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2024-05-04

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精选十篇)

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篇1

一、德育的自身因素决定着自己的地位

德育是学生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虽各有其独特的含义, 但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一定的道德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和政治目的服务的。因此, 在德育中必须坚持以政治教育为核心, 兼顾其他各方面。

中职教育这一阶段的德育目标对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思想, 养成诚实、守信、勤奋、自立、合作、进取等良好的品德习惯和个性品质。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况, 增强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努力贯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了德育的含义和目标, 那它的任务是什么呢?过去一段时间, 人们对德育任务的理解, 虽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 表达却不大一致。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该纲要明确指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 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是学校教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中职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这是我们今后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依据。

二、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大潮中,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改革开放的形势下, 加强德育工作更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德育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需要。

当前,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我们应看到, 我国仍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 竞争发展中有积极因素, 也同样存在不利因素, 我们必须加强改革开放。抓住时机, 大力发展经济。其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作为教育必须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取得国际竞争中的人才优势。这种竞争型的人才, 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 而且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德育品质。因此, 学校教育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仍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特别是随着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对人们的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德治国”的方略, 因此, 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习和借鉴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有用的东西, 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道德舆论力量和新的价值观念。同时, 还要教育学生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实践证明, 在当前加速改革开放形势下, 不但不能放松德育教育, 而且必须加强和完善德育教育。

2. 德育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德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过程中, 起着定向的作用。它包括政治态度、道德品质、世界观及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它保证人的各方面发展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社会主义的德育, 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能够坚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正确方向。

德育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灵魂作用, 它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动力。人的各方面发展都要有精神动力, 精神动力是激励人的积极因素, 精神动力来自理想、信念。当青少年树立了振兴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念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时, 他们会产生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和锻炼身体的精神动力。可见, 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是学校做好一切工作的原动力。

德育对青少年的终生发展有奠基作用。人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 不是生来就有的, 也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下,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在实践生活中逐步发展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受学生年龄特征制约, 具有阶段性。青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因此, 对中职阶段学生加强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教育, 在其一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篇2

【摘 要】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长期以来,人类社会按照地域划分为许多国家,这种情况还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每个国家的人们,总是要在祖国的怀抱里,在祖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定环境中生活和发展,竭尽全力为祖国昌盛和人民幸福而奋斗。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青少年,而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做到爱国主义教育常抓常新,就必须充分认识爱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连续性、针对性,才能促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爱国主义 地位 途径

【前 言】素质教育面临的课题是极为巨大的,一方面它要求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即包括课堂教育、课余活动、社会实践、日常行为)都要进行素质方面的提高;另一方面它要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包括学习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更包括学习能力弱、心理素质脆弱、身体素质差的各类学生,特别是后一类学生,都要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甚至是尽可能大的进步,素质教育更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教育等诸方面素质都有提高。我们认为,素质教育要以德育为主线渗透在各教育过程中,而爱国主义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应当是德育教育的主旋律,行为规范是德育的表证,课堂教育是素

质教育的主战场。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数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成为祖国统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给予中华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以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爱国主义使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无数次自然的、社会的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而一直保持坚定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当前,仍是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团结凝聚、共同奋斗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曾使中华民族历经了无数来自自然、社会的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而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爱国主义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为爱国主义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用爱国主义这面旗臶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激发人们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建我中华的热情,是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抵制和克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振奋 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的需要。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党的思

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并使其成为“全社会的主旋律”,以增强全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笔者认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突出思想性。爱国主义在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处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爱国主义教育应着 眼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为此,我校从确立社会“主旋律”的高度,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师生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作为贯穿于各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主线,切实抓好正面的教育和引导。事实上,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丰富。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到处都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是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改革开放的现实结合起来进行教育,经实践证明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各项教育中,应突出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要通过教育,树立高度的爱国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教育,激励人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造就一代又一代“四有” 新人。

其次,要注重系统性。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既包括深入、细致的正面教育,也包括丰富 多彩的群众活动;既需要集中的教育和活动,又必须着眼建立长远的运作机制;既

要有一般性的要求和号召,又要有具体的、规范的操作措施;既需要发挥各种基地的教育作用,又需要利用必要的礼仪和规范。要搞好这样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工程,就要从总体思路到具体实施,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法,体现计划性和系统性,力求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立体化。要切实改变过去工作中那种临时性、突击性的活动多,规范化、经常化的教育少;在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的教育上下的力气大,在情感培养、习惯养成方面下的功夫小;一般性的要求多,操作实施的具体办法少等现象。要按照重在建设的原则,搞好相关的理论、舆论、教材、作品、制度、基地等软件和硬件建设,设计可行的活动项目,建立经常的教育机制。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发挥宏伟目标的激励作用,建设成就的鼓舞作用,近现代史的警示作用,传统美德的熏陶作用,丰富活动的吸引作用,优秀作品的感召作用,先进人物的引导作用,良好环境的渗透作用等,科学运筹,合理动作,多管齐下,整体推进。

第三,要体现务实性。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政治理论教育,感性的、理性的东西都有,思想性、实践性很强,这方面的教育一定要依据《云南省中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本着务实、扎实和狠抓落实的态度进行。要多办实事、少说空话,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去建设,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去落实,力求每抓一项工作都要建立起制度,取得实效。在工作中,既要有要求又要有措施,既要有布臵又要有检查,力戒形式主义,切忌大起大落。

