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水资源风险评价

2024-05-15

泉州市水资源风险评价(精选九篇)

泉州市水资源风险评价 篇1

目前, 对于小额信贷的概念界定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我国广泛认可的定义是杜晓山和孙若梅 (2000) 提出的, 即小额信贷是专门向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持续的小额度的信贷服务方式。

二、信用风险的定义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所要面对的基本风险之一, 赵晓菊 (2008) 对于信用风险的定义获得了学界的认可, 即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者其信用质量下降, 影响金融工具的价值, 从而给金融工具持有人或债权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三、小额信贷信用评分模型的建立

(一) 信用评分法的内涵

信用评分法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价的方法, 在建立小额信贷信用评分模型的时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包括综合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量化原则、预见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二) 指标的选取

信用评分模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模型指标变量的选取。小额信贷申请者的信息透明度比较差, 在国内小额信贷市场上, 普遍认为还款意愿是目前小额信贷目标客户群体信用风险中最为主要的成分。按照对信用风险影响程度的显著性, 本文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对模型变量进行选取:申请者个人情况、申请者职业特征、申请者的经济状况、申请者的社会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 结合个人信用贷款信用评分模型中各项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四个一级指标:个人信息、经济状况、职业特征和社会关系。其中, 每一个一级指标中包含了若干个二级指标。

(三)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匹茨堡大学的运筹学专家T.L.Sat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创立的一种对不同层次中相关因素的权重赋值的分析方法。它本质上是一种决策思维方式, 它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 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 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决定决策诸因素相对重要性总的顺序。

(四)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首先, 对己经建立的层次结构进行简化, 用A, B1到B4, C1到C16对层次结构中的各指标进行简化标号, 得到以下层次结构图。

接下来就对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指标体系建立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具体数值, 采用1~9标度方法, 标度方法主观性较强, 专家打分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可以将不同专家的评分加权平均, 以便获得较为科学合理的判断数值。

以下是各层判断矩阵, 并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各自权重。

对个人信息B1, 职业特征B2, 经济状况B3, 社会关系B4构造判断矩阵, 如表1所示。

第一步, 计算Mi

M1=1*1*3*3=9, 同理M2=9, M3=1/27=0.037, M4=1/3=0.333。

第二步, 将Mi开n次方

第三步, 归一化处理

ω1+ω2+ω3+ω4=1, 满足权重之和为1。

第四步, 计算λmax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即

第五步, 检验一致性

CI= (4.134-4) / (4-1) =0.0447。查表得, n=4时, RI=0.8913, 则, CR=CI/RI=0.0447/0.8913=0.05006<0.1。

因此, 该模型的一致性得到检验通过。

对文化程度C1, 年龄C2, 婚姻状况C3, 户籍状况C4, 信用记录C5, 房产情况C6, 个人年收入C7, 信用卡最高额度C8, 详细住址C9, 单位性质C10, 担任职务C11, 从业年限C12, 行业风险C13, 家庭联系人C14, 工作联系人C15, 朋友联系人C16, 构造判断矩阵过程同上。

由此, 评分模型的各指标权重及综合权重确定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对于小额信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而言, 相对较重要的指标有信用记录, 占整个综合权重的比例达到18.5%;房产情况和个人年收入, 占整个综合权重的比例均达到14.52%。相对重要性较低的指标有从业年限和行业风险, 占整个综合权重的比例均只有0.91%;朋友联系人, 占整个综合权重的比例仅有1.9%;详细地址和担任职务, 在整个综合权重中的占比均未达到3%。

(五) 建立信用评分表

根据以上评分表, 对小额信贷申请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分, 然后再根据得分情况列出与之相对应的贷款决定。在此设定, 75分以上的客户可直接取得授信资格, 具体授信金额按照客户提交的资料予以确定;55~75分的客户, 由风险管理人员进行资料核实, 通过电话调查、实地征信等方式进行进一步分析, 由此来确定是否授信以及授信额度;55分以下的客户直接评分拒贷。由于客户资料的保密性, 所获得数据相对不多, 不便于用大数据量进行统计分析, 故而抽取几个典型的现实案例, 来验证该评分模型的有效性。

(六) 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王女士, 个体, 法人, 下面对她进行评分, 具体结果见表4。

实际情况:王女士因购买原材料需要申请贷款15万元, 最终因其提供的联系人均与其为同一工作单位, 风险管理人员以风险过于集中为由, 批下实际额度为6万元。这个案例从一定程度上证明该模型有效。

四、结论

信用评分模型的存在为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客观的、有效的、公平的手段, 有利于提高贷款效率, 降低小额信贷机构的业务成本, 降低不良贷款产生的可能性。虽然在实际工作中, 该信用评分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与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经验和分析能力相结合可以对信贷决定提供一定的支撑, 然而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 该评分模型也会失效, 甚至对信用风险给出错误的信号, 这就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真实而大量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以此来提高信用评分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客观性。

摘要:小额信贷作为微型金融中国化的产物, 在金融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借鉴国内银行贷款业务的信用评分方法, 针对常州市场小额信贷的实际开展情况和市场特征, 选取一系列模型指标, 构建指标体系,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在设计出信用评分模型后, 结合实际案例, 对评分模型的实际应用进行实际分析, 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小额信贷,常州市,信用评分,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1]杜晓山, 孙若梅.中国小额信贷的时间和政策思考[J].财贸经济, 2000 (07) .

[2]郑志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新模式[J].中国内部审计, 2011 (01) .

[3]赵晓菊.信用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泉州市水资源风险评价 篇2

兰州市九州森林文化公园景观资源调查评价

通过对九州森林文化公园的.森林景观资源的调查,从风景资源质量条件、环境质量条件、开发利用条件3方面对其景观资源进行评价,从而为公园今后的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石占海 作者单位:兰州市生态林业试验总场,甘肃,兰州,730080刊 名:甘肃科技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5(14)分类号:S685.21关键词:森林文化公园 景观资源 评价

郑州市公共绿地系统景观的资源评价 篇3

绪论

1.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的内容探索

(1)郑州市广场景观

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量的群众涌向城市生活。广场作为城市人民进行社会活动或集会交流的活动空间,是大量人流集散的公共场所。以郑州市的二七广场为例,二七广场北临文化路,南邻德化街,是交通道路的必经之地。二七纪念塔周边设置喷泉,既能解决周边环境的用水问题,也能丰富广场的景观。在广场的东西两侧除了栽种绿植外还特意安放了能容纳多人的景观坐具,形成多处景观节点。

(2)郑州市公园景观

由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有着明显提升,同时人们不再仅是满足吃饱、穿暖,而是更多的注重于对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标准的追求。面对强烈的消费欲望,郑州市的生活基础设施也建设的更为先进与健全,郑州市原有的城市公园为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这三个公园的风格都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景观要素,后来又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主题的现代化公园.这些公园主要特征就是以现代艺术文化与雕塑为主,形成风格各异的公园。

