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文化培训

2024-05-09

公益文化培训(精选十篇)

公益文化培训 篇1

关键词: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服务活动

伴随近年来人们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 我国各个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人类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开始多种多样, 因而对文化娱乐活动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无疑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各地文化馆的工作压力。我国文化馆的职能除了定期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以外, 为群众提供公益文化培训也是文化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而且文化馆的该项活动能够有效的发挥文化宣传以及传承的作用, 是当今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通过笔者多年在文化馆工作的经验来看我国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服务的开展情况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本文正是通过对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服务的开展现状进行总结, 进而提出具体的提升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服务效果的具体措施。

一、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开展存在的问题

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 文化馆的公益文化培训活动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 大部分文化培训活动都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培训;第二, 文化馆的文化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空间与物质资源, 但是形式主义的公益文化培训活动往往造成了文化馆资源的浪费;第三, 文化馆的公益文化培训活动没有真正的走入群众生活, 没有做到文化活动的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二、提升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服务效果的措施

通过上述总结发现, 我国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服务效果差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文化馆内部管理上的缺失, 因此其改善重点就是对文化馆内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具体措施如下:加强文化馆职责渗透;明确文化馆培训目标;制定正确的培训方法;将文化与生活进行融合。

1.加强文化馆职责渗透

作为我国文化宣传的重要部门, 文化馆承担着我国传统文化宣扬以及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责任, 也同时是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应该对有意识的强化自身责任意识, 为切实有效的完成自身肩负的使命提供精神动力。首先在强化文化馆职责意识的过程中, 应定期对文化馆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职责宣贯, 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使命感;其次, 针对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活动的最终目标进行转训, 要求每一个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都能够以文化馆的责任为自身的使命, 从而为文化公益文化培训服务效果提升做出贡献;最后, 落实群众对文化的真正需求, 做到公益文化培训活动真正的从群众角度出发, 宣扬给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知识。

2.明确文化馆培训目标

无论是文化馆的公益文化培训服务, 还是其他机构组织的培训的服务, 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培训目标, 也只有培训目标的明确, 一项培训工作的进行才能够取得有效的效果。相比于其他培训活动, 文化馆的公益文化培训服务所取得的成效短时间内并不一定能够体现出来, 因此文化馆针对公益文化培训服务活动要制定一个长期的整体目标, 同时结合当地情况制定短时期内的培训计划, 从而能为文化馆工作的具体内容提供方向。在目标的确定上, 首先要求文化馆的负责人要有长远的眼光, 拟定出要培养当地文化发展的具体方向, 其次再根据大目标分化出每一个阶段的执行目标, 最后在阶段性目标完成后还要进行总结思考, 对效果不明显的活动进行升级, 为下一次公益文化培训活动的进行做好铺垫;当然, 在整体目标完成时进行效果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从而为下一个长远目标的制定提供实践基础。

3.制定正确的培训方法

群众在接受公益文化培训的过程中是否对培训的内容感兴趣, 又是否真正的理解培训的内容是评价文化馆公益文化培训服务好坏的重要标准, 而要想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就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培训方法上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培训过程中的沟通, 比如增加培训讨论环节, 让学员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 然后由其他学员或者培训讲师来进行讲解, 从而加深学员对内容的理解;其次, 根据培训内容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法, 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院以及教学环境, 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最后, 要与实践相结合, 比如在乐器的培训过程中应该让每一个学员都有真正接触乐器、使用乐器的机会, 从而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

4.将文化与生活进行融合

无论是民族文化还是国际文化, 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文化的相关活动也同样如此。文化馆在进行公益文化培训的活动当中, 也同样要明白这一点, 并且在文化培训的过程中注意与生活的结合。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创新, 文化馆更要鼓励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文化活动形式进行创新, 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 也为我国文化的进步做出贡献。

三、总结

当然, 文化馆的公益文化培训服务活动不仅仅需要文化馆自身的不断努力, 也同样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文化馆自身也要形成良好的心态, 就算是不被认可也不比气馁, 而要继续为公益文化的不断进步做出努力。也相信在文化馆以及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下, 我国的文化事业将会不断攀上新的高峰, 从而助力人类文明的不断传承。

参考文献

[1]任科硕, 白玉.当前我国城市公益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 2013 (08) .

[2]深圳市属公益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J].共产党员, 2007 (07) .

[3]叶红.完善公益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J].领导之友, 2008 (03) .

[4]张波.公益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东莞市中堂镇社会办公益文化活动刍议[J].网络财富, 2008 (08) .

[5]杜方.财政支持公益文化设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

浅谈如何开展文化馆公益性培训 篇2

我国的文化馆体系是建国后设立的,其实质是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各级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为群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组织机构。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人们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均衡需求不断上升。而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强盛,需要国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各级文化馆开展文化、艺术培训教育,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工作,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嘉兴市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如何深化其公益性文化培训的各项工作,如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为此,嘉兴市文化馆这几年推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公益化系列培训活动,这一文化惠民举措结合和依托我市“文化有约”文化服务平台,有效地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浅要谈谈我馆在公益性文化培训方面的一些心得。

一、公益性文化培训要注重不同的社会群体

1.公益性培训要面向基层群体。公益性文化机构承办公益培训,最主要的是满足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要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就要面向基层群体,尤其是文化欠发达区域内的基层群体,要把培训做到基层去,做到社区去,这样才能使群众均等、便利地参加文化活动培训。我们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积极采用有效的新办法,调动社区居民参加公益培训的积极性,公益培训要坚持不懈的开展,常抓常做,做出成效。在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受到社区居民热烈欢迎和好评时,还要积极听取社区居民的建议,及时调整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力求公益性培训的效益最大化。

公益培训班还要研究办班的方式。可以因地制宜,采用多形式培训模式,打破授课上的常规。可以聘请民间艺人、老专家、老文化等民间文艺高手来授课,这样能够接地气、通俗易懂,老百姓也喜欢,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还要针对不同的听课对象,一是开设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像“戏曲专场”、“排舞专场”、“爷爷奶奶腰鼓舞专场”、“非遗在我家”、“跟我唱”等等培训班;二是应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使公益培训易学易懂,生根开花;三是文化馆要对社会实行免费开放,长年举办文艺讲座、书画展、图片展、大家唱等各类艺术活动;四是每次公益培训活动结束后,都要进行绩效评估,采用直接征求意见和发放问卷的办法进行调查摸底,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总结和整改。

2.公益性培训要面向基层文化干部。要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公益性培训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应当大力在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培训上施展身手。从群众文化理论、群众文化工作手段到党的文化工作政策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和系统的培训,全面提高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同时,文化馆每年要对基层文化干部进行文艺技能培训,在培训的形式上可按照音乐、舞蹈、戏曲、戏剧、美术、书法、摄影等专业,为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培训班要力求培训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既要有传统的课堂讲课,也要有互动式的座谈讨论,还要有实地考察和文艺观摩。在培训过程中,灵活安排不同的参观考察地点;可采用独立办班和县、市、区文化馆联办的形式进行培训。同时根据不同学员的差异性要求,可以通过集中讨论、小组交流等手段,大家探讨热点、交流观点、活跃思想。对于基层文艺骨干还要采取菜单式培训,可根据不同艺术门类,以点菜单的方式选择专家和课题。

3.公益性培训要面向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下岗职工及其子女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更需重视,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其应有的基本文化权益,同时针对不同的文化需求,要采取必要的手段,满足他们的需求。要把丰富社会弱势群体的业余文化生活作为公共文化公益性培训的重要内容来对待,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关爱,以促进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

二、公益培训的形式和方式

开展公益性艺术培训和辅导是各级文化馆的基本职能,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和保障群众文化权利的重要举措。公益性艺术培训旨在从精神层次满足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提供免费的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让尽可能多的社会公众从中受益,从而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繁荣。在形式上可以组织开展节日活动和专题教育活动,组织文艺表演团队和流动展览到基层社区、基层村镇、新市民集中居住区去演出和展出,同时要扶持基层业余艺术团队的建设,丰富基层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开动脑筋,力求各类公益性艺术培训班的多样化,吸引基层群众参与。在公益性文化培训和展演的同时,要注意运用各类培训载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让基层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得到精神享受、艺术熏陶、情操培养、情感交流、知识技能和身体锻炼的效果。在培训的方式上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文化馆业务干部的主力军作用,进行公益性培训(走出去工作制度)。文化馆要充分发挥本馆业务干部的艺术才能和艺术高地的作用,利用优势进行培训。现在文化馆基本业务干部配备中都有音乐、舞蹈、戏曲、美术、书法、摄影等各个方面,门类齐全,独当一面。每个业务干部都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建立艺术指导培训下基层的服务机制。各级文化馆坚持长年派出专业人员深入基层社区、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艺术指导和培训,做到上门指导、上门策划、上门培训。

