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计量模式

2024-05-02

混合计量模式(精选五篇)

混合计量模式 篇1

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和不同的计量单位的组合构成了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 本文主要分析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利弊。

(一) 历史成本计量利弊分析

作为我国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 历史成本计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可验证性与可操作性强等优点, 因而一直以来在我国会计发展中都居于主导地位。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 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的出现, 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日益复杂化, 致使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缺乏相关性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

(二) 公允价值计量利弊分析

公允价值, 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 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故受到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多方青睐。

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 主要体现在:

1. 公允价值未能充分反映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 即使企业

所有资产、负债都按公允价值计量, 但是企业所有单个资产相加的总和并不等于企业价值, 将企业整体出售的价值一定大于单个资产出售的价值之和, 因为存在一些账外资产, 如品牌价值、人力资产、客户满意度等。此外, 公允价值也无法反映协调价值。

2. 公允价值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信息可靠性差。

在相关资产、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时, 其公允价值的确定往往会运用大量的主观估计, 这就大大削弱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 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经营业绩的波动性。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资产、负债的变动将被计入净资产或者净损益, 这将导致经营业绩变动, 造成财务报表波动, 进而影响企业价值。

4. 公允价值计量工作量大、成本高且可操作性不强。

公允价值是动态计量属性, 企业要对全部资产和负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意味着每一个会计期间都要对其进行重新计量, 这除了需要专门的评估人员从事确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工作外, 还需会计人员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调整的账务处理, 这就增加了工作量和各项成本。

二、会计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影响会计模式选择的因素是很复杂的,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这两方面来重点论述。

(一) 会计目标:经管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

会计目标不同, 则对会计信息要求不同, 在计量属性的选择上也存在差异。目前, 关于会计目标主要有两种观点:经管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经管责任观认为, 会计目标就是以恰当的形式有效地反映和报告资源受托者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受托者和委托者都十分关注企业受托资源的安全、资本的保值与增值情况, 并且会以此作为委托者对受托者进行考核的依据, 因而要求财务会计提供尽可能客观可靠的信息, 在该观点下, 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因为它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所形成的信息是最可靠、最真实的, 能够有效的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笔者认为, 相关性和可靠性往往是不能兼得的, 若太追求可靠性, 一直坚持如实反映, 那么相关性则会降低, 而一味追求相关性, 必然会牺牲可靠性, 不仅增加工作量和成本, 还有可能会引起会计混乱, 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 必须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

(二) 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经营者、债权人、投资者和政府这四类。他们的目的截然不同, 企业经营者较关注过去的经营成果和未来的持续发展能力, 债权人较关注企业现时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的偿债能力, 投资者更关注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和未来的盈利能力, 而政府则关注已实现利润的税收分配和未来的税源。由于目的不同, 必然导致他们对会计信息要求不同, 进而会计模式的选择也不同。具体来说:

1. 对于企业经营者, 历史成本能客观反映其过往经营业

绩, 而作为持续经营的企业又必须了解资产、负债现时价值和未来盈利能力, 所以又需辅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

2. 对于债权人, 其既需要了解企业以前的经营业绩, 也需

要了解企业现时的价值以及今后的偿债能力, 并据此做出信贷资信评价, 因此, 历史成本计价和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信息都需要。

3. 对于投资者, 其希望了解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相关信息。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虽能反映当前的经营状况, 但在反映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方面则无能为力, 所以应采用历史成本为主, 公允价值为辅的计量模式来满足其要求。

4. 对于政府, 其纳税依据是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 但同时

又需了解企业未来的纳税能力, 因此, 在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上, 必须辅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各种计量属性都各有长短, 用一种计量属性完全取代另一种计量属性是不可能的, 而且影响会计模式选择的因素又是很复杂的, 在实际运用中必须全面综合考虑, 所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取代混合计量模式是不可行的, 也是不可能的, 它将会给会计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 而且会使会计承担其无法承担的责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仍是采用以历史成本为主, 公允价值为辅的混合计量模式, 即以实业资本家为主, 金融虚拟资本家为辅的计量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清芳, 白景欣.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的比较[J].绥化学院学报, 2007.7.

[2]张国义.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模式及其应用[J].会计之友, 2007.10.

[3]王富强, 李建素.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现在和未来[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11.

