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改革

2024-05-12

班级管理改革(精选十篇)

班级管理改革 篇1

1. 抓好外部诱因, 引发“人人做班长”动机。“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它也是推动学生自主管理活动的主观因素, 是进行自主管理的前提。当在班会上宣布每个人都是班长时, 我发现许多孩子的眼里闪出了惊喜和渴望。“做班长的首要条件不是学习拔尖, 而是要有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我说, “当班长还要严于律己, 率先垂范, 要把自己当成榜样, 希望大家重新定位自己, 做一个全新的自己。”这样就使一般学生扫清了心理顾虑, 树立了信心,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动机得到了激发。

2. 整合努力目标, 强化“人人做班长”动机。后来, 我们发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 就及时和学生商量建立班级奋斗目标, 引导学生把国家、学校、班级的教育目标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自主管理的努力目标。由于目标经过学生整合后切合学生的需要, 切实可行, 使学生目标明, 方向清, 管得也就主动了。

3. 创设民主氛围, 巩固“人人做班长”动机。我们提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地位得到尊重, 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他们也就乐于遵守纪律, 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 也乐于为集体服务。每个孩子都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巩固自主管理的理念。

二、改革班委建制, 引导学生全面参与班级管理

1. 进行工作细分, 确保人人有事做。“人人做班长”, 并不是没有分工, 我们把班级繁杂的工作进行细分, 设立合适的岗位, 让每个同学各管一摊。班级管理工作, 大的方面包含道德、学习、卫生、纪律、安全、活动等方面。再细分, 学习包含课堂学习、自习学习、各科作业、课外阅读、日记周记、疑难汇总与解答等, 纪律包含课堂纪律、自习纪律、课间纪律、活动纪律、集会纪律等, 道德包含个人修养、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等, 卫生包括个人卫生、值日情况、卫生保持等, 安全包括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用电安全、课间活动安全、上下楼梯安全、文体活动安全等。班级工作细化, 就有了更多的管理岗位, 为学生的自主管理提供了锻炼机会。

2. 发扬民主, 争做班长。我们主张“人人做班长”, 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班长。不论学习, 不管以前表现, 只要你有为班级工作的愿望, 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有自觉管理的能力, 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争做某方面的班长。这样就调动了全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适时开展竞选演讲会, 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确定了各类班长人选。部分岗位竞争激烈, 部分岗位无人竞争, 我们就进行了志愿“调剂”。岗位不够用, 我们就再设立了几个“督查岗位”。

3. 落实在职班长负责制。班级工作进行了细分, 又确定了各岗位的人选, 还需要强化学生的岗位责任。各岗位负责人是谁, 应当承担哪些义务, 拥有哪些权利, 我们在班会上进行了讨论, 有的责任大, 比如, 安全; 有的任务重, 比如收交作业、检查作业; 有的工作有难度, 比如, 负责矛盾调解。我们把讨论的结果连同他们的岗位一起公示在教室前, 由负责督查的班长进行监督。在职班长负责制不是发号施令, 不是只盯着别人, 班长要身体力行做好其他的本职工作, 自己负责的工作更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 . 实行角色动态分配制。现代教育理念认为, 班级的管理角色应该是多样化的。单一的角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实行角色变换制度, 则能使学生在不同的管理岗位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但是班上人数多, 没有那么多岗位怎么办? 社会上存在官员能上不能下的不良风气, 我在班会上反复强调: “班长是为班级为大家服务的角色, 谁都有为班级和大家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既然如此, 优秀学生不能独揽大权, 谁都可以负责班级具体工作。”我又给学生们讲了《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 使部分学生摒弃了狭隘心理, 消除了失落情绪, 角色动态管理也能平稳运作了。

三、尝试学生自主评价, 培养民主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

学生的自主管理也包含学生的自主评价。以往, 我们的评价往往是教师说了算。“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 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因为教师的评价, 往往带有成人化的倾向, 容易求全责备, 不利于学生自我约束、自主评价、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因此, 在目标管理的评价考中, 我们尝试着以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 学生通过自评、互评, 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 在评价中学生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 获得了自信; 在自我批评中, 学会反省, 逐步完善自己。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了保证, 参与的热情就更高了。在评价中, 我们的引导又培养了他们的公平公正意识、赏罚意识及尊重他人的品质。

在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不失时机地帮助一些学生找出存在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整个评价过程教师充分放心、放手, 使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班级民主管理的气氛, 也感受到了参与管理和评价需要的责任心, 深化了班级管理的教育意义。

摘要:学校开展了“高效课堂”观摩活动。研讨会上, 大家讨论的话题之一是“学生的表现”。大家认为, 年级越高, 学生顾虑越多, 举手发言越不积极, 但每个班级的班长、副班长等班干部却能保持很高的学习热情。其实, 不光是学习, 在对待班级事务上他们也很主动。为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与他们“班干部”的身份有关, 他们有着和普通同学不一样的角色定位和心态。如果“人人做班长”, 会不会促进他们的全面进步呢?于是, 就提出了“人人做班长”班级管理的理念, 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人人做班长,动机,建制,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80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2.336.

创新班级管理改革课堂教学 篇2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学校的所有元素都要服务于“培养学生”这个核心目标。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培养的怎么样是衡量一个教师、一个校长、一所学校的核心标准。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是课堂;学生所在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班级。好课堂、好班级才能培养出好学生。课堂好、班级好才是真正的好学校。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受客观条件影响小,“人”是决定性因素,“弱而小”的学校的优势或者说强项应该也只有在这里,新理念、新思维、新举措开辟新局面,照样可以做出大文章。这也许也应该就是“薄弱学校”的“支撑点”。

回顾十几年的求学生涯,深深地体会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同学、老师、班级。一个人求学期间能遇到几个好同学、好老师、好班级,该是多么幸运啊!我的学习成绩忽高忽低。现在回想一下原因:关键在于自己所在的小圈子中成员的集体倾向和与任课教师的关系怎样。一个学生懂得什么,大家都玩我也玩,而且要玩出“花样”;大家都学我也学,而且要学出“名堂”。“亲其师而信其道”。哪一科的老师喜欢我,我就

