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益性文化

2024-05-23

农村公益性文化(精选十篇)

农村公益性文化 篇1

一、扎实推进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 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农民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举措

农村扶贫开发的对象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弱势群体,扶贫开发的区域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也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就是要始终坚持以农村贫困人口为本,围绕他们的基本需求开展文化扶贫活动,切实转变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价值观,形成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就是要向他们输入新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从整体上把满足农民精神生活需求和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人口压力为劳动力资源优势。

2. 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

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是为了消除贫困、缩小地区差距,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有效措施。它既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农村广大贫困地区,由于自然、历史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人们思想观念保守,文化设施落后,信息封闭,现代文化知识匮乏,这种状况对农民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种现象还具有代际传递的效应,进而出现“文化遗传”的现象,形成文化的“穷困链”,[2]从而导致世代贫困。为了推动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我们要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要求出发,高度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 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是消除绝对贫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只是完成这项历史任务的一个阶段性胜利。”[3]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整体偏低。一方面在农业内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低素质与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力需求不相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种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而要消除绝对贫困,就是要依靠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通过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切实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素质,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现代价值观念,以健康向上的精神投入到脱贫致富的变革中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的现实依据

1. 农村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是开展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的根本原因

我国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人口大国,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基于地理环境、经济、生产力水平、交通等条件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原本就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与内地及边远地区的差距更是进一步迅速拉大。部分收入高的农村文化设施齐全,农民的文化生活已与城市居民相近,以浙江华西村为代表的一批亿元村甚至建起了乡村公园、豪华歌舞厅等。而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贫困地区,农民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仍未解决,“老、少、边、山、贫”地区农民的文化生活更是极为贫乏。[4]贫困地区现在的文化站也大多是设施简陋、破旧,有些地方甚至在破庙或破棚下坚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因此,农村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是开展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的根本原因。

2. 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薄弱,是开展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的现实需要

我国广大贫困农村地区,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低和财政困难状况的影响,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部分乡镇没有设立专门的文化工作机构,没有专职文化干部,即使有文化专职干部的也是身兼数职,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很有限,客观上造成了文化干部是“姓文不干文”、“专干不专用”的现象,缺少专门人员来抓。[5]文化专业干部队伍工作基础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专职文化人员本来就少,或过多地兼职,有的身兼秘书、通讯员、计划生育员、打字员和片长、村长等数职,文化倒成了他们的“副业”。二是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许多人被不恰当地当作临时工、计划外用工清退。三是文化专职干部长期不能转正,经费少,待遇低,不愿再从事文化工作。因此,破解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薄弱的困境,是开展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的现实需要。

3. 贫困地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是开展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的客观要求

近几年来,农民看电影难、看书难的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这个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一是受市场性障碍影响,每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只允许有一个剧团,每个乡镇只有一支电影放映队,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二是受民营电影放映队、民营剧团发育不良性障碍影响,以及历史积淀和具体政策等多方面原因,不少贫困农村地区,农民看戏、看电影难仍十分突出;三是受国有电影放影队和剧团演出功能萎缩性障碍影响,贫困地区农民难有机会欣赏国有电影放影队和剧团的演出,不少农牧民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是开展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的客观要求。

4. 消除农村“负文化”现象,是开展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事业在得到了较大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消极的“负文化”现象。一些贫困地区封建迷信活动泛滥,手相学、风水学等封建迷信活动悄然兴起;有的地方伪科学文化乘虚而入,低俗文化大量涌现,严重毒害青少年的心灵;有的矿区周围贫困农村嫖娼卖淫现象泛滥,刑事案件日益增多;[6]传统的扭秧歌、听评书、看大戏、乡村广播,被一些格调低下、内容庸俗的“垃圾文化”取而代之。文化的落后不仅使经济发展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而且成为滋生社会丑恶现象和犯罪的温床。因此,消除农村“负文化”现象是开展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的战略选择。

三、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的多维思考

1. 认真加强对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

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望。”[7]这为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要通过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这个载体,把贫困地区农村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精心制定文化扶贫工程计划,明确文化扶贫的目标、手段、途径、步骤、物质保障、监督检查,以至验收认定等;要增强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作的目的性、预见性、计划性和主动性;要切实把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作列入基层领导干部的责任目标与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2. 千方百计地筹集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资金

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扶贫的主渠道和载体。由于多方面原因,资金不足、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匮乏是农村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帮扶力度,努力增强扶贫开发工作合力,从资金、政策、工作部署等方面积极向贫困地区倾斜。第一,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的力度。在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必须严格管理,努力提高使用效益,坚决杜绝挤占、挪用、贪污、挥霍扶贫资金现象的发生。第二,加大扶贫信贷资金到户工作的力度。要继续抓好将中央财政贴息资金下放到县,由各县公开公正选择贴息银行的信贷扶贫试点,开展扶贫信贷资金到户试点工作。第三,积极开展以文补文括动,发展文化产业,开辟新的财源,采取优惠政策,引进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港、澳、台资及侨资、外资等。切实加强贫困地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目前农村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差距大的问题。

