、国家。)

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②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③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④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⑤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经济实力。

⑥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⑦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繁荣经济、增加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2)从“主体”的角度组织答点。这里的“主体”泛指企业、经营者、产业、农村、城镇、某地区等。

①企业、经营者——加强快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并提高经济效益。

②产业——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或工业的现代化;

③农村、城镇——有利于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等

④某地区——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发挥其辐射与拉动作用,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⑤从“个体”的角度组织答点。(这里的“个体”泛指居民、家庭、公民、农民、劳动者、消费者等。)居民、家庭、农民——有利于方便、丰富人民生活,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调动积极性;公民、劳动者、消费者——有利于维护公民、劳动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调动积极性。

(3)常用术语归纳:

A、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转化为……优势);促进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③(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

⑤国内区域合作交流意义补充:(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区域竞争力。

⑥ 国内农业方面意义:(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城乡一体化。

B、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我国:

a.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改善我国外贸环境/稳定环境/周边环境,为现代化/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

b.有利于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维护国家可持续发展

c.扩大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有利于丰富国内市场,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形象

②有利于外方:有利于外方的外汇收入、外方的产业发展、外方的经济增长等、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③有利于双方及世界:

a.有利于互通有余、节约社会劳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贸易区内部各国的贸易与合作交流,提高贸易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c.优势互补,增强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d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三、常用答题模式

1、发展绿色食品的经济意义:

①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②满足消费者需要;

③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④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⑤推动我国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经济发展的经济意义:

①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②促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③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④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节约资源,缓减资源紧张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②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4、消费税率变动的意义:

①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消费税的调整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消费税的调整有利于调节消费行为,培养公民的科学消费观。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③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税的调整有利于调节生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④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稳定或缓解社会成员之间分配不均的作用。总之,征收消费税,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间接引导投资流向,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还具有避免因过度消费而损害人们健康、危害社会秩序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作用

5、重视“三农”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②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④能够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6、农村改革的意义:

①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②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健康发展;

④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共同富裕;⑤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7、解决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有何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劳动者权益。

②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深化。

③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④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⑤有利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公有制企业改革的意义:

①有利于深化企业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②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资源利用率;

③有利于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9、自主创新的经济意义:

①自主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②自主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③自主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④自主创新使我国经济的发展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

10、发展新型产业(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文化产业是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②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③有利于增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对外经济关系的经济意义:

①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科技水平,

③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④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2、重大经济社会事件(奥运会、世博会) “经济意义”:

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

②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③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优化配置。

④加强国际的交流合作,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⑤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⑥城市形象,展现改革开放的成果。

13、行政收费改革的意义:

①有利于减轻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负担;

②有利于实现市场经营主体公平竞争;

③有利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④也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增加就业机会。

14、我国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

①有利于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有利于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增强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增加农业的收入。③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④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等。

意义、方法、问题 篇3

关键词:中庸之道;矛盾观;整体观;科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36-02

“中庸”之“庸”《说文》道:“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庸有延伸、继续之义。继更变,又继承,不断变化、发展。从抽象看,似不断变化发展的恒久之态。《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呼!民鲜久矣!”《中庸》首篇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认为只有遵循不变的原理,走不偏不倚之道方正矣。

“中庸之道”一直是儒学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并长期作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主导之道。以往认为的“中庸之道”大都为静止、片面、单一地看待问题,消极静止的一味“一分为二”,单纯保持所谓的“零界限”,并没有辩证地看待其科学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孔子综合宇宙大自然的规律倡导天地间万事万物遵循阴阳平衡与相互矛盾运动的调和之理,与老子的大道自然等原理相类同。在科学中所讲的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自觉”。方法论需一定哲学思维,不仅是哲学的方法论、技术方法论,还是科学方法论。“中庸之道”在方法论问题上探究事物本源、事物内部运动发展关系等,并运用于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人类实践主体在活动中的自觉性。

