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单位

2024-05-05

形式单位(精选七篇)

形式单位 篇1

(一)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 运用事业单位会计理论和方法, 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实践, 获得反映事业单位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最终产品, 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外部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运营绩效, 并据此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发展, 公众对公益性服务机构政务透明化、公开化要求的提高, 人们对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越来越重视,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 是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业务内容和会计信息载体表现出来的内容不一致产生的信息虚假, 直白地说就是会计凭证所记录的经济活动与实际业务活动不一致, 财务报告反映的情况与原始凭证 (包括依据原始凭证所作的进一步处理) 不符等信息失真现象。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有多种表现, 主要是信息流向失实 (实际业务与凭证记载业务不一致) 和流量失实 (实际业务规模与凭证记载规模不一致)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与否, 直接影响到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公众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是评价事业单位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与可靠程度的重要标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制定, 削弱宏观调控能力, 而且可能导致事业单位微观决策失误或贻误战机, 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 需要分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的原因, 探究加以防范与治理方法和手段, 不断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工作, 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绩效和社会效益。

二、事业单位会计失真的核心形式及其原因

(一) 事业单位会计凭证信息失真

事业单位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记录经济活动, 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据。也是登记账簿、进行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重要依据。某些事业单位为达一定目的, 将餐饮、宴请、旅游等超范围、甚至非法支出, 采取打白条、收据等手段纳入合法支出项目中。某几个单位或某几个人相互串通, 违反票据法虚开发票金额, 甚至虚假列支, 虚报假报。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依据此类原始凭证处理事业单位会计业务, 就会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

(二) 事业单位会计账簿信息失真

事业单位会计账簿简称账簿, 是由具有一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 用来序时、分类地全面记录一个事业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事业单位会计账簿。事业单位会计账簿是反应每天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主要表现是为了完成某项经济效益指标, 或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失真的表现是不按真实性原则或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业务。主要方式有:把本应当记入期间费用转入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科目, 把应当记入当期损益的支出不入账或少入账等不规范或不合法的方法, 甚至主观改变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来改变资金的使用方向。

(三)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体系“失真”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体系“失真”主要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失实、缺位或不作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监督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由于多种原因, 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内部监督职能不能得以正常发挥。事业单位人员对内部审计往往持排斥态度, 认为内部审计不必要, 甚至认为内部审计是“自己难为自己”。同时, 由于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受雇于所在单位, 无法真正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责, 对单位不规范的财务行为不便于严格管理, 无法尽完全的监督职责。而财政部、审计署等外部监督力量,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数量过于庞大, 难以一一监督, 鞭长莫及, 导致对事业单位的违法违纪行为不能即时查处, 外部监督作用无法完全发挥, 所以外部监督绩效欠佳。监督的部分缺位, 进一步加剧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

三、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对事业单位的影响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是党和政府的正确宏观经济调控决策, 维护正常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前提。虚假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不仅掩盖了事业单位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而且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和廉政建设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主要产生以下影响:首先, 影响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决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 导致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 使国家不能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 造成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有可能偏离经济运行的正确轨道, 导致决策失误。其次, 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 掩盖了事业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 不仅造成大量国家税收流失, 还造成事业单位预算在执行时严重超标, 加重财政负担, 不利于高效财政的施行。第三, 影响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失真, 首先加剧了分配的不公, 使分配进一步向个别人倾斜, 造成严重的不公平。其次是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严重的会导致经济犯罪。最后, 影响事业单位预算、决算以及发展决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 不能正确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不利于事业单位自我评价, 对单位预算造成影响, 甚至使得单位决算失真, 影响单位发展的规划和各项事业的决策。

四、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 加强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法制意识

《会计法》总则中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事业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二十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第二十八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 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事业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从现实情况看存在事业单位设置不规范会计科目、不按要求列支入账、编制虚假财务报告、设帐外帐, 等等情况, 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个人所为相对很少, 大多源于单位相关负责人授意, 其目的大多是为了筹集资金、预算外和非法报销列支、政绩考核等。因此, 对单位负责人进行《会计法》和其他财政法规方面的培训, 从法律高度规范单位负责人的相关行为, 逐渐杜绝造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土壤, 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二) 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深入发展, 特别是近年财政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财政部预决算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管理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等网络管理平台的推行, 对会计及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及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是单位会计业务的执行者和具体经办人,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单位会计工作的质量, 重视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是加强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关键重点。所以, 事业单位应该经常组织会计人员参与财政部门的相关业务培训, 主动交流学习新业务新方法, 并形成常态化, 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例如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做到爱岗敬业, 正身为公。

(三) 不断加强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及其监督

首先需要不断提高事业单位各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财政专项资金是上级政府行政部门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所确立的事业发展的规划所拨付的指令性经费, 每年由财政下拨, 绝大多数规定了用途, 专款专用。由于该项资金一般金额较大, 加强对专项预算支出进行专项会计监督, 从会计口规范各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列支科目, 有利于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 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由于财政下拨的专项资金涉及项目很多, 所以各事业单位要对专项资金实行分类管理, 专款专用, 做好会计工作。