2.聘请各级文艺专家和人才进行公益培训(请进来工作思路)。有些个别项目单靠文化馆的业务力量还不够,还需要聘请一些知名专家进行指导。为确保授课质量,所有参与授课的专家必须制定统一的授课标准,并要求他们认真填写备课记录,还要求他们必须准备讲义,尽可能的为参加公益培训的社区居民提供一手材料。为加强授课质量,确保培训效果,要不断改进授课形式。同时要运用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培训中的问题并且加以改进,以确保基层群众的欢迎和接受。

三、公益性培训要争取公共财政的支持

公益性艺术培训既然是政府主办的实事,就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扶持。为确保公益培训工作持久地开展,一是要策划好实施方案,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要争取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公益培训的正常实施。为了让公共财政能够投入到公益性文化培训中来,文化馆必须要坚持基层文化培训的公益性、均等性、标准性并举,并落实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要形成四大特点:(1)注重普及性。包括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普及性;(2)恪守公益性。所有针对基层群众的培训项目要走向全公益性;(3)致力于资源整合。着力整合全市各类文化培训资源,为该项活动贡献力量;(4)积极推进培训网络的构建。即深入全市社区、学校、企业、工地及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下岗职工聚居区,建立灵活的流动培训基地和基层示范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培训活动网络机制。

浅谈文化馆的公益艺术培训 篇3

关键词:文化馆;公益艺术培训

0 前言

在新常态下,文化馆开展各类公益艺术培训是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新的任务。文化馆公益性的艺术培训,是免费的公益的,实际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通过文化馆的公益培训能够不断提高基层文艺工作者及文艺爱好者的文艺修养及专业技能,能够有效地增强公民的文化素养、思想品德,促进构建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各级文化馆在开展艺术培训的过程中需要统筹兼顾,促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推进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关注民生,加强重视各类群体民众。

1 案例:德清县文化馆“英溪艺术课堂”公益培训

“英溪”是贯穿德清县城的一条小河,亦称“前溪”。中国舞蹈史上有“舞出前溪”之说。近两年来,德清县文化馆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广大市民的公益艺术培训,推出“英溪艺术课堂”品牌项目,在网上报名非常火爆,教学效果赢得了百姓口碑。

“英溪艺术课堂”公益培训分为:成人公益艺术培训、暑期少儿公益艺术培训、公益培训下基层“文化充电宝”、名家开讲四个部分。成人公益培训开设16个门类的培训项目,包括音乐、器乐(含钢琴、古筝、架子鼓等)、舞蹈(含排舞、街舞等)、戏曲(含化妆)、书法、美术、摄影、魔术等各个艺术门类,每个培训项目每期基本都设置8个课时,每两个月为一期,全年共举行6期。据统计,2015年全年参加公益培训的人达12576人次,暑期少儿公益培训达4400人次,下基层辅导培训的“文化充电宝”达5790人次,“名家开讲”受众达1320人次。2016年上半年,已举行了两期“名家开讲”活动,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杨荔荔老师主讲《钢琴艺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道斌为德清市民讲述《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并开展了沙龙及“问诊名师”活动。上半年已完成两期“英溪课堂”公益艺术培训,共36个培训班,开展培训250场次以上,培训学员5500人次以上。

2 文化馆开展公益艺术培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1 开展公益艺术培训是文化馆的基本职能

各级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为人们提供基本文化服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组织机构。因此文化馆侧重举办各类培训是今后工作的一个方向。

2.2 开展公益艺术培训是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需要

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要求文化服务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因此文化馆开展公益艺术培训是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3 开展公益艺术培训是新时期“三馆”免费开放的需要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发文,对“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提出免费开放的要求,全国所有“三馆”的公共设施场地、文化艺术辅导等基本文化服务全部免费开放。

2.4 开展公益艺术培训是时代发展以及群众追求艺术享受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也飞速提高。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观看演出等文化活动外,有很多群众还有一个愿望,即追求和享受艺术,希望受到艺术的熏陶。

3 目前文化馆公益培训中依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当前公益性培训更加注重“数量”,对“质量”并未引起重视。这是当前文化馆公益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文化馆都在公益培训上作了大量的安排,但并没有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很多培训班在初期人满为患,但是能够坚持到最终结业的人寥寥无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第一,有些公益培训项目没能和人们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导致人们产生厌烦情绪,公益培训的内容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进一步深入;第二,在公益培训中,有些文化馆没有充分发挥现代传播手段的作用,没有真正地与人民群众分享信息和使用信息;第三,文化馆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常常会存在课程安排不科学,教师水平低等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公益培训的效果,不利于文化馆公益培训事业的发展。

4 文化馆开展公益艺术培训,应处理好五种关系

4.1 处理好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多年来,“送戏下乡”作为各级文化部门“文化惠民”的一件重要的大事来抓,但效果并不理想,让老百姓自主选择文化服务是当下比较流行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文化馆在开展公益艺术培训前,提供艺术培训的课目。通过网站与微信平台进行宣传,让群众自己“点单”,大众再利用微信与电话进行报名,报名满员后再开班,这样才有针对性,才能满足群众对艺术的真正需求。

4.2 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由于群众对公益艺术培训的需求旺盛,没有一定的办班数量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要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群众的需求。

德清县文化馆2016年第一期公益培训就开设了16个项目,推出几小时后全部报满。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同时,应注重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反之,好心没办好事,效果适得其反。

4.3 处理好“土专家”与“大名家”师资力量的关系

日常的公益艺术培训的师资只能依靠本土的力量。各级文化馆都基本配备了各艺术门类的业务干部,是一方水土的艺术专家,理应成为公益艺术培训的师资主办军,同时也要发挥民间文艺骨干的力量。例如,德清县文化馆在推出“英溪艺术课堂”公益培训的同时就开设了“名家开讲”栏目,在全国有知名度的专业院校精心选择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做客德清“名师开讲”。

4.4 处理好服务对象“面上”与“面下”的关系

文化馆充分在利用自身的馆舍条件进行艺术培训的同时,也要“走基层、接地气”,使公益艺术培训走进乡村,走进社区,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例如,德清县文化馆在推出“英溪艺术课堂”公益培训的时候就开设了一个子项目——乡村文化充电宝,为全县所属街道、镇、企事业单位、学校提供“点单式”的文化服务。2016年,提供了十多个门类的培训项目,列成文化菜单,每月一期,下基层对大众进行集中式辅导与培训。

4.5 处理好文化馆自身举办与借助培训机构联办的关系

文化馆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举办各种辅导培训日益增多,这必然会提升文化部门在人们群众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辅导培训需求数量不断上升时,仅依靠文化馆自身的力量难以维持,必须整合利用社会上的各类资源,如借助基层民间文艺团队、各类艺术培训机构的力量等。总之,要努力吸引各方资源汇聚到文化馆这个公益服务的大平台上,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馆在公益艺术培训上的作用。

5 结束语

本文以德清县文化馆“英溪艺术课堂”公益培训为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文化馆开展公益艺术培训的必要性,并且分析了目前文化馆公益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艺术培训的建议,希望本文为文化馆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贾敏.文化馆艺术培训公益化道路探索[J].四川戏剧,2015(03):150-151.

[2]于辉.谈对文化馆开展美术培训活动的几点认识[J].大众文艺,2014(06):20-21.