3. 城市要积极为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提供服务

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城市要发扬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村兴办教育,培养人才,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农村科技扶贫的力度,加大对农村科普的资金投入力度,开展文化科技普及活动,建立农村科普保障体系。二是要大力推进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信息网络化,加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抓好“希望工程”、“1+1助学活动”等有益的社会文化活动,为农民提供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三是城市文艺单位要送戏、送电影下乡,由文化主管部门统筹安排,组织新华书店、图书馆、博物馆下乡送书、借阅、巡展等,以集镇为载体,加强城市文化市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辐射和承接,带动农村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由“输血”到“造血”扶贫模式的根本性改变,[3]探索有效减少贫困人口的新途径。

4. 切实抓好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人才队伍建设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县、乡、村、组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网络,并有效地发挥各级文化人才的重要作用,推动贫困地区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说来,一是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稳定贫困地区农村文化队伍,想方设法解决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文化专职干部转干难的问题,以保障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之中;二是要要抓好农村业余文化骨干队伍的建设,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各项文化活动;三是要依据国家农业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以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切实提高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2]

5. 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乐民、文化富民”工程

“文化乐民”,就是要发挥文化的娱乐教化功能,在享受文化愉悦中,提高文明素质,激发进取精神,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文化富民”,就是要发掘文化的经济功能和产业属性,打造农村文化产业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农民更新致富观念,拓宽致富门路,增强致富本领。“文化乐民”与“文化富民”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于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一根本要求上。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教育农民、培养农民、发展农民,切实发挥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共同建设者,成为文化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者;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农村现有基础和条件,逐步深化思想教育,发掘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特色和品牌,壮大文化实力。二是要坚持统筹兼顾,既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要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把根植于人民群众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掘出来,直接惠及人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带来的经济实惠,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8]

摘要:开展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 是一项复杂的民生系统工程。针对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农村文化水平落后、农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观念习俗滞后的现实, 应切实提高认识, 多策并举, 推进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这对于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文化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 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多维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勇彪.“文化扶贫”为建设新农村出力[J].观察与思考, 2008, (9) :55.

[2]曲崇明.文化扶贫:问题与对策[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09, (2) :59.

[3]江兰琴, 饶国宾.新农村文化扶贫刍议[J].党史文苑, 2010, (4) :72.

[4]郭玉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体制改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 (4) :99.

[5]王慧军, 程春华.基于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9, (5) :95.

[6]郜文华.当前我国农民精神生活质量现状分析[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09, (2) :24.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农村公益性文化 篇2

关键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理论基础;战略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这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农村社区庞大系统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国外研究来说,在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主要分散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公益性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但由于各国在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以及国际环境上的明显差别,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依据自身特点,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国情、尊重本国文化发展规律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模式。为此,明确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理论基础及战略原则对于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关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和需求,因此,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说来,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传统,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在需求。公益性文化的精粹必然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农耕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化之根在农村”,其本根就是农业文化。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传统建筑等数不胜数,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中国最深厚最古老的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砥也在农村。“乡土社区文化”乃是“中国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之根”。如何挖掘、整理、利用和创新农村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农村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和崭新面貌,促进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实现农村文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笔者认为,以农村社区为合理切入点,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具体内容,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扎实推进,是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引导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整个社会与文化起到一种引导和教育作用,并对保持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公益性文化在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主旋律文化、凸显核心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无可替代的。在我国,公益性文化建设是突显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作为党的重要喉舌的报纸刊物,还是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从事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都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代表和宣传着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农村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舆论阵地,相对于政府的号召、组织的说教灌输来说,在农村社区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的舆论引导作用更具广泛性和日常性。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无疑是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建设文明农村、打造和谐农村的动力需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公益性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道德与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规范生产秩序与社会行为,特别是在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要注重发挥公益性文化软实力在农村社区的作用,使公益性文化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支撑,使村民在思想观念、人文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劳动形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整体改善或提升,既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能有效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推动农村社区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新农村建设,必然需要其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农民人文素养的追求目标。公民虽然职业、地位、身份和收入各不相同,但都有平等地无偿或少量有偿地享有知识,获取审美、文化,享受健康娱乐的基本文化权利。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它可以从一个侧面起到调节社会分配并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上的差别容易引起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差别却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在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中心化,农村农民的文化权益则边缘化,而且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深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深度聚焦农村社区,深切关注社区农民自身,深情倾注人文关怀,实施以人为本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刻不容缓。

(五)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文化力的迫切需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文化力的竞争。文化力是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公益性文化无论在精神还是在物质方面,都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作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可忽视其公益性文化的强大作用力:其一,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任何经济发展都是从理论突破开始的,知识经济的产生必须以知识、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作先导。其二,文化从层面上看,包括技术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在技术层面,新的技术在理论上有了飞跃,才有可能引发生产的进步和革新;在制度层面,经济建设离不开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先进的社会制度、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能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保障;在观念层面,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才能激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从社区公益性文化人手,只有不断提升农村文化力,才能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内在驱动力。