(3)郑州市道路绿地景观

道路绿地属于廊道绿地景观,具有一定的序列行和系统性。郑州市现有道路737条(段),道路全长600多公里,行道树的树种栽植多选用适合本地的国槐、悬铃木。为了实现具有本地特色的道路景观,郑州市的部分路段将道路景观设计成一路一景。如京广南路的樱花一条街,营造了美化城市的视觉景观效果。

2.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资源评价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城市公共绿地构成的主要元素,自然环境的构成是对城市本身健康的发展、城市的绿地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环境所构成的公共绿地景观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系因素和植被的生长情况。

(2)人文精神

郑州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的特征是郑州地域性文化的载体,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当地城市的地域文化、因地制宜、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并合理的利用。现如今,郑州市政府已将部分遗址扩建成公园,如商代遗址公园、郑韩故城遗址公园等,将这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中。

(3)生态文明

在我国,尤其像郑州这样的人口激增城市,周边的工厂日益增多,而环境质量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城市。从本质上讲,只有注重绿地景观的实效性,才能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并对现有环境进行更新与优化。如郑州西郊的西流湖生态公园,是全省唯一一个在城市内部建成的城市生态公园。规划上主要以湿地生态区、疏林草地区、生态密林去等多个生态区域组成。

3.发展现状

郑州市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1954年省会定为郑州后,郑州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 ,迅速的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化城市。2004年,政府提出创建山水园林城市,政府及园林局等单位大力发展公共绿地的建设,之前的郑州也被成为“绿城”。截止到2010年底,郑州市绿化覆盖率36%,绿地率31.3%。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郑州市政府结合郑州实际情况,将公共绿地根据地区分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道路绿地等六大类型。

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现状:

(1)绿地景观缺乏连续性。

郑州市的公共绿地在建设过程中,各区域的绿地景观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郑州公共绿地的设计,应该强调的是其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是城市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与临近的建筑体、街道等密切相连。

(2)公共绿地系统结构有待丰富

在近几年,随着创建“生态旅游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郑州市的绿地面积较之前也有大幅提升。数量的增加提升质量的变化,绝大部分的公共绿地都是以草坪种植为主,配置乔木、灌木等原生植物,但没有及时的更新栽植或补植其他种类的植物,这就造成公共绿地系统斑块的整体规划水平不高。

(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

永州市耕地资源转用效率评价 篇4

关键词:耕地,效率,永州市

一、指标选取

本文根据边际分析的原理, 应用边际分析方法, 采用国内生产总值 (GDP) 、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非农人口的变化量 (分别记为ΔGDP、ΔGDP1、ΔIGP、ΔNAC) 各自与耕地年内净减少面积 (ΔCA) 以及耕地年内减少面积 (DCA) 的比值及其动态变化来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转用效率[1]。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永州市统计年鉴, 根据本文讨论的需要, 选择一定年限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 对处理后的数据予以分析。应用本文设计的效率评价指标, 为了便于观察和分析, 把数据绘制成曲线图以配合计算结果来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及相应结论如下。

二、生产总值变化与人口变化分析

从图1中的ΔGDPt/DCAt与ΔGDPt/ΔCAt两个序列可以发现:ΔGDPt/DCAt在1997~1999年上升趋势, 1999年后出现下降趋势, 而后2004年又出现上升趋势。ΔGDPt/ΔCAt在1998年出现下降趋势, 1999年后开始上扬, 至2001年后出现下降趋势, 2004年后又开始上升。尽管两组数据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动, 但其反映的总体趋势都是一样的, 即数值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表明, 每减少单位耕地面积所对应的GDP的增加值逐年上升或者说GDP增长所消耗的耕地资源量在逐年减少。

三、GDP1变化与耕地减少/净减少对比分析

对图2中的ΔGDP1t/DCAt与ΔGDP1t/ΔCAt两个序列分析, 可以发现:从二三产业的角度来看, 耕地资源的非农转用的效率在逐渐提高。ΔGDP1t/ΔCAt在1998年后存在波动, 而ΔGDP1t/DCAt则在1997~1999年期间有较大的上升幅度, 但在1999年后出现下降。将ΔGDP1t/DCAt和ΔGDP1t/ΔCAt与ΔGDPt/DCAt和ΔGDPt/ΔCAt两组数据加以对照发现其有紧密的联系。可见, GDP对耕地的非农占用的多少与二三产业对耕地的占用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 二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二三产业单位产值占地率的减少最终会表现出整个国内生产总值对耕地占用的减少, 从而导致单位耕地非农占用的产值逐年提高。因此,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有利于耕地的节约利用,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粮食供应安全, 有利于提高城市化的质量[2]。

四、IGP变化与耕地减少/净减少对比分析

从图3中的ΔIGPt/DCAt以及ΔIGPt/ΔCAt两个序列能够看出:两者在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ΔIGPt/DCAt在1997-1999年间有明显的上扬趋势, 但在1999~2000年间则出现了下降。ΔIGPt/ΔCAt在1998年有明显下降趋势, 1999年后出现上升趋势。从总体上看, 增加单位工业产值所需要增加占用的耕地在不断地减少。由于在整个工业体系中, 轻工业的比重得到了提高, 乡镇企业的发展趋于合理布局, 从而, 单位工业产值的占地率在减少。可以说, 永州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其经济发展趋向于节地型, 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在逐年提高。

五、NCA数量变化与耕地减少/净减少对比分析

从图4中的ΔNACt/DCAt与ΔNACt/ΔCAt两个序列显示:ΔNACt/DCAt在1998年有明显上升, ΔNACt/ΔCAt在1998年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但为阶段性的上升和下降交替出现。由于我国对非农人口的统计是以公安部门的户籍为基准的, 而长期以来我国实施非农户口控制的户籍制度, 非农户口的增加受到严格的控制, 经济发展对其影响与作用甚微, 因此, ΔNACt/DCAt和ΔNACt/ΔCAt两个序列的变化出现阶段性大致的上升与下降趋势同样是可以理解的。

参考文献

[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118-140.