公益文化培训 篇4

一、公益性文化免费培训成为推进文化惠民的“主阵地”

一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一般说来, 一个城市人文环境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培养市民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作为构建人文环境的重要抓手和工作载体, 它能使市民内外和谐, 使当地的经济实力、文化魅力刚柔相济, 从而展现出崭新风貌。如泰州市文化馆积极创新, 通过加强免费培训工作, 将文化产品送到部门、送到基层、送到市民, 将丰富的文化内容传递给大众, 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 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 先后举办中国舞、书法、二胡、诗朗诵、国画、太极、京剧等培训辅导, 培训人员近3000余人。另外, 文化馆还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 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加大文化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力度, 让青少年在愉悦身心、锻炼身体的同时丰富知识, 增长技能, 陶冶情操, 文化馆在每年的暑期均开办未成年人公益性免费艺术培训班, 开设了少儿舞蹈、少儿小歌手、少儿京剧、打击乐启蒙、少儿素描、少儿书法、吉他弹奏等多类项目, 近两年培训未成年人达六百多人次。

二是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音乐、美术、朗诵、书法、舞蹈等种类的专业的免费辅导, 有利于汇集和传播正能量,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同时通过学习, 增加市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还能促使基层文化队伍的发展, 促进基层文化队伍素质的提升。如近年来泰州市文化馆送培训下乡, 三下乡文艺演出;泰州市迎新年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展演;军分区慰问演出;中国少儿戏曲梅花奖泰州选拔赛;百姓大舞台启动仪式演出, 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文化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充分发挥以文化的教化功能, 不断扩大普及面、促进群众文化素质提升, 成为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关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三是有利于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了, 电视、戏剧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人们更愿意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免费培训所具有的特性使人们更容易参与到其中。在这种情况下, 群众的参与意识更加强烈, 希望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情怀, 并从中获得审美价值和生命情趣。目前全市文化业余队伍十支, 文艺骨干由原来的二十多人扩大到了一百多人, 一大批作品获得省市各类奖项。

二、公益性文化免费培训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探索

1. 将质量作为工作的“生命线”

过去, 我们经常将工作放在培训类别的多寡, 却忽视了培训工作的质量, 不少培训课程均没有达到当时设定的初衷和计划, 使得公益文化培训趋于形式化。因此, 我们应积极与群众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渠道, 充分利用艺术和文化资源, 不断修正和开设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的课程, 以质量作为工作开展的“生命线”。为了确保免费培训工作高质量完成, 泰州市文化馆从学员招生、学习环境、培训科目的确定、授课老师选拔等方面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培训质量达到预设的目标。

另外, 在培训过程中, 培训质量不仅与硬件设施、教授老师有关, 更重要的是与学员的兴趣、培训方式、方法息息相关, 因此, 制定适合大众的学习目的或者兴趣培训方案才是重中之中, 使每一步培训工作都能明确任务。

2. 将创新作为工作的“新常态”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新时期文化馆培训工作迫切需要创新驱动。首先是理念的创新。理念是进行实践活动、从事实际工作的观念指导。面对当今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诸多新变化、新情况、新挑战, 要不断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 积极树立“互联网”“大数据”“全媒体”和“大宣传”等新思维、新意识和新观念, 融入变革潮流, 跟上时代发展, 以思想理念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就是与社区群众工作的创新, 重点是接地气, 打基础, 抓落地, 创特色, 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使之保持和持续焕发旺盛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思维、提出创造性意见, 才能推出具有新意的活动和事物, 才更能吸引群众眼球。文化馆的公益文化培训也应如此, 只有不断树立创新意识, 创造出吸引大众的培训内容和形式, 才能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 我们要不断观察和捕捉各种信息, 在提升自身阅历的基础上, 更多地掌握社会的动态变化, 激发自身创造性思维, 从而创造符合群众的需求、新颖的活动形式, 提高公益文化培训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更好地充实群众的文化生活。

3. 将特色作为工作的“自觉性”

围绕文化惠民的工作大局, 我们就应以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需要来确定培训特色, 抓重点活动, 抓特色活动, 抓适合的活动。要密切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 开办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的农村文化兴趣培训班;关注城市文明建设与市民文化生活相结合的载体的社区培训班, 如以老年文化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建设培训, 如书画、二胡等, 以中青年特点为重点的艺术培训等, 如吉他、古筝、钢琴等, 以城市为特色的休闲文化和广场文化系列培训等, 如茶艺文化、广场舞等。另外, 要充分利用文化馆设施开展培训, 最大程度地发挥培训效率, 达到继续办出本地的培训特色。

总而言之, 加强公益性文化免费培训工作, 对于群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仅有利于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还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馆要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 积极开展公益文化培训工作, 让群众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成果和服务。在此过程中, 文化馆应不断创新思维, 推出具有亮点的, 适合更多群众的培训内容, 吸引大家都能够参与进来, 使培训工作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为当地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文化馆是我国文化工作有效展开的基础, 群众文化好不好就看文化馆的公益性免费培训工作落实是否落实到位, 当下, 按照国家及省市关于文化惠民的政策要求,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社会化的步伐成为了文化馆免费培训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和行动指南, 如何整合文化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资源以及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做好公益性文化免费培训工作,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文化馆,公益性,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龚水庚.文化培训要注重质量和效能[J].中国文化报, 2013.7.

公益文化公共文化论文参考 篇5

一、利用资源,丰富公益文化服务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文化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包括政府资源、政策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和其它社会资源等等,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文化利益,就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以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为指导依据和价值导向,探索文化发展、创新之路。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要求,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文化馆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树立健康良好的崭新文化形象,利用各种资源来激活公共文化服务的元素,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作用。在打造文化服务品牌的过程中,改变因循守旧的传统,不断增强文化服务项目的娱乐性和群众性,使每一项活动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文化馆的作用不能只局限于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要成为面向全社会开放的真正的文化艺术中心。在传统文化馆的运作管理模式中,多样化、全民化,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其潜能未被真正开发出来。这就涉及到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能力的问题。在进一步开发文化馆价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化活动中心的载体作用,让文化服务机制更加灵活,让运作模式丰富多样,不断改变服务手段,开辟文化领域主战场,让文化融入市民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使公益文化事业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推进。让公民得到多层次、多彩新颖的文化服务,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共享,让文化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服务。

二、以人为本,实现公益文化服务的全面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强调文化“公平性”,何谓“公平性”,即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向全体公众,确保每个社会阶层和群体都享有文化服务的权力,确保人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果实。在提倡文化公平的呼声下,切实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要实现文化共享,就要让文化服务“低门槛”或“零门槛”,不让一个人因费止步,确保所有人都有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这是我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思路。但我们在提倡文化公平,无偿服务的过程中,也要直面一些现实问题,市场经济下群众文化工作存在自身的运动规律,活动经费的短缺仍是影响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无偿服务,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公益性需要坚强的物质基础。与图书馆、博物馆相比,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坚持无偿服务的情况更为复杂,图书馆每年都有固定的购书经费,而文化馆的阵地建设完全靠自给自足,阵地开放必须面对添置器材、支付教师工资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归根结底,实现文化公平、无偿服务,依赖强大财政力量的支撑。

三、上下联动,彰显公益文化服务的.特色

文化工作不是一个封闭的圈子,文化具有辐射、渗透、影响等功能。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要发挥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带头作用,建立以文化馆为龙头,上下联动,左右通达的合理科学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水上舞台周周演活动是武进地区一项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武进文化馆在承办这项活动时,与政府各条战线联动,有机地把文化、财政、科技、建设、卫生、劳动等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把政府各级部门推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让他们到周周演这个文化平台上一展风采。为了保证演出质量,文化馆无偿为参演单位提供艺术指导和服务。水上舞台的这种做法是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和实践,在武进文化馆的协调组织下,各条战线各展其能,形成合力,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不断推向深入,这也是武进的公共文化服务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培养人才,提升公益文化服务的软实力

近年来,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硬件设施全面提高的同时,对服务型文化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材是第一要素,要进一步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就要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根据城乡文化建设的差异性,我们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定期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馆内的文化干部下乡实践,锻炼,形成一种文化的良性互动,把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推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鼓励群文干部参加各种形式的自学、进修,有目的的选派相关人员到高等学府深造,使这些人员成为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挑起大梁。综上所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馆只有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坚持公益性服务方向,积极探索文化服务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实现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价值。

来自公益文化的呼唤 篇6

主持人:公益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通过文化宣传来维护公众利益的一种方式。如果说商品广告注重的是经济效益,那么公益文化宣传更多的则是追求社会效益。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公益文化的重要性,电视节目中的公益广告比以前多了起来。那么,公益文化建设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呢?

