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

2024-05-15

高中物理必修(精选七篇)

高中物理必修 篇1

一、方法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从牛顿对苹果落地现象的疑问到万有引力定律的确立, 从爱因斯坦的理想实验到相对论的创立等, 无数史实表明:物理方法来源于人们探索现象和规律的实践, 并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发展;方法的完善和发展又推动物理理论知识的发展, 甚至产生新的物理科学领域。

二、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1. 有知识, 没有方法, 就谈不上认知, 也就无法科学地建立认知结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改进和完善, 使学生不但从整体上掌握学科知识, 在相互联系中把握学科的概念和规律, 而且把学到的知识内化, 学以致用, 就必须进行方法教学。在教学中, 不仅强调知识本身,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得出这些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从而达到形成并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 使他们觉得物中有理、理由法推。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有机的整体, 而科学的物理方法在知识的衔接、融合、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学生只是学到零散的物理知识, 而没有掌握系统的物理方法, 那么偶遇一个新问题, 就会惊慌失措, 难于解决。如果学生掌握了诸如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类比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近似法、抽象与理想化法等科学的物理方法并能灵活用之, 那他遇到实际问题时, 就会从容理性地或收集信息, 或设计并进行实验, 或逻辑推理, 等等, 快速加以解决。

三、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人类认识物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 更是进行物理探索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做课堂演示实验, 而且要指导学生做随堂实验、分组实验、小实验。学生只有不断地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不断地动脑、动手, 自主探究, 才能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 才能很好地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也才能灵活地用这些方法解决学习、生活、生产中的新问题。

2. 通过史实强化方法教育。

教学中通过向学生提供古今中外的物理小故事, 物理小资料介绍一些物理史实。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某个物理事件的过程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便于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物理方法, 还可让学生明白:在现代物理研究中, 在建立新的物理理论中, 当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无法奏效时, 抽象思维、科学想象、理论实践、试探猜测和大脑假设, 以及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与特殊方法的作用就越发重要。如讲电与磁时, 不仅要向学生讲述清奥斯特是偶然发现电流具有磁效应这一物理现象的传奇故事, 而且要介绍法拉第针对“既然‘电能生磁’, 那么‘磁能否产生电’呢?”这一问题, 经过整整十年的不懈探究, 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从而成功发明了发电机的故事。这样不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使他们深刻地领悟到“逆向思维”方法对物理学研究是多么重要。事实上,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现代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正道的“反物质”理论等都应用了此方法。

3. 在传授知识和实际训练中渗透方法教育。

物理概念的构建、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都蕴含着相应物理方法。如:力的图示、匀速直线运动模型、牛顿第一定律、功的原理等运用“模型构造”法;合力与分力、串并联电路的电阻运用等效替代法;电压与水压、电流与水流运用类比法;还有控制变量法、微小放大法, 估算法、反证法、图解法、逆推法等。为了使学生学会物理方法, 在授课中不要直接给出概念、规律、答案, 而要创设物理情境, 设计实验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 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的同时, 学习和领会其中的物理方法。

如:人们对信鸽有高超的认路本领的原因有多种猜想, 科学家是用这样的实验找到答案的:把几百只信鸽分为两组, 一组翅膀下系小磁铁, 另一组翅膀下系小铜块, 让它们远飞, 结果系铜块的大部分能回来而系磁铁的一组也没有飞回来, 答案可想而知。这一案例说明我们研究物理问题时要利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和方法,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新的物理情景, 将其转化为物理问题, 建立起物理模型, 并把已知条件进行提取加工, 综合迁移至问题部分, 从而解决问题。

4. 在复习知识时要注意总结物理方法。

在复习旧知识时, 除了注重知识点的总结之外, 还要注重物理方法的总结。对应用较多的物理方法, 要及时总结, 也可以讲方法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从更高的层次认识这一方法, 以便灵活运用。如控制变量法, 在初中物理知识中应用较多, 也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 在初三物理复习时可进行专题复习。

5.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社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4、5节的内容,本节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静电现象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利用定义法给出电势的定义,并通过电势描述等势面,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电荷及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知识,对本节的学习已具备基础知识,但不够深入,仍需要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概念的引入和对其物理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高中新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本节教材的特点(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和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理解电势差与零点电势面位置的选取无关,熟练应用其概念及定义式UAB?WAB进行相关计q

