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的心理护理

2024-05-08

ICU患者的心理护理(精选十篇)

ICU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1

1 相关因素

1.1 ICU是一个集中全院各科室、各专业的危重患者之

地, 具有完善的监护抢救设备, 各种仪器声、报警声、周围患者的呻吟声, 均会增加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

1.2 探视时间的限制及特殊管道造成交流障碍, 患者会因情感无法交流而异常孤独。

强迫体位带来的不适以及患者肢体暴露自觉人格丧失, 导致患者产生明显的心理反应, 如:焦躁、逆反、丧失尊严、恐惧及其他相关的复杂心理变化[2]。

1.3 有调查显示[3], 50%的ICU患者认为医护人员更关心他们身旁的机器, 而不是患者本身。

ICU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 医护工作繁忙, 在急救工作中, 往往忽视患者本身的存在, 大部分患者全身裸露, 损伤患者自尊。

2 护理对策

2.1 介绍ICU概况。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ICU的基本设置, 使其懂得进入ICU是为了疾病更快地恢复, 身边的各种仪器是为了帮助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心率变化的, 使患者在了解ICU的过程中自然地减轻心理压力。

2.2 努力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整洁、安静的休息

环境, 调低各种仪器的音量, 各项护理操作集中进行,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干扰。讲解有关医学知识, 告知患者身上的各种管道均是监测维持生命体征的重要导管, 千万不能拔除。

2.3 加强护患交流。

有些患者由于气管插管或切开不能说话, 我们应加强床旁护理, 根据患者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准确判断所要表达的意图, 采用手势、面部表情、手写来加强护患交流, 尽量满足患者需求, 以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疾病痛苦。

2.4 宣传入室须知。

告诉患者及家属要准备的物品, 同时解释不能陪护的原因, 并留好联系方式, 并尽可能安排家属探视, 使患者获得心理支持和鼓励, 从而树立信心, 更好地配合治疗。

2.5 定时更换体位, 及时按摩受压部位, 保持床单平整, 增进患者的舒适感。

若患者意识清楚合作, 尽量减少约束带的使用, 必须使用者, 应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前提下使用, 确保患者安全。

2.6 进行治疗护理操作时, 尽量减少患者暴露部位, 要尊

重患者, 维护患者自尊, 必要时以屏风遮挡, 使其感到受重视、被理解, 从而获得心理安慰。对精神状态异常的患者禁止使用约束性治疗, 可酌情使用药物治疗[4]。

2.7 我们主动向入住ICU的患者讲解ICU的重要性和必

要性, 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同时让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 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取得家属的配合。以自己熟练的操作技术、和蔼可亲的态度、急患者所急的思想, 让患者有安全感。

2.8 做各种治疗护理操作时尽量解释, 让患者了解其目

的和重要性, 同室病友抢救或死亡时用屏风遮挡, 避免让其亲眼目睹, 减少不良刺激。有条件的医院, ICU另设抢救间, 一般情况下在床与床间应有布帘相隔, 在抢救时要做到忙而有序。主动与患者交流,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听取, 尽量解决。

3 小结

ICU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 要求护理人员拥有大量的心理知识、高超的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尚的同情心。在患者的救治过程中, 要强化“以病人为中心”,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倾听患者的心声, 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 进行积极主动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自觉地预防和排除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 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在护理过程中, 同时拓展护士的知识面, 提高护士的工作能力, 提高了护理质量, 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要。

总之,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 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ICU护士, 不但要掌握牢固的专科知识, 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充分注意患者的各种情况变化, 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保证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面对疾病危机。

参考文献

[1]张倩.ICU高技术应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2) :57-58.

[2]李书品, 马海龙, 刘晓梅.在危重症患者护理中减少使用约束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11) :520.

[3]韩宛云, 陈香娟.ICU对病人的心理损害及护理对策[J].河南医药信息, 2001, 17 (9) :54-55.

