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形式

2024-05-01

小组形式(精选十篇)

小组形式 篇1

以上述的理论为依据, 笔者设计了小组合作诗歌品读课的三个环节。在实施这三个环节的课内教学阶段之前, 先组建各个小组。小组的组建按“组内组间力求平衡”的原则进行。每组由4-6名学生组成。“组内平衡”是指根据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合作小组、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及互相合作。“组间平衡”: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 从而保证各小组间公平竞赛的开展。

小组组建后, 进入实施阶段, 也即课内教学阶段:

1. 预习交流, 认定目标环节

学生的预习过程是: (1) 我的资料:课前搜集相关的诗人生平和诗歌写作背景等学习资料, 把它整理下来。 (2) 我的目标:从三个维度明确学习目标, 既要有共性的目标, 又要有个性的目标。 (3) 我的问题:学生阅读诗歌和课文注释, 整理出不懂的问题。 (4) 我的学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主动去学习诗文, 大胆尝试, 积极探究。 (5) 我的创造:根据诗歌的特点和个人爱好, 选择自己喜爱的实践活动。学生的预习, 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导:包括明确目标任务、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所达到的目标要求等。在整个环节, 要让本组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学会学习,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通过对文本的挖掘, 思想内涵的体验, 形成自己的作品.

2. 交流合作, 诵背结合环节

(1) 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诗人性格与时代背景和诗人作品之间的联系。相互补充, 最后形成精练笔记。

(2) 诗意的理解与复述。各组推选代表复述诗歌内容, 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可加入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3) 诗歌的朗读。精美的诗歌, 都是语言艺术的精品。新课标尤其强调“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而诗歌语言, 又不同于科学语言严谨, 它更偏重于韵味和灵性, 这种感性的审美特征, 只有通过诵读, 才能内化到学生的审美体验中, 从而提高学生艺术地驾驭母语的能力。诵读重要的是读出韵味, 即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使整个身心沉醉其中的美读, 进入“先之以高声朗读, 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 以玩其味。” (曾国藩语) 的忘我之境。引导学生美读, 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力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形式下的朗读可采用组内成员比赛读, 小组代表示范读, 小组之间对抗赛读等各种方式, 要选出组内朗读之星, 最佳朗诵小组, 通过评选的方式调动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充分作好诵读环节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使班级的小组合作学习有趣有效.

(4) 诗歌的背诵。主要是以小组间竞赛的形式进行。形式可以灵活多变。

(1) 小组抢背, 可分别选出几首诗, 让各小组组长组织全组同学抢背。看哪个小组抢得快, 背得多, 背得好; (2) 背诵接力, 对同一课中的几首诗, 用接力方式背诵 (前一个出现差错, 后面的同学立即续上) , 看哪一组用的人数最少; (3) 默写比赛, 组织全班默写, 小组总评分, 看哪一小组得分最高, 或各组自推代表参加默写比赛, 以代表成绩记入小组成绩。在小组合作交流中, 学生在竞争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 从而提高了成就期望, 激发了学习兴趣;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与表现自己能力、个性的机会与场所, 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增强。

3. 整合运用, 自主创新环节

(1) 编诗办报。每一个学习小组可任选古代诗歌的一个方面, 出一期有主题的手抄报。或表现母爱亲情, 或赞美纯洁友情, 或歌颂远大志向。组员之间分工合作, 完成后张贴展览并进行评比, 更能增强小组学习的兴趣。

(2) 用诗寄情。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往往是意境深远, 引人入胜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如果学习诗歌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咬文嚼字熟读吟诵上,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还没有完全实现。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明白“诗理”的基础上, 创设特定情境, 巧妙地将诗歌句运用到自己的文字中去, 那将会使文章增色不少。激发学生“用诗句”的兴致和热情, 可以让学生从“用诗句”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如:有些诗句可以直接引用:“我家的房子真小!爸妈经常抱怨当前房价太高, 让人望而却步, 看着他们愁苦的脸, 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寒士俱欢颜。”诗句短小精悍, 却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有些可以引导学生试着将诗中的意境运用, 如“在这次月考中, 我考的一塌糊涂, 我觉得我似乎终于体会到了古人张继不朽的失眠到底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但我除了悲伤, 留给自己更多的是反省……, 我应该像张继那样在痛定思痛中完成一篇属于我自己的不朽的篇章。”

小组有效合作学习开展的基本形式 篇2

1、合理分组。

(1)组长聘任制。由全班同学民主评选,确定了新的班委。在新班委的主持下,小组长在全班范围内,选择自己的组员,当然,组员也可以拒聘。再根据男女比例、性格特长等情况,在大家都同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先确定组长,再由组长轮流选聘组员。每位同学都有一个编号

(2)均衡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是小组的常态形式,在大多数的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都是按这个小组坐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和活动单位,共同承担小组的荣誉和责任。

分组的具体步骤如下:先由老师讲解发动,然后按照学生的考试总评将学生排序,把全班划分为势力相近,也最有凝聚力的小组。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

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组男女搭配,性格互补等问题,对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换。(3)自由组合。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一些类似社团组织的活动小组。(4)成立专家组。当一节课中有多个问题需要解决时,可以设计几个专题,每个常规组派出相应的人员组成临时专家组,各专家组在完成研究后,回到常规组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让每个组员对每个专题都能够掌握。

(5)用来完成短期任务的同质小组。让成绩好的学生组成一组,研究更有难度的问题,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成绩差些的学生组成一组完成较容易的课题,完成后再向更困难的发起冲击。有时,同质小组更具有凝聚力,交流更多,其成员能感受到更多的自尊。这样,学习水平比较相当的同学在一起可能感觉更舒服。

2、科学分工

小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人物。民主产生,教师指定,特殊安排,轮流担任。全面负责小组内的管理和学习。同时小组长兼任小组内的纪律委员。

小组内还设有监督员、信息员、时间控制员。民主产生,教师指定,特殊安排,轮流担任。

3、建立规则

(1)均衡优质。明确组内各层面学生状况.各小组内部有A、B、C、D编号,全班有若干个A号、B号„„。

(2)竞争机制。合作和竞争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合作中要有竞争,有竞争才有提高,竞争应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只有在竞争中的合作才具有生命力。

(3)小组交流要遵循1、2、4、8„„N规则。合作问题的交流,能在2~3人之间完成的,就不在6人大组中解决。本组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在组间完成,不是疑点、难点、重点的问题,尽量不在全班进行展示。

(4)人人参与、机会均等。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最容易让人担心的是个别学生学会偷懒,开小差,总是游离在合作学习的小组之外,课堂上他们无所事事,却在分享着其他小组成员的劳动成果。要帮助和鼓励学困生,让他们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5)自主学习、适时讨论。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独立思考之后,具有了自己的“思想”,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在大多数学生产生这种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就为学生的畅所欲言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克服小先生讲代替教师讲

(6)及时反馈,了解效果。合作学习过程中反馈矫正应当贯穿课堂的始终。反馈矫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反馈的矫正是盲目的无效矫正,而没有矫正的反馈也是徒劳无益。只有通过不断的有效的反馈矫正,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真正落到实处。剔除合作假问题。