“阴阳必得中然后能合,然后能育万物”,中庸之道中包含的整体思想对现代科技的意义影响深远。“和者天地之所生也”整体地、系统地将天地万物包含其中,各要素居其中,若干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要素结合起来具有很大优势,同时具有强大威力。整体是“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但是,全局并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和组合,整体统率局部,并且高于局部。在整体性地前提下要素有序排列组合,在积极的方向使整体优势达到最优状态。同时各部分的状况也是不可小觑的,也许改善其中的微小部分,就会发生巨大变化。部分有时也会影响到整体的性质、整体作用的发挥。协调要素与整体、部分与大局的关系,使整体符合、遵循整体规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是科学方法论中最常见的范例。特别是涉及复杂的科学问题时显得尤为重要,若不考虑其中细微之处而从整体入手,思路有时反而会“柳暗花明”,容易让思路豁然开朗。有时从细节、局部入手,理清内部机制,缩小范围找出脉络,搞清外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顺利解决问题。作为“中庸之道”方法论意义上完整的发展过程,既有改变又积极吸收有利其发展的因素,不断通过“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发展。

中庸之道的核心即矛盾的基本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也就是矛盾的统一与对立。矛盾同一论统一于一切事物之中,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矛盾双方在不断发展中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在科学研究中随处可见,化学反应变化过程实际上便是各种物质的矛盾斗争过程。各种化学物质内部、外部相互矛盾最后反应到一定程度逐渐趋于一种形式意义上的统一,便是化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形成矛盾的特殊性,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形成了事物的千般万种形态。矛盾的特殊原则和普遍原则相结合,广泛存在于科学方法论之中,具有不可更易的客观性。

《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节点,用“中”,即保持事物的量,使之变化不超过度的范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失去“中”这个节点,事物的平衡便会横遭破坏,这种变化足致其走向自身的灭亡。在物理中讲到的“控制变量法”是许多探究性实验常用到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探究电压、电流、电阻的关系时,控制电阻不变,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便可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通过实验得出实验结果,最后得出了“欧姆定律”。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把握科学的思想,在科学研究实践中才不至走失方向,把握时代特征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清“矛盾转化”从而做到处处审时度势科学指导实践活动,实现前进式“质”的飞跃。

“中庸之道”为我们提供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处的方法论,在如今工业迅猛发展时期,虽然造就了一时繁荣,可却让生态环境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温室效应”便是人类工业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结果,全球气温急剧上升,海平面与日俱增更为恐慌,原始森林被大片破坏,矿产资源的浪费以及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加重,农药、工业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污染水体又破坏土壤……各种环境问题的源头和后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加深。这些不仅影响人类的长期利益,更对人类文明的延续产生了威胁。如何处理科技发展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借鉴其思想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思想理论先行。老子曰“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即不做任何一切违反客观规律,有损道德、违法社会法则、对众生不利的事,只有做到不违反自然规律,保护众生,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实现不了的。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与自然,造福人类、平衡生态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科学的发展不忘初衷,不是为了逞一己之私,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惜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只看到眼前利益,局限于主体认识有限性,盲目性的不顾整体利益。英国的贝尔纳曾说过“人们过去总是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会导致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但是世界大战,接着是经济危机,都说明了:把科学用于破坏和浪费的目的也同样是很容易的。”人类在科学问题研究中忽略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承受能力,追求经济高速度增长,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预测的灾难性后果。“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遵循“中庸之道”平衡生态系统,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科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发展,这些政策都体现了科技文明时代的“中庸之道”思想。

值得一提的便是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中庸之道”便是“折中主义”,一味地将事物状态、方法进行调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谓“和而不同”,把事物平分为二,同等对待,也是一种极端。“贞而不谅”反对走极端,也不取“中间路线”,重视对立面,但以原则为主导。对立面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兼顾对立面而后“执两用中”。“和”是融合,也是对立面双方的统一。如果“折中”那么对立面双方就等同对待了,是一种静止的观点。“正——反——合”是矛盾的动态发展过程,正如有学者引据的“黄金分割率”,“0.618……”这个神奇的黄金分割点,不是其二分之一,也并不是所谓的“零”或是“一”,而是在运动中紧紧把握事物矛盾的相互转化,在发展中寻求最优方案,是动态的变化螺旋式上升进程。锲而不舍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执两用中”进行社会方案积极改良,在方法论上的“中庸”隐含其中。

