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心市区

2024-05-04

泉州中心市区(精选七篇)

泉州中心市区 篇1

1 泉州中心市区房地产周期波动特征

通过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增长率、房地产开发竣工面积增长率、商品房开发投资总额增长率、商品房销售额增长率、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增长率及房地产业产值增长率六项房地产景气指标, 并采用中国科学院“房地产周期波动研究”课题组的房地产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 得到房地产综合指数, 以此来表示泉州中心市区房地产周期波动图。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房地产综合指数=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增长率*0.1+房地产开发竣工面积增长率*0.1+商品房开发投资总额增长率*0.2+商品房销售额增长率*0.4+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增长率*0.1+房地产业产值增长率*0.1

据图1可得泉州中心市区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特征:

1.1 波动频繁, 但振幅较小。

2002年开始, 为了控制投机炒房、房地产过热、局部泡沫现象, 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 利率也开始频繁进行调整, 但泉州中心市区的房价总体上仍在高位运行。由于政策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以及泉州市政府的实施力度, 使得泉州中心市区房地产业波动特别频繁, 特别是2003~2007年, 房地产周期在短时间内运行的速度特别快, 所以在此周期内呈现振动幅度也相对较小的特征;同时由于房地产周期运行时间特别短, 使得周期也出现扩张程度浅、上升期和下降期特别短的明显特征。

1.2 周期变化受全国房地产市场影响大。

泉州中心市区房地产业在2001年~2002年出现萧条, 在2003~2004年出现复苏以及快速发展, 在2007年出现高涨, 直至2008年出现下滑的趋势。说明泉州中心市区房地产受到全国房地产大气候的影响。

1.3 周期受国家经济及政策影响大。

泉州中心市区房地产周期一定程度上受经济以及政策的影响。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 泉州中心市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率陡增, 其景气指数不断上升。2006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房地产扩散指数开始下降, 表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说明泉州中心市区房地产的反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泉州中心市区房地产业周期波动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2.1 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

2003~2004年, 虽然我国严格房地产准入制度, 增加经济住房供给;《经济适用房价格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央行121号文件和国务院18号令出台;上调贷款利率, 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加强土地开发管理, 这些政策都促使房地产健康有序并成熟发展, 泉州市房地产业继续迅速发展, 投资增速逐月回升, 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住宅和商铺投资是房地产投资的热点。泉州市的房地产开发集中在中高档住宅和商业营业用房的开发, 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对房地产开发结构的调整限制, 住宅开发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商品房市场购销两旺, 个人购房是主力。2003~2004年房地产开发总体景气水平在景气空间运行。

2004年, 泉州市房地产企业景气指数一直运行在景气空间, 四个季度的景气指数分别为131.25点、112.50点、126.67点、130.77点, 显示泉州市房地产业比较活跃, 房地产开发投资、施工规模、销售面积同步高速增长。

2006年发布了《限制用地项目目录 (2006年本) 》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 (2006年本) 》。颁布“国六条”“国八条”, 还建立了国家土地督察制度。2007年国税总局发布《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新出台的《物权法》增强百姓消费或投资的信心。2006年住宅投资49.18亿元, 增长6.5%;全年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额59.71亿元, 增长82.7%;实际销售面积185.97万平方米, 增长60.7%, 其中住宅销售161.26万平方米, 增长64.2%;年末空置房面积为55.79万平方米, 下降21.6%。

2007年全市全年住宅投资71.33亿元, 增长45.0%;商品房施工面积1298.92万平方米, 增长68.3%, 竣工面积193.66万平方米, 增长47.8%;全年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额103.57亿元, 增长73.5%;实际销售面积293.87万平方米, 增长58.0%, 其中住宅销售255.04万平方米, 增长58.2%;年末空置房面积为84.01万平方米, 增长50.6%。

2.2 抑制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

2001年4月底, 国家颁布了国发[2001]15号文件, 对土地利用严格控制, 土地市场配置透明度提高, 国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 对住宅市场的投资下降, 年末空置房面积62.61万平方米, 上升22.5%。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存量房交易有所回落, 比上年下降12.6%;新开工面积16.57万平方米, 下降35.0%。

2002年国家发布了《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通知》。当年, 泉州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施工面积、商品房屋竣工面积都有一定的增长, 但增长幅度很小, 且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面积和预售面积为192.2万平方米, 商品房销售形势不容乐观。商品房空置面积达67.4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7.6%, 商品房空置压力进一步加重。

2005年泉州“两会”中提出要快速建设经济适用房, 加大住房保障制度, 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例达67.49%, 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增长率同比2004年下降了63.2%, 房地产业总产值增幅下降了60.6%。

2008年1月9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全市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8.91万平方米, 下降1.7%;全年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额98.66亿元, 下降4.7%;实际销售面积255.57万平方米, 下降13.0%, 其中住宅销售218.64万平方米, 下降14.3%。

2.3 宏观调控对泉州中心市区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影响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泉州中心市区房地产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特点, 而国家宏观政策的方向与管制是决定房地产兴衰的主要力量。经济扩张政策和经济紧缩政策交替变动, 构成泉州中心市区的政策周期, 从而决定了其房地产发展的周期波动现象。

3 抑制房地产周期波动负效应的对策

3.1 进一步改善泉州中心市区住房供给结构。

一是合理确定完全市场化供应、半市场化供应和非市场化供应的合适比例问题。住房市场化、商品化的大方向必须始终坚持, 市场化供应应占主体, 非市场化供应不宜超过30%, 配套商品房、中低价位房这种半市场化供应目前可多搞一点, 长期则不宜。二是改进房型设计, 控制套型面积。三是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构建租赁市场体系。在宣传口径上, 要把人人拥有合适的住房作为目标, 鼓励暂时无购房能力者通过租赁拥有使用权房

3.2 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房地产。

由于泉州中心市区的土地供应日趋紧张, 因此应尽快制定发展资源节约型房地产规划, 包括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各个方面, 提出适当指标, 制定一个量化标准体系, 便于实施和监督检查, 贯彻落实。修订土地供应计划, 按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 严格控制土地供应量, 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效率。推进资源节约型住宅建设, 建立和完善节能省地型住宅标准体系和指标体系, 控制住宅区绿化面积和房型, 增加所建住宅的使用面积。政府要制定对开发企业建造节能省地型住宅的鼓励政策, 以便调动开发企业的积极性。

3.3 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

一是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要求。因为房地产业较大的投资份额和较长的产业链, 带动了高耗能工业, 如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投资过度扩张, 导致能源、交通的短缺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我国房地产业投资资金的来源, 过度依赖于银行资金, 投资规模过大、投资速度过快所积蓄的风险, 势必由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来承担。因此, 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 缓解金融系统的压力, 化解可能对金融系统造成的风险, 以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 保持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 成为当前防范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是房地产市场本身发展节奏的要求。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 合理调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节奏, 涉及到我国经济运行的结构质量和预留房地产市场合理发展空间同题。过度的投资将透支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带来频拆频建的资源浪费。

3.4 平衡供求保持房价基本稳定。

加强对住房供求关系的调节, 实现供求基本平衡, 调节住房价格趋向稳定。强化房价的控制政策, 加大对住房价格的监管力度。正确引导住房价格预期, 增强房价的透明度。

4 结束语

房地产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 关系人们的安居条件, 具有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本文分析了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影响, 这些影响都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业发展具有的非常重要作用。泉州中心市区房地产业从2000~2008年呈现的周期波动特征与国家宏观调控关系密切, 从整体上看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仍存在不足, 可以通过进一步改善泉州中心市区住房供给结构、平衡供求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房地产四个方面来更好地指导房地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针对房地产业领域存在的问题, 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本文通过实证研究, 结合泉州中心市区, 研究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业周期波动的影响, 分析泉州中心市区房地产业周期的波动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探讨今后房地产业调控的方向、原则、手段、政策取向, 并提出几点建议, 更好的促进调控政策连续性、协调性、通达性、有效性等的实现, 以期达到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实证研究,房地产周期,泉州中心市区,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泉州统计年鉴[Z].1999-2008.