ICU患者情绪障碍的心理护理 篇2

近几年来我院通过对。icu患者的心理分析和实验研究,认为主要相关因素有以下几点:

①麻醉觉醒后认知、判断力下降;②强迫卧位所带来的痛苦;③交流障碍和对死亡的恐惧、逆反心理;④患者自觉人格的丧失和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卫生管理等因素。

针对以上相关因素出现的如焦虑、郁闷、恐惧、依赖、心理否认、幻觉和绝望等情绪障,碍的表现,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护理对策。

一、环境的改善。

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考虑,给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首先,减轻患者的感觉负荷,并解释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环境刺激,以减少他们的恐惧,和焦虑。我们采取的主要护理对策如:使用各种仪器时操作动作要轻;尽量减小监护以及报警器的音量;暂时不用的设备应关掉;放置仪器尽量避免靠近患者头部等。同时应使医疗护理操作紧凑些,睡时将灯光调暗趋于柔和;也可根据病情调整最佳舒适卧位和局部按摩的次数,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以缓和患者的紧张情绪。

其次,icu环境设置尽量家庭化,增加生活气息,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尽量避免使患者看到同病室危重患者被抢救的场面,以及其它危重患者的恶液质状态,也可根据情况改变icu室的探视制度,通过家属和亲友的亲近给患者心理安慰和鼓励。

二、加强icu的护患交流。

如术前访视,既了解患者的病情状态,也可对患者及家属的背景和存在问题提高重视,以便在术后护理工作中引起注意并协助解决;与此同时,护士可根据患者的病情、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语言交流方式,准确判断患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及时给予解答,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疾病痛苦。

ICU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3

方法:研究我院近年120例ICU术后患者,观察术后患者心理反应。

结果:患者术后心理反应以一种为著,多为出现焦虑、恐惧,烦躁、抑郁,孤独,悲观、绝望等。

结论:ICU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极其重要。

关键词:ICU心理分析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53-01

重症医学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术后重症监护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然而对于患者而言,ICU病房能够带来很重的精神压力。ICU术后患者病情危重,再加上处于病房内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容易使患者产生消极心理,从而降低患者机体防御的能力,最终可能引起并发症或加重病情。对此,ICU病房中的护理人员应具备娴熟的护理技巧,同时要对患者出现的异常心理进行及时判断,以控制不良情绪的发展及病情的恶化,从而促进ICU患者的病情康复及好转。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的120例ICU术后患者,男69例,女51例,年龄最小为半岁,最大为81岁。ICU治疗的平均时间为53.85小时,机械通气的平均时间为13.76小时。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ICU治疗当中,2例在转院后死亡,其余117例均得以治愈。

1.2方法。在患者病情得以稳定后,采用自设的调查问卷收集相关的心理资料,调查方式为访问调查,随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得出结论。

2结果

在120例患者中,100例存在担心及恐惧心理;93例存在紧张心理;90例存在孤独及抑郁情绪;61例患者容易发怒及烦躁,27例患者存在绝望心理。

3讨论

3.1ICU术后患者的心理分析。ICU术后患者的心理常复杂多变,且合并不同的心理现象,本研究发现ICU术后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存在恐惧及焦虑心理。当患者进入ICU病房之后,清醒时发现多种治疗管道留置在自己身上,病床四周则是排列着陌生机械,护理人员也是陌生的,因此容易感觉到自身患有严重且危险的病情。特别是当发现ICU护理人员统一佩戴口罩及帽子时,更容易出现恐惧及焦虑心理。第二,存在抑郁及烦躁心理。因治疗的过程中,需在患者气管中插管,导致患者无法使用语言交流,在自身需要及心理感受方面得不到很好的表达,再加上躯体存在患疾、活动受限及导管刺激,让患者出现烦躁及抑郁情绪,一些不能忍受的患者会强行拔管,严重影响治疗的进行。第三,存在淡漠及孤独的情绪。因患者对于ICU病房的环境不甚了解,且在ICU病房内禁止家属陪护,患者无法同他人进行语言沟通,治疗所用的各种管道对身体活动起了限制作用,以上情况容易导致患者在心理上出现孤独感。第四,存在绝望与悲观的情绪。ICU患者多经历过重大手术创伤,在手术后,因病情不容易稳定,在疾病预后及治疗费用方面,常会引起患者的顾虑,一些患者便由此出现了绝望与悲观的情绪。第五,容易出现综合心理反应。ICU术后患者的心理极不稳定,一些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心理状态。早期心理状态可能主要为抑郁、烦躁,而后期则可能发展成为冷漠及孤独。