《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可以看出波普尔通过研究得出从观察以及实验结果达到的定律和理论没有“逻辑通路”,也代表了很多科学哲学家的观点,认为科学发现并没有什么方法可言。将科学界公认的方式冠之于物理学、化学等某学科,比较会发现结论是不存在于一种普遍的、非历史的科学方法中。那么这样一来在科学中便可以“任意妄为”。另一派认为存在一种普遍的、非历史的科学方法,存在一种非常抽象、普遍地、非常一般地,称为方法论上的绝对主义,前者即为方法论上的相对主义。在库恩以后的哲学家来说,否认存在中立的观察,并认为固定不变的科学理论评价标准也是不存在的。相对主义横行于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整个精神界,从思想历史的发展看整个科学方法论过程也是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交替过程。

“中庸之道”反对走极端,也不取“中间路线”,正如前面所讲并不是单纯的“折中主义”。在了解科学方法论各自认为的“相对主义”、“绝对主义”两个对立面的基础上,而后将二者“折两用中”。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把握二者的矛盾的相互转化。既没有一种普遍的、非历史的科学方法,也不能否定没有任何的方法论。在方法论问题上费耶阿本德曾说过“认为科学能够并且应该遵循某些固定不变的普遍规则运行的观念,既是不现实的,也是有害的”。由此看来,在方法论上坚持“绝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不现实的,同时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问题、探究原理、指导实践……都有一定害处。坚持“正——反——正”的动态发展过程,无疑有助于兼顾“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寻求一种解决科学问题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Mayo,D.Errors and the Growth of Experimental Knowledge[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996.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室内甲醛监测意义及方法 篇4

1 甲醛的理化性质

甲醛也叫福尔马林 (35%-40%的甲醛水溶液) 、蚁酸, 英文名称Formaldehyde;分子式CH2O, 分子量30.03;熔沸点:-92℃, -19.4℃;外观及性状:无色, 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气体, 商品一般为水溶液;熔沸点:-92℃、-19.4℃;性质稳定;属20 (腐蚀品) 。我国有毒化学品中排名第二, 是优先控制的较高毒性物质。

2 室内甲醛的主要来源

2.1 室内装修。

室内的普通建筑材料、装修物品及生活用具等都有甲醛的存在。甲醛的室内存在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 因为甲醛是大多数粘合剂的必要成份, 具有加强板质的硬度、防腐、放虫的功效, 当下市场上的各种天花板、纤维板及胶合板等均使用以甲醛为重要成分的脲醛树脂作为粘合剂。无论是墙面、地板、新家具的装修辅助设施中都要用到粘合剂, 而有粘合剂的地方就会存在甲醛的释放污染, 所以室内甲醛的存在不可避免。除此之外, 甲醛也可以来自日常生活用品, 如纸张、清洁剂、化妆品、杀虫剂、油漆、防腐剂、各种服装、印刷油墨等多种日常用品。甲醛的释放也具有一定的长期性, 因为胶粘剂中的甲醛释放量少时间久的特点, 往往可长达10多年, 使得甲醛成为室内空气污染的长期性污染物。

2010年中国十大室内甲醛污染事件的公布数据结果十分惊人:宜昌市某小区的李女士去医院检查, 体内白血球减少, 家中空气甲醛超标50倍;北京30%的大型超市商场甲醛含量超标:山东烟台的李先生家, 地板下铺密度板, 住了五六年的二手房, 室内甲醛超标达10倍;李女士在绍兴某家具厂买的床垫, 甲醛超标4倍;河北省陈先生家新装修的房屋, 甲醛超标25倍等。

2.2 甲醛挥发方式。

因为甲醛的熔沸点比较低, 即使甲醛和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成为固体或胶体状态, 只要有相对应的温湿度, 就可以挥发的空气中, 造成污染。