泉州市水资源风险评价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益旺盛,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时下耕地后备资源数量日趋减少、开发难度日益加大, 如何合理、有序地开发后备资源, 以满足人类发展需要, 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2,3]。本文通过分析地处盆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达州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 以期为该区域土地开发提供参考。

1 评价区域概况、对象和方法

1.1 评价区域概况

达州市地跨E106°38'~108°32', N30°38'~32°21',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热量资源丰富, 雨热同期, 全年平均气温14.7~17.6℃之间, 无霜期300d左右。全市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雨量在1076~1270mm之间。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 主要集中于5~9月, 占全年降雨量的68.4%, 相对湿度80%。地势东北高 (大巴山区) , 西南低 (盆地丘陵区) , 地形复杂, 相对高差大, 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平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缺乏, 是典型的山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和紫色土为主。

1.2 评价对象

以达州市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2010年二调更新数据为依据, 达州市未利用地有荒草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内陆滩涂和裸地, 考虑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和内陆滩涂以及坡度在25°以上的未利用地不适宜开发为农用地, 因此本部分分析的宜耕未利用地为坡度25°以下荒草地和裸地。然后扣除《达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确定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 (达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里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以及风景旅游用地区) 范围内荒草地和裸地外, 剩余区域全部纳入宜耕未利用地后备资源范围。

1.3 研究手段及评价方法

1.3.1 研究手段

本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 (GIS) 图像分析功能、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和空间统计分析与制图功能等, 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林地、水域和耕地的空间和属性数据进行分析, 评价达州市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潜力。

1.3.2 评价方法

在宜耕未利用地开发范围内, 将每个图斑作为一个评价单元。选取的参评因子主要有坡度、土壤肥力、水利灌溉条件, 并参考现状分布及周边环境。依据宜耕土地开发适宜程度, 将其细化为适宜等, 以此反映评价单元的客观自然属性和利用价值 (见表1、见表2) 。

2 评价结果

2.1 宜耕土地后备资源总体情况

达州市的宜耕土地后备资源总计共约有10610.20hm2, 主要分布在开江县、宣汉县、渠县和达县 (表2) , 其面积分别为3771.96hm2、2164.62hm2、1685.14hm2和1221.11hm2, 占达州市宜耕未利用地总后备资源的比例分别为35.55%、20.40%、15.88%和11.51%。

单位:hm2

2.2 宜耕土地后备资源等级分布

通过开发适宜性评价, 并辅助GIS空间分析, 将达州市宜耕未利用地开发等级划分为4个, 总面积为11444.82hm2 (表3) , 其中包括荒草地面积8025.17hm2, 裸地面积3419.65hm2。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为一等适宜141.17hm2, 二等适宜1700.47hm2, 三等适宜7336.74hm2, 四等适宜2266.44hm2。

单位:hm2

2.2.1 一等适宜

土地在利用上高度适宜, 限制因素较少, 经济效益好, 能持续利用, 周边农用地灌溉保证率在一般满足以上, 岩石露头率在10%以下, 该类极缓坡 (>6°) 的耕地, 总面积为141.17hm2。主要分布在渠县、开江县、宣汉县和达县, 面积分别为46.07hm2、42.57hm2、21.72hm2、17.18hm2。主要分布在渠县的三汇镇、汇北乡、琅琊镇、望溪乡和嘉禾乡, 面积分别为6.07hm2、5.28hm2、3.91hm2、3.28hm2和2.87hm2;开江县的永兴镇、任市镇、讲治镇、甘棠镇和拔妙乡, 面积分别为12.05hm2、5.13hm2、4.53hm2、3.67hm2和2.87hm2;宣汉县的三河乡、天台乡、双河镇、土主乡和大成镇, 面积分别为2.80hm2、2.64hm2、2.14hm2、2.01hm2和1.31hm2;达县的道让乡、江陵镇、亭子镇、东兴乡和石桥镇, 面积分别为4.83hm2、2.98hm2、1.81hm2、1.40hm2和1.34hm2。各乡镇分布如表4所示。

2.2.2 二等适宜

土地在利用上中度适宜, 有一定限制, 经济效益一般, 周边农用地灌溉保证率大多数为一般满足以上, 该类主要是缓坡的耕地, 总面积为1700.47hm2。主要分布在达州市中部、中东部和西南部, 具体说来有开江县、渠县、达县、宣汉县和通川区, 面积分别为792.16hm2、337.37hm2、242.67hm2、138.10hm2和134.02hm2。主要分布在开江县的甘棠镇、永兴镇、长岭镇、任市镇和长田乡, 面积分别为121.45hm2、109.07hm2、61.72hm2、43.30hm2和42.43hm2;渠县的琅琊镇、拱市乡、嘉禾乡、清溪场镇和柏水乡, 面积分别为61.39hm2、24.16hm2、22.98hm2、19.16hm2和14.22hm2;达县的亭子镇、青宁乡、大滩乡、罐子乡和花红乡, 面积分别为37.01hm2、32.61hm2、27.47hm2、20.94hm2和13.73hm2;宣汉县的东乡镇、马渡乡、凤鸣乡、七里乡和大成镇, 面积分别为19.44hm2、15.81hm2、11.25hm2、7.12hm2和6.84hm2;通川区的罗江镇、东岳乡、盘石乡、北外镇和双龙镇, 面积分别为39.76hm2、23.07hm2、22.44hm2、12.10hm2和10.98hm2。各乡镇分布如表5所示。

2.2.3 三等适宜

土地在利用上较适宜, 受到一定限制, 经济效益较一般, 土壤肥力较一般, 周边农用地灌溉保证率大多数在一般满足以下。该类主要是陡坡的耕地, 有部分缓坡的耕地, 总面积为7336.74hm2。除了达州市南部和宣汉县东北部较少外, 其余区域均有一定分布, 其中中中东部、中北部和西南部分布较为集中。其中开江县、万源市和宣汉县宜耕未利用地开发三等适宜面积最大, 面积分别为2155.13hm2、1389.00hm2和1216.15hm2。主要分布在开江县的普安镇、永兴镇、甘棠镇、新宁镇和灵岩乡, 面积分别为271.51hm2、265.62hm2、260.78hm2、170.71hm2和145.59hm2;万源市的石窝乡、玉带乡、草坝镇、花楼乡和大沙乡, 面积分别为139.17hm2、108.52hm2、65.75hm2、64.88hm2和62.47hm2;宣汉县的塔河乡、东乡镇、马渡乡、南坝镇和柏树镇, 面积分别为132.61hm2、92.86hm2、76.23hm2、72.11hm2和51.41hm2。各乡镇分布如表6所示。

2.2.4 四等适宜

土地在利用上勉强适宜, 受到较大限制, 周围无农用地, 该类型为陡坡的耕地, 总面积为4668.47hm2。主要集中分布在达州市中东部和北部区域, 其中万源市、开江县和宣汉县面积最大, 面积分别为831.40hm2、543.85hm2和348.42hm2。主要分布在万源市的鹰背乡、旧院镇、梨树乡、永宁乡和虹桥乡, 面积分别为94.77hm2、83.55hm2、49.67hm2、41.46hm2和38.91hm2;开江县的长岭镇、甘棠镇、拔妙乡、宝石乡和讲治镇, 面积分别为85.09hm2、62.06hm2、59.54hm2、41.51hm2和35.55hm2;宣汉县的红峰乡、马渡乡、君塘镇、毛坝镇和东乡镇, 面积分别为73.64hm2、37.42hm2、15.35hm2、14.16hm2和12.99hm2。各乡镇分布如表7所示。