(7)限制优势学生独霸课堂。为避免优势学生独霸课堂,主宰小组或全班的活动,限制其他学生的发展。在鼓励弱势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还要学会限制优势学生的发言,如:限制学生的发言次数和限制发言时间。

(8)学会用两种声音说话。合作学习的班级讨论时听起来应该像蜂巢,而不应该像田径场。有时,学生讨论很吵以至于很多人无法听清别人的谈话。这时,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先让所有学生都停下来,提示他们小声说话,或者表扬那些声音适中没对他人造成不利影响的小组。为避免此类现象重演,我们还应让学生学会用两种声音说话。2人小组的讨论,有时可以对其他小组保密因此声音要小。4人或6人小组讨论时,可以声音略高;而全班交流时,声音必须要洪亮,口齿要清晰,尽量让大家都听见。

(9)“三讲三不讲”

讲容易混淆的问题;讲容易出错的问题;讲容易遗漏的问题。不讲学生已经会了的问题;不讲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问题;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

(10)“三要三不要”

要及时反馈;要堂堂反馈;要节节落实。不要搞形式;不要有无效教学环节;不要齐步走。

(11)“五体现五不准”

指导学生要体现启发性、差异性、结构性、规律性和拓展性。不准简单重复;不准机械照搬;不准琐碎设问;不准一刀切;不准信口开河。

4、重视评价

体现了激励性、赏识性、竞争性、发展性评价

开展了笑脸、苦脸、大拇指;“一拖二”评价;红绿牌制度;分数统计等。

笑脸、苦脸、大拇指,在学习方面,各科小测验得满分的同学加盖三个笑脸,90分以上的加盖两个笑脸,85分以上的加盖一个笑脸。另外,每个小组算出组内的平均分,第一次测验成绩前两名的小组,在小组评价栏中加盖大拇指(最后组内总评抵五个笑脸)。接下来的测验,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进步最大的两个小组加盖大拇指。学期结束,数每个小组的笑脸总数,总数最多的前两个小组有经济奖励。而每个小组同学的笑脸数将直接与期末评优及综合素质评价挂钩。“一拖二”,就是组内某一个同学如回答问题好或做对了题目,便可给予加分,自己挣到分的同时,同桌也可得到相应加分,本组同样也加上相应分数。

量化计分,每学科的检测结束后,科代表计算出每组同学的平均分,平均分第一名的小组将给小组加5分,第二名的小组将给小组加4分,第三名的小组将加3分。这些分数都会加入班级量化管理中的“学习”一项中,另外“学习”一栏中还包含作业完成情况,再加上本组在“纪律”、“卫生”、“体育”、“生活”等方面的得分就可以计算出每个小组的综合得分。

班里还每周一次开展优秀学习小组评选活动。各小组长在广泛征求小组成员的意见后,代表小组给其他小组打一个分数,然后汇总评价结果。对评出的优秀学习小组,班级累计,学期末与各项评优挂钩,并在学校升旗仪式或各类集会上对进行公布表扬。

在每周的班会课上可以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让小组内的每个学生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在小组内的表现,如从发言次数的多少、准备内容的详略、展示问题的深度等方面,给自己打一个“自评分数”。组长在这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组长要在小组成员自评的基础上,和全组成员共同为每个小组成员打出一个“组内评分”,两个分数互相比较,让每个成员明确知道自己的“自我感觉”与“大家评价”的差距是多少。

小组成员还定期开展互评活动,要互相找出其他伙伴的的优点、缺点,并由监督员进行点评,找出本组好的典型在全班进行交流,并被授予 “进步之星”、“小博士”、“最佳记录员”等称号。

5、打造环境

通过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文化环境,增强小组凝聚力,激发内驱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合作。在校园、教室张贴“精彩课堂,多彩人生”、“教导了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等,这些话语时刻在强化着同学们的小组合作意识;国旗下演讲增添了“学生谈课改”的内容;定期在各小组之间开展的一些文娱比赛活动,如组歌、跳绳、演讲、说故事等,可以活跃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

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球队,彼此之间缺乏好的配合和默契,就无法实现成绩的飞跃。可以让小组自己起一个具有个性化的名字,如全明星、蓝色风暴、风之捷、禾苗、NO.1、永不言弃、百家讲坛等,每个小组可以自选组歌:《再出发》、《笔记》、《不顾一切要成功》《海阔天空》、《飞得更高》、《大地》、《在爱的路上走啊走》、《上学歌》、《宣言》等。

每个小组在遵照班级统一要求外,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组规,更有利于小组成员的自觉遵守。

每个小组可以设计自己的组徽,如有的小组设计了一个两只手紧握在一起的图案作为组徽,含义是“携手合作,实现双赢。”

6、设计流程

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三课型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三课型即新授课、复习课、评析课,五步教学法包括:学、研、展、教、达。

新授课: 学(预习,感知自学)研(讨论,合作探究)展(展示反馈,共享,抽查)教(精讲,点拨,矫正,释疑)达(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归纳小结

2、复习课:

学(目标预习,概括学习)

展(随机抽查,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讲(归纳疏理,重点难点)练(整合练习,拓展练习,基础练习)归纳小结

或者:讲 —— 练——讲——练——结

3、评析课(习题课、试卷分析课等): 学(自己纠错)研(共享、互教、互批)讲(精讲、点拨、释难)练(纠错、变式练)小结

例:根据学科特点灵活设计教学流程.如: 语文新授课:

自学——讨论——精讲——拓展练习英语新授课:

精讲——练习(听说读写)—— 精讲——拓展练习习题试卷分析课:

让“小组合作”从形式走向实效 篇3

【课堂回放1】

教师A:

1. 出示课题《香港,璀璨的明珠》,指名读题,“璀璨”就是灿烂的意思。2. 说说对香港的了解。

教师B:

1.出示中国地图,找到香港。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香港。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读一读。3.揭示课题,读准“璀璨”。4.明确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主要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香港的。

【思考1】小组合作学习,选择要慎重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话,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在导入环节,两位教师虽然都对课题作了解读,但教师B结合学习提示,做得更为扎实。首先,出示地图让学生形象感知香港的地理位置,说说对香港的了解,再及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样把第一自然段(总起段)的教学与课题整合起来,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重其所重,略其所略。同时,教师根据文本特点,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其实,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适文”“适时”地开展,有些课自始至终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有些课在某个环节可以进行合作学习,还有的课可能并不适合“合作学习”。

《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略读课文按照总分总的方法,从“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四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繁华与美丽。从整个单元来看,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文本的谋篇布局上三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学习这篇略读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而且从教学内容来看,这篇略读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课堂回放2】

教师A: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香港。2.小组讨论交流,并板书: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教师B:

1.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①小组合作读课文;②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你读的自然段;③小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2.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形成板书(如图1)。3.看着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考2】小组合作学习,需要一个“载体”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一般在进行小组合作时,都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载体”,可以是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分步提示,也可以是一张学习单或思维导图。在合作前,教师可根据每位成员的不同特点,进行任务分工,如朗读、评论、记录、汇报等,还可以给学生编好发言顺序,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但切忌固定不变,要适时适当进行调整。