算。明确电势差、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2、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的物理量,知道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UAB??A??B,电势与零势面的选取有关,知道电场中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类比、概括,讲述新知识,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电势差和电势的概念。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为:理解和掌握电势差、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学习过其他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弹簧的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因此本节教学的难点为把电势、电势面与前后知识区别、联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

生学习。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对于简谐运动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收集一些简谐运动实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简谐运动,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使用投影仪,形象、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简谐运动的规律及描述方式,把分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是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1、知识回顾。首先展示图片,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此导体内部电荷同样有

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电场也有能的性质。

电势、电势差的概念比较抽象,在讲解时可以通过引入重力场的有关概念进行类比,以增强知识的可感知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因此接下来,复习有关功的知识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功的量度:W?FScos?;重力做功只与位置有关,与经过的路径无关;重力做功与势能的关系:WG??Ep;重力势能是相对的,有零势能面。

进一步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回顾所学知识,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例如,我们还研究过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弹簧的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那么电场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2、引入新课。

指出上图:在某一点电荷+Q形成的电场中,将同一电荷放入电场的不同位置A、B两点,所受到的电场力是不同的,这是因为A、B两点的电场强度不同,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以匀强电场为例,匀强电场中,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的大小F?

Eq为恒力,则电

场力做功大小为:W?EqScos?。在这里,W

类似如重力做功W

因此,将W?EScos?是一个与电荷本身无关的量,?hcos?,也是与物体本身无关的物理量,只与重力场本身性质有关。这一比值叫A、B两点间的电势差,用UAB来表示。

继续联系重力势能提出问题: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移动的高度差越大,重力势能的变化也越大,高度差即高度的差值,电势差也就是电势的差值,那么如何定义电场中各点的电势?给一分钟同学思考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定义,UAB?WAB,若将B点的电势定义为零电q

势点,则A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A点移动到B点——零电势点时所做的功。因此,老师强调,电势通常用?表示,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参考点(零电势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3、强化和延伸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指出电势差与零点电势的选取无关,但电势是相对零点电势而言的,与零点电势的选取有关。然后课堂给出几分钟时间,由学生独立完成一道例题:设电场中AB

2两点的电势差U?2.0?10V,带电粒子的电量q?1.2?10?8C,把q从A点移动到B点,

电场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还是负功?设UA?UB。

4、知识小结。(1)、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类似重力场中两点的高度差,电势差UAB?WAB,q

U与W、q无关。(2)、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参考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并且注意电势的大小与参考点的选取无关。(3)、UB?B??,A?A

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高中物理必修 篇3

【关键词】物理必修;课程内容;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年后,教育部又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原则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促进公平,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具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要为各地、各校、各位教师和学生体现特色、发挥个性留有空间,激发教师特长和学生学习兴趣。本人从多个版本教材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高中物理必修课课程内容要紧抓简要的物理核心知识,课程资源开发要“接地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特色、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

一、必修课程内容应该紧扣“力与运动”、“功和能”这些核心内容,专注一维情况下的规律应用,删去繁杂的矢量运算

1.现行课程内容与数学教学衔接不畅、数学应用要求太高

必修课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现行新课程共同必修部分仍延续“用力的合成与分解(不同夹角)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较高要求,使得数学处理的教学比重超过物理规律的教学,这里所涉及的数学经验与学生数学学习也没有衔接好,如:不在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所需要的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4》等等。这些物理必修所需要数学的教学滞后,是高中物理难学、难教的最主要的原因。大量数学应用的教学“喧宾夺主”,使很多学生没有抓住力和运动的分析要领。

2.改革的历史实践

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不同,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国家教委在1990年3月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对物理必修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要求高一、高二上“必修物理课”,高三学理科的学习“选修物理课”。这一改革开放以来要求最基本,学生最容易过度到高中物理学习的“必修物理课”,只要求应用力学规律解决一维情况下的问题,在当时却遭到猛烈的批评。很多老师感到“话到嘴边留半句”6,很多学校都是抛开教材必修选修“打通”教,然而又普遍反映学生在学习高一物理时感到困难。这一矛盾心态反映出缺乏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该保留的就得留,总不能为了“清楚”把理论物理都一并教下去,不能只顾自己讲“清楚了”,而不管学生犯“糊涂了”。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师应该克制高大上的教学癖好。