通过宜耕土地开发评价适宜性结果, 可知一等适宜和二等适宜的未利用地较为适宜开发为耕地, 即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总面积为1841.64hm2。主要集中分布在达州市中南部区域, 其中开江县、渠县和达县面积最大, 面积分别为834.47hm2、383.43hm2和259.82hm2。主要分布在开江县的甘棠镇、永兴镇、长岭镇、任市镇和长田乡, 面积分别为125.11hm2、121.12hm2、62.21hm2、48.43hm2和43.29hm2;渠县的琅琊镇、嘉禾乡、拱市乡、清溪场镇和柏水乡, 面积分别为65.30hm2、25.84hm2、25.71hm2、20.84hm2和14.22hm2;达县的亭子镇、青宁乡、大滩乡、罐子乡和道让乡, 面积分别为38.82hm2、32.61hm2、27.47hm2、21.59hm2和14.74hm2。各乡镇分布如表8所示。

3 建议

在保护生态环境允许的前提下, 按照“因地制宜、先易后难, 适度开发与集约利用”的原则, 改变过去的广种薄收或先开垦后撂荒的现象, 加大财政投入, 或引导社会资金、受益群众积极参与, 对宜农后备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适度开发,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王亚坤, 周生路, 张红富, 等.江苏省域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分布与开发组合研究[J].土壤, 2010, 42 (3) , 492-496.

[2]关小克, 张凤荣, 李乐, 等.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12) , 304-311.

泉州市水资源风险评价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日本岛津GC-9A气相色谱仪;DDY-1.5型电子时控大气采样器;KQ-30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10 cm×6 mm硬质玻璃采样管。

苯、甲苯、乙苯、二甲苯标准液体(国家标样中心);20~50目粒状椰子壳活性炭,在马福炉内通氮气煅烧3 h,纯化处理;二硫化碳(无苯系物杂峰)。

1.2 采样点基本情况

选取杭州市不同类型公交车60辆(快速公交、空调公交、普通公交各20辆)。采样点设在公交车中央,采样时间为2008年5月14日—6月25日。

1.3 样品的采集、前处理

取长10 cm、内径6 mm的硬质玻璃管,每支装20~50目粒状椰子壳活性炭0.2 g。分A、B两段,中间用玻璃棉隔开,两端用封口膜封好。用DDY-1.5型大气采样器采集车厢中的BTEX,时间为60 min,空气流量为0.5 L/min(经测定采样前后空气泵流量变动在1%以内),采样高度距车底座约1 m。采样结束后,用封口膜将采样管两端密封,立即带回实验室,将活性炭移入5 ml容量瓶中,加入纯化过的二硫化碳2.0 ml,密封后超声振荡2 min,静置 20 min,取1.0 μl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1.4 方法的采样效率、加标回收率和检测限

用二硫化碳洗脱—气相色谱法测定车厢空气中BTEX时,方法的采集效率在93%以上。

取空白活性炭2份各0.2 g,一份加苯系物标准溶液,另一份做空白对照,各加入2.0 ml二硫化碳,超声提取,测定。结果表明,BTEX的加标回收率为90.35%~95.63%,检测限为64~110 μg/m3,相对标准偏差为1.12%~3.42%,各化合物标准曲线的R2均在0.99以上,见表1。

2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苯是具有强致癌性的物质,即使浓度很低,长期接触也存在致癌风险。呼吸作用是苯系物进入人体的有效途径,占人体每天摄入量的95%以上。假定吸入体内的苯90%被吸收,则苯系物的人体吸入量[mg/(kg·d)]可用下式计算[3,4,5]:

undefined

式中:CA为污染物浓度(mg/m3);IR为吸入空气量(m3/h);ED为暴露时间(h/d);EF为暴露频率(d/a);L为暴露期(a);BE为暴露者体重(kg),男性取65 kg,女性取55 kg;ATL为平均暴露年限(a),对于致癌风险,为杭州市人群平均寿命,男性取76.17 a,女性取81.17 a;而对于非致癌风险,则取30 a。

则苯系物的致癌风险(R)可用式(2)计算:

undefined

式中:PF为斜率因子[kg/(d·mg)]。R值小于1×10-6表明不存在致癌风险;R值大于1×10-4表明风险较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若R值介于两者之间,则表明存在致癌风险,但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非致癌风险(危险指数HI)可用式(3)、(4)计算:

undefined

HI=∑HQi (4)

式中:I为污染物的人体吸入量[mg/(kg·d)];RfD为参考剂量[mg/(kg·d)]。对于给定的污染物,若HI<1,则表明其对人体不存在健康风险。

3 结果与分析评价

3.1 不同类型公交车司机工作环境中的BTEX的现状与比较

杭州市不同类型公交车中BTEX的监测数据见表2,结果表明,苯系物总平均浓度为69.63 μg/m3,其中苯14.94 μg/m3,甲苯22.73 μg/m3,乙苯5.91 μg/m3,二甲苯16.72 μg/m3,苯系物之间的比值B/T/E/X约为3 ∶4 ∶1 ∶3,接近汽车尾气中苯系物的比值。与Chiang的研究结果相近[7],表明公交车中苯系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的排放。不同类型公交车苯系物浓度见图1。苯系物总浓度水平由高到低是:公交>空调公交>普通公交,见表2。快速公交车辆较新,车辆密闭性较好,其车内环境苯系物来源除了汽车尾气外还有车厢内的装修材料油漆、地板革、布质座椅中的胶粘剂等的挥发,使得苯系物的浓度大大增加;空调公交由于窗户紧闭,空气流通性差,车内物品挥发产生的苯系物不能及时得到扩散,苯系物浓度高于开窗的普通公交车。

对比国内外其他研究(表3)发现,杭州市公交车中苯的浓度与瑞典(1996)的相差不多,高于香港和都柏林,低于悉尼。杭州市公交车中苯的浓度比香港高,是由于香港汽车尾气排放执行标准不同,香港自1995年开始实施欧Ⅰ标准,1998年开始实施欧Ⅱ标准,2001年开始实施欧Ⅲ标准,经过几年的努力,空气中苯的浓度得到了有效的降低。而杭州市2006年才开始实施欧Ⅱ标准。

3.2 不同类型公交车司机健康风险评价

对杭州市不同类型公交车司机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司机的职业暴露年限即为一个人的工作年限,约30 a,每年约工作250 d(除去周末,五一,十一,春节等节假日)。

根据美国EPA的统计,人体每分钟吸入的空气量约为4.5 L,则按照式(1)、(2)、(3)、(4)计算出不同类型公交车司机苯系物的健康风险。见表4。

从5表可以得出,公交车司机的苯系物的危险指数HI(非致癌风险)为0.0843~0.1143,小于1,在安全范围之内,但是苯对不同类型公交车司机的致癌风险R为(4.85~7.31)×10-6,大大超过了美国EPA制定的致癌风险限值(1×10-6),存在较大的致癌风险。对于不同类型公交车司机致癌风险是:快速公交>空调公交>普通公交,同类型公交车女司机的致癌风险要略高于男司机,长期暴露将影响公交车司机的身体健康。