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还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实物,以便成员之间开展讨论与交流。以上教学片段,教师A在学生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B则是先出示合作学习单,明确了小组合作的要求。第一步:小组内四人轮流读课文(第一、六自然段齐读,第二至五自然段轮流读);第二步自主独立思考,找到能够概括这段意思的一个关键词;第三步,小组讨论,组长在学习单上填写关键词;第四步,选派代表全班交流,并尝试借助板书说说主要内容。从现场教学效果看,教师B的教学明显优于教师A,首先,他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载体——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其次,轮流读课文,独立思考提炼关键词,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等,能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有事可做。教师B设计的思维导图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中间一个大圆,它的四周各一个括号,可以让学生在里面填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最后板书的呈现上更喻示着香港就是一颗明珠。这样的学习载体,是根据文本内容精心设计的,不仅可以让学生“写”,还可以借助这个“载体”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暗示了文本的写作特点,可谓一举多得。

【课堂回放3】

教师A:

1. 根据爱好重新编组:购物、美食、旅游、夜景,你对哪个方面最感兴趣,喜欢同一个内容的同学,可以坐到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学习小组。2.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①组内成员一起读读喜欢的段落;②说说喜欢的理由;③小组汇报。3.略读“万国市场”“美食天堂”,重点品读“旅游胜地”,请学生当导游介绍海洋公园里的海豚、海狮表演。

教师B:

1. 略读“万国市场”和“美食天堂”,合作品读“旅游胜地”。①自由默读第四自然段,圈画“海豚、海狮”表演的动词。②抓住动词,想象画面,多元朗读,感受海豚、海狮表演的精彩。③当小导游复述:先组内成员轮流做一回小导游,可以用书本上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还可以加上动作。一个同学在介绍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还可以提提建议。最后推荐一名讲得最好的同学进行汇报。2. 问题探究:“旅游胜地”作者为什么就写海洋公园?

【思考3】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内容

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王教授主张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照教学方法,而反对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也就是说,主张用“先教学什么,再教学什么,后教学什么”这样的方式来讨论语文教学,而不主张“先用什么方法,再用什么方法,后用什么方法”那种方式。上面教学片段略处理“万国市场”和“美食天堂”,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旅游胜地”,感受作者构段的特点——先总后分,通过列举了“海洋公园里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这一具体事例,突显“旅游胜地”。这样的处理是基于文体特点及学生的喜好,如果从教什么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法,显然教师B的方法更合适。

从现场来看,的确如此。当教师A宣布根据自己对香港的喜好重新组合时,课堂乱成了一锅粥,有的小组寥寥几人,有的小组却是好几十人。这样的合作,看似是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实则完全是“假民主”。对于文本中的四个方面,教师仍旧是按照自己原先的教案按部就班,略处理了“万国市场”和“美食天堂”,那又为何让选择这两个小组的同学去细读段落,岂不是浪费时间?而教师B就不同了,他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为了让学生读懂“旅游胜地”,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当导游的方法介绍海洋公园。小导游的情境练习旨在让学生积累与运用文本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先让学生在组内轮流说一说,其他同学当观众提提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小组合作学习要少些表面的热热闹闹,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考虑教学形式。

【课堂回放4】

教师A:

1. 自由读“灯的海洋”,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2.交流,抓住三个比喻句体会。3.仿写练笔:一到节假日,乌镇的游人可多了。 。

教师B:

1.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圈一圈作者围绕“灯的海洋”,介绍了哪些地方的灯?(板书:港湾里、马路上、高楼大厦)2.在四人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互相诵读。3.多元朗读,感受文本语言的优美。4.对比写法,总结全文,形成板书(如图2)。5. 小组合作,仿写练笔:金秋时节,桐乡就成了( )。田野里的杭白菊 。公园里 。

马路上 。校园里 。

【思考4】小组合作学习,凸显个性成长

细读《香港,璀璨的明珠》,发现作者对第四自然段“旅游胜地”和第五自然段“灯的海洋”的描写,虽然都是按照先总后分的方法,但又有所不同,“旅游胜地”仅举了海洋公园里海豚、海狮表演一个例子,“灯的海洋”则举了三个例子。上述教学片段中,两位教师均能关注到文本的这一特点,但是教师A的处理仅仅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教师B却把教学推向了高潮。在此处教师B继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在小组中互相诵读,然后通过个别展示朗读、改编成诗歌后师生接读等形式,感受了文本语言的优美。在与第四自然段的对比中,感受作者不同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写一写家乡的杭白菊。对于此处的小练笔,教师也颇有创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让每位小组成员选择一个场景进行描写,交流时轮流诵读组合成一段完整的话。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把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推向顶峰,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总之,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要“适文”“适时”开展,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内容,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成长。

小组形式 篇4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的理念历史久远, 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古罗马的昆体良[ Quintillian] 学派, 并于1806 年由英国传入美国后受到美国教育学家帕克[ Park ] 、杜威[ Dewey] 等人的推崇。小组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开始兴起, 并在随后的10 年中出现了斯莱文 (Robert.Slavin) 、约翰逊兄弟 (Roger and David Johnson) 、阿朗逊 (Aronson) 等多个合作学习研究团体, 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1], 其有效性也在各个领域得到验证, 如Sharan的“小组调查法” (1976) ;Johnson兄弟的“共同学习法” (1976) , Devries的“游戏竞赛法” (1980) ;Lyman的“思考—配对—分享法” (1987) [2]等。我国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开始就合作学习展开研究, 并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合作学习广泛流行于国内外各类学校。

合作学习有五个基本特性[3]:1) 小组成员的积极互赖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2) 面对面的相互促进作用 (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 ;3) 小组及其成员的个人责任感 (Small Group and 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4) 小组合作技能 (Small Group Skills) ;5) 小组自评 (Group Processing) 。

2 研究背景

近两年笔者担任了《组织行为学》这一课程的全英语教学工作。教学中, 笔者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 而在专业英语教学的课堂上又不可能开展英语语言学习。如何使我院学生能尽快地适应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参阅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表明, 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课堂进行实践和运用, “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4];“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和自信心, 改善师生关系”[5];“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6]。由此使得笔者对于合作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报告大多都轻实践重理论, 大多在讨论合作学习本身是什么, 着重研究的是合作学习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 加入合作学习和不用合作学习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 将合作学习作为一个固定量来研究, 而忽略了合作学习本身也是一个变量, 即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合作学习的效果肯定也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合作学习的本身具有很大的过程不可检测性, 所以评测合作学习效果本身就只能以结果为评判标准, 以跟学生的课下相关交流作为参考依据来推断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及其作用效果。本文将以合作学习本身作为研究对象, 以加强合作学习五个基本特性为研究方向, 着重讨论不同形式对于合作学习的影响, 即将合作学习作为一个变量来讨论。