3 室内监测甲醛的意义

3.1 甲醛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甲醛是一种具有强还原性的原生质毒素, 进入人体后, 能与蛋白质的氨基酸结合生产甲酰化蛋白而长期留在体内, 使得体内氨基酸缺乏导致病变。进入体内的甲醛也可以转化成甲酸引起强烈的刺激粘膜的后果。甲醛对健康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 致刺激性:

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 能与蛋白质结合、高浓度吸入时出现呼吸道严重的刺激和水肿、眼刺激、头痛。

3.1.2 致敏性:

皮肤直接接触引起过敏性皮炎、色斑、坏死, 高浓度吸入可诱发支气管哮喘病。当空气中浓度含量在0.06-0.07mg/m3时, 儿童及体弱老人就会发生轻微的气喘:含量在0.1mg/m3时, 就可察觉到有异味和不适;0.5mg/m3时, 会刺激眼睛造成流泪;0.6 mg/m3时, 咽喉不适或痛感强烈;浓度更高时, 会导致恶心呕吐, 气喘或肺水肿;30 mg/m3时, 立即致死。

3.1.3 致突变性:甲醛是一种基因毒性物质。

据实验动物实验, 可引起鼻咽肿瘤。

因此, 对室内甲醛的监测意义重大, 据调查, 每年有3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室内装修的空气污染, 装修污染已经被列为危害公众的五种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装修材料中, 有毒材料占七成, 可产生高达300种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并可引起30多种相关疾病。

4 室内甲醛监测方法

一般情况下, 室内的甲醛监测可通过简单的甲醛自测盒法、自我体验检测法、动植物的反应法及物理化学法, 其中前三种检测法只能是定性或者初筛, 只有物理化学方法才可对甲醛进行定量检测。

4.1 甲醛自测盒法:

甲醛自测盒法是一种检测室内、家具内的空气中甲醛浓度的简易方法。其具有方便、简单、快速等特点, 是快速了解室内空气中甲醛污染程度的简易检测手段。甲醛自测盒依据的检测原理是国家推荐认可的酚试剂比色法是科学可靠的。从检测甲醛的显示结果上看, 甲醛自测盒属于半定量的检测产品, 是能完全满足咱们检测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需要的。

4.2 自我体验检测法:

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判断, 比如, 全家搬入新居以后集体感冒, 免疫力低下, 容易头疼昏眩。精力下降容易疲惫。感觉有刺激性的气味, 尤其当靠近某个家具的时候感觉到眼睛流泪等。这时候尽快做更加精密的检查, 并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4.3 动植物的反应:

观察动植物的反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甲醛, 比如植物枯萎死亡, 这正好发生在搬入新居以后。养的宠物生病, 不吃食物, 抵抗力低下, 活力下降, 总是喜欢静静呆着。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时候, 同时你的家人也有类似抵抗力低下的反应, 可以初步认为新居有可能存在甲醛污染, 做甲醛的物理化学监测。

4.4 物理化学方法

4.4.1 乙酰丙酮法

乙酰丙酮法是传统方法, 应用极为广泛, 其原理是利用甲醛与乙酰丙酮及氨生成黄色化合物二乙酰基二氢卢剔啶后, 412nm下进行分光光度测定。此法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便, 性能稳定, 误差小, 不受乙醛的干扰, 有色溶液可稳定存在12hr;缺点是灵敏度较低, 最低检出浓度为0.25mg/L, 仅适用于较高浓度甲醛的测定;方法缺点是反应较慢, 需要约60min;SO2对测定存在干扰 (使用Na HSO3作为保护剂则可以消除) 。

4.4.2 变色酸法 (CTA法)

变色酸法也称铬变酸法, 其原理是利用甲醛在浓硫酸溶液中可与变色酸 (1, 8-二羟基萘-3, 6-二磺酸) 作用形成紫色化合物, 该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5 80n m处, 可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分析测定。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缺点是在浓硫酸介质中进行, 不易控制, 且醛类、烯类化合物及NO2等对测定有干扰。

结语

装修以简单为主, 任何环保的产品都不是没有一点危害, 尽可能的少用装修材料;尽量不要使用密度板, 尽量减少胶类的使用量;装修后要保持通风, 最好能通风半年以后再入住;进行专业空气检测再入住。