农村公益性文化 篇3

“高价文化消费”的背后

最近,在我国文化消费领域,一些商家旨在吸人眼球,炒作市场,哄抬票价的事件在全国各地文化市场屡屡上演:天价票的某相声专场;票价高达8000多元的二人转演出;令人望而却步的万元奢华图书;斥巨资打造的“黄金剧场”……这股不正常的文化消费奢华之风,引人深思——畸高的文化消费与现阶段普通大众的正常收入远远背离的原因何在?本应该大力发展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为何渐成弱势?一位业内人士揭示内幕时称,原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经费不足,逐渐进入经营领域,服务行为出现了日益市场化的倾向,提高了服务的门槛,原本一些应该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成了少数人的“文化享受”。

的确,近几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广泛共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被各地政府部门所重视,言必称市场,行必求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文化产品毕竟与其他消费品不同,它的最终结果是要让最广大的人民享受文化成果。随着文化产业的日渐推进,文化市场的不断延伸,文化产品渐渐列入普通大众的消费日程。看电影、观演出、买图书等,已成为人民文化生活消费的常态,然而,由于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公益性文化事业还不能满足公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于是在短期内出现了一些问题。

面对高速发展的文化市场,公民的文化权利实现上渐渐出现了巨大的“缺口”。我省情况也不容乐观。比如,由于书价过高,很多老百姓买不起图书;由于一些商业文化演出门票价格畸高,使多数百姓无缘观看等。另外,一些农村和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城市文化生活虽然比较丰富,但也很不平均,一部分高收入者享受着各种高水准的文化消费,而低收入家庭、困难家庭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们,其文化需求更是很难得到满足。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众所周知,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公益性职能为主,主要是满足广大公众的公共需求,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运作方式和资金来源上,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区别。但公益性与经营性不是截然分开和根本对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涵盖领域上几乎重合,这就说明,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它们应该是共同发展、和谐统一的。从当今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调节作用的增大,国家纯公益性的职能在不断调整和缩小,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和调节作用范围与力度不断扩大。这种趋势提醒我们,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不能忽视,而且应该更加重视。

多措并举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当前,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我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严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尽管90%以上的县建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但利用管理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现在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相对不足,人民文化权益得不到较高程度满足;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相对薄弱,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规模和数量上都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农村,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日渐式微,这相当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

首先,要继续加大国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在城市,要加大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就近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在农村,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扶持对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特别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发展。 “十五”期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达到495.22亿元,国家对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但是,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从我省情况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文化建设政策保障、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因此,要继续落实对文化建设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经常性投入,从而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所需的资金得到稳定的保障。要进一步改进投入方式,采取建立基金、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办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其次,要着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扶持和发展了一批农村文化大院、农民小剧团和农家书屋等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全省文化大院已发展到2000多个,质量逐步提高。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推动的“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在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总的看来,农村地区文化条件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仍然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今后,新增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经费主要应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第三,公益性文化事业也要以改革为动力,增强发展活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是开放和共享,而不是计划和分配。要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群众,根据群众的要求来改进服务,通过内容、形式的创新来改进服务,通过文化设施的共享共用来改进服务,坚持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要大力提倡艺术院团、文化工作者下基层、下厂矿、下农村,为广大基层群众送去精神食粮。从保证文化财富分配的公平出发,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在抑制演出市场的高票价和娱乐市场的豪华、奢侈之风等方面有更多的作为,让普通大众也能消费得起。

总之,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就是要以增加投入、改善服务为重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目标,努力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河北日报社

农村公益性文化 篇4

农村客运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 是农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机构的调整及生产力的提高, 农村乡镇企业、旅游业发展迅速, 然而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业就是发展农村客运。因此, 农村客运优惠政策的落实和农村客运事业长效机制的建立, 必须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好农村客运的公益性及其要求的基础上完成。如此, 将才有助于相关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

1 公益性事业及其特点

公益性是指服务或产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中, 使公共集体获得效益, 而自身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从法律上来看, 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二是社会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公益性建设;三是扶贫救灾等个人和社会群体活动;四是使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从词典解释上看, 公益性事业是指为社会及经济活动、居民生活服务 (直接或间接) 的部门、企业及其设施。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系统、公共交通系统、自来水生产供应系统, 卫生保健系统、电气热供应系统、体育娱乐系统, 园林绿化系统等。

公益性事业具有五大特点, 包括:外在性、社会性、共享性、无形性、福利性[1,2]。

2 农村客运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2.1 国外农村客运研究综述

国外发达国家道路基础设施条件好, 由于历史、经济及社会等原因, 农村山区私人机动车保有量相当高, 以欧美为例, 见表1。国外农村人口比例较小, 农村地区的私人机动车保有量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在欧美农村地区, 居民在没有私人车时候, 更倾向于搭邻居的顺风车, 而不是等待乘坐农村公交或巴士。可见, 发达国家的民众对公共交通或客运的需求量并不是那么高, 然而, 他们对于农村客运服务的态度并不是处于消极, 而是逐步开始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他们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不能自驾车的老年人、残疾、小孩等特殊群体。不过, 他们更加关注农村公共运输方式对社会、经济、人文关怀方面的重要性及农村公共运输的实现方式, 着手相关运输理论研究, 社会组织和政府通过资金、技术援助等积极措施