喜欢学哪一科,不然,就觉得对不起这一科的老师。至于将来自己的前途,小孩子家,考虑不那么远。回顾二十余年的工作历程:当老师,我不讨厌差生,因为自己曾经是个差生,更喜欢“捣蛋鬼”,因为“捣蛋鬼”有雕琢的价值和开发的潜力。当班主任十几年接手的都是“差班”、“乱班”,我从来都没有认为接手这样的班级是坏事,因为这样的班级有个性,学生“真”。转化差生、治理乱班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我有一个观点,大家也许不能接受,“差生”和“乱班”是我们当老师的一手造成的。不信你可以反思一下或搞个调查:一个“差生”在学校的几年里,我们提问过他(她)几次,找他(她)谈过几回话,让他(她)板演过几回,表扬过他(她)几次,让他(她)参加过几次活动。只“遗弃”不“虐待”就不错了。假如把毛泽东交到我们手里,我们能做得象杨昌济,孔昭绶,黎锦熙、方维夏那样好吗?替考、数学不及格、时常向老师发难、孩子王、犟驴、刺头。时常令我们头痛的,毛泽东身上一样都不缺。我们一不留心也许就会把象毛泽东这样的经天纬地之才当作“差生”,那么,他也许就只会给你制造一个世界级的“乱班”;而不是缔造一个新中国,一个伟大的共产党,一支英雄的部队。我建议:大家认真看一看《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

结合眼下的新课改,系统的反思一下:办什么样的学校?当什么样的先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去培养学生?

小学班级管理“民主化”改革初探 篇3

当时,我任教六(1)班音乐,兼本班班主任。学期初,我首先成立了“学代会”(班委会由“学代会”选举产生)。顾名思义,“学代会”就是学生代表会,由学生选举产生。它是班级管理的一个独立组织,不从属于班委会,直接对班主任负责。“学代会”设“常规组”(监督班委干部的常规管理工作)、“学业组”(监督课代表及组长工作)、“考核组”(负责每两周一次的“优秀班干”评比)三个组,成员共14人,其中会长、副会长各1名,三个组组长各1名,各组成员各3名。其任期为一个学期,下学期初由班全体学生重新选举产生。其职责从本质上有别于班委会。班委会是班级常规、学习、活动等各项工作的直接管理组织。而“学代会”的责权有四:一是参与制定或修改班级规章制度;二是选举产生班委会,监督其工作,对他们的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三是由会长召集,于双周星期五中午召开一次会议,总结两周来班委会工作情况,评选“优秀班干”三名,提出班委会工作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反映代表们平时听到的或是他们自己对老师、班干及班级各项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形成会议录,并上报班主任;四是“学代会”有权通过表决任免班干部。

也许有人觉得这样做是不是太繁琐?有了班委会,“学代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事实上,对于“学代会”工作的重要意义,我的体会是深刻的。

一、“学代会”使班级常规管理的面貌焕然一新

有了“学代会”的监督和建议,班级的常规工作更加务实而高效。2008年秋学期初,我首先拿出《班级安全制度》《班级卫生制度》《班级学习制度》等各项制度草案,然后交“学代会”,由他们征求班委会及其他学生意见,最后由他们开会讨论完善。他们所提出的“过马路左右看”“穿着要整洁”“学习要主动积极”等补充条款就很好,我都高兴地采纳了。这就为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证。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学代会”发挥了监督、建议的职能,促进了常规管理工作的优化。有一天上午,常规组组长向我反映说:“我们班下课时,总有人追逐打闹,或是说脏话。我跟班长说过几回了,可这些现象仍然存在。”我说:“那你和班长商量商量,看看有什么好办法。”他们商量以后,向我建议设班级“文明监督员”,每天4名,课间巡视,发现不文明行为,及时说服、阻止。我很赞同他们的想法,只建议班长在安排的时候,多安排那些在课间有追逐打闹或是说脏话现象的同学。这一招还真管用,从此以后,班级几乎没出现过上述不文明行为。

二、“学代会”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代会”这一组织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民主、自主意识,提高了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同学们思维更加活跃,发言更加大胆、积极和有创意。师生课堂配合更加默契,这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记得2009年春学期初,有学生向“学代会”“学业组”提出:可在前面黑板的左右两侧分设“新闻在线”和“知识宝典”这两个栏目,由同学们轮流负责。“学代会”通过讨论,一致认为这个办法非常好,建议每天早上、中午更新一次,由语文课代表安排实施。这一举措,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不久,“学代会”向我建议:可在班级开展课外学习竞赛活动,每个月评选一次“课外学习标兵”。我一想,对呀!学习贵在积累,尤其是阅读和写作,光靠课内怎么行呢?从此,我班掀起了课外学习的热潮,由于同学们学得主动、积极、勤奋,我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县小学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试中,我班语、数、外三科成绩均居全年级之首。

三、“学代会”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而亲密

成立“学代会”,我就是要放开老师的“架子”,鼓励学生敢讲话,讲真话,鼓励他们为班级的建设献计献策。由此,我们也可以把“学代会”理解为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有一次,“学代会”建议建立“表扬信”制度,每两周评选在课堂、作业、成绩、活动等方面表现特别好的或进步特别大的同学,给他们家长发去表扬信。我听了很高兴,交给班委会执行。每一次发表扬信的时候,我都郑重地签上我的名字。这一举措,极大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记得毕业联欢会结束的时候,很多学生是流着泪跟我说“再见”的。现在,我还常常收到他们的信息、信件和电话,他们仍旧像以前那样,跟我无所顾忌地交流,我也是乐此不疲。

“学代会”制度的顺利实施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日常工作中,我以“民主化”为中心内容,加强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一是利用晨会、班会、中队活动培养学生的民主、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及创新精神;二是采取集中培训和个别交流的方式对班委会及“学代会”成员进行培训,就工作方法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地指导,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三是安排“学代会”主办《小主人报》,给学生一片民主思想自由驰骋的天地。通过上述措施,扫清“学代会”工作的障碍,不断地为班级民主化建设注入活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中实施“民主化”改革势在必行。而“学代会”制度为这一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以民主引领自主,以自主促成自理”是这项制度的精神实质。这一改革带来了班级管理理想、模式的深刻变革,其现实和长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中小学班级管理改革的再思考 篇4