[2]福建房地产周期波动与风险防范实证研究.1002-2780 (2005) 03-00, 11-08.

[3]浅析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影响.1003-739X (2006) 12-0028-02.

[4]谭刚.房地产周期波动.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5]杨慎.房地产与国民经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6]丁烈云.房地产周期波动成因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报) , 2003 (2) ;24-30.

[7]宫玉泉.土地供应政策与房地产市场.宏观经济研究, 2005 (7) :43-44.

泉州中心市区 篇2

据悉,为鼓励民企“二次创业”,市政府将允许鲤城、丰泽和泉州开发区清■园区区域内的企业,申请自行改造旧厂房,前提条件是企业对土地拥有使用权,申请地块相对独立、无成片改造条件、未列入成片改造计划、符合城市规划和“三旧”改造计划。中心市区“退二进三”工业用地入列

据悉,《实施意见》明确土地可列入“三旧”改造的范围,即按城乡规划需改变用途的土地,包括国有和集体土地的旧工厂、旧仓储、旧站场等建设用地及中心市区“退二进三”的工业用地,土地利用率低(建筑容积率低、厂房使用率低、投入产出率低)和不符合安全生产、环保要求的工业用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禁止类、淘汰类产业的原厂房用地,规划确定要改造的不具有保留价值的旧民居、旧商铺、旧街巷、旧市场、旧校舍等低效利用的各类建设用地,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存在安全隐患的用地。

“三旧”改造实施主体包括政府组织实施改造和业主自行改造两类,改造方式分为成片改造、综合整治、零散改造等。《实施意见》还规定,“三旧”改造地块拟用于经营性商品住宅的,一律由政府收储土地后以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的方式供地。危旧房集中的成片区域由政府改造

根据“三旧”改造规划,危旧房集中、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条件较差的成片区域,或者按照城市规划需要实施“三旧”改造的成片区域,应由政府组织实施。

具体负责实施“三旧”改造的政府单位,根据“三旧”改造规划和实施计划,制订项目实施方案。

政府组织实施项目涉及旧厂房用地征收的,旧厂房土地使用权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或房屋产权调换;符合规定的可实行土地置换。

土地使用权人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的,可将被征收的旧厂房(不含临时搭盖)建筑面积按3∶1的比例调换成办公用房(安置地点在片区改造安置补偿方案中确定),并计算、结清被征收房屋价值与用于产权调换房屋价值的差价。凡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的,土地不再给予补偿,用地上的机器设备搬迁费用等由企业自行负责。非成片改造区域 企业可申请自改

《实施意见》还规定,相对独立、无成片改造条件、未列入成片改造计划、符合城市规划和“三旧”改造计划的旧厂房,经市“三旧”改造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同意后,可以由土地使用权人按照有关规定申请自行改造。

自行改造按照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土地使用权人利用现有工业厂房举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文化、仓储物流及其他经市发改委确定的新兴产业和养老、幼托等社区服务业的,不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不得分割产权出让。

另一种是自行翻建的,这一类在符合城市规划和“三旧”改造政策的前提下,允许土地使用权人将工业用地改变用途,作为商业服务等用途,但应按规定经评估后,依法补交土地出让金,不得分割产权出让。

企业须持有土地证及房产证

业主自行改造的申请程序为:一是土地使用权人根据“三旧”改造规划,经项目所在地区政府部门初审后,向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自行改造申请,制订项目实施方案。

二是申请报告(含实施方案)经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并征求相关片区指挥部意见后,报市“三旧”改造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同意后依法实施。

需要提醒的是,土地使用权人作为实施主体申请自行改造的,应取得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中心市区“村改居”后,遗留集体土地上的旧厂房用地应依法办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手续后才可申请自行改造。

自行改造原则上不得增加建筑面积

业主利用现有工业厂房自行改造,应符合建筑结构安全、城市景观、公共安全等法律法规要求,依法申请办理审批(核准、备案)手续。自行改造原则上不得增加建筑面积。政府按申请自行翻建用地的40%征收公共配套建设用地。根据城市规划的实际要求,公共配套建设用地占改造地块总面积比例超过40%的,按照实际要求予以征收。

分摊公共配套建设用地按照本意见的旧厂房用地征收的货币补偿标准给予补偿。用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补偿和机器设备等的搬迁费用由企业自行负责,政府不再给予补偿,不享受搬迁企业新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助。

自行翻建的用地规模在扣除政府征收的公共配套建设用地后,实际建设用地原则上控制在4.5亩以上50亩以下。

企业可申请翻建3亩以下“边角地”

为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实施意见》还允许相邻地块的旧厂房业主通过平等协商,将各自地块整合为一个完整用地申请联合自行翻建。对符合自行翻建条件的土地使用权人,允许相邻地块的业主通过平等协商,在保持各自用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合理调整用地边界。

土地使用权人可以申请将相邻的不属于旧厂房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面积控制在3亩以下,且不超过企业自有土地面积的10%)等地块进行整合翻建。整合翻建方案获批后,由项目改造实施业主通过与整合地块业主平等协商,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和房屋产权交易等相关手续,并按规定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

企业申请翻建土地必须是不属于旧厂房改造规划用地范围内的“边角地”。自改房不得变相建成商品住宅

记者还了解到,旧村庄、旧城镇将按照《中共泉州市委办公室、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旧村居改造的实施意见》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市区棚户区(危房)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执行,中心市区“三旧”改造中的旧厂房改造将按照《实施意见》执行。该《实施意见》适用于鲤城区、丰泽区和泉州开发区清濛园区区域内。洛江参照本意见执行,其他县(市、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意见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一家企业只能自行改造一个地块并享受一次上述优惠政策。自行改造的经营性用房的建筑平面不得采用小开间配卫生间等变相商品住宅建设方案,立面设计应符合公共建筑的特点。