其次需要不断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的使用的监督。预算外资金管理混乱, 对财政资金供需平衡造成影响, 扭曲政府宏微观调控政策, 削弱政策效果。因此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预算外资金是财政性资金, 不是部门和单位自由资金, 必须纳入财政管理”的原则使用预算外资金, 并将其全部纳入预算内使用。这样相关会计工作将减少“人为做账“的压力, 改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

最后, 适当进行社会监督。这就要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公开制度以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在会计信息公开制度下全社会参与会计信息的监督, 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

(四) 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质是单位的内部稽核制度, 有内部审计之称, 如会计凭证的审核、账簿复核、检查等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电算化等会计工作及其业务载体进行控制, 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会计记录控制, 即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记录进行控制, 采取凭证、账簿和报表要求完整、清晰、规范等一系列控制措施, 确保业务记录的真实、可靠和有效。其次是程序控制, 为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每一项业务的处理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和检查等控制程度, 任何部门或个人不能独揽业务处理的全过程, 不同程序应该交由不同的人员去完成。这是从动态的角度对会计处理所进行的控制。

总之, 改善当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要从多个角度思考, 采取多维的方法和手段, 即注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观念, 也要规范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管理权限并转变其传统“家长式”管理观念。同时要引入外部制约和监督因子, 从政府财经法规、国家审计和社会监督等方面不断规范和促进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效率。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普遍, 存在的问题较多。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会计凭证失真、会计账簿失真和监督体系“失真”。产生三方面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超预算支出、非法支出、主观人为和监督缺位等。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会影响政府财政决策、政策效果、内部分配和单位自身事业的发展。为此, 需要从提高单位负责人法律意识、培养从业人员能力素养、加强内部控制和完善内外部监督体系等方面入手, 不断提高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水平, 减少会计失真现象。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参考文献

[1].尹红.关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分析[J].今日中国论坛, 2012 (11) .

[2].王波.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2 (03) .

[3].李新明.国有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01) .

[4].王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N].云南经济日报, 2011-10-31.

形式单位 篇2

听取汇报:单位党委(党组)要认真总结近3年来创建文明单位的情况,形成文字材料,字数不得超过2000字。

材料审核:

1、主要通过查看会议记录、文件、原始档案、获得表彰奖励原件、音像资料等(期限为2012—2014年),审核《全国文明单位测评体系(试行)》的内容。

2、基础档案内容:包括制定创建文明单位的组织机构、长期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领导班子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动员创建文明单位工作,以及经费落实情况。

3、重点工作内容: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积极参与“吉林好人 引领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

形式单位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b)-0085-02

中央财政部自2012年发布了《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文件后,2014年全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按要求实施了内控制度。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保护国有资产,规范财务管理,预防违法违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在实施内部控制建设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意识方面,对实施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处于计划经济,行政事业内部管理意识较薄弱,单位负责人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领导甚至认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没有必要。在职工作人员对于内控制度的认识也较淡薄,有的认为与自己无关,有的认为内部控制是领导与财务人员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按照预算执行公务支出。

1.2 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

依法制国,按章办事。内控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处理事务需要执行的准则与保障。有的单位至今也没有建立单位内部制度,仅仅依靠以往的经验与惯例处理相关事务;有的单位只是建立了简单的内部控制制度,只对涉及到资金支出范围、用途与标准进行了规定,而对于资金收入等环节没有专门的说明,导致内控制度不能涉及到所有的收支环节;还有些单位虽然也制定了内控制度,制度涉及的范围也较全面,但与本单位实施情况脱勾,实效性不强。

1.3 不相容岗位设置执行不到位

由于受到单位编制的制约,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经常一人多岗,容岗、混岗现象经常出现,如:没有明确设置记账人员、保管人员与经办人员,出纳岗位与核算岗位由一人同时兼任,采购岗位与保管岗位同为一人;有的单位财务人员同时管理财务章与法人章,出纳同时管理支票、财务章与法人章。这些人员的设置与内控制度中的不相容岗位之间要相互分离、制约与监督的规定不相符,没有坚持“内部牵制”原则,不相容岗位之间没有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无法有效落实。

1.4 会计核算与业务实施脱节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大多数只起到会计核算与资金支出的作用。对于单位日常项目管理的决策与实施过程参与程度较低,造成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与日常项目运行支出相互脱节,造成日常项目实际支出与财务部门数据不一致。此外,账务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如应纳入账内收入的资金,没有在账内体现,而是纳入了账外账,成为了单位私设的“小金库”;还有些单位没有及时上缴非税收收入,而是直接作为资金支出;有的单位将年终专项资金的剩余当成经常性结余,为专项资金的挪用提供方便。