第四,要坚持长期性。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创新。《云南省中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作为对今后一个时期德育工作乃至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付诸实施。因此,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国民教育,坚持不懈、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让爱国主义 思想和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学校是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场所。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件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具有战备意义的大事,作为面向全社会、覆盖全社会的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为此,笔者认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极其广泛而丰富。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到处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从历史到现在,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瑰宝,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各级各类学校在学生德育管理中,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以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了解并热爱祖国的国旗、国徽、国歌、版图和首都。国旗是象征国家的旗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长方形,长与高之比为3∶2。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的1/3,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的1/10,环拱于大星之右侧。旗杆套为白色。国徽是国家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

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我国国徽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思想,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多年来已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它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国务院所在地,是全国政治、经济、外交、科学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有众多闻名于世的建筑和名胜古迹,是全国各族人民敬仰和向往的地方。

学生一入学,就应对他们逐步进行国旗、国徽、国歌的教育,进行热爱首都和祖国版图的教育。要使他们逐步准确地理解国旗对祖国的象征性含义。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尊敬国旗、爱护国旗,学会参加升旗仪式的规范动作,一看到国旗和国旗冉冉升起应产生肃然起敬的心境。要使他们认识到国徽图案内容。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爱护国徽的情感,对悬挂和印有国徽的地方和物品应倍加珍惜。要使他们了解国歌对祖国象征性含义。在此基础上,教他们欣赏国歌,会唱国歌。要让他们对我国版图有一个空间形象认识,知道祖国领土、领海的面积,了解人口和物产情况以及在地球上的地理位臵,这有益于培养他们保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意识。要让他们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了解北京对祖国的象征性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热爱首都的感情。值得提出的是,坚持并严格升、降国旗制度,以爱国旗为中心展开各种活动,有利于对中小学生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二、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和丰富资源。

要让学生们了解祖国的地理概貌、名川大山以及富饶的宝藏,珍贵的动物,繁茂的植物。使他(她)们懂得,祖国疆域辽阔,江河浩荡,山峰峻秀,自然景观极为壮丽。我们的祖先自古就劳动、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得以延续和发展。要教育他们为有这样的伟大的祖国而自豪。同时,还应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容许任何侵略者肆意践踏。

三、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悠久历史。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通过近代史和现代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古往今来,不仅产生过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和其它爱国人士,而且孕育出许多著名诗人、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表演艺术家、书法家,他们用自己不朽的作品装扮了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艺术殿堂。从古到今,我们又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国的文物,年代久远,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工艺精美,为举世所叹服。前

人所留下的经典著作,内容博大精深,泽及后人乃至海外。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学校应教育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尽心竭力。

四、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热爱劳动人民。

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息息相关。要教育学生懂得,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而富于智慧的民族,是酷爱自由与和平的民族。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我国人民以其勇敢斗争的精神,排除过无数艰难险阻,进行过无数次反对外部侵略和掠夺的斗争,英勇捍卫了祖国的和平,中国人民是具有优秀品质的伟大人民。建国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飞速发展,都蕴含着各族人民的辛勤汗水和智慧。

在教育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同时,应激发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与此同时,要让学生懂得,爱人民须从身边的人们爱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古人的劝勉,历史的忠告。要教育学生由尊敬和热爱父母及兄弟姐妹,到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并同情和帮助残疾孤老者,进而推及到与各族青少年及外国朋友友好相处。唯有如此,才能逐步培养起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五、了解祖国新貌和发展成就,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祖国新貌和建设成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建国以来,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靠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初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综合国力大有提高,祖国旧貌换新颜。通过对比加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确立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的远大志向。

六、了解中国的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要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并从我国与世界其他不同类型国家的对比中,看到我国的优越之处与差距所在,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精神,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赶上或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底子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确是一项前无古人的重大举措。既无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又无既成的经验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只能利用自身的各种有利因素,靠全体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经过艰苦奋斗,去争取美好的前程。作为青少年学生,任重而道远,应立志为祖国文明富强而建功立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统一大业尚待完成。这是不可回避的国情。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方针。我们还将运用这一方针解决台湾回归祖国问题。作为学校,应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正确宣传党和政府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方针政策,为祖国和平统一尽上微薄之力。

七、把爱国家与爱家乡联系起来。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热爱祖国需从热爱家乡开始。一个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的人,要成为热爱祖国的爱国者,那是不可思议的。的确,家乡是令人眷恋的,作为爱国者,尽管身处千里之外,或居异国他乡,也不会忘记家乡故土和父老乡亲,不会忘记自己成长的摇篮。古今中外所有爱国的仁人志士概莫能外。因此,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应从热爱家乡开始培养。要使他们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概貌,名山大川、矿产资源、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历史名人、先进人物,激发学生建设美好家乡之志。实际上,建设好自己的家乡,也是爱国的表现。家乡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名胜景点等,其本身就能激发起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至于家乡的革命遗址、英雄模范人物对学生爱国教育的作用,更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