一、中小学班级管理改革的论证途径

论证途径之一:以新课程目标、任务、要求等直接改造班级管理, 可称之为“目标导向型班级管理改革”。

论证途径之二:揭示课程改革与班级管理间矛盾, 可称之为“矛盾对立型班级管理改革”, 如有学者认为, 课程改革与班级授课制具有矛盾性[1]。

论证途径之三:展示新课程引起的班级管理新局面, 可称之为“新问题应对型班级管理改革”, 如研究性课程中班主任的工作重心的调整问题[2], 以及“学生自主选择校本课程后, 原来固有的常规班级被打乱……临时班级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3]。

论证途径之四:论述新课程理念与方法对班级管理的建设性意义, 可称其为“共生关系中的班级管理改革”, 如有学者认为, 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课堂生活较之传统教学也较为民主和谐的情况下, 班级人际关系和班级群体的凝聚力有所改善[4]。还有学者从隐形课程的角度来探讨班级管理[5], 认为镶嵌在班级中的物质、制度、精神等隐形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目标导向型班级管理改革”是从政策层面论述班级管理改革的必要性:新课改是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 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 而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做出的调整, 对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班级管理工作具有普遍导向性。

“矛盾对立型班级管理改革”是从体制性约束角度论述班级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取向、课程性质、课程结构、课程复杂程度、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变化后, 班级管理思想与方法也应随之做出调整, 否则就会约束课程与教学改革。

“新问题应对型班级管理改革”是从课程改革的结果出发来论述班级管理改革的必要性:任何改革都会在消除旧问题的同时产生新的问题, 倘若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改革便会受到各方面抗拒。

“共生关系中的班级管理改革”强调的是新课改与班级管理追求目标的一致性:新课程倡导的人文、对话、参与、合作、情感等理念, 与班级社会学诉求高度一致, 对班级管理具有建设性作用。

二、中小学班级管理改革的再思考

四种动因构成了较全面的班级管理改革论证逻辑, 但仍需进一步思考:新课程对班级管理改革还构成什么契机?对班级管理二重任务有何影响?四种动因都是从课改与班级管理改革的联系中进行探讨, 没有跳出关系范畴。将二者置于第三者视角下, 还可以追问, 课改与班级管理改革是否具有相同的推动因素?这种推动因素对班级管理改革有何启示?

1. 新课改为构建中国特色班级管理模式提供了历史条件

班级管理模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 经历了理论建构、小规模适用、制度性支持以及大面积普及等几个阶段。从部分欧美国家情况看, 班级管理改革的主要动力并不是课程, 而是个别学习、课堂纪律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例如, 西方国家早期推动班级编制和班级教学改革的因素主要是为了满足儿童的个别需要;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早期的班级管理变革的推动因素主要是纪律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推动班级管理变革的主要是日益恶化的儿童生长环境。而那些进行班级管理改革的国家, 在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内容与管理过程方面与我国有很大的区别。以班级管理重要主体“班主任”来说, 仅有个别国家设置了这种专职管理教师。以班级管理主要客体来说, 我国班级管理在相当长时间里, 会继续面对像今天一样的庞大管理对象。国外的班级管理缺失课程推动背景, 而我国班级管理具有独特性。思考课程改革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本身就具有地域与国别特色。长期以来, 我国班级管理改革缺乏急迫的推动理由, 改革理性自觉不足。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文化与学习方式改变, 使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被提上日程。

中国特色班级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与新时期管理精神的结合问题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积累了博大精深的管理思想,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就是管理中的权变思想。现代班级管理在经历了技术理性时代的“科学管理”之后, 迈入了“行为主义+人文主义”管理的新阶段。班级管理者一方面要能从历史中获得应时应地因人而变的“权”谋智慧, 还要能把握时代赋予的管理理念, 将权变、科学管理、人文管理高度融合起来。

(2) 通过班级管理, 在现代社会人才规格基础上,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问题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科学精神、民主思想、合作意识, 另一方面要继承“温良恭俭让”的个体品格、“老吾老幼吾幼”的家庭与人际关系、“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公民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环境伦理意识等。

(3) 探索由独生子女构成的班级管理规律问题

我国的班级管理在很长的历史阶段, 将会面临着独生子女的问题, 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现象。怎么在班级管理中消除独生子女特有的养尊处优感、自我中心意识、责任心弱等问题, 是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

(4) 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中探索班级管理的未来趋势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 西方某些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干涉, 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深感恐惧, 试图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手段挤压中国的发展空间。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怎么引导他们透过种种表面现象, 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养成正确的国际意识, 都是班级管理者需要思考的话题。此外, 受制于我国的发展水平, 国内的矛盾也比较多, 怎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同样也需要班级管理者深思。

(5) 克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效管理”乃至“反管理”现象

长期以来, 受传统教育理念、师道尊严思想、教师个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 无效管理和反管理现象比较普遍。无效管理是指没有效率和效益的管理, 如有人说, “许多班主任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 却没有成为学生管理、教育的专家……这种‘管理’的价值到底有多大。”[6]“反管理”指的是违背管理伦理的现象, 比如, “学生拿了别人的东西, 老师竟然给学生的脸上刺上‘贼’字……”[6]

2. 新课改对班级管理的二重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班级管理具有班级经营和服务教学的任务:班级经营的任务在于构建一个团结、友爱、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环境;服务教学的任务是为各科教学提供支持性、建设性的氛围。无论是以凯洛夫为代表的大教学观, 还是以泰勒等学者为代表的大课程观, 都反映出课程与教学不可分割的联系。课程与教学不仅作为整体联系在一起, 他们的子因素也构成一种共生共荣关系。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形成了立体交叉的态势, 要求教学组织形式———班级的物质空间、班级编制、班级规模、班级规章制度、班内小组的划分、班际之间的互动等等也能有相应的变化。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并将教学过程诠释为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过程。这些新的教学与学习方式, 与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相比, 具有基础性变化, 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全新的、难度极大的挑战, 服务教学的任务也会随之复杂化。比如说, 对话教学是“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为主要中介进行的话语、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沟通的方式”[7]。作为班级管理者, 需要了解对话教学的内涵与方式, 主动为对话教学营造合适的环境, 积极配合科任教师的特殊要求, 及时跟踪与了解对话教学的效果, 在感知教学中出现信息、情感、意义的阻碍时, 能及时向科任教师进行反馈, 并随时协调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等。再以“探究学习”为例来看, 在一些资源短缺的学校, 班级管理者需要配合任课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拓展学校、社区与家庭的实验室、图书馆、网络以及自然环境中的学习资源, 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条件。