4 结论

杭州市公交车苯系物浓度为42.19~192.57 μg/m3,其中苯为9.39~43.12 μg/m3。不同类型公交车,苯系物的浓度水平不一致,从高到低分别是:快速公交>空调公交>普通公交;公交车中苯系物之间的比值B/T/E/X为3 ∶4 ∶1 ∶3,接近汽车尾气中苯系物的比值,可以判断汽车尾气是公交车车厢中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公交车司机苯系物的危险指数小于1,在安全范围之内,而苯的致癌风险为(4.85~7.31)×10-6,大大超过了美国EPA制定的致癌风险限值(1×10-6),存在较大的致癌风险。

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公共交通司机工作期间苯系物(BTEX)的暴露量,评价此职业危险指数HI和致癌风险R的水平。方法于2008年5月14日—6月25日采集了杭州市不同类型公交车行驶期间车厢空气样本,用二硫化碳洗脱气相色谱法定量测定不同类型公交车车厢中BTEX的含量,并进行不同类型公交车环境中BTEX浓度的危险指数HI和致癌风险R的计算。结果公交司机工作环境空气中BTEX总浓度为42.19~192.57μg/m3,其中苯为9.39~43.12μg/m3,其职业BTEX的危险指数小于1,在安全范围之内,而苯的致癌风险为4.85×10-6~7.31×10-6,大大超过了美国EPA制定的致癌风险限值(1×10-6)。结论公交车司机的职业暴露存在较大的致癌风险。

关键词:公交司机,职业暴露,BTEX,健康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1]Oanh NTK,Reutergardlh LB,Dung NT.Emiss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domestic combustion of select-ed fuels.Environ Sci Technol,1999,33:2703-2709.

[2] Cae ZH,Wang YQ.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reclaimed water and surface water of Tianjin,China.J Hazard Materials, 2005,122:51-59.

[3] US EPA. Integrated Risk Information System [OL]. 1998a, US EPA: http://www.epa/gov/iris.

[4]US EPA.Carcinogenic effects of benzene:an update.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8b,EPA/600/P-97/001F.Washing-ton,DC.

[5] Lee CW,Dai YT,Chien CH, 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 impact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pohotocopy centers. Environ Res,2006,100:139-149.

[6] Gomez-Perales JE,Colvile RN,Femfindez-Bremauntz AA,et al. Bus, minibus, metro inter-comparison of commuters'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in Mexico City. Atrnos Environ,2007,41:890-901.

泉州市水资源风险评价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及内容

2013年初对全市115家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普查, 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口、服务面积, 核定编制数、在编在岗人数、卫生技术人员数, 卫生技术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其中, 人口数据采用辖区2012年底常住人口数。

1.2 研究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2013年广州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分析, 采用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评价社区卫生人力资源按服务人口和服务面积配置的公平性。Lorenz曲线越接近对角线, Gini系数越接近0, 表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分布越公平。参照经济学中Gini系数标准, Gini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 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 超过0.4为警戒状态, 达到0.6以上则属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2,3,4,5]。

2 结果

2.1 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分布

从广州市各区 (县级市) 的人口、地理分布的角度出发, 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卫生资源为研究对象, 分析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程度。全市12个区 (县级市) 共有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5个、卫生技术人员5101名, 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越秀、天河、海珠、荔湾以及经济较发达的远郊区番禺区。广州市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95名, 各区 (县级市) 中, 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最多的为增城市 (14.83名) , 最少的为黄埔区 (3.67名) ;每平方公里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3个, 各区 (县级市) 中, 每平方公里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最多的为越秀区 (28.75名) , 最少的为萝岗区 (0.67名) 。各区 (县级市) 2013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服务面积、机构数、核定编制数、在编在岗人数、卫生技术人员数见表1。

2.2 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分布

广州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人口公平性优于地理公平性, 按人口分布的核定编制数Gini系数为0.22, 处于最佳平均状态;在编在岗人员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0.33、0.32, 处于正常状态。而按面积分布的核定编制数、在编在岗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数Gini系数均大于0.60, 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见表2。

2.3 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职称分布

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职称按人口分布的Gini系数正高职称为0.98, 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副高职称为0.56, 处于警戒状态;初级和中级职称分别为0.34和0.40, 处于正常状态。职称按面积分布的Gini系数均大于0.60, 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见表3。

2.4 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学历分布

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学历按人口分布的Gini系数研究生为0.72, 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本科为0.30, 处于正常状态;专科和中专及以下分别为0.42和0.57, 处于警戒状态。

2.5 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年龄分布

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年龄按人口分布的Gini系数均在0.40~0.60之间, 处于警戒状态;年龄按面积分布的Gini系数均大于0.60, 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

3 讨论

3.1 追求卫生服务公平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3]

在社区卫生资源研究领域中, 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是指相同的社区卫生服务需要有相同的社区卫生资源可供利用。所有的社会成员所接受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应该相同, 即相等的需要获得相等的利用[4]。2010年, 广州市将所有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定为公益一类单位, 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按财政一类拨付, 重新核定人员编制, 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在新医改背景下, 从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绩效目的出发, 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进行研究, 尤其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有利于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效率和质量, 促进全体居民享受健康公平。

3.2 广州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总体情况

3.2.1 按人口分布的Gini系数显示核定编制数、在编在岗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均处于公平状态

这主要是2010年市编制部门按常住人口数统一标准核定编制从而达到的。改革后, 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编制数及在编在岗人数均有所增加, 但在编在岗人数的Gini系数要比核定编制数的Gini系数大得多。主要的原因是改为公益一类后, 社区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财政兜底, 补偿责任主体为所在区 (县级市) 财政, 但个别区 (县级市) 由于财政负担压力大, 财政经费拨付存在困难, 区 (县级市) 编制及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不审批或者减少审批新增入编人员计划, 导致相当一部分区 (县级市) 入编率在80%以下, 空编情况得不到改善。各区 (县级市) 人力投入总量不足, 与卫生服务量的日益增长矛盾突出。

3.2.2 在编在岗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均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

编制部门按常住人口数核定编制标准时, 没有充分考虑地理可及性。在原有县级市改为新城区 (花都、番禺、萝岗、南沙等) , 相应镇改街后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由于街道地域面积较大, 人口密度小, 需要设置若干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补充, 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核定标准没有单列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编制标准, 导致编制偏少。为解决人力资源存在的区域性差异高度不公平状况, 建议在相应增加编制的同时, 对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地区, 按照省编委文件《广东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5]中提出省内经济较发达地区, 根据当地流动人口、地方财力等情况, 按标准上浮一定比例 (最高不超过50%) 重新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同时, 在各区 (县级市) 核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额内, 允许在各自辖区内根据服务人口数、医疗服务量的变化等实际情况,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进行人员编制调剂, 方便社区群众就医。