八、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讲的爱国主义,在本质上讲有别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所宣扬和推行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我们的爱国主义是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闭关自守“关门称大王”的狭隘的民族意识,这是应该排除的。随着改革开放,有些人失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盲目崇洋媚外,丧失人格国格,这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毫无相通之处,理应遭到鄙视。对此,青少年学生应有清醒的认识。应教育他们关心国际形势的发展,懂得和平与发展对于国际社会的意义。还应让学生懂得,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受压迫人民的事业是互相支持和互相援助的,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的职责。

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篇3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道德,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相关的,尤其是与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其次,道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

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从要达到的目的来看,道德教育是通过提供模范人物或道德榜样,使学生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模仿先贤、英雄的行为表现,培养学生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等品质,使之能协调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塑造高尚的心灵与社会责任感;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它力图使学生自知、自信、自立,善于选择适合于自我发展的最佳目标,并具有保持情绪稳定、承受挫折失败等优良品质。二是从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来看,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健康成长问题。道德教育力图使学生接受和认可社会的某种特定价值观或道德实践,并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生活的一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在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学会选择;三是从开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来看,道德教育是一个教导过程,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示范与社会学习。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它不试图扮演师者的角色,是在与当事人处于平等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尊重、理解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推动当事人进行积极思考与自我反省,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妥善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

可见,尽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方法、手段上有所区别,但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是相通的。德育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落实德育目标的基础和重要方法。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社會行为的判断能力,单独依赖传统思想教育是无法完成的,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指导以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弥补了德育教育的不足,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对于“如何增进人际交往”、“学习怎样克服焦虑”、“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怎样面对遇到的困难”等问题每天都在影响或困惑着学生,这些问题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和构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一要多一些关爱。作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年龄特点,多给予孩子关爱,多给孩子创造发言和表现的机会,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赞扬和鼓励;对学困生和留守学生,多给予鼓励,多启发诱导,少冷言冷语,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健康向上的氛围。

二要相信孩子。无论在校在家,都要引导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去做,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又能使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三要重视榜样的力量。定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英雄的事迹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缅怀前辈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完美人格。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学身边人、做身边事。

四要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确实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孩子们童年的欢乐,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次,要创设民主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再次,要让每一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尤其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是会获得成功的。

目前,学校教育已逐步发展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其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篇4

一、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德育的成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效大小, 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亡。

1. 德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 形成良好个性, 把社会需要和群众赞许的道德思想、政治观念与行为方式转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德育的成效, 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品德养成和个性心理发展。建国以来, 我党一直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从“德、智、体”教育方针的提出, 到“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针的完善, 乃至当今提出的素质教育, 无论是传统素质教育还是三分法 (即德、智、体) 、四分法 (即德、智、体、美) 及五分法 (即德、智、体、美、劳) , 无一不把德育放在首位, “教育为本德为先”一直未变。

2. 德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过程,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之所以为人, 是因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德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两个觉性: (1) 为人的自觉性。使学生有起码的做人觉悟, 信守人的根本。人是有个性的, 无论社会如何变, 但有些作为人是人的基本法则是不应该变的, 如诚实、守信、大胆、正直、无欺等。一个人是否真正成为一个“人”, 就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具备了这些做“人”的基本素质。如果丢掉了这些, 那就不是人, 他的行为也就丢掉了做人的价值, 那么在这样的抽象中, 他也就只有动物的性质。 (2) 对所处社会主导性价值观认识的自觉性。社会的价值观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 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一个有灵魂的人, 就必须明确时代的主旋律, 自觉调适和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所以通过德育人之为人的教育, 可以使学生自觉认识自我, 调整自我, 发展自我, 完善人格。正如西方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和德尔菲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只有使人关心什么是人, 对人保持终极关怀, 人才会明确追求方向的内在动力和人格尊严。”

3. 德育地位的正与否, 功效的大与小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 决定国家能否长远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 德育的地位也发生了倾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 主要是思想政治削弱了, 一手比较硬, 一手比较软。”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 忽视思想教育, 忽视精神文明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有的还相当严重。”从目前的中专学校情况来看, 在校生多存在德育地位倾斜、“一手比较软”的问题, 这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诸多不利, 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心态,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根据调查, 目前在校生中对人生目的模糊不清, 对社会主义信心不足, 缺乏远大理想的占有相当的比例;学习动因短浅, 动力不足, 心态摇摆易变, 人格偏执的也占一定比例。他们比较崇尚实惠, 向往金钱, 羡慕大款, 主张“政治过得去, 生活过得好”。面对社会消极的负面影响, 他们的抵御能力、免疫能力相当差, 出现思想混乱、困惑迷茫, 有少数学生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下, 贪图享受, 挥霍浪费, 精神空虚, 个人主义滋生, 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缺乏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的精神等。作为世纪的接班人, 这些现象和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另外, 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 呼唤更多的能人异士走上社会舞台, 但如果忽视“德”的教育, 则不仅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之人, 更谈不上去兴国, 甚至还会亡国。《孟冬记·异用》中载:“桀、纣用其材而以成其亡, 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兴。”这说明, 一个人的德性将决定其如何对待和运用自身的才智, 从而决定整个事物的发展趋势。在当今条件下, 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的思想工作, 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