泉州中心市区 篇3

关键词:行道树 ; 层次分析法 ; 引进树种 综合评价效果 ;泉州;广东园林

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园林是城市环境与景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行道树系统是整个又是城市园林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因素之一。据北美的研究发现,环境良好的城市,行道树一般会可占到城市树木总数的10%15%,构成成为城市建筑峡谷中的林带。行道树的树种选择和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街道绿化的质量及特色,直接反映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1,~2]。园林植物种类选择与配置的合适与否,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能否充分、有效地实现其生态效益与综合功能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3]。因此,对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分析,可以为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优化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更加合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实现城市园林的可持续性发展[4]。

2006年3月至2008年底,泉州市依据以园林植物适应性强、生长状态良好的为原则,从福建省内城市和福建周边省和省外周边城市引进乔木树种,经苗圃栽培试验后选择22个树种;从泉州市区和、郊区、和县等地方中原仅应用于庭园树及造林的乔木树种中选择引入6个树种,共28个树种。将此28个引进树种,在中心城区道路上进行示范应用。并于2006年3月至2010年底对这些树种作为行道树进行24年的观察研究,对它们的生长型、适应性、生长特性、观赏性、滞尘能力等性状进行详细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用层次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排名,以筛选出优质的行道树种,为泉州市和福建其他城市选择的行道树引种和选择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泉州市中心城区道路上示范应用的28个引进乔木类行道树种。

从泉州以外地区引进的行道树种有:柳叶红千层(Callistemon salignus)、美花红千层(C. rigidus)、腊肠树(Cassia fistula)、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大叶杜英(Elaeocarpus balansae)、水石榕(E. hainanensis)、鸡冠刺桐(Erythrina crista-galli)、垂榕(Ficus benjamina)、柳叶榕(F. binnendijkii ‘Alii’)、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台湾栾树(Koelreuteria elegans)、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黄金宝树(Melaleuca bracteata)、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假萍婆(Sterculia lanceolata)、萍婆(S. monosperma)、海南蒲桃(Syzygium hainanense)、水蒲桃(S. jambos)、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小叶榄仁(Terminalia mantaly)、大叶榄仁(T. catappa)、锦叶榄仁(T. mantaly 'Tricolor')。

从泉州市内庭院树和造林树引入的行道树应用的树种有:重阳木(Bischofia javanica)、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尖叶杜英(Elaeocarpus. apiculatus)、菩提榕(Ficus religios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1.2研究方法

1.2.1 示范树种的调查

采取普查的方法,对该28种行道树进行全面地性调查观察。

1.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实用适用于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该方法自1982年被介绍到引入我国以来,已被迅速应用到旅游景区竞争力、旅游资源价值、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评估上面中,并且在建立各种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上也得到广泛应用[5]。

本文拟运用层次分析法[6]建立泉州市区行道树引种应用效果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向量。

1)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评价体系层次结构模型的主要构建主要依据是罗颀的“福建省公路行道树种的选择和应用”[7] 、罗浩南等的“东莞市优质行道树的选择与应用”[8]等文献,并同时结合泉州市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城市绿化的实际对各层次指标进行适当调整。首先,泉州市中心城区以常绿树种居多,落叶树种较少,且使用频度较低,景观季相不明显,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成为道路绿化上的一个不足,引进并推广应用优秀落叶景观树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9],因此层次结构模型没有把生活型列入的生长型下属指标元素不考虑生活型。第二其次,在选择应用树种时,我们已经根据安全淘汰法淘汰了有致敏性、检疫性有害生物并且会释放污染气体及检疫性有害生物危害对象的树种,因此层次结构模型也没有把致敏性列入评价指标。第三再者,考虑到根据城市绿化生态功能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受重视的趋势,层次结构模型中增加了滞尘能力的评价指标。第四最后,根据城市行道树种植所处环境的实际,层次结构模型没有把耐湿能力列入评价指标。综合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把园林树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A,即对城市园林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第二层为准则层B,即综合评价的园林树种的的5个主要方面;第三层为指标层C、D,即对园林树种综合评价主要方面的具体指标。上一层次对支配下一层次有支配作用,下一层次影响对上一层次有影响作用。

图1泉州市区行道树引种应用效果综合评价结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向量

在以上图一确定的评价层次结构中,各层次每一个元素和该元素支配的每个指标都构成一个子区域,运用比率标度法将各层次内的各元素相对重要性的逻辑判断数量化,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以方根法求得权重值,计算各层次各元素对上一层次的权重和指标层所有元素对于目标层的权重。

a 判断矩阵的构建方法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7],假定A层中元素Ak与下一层次中的元素B1,B2……,Bn有联系,构造的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b 相对重要性的数值的确定

判断矩阵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同样主要依据文献[6-~8],并结合泉州市特定的环境条件,经过咨询专家咨询评价再确定。首先,由于评价体系层次结构模型没有把生活型列入生长型下属指标元素,因此在判断矩阵中相应地减少生长型对应用效果综合评价的重要性数值。其次,泉州市地临东南沿海,多台风灾害,特别在2010年9月10日遭受台风“莫兰蒂”重创,城市园林绿化损失惨重,更是敲响了园林绿化种树种的选择应十分重视应具备抗风能力的警钟。泉州市地处南亚热带气候区北部,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二十一世纪21世纪以来,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及气候事件突发、多发,持续低温在有些年份频发,而引进树种原产地大部分为亚热带和热带。为此因此,在判断矩阵的构建时较大幅度提高了抗风能力和、抗寒能力对适应性的重要性数值,相应地适当提高了和适应性对应用效果综合评价的重要性数值。

c 计算权重向量

①各层次每一元素对上一层次的权重,具体计算步骤为:

(a)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标度的乘积的n次方根 : ;

(b)通过归一化处理得特征向量(其数值即为权重) : 。

②指标层所有元素对于最高层(目标层)的权重。方法是在形成各层次每一元素对上一层次的相对权重的基础上,将最后一层元素的权重依次乘以上一层受控元素的相对权重,从而形成各元素对于总目标的绝对权重。

运用以上所示方法构建的各个层次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结果见表2~9。

1.2.3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调查和确定

根据层次分析法准则层所定的各项指标,拟定行道树种的调查项目,采用10分制对各指标进行分值的界定[8],制订如下:

冠形:披散(8分) ,一般(6分) ,紧凑(4分);干性:挺直(8分),一般(6分),微弯(3分);叶幕:密(8分),中等(6分),疏(4分)。

耐旱:强(9分),中(7分),弱(4分);耐瘠:强(9分),中(7分),弱(5分);喜光:强(9分),中(7分),弱(4分);病虫抗性:强(7分),中(4分),弱(1分);抗风性:强(8分),中(6分),弱(2分);抗寒能力:强(9分),中(7分),弱(4分)。

生长速度:快(8分),中等(4分),慢(2分);养护特性:粗放(8分),精细(4分);寿命:长(9分),中(6分),短(3分)。

外形:宽卵形(8分),椭圆形(6分),卵形(4分),塔形(2分);花相:密满(8分),覆被(6分),团簇(4分),星散(2分);花色:红(8分),黄(6分),白(4分),蓝(2分);花径:大(8分),中(6分),小(3分);花密度:密(6分),疏(3分)。