改善乡村居民公交出行坏境, 并提倡为农村地区提供方便、灵活、高效的公共交通运输, 其最终脚在社会公平性上。

2.2 国内农村客运研究综述及发展状况

2.2.1 国内农村客运现状

农村客运, 区别于其他班车客运, 是农民群众走亲访友、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出行方式。农村客运服务范围广、数量多, 但群众居住分散, 区域出行流量小、无规律, 运力组织难, 加上政府低票价政策等因素, 农村客运经营困难、服务质量不高, 难以满足群众出行需要。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 截至2012年底, 中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3.56万公里, 乡镇通达率达到99.4%, 通畅率达到92.7%, 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5.6%和88.5%, 西部地区建制村通达率达到90.1%。目前, 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全国3.5万个乡镇、55.3万个建制村, 全国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分别达到98%和87.8%[3]。

2.2.2 国内农村客运研究状况

通过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在1999年至2012年间与农村客运有关的论文文献, 发现, 共计467篇, 论文数量最多的是2009年和2010年的论文, 达到65篇。论文数量随着对农村客运的重视程度整体明显上升趋势。其研究主题进行了统计分析, 见表2。这些论文的主题主要包括农村客运一体化问题、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客运安全问题、农村客运公交化问题等。由此可见, 即使农村客运公益性定位在90年纪就已经提出来了, 但是国内针对它作出真正研究的还很少。所以, 要将农村客运快速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以及利于管理的话, 首先应该对农村客运的属性作出正确的理解。可见, 研究农村客运公益性定位是很有必要性的[4,5,6]。

3 农村客运公益性定位的依据

农村客运, 为满足农民群众生活、生产及出行的需要, 经有关部门批准并核发经营手续, 是客运车辆在乡镇之间, 且不进入城区, 按照规定的时间、站点、班次及线路从事旅客运输的行为。农村客运属于班线客运的一种营运方式, 具有班线客运的所有特点。

3.1 农村客运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公益性

农村客运, 是一项社会性的事业, 主要服务于农村群众。如果农村群众要走出山区、走出农村, 或者说是走出封闭的经济形式, 首先只有大力发展农村客运, 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 形成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农村客运对于农村群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满足农民出行的需要, 展现出农村客运的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二是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 从而改善其生活条件。所以, 大幅度的缩短农村居民出行的时与空的距离的最有效措施只能是发展农村客运。农村客运发展带来的益处表现在:一方面是农村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是有利于提供居民生活质量 (农村规模化教育的扩大、农村医疗整体服务能力的增强、农村文化交流更方便) , 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上所述, 农村客运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效益, 具有很强的公共服务义务, 具有比较明显的公益特性。

3.2 农村客运的福利性决定了它的公益性

农村客运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村群众, 他们属于弱势群体, 收入低, 支付能力相对比较差, 需要享受低价的出行服务。然而, 交通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础。近年来, 农村的发展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包括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比如发展农村客运, 使农民群众能够走出去。农村客运的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两级分化的重要手段, 同时它还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与市场主义间的差别, 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以及政府的和合法性。

3.3 农村客运的共享性决定了它的公益性

农村客运的共享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 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农村客运的发展。从农村客运的受益群体来看, 它不是固定的小部分人, 而是广大的全体农民群众。同时, 农村客运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扶持和燃油费的补贴。其次, 其次, 在交通畅通的情况下, 农村客运是不具有竞争性的, 换而言之, 农村客运不会因为某用户的消费而导致其他人无法消费。因此, 农村客运具有消费的共享性就意味着新增加的消费者不会减少原来消费者的效用。另外, 农村公路服务是一种介于公共服务和私用服务之间的准公共服务, 其运输基础设施是拥挤性公共产品。它所提供服务机会的面广, 特别是普通农村公路具有非排他性, 用户无需缴纳通行费即可使用。可见, 农村客运的共享性决定了它的共享性。

4 农村客运作为公益性事业的发展要求

农村客运的发展需多方面联合起来, 把城乡客运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逐步推进。当前, 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 农村客运网络也逐步扩大。可将农村客运定性为公益性事业, 其可持续发展可以依靠政府的公益性行为来推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 落实农村客运优惠政策

对于农村客运优惠政策, 跟地域属性有很大的关联, 每个地区优惠政策的落实表现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以重庆和四川为例来进行解释。在重庆, 为增强农村客运运营安全的抗风险能力, 保障广大农村群众出行的生命财产安全, 市交委分别与安诚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签订协议, 凡在该市农村从事客运业务的车辆, 将根据经营农村客运线路的不同情况, 由市和区县两级政府财政为其购买承运人责任保险、交强险和部分第三者责任险。在四川, 面对农村客运车辆众多、班线情况复杂等困难, 各市、州运管机构积极同稽征机构协商配合。同时, 各地通过在征费大厅张贴公告等方式告知暂时来不及办理优惠手续的农村客运车辆, 采取先按标准征收, 办理后按“抵扣”方式办理优惠手续, 及时做好了优惠政策工作。由此可见, 各个地方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认真的、准确的落实农村客运优惠政策。