3.3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存在结构性不公平

3.3.1职称构成方面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初、中级职称人员配置相对公平, 但正高级人员按人口分布和按面积分布则接近绝对不公平。原因是: (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待遇与公立综合医院相比工资待遇低, 职称晋升途径少, 获得继续教育和科研立项机会相对较少, 导致难以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 (2) 目前采用“定编定岗不定人”政策, 难以留住高层次人才。 (3) 广东省全科医学正高级职称评审才刚刚起步, 具体的评审条件和范围有待进一步细化。通过全科系列正高职称评审的人员较少, 建议落实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入编政策和流动政策, 明确全科医师职业发展前景, 建立完善的全科医生管理、使用、执业工作机制和激励政策, 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到基层机构服务。

3.3.2学历构成方面

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按人口和面积分布均为高度不公平状态, 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学历人才奇缺。主要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待遇不理想, 继续教育、发展空间受局限。建议充分利用广州地区丰富的医疗教学优势, 强化市级统筹规划, 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培养, 组织实施全科医生“毕业后规范化培训项目”, 培养合格的高质量全科医生, 降低高学历人才入编的门槛条件, 鼓励支持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选择到社区工作, 同时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和学历提升教育。

3.3.3 年龄构成方面

各层次年龄段人才按人口和面积分布均为不公平状态。这可能与前两年老城区一级医疗机构富余人员转岗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而新城区近年新建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引进年轻人员有关。为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多和服务范围的扩大, 以及家庭病床和理疗康复服务新增项目的开展, 建议建立社区医生合理流动机制。

现阶段, 社区卫生人力资源总数和结构配置上均不足以满足社区居民医疗服务需要[1]。由于现有广州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是按服务人口进行配置, 所以在人口配置上处于相对平等状态, 但地理分布的公平性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而且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内部组成相当不公平。不公平的社区卫生人力资源构成必将会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这不排除与转制为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回归“大锅饭”体制, 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受限有关。目前, 社区医生主要由财政供养, 工资水准并不由市场决定。同时, 这种完全依靠政府投入, 缺少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已造成市区两级财政越来越重的负担。为此, 要从根本上解决广州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政府需要重新检讨, 矫正诸多自身问题和不合理的现行政策, 走一条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人力资源配置之路, 才能最终达到公平和效率两个目的。

摘要:目的 从公平性的角度评价新医改后广州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 为今后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评价方法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115家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普查, 主要采用洛伦茨曲线 (Lorenz curve) 和基尼系数 (GINIcoefficient) 等指标对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评价。结果 2013年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编制数、在编在岗人数、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公平性分析, 按服务人口配置的Gini系数均在0.33以下, 按服务面积配置的Gini系数则达0.66左右;不同职称、学历、年龄段按服务人口配置的Gini系数在0.340.72之间, 按服务面积配置的Gini系数在0.640.93之间。结论 广州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整体配置的人口公平性优于地理公平性, 在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方面的配置存在不公平性。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公平性,基尼系数

参考文献

[1]顾昕.政府购买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J].河北学刊, 2012, 2:99-105.

[2]李谨邑, 章烈辉, 孙奕.GINI系数的SAS编程计算[J].中国卫生统计杂志, 2005, 22 (2) :108-109.

[3]王春晓, 马林, 何磅礴, 等.2002-2006年广东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趋势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 2010, 13 (6) :304-306.

[4]郭清, 王小合, 李晓惠, 等.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经济, 2006, 15 (1) :50-53.

泉州市水资源风险评价 篇8

关键词:新型肥料,预评价,类比法,风险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

风险评估[1],国际上不同的国家对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相似,均以后果严重程度分级、暴露分级和发生概率为基础,评价方法一般分为定性、定量和半定量等[2]。我国职业卫生领域多应用风险指数法、有毒物质控制效果分级法、模糊数学法等评价方法[3,4,5]。近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材料不断研发和引进,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过程中,风险评估可弥补调查中缺少标准或检测方法的危害评估[4]。我们选择扬州市某新型肥料生产企业年产10 000 t水性丙烯酸酯乳液、30 000 t控释肥生产线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10月对该生产线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探索风险评估和类比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风险分析中的应用[5,6,7]。

1 对象与方法

1.1 评价对象

某新型肥料生产企业新建项目投产后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风险。

1.2 评价方法

类比法和风险评估法相结合。通过进行危害级别(HR)及接触级别(ER)的评价,利用公式:

计算得到。HR划分参照GBZ 230-2010[7,8];ER的确定依据参考文献[9],可利用公式计算暴露指数(EI)来确定暴露级别:ER=[EI1×EI2×EI3×……EIn]1/n,n为采用的因子数目;利用计算风险级别,将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1~5等级分为可忽略风险、低风险、一般风险、高风险、极高分险。见表1、表2。

2 结果

2.1 生产工艺

工艺流程为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等。采用乳液聚合反应体系,预乳液配制-引发剂溶液配制-种子乳液制备-共聚、交联-后期处理,最终得到几种丙烯酸类单体的共聚物。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因素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氨、过氧化氢、尿素、盐酸、氢氧化钠、硫酸以及其它化合物、生产性粉尘及工频电场、高温、噪声。见表3。

2.3 类比企业

该项目以扬州市某丁苯胶乳化工生产企业2014年的现场检测结果作为类比资料,因原辅材料、生产工艺相似,职业病危害因素相似,有一定可比性。见表4

2.4 风险评估结果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HR和ER的判定,得出各因素的风险等级划分。见表5、表6。

2.4.1粉尘

类比企业粉尘检测结果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本项目的粉尘(包膜控释肥)在包装、封口操作时接触,可能产生粉尘危害,应加强通风及个人防护等措施。

2.4.2物理因素

类比项目的噪声检测结果合格率为100.0%,但未对工人进行纯音听阈测试,无法得知现有的噪声对工人听力造成的影响。本项目的生产工艺,乳液聚合反应温度一般在82~86℃,设备采取保温措施,作业又以远程监控、隔离操作为主,一般不会形成高温作业危害。但设备布置较为集中、紧凑,应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

注:E─周接触量;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AC─最高容许浓度;PC-STEL(MAC)参见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10]。

注:毒物检测标准为短时间接触浓度(PC-STEL)。

注:OT─气味阈值;PEL─职业接触限值;ER─接触等级。

2.4.3化学因素

本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丙烯酰胺、氨的职业危害因素风险级别为高风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过氧化氢、硫化氢为一般风险,尿素、盐酸为低风险。