混合教学模式 篇2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SP+EGP混合教学模式分为自主学习、网络交互学习和课堂面授学习三个模块,并通过过程性评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该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满足社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对教师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ESP;EGP;混合教学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中,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引起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各高校纷纷建立起规模不一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中心,开始“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改革。然而,一、混合学习观

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其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综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2]。它转变了学生的认知模式、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是学习理念和教育理念的一种提升。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师生、生生以及人机互动,由于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教师也由原来的课堂主宰者和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学习具备学习资源提供的灵活性、为个别化学习提供支持以及提高教学效率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3]。

混合学习强调通过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结合来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认知过程的个性化差异,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赋予学生高度的自主性,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往往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许多老师将“自主学习”等同于“没有教师的上机学习”,导致“我国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很多同学没有确定学习目标、监控或评估学习的经历”[4]。针对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也发现,单纯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好,甚至比“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差,而不同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往往能取得喜人的教学效果[5] [6]。因此,我们要处理好自主学习和面授学习之间的关系,折中的办法就是将两者以一定的比例按照某种模式进行整合,也即开展混合式教学,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统一起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为这种统一创造了条件。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个阶段,目前已进入第三范式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其本质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一种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7]。这种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混合式学习不是课堂面授学习和在线自主学习的叠加式混合,而是“以学为主”和“以教为主”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互为补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是一种深度的混合式学习,可称之为整合式混合学习(integrated blended learning)。

混合学习模式下的课程设计以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需求分析和特征分析为基础,以特定的学习环境为前提,必备的要素包括完善的网络环境、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课件、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网络试题库、网络交流平台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的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8],其中计算机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平台,网络教学资源是载体,教师是灵魂。

1.网络交互式学习与网络探究式学习混合

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上教师无法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些问题最终多数未能得到解决。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可通过网络化教学平台搭建立体化答疑系统,学生可将问题提交到答疑系统,等待老师或其他同学解答。对于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将问题和回答整体公布到答疑中心,供其他学生参考。教师也可通过答疑系统提出自己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除答疑功能以外,一般的网络教学平台都提供讨论交流的模块,教师也可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等网络虚拟社区搭建师生交流平台。教师可结合EGP课程内容学习单元的内容,设计一些话题,学生则通过发帖、跟帖等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异步交互”式的主题讨论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单元内容的理解,通过发帖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针对ESP教学,结合课堂面授的任务驱动型的情景式教学(task-driven context-based instruction),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基于项目的网络探究式学习(project-based webquest)。Webquest主要是在网络环境下,在教师指导下,以一定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网络,直接访问专家、搜索数据库、了解最新报道、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ESP教学的“真实性”不谋而合。Webquest既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子自己承担的项目分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最终合作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对学生完成任务能其帮助作用的网站或链接,并给予经常性的帮助和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混合

由以上论述可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起了学生的认知模式、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的变革,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实践,改变过去教师作为评价唯一主体的现状,需要有一套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工具的多元化。

混合模式之辩 篇3

毕竟亚航x仍是一家亚航系的公司(亚航在其中持有16%股权,亚航的创始人Tony Femandes领导的跨国财团则持有8%股权),对成本的重视令亚航x得以证明,被视为廉价航空末路的廉价长途模式其实可行,这促成更多廉价长途航空公司的诞生,比如捷星,以及新航最新创办的Scoot。在今年下半年,亚航x有望迎来IPO,届时这家公司又将带来怎样的新冲击?

BT:根据此前的媒体报道,亚航x在2011年的运营收入会达20亿令吉,能否对公司最新的运营数据进行更新?

Osman-Rani:我们之前公布了2011年三季度业绩,亚航x增长持续强劲,运载了62万乘客,较2010年同期增长了21.3%若按收入客公里(RPK)计,则我们在三季度录得了27.2%的增长达36亿RPK,与2011年二季度的成绩相若。

BT:亚航x证明了廉价长途航班的模式在商业上可行,但公司认为廉价长途模式能否达到廉价短途模式的盈利水平?

Osman-Rani:长期而言,廉价长途模式有潜力达成与廉价短途模式相若的回报率,这需要等到前一种模式能释放后一种模式所展示出来的需求。我们相信,正如在廉价短途航空公司中所见的情况,行业领袖将能获得更高比例的回报,以及先发优势、更强劲的品牌、经济规模等一系列好处。

BT:亚航x上配置的平躺座椅看起来就像将廉价模式与全服务航空公司模式进行混合,这种解读确切吗?商务市场对亚航x有多重要?