3.2ICU术后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通过分析ICU术后患者的心理后,发现其心理极为脆弱,如不加以特殊的护理,极易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对治疗造成影响。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以下护理要点。第一,术前应重视访视即将进入ICU的患者。实践证明,如ICU护理人员在术前一天为患者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将可以有效减少患者产生恐惧心理的几率。第二,应重视与患者通过非语言进行交流。ICU中的患者多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无法采用口頭语言进行交流,因此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其口形、手势及表情等来判断患者的需求,也可让患者通过会话卡、手势、点头及摇头来与护理人员进行交流。采用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能将患者的痛苦与负担减轻,此外,也应明确告知患者待呼吸得以改善及拔管后,仍可使用语言来进行交流。第三,对ICU的环境进行改善。因ICU中有较多的仪器设备,容易带来恐惧心理。所以,应为患者创造一个相对人性化的环境。护理人员应尽量关掉暂时不用的设备,调小监护仪声音。保持室内光线柔和,并在患者视野范围内放置其熟悉的物品,以减少恐惧;将被污染衣物及时更换,并保持舒适及整洁的环境。第四,维护ICU术后病人的自尊心。应在获得患者同意及合作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治疗操作,因此在操作之前要向病人说明相关的操作步骤及目的。此外,如需患者暴露身体进行操作,则要以屏风或拉帘遮挡,,并尽量减少患者裸露全身的时间及次数,以保护其自尊心。第五,给予患者一定的情感支持。因在ICU中,没有家属陪护患者,因此,护理人员要以亲切的态度让患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如患者的病情发生反复变化,则护理人员应以沉稳及熟练的态度与技术赢得病人的信任,向患者介绍成功的手术病例,并说明病情发生变化是正常的,不必过度担忧;要让病人明确积极心态可促进康复。另外,可根据病人的病情发展,允许短时间内家属探视病人,以减轻其抑郁感及孤独感。

4结语

ICU护理人员是患者处于ICU环境中的唯一心理支持者,对于患者心理环境的创造与保持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ICU当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还要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心理反应。及时关注患者,并尽量花费足够的精力与其进行沟通,以及时满足其需要,从而解除产生消极心理的根基。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身心的整体护理,以促进康复。在本研究当中,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ICU治疗当中,2例在转院后死亡,其余117例均得以治愈,说明经过心理分析及相关的护理对于ICU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纪婕.心理护理在预防ICU综合征中的应用.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4):49-50

ICU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篇4

1 心理特点

1.1 不安、焦虑感

ICU内有许多抢救设备、监护仪器, 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紧张等情绪。各种仪器的报警声, 危重患者的呻吟声, 以及医护人员紧张严肃的表情和同病室患者的死亡等均使患者产生担忧、恐惧心理。另外疾病本身也对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如心肌梗死患者持续性疼痛, 可使其产生频死感[2], 尤其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治疗等清醒而不能言语的患者心里特别恐慌。

1.2 焦虑感

进入ICU的患者多出现焦虑、恐惧反应, 表现为极度不安、恐惧、焦躁、精神恍惚、谵妄等症状。

1.3 疼痛

疾病本身造成的疼痛, 如心肌梗死、胆绞痛、术后切口痛及各种有创诊疗操作, 疾病导致舒适的改变等。

1.4 孤独、无助心理

ICU病房拥有完善的医疗设备, 周密的诊疗护理, 但患者因病情危重, 不允许陪护, 缺少亲人的陪伴, 使其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

1.5 冷漠

一种无可奈何、悲愤自怜的情绪状态, 多发生于患有预后不良或面临生命危险的患者。

2 护理对策

2.1 护士素质的要求

ICU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护理技术、娴熟的急救技术、较高的业务水平, 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以良好的服务态度, 严谨的工作作风, 熟练的技巧, 取得患者信任, 使之感到亲切宽慰, 安全舒适。

2.2 熟悉并改善ICU环境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ICU环境及角色改变, 是心理护理的重要前提。向新入住的患者介绍病室环境和ICU内医护人员;降低设备产生的噪音, 创造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病室要定时通风, 保证空气新鲜, 温湿度适宜, 光线柔和;病室备日历或年历, 增强患者时间观念。护士做到“四轻”, 以利患者休息, 不要让患者看到抢救其他患者的场面, 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早日康复。

2.3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强调人性化护理。护士要了解患者的手势、口型、表情、语言表达等, 进行各种操作前, 均向患者事先解释,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对不能言语者, 可通过纸笔书写或手势、眼神等进行交流, 及时给予解释, 以减轻其精神负担。

2.4 满足患者的需要

危重患者有享受安全、社交、尊重的权力。如得不到满足, 患者就会出现焦虑、恐惧, 因此护士应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2.5 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

护理人员应主动向其家属讲解防范知识, 使其理解并支持患者, 让其感受到既温暖又不孤独, 以有效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3]。家属的支持可以影响患者的行为, 当家属表示理解和给予照顾时, 可以增强患者的自尊和被爱的感觉, 起到相互协调, 共同面对疾病的作用。

3 体 会

随着社会健康观念的改变, 心理护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护理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总之, 患者进入ICU, 在没有亲人的情况下心理状态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良的情绪反应, 我们通过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 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 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能够促进早日康复, 缩短住院日。

参考文献

[1]刘化侠.危重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7.