二、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非智力支持作用。

1. 思想保证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纪委》、《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这两个重要文件都明确提出, 当今教育中, 要引导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 深入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 以及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职业道德教育等, 这从宏观上决定了整个素质教育的方向, 保证了素质教育在健康、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学为何用?用归何处?为谁所用?这是我们教育者应冷静认真思考的问题。常言说:无德无才是废品, 有德无才是次品, 有才无德是毒品。可见, 德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加强德育功能, 目的在于削弱社会负面因素对人的影响, 强化和保证一个社会的运转方位。

2. 精神动力作用。

加强中国历史和国情教育, 深入持久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能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 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学习的动力;科学的理想教育会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 促使学生为实现美好的未来而以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和拼搏的精神去奋斗。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应强化就业形势教育、效益意识教育、竞争意识教育、创造意识教育等,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使学生在压力下, 从内心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从而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起到推动作用。

3. 非智力因素支持作用。

德育过程是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过程。在素质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心理接受活动是整体发生的。它既包智力因素, 也包括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有关接受活动的积极性。比如:情感、情绪、意志、性格、兴趣等个性心理, 它是智力活动力的动力因素, 它对素质教育起着定向、维持、调节和推动作用。平时所谓的“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就是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的一个表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讲的也是这一道理。因此, 德育中加强个性心理教育和健全人格塑造对整个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摘要:本文就德育地位和作用这一古老的话题, 联系实际, 作一透视和分析, 旨在能引起教育者对德育的认知和高度重视。

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篇5

WZG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普及,德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也在紧紧围绕“巩固两基”这个工作不断深入。本文试图对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成因以及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一、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

在当前农村初中的德育工作中,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大多数远离城市,在那遥远而偏僻的地方,“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也在发展变化,但部分教师传统的应试观念难以转变,在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造成部分学生“高分缺德”。在校时自高自大、目无尊长,在家不听从父母教导。谦虚谨慎的美德在他们身上已不复存在。而成绩相对差的学生在周六、周日或躲在一起赌博,或上街打游戏机上网,或三五成群地在同学家看电视,偶尔有小偷小摸、抽烟喝酒等违规行为,他们的德育教育颇让我们揪心发愁。

二、剖析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不包分配对农村初中生的影响。

曾几何时,读书就是为了考上中专、考上大学。学而优则仕是广大农村青少年跳出“农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捷径,为此他们学习努力,一心想让自己有出息,青出于蓝胜于蓝,超过自己的父母。然而随着国家不包分配这个政策的落实,对于无靠山又无权力的广大农家子弟来说,此路也似乎成了绝路,不少在校的初中生,即使面临毕业,也在“读书无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松懈自己、不思进取。

(二)学业成绩太差对农村初中生的影响。

大部分的农村小学生,直升初中,只是为了完成一项法定的义务,大多数都没有继续升学的机会。在初中阶段,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人是十分切合实际的。减轻学生学业的负担,着重培养这些学生学做事,学做人的能力,使他们走入社会后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人,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现在的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的口号下盛行的依然是应试教育,使老师对所有学生一律强求,片面追求分数,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学生产生厌学等现象,这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是十分不利的。

(三)社会环境对农村初中生的影响。

当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及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形式化、理想化,德育课等于政治课,而政治课本和思想道德规范的培养往往脱钩,德育工作形同虚设;加上社会上市场经济的冲击波,金钱至上的观念逐渐抬头,当地几个开发房地产的老板都是初中未毕业,于是便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加上学生们在家里和社会上看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使学校五天的教育不抵他们回去两天的熏陶。

由于以上的原因,农村初中学生德育问题还较为严重,给学校“两基工作”带来不便,同时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质开展者——班主任们来说,也是提出了新难题、增加了新重任、引发了新思考(地位)。

三、农村初中班主任要优化德育工作

(一)班主任要积极加强法制校规教育

1.向学生以及家长及时宣传法律知识

农村初中的家长,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对于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是很陌生的。为了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要加大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确保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对于学生,教

师向他们宣讲法律,让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从而自觉履行义务,如《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向其父母宣传相关法律,使其父母从思想根源上了解送子女入学不仅仅是自己的权利,而且也是在履行义务。

2.把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张贴到教室,潜移默化规范他们的言行。

我校把《十字二中安全制度》、《十字二中卫生制度》、“八荣八耻”相关内容张贴到教室,班主任要利用班会时间集中学习,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什么是荣,什么是耻,对遵纪守法的同学,每周给予表扬,对违规的同学进行恰当的批评,逐步规范他们的言行,让遵守相关制度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

(二)加强班级德育工作管理力度

1.加强课间纪律的管理。

班主任应经常性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特别在课间时间安排行政值日领导和班主任巡视各公共场所,杜绝追逐打闹、大声喧哗、讲脏话、丢垃圾等不良现象发生,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

2.加强“两操”的管理。

“健康第一”的理念毋庸置疑,强身健体是一项长期工作,为保证学生有健康体魄,课间操要求行政值日人员和班主任全部到场,每班一名领队在前,确保动作规范到位。中自习下课后,眼保健操时间同样要求班主任到教室,由行政人员检查人数和纪律,将动作不规范的学生名单记下并告知班主任。这样不仅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又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意志力也得到提高。

3.加强明礼诚信教育。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将“知荣明耻”变成日常的自觉行为。各班级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改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周一校会上将上周各班级涌现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弘扬正气,而对发生的违规行为则给予批评,限期改正,起到警示作用。并将相关情况记载下来,作为考核文明班级的指标之一。这样学生的不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净化了校园风气,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建立家访制度。