在班级组织创立之初, 班级的教学功能是优先于管理功能的。尽管在班级组织的改造中, 尤其是受德国实验教育学派的影响, 班级本身的社会学意义被逐渐认识到, 但作为教学组织形式而发挥作用始终是班级的一个核心功能。我国的班级管理工作已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 但主要集中在班级经营之上, 因此, 当前班级管理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怎么为教学服务之上。班级管理工作需要在继续探索班级经营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方法和规律问题, 以及不同教学与学习方式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问题。

3. 班级改革与课程改革具有同样的历史推动背景

21世纪后的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社会民主化、公平化进程稳步推进, 文化的多元性日趋明显。与此同时, 自然环境在不断恶化、生态失衡日益严重, 社会矛盾在加剧, 文化冲突愈演愈烈, 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正处在重新布局之中。为了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也为了在新一轮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竞争中胜出, 世界各国都将“科教兴国”作为治国方略, 大力推动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从哲学层面上看, 21世纪的课程都在大力汲取存在主义、诠释学、现象学、伦理学、美学以及后现代哲学等思想, 在课程的基础领域, 人文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等接踵而至。一种基于本土性、复杂性、非线性、差异性, 追求人文、民主、合作、发展、创造、意义的新课程图景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班级改革和课程改革具有同样的推动背景:近代班级的产生源自当时的社会需要———班级制度普及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革命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与个别教学的低效之间的矛盾;现代班级的同质编制、科层管理、学生自治与选举, 其实也是社会经济领域内的科学管理主义以及社会运行模式在班级中的移植。当前的班级管理改革趋势同样受到社会政治建构、经济运行模式与思想文化潮流的影响:人文、民主、合作、发展以及对意义的追求恰好也是当前班级管理的追求目标。显然, 课改与班级改革具有同样的推动因子, 都是社会进步与社会思想在不同领域内的体现。也就是说, 课程改革与班级管理改革既有垂直关系, 也有平行关系;既相互影响, 又相互作用。跳出课程改革与班级改革的垂直关系, 从课程改革与班级管理改革共同的历史驱动力上进行班级管理改革, 不仅可以将主流思想与时代精神融入班级生活, 反过来也为新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实施环境, 与此同时也不会陷入“唯课改论”的窠臼。

与社会变革保持一致意味着我们要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 按照我国改革的进程, 在班级这个“微型社会”, 营造出人文的、民主的、平等的、合作的、发展的生活环境, 将能否培育出符合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人才的管理视为改革的标准。在教育改革的征途中, 一不小心就可能走到了改革的反面。在新课改与班级管理改革的关系上, 还需要保持一份冷静和审慎的态度, 班级管理既要为新课改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 同时也要杜绝狂热地随着新课改翩翩起舞的现象。班级管理有其特殊规律和特定范畴, 其中有些规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需要在管理学范畴内进行改革;有些范畴和课程与教学的交集不甚明显, 不能牵强地将新课改作为这些范畴的改革理由。以新课程话语来推动班级管理改革, 不能全部推翻班级管理与经营的规律, 也不是必然要将新课改思想渗透到班级管理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慎建波.浅议课程改革与班级授课理论.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 2008 (2) .

[2]杨小全.研究性课程的班级管理.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

[3]刘翠鸿.校本课程开发中临时班级的组织与管理.湖南教育, 2003 (20) .

[4]姚抗美.课程改革实验中“班级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 .

[5]李显成.班级管理中如何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教书育人, 2004 (6) .

[6]人民教育编辑部.新世纪班主任必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课堂改革中的班级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篇5

邢台县浆水中学刘为民 四月初,学校开始实施“学案引领下的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改革。我所带的高一280班首批进行。通过一个多月的改革,我们看到学生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发生了一些欣喜变化,也深深体会到:课堂改革要真正能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必须下大功夫加强和改进班级管理。下面,我把课堂改革中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增强班级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施新课堂改革,对于学校和学生是一场革命,关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命运,只准成功不能失败。我们已在理论上充分论证了这种课堂模式的高效和可行性,搞得好与不好那就是我们操作和执行的问题了。我认为,班主任是最关键的,班主任要为课堂改革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和保障。只有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对待并加强管理,才不至于使课堂改革散了架松了劲。

二、团结每位任课教师,达成课改共识。课改要进行,教师一盘棋。课改之初,我们各科教师集在一起认真讨论分析课改的必要性、紧迫性,达成共识必须进行课堂改革。也认真学习了先行学校的课堂模式,决定先按照“新绛模式”搞,然后再逐步改进。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出现的问题,商量解决的办法,分析课改的效果。

三、向学生讲清课改的目的、模式,使学生的认识与老师同步。课堂改革的参与者是老师和学生,学生是很大数目的受改对象,要改

变几千甚至是以后多少届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绩和前途命运。他们不清楚我们搞的是什么,怎么搞,那一定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得不到学生的配合,自然也就不会取得好效果。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充分地向学生讲我们改革的目的:让学生会学、学好,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并能取得最好的成绩;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上课模式:先上自主课,再上展示课,一单元和一章结束后上反思课和训练课。要用好学案、做好学习报告、认真填写互动卡。充分自主学习、精彩课堂展示、小组合作互助、师生平等互动一定会助你高效学习。

四、分好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是课堂改革的重要载体基本单元。学习小组分好了,才能保障课堂的各个环节顺利进行,才能起到各项班级工作的加强和改进。否则,课堂改革搞不好,就连基本的课堂纪律、卫生值日也就做不好了,所以班主任必须分好小组。我是这么分组的:按照月考成绩对学生均匀分组,每组都有好中差的成绩,男女学生比例基本一样,都是8个人。试行了一段时间后,对个别不习惯的学生进行了调换,达到了学生的满意。

五、调整好学生座位。为了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我们要求小组集中,所以也借鉴了新绛中学的环形座位。这并不是简单的坐一圈,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布局、学生活动是否方便、书写是否受影响等因素。经过三次变动,才形成现在的两边各三组环形坐、中间两组对面坐的座位模式。对于每个小组,原来8人8桌太满摆不下,后来8人6桌学生没地方写字了,最后按8人7桌来摆,就比较好的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学生怎么坐?我也要求:成绩好的学生坐中间,其他学生坐两