[2]吕修华.妇科患者焦虑状态分析[J].河北医药信息, 2002, 2 (6) :22-23.

ICU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5

ICU是危重患者接受治疗的场所,为了满足抢救、治疗及手术后的需求,将各种管道留置在患者全身,若不能进行有效护理,将引起感染、管道识别错误或脱管等操作失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如何做好管道安全护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降低因管道护理引起医疗事故发生率,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焦点[2].本研究对我院ICU患者42例实施安全护理干预,观察其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选取1月~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ICU患者70例,按抽签顺序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76岁,平均年龄(34.6±9.4)岁;心脏手术15例,严重创伤6例,重型颅脑外伤手术4例,食管癌术后呼吸衰竭10例;研究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6~78岁,平均年龄(36.2±9.6)岁;心脏手术14例,严重创伤6例,重型颅脑外伤手术5例,食管癌术后呼吸衰竭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道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管道安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对护士进行培训,增强其风险识别意识,并培养护士高度责任心。使用我院设计的管道评估表,将引流管分为具有潜在危险的高危管、不影响生命安全但易引发严重并发症的中危管、没有潜在危险及并发症但对预后有影响的为低危管。将高危管用红色标识,用黄色对中危管进行标识,使用绿色对低危管进行标识,并将特殊药物的静脉管道用红色进行标识。将标识材料(电工绝缘胶布)剪成2 cm×1 cm和5 cm×3 cm两种规格,并在标识上用永久性记号笔对药物名称或管道名称进行标注,于塑料板上粘贴,以备之后使用。由护士评估入院后患者的留置管道,并在评估表上进行标记,之后依据评估结果于引导管明显处粘贴相应标签,于微泵延长管的留置针连通的三通管接头及起始位置对折粘贴特殊药物的双标识,并确保管道从两位置间通过。由护士对管道安全情况进行检查,若发现管道出现安全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若发现有输液不通畅情况出现,应告知医生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由护士进行详细记录。

1.3评价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食管安全问题,管道脱出、管道阻塞、连接错误及管道受压、扭曲为管道安全问题的.主要内容,同时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 究 组 问 题 发 生 情 况 明 显 低 于 对 照 组 ,差 异 显 着(P<0.051显着(P<0.05)。见表1.

3 讨论

ICU中的患者因病情治疗、手术等情况的需要,常保留多条引流管及多通道的静脉用药管等。若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管道护理不当,将引发衔接、管道识别等错误,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延误抢救时间,严重将危及患者生命[3-4].在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管道脱出、连接错误、管道阻塞及管道受压、扭曲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ICU患者实施管道标识和安全护理可有效降低管道安全问题发生率,且有助于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安全性较高。分析其原因为采用管道标识,可对管道管理、并发症管理及安全用药管理进行重点提示,进而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起到指引的作用[5];同时管道标识对管道进行识别,降低了因管道错乱而引发的医疗护理差错率,进一步确保患者安全;安全护理对管道连接、固定及通畅情况进行检查,若发生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极大程度上降低因管道安全问题给患者带来的影响,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此外管道标识还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且不同颜色的标识为护士起到视觉上的告知与警示作用,减少护士失误操作的发生[6].

综上所述,对ICU患者实施管道标识和安全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管道安全问题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钟慧。 I C U管道护理常见问题分析及护理[ J ] .医药前沿,,5(33):377-378.

[2]黄秋景。特殊药物管道标识在小儿输液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1(09):1189-1190.

[3]薛雅静。管道标识在胸外科护理质量安全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4,22(03):240.

[4]余金活。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ICU患者管道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8(13):232-234.

[5]王娟,刘红霞,胡华琼,等。管道标识在临床管道安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28.