3 研究方法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

1) 不同的组织形式是否会改变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

2) 不同的组织形式是否会改变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参与度

3) 不同的组织形式是否会改变合作学习的成果

3.2 研究对象

实验班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高职学院大二中加合作班一班42名学生, 控制班为二班43人。

3.3 实验设计

笔者于2014-2015 学年针对我院中加合作班大二上学期进行了为期16周的课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验。实验班采用有整套组织规模的合作学习小组简称A班, 控制班采用松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简称B班。A班的组织架构:先进行人数确定的自由小组组合 (每小组5~6人) , 每个自由小组推举一名小组长, 整个小组组员的平时成绩由本学期的小组作业成绩按不同比例叠加构成, 小组的组长成绩则有上下浮动。在小组组员获得B或者以上的等第时, 组长成绩向上浮动一个等级, 而当小组组员成绩获得C或以下的等第时, 小组组长成绩向下浮动一个等级, 举例来说就是如果同一组的组员成绩获得B时组长的成绩为A, 在小组组员获得C时组长的成绩下滑为D。并且要求所有小组成员都签订一份合作同意书 (Project 1) , 表示同意接受组长的管理和任务分配协调。B班则布置同样的工作, 每项任务同样与学分挂钩, 但其他不再多做干涉, 既不要求组员签名, 也不要求各组必须设立小组长, 更没有对小组长的激励或是奖惩措施。

3.4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 通过A班与B班对合作学习的前景、参与感、缺席次数以及不同组别的平时成绩对比来展现不同组织形式对于合作学习的影响。

3.5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在每次布置作业时就将明确的作业要求和评分标准发给组长, 评分工作由班级内自评。教师在学生自评过程中起一个监督的作用。具体操作如下:在小组作业完成后, 在规定的时间每组派代表向班级陈述作业结果。在老师的监督下, 全班同学以组为单位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每个小组有一个评分表, 按项目评分, 做到就打钩, 最后进行分值叠加, 组成一次的小组作业评分, 然后取所有小组评分的平均分作为该组的此次合作学习单项任务的成绩。 在合作学习开始后的第二周进行一次调查问卷, 以后每隔两周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涉及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时承担的角色, 对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合作学习的缺席次数、对于合作学习的满意度等。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不同组织形式对合作学习态度产生的影响

首先, 我们把两个班完成每次任务的平均讨论次数、组员的缺勤次数、参考文献数目、任务完成字数以及最终的平均成绩进行对比, 见下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 完成相同的作业, 实验班组织讨论的次数比控制班多1.8次, 而且每次报告实验班比控制班平均多4~6份文献参考;实验班上交的报告字数也多于控制班, 平均每次比控制班报告多300~500字) 。这三项调研说明不同组织形式对合作学习态度产生了不同的变化, 从字数以及文献参考数量上可以明显看出, 有了对组长奖惩措施以及组员的“合同”约束, 实验班作业质量明显好于控制班。而从每次任务的讨论次数上来看, 实验班的合作小组更加具有组织性。

实验班的奖惩措施其实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灵活应用, 是把管理学经典理论中费罗姆 (Victor H.Vroom) ) 的“期望理论”[7]运用到管理第二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中来。

期望理论 (Expectancy Theory) 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 是现代管理中的一种激励理论, 它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该理论认为, 要激励员工, 就必须让员工明确:

(1) 工作上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提高绩效 (Effort-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

(2) 绩效是和奖励相联系的 (Performance-reward relationship) 。

(3) 获得奖励是个人欲求的目标 (Rewards-personal goals relationship) 。

对于学生来说, 绩效就是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小组作业, 获得奖励就是较好的分数。就每个小组长来说, 要提高小组的绩效, 仅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 他必须督促所有的小组成员, 按时积极地参加小组活动, 明确合理地分工合作, 尽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最大限度地激励每个小组成员, 以保证小组获得满意的高分。只有这样, 小组长也才能得到更高的奖励。 结果证明确实如此, 见下表2。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实验班的组长成绩2人为A+ (规定成绩为A+即可获得本次任务满分) , 4人为A, 说明实验班的小组成绩大多为B或B以上 (6组) , 因为根据实验设计, 实验班组长成绩会上下浮动。而控制班B或B以上为3 人, 4 人C, 由于控制班不存在组长的成绩浮动, 所以组长的成绩也反映了小组成绩。两组对比, 成绩分化严重。 从中也反映出, 实验班中享受这个制度带来好处的人是占大多数的。从学生的整体分布来看,

A班得到B或者B以上的同学明显比B班多, 这说明实验班中大部分的小组都很快从制度中获益, 奖惩制度的激励优势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 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被调动了。对比合作学习的五个基本特性, 小组成员的互相依赖, 相互促进以及合作技能都得到了加强, 个人责任感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上表也反映了实验班中组长拿D等的也比控制班多, 这是由于组长受到惩罚成绩被降格导致的。经个别交流发现, 该组组织较混乱, 任务分配没有很好地落实, 尽管组长积极组织了几次讨论, 但议题不明显, 方向不明确, 效率不高, 往往事倍功半。也就是说, 组长的能力欠缺, 费力不讨好。这样不但组长的积极性因此下降, 组员们也士气下挫。看来事先对组长进行适当的培训很有必要, 这是本次实验所欠缺的, 这也是今后合作学习中需要注意的。

4.2 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参与度的影响

从表1 中可以看出, 在实验班各组的平均讨论次数多1.8次的情况下, 实验班各组比控制组的缺勤总次数还少12 人次 (实验组缺勤人次2次, 控制组缺勤人次14次)

讨论参与度严重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持久性, 这是有良性循环和不良循环的。在一个大家都不缺勤的集体, 集体内的成员普遍组织荣誉感较强, 而且会形成一个较好的风气, 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请假。而在一个经常有缺勤的集体里, 集体成员在看到有人经常缺勤后, 便会效仿, 经常找各种理由缺勤。这种不好的榜样导致缺勤人数越来越多。在与同学的课下交流中和几次问卷调查中也发现, 在实验组中想要放弃合作学习的同学不超过3人, 但是在控制组中想要放弃合作学习的同学超过半数, 很多同学甚至表示以后再也不想参加合作学习, 认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而且还让有些人“搭便车”, 共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4.3 不同的组织形式对合作学习成果的影响

从每次评分以及最后的学期总的平时成绩对比 (见表1, 实验班平均分数87, 控制班的平均分数71) 可以发现, 实验班平均分数明显高于控制班的分数, 会造成这么悬殊的差异是由多个影响因素造成的, 前文所说的两点就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实验班内, 合作学习的小组内部比较团结, 且有明确的目标和分工, 对于小组组长的决定可以做到服从, 小组内由于没有什么分化, 所以小组作业可以采取各家之长, 产生了1+1>2的效果, 体现出了合作学习中的小组成员之间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和面对面的相互促进作用, 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反观控制班, 小组组织涣散难以进行集中讨论, 直到任务临近截止日期不得已才组织一两次讨论, 多是草率收场, 而最后的写作任务基本上成了组长一个人的工作, 这一点笔者在与控制组的组长交流时发现大多数的小组都有这个问题。对于组长的指令和分配的任务, 组员很难服从。有个别小组甚至一学期下来也没有组长, 因为谁也不愿意多做事。每次作业布置后, 有些人经常会拖到最后一刻, 甚至会找理由拒绝, 这也使得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在这样的小组中无法体现, 换句话说也就是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这也导致了上文所说的恶性循环, 很多同学到学期中期开始就对合作学习充满抗拒, 很多小组完全就是为了学分敷衍随便交一个作业。