叶色:秋色(8分),春色(7分),浓绿(6分),浅绿(5分);叶形:奇异(8分),常形(4分),复叶(3分);叶面积:大(6分),中(4分),小(2分)。

滞尘能力:强(8分),中(4分),弱(1分)。

根据以上制定的分值界定方法对28个引进树种进行评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泉州中心城区引进示范应用的引进行道树种概况

经统计,2006年3月至2008年底,泉州市引进28个示范应用的28个引进行道树种,共计3999株。从表10中可以看出,应用数量最大的树种是鸡冠刺桐,其次为美丽异木棉、台湾栾树、菩提榕、柳叶榕、小叶榄仁、重阳木、垂榕等。

2.2 泉州市区引进应用行道树种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28个树种各调查项目的评分结果及各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权重计算其综合得分。根据然后就综合评分结果,对28个树种进行评价排序分级,按综合得分高低划分为4个等级,I级:≥7.5000 ,Ⅱ级: 7.0000 ~7.4999 ,Ⅲ级:6.5000 ~6.9999,Ⅳ级:< 6.5000 ,综合评分及排序结果见表11。

从表11得出综合评价分级结果如下:

(1)综合评价为I级的共有8种:菩提榕、台湾栾树、美丽异木棉、鸡冠刺桐、小叶榄仁、柳叶榕、重阳木、垂榕。结果表明,综合评价I级的树种,示范应用数量也最多,这与从苗圃选择示范应用树种时思路相吻合。

(2)综合评价为Ⅱ级的共有8种:美花红千层、大叶杜英、假萍婆、水蒲桃、海南蒲桃、萍婆、黄槿、大叶紫薇。

(3)综合评价为Ⅲ级的共有9种:大叶榄仁、锦叶榄仁、水翁、幌伞枫、桃花心木、腊肠树、柳叶红千层、黄金宝树、印度紫檀。

(4)综合评价为Ⅳ级的共有3种:尖叶杜英、火焰木、水石榕。

3 讨论

通过上述综合评价分级的结果可看出:评价为I级的8个行道树树种,综合效能最高,不仅适应性强,抗风、耐旱、耐瘠薄,萌芽力强,病虫害少,抗大气污染,而且生态功能及观赏性都非常高,可作为泉州市最适宜的行道树种的首选种类,在城市道路绿化时加以广泛推广应用。如菩提榕,叶形优美,浓荫盖地,寿命长,且耐湿 [10-~11]。台湾栾树,深根性,对水湿亦有一定的抵抗力,花序、果实及叶片色彩均饶富丰富多样变化[12]。美丽异木棉,花朵艳丽,盛花期满树缤纷,极其壮观[13]。鸡冠刺桐,花形独特,全年有花,耐热耐寒,且抗盐碱[14]。小叶榄仁,主干笔直,层次分明,颇具特色,耐热、耐盐碱,易移植[13]。柳叶榕及垂榕,叶片绮丽,遮荫效果佳,抗有害气体及烟尘,可清洁空气[15]。重阳木,树冠广展粗广,翠盖重密浓密,春秋两季红叶观赏性高,深根性,耐水湿,抗寒能力强,对氯气、氯化氢等气体的抗性均较强[16-~17]。

评价为Ⅱ级的8个行道树树种,综合效能也较高,生长特性、抗性各方面也比较出色,只是个别指标没有达到要求。如美花红千层,对烟尘抗性不强[18]。此级树种可作为泉州市行道树的一般树种,在道路绿化时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选择应用,不仅可以可起到丰富城市的绿化树种种类,而且还能和增加城市人工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作用。

评价为Ⅲ级的绿化树种,其综合效能较低,多个指标没有达到要求。如幌伞枫,虽树姿优雅,并能抗大气污染,但不耐寒,对土壤、水分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较高[19]。此9个树种可作为泉州市行道树种类选择的辅助和补充,要根据实际情况,或在特定条件下,慎重选用。

评价为Ⅳ级的绿化树种,其综合效能很差,不宜选用作为泉州市的行道树种。如水石榕,喜半阴,、喜温暖,不耐寒不耐、贫瘠,喜湿但不耐积水[20]。建议根据需要,将此3个树种小范围引种驯化研究,或采取必要的栽培措施,适当选用。

参考文献

[1]刘江涛,赵林森.昆明市区6个常绿行道树种经营管理效益成本比较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 (2):100-102.

[2]陶晓,吴泽民,郝焰平.合肥市行道树生态效益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3):75-82.

[3]鲁敏,张月华.沈阳城市绿化植物综合评价分级选择[J].中国园林,2003,19(7):66-69.

[4]姚泽,王辉,王祺.层次分析法在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中的运用——以武威市为例[J].甘肃林业科技,2007,32(3):16-19.

[5]朱纯,代色平.广东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J].广东园林,2008,30(4):9-13.

[6]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7]罗颀.福建省公路行道树种的选择和应用[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2(4):281-284.

[8]罗浩南,周俊辉,刘泽豪,等.东莞市优质行道树的选择与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40-43.

[9]石明宇.泉州市中心城区道路绿化调查与分析[J].城市建设,2010,10(上旬刊):5-7.

[10]吕国粱.龙岩中心城市行道树生长调查及应用研究[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3):122-124,130.

[11]陈定如.高山榕、垂叶榕、印度橡胶榕、菩提树[J].广东园林,2009,(4):79-80.

[12]黄伟林.厦门地区观花乔木的引种与栽培技术初探[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9):64-66.

[13]施金生.美人树、紫檀和小叶榄仁的引种与栽培[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1,30(4):45-48.

[14]王耀立.三种台湾景观树的引种栽培及在公路绿化中的应用[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6,35(3):54-56.

[15]钱军.亚里垂榕与柳叶榕[J].园林,2007,(12):50.

[16]汪永泽.几种抗污染园林花木介绍(三)[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版),1996,(4):33.

[17]陆支悦,姜卫兵,翁忙玲.重阳木的园林特性及其开发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6):64-67.

[18]李成仁,肖德兴,刘晓娟.美花红千层花器官分化与花发育进程研究[J].绿色科技,2010,(8):191-193.

[19]陈定如.幌伞枫、团花、柚木、红背桂[J].广东园林,2010,(6):78-79.