1.5 部分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支出的前提。但由于预算资金管理科学化程度不高,对于预算科目支出明细设置的精细化水平不高,导致不能对每一项支出都能做到合情合理,在管理方面的执行力度刚性不足,导致预算管理对单位发展的促动力不足;对于资金收支管理不规范,有些单位通过虚开发票等方式套取账内现金,对于不合理的支出进行掩盖,私设“小金库”;对于政府采购商品,对于货物的验收管理工作不细致,采购方式选择与、与招投标环节评审方法科学公正性有待于提高;对于单位资产管理方面,只重视如何分配资金,不重视管理资金,有些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处理方式不当,造成国家财产的流失与浪费;对于单位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足,一些项目重复建设、资金浪费情况严重;对于经济合同的管理不规范,存在利用虚构合同套取、挪用财政预算资金的现象。

1.6 缺少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补充,现阶段各单位的内部监督工作还不是很全面。一些单位缺乏专门的监督机构与人员;有些单位虽然设置的人员与机构,但却缺乏独立性,没有赋予相应的职能。把内在监督的重点只限于资金拨付的财政资金,没有监督自有资金的收入与支出。

2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对策研究

2.1 从思想上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认识

从领导到职工,要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的思想氛围。首先,单位领导从思想上加强对于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调动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的积极性,成立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负责监督内控制度建设的进展情况。其次,号召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内控制度的建设,加强培训与教育工作,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在领导的指导下,逐步参与具体的控制工作,对于内控制度的监督起到直接与间接的作用。

2.2 提高内控制度管理的执行力

依据国家的政策与法规,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与自身特点,建立健全各单位内控制度与集体决议机制。提高内控制度管理的执行力,使内控制度的管理与业务工作的开展及财务制度相配套,使单位内部各项业务与管理活动都符合国家对于内控制度管理的要求,提高各项内控制度的实效性。

2.3 强调不相容岗位的人员配置

在明确部门与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的基础上,按实际需要,科学设置岗位,确保不相容岗位的业务相互分离。在一些重要岗位之间必须分离,不能由一人承担,例如:会计与出纳必须分离,而且不能兼任稽核岗位;货币资金收支的全过程不能由一人办理,必须由两人以上相互制衡;办理实物资产的全过程必须由单位的两个部门或个人以上协同办理。

2.4 强化会计核算与财务监督

会计核算应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向业务领域拓展,确保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及时性与合法性。在财务管理实践工作中,实行登记与审核管理的标准化,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2.5 建立业务全过程防控制度

通过预算控制将预算、资金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项目建设及合同管理进行全过程监控,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能范围、权限及审批程序,分清各自职责,提高防预财务风险的能力。

2.6 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经济活动透明度

内部监督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证。单独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与配置的专职人员要协同有关纪检监察部门履行监督职责。培养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意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透明度,保障内控制度的顺利有效执行。

3 结语

新形式下的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保障事业单位平稳、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拥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4(7):132-133.

[2]安永红.论如何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山西科技,2010(5):54-55.

[3]王鲲鹏,姚钢,王蔚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1(2):6-7.

[4]郝春蕾.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1(6):241.

形式单位 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工程设计单位,组织结构形式

随着时代发展, 传统的工业经济正逐步被知识经济取代, 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所必须的要素, 而知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思维———充分发掘企业员工所掌握的知识, 集个人所长, 不断进行知识创新, 为企业发展服务。

像设计单位这样依赖知识发展的企业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失去一位关键员工, 就同时失去了宝贵的经验或者重要的客户;新的员工加入时, 被各种资料淹没而抓不住企业的核心情况;新的项目想要借鉴以往经验, 却难以找到真正需要的资料[1]。这些问题使得知识管理的兴起愈加重要, 企业迫切地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积累、整理, 并利用现有知识不断创造新知识, 使企业更好的发展。诚然, 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以及数据库、专家系统等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但是这绝不是知识管理的重点。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采取措施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使企业所掌握的知识不断更新, 而不是像建立数据库这样简单的技术手段。也就是说, 知识管理的中心在于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 而并非计算机, 只有企业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知识共享平台, 营造良好的知识创新的氛围,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才是真正做到知识管理。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 也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贬值, 而当今社会人员流动频繁, 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将员工所掌握的隐性知识加以利用, 就可能被其他企业先行获得。对企业来说, 只靠显性知识是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的, 构成组织核心能力的知识基础是建立在隐性知识基础上的, 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2]。而人所掌握的知识中大部分属于隐性知识, 企业如何挖掘出员工所掌握的隐性知识并将其显性化就成为企业发展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对知识管理来讲, 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工程设计单位的产品是图纸和服务, 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这决定了工程设计单位在生产过程当中投入的主要资源不是物质资源, 而是知识资源, 包括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各项规范标准、设计单位以往的成败经验[3]。项目管理者必须根据项目特点, 将所需的各项知识聚集起来加以整合、创新、利用, 以实现项目目标, 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工程设计单位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 随着现代工程项目的发展, 设计工作越来越复杂, 难度越来越大, 需要工程设计单位向知识型管理企业转变。总之, 在设计单位项目管理中, 知识的互相交流、传递、应用、整合是否顺利直接关系到设计产品的成功与否, 而我们需要找出最有利于知识传播的管理组织形式并研究在这种组织形式中知识的传播方式。