公众受益加强宣传力度

黄飞(广东汕头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公益广告是公益文化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近年来各大新闻媒体推出了许多公益广告,比如广东有家电视台推出的《公益ABC》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扶贫广告”,以前江西电视台的类似节目《看看想想》等,都是很好的公益广告,这样的广告值得推崇。

王延学(甘肃兰州市女子职业学校教师):据报载,1995年春节期间,某地有线电视台播出几条公益广告,其中有一条是禁赌的,广告连续多次播出,许多家长于是高度重视,教育孩子不要参与赌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主持人:“马达一响,集中思想”,这条常写在车站大墙上的标语,其实就是一条最好的公益广告。只可惜,在狂轰滥炸的商品广告冲击下,公益文化宣传显得数量太少,力量太单薄。

黄飞:南昌八一广场靠主席台这边,记得原来矗立着一幅保护环境的大漫画牌:几只白鸽经过大烟囱后变成了黑鸟。这则漫画式的宣传广告,寓意非常深。但不知为何,现在这幅大宣传牌不见了。其他地方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公益宣传往往力度不够,一些公益文化的宣传基本上是按节日发布,如植树节来了,立几块“保护森林”的路牌;儿童节到了,贴几条“爱护儿童”的标语;教师节来临,播几条“尊师重教”的字幕;老人节则打几条“尊老爱老”的条幅……形式单调,宣传力度不够,当然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王延学:这可能是对公益文化重视不够的原因造成的。要加强人们对公益文化的认识,使他们了解公益文化的作用。不少公益广告的主题,触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重大课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送来了缕缕清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主持人:一种新产品问世,为了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往往在产品问世前后,少不了一番广告“轰炸”,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邮送广告一起上,有的还在市区树大广告牌、挂无数面彩色宣传旗帜。如果在公益文化上有这种投入,能造成如此声势,其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将是不可估量的。关键还是宣传力度问题。

王延学:的确,公益文化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政府宣传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并为之多开“绿灯”;企业决策者也应有长远眼光,投资公益广告,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这实际上是一举两得的事;公共场所的一些宣传栏,也应该多让一点位置出来,给公益文化做宣传。

拓宽范围抵制低级庸俗

主持人:其实,社会公益文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既有全世界相一致的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类,也有社会公德、社会风气的倡导类,还有个人的修养、家庭教育类。就行业而言,各行各业都渗透了公益文化,只是有些地方的公益文化,尚未被人们重视而已。

黄飞:公益文化的范围应该拓宽,它不仅仅只包括纯广告这种宣传模式。比如旅游景点的宣传品、包括门票、纪念品等,也可以看作是公益文化的一种;再如流行歌曲,人人爱唱,广播电视中播出的次数多,对公众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可小看,因此也可看成是公益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王延学:有些地方公益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的范围太窄,公益文化往往不敌“公害文化”。比如1995年10月广东韶关某游乐村先后在报纸上大登广告,要举办带赌博性质的“麻将大赛”,此举立即引起国内许多正直者的强烈反对,最后被取消。发布这种广告,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害广告”。

彭德奎(桂林陆军学院13队):企业商标也是一种公益文化,现在却有不少“文化垃圾”。有的企业为求效益,竟然出现了“春宫”、“二房”、“黑手党”等字样。旅游方面而言,也有不良文化现象,如北京有“大东亚书店”,厦门胡里山炮台遗址、鼓浪屿等景点的地摊上,出现了日军的“皇军帽”,有的买者戴上后还那么盛气凌人。……这些不良文化现象,宣传了殖民文化和崇洋媚外思想,违背了“讲政治”的原则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在加强公益文化建设的同时,对于这类不良文化,应当予以清理。

主持人:出现这类公害性“文化”,一方面说明公益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的“公益”意识还不够,有的部门和有些人,不能从公众的利益来考虑问题。

晏国桂(桂林陆军学院13队):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本来也是宣传公益文化的好方式,但现在有的歌曲,却变成了“庸俗歌曲”。当年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就有“管得太严就不要去了……”这样的词.灌输无组织纪律思想。如今《爱得死去活来》、《离开情人的日子》、《为你朝思暮想》不一而足,又有“我跟你明年睡一个炕头,不怕丢人不怕羞”、“空荡荡的房间没人来作陪,只好上街去看女人的腿”等靡靡之音。公益文化应该渗透到音乐中去,使流行音乐成为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战鼓,以抵制靡靡之音的侵扰。

扩大影响讲究宣传艺术

主持人:不能否认,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公益文化的重要性,公益文化宣传也逐渐多了起来。但是,公益文化的宣传为什么却不能造成强大的影响呢?

黄飞:这恐怕是一个宣传艺术问题。公益文化也要讲究宣传的时机、方法,也应该追求宣传效果。比如说时机问题,在人们关心某个热点问题时,适时插进公益文化宣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近有一则公益广告,画面上很多汽车,汇集到一起后再分路走。画外音:“换一条路走怎么样?不同的路,同样达到人生的辉煌。”这则广告对下岗人员就起了一种鼓励作用,推出很适时,令人回味。

主持人:方法问题,直接影响到效果。今年的“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据报道美国为禁烟作宣传花费了6700万美元,宣传广告也很奇特,不再说吸烟致癌等,而是说将导致阳萎等病。画面上一位可人的女子款款而来,发现吸烟的男士后索然无兴趣,男士惊讶之间,烟已由直变弯曲。虽无耸人听闻之词,留给人的印象却很深。

王延学:有些公益广告还是值得称道的。无论是画面的设置,还是广告语言的撰写,排版,都颇富创意,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能使人思想上受到启迪、震动。且举两则“中华好风尚”的公益广告为例:①“不要让美丽的风景扼杀在您的手中!——春风又吹绿了树梢,当您沉醉在迷人的风景中时,请爱护树木!”语言质朴,再配上对比鲜明的两幅风景图作为背景,情景交融;②“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热爱生命,做一个对社会有所回报的人。”这条公益广告上有几个镜头:扶小孩学走路,陪孩子放风筝、教孩子学知识、帮孩子学骑车……仔细回味,意味深长。

黄飞:公益文化的宣传,有时应该抢占“制高点”。在重大体育比赛中,体育场四周的广告牌、电视转播的广告中,几乎都是商品广告的狂轰滥炸,如果能在黄金时间(或地段)插入公益文化宣传,效果肯定很好。比如第16届世界杯,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全部64场比赛,如能插入一、两条公益文化内容进去,集约式宣传轰炸,亿万球迷将受到熏陶。

主持人:公益文化的宣传,关键在于全社会的支持参与。随着人们公益意识的提高,明天公益文化将更加灿烂辉煌。

公益文化培训 篇7

一、促进群众文化权益享有水平的全面提升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公益矿藏丰厚。据《人民日报》报道, 到2012年9月, 农家书屋已建成60万家, 覆盖了全国所有行政村。[1]据新华社报道:党的十六大以来, 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成就显著。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 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乡乡有, 农村电影放映年达800万场, 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此外全国已有1 743家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2]国家花大力气进行公益文化事业建设, 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生存质量具有极大的助推作用。但这些公益事业平台在有些地方存在利用效率有限和闲置浪费的现象个别地方成为常例。这不仅有违建设初衷, 而且也无法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 因此对发生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在强化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时, 也要进行深入发掘、利用, 以此提升公益效率。

凭借公益文化事业能提升群众的生存质量、丰富群众的生活内涵, 提升群众的文明层次。文化可扩展人们的生活视野, 拓宽了人们的生活范畴。一些地区发展水平不高, 农民冬闲时有的人选择了赌博活动, 打麻将、推牌九, 败坏风气、疏远感情, 负面影响很大。有了农家书屋后, 大家都去看书。公益文化事业改变了人们不良习惯, 提升了文明层次。农家书屋只是一个方面, 更多的公益文化事业平台利用起来, 对于提升群众生存质量的作用不可低估。

凭借公益文化事业平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借助文化的助力, 可以满足人们许多需求。特别是马斯洛提出的五个层次需求中的中高层次需求, 没有文化作为媒介的帮助是不可想象的。小伙子有了心仪的姑娘, 姑娘要求小伙子谈吐文雅, 彬彬有礼。有文化平台的帮助, 小伙子就可以学习文化, 学习礼仪, 提升素质, 结果恋爱成功了。这是借助文化平台满足了现实需求。也有现实中根本无法满足的需求, 但通过文化事业公益平台借助文学或者艺术, 在精神体验中得到了满足, 同样提升了幸福指数。参加娱乐活动也可以提升幸福指数, 因为娱乐使人精神愉快,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幸福指数。愁眉不展的人幸福指数必然低, 而笑口常开的人幸福必然高。简单而快乐其实需要大智慧。公益文化事业提供许多娱乐平台, 正确利用能够提升幸福指数。