3.修订建议

课程标准应该坚定地服从、服务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定出恰当的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妥善解决学生认知规律和物理知识逻辑结构的关系,妥善解决数学等相关学科教学的衔接。建议物理必修课程要紧紧抓住“力与运动”、“功和能”这些核心内容,专注一维情况下的物理规律应用的教学,删去繁杂的矢量运算。对“内容标准”进行修改:《物理1》仍然设两个二级主题: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只要求会用正交分解法和直角三角形等有关知识解简单一维的力学问题,降低矢量运算的要求。《物理2》设三个二级主题:机械能和能源;电场;电流。电场着重于一维情境下的电场力和电势能的教学;电流着重于利用电场力做功分析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解决简单闭合电路的问题。这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排除数学学习滞后的困扰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又学到“较完全的物理知识”。特别是紧紧抓住“力与运动”、“功和能”物理学核心内容,让学生树立力学现象、电学现象遵循相同物理规律的观念,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的分析思维习惯。待到选修3系列时学习多维的力学和电学,着重分析二维的矢量运算及曲线运动。选修本系列模块的同学具有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和较强的分析能力,加上高一的数学基础,利于学生对力和运动、功和能规律应用的巩固提高。

二、 调动一线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积极性,使物理课程“接地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特色、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

1.当前课程资源的应用上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很有限

现行的教材和教辅材料,尽量使教师方面所作的决策最小化。保姆式的教材、教辅材料是课程资源的主体,挑战其出版团队所塑造的权威性是相当困难的,敢于删去其中的偏题、难题、怪题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造成对所有学生都进行同样的培养,使得教师难以因材施教,使优秀生和后进生都觉得上课是煎熬。建议构建公共的“教育云平台”,广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平台上取来资源,由“取来”替代“删去”,给人以自主和从容。

2. 缺少一线教师参与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容易脱离教学实际的设计

探究程序化。例如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在2004年初审通过的一些教材里“实验与探究”后马上给出胡克定律,学生在预习时都已经认识胡克定律,而在课堂上还大搞“作出实验图象”“以弹簧伸长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这样的“探究”大都流于“程序”,不仅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学生认为“科学研究”也不过是走走过场。

媒体虚拟化。例如在2002年审查通过的教材里作为学生实验:用可调内阻电池来探究闭合电路中内电压和外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动势。其直观的电池结构,改变电池内电解液的横截面积可以调节电池的内阻,通过它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闭合电路。但是2004年初审通过的教材删去了这个实验,而是以“滑滑梯”、“抽水机”等代为类比。教学中许多老师还设计生动的动画模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无法达到实验演示所能达到的效果。事实证明实验器材是最好的媒体,清晰的实验现象胜于雄辩。

实验魔术化。有新教材在引入“库仑定律”时利用“迷你实验室——看谁能赢”:给气球充气后,在头发上摩擦,将气球靠近空易拉罐,即使气球未接触易拉罐,易拉罐也会朝气球方向滚动;再用另一只气球摩擦头发,从相反方向靠近易拉罐,观察易拉罐的运动情况——看谁能赢。设计趣味十足,然而操作起来很难成功,特别在南方潮湿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完成。科学实验首先要严谨,要用最直观简洁的方式把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展现,不能为了“趣味性”把学生弄得“懵懵懂懂”。

3.课程资源的需求是多元的

物理学教育相对于横向的地域差异,纵向的学生个体差异更为显著。虽然当年甲种本、乙种本的探索不是很成功,为适合学生个体差异的努力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同一地区学生也有不同层次的教材需求。一个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比学校教育的其他任何可控因素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设计精良的课程资料的功能之一,是在教学中解放教师,发挥他们的独创机智、灵活性、自信心。国家课程作为基础、纲领作用,不应大包大揽,只提出最一般的统一要求。像例题、习题、案例等等都由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去补充,让教师积极参与到这些资源开发中来,既满足横向地区差异的需求,更可以满足同一地区不同特色、不同难度的需要。

4.课程资源应该源于教学实践

教师主要任务是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与评价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切磋和合作建构,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观念转变与发展。当前大量的习题教学“掐头去尾烧中段”,没有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只侧重于演算环节和推导环节,缺少了问题的始末两个环节,直接导致了科学思维开始和终结直觉思维的缺失。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利用本地特色的教学资源,开展实实在在的探究教学。应该说,这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践性事例,选国外的,就不如选我国的;选外地的,就不如选本地的;选历史的,就不如选当今的。基于本地的、当今的原始问题解决,才能显示出思维的内涵、色彩,品质,才能显示出思维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学生学习过的概念和规律才能真正活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所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去量身打造教学平台,给各地、各校、各位教师和学生体现特色、发挥个性留有空间,是激发教师特长和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障。