1 不同组织方式在基于知识管理的设计单位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1 职能式组织方式应用

职能式是目前应用比较多的一种组织模式, 实行职能式的企业通常将整个组织按不同职能分为若干职能部门, 企业的各项任务按其实际情况安排相应职能部门完成。

采用这种组织形式结构的优势在于:不同部门处理的问题较为专业, 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不断深化, 有利于提高项目的专业技术问题的解决水平;当项目全部由某一职能部门负责时, 在项目的人员管理与使用上变得更为简单, 使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对某一项目来讲, 不同的专业领域由某一部门负责, 不会出现项目团队中某一人员缺席而造成项目搁置的现象, 因为其所在的职能部门可以在第一时间重新安排人员顶替, 因此对项目来讲所需专业知识总会有专业人士提供。

但同时带来的劣势在于:项目团队的成员专注于本专业的知识学习, 不利于项目团队成员针对某一项目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供专业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出现某一员工同时负责多个项目的现象时, 可能会造成其投入不同项目的精力失衡, 对某些项目可能只是完成本职工作, 没有任何知识创新;不同职能部门的团队成员交流起来比较麻烦, 从而不利于不同专业知识之间的交流与整合;项目间的交流与各项目内部的交流杂乱。

1.2 项目式组织方式应用

项目式管理组织形式就是将项目的组织形式独立于公司职能部门之外, 由项目组织自己独立负责其项目主要工作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项目的具体工作则主要由项目团队负责。

采用这种组织形式结构的优势在于:团队成员目标一致为项目服务, 有利于各成员充分探索各自的核心知识, 针对所做项目不断创新;项目团队成员都针对某一具体项目进行工作, 内部容易沟通, 有利于各自核心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对项目来讲, 不同的专业知识由专门的人员负责, 若是可以充分调动项目团队成员的知识创新积极性, 就能产生优秀的图纸和服务。

但同时带来的劣势在于:项目组织与职能部门之间有些工作出现重复, 容易出现资源浪费的问题;项目之间的沟通以及项目团队与公司之间的沟通基本上靠项目经理, 容易出现沟通不够和交流不充分的问题;项目组织相对比较独立, 团队成员长期为某一具体项目服务, 所有的知识学习和知识创造也只针对该项目的具体情况, 不利于员工更进一步的发展。

1.3 矩阵式组织方式应用

矩阵式组织形式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 一套是按职能划分的纵向管理系统, 另一套是按项目划分的横向管理系统, 且纵向和横向的职权具有平衡对等性, 对像工程设计单位这样的经常攻关项目的企业十分适用。以中航油设计院的组织结构为例:不同的项目构成管理矩阵的行, 而各职能部门构成管理矩阵的列。项目小组成立后, 需要从不同的职能部门领取所需的资源;职能部门, 比如人事部、财务部并不直接派遣人员加入项目组, 而是统一管理各项目的相关工作[4], 具体见图1。采用这种组织形式结构的优势在于:与项目式组织结构相比, 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知识资源浪费;各职能部门可根据自己部门的资源与任务情况来调整、安排知识资源力量, 提高知识资源利用率;易于培养和利用各种专业人才;团队成员不会受到职能部门过多的影响, 只需针对项目提供核心知识;在项目团队内部的交流有针对性, 同时有利于属于同一职能部门不同项目团队的公司成员之间进行交流, 相互学习。但同时带来的劣势在于:相对于项目式组织结构来说项目团队成员的归属感较弱, 对针对项目的专业知识的创新积极性没有那么高;项目成员处于多头领导状态, 工作上多有不便;知识交流的路线较多, 回路比较复杂。

2 采用矩阵制组织模式需要注意的方面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矩阵制组织形式是比较有利于整个设计单位的知识资源的交流与整合, 但是在知识管理中仍需要管理者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知识管理与建立企业信息网和知识库之间关系的问题

信息网和知识库只是知识共享的平台[5]。知识共享的重点在于知识交流, 企业信息网和知识库突破了知识交流的时空限制, 为知识交流提供了便捷, 从这层意义上讲, 信息网和知识库是实施知识管理不可或缺的资源。但是, 知识管理需要员工自愿贡献出自己的知识, 特别是隐性知识, 但尽管存在完善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的途径, 一般人们并不愿意将自己掌握的隐性知识分享出来。所以说信息网和知识库只是提供了知识共享的平台, 营造了一种促进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 但知识管理绝不仅仅指建立一个这样的平台。