泉州中心市区 篇4

一、泉州中水利用现状

泉州市是一个水质性缺水的城市, 水资源并不丰富, 而中水使用基本上是空白。目前泉州城区主次干道冲洗、园林绿化、公园景观等用水基本使用内沟河河水 (主要是由北高干渠提供水源) 及市政自来水, 污水处理厂尾水都是直排晋江或海洋。

二、中水利用可行性

1.来源

2015年, 泉州市中心市区污水处理厂日均排放量达20多万吨, 中水利用有着较为充足的来源。

2.水质

中水用于冲厕、道路浇洒、道路清扫、消防、城市绿化、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杂用的水质按《城市再生水利用分类》 (GB/T18919-2002) 中城市杂用水类标准执行。

通过表1可以发现, 泉州市中心市区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基本可以达到GB T18919-2002的水质规定, 经过预处理之后 (紫外光或臭氧消毒) , 可以满足中水回用基本条件。

中水用于景观环境用水, 其水质应按《城市污水再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18921-2002) 的规定。

3.用途

中水的用途十分广泛: (1) 农田灌溉、造林育苗、畜牧养殖、水产养殖; (2) 城市杂用水, 包括绿化、冲厕、道路冲洗、建筑施工、车辆冲洗、消防等; (3) 工业用水, 包括冷却、洗涤、锅炉、工艺、产品用水; (4) 环境用水, 包括娱乐景观用水、观赏性景观用水、湿地环境用水; (5) 补充水源水, 包括补充地表水、地下水。本文选取适合泉州市中心市区环境条件的中水利用途径进行论述。

3.1绿化用水

泉州市区的公园及绿地众多, 201年总绿地面积达8315.76公顷, 通过对泉州市东湖公园及西湖公园的绿化用水量进行估算, 使用中水作为绿化用水, 每年约减少氨氮821kg~2463kg、磷82kg~246kg排放, 具体见表2。

3.2环境、景观用水

泉州市中心区共有内沟河 (河渠) 大小1条, 总长度约32km, 每天使用河水约86万m3。目前, 中心市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量大约为2多万吨/日, 无法完全取代内沟河景观用水。

泉州市排水管理中心于2006年起, 利用宝洲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作为单位景观用水, 并在景观池内放养金鱼、非洲鲫鱼、草鱼、鲤鱼等淡水鱼类。分析近10年放养情况, 除小部分金鱼出现死亡外, 其余种群均能适应;另外, 因景观池深度较浅 (常年水深1m左右) 、冬季水温较低造成非洲鲫鱼小部分死亡。通过单位景观池使用未预处理的中水作为景观用水的成功范例 (如图1所示) , 推广至住宅小区等景观用水是可行的 (水质参照GB T18921-2002) 。

4.投资情况

三、中水利用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

中水利用工程虽然耗资巨大, 但同时带来的环境效益、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积极了解和认识中水, 主动地参与中水利用的规划建设研究和中水的使用。

2.积极开展中水项目的科研

目前我国中水利用还只是停留在政策引导, 探索性、实验性阶段, 还未有中水利用的专项规模工程。

3.建设独立的中水道系统设施

如能在城市拆迁、新建道路、景观提升等建设项目中规划建设完善的中水道系统和加水设施, 把饮用水和中水 (非饮用水) 分开, 建立两套供水系统, 就能将中水代替饮用水, 用于城市道路清洁、绿化、冲厕、洗车、消防等的设想变成现实。

4.制定完善中水利用的配套法规和政策

推动中水利用的发展, 一方面要靠鼓励和引导,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制定完善中水利用的配套政策和法规。用政策法规来加快推进和规范中水的科研、生产和使用, 编制技术标准, 培育中水利用市场, 逐步限制和禁止使用饮用水冲洗道路、冲厕、绿化和消防等。

5.不断加大中水利用的宜传力度

我国研究和利用中水起步较晚, 目前仍处在探索性实验性阶段, 中水对广大群众来说还比较陌生。一是要向市民普及中水利用的技术、水质标准等常识, 使广大市民认识到在一定范围使用中水是安全的;二是要大力宣扬利用中水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等等。从而使广大市民认识中水、了解中水、接受中水, 放心地使用中水, 积极参与中水的利用。

摘要:中水利用是将污水厂出水作为一种新的水资源, 进行适当地处理, 供给工农业、城镇居民等作为非饮用水源使用。本文主要探讨中水利用的现状和可行性, 阐述中水利用的效益。

关键词:中水利用,绿化,景观用水

参考文献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5

[2002-7-5]

审批依据 审批内容 审批条件 审批程序 申报要求 公开方式 办理部门

审批依据

关于试行“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更好地执行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调整控规的程序,以及实行社会公众参与,经市政府批准,决定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北京市区范围内试行“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请遵照执行。二OO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实施<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细则(试行)》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

审批内容

根据《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第七条的规定:

各级政府及组成部门、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拟改变《市区控规》规定的规划控制指标的,可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审批条件

有土地使用权的、申请调整控规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称申报单位),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综合处申报大厅收件窗口申报。申报前须填写“控规调整审批申报表”。申报时提交由具有甲级和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的控规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纸文件一式5份,电子文件2份,图示展板1套。论证报告内容必须符合《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中有关要求。综合处经审查后认为可以受理并发给申报单位“控规调整立案表”。

审批程序

综合处在受理申报单位申报后,在1个工作日内,将论证报告转到重点处,进入预审、公示程序。

进入预审、公示程序后,由重点处进行论证报告图纸文件初步校核工作及公示材料准备工作,期限为5个工作日。之后组织论证报告预审工作及公示工作。公示与预审工作同时进行,期限为15个工作日。

预审与公示完成后3个工作日内,重点处将预审意见及公示汇总意见整理后,请示委主管副主任及相关领导安排控规调整审查组审查会议,将预审意见及公示意见与论证报告一并报控规调整审查组审查会议。

经预审,对没有依据《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编制的、明显不合理的论证报告,经规划处或重点处在预审后的2个工作日内(包括主管副主任签发1个工作日)请示委主管副主任同意予以退件,并负责通知申报单位。综合处在1个工作日内发放“控规调整退件通知书”。

审查会议每月召开一次,时间为每月第四周的周三(0.5天-1天),遇国家法定节假日顺延。会议时间、地点,由重点处负责通知。重点处负责向会议介绍报审的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基本情况、预审意见及公示汇总意见。

会后由重点处在3个工作日内,草拟会议纪要及上报市政府的请示,经委办公室转报市规划委主任在3个工作日内签发。

控规调整审查会议未予通过的论证报告,由重点处在2个工作日内(包括主管副主任签发1个工作日)请示主管副主任同意予以退件,并负责通知申报单位。综合处在1个工作日内发放“控规调整退件通知书”。

委办公室接到市政府审批后的1个工作日内转交重点处,重点处负责控规调整审批通知书(稿)起草、请示工作,工作期限为4个工作日,市规划委主任在3个工作日内签发,经签发后由重点处转综合处,综合处在1个工作日内发出“控规调整审批通知书”,申报单位依照其在“控规调整立案表”中的填报说明,通过我委自动查询电话查询后,或到我委申报大厅发件窗口凭“控规调整立案表”领取。

申报要求

一、控规调整申报时所需文件和图纸

1.建设单位要求调整“控规”指标的申请一份;

2.“控规”指标调整论证报告5套(包括交通组织及影响评价); 3.1:5000比例尺总图图则及1:4000比例尺分图图则各5套;

4.规划图纸各5份;规划图纸包括:位置图、现状图、控规图、调整图、各类分析图(环境、景观等)

5.电子文件2套(同展板内容:图片请提供jpg或gif格式文件,文字材料请提供word格式文件);

6.图示展板1套(900*1200mm,内容包括简要说明、位置图、现状图、控规图、调整图、分析图)

7.电子演示文件一套,ppt格式,文字与图片结合,内容包括位置图、现状及周围环境关系图、原控规图及指标、调整控规图及指标、规划方案示意图及项目简要说明等(详见演示文件的范例)。