凭借公益文化事业平台提升群众的基本素质。增长知识可以提升人的素质, 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在现代社会文明条件下, 求知欲的满足是伴随人的一生而存在的, 在学习型社会更是这样。用学习的方法提升素质, 既有间接的需求, 也有直接的需求。间接需求是通过提升素质获得其他利益, 直接需求是提升素质就是满足。在更多的情况下, 学习不仅是生存手段, 而且直接演变为生存目的。人们常说:“读书是生活。”“读书是享受。”是把学习当作生活的内容, 常常抛弃了功利目的。不管是直接需求还是间接需求, 公益文化事业平台都为提升素质创造了条件, 只要积极利用, 努力学习, 每个人的基本素质都会得到提升。

凭借公益文化事业平台提升群众的发展水平。发展是硬道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 对于一个体的人也是这样。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基本人权, 已经写进国家许多法律性文件里。对于个人发展来说, 一是事业发展, 就是常说的事业有成, 实现人生价值。这是一种外在发展, 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是自身价值的外在展示。二是人格发展, 人格自我完善相对于外在发展来说是内在发展, 使内在人格不断成长、成熟而臻于完善。这都需要借助公益文化平台, 需要借助优良文化的养成。

凭借公益文化事业平台提升群众的竞争能力。竞争能力分生存竞争能力和发展竞争能力。生存竞争要求人们在社会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找到最佳生长环境, 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 在竞争中成长优化, 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发展竞争需要学会合作, 需要不同的合作者,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争取优势, 争取主动, 在多赢中获得机会, 获得助力, 根深叶茂, 勇拔头筹。培养竞争能力需要各种文化土壤的滋养, 包括合作者的文化和竞争者的文化, 无论是为战胜对手和团结盟友, 对对象的文化一无所知都是不可想象的。

凭借公益文化事业平台提升群众的图强意识。图强和竞争有些相近, 但二者有别。竞争关注当下, 视角聚焦当前利益;竞争关注环境, 眼睛盯着对手发展。竞争的前提是用当下环境作对比, 从而使自己处于最有利的位置。图强关注历史, 视角聚焦当前与历史有什么不同;图强关注未来, 眼睛盯着未来有什么发展空间。图强的目的在于创造历史, 把握未来。在更多的情况下, 图强是自己与自己的竞争, 虽然也要与环境对比, 要有不甘人后的勇气和劲头, 但需要唤醒自己的爆发力, 不低头, 不气馁, 我不差, 我能行。培养图强意识需要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华养育, 需要民族先进文化哺育, 公益文化事业平台可以提供土壤和雨露。

二、促成群众使用公益文化平台的行为习惯

建设文化强国, 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当前我们处在十分有利的发展节点上, 一方面, 国家搭建了优良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平台, 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另一方面,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始自觉显现, 在相当多的地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平台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这个平台的作用还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闲置浪费的想象未能根除, 甚至有的相当严重。需要我们唤醒需求, 助推发展。

开展系列化活动, 点燃群众使用欲望。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平台是给群众建设的文化服务平台, 群众不去使用这个平台, 平台建设的一切努力前功尽弃, 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则落不到实处。如此看来, 平台建成后的第一个任务, 就是把群众引导进来, 让他们熟悉使用平台, 武装自己, 逐步形成一种需求、一种习惯。通过强有力的手段, 让群众真正参与到活动中, 受启发, 长见识, 得实惠。为了使群众能够接受平台、使用平台, 可以设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分类日活动。让广大群众了解公益性文化事业平台的功能, 掌握其使用方法, 提升群众文化权利意识和维护自身文化权利的能力。此外, 还可以开展专题演讲、知识竞赛、平台征文、媒体点评、信息发布、文化讲堂等系列化活动, 强化群众使用平台意识, 提高群众维护文化权利能力。

进行立体化宣传, 助推群众使用浪潮。让群众自觉使用公益文化平台, 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一定的声势的活动外, 有效的宣传必不可少。现在的宣传不是没有, 权威媒体都反映过公益性文化事业平台建设、运行、发展信息。应该说, 宣传效果还是不错的。但笔者以为, 宣传的声势、力度仍显不足。常规宣传媒体不足, 除了这里提到的几家, 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平台开展宣传的媒体还不多;已经开展宣传的媒体虽有零星报道, 但缺乏集约整合, 形不成拳头效应。为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平台的良性建设与发展, 有必要整合媒体力量, 形成立体化宣传格局, 可以通过地方媒体开办专栏、权威媒体强势引领、深度报道担当主力、网络媒体广为利用等立体化宣传, 强化群众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平台使用意识, 让群众知道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平台是个富矿, 开发它有多方面益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显著期待。

实行多样化服务, 搭建群众使用阶梯。做好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平台的使用服务, 积极搭建群众使用阶梯, 是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平台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平台要有亲和力, 没有热情、周到、细致、有效的服务是办不到的。如果缺少亲和力, 那么即使拥有丰厚、优良的资源, 其作用的发挥也必将十分有限。一是提升人工服务水平, 凡有人工服务的平台, 都要开展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 强化其责任心和服务本领,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星级服务竞赛活动, 强调提升群众的满意水平。二是远程服务平台要强化服务管理, 提倡人性化服务, 让群众感到方便、快捷、周到、细致。虽然看不见服务人员, 但却可以时时感受服务的温馨、关爱。这需要很高的服务境界, 而我们的努力就是要达到这一境界。

参考文献

[1]张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60万农家书屋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N].人民日报, 2012-09-28.

公益营销,为品牌文化添彩 篇8

企业与社会环境休戚相关, 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一个企业的价值, 不单单是创造多少经济效益, 还应该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创造社会效益:这是企业价值的两方面。企业只有让二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才可能真正发展、繁荣。

达尔文说过, 就人和动物的区别而言, 只有道德感或者良心才是意义最大的。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道德虽然没有法律的强制性, 但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 它的调节范围及影响力远大于法律。道德的标准比法律高。人类需要用道德来维系, 企业营销也应该在一定的道德氛围中进行, 并遵循一定的商业道德标准, 否则, 可能得逞于一时, 却会严重损伤企业的公众形象, 甚至置企业于死地。

“企业公民”观念的提出, 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法律学上, 公民依法享有权利, 承担义务。作为企业公民, 在享受社会赋予的自由和机会时, 也应该以符合伦理、道德的行动回报社会。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 一方面可以赢得声誉和组织认同, 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体现自己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 为企业发展营造更佳的社会氛围, 使企业得以保持生命力, 实现长期可持续地发展。

一些国际品牌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公益行为的巨大价值。全美最大的500家企业之一的“雅芳”公司, 全球年销售额达到52亿美元, 其产品涵盖护肤品、化妆品、个人护理品、香品、流行首饰、女性内衣/时装、健康食品等领域。“雅芳”公司视“关怀女性”为己任。在世界各地, 支持女性在经济、文化和体育等方面的发展。例如:1992年成立的“雅芳全球妇女健康基金会”, 迄今为止已筹集了7500多万美元。其下属“雅芳乳腺癌认识会”为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教育提供了5500万美元, 成为美国资助妇女对抗乳腺癌最大的资金提供商。通过一系列公关行动, “雅芳”公司在女性中树立了较好的口碑, 人们在购买“雅芳”产品时, 会感受到一种亲切的关怀。

公益行为应遵循品牌战略

公益行为对于品牌建设的巨大作用已经慢慢被企业所认同, 但是, 品牌的公益行为决不是见好事就做。无论企业的规模有多大, 没有一家公司本身的资源足以使它涉及并驾驭多方面的公益事业, 如果能够选择其中一些适合公司的部分, 把它做好, 就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 选择做何种公益事业的标准是什么呢?笔者曾经提出品牌传播的“项链理论”:所有传播推广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去运作。因为一个品牌单个的广告、促销、公关、赞助等活动, 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串起来, 即使做得最好充其量也只是一颗珍珠。只有将所有的传播行为用一根主线串起来, 才能组成一条闪闪发亮的项链。而珍珠与项链的价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品牌战略一经确定, 便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传播, 所有的传播动作, 包括公益活动, 都以此为主线, 保证企业主题的统一性及连续性。