2.2 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之间关系的问题

信息管理将管理的重点放在技术信息应用基础的建设上, 它重视显性知识而忽略隐性知识, 只是将企业现有信息数据化、有序化。而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 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进一步的提升。不能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混为一谈, 它们的管理重点并不相同[6]。

2.3 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关系的问题

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但不意味着知识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7]。人力资源管理即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与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开发。因为人既是知识储存的载体, 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因此知识管理最终落实到人的管理上。但是知识管理还涉及到信息技术、企业文化、研究开发等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并不包含的内容。所以绝对不可以把知识管理简单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同起来。

3 结语

通过对几种常见的项目组织形式的比较, 可以看出实施矩阵制组织结构最有利于工程设计单位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管理。同时, 在实行矩阵制组织结构的设计单位中, 仍存在不少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若没有处理妥当, 会造成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却没有把握住知识管理的实质。总之, 随着设计单位对知识管理的重视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知识管理的方法, 必定可以不断发展, 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林振华.现代设计院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 2003 (8) :1-5.

[2]李茂峰.工程设计单位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分析与研究[J].问题探讨, 2008 (6) :49-51.

[3]宿燕.构建工程设计单位的知识管理框架[J].改革论坛, 2005 (6) :22-24.

[4]卢文.设计项目管理及策略的探讨[J].机场建设, 2008 (1) :38-42.

[5]付兵红, 彭礴.知识管理认识的误区[J].华东经济管理, 2005 (19) :3, 65-67.

[6]赵友芬.知识主管与信息主管之比较研究[J].南京大学图书馆建设, 2004 (1) :88-90.

形式单位 篇5

2014年河北事业单位面试即将开始,河北华图提醒广大考生,开场白是演讲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引起听众关注、及时吸引注意力;可以营造融洽气氛,瞬间缓和与听众关系;可以稳定情绪,增强自信;可以让考官眼前一亮,对考生有一个全新认识。一般来说,河北事业单位面试是间断的即兴演讲,因此,开场白主要建议使用平铺直叙式,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名言警句

例如:人说,思想的距离才是最大的鸿沟。在思想多元的时代,微博能够为人们搭起无形的、实时的、畅捷无阻的沟通桥梁。并且,不局限于一对一的交流,而是一对多,甚至是多对多。当观点交融没有“门第阻隔”,当“头脑风暴”与实时互动相结合,微博的效果并不微小。

2、故事类

例如: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前辈在这块大陆上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孕育于自由之中,主张人生而平等。(林肯——在葛底斯堡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说)

3、开门见山

例如:

副总统先生、议长先生、参众两议院各位议员:

昨天,1941 年12 月7 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军空军部队突然和蓄谋的进攻。(富·德·罗斯福——1941 年12 月7 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

4、叙事式

例如:3 月14 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再进去时,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鉴于此,河北华图(http://he.huatu.com/)建议各位考生在准备演讲时可以注重开场白的组织,多准备些材料,这样才可以吸引考官注意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河北省公务员考试网服务区=================

事业单位面试课程:

河北政法干警:http://he.huatu.com/zt/zfgj/

砖题库注册:http://he.huatu.com/zt/zktmk/

*****提示:下次访问本站可以直接百度搜索:河北华图教育http://he.huatu.com*****

*

河北华图服务平台【:加微信送图书:hebhuatu】【微博:@河北华图】【河北教师资格证QQ群:

形式单位 篇6

从目前国内的劳动力状况和劳动力供求状况来看,劳务派遣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逐年增加。本文结合国内劳务派遣工的实际状况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劳务派遣工的使用情况,从劳务派遣工用工形式存在的必要性、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完善劳务派遣工的有效策略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探析,从中找出劳务派遣工的用工形式对用工单位的影响,以期对日后企业在劳务派遣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的有效。

一、完善劳务派遣工用工形式的必要性分析

劳务派遣,又被称为劳动派遣或者是劳动力租赁,是由派遣单位与派遣的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然后将该员工派往用工单位。在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工须接受用工单位的指挥和监督,在用工单位的工作场所内从事特定工作,以完成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用工方式。

我国的劳务派遣用工方式最早是在改革开放时出现在国内的外资企业当中,后来随着上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的转型和2007年新的《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我国劳务派遣行业迅速的发展起来。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但是由于行业发展不健全,存在诸多法律的漏洞,所以如何完善劳务派遣工用工形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所在单位属于国企,用工一直都很规范。但在后勤、食堂和宾馆等岗位上存在劳务派遣工,他们由厨师长作为总承包人,劳务派遣工经过指定医院的体检后就可以持证上岗,工资由承包人发放,劳务派遣工不缴纳社会保险,这导致单位对于劳务派遣工的用工行为很难进行规范,不仅与劳动法的要求相违背,而且一旦劳务派遣工因工负伤,单位将付出更大的用工成本。