建立家访制度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在学校号召下,班主任每月家访四次以上,任课教师每月家访两次以上。家访有纪录,有针对性,特别是这六大类学生必须家访:①单亲家庭生②离异家庭生③病残生④特困生⑤留守生⑥思想波动大的学生。通过家访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思想状况,及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帮助,体现学校的关爱,也更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高等数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 篇6

关键词:高等数学 基础学科 知识基础 科学态度 治学精神 综合素质

一、高等数学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修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学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并且物化到各种先进设备之中。从卫星到核电站,从天气预报到家用电器,高技术的高精度、高速度、高自动、高安全、高质量、高效率等特点,无不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并借助计算机的计算控制来实现。总之,数学已经显示出其第一生产力的本性,它不但是支撑别的科学的幕后英雄,也直接活跃在技术革命的第一线,成为屡见奇功的方面军。如今,数学的应用程度和其应用的广泛性已成为科技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掌握数学知识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生存技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高校就应该把数学教育当作一种基础教育,把高等数学当作高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二、高等数学是掌握各门学科知识、技能的基础。

数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它代表着一种科学文化,其中蕴涵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始终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影响着人们日常的学习生活。这也是我们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一直学习数学的一个原因。

数学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知识基础。数学知识已渗透于各种自然科学、及许多社会科学之中,数学知识是我们学习各门科学的基础,符号、图象、计算、估计、推理、建模等基本内容已渗透与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数学成了我们生存的基本技能;数学是最富智慧的科学,数学学习最显著的价值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又是智慧的结晶,会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数学学习是困难的、富于竞争的,可培养我们的主动性、责任感、自信心,以及顽强的毅力、一丝不苟的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个性品质。

高等数学是培养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进入大学后第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大学学习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其内容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性,严密的逻辑性,独特的“公式语言”,简练的表达方式,高等数学常常成为大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个难关。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数学相距甚远就忽视高等数学的重要性,荒废学业,虚度时光;有些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并且深奥难懂,又找不到学习的方法,就放弃努力,以致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留下终身的遗憾;也有部分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项任务,把考试及格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种现象的存在造成了高等数学教育的尴尬局面,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了解数学的魅力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学习的方法,科学的思想,以及不断求索、勇于挑战的精神,这些东西远比知识本身重要。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总结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惟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三、高等数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素质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胡锦涛主席近日在2006年4期《求是》杂志发表的长篇文章中说得十分清楚:国家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教育首先是素质教育。这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各方面,首先看重的是人的素质。相应,高校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能否在工作上有持续的发展后劲,在于自身的素质。数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数学素质培养

高校学生工作与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素质基础,(1)数学语言,包括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数学曲线、图象等;(2)数学思维,包括数学理论体系、数学观察猜想、数学推理、数学实验;(3)数学技能,包括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运算、推理、数学建模及应用等。数学作为当代自然科学中理性思维的核心内容,渗入到人们的思维和社会活动中,形成了社会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数学文化,它是现代科技文化的核心。在今天一日千里发展的社会里,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中如果缺少了它,无论什么岗位,其洞察、理解与判断能力,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局限,更谈不上创造能力和创新了。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适应性、竞争能力和潜力,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思维素质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高等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极大的作用。首先,数学学习的难度,潜在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畏难、不服输的顽强精神和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再者数学学习是一项富有难度的思维活动、智力活动,其中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辨证思维、创新思维等, 尤以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与内容,以至人们认为“数学学习是逻辑思维的体操”,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培养提高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他们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工作的基础、生活的基础。

3、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严谨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数学离不开推理,数学中要判断一个命题、猜想的真假,不是通过实践检验,而是要依靠概念的定义,依靠公理、定理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要步步有根据,处处合乎逻辑理论,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丝不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抽象性并不意味着它的概念和研究对象脱离客观世界和生活实践。通过学习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在现实客体中抓住本质特性,抽象出概念,并逐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解题的探求,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难题时要以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寻求解法,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

4、创新精神培养

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人类伟大的智慧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例如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这一概念的诞生在数学发展史上是里程碑式的创新,在人类思想史上则被恩格斯誉为人类思维的伟大胜利。微积分是牛顿、莱布尼茨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纯清概念、提炼方法、改变形式、创设符号。牛顿、莱布尼茨创立微积分,分别是从物理和几何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思想基础、不同研究方向,同时攀上光辉的顶峰。这也充分说明了同样的创新可能有不同的方向。微积分的创立过程中所显示出的“求实、求新、求异”的科学精神和运动的、辩证的、创新的革命精神对人类文明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5、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人才来源于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高等数学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学科,又是思维体操的学科,所以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学科。

创造性思维包括归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等。学习高等数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例如数学中常用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思维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来思考问题。而数学中的反证法则是培养逆向思维的好途径。数学猜想作为一种数学潜形态, 又是数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它是科学假说在数学中的具体表现,它常常是数学理论(定理)的萌芽和胚胎。比如在利用比较判别法,判定正项级数的敛散性时,首先,应对该级数的敛散性作一个猜想:若猜想该级数收敛,就需要找一个(或构造一个)收敛的级数,若得到想要的结论,则猜想正确;若猜想该级数发散,就需要找一个(或构造一个)发散的级数与之进行比较。可见高等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7