总之,高中课程改革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相结合,共同必修内容要突出基础性,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积极性, 以课程多样化来推动高中教育多样性,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要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涛,袁贵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为学生发挥个性留空间[D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05-1

6/6180646.shtml.2014-05-18

[2]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黄李炮.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问题与对策.物理教学探讨[J].2009(11)64

[4]马扎诺著,邓妍妍,彭春艳译.有效的课堂评价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

[5]艾斯纳著,李雁冰等译.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99

[6]黄李炮.中学物理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应用的探讨.物理教师[J].2012(11)10

[7]邢红军,张喜荣,胡扬洋.创造教育.文化与传统视域下的反思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J].2014(5)20

(※本文为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项目“高中物理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FZJJ2013030

0879)的研究成果。)

高一物理必修2总复习测试题 篇4

1.奥运会上体操运动员在单杠上实现“单臂大回环”,用一只手抓住单杠,以单杠为轴做圆周运动,假设一体操运动员的质量为m,那么,他在完成“单臂大回环”的过程中,他的单臂承受的力至少为()

(A) mg (B) 2mg

(C) 3mg (D) 5mg

2.平抛一物体,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取地面为参考平面,则物体被抛出时,其重力势能和动能之比为()

(A) tanθ(B) cotθ

(C) cot2θ(D) tan2θ

3.内壁光滑的环形凹槽半径为R,固定在竖直平面内,一根长度为在R的轻杆一端固定有质量为m的小球甲,另一端固定有质量为2m的小球乙,将两小球放入凹槽内,小球乙位于凹槽的最低点,如图1所示,由静止释放后()

(A)下滑过程中甲球减少的机械能总是等于乙球增加的机械能

(B)下滑过程中甲球减少的重力势能总是等于乙球增加的重力势能

(C)甲球可沿凹槽下滑到槽的最低点

(D)杆从右向左滑回时,乙球一定能回到凹槽的最低点

4.如图2所示,长为L的细绳,一端系着一只小球,另一端悬于O点,将小球由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当摆到O点正下方时,绳被小钉挡住.当钉子分别处于图中A、B、C三个不同位置时,小球继续摆的最大高度分别为h1、h2、h3,则()

(A) h1>h2>h3 (B) h1=h2=h3

(C) h1>h2=h3 (D) h1=h2>h3

5.全国铁路实施大面积提速,京哈、京沪、京广等干线区段可达到时速250公里,对于缓解铁路“瓶颈”制约、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适应提速的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车的功率可保持不变

(B)机车的功率必须增大

(C)铁路转弯处的路基坡度应加大

(D)铁路转弯半径应增大

6.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速度v0匀速行驶,发动机功率为P,进入闹市区时,司机使汽车的功率减小一半并保持该功率继续行驶.下面如图3的四个图象中,哪个图象正确表示了从司机减小油门开始,汽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7.在2009年12月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重点商讨防止全球气温再上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海南可利用的风能蕴量巨大,若某地风速约为v=20 m/s,设该地区空气密度ρ=1.4 kg/m3,若把通过横截面积为S=20 m2的风的动能全部转化为电能,则该处风力发电站的发电功率为()

(A) 1.12×103 W

(B) 1.12×104 W

(C) 1.12×105 W

(D) 1.12×106 W

8.欧洲科学家宣布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类地行星G581c,这颗围绕红矮星Mgliese运行的星球有类似地球的温度,表面可能有液态水存在,距离地球约为20光年,直径约为地球的1.5倍,质量约为地球的5倍,绕红矮星Mgliese运行的周期约为19天,假设有一艘宇宙飞船飞临该星球表面附近轨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船在G581c表面附近运行的周期约为13天

(B)飞船在G581c表面附近运行时的速度大于7.9 km/s

(C)人在G581c上所受重力比在地球上所受重力大

(D) G581c的平均密度比地球平均密度小

9.自动充电式电动车前轮装有的发电机与蓄电池连接,当骑车者用力蹬车或电动自行车自动滑行时,就可以通过发电机向蓄电池充电,某人骑车以500 J的初动能在粗糙的水平路面上滑行,第一次关闭自充电装置,让车自由滑行,其动能随位移变化关系如图4中的线①所示;第二次启动自充电装置,其动能随位移变化关系如图线②所示,则第二次向蓄电池所充的电能是()

(A) 300 J (B) 250 J

(C) 200 J (D) 500 J

10.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如图5所示是健身用的“跑步机”,质量为m的运动员踩在与水平面成α角的静止皮带上,运动员用力向后蹬皮带,皮带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恒为f,使皮带以速度v匀速向后运动,则在此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脚对皮带的摩擦力是皮带运动的动力

(B)人对皮带不做功

(C)人对皮带做功的功率为mgv

(D)人对皮带做功的功率为fv

二、填空题(共4题,共30分)

11.(6分)人的心脏每跳一次大约输送8×10-5 m3的血液,正常人血压(可看作心脏压送血液的压强)的平均值为1.5×104 Pa,心跳约每分钟70次,据此估测心脏的平均功率约为______W.