4.2 营运方式更加灵活, 是建立农村客运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基础

农村客运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必须建立在其长效机制的基础之上。然而, 运营方式的灵活性是建立农村客运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基础。目前, 农村客运的经营方式主要包括个体经营、公司化经营。但是经营主体的不同就使经营意愿也不同, 因此暂时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群众的出行需求。同时, 农村客运常见的运输方式是定班定线, 也无法满足农村客流离散、不稳定等出行需求。因此, 对于基本条件 (经济效益、城乡客运网络) 相对较好的地区, 可以考虑设计一个纯公益性质的社会运输组织,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采取定起止点、定域、不定班线班次的方式, 采取定线循环、滚动发车等方式来满足农村客运经营者不愿经营的冷线、偏僻线路的需求。从而, 弥补农村客运市场的缺陷, 作为其补充。在性质上, 该组织不以赢利为目的, 可对该组织在税费上实行全免制度, 采取只保成本的低票价制度, 以保证其正常的运营。

4.3 规范非法营运车辆是规范农村客运市场经营秩序的必要条件

目前, 农村客运的发展因为经营主体散、乱、弱、小的局面停滞不前, 农村客运市场经营秩序得不到规范。可以考虑整体提高经营素质和经营合力, 其主要的措施从三个方面实施:一是经营机制的改革, 二是农村客运资源的整合, 三是运营组织结构的改变。因此, 一个良好环境的农村客运市场就需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综合治理, 使其存在的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规范营运秩序。从而引导农民群众不乘坐非法经营车辆, 争取客运经营者和农民群众的支持, 从源头上解决非法营运问题。由此可见, 规范非法营运车辆是规范农村客运市场经营秩序的必要条件。

5 结语

综合上述可知, 农村客运公益性定位是由两方面所决定的, 第一是农村客运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二是实现农村客运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要求所决定的。

摘要:本文阐述了公益性的概念、特点以及农村客运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分析了农村客运公益性定位的依据和农村客运公益性发展要求。

关键词:农村客运,公益性,依据,要求

参考文献

[1]陆正业.农村客运属性及其要求分析[J].公路运输, 2011, 09.

[2]郭战伟.农村客运是不是公益事业[OL].http://www.newssc.org, 2009.

[3]中国网.China.com.cn[OL].2013.

[4]冯佳.国内外农村客运研究综述[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 12.

[5]蒋佩珊.农村客运发展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9.

农村公益性文化 篇5

近日,我市出台《富阳市农村公益性服务岗位管理暂行办法》,对我市农村公益性服务岗位的开发、认定、补贴和管理作出了规定。

《暂行办法》建立了准入机制,界定了农村公益性服务岗位的性质与范围。我市的农村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出资给予补贴的,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农村就业困难人员转移就业、渡过生活难关为主要目的而推出的一种救助性、保护性、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农村护林防火员、治安巡逻员、公用设施维护员、保洁保绿员、助老助残员、托(安)养护工、村道养护工等岗位均属于农村公益性服务岗位范围内。

《暂行办法》规定,农村公益性岗位主要安排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具体指持《杭州市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的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农村困难家庭劳动力、农村复员转业军人、有一定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优先安排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和农村困难家庭劳动力。

《暂行办法》还明确了农村公益性服务岗位补贴内容和标准。补贴包括岗位补贴和商业保险费补贴,岗位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商业保险费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00元(由市就业管理服务处统一代为支付),社会保险费补贴为每人每月250元。

大力扶持民办公益性文化主体 篇6

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强调,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实现这些目标,不仅需要国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也需要民办公益性文化主体。只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的格局,才能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对民办艺术表演团体、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收藏室等新兴民办公益性文化主体,国家应给予大力鼓励和扶持,对民办公益性文化主体兴办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应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同时,采取积极引导、择优整合、加强管理、规范运作等措施,保障民办公益性文化主体健康发展。

发展公益性文化单位 篇7

关键词:发展,公益性文化,文化单位

限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特殊观众书籍京剧艺术演出,市场需求较小,生产时间相对较长,不可以通过产业方式经营,必须由政府投入或社会捐助予以保障,但这类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整个社会发展巨大。公益性文化能够提供足够数量的优质公益性文化产品服务。实现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应社会化公益性文化管理运作社会化,需要借助市场作用,改变从业人员思考和处理问题方式,使公益性文化单位运作更有效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举办非赢利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组织和文化服务的总和。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相互关联严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是公共部门,目的是为满足社会共同文化需要,服务是公众广泛参与的物质精神支持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约束监督。