Osman-Rani:商务市场对亚航x很重要,占我们15%-20%的目标乘客群。我们既推出平躺座椅,面向那些有鉴赏力的旅客,为他们提供有眭价比的服务选择,也为那些有高强度差旅需求的企业提供企业级解决方案,这囊括了一系列商务旅行者需要的弹性服务。

我们提供这些高端服务并不必然意味着我们打算介入廉价与全服务航空的混合模式,因为我们并没有因此增加成本计算的复杂性。事实上,我们是全球单位运营成本最低的航空公司,即使以平躺座椅为成本计算单位也仍然保持这一纪录。其他的廉价航空是否会采用混合模式还不好说,但这样的产品要取得成功,必须有密集的航线网络以及足够频密的航班时刻选择,更要包括能获得在主要機场起降的航权,这些機场正是商务旅行者所使用的。

BT:作为姊妹公司,亚航与马航实现交叉持股对亚航x意味着什么?

Osman-Rani:交叉持股令马航专注于成为全服务的高端承运人,而亚航则成为一家区域性的廉价航空,至于亚航x,则是一家中长途廉价航空公司。我们希望这宗交易能创造更多機会,并让我们得以执飞一些渴望已久的航点。就我所知,我们与马航不存在航线重叠。而且至今的数据均指出,只要亚航x执飞某个航点,我们就会为这个目的地带来更多客流量。比方说墨尔本,我们自执飞该航点以来,前往这个目的地的旅行者录得显著增长,因此我们并非自其它航空公司抢夺他们的既有客源,而是创造了新客源。

BT:你认为马来西亚政府应该为亚航x的壮大提供哪些必要支持?

Osman-Rani:要我说的话,就是创造更自由的市场准入,让我们与本土或外国的其他航空公司有同等機会去执飞所选择的航点。

BT:公司亦即将迎来IPO,之后亚航x会有哪些战略措施出台?

Osman-Rani:自IPO获得的额外资本将用于整固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以支持进一步采购飞機。这将让我们得以扩张機队和扩展航线网络。IPO之后我们也仍将主要攻坚亚太区市场。

混合计量模式 篇4

一、金融工具采用混合计量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金融工具分类复杂且存在过多主观判断。

IASB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IAS 39) 中将金融工具分为四类: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种分类的依据为企业管理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和能力”。然而这种分类不但加大了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复杂性, 而且以“管理者持有意图和能力”作为划分金融工具的依据, 具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又由于分类不同有可能采取不同的计量模式或会计处理方法, 不排除企业利用金融工具的分类对利润进行操作, 出现人为调节会计报表的情况。例如在IAS 39的规定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持有期间按摊余成本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则计入所有者权益, 在处置时, 又将处置时的损益和之前计入到所有者权益中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金额全部计入到损益表中。这样就会出现当企业需要确认这部分损益的时候, 通过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获得处置收益, 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因此, 企业管理当局出于盈余管理或业绩平滑的动机, 更倾向于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此, IAS 39中金融工具的分类存在过多的主观随意性。

针对金融工具分类的复杂性和主观随意性, IASB在2009年11月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 (IFRS 9) 对金融工具分类进行改进和简化, 将目前的金融工具分为两类: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和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 分类标准改为“企业管理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和金融工具的合同现金流特征”。当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是为取得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且合同约定的现金流仅为本金和利息时, 此时将金融资产划分为“摊余成本计量”的资产, 否则就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公允价值计量”。这种分类是从计量属性入手进行分类的, 减少了金融工具分类的层次, 金融工具分类的复杂性有所降低。与IAS 39相比, 会计处理影响最大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在IFRS 9中, 取消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类别, 对于原先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全部债券投资和大部分的权益性工具 (不包括非交易目的而持有的权益性工具) 在持有期间和处置时公允价值的变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这一规定也意味着金融工具无论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是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在持有期间或处置时所发生的全部损益都将计入到损益表中, 这样的会计处理极大地减少了企业通过金融工具的分类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然而IFRS 9并不能彻底解决金融工具分类的复杂性和主观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模式”这一分类依据目前缺乏明确的界定。

IFRS 9分类依据由原来的“管理者持有意图和能力”改为“企业的商业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金融工具分类的主观随意性, 然而由于“商业模式”是这次准则修订中新提出来的概念,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 缺乏详细的准则规范和实务操作指南。因此, 依据商业模式来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 会导致相同的金融工具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采取不同会计处理。并且在IFRS 9中, 允许当企业管理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发生改变时对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 这也意味着企业管理层仍有可能利用商业模式界定不明确在金融工具的分类和重分类上做文章。