12.(6分)钱学森是中国弹道导弹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60年6月10日,在钱学森的领导下,用工程控制论作为指导,用国产燃料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近程弹道导弹,高准确度地命中目标,当时研制的导弹射程最大射程可达250 km,该导弹在地面附近发射的速度至少为______m/s;此时导弹发射速度与地面的夹角为______.(不计空气阻力)

13.(8分)如图6所示,水平桌面上有斜面体A和小铁块B,斜面体的斜面是曲面,曲线下端切线是水平的.现提供的实验测量工具只有:天平、直尺,其他的实验器材可根据实验需要自选.请设计一个实验,测出小铁块B自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B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要求:

(1)简要说明实验中要测的物理量:______;

(2)简要说明实验步骤:______;

(3)写出实验结果的表达式:______.(重力加速度g已知)

14.(8分)在大操场跑道上,先用力蹬自行车,使之具有一定的速度,待自行车进入直跑道后停止用力,在道路阻力作用下,自行车逐渐停止运动.

(1)要测定自行车所受的平均阻力,需测定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仪器?______.

(2)测定平均阻力运用的物理原理是______,其表达式为,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的意义是______.

(3)怎样减少实验的误差?—______.

三、计算题(共5题,共50分)

15.(8分)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成功发射升空,“东方红1号”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卫星重173公斤,已知地球半径R=6400 km,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r=4.2×107 m,求“东方红1号”在这个轨道上运行的周期.

16.(10分)汽车质量为2.0 t,其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 kW,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最大速度是108 km/h.

(1)汽车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1.5m/s2起动,能持续多长时间?

(2)若接着是以额定功率运动,再经15 s达到最大速度,那么汽车起动过程中发动机共做了多少功?

17.(10分)2008年1月26日,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中星-22号”同步卫星发射升空,并成功定点在赤道上空3.6×107 m的同步轨道上.9月25日在酒泉卫星中心又成功发射“神舟七号”飞船,如图7所示是“中星-22号”同步卫星某一时刻在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出现的运行轨迹图,它记录了该卫星在地球表面垂直投影的位置变化,图中表示在一段时间内该卫皇绕地球在同一平面内的圆周飞行四圈,依次飞经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四次轨迹①、②、③、④,图中分别标出了各地点的经纬度(如:在轨迹①通过赤道时的经度为西经135°,绕行一圈后轨迹②再次经过赤道时经度为180°),地球半径R=6.4×106 m.根据提供的信息计算:

(1)此时“中星-22号”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

(2)此时“中星-22号”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

18.(10分)小红在旅游时乘缆车上山,缆车的起点和终点的海拔高度分别为240 m和840 m,两地水平距离为1200 m,小红所乘缆车运载15个人上山的同时,有另一辆同样的缆车与它共用同一个滑轮组,运载8个人下山(设每个人的质量是60 kg),缆车质量600 kg,测得缆车从山下到山上所用的时间为7 min.管理人员说,钢缆对两缆车做功的总功率只等于电动机实际输出功率的30%.请你估算钢缆对小红所乘缆车做功的功率,以及电动机的输出功率.(g=10 m/s2)

19.(12分)如图8所示,AB是倾角为θ的粗糙直轨道,轨道在竖直平面内,BCD是光滑圆弧轨道,AB恰好在B点与圆弧相切,圆弧的半径为R,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从直轨道上的P点由静止释放,结果它能在两轨道间做往返运动,已知P点与圆弧的圆心O等高,物体与轨道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

(1)物体做往返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在AB轨道上通过的总路程;

(2)最终当物体通过圆弧轨道最低点E时,物体对圆弧轨道的压力.

参考答案

1.(D) 2.(D) 3.(A)、(D) 4.(D)5.(B)、(C)、(D) 6.(C) 7.(C) 8.(B)、(C)9.(C) 10.(A)、(D)

11.1.4 W 12.1.6×103 45°

13.(1)斜面高度H,桌面到地面高度h,O到P距离s,见图9.