心理护理在ICU护理质量中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心理护理;ICU护理;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12-01

ICU即重症监护室是抢救和监护高危患者的科室,由于病情的恶化以及发病的急骤,ICU患者在心理反应上极为不稳定,情绪波动较大,很容易受不良及负面心理情绪的影响,严重阻碍患者的康复进程。然而,通过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进行一定的干预,能够促使患者的护理需求得到进一步的内化,使其与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心理桥梁关系,提高对护理及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提升护理及康复质量及效果。因此,对ICU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现实意义[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ICU收治的重症患者392例,男性患者262例,女性患者130例,年龄在18岁到70之间,平均年龄44.6岁。分为对照组196例,观察组19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ICU专科护理进行治疗观察。

观察组:在常规的专科护理的基础上,运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手段,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常规心理护理。在护理过程中,ICU患者易产生恐慌、焦虑及悲观应疾等消极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及时采取健康心理疏导,向患者有针对性的传输ICU患者相关医学知识,使患者正确对待自己的疾患,增加治愈信心。在ICU护理过程中护理员主动积极的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在互动中,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给患者以温暖与关心,及时注意患者的情绪波动和反应,适时采取措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宣泄,引导患者走出心理阴霾,改善对待疾病的态度。

加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在护理员的鼓励下,树立对治疗效果的良好信心。应充分发挥心理疏导和引导作用,积极开导患者,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不逃不避、不讳疾,勇敢地面对疾病,不断的挑战自己,赢得最终的康复[2]。

第二,针对不同个性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紧张恐惧型的重症患者,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说明ICU的监护目的,平复患者心理压力,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避免患者因焦虑、紧张和恐惧而产生不良效果。对于顾虑型患者,对其进行耐心的引导,说明护理的重要性及告知其相关护理设施及护理手段所能达到的效果,使患者能够安全地接受治疗。

第三,注意对ICU病房的布置工作,消除患者在护理期间的恐惧感与孤独感,保持室内清洁卫生、通风良好,适宜采用柔和的灯光及室内布局,尽量减小医疗器及仪器的声音,适当保持安静,也可播放较为舒缓的音乐,使患者释放一定的心理压力。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效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方式的对比,对照组心理情绪好转率75%。观察组好转率97.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

3讨论

本文对392例ICU重症患者进行统计,有265例患者在护理期间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负面状态,比如恐惧、担忧、焦虑等,甚至有的患者出现不配合医务人员工作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在ICU护理中进行良好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消除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并能够使患者与医务人员建立良好关系,促进患者远期康复效果的提高。

心理护理的意义是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用实际的行动、护理态度以及对待患者的言语等方面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想法或者病后的感受等信息,从而有效地进行患者的心理疏导,消除其负面情绪,使之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术后的情况,这样才能很好地配合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术后的恢复治疗,加快患者痊愈的速度,将ICU护理效果充分发挥,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ICU护理来讲,心理分析并进行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是起到有利的作用的。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能够迅速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在合适的时机正确应用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有利于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力,调整患者以最佳心态进行配合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3]。

参考文献

[1]杨红.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护理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03:590.

[2]吴胜兰,沈会红,李静,周蓉,顾玉芳.床边护理查房对ICU患者心理護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2:89-91.

ICU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ICU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ICU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21例, 女性19例, 年龄为19~74岁, 平均为 (43.0±6.8) 岁。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 年龄为20~72岁, 平均为 (44.6±6.5) 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入院后, 对所有ICU重症患者均实施常规重症护理, 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基础性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对ICU重症患者进行血压、血糖、身体特征等方面的检查, 并采取相应药物进行维护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实施心理护理措施,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后焦虑自评量表指数和汉密顿抑郁量表指数两方面的情况, 评判心理护理措施对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

1.3 心理护理措施

从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性护理措施后的不足出发, ICU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医患沟通:医护人员应当深入患者内心, 充分了解患者病情、饮食习惯、个人偏好等情况, 全面分析患者病症变化, 并与主治医师做好沟通交流[2]。 (2) 术前指导:医护人员应当做好ICU重症患者术前指导工作, 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相关医疗设备和主治医师资质水平, 消除ICU重症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效果的疑虑心理, 安抚患者紧张情绪, 帮助患者以积极心态面对手术。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数据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相应护理措施后, 在焦虑自评量表指数和汉密顿抑郁量表指数两方面均有下降, 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基础性护理措施后的焦虑自评量表指数和汉密顿抑郁量表指数分别为 (33.34±5.36) 分、 (16.35±1.57) 分, 观察组患者在配合实施基础性护理和心理护理措施后的焦虑自评量表指数和汉密顿抑郁量表指数分别为 (24.90±4.87) 分、 (8.96±1.68) 分, 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情况更好,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健康生活理念的不断强化, 心理护理对于提高患者护理质量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对于提高患者临床护理疗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医护人员应当加强对ICU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 安抚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指导患者以积极心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提高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