一、美术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 美术教育是培育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摇篮

孩子从小就喜欢涂鸦、乱画, 上了幼儿园老师开始教画画, 这并不是为了以后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 而是因为这是一种普及教育。孩子从小时候开始画画是其天性的表现, 也很容易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和高尚人格的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形态也是多种多样。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使得很多年轻一代对本国的文化嗤之以鼻, 传统民族文化有着失传的危机。因此, 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要从学生抓起, 而中学正是培育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一个最好的摇篮。通过美术教育课程的开设, 让学生多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 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并且深深地喜欢它, 有意识地保护、继承它, 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 再创造。这样通过重视对我国民族艺术的教育, 加强这方面的修养, 在提高审美的同时, 也提高了民族文化的意识。

2.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媒介

美术艺术是千变万化的, 是没有固定框架和固定思维的, 对于美术教育来说, 教授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 更是一种创造的精神。中学生是最具有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 千万不能摧残和扼杀学生的创造才能。中学美术教育中对于启迪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民族理念都具有重要作用, 这一点也正对应着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而在课程改革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从中可以看到中学美术教育是不能被别的教育替代的。

3. 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是美好的, 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其美好的一面, 而发现这些美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服饰、配饰、住房环境等设计要求越来越挑剔, 对艺术的鉴赏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种审美能力则是一个人艺术气质和文化内涵的体现。

4. 美术教育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美术教育还是培养和开发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世界, 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世界观。通过艺术的感知来认识客观世界, 来感受客观世界。在中学教育中, 通过美术教育不断给予学生美的熏陶、艺术训练和艺术意识的培育, 不断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得到智力上的开发。

二、目前中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目前的学校教学中, 中学的美术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课时一压再压, 师资老化, 教学方式陈旧, 影响着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1. 观念问题

美术教育被许多人误解为只是一门学习画画的学科, 画得再好也不会对孩子以后有什么影响。这是错误的观念。美术教育并不仅仅是一门学习画画的学科, 它有着十分宽阔的范围, 是对一切美好事物追求和发现的学科。他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 是对世界一切美好事物欣赏的一种能力。但是在中学教育的现实中, 许多学校对于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多是为了应付政策而设置, 美术课在很多时候还是被其他学科教师占用来补课。这样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让一些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得不到发展。

2. 社会问题

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有的家长把学习美术作为一种功利。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考上大学, 就想通过学习艺术这条捷径, 从而逼着孩子去学习美术, 而不考虑自己的孩子是否具备学习美术的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成为部分学生的恶魔而不是享受。

3. 师资力量不足, 教育方式陈旧

在中学校园中, 美术教师是十分缺乏的, 在一些农村地区甚至连美术教师都没有。不仅仅数量没有保证, 教育质量也无法给予保障。由于没有应试要求, 美术教育也就成为了过家家般的游戏课程, 教师敷衍了事, 教学方式陈旧, 形同虚设。

三、改善中学美术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 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民族理念, 给学生一个充分发展自己和选择自己道路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 教师都要转变以往观念,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国家课程规定下开足美术课程。

2. 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成绩好的学生的家长认为美术是没有必要开设的课程, 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家长则认为通过美术学习可以走捷径来考上大学。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 都忽略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要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让家长看到学生的进步, 分享到学生成功的喜悦, 争取家长的支持, 坚定学生的信心, 营造好学习的大环境。

3. 加强师资力量, 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

丰厚的师资力量是办好教育的基础, 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美术教育一定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积极引入专业院校优秀的毕业生, 给中学美术教育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 旧的方式总归是要淘汰的, 美术教育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交流。强化学生的智力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这是新时期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

职业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8

中国人口众多, 如果人口的素质提高了,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与我们竞争。人才的结构是宝塔形的、分层次的, 即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最大量的人才群在初级和中级。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加大力度培养初、中级人才群。而培养大量初、中级高素质的实用专门人才, 主要靠职业教育。因此,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重要途径。

一、职业教育架起了素质教育的立交桥

在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观念影响下, 莘莘学子千军万马去挤考大学这座“独木桥”, 然而能升上大学的毕竟只是少数, 在同龄人中只占6%~7%, 其余的人被挤下“独木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从教育客观上来讲, 应调整中等教育的结构, 即学生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后进行分流:一部分分流到职业学校, 一部分分流到普通高中。分流的比例为60%~70%进入中等职业学校, 30%~40%进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升入对口高等院校深造, 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学有一技之长, 回家发家致富, 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和领头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减轻升学竞争的压力,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宽松环境, 为素质教育架起了“立交桥”。