3 结论

本项目属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有关规定,本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存在丙烯酰胺、氨的职业病危害风险为高风险等级,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过氧化氢、硫化氢为一般风险,尿素、盐酸为低风险,应对高风险和一般风险项目着重关注,实施有效的工程控制。通过分析,该项目的关键控制点为:氨水抽料、巡检操作位;涉及到丙烯酰胺的投料、巡检位;丙烯酸抽料位;甲基丙烯酸抽料位;埋地储罐区卸料位。针对本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在类比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弥补少数危害因素定量分析的不足,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确定危害等级的方法是可行而有效的。

注:HR─危害等级;ER─接触等级。

4 建议

结合本项目拟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提出如下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和建议:(1)对储存和使用丙烯酰胺、氨等化学试剂的仓库、生产车间等场所的冲洗设施等进行具体设计。(2)在包装、封口工段可能产生粉尘危害,应设置局部吸风、应急冲淋洗眼装置以及有毒气体报警仪。(3)应当做好相应设备的隔声、消声、减振、给工人配备防噪耳塞以及防高温等措施。(4)在生产车间或附近建筑物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5)夏季加强防暑、降温措施。(6)建议建设项目将产品包装工段设置隔离,并制定丙烯酸专项应急救援演练预案、储罐泄露专项应急救援演练预案。根据类比企业检测分析和各职业危害因素风险分析,企业通过加强日常监督、监测等综合防护措施后,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可得到控制,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作者声明

泉州市水资源风险评价 篇9

一、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内涵及构成因素

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指由于人自身生理的复杂性和施工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多变性等导致的、人力资源在参与施工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造成施工企业经营目标的偏离或施工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构成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因素有六种:

1. 道德风险。

所谓道德风险, 就是由于不同个体的道德标准不同, 或明知施工企业的道德标准却为了获取个人利益或实现个人其他目标而不顾施工企业的道德规范约束而牺牲施工企业和项目利益的可能性。这里的道德通常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以善良与丑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邪恶、诚实与虚伪、忠诚与背叛等标准无形的公认的概念, 通过社会舆论、人们内心的信仰和信念的力量, 来评价、判定和影响人们的各种行为。

2. 招聘配置风险。

招聘配置风险是指施工企业组织管理机构在对人力资源的选择、配置和使用的过程中, 受施工企业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和人为失误的影响, 给施工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施工企业只有将招聘到的合适的人力资源配置到相应的岗位上去, 才能获得现实的生产力。但可能会有人员不足、人员与职位不匹配或者人员配置低效的这些问题存在于人力资源的招聘配置过程中, 导致人无其才、不能胜任或人未尽其才, 既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3. 培训开发风险。

培训开发风险是指施工企业为实现一定的项目目标或完成特定的项目任务或激发项目员工的潜能而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以获得相应的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回报而导致的风险。通常施工企业面对的是业务多样、需求不同的工程项目,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要对项目人员的动力、智力、能力、体力以及潜力等方面进行潜能的立体开发, 但由于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流动性这一特性, 可能影响到这种培训开发的成果不能为己所用。

4. 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风险。

该风险是施工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时, 由于目标、手段和内容等因素所产生的风险, 如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目标不清晰、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设置不恰当、考核结果与奖惩关系以及奖惩薪酬福利不合理等, 都可能一定程度地阻碍施工企业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施工企业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风险的原因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项目所在地域或行业行情、文化背景差异、法律约束、世俗偏好等都可能导致风险。

5. 流动风险。

流动风险是由于员工在施工企业内外部流动而给施工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员工在施工企业内部或施工项目内部流动主要指员工升职、平调和降职等;员工在施工企业外部或施工项目外部流动可依据员工流动动机分为主动流动 (即员工主动辞职) 和被动流动 (即施工企业或施工项目裁员辞退) 。施工企业员工流动会带走凝集在员工自身上的人力资源和资本, 并且增加施工企业或施工项目的外显成本, 新手在新岗位不熟练或产生无效劳动以及补充新岗位人员的招聘、选拔和培训等费用因而增加。除此之外, 外部流动还可能给施工企业带来无形资产的损失和项目团队士气下落等更为严重的后果。

6. 意外风险。

施工企业人员生病或感情遇到挫折和伤害导致个人和团队的工作情绪低落造成人力资源损失;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在工作中及工作外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或人力资源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工伤事故或安全事故、意外事故 (人为事故或交通事故) 的不确定性导致的人力资源损失;不可控甚至不可知的外部环境 (如海啸、地震、传染病等) 造成的人力资源损失等。

二、将模糊综合评价法用于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研究的可行性

1.施工企业需要评价一系列可能构成本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因素, 但是由于不同施工企业所关注的风险因素不相同, 无法给出统一的风险因素以供分析, 因此必须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先作出识别。前文已给出六种可作为评价指标的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因素, 不同施工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2.对于各种风险因素, 由于在知识、经验及价值观等的差异, 不同评价者对各种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在认识上也会有所不同。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价具有模糊理论中的模糊特点, 因此我们在建立评价及预警模型时要使用适应这种特点的理论和方法。基于这种特点, 风险严重程度的评价从施工企业本身是无法分析判断出的, 需设立一个施工企业中高层领导和专家组成的风险评价小组进行评分。

3.不同的施工企业对风险因素的关注程度各不一样, 这就需要根据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判断风险可能给施工企业带来影响的严重程度。本文采取的方法是针对不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对施工企业影响的程度不同, 确定相应权重进行衡量。

基于以上特性, 本文将主观判断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用于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研究是可行的。

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思路

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其思路如下:

1. 收集信息并筛选。

这是进行预警的第一步, 根据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所涉及的范围, 覆盖面应尽可能广泛, 把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信息都收集起来, 然后对全部信息进行多次分析整理, 提取有用信息。

2. 选择与确定预警指标。

选择尽可能多的指标来描述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 然后由专家群体根据一定的方法 (本文采取AHP法) 确定预警指标体系, 其中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

3. 选择合适的预警方法。

对于反映施工企业外部环境的定性指标,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处理;对于反映施工企业内部进行情况的定量指标, 使用预警信号系统进行预警, 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综合预警。

4. 阈值。

根据有关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并结合行业特征确定临界值 (阈值) 。

5. 报警。根据综合预警结果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对策。

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1. 确定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要素集U。

选择涵盖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价的因素作为评价要素, 得到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要素集为:

依据前文所做的分析, 这里把道德风险, 招聘配置风险, 培训开发风险, 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风险, 流动风险, 意外风险作为风险评价指标。施工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与施工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风险种类作为评价要素。

2. 确定评语集V。

对设置的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评定, 按照其满足各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程度分成不同档次, 得到评语集为:

3. 确定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要素的权重向量A。

可以通过专家相对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给出不同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要素的相应权重以确定其重要性。本文的预警模型用的是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通过两两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层次分析法能给出相应风险因素的权重比较。首先组织施工企业中高层管理成员和有关专家建立风险评价小组 (一般20人左右为宜) , 然后让该小组依据表1的内容评价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因素, 得到权重判断矩阵D= (dij) 。