问卷答案和访谈结果也表明不同的组织形式对合作学习成果会造成比较显著的影响, 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 实验班中大部分的小组都希望能继续合作学习而且不打散自己的小组, 这说明了实验班在经过一学期的合作学习以后组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团队意识和小组荣誉感, 他们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 而控制班中大部分不愿意留在原来的组, 甚至不想参加合作学习, 或者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说明整体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就是无所谓的, 团队意识淡薄, 小组认同感很低。

5 结论与建议

本次第二课堂学习实验将合作学习的五个特性作为指导思想和操作依据, 将管理学中的期望理论作为具体方法, 充分加强合作学习的监督性和制度性, 通过实验直观体现了这种合作学习操作思路的可行性。

在实验中, 无论实验组还是控制组都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 做了同样的小组作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两个班级的过程与结果都发生了很大的不同, 使得合作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实践证明, 越是能激发合作学习五特性的管理体制就越能使得合作学习高效进行, 而完全自由的没有奖惩措施的合作学习无法有效体现合作学习的五个基本特性, 单纯依靠自觉, 很难使得组员做到团结、高效与互助。此外, 没有一个有公信力的团队领导, 小组成员就缺乏凝聚力, 彼此之间很难形成“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因此如何丰富合作学习, 丰富合作小组的架构使其充分激发合作学习产生的正向影响,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随着90 后学生成为各大专院校的主力军, 学生的特性也随之改变, 他们更加自主, 更加崇尚个人英雄主义, 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做到有效的教育, 给学生尽量少的学习负担同时又能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这就有必要融入高效的管理。借鉴已有的管理学方法作为具体手段, 以现在为大家所认知的理论研究为方向, 不失为教学改革的一条途径。当然即使是效果更好的实验班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这也正是笔者未来努力的方向。

摘要:现在合作学习的讨论方向大多偏理论指导, 缺少对于实际操作的探讨。该文在参考了相关经典理论的基础上, 以合作学习五个基本特性为理论指导思想和操作依据, 以管理学中的期望理论为指导方法进行英语合作小组学习, 旨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关键词:合作学习,五个特性,管理学,期望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类型与理念析要[J].山东教育科研, 1999 (12) .

[2]张晓玲校.合作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学报, 2002 (6) :69-72

[3]Johnson D, Johnson R.Cooperative Learning:What special ed-u连cators need to协k作no对w[J大].学Th生e P英oi语nte写r, 作19的89影 (3响3) :5-1西0.

[4]秀萍.合作[J].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刘2012 (8) :188-202.

[5]丽敏职.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合作学习法可行性研究[J].中国业技术教育, 植2010 (2) :72-75.

[6]卢文.科合作式英文写作作用效度的实验分析学与社会科学版) , [J].暨南学报 (人2004 (2) :104-109.

小组形式 篇5

从近年的国考面试真题不难看出,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是公务员面试的两大基本题型。本文将从形式、特点、题型、氛围等角度对比这两种面试形式,从而让考生能够全面地加以了解。

一、形式角度

结构化面试

结构化面试也称标准化面试,也就是在面试前先对面试所涉及的内容、评分标准、评分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的结构化设计。结构化面试在同一段时间内给报考相同职位的考生的题目也是相同的,整个流程从形式到内容,具有明显的系统结构,显得更为有效、客观、公平和科学。

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面试是一种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考生进行集体面试的面试测评技术,它通过给一定数目的考生(5-7人一组)一个与工作相关的问题,让考生进行一定时间(一般是1小时左右)的讨论。在整个讨论中,并不指定谁是领导,也不指定每个考生应该坐在哪个位置,而是让所有考生自行安排、自行组织,评价者只是通过安排考生的活动,观察每个考生的表现,来对考生进行评价。

两种面试形式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结构化面试是一对多的形式,一个考生面对多个考官,而无领导小组讨论是多对多的形式,也就是多个考生面对多个考官。

二、特点角度

结构化面试

结构化面试一般由多个试题组成,分别用以测评不同要素,具有结构化、规范化的特点,这种规范化特点主要体现在考评要素结构化、面试试题结构化和评分标准结构化上。一是面试考评要素结构化,并作为评分标准的基础。工作分析是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最基础性的工作和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从业者的具体职位说明及专业学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分析、筛选、整合、概括出面试考核要素,对每一个要素一一作出定义,并设置权重,以便考官对应试者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评估。二是面试试题的结构化,不同类型的题目与测评要素相适应。通常在编制题目时会围绕测评目的,依据测评要素,进行总体设计,试题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有机构成,互相关联的。测验问题是基于职位职责的,即要从岗位的职责、职能、职权中引申出问题;问题是系统编制出来的,目的是考查具体的资格条件,即能力、素质的水平;问题能根据已确定的标准来对应试者的反应进行评分。三是评分标准结构化(要素得分、所占比重、总分、考评评语与其他测评工具的得分的合成),考官评分的对象,是应试者在回答问题中各个面试要素所体现出的能力和水平,而不是应试者在某个题目中回答的质量。

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测评工具,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际互动性和可比较性。

应试者需要在与他人的沟通和互动中表现自己,无领导考查的维度也多与人际交往有关,例如言语表达能力、人际影响力等。因此,无领导小组讨论适用于那些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岗位人员的选拔,比如中层管理者、人力资源部员工和销售人员等,而对于较少与人打交道的岗位,比如财务人员和研发人员的选拔,无领导小组讨论并不十分合适。

高中语文教学之小组学习形式探讨 篇6

【关键词】小组学习形式 学案

小组合作学习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通过合作,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和切磋,实现优势互补和取长补短,使之在思维维度和知识积累上不断提高和增进。如何将之有序且有效地贯穿在教学中?这考验着一线教师对教学的整体布局意识和组织落实的策略。现粗浅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借助学案对小组学习形式的探讨。

一、学习小组的形成和管理:

年级和班级协作,参考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综合各科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初步划分,鉴于每班人数为62人,分为十个小组,每组6到7人不等,为了便于讨论,还特意将学生座位排成三个大组,每组三列,这样就形成了前后两排为一个学习小组的座位组合。每组都确定一位同学负责一个学科的组织学习任务,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责任,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要求每位同学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更要为整个小组的进步和荣誉负责。要求各科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评价,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讨论中必须有一人担任记录员,记录员主要记录整理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发言。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记录员和发言人。

二、语文教学中,小组学习形式探究:

形式一:将小组探究学习渗入教材教学中。

(一)以“预习学案”为依托,课堂讨论为引导,达成文段的内容梳理这一目标。以《逍遥游》一课为例:

《逍遥游》预习学案(节选)