公益性文化事业组织,应凸显公共文化服务意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益是各级政府重要职责,主要途径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坚持执政为民要求各级政府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明确政府及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管理社会职能,提升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质量,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立体拓展发展面向高素质群体高雅精品文化事业和面向广大普通大众的通俗文化。高雅精品文化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平,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民族精神,继承与发扬本国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是有着强烈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作品。它们能给人带来光明与希望,感到生命光辉与美丽,使人心灵充满爱和力量。在公益性文化作品创作过程中,注重其实用性娱乐性功能发挥,满足大众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大众教育文化作品。重点扶持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在艺术探索上有重要意义的面向群众提供优秀精神食粮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使公益性文化事业步入雅俗共赏的发展轨道,从而使不同群众既能欣赏到高雅精品文化,也能欣赏到通俗流行文化。同时,加强针对老年人、青少年、贫困阶层、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例如,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应实行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完全免费开放。在公益性文化设施的配置上,大力推行充分反映各地形象发展特色整合,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示范工程、示范社区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保证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以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改革公共财政投入方式。针对当前公共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欠账较多,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财政投入。建设一批惠及群众文化服务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形成较为完善服务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逐步建成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功能齐备便捷有效公共文化基础服务网络,促进不同区域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整合文化资源,按照合理使用、提高效率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重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服务阵地,理顺管理关系,发挥资源最大效能;制定支持和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正常运行政策举措,切实解决公共文化设施建而不用、挪作他用问题,提高设施现代化利用率维护频率和设备更新周期;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阵地管理明确服务规范改革服务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能力。强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有双重性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性文化单位有双重性,事业性市场性。事业性指承担文化公共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强大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市场性是文化公益要研究了解强化市场取向,解决好面向市场与群众问题。文化工作贴近群众实际,用市场机制激发活力提高效益。公益性文化单位坚持把事业性放首位,同时兼顾市场性,强化工作运行市场取向,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金民卿:《大众文化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农村公益性文化 篇8

一、公益性文化免费培训成为推进文化惠民的“主阵地”

一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一般说来, 一个城市人文环境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培养市民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作为构建人文环境的重要抓手和工作载体, 它能使市民内外和谐, 使当地的经济实力、文化魅力刚柔相济, 从而展现出崭新风貌。如泰州市文化馆积极创新, 通过加强免费培训工作, 将文化产品送到部门、送到基层、送到市民, 将丰富的文化内容传递给大众, 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 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 先后举办中国舞、书法、二胡、诗朗诵、国画、太极、京剧等培训辅导, 培训人员近3000余人。另外, 文化馆还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 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加大文化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力度, 让青少年在愉悦身心、锻炼身体的同时丰富知识, 增长技能, 陶冶情操, 文化馆在每年的暑期均开办未成年人公益性免费艺术培训班, 开设了少儿舞蹈、少儿小歌手、少儿京剧、打击乐启蒙、少儿素描、少儿书法、吉他弹奏等多类项目, 近两年培训未成年人达六百多人次。

二是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音乐、美术、朗诵、书法、舞蹈等种类的专业的免费辅导, 有利于汇集和传播正能量,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同时通过学习, 增加市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还能促使基层文化队伍的发展, 促进基层文化队伍素质的提升。如近年来泰州市文化馆送培训下乡, 三下乡文艺演出;泰州市迎新年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展演;军分区慰问演出;中国少儿戏曲梅花奖泰州选拔赛;百姓大舞台启动仪式演出, 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文化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充分发挥以文化的教化功能, 不断扩大普及面、促进群众文化素质提升, 成为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关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三是有利于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了, 电视、戏剧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人们更愿意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免费培训所具有的特性使人们更容易参与到其中。在这种情况下, 群众的参与意识更加强烈, 希望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情怀, 并从中获得审美价值和生命情趣。目前全市文化业余队伍十支, 文艺骨干由原来的二十多人扩大到了一百多人, 一大批作品获得省市各类奖项。

二、公益性文化免费培训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探索

1. 将质量作为工作的“生命线”

过去, 我们经常将工作放在培训类别的多寡, 却忽视了培训工作的质量, 不少培训课程均没有达到当时设定的初衷和计划, 使得公益文化培训趋于形式化。因此, 我们应积极与群众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渠道, 充分利用艺术和文化资源, 不断修正和开设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的课程, 以质量作为工作开展的“生命线”。为了确保免费培训工作高质量完成, 泰州市文化馆从学员招生、学习环境、培训科目的确定、授课老师选拔等方面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培训质量达到预设的目标。

另外, 在培训过程中, 培训质量不仅与硬件设施、教授老师有关, 更重要的是与学员的兴趣、培训方式、方法息息相关, 因此, 制定适合大众的学习目的或者兴趣培训方案才是重中之中, 使每一步培训工作都能明确任务。

2. 将创新作为工作的“新常态”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新时期文化馆培训工作迫切需要创新驱动。首先是理念的创新。理念是进行实践活动、从事实际工作的观念指导。面对当今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诸多新变化、新情况、新挑战, 要不断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 积极树立“互联网”“大数据”“全媒体”和“大宣传”等新思维、新意识和新观念, 融入变革潮流, 跟上时代发展, 以思想理念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就是与社区群众工作的创新, 重点是接地气, 打基础, 抓落地, 创特色, 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使之保持和持续焕发旺盛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思维、提出创造性意见, 才能推出具有新意的活动和事物, 才更能吸引群众眼球。文化馆的公益文化培训也应如此, 只有不断树立创新意识, 创造出吸引大众的培训内容和形式, 才能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 我们要不断观察和捕捉各种信息, 在提升自身阅历的基础上, 更多地掌握社会的动态变化, 激发自身创造性思维, 从而创造符合群众的需求、新颖的活动形式, 提高公益文化培训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更好地充实群众的文化生活。

3. 将特色作为工作的“自觉性”