边,让成绩好的学生担起其他学生,担负起辅导督促学习的任务。

六、指导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小组分好了,把各项工作做好才算好的学习小组,才会对班级管理有利,才能使课堂有效动起来。我要求各小组先选好组长:开始同学们都选成绩最好的学生,我否定了,要选组织管理能力最强责任心最强的同学。重新选后的组长开展小组的工作比较有力,组长对小组全面工作负总责。然后要求小组成员分工:每人有事做,人人是主人,有学科代表,卫生组长,纪律组长。还要求各小组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制定小组章程和小组誓言。以此促进小组工作有章可循有活力。

七、制定小组评价制度。有小组就得有相应的评价。我从四方面对小组进行评价:课堂表现、学习纪律、成绩提升、卫生保持。实行百分制,依次占40分、30分、20分、10分。课堂表现依据任课教师每节课给各组打的分数(新问题抢答、问题回答的好、提出新问题等都得分,复习旧问题答不出来要扣分,课代表记录,一月汇总);学习纪律、卫生保持依据每天值日生对每组的督查评价;成绩提升依据月考成绩进行核算,提升分数最高的组本项得满分,依次按比例折算,有的组降了就得负分了。一个月一汇总一排名,评出两名优秀小组进行表彰。

八、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精彩展示。新课堂模式,学生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关键的两个环节是:自主课和展示课。如果不加强指导:自主课学生就不知道干什么,展示课有些学生就不说不动,一节课没有任何收获。我在这两方面经常给学生讲解:自主课是在学案引

领下的自主学习,要先认真看书,从书上找出学案提出的问题答案,做好学习报告。开始不要讨论,等到自己把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做完了,老师允许讨论了,小组才进行学案问题校对,互相解疑,把小组共同的疑难问题填到互动卡上去,交给老师以备展示课上用。展示课上要积极,要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敢于展示给同学,就像做一个小老师一样声音要洪亮,书写要规范,侧位讲解让每一为学生都听懂都看见,可以对学生提问还要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通过不时的指导,学生能上好这两个课型了。

九、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老师们都体会到:实施这种课堂模式,得经常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得用浓厚的学习氛围感染学生。实施新课改后,我不断变换教室标语,如:能把别人教会,自己才算真会;课前做好报告,课堂展示风采;展示最为关键,总结才能提高;沉默会折断理想的翅膀,讨论会激起理想的翅膀等。学生一走进课堂,就自然地融入了这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了。

探究新课程改革下的班级管理方法 篇6

关键词班级管理思想教育和谐发展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游戏规则,游戏就不能进行。如果没有法律保障,国家也就得不到有效治理。“人治”是弹性的,“法治”是刚性的。在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自觉强化“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制定班级规范,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执行班级规范的日常教育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法制意识,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的习惯。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在追寻良好的班级管理方法,现将自己的实践呈现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增强学生凝聚力

班级是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基地。学生要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力量和风貌。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励人,也可以改造人,这个班集体需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蓬勃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争先创优,爱班好学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从何而来?它来源于班主任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思想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建好班级的法宝。班主任应通过班会、演讲会、小竞赛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将来能真正成为四有新人。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树立班风建立良好班集体的重要表现。去年秋季,学校组织运动会。在接力棒竞赛中,起初我班队员遥遥领先。可就在杨静同学接棒时,由于心慌,接力棒未接稳落地了,因此影响了比赛成绩。有的学生责备她,有的学生为她开脱。为此,我召开了“同在屋檐下”的主题班会,启发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除了要求班级在学校集体性活动中树立班级的形象外,我还经常对学生渗透“班荣我荣,班辱我耻,以班为家,荣辱与共”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构成和谐的班集体。

二、着力建设“管理团队”,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班级是个“小社会”,要做好学生各方面工作,单凭一个班主任是绝对做不好的,而应形成以班干部为中心的学生骨干力量。有人形象地说,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臂右膀。此话很有道理,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起到核心作用,他们是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能否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做好学生工作,也是衡量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新接手一个班级,我总是从调查研究入手,了解学生情况,选拔既有组织能力,又能起带头作用的“小助手”。同时要求他们要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要达到这个要求,我就激发小干部首先主动接受学校各类行为规范教育,让他们能够自觉地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在班级中树立威信。针对班干部的个人特长,我对班干部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让他们各负其责。比如:每年的儿童节,班级举行庆祝活动,我指导文娱委员如何组织,并放手让她去主持。学生兴致很高。活动中,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讲故事等等。大家尽情发挥,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还经常和班干部一起分析班级情况,指导他们制定班级计划选择工作方法,全心全意为班级服务。为了让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我采用了职务轮换制,鼓励能者为先,竞争上“岗”,从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两方面来培养班干部,使其能在管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大胆工作,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综合素质,使班级核心力量更加坚强。

三、善于发现教育契机,促进学生道德完善

孩子在爱中长大,他便学会了爱;在仇恨中长大,他便学会了仇恨。作为班主任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爱是信任的基础与前提。师生间有了爱,班级的一切工作都能有序进行。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在四川工作的湖南籍老师谭千秋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一格言。

当地震灾难突然袭来的时候,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保护住了自己的四个学生,而自己却献身了。他的牺牲成就了四个家庭的团聚和幸福。他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是爱。

汶川是不幸的,汶川的孩子们却是幸运的,是他们的老师献出爱心将他们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是教师那种“学生生命高于一切”的使命造就了一个优秀教师群体。在灾难面前,他们一心想着学生,置生命安危于度外。他们的英雄事迹撞击着我们每个教师的心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面对班级里的每位学生, 我深深地体会到“职业责任”的重大意义,也知道了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作为班主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全身心地去爱学生,时刻想着学生,架设一座师生情感桥梁。我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引导学生用一种博大的爱去感受各种爱,学会懂得欣赏他人,学会

感受父母的爱,表达对他人的关爱。这样学生才会同心协力,互帮互助,为共同搞好整个班集体而努力。

加强班级管理,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和谐舒畅的心理气氛中通过多种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班级管理改革 篇7

架构“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形式

“以学生为主体”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思想。唤醒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从被管理者逐步成为管理过程中的参与者, 并最终成为管理过程的主体, 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是班级管理改革的出发点, 也是最终目标。