【课前预习】1、请根据《逍遥游》原文,在译文的下一行中对空填写对应词句,落实各自的难点实词、虚词及句式。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小组组织当堂讨论,完成思考探究题。

[译文]: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身体)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

[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啊,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这南海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然的大池水……

___________

【小组讨论】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二)在不需要学案的情况下,如果以多媒体为依托的教学,则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引导。前提是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小组合作讨论的探究方向并精选探究题;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随机指导的启发性越灵活,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在学生的交流碰撞中,当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或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意见产生分歧时,老师及时点拨,有利于学生的释疑和进一步地思维延伸,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学习。

形式二:专题复习课中,以学案为依托,以点带面,借助小组讨论,能让学生落实知识点,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板块。以病句专题复习为例:

《病句专项八:关注谓语动词》学案(节选)

【病点概述】句子中并列短语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用词不当、语意不明等。

一、关注句中的“是”字:

“是”在句中表示判断。命题时,往往在较长或结构复杂的句子中偷换主语或缺失宾语。谓语是“是”等词时,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行为活动。所以,望见句子的谓语是“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 如:

①纵观20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

(教师引导:把握句子的主谓宾,明确后一个判断句的主语是“国民素质”,它是“多方面的因素”中的一个“因素”,所以“是”后面的宾语“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缺少了名词性的中心语“因素”。)

② 今年全国招收的自费生,是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最多的一年。

(教师引导:把握句子的主謂宾,发现删掉“一年”,主语为“自费生”;删前面“全国招收的自费生”,主语则为“今年”。故出现“是”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是否缺失。)

【小组讨论】请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是病句(正确打“√”,错误打“×”),是病句的话请结合病句类型加以修改。

1、考场是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

2、那一簇花和一棵松,它们是生长在山顶上的。( )

3、巍巍长城逶迤万里,雄伟壮观。她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祖国的天然屏障。( )

4、中等教育是开发人的能力的最好时期。( )

5、今年,我校参加高考的人数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

【病点讨论小结】看判断词“是”,就是要看主语和宾语是否搭配、有没有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情况。

形式三:作文教学中,小组讨论更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思维能力的作用。思维碰撞中,不同的立意高下立分,通过老师的总结指导,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审题中的不足或偏颇之处,有利于解决写作中偏题、离题的问题。例如: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之求异同法》学案(节选)

【举例】请分析以下两则材料,选择角度,分析写作立意。

①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当断臂的维纳斯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趋之若鹜的好事之徒。他们提出了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异想。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一种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②有一次,记者问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你从来没有哭过吗?”史蒂夫回答说:“是的,我从不掉泪。”记者又对他说:“我认为你倒不如像大多数人一样,有时不妨也掉掉泪,这样才能证明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人,一个感情丰富的男子汉。”

【分析】这两则材料表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分析,学生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显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记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这就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据此学生可以确立这样的立意:(1)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2)不可用狭隘的经验看待世界和生活。

【小组讨论一】请分析以下材料,选择角度,分析写作立意。

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小组讨论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二】请分析以下材料,选择角度,分析写作立意。

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小组讨论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小组讨论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在强化小组团体激励上,教师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各种形式的讨论学习中,要将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小组形式 篇7

对于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进行小组合作,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创新、发展, 需要我们在以下几点不断进行探讨。

1. 合理、恰当分组, 为学生提供均衡发展的机会

研究性学习大多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推进的, 一个团结和谐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是研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一般要分这么几个环节。

(1) 按座位分组。对于初一的学生, 他们刚升入我们学校, 一切都是新鲜和陌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是很难给他们分组的, 所以这时, 我一般都采取按座位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 由前后4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知识学习。

(2) 自由组合分组。在进行了两个星期的基础学习后, 学生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 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这个时候, 我就对小组成员进行一次调整, 允许学生自由组合, 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利。

(3) 差异分组。在进行了一个月的研究活动后, 教师对于班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学生之间的相互接触就更加多了, 这个时候, 教师就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再次对班级的分组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我地采用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方式进行, 让每个小组成员分配相对的平均合理, 以便后面的研究活动能更加顺利。

2. 组内合作意识强烈, 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各种能力、思想品德、男女性别、家庭背景、学习内容等因素, 在一般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内, 大部分都是那些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挑大梁, 一些能力差的学生就在旁边跑龙套, 甚至是每次都是“打酱油”, 而且这种情况大都是以平常的学科成绩为分类的。

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发挥他们潜在的能力, 在研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呢?一般在小组进行三次分组后, 我都会要求每个小组制定一份详实的研究计划, 其中有一项就是小组成员的分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实际, 领一项自己的拿手工作。

当然这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 在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引导, 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训练以下合作意识: (1) 学会尊重。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差异, 思维能力也有高低。因此, 要引导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的和谐氛围; (2) 学会倾听。在活动的过程中, 一般决定性的意见都是由组长或者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定的。长此以往, 很多学生就不想或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因此, 要求小组在活动过程中采取民主自由的方式, 实在不行, 就采用举手表决的方法; (3) 学会沟通。要注重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 如批评对事不对人, 不要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下定论, 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要多做思考和交流, 要多查找有关资料, 要引导学生多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

3. 发挥组长的核心引领功能, 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研究小组中, 组长通常起到领导作用, 对问题的考虑和工作的承担上要多做一点事情。因而在组长的人员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长, 能针对每个人的优势分配好各自的任务, 能给每个人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2) 要说话办事公道, 乐于助人, 能够服众; (3) 做事要有计划, 不能是一个心血来潮的人担任组长。一般确定组长人员的时候, 是很少能有人都达到以上几点, 因而, 一个小组除了有一个组长外, 还要配备一个副组长, 以此来协作组长作好这些协调管理工作。

4. 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没有竞争就缺乏动力, 为了让几个小组能从始至终都充满研究的热情, 我一般在确定课题的时候, 会有意让2到3个小组从事一样的研究课题。这样, 在活动的过程中, 有些活动可以共享或者共同进行, 在进行展示成果的时候, 可比性也就大一点。这样在小组之间就形成了相对的竞争气氛, 每个小组都会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 研究热情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小组合作活动的过程中, 还有一些非常特殊的学生, 有些是不愿参与任何小组的活动, 有些人是每个小组都不要的成员……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 教师应问清原委, 及时地帮助他们融入到合作群体中去, 树立他们的自信,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活动。

试论小组合作学习避免形式主义讨论 篇8

也正因为此,实行新课改以来,小组合作 学习成了高中课堂教学的“常 客”。有的教师 很自豪地 说:“我每节课都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甚至许多教师在评课时把课堂上有没有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是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否体现自主学习的主要标准,在教学公开课、观摩课上总把小组合作学习当做主要环节来执行。