跨国品牌们不约而同地将在中国开展的公益事业锁定在三个领域:儿童教育、环保、体育事业。“安利”公司全球总裁德·狄维士说:“其实, 可选择的公益项目非常多, 但要确定哪些事业可以通过你实现一些变化。我们在中国的公益事业已确定“儿童”和“环保”为重点, 当时有许多项目可供选择, 但我们认为“儿童”代表未来, 有无限潜力, 对他们的点滴帮助, 都可能改变其人生的发展方向。环境更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从狄维士的话中不难发现, 在选择公益项目时, 他们其实是非常谨慎的。他们注重项目和时机的选择, 往往选择能够促进本身目标的社会公益事业, 绝大多数的公益项目针对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客户、员工、社区、政府官员或供应商, 以有意义的方式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

说到底, 公益行为应该符合企业及品牌的核心战略, 并坚持到底。下面让我们看看著名时尚品牌Liz Claiborne是如何十多年坚持不懈地进行公益活动的。

成立于1976年的Liz Claiborne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生产和销售化妆品、佩饰和服装的公司。该公司在十多年里, 一直开展一系列涉及家庭暴力的公益项目和活动, 因而被持续地盛赞为“一个富有创意、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领袖”。

Liz Claiborne的成功在于:首先, Liz Claiborne挑选了一个并不是特别时髦且不容易操作的话题。在当时, 乳腺癌问题已经吸引了很多企业的赞助以及媒体的关注, 而媒体对家庭暴力这一问题的关注很少,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Liz Claiborne公司才能独自“拥有”这一话题。第二, 该公司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 持续不断地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各种创新性的活动。

在项目开始后的第一年, 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93%的美国女性相信家庭暴力是一个问题。这一数字在Liz Claiborne的客户当中更高, 持这种观点的客户表示, 将会对开展相关项目来帮助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公司有好感。来自旧金山的六名艺术家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合作创作了一条公益广告, 该广告于1992年的10月, 即“全国家庭暴力宣传月” (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Awareness Month) 期间播出。同时, 该公司为第一个24小时家庭暴力救助热线提供资助, 并且牵头成立了一个致力于筹集资金和提供援助的志愿者团队。以上的这些举动不仅使家庭暴力热线的电话数量猛增, 而且还吸引了很多女性和时尚媒体的报道, 为公司的高层主管创造了很多演讲的机会。

在1993年, Liz Claiborne展开了第二轮的项目。艺术家Barbara Kruger创作了非常有感染力的新版公益广告, 在“全国家庭暴力宣传周”期间投放。在1994年, Liz Claiborne“财富1000强”名单中的公司的高层主管进行了一项关于“家庭暴力是否影响它们公司的业务”的问卷调查。在1995年, Liz Claiborne开展了一项员工艺术比赛, 来为反家庭暴力运动设计品牌形象。在1996年, 这一项目转移方向, 第一次针对男性开展工作。该公司制作了一条30秒的电视公益广告, 广告起用来自一些大学的知名美式橄榄球队员为演员。在1997年, 该公司继续前一年的战略。传统的涉及家庭暴力问题的公益广告往往针对女性, 告诉她们如何识别暴力性行为、如何取得帮助。在1998年, 这一项目又调整方向, 将注意力转向了父母, 出版了手册《如何与你的孩子交谈:关于健康的人际关系》, 帮助和引导他们的子女在谈恋爱时间应对可能出现的暴力现象。在1999年, Liz Claiborne与“家庭暴力预防基金会”合作, 推出了一本长达20页的手册《女性指南:如何与他人讨论家庭暴力》。在同一年, Liz Claiborne赞助了第一届反家庭暴力“纽约市行走”活动。在2000年, 该项目的注意力集中在青少年, 推出了一个专门涉及恋爱中的暴力行为的网站——www.loveisnotabuse.com (意思为“爱不是滥用”) 。到了2002年, 该项目继续被更新, Liz Claiborne的董事长和CEO在第七届全美家庭暴力年会上演讲。该公司继续赞助V日 (V-Day) ——一个全球性的、阻止对女性实施的暴力的运动。该公司还与女性电视频道Lifetime合作, 推广“停止暴力周”。许多知名媒体进行了报道等。在2003年, 该公司与Marie Claire杂志和宝利来 (Polaroid) 公司合作, 开展了一个名为“不再” (No More Tour) 的全国巡回路演和反家庭暴力电影节活动。到了2004年, 该项目进入第十三个年头。该公司的产品标签开始出现反家庭暴力的信息以及相关的网站地址。

不断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公益活动, 使Liz Claiborne的社会尊重度和影响力大幅攀升。其CEO Paul Charron被邀请参加了一系列高规格的活动, 如进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由四十人组成的“全国反家庭暴力咨询委员会”;数次进入美国女性经理人协会评选的“最适合女性经理人工作”的30家公司名单。通过Liz Claiborne的努力, 家庭暴力问题由一个原先的属于家庭内部的私人问题变成了一个公共健康问题, 从政府、企业界和非营利组织获得了必要的资源和资金。

Liz Claiborne持续的公益营销项目还争取到了许多媒体的报道, 获得了很高的认知度。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所有的媒体报道和公益广告所获得的媒体印象总数为13亿人次, 相当于1200万美元的广告价值。并最终使Liz Claiborne成为公众心目中“富有创意、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领袖”。

很多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公益行为与品牌核心战略不符, 并经常变换主题, 就会使品牌形象模糊, 造成品牌稀释。公益行为越多, 大家就越不知道, 这个品牌到底代表什么。

公益行为是长期战略而非短期战术行为

公益行为不等于一个活动, 一次捐赠, 它应该成为企业的一种长期战略行为而非短期战术行为。许多跨国公司都以积极参加中国公益事业的方式, 作为他们融入中国社会、实现本土化以获得中国民众认可的策略。

“可口可乐”投入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公益活动——希望工程, 并且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从1993年至今, 可口可乐公司已在中国捐建了52所希望小学, 100多个希望书库, 使6万多名儿童重返校园。因为中国是长期的战略性的市场, 所以“可口可乐”选择农村教育作为突破口。

“可口可乐”在4年前就成立公益事务部, 全力负责公益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跟进工作。在“可口可乐”公益事务部的电脑里, 存有捐建的52所希望小学的详细资料和信息, 并与28个装瓶厂紧密配合, 一同为这些希望小学持续服务。“可口可乐”认为, 对企业来说, 做好公益事业, 最重要的是高层要亲自参与, 不能只出钱、不动心。

摩托罗拉公司一进入中国就提出“做社会好公民”, 迄今已为中国教育事业捐资累计2100万元人民币;柯达公司则推动银行为下岗工人提供购买彩扩设备的贷款, 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已相继成立专门的公益事务部, 由企业高层直接管理在不同地区和市场的公益项目。

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口碑远低于欧美企业, 其主要原因在于, 与欧美企业相比, 日企不注重对中国公益事业的投入。有调查显示, 由于日企形象塑造不够, 如果日企和欧美企业做同一事件, 公众的评价会完全不同。如果面对的是欧美企业, 大家的反应可能是正面的, 也可能是一般或认为是错误的;但对日企而言, 公众的反应则往往是负面的, 甚至认为他们非常阴险。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 与公益事业相连的往往是跨国公司, 鲜见国内企业的身影。其实国内企业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并不少。这种错觉的形成, 主要是由于国内企业的公益行为更多是由偶然的、孤立的事件触发, 从而被动参与。例如, 只有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国内企业才会发生公益行为, 而不象跨国公司的公益行为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

时尚品牌Esprit一直强调其个人选择与自然的精神境界。60年代后期, Esprit在美国创立时, 就确立了以“世界和平和自我表现”为品牌的主要宗旨, 并一直坚持了下来。当其它公司的促销还仅仅流于形式时, Esprit却强调时装界必须对社会及生活时尚都要负责。Esprit踊跃参与“地球日”的宣传活动, 把印有“绿色环保”口号的服装发给职员, 在店内张贴环保海报, 并鼓励顾客在市区种植树木及进行清扫活动。Esprit的一大创举是把“大自然”引入店内。春天它在亚洲的各分店中都洋溢着花园的气息, 店内放置着很多人工植物、盆景等。夏季, 则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它在海报中说道:“每天一苹果, 大夫远离我”。在过季减价时, Esprit也颇不寻常, 它将所有旧的陈列道具都扫上一层白油, 或者盖上净色的棉布, 此举给顾客以Esprit是沙漠中的绿洲的感觉, 使它在乱哄哄的场面里既做了生意又似乎独享安逸。