原有的班级管理由班委和团委两个学生组织完成, 选拔包括班长、副班长、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学习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心理委员在内的十余名班干部, 约占到班级学生的三分之一, 这样的班级管理架构人数多, 缺乏效率。一个学期下来, 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干部没有从事任何一项班级管理工作, 而且班级中还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针对这种情况, 班导师和学生共同商议建立新的全体参与的班级管理形式, 新的管理形式中按照学生的意见保留班委中三个重要的工作职位——班长、副班长和学习委员, 其他职能交给成立的专项委员会, 为此成立了五个专项委员会, 即体育委员会、文娱委员会、就业与实践委员会、心理调节委员会和网络管理委员会。每个委员会有5~8名学生组成, 班级中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至少一个委员会, 每个委员会有自己的学期计划, 并承担来自学院、系以及课程中相对应的项目, 以此开展活动。这样, 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须参加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 并且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这种班级管理形式既面向全体, 又照顾到个体兴趣。

项目化的班级管理每个学期班级的专项委员会承接来自学院、系以及任课教师的项目, 如参加校运会由体育专项委员会组织班级学生参加, 节假日中校企合作的用工需求与招聘和暑期社会实践由就业与实践委员会完成, 班级QQ群、论坛和网络课程维护以及互联网的使用技能比赛由网络委员会完成, 其他集体活动由文娱委员会和心理调节委员会完成, 而班委负责日程管理工作。由于每一个委员会由5~8名学生组成, 很容易发动起身边要好的同学参加活动, 比班级干部组织工作更有效率。每一个承接到的项目按照制定项目计划书、项目计划 (ppt) 展示与答辩、项目实施、项目总结等完整的流程来进行。在实行新的班级管理形式两年多时间里, 先后完成了电子商务“三创”比赛、班级管理方案制定与干部竞选、选班歌和班级纪念日、学期“主题月”策划等项目。通过完成这些项目, 班级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并且主动参加到班级管理中来, 学生在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

公司式的学生考核将学生的评优终极考核放到每一个项目的考核中来, 实施过程性考核, 按照每一个项目的完成情况, 对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工作的多少和好坏排定参与者名次。考核有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每个学生按照学年完成项目的多少和排名来确定学期评优。教师对专项委员会考核、专项委员会对参加的每一个成员考核, 层层负责, 并赋予专项委员会一定的权限, 以便顺利组织项目实施。这种考核类似公司中的业绩考核, 是对职业情境的再现, 也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基于班级认同的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共享的价值和信念体系。班级认同是班级成员对班级产生的一致的或相似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这种认同心理常常表现为对班级的归属感、身份感和荣耀感等。但是, 社会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及网络文化的无序挤压, 导致班级成员对班级认同产生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生对班级荣誉、班级活动和班级利益不太关心, 游离于班集体之外;学生彼此间互动贫乏, 班级内部交流减少;由于利益一致或矛盾, 班级成员逐步分割成各种小团体, 这种小团体对班级产生了“叛离”情绪;针对这种班级认同的缺失, 对高职学生进行基于班级认同的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具体做法如下:

全体参与式的班级自主管理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通过每个学期全体学生参与的几个项目的实施, 学生逐步建起了“班级主体意识”, 开始认可自己是班级管理中的一分子, 唤醒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开始主动参与班级事务,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明显增强。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专项委员会先后组织了选班歌、班级纪念日、设计班徽、不定期出版班刊、建立班级博客和班级网站等项目, 使班级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班级文化, 增强了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团队精神得到培养, 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增强。

班级管理中班导师转换角色和作用

高职教育面对的是长大成人的学生, 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也有明显富于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班导师在管理过程中, 首先要摒弃“保姆式”管理思想, 转换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1) 班导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空间的班级管理架构。 (2) 班导师是班级管理过程实施的监督者, 要对自己的班级管理效果进行反思和及时修正。 (3) 班导师是班级管理过程的纠错者, 对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技术性、程序性和经验性问题要及时指导, 使学生顺利完成项目, 要对项目组织考核并及时反馈, 以便学生能不断纠正。

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形式, 实施项目化的班级管理和考核方式, 建设基于班级认同的班级文化, 在改革试点进行两年多的时间里,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倪赤丹, 韩冬晶.社会认同视野下高职院校班级建设实践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 :67-68.

[3]张东亮.当今高校的班级认同危机[J].新东方, 2007 (10) :50-54.

[4]邵天琦.浅论班级认同心理及其形成[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3) :57-58.

[5]许岱民, 王斐斐.高校班级特色文化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4) :30-31.

[6]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

班级管理改革 篇8

关键词:班级管理,中学生,领导力,核心素养,改革,培养

在新时期,教师在中学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到学生在中学时期的特点,落实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管理权利,发现和发掘学生身上存在的领袖潜质,加大人才基础性培养的力度。本文通过分析中学班级管理体制的现状,研究当前中学班级管理改革的必要性,探索中学生培养领导力和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并提出如何进行班级管理的改革。

一、中学生的领导力

培养中学生领导力与核心素养的要素是社会责任感与组织管理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领导力的培养面向的是全体中学生。中学生的领导力是以团队发展的责任感以及自我发展的自觉性为基础的,通常我们认为它可以通过日常的课程和班级管理等社会参与达成,使学生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中学生领导力的内涵包括两个维度,分别是自主发展和影响他人,其中自主发展是关键,影响他人是核心。通过基础能力与基础素质的培养,应使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完善,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沟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班级管理体制中制约学生领导力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班级管理体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这个班级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领导力与核心素养,首先就要建立一种良好的班级管理体制。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学的班级管理体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包括:

1.中学班级管理中民主程度不高,教师占据领导决策权

在中学班级管理中,师生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这就阻碍了班级管理民主性的发挥。首先是师生地位的不平等:班主任常常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经验,与学生交谈时采用命令的口吻,管理相对严苛。尤其是对一些犯错误的同学,经常采用训斥的做法,而较少对学生进行积极性语言的引导,导致其处于被动地位。由此,管理的专制化使得学生的自我管理无从发挥,没有平台的施展抑制了中学生领导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2.班级管理体制不健全,师生缺乏必要的沟通