本研究表明, 在接受相关护理措施前, 两组患者在焦虑自评量表指数和汉密顿抑郁量表指数两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在接受相关护理措施后,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不良情绪均有所改善, 其中配合使用常规基础性护理和心理护理措施的患者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 心理护理措施对于提高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有积极作用, 临床护理疗效更好, 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深入分析心理护理措施对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ICU重症患者临床护理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ICU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ICU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 对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后在焦虑自评量表指标数和汉密顿抑郁量表指标数两方面情况进行对比评估。结果 接受相应护理措施后, 两组患者在焦虑自评量表指数和汉密顿抑郁量表指数两方面均有下降。结论心理护理措施对于提高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有重要推动作用, 医护人员在护理ICU重症患者时, 不仅要采取常规基础性护理措施, 还应当配合实施心理护理措施, 改善ICU重症患者抑郁焦虑心理情绪, 提高ICU重症患者临床护理疗效。

关键词: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心理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爱如.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护理质量的影响[J].药物与人, 2014 (4) :122-123.

ICU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及护理 篇8

关键词:ICU家属,心理护理

ICU患者病情危重, 家庭压力理论认为, 家庭形态的改变或家庭成员的角色转换, 对当事人或整个家庭的健康均是一种影响或面临健康危机的情境[1]。这种压力情境造成了心理内环境失衡并激发了与之相联系的基本的和本能的需求, 这些需求如果得到满足则能减轻压力和沮丧, 提高心理健康, 否则压力情境就变成了危机情绪[2]。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对象也由单纯的个人扩展到家庭和社会[3]。护士需要更多地向患者家属、社会提供卫生咨询和健康指导的任务, 满足他们在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 达到身心的整体健康。本文对家属进行需求调查, 以采取针对性护理, 减轻患者家属的压力。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2月至4月, 63名入院24~48h的ICU患者的家属, 其中男43名, 女20名, 均无精神病病史, 有中文阅读能力, 可独立完成问卷, 且自愿参加此次调查。文化程度:小学5名, 初中18名, 高中32名, 大学8名, 现场填写不署姓名, 发放调查问卷63份, 收回63份。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调查表是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修改形成, 共设10个选项, 并采取允许家属补充内容的互动模式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家属对ICU医务人员业务能力、服务态度、沟通技能, 探视陪护制度等各方面需求。向被调查者做必要解释, 以避免可能的情绪影响。

2 结果

见表1。

3 分析

3.1 了解病情

患者进入ICU后, 采用通俗易懂语言, 尽快向家属交代其病情及转归情况, 使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注意观察家属的反应, 做好安慰工作。尤其是女性或低收入者做好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解释工作, 尽可能减轻其焦虑反应。

3.2 病情变化时, 及时接到通知ICU患者都是实行的无陪护, 所以其家属只能通过医务人员来了解患者的现状。

家属在休息室等候十分担心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 所以需要医务人员在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是及时通知家属。在家属等候室安装内线电话, 如有情况可以及时通知家属。

3.3 治病费用问题

ICU相对于一般病区收费收费相对高些, 我们应当向家属解释清楚收费情况, 每天发放收费清单, 同时对有疑问的家属认真做好解释工作, 使其清楚了解所使用的每笔费用。在抢救过程中, 对于家庭条件相对贫穷, 但又希望尽最大能力挽救亲人生命的家属来说, 医护人员及时向家属说明费用情况, 并让家属拥有知情同意权、选择用药权以及诊疗设备的使用权, 尽量降低医疗费用, 减轻他们的负担。另外, 对于某些特殊的治疗, 应向家属交代清楚, 征得其同意, 方可执行。

3.4 提出疑问时医务人员如实回答

患者家属把患者交于医院, 我们必须让他们坚信我们值得信任。家属对许多不了解的地方难免会产生疑惑, 提出问题, 医护人员必须能准确、如实回答家属的疑问。所以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 且对患者的情况有足够的了解。

3.5 延长探视时间

ICU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主要是为了减少患者的感染率。但是家属一天之中只有探视时间可以接触到自己的亲人, 所以总抱怨探视时间太少。在既不增加患者感染率, 又能满足患者和家属心理需求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延长探视时间。因为亲人的安慰、支持和鼓励是医护人员和医疗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如何保证家属能延长探视时间而又不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在于管理。目前我科实行每天固定时间段进行探视, 让家属穿隔离衣轮流进入病房面对面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 同时在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

4 总结

家属是ICU患者的精神支柱, 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救治的同时, 不能忽略对家属的关心。应满足患者家属的各种需求, 给予合理的解释、沟通, 减少家属的不满情绪, 增强家属对医院的信任, 缓解医患关系, 减少医疗纠纷,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穆佩芬.家庭护理理论及临床应用[J].荣总护理, 1995, 12 (4) :244-251.