Esprit的室内陈列注意宣传人的价值, 时时提醒顾客在穿着时也不忘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一个广告中, Esprit问道:“你会做些什么来改变世界?”一个手持拐杖的女孩子回答:“我希望人家去评定我之所能而不是我的不能。”除了上述口号, 还有另外的口号也被广泛使用:“所有国家都应该归还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及“在每个人决定要孩子之前, 应该先上一堂为人父母的课程”, 这些词句在不经意间征服了千千万万人。

“可口可乐”投入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公益活动——希望工程, 并且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从1993年至今, 可口可乐公司已在中国捐建了52所希望小学, 100多个希望书库, 使6万多名儿童重返校园。因为中国是长期的战略性的市场, 所以“可口可乐”选择农村教育作为突破口。

达尔文说过, 就人和动物的区别而言, 只有道德感或者良心才是意义最大的。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地铁广告中公益文化的传播 篇9

一、地铁广告的特点

成都传媒集团董事长何冰认为:“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的流动窗口, 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新型交通方式及其独特文化的出现将逐步改变人们对生活的认知, 甚至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伍勇表示:地铁的便利性, 决定了它是城市经济的接口;地铁人流的多元性, 决定了它是城市文化的驿站与剪影;地铁的唯一性, 决定了它不仅是城市名片, 也是城市人的生活背景。地铁广告相对于其他广告具有以下特点:

1. 相对封闭的环境

地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空间, 从我们进入地铁口开始, 地铁广告就无处不在。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受众会不自觉地注意到通道两侧的广告, 墙体广告及站台上的各种广告信息。在车厢内的移动电视广告、扶手广告、隧道广告更容易被人们感知。据《国际广告》杂志和IA国际广告研究所关于“北京地铁广告效果调查”的数据显示:地铁乘客中高达71%的乘客能够关注到地铁广告的更换, 大约63.4%的乘客会注意地铁广告的标题、画面, 会很仔细阅读广告内容的有27.4%, 而只有不到10%的乘客对广告投以匆匆一瞥。

2. 形式多样的媒体

受众对地铁广告的感知主要来源于其外部感觉中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在外部感觉器官中视觉器官比其他感觉器官更发达, 具有选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对只想关注的事物形成视觉焦点, 视觉为受众提供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所有其他感觉的总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在新技术、新材料的支持下, 各种媒体传播形式, 如平面广告、LED广告、隧道广告、移动数字电视广告等都进行了科学系统的优化组合, 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地铁广告中, 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刺激目标受众的感官, 以实现广告更好的视听效果。另外, 未来的地铁媒体将利用“复合型媒体平台”, 结合移动互联网和数字传播技术更好地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及时化、多样化的需求以适应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使地铁乘客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 相对固定的受众

不同的广告都有不同的目标受众, 只有充分了解目标受众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其进行广告宣传。根据相关权威机构调查:地铁乘客群比较稳定, 多以年轻人、中年人为主, 收入以中高层收入为主, 职业也大部分是公司职员、大学生等。如南京地铁乘客的年龄结构大多在20-45岁, 男女比例相对平衡, 大专以上学历占乘客的73.3%。而广州地铁的乘客平均年龄是35.6岁, 44岁以下的占63%, 家庭月收入达到5000元, 学历层次为大专以上的占42%。另据2009年尼尔森、新生代全国媒体调研数据显示, 地铁移动电视受众呈现年轻化特征, 平均年龄约31岁, 男女比例接近1:1, 高学历, 平均大专以上占66%, 收入稳定, 平均月收入3405元, 消费水平高, 家庭月均消费3081元, 占收入的42.4%。[1]

4. 相对集中的时间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2004年公布的信息表明, 在上海上下班和上下学期间的通勤交通中乘坐地铁出行的比例是最高的, 占全部出行比例的三分之二以上, 这就促使地铁广告的发布可以根据受众的不同, 在不同的时段播放相应的内容。如:通勤时间可以播放新闻、生活常识、经典诵读、名著欣赏、文明礼仪等;其它时间面向流动人员可以播放地域特色、建设成就、城市风貌、发展规划等。

二、地铁广告中公益文化的传播

霍克海姆和阿尔多诺不无偏激的一句话:“广告成了唯一的艺术品。”[2]广告对文化的压倒之势, 这已是眼下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但凡涉及文化的场合, 几乎都为广告所占据、所主宰, 文化只能在广告的夹缝中生存, 或者说只是成为填补广告之间空隙的东西。公民素质提升的途径很多, 但真正成为习惯, 需要长期的积淀。任何宣传都需要受众的关注, 尤其是受众在无意识情况下获得的信息, 更能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持续地对人产生影响, 地铁在以下几方面有着其他非有意宣传不可替代的优势。

1. 主题的鲜明性

地铁广告在传播商业信息的同时必须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公益文化内容的发布是地铁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广告要主题鲜明、内涵深刻, 用独特的创意、鲜明的立场正确引导受众。巴黎地铁中将在公共交通环境中各种不良行为的人头置换成了各种动物的公益广告, 用诙谐幽默的手法传达了要遵守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规范, 倡导人们要文明出行的主题。上海中山公园站气势恢宏的“今日交通”、人民广场站的“万国建筑博览”、上海火车站的“车轮滚滚”等大型壁画, 都展现出上海地铁主题文化的鲜明个性, 成为上海城市交通的一个缩影。伦敦地铁公益广告中则提醒人们保护自己的手机:“新款手机对所有人都很有吸引力, 包括小偷!”还有鼓励大家给地铁歌手和乐手提供捐助:“他们不是在请你施舍, 他们是在工作!”[3]

2. 受众的广泛性

公益文化广告的受众对象又是最广泛的, 作为地铁受众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 它可以表现为地铁广告特有的创作空间的特点, 结合创新能力使地铁公益文化广告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内容的共鸣性

内容表现发生在受众身边的, 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社会性题材, 才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由澳洲墨尔本地铁公司推出的铁路交通安全宣传短片“Dumb Ways to Die” (蠢蠢的死法) , 用轻松的音乐朗朗上口的歌词及诙谐幽默的方式描述了各种蠢蠢的死法中最危险最蠢的就是被车撞死, 此片在播出后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4. 自身成长的需求

人们需要一个舒适、温馨、身心放松的港湾, 地铁完全可以起到这个作用。2010年大洋网进行了对乘坐地铁选择何种方式打发时间的调查。 (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 多数人是不想浪费乘坐时间的, 学习、充实、提升自己的意愿切实存在。地铁在公益文化传播中采取能为受众接受的形式, 通过各种手段将身心调节的方法、人际关系的处理、传统文化的解读、现代科技的传播、文明礼仪的养成等内容以短小精悍、诙谐幽默、朗朗上口的形式呈现在受众眼前, 满足受众的需求, 自身的成长必然带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结语

广告传递某种信息的同时也表达出某种思想、观念, 并体现出对某种价值的评判和追求, 人们接受广告的过程就是对其蕴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解读和认可的过程, 受众接受、认同公益文化广告, 并潜移默化地积淀其所带来的正向影响, 这是与受众的需求密切相关的。因此, 地铁广告应该承担更多的公益文化宣传。

摘要:地铁作为独特的标志性建设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地铁文化涵盖的方面多种多样, 本文仅对地铁文化中的公益文化宣传进行阐述。通过对城市地铁广告中公益文化传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阐述了公益文化传播如何满足受众的需要及国民素质提升的方式。

关键词:地铁,城市文化,地铁文化,公益文化

注释

1[1]黄伟程, 张柳依.终端营销解决方案之地铁媒体广告投放攻略[J].声屏世界广告人.2009 (9)

2[2][德]霍克海默, 阿多尔诺著.洪佩郁译.启蒙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154

公益文化培训 篇10

一、群众文化服务是一项民生民心工程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突显, 如何解决满足人民群众这一迫切需求被逐步提上日程, 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已成为改善民生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更进一步把群众文化服务纳入了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

(一) 群众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 以群众文化服务机构为骨干, 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 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大的系统, 涵盖了政府文化工作的众多方面, 包括群众文化服务系统、公共图书馆服务系统、博物馆服务系统、广播电视村村通服务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化服务系统等。