二、职业教育实现了素质教育对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 就是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教育对象。抓考绩, 突出抓入学率、巩固率, 降低留级率, 提高合格率, 而并不是单纯地抓升学率的高低。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 就要符合多数学生的爱好和就业需要, 而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有上百种, 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选择相应的专业。每种专业开设十多门专业课, 供学生专修, 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到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专业的设置适应了劳动市场的需要, 专业设置市场化, 职业学校时刻瞄准市场“行情”。当地经济需要什么, 就办什么专业, 就培养什么人才, 打破了普通教育培养目标单一化的格局。面向市场培养人才, 面向市场及时调整转换专业设置, 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对经济建设的适应性, 极大限度地满足了全体学生的就业需要, 从而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智力资源。由此可见, 职业教育具备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先天优势。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之二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这就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达到“五育并举”, 并且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 简而言之, 就是“合格加特长”。现代职业教育应以使学生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 以能力为教学单元, 以掌握能力的表现作为衡量教学进程的基准,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能力本位教学兴起原因之一是它能适应学生个人的不同条件、不同要求, 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个人间的差异。首先,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课程, 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 各种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要求合格, 为技术课服务, 专业技术课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每一门专业技术课的教学传授学生上千种技能, 学生选择专项一技学有所成, 就不愁找不到就业的岗位。其次, 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特长培养有特有教学手段, “一专多能”的职业中学实习教学培养的是动手能力, 一般占总课时的40%, 学生在学校实习基地或到社会厂、场、店顶岗生产实习。因此, 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专门人才, 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

三、职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实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

探析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9

一、情感的作用

情感对人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情感对人的心理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认识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 反过来又认识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强烈的、稳定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认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认识效果, 从而促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的发展。使人达到更好地认识客观现实的目的, 同样, 强烈的稳定的情感本身就构建成一种强有力的意志动机, 使人增强把已经开始了的活动进行到底的力量, 增强战胜困难, 扫除障碍的毅力, 对坚定人的意志力起着重大作用。另外, 积极地情感激励人自觉从事各项活动, 从而促进人的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而积极地或消极的情感, 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

其次, 人的情感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同时反过来影响人的多种实践活动。积极地情感是人们对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巨大动力, 而消极的情感则对活动起阻碍作用, 因此, 在各种实践领域, 都很重视“情感教育”。即将情感教育作为搞好各项活动的重要一环。

同样在教学领域, 积极地情感能促进学生认识问题能力,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 思想想象力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 并达到最好教学效果。

二、影响学生情感的因素

影响学生情感的因素是复杂的, 多样的, 诸如, 教师的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等, 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作为教师必须考虑到与此有关的方方面面情形, 力求学生带着积极健康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情境当中, 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1. 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地位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和喜爱程度。优秀的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 他们的优秀品质深刻地感染学生, 使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 使教学效果得到相应的提高。据有关调查材料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他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 及学生成绩三者之间构成了“正反馈”的趋向。因此教师的素质, 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教学的内容。

教学的内容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双边活动的中心, 教师因此而施教于学生, 学生因此而求教于教师, 因此教学内容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双边活动的效果, 教师必须善于处理好教学内容, 把抽象得到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地把教学内容以最适合学生需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完成教学内容。

3. 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 借助良好的教学方法, 学生能顺利地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并在这一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相反, 脱离实际, 呆读死记, 机械背诵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厌学情绪, 从而使教学内容难于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因此, 教学方法适当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要方面。

4. 课堂的气氛。

所谓课堂气氛, 实质也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作用下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适宜的课堂气氛既要有活跃的思维, 又要有专注的听课, 既要有热烈的应答, 又要有凝重的思考, 既要有轻松愉快, 又要有井然秩序, 使学生处于心情舒畅, 情绪振奋的气氛中, 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也融洽自然, 从而能使教学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并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情感的途径

培养学生情感要运用情感理论去进行, 笔者以为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抓住情感特点

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 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 情境中的各种因素都对情感有这样那样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创设优美的校园文化, 健康文明, 活泼向上、和谐统一, 从而使学生身在其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当然, 同样的情景不一定产生同样的情感结果, 教师还要加以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合理而实现的需要来创设情境。

2. 奠定情感基础

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的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 情感可以感染一些人, 因此教师可以以为人师表的形象去感染学生, 教师要热爱学生和施教的学科, 把这种爱渗透在教书育人之中, 使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信赖感;教师应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精神振作, 情绪饱满, 积极向上, 并要关心同学的学习、生活和思想, 倾注感情于学生, 以情育情, 以情动人, 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

3. 提高认识水平, 挖掘情感教育深度。

情感育认识是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 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 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这是以知育情的依据, 所以教师要善于做好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端正和强化其情感的倾向性和深刻性, 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积极主动地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当中去, 使自己获得全面提高。

4. 强化意志, 调控功能。

情感与意志相互制约, 意志提高情感的稳定度, 情感激励意志, 根据这一特点, 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努力攻关, 排除障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 变失败为动力, 始终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努力迈进。学生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 才能控制不稳定的情感, 形成情感和意志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 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情感过程对学习这种认识活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率。人们一般会认为, 松弛的情绪状态会提高学习效率, 紧张的情绪状态会降低学习效率。盖杰和伯纳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对教师来讲, 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 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表扬按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可以说, 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在情感教育中, 既要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 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情性修养, 同时实现教师的教育教学价值。教师要善于将运用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学习态度。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 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 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 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沟通、实现良好教育的愉快活动过程。我们期待情感教育能被更多的地方更多的领域所重视。让情感教育更好的在教学中和生活中得到体现。

摘要:情感教育不仅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全程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而且情感影响每个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 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 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文章首先论述了情感教育的作用, 之后分析了影响学生情感的因素, 以及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因素。