[2]卢岩, 朱延力, 高玲玲, 等.急危重病人家属需求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7) :538.

ICU患者心理反应与护理对策 篇9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ICU患者中, 选择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进行研究, 年龄大于18岁, 排除精神类疾病患者, 进入ICU时患者的病情基本稳定, 入住ICU时间超过24h, 患者同意配合该次研究工作。选取符合上述条件的ICU患者200例, 其中男126例, 女73例, 年龄从18~71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57.6岁。

1.2 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 主要内容包括:考察患者是否有恐惧、孤独、焦虑、急躁、紧张、不安全感、抑郁、担心、生气、绝望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待患者病情稳定后, 进行调查, 并填写问卷调查表。并根据调查的内容, 对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 ICU患者多有担心、抑郁、紧张、孤独、焦虑、急躁、恐惧等心理。

3 讨论

3.1 造成ICU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

3.1.1 患者自身因素

每个进入ICU的患者均有自身的生活、文化、性格、生活环境、教养、文化修养等等的差异, 造成不同患者在面对ICU的特殊环境、自身病情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下, 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一般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在理解自身病情、适应ICU的特殊环境及仪器设备等方面较文化程度相对低的患者有优势, 产生相应的恐惧、焦虑、紧张心理也相对较少。

3.1.2 环境因素

ICU病房是医院危重症患者集中医治的地方, 一旦进入ICU病房,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意味着自己病情的严重性, 这种意识会对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且ICU病房一般都处于紧张、繁忙的气氛之中, 众多技术含量高、精密、复杂的医疗设备是一般患者平常较难看到的, 医护人员不停走动的噪声及环境里各种抢救、检测仪器所发出的各种提示音, 以及监护仪器昼夜不灭的灯光, 使患者跟随环境一起有了紧张、繁忙的感觉。尤其是当目击同室患友抢救、死亡或者血腥的场面时, 更易对患者产生强大的精神压力, 这些紧张的氛围造成了患者的视觉超负荷。虽然规定了Icu病房白天的噪声水平不能大于45d B, 夜间噪声不得大于35 d B, 但有研究资料显示:, 普通Icu病房的噪声污染在一天的任何时候时段都高于此标准, 最高者甚至可达到80d B, ICU的噪声主要来自医护人员的谈话、呼吸机、监护仪报警等, 这三类噪声分别占噪声总量的26%、8%、20%, 这些均会引起患者听觉超负荷, 视、听觉超负荷可导致患者产生高度焦虑、烦躁、失眠等。Icu病房内谢绝探视的规定, 让患者和亲友隔离, 而医护人员都比较繁忙, 无暇与患者充分交流, 患者缺乏信息传递, 尤其是带有人工气道的患者因不能正常与医护人员交流沟通, 而产生孤独、恐惧、忧郁等消极的情绪反应, 有时还出现生气、急躁等不良的心理反应。

3.1.3 患者自身病情发展因素

ICU的患者都属危重症患者, 对自身病情发展的不可预知, 造成患者担心、恐惧、焦虑情绪的产生。加之交流量得却反, 更易导致患者自我揣测病情, 胡思乱想, 造成很多负面的心理反应。

3.2 护理对策

针对上述心理反应特点, 我们认为在对ICU患者进行护理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3.2.1 ICU环境改善

护理人员要尽量保持Icu病房的整体环境清洁整齐, 室温舒适, 灯光柔和, 避免直接照射患者的眼睛。医务人员进行治疗、护理、查房操作时, 应尽量动作轻柔, 防止发生较大噪声及喧哗, 医护人员应尽量避免在患者床旁讨论病情。尽量集中安排护理、治疗时间, 避免影响患者的休息。根据情况适当调小各种监护仪器音量, 及时排除监护仪器的报警, 避免造成紧张的气氛, 并向患者解释报警原因。

3.2.2 加强医疗信息的沟通

医护人员要将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预后预测、治疗护理配合注意事项等等向患者交代清楚, 使患者以轻松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3.2.3 实施针对性护理

每个患者都有自身的固有特点及特殊病情, 护理人员在护理时应针对患者的特点及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 使患者有被重视的感觉, 以消解患者的担心及不安心理。

摘要:目的 探讨ICU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其发生原因, 针对其心理反应总结对ICU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收治的200例ICU患者, 调查患者的心理反应情况, 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总结其心理反应的特点及发生原因。结果 ICU患者中有86%的患者具有恐惧、焦虑、孤独、紧张、急躁、不安的不良情绪, 这些原因和ICU的环境、患者自身及病情特点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在对ICU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要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护理, 使患者以稳定的情绪、轻松的心态, 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键词:ICU,患者心理反应,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杜鹏, 姚梅芳.Icu综合征的防治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 19 (1) :27~29.