2. 权益性工具公允价值变动会计

处理选择权的存在会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带来便利。根据IFRS 9规定, 非交易目的而持有的权益性工具, 可以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到其他综合收益。而企业一旦行使这一选择权, 意味着除股利收入外的所有损益变动全部要计入到其他综合收益, 任何时候都不会在损益表中反映。因此, 当企业权益性投资带来收益, 企业又愿意在损益表中反映这部分收益时, 会倾向于避免使用这一选择权。反之, 企业一旦行使了这一选择权, 又会产生低估企业经营业绩的可能。而当企业权益性投资发生损失时, 采用这一选择权又会隐瞒这部分投资损失对损益带来的影响。这也意味着金融工具分类主观随意性及其所带来的复杂性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金

融工具在计量方法上存在过多的主观判断和估计。根据IFRS 9的规定, 所有的权益性工具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这里包括没有公开市场报价的权益性工具, 仅在有限的情况下, 成本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 因此, IFRS 9中加大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然而IFRS 9在加大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的同时也意味着增加了金融工具在计量过程中估值技术的应用。估值技术的应用使金融计量在技术操作上存在过多的主观判断和估计, 这样导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金融工具的价值形成过程和结果缺乏可靠性。IASB使用估值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有序交易的价格。公允价值的估价应当依据市场参与者对该项资产预计的最大最好使用原则来计量其公允价值;其估价前提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并明确规定金融工具的估价前提为“交换价值”。目前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包括三种: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并将公允价值计量按估值技术输入值的优先次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 报告日, 某项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 以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 (Ⅰ级估计) 。第二, 报告日, 在活跃市场或非活跃市场, 存在相似资产或负债的, 以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以及报价之外的可观察输入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 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 (Ⅱ级估计) 。第三, 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无法获得相同或相似资产及负债的报价, 及没有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 就运用不可观察输入值估计公允价值 (Ⅲ级估计) 。

从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次上可以看出, 当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时, 需要采用Ⅱ、Ⅲ级估值技术来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虽然理论上强调在估值技术中应当最大限度利用相关可观察的输入值, 尽量减少不可观察输入值的使用, 然而在会计实务中操作难度很大, 估值技术当中使用的输入参数往往需要企业管理层自己的主观判断, 输入参数如果有误, 则一定会影响到输出结果。尤其是第Ⅲ级估计, 其价值计量已与最初公允价值的定义发生了偏离, 这样做会继续扩大公允价值的外延概念。第Ⅲ级估计在会计实务中涉及到估值模型的恰当选择, 输入值的确定 (包括未来现金流金额、风险水平以及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 (折现率) 的确定等) , 而这一切都需要企业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因此估值技术当中使用的估值模型和输入值存在较高的主观随意性, 使得金融工具计量的定价过程过于复杂, 技术操作难度较大, 输出结果缺乏可靠性和不确定性。有可能导致同一种金融资产在不同的金融机构出现不同的估值结果, 企业管理层有可能将金融工具计量当成弹性计量, 为其盈余管理留下操纵空间。

二、建议

针对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复杂性和主观性,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确定更加客观且易于操作的金融工具分类依据, 并取消将权益性工具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到其他综合收益的选择权。因为, 会计处理过程中存在过多的“选择权”就会导致管理层利用这些“选择权”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同时我们应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提高监管水平, 对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提供更详细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 在计量上最大限度的使用公允价值的Ⅰ、Ⅱ级估值技术来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保证前两个层次取值的可靠性。对于第三个层次的取值, 由于其估值存在过多的主观随意性, 可靠性较差, 可以采用适当的表外披露。S

摘要: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公允价值理论及金融工具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针对目前混合计量模式下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工具,计量模式,分类依据,估值技术,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杨海峰.IASB与FASB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联合改进项目的背景、进展及评价[J].会计研究, 2009, (8) :24-30.

[2].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 2010, (6) :13-19.