关键词:情感教育的作用,积极情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篇10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学习能力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学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一种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精确的科学语言, 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思维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基础性地位, 决定了它在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及其它学科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不仅是各学科和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 提高了他们的再学习的能力, 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 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 使高等数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严重下降, 把高等数学变成了单纯的工具学科, 教学课时压缩再压缩, 教学内容删减再删减, 把高等数学的原有体系改得不是高等数学了, 而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单纯培养技术工人, 而是培养有创新能力、有创造能力、有研发能力的新型技术人才, 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 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他们对所用的工具进行技术改进、进行创新, 使他们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即我们培养的是聪明的劳动者。

1 对当前几种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思想的不同认识

1.1 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

有人认为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上要求面面俱到, 理论上追求严谨, 这不仅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要求, 而且造成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使得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进度, 对一些重点内容和应当精讲细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展开, 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而理论上严密, 逻辑上严谨的要求更是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不是这样:高等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公式、解决几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数学家们在解决问题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1.2 教学方式单一

有人则认为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师对实用技术了解不多,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工程背景, 教学内容以书本内容为主, 枯燥地讲授数学的理论知识, 从概念讲解到定理证明再到例题习题一味灌输, 教学手段仍是粉笔加黑板, 这种每一节课都是“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数学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虽然从表面上看传统的教学方法落后了, 但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现在的教学方法改革特别是高等数学的教育方法改革还都是停留在理论上多,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真正和现代的教学工具结合在一起的高等数学的教学用得并不多,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不只是教一些公式、解法,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数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要授之于渔。

1.3 教学模式陈旧

高校规模的扩大, 对转型的高职学校教师特别是基础课教师造成很大的工作压力, 一方面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个别差异愈来愈大, 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完全一样, 同一个老师讲课, 同一个教室听课, 有的学生没“吃饱”, 有的学生没“消化”, 造成教师无法适从, 同时影响教师教学改革研究和学术研究。

我认为上述所面对的学生情况是正常的, 现在高等教育是大众化教育, 学生的来源定要比以前的精英化教育要差, 这正给我们教师带来挑战, 它会激发教师去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研究。

2 我结合高等数学的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数学思想的理解

2.1 精确思想

在高等数学中精确思想产生于函数极限中的语言、语言对于这两个语言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感到难教, 其原因是教师对

语言、语言的理解是单纯的从数学

定义去理解, 结果越解释学生越不明白, 对于

语言、语言我是这样理解的:精

确思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是离不开对精确的要求的, 如卫星运行的轨道、精密的测量仪器等需要高精确, 大众化的一些产品对精确的要求并不一定高, 但不管怎样它们都有各自精确度要求, 对于语言、就是这种求精确度的一个重要模式, 当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了, 它对学生以后学习概率、统计中的大数定律、置信区间就很容易理解了。

2.2 替代思想

在高等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换元法, 如求极限的运算、复合函数的求导、积分运算中都用到换元法, 其目的是把复杂问题转化成比较简单问题来解决, 这其中就体现了一个重要思想:替代思想, 又如在求极限中的无穷小量的等价替换。

2.3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高等数学中的导数、定积分概念的产生是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抽象出来形成数学概念, 如导数定义是在解决直线运动的速度问题、曲线的切线问题中运用到了如下的极限:

并且这个极限式子的分子和分

母分别函数的增量和自变量的增量, 它具有普遍性, 为此把这它抽象成为数学定义———导数, 又如定积分的概念的产生则是由解决曲边梯形面积、变力做功、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等问题中产生的, 而运用这两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就是理论为实际服务的吗?高等数学在形成解决问题的定义、定理过程中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一个过程, 如函数极限的定义产生就是先引入数列的极限后再到函数的极限, 因为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但现在有些高职教材把数列极限删减了, 就不能把高等数学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体现出来.又如函数的连续性讨论, 则是由一个点开始, 再到区间, 定积分应用中的微元法也是由局部到整体的一个过程。

2.4 数学建模思想与转化思想

高等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常使用一种方法———构造函数解决问题。如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证明:就是构造一个函数使之满足罗尔定理得到结论的。并且这其中还有把一般问题转化成特殊问题来解决的数学思想。又如级数中的幂级数的应用则是把一般的函数转化成多项式函数来解决, 一阶常微分方程过程中的常数变易法、二阶常系数微分方程的解法中的特征方程、待定系数法都是用到把一般问题转化成特殊问题来解决的思想。

2.5 美学思想、相对论思想

在高等数学中的一些数学符号、公式等都包含着美学。如极限的表达式它表达的是两种变化状态的组合, 即当变量时, 变量, 这个极限表达式中的“=”不是相等或恒等。因此在高等数学中的“=”是相对的, 则更是体现数学的美,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这样来讲学生对极限概念中的极限表达式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 对极限概念的理解也就不难了。

由于高等数学中包含了这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思维方法, 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是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1]扬之“.MM教育方式”实验研究的评价与展望[J].数学教育学报, 1998 (3) :6-11.

[2]蔡上鹤.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中数学[J].1997:9:1-4.

[3]张奠宙, 过伯祥.数学方法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1996:49-97.

[4]傅学顺.数学思维中常用的思维方法[J].数学教育学报, 1994 (2) :47-56.

上一篇:企业的品牌经营下一篇:考中考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