(2)a.用天平测出B的质量

b.如图9所示安装实验器材,地面铺复写纸、白纸并用胶带粘牢;

c.用手按住斜面体A,让B由静止滑下,记录落地点P;

d.重复c步骤五次,找到平均落地位置P;

e.用直尺测量图中标明的H、h、s.

(3),其中所以

14.(1)自行车和人的质量m、停止用力后自行车速度v、滑行距离s;磅秤、秒表、皮尺;

(2)动能定理;;f为平均阻力,s为滑行总位移,v为停止蹬力时自行车的速度,m为自行车及人的总质量;

(3)减少误差的关键为v的测定,因为s1较小,因此计时的开始和结束一定要及时,以减小误差.

15.“东方红”1号卫星的轨道半长轴:

设这个轨道的周期为Tn;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长轴就是轨道半径r=4.2×107 m,周期T=24 h·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

由此解出周期为:

16.(1)v=108 km/h=30 m/s,由于是最大速度,

有:

对匀加速阶段,F1-f=ma1,所以F1=5000 N

由P=Fv,达额定功率时,速度:

运动时间:

(2)运动距离牵引力做的功对恒定P阶段:

所以发动机一共做功

17.(1)如图所示是以地球为参考系,将“中星-22号”卫星运动位置垂直投影到地球上形成的运行轨迹展开图.在飞船绕地球转动的一周时间内,地球自转了180°-135°=45°.

可算出“中星-22号”卫星的周期为:

(2)设地球、卫星质量分别为M、m,卫星运行半径

为r,则

由以上两式得:

此时“中星-22号”卫星离地面高度h=r-R=1.06×107 m-6.4×10s m=4.2×106 m=4.2×103 km.

18.设小红所乘缆车做功为W,缆车做功的功率为P,则

钢缆对两缆车做功的总功

电动机的输出功率:

19.物体从P点出发,在AB轨道上要克服摩擦力做功,在圆弧轨道上机械能守恒,由于摩擦损耗,最终物体到达B点速度为零,随后只能在光滑圆弧轨道底部来回做往复运动.

(1)物体每做一次往复运动,摩擦力总对它做负功,使其机械能减少,物体在AB段上能上升的最大高度都减小一些,直到它B点速度为零.考虑物体从P点出发,到最终在B点速度为零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

而且整个过程中重力做功:

摩擦阻力做功:

联立可得:

(2)最终物体以B (还有B关于OE的对称点)为最高点,在圆弧轨道底部做往返运动.设物体从B运动到E,速度达到vE.

根据动能定理:

在E点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由以上二式联立,得: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篇5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运动,其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

2.了解斜抛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迁移应用.

过程与方法

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相关问题,以数学中的抛物线方程及图象为工具建立物理模型,理解抛体运动的规律及处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以及知识方法的应用能力.

2.领略抛体运动的对称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知道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

2.用运动的分解、合成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研究抛体运动的特点,知道平抛运动可分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交流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得出平抛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斜抛运动.掌握研究抛体运动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抛体运动

探究交流:体育运动中投掷的链球、铅球、铁饼、标枪等(如图所示),都可以看做是抛体运动吗?都可以看成是平抛运动吗?

1.基本知识

(1)定义

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平抛运动

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的抛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特点

①初速度沿水平方向.②只受重力作用.

2.思考判断

(1)水平抛出的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中要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

(3)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与重力垂直.(√)

二、平抛运动的速度

1.基本知识

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由于物体只受重力作用,t时刻的速度为:

(1)水平方向:vx=v0.

(2)竖直方向:vy=gt.

(4)速度变化特点:由于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其加速度恒为g,因此在平抛运动中速度的变化量Δv=gΔt,由于g是常量,所以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方向竖直向下,即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相同,如图所示.

2.思考判断

(1)平抛运动的物体初速度越大,下落得越快.(×)

(2)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下落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越来越大.(√)

(3)如果下落时间较长,平抛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变为竖直方向.(×)

3.探究交流

平抛运动中,竖直方向的分速度vy=gt,除该公式外,还有求vy的公式吗?

【提示】 由于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

例:关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做平抛运动的物体,速度和加速度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B.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仅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加速度保持不变

C.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D.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答案】 BC

三、平抛运动的位移

1.基本知识

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经时间t物体的位移为:

2.思考判断

(1)平抛运动合位移的方向与合速度的方向一致.(×)

(2)平抛运动合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路程.(×)

(3)平抛运动中,初速度越大,落地时间越长.(×)

3.探究交流

飞机向某灾区投放救灾物资,要使物资准确落到指定地点,是飞到目标正上方投放,还是提前投放?