我企业存在的问题不是个例,目前整个劳动派遣工行业都存在类似的状况,完善劳务派遣工的用工方式,对于规范劳务派遣工行业,使其有效、健康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劳务派遣单位可以在阳光、健康的行业规则下,更加合理的进行劳工派遣,不仅有助于本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对于本行业的健康繁荣作出贡献;对于用工单位而言,完善的劳动派遣用工方式,有利于用工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降低企业的用工风险和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劳动派遣工而言,可以在规范的制度原则下保证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在工资、工伤等问题上可以安心、放心;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劳动派遣用工这种形式可以顺利疏导国家的劳动力就业状况,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增加人民收入,为企业利润增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劳务派遣工用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用工准入机制不健全。在新的《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后,大量企业因为各种目的,开始大量的使用劳务派遣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相应地催生了大量的劳务派遣单位。这些劳务派遣单位进入行业门槛低,基本上两三个办公人员,几部电话,简单的办公区就是劳务派遣单位的全部家当,甚至有的劳务派遣单位只是个人行为,不具有营业资质。这与国家《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劳务派遣经营单位的准入要求差距甚大。

我国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经营单位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但是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就是说劳务派遣公司的首次出资额只需10万元,虽然后来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中又规定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200万元人民币,相较于以前提高了企业准入门槛,但是与成百上千的劳务大军相比,劳动风险还是很大。最低注册资本上的问题只是用工准入机制不健全的一方面,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对劳务派遣单位的经营资质、业务范围、经营场所、税收核算等各方面都存在漏洞,劳动行政部门在规范处理相关事务的时候没有现成的法规可依,使得很多劳务派遣单位钻法律的空子,打擦边球;甚至说在劳务派遣业的实际运作中,大多数采取劳务中介、劳务承包等方式,很少有纯粹的劳务派遣机构。

2.用工单位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一般用工单位选用劳务派遣工,其与正式工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是不同的。首先用工单位不会在关键部门和重要部门安排劳务派遣工,劳务派遣工所从事的往往是后勤等工作,工作条件差,工作苦、脏、累,但是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却比正式工低很多,导致同工不同酬。这一切都给用工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阻碍。用工单位对于劳务派遣工的使用往往是临时性的,对劳务派遣工不存在长期管理的问题,所以没有办法在社会保险等方面对劳务派遣工做出更多要求;而用工单位还要支付给劳务派遣单位一定的酬劳,这必然会导致工人工资的减少,更有甚者,劳务派遣单位还会在赚取劳务中介费的同时,从工人的工资当中按比例抽成,导致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更低,造成工人的不满,更加大了管理难度。这样,在用工过程中,劳务派遣工人与用工单位之间会出现种种问题,而人力资源部门所需要付出比正式工人更多的精力和管理成本,再加之缺乏这方面的管理经验,使得管理困难显著。

3.临时工工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大多数的劳务派遣工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都是不确定的,这些人大多从事的都是体力劳动,思想比较传统,对于保险保障的意识淡薄,不愿意把工资收入部分作为保险金用于参保。劳务派遣工会选择工资高的工作岗位,他们的工作缺少职业规划,流动性很大。此外,由于用工单位不直接与劳务派遣工发生劳动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劳务派遣工对用工单位的归属感、认同感不强,而且一旦双方发生劳务纠纷,劳务派遣单位会站在用工单位的立场上,所以劳务派遣工会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工资一定要装进自己的包里,对于工作得过且过,一旦找到新的用工单位,就会立刻跳槽。这一切,都使劳务派遣工的流失率居高不下,随意性显著增强。

4.临时工思想较为落后。从目前整个行业来看,临时工受教育水平、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观念落后,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本企业中,所安排劳务派遣工的部门集中在后勤保障方面,工作内容简单,接受岗位培训的机会少,与单位文化、理念不相符。劳务派遣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长远的眼光,只局限在短期的工资收入,对于自身的人身安全抱着侥幸的心理,往往不愿意参与社会保险。在工作中,大多都把工作当成一项应付的差事,缺乏现代工人的意识。从整体来看,现代我国的劳务派遣大军主要是以体力劳动的工作内容为主,整体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观念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三、完善劳务派遣工用工的有效策略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劳动派遣工的用工管理。完善劳务派遣工的用工方式,首要的举措就是在法律规章方面进行健全。在劳务派遣之前,被派遣的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劳务派遣人员与用工单位之间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在《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中要具体详尽的规定三方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对在以后劳务派遣工作当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假设和解决的措施。我国的法律法规,诸如《劳动合同法》等应在法律层面上对劳务派遣实践中的范围界定、责任划分等做出说明。如在2012年12月28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就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作出如下修改:规定了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的条件;规定了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 规定了劳务派遣用工的适用范围,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并对“三性”做了规定,同时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也做了相应的修改,新《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在2013年7月1日起已经正式施行。