围绕文化惠民的工作大局, 我们就应以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需要来确定培训特色, 抓重点活动, 抓特色活动, 抓适合的活动。要密切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 开办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的农村文化兴趣培训班;关注城市文明建设与市民文化生活相结合的载体的社区培训班, 如以老年文化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建设培训, 如书画、二胡等, 以中青年特点为重点的艺术培训等, 如吉他、古筝、钢琴等, 以城市为特色的休闲文化和广场文化系列培训等, 如茶艺文化、广场舞等。另外, 要充分利用文化馆设施开展培训, 最大程度地发挥培训效率, 达到继续办出本地的培训特色。

总而言之, 加强公益性文化免费培训工作, 对于群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仅有利于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还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馆要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 积极开展公益文化培训工作, 让群众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成果和服务。在此过程中, 文化馆应不断创新思维, 推出具有亮点的, 适合更多群众的培训内容, 吸引大家都能够参与进来, 使培训工作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为当地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文化馆是我国文化工作有效展开的基础, 群众文化好不好就看文化馆的公益性免费培训工作落实是否落实到位, 当下, 按照国家及省市关于文化惠民的政策要求,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社会化的步伐成为了文化馆免费培训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和行动指南, 如何整合文化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资源以及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做好公益性文化免费培训工作,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文化馆,公益性,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龚水庚.文化培训要注重质量和效能[J].中国文化报, 2013.7.

农村公益性文化 篇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所谓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主要是指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的产物,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 是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 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群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是一种以群众活动为主体, 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是一种社会群众广泛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一种自我开发、自我娱乐、自我参与的社会性文化。其特点有:

1. 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性。

群众文化离不开人民群众, 活动是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为人民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需要全民共同参与、积极参与。

2. 文体活动形式多样。

广大人民群众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 爱好兴趣、欣赏水平的不一, 对文化生活必然会有各种不同的需要、爱好, 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群众才乐于参与, 才能使群文活动蓬勃持久地开展起来。

3. 有利于提高群众文化层次。

群众文化活动是活跃人民生活, 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 不断地对群众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使他们在文化娱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公益性文化单位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现阶段, 我们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读书看报以及参加各种公共文化活动等。这些基本文化权益主要提供途径就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公益性文化单位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其主要包括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加强公益性文化单位建设,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四、公益性文化单位提升品质, 创新活动, 做好服务

1. 不断改善设施条件, 扩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公益性文化单位应对文化设施加大财政投入, 抓好服务阵地建设, 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广泛建设集政策宣传、文化教育、文体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活动场所、囊括各类知识的职工书屋、老少皆宜的文体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 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食粮和良好环境。

2. 加速文化队伍建设, 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全面提升服

加强对现有文化工作人员思想素质以及业务能力的培训, 实现人才配备的专业化、专职化, 打造一批能够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才队伍。创造出一些能反映人民群众最熟悉的生活, 又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根据群众的不同需求, 举办各类培训班、学习班, 为群众学习艺术、陶冶情操, 学习科学技术、钻研业务知识、掌握竞争本领创造条件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3. 科学规划, 树品牌, 营造良好的文化活动氛围

公益性文化单位需立足当地实际, 立足更高层次, 对群众文化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 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根据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等载体, 广泛动员、组织、引导群众通过各种形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民间艺术展、体育比赛等节庆活动, 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也提高其自身文化素养。还需打造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例如近些年来, 历史名城桂林, 2009年面向基层、面向百姓创新打造了桂林“百姓大舞台”这个公益性、群众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为全国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投入小、社会影响大、百姓广参与、群众得实惠”的新路, 至今演出近100场, 成为广西甚至全国有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还有桂林市中心广场“周末大家乐”广场文艺演出、大型群众文艺活动“漓江之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 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良好口碑, 踊跃参与, 乐在其中, 营造良好的文化活动氛围。

4. 创新活动模式, 打造服务平台

公益性文化单位应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提高文化素养相结合, 开展多种活动同优质服务结合起来, , 面对面, 心贴心, 服务职工, 服务群众, 塑造服务新平台, 把文化、欢乐送到群众身边, 创新服务模式。如桂林市总工会近年来, 以职工群众文化团体为辅助, 与基层工会共同举办走进基层, 送文化、送欢乐、文化活动周系列活动, 先后走进桂林市多家企业、社区、街道, “文化活动周”活动内容丰富, 包括文艺联欢会、电影晚会、根艺奇石观赏、文化艺术讲座、篮球、气排球比赛等, 职工群众走出家门, 就能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之中, 就能欣赏到高雅的艺术, 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打造了服务新平台, 深受职工、群众的欢迎及好评。

5. 大力支持和发展城市广场文化活动

以娱乐健身为主题的激情广场健身舞活动在城乡正方兴未艾, 广场文化活动作为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 正在全国各地红火展开, 效果很好。公益性文化单位应大力支持广场文艺发展, 各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 提供活动必需的场地和设备, 文化部门还可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辅导相结合的办法, 提高基层单位文艺骨干的艺术水准, 提高表演队伍素质。艺术水平提高了, 广场文化活动才能更丰富、新颖, 更具吸引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公益性文化单位应根据现阶段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 坚持正确的引领方向, 针对群众文化的特点, 深化改革, 积极探索, 树品牌, 创新活动载体, 强化服务职能, 突出为群众服务的公益性质, 更好地开展文化活动, 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提供广阔的天地。

参与文献:

参考文献

[1]王三运.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求是, 2011 (24)