可笔者在应用和听课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出现 了形式主义讨论的 问题,当教师要 求学生小 组合作学 习时,参加学习活动的学生有,但不参加活动的也大有人在:有东张西望的,有趁机做小动作的,有不读给别人听的,有不听别人读的,有趁机聊天的,有自顾自的。往往讨论得热热闹闹,回答却疙疙瘩瘩。教师也由于小组学习费时费力,仅仅把它作为调节课堂气氛的工具,尤其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冷场”的时候,往往说的是:“下面我们来小组讨论一下,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这种形式主义的小组讨论任其泛滥,将极大降低小组学习的效果,造成既耗时又低效的局面,如不加以纠正,将造成对新课改的误读。现将其原因和对策记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一、形式主义小组讨论产生的原因

1.缺少约束引导

笔者在组织小组学习中发现,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对小组学习的兴趣很大,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时间长了,参与的次数多了,就失去了新鲜感,积极性也随之下降。那些学优生觉得自己老是在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自己吃了亏;那些学困 生觉得展 示的机会 都是学优 生的,自己吃了亏;那些学平生觉得自己的发言在小组内没有得到重视,自认为也吃了亏。这时候如果缺少刚性的制度约束和积极引导,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疲劳厌倦的心理,对小组学习兴趣降低甚至失去兴趣。

2.组织形式单一

组织形式基本上都是同桌加前或后四人小组合 作讨论的形式。不分析 班级、学生的 实际情况 和心理状态,仅仅根据座位就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化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没有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 意性,缺乏创新,毫无生命 力可言。久而久之,当然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3.教师主观随意

为了追求课堂的“新”,突出学生的自主学 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些教师经常把不需要合作学习的问题非要学生合作不可,把小组合作学习当做语文课堂的插花点缀,一发现课堂不太热闹,马上提出问题,并立刻让学生讨论。有一位教师在 教学《声声慢》时 见课堂比较沉闷,便让学生讨论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的异同。但这个问题实在有些难度,学生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结果学生讨论无从展开,回答也都不到位。停滞的课堂让这位教师满头大汗,尽管他不断对学生进行提示、暗示、牵引,但学生还是没有回答 出来,课堂比之前更沉闷了。

4.学生参与失衡

开展小组学习之后,学优生参与的 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者的角色,学困生成了听众,只听或看学优生发言。这样就使小组学习变味为学困生对学优生的实质性“思想抄袭”,导致学困生越来越“学困”,学优生越来越“学优”。长此以往,小组合作便成为那些学优生的舞台,反而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还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小组讨论秩序极为混 乱。这样,时间长了,必将挫伤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

5.教师脱离讨论

听课时候经常会看到教师布置了小组讨论的任 务后,就等待学生的讨论,教师站在讲台前做观众,或者忙着自己的事,不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这样就使很多小组学习缺乏有效的监督,很多学生便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闲话,做小动作。这样的小组学习貌似讨论得热热闹闹,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往往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性的合作,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彼此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同时,这样做教师并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小组讨论情况,对小组学习的结束时间往往只能靠经验或是教学时间来判断。笔者在听课时总是听到教师宣布小组学习结束时说:“同学们,时间到了,讨论结束。”

6.教师评价缺位

小组合作学习后,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不论对错一律都予以肯定评价,“好”“很好”“对”“不错”等成为一些教师的口头禅。教师在对学生的思考象征性地表扬之后,没有对其进行点评。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现在开放性的教学强调没有标准答案,对问题的思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真的是这样 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样做使学生不知道自己对在哪里,又错在哪里;学生答好 答坏一个 样,答与不答 也一个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被挫伤,从而对小组讨论的态度越来越冷淡。

二、改变小组讨论形式主义的对策

笔者认为,要解决小组学习中形式 主义这个 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引入计分机制,营造竞争氛围

教师要和学生讨论并形成一个共同的量化标准(以10分制为例):每次小组讨论的结果答对了10分,答偏了5分,答错了0分;声音洪亮可以加5分,最先发言可以加5分。教师或者课代表及时统计小组回答情况,每一到两个星期向学生公布各小组得分情况。此外,每次考试中小组平均分在前三名的分别加100分、50分、30分。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分别进行得分汇总,对得分前三名小组的学生分别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比如评出优秀小组、进步小组等。这时候,一支笔、一个 本子、一个书签,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也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2.进行异质分组,打破地域限制

进行异质分组,打破地域限制,即每一小 组的学生中既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成绩不好的学生,而不必要求座位要近。并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一定的分工,如“主持人”(具体全面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记录员”(专门负责 记录小组 讨论的过程,尤其是将小组对讨论问题所持的观点、结果形成书面文字)、“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每个组员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并检查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和“汇报员”(主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交流中进行汇报)等。但是,每个小组的汇报员必须由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轮流担任,而小组长则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每次小组的发言都计入各小组总分。这样,每组成绩好的学生必须使本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都明白理解后,才能实现本组与其他组竞争的目标。

3.精心安排课时,抓住合作契机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 的,因此教师 在课堂教 学时应精 心安排,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适合的不安排,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疑 点问题或发展性、开放性、研究性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主体,训练点比较多,富有挑战 性,易激发学 生的求知 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适宜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去感知、理解、把握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4.循序渐进学习,循规蹈矩合作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应进行四个阶段,即“思、听、说、议”。“思”即让学生首先进 行独立思 考,合作前要 有自己的观点;“听”即要认真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尊重其他学生的观点,并完善自己的观点;“说”是要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思路说出来;“议”即小组里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思、听、说、议”能实现先自 主学习,后进行小组讨论;先学生评议,后教师评议;先学生问,后教师问的目标。这样循序渐进地推进小组学习,能够确保得出的结论是小组中所有人共同思考的结果。

5.教师积极参与,了解讨论情况

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不应该只 是旁观者。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了解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参与到学生讨论中进行指导,为教学的引导做好准备。这时候教师要注意思考几个问题:讨论的问题难度如何,各个小组是否对讨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探究,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是否符合设计意图。这样,教师就可以大致把握随后的小组展示环节的内容,并可以思考对其的评价。当发现讨论起来有着较大困难的小组时,要对该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进行积极引导,并且在之后的结果展示中予以重点关注。

6.创造展示机会,不吝现场点评

小组讨论后交流时,要尽可能创造 展示的机 会,确保展示的学生达到一定人数,特别要注意给学困生创造机会,展示的问题要解决透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小组学习的兴趣。展示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如记录单、小黑板、口头表达……在课堂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让学生发言,并在每个学生发言后,教师用一两句 话点评。点评 要指出其 对错及优 缺点,既不能一味的表扬,也不能一味的批评。对要 指出对在哪里,错也要指出错在哪里。这样做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寻知识,在课堂展示中找到自信,在看他人展示中产生思维碰撞。