二、以下单位可以编制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

1.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 4.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

5.北京中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 6.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 7.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8.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原建设部建筑设计研究院)公开方式

向社会公示采取的方式:

网上公示,在“首都之窗”我委的网站开辟“控规调整公示栏”;

在我委的申报大厅开辟“控规调整公示栏”;

向社会公示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公示时间为十五个工作日,公众建议和意见,作为审查内容,随论证报告报审。

办理部门

办理部门: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重点项目审查处 通讯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0号 邮政编码: 100045 办公时间: 法定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工作电话: 68034099 传

真: 68034099 监督电话: 68022458 68020689 对外办公接待日: 法定工作日周二、周四上午

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综合处申报大厅收件窗口申报,申报前需要填写<控规调整审批申报表>申报时需要提交具有甲级或者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出具的(控规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文件5份,电子文件2份,图示展板1套.期限是5个工作日.综合处审查后认为可以受理并发给申报单位“控规调整立案表“.审批程序:

泉州市区住宅区生态化措施的探讨 篇6

生态住宅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但国际上公认有三大主题, 即:以为人本, 呵护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与融合。本文采用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对比研究, 对泉州中心城市人居环境的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全面分析, 建立适合本研究区域生态住宅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 进行综合评价, 并针对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提出创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式的泉州中心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对策措施。

2 泉州中心城区人居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评价

2.1 泉州中心城区生态现状

2.2.1 泉州中心城区自然生态现状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带内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明显, 市区年平均温度20.7C, 年平均降雨量1202毫米, 中心市区内有晋江、洛阳江“两江”蜿蜒流淌, 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四山”环状拱卫, 奠定了天然形胜的山水园林城市格局。

2.2.2 泉州中心城区人工生态现状

泉州自2001年至2007年底, 城市绿化建设累计投入9.4亿元, 新建、改造绿地1332万平方米, 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率年年增长, 2007年底经卫星遥感鉴定核实,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76%。至2007年底, 泉州中心市区面积达74.92平方千米, 人口79.3万人, 人口密度9448人每平方公里, 公共绿地面积688.19公顷,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35平方米, 建成区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21平方米。泉州现有城市公园及广场23个, 面积为311.38万平方米, 森林面积175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先后评选出园林式小区73个, 占全市居住区74.1%, 园林式单位124个, 占全市单位的60.7%。全市苗圃用地占建成区面积的2.42%。目前, 城市中心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 污水处理率达76.6%,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用水普及率达98.5%, 道路亮灯率98%, 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96平方米, 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62%。“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漳泉肖铁路, 福泉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国家一类口岸后渚港雄踞东海。拥有全省最大现代化通信网络。供水供电网络逐步健全完善, 市区自来水供应基本满足需要。

2.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包含众多的因子, 衡量某一特定城市是否是生态城市以及确定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时, 就必须构建衡量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通过这个体系的评估能显示住宅的生态环保性能。本文以国内己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 结合泉州市区的具体情况, 采用层次分析方法, 建立了一个三层次的评价指标结构, 构建了包括结构、功能二大层, 7个层次、27个单项因子的指标体系。

组成生态系统结构 (R1) 的二级指标因子为:城市绿化 (R11) 、大气环境 (R12) 、水环境 (R13) 、噪声控制 (R14) 、固废处理 (R15) , 组成二级指标的三级原始指标为:R101-R119;构成城市生态系功能 (R2) 的二级指标因子为:城市规模 (R21) 、基础设施 (R22) 、资源配置 (R23) , 组成二级指标因子的三级原始指标为R201-R206。 (结果见图1)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城市生态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 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结合体。一个生态城市必定有良好的协调度。协调度即是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基于对泉州市区生态现状, 以及根据对协调及协调度的定义, 设正数X1, X2, …, Xm为描述系统结构的m个指标;设正数Y1, Y2, …, Yn为描述系统功能的n个指标。则分别称函数:

为综合环境评价函数和综合功能评价函数。式中ai, bj为待定权数或政策系数。Xi的取值由下式给出:

Xi=Xi/λmax当指标Xi越大越好时

Xi=λmin/Xi当指标Xi越小越好时

式中:λmax为相当于指Xi的标准值或理想值。Yj的取值依此类推。

依照前述协调概念的定义和分析, 我们希望f (X) 与g (Y) 的离差越小越好, 用离差系数表示, 即是希望:

越小越好 (S为标准差) 。而使Cv越小越好的充要条件是:

根据上式, 为了使计算出的协调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总结得出了结构与功能协调度的计算公司如下:

上式即是协调度计算模型。式中C为协调度, K为调节系数, K≥2。它反映了在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 生态系统中结构与功能的组合协调度。

不难证明, 0≤C≤1, 这样可使协调度C取值在0-1之间, 最大值亦即最佳协调状态;反之, 协调度C越小, 则越不协调, 即生态系统中结构与功能失调, 质量状况越差。

2.4 指标因子的量化与计算

根据2.3所建立的指标体系, 再结合从国家环境标准和有关文献中选择的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评价标准。首先计算出指标体系各个因子的f (X) 和g (Y) , 然后分别计算出总的协调度。鉴于泉州城市生态的发展与其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得出指标体系中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同等重要, 因而权重相等, 且取K=2。

按照上述步骤和方法, 计算出泉州市区生态系统中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发展度及有关指标分别为:f (X) =0.838, g (Y) =0.228.C=0.67.根据以上的计算结果及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表 (表1) , 可知泉州市区生态化程度为Ⅱ级, 即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2.5 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得到最后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度为0.67。参考宋永昌教授照国内外的各种综合指数的分组方式设计的城市生态化程度的五级公级标准 (表1) , 确定泉州市的生态化程度为第Ⅱ级, 即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全市各项主要环境指标保持稳定, 大部分都能达到功能区标准, 辖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全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处于较好水平。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填化水平的提高, 环境形势、环境压力依然严峻, 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比较突出, 生态破坏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环境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生态环境仍不完善, 环境保护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和不断提升。

3 生态城市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忽视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建设生态城市应该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 根据生态学原理, 应用系统、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系统的关系, 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能源, 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近几年泉州市一些地方开矿或建小企业, 不注意环境保护, 致使溪水污染变臭, 甚至殃及地下水源, 农村滥用化肥、家药。使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3.2 绿地分布不均, 蚕食严重。

市区的绿地整体分布不均, 未能构成点、线、面、环良好的绿化体系, 设计贫乏, 样式单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城市化步入高速增长期, 人口规模膨胀, 用地蔓延。劈山建楼、填海造地, 蚕食山体、水体等天然绿地。

3.3 排放总量上升, 水质不容乐观。

泉州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泉州市的主要水污染物是COD、NH3-N和石油类, COD仍占首要位置, 但其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势。COD和NH3-N主要来源于生活废水的排放;石油类主要来源于港口排海。其余依次为6价铬、总氰化合物和总铅。泉州市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现状不容乐观。晋江水系7年来水质状况均为良好~优, 影响泉州市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染源, 其次是工业污染源。