班级管理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发挥班长在班级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班长的协助推进师生互动,为班级管理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然而,现实中的班级管理却并非如此:班主任与学生直接沟通较少,结果导致班主任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学生角色进行班级管理,难以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影响了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3.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会影响班级的和谐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正处于青春期,所以学生普遍存有逆反心理,当他们的各种逆反情结不能得到及时排解时,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打架斗殴、早恋、网瘾等。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批评教育、叫家长,结果却加剧了学生的逆反行为,使班级管理更加难以进行。这种现象层出不穷且严重制约了班级的管理与学生的发展,使各项能力的培养变成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负担。

三、改革班级管理体制,培养中学生领导力与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笔者通过分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发现改革班级管理体制、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核心素养显得越来越重要,且具有非凡的意义与价值,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1.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当今时代是一个不断变革、发展的信息时代,竞争日益激烈,尤其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究其根本,竞争的关键点归结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在于学校教育,这就使得班级的管理必须科学化进行,为学生营造一种适合全方面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管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由此可见改革班级管理、培养中学生的领导力与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学校必须加快这方面的改革,以培养出更加全面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2.是青少年自我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这一阶段教师和班主任要充分注意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积极发现学生的天赋和潜能,做到因材施教。而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班级管理的体制会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青少年更好地发展,学校要加强研究,及时对班级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革,培养中学生的各项能力,发挥领导方面的潜能,促进全面发展。

3.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教育公平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学的班级管理上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教师过于严厉、苛刻,学生处于被动位置,这些因素抑制着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因此,为了实现班级管理的教育公平,就需研究改革班级管理体制,使每个中学生都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发现自身的潜质。因此,班主任应通过改革,及时发现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领导力与核心素养,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

四、改革班级管理,培养中学生领导力与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在了解中学生领导内容与内涵的同时,指出了当前中学班级管理体制中不利于中学生领导力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诸多原因。同时,提出改革班级管理,提高中学生领导力和核心素养的主要措施:

1.在班级管理中创设民主管理的氛围,为学生的领导力培养提供平台

中学班级的民主化管理是指全体学生在班主任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的原则参与班级目标规则的制定,共同完成班级工作。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因此,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摒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占据主导位置的错误认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要意识到营造一种民主管理的班级氛围,这是班级改革的关键,对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完善班级管理体制,促进学生领导力的全面发展

在新时期的班级管理中,值日班长的管理模式在各中学中普遍存在,这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一项具体做法,即班级中的学生按照学号排列,轮流进行班级管理,值日班长所担负的责任由学生讨论决定,并通过填写班务日志来反映管理的具体情况。这种模式的建立既有利于学生增进对班级管理的了解,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领导力和核心素养的平台,最终使班级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积极探索这一模式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获得自信心与归属感,提高领导能力和核心素养。

3.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中学生各个方面都还比较稚嫩,心志的不健全导致其无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正确管理,多表现得十分叛逆。而这一阶段同样又是各项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就很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因此,要培养中学生的领导力和核心素养,首先就应在班主任层面建立一个完备的班级管理体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助了解。此外,教师还要关爱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进一步推进学生领导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要加强对中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关注程度,积极改进班级管理中的诸多不合理因素,为学生领导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建立民主的管理体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信沟通,为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平台。只有充分重视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才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朱磊.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的主要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17).

[2]邱百惠.初中班主任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改进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11).

[3]潘玉霞.有关初中班主任管理和教育艺术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24).

[4]王丽伟.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的相关措施分析[J].考试周刊,2014,(85).

[5]黄宏伟.有关初中班主任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8).

班级管理改革 篇9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课堂上教师的一句激励性的评价,可以让一个“金口难开”的孩子变得积极主动,让一个“欲言又止”的孩子变得“脱口而出”。有一年我新接了一个班的语文课。上课回答问题时, 我采用“推火车”的形式,当轮到一个男生时,他低头不语。前面的学生提示我说:“老师,他口吃。其他课都是‘PASS’。”我用信任的眼神看了看他, 说:“没关系,你大胆地说吧。说慢点。”他抬起头看了看我,我微笑地点了点头。他吃力地回答完了那个问题。我问全班学生他回答得对不对。大部分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不对。”我又用肯定的眼神看了看他,说:“你回答得完全正确,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这时我看到他的眼里充盈着泪光,使劲地点了点头。自此之后,那个孩子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表现得特别积极,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恰切的一句鼓励的话,一个邀请的手势,一个期待的眼神,都会让孩子神采飞扬, 激动不已。

二、班级评价要做到及时 高效

在班级管理中,及时恰切的评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所带的班上有一个学生,由于小时候发高烧,导致学习吃力,成绩进步缓慢。有次课间我走进教室,看见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给花松土,我说:“你把班上的花培育得真好! 你看每一盆都长得翠绿茂盛。全班都应该感谢你。”当我说了这句话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自此之后,我班的花他负责得越加的好,养护得越加的周到。因此班级评价要做到及时高效,要体现自然真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班级评价要发挥小组 能动性

班级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在课堂上和班级管理上还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主观能动性,还评价于学生,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每个孩子都有好强、自信的性格。老师的评价固然令他欣喜,但是他更愿意得到同龄孩子的肯定和认可,而且更有效。因此我在课堂上和班级管理上,为了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实行属地包干组长负责制管理模式。每个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纪律、卫生、生活,并下发评价量化统计表,在管理中做好记录。这样使得小组长及时地对自己的组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督促。每周根据统计评价表,组长召开组内例会,及时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以便组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组长将本组本周内的评价统计情况汇总后,反馈给本周的值周班长,值周班长汇总分析以后,在教室后面值周栏后做总结性点评, 以起到警示督促的作用。只有小组评价做好了,班级评价才能真实有效,班级才能整体发展。

四、班级评价要体现综合性

一个班级是由数十个学生组成的, 而数十个学生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的评价就构成了整个班级的评价体系。因此整个班级评价就要体现综合性。在这一评体系中就要包含学生的学 习方面、纪律方面、生活文明养成方面的因素,它是对全班学生一个整体表现的评价和考量。学习方面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回答问题、课后作业、课堂习题等各个方面,哪方面表现好,对应给予口头奖励和加分激励,促进学生对学习能力的自我掌控。纪律方面包括两操的纪律、自习课纪律、课外活动、课间的纪律,对个别轻微行为给予口头警告和扣分处理,促使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生活文明礼貌方面包括穿衣的整洁、书桌的整理、床铺的整理,各方面严格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及时给予班级奖励,并在班级评价量化表中予以体现。