2.制定系统完善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劳动派遣工的用工管理。目前在社会各行各业当中,劳务派遣工用工方式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当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如何有效地推进劳务派遣工行业的发展,需要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单位双方制定系统完善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劳动派遣工的用工管理。首先从劳务派遣单位管理上,要对派遣工人进行全程的管理,包括对用人单位的措施、规章的提前告知;对劳务派遣工人的工资和社保资金合理的分配,给劳务派遣工人较大的利益空间;建立与用工单位之间及时的沟通管理机制。其次作为用工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要更加的人性化,以增强短时间内的企业凝聚力。在劳务派遣职工上岗之前,进行岗位培训,但前提是不能随意的占用工人的个人时间;缩小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员工之间的差距,在劳务派遣工工作期间,除特定的企业员工福利之外,像企业的奖励、津贴、住宿条件、工作环境等应该一视同仁,让劳务派遣工对企业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开放透明的劳务派遣工问题反映机制,对劳务派遣工在工作过程中反映的问题应当及时的处理;同时建立劳动派遣工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劳动派遣工非正常离职情况作出替代应对机制,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

3.完善劳动用工合同,提升劳动派遣工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淡薄,不能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维权是劳务派遣工遇到侵权问题时手足无措的重要原因。针对这种现象,就是要完善劳动用工合同,提升劳动派遣工的法律意识。本文建议在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工人三方之外,有劳动保障部门的介入,进行监督和管理。一般的劳动用工合同都是以劳务用工单位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且在签订的时候往往缺少政府劳动保障和监督部门的监管,使很多劳动保障合同自身就有很大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对签订的劳动合同进行审查。同时劳动保障部门要对劳务派遣工人进行义务的法律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使劳务派遣行业走向规范化。

4.重视劳动派遣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劳动派遣工的责任意识。劳务派遣工多数从事体力劳动,劳动内容枯燥,很难使劳务派遣工产生工作热情,致使其对待工作缺乏责任意识。而社会用工需求大,很多劳务派遣工如若经过专业培训,就会为企业贡献更大的价值。这样,在劳动派遣工工作一段时间后,很有可能把劳动派遣工转变为正式员工。用工单位把正式员工与劳动派遣工一视同仁,在没有大幅度提高成本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培训,对于提高企业的工作质量,为企业创造无形价值方面的作用是显著的。既然作为一个整体,哪怕在短时间内,也应把劳动派遣工视为企业的一员,所以用工单位要通过多重手段激励劳动派遣工,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作为劳动派遣工,也要自觉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在工作时间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避免旷工、偷懒现象的发生。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对劳动力的需求巨大,在传统的用工方式之外,劳务派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用工方式。但是应该看到,目前劳务派遣行业漏洞百出,导致这个行业缺乏规范性,致使用工单位在使用劳务派遣工人的时候问题频发。而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劳务派遣工用工方式的切合实际的管理,综合考虑多方的利益诉求,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对于用工单位来讲是有巨大作用的。劳动派遣工不仅在数量上满足企业需求,在质量上也会满足企业要求,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摘要: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一种新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工日渐重要。这种用工方式,是由劳务派遣单位、被派遣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三方共同组成的。这造成了劳动力的雇佣与使用相分离,在工作上,各方要处理的关系相对要复杂,即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的关系,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的关系,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在接收劳务派遣工的企业作为用工方,虽然能够满足企业对于员工的需求量,缓解企业的工作压力,但由于劳务派遣工的特殊性,在对劳务派遣工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从而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务派遣工用工形式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劳动派遣工用工的策略。

形式单位 篇7

关键词:单位制社区,住房,制度变迁

传统单位型社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随着单位制的巨大变异和趋向解体而发生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演替。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被引入和被推广, 众多单位制企业产生重大变化。住宅是社区中最重要的硬件设施, 住宅内功能空间的数量、组合方式往往与家庭的人口构成、生活习惯、地域、气候条件, 特别是社会经济条件及国家的住宅政策等有着密切关系,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单位制社区的住房形式演变最能反映出中国住房体制的变迁, 本文所选择的武汉市电力新村社区历经时间较长, 住宅建筑类型较丰富, 对于研究中国城市住宅建筑的变迁有一定意义。

1 中国城市住宅 (套型模式) 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 为解决人民的居住问题, 使“居者有其屋”是当时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 但受到经济能力的限制, 住宅常为多户合住, 厨卫空间几家公用。这个时代的居住目标仅仅是“一人一张床”。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受到自然灾害和“文革”的影响, 城市住宅建设发展缓慢。满足家庭使用的小面积住宅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希望, 在多数新建住宅中, 厨卫已各户独立。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 改革开放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有效地带动了城市住宅建设, “一户一套房”成为当时的居住目标。住宅在套型的面宽和进深上严格控制, 部分实现了小方厅 (即餐厅) , 初步做到了“餐寝分离”。20世纪90年代, 我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由于住宅依然由部门和企业物质福利部门加以分配, 相关部门对设计建设标准控制依然严格, 为满足住房要求, 套型面积又有所扩大, 起居室开始独立出来, 做到了“餐寝分离”。2003年以来, 住宅的商品化特征越发明显, 套型设计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从“健康住宅”、“绿色住宅”、“生态住宅”、“亲情住宅”新概念层出不穷, 居住的舒适性, 健康性和文化性受到普遍关注。