混合计量模式 篇5

历史成本作为机器工业的产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逐渐步入了鼎盛时期。建立历史成本的假设前提有两个:一是币值稳定假设, 二是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假设。二十世纪初期, 由于货币基本稳定, 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较慢, 历史成本原则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计量模式并沿用至今。然而, 在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社会发展迅速, 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明显, 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变动显著。这一变化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根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但是, 由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目前尚没有一种成熟的计量模式可以全面替代该计量模式,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仍将长期存在和广泛应用。与此同时, 人们应当报着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计量模式的产生和相关理论探索, 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状况必将是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会计计量领域的一种趋势。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是近十年来国际会计研究中最前沿的问题。所谓公允价值是指, 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 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 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 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对于这一定义, FASB、IASC和我国财政部所作出的界定, 虽略有不同, 但都体现了对真实性和公允性的强调。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会计计量属性, 其表现形式有历史成本、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 公允价值的公允即指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的、非个别和特殊的价值。尽管公允价值作为一个会计计量属性体系的总称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但其思想和表现形式却早已存在了。公允价值理论的出现统领各种计量属性形成了一个整体, 这创造性地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会计体系。具体关系如图:

公允价值的真正兴起, 还是由于今年金融领域的迅速发展。在面对金融工具的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等问题时, 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显然已经力不从心。公允价值在这些新兴领域的应用价值是催生该理论的基础和发展动力的不竭源泉。

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差异比较

(一) 公允价值的比较优点

1.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支持决策有用观。

企业面临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 有些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如果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从而误导报表的外部使用者, 甚至做出错误决策。而公允价值能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 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 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从而有利于使用者对企业做出正确的评价。

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支持经济收益观。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 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的对立日趋尖锐化。从发展态势上看, 基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经济收益观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而传统的基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会计收益由于其应用范围的狭窄而逐渐失去了地位。

3.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支持“配比原则”。

历史成本法下计算损益时, 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 而成本、费用则按照历史成本计量, 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这种现象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收入和成本费用均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经营成果是管理当局真正的经营业绩, 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 从而真实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4.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面向未来。

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所反映的经济事项主要是过去发生的行为对现在的影响和结果, 对企业的预测性比较差。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会计模式, 在对一些新的交易活动或事项 (如:衍生金融工具、保险、担保、再保险等) 进行核算时, 为收益信息的全面与可靠提供了保障。

实际上公允价值对历史成本的对比优势还有很多。如:能使相似的资产或负债项目产生相似的确认、计量结果, 使不同的项目出现不同的结果, 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能如实反映现行条件下与资产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 或与负债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既能如实地反映继续持有决策对业绩的影响, 又能如实反映取得或处置决策对业绩的影响;可以比较容易地反映大多数风险管理战略的影响, 有助于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够较好地满足资本保全尤其是实物资本保全的要求, 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等。

(二) 公允价值的比较缺陷

1. 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约束不容易解决。

公允价值的核心思想在于公平和自愿, 这就要求市场的成熟和信息的绝对均衡, 而事实上这种近乎绝对和理想化的环境是不存在的, 公平和自愿也只是在一定市场条件下的相对结果。与此相对比, 历史成本的应用似乎并不受到市场不完善的约束。

2. 公允价值计量在实践中难于应用。

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 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 甚至许多会计要素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在许多时候还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然而这种主观判断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往往容易遭到质疑。现值计量的复杂性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容易推行应用的重要难点, 公允价值计量的数学模型构建往往是十分艰难的, 在我国目前还不允许在大量假设的前提下使用公允价值估计技术, 而历史成本的取得似乎要容易的多。

3.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可靠性受到严重质疑。

相对于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虽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 但在可靠性质量要求上却不能完全保证。

4.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审计监督体系尚待健全。

我国1998年引入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但是由于其在应用中出现了众多问题, 而使得应用领域被大幅度的削减。与理论界和实务界熟悉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相比,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实务监管审计尚待进一步健全和探索。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发展趋势及措施建议

(一)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发展趋势

1. 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 多种计量属性并存。

因为公允价值是计量众多无形资产和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工具相对较好的计量属性。对这些要素而言, 可靠性已失去意义, 相关性才是更为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 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和日臻完善, 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客观的经济环境。

2.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仍将长期存在。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由于其固有的可验证性、易取得性和可操作性等优点仍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 是会计的灵魂, 即使在将来公允价值的应用成为主流, 但公允价值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同时, 只要有两权分离就会存在受托责任, 只要存在受托责任就不可能完全消除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

(二) 推进我国会计计量模式与国际会计发展接轨的措施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未来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 为了进一步改善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 提升公允价值的应用水平, 推进我国会计计量模式与国际会计发展的接轨, 应采取以下方面措施: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理论框架体系, 减少内部发展阻力;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市场应用条件, 减少外在市场阻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减少判断失误;建立专业公允价值评估机构、信息传递体系, 降低交易成本。规范公司治理和内部监督机制, 减少执行层面压力;建立外部审计机构, 从外部规范企业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们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02-15.

[2]夏成才, 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 2007, (2) .

上一篇:会计信息标准化下一篇:公民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