计算组合中各要素的权重向量。这里可以采用特征根法, 根据判断矩阵D, 列出特征方程DW=λW, 求出行列式|DW-λW|=0时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再解出与λmax相对应的特征向量A。假设得出的A= (a1, a2, …, an) , 则归一化处理后的向量不妨设:

此A即为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要素权重向量。

4. 确定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要素的隶属度矩阵R。

由风险评价小组的每位成员对照分级标准, 在每项评价要素的个评语等级中, 对同意的一个评语栏目划上“√”;经统计后, 将结果填入施工企业人力管理风险要素评判表。表中的比重, 即为要素的隶属度, 其含义是:评判者认为某一要素属于某种评语等级的程度。其计算方法是:用每一栏的人数除以参加评判的总人数。

设是模糊关系映射, 则可得到μR (Ui, Vj) =rij懿[0, 1]。由此可组成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要素评价矩阵R:

5. 计算施工企业人力管理风险要素的评价向量B= (bj) 。

通过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要素的权重向量A和评价矩阵R, 就可以得到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要素的评价向量B= (bj) m, 其中B=Ao R, 这里的“O”并不是通常的矩阵运算, 而是模糊关系的合成算子。理论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以有无数个,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有模型 (1) -模型 (4) 四种模型。这四种模型计算方法不同, 最后结果也有差别, 模型结果的解读所注重的因素也不一样。

模型 (1) :M (∧, ∨)

式中:∧和∨分别为取小 (min) 和取大 (max) 运算, 即:

模型 (2) :M (·, ∨)

式中:·代表普通实数乘法, 即:

模型 (3) :M (·, 茌)

bj=a'1r1j茌a'2r2j茌∧a'nrnj

这里α茌β=min (1, α+β) 为有上界1求和, 即:

模型 (4) :M (∧, 茌)

bj= (a'1∧r1j) 茌 (a'2∧rij) 茌∧茌 (a'n∧rnj)

由于在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研究中, 实际所需考虑的风险因素往往较多, 且预警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总体因素的综合效果。所以, 为了提高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的预警能力, 同时加强对于高危风险的反应灵敏度, 这里重点采用模型 (3) , 注意参考模型 (1) 和模型 (2) 的结果, 并关注模型 (4) 的结果。

经上述模型计算, 可得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要素评价向量B, 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因为B并不一定满足) 。

6. 计算综合评判值P及模型评价与预警。

向量B无法直接进行评判解读, 考虑采取评价等级分数化的方法, 通过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要素评价向量B计算出综合评判值P并进行解读。以评语集V={完全满意, 满意, 大致满意, 完全不满意}为例, 评语与分数对应关系如表3。

表3评价等级对应分数表

则有:P= (0, 0.25, 0.5, 0.75, 1) BT

此处, P值越大, 表示风险也越大。

施工企业可依据综合评判值的大小对人力资源总状况进行评级。这里设低风险与中等风险之间的阈值为0.2, 中等风险与高风险之间的阈值为0.7。风险评价与P值区间的对应关系如表4。

根据P值处于不同的风险区域, 针对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预警, 并采取对策改进施工企业管理状况。

五、应用案例

GQ施工企业2009年初为能有效预警人力资源风险, 成立了一个由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等组成的风险评价小组, 共20人。评价小组对照施工企业自身及其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由各评委分别给出一系列导致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隐患所在。经由评价小组分析、评价、粗选、认定, 最终总结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要素集U为{道德风险, 招聘配置风险, 培训开发风险, 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风险, 流动风险, 意外风险}。

1. 计算过程。

专家小组确定评语集V为{完全满足 (下转第231页) (上接第229页) 要求, 满足要求, 大致满足要求, 不满足要求, 完全不满足要求}, 依据已确定的六个风险类别, 逐一进行两两元素的比较、打分, 从而得出各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相对重要性, 如表5。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 得到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要素的权重向量A= (0.5065, 0.0415, 0.1684, 0.1395, 0.4017, 0.6115) 。

专家小组根据评语集V中的评语对各评价要素进行评价, 根据专家小组的意见计算得到如下评价因素隶属度矩阵R:

根据模型 (1) , 计算得到B1= (0.3272, 0.2710, 0.2149, 0.0901, 0.0901) , 将B1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B1'= (0.3294, 0.2728, 0.2163, 0.0907, 0.0907) , P值为P1=0.3351。

根据模型 (2) , 计算得到B2= (0.2618, 0.3272, 0.0860, 0.0430, 0.0180) , 将B2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B2'= (0.3557, 0.4446, 0.1168, 0.0584, 0.0245) , P值为P2=0.2379。

根据模型 (3) , 计算得到B3= (0.5708, 0.3252, 0.1986, 0.1014, 0.0180) , 将B3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B3'= (0.4702, 0.2679, 0.1636, 0.0835, 0.0148) , P值为P3=0.2262。

根据模型 (4) , 计算得到B4= (1, 0.7728, 0.5796, 0.3647, 0.0901) , 将B4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B4'= (0.3562, 0.2753, 0.2065, 0.1300, 0.0321) , P值为P4=0.3017。

2. 计算结果及预警。

模型 (1) 得到的P值为P1=0.3351, 在表4中处于0.2-0.7的数值区域, 属于中等风险范围。而模型 (2) 、模型 (3) 得到的P值都小于0.3但比较接近0.2, 风险评级尚属于低风险范围, 说明目前该施工企业的综合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相对较小, 即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尚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模型 (1) 是“主因素突出型”, 其计算结果说明个别人力资源管理要素还存在较大的风险。观察评价小组对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要素的评价, 可以发现该施工企业培训开发风险较大;目前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处于低风险区域, 同时值得该施工企业关注的是个别因素仍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所以, 该施工企业应做好培训开发和准备工作, 加强培训开发实施过程的管理, 重视培训开发结果的使用, 把合同管理纳入到培训开发管理工作之中。

六、结语

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要正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问题,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树立风险意识。通过以上预警模型, 可以对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评价和预警, 从而对模型所反映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施工企业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规避和化解风险,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技能, 以增强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文章依据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内涵及因素,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出完整的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 并将其运用到GQ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之中, 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模糊综合评价,预警

参考文献

[1].张亚莉, 杨乃定.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风险防范[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 (11)

[2].徐虹, 林钟高.基于道德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J].技术经济, 2007 (4)

[3].张亚莉, 杨乃定.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2 (1)

[4].卢毅, 卢旭, 王志民.城乡客运一体化实现能力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7 (1)

[5].郭洪林, 吴克禄, 王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7].孙元.基于AHP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企业资源计划项目应用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 2007 (2)

上一篇:和谐中小学德育教育下一篇:微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