【提示】 物资离开飞机前具有与飞机相同的水平方向的速度,当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它们仍然要保持原有的水平向前的运动速度,另外,物资又受到重力作用,于是物资一方面在水平方向向前运动,另一方面向下加速运动,因此,只有提前投放,才能使物资准确落到指定地方.

4.小结:平抛运动的特点

1.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变化,故它是变速运动.

2.轨迹特点: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故它是曲线运动.

3.加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恒定不变,故它是匀变速运动.

综上所述,平抛运动的性质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关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B.平抛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C.任意两段时间内加速度相同

D.任意两段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答案】 ACD

四、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规律

【问题导思】

1.如何研究平抛运动比较简单?

2.平抛运动的合速度、合位移怎么求出?

3.试推导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1.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

(1)由于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速度、位移的方向时刻发生变化,无法直接应用运动学公式,因此研究平抛运动问题时采用运动分解的方法.

(2)平抛运动一般分解为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

2.平抛运动的规律

(1)分运动

五、平抛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

【问题导思】

1.平抛运动的飞行时间与初速度有关吗?

2.平抛运动的落地速度决定于哪些因素?

3.平抛运动的速度偏向角与位移偏向角间的关系如何?

1.平抛运动的时间

A.tan φ=sin θ B.tan φ=cos θ

C.tan φ=tan θ D.tan φ=2tan θ

【答案】 D

六、平抛运动的临界问题

例:如图所示,女排比赛时,排球场总长为18 m,设球网高度为2 m,运动员站在网前3 m处正对球网跳起将球水平击出.若击球的高度为2.5 m,为使球既不触网又不越界,求球的速度范围.

2.思考判断

(1)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

(2)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3)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的加速度相同.(√)

3.探究交流

对斜上抛运动,有一个最高点,该点的速度是零吗?为什么

高中物理必修 篇6

1微元思想的根本目的——化变为恒

微元思想的运用从形式上来看是一种化整为零的处理手段,然而为什么要化整为零呢?其主要原因在于整体化的物理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认识的简化,就必须将过程拆分开来理解。这一处理手法贯穿了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在很多概念的构建中都有相应思想的体现,这也使得很多抽象的概念便于被学生所理解。人教版物理教材在很多教学内容上的组织上就通过微元思想的运用来进行的。

2微元思想在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一中的呈现

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一模块中微元思想的呈现主要出现在第一、二章的运动学部分。

2.1瞬时速度概念的介绍

教材先介绍了对一段过程运动快慢的描述,即平均速度,然而提出问题: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就需要运用到瞬时速度。学生初中所学和生活经验也已经帮助他们构建了这样一组前概念认知: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瞬时速度保持为某定值,即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有关瞬时速度可以这样来理解:物体某一过程的平均速度可以用位移与对应时间的比值来求解;现在如果研究的时间及其微小,即可以认为时间无限接近于零,则在该段时间内,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极其微弱,因此可认为该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对应阶段的平均速度即可认为为瞬时速度,由此就实现了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的概念过渡。

教材随后又进一步通过实验对这一概念处理进行了深化:打点计时器的数据处理中,教材明确指出对某一打点时刻的速度求解,可以围绕该点选择某一段进行平均速度的计算来进行,并且强调,对应过程越短,则瞬时速度的表示更加精确(当然,这里还要对长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进行对比,有关内容就不再赘述);该节内容后的“科学漫步”中所介绍的光电门测速法更是这一思想的直接运用。

2.2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探究

初中学生已经能够求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该问题的简单之处在于:速度为恒量。那么微元思想“化变为恒”的操作是否可以运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求解呢?教材正是如此处理的。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分五个层次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规律。

①导入环节:以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求解为铺垫,引导学生将求解的方程与v-t图象进行对比,得出结沦:在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位移对应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

②提出问题: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行处理时,它的位移和v-t图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关系呢?一个“类似”给学生一种潜意识上的提醒,是否可以以匀速运动的方法来认识变速运动呢?怎样化变为恒呢?