摘要:本文主要对甲醛的性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室内甲醛的来源及检测方法进行阐述和分析探讨。

关键词:室内污染物,甲醛,检测,危害

参考文献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教案) 篇5

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义可以通过造字法来推知。象形字、会意字,靠得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形旁也表意,其意义自然可以推知。例如: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分析:(1)句中的“间”,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日,像光从门缝中透入,由字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是“缝隙”。

(2)句中的“刖”是个形声字,根据“月”和“刀”相合之形,“月”表音,“刀”表意,可推知它有“砍”、“截”、“断”之意。

(3)句中的“领”,这个词有脖子、衣领、带领等义项。《说文解字〃页部》:“领,项也。从页令声。”这是一个形声字,意符是“页”。“页”的本义是人头,凡是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由此我们看到,“领”的上面几个义项中,脖子的意义是本义,衣领和带领等意义都是由脖子的意义引申出来的。此句中的“要”、“领”用的都是本义,和手足相对,指“腰”和“颈”。

方法小结:

(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2)用“ 糸 ”作偏旁的字: 缢 绡 缒 例句: ① 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结论:用“ 糸 ”作偏旁的字大都与丝绸有关(3)用“ 王 ”作偏旁的字:瑾 瑜 璐

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 《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②.被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 ﹙璐:美玉﹚ 结论: 用“ 王 ”作偏旁的字与玉器有关(4)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身体、隹(zhuī)----鸟雀......二、根据对称规则推断。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例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分析: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知难。(1)(2)句为同义关系,“用”与“择”易于理解,可推断出“以”与“简”也分别作“任用”、“选择(或选拔)”讲。(3)(4)句为反义关系,(3)句中的“达”意思是“得志”,据此可推知“穷”意为“不得志”。至于(4)句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三、根据词的语法地位推断。即审查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2)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册府元龟》)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4)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三国志》)

分析:(1)句中“辟丸”为动宾短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辟”为“躲避”之意,故“丸”应释为“弹丸”。(2)句中“使”是个使令性动词,不作主要动词用,“婢”、“丸”、“药”三名词连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丸”是个动词,“丸药”即“制药成丸”的意思。(3)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捕鱼砍柴”。(4)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

四、联想成语推断。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许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

(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史记·屈原列传》)(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4)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分析:(1)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此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2)句中的“咎”可据成语“既往不咎”而解释为“责怪、责备”。(3)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4)句中的“克”可由成语“克勤克俭”推知是“能够”之意。

五、联想课文推断。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试题,选文在课外,但往往考查的词语在课文中已经学过。如果我们能够联想到在课文中已学过的同样或类似的词语,通过辨析迁移,往往能茅塞顿开,得到正确答案。现以近几年全国卷高考文言题为例作一一对照。(前句皆为高考文言语段中的例句)

(1)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2)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

(3)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4)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5)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谏:规劝)——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触龙说赵太后》)(6)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六、根据具体语境推断。确定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正确含义,最重要的是根据语言环境来推断,所谓语言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例如: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3)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森林抚育间伐方法与意义 篇6

关键词:森林;抚育;间伐;生态环境;影响

抚育间伐直接作用于林木,与环境同时影响林木的品质和生长。中国抚育间伐历史悠久,早在宋代便有记载。森林抚育是指从森林发生至森林主伐利用前一个龄级,所实施的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和调整林木关系,旨在实现森林速生、优质、丰产的经营措施。

抚育间伐是森林经营管理措施之一,是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研究不同抚育方式、强度和频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对重建、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固有功能及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有重要意义。以31块北京地区侧柏人工林样地为例,对不同抚育强度后侧柏林生长、林下植被生长及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侧柏林分经不同强度抚育后单木胸径、树高、冠幅和林分蓄积生长均增加,不同抚育强度下单木胸径、树高、冠幅生长量和林分蓄积生长量与立地条件有关,好的立地条件宜采取强度抚育,较差立地条件宜采取中弱度抚育;侧柏林分经弱度、中度抚育后林下植物种类增加,经强度抚育后减少;不同强度抚育后林下植物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增大后者对抚育强度更为敏感;林下灌草生物量随抚育强度增大而增加,并随时间增加;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种间竞争程度与立地条件有关,好的立地条件能够经受较强的人为干扰,差的立地条件受弱度干扰就会打破种间生长平衡。