对对抗性小组学习形式的探索和思考 篇9

当时, 上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 (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第12课的第一框题《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内容相对简单, 主要涉及两个大问题, 即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由于是借班上课, 笔者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是很了解, 在对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这一环节当中,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笔者想到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建立学习小组和分配学习任务时, 笔者是这样做的:把全班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分成A、B两组, 两组学生同样对教材的内容做初步的了解, A组负责回答B组关于“好奇心”内容的提问, 同时负责提问B组关于“从众心理”内容的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 全体学生 (两个学习小组) 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都要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因为同一学习小组的学生有进攻 (提问) 有防守 (回答) , 要提问另一个小组就要掌握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 要回答另一个小组的提问就要熟悉教材中的另一部分内容。这样就避免了一组学生只掌握教材中的一部分知识点, 而对另一部分知识点不熟悉的弊端。此外, 这种类型的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强烈的对抗性, 使得课堂上小组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符合中学生不服输、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的年龄特点。这样, 所有的问题由浅入深, 由点到面, 由课内到课外, 全面、有深度地一一展开。在此过程中, 学生阅读了教材, 掌握了知识点, 为了“刁难”对方, 最大限度地灵活运用了所学知识, 并且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都得到了提升。在活动中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这也是我们德育教育的内在要求。

课后, 一位教师评价道, 对抗性小组学习这一环节处理得很好,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和调动, 有了学生的积极主动, 课堂氛围就会活跃, 三维目标的达成率也就自然高了。事后, 笔者一直在思索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这个问题。以前每当提及小组合作学习时, 脑海中总会出现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探讨、互相帮助, 然后各个小组再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最后得出结论的情景。其实, 小组之间的对抗性学习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管是对抗性小组学习, 还是合作性小组学习, 它们殊途同归, 都是学生学习、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 都属于小组合作学习, 它们各有利弊, 作为教师, 应该根据教情学情, 有选择地加以运用。

在通常情况下, 对抗性小组学习 (包括合作性小组学习) , 往往会产生一些弊端。比如学习内容的不全面, 通常表现为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每个小组只探究一个问题, 或每个小组各持一个观点, 这样的话, 对于自己探究的问题印象比较深刻, 而对于其他问题的认识则不透彻, 多数表现为直接接受别人的探究成果。面对对抗性小组合作学习的这一“硬伤”,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解决。

首先, 从对抗性小组学习自身来看, 对抗与合作是小组学习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相互对立的, 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对抗是以每个学习小组内部的成员合作为基础的学习小组之间的对抗, 各个学习小组又以相互对抗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所以, 对抗性小组学习, 既要强调对抗, 又要强调合作。有时它们合二为一, 表现在一个过程当中, 比如同一个学习小组既负责提问又负责回答;有时它们表现为两个过程、两个阶段, 比如对抗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 的各方探究完各自的问题之后, 相互交换问题再进行探讨, 然后比较各自的研究成果, 同样能让全体学生掌握全部的知识。

其次, 借助其他的教学环节来弥补对抗性小组学习自身的缺陷。比如, 进行对抗性小组学习之后可以好好地利用“交流展示”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 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本学习小组探究问题的思维过程、解题方法和研究成果, 促使其他小组成员积极思考, 善于质疑, 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所以教师要开动脑筋, 多学习, 勤实践, 结合学情, 设计出科学的小组学习方案, 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对抗 (或合作) 的学习中或在各组探究后的交流展示中, 获得全部的内容, 并深刻地加以理解和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反思及对策 篇10

小组合作学习 (又称合作学习) 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 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近年来, 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 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 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的策略。《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把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了教学系统, 顺应了教育社化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然而, 当我们全面审视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时, 却不难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虽然已走过了一段历程, 并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所接受, 其意义深远, 优势也十分明显, 但令人遗憾的是, 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表面化、形式化的模仿, 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以致合作学习徒有虚名, 流于形式。

二、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是利用小组使学生一起工作, 一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使成员之间相互激励与促进, 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这也是对教学中的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分”。在合作学习中, 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 而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适量“水分”。

(一) 重视问题的精心设计

恰当的问题或论题, 可以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为学生开展积极地合作学习“造势”。好的论题一般具有“四性”。

1.现实性

现实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或者周围的世界, 学生觉得可以理解, 具有思考的价值, 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就更高。显示的素材可以拓宽学生交流的范围,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趣味性

通过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组织竞赛等活动,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作用, 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开展交流, 最大限度地提高思维效率。

3.探究性

论题看似平常, 却能引起学生讨论的热情, 值得细细咀嚼一番。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中,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采用多种层次的解决策略, 这为他们的交流奠定了切身的体验, 从而让他们在合作中获得共识、体验成功。

4.开放性

论题的开放性可以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信息,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 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重视教师的有效指导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教师在其中的有效指导, 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 原则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 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 力求均衡, 尊重自愿, 通常为4—6人。每小组安排成绩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一名学生和基础较差、不善言语的一名学生, 另外是成绩中等的学生。为了促进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夺标”的学习氛围, 要求每组设立组名。

2.淡化小组角色分工

很多资料上指出, 在小组学习时要有明确的分工。比如:主持人、记录员、噪音控制员, 等等, 一个小组, 好似一个小的社会, 其中的“形式化”太强。要有一个好的机制, 让小组内的发言机会平等, 让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有序地进行, 是非常必要的。但分工一明确, 学生们的注意点在什么地方呢?记录的想着记录, 噪音控制员关注着成员们是否在大声说话, 谁在专注地思考问题呢?形式化的东西一旦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实质性的东西就在慢慢淡化。我们不妨设立组长轮换制和发言代表轮换制。将小组内的所有成员分别编号为“1、2、3、4……”号,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就可以这样设定:今天的学习小组由1号组长负责……以此类推, 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组长的机会。发言代表的选定, 一开始使可以选成绩较好、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 以后要指派基础较差的学生担任“发言人”, 由他把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表达出来。教师真诚地鼓励每位“发言人”, 使得“发言人”树立信心, 不懂就问, 学会思考, 主动探求知识。

3.“小组合作”时的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应帮助学生确立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 自己提出问题, 由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后, 逐步过渡到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学术争鸣”, 互相帮助。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通过组内启发, 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通过组内合作, 让学生树立合作精神, 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与此同时, 要指导前桌两人向后转, 动作要轻, 发言时, 音量要小, 不影响其他小组讨论。要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别人发言, 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信息, 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发言内容一般不重复别人说的话。还要让学生明确参加小组合作是每个人的责任, 让学生明白要完成学习任务, 听、说、思、做四者缺一不可。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满怀热情地深入到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合作, 提醒学生倾听, 发现合作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同时, 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

4.“组际交流”时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 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在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结果的时候, 要打破原有的“生—师—生”的固定信息交流模式, 要拓展出生与生直接交流的空间。在这时, 教师不能作为一个中介者, 更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判者, 要做的工作应该是组织、指导和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我们不妨这样指导:“哪个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跟他们不一样?”“老师有个建议, 咱们来个小组比赛, 等他们交流完后, 同学们可以针对这个问题来现场提问……”待小组全部交流完后, 评选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分别授予他们不同的奖章, 以“组际竞争”促“组内合作”。

(三) 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应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离开独立学习这个前提, 就有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 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不难想象, 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学生都来不及思考, 就去讨论, 讨论什么呢?结果是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就说出答案, 而反应慢的同学在思考之际, 就已经听见了其他同学的发言。长期下去, 反应慢的同学思维的惰性会越来越强。因此, 在教学中, 当提出一个问题后, 首先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 形成“统一”的意见, 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上一篇:活力评价下一篇:室内外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