3.4 固废未分类处理, 利用率低。

生活固废没有分类处理回收, 直接暴露堆集在地面, 还经常以水、大气和土壤为媒介污染环境。工业固废废物重复利用率低, 其中无害化处理率低, 二次污染严重。

3.5 忽视城市一体化。

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 与传统城市和乡村对立的二元经济模式有本质区别。近几年随着“大泉州”“半小时经济圈”口号的提出, 在城市发展中, 没有把城市周边的田园河道纳入到城市景观中来。过高过密的楼群阻碍了空气的自然流通, 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在城市化进程中, 占用了大量的绿地、湿地等, 造成了自然生态景观的严重破坏。

4 对策与建议

4.1 合理规划城市。

按照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闽东南重要工贸港口城市的要求, 依托“四山两江”, 形成以山、海、江、城为环境基础,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交相辉映的山水园林城市, 结构合理、功能明确、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

4.2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绿地。

在保护古城风貌的生态建设的大背景下, 结合泉州当地地形地质条件, 利用“四山两江”等组成的“绿肺”, 合理地规划足够的绿地面积。加强天然绿地的修复与保护;拆墙透绿, 用栅栏围墙取代实体围墙;加强道路绿化、垂直绿化。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同时, 积极地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4.3 加强基础建设, 保护水源安全。

提高防治工业污染水平,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高薪技术产业,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建设, 同时完善污水配套管网及垃圾转运体系的建设。在晋江、洛阳江干流、支流两侧种植防护林, 通过生态恢复措施改善河流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的保育能力, 提高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保护两江流域水资源, 保障城镇饮用水安全治理近岸污染, 改善海域生态环境。

4.4 建全体制, 统一处理。

建立健全固废处理体制, 以适应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要求。加强融资促进垃圾固废处理的产业化, 以此促进固废处理技术的提高、引进先进的、规范的垃圾处理。固体废物垃圾要增加防渗措施, 防止二次污染。增设市政设施中的分类垃圾容器, 便于生活垃圾的收集, 统一清运、处置。加强工业固废和危险固废处理力度, 将其统一处理。

4.5 重视市民的参与。

应该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限制汔车数量的增长, 提倡公交车、以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提倡使用布袋子、菜篮子、饭盒子, 拒绝“白色污染”;提倡“绿色饭店”;鼓励公众举报、监督破坏环境的行为, 依法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 引导公众自觉保护环境。

4.6 融合人文底蕴, 营造生态花园城。

城市绿化建设要紧密结合自然风貌和园林特色, 引入人文理念, 体现深厚的传统底蕴;充分应用泉州古典园林和闽南建筑造园艺术理论, 把自然山水引入城市, 把园林、森林、山水纳入城市范围把城市作为一个风景优美的公园来规划, 重视景观效果, 提高泉州市人文品味。

参考文献

[1]金瑞林, 汪劲著.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康, 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

[3]泉州市环境质量公报02-07年.泉州市环境保护局.

[4]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

[5]泉州统计年鉴01-05.

[6]朱坦.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10卷:中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

[7]王韦中.可持续发展管理.科学出版社.

泉州中心市区 篇7

20世纪80年代,国内关于舒适度的研究还处于定性描述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才有了初步发展,并在此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表征人体舒适度的指数有多种,常用的有体感温度、有效温度、炎热指数、不舒适指数,对此相关学者也作了针对性的研究分析[3]。王远飞等[4]通过对比分析论证了相对于单一的温度指标,综合考虑温度和湿度两种因子的温湿指数能更准确地反映人体舒适程度。吴结晶[5]等综合考虑了最高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与体感温度关系密切的气象要素,最终得出体感温度的经验预报方法。黄静[6]等根据广东省中山市的气候特点,将按旬平均温度计算出的有效温度进行划分,经验证具有很好的使用性。本文以福建省泉州市市区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7 获取的ETM+ 和Landsat5 获取的TM遥感影像,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地表温度,再以地表温度和平均相对湿度两个指标为影响因子,利用Oliver提出的温湿指数(THI)来获取人体舒适度[7],进而得到泉州市区春夏秋冬四季人体舒适度指数值及其分布情况。

1 研究区域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本文研究区为泉州市区,主要包括丰泽区、洛江区、鲤城区和晋江市部分区域(图1)。泉州坐落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毗邻台湾海峡,地处低纬(N:24°30′—25°56′,E:117°25′—119°05′)。四季如春、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在19.5℃至21℃之间。泉州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和河谷小盆地五种主要地形,其中山地和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0%,耕地面积217万亩,山地1 000多万亩,故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8]。研究区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居民地、交通用地、绿化用地、耕地、裸地和水域。晋江是泉州市第一大江,发源于戴云山脉东麓,东西双溪于南安市双溪口汇合并在泉州市丰泽区浔浦入海,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1.2 数据来源

本文用于温度反演的遥感影像数据是从地理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上下载的Landsat-7接近大寒、春分、立夏的ETM+ 影像(轨道号为119/43),时间分别为2001年1月15日、3月4日、5月23日。以及Landsat5上时间为2001年11月23日的泉州区TM影像;湿度数据是在泉州气象局查询所得。

研究区的ETM+影像在热红外波段存在两种状态即低增益的Band61 和高增益的Band62,一般情况下对低反射区如水体的温度反演采用高增益波段,而高反射区如沙漠的反演则使用低增益波段。基于以上考虑及泉州市市区的特点,本文温度反演应采用热红外的低增益波段。本文操作所用软件为ENVI4.8 。

2 研究框架

本文首先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对Landsat ETM+/TM第6波段进行温度反演得到地表温度。反演前需对遥感图像进行裁剪、重采样和辐射定标等预处理,将遥感影像中像元的数字量化值(即DN)转化成绝对辐射亮度值。然后将计算得到的地表比辐射率,代入公式(4)进而反演出地表的真实温度。再将地表温度与平均相对湿度数据结合计算出研究区的人体舒适度,最后对结果按照人体舒适度分级标准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并提出改善区域气候环境的策略方法。其研究框架如图2。

3 研究过程

3.1 数据预处理

由于Landsat-7ETM+遥感数据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空间分辨率为30 m,而热红外波段为60m,因此为便于与热红外波段数据匹配,数据处理前应将第3、4波段重采样为60m分辨率。

卫星运行时获取的遥感信息会受到诸如大气传播、地形、传感器畸变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均有可能造成传感器接受的辐射能量与目标地物的实际辐射能量之间出现偏差。因此为建立传感器探测元件输出信号的数值与对应像元实际地物辐射亮度值间的定量关系需对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将记录的原始DN值转变为绝对辐射亮度值,以消除传感器自身产生的误差[9]。定标公式如式(1)。

其中,λ 为波段号;Qλ为DN经过量化定标的像元值;Qmax取255,Qmin取1(分别为8位DN值的理论最大、最小值);Lλ为遥感器接收到的辐射强度值;Lmaxλ为根据Qmax拉伸的最大光谱辐射值;Lminλ为根据Qmin拉伸的最小光谱辐射值;Lmaxλ和Lminλ均可从影像头文件中获取,所得信息如表1、2。