1 森林抚育采伐的种类

(1)在幼龄林前半期,即林分开始郁闭后,为保证目的树种(或主要树种)不受非目的树种(或次要树种)和其他灌木的抑制而施行的采伐。主要目的是调整幼林的组成,使目的树种尽早获得有利的生育空间,保证其数量在林分中占据一定的比例。(2)除伐。透光伐以后,在幼龄林的后半期,即林分完全郁闭后,继续伐去抑制主要树种生长的次要树种,进一步调整幼林的组成,使主要树种在形成的新林中能占优势。此外,还应伐去主要树种中过密的、生长不良的林木,以保证幼林的正常发育成长。(3)幼龄林通过透光伐、除伐后,树种组成基本确定,林分进入速生时期。这时林木高生长最旺盛、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激剧。为调节主要树种之间的矛盾,达到促进保留木的生长,提高林分经济用材的质量和产量时采用疏伐。

2 森林抚育采伐的强度

(1)用材林抚育采伐:人工幼龄林透光伐去原有株数的25%~40%或蓄积量的10%~20%,天然幼龄林透光伐可伐去原有林分蓄积量的10~20%;人工中龄林疏伐(生长伐)可伐去原有株数的15%~30%或蓄积量的10%~20%,天然中龄林疏伐(生长伐)可伐去原有林分蓄积量的15%~30%。抚育采伐强度的确定,应掌握陡坡小于缓坡阳坡小于阴坡,山地小于平地的原则。每次采伐后林分郁闭度不得低于0.6,不得形成“天窗”。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原则上不实施抚育采伐。2防护林抚育采伐:人工幼龄林透光伐可伐去原有株数的(2)0%~30%或蓄积量的5%~15%,天然幼龄林透光伐可伐去原有林分蓄积量的5%~15%;人工中龄林疏伐(生长伐)可伐去原有株数的10%~25%或蓄积量的5%~15%,天然中龄林疏伐(生长伐)可伐去原有林分蓄积量的10%~20%。块状防护林抚育采伐后林分郁闭度保留在0.6以上,并不得降低其生态效益;带状防护林抚育采伐后林分疏透度保留在0.4以上,并保持原林带总体结构。对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形成分布不均的中幼林,可采取定株抚育采伐;对密度大,竞争激烈,林木出现挤压且结构不符合防护要求的林带,可进行株间间伐。(3)特种用途林抚育采伐:风景林按照森林美学原则,进行有利于调整森林结构的弱度抚育采伐;母树林、实验林按营建技术规定与要求进行抚育采伐。国防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环境保护林、自然保护区林原则上不进行抚育采伐。

3 森林抚育采伐的主要目的

(1)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条件。天然幼林往往密度过大,分布不均。人工林虽按经营要求和树种特性配置密度,分布均匀,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单株林木的营养空间缩小,并感到不足,及时抚育间伐,保持该年龄阶段的合理密度,未给留存木创造适宜的生长空间。与此同时,可加速林下枯落物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从而给林木创造较好的生长条件。(2)促进林木生长,缩短林木培育期。由于抚育间伐扩大了保留木的营养空间,地下根系提高了活性,能更好地吸收养分与水分。树冠能得到舒展,产生适中的冠幅和叶面积,从而使林木得到较好的生长。尤其径生长随密度的降低而明显提高,这就可以大大缩短林木培育期限,早日到达工艺成熟规格要求。(3)清除劣质林木,提高林分质量。自然发展的森林,在生长过程中会有大量林木逐渐死亡,自动调整密度。然而在这种自然稀疏过程中,被淘汰的个体未必都是劣质材,保留者也并非干形都良好。因此,应通过抚育间伐,有目的地选择保留木,用人工选优代替自然选择,这样可以提高林木质量,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木材利用率。