群众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源地之一, 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史, 渗透于各个时代世界各地民族的生活、生产活动之中。在我国, 群众文化如今已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文化价值的服务系统, 从而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 遵循公益性原则是群众文化未来发展主方向

群众文化需求是群众文化本原的集中表现, 是群众文化的第一要素, 是群众文化的动力与前提, 也同样决定了群众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群众文化的客观需求是广泛的、多样的、不断发展的, 而当这种需求处于自在状态时, 会产生盲目性和从众性。现阶段, 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空前提高, 如何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正确、积极、进步的诱导,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成为群文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

公益性, 是群众文化的基本属性。在我国, 群众文化是一种群众的社会文化公益事业, 它是政府为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而设立的, 无偿服务或低廉收费是它的主要提供方式。在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曾出现过是走事业化发展道路, 还是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或是走产业与事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讨论, 群众文化曾出现过“有偿服务”的服务模式。如今,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前提下, 群众文化必须迅速转变“有偿服务”的发展模式, 走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道路, 在“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四位一体中把握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基于此, 遵循公益性原则, 推行“免费服务”的发展模式将是群众文化未来发展的主方向。

(三) 公益性文化品牌将成为群众文化服务的重要抓手

公益性文化品牌是弘扬先进文化, 普及科学知识, 提升城乡文化品位, 提高公众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公益性文化品牌的创建与完善, 对加快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优化人文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全国各地已陆续创建一批知名的公益性文化品牌, 成为展示先进文化的平台, 代表地方形象的名片, 推动群众文化服务的重要抓手。重庆市江北区打造的“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 以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为主旨, 以文化广场为载体, 组织举办各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气氛热烈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展演和比赛, 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品牌意识引导江北区广场文化“蝶变”

品牌意识, 引导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商业领域里, 推出著名的商业品牌, 将直接作用于物质财富的量变;同样, 在文化领域里, 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 将作用人们思想情感潜移默化的质变。在重庆市江北区, 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完全引导了江北区广场文化的“蝶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 江北区区委、区政府顺应民心, 在观音桥步行街开辟了文化广场, 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搭建起一个平台, 二十多年来, 广场上的文化活动, 日益成为市民最活跃的娱乐休闲方式。多姿多彩的先进文化传播和商业文化、体育文化、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并彰显了独特的都市文化。

随着对品牌意识的认识不断加深, 江北区委、区政府积极打造独具江北特色的文化品牌, 全面提升广场文化活动的素质和品位, 确保广场活动长盛不衰, 以满足人民群众求新求变的文化需求。

自2009年6月, “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正式命名以来, 已持续开展170场, “风雨无阻, 不见不散”, 上万人次登台演出, 观众达200万人次, 引起国家文化部及中央电视台的深切关注。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选中, 该活动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群星奖”。

(一) 坚持群众参与和良性互动相结合

自2009年6月, 江北区对“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活动进行正式命名, 这一“政府埋单, 人民受益, 文化馆实施”的民心工程开始启动, “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成为了市民群众的活动阵地。在活动实施过程中, 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始终坚持表演主体和接受主体的群众性, 并注重表演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互动, 尤其采取多种方式引导群众自发参与。如近几年举办的江北区首届“我爱我家”家庭才艺大赛、两届江北区“阳光宝贝”少儿才艺大赛、2012年江北区广场舞蹈大赛等主题赛事, 群众参与表演或观看者, 上千上万人次, 场场爆满, 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同时, 也展示出和谐社会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 坚持健康向上和弘扬主旋律相结合

“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活动以宣传先进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歌颂祖国进步、巩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 成为区域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展示平台。活动遵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有利于情感向上的格调, 有利于文化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娱乐休闲的品位等, 倡导观音桥文化广场的内容和形式, 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热烈氛围, 突出亮点, 彰显特色, 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好评, 真正成为了江北区最贴近群众、最深入社会、最生动直接的展示江北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平台。

(三) 坚持人才培育和创造精品相结合

“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活动, 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同时也推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和专业人才。版画《岁月》、舞蹈《望夫石》《三峡儿女情》《猴趣》等多件作品, 喜获国家级“群星奖”和省市级大奖;一些参与观音桥广场文化活动的文艺骨干, 走进了专业文艺团体;一些在广场演出中深受观众喜爱的以江北文化、重庆特色打造的原创舞蹈节目《舞动江北》《绚丽江北》等, 还走上了上海世博会重庆展厅的舞台;一些在重庆市乃至全国颇有知名度的艺术家, 也参与到活动中来, 有的登台表演, 有的挥毫书画, “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 再度成为知名艺术家们与人民群众共娱共乐的平台。

三、“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有机融合

创新是发展之本。对于一个彰显特色的文化品牌来说, “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的发展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有机融合, 以创新的理论拓宽思路,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把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一) 以机制创新增强广场文化的凝聚力

“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 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群众性参与活动, 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急需完善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广场文化活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宣传、文化、公安等部门按照江北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 加强对广场文化活动的统筹、组织、协调。区委常委、分管副区长和宣传部长亲自参与组织策划, 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单位加强协调和沟通, 按职责共同开展工作, 形成统一力量, 确保了广场文化活动的长盛不衰。

(二) 以形式创新扩大广场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活动形式, 是文化活动内容的载体, 是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 直接作用于群众的审美认知。二十多年来, 江北区文化馆一直力求文化活动形式的创新, 对于“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这一文化品牌, 通过开展歌咏比赛、舞蹈大赛、故事演讲、美术书法摄影展、戏剧专场、科普环保图片、民间文艺游行、专题文艺晚会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 多方面多层次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三) 以内容创新提高广场文化的创造力

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 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 潜移默化人的心灵, 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只有在活动内容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 才能使广场文化产生影响力、亲和力、兼容性及参与性, 才能发挥出群众文化服务的社会功能。在广场文化活动内容的创新上, 江北区文化馆的群文工作者们意识到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同社会的历史进程与时俱进, 主要体现在文艺展演、娱乐休闲、艺术传授和参与游戏等方面。“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的活动主题, 充分考虑季节转换及传统节假日的特点, 每年策划几个大主题, 每月策划几个小主题, 推陈出新, 赋予新意, 做到月月主题多样, 周周节目精彩。

四、以公益性文化品牌推动群众文化发展

在公益性文化品牌的创建、维护和完善过程中, 除了选取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立足点外, 还应坚持鲜明性、创新性、先进性等三个原则。

(一) 以特色鲜明的公益性文化品牌彰显地域文化

做大做响公益性文化品牌, 应不断挖掘本地特色文化, 并进行推广, 使之具有鲜明的特色特点, 独树一帜。“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 注重江北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贴近江北群众的生活, 描摹江北日新月异的变化, 展示江北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喜人成绩, 打造一张彰显独特魅力的江北文化名片。

(二) 以与时俱进的公益性文化品牌展现时代文化

群众的文化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公益性文化品牌也要与之相应, 不断创新。“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牢牢把握时代脉搏, 从多元化发展的文化需求中做好定位, 把握时势, 贴近群众, 做好江北文化的资源整合, 推动江北文化不断创新。

(三) 以思想先进的公益性文化品牌推进社会文化

公益性文化品牌, 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先进方向。作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品牌, 它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为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 弘扬主旋律, 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受到教育与启发,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

综上, 公益性文化品牌, 为彰显本土区域文化特色, 展示新时代文化建设成就,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推动群众文化发展, 提供了重要载体。用饱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先进文化, 引导人民群众自娱自育;用时代的、新颖的、进步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活动形式, 吸引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 心智得到启迪, 情操得到陶冶, 精神得到振奋, 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对我国推动群众文化繁荣发展, 加快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文化是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 群众文化则是这把标尺上最重要的一个刻度。如何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是群文工作者们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长远目标。本文以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活动为例, 就这一全国知名的广场文化品牌的打造思路, 探析“以公益性文化品牌推动群众文化”这一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公益性,品牌,群众文化

参考文献

[1]顾问◎蔡武杨志今主编◎于群冯守仁《文化馆 (站) 业务培训指导纲要》 (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文化部社会文化司组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2]任新社郑颖申玉兰张文舒《公益性文化品牌的维护与完善》 (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 编号:20091076)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078016&PostID=38373366

上一篇:远洋船舶机务管理下一篇:美国高科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