[2]王惟恭.论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性.社会科学家, 1997 (5)

谈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篇10

广州市文化馆作为国家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近十年来,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公益为先导,服务为宗旨,创新思路,努力提高文化惠民公共服务的质量,在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一、公益性与均等化是新形势文化服务的大趋势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举办、非赢利的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立足于社会效益,是为社会和人民提供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有根本的区别。公共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均等性——文化服务资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每位公民都能公平享受到均等的服务;基本性——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每个公民都有享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便利性——公共文化服务的时空服务半径与方式公民可便利地实现。公益性是文化服务的根本属性,均等化是公益性的进一步细化与深入发展,是公民接受文化服务的机会及内容均等。如此,文化惠民工程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均等化是向弱势群体提供文化均等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水平也在不断增长。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提高与增长是不平衡的,现在基本情况是城市普遍好于乡村,即使在城市也存在市区好于郊区、老城区好于新城区的状况。如不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科学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容易形成差距加大、发展失衡的局面。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只有全面提高文化素质,才是彻底脱贫的根本。对弱势群体实施“文化低保”工程,促进群众接受教育机会均等,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广州市文化馆已有探索。早在2004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体现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广州市文化馆专门为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免费开办了两个艺术培训点,开设了七个培训班。通过培训班的学习,孩子们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对人生的自信心,对未来充满梦想与希望。

此项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社会上一些热心人士主动联系要求到这个班义务教学,其中有星海音乐学院的退休教师,有从事业余艺术教学的老师,也有从北京来广州工作的艺术人员。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爱心艺术培训班不断发展壮大,在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及各区文化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化惠民公益服务更加广泛、丰富,2013年该项工作荣获文化部嘉奖。广州市文化馆的爱心艺术培训班现在有六个教学基地(以外来工子女为主体),分别是:从化鳌头镇中心小学农村少儿艺术培训基地,海珠区北山小学、五凤小学、番禺福涌小学、仁宝活动中心的外来工未成年子女艺术培训基地,南沙大稳小学农村少儿书法培训基地,有数千名少年儿童受到专业艺术的熏陶,他们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受益者。

三、均等化是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举措

针对基层尤其是社区在开展文化活动方面存在场地少、缺乏专业辅导人员的状况,广州市文化馆采取了多项措施,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放在基层,为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体现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1. 开办“大家乐舞台”。

十多年来,广州市以“金穗工程”为代表的社区文化演出活动,累计演出上万场次,参加活动达数千万人次,各类文艺团队超过20万人。随着活动的持续发展,群众不再满足于在露天广场的演出,不再满足于关起门来自娱自乐,他们希望被社会认可,被更多的人关注,要求走出来演出,尤其是在市级舞台上展现文艺风采。广州市文化馆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思路,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于2009年在本馆剧场开办了面向社会的“大家乐舞台”,主题是“文化馆搭台,老百姓唱戏”,为广大市民打造一个展示才华、表现自我的舞台。开办七年来,基本保持月月有演出的良好态势,好评如潮。社区、企业、机关、学校的基层文艺团体报名踊跃,纷纷献上各自精彩的节目,丰富了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展示自我、互相观摩学习的愿望。“大家乐舞台”已日益成为基层群众文娱生活的重要平台。

2. 开办免费艺术培训班。

广大群众不但有演出的愿望,还有不断提高艺术水平的要求。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广州市文化馆面向社会开办了“百姓免费艺术培训班”,这是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的窗口之一,也是文化馆的公益培训品牌。自2009年开始举办,面向广大市民招生,不收取学费,旨在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艺术培训,包括舞蹈、声乐、国标舞、美术、书法及电脑等项目,每年数期,每期600人左右。广大艺术爱好者在这里免费学习,培养艺术修养、提升艺术技能,充分感受文化艺术生活的乐趣。文化馆还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从2010年开始为青少年开设了暑假“非遗学堂”,学习内容包括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武术类等十几个项目,不但深受孩子们欢迎,还得到许多非遗传承人和老艺人的支持。非遗学堂已成为向青少年宣传推广非遗知识的一个公益品牌。

四、均等化是加强文化馆自身队伍建设的需要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还要求加强培训辅导力量,这有利于文化馆自身专业队伍建设。要积极发挥文化馆专业人才集中的优势,对基层群众文化进行科学的指导,借助多种文化活动的机会,了解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保证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满足群众需求,就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身专业水准,努力打造技术过硬、作风精良的文化骨干队伍,提升文化服务能力。文化队伍建设还包括吸纳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文化单位一些刚退休的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文化专业人才、社会上的自由文化人等,他们事业心强,有投入公益文化事业的愿望,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可以加强文化馆的培训辅导力量,使社会文化资源发挥更大的能量。不少在职的专业人才,意识到原有的专业知识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式的要求,纷纷投入大学再教育的课堂,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有的业务干部通过在职继续教育甚至达到研究生专业水平。

均等化是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使文化惠民政策真正惠及每个公民,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是历史赋予文化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摘要: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均等化,这是新形势对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本文结合广州市文化馆十年来的探索实践,论述均等化的重要性及在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运用。

上一篇:重视学生下一篇:狂犬病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