3.2 基于辐射传输方程法的温度反演

辐射传输方程法(大气校正法)是种常用的温度反演方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适用于任何热红外遥感波段。它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利用卫星过空时的同步大气数据来估算大气对地表热辐射传输的影响,然后从与卫星同高的传感器获取的热辐射总量中减去这部分影响,从而得到地表真实的热辐射强度,再将其反演为相应的地表温度[10]。辐射传输方程表达式为式(2):

由式(2)可推导出式(3):

其中,Lsensor为卫星传感器接收到的热红外波段辐射亮度值(W·m-2·sr-2·μm-1),Lu、Ld分别为大气上行和下行辐射能量;B(TS)是由Plank定律推导出的与地表同温的黑体辐射亮度,TS为地表真实温度(K);ε为地表比辐射率;τ为大气在热红外波段的透过率[11]。

本文采用MODTRAN大气模拟程序估算Lu、Ld与ε,在NASA官网(http://atmcorr.gsfc.nasa.gov/)输入卫星过境的实时参数即可在线模拟估算,获得所需数据如图3:

将以上参数代入公式(3)计算出B(TS),然后将B(TS)代入普朗克公式的反函数式[12](4),即可反演出地表的真实温度。

Ts即所求的地表温度(其中K1、K2为定标常量,Land-sat ETM+ 数据中K1取666.09(W·m-2·sr-2·μm-1),K2取1 282.71k;Landsat TM数据中K1取607.76(W·m-2·sr-2·μm-1),K2取1 260.56k。因此,欲反演地表温度需先求出地表比辐射率ε。

3.3 比辐射率ε

比辐射率ε表征物体向外辐射电磁波能力的参数,它主要取决于地表物体的组成、表面状态(如表面粗糙度)、物理性质(如介电常数、含水量),并随着所测物体的波长、观测角度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13]。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将研究区域内地表地物分为自然表面、水体和城镇3种类型,并采用以下方法计算研究区的地表比辐射率:由于水体在热红外波段的比辐射率很高,与黑体接近,所以水体像元的比辐射率取0.995,自然表面、城镇像元比辐射率的估算采用以下公式(5)、(6):

其中,εsurface、εbuilding分别为自然表面和城镇像元的比辐射率;Pv表示植被覆盖度。

Pv的计算采用混合像元分解法,将整幅影像地类大体分为自然表面、水体与城镇三种类型,计算公式(7):Pv= [(NDVI-NDVIs)/(NDVIv-NDVIs)]2(7)其中,NDVI为表征地表植被覆盖率的一种常用的植被指数,本文将其作为衡量城市地表草坪、树木等绿色植被覆盖率的指标[14],计算公式(8):

其中,NIR、R分别是近红外、红光波段的反射值,即ETM+/TM影像中第4、3波段DN值;NDVIⅤ表示100%植被覆盖区的NDVI值;NDVIs表示100% 裸土覆盖区的NDVI值。本文依据覃志豪[15]的经验值NDVIⅤ取0.7、NDVIs取0.05来近似估算植被覆盖率。NDVI值介于NDVIs与NDVIⅤ之间时,则按照公式(7)计算植被覆盖度Pv;若NDVI大于NDVIⅤ时,Pv取1;若NDVI小于NDVIs,则Pv取0。计算得到地表比辐射率如图4。

3.4 温度反演结果

获取地表比辐射率后,即可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出研究区的地表温度(图5)。

3.5 湿度数据的处理

湿度决定着排汗的散热效率,是决定人体舒适程度的重要参数[16]。气温适中时,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对人体舒适感影响相对较小,但在低温或高温条件下时,相对湿度的影响将随温度的偏离变得愈加明显。夏季湿度大时,人们会感到极其闷热;而冬季湿度大时,人们则会感到特别寒冷。本文所用湿度数据由泉州气象局查询所得,其中1月15日、3月4日、5月23日和11月23日当日的平均相对湿度数据分别为75%、36%、82%和70%。

本文人体舒适度的计算是根据Oliver提出的人体舒适度指数模型THI[7](又名“温湿指数”),计算公式如式(9):

其中f是空气相对湿度;T是地表温度,单位是华氏温度,而反演得到的Ts单位是开氏温度,因此需要通过公式(10)进行转化,

其中Ts是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舒适度计算结果如图6:

4 综合评价与结果分析

根据人体舒适度指数分级标准[7](表3)和研究区温度、人体舒适度分布图(图7、8)可知:春季,研究区地表温度范围是14~27℃,平均温度22℃,人体大体感到舒适,部分城镇用地和裸地会感到偏热;夏季,地表温度范围是20~38 ℃,平均温度31 ℃,人体感到闷热,舒适度分布图中的红色区域人体感到极闷热;秋季,区域温度范围是13~26 ℃,平均温度20 ℃,较炎热的夏季温度已有所降低,植被、水体覆盖率高的区域人体感觉舒适,部分城区仍感到偏热;冬季,区域温度范围是12~23℃,平均温度16 ℃,相比北方10 ℃甚至零下的低温,泉州的冬季不会感到刺骨的寒冷,人体大体感到舒适。对比Google earth中泉州市区卫星图可知,研究区内的蓝色低温区主要是晋江流域、西湖和东湖及清源山风景区等植被水体覆盖率大的区域,而黄、红色的高温区则集中分布于市区内建筑用地、裸地等水体植被覆盖率低的区域。这是由于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具有不同的反射率和热容量[17],因而存在较大的温差,这种差异进一步影响人体舒适度的空间分布。

综上所述,泉州市区的春、秋、冬季人体大体感到舒适,而5月初夏,市区地表均温已高为31 ℃,大部分城区感到闷热,甚至极闷热,不舒适感明显。据天气网(http://lishi.tianqi.com/quanzhou/index.html)提供的泉州市历史气温统计数据显示,这种高温闷热的天气将持续至10月份。因此在炎热的夏季,人们进行户外活动时应采取适当的避暑措施,高温下工作应考虑舒适感,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施工,以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工作效益。此外,据本文研究可知水体、植被与温度呈很强的负相关[18],因此为缓解泉州市区由于高温导致的人体不舒适的情况,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确保维持或适当增加河流、湖泊等的水体面积,并做好相应的维护工作;

2)合理增加城市植被覆盖度,增大绿化面积;

3)城市建设中建筑物取材应淡色化,并选取具有一定孔隙度、高反射率的建筑材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对热量的吸收;

4)统筹规划并有效降低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等区域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大绿化面积,营造绿色通风系统,以改善小气候[19]。

5 结语

本文在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相似的条件下,采用温湿指数作为评价泉州市区人体舒适度的指标,利用Landsat ETM+/TM数据,根据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地表温度,并结合平均相对湿度数据求出人体舒适度再进行分等定级。结果表明泉州市市区春季人体感觉舒适,夏季闷热,秋季城镇用地上偏热,冬季人体大体感到舒适,水体植被覆盖率大的区域感到偏冷。

上一篇:虚拟参考咨询下一篇:墙面的裂缝及预防控制