一个好的评价机制,一个好的小组就能带动一个好的班级。小组各个优秀, 班级更加优秀,组长的带动,组内的合作,能带动全班走向成功。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改变评价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建立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评价体系,采用成长记录袋,对德智体等综合评价。

班级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践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完善、不断改进。我相信,不久后的明天,成熟的班级评价体系的建立一定会引领孩子们走向辉煌的明天。

摘要:班级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打造基础教育改革试点的前提。因为班级评价的高效与否会影响到改革试点的发展,所以班级评价要体现激励性,并且激励要及时高效,充分发挥小组的能动性,综合多方面评价,给孩子们一个多元激励。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建立新型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如何实施。

班级管理改革 篇10

一、作为班主任对于班级活动要高度重视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领导者, 如果领导者对于班级活动都不重视, 那么学生对这些活动也会置之不理, 参与度不高。还记得刚接手班级的时候, 对于班级活动我不是很重视, 这就导致了学生思想上的不关注, 所以就出现了学校里组织活动总是你推我, 我推你的, 就算最后参加也是不情不愿的。后来我深刻意识到了要想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来, 首先班主任要对活动高度的重视。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宿舍文化、教室文化评比, 而我只是将评比的时间和具体要求传达给学生, 在检查之前督促一下, 这就完事了, 所以我们的宿舍文化、教室文化评比从来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自从我对于活动高度重视后, 给每个宿舍都提了相应的建议, 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班级文化的布置中亲自参与到了活动中。付出了也收获了, 我们班的宿舍文化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这是我们班获得的第一张奖状, 大家都非常的高兴。同时我们班的教室文化也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学生在周记中写到, 我们的教室经过了班主任老师和同学的努力, 美丽可爱的真像一个温馨的家。

二、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级各类活动

由于我们班是大专班, 比起综合高中而言学习压力要相对小一点, 时间较为充裕,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不那么枯燥乏味, 为了给他们的校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 我针对我们班的实际情况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

1. 围绕学习开展活动

学生学习的专业是商务英语, 而我是他们的英语老师, 我利用我的职务之便, 在教室里开展了英语短剧表演比赛,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你不要看那些平时默默无问总是埋头苦学的学生, 他们参加起活动的那股劲着实让你佩服, 还有让你竖起大拇指的是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们能够通过小组的合作展现给大家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

2. 围绕生活开展活动

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方, 由于路途的遥远, 寄宿生人数较多, 在家里他们都是小公主小王子生活自理能力不是很好。根据这个情况, 班级举行了一个叠被子比赛。我将所有被子的折叠情况都用相机拍了下来, 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让所有学生给被子评分, 当同学们看到叠的非常好的被子时, 不由自主的鼓起掌来, 有些学生看到自己叠的被子时羞愧地低下了头。此后, 去宿舍看宿舍内务时, 会发现几乎所有学生的被子床铺是花了时间去整理的。这也就达到了我举行这个活动的目的。

3. 最重要的是开展的活动要有教育意义, 使学生能在这些活动中展示风采, 感受快乐, 并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比如开展朗诵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感受文字语言的优美,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 本次班级文化建设中, 我和宣传委员共同设计, 决定让每位同学画出自己的手印, 写上自己的愿望, 贴在墙上, 经过一番努力, 教室变得漂亮起来, 同学们在周记中都表示, 能够自己亲手把我们的家园布置的这么漂亮, 由衷地感到高兴, 也使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班级, 班级凝聚力得到了增强。

三、人才大有人在, 只是缺少伯乐, 班主任你就是伯乐

由于班上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是女生, 一提到运动会就是让我比较头痛, 仅有的两个男生也不是运动健将, 女生就更不用说了。今年的运动会之前, 还记得那天刚吃完饭, 正好下课铃响, 就看见我们班的一个女生飞快地向食堂冲去。隔了几天运动会的安排就下来了, 开玩笑的和那个女生说, 既然吃饭能跑那么快, 那运动会肯定是要参加跑步的了, 没想到她一点也不推辞地答应了“老师, 我跑1500”, 我咯噔了一下, “1500, 行吗”“没问题”。后来活动课运动员训练的时候我来特地的去看了看, 心里还是没有底, 万一跑步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 我怎么和她父母交代。直到比赛那天, 我还是有点不放心, 向和她要好的同学询问了情况, 我心头的大石才落了地。就在她答应参加比赛之后每天她几乎都在自己训练, 一练就是10圈, 3000米。工夫不负有心人, 从来没有参加过运动会的她赢得了女子1500米第二的好成绩, 在她的鼓动下, 我们班的运动员发挥出色, 取得了到目前为止的最好成绩。

四、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增加班级的凝聚力,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在活动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自愿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活动, 这样学生就可以按兴趣、爱好、特长组织在一起, 共同促进, 使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也有利于班主任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特长和能力的发展。班级活动有助于学生主创精神的培养。在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中, 正确的、合理的东西得到肯定、弘扬, 错误的、不良的东西则为大家所不齿。这样, 正确的舆论和班风就会逐步形成、发展起来。所以说班级活动是创建班集体的血液, 是形成集体主义思想的摇篮, 没有活动就没有集体。艺术周期间, 学生们积极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比如在大合唱中, 大家都非常努力的去排练, 配合文娱委员的安排, 虽然最后没有得到名次, 但从大家的表情和他们的周记中可以看出, 他们是团结的, 是把班级荣誉感放在第一位的。

总之,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我觉得班级有了明显的不一样。现在有什么活动学生总是能够积极的参与, 认真的准备;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起以前也更加融洽了, 有事情大家总是有商有量的;学习上大家能够相互帮助, 好学生也不总是埋头于学习, 学习困难的学生也重拾了信心, 在活动中寻找快乐, 获得知识, 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班级活动对于学生来说, 既可以获得满足, 更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对于班主任来说, 既可以发现平时难以发现的某些学生的长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能获得教育的良机, 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因此, 班级活动是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沃土。

摘要:班级活动在班集体的形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作为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班级活动, 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健康、积极、活泼、向上的良好班集体。

上一篇:资助体系问题下一篇:变电设计中的无功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