听读训练的意义与方法 篇7

一、听读训练,可提高学生的倾听交流能力

有效的倾听是良好表达的前提与基础。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人接完电话,在将信息转达给别人时,一时语塞,发现自己忘记了最重要的内容。还有部分人,在与人对话时,经常答非所问,或反应慢半拍。这些现象都是听读(说)能力缺失的表现。而此类问题可以通过一定的听读训练来解决。

二、听读训练,可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长期的听读训练并配合一定的思考题目,可使学生对特定题材的文章形成一定的语言敏感度,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时,驾轻就熟,快速把握要点,不会读来读去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三、听读训练,可增强学生的作文水平

很多学生写作文时,苦于没有素材。听读训练的材料都是经教师认真筛选过的,能够震撼人心的或有一定新意的,都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很容易将其转化为作文素材,如此便解决了学生写作文时“无米下炊”的难题。

由此可见,语文课上进行听读训练,可谓一举多得,意义非凡。任何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而且要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所以听读训练一定要分梯度、有层次地进行。具体实施中可借鉴英语听力训练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方法。

第一梯度,听懂人物对话。可选取有话外音的人物对话片段或有争辩性且观点鲜明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朗读,其他同学静心听读并完成相关题目。也可仿照英语听力进行设题,如:对话中甲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或对话中人物争辩的焦点是什么?甲、乙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第二梯度,听出故事梗概。在本阶段应采取先听后读,听读结合,以听为主的方法。听比读有更多的限制因素和更高的技能要求,听应该是重点和中心。以听带读,则听可以摆脱读的视觉干扰和其他消极影响,读可以作为听的及时补充和加强,达到听读并进的效果。选取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的记叙文或班上学生的习作佳品进行朗读,或播放网上下载的时事新闻(音频文件),要求学生边听边做简单笔记,听完后说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简要复述出故事情节。完成听读任务后,将听读材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查漏补缺,加强听读效果,为后面的纯听读训练作过渡与铺垫。

第三梯度,听出细节形象。最好选用一些经典的微型小说作为听读材料,如欧亨利、莫泊桑等著名小说家的作品,听完后要求学生能说出典型细节,并根据这些细节概括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

第四梯度,听出情感态度。最好选取一些抒情散文,如朱自清、周作人、汪曾祺、梁实秋等人的作品,作者的情感比较复杂,这需要深入体会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不断品味才能体悟到作者对人、事、物的态度。

第五梯度,听出哲理深意。本阶段训练可选取一些富含哲理的散文或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如余秋雨的文化历史类散文或《伊索寓言》。在学生有了一定听读基础的情况下,也可从中国古代《韩非子》、《庄子》、《淮南子》中选取一些短小的文言寓言故事,要求学生听完后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将符合情理且新颖独特的观点展示出来。

听读训练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还应注意切忌盲目进行,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准备与善后工作: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老师要精心筛选听读材料,根据每次的训练目标,选取最适合的内容,最好是课外的,学生比较陌生的,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其次,听读前应让学生将双肘支撑在桌上,两手捂住眼睛,平心静气,摒除杂念,以避免外界干扰,必要时再配上符合情境氛围的轻音乐,如此可优化听读效果。

(二)把握好训练的时机。听读训练最好在课堂的前5—10分钟进行,不宜过长,否则会使学生感到疲倦进而生厌。

(三)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因为听读训练要分梯度,所以题目的设置要与目标相一致,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好难易度。

(四)每次训练要有评价。不仅在课堂上有口头评价,课后老师也应针对本次训练的整体情况做好电子或纸质的记录评价,以便在后续工作中承前衔接和改进提升。

(五)听读能力的形成非一时一日之功,需长期坚持,切不可浅尝辄止。

虽然,听读训练作为一种课堂形式还不成熟,但是听读能力,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应该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因此,听读训练,应尽快走进课堂,深入学生。笔者只是抛砖引玉,希望会有更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去摸索并探寻出一条切实可行、高效科学的听读训练模式,让听读成为课堂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朱思勇.听读训练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04,(05).

[2]王新文.对外汉语新闻听读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语言文字应用,2004,(04).

上一篇:定位细化算法下一篇:GIS平面布置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