③思考与讨论:教材上在对应的栏目中,通过一个讨论情境的创设,引出一个估算问题的争论:教师提供如表1所示的小车速度随时间的速度变化情况,让学生估算小车在五秒内的位移。学生A认为,可以用瞬时速度代替对应时段的平均速度,分段落求解出位移,最后相加得出结果;学生B认为这种估算不够严密,因为速度时刻在变化,某一时点的瞬时速度只是一个时刻,其他时刻速度和其不同,不能这样处理。以两个同学的争论给出了两种不同认识,A的方法其实是微元思想的直接应用,而B的立足点在于微元思想的使用细节要落实到“微”上面,否则就有很大偏差,其实两个论点都有可取之处。教学时,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评判,而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这两种观点进一步进行思考和讨论,让他们在彼此交流中体验微元法在估算过程中的使用以及相关要点,并让学生对相关方法进行总结。

④微元运用:通过前段的讨论,在学生对微元思想已经有所认知的基础上,教材自然而然过渡到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讨论。先以甲图v-t图象的形式提供了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然后以分段切割的方式,引入微元的思想,从乙图划分为五段到丙图划分为十五段,教材正文叙述为,用若干个矩形的面积之和来代替总的位移,并通过对比发现,总面积不断趋于整个梯形的面积,最后在丁图中进行总结:时间分得更细,则位移就等于整个梯形的面积,从而从这一角度实现位移的求解。

⑤规律总结:结合v-t图,将位移与时间的图象总结出来。

3呈现特征和教学建议

上述内容都是通过微元思想来展开,但是通篇没有“微元”二字,这充分体现主流的当下科学方法教育理念:以隐形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所谓“隐形教育”,即不将科学方法(例如这里的微元思想)的具体操作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依托于知识的探究和构建过程,让学生体验相关方法的操作,而有关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即显性化处理可交由学生自己在思考和讨论中完成。

教材上这一设计思路彻底扭转了方法教学上教条式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进行方法的感悟才有益于其方法的养成。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微元思想的渗透教学时,要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自己进行分割、运算,并通过近似性的比较来发现微元处理的可行性,进而在概念构建、规律总结的同时,实现方法的习得。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教学实践 篇7

一、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单元的认识

1.必修二反映了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在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这个关键时期,诞生了以诗歌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最早的《诗经》,到屈原惊世骇俗的《离骚》,都证明了战国人民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陆续诞生了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及以《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对这些诗歌进行讲解,重点要表明诗歌在我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对诗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也能更加投入。

2.必修三讲述了唐代诗。来自唐代的诗歌,也是大部分人比较熟悉的部分。学生对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十分明白。其实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之外,唐代诗坛也涌现出了其他非常优秀的诗人,诗歌艺术在唐代被推向了巅峰。在必修三的诗歌教学中,收入了李商隐的《锦瑟》、李白的《蜀道难》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

3.必修四描述宋词。词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黄金的发展时期,在高中语文第四册当中,将宋词分成了豪放派与婉约派进行单独的分析。在婉约派中,有李清照的《醉花阴》有柳永的《望海潮》;而在豪放派之中有辛弃疾的《水龙吟》、苏轼《念奴娇》等词赋,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也展现了宋词极高的艺术造诣水平。

二、诗歌单元的教学实践

1.以补与增相结合的形式来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应当充分肯定必修教材的核心作用,在学生消化掉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添课外读物以及辅助联系,有效地将一个单元内的诗歌课文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诗歌整合到一块进行教学,根据诗歌的表达思想、时代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教学,达到连接整个单元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根据其理解程度的高低灵活调整能够教学的进度。例如在进行《诗三首》的教学时,由于这三首诗来自于不同的时间段,例如较早的《涉江采芙蓉》,三国时期的《短歌行》,最后是晋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因此在导入这一课的时候,用《西北有高楼》这一首诗,让学生理解到诗人在作者失意的时候的情感变化,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2.采用朗诵与背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地点,课堂教学必须得到充分重视,教师要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确保教学目标被学生所理解,并且要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在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内,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进而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这样的教学方法被形象的称为“一二一”。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将课堂上的四十分钟细分成了几个小段,在每个小段内达成小目标,进而让学生分段习得课文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灵活选择朗诵或是背诵的学习方式来辅助教学。由于诗歌主要由言情的表达方式构成,诗人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学生要善于在诗歌中寻找这些勇于表达情感的事物。其次要学会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带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进行意境的再现。而诗人善于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诗歌当中,教师在课堂当中要学会挖掘这一部分情感。具体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在不断地朗读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的朗读应该定时为十分钟左右。而在课程的最后十分钟,应当留给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在这段时间中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退居次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确保本节课的内容都灌输到了学生的记忆中。

上一篇:英语学科建设下一篇:高考议论文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