2 单位制社区现状特征

以电力新村形状调研为基础综合总结出中国单位制社区现状特征, 主要体现在人口现状、住房现状两方面。

2.1 人口现状

2.1.1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单位制社区最为显著的人口特征, 以笔者调研的电力新村社区为例。其主要的居住人群为单位员工, 而且以退休者居多, 青壮年和有经济条件的人多数已搬离了社区。再加上再次居住的流动人口也多为弱势群体, 其中不乏拖家携口的打工者。因此, 单位制社区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

2.1.2 新型贫困化

电力新村社区的居民收入水平整体较低, 月收入35%在2000元以下, 41%居民在2000至5000元之间;社区居民分为原居民和外来居民。原居民大部分为退休员工和在1998年改制后遗留下的退休员工。租住房屋的外来居民大部分就业于东北方向的市场。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旧体制下以单位为主体的福利功能瓦解, 以及相应的社会保险机制的空白, 造成了大量的城市相对贫困的人口出现。单位制社区中居住的下岗职工与外来流动人口便形成了城市“新贫困”人群。

2.2 住房现状

电力新村社区住宅年代久远, 年代层次丰富, 主要由50至60年代, 70年代, 90年代建筑组成, 其住房基本现状极具代表性。经过现场调研, 总结住宅以下特点:

(1) 住宅多采取南北行列式布置, 楼间距设计不合理。不同年代的建筑虽然层数不同却采用相同的楼间距, 建设初期的低层住宅满足基本日照间距, 但多层建筑的间距并不合理;同时院内机动车等价, 楼间距较小也造成了停车不便。

(2) 空间识别性极差, 建筑形式具有时代特征。其单一的南北排列方式导致空间结构单一, 外观色彩千篇一律, 可识别性极差。单一的建筑形式造成视觉乏味, 非长期居住者极易在行列式中迷路。道路为横平竖直的“棋盘式”;房屋排列整齐划一并讲求围合与对称, 肌理清晰;建筑外形与色彩特色突出, 建筑红墙红瓦与绿树相互掩映, 独具特色。

(3) 院外新建建筑严重影响居住质量。以电力新村社区为例, 其南部建有商品房小区, 小区内30层高度严重影响附近楼栋采光。而受高层影响的住房恰好是五六十年代所建, 其建筑本来就年久失修, 这就进一步恶化了其居住环境。

3 单位制社区面临的挑战

处在转型期的单位制社区有很多进步但是更多的是挑战:

(1) 社区物质空间环境质量较低, 管理水平仍待提高。年代较久远的建筑面临拆迁重建的问题, 但旧房面积数量大, 政府不可能一一介入;70至80年代住宅户型不合理, 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居民在经济条件限制下选择了自建加层等违章行为;

(2) 单位制社区住房与周边商品房在多方面存在矛盾。附近商品房入侵导致高层影响附近现有建筑采光通风;商品房介入单位制社区并没有使原单位居民得到应有的补偿。

(3) 忽视社区发展 (社区社会层面和管理层面) , 人口老龄化及流动人口为社区管理带来挑战, 主要表现在:第一, 社区养老服务与社区再就业培训的缺乏;第二, 社区中介组织的缺失。

4 建议

单位制社区更新中对于建设情况的良好的单位制社区, 完全没有拆迁的必要, 应以社区发展为理念、对单位制社区进行综合更新改造, 以满足居民的现代化需要。

(1) 在布局规划方面, 有意打破南北行列式的布局方式, 加建商服营造院落式围合, 结合局部拆除、重建等方式, 强调空间的灵活和变化。

(2) 功能混合布置, 单位制社区进行小型商住混合的改造不仅可以为社区失业群体提供就业, 也可为社区居委会创造社区活动经费。

(3) 在住房更新重建方面, 社区内建筑的更新方式—拆除重建还是局部更新, 需要根据专业的建筑估计来决定。建筑评估主要是由建筑质量、建筑协调性等对现状建筑分类整修。

(4) 在保证住房结构稳固的前提下, 适当考虑社区居民的要求下进行户型改造, 增加住宅面积优化户型结构。

参考文献

[1]吕俊华.中国现代城市住宅[M].1840-200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周燕珉.住宅精细化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乔永学.北京“单位大院”历史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J].华中建筑2004 (05) .

上一篇:文气下一篇:整体护理普外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