ICU危重症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篇10

2014年1-6月收治ICU危重症患者80例, 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男21例, 女19例, 年龄20~85岁, 平均56.5岁, 其中重症胰腺炎8例, 急性心肌梗死16例, 心肺复苏4例, 肺心病6例, 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 急性左心衰3例;试验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2~85岁, 平均55.6岁, 其中重症胰腺炎7例, 急性心肌梗死15例, 心肺复苏5例, 肺心病6例, 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 急性左心衰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仅给予了常规心理护理, 而试验组对其不良心理反应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并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了适当的心理护理, 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了SPSS 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如果P<0.05, 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心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 (67.45±7.85) 分、 (55.25±0.15) 分, 对照组心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 (67.65±6.58) 分、 (63.35±1.45) 分, 两组ICU危重症患者入院之前的焦虑评分无明显差异, 但是通过相关分析和护理之后, 试验组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ICU危重症患者易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 (1) 紧张与恐惧:ICU危重症患者一般具有起病突然的特点, 因此很容易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 并且几乎90%的ICU危重症患者都会产生“死亡”的观念, 尤其是刚入院的患者, 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恐惧心理。同时ICU病房环境比较特殊, 医护人员需要不分昼夜地进行工作, 并且全身各处连接的导管、导线, 各种急救和监护仪器设施, 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从而使患者将全部的意念集中于恐怖和紧张之中[1]。 (2) 孤独与忧郁:ICU危重症患者一般需要与外界严格地隔离开, 家属只能在有效的时间间隔内进行探视, 而且医护人员很少与其进行交流, 从而使患者对陌生环境产生恐惧心理和孤独感, 甚至担心家庭、工作与生活, 担心自己能否好转, 从而产生忧郁。 (3) 呼吸机依赖心理:对于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 他们早已习惯于辅助通气治疗, 从而对机械通气产生了相应的依赖心理, 对脱机治疗存有恐惧感, 担心撤掉呼吸机后会出现窒息和呼吸困难等现象。 (4) ICU综合征:ICU综合征在临床上又称为监护综合征, 其主要是指ICU监护过程中患者所出现的精神障碍并兼具其他现象的综合征, 对患者的病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具体主要表现为思维紊乱、谵妄、行为动作异常以及情感障碍等。

心理护理干预: (1) 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不良反应分析之后, 要采取措施来稳定其不良情绪。因为和普通患者相比, ICU危重症患者将不得不面对更多的并发症, 甚至要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所以很容易产生情绪变化不定、心浮气躁等现象。此时护理人员要适当地稳定患者情绪, 如果患者出现失去理智现象时, 护理人员要尽可能通过语言交流来帮助患者稳定不良情绪, 然后耐心进行讲解。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同情心、责任心, 要本着稳重、严肃、沉着、有序的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不仅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而且还能有效地稳定患者情绪。对于生命危在旦夕、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 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向家属交代, 并提醒他们不要告知患者, 从而保证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2]。 (2) 加强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对ICU危重症患者实施心理支持的基本条件是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从而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恰当的动作表达、语言表达、情绪感染来影响和感化患者的内心世界, 从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他们产生一种战胜困难和疾病的心理, 从而加快患者病情的治疗和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正确地了解和掌握自身病情, 从而用客观、合理的观念来代替不合理的管理。患者只有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观点和态度, 才能变不良的心理反应为积极、健康的心理反应。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医护人员要告知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和正规治疗的重要性, 并向患者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使患者了解病情的同时, 更加愿意配合医院的救治工作, 从而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ICU危重症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方法:2014年1-6月收治ICU危重症患者80例, 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心理护理, 试验组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心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 (67.45±7.85) 分、 (55.25±0.15) 分, 对照组心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 (67.65±6.58) 分、 (63.35±1.45) 分, 两组干预前焦虑评分无明显差异, 试验组干预后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适当的心理护理有利于ICU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关键词:ICU危重症患者,心理反应,护理

参考文献

[1]徐丹.ICU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措施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6) :207-208.

上一篇:高校田径